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

2024-05-22

汉语桥(精选六篇)

汉语桥 篇1

据《光明日报》报道, 第13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英大区赛决赛在伦敦大英图书馆进行, 开启了2014年全球“汉语桥”大赛。拥有1亿5000万册藏书的大英图书馆今年首次成为“汉语桥”赛事的举办场地。英国目前共有25家孔子学院, 数量位列欧洲第一, 全球第二。全球第一家中医孔子学院、商务孔子学院及舞蹈和艺术孔子学院都在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 学的马佳睦和伊薇分获决赛特等奖和一等奖;牛津大学的余筱月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关智毅同获二等奖。他们4人将代表英国前往中国参加全球复赛及总决赛。一年一度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 赛由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 是世界各国大学生展示汉语水平、中国文化知识及才艺技能的权威性国际赛事, 旨在激发各国青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增强世界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了解。

汉语桥作文 篇2

最近,湖南卫视对《汉语桥》节目进行了直播。千千万万个来自异国他乡的人们,欢聚在凝结着中外友谊的桥梁上,看着这么多生动陌生的面孔,说出我们最美丽的母语,我的心里荡漾起了快乐的涟漪。

对于我们来说,汉语中的四音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可是,就算是站在祖国的土地上,说着平常的语言,我们心里还是会紧张,害怕,或许也做不到大大方方地说一段流利的自我介绍。而在国外,那样一个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环境里。没有熟悉的汉语,没有精美的刺绣,没有俊逸的书法,没有传神的国画,没有精深的功夫,没有婉转的戏剧。没有文化的熏陶,一个人是难真正了解并融入到这个国家的。而在我的面前,那么多成功者,他们能自豪地说着汉语,是要经过怎样的一番努力啊。

我说他们是成功者,因为他们有勇气站在舞台上,有勇气说出异地的语言,有勇气向我们展现他们对中国的.热爱。这个时候,比赛也只是一个飘渺的形式,有这份勇气,他们就已经成功了。

我看到了勇敢的外国友人,更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和谐。

当年,清朝政府为了不让自己国家的珍宝丢失,施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使中国不能与别的国家交流,扬长避短,而变得越来越落后。甚至不堪一击。而如今,我们中国的领导人不仅去外国访问交流,人们也开始逐渐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大进步。

不光是选手,我也感谢有《汉语桥》这个节目,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热爱中国,让我们的文化闪现着耀眼光芒。而更多的,是增加了和谐,有了世界人民的交流,也就不会有战争,我们是一家人,永远幸福地生活着。

全球的汉语桥和日本的汉语潮 篇3

中外互惠的“酵母”

继去年在北京召开首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之后,5月10日~11日,在日本京都这座拥有多处世界遗产的名城又举行了首届世界孔子学院论坛,24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院校(其中有51家孔子学院)参加了此次论坛。

主办此次论坛的为立命馆孔子学院,被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评价为全球最佳单位之一的该院,不仅派生出了九州的立命馆亚太大学孔子学院,还把学堂推向东京和大阪,开设了品种、特色多样的科目,其中“克服弱点讲座”、“汉语水平应考讲座”和“文化讲座”尤受欢迎。此外还举办专题研讨会、系列讲座(如“中国经济与法律”)等,拓展了服务范围和合作伙伴。笔者作为该院副院长参与了论坛的筹备,主持了交流经验的全体会议,在此做一剪影。

论坛上各国同行披露的实践活动表明,发挥各自优势的因地制宜办学,造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优势。特别是在培养商务人员等高精尖项目,以及展览、演出、夏令营等形式的文化体验交流中,不乏使与会者受启发的事例。

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也让人喜忧参半,以致近来出现“软着陆”的呼吁。孔子学院是借鉴德国歌德学院之路而设立的,歌德学院花了半个世纪才设立120余所海外分支机构的创品牌功夫值得借鉴,孔子学院也不妨稳扎稳走,以免走向大轰大嗡、泡沫破灭。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本届论坛就宣布∶总部今后方针为“稳步发展,保证质量”。

近来有媒体指出,有人把孔子学院当摇钱树或政绩项目。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歌德遗言“让更多的光进来”,和于丹教授在本次论坛传道的《论语》中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启示我们应放手广结人缘、善用业缘以促进语缘。论坛代表对汉语的感情和运用力普遍很高,一些“老外”取了中国名字(如澳大利亚的Groot先生和南非的Corkin女士分别自称“顾佐罗”、“晶晶”)。

我院正、副院长都是中国公民,参会的海外院校中近半数派来了华人。“海外兵团”在“走出去”的国际形象工程中发挥着骨干作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将3000万华侨视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而在近百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教汉语的无数(仅日本就好几千人)母语使用者,就成为以柔力催化中外互惠的“酵母”。

语言不通如隔雾观花

受语言障碍制约的交往如隔雾观花,而掌握了共同语言就能入室登堂。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和田中角荣互赠格言“言必信,行必果”和“信为万事之本”。“言”字符合孔子语“言不顺,则事不成”,“信”字的“人+言”和《论语》结尾的“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也有深意。莅临本次论坛的中国驻日大使王毅,就以能言、善解而为“知日”典范。

安倍晋三2004年作为自民党干事长访美,因下届首相非他莫属而备受关注,但首次讲演居然由当地志愿者传译,闹出错漏百出的国际笑话。保守派论客古森义久在其2000年出版的《亡国的日本大使馆》中,抨击日本委任驻外大使多论资排辈而不管对口与否,以致十多年来有三届驻美大使因语言不过关、知识不充分而打不开局面。而值得玩味的是他还把矛头指向几位“媚中”大使,及在中国接受语言培训而“移情亲华”的历代众多外交官。然而日本政府的对华工作又不得不靠这批人,因为外交离开语言就寸步难行。

1992年日本天皇访华时有一段表述文化亲缘的话,日文原义为∶少年时代读过为儿童编写的《三国演义》,其中出现的白帝城,李白曾加以吟咏,以“朝辞白帝彩云间”开头的这首诗,自己也是在少年时代习得。日方译文中错为“三国志……书中引用李白的……”,暴露出了译者和校阅专家在文法和表现上的不到位(包括疏忽书名号),也不知《三国志》是史书而非天皇所指的那本通俗演义,而《三国演义》中根本无此诗。事后汉学泰斗竹内实指错时建议,应删去“书中引用”以免谬传。

美国理财大师吉姆·罗杰斯在日本泡沫经济滑坡时就看好中国,劝告国人把学汉语当作适应新世纪的有力投资,并身体力行地雇中国保姆教女儿自幼学汉语。以往美国家长教育孩子吃饭别剩,说要想到发展中国家儿童还吃不饱;如今督促子女努力学习,则搬出当心让中国人抢了饭碗为由。

孔子学院率先在韩国登陆和在华留学生中韩国人跃居第一的事实,刺激了日本靠向汉语桥。韩剧《冬季恋歌》在日本掀起了追捧裴勇俊的狂潮,而和“韩流”并行的“汉风”则更多地集中于关系切身利益的汉语潮。2005年松下电器公司在中国录用的新职工超过本国的同期人数,日本最大的综合贸易商社——三菱商事也随形势变化,规定新人一律先接受汉语培训。汉语人才的供不应求,使教、学双方尝到了甜头。全球孔子学院日新月异的繁殖超出推广者的想像,根源就在于中国的超前超常发展,打造了可惊可喜的“卖方市场”。

笔者以亲身体验感慨桃李满天下:学生中不少人在制造、服务等行业成为中日交往骨干,也有研究热门的中国而在短期内当上副教授者。通过自费或大学派遣、拿中国政府奖学金去留学者出路最佳,到香港、广州留学各一年的一男生,痴迷地每天啃记几个小时辞典,最后如愿以偿进了美国金融咨询公司;另有男生在北大(留学后又预定入北京语言大学)攻读同声传译硕士课程,或有望赶上北大造就的精英样板——日本汉语教育学会会长古川裕教授。

日本学汉语者愿望和水平的提高,近来是一派超乎期待的强势。立命馆学园的三万多在校生中学汉语者逾万,笔者供职的国际关系系里,选汉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中约三成完成必修后,在“副专攻”课目群进行大量多能深造;时常有选学法、德语的同学临就业时发现汉语吃香,而不计学分插班听讲;一女生执意要去上海工作、结婚、定居,猛学汉语之余还四处讨教如何能抓住中国男人的心。笔者带队到上海短期培训的学生受高速发展的震撼,甚至有一个不慎在黑店被狠敲竹杠的男生回国后不久又去中国长期留学。这些都说明人们把学汉语提到了人生设计的高度。

“零存整取”式的

精神、物质财富

孔子学院作为非学历型的民间大学校,提供可回炉再铸、长期打造的机会。而语言教育投资的回报更有无形或间接之功,其影响极为长久。笔者在课上详介《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名研究生着迷到把全部台词倒背如流,而且为显示会话能力还特地带母亲去了趟九寨沟,现在她在企业法律部门兼任涉华事务。大凡学到中上程度的日本人,不乏这类和汉语“结婚”并常“探亲”(访华)者。其不为厌华论调左右的友好态度,会反映在工作中并影响周围,对中国也可以说是一笔可观的“零存整取”式的精神、物质财富。国内有议论说资助孔子学院不如先解决国内教育普及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孔子学院在加深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好感方面有一种外转内润的曲线波及作用。

国家汉办2002年起每年举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汉语比赛,去年组织了“汉语桥——美国中小学校长访华之旅”。置重点于青少年的这两着棋很适用于日本,因为日本学汉语者在高中不过是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一,而在超过八成的大学中设的汉语课多半浅尝辙止。而立命馆附小学生们和温总理一起背唐诗的感人场面,提示了从娃娃抓起、由文化入手的捷径。不少大学生选修汉语的契机就是被优美的音韵打动,对中国的兴趣也往往源于高中教的中国历史、古典文学等。

汉语桥 篇4

一、“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简介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是“汉语桥”中文比赛中的一个项目,参赛对象为年龄15—20周岁、具有外国国籍、在外国出生并成长、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在校中学生。

二、蒙古国“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概况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蒙古大区赛是由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蒙古国汉语教师协会承办,参赛的学生必须通过汉语奥赛考试,入围的30名选手有资格参加“汉语桥”预选赛。

蒙古国“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由孔院主办,但是在蒙古国相较于大学生“汉语桥”比赛,中学生“汉语桥”则更具有竞争性和专业性,原因是参加“汉语桥”比赛的中学生大多就读于汉语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汉语。而参加“汉语桥”的大学生则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大学中才选修汉语课,汉语基础相对薄弱。

三、“汉语桥”竞赛经验与总结

(一)备赛所面对的困难

通过汉语奥赛考试,我校有3名学生进入“汉语桥”初赛,面对即将到来的比赛,困难重重:

首先,时间紧张。从奥赛成绩公布到“汉语桥”初赛只有一周多的时间,这期间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才能进行排练,这就意味着备赛时间不足。

其次,物资有限。“汉语桥”才艺表演环节都需要中国特色的服装和道具,但是这些服装和道具在蒙古国却很难找到。

再次,在整个备赛的过程中突发状况也时有发生。其中一位参赛学生在备赛中突发高烧,这就使得她整个备赛的时间又足足缩短了一半。

(二)解决的方法和经验

1. 合理的分工和日程安排

在得知获得参赛资格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安排得力的辅导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在回答问题、脱稿演讲中零失误,也要助力学生呈现出最精彩的中华才艺表演。

由于时间有限,三个比赛项目的训练是同时展开的,为了保证训练的质量和时间,我们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让每位参与的学生都严格遵守。

2. 发动全员力量,自己动手解决

由于在蒙古国购买不到才艺表演所需要的道具,所以在和学校协商后决定由校方制作服装和道具,但是由于定做的成本较高,学校只同意制作一部分服装和道具,这就给整个表演的准备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在和学生交流讨论后,我们参赛的师生决定自己动手制作道具。我们用纸箱、木棒、贴纸等工具仿制道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比赛所需的道具都制作完成。

3. 坚持高标准,坚持到最后

在备赛的每个环节我们都高标准要求学生,不断的纠音、调整,争取在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好。在《白娘子传奇之西湖定情》的咏唱环节,参赛的学生怎么都唱不好高音,这令辅导教师很是着急,为此我们特别找到了一位音乐老师来帮助主唱练习声乐。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最让辅导老师们担心的是那名生病的学生,由于不能来学校参加训练,老师就通过电话对她进行辅导。就这样,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懈怠,每个人都坚持努力到了最后。

(三)败北总结

虽然我校参赛的三名学生都没能进入决赛,但是通过这次比赛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也使得我们教师获取了很多关于辅导学生参加中文比赛的经验教训:

1. 要增加学生在高压状态下的自信

总结这次在比赛现场的表现,有的学生仍会有发挥失误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太过紧张。

这就需要辅导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在备赛训练期间也可以多为学生营造正式比赛的气氛,邀请学生和老师模拟正式比赛情节进行训练,以减少学生在正式比赛中的陌生感。

2. 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不得否认的问题是任何突发情况的发生都会影响参赛学生和老师的状态,特别是在赛前出现的突发情况,例如在本次比赛前,由于校方提供的汽车太小,只能运送学生不能运送道具,虽然辅导教师很快就决定让参赛学生先到比赛场地,再用公交车把大型的道具运送到比赛地点,但是还是影响了整体的备赛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心态。

这就需要辅导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与各方及时沟通,面对有可能出现的状况一定要提前想好应对策略,沉着冷静,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其次,在有突发状况发生时要安抚好学生的心情,尽量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

3. 入乡随俗,找准定位

担任“汉语桥”中文比赛中的评委中有一部分是中方老师,也有一部分是蒙方老师,所以在比赛中要入乡随俗,结合蒙古国的文化和习惯进行策划。比如,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比较重视比赛选手本身的语言实力,如果发音标准、语法无误、表达清晰、表演流畅、生动那么基本可以给出比较高的分数,但是蒙古国的传统中却比较重视服装、道具、场面大小、色彩使用或者隆重程度等内容,因为蒙古国人民认为讲究外在美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在《新还珠格格》的才艺展示中,由于演员“尔康”的旗装没有做出来,学生就穿上了自己的蒙古袍,外形虽然比较相似,但在蒙古族人看来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使整个表演都很精彩,却依然没有拿到很高的分数。

由此可知,我们在准备中文节目的同时也一定要考虑到所在国家的思维和风俗习惯。这也要求我们在服装、道具的准备中要多向校方申请,向校方阐明重要性,能争取的一定要尽量争取。

四、结语

笔者就蒙古国“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的情况做了简单介绍,也叙述了自己参与辅导学生参赛的经验和总结,这不仅对笔者自身是一种成长,也希望对日后在蒙古国工作的志愿者老师有所帮助。

摘要:“汉语桥”中文比赛是由国家汉办推广的大型国际汉语比赛项目。“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预赛是在海外举行的,笔者就“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在蒙古国的进行做了简要介绍,并通过辅导学生参赛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挫折,成长,“汉语桥”,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都艳.汉语的奇迹我们来创造——第一届《汉语桥》背后的故事[J].艺海,2009(9):90-91.

汉语桥活动策划 篇5

----汉语魅力,中国风情 活动主题:汉语魅力,中国风情。

活动目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弘扬汉语言魅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华文化。

活动时间、地点:2010/12/25(周六)下午4:00至5:40。参加人员: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与留学生青年志愿者服

务队全体成员。

1联系留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前期:○

2准备活动需要的资料:中英文绕口令、方块字、传统节 ○

日资料、泰戈尔诗集、中文古诗、中国民俗作品等。1我们一起绕口令:进行中英文绕口令比赛。活动开展:○

2最爱方块字:教留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方块字的游戏。○ 3生活中的汉语:用汉语表达日常用品的游戏。○

4传统节日知多少: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习惯。○ 5我们的诗:中文古诗词及英文诗歌赏析。○

6民俗风采:剪纸作品、传统字画欣赏,编制中国结。○

活动后期:宣传部利用本次活动的内容及相关资料进行事后宣传。

1活动前要确保需要的物品、资料已准备完善。注意事项: ○

2活动中注意中外文化差异,避免造成尴尬。○

经管团委学生会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汉语桥 篇6

座谈会采用现场问答、自由交流等方式进行,中美校长围绕“合作、发展、共赢”目标,相互介绍各自学校教育情况,就中美教育体制比较、对外汉语推广、校际合作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会上,美方学校与我省的多所学校确定了友好学校关系,双方将在增进师生交流,合作开设有关课程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美国校长访华团对“中方学校国际班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水平及评价方法”非常感兴趣。交流期间,访华团深入到南昌二中、师大附中、南昌一中,南师附小、南昌市珠市小学课堂进行实地参观和现场交流。通过参观校园环境、深入课堂听课、观看才艺展示、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精彩与魅力。每到一所学校,代表团成员都与该校师生开展座谈交流,双方就学校课程设置、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育、师生交换项目等关心的问题畅所欲言、广泛交流探讨。

上一篇:系统企业学下一篇:新课改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