如何促进在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2022-09-10

1 问题提出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以培养人为特征的实践活动, 它选择一定的培养目标, 并围绕目标的实践去选择合理的理论和方法, 来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 使受教育者在谋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上, 达到高层次的平衡。然而, 在大学生体育实践生活中, 体育行为手段及手段选择取向, 对于学生体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如何促进在校女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教会他们学会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

3 在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1) 国家招生政策调整后的一些影响高校扩招后, 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未能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而增长, 致使高校人均体育资源出现负增长。目前,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多数只在1~2年级时开设, 每学期的教学时数在24~36学时。显然, 仅靠每周2学时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可能的。

(2) 认识问题是影响体育活动的第一成因, 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 这与女大学生的健康观念直接相关。在她们的思想意识中, 健康只是相对于疾病而言的, 如果没有生病, 就认为自己很健康。女大学生的年龄都在17~25岁之间, 正处在身体状况最好的时期, 如果没有意外, 生病只是偶然现象, 所以她们不太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 缺乏主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健康状况的意识。因此, 应转变女大学生的健康观念, 提高她们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3) 缺乏自信心。在运动中受伤今后的生活工作受到影响, 再次由于某些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或者过于严格要求学生做某些超越了其自身能力的动作, 造成了不好的印象, 从心里上缺乏自信。

(4) 加强对女大学生“体育弱势生”的培养。“体育弱势生”是指体育意识、身体素质、技能技巧较差的学生。锻炼意志品质。这类学生体育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 对体育缺乏兴趣, 甚至有厌烦情绪。缺乏毅力和勇气, 怕苦怕累, 练习时束手束脚, 担心出现伤害事故。对持续时间较长和比较单调的项目 (如长跑) 难以坚持。性格内向, 缺乏自信。“体育弱势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 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缺乏自信心, 往往知难而退。心理矛盾, 情绪不稳。“体育弱势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 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 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

(5) 旧观念的根深蒂固。从古到今, 学校不重视体育造就了人们重文轻体的观念, 认为体育没有什么好处, 是野蛮人的行业, 没有一点的科学技术含量就是比谁的力气大, 跑得快, 跳得远, 不像艺术那样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不具有美感。

4 对策与发展思路

(1) 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形式, 让所有的人都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而如何搞好课外体育活动则是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是最理想的形式。体育俱乐部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1) 可以把分散的练习者集中起来, 便于交流和指导; (2) 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 便于体育爱好者参加; (3) 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体育活动资源, 便于经营和管理; (4) 可以方便地组织比赛, 激励练习者巩固和提高身体素质; (5) 体育俱乐部投资少、见效快、灵活多样, 便于学生自由发挥。

(2) 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是一个理智的群体, 要想让她们转变观念、强化体育锻炼意识, 必须采取有理有据的引导和教育, 使她们逐步提高认识水平。因此, 普通高校应当开设体育理论课, 教学内容包括身体素质形成理论和身体健康保健知识, 使她们正确掌握提高身体素质的理论和方法。同时, 应加强舆论宣传, 在校园内形成一个有利于体育锻炼的氛围, 这样既可以活跃校园气氛, 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 加强预防受伤的措施。针对易出现的创伤和已出现的创伤进行教育, 明确预防运动那个创伤的意义。掌握运动那个创伤的发生规律, 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加强身体的全面锻炼, 提高适应能力, 教师在安排运动量的时候合理安排, 加强科学锻炼, 加强运动中的保护, 加强学生的医务监督, 自我保护, 做好运动后的整理工作。

(4) 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要改革教学内容, 多选编一些符合“体育弱势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 趣味较浓的, 竞争性较强的内容, 以促进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同时在科学性、健身性、知识性的基础上, 注重娱乐性、趣味性, 使他们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5) 转变观念, 重视体育锻炼从思想观念上, 必须要本着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思路, 提供条件来满足同学们的体育兴趣与热情, 要重视学生们的体育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体育综合文化素质是一种运动文化的学习, 涵盖了运动技能的学习, 场地器材的利用, 运用合理的运动锻炼方法, 以及运动观赏和娱乐等方面。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技能基本知识的同时, 必须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其他能力, 同时, 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美育和体育结合起来, 有意识地发展学生对体育美的鉴赏和认识能力, 让同学们学会和懂得对体育美的感知、理解和欣赏。

摘要:体育教育课程, 从整个高校教学体系而言, 可以视为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之一, 从小学开始, 体育课程一直都是作为固定课程来设置的, 进入了大学阶段, 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说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也是学生体育观念、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形成的最后阶段。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怎样让在校女大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来是当今高校教师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分析了存在的原因和问题, 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体育教育,女大学生,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 刘兆厚.体质健康的教育哲学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1.

[3] 吕天赦, 王岗.21世纪中国人对体育的需求[J].体育科学.

[4] 张建雄.广东省高校高级知识分子育与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 1998.

[5] 曾洁.对湖北高校高级知识分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6] 熊伟玲.健美操教学与女生终身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科技.

[7] 窦毅.谈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上一篇:创设“生活”情境,促进课程改革下一篇: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