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寝室文化

2024-05-23

新建本科院校寝室文化(精选五篇)

新建本科院校寝室文化 篇1

校园寝室文化是指大学生在以寝室为主要活动空间的共同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 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所谓硬件是指寝室的设施、环境卫生、室内装设等;软件是指寝室成员的生活方式, 多种多样的闲暇活动, 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1]

小小一方斗室, 是高校中最普通而不起眼的组织单位, 却包含了复杂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寝室文化是大学生在以寝室为主要活动空间通过共同的生活学习, 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环境和氛围。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寝室文化。精神文化指整个寝室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心理状态, 包括精神面貌、思想信念、情感价值等方面, 是整个寝室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制度文化是大学生寝室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是寝室文化的准绳。行为文化是寝室成员的各种行为方式, 例如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消费方式等, 这既是寝室文化的主要内容, 又是寝室文化的具体表现。物质文化包括寝室内各种设施和装饰等所表现出的文化涵义, 是寝室文化的基础。[2]

二、新建本科院校寝室文化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一步深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寝室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化管理和人性关怀的注入给寝室管理带来了新鲜血液, 寝室文化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原有的寝室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学生及其需求, 在平时的学生教育管理中, 总会不时出现一些学生宿舍纠纷, 暴露出寝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精神文化方面总体较好, 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

寝室精神文化是寝室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当前大部分学生有比较强烈的寝室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寝室有比较深切的感情, 能够明确认知个人与寝室发展的关系。同时, 寝室文化和学风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学习氛围对寝室文化建设很重要。

寝室中也存在两种消极因素, 一是有个别同学个人发展目标与寝室整体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寝室认同感较差。二是部分同学的交际面和视野过于狭窄, 将在校期间的人际交往范围主要集中在寝室内部, 形成小团体主义, 既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又不利于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视野的开拓。

2. 制度文化方面, 由“以管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

长期以来, 高校在寝室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 以此来规范学生在寝室中的各种行为。寝室一般都有统一的寝室分配、熄灯制度、门径制度、卫生检查制度等, 宿舍管理员的主要职能也集中在规范学生在宿舍中的行为。这种制度长期以来在规范寝室管理、维护校园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学生个体生活习惯的差异和个性化需要, 以及某些制度的僵化与变形, 学生在遵守制度的同时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怨言。例如, 学校规定晚上11点熄灯, 有的学生认为熄灯时间过早, 应该取消;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如果取消熄灯制度后, 有的学生会在深夜无限制地玩闹, 从而影响其他同学的休息。

同时, 大学生寝室文化内部存在许多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即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寝室成员在相互交往中而形成的规范体系, 规范着成员的行为, 维系着寝室的文化认同。例如寝室长推荐制度、值日安排等。这些非正式制度更容易获取寝室成员的接受与认同, 对寝室成员行为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

其实, 新时期大学生对寝室管理员职能的要求是多样的, 更多学生希望寝室管理员可以充当学生顾问, 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组织宿舍楼层的联谊活动。这对后勤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目前这方面的实施力度不够, 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要。

3. 行为文化方面总体和谐, 但也存在失范行为。

寝室人际关系的交往状态发展良好, 成员之间基本能够和谐相处。但是, 由于独生子女学生的比例逐年扩大和学生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 寝室行为文化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高校均倡导学生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政策, 由于学生主动性不强, “三自”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实现过, 大多数学生缺乏参加活动的意识和热情, 不能够明确认识到寝室文化建设对育人的重要作用。二是网络对寝室行为文化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人类产生了潜移默化且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 因寝室中有电脑而存在的寝室问题比较多, 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差, 一旦沉迷网络, 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减少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 从而影响了整个寝室的学习风气和精神氛围。

4. 物质文化建设逐步完善, 外部环境更为社区化。

学生寝室是学生住宿、生活、学习的区域, 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相对私密的个人空间。学生寝室生活环境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目前, 各高校都加大投入进行学生寝室建设, 以能够满足大学生生活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 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寝室由以前的学习、生活区域逐步转换为集学习、休息、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活场所, 功能日益多元化, 而寝室外部环境设计也日益社会化、社区化, 通过规划相对集中的地理位置, 建立成片的学生公寓区, 种植专门的绿化带, 表现出开放与融合的住宅小区形式。

三、构建寝室文化的路径

寝室文化是在校大学生在寝室中长期生活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寝室文化的功能具有双向型, 在主流积极向上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功能。因此, 构建优良的寝室文化, 是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的基础, 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以人为本”,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坚定不移地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构建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根本途径。具体说来, 有如下几点建议。

1.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建立民主化、自主化管理体系。

寝室是每位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家, 寝室成员自觉自愿地参与和认同寝室文化建设是建设好这个大家庭的根本途径。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这种制度安排, 并激发学生构建寝室文化的主体意识, 公正公平地搭建自主管理平台。在寝室长选拔制度和各种非正式制度建立时, 高校应充分发扬民主的作风, 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参与到寝室文化的建设中。

2. 构建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氛围。

精神文化是一个寝室的支柱与灵魂。建设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 需要全体寝室成员的共同努力。首先,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 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比例的增多和学生个性化的需要, 寝室成员之间的自我意识较强, 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 高校应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使寝室成员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构建和谐的寝室环境。同时, 要经常开展以寝室为单位参与的各项活动, 使寝室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加集体荣誉感, 消除矛盾和摩擦。

3. 营造舒适、优雅、人性化的寝室物质环境。

高校重视大学生寝室物质环境建设, 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 使大学生在高雅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一是在寝室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功能和结构上注重整体布局, 合理规划, 既考虑到宿舍的美观、整体性, 又考虑到学生个体的私密化和个性化需要。二是注重门厅和走廊文化。在学生宿舍区的适当位置设置宣传栏和广告栏, 提供各种生活、学习信息。设置党员先锋岗的展示区域,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寝室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美化寝室的环境, 制造“家”的感觉。

寝室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优良的寝室文化, 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产生良好的影响, 从而实现对学生个体心灵、人格、精神的塑造。因此,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和研究寝室文化建设, 将教育和引导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摘要:寝室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休息的主要场所, 寝室文化是大学生个体在寝室以价值观念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氛围。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内涵和基本构成, 分析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寝室文化建设的现状, 探讨了新时期寝室文化建设的路径, 以期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寝室文化,现状,构建路径

参考文献

[1]江华.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4) .

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篇2

摘要:

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非常重要。文章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现状,厘定寝室文化的内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出发,对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寝室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寝室是高职学生求学期间的第二个“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文化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其本身的个性特点。笔者认为要根据高职教育理念和高职学生的特点,认清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特点,梳理问题,提出对策,积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

一、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是指在高职院校寝室特定的空间环境下,公寓区全体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中,长期沉淀下来并被认可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文化活动、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表现。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和校园文化二者不可分割,校园文化对寝室文化形成和发展有着推进和引导作用,虽然寝室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但是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它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能动的反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功能和必要性

(一)寝室文化建设的功能

寝室作为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寝室文化建设直接反映了高职院校管理服务水平,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其具有教育导向、心理调适、约束规范、团队凝聚等功能。

1.寝室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高职院校寝室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场所,与平时严肃的课堂不同,学生在寝室里,都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思想、生活习惯来说话做事,各种观念、思想、思潮等都毫无保留地得以展现和碰撞。所以,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合理运用教育、启发、监督等方式,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在价值导向、行为导向和目标导向上下功夫,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整体精神风貌,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广大学生接受和消化,使寝室成为培养人才、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

2.寝室文化的心理调适功能。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成长环境,个性、脾气、爱好等都不尽相同,寝室成员之间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高职院校通过营造融洽宜人的文化氛围,组织各种高雅、有益的课余活动,让高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群体互动、情感交流,进行适度的情绪宣泄、心理调节,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是寝室文化的心理调适功能。心理调适功能让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维护正常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3.寝室文化的约束规范功能。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感情充沛、思想活跃、精力旺盛,但有时又容易激动、思想单纯,缺少相应的自制力和判断力。高职院校寝室文化在让学生享有自由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也必须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而且这种约束和规范是无形存在的,让学生在和谐的寝室环境氛围中,自觉地将自我行为纳入集体规范要求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寝室稳定是高职院校校园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寑室文化的约束规范功能维护了寝室的正常运转,确保了校园稳定。

4.寝室文化的团队凝聚功能。高职学生往往会以寝室为单位形成共同的文化理念,在共同的文化理念的驱动下,寝室成员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如寝室中一人有困难,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心甘情愿地伸出友爱之手,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直接反映了寝室的集体凝聚力,寝室成员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形成优秀的寝室文化氛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职学生通过寝室集体生活和活动实现团队凝聚功能,培养自身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把建设优秀寝室变成自觉的行为。

(二)寝室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而寝室文化建设对于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寝室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育人为出发点,以文化为载体,直接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1.寝室文化建设是促进高职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创新计划的全面实施,实行全面学分制已是基本趋势之一,教育体制的变化,使得学生可以自主确立学习计划,选择专业科目,选择上课地点和时间,班级概念将逐渐淡化,传统的“学校抓院系、院系抓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此时寝室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比较固定的场所,将会变成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教育者多走进学生寝室,充分利用寝室主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寝室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寝室文化建设是促进高职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

2.寝室文化建设是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需要。高职院校寝室的环境和氛围,对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格、行为规范的影响是经常而深刻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一种隐性教育法。相比以教师、书本、教室为中心的显性教育法,隐性教育法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抓好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径之一,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寝室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不断优化高校德育环境。因此,寝室文化建设是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必然需要。

3.寝室文化建设是加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不仅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地方,也是形成完美人格的地方,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寝室历来是高职院校“事故”多发地段,对于这个重要阵地,如果正确思想不去占领,那么腐朽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就不利于培养高职学生善与恶、美与丑的分辨能力。当前,高职学生在基础文明修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将寝室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育人工作的范畴,并站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予以重视和加强。

三、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现状,笔者对绍兴本地四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其中男生占32%,女生占68%。从问卷调查中发现,随着近几年浙江省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寝室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

(一)精神文化方面

调查显示:有78.4%的学生对所在寝室有强烈的归属感,有72.2%的学生认为寝室生活对今后人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在价值取向、思想意识、人际关系、道德准则等方面会有较大的影响。精神文化作为寝室文化建设的核心,应更好地发挥其激励功能。但目前高职院校片面强调“管理”而忽视“教育”,在日常工作中习惯用管理条例来约束学生,以管理为主,突出了约束规范功能,却忽视了寝室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形成优良思想品质、塑造美好心灵、养成良好文明习惯、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限制了寝室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物质文化方面

调查显示:有84.2%的学生认为寝室文化应包含寝室的整体布局、设施等硬件部分。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各高职院校对寝室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寝室已逐渐向集生活、学习、娱乐“三位一体”的多功能场所转变,但在硬件的改善过程中,却忽视了人性化、家居化、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如私密度和舒适度不够,学生多元化需求和配套设施不全之间的矛盾,楼道文化空白等等,这些都限制了物质文化审美功能的发挥,不能有效凸显学校的人文精神。

(三)制度文化方面

调查显示:有86.8%的学生认为制度文化是寝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身学习和身心影响很大,有82.8%的学生认为寝室管理制定的合理性为一般。为保障寝室生活秩序,各高职院校一直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涉及卫生、纪律、安全、水电、维修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但仍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合理性,制度文化的建设,更多地注重如何管理学生,而忽视了如何服务学生,不能有效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如宿管人员素质和制度执行到位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发挥“90后”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制度设计的人性化和实用性等,都制约着制度文化规范功能的发挥。

(四)行为文化方面

调查显示:有93.2%的学生在寝室最常做的事情是上网,只有63.4%的.学生经常参加寝室区开展的活动。各高职院校在活动组织上千篇 一律、重复开展,缺乏创新思维,扼杀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的情绪;随着寝室区网络建设的完善,更多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不愿走出寝室,同时室友之间交流时间也在缩短,人际交往逐渐减少。学生活动本是高职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寝室活动缺乏吸引力,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已严重制约了行为文化渗透功能的发挥,使学生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

四、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精神文化内涵

精神文化是寝室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高职院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寝室文化建设全过程中,使其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第一,要增强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宣传和学习,引导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让学生深刻了解其精神实质,用核心价值观作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是非分明,自觉为创建积极向上的寝室精神文化做贡献。第二,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出现如不爱整理寝室内务、浪费水电、破坏公共设施、寝室内偷窃等现象,这些不良行为有悖于“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观念。这就需要加强对高职学生“勤俭节约”和“诚实守信”的主题教育,通过制作相关宣传海报利用楼宇文化大力宣扬,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养成爱劳动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形成诚实待人、守时守信、勇于承担责任等道德观念。

(二)合理规划寝室基础实施建设,完善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寝室文化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整体合理规划寝室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实用价值,营造人性化的寝室物质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一,多体现人文关怀。高职院校在规划设计寝室楼时,既要做到美化、绿化、亮化,更要遵循人性化、家居化、现代化设计理念,如设计出不同房型、不同价位的寝室,供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在不影响寝室室内整洁、美观、大方的前提下,设计给每个学生一定的私密空间,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个人隐私;在寝室区设立自习室、阅览室、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配套设施,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活动场所;在寝室区设立综合服务中心,为学生生活提供各方面服务和方便。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学校给予的关怀,使他们健康成长。第二,着力建设好楼宇文化。在公寓楼大厅入口处设置橱窗、宣传栏、公告栏等,方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加强寝室文化长廊建设,在不同楼层设计不同文化主题,可将富有专业特色或能展示学生自己特长的作品展示出来,也可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等内容进行主题宣传,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建设,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自己的“家”,进一步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有教育意义的物质文化内容占领主阵地。

(三)坚持“人本”思想和“育人”理念,构建制度文化体系

制度文化是寝室文化的保障,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构建一套完善、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寝室正常运行,使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受到良好的教育。第一,管理与育人相结合。高职院校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衣食住行、综合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等方面考虑,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功能。第二,不断提升寝室管理人员服务水平。寝室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决定着管理制度的执行力,高职院校既要充实人员的配备,学校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生寝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建立导师联系制度,又要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满足学生生活顾问、心理咨询、思想教育等多元化需求,将服务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引导学生有效发挥“三自”作用。高职院校要发挥学生在寝室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意识,通过建立学生寝室区自治组织机构,加强楼长、楼层长、寝室长队伍建设,协助寝室管理人员自主开展日常事务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的工作热情。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优势,加强行为文化教育

行为文化是寝室文化的表现,高职院校要利用现代化创新思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寝室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第一,增强寝室文化活动的教育性。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寝室文化活动过程中,要把握文化活动的方向性,每一次活动都要有教育意义,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校园主旋律,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快乐和感动。同时,也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寝室文化活动的受益者、创造者。第二,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弘扬积极的寝室行为文化。随着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备工具,给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优势,有效推进寝室文化建设。既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寝室管理网站为主阵地,优化网络资源,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咨询服务;又要规范网络行为,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局域网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环境下的寝室人际交往行为,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的观念。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能一蹴而就,应以育人为出发点,以文化为载体。学校要整合现有资源,各有关部门要树立相互支持、协同配合的整体工作理念,形成高效的联动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寝室文化建设的各项功能。

参考文献:

[1]周先进.高校德育环境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李瑞学,田媛.加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1):60-61.

新建本科院校寝室文化 篇3

关键词:地域文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影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较晚,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大多受到了一定的地域文化影响。地域文化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文化载体、促进特色人才培养,有助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诞生的一种高校类型。1999年以来,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的高层次需求,调整各地区本科教育发展布局,将多所单科性院校(以师范类为主)合并升格,或将一所多科性专科院校独立升格成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

随着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该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组建而成。组建后的吉林工商学院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农学和艺术学等六大门类,成为以经济、管理为优势学科,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区域性、多科性财经类高校。

和吉林工商学院一样,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多所相同或相近的专科院校合并而来。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多设在地级市,或非省会城市,以满足当地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的设立,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是公办为主、应用型的地方院校。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具有成熟的办学经验和相对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某一领域、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2013年11月,吉林工商学院开始往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搬迁,并于2014年末,实现原有三个校区的整体搬迁。九台区位于吉林省中部,长春市东北部,原为吉林省九台市。清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1681年)在吉林省境内修筑柳条边(俗称边墙),九台因位于柳条边北数第九台而得名。

九台是满族的祖居之地,被誉为“中国萨满文化之乡”。该地区萨满文化受外界影响和冲击较轻,萨满民风民俗得以世代传承。目前,九台是我国萨满文化较为丰富的遗存地之一。九台区的莽卡满族乡、其塔木镇、胡家乡等地都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萨满祭仪、祭祀神本等萨满文化形态。

萨满文化崇尚自然,推崇神灵,对自然怀有敬畏和感激之情,满族先民多为游猎民族,世代在森林旷野中从事狩猎采集等活动,他们过着游牧生活,生存中要面临恶劣的气候、粮食短缺和众多不确定因素。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抗争中,满族民众培养了强大的勇气,铸造了坚毅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在萨满文化中,萨满具有神职领袖的作用,这种引领功能对满族民众的思想和生活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这也促使满族民众形成了和睦、勤劳、互助、诚实的道德规范,使萨满文化中优秀的品质得以世代传承,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地域文化的形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九台地区的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根深蒂固。九台辖区有石头口门水库、卡伦湖水库、青山水库等,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沿河居住的民众以渔猎为主要生计,并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此外,农耕文化也是九台地区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作为吉林省粮食的主要产区,九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长期的劳作中,农耕文化锻造了当地人民勤劳、果敢的品质。可以说,萨满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三者长时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最后形成了独特的九台地域文化。

三、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地域文化注入崭新活力

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是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2009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长吉图地区成为实施我国国家战略的先导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未来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以及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东北地区新的增长极。

吉林工商学院所处的九台区卡伦镇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腹地,是长吉两市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长吉南线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卡伦镇域内有卡伦湖景区和雾开河景观带,镇内水质优异,原煤储量丰富。卡伦镇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吉林省十强镇”。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中,卡伦镇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经济隆起带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

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独特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九台地区的地域文化为吉林工商学院的大学文化建设涂上了底色。吉林工商学院在大学文化的构建中,积极吸取九台地区及卡伦镇地域文化中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和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使该校成为吉林省本科院校的后起之秀,促进九台地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促进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四、吸收地域文化精髓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高校的文化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吉林工商学院的发展进程中,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打造具有吉林工商学院特色的龙湖文化这一核心理念,为吉林工商学院文化建设的持续繁荣和不断创新创造了良好契机。

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名片,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吉林工商学院的龙湖文化建设在传承学院原有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兼容并包,吸收九台地域文化中的精髓,结合学院自身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吉林工商学院特色的大学文化。

吉林工商学院党委认识到,形成一所大学特有的大学文化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近年来,吉林工商学院党委对文化创新的载体和阵地建设格外重视,不断加大投入,科学整合资源,形成了若干个创新亮点,初步形成了一报(校报)、一网(新闻网)、一评(每周一评)、一台(龙湖电视台)、一节(龙湖文化艺术节)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吉林工商学院党委表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院将在坚持建设好现有文化载体的同时,结合党的要求、时代特征和师生思想实际,创造出更加具有龙湖文化特色的载体,使龙湖文化建设不断推陈出新。

从吉林工商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可以得出,从地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充实到地方高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去,有利于新建地方高校形成独特的育人风格,有利于地方高校更加快速地融入地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韩延明.论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铸就[J].教育研究,2007(5).

[3] 许淑杰,于鹏翔.吉林九台满族萨满文化调查与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新建本科院校寝室文化 篇4

关键词:短信文化,校园文化,影响,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托高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形成有个性的意识, 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信念、审美情趣等。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而言, 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的缺陷, 如文化底蕴不丰厚、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全面、忽视精神层面的建设等等。校园文化建设搞得好坏与否既关系到大学的精神内涵与发展方向, 又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还影响着院校所在地的精神文明建设。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短信作为信息时代标志的一种媒体传播方式, 已经在大学校园中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 大学生成为庞大的“拇指一族”中的主力军, 短信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沟通方式。短信在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 也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境界以及行为方式等加速改变。因此, 短信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 使得短信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短信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新建本科院校要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同时, 也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新建本科院校要克服先天不足的缺陷, 紧密结合校园实际并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培育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信息时代和短信文化的迅猛发展, 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 短信文化有利于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手机短信作为“第五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受众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中解放出来,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进行自由交流。通常情况下, 编写一条短信仅仅需要1~2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 接收一条短信也只要几秒钟的时间, 这对于信息的及时上传下达来说, 必将是最大的优势。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手机飞信群等方式快速地获得各种信息, 方便其学习生活, 使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去, 短信文化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 短信文化有利于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传统的校园文化主要通过条幅、公告展板、纸质宣传单等形式传播, 传播内容也以文字为主, 开展的活动相对较为单一, 形式上缺乏创新, 大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而短信文化则主要是通过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输交换, 达到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调控的目的。它是一种更灵活、自我教育成分更多的教育方式, 符合青少年求知、求新、自主的特点。短信文化使校园文化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产生了飞跃, 展示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二、短信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校园文化和短信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别, 在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情感意向等文化因素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否定、阻碍和冲突的趋势。因此, 短信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它的兴起与发展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加速改变着, 冲击着大学传统校园文化, 影响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 大学的道德精神遭遇挑战。

大学的道德精神不仅符合优秀传统道德的民族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淀, 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和大学道德精神先导性的内在要求。但是短信平等、便捷的传播方式滋生了道德相对主义, 大学的道德精神对学生群体行为选择的规范效力和促进效力及其所起到的精神支撑正日趋衰落。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短信“入侵”让老师和学生防不胜防, 甚至可能会颠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成效。校园文化对短信文化缺少筛选性和阻抗力, 使大学的道德精神受到污染。原因在于短信文化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拥有零零点点的“把关人”, 其不良信息具有不可选择性, 无限丰富的信息被不加控制地四处传播, 导致短信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特别是有的短信文学弥漫着边缘人类的灰色情调, 带有一种似乎看透一切的悲伤、绝望、颓废的堕落感, 尤其是那些赤裸裸的色情信息、垃圾信息、虚假信息、政治反动信息等等, 这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很大部分学生尚未成熟的爱情观、生活观, 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侵蚀和危害, 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而且还严重冲击了大学校园进行德育教育的外部环境, 使大学生在树立、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方面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 也不利于校园精神风貌的健康发展。

(二) 校园行为文化发生异化。

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促使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接受校园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短信浪潮冲击下, 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有了显著的变化。大学生热衷于对个人心理、情感的宣泄, 享受优劣的计较和关注, 淡化了对群体和个人生命意义的关怀, 减少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 身心游离于校园文化活动之外。短信还妨碍了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有些学生可以假装快乐或痛苦欺骗对方, 搞成不少恶作剧, 用以获得一时的快乐和宣泄。短信作为大学生沟通情感和宣泄情感的一个渠道本无可厚非, 但有的学生却沉溺于一些创作思维过于简单、卖弄颓废倾向的短信文学中不能自拔, 迷失在短信文学低俗重复的文字、情节当中, 对生活失去兴趣。短信文学年轻性、小资性话题的流行,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校园生活方式, 促使了校园消费的提高, 有些学生沉醉于物质追求而忽略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用手机作弊, 传递试卷答案, 课堂上也时有短信的声音, 甚至还“周期性”发作, 全然无视教师的授课, 每当老师点名的时候, 就有学生发短信报信, 有的人甚至还利用手机的摄影和录音功能, 没有经过对方的允许, 偷拍照片、偷偷录音, 通过短信、网络大肆传播, 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有的学生由于自身自制力不够, 缺乏清醒的头脑, 有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囫囵吞枣全盘接受, 有时甚至饮鸠止渴, 最终导致失去是非曲直美丑的判断标准, 甚至走向堕落乃至犯罪道路。

(三) 短信依赖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

短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们常规交往的不足, 然而有的大学生过度依赖于短信, 把人际交往绑定在手机短信上。这种交流使得各种感情越来越流于形式, 短信发送量与情感浓度不成正比, 加剧了情感危机。短信依赖使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能力下降, 从而产生焦虑、孤僻、逃避现实等不良反应。更为严重的是, 一些学生患上了“短信依赖症”, 整天沉溺于短信的虚拟世界里, 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

三、消除短信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伴随短信文化而来的既有大学生心理上对短信的依赖, 也有文化垃圾的入侵, 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短信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待生活群体归属和对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的程度。高校对此不可放任自流, 任其发展, 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引导, 加强管理, 让手机短信这一文化新时尚, 成为大学生思想的向导、生活的参谋、成长的助手。

(一) 积极引导短信文化健康发展。

开展短信文化活动, 让短信成为校园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 利用短信这一新载体, 制作一些蕴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短片、思想性强的图片、名人名言的文本等, 将健康的理念融于活泼生动的短片、漫画等形式中, 并大力开展优秀、健康短信的征集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作精神, 用健康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词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以积极向上的面貌传递主流文化,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短信平台, 向学生及时传递有关学校管理政策、时事新闻、会议通知、讲座情况、文体活动信息等, 方便学生随时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还可以在国庆、传统节日等节庆日利用短信, 宣传社会主义精神, 弘扬传统理念。也可以把节庆日和师生生日等作为契机, 向他们送上节日问候和祝福, 体现人文关怀, 形成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通过开展短信文化活动与丰富校园文化相结合, 消除校园行为文化异化的不良倾向。总之, 利用短信这一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以营造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 利用短信做思想工作。

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中, 改变传统的开座谈会、办学习班、党团活动、组织谈心等模式, 利用短信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开展一对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 让短信这一信息传播新时尚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力助手。

(三) 制定具有约束效力的的管理制度。

高校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与学生德育评定挂钩, 切实可行且具有较高约束效力的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制度, 限制学生在教学时段的使用, 规范学生短信的发送行为, 缩短短信发送的时间。同时, 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短信消费讨论, 让学生认识到不良短信的危害, 自觉约束自己发送短信的行为。要求大学生加强个人修养, 做到自律, 洁身自好, 不要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推波助澜者。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 只有很好的将传统校园文化与新型的短信文化有机结合, 形成新的校园文化, 才能开启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使校园文化朝着和谐、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东城, 张树哲, 李运争.以先进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8

[2].姚海霞.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程育兰.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4].张坚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2004

新建本科院校寝室文化 篇5

谭庄三中位于谭庄镇肖谭行政村,距周漯路仅200米处。学校兴建于七二年,占地26亩,在校生860人,教师37名,现有十二班规模的教学楼一幢,平房114间。2004年市财政批20万元新建的二层高,每层只有9间房的小楼,暂用作电教室。

㈠目前学校困难

⑴学生寝室紧张,800多人,40间寝室,每20人一间室内住不下,只好让肖谭村的学生常年在家就寝。这种情况目前恐怕在全县也极少见。

⑵教师住房紧张,集体办公室没有,唯有寝办合一。

⑶现存C级危房18间,最大裂缝有6厘米左右,房根角的砖掉得不成形体,而且还有5名教师住在里面。

⑷学校基础设施过差,厕所不够,大门几欲倾倒,水塔年久,饭棚需建等。

㈡上述情况,敬请领导查核后,迅速给予弥补。

上一篇:时间机制下一篇:专利技术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