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2024-04-22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共6篇)

篇1: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1、《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考译文一: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参考译文二: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问路。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天下到处局势混乱,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政见不同的人(指孔子),还不如跟随避世的隐士呢(指自己)。”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2、《苏代为燕说齐》(《战国策·燕策》)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十镒,以为马食。” 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译文 :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kūn}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守候在集市里,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还回头看它一下,这样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绕着马转了几圈,离开时还回头再看了一眼,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暴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人替我前后周旋,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 1 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了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 2 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屋子,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

5、标点并翻译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言:“岁数丰穰,谷贱,农人少利。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上从其计。寿昌又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翻译: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说:“连续几年丰收,谷价低,农民获利少。按以往惯例,每年从函谷关以东地区运输粮食四百万斛以供应京师,需用运粮卒六万人。应从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购买粮食,以供应京师,可以节省函谷关以东运粮卒一半以上。”汉宣帝接受了耿寿昌的建议。耿寿昌又禀告说:“命令沿边各郡一律修建粮仓,在粮价低时加价买进,粮价高时减价售出,名为‘常平仓’。”百姓因此受益。汉宣帝于是下诏赐耿寿昌关内侯爵。

篇2: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从语言与逻辑关系看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

不同的语言影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有其独特性,从而使得以思维中的推理为研究对象的逻辑也要受到语言的`影响.汉字的特征造就了汉民族思维样式,形成独特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有不同于西方逻辑的特点,即注重形象说明,忽视抽象概括;逻辑理论的明晰度不强;以推类为主体;重问题研究,轻形式概括.

作 者:曾昭式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科研处,河南,信阳,464000 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2(4) 分类号:B81-092 关键词: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逻辑   逻辑  

篇3: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进行有机的融合, 体现在日常的语言运用中, 更体现在文章的撰写表达中。文章是人们运用语言能力的直接体现,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但能够表达意欲表达的内容, 还能够让人们获得感官上的享受, 在许多行业领域、政府部门对外的文章发表来看, 当前越来越讲究文法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学性, 笔者在近期阅读的许多文章中就有此种感受。

以下笔者结合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一篇分析报告《江苏消费物价问题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结合的应用进行分析论述。

首先, 这篇文章还具有结构清晰、数据丰富的特征, 使得展现的内容重点突出, 同时也通过对比分析系统总结了物价上涨的不同, 分析了影响物价上涨的推动力, 是一篇优秀的报告

其次, 在这篇文章中体现着历史性, 数据来源将文章起点定位在了1978年, 自此将改革开放至报告时的二十八年时间统计在一个时间段内, 并将这一时期内物价重要的五次大变化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刚开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把准物价脉搏抓住调控重点》, 具有浓厚的官方性质, 也没有文采可言, 最后在国家统计局的转载刊登中对题目进行了更改, 更改后的题目具有了新的魅力, 使得整个文章的文学性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这篇文章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文章中多处使用了古代汉语, 并且适用的也是十分恰当和巧妙, 使得文章显得十分的简洁流畅, 同时也体现出来作者能够自由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游走的强大语言功力, 文章的精彩之处也在于此。读者在阅读该文章时, 也能够体会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变换穿梭的奇妙, 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对于陶冶情操和形成文化素养也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例句分析:

例句1, “时至今日, 不仅未见回落之象, 还有越走越强之势, 何时平伏尚未可知。”文章在最初引用古文词句来指明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五年上涨的市场行情, 在所运用的词汇中“未见回落之象”、“何时平伏尚未可知”都是典型的文言词汇, 利用古代汉语形容现代市场物价, 使得文章的韵味十足。

例句2, “挣脱羁绊后的价格欢呼雀跃, 搅得市场波涛一浪高过一浪, 翻腾了十多年方止。”这句话是想要表达改革开放给市场带来了生机, 而该句末尾处用“方止”一词, 使全句简练的止于此, 没有多余的累赘, 文章显得利落。

例句3, “今日之涨与昔日之涨有三点不同”这是第二部分的大标题, 同时这一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也是这篇文章的典型句式。在第二部分的大标题下有三个小标题, 分别是“通胀期间因供不应求而涨价, 常态上涨乃价值提升之必然”、“通胀期间一切皆涨, 而这一轮却有涨有跌”、“通胀期间居民闻涨色变, 现在则心态平稳”, 在这三个小标题中中分别有“乃”、“皆”、“则”, 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平常, 在古代汉语中也是常用的连词或者介词, 但是在这篇文章中, 这三个字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三个小标题也是通过这三个字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同时也尽显了趣味和风格。

例句4, 在文章的第三小段频繁出现了下列句子:“怨怼之言不绝于耳”、“奇闻异事频现报端”、“涨涨跌跌司空见惯”、“恐惧之感已荡然无存”、“砍价声中挑挑拣拣”, 这些都是十分典型的古代汉语的句式, 通过这样集中体现对仗和古代文言之美的句子应用, 展现的不但是文章的整齐、韵味之美, 更勾画出了一种古今交融的情景。

例句5, “提价的正面作用甚微, 反面影响日著”, 这是在第四大部分中谈到近20年中水电燃料的价格上涨效应时, 所作出的表达, 该句中所使用的“甚微”与“日著”不但能够让人感受到对比, 更不得不佩服作者使用词语之准确。

二.以古代汉语促进现代汉语人文性

古代汉语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对于人们的人文修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想通过古代汉语的学习促进现代汉语人文性的发展, 就必须加强古代汉语的研究和学习。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在文章写作和交流表达中, 恰当的使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不但能够体现博古通今的学识, 更能让人享受语言的魅力。

篇4: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拙稿所用王力《古代汉语》为1999年中华书局校订重排本,按照页码顺序,后加“按”予于说明。

1.沈约《谢灵运传论》:“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知此言之非谬。如曰不然,请待来哲。”王力注“来哲”为“将来的明智之人”。(1139页)

按:“来”,用在名词前有表示对对方尊敬的意思,中古时期多见,《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足下不远千里,来贶齐国。”郭璞注:“言有惠赐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来况”。又晋陆云《答车茂安书》:“前书未报,重得来况。”《汉语大词典》:“来况,对友人来信或赠诗的敬称。”南朝齐王融《秋胡行》之七:“彼美复来仪,惭颜变欣瞩。”南朝梁刘孝绰《酬陆长史倕》诗:“来喻勖雕金,比质非所任。”近代汉语中也有使用,清尹会一《答王孟恭书》:“顷接来教,知力学不倦,可谓勤矣。”上面的“来贶”、“来仪”、“来喻”、“来教”等都有尊敬的意思。方一新先生《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称对方的书信、文章的旨意为‘来旨’……称对方的想法为‘来意’……对方的赞誉为‘来誉’……”{1}我们认为“来哲”是对明哲人士的尊称,而不是“将来的明智之人”。《汉语大词典》只列“后世智慧卓越的人”这一义项欠妥。

2.陶潜《自祭文》:“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馀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惟此百年,夫人爱之。”王力注“委”为“随顺”,“委分”作“交讬给名分,等于说守本分”解。(1273页)

按:“乐从天道”是陶渊明几次出仕而不得志的人生观,然而说他“守本分”则显得有些牵强,早年有的是济世壮志,几次为官追求理想的社会;最后因为实在是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而“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南亩,“委分”应该是他对人生经历的总结。那么“委分”应作何解释?

“委”,在中古时有“知道”义,最早见于晋王羲之《杂贴五》:“白屋之人,复得迁转,极佳,未委几人?”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刚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

《汉语大字典》:“分,制度、原则。《荀子·荣辱》:‘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由“制度、原则”义可引申为“道理”,如梁沈约《宋书·张敷传》:“年数岁,问母所在,家人告以死生之分,敷虽童蒙,便有思慕之色。”又唐魏征《隋书·高祖纪下》:“庶藉百僚智力,万国欢心,欲令率士之人,永得安乐,不谓遘疾弥留,至于大渐。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

综上所述,“委分”应是“知道道理”,识时务者为俊杰,黑暗的社会不能给他施展抱负的平台,只能退而“采菊东篱下”。

3.江淹《别赋》:“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王力解释:“方,类。”“理,道理。”(1292页)

按:释“理”为“道理”欠妥,“理”与“方”对文同义,都有“种类、类别”义。上文用“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总领下文,然后着重描写了各种离别的方式,如龙马银鞍者、剑客、负羽从军者等,最后用“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前后呼应,可见“族、方、理”三者同义。王力注“族”为“类”,是其证。中古时期还有他证,如梁沈约《宋书·周朗传》:“是杀人之日有数途,生人之岁无一理,不知复百年间,将尽以草木为世邪,此最是惊心悲魂恸哭太息者。”“途”与“理”对文成义,其义自现。又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夷水》:“东北面又有石穴,可容数百人,每乱,民入室避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汉语大字典》不设“理,类别”这一义项。

4.《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但感别经时”,王力阐述为“只因感到离别很久了,想藉这花把我的怀念之情带给你罢了。”(1391页)

按:很明显王先生把“感”理解为“感到”,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中古时期,“感”有“悲伤、哀伤、伤心”义,王云路、方一新先生均有揭示,无烦举例,可参见。{2}

5.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思断肠”,王力注解为:“一本作‘多思肠’”。(1394页)

按:这里没有解释“思”,显然认为是常用词不必注释,然而“思”却有解释的必要。《尔雅·释诂》:“悠、伤、忧,思也。”《诗经·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中古时期多见,如《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物感化。”李善注:“思,悲也。”又如《晋书·清商曲辞·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五》:“崎区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悲”和“思”同义连文。因悲伤、哀伤而断肠,可见“念君”程度之深,正符合秋风萧瑟下妇女在秋夜怀念客居异乡丈夫的悲伤心理。

6.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王力注:“弃置,一作‘弃檄’,指扔下公文。”(1409页)

按:把“弃置”释作“扔下公文”不妥,汉魏六朝时期词汇双音化趋势得到加强,原有的词汇很难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清晰性原则要求一方面尽力搜求汉语已经存在的双音词,另一方面则不得不创造原本没有的双音甚至是多音的表义形式,其外在的表现之一就是同义词复用,或者称作同义连言。佛经中多见,如后汉竺大力、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众智自在,晓了诸法。”三国支谦译《梵摩渝经》:“经行之时,不顾眄视。”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则致比丘,诃数诘责。”“晓了”、“顾眄视”、“诃数诘责”都是同义并用。《说文·畢部》:“弃,捐也。”又《说文·网部》:“置,赦也。”又“罢,遣有罪也。”“弃”、“置”、“罢”都有“抛弃”的意思,三者连用,更能体现作者对世道的强烈不平及愤慨之情。“弃置”是汉魏时期的习语,如《抱朴子·内篇·勤求》:“何可不弃置不急之事,以修玄妙之业哉?”《金楼子·箴戒》:“丝竹犹在御,愁人独向隅。弃置将已矣,谁怜微薄躯。”

我们披阅古典文献,最困难的不在于那些从形式到内容都迥然有别于今天的用语,因为汉语词汇中的特殊词语毕竟不多,字典辞书中一般都有解释,只要勤于动手;然而最困难的是与今天的用语字面相同而字义迥异的常用词汇,要是简单地望文生义,那就会不得确诂,因此字面平常而含义有别的词语是我们认识汉语词汇的潜在障碍。基于此,20世纪50年代,张相提出:“字面生涩而义晦,及字面普通而义别者,则皆在探讨之列。”{3}这一看法具有科学性。到了八九十年代,蒋绍愚先生和张永言先生都极力主张加强和重视常用词研究,蒋先生认为:“构成某种语言词汇系统的主要部分毕竟还是常用词,不论是阅读古书也好,研究古汉语词汇的规律也好,常用词有更大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把常用词的研究放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这样才能使古汉语词汇的研究为更多的人接受,更好地为整理、继承文化遗产服务,也更有利于总结古汉语词汇的规律。”{4}这一认识对古汉语词汇研究无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经过前辈时贤的努力,中古汉语的研究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学术成果夥颐,令人欣慰,只可惜辞书和教材还没有很好地吸收这一研究成果。

注释

{1}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95页,黄山书社,1997

{2}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163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1页,中华书局,1977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14页,商务印书馆,2005

篇5: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学 成人学士学位论文

专 业:对外汉语 论文题目: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与“六书”学生姓名:于航航年 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结合的重要性 陈薇 2011年 2月27日

论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与“六书”结合的重要性

摘要 在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中,为交流的需要,一般的教育过程都是首先进行现代汉语体系下的基础教育。在现代汉语的水平到了一定程度下才系统介绍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联系很大,尤其是文字的传承,在造字法中有“六书”之说。六书不仅是造字法应用得当,更是识字法。在对外汉语的基础教学中应该加入“六书”的文字知识。古代汉语的加入会使教学过程可操作性、理论性更强。是学生们对汉语有深刻的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字 “六书”

对外汉语文字教学

文字理论

在语言教学中,文字教育一直是重点,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有其特殊性,与日本的片甲文、拉丁语系的文字都有着很大区别。这也是各国学生学汉汉字的主要问题。所以汉字教学在汉语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但是纵观我们的汉语对外教材竟然和我们的小学教材的教学方法大致一样。是现代汉语的教育方法,但是这种教育是启蒙教育的模式,我们的受众是已经成年的留学生这种教育会在受众上造成隔膜。而且现代汉语的教学只是就事论事并未有对文字的概述不成体系。对应于一个第二语言这种不成系统的教育会在外国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毫无头绪。

文字的理论在古代汉语里是十分健全的,就是“六书”在简体字盛行的今天也是应用于大多数汉字中的。所以我们设想应该把对外汉语的汉字教育和古代汉语通论的文字部分进行结合,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六书”之说在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

文化教育是对外汉语的一个大的教育方面,在语言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文化环境进行介绍使学生们有深刻的了解。“六书”的文化底蕴和汉字文化交相呼应。以六书的文化意蕴构造汉语文化环境是再合适不过的。

“六书”的历史源远流长,《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官名,掌教育)以六艺教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六书是六艺之一,但是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艺、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由此可见六书的历史是很长的,在汉字体系的成型伊始就已出现,在简体字普及的当代也是通用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广泛的应用范围,“六书”理论可以在汉语教学中有一席之地。

六书的文化底蕴极为浓厚,在汉字的表意理论里阐述得极为透彻,这对我们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学对汉字有一个直观的文化背景的认识。而且六书的运用不知对汉字有解说而且对中国文化也是一种阐释。

自清以后我们大多数采取的是许慎的“六书”之说(1)象形Pictographic(2)指事 Indicatives(3)会意Knowing(4)形声Phonogram(5)转注 Extended(6)假借conversion 六书之说虽有争议,但是以主流的看法介绍即可,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对表意体系的文字造字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表意体系文字是一种可传承度高但是极难贯通的语言,而六书理论正是这驳杂的文字体系的连带。六书造字理论可以给学汉语的外国同学构建一个简易而宽广的平台。

中国文化的互通的,在六书中可以从六书的表意来推测出古汉语的表意规律和一些现代汉语的字意。而且六书它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课题,可以让我们的外国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多了解。任何一家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都有本源根基和一直坚持的理论。而六书正是汉字字义的根基。所以六书理论的介绍可以打开一个表意体系文字的文化背景的窗口。在一个文化基础的影响下,学生会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六书是一种造字方法,更是一个有数代人的智慧的结晶,带有历史传承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识字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缺失之处

对外汉字教学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领域。早在三世纪,就已经有了对外汉字教学活动。据史书记载,公元三世纪,汉字传到了朝鲜;此后,又相继传到了日本、越南等国,成为上述国家记录自己民族语的符号或辅助符号。汉

①字的对外传播需要对外汉字教学。因此,从理论上说,自我国与异族他国开始进行文化交流之后,对外汉字教学就已经开始。只是由于有关史料的缺乏,我们难以了解其详细情况。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需要显得日益迫切,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据1989年统计,全国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达到100余所。制定科学的用字标准的要求,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90——1991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和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联合研制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这份大纲是我国初等、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的主要依据,也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的重要依据。大纲中汉字的分级与词汇的分级保持一定的联系。汉字大纲收字2905个,分为四级: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601个;丁级字700个。这2905字中,有2485字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一级常用字。

但是对外汉语的教学比较特殊,它是针对在语言上零基础的但是心理成熟的学生,这就造成了当今对外汉语的一个尴尬的局面。教授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教学方法是针对理解能力与汉语能力一样的人,忽略了学生们的年龄因素。“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汉字教学,但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至今尚未分开。”

③ ②当下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拼音为语音的标准先教授一些独体字,教授汉字的模式还是如小学的教学方式一样,以偏旁部首为主由独体字过渡到结构复杂的汉字。在模糊的规律下达到一种机械的记忆与积累。在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然后学生们会有了自我积累的能力。因为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在启蒙汉字教育时适合我们的小学教育差不多的主要是一种感性的习惯性的认识。但是因为中国小学的学生因为年龄问题才退而求其次,其教育的受体不同方法自然也不同。

所以上述这种教学方法并非是效率高的方法,因为忽略了学生们的智力因素。是用字来认字,在基础教育时因为文化的差异无疑是绕弯路的。

语言的基础是文字,文字代表的一个民族的文化,脱离了这个民族的文化来认字无疑是无益的,中国有如此深厚的汉字理论为什么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应用不广呢?

根据接受学生的年龄与成年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应该进行先规律、再现象的教学方式,因为成年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与分析能力。所以我们要先把汉字的规律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而这规律就是一种文化。“六书”正是汉字的规律,《汉书• 艺文志》说,六书乃造字之本,这是不够全面的说法。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至于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因为根据转注和假借的原则不能产生新字。

汉字是有字理的,造字法决定的是字形,用字法则可以推敲字意。所以应该用理论来指导汉字学习事半功倍。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应考虑到汉字教学中来,这样我们才会有效率的进行教学计划。在考虑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时应该尊重教育的主体,所以有学者呼吁“当代教学论的主题是:以学生发展为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所以我们要深入对外汉语教育的受众的内心中,不光是文化差异还有心智上的考量。

三、“六书”之说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考虑到来接受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生都是一些已经成年并且有着学习经验的外国友人,要是用这种启蒙似得教学会对我们学生的文化积淀与学习时间造成浪费。对于我们的学生在其构成主体来讲都是善于理性思维的年龄,所以应该用造字的理论用来进行识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不妨在正式教学之前先进行一些汉字的理论的教育,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汉语汉字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而且一个理论的背后是文化的涵养,在“六书”里他们就会对表意的文字与汉语的精神有一个前瞻性的视角。六书是一种关于字的理论,是造字的理论也是识字的理论。

因为“六书”在古汉语的地位,而文字的字形与字音的变化也是极大地,但是理论都是同源的。所以在理论教学之后,还要把六书运用到识字教育中,因为识字教育的复杂性和六书理论在古代汉语中的领导地位。所以在识字教育中应该把我们的简体字教育和图画性极强、表意性极强的甲骨文和“六书”理论结合到一起。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六书”、甲骨文、简体字来进行识字教育,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对汉字的演变,汉字的字形、汉字的字义有比较直观的认识。这样我们的同学就会对汉字有立体的了解。而且这种理论强度一定要比中国的启蒙教育更加深刻,更加系统。做到识字有方。西方的文字大多是语法规律作为中国的表意体系文字的独特性也要做到识字有方,这样才会不对我们的学生的年龄优势进行浪费。识字教育的主要的三个部分字音、字义、字形。运用“六书”和⑤

④古汉字的结合就可以大范围的解决字形、字意的问题。而且对字意与字形的联系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而六书之一的形声的运用也可以解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形声字的读音问题,一举数得。在简体字普及的今天,简体字大多是形声字,所以六书的运用不应只局限在古汉语中,而在现代汉语中仍会发光发热,这一理论也可帮助学生学习新字,举一反三。

所以用六书法认字的过程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六书理论的介绍,二是六书在具体的例子中的运用。这两点就是六书认字的主要两个部分。用理论作为基础,用例子深化认识可以从文化方方面来对汉字进行深入的了解,不是在机械的识文断字,而是有文化背景的认识。用文化的眼光来识字,我们的汉字会更加生动

四、结语

从六书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的理论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另外古代文论是不是也有可以借鉴的价值都是值得考量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家的语言应有一家的教法在五四之后教育形式的西化造成了中国汉语教育的过度西化。方法可以西化但是所用的理论应是本土的为好,正因为原汁原味才会展示出民族的魅力。而且教学的要求会造成教育的变化,向外国友人们展示的中国应该是有自己的视角与窍门的。

参考文献:

①、王力

《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9年5月第三版 P160 ②、《汉字学概要》

第六章 汉字与汉字学概要

③、柯彼得《关于汉字教学的一些新设想1993》载《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王力

《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5年5月第三版p160

篇6: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摘要: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是以文字、音韵、词汇和语法为主, 构建“四脚着地”的模式, 但现阶段大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 古代汉语课存在教师的专业讲解与学生理解吸收困难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调整。我们认为内容上仍要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核心, 适时适量渗透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改变古代汉语课单一语言学的性质而赋予其文化的内涵。在教学方法上, 兼顾传统方法与信息科技手段, 实现课程预定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古代汉语; 策略调整; 相关学科; 知识渗透;

传统观念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学课程, 实际上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文化课, 古代文化同样由古代汉语来承载。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阅读和整理中国古典文献, 传承古代文化遗产。通常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古代汉语课, 两个学期完成, 合理的教学安排是每周4学时。在传统的教学中, 古代汉语采用的是“四脚着地”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四脚着地”即古代汉语的教学要从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四个方面展开,平稳支撑教学任务, 从而让学生能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现阶段古代汉语的教与学存在的矛盾较大, 给教学带来不小的障碍, 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策略上做出调整。

一、古代汉语传统教学与当前的教学实际

大学二年级开设古代汉语课是十分科学的。一年级开设现代汉语课, 学生对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已经有了系统的学习, 在此基础上学习古代汉语能缩短适应期, 进入状态快。在学习中, 学生也能自觉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吸收古人有价值的语言,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四脚着地”的传统授课模式, 实施起来主要围绕文选、通论和常用词等三个方面。

文选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文选的内容具有语言的典范性。通过学习让学生适应文言文的语境, 掌握文言文的基础, 积累文言文语料和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 达到熟练阅读文言文的目的。文选篇目的讲解, 侧重于文字、词汇、语法等三个方面。文字方面包括文选中常见汉字的形体结构演变、“六书”理论和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词汇和语法方面侧重于辨别实词的词性和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词序以及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同义词辨析、判断句和被动句表达方式等。此外, 也要针对《诗经》、《楚辞》、骈体文、唐宋诗词等韵文用韵的情况渗透音韵学的常识。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详解中, 教授学生如何多角度理解文言文, 积累阅读的经验, 准确领悟古人为文的意思。

古代汉语通论的学习要建立在学好文选的基础上。我们提到讲授文选要侧重在文字、词汇和语法等内容, 这也是通论要系统讲解的内容。有了文选中相关通论内容的渗透, 学生在具体学习通论时就会不会有陌生之感, 从而很好切换到通论模式, 有助于教师系统地讲授古代汉语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典文献学常识、古代文体形式、古代文化常识、诗词格律等通论内容, 在文选的讲授中积累的相关语料以及文化常识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通论。

常用词的学习不占用课时, 要求学生自学, 鼓励使用传统的阅读和抄写之法, 以此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古代汉语词汇并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每单元的常用词通常是本单元或下单元文献中出现的一些基础词汇。积累词汇有助于了解词义演变的大致脉络, 对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准确把握古典文献的内容意义重大。

以上三个方面是古代汉语传统教学的重要内容, 优点在于内容全面, 专业知识集中而有系统, 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古代汉语学习的体系。专业的教学更适合培养研究汉语史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内容也存在不足, 如内容多而枯燥、模式化教学导致课堂效果差、作为工具类课程缺少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等。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是采用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方法已明显不合时宜, 存在教师的专业讲授和学生理解吸收困难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是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未能给学生打下最起码的文言文基础, 未能与大学古代汉语教学形成有效的衔接, 而是严重脱节。

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 应该为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学提供前期的知识储备。事实上, 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确实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中文系的学生都在中学阶段积累了初步的文言词汇语法知识。既包括对古代汉语词性判断、基本用法、表达的语法意义等内容的掌握, 也包括对古代汉语词序、句法结构的准确认识等。这些知识的积累能保证大学古代汉语的课堂教学进展顺利。随着中考、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 为了迎合考试的标准化要求, 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功利化。教师主要围绕考试试卷的命题形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和训练, 词汇、语法等常识性知识因为不体现在试卷中而被彻底忽略。一些不在升学考试大纲范围内的文言文基本不讲或只是泛泛讲解, 不做重点学习。这种功利化的学习造成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极其薄弱, 他们只会机械背诵课文翻译和文中注释, 且不得改动一字。很多学生认为通假字就是古人为文写了错别字, 不知何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对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 (宾语、谓语前置等) 不甚了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不但没有为大学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反而增加了古代汉语学习的困难。因此, 古代汉语教学就要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调整。在保障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渗透与古代汉语相关联学科的知识。改变古代汉语仅仅是语言学课程的老观念, 立足教材, 将古代汉语的文化的功能挖掘出来。主要的做法是以古代汉语为核心, 渗透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以及古代哲学、历史学, 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以达成相关专业的横向联合。这样既能达到学好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四个方面核心问题的目的, 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能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 让学生喜爱古代汉语, 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的方法, 系统学习古代汉语, 包括传统的学习方法和利用现代的电子技术手段等方法。

二、古代汉语教学中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

古代汉语中涉及不少中国古典文献学常识, 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渗透进去, 能够起到极佳的效果。这里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为说明对象, 这套教材每个单元的文选基本出自某个文献或某类文献。如《左传》, 传统的讲解几乎不涉及教材对《左传》介绍之外的内容。我们的讲解则将教材简单地介绍加以补充, 涉及《春秋》“经”和“传”的问题、学界对《左传》作者成书年代问题的讨论、《左传》的版本注本问题等。最后提供学生课外阅读最佳的注本。再如《战国策》, 教材提到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由西汉刘向编辑整理定名的, 我们根据这个提示简单介绍刘向等在当时整理秘府文献档案的工作和编定目录学著作《别录》的情况, 并顺及刘歆据《别录》而成《七略》、班固据《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等文献学常识性问题。重点强调刘向根据哪些文献编辑整理而成的《战国策》, 作为国别体的史料汇编, 它的历史文献价值是什么, 我们阅读和研究《战国策》选择什么版本注本更合适等问题。其他单元如《论语》《礼记》《孟子》以及其他诸子文献、《诗经》、《楚辞》等也同样要渗透相关的文献学常识。这些文献学常识的适当渗透也能够为我们讲解通论“古书的注解”和“古书的句读”等做铺垫, 更重要的是为其后开设的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奠定基础。但这部分内容不宜过多, 三言两语, 点到为止。

中国古代文学同样是中文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鉴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讲授的侧重点不同, 古代汉语往往在绪论部分给出具体说明, 以确保学生不会混淆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概念。古代汉语是工具学科, 学好古代汉语能保证更好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学习古代文学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重点讲解的内容,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不能体会教师讲授的作品内容和艺术特点。由于中学时期的积累有限, 大学课程多任务重, 加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侵入生活, 消耗一部分阅读的时间, 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大大下降。古代汉语的文选内容无形中成为他们接触文学作品的一个途径。

至于中国古代哲学, 主要体现在对诸子文献选篇的讲解, 除了上文提到的《论语》《孟子》《庄子》, 还有《墨子》《老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儒家经典文献《礼记》也选了一些短篇。介绍各家代表人物和相关文献要涉及各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介绍的内容也有辅助理解文章的作用。如讲解《韩非子·五蠹》, 就要涉及韩非重农重兵、重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等政治主张。讲解《老子》《庄子》, 则要涉及老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和清静无为、谦退柔弱等具体主张。介绍各家思想主张均需做到客观, 点到为止, 不能喧宾夺主。

古代汉语先秦两汉部分的文选篇目主要来自《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 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能了解到完整的历史事件, 增加其学习的兴趣。文选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常常是某个片段, 为了便于理解还需在讲解具体文选之前交代文中事件涉及的背景, 讲解之后再交代结局。让学生对文选中所选历史片段有整体的把握。《左传》和《战国策》的选篇尤其需要这样。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和“蹇叔哭师”有内容上的关联, 而“蹇叔哭师”是秦晋殽之战的一个片段, 在讲述时最好做简要的补充。“齐桓公伐楚”“鞌之战”的起因、“晋灵公不君”的结局都需要补充完整。《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前因后果也需要在讲授时适当提及。《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出自《史记》, 《霍光传》出自《汉书》, 都是纯粹的历史传记。讲授时将文选中所涉历史事件补充完整, 能让学生加深印象, 并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古代汉语教学中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是有意识的策略调整, 以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为授课内容核心的指导思想不变。古代汉语有自己的专业特点, 不能讲成文献学课、文学课、哲学课和史学课。相关学科知识是古代汉语课的点缀和调味剂, 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点缀和调味剂, 它们是解决教师讲授过于专业和学生理解吸收困难这一矛盾的关键。事实上, 策略的调整也符合这门课程的要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 通论中除了文字、音韵、词汇和语法等汉语史专业方向的内容, 还有文献学的专题, 涉及古书的句读、注释、古代的文体形式等内容;还有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的`专题, 涉及天文、历法、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还有诗词格律专题。可知教材中包含与古代汉语关涉最为紧密知识, 所以传统的仅限于汉语史专业的讲授思想就会在新的矛盾中显得不合时宜。适时适量渗透相关学科的常识也让古代汉语课由传统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单一语言学性质回归于教材体现出来语言文化的性质, 古代文化的内容是不能忽略的。

三、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时代的出新

调整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 适时适量融入相关学科的知识, 在实践中取得极好的效果, 具体包括课堂诵读、师生互动和课下背诵、抄书等。

课堂诵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惯常使用的方法。中国古代的私塾教学中就有诵读, 书声琅琅。学生各读己书, 互不干扰。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过私塾学堂上孩子们读书的情况。诵读对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也同样适用。教师先诵读, 然后串讲, 讲完后让学生一起诵读。诵读时注意力集中于文言文的情境中, 能帮助理解教师的串讲, 增强古代汉语的语感。诵读的过程也是促进思考的过程。课堂听课效果不好, 不是完全明白, 诵读的过程会因为正确发音和断句而帮助学生思考, 往往能让人豁然开朗。此外, 诵读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互动是古代汉语传统教学使用的方式,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不仅要听课, 还要回答问题。古代汉语课对学生来说是陌生而又专业性极强的课。一些学生因为基础薄弱而对这门功课感到恐惧, 预先就认定自己学不好。除了在思想上给他们减压,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课上与学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提出一些常识性问题与学生互动, 对学生过去掌握不牢的基础知识有巩固的作用, 同时也通过准确回答, 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师生互动也能保证学生有好的听课状态, 避免溜号, 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背诵是古代汉语教学一个最基本的作业, 这一环节也通常被写入教学大纲中。古人从蒙学开始就以背书为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过目成诵, 则又上一层楼。科举考试需要背诵儒家的经典, 这些当然不够, 还要背诵诗词歌赋, 一些历史著作的经典也是不能不背的。有人算下来古人背的书少说几十万字, 多则上百万字。背书大有好处, 交谈时随口而出, 为文时信手拈来。传统文化的积淀就是靠多读多背而成。古代汉语教学秉承这一传统的方法, 培养学生读书背书的好习惯, 成为腹有诗书的人才。文选中《左传》、《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荀子》、诗经、楚辞、骈体文、诗词等选篇都有背诵的要求。学生能够背诵所学经典的文言文篇章, 语言文学功底就会大大增强。

课下抄书包括抄文选和抄常用词, 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辅助记忆, 二是提高繁体字书写能力。抄书也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古代图书印刷不如今天发达, 很多时候寒门之士是书非借不能读, 日夜抄录。这一过程中古人体会到抄书的好处, 认为读十遍不如抄一遍。文献资料中不乏古人刻苦抄书的记载。东晋葛洪、戴逵, 宋高宗赵构, 明代宋濂、张溥, 清人朱彝尊等都有过抄书的经历。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讲幼年家贫常借藏书之家, 手自抄录, 计日以还, 虽天大寒砚台冰坚而不怠。今天出版业发达, 读书人没有了抄书之苦, 却也不见有学问如古人的大家。我们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抄书, 并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 希望能培养学生安心学习的习惯, 在浮躁的环境中沉静下来, 坐住板凳, 这既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需要, 也是培养性情、提高素质的良方。

信息时代的教学当然不能仅守传统模式, 还要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来丰富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年, 优点是知识点集中便于学生掌握, 多媒体的画面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足是多媒体的环境相对昏暗, 学生容易困倦, 影响听课效果。解决的办法是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 古代汉语的文选可不采用多媒体, 通论部分则可适当采用。此外, 充分利用电脑、手机平台。如使用汉字检索系统, 关注一些与古代汉语相关的微信公号。也可建立师生微信群, 随时与学生讨论, 解答他们的问题, 还可以利用微信群督促学生学习, 检查学生抄写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微信群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能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上一篇:《玩得真开心》的批注习作下一篇:承台冬季施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