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听力

2024-04-07

汉语听力(共8篇)

篇1:汉语听力

第14课 教案

(汉语听力教程【修订本】第一册

第65—70页)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输入并掌握“三声+三声”、“二声+三声”变调。

2、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和交际能力,特别要掌握的句型: 选择问句“„„还是„„”、正反问句“A不A”、疑问句“„„怎么样”。

教学重点:

下列题目是重点,要多听、练、说。

1、【

一、语音语调练习】的第二题:听后跟读,使学生熟练掌握“三声+三声”、“二声+三声”变调。

2、【

一、语音语调练习】第五题的“句重音问题”。

3、【

二、听力理解练习】的第一题“听句子选问题”。

课型:

入门汉语听力课

教学方法:

听说法、提问法、复述法、选择法、听写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请学生读第13课关于【

一、语音语调练习】第五题,检查学生对句重音的掌握情况:个别读,然后齐读一遍。

2、请学生复述【课外练习】的第1题;听写所填的词语: 衣服

日用品

东西

二、讲练新课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4课。)

组织教学:发个每个学生四张卡片,分别写有A/B/C/D。做选择题时,听后,所有学生都需举牌亮出自己所选的答案。

具体讲练:(具体到每个小题,针对学生情况,可多放一遍或两遍录音。)

一、【一

语音语调练习】

第一题:选择你在句中听到的词语。方法过程:①连续放完10个小题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确定答案→②个别学生读答案,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自己的答案→③教师边说句子,边确认正确答案。

第二题、听后跟读。

提示复习:“三声+三声”的变调规则:三声+三声→二声+三声

二、过程方法:边听边跟读

第三题、听后标出句中划线词语的声调。

方法过程:①连续放完8个小题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确定答案→②个别学生读答案,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自己的答案→③教师边确认正确答案:读出词语后,说明词语的声调,如“三声、二声”。→④教师和学生齐读句子。

第四题、选择你听到的句子。

方法过程:①连续放完8个小题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确定答案→②个别学生读答案(A/B/C/D),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自己的答案→③教师确认正确答案,请个别学生分别读句子。

第五题、听句子,根据句重音回答问题。

(一)听前提示:„„还是„„

新的/旧的 辆

„„怎么样

(二)方法过程:

(逐个题目进行)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确定答案→学生说出答案→教师边说边板书听到的句子(和学生一起说,简单的句子不板书),并标出句重音,然后分析得出答案,并板书答案。

[二

听力理解练习】 第四题、听一听,猜一猜。设计意图:

听力课输入量大,在第二节小课开始先做这个类似于游戏的题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方法过程:

由于题目设计比较有趣味性,处理该题目时,每个题目根据情况,必要时可多放几遍,争取让学生自己说对答案,增强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采用“听——问——讨论——确定答案”的方法进行。

补充颜色词和水果名,请学生尽可能地说自己已经知道的。第一题、听后选择合适的提问。

(一)听前提示:箱子 重 中药

马马虎虎

(二)方法过程:

(逐个题目进行)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确定答案→学生说出答案→教师举画着“男”或“女”像的卡片各一张,分角色重现对话(学生跟老师一起说);然后分析得出答案。→针对看到的学生亮出的错误答案,提问学生或是教师直接讲解“怎么说可以选那个选项”。

第二题、听对话,选择正确答案。

(一)听前提示: 摩托车 经理

(二)方法过程(同上)

第三题、听后填空。

方法过程: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填写答案→学生说出答案→教师通读短文,板书所填答案→再听一遍。

三、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完成【课外练习】部分,下节课请学生复述【课外练习】的第1题;听写所填的词语。

课后分析:

本课不仅仅局限于听,也让学生跟读、复述、默写,以听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

由于只有13个学生,属于小班教学,发给学生每人四个选项、个别题目采取举牌亮答案的形式。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方便教师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把握课堂上的重难点。

篇2:汉语听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听力理解,使学生掌握关于旅行语言和文化的知识,学会使用文中出现的语法。

2.在提高听力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相关语法

2.理解对话语境,能够熟练运用文中关于旅行的词语和句子进行交际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对话语境,能够熟练运用文中关于旅行的词语和句子进行交际表达

四、教学方法

听写法

听读法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课 5分钟

复习词语,开始听力练习。﹙二﹚ 授新课

1.听做课本中第六到八题。16分钟 2.核对答案,找出语法点。5分钟 3.语法讲解5分钟 不是……吗 : A、你找我有事?

B、今天晚上开晚会,请你去参加。A、哎,不对呀,不是明天晚上开吗? 表示吃惊,没想到;

A、快去找个年轻人帮帮我? B、我不是年轻人吗?

表示反问,用来表示说…话者的不满、责备、分辨。还是:表示对情况的选择。自费:自己付钱 3.能力提升 ① 在听一遍原文,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复述原文的中心大意,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10分钟

四:课堂小结 6分钟

这课主要锻炼同学听说结合的能力,并告诉他们所用的听力练习方法。

七:布置作业

2分钟

篇3:汉语听力

“听说读写”是人们表述语言技能的一般说法,就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特质而言,这个排列顺序客观地凸显出“听说”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正由于此,“听力”往往是第二语言教学双方都十分重视的一项语言技能。但在测试方面,学界对听力测试模式、项目的研讨还不够重视,这从近十年来语言学专业期刊较少刊发听力测试研究的文章即可见一斑。

在听力测试中,影响被试表现的因素,一般认为有听解能力和测试方法(吴一安,2001)。目前第二语言听力测试普遍采取的模式是,一边听试题内容、问题,一边看文字选项,然后被试在文字选项中进行答案选择。这样的听力测试形式,可称之为“半听力测试”。半听力测试不仅考察被试的听解能力,还考察对文字选项的辨识能力。对于书写符号系统是拼音文字的语言而言,被试看到的和听到的基本对应。但对于书写符号系统是语素—音节文字的汉语而言,人们往往不能直接根据汉字读出其读音,这就意味着被试听到的和看到的有可能不能对应,换言之,有可能出现被试听懂了,但由于不认识汉字而无法正确选择答案的情况。

汉语听力测试有没有可能进行“全听力测试”,即所有项目,包括试题内容、问题及选项等,全都用“听”的方式呈现给被试?如果可能,这两种测试方式有什么差异?哪种方式更适合汉语听力测试?为对这个问题有个初步了解,我们选择了汉语水平相当于新HSK四级(可归入初级下水平)的留学生进行实验。选择这个水平的留学生,主要因为该阶段留学生接触汉字时间较短,汉字认读能力有限,探讨他们在两种测试方式下的表现,既可了解哪种方式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也可为中高级阶段可否使用全听力测试进行必要的实验探索和理论铺垫。

二实验设计

(一)被试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初级(下)115名留学生,其中华裔留学生63名,非华裔留学生52名。这批被试到实验时累计学习汉语约6个月,其水平与新HSK四级相当。

(二)实验设计

实验采取单因素2水平重复测量设计,测试形式包括半听力测试、全听力测试,两种测试方式都只听一遍。

(三)实验材料、方法与程序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网站提供的新HSK四级真题两套,每套题的听力部分均包括句子理解、简单对话、较长对话或讲话三个项目(为行文方便,“较长对话或讲话”均统一称为“较长对话”)。其中一套按现行方式测试,另一套根据全听力测试实验的需要,改造听力试卷,所有内容、试题和选项单独录音,答卷仅标示题号、括号及A B C D等。

采用同一级别的两套不同的真题进行测试,一方面可避免记忆效应;另一方面,同一级别的国家级考试试卷,理论上讲,其复本信度、效度等指标应该大致平行,符合本实验需要。关于这一点,罗民等(2011)研究表明,新HSK一、三、五三个级别试卷全卷平均信度分别为0.88、0.93和0.93。尽管分析对象不包括新HSK四级试卷,但作为同一系列的试卷,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旁证本实验两份试卷的副本信度处于较为理想的水平。

实验对同一批被试分别进行两种方式的测试,先全听力测试,一周后半听力测试。

(四)成绩评估与数据处理

两次测试分别收到答卷127、131份,剔除不合格的答卷(比如因被试迟到而未完成的,只有一次成绩以及极端情况)后,得到合格的实验答卷各115份。成绩评估采取统计正确答案个数的方式,数据用SPSS 19.0软件处理。

三实验分析及相关讨论

(一)实验结果与分析

1.总体结果分析

对表1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 F(1,114)=3.849,p=0.052,p>0.05,测试方式主效应不显著,两种测试方式下被试的总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

2.两种测试方式下各测试项目结果分析

对表2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句子理解项目, F(1,114)=0.357,p=0.551,p>0.05,测试方式主效应不显著,两种测试方式下被试句子理解项目的平均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简单对话项目,F(1,114)=0.485,p=0.488,p>0.05,测试方式主效应不显著,两种测试方式下被试简单对话项目的平均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较长对话项目, F(1,114)=8.943,p=0.003,p<0.05,测试方式主效应显著,全听较长对话项目的平均正确率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两种测试方式下被试较长对话项目的平均正确率有显著差异。

(二)相关讨论

表1、表2的数据表明,对于初级下水平留学生而言,其半听力测试和全听力测试听力成绩没有显著差别。其中,句子理解和简单对话项目没有明显差异,但较长对话项目全听时平均正确率提高约5个百分点,差异显著。

这样的实验结果意味着什么?两种测试方式有什么差别,哪种方式更能反映被试真实的听力水平?不同测试方式下影响被试听力成绩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1.两种测试方式下各项目对比分析

(1)两种测试方式下各项目效度分析

效度是反映测试有效性的重要指标。限于实验条件,仅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角度进行了探讨。尽管一般而言,质量平行的试卷在两种测试方式下的内容效度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半听力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被试的汉字认读理解水平,汉字间接地成为考查内容(尽管这可能不是命题者的本意),因而,其内容效度可能具有一定差异。为验证这个设想,实验对两种测试方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进行了检验,以下是有关结果:

说明:括号内为显著度。**.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同。

表3、表4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测试方式下句子理解项目内容效度均较低,测试被试听力水平的效力较低;简单对话、较长对话项目内容效度较高,两种测试方式下均能十分有效地测试被试的听力水平。全听力测试下各测试项目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均高于半听力测试,表明全听力测试条件下的内容效度相对更高。

在结构效度方面,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在半听力测试条件下,KMO=.669,Bartlett's 值=95.613,自由度为3,p=0.000,表明可以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说明: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以下各表同此。

说明:a表示已提取了1个成分,表9与此相同。

对半听力测试的因素分析显示,在三个测试项目中,半听句子理解项目与其他两个项目的公因子方差较低(.573),共有一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被提取出来,能解释总方差的68.605%,碎石图也表明了这一点;成分矩阵表明,半听句子理解项目的因素荷载相对较低(.757)。这个结果表明,半听力测试中,半听句子理解项目结构效度较低。

在全听力测试条件下,KMO=.678,Bartlett's 值=195.414,自由度为3,p=0.000,表明可以进行因素分析。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对全听力测试的因素分析显示,在三个测试项目中,半听句子理解项目与其他两个项目的公因子方差相对较低(.649),共有一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被提取出来,能解释总方差的78.75%,碎石图也表明了这一点;成分矩阵表明,半听句子理解项目的因素荷载相对较低(.805)。这个结果表明,全听力测试中,全听句子理解项目结构效度相对较低。

比较半听与全听测试的因素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两种测试方式下,句子理解项目的结构效度均相对较低。整体来看,全听力测试方式下各项目的结构效度均高于半听力测试,这意味着全听力测试更能有效测试被试的听力水平。

句子理解项目结构效度相对较低的实验结果,与柴省三(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柴省三(2011)采用项目聚类的方法对1000个样本的研究表明,句子理解项目在真实性和交互性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不能有效测试被试听力水平,而简短对话、较长对话或讲话在真实性、交互性方面都处于较高水平,其构想效度较高,并据此提出增加简短对话、较长对话或讲话来取代句子理解项目的建议。本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这样的建议。

(2)全听力测试下简单与较长对话项目对比分析

在效度都较高的情况下,实验结果显示,全听力测试的较长对话较之简单对话项目,其正确率提高更为显著。这个结果与人们的普遍认识似乎并不一致。通常人们认为,在全听力情况下,信息量的增加加重了记忆负担,被试更有可能因此做出错误选择。实验结果与这样的认识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测试中的简单对话项目和较长对话所需记忆的信息量都不大,尽管后者相对大些,但都在有效的短时记忆时间之内。短时记忆的有效时间,一般为0.5~18秒,但不超过一分钟。(黄希庭等,2005:187)在听懂的情况下,听了后面忘记前面的可能性较小。简单对话项目为一男一女各说一句话,句子均较为简短,每句话最多为两个完整的句子,随后即提问,一般为11~14秒;而较长对话则双方各说两句话,也较为简短,每句话最多为两个完整句子,随后即提问,一般为27~32秒。两个项目所需时间均在有效短时记忆时之内。

其二,在全听力情况下,由于没有文本可供参看,被试在听到录音时才启动各种要素来参与听力理解,全靠被试的工作记忆记住有关内容。由于简单对话时间较短,被试往往刚注意到说的大概内容时,对话已经结束,这就导致被试在全听的简单对话项目上对听力内容的把握往往不够全面,因而正确率较低;而较长对话提供了较充足语境,时间较长,被试有较充足时间利用语境、各种图式等进入、回忆、理解有关内容,因而其正确率相对较高。

2.半听力测试与全听力测试影响因素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测试方式下被试较长对话项目平均正确率有显著差异,总体听力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导致这种情况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从两种测试方式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听力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字依据的有无及汉字是否成为障碍。

相对于拼音文字,汉字的特点是表义的同时部分地表音。李艳等(1993)发现,在7000常用字的5631个形声字中,声符与汉字声韵调完全相同的约占37.51%,声韵调部分相同的占49.79%,其余12.7%的汉字读音与其声符无关。杨润陆(2008:167)则更严格地统计了声旁具有完全表音功能的高频字,在7000通用汉字中仅18个,这18个汉字作为声旁组成101 个汉字,约占7000字中的1.4%。汉字完全表音的局限性对半听力测试具有重要影响。

就半听力测试而言,汉字选项是一柄双刃剑:如果被试汉字认读理解能力良好,听之前可根据选项预测将要听到的内容,这有利于被试在听的过程中特别留意与选项有关的内容,形成注意焦点,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但同时,如果被试汉字认读存在困难,则汉字选项的利用效率便大为下降,甚至在被试听懂并理解内容的情况下,成为选择答案的障碍,产生负面效应。

全听力测试则没有先通过汉字了解选项含义的优势效应,同时也避免了汉字认读理解困难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被试只需要在声音与意义之间建立联系,就能更好地理解听力内容与问题及各选项。在听的过程中,被试可以用他们自己能懂的任何方式记录听懂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可帮助他们减轻记忆负担。在收回的答卷中,就有很多被试做的各种记号,如图画、汉语拼音以及他们自己的语言等。这些个性化符号的使用,表明他们已经将声音和意义联系起来,并快速记录下了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知识图式的激活先后及水平差异。

关于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学界已有大量认知心理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有感知、句子分析和运用三阶段论(Anderson,1995;Christine C.M. Goh,2000)、图式理论(Donna Reseigh Long,1989;陈颖,2005)等。从图式理论看,两种测试方式的图式工作模式具有一定差异。

在半听力测试条件下,被试往往会根据选项提供的有关信息,预先对试题可能的内容、问题等进行预测。这个预测的过程,即是根据选项提供的信息进行图式重组的过程。被试在听的时候,一方面验证预测的图式、信息是否与听到的内容吻合、匹配,一方面也不断进行修正、调适,从而在听力测试中保持信息获取的相对主动的状态。从这个角度说,半听力测试被试相关知识图式在“听”之前就已激活,其激活程度往往也更高。相比之下,全听力测试被试的知识图式不可能先于“听”之前启动,只可能在听的同时启动。这种一边听,一边启动、调整图式的工作模式,被试注意力集中于听播放的内容,而不太可能充分利用既有图式,因而其理解工作负担也就更大,尤其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准确率也可能因此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两种测试方式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在较长对话项目上,因时间较长,被试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各种图式参与理解,因此其正确率明显提高。

第三,信息加工通道与工作记忆系统工作模式差异。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一般由感觉登记、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等三个部分组成。在感觉登记阶段,个体将觉察到的环境刺激信息转换为图像或声像等认知代码,再将其传入模式识别系统,由模式识别系统进行分析和组织,再输入工作记忆系统。(梁宁建,2003:32)就全听与半听测试而言,有关试题内容的信息在被试的感觉登记阶段存在差异:半听力测试条件下,环境刺激信息包括声音、文字,感觉登记阶段包含图像、声像两种认知代码,模式识别系统也分析、组织这两种代码;全听力测试条件下,环境刺激信息仅为声音,感觉登记阶段也仅包括声像认知代码,模式识别系统也仅对声像代码进行处理。测试试题信息经过两种不同信息加工通道,最后进入工作记忆系统,成为被试进行随后一系列反应和处理的基础。

工作记忆是指个体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暂时储存与加工信息的能量有限的系统,包括三个部分:中枢执行系统、视觉初步加工系统和语音回路(Baddeley,1992)。Clark(1977)提出了口语理解的四级模型:首先在工作记忆中建立话语的语音表征结构,然后以此记忆表征为基础,辨别组成连续语流的各种语音成分的内容及其功能,根据这个辨别结果,言语理解者才能在工作记忆中建立起相应的命题结构,最后将工作记忆中的各种表征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话语意义。在这个模型中,语音表征首先作用于工作记忆,是口语理解和加工过程的关键步骤。

听力理解本质上属于口头交际范畴,符合Clark的口语理解模型。在全听力测试中,工作记忆中的中枢执行系统和语音系统按上述口语理解模型工作,而半听力测试则增加了视觉加工系统。对于汉字认读理解水平较高的被试而言,视觉加工系统的启动对整个工作记忆系统有正面的帮助作用,反之则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具体而言,被试阅读汉字选项时,大致存在全部看懂、部分看懂和完全看不懂三种情况。就本实验而言,被试大多属于第二种情况,尤其对于较长对话项目,半听力条件下的正确率较之全听力更低,表明汉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记忆。

第四,注意力分配差异。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在处理各种刺激信息时,都要面临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即注意的协调与分配问题。根据凯恩曼的注意认知资源分配模型,当加工处理的刺激信息总量超过了注意的认知资源能量时,人们试图同时做的事情中必然有一件的加工成绩下降。而当认知资源受到材料限制(比如质量低劣或不宜加工的材料)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认知资源,也不能较好地完成认知活动过程。(梁宁建,2003:85~104)

在半听与全听两种测试方式条件下,被试的注意力分配存在差异。前者的注意力要分配到文字和声音两种信息加工通道上,在汉语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还要受到汉字认读、理解的材料限制,这种情况对于汉字水平较低的被试尤为明显。根据任务操作曲线模型(梁宁建,2003:105),半听模式下被试对汉字认读理解的认知资源的增加,会使其在“听”方面的认知资源减少,“听”与“读”在有限的认知资源中处于竞争状态;而在全听模式下,被试注意力只需集中在语音信息上,认知资源能集中处理相关语音信息,没有汉字认读理解的认知资源消耗,其处理听力内容的认知资源更为充足。

3.全听与半听:哪种方式更适合初级汉语听力测试?

根据上文讨论的全听与半听两种汉语听力测试方式的主要差异,结合听力本质属性和汉语的特点,可以认为,全听力测试更适合于初级汉语听力测试。这一想法主要基于全听力测试更符合听力技能本质特征的认识。

关于听力的本质特征,杨惠元(1996:25)、王碧霞(2000)已明确指出其为“利用听觉器官处理有关言语信号”,这样的观点符合听力的实际情况。“听”是声音与概念、意义二者间相联系的过程。不足2岁的小孩能听懂很多话,但几乎不认识字,即使认识一些也与他们能听懂的相去甚远,第二语言的听力与此本质相通;盲人不能看见任何东西,但听力并没因此受到负面影响(相反,由于过分依赖于听力,听力往往更强);“文盲”不认识字,但听说毫无障碍;海外华裔子弟一般可以使用汉语交流,但他们往往并不认识汉字,这些都可旁证“听”只是声音与意义联系,利用听觉器官处理言语信号的本质特征。陈宏(1997)指出,建立语言测验结构效度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理论假设,而完备的理论假设至少应当包括:(1)对语言能力的本质、特征和功能进行高度概括,并清楚地表明,语言能力作为一种内在心理特质与这种特质的外在行为表现不同;(2)应能反映语言能力的基本结构和结构关系,并从本质、特征和功能方面充分表明,语言能力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不依赖于其他部分而存在的;(3)若声称体现了汉语特色,则需说明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能力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性特征。

这些思想对全听力测试具有重要启示,这也是不惜篇幅引述于此的原因。如果上文讨论的听力的本质特征成立,则听力测试只以“听力”为测试属性,只跟人们的听力水平有关,与文字水平等无关。听力测试应独立于、不依赖于其他语言技能,尽可能排除其他语言要素、技能的干扰,只考察被试的即时听解能力、工作记忆能力等,才能提高听力测试效度,让听力测试回归到更“纯粹”的轨道上。在这一点上,全听力测试更体现听力测试的本质特征。

此外,在半听力测试中,试题内容以“听力(语音)+阅读(文字)”的形式呈现给被试,被试需要对两种呈现方式做出反应;而全听力测试由于仅以听力作为测试属性,只以“听力(语音)”形式呈现测试内容,测试中没有文字等因素的干扰。从这个角度说,两种测试形式既是测试方式,也是测试内容。相比之下,全听力测试的“测试内容”更为纯粹,避免了其他语言技能的干扰,更能体现听力的本质特征。

可见,尽管对于初级下水平留学生而言,全听力测试与半听力测试各听一遍,其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别,但由于全听力测试更符合听力的本质特征,且其效度相对更高,是更能体现听力属性的测试方式和程序,因此,全听力测试是更合适这个阶段留学生的听力测试形式。

四结论及启示

通过实验,本文得到以下几个基本结论:1.对于初级下水平留学生而言,全听力测试半听力测试各听一遍,二者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2.较之半听力测试,采用全听力测试方式时较长对话项目的正确率有显著提高;3.无论在半听力还是全听力测试条件下,句子理解项目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均相对较低;总体来看,全听力测试的效度高于半听力测试;4.全听力测试体现了听力测试的本质特征,更适合初级下阶段留学生进行汉语听力测试。

本实验研究尚存一些不足。尽管实验样本已经较大,但对于语言测试而言,如果能有更大的样本,实验结果将更为可靠。此外,从实验结果看,被试的总体水平可能略高于HSK四级水平,因而其正确率总体较高。这些都对实验结果具有一定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及听力测试具有一定的启示。要而言之,大略有三:

1.听力教学策略与测试理念的探索与更新。根据上文研讨结果,听力教学策略和测试都应该以遵循听力本质特征、结合汉语特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可能避免其他语言技能的干扰来进行听力训练与测试。比如,在教学中,可训练学生边听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所听内容的策略,如图画、汉语拼音、母语等各种个性化的符号,这有利于训练学生提高对所听内容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此外,就汉语而言,听力测试理念需要更新。全听力测试不仅适用于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少数民族地区、方言地区居民的汉语水平测试,都可尝试采用全听力方式。这不仅可以探索新的测试理论与方法,对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也意义重大。

2.差异化细分、培育汉语学习者群体。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千差万别,学习目的各不相同。大体而言,有的仅对听说技能有要求,有的则对听说读写各项技能都有要求,我们可据此设计不同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并提供专门的测试以评估其水平。比如,对于仅有听说需求的学习者,全听力测试可以较好地评估其听力水平,以后还可开发专门的口试,而不至于在现行的汉语水平测试中无所适从,这对差异化对待和培育汉语学习者群体、提高汉语国际推广效率不无裨益。

3.不管是半听力测试还是全听力测试,句子理解项目的效度均较低,可以考虑适当减少或删除该项目,替之以简单对话或较长对话、讲话等项目,或者尝试新的测试项目。

摘要:本文针对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通过半听力与全听力两种测试方式对比实验,发现两种测试方式平均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就测试项目而言,句子理解、简单对话没有显著差异,但较长对话项目平均正确率差异明显。在各测试项目中,句子理解效度较低;全听力测试效度高于半听力测试。全听力测试更贴近听力的本质属性,是更适合初级汉语阶段听力测试的方式。

篇4:如何上好对外汉语听力课

关键词:听力课;问题;教学法

1对外汉语听力课堂的现状

(1)“听”基本上是被动行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课堂气氛不容易活跃;

(2)有的老师没有掌握启发、引导学生听、解的方法,找不到分析讲解的切入点,上课没话可说,容易造成放录音带、对答案了事的结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3)学生不容易看到进步,容易失去信心,产生恐惧感。

2听力课难上的原因

(1)“听”基本上是被动行为,学生的主动积极性难以发挥,课堂气氛不易活跃。

(2)有的老师找不到启发、引导学生听课理解的方法。

(3)听力水平的提高是缓慢无形的,往往不容易察觉,学生不容易看到进步,容易失去信心,产生恐惧感,形成恶性循环。

3怎样改变现状,上好听力课

汉语具有复杂而多变的语气表现形式,只有了解掌握它才能使留学生发出地地道道的汉语。对外汉语听力课中的“听”其实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材料和时间内,向学生介绍汉语语气规律,并辅之以针对性较强的练习,让学生逐渐摆脱母语的干扰,形成汉语习惯,最终学习好汉语。

3.1教师

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是信息收集者、决策制定者,课堂活动组织者,所以教师要从听力课的性质和课型地位把握。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1)听前阶段:导入与输入为主,教师先要介绍要播放材料的背景知识,材料的主题句、对播放主题关键字是稍做提醒、放适量的实图讲解。2)听中阶段:整体意义识别、细节特征分析、选词填空、疑难探索、重组改编、概括总结。3)听后阶段:复述活动、配对讨论、小组辩论、复现巩固、畅谈感受。

教师的语言:1)尽可能避免无意义的输入。在初级水平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的是对目的语尽可能多的接触与熟悉,所以教学重点在于句子和段落,特别是一定语境下的听力技巧的练习。2)讲课的语速要正常,不应该故意放慢。尽管是初级水平,可是留学生在真实生活中面临的语速,一般都比教材中的快。听力课堂上的语速,相对于平行班的教师,要略快一些,尽量缩小课堂这个小语言环境和外界大语言环境的差异。刚开始,有些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但是,一个多星期之后,大家基本上都能适应。

3.2运用听力微技能

1)辨音辩调能力,重点在语调,句调方面;2)义群理解,识别句中停顿的能力;3)抓细节的能力;4)跳跃障碍,抓关键词语,掌握关键信息的能力;5)联想和猜测能力;6)预测能力;7)检索监听能力;8)记忆存储能力——边听边记;9)概括总结能力;10)快速反应能力。

在这些听力微能力里面,不同级别水平的学习者要运用不同的能力,如初级阶段的学习者,他们更多的是掌握辨音辩调能力、对语境的理解能力、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而终极阶段的学习者则需要掌握对义群的理解能力、跳跃障碍,抓关键信息的能力、预测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检索监听能力等,所以,不同级别的学习者要联系不同的能力,以达到循序渐进,达到理想效果。

3.3听力课教学法

1)视听法:教材的听力只有声音,没有图像,听得时间长了学生会感觉枯燥。如果在每堂课加入一些视听材料,这样就听得很“形象”。这些视听材料可以是和教材听力内容相关的,也可以是无关的拓展视听。2)听说法:先是模仿,包括生词和句子,没人至少两次,有错误后立刻改正;大量的重复;翻译所说的句子为母语;教师与学生改变角色对话。3)在听前布置明确的任务。使学生注意力定向,集中;多使用先提问后点名的方法,少使用先点名后提问的方法。

3.4运用高科技教学手段

随着高科技发展,听力课也由过去的播放录音发展到计算机多媒体予以学习系统,不仅可以播放录音,也可以实现师生交流示范、二人对讲、分组对话、视频音频的结合等等。

3.5外部环境的刺激

利用广播、电视、聊天等多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尽可能唤起学生对听力课的兴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汉语语音、语感、语调、语素的感知,而且还可以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

3.6制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克拉申认为情感因素与外语习得关系密切。在人类头脑中会出现对语言信息的堵塞现象,克拉申称为“情感过滤”。一般来说,自信和动机高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更佳的表现,对外汉语的学习也是一样。那么在听力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减轻学生心理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4结语

听力教学是一門复杂的学问,单纯想依靠某一种教学法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目前,对外汉语的听力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对以后要从事外汉语的教师,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汲取各种合适的理论,寻求适合自身的改进方法,充分发挥语言环境的优势,不断完善综合素质,促进听力课课堂教学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

[2]李小琪.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M].商务出版社.

[3]彭小川,李守纪,王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M].商务印书馆.

篇5:汉语听力课程教案

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 荣遥星 12012070408

一、教学对象

云南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初级班,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留学生

二、教学内容

本课为初级汉语听力训练课,是语言技能的训练课。本课分为听课文录音和课堂听写两部分。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1、让学生感受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特定场合下可能听到的汉语,熟悉汉语的语音,语调,语速。

2、掌握本课课文中的课堂常用词以及本课生词。

3、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与交际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悉汉语的语音、语调、语速。

2、让学生对课堂用语及本课生词能正确发音。

3、让学生能对汉语语音、语调做出正确判断。其中第2条和第3条为教学重点

四、教学方法

本课遵循功能、结构、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授本课时,教室主要是运用提问、听写、选择、判断、复述等方法进行新词语的可懂输入,并使新词语成为学生心理词典中的可感知的音义结合体。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5-10分钟):

师生问候,目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向学生传递上课信息。教师做自我介绍,学生做自我介绍。引入本课内容——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了解每位同学的汉语掌握情况,针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同学们制定出相应的完整的教学计划。

2、本课课文教学(20分钟)播放录音。由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做简单提问。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为理解课文内容进行的激活活动,也是输入具有完整交际意义的音义结合体的环节。

3、学习本课生词以及课堂常用语(15-20分钟)

本部分将由老师领读生词,引导学生朗读,并对生词逐一解释,并举例造句。

4、语音发音教学(15-20分钟)

向学生讲授汉语发音规律,并练习汉语发音,让留学生熟悉汉语语音,语调,以及如何正确发音。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汉语语音的实际发音效果,并跟着录音朗读。

5、语音听力练习(15分钟)

进行语音练习,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练习,并完成课后习题。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听写,了解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听写为听力教学中最具有特色的练习形式,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复习梳理。

篇6:对外汉语中级听力教案

教师:“同学们,下午好,同学们有没有认真对上节课的听力进行总结复习啊,有没有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呢,——有(预想答案)好,那么我们开始新的听力旅程。”

面听:

1、“京欣一号”西瓜皮薄,口感好,在北京市场畅销多年。“海七”西瓜的特点是个儿大,成熟期晚。今年的新品种“农科一号”也很受消费者欢迎,其销售量仅次于“京欣一号”

用PPT展示问题:在北京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西瓜是哪个品种? 教师听前准备:下面一段话我们将听到几个西瓜的品种,用汉字或拼音记下来,第一遍念完,问下学生写了什么,紧接念第二遍,在听第二遍前处理语言点“仅次于”。这样听完第二遍后检查学生的答案,并公布答案“京欣一号”

2、商场广播:顾客王先生请注意!顾客王先生请注意!您的孩子正在服务台等你,请您马上过来!请您马上过来。)

用PPT展示问题:请你听后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听后准备:该段材料教师念完之后,学生可能回答不好,教师则用递进追询来提问学生:孩子在哪儿?为什么在那儿?孩子怎么了——丢了(预想答案),公布答案:王先生粗心把孩子弄丢了,3、遗憾的是中国队自己也没有抓住进一步扩大比分的机会,尤其是第33分钟时,队长将一个宝贵的点球踢飞,使中国最终和本次比赛的冠军无缘 用PPT展示问题:最后中国队得了冠军吗?

教师念第一遍是在“踢飞”这边停顿,并提问:“第33分钟,队长怎么了?学生可能会模仿重复句子,此时教师可以板书“踢飞”并用动作演示,紧接继续念完后提问:最后中国队得了冠军吗?教师板书“和··无缘”略作讲解并让一个学生试着造句,公布答案:中国队没有得了冠军。

机听:

1、美国人最近把闹钟评为他们最讨厌的发明之一,实际上,闹钟并不只是把我们从美梦中吵醒,它还会损害健康。一项研究发现,被闹钟突然吵醒的人比睡到自然醒的人血压更高,心跳更快,闹钟的铃声也会增加压力,压力会带来高血压,睡眠问题和精神忧郁。专家建议睡觉时保持和闹钟之间至少1米远,如果你必须上闹钟,请用柔和一些的音乐,或者用手机里好听的音乐。其实最好的办法是早睡早起,别让闹钟把自己吵醒。

用PPT展示该材料问题: 1人们为什么讨厌闹钟?

A声音不好听

B醒了就睡不着 C 闹钟没有用D 闹钟损害健康 2闹钟对身体的影响,课文没提到什么?

A引起头痛

B心跳快

C 血压高 D增加压力 3想早起,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A请人叫醒自己

B 离闹钟远一点 C用柔和的音乐当铃声D早点儿睡觉,早点儿起床

教师听前准备:随机调查班级的学生:“当你熬夜时明早要上班,用什么办法使自己早起呢,”——闹钟,让别人叫醒(预想答案),将学生答案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选择最常用的方法,“好,大多数的人选择闹钟,现在我们听听闹钟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听完一遍后把问题展示出来,当放第二遍时提示学生把关键词记下来,两遍过后检查学生答案,答案是:(D A D)如果有错在问题关键处停顿,让学生模仿重复原句。

2、学生1: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向别人问路,或者在饭馆向服务员点菜时,应该怎么称呼他们?老师:这个问题好,你们平时是怎么称呼的?学生2:在饭馆可以叫他们“服务员”。在路上呢,年轻女的可以叫“姑娘”。男的可以叫“小伙子”。我在路上听到过别人这么叫。老师:一般只有岁数大的人才能叫年轻人“姑娘”和小伙子,比如四十岁以上的人可以叫。你们太年轻了,不行。学生1:老师我能叫你“阿姨”吗?这个我也听到过。老师:这个嘛你不是小孩子,我也没那么老,听到你叫我阿姨,可能会有点儿不高兴。但是上了年纪的人,比如五六十岁的,叫阿姨,人家会很高兴。对更老的。还可以叫奶奶,对男的,可以叫爷爷。

放一遍听力之前把问题用ppt展示出来:简答题:

1、什么时候称呼“服务员”,2、谁可以称呼陌生人为“小姑娘”或是“小伙子”,3、谁可以称呼女性陌生人为“阿姨”

当第一遍听力结束后,随机检查学生的答案,此时学生答案并不是很好,接着问题转化为判断正误(1、可以称呼在饭馆工作的人“服务员”。()

2、“姑娘”“小伙子”必须是二十多岁。()

3、岁数大的人可以称呼年轻人“姑娘”或“小伙子”()

4、小孩子能称呼上了年纪的女性陌生人“阿姨”或称呼更老的女性陌生人为“奶奶”()这些问题在听第二遍前展示出来,接着放第三遍,第三遍听后检查学生判断正误的题,这样可以很好套用到简答题中,教师听前准备:在黑板上板书“称呼”“服务员”“小姑娘”“小伙子”“阿姨”,并提示学生在听材料的时候会听到这些词汇,让学生注意一点,机听:

教师听前准备:现在我们来看一段电影片段,在看的时候我有一个任务要大家完成,这边有两个表格,现在大家记录以下两点内容:男主人公对自己的描述和评价,二是他对应征者的要求,男主人公对自己的评价视频片段先播放一遍,在第一个项目上停顿一下,就第一项目男主人公讲了“你要找一个帅哥就别来”引导学生填好项目与特征,特征是男主人公不帅,这应该是从长相这个项目去评价。接着播放下去,第三遍时可以在关键处停顿,让学生有时间完成,最后检查学生填写情况,最后

篇7:对外汉语教学 听力课

形式:短对话呈现文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六个场景。场景一:人物介绍

问题:1.这个男生叫什么名字?(张天明)2.他在哪出生的?

3.他的父母在什么年代去的美国? 场景二:商量旅行计划

问题:1.丽莎的中文,西班牙文哪个比较好?(西班牙文)2.他们最后决定去中国还是墨西哥?

场景

三、看电视广告(泛听——选择;监听——填表格——表述——电话留言)问题:1.这是谁的广告?是什么广告?

2.这是什么社?(环球文化旅游社)推出什么?(中国旅行)有几条路线?(三条)3.去文化(山水or经济)旅游的话会去那几个城市? 4.广告上说什么?(留言),还有......还有........5.如果你是天明或丽莎,你会去哪个城市? 场景

四、旅行社(填表格)

问题:1.张天明有哪些词没听懂?第一个是?(其他词同)2.“自选项目”是什么意思?——好,那我们再听一遍

3.“一条龙”是什么意思——再听一遍;张天明用了什么表达?(不好意思)4.“短期签证”(同上),用了什么句子提出问题?(我的中文不太好)5.“江南水乡”(同上),(实在对不起)场景五:在机场(填模拟登记证)问题:1.谁在机场? 2.从哪去哪儿的? 3.坐的什么航空公司?

4.班机号是?几点的飞机?几点登机?座位号是? 5.登机口在哪儿? 场景六:旅行在中国 问题:1.周庄在哪儿?

2.看到了什么?还有什么?。

篇8:汉语听力课堂的文化导入

关键词:文化导入,内容,原则,方式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语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社会成员的共同认可为前提, 以约定俗成的方式, 形成各种语音符号和书写符号, 加上各种组合规则和表现形式, 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地域特征、经济状况、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 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 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

文化包括语言, 文化涵盖语言;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 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文化是人类生活中的现象, 它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因而具有民族性质。不同民族的具体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结构是不同的, 因而物质生活不同, 社会组织, 心理特征, 道德和机制观念也就不同。语言是一面镜子, 直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又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它包含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行动准则, 是人类文化中最先发生的一部分。文化的民族性质, 决定了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因此, 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 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脱离文化而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是不合乎科学的低效率的学习活动, 离开一个民族的文化, 要准确地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只能是一纸空谈。而语言的学习则是以听、说、读、写为主的四项基本技能训练。在这四项技能的训练中听的训练更为重要。在听力教学中, 少数民族学生往往由于对汉文化的不理解而造成理解偏误, 因此, 在汉语听力课堂上导入汉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二、汉语听力课堂文化导入的内容

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往往表现为各民族各社团成员间价值观的差别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并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语言的特点和语言的使用上来。在汉语听力教学中应把教授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社会所特有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历史文化等作为汉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讲是以下几点:

1. 汉民族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

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表现出的文化。如称呼、问候、道谢、致歉、告别、打电话、约会、赠答、生、老、病、祭祀仪式等语用规约所体现的习俗行为文化内容。

2. 由思维方式所形成的思维文化。

如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有从大到小的特点, 汉语中多位数的基本数字单位是四位一级, 而大多数民族则采用三位一级制。另外汉民族对方位和坐标的重视程度超过任何国家和民族, 对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具有较强的意识等, 这些特点与语言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思维文化对于语言的词语结构、句法结构有着潜在的内在支配力。在汉语听力教学中要把这种潜在的支配规则从无意识层面拉到有意识层面, 并加以审视和教学。这也正是汉文化导入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3. 汉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和意识活动中

孕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审美情趣等价值观念文化。由于审美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人们对于相同客观事实的主观感受及引申意义都不会相同。如汉民族含蓄的、谦和辞让的语言表现, 以整体和他人为标准和崇尚平等的特点, 不愠不火、温柔敦厚这都是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这些价值观念充分体现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例如, 汉族以红色象征赤诚、热情、忠义、喜庆、吉祥, 所以汉族新娘结婚时穿红色的衣服。在汉语中带“红”一词语大多是褒义词, 如“红人”、“开门红”、“满堂红”、“红光满面”等。而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则崇尚白色, 因为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无瑕、忠诚, 用白心表示红心。在听力教学中一定要把表现在语义、语用等方面的民族的心态文化及价值观、伦理观等思想文化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适时地引入到教学中去。

4. 由文化历史发展和文化积累所造成的历史文化。

由于民族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产生的反映汉族特定概念的文化词语。如, “红娘”、“团圆”、“拍马屁”、“敲竹杠”、“伯乐”、“诸葛先生”等词语的意义就是由历史文化的遗存和发展所形成的。常用反映当今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词语有:“下海”、“下岗”、“再就业”、“大腕儿”等。体现一定文化定型的习惯用语, 包括熟语 (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俗语、谚语、格言等) 。汉语中有些词语对少数民族同学来说, 词面意义能理解, 但对其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即文化含义却并不理解, 如汉语中的“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个人问题”、“破釜沉舟”、“凤毛麟角”、“吹牛皮”、“马后炮”、“乱弹琴”、“开夜车”等。以上这些情况势必会在汉语教学中出现, 这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但同时也是一个重点, 在听力教学中必须点明其真实的含义。

三、汉语听力课堂文化导入的基本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首先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紧相关, 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 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学专业等因素。

其次, 文化导入与语言教学一样是有层次性的。从教学的对象要求来讲, 学生的汉语知识也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 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而且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汉语教学, 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 教学的重点、方式、分量都会体现出一定的层级性, 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合理安排。导入的文化内容应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 应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交际需要, 注意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渐扩展其范围。比如, 在初级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汉语, 兴奋点着重放在语言学习上, 而缺少对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述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制约较强,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多地传授常识性的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初级阶段在教学中应把文化教学内容放在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上。如介绍一些像打电话、到饭馆吃饭、去商店买东西、去银行取钱、去图书馆借书等交际性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深入了解汉族的日常生活模式。课堂教学活动可涉及这些话题,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话题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 要求学生把汉族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与自身文化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异同, 掌握不同场合的语言行为, 进而进行有效的交际。中级阶段, 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基础, 在思维方式上也逐渐趋于成熟, 可结合课文导入一些汉族的饮食文化、民俗风俗等相关知识。也可结合有关语言教学内容介绍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而且结合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内容进行文化比较。高级阶段, 由于学生已克服了语言理解障碍, 这就涉及汉文化的诸多方面:包括历史文化、政治文化、习俗文化、道德文化以及人们的情感、信仰、价值观等许多文化现象。

2. 适度性原则

文化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及历史、地理环境中创造的, 文化又反过来影响该地区的民族生活, 为了避免或减少因文化差异在汉语听力教学中带来的问题, 在汉语听力教学中, 文化导入应以为语言学习这一目的服务。首先要适应教学的需要,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汉语水平, 导入一些没有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交流能力。倘若不考虑学生的交际需要, 或接受能力, 过多地导入文化非但不能促进语言教学, 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力, 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为难情绪。又如汉语中打招呼差不多有十几种方法, 但在讲授中用不着每一种都讲到, 每一种都练到, 只要把常用的方式及使用理由讲清楚就行了。

3. 文化差异对比性原则

由于母语及其承载的文化与汉语及其承载的文化有较大的差异性,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 只有对母语和汉语承载两种文化的共同体进行对比, 才能真正掌握汉语及其文化内涵。因此, 在听力教学中要导入汉文化时, 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差异进行对比, 在对比当中寻找更多的共同点, 而对其差异性则应多做一些文化意义上的解释。如汉语中的“月下老人”、“红娘”、“伯乐”等词语的意义就是由历史文化的遗存和发展而形成的, 要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去理解, 然后再从学生母语中去寻找是否有相对应的文化词语, 这样, 学生就容易学习、理解了。虽然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很多方面与汉族不同, 但是, 在学习和教授汉语的过程中只要采用恰当的方法, 就一定能达到“殊途而同归”的目的。

四、汉语听力课堂文化导入的方式

汉语听力课堂文化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 不一而足。主要有:

1、图片展示。

在介绍汉族的生活习惯、婚俗礼仪等方面时, 可利用相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片, 让学生了解汉族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等文化知识, 这一方式既直观又使人印象深刻。

2、讨论、比较的方法是一种活泼生动的导入文化的好方法。

学生们在精听一段时间后, 大脑需要休息, 组织讨论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 教师可利用这一机会,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听的练习中来,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汉文化的了解。

3、借助于电视、电影以及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导入文化。

这些技术手段更为直观, 细节之处一目了然, 创造出了与文化内容相适应的气氛, 这种恰当的语境能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 使他们对不同文化差异既能“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总之, 在汉语听力课堂中利用多样方式导入汉文化, 结合听力材料传授语言文化知识不仅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阔视野, 而且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提高听力水平, 笔者在所教的班级中采取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春梅.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 (3) (52-54)

[2]姜波.谈语言与文化—英汉文化差异之我见[J].中国建设教育.2006, (6) (28-30)

[3]邓佑玲.第二语言 (汉语) 教学中的汉文化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0, (1) , (26-32)

上一篇:人生经典的励志座右铭下一篇:盛装公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