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新形象的塑造

2024-05-04

高职生新形象的塑造(精选十篇)

高职生新形象的塑造 篇1

一、塑造高职生新形象的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生新形象的塑造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也是高职办出特色的关键, 当前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人才具备良好素质、良好形象, 才能在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文明修身工程教育活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职生新形象的塑造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大量合格高技能人才的任务, 培养具有新形象的高技能学生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内外兼修的人才, 良好的形象是内在素质的显现, 反映培养学生的风貌, 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是学生进入职场, 开启幸福生活的开端, 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定位出发, 以当今时代市场需求为动力, 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造高职生的新形象, 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就业力, 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

2、高职生新形象的塑造适应国际之间竞争的要求

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的高低可以通过公民整体表现反映出来, 把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形象的人才培养, 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经济全球化时代, 现今更多的中国企业已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发展空间。中国企业要增强企业的实力, 就需拥有大量的具有时代新形象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 随着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 我国的高职院校要顺应潮流, 将塑造学生的新形象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重视对学生新形象的塑造。

3、高职生新形象的塑造适应学生未来就业的要求

一般而言, 高职生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 如良好的形象、专业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学生将面临许多挑战和就业压力, 必然会导致社会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和工作岗位的持续变换, 这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良好的形象、专业知识能力是学生顺利就业幸福生活的基础;因此, 加强对高职生新形象的塑造, 是学生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精良的专家, 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具有良好形象的高技能人才。

二、塑造高职生形象的有效途径

高职生形象是高职生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 是体现高职生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塑造与传播良好的高职生形象, 对提高高职生的竞争力和就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高职生形象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有技能, 有修养, 有风度, 自尊自信, 奋发向上, 朝气蓬勃, 举止优雅;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1、学会规划

钱财需要打理, 人生需要规划。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非常重要, 目前, 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普遍较低, 缺乏学习目标, 学习盲目, 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去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实现。因此, 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学生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 激励学生努力去奋斗, 避免无目标地四处漂浮、随波逐流、浪费青春;有利于指导学生在校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 经常提醒自己珍惜现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发挥自己的才能, 促使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2、学会自信

(1) 举办系列讲座, 提高自信意识。

自信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在品质之一, 也是持续不断发展的无价之宝。特别是对于高职生, 除了专业素养、综合能力之外, 自信尤为重要。高职生自信心普遍偏低, 要培养高职生的自信心, 首先必须提高他们的自信意识。自信意识为培养与提高高职生自信提供了可能的前提。如何提高自信意识?学校应着力强化高职生的自信主动意识, 帮助他们最终走向成功之路。培养自信意识, 可以在学生特殊的阶段, 举办相应的系列讲座。比如, 在新生入学初, 举办对自信的概念认识的讲座, 帮助学生调适心理, 适应新生活;在重要考试 (四级、计算机等级) 考试之前, 举办考前心理辅导, 教给学生减轻焦虑、缓解压力的方法;在学生毕业前夕, 举办“我自信, 我成功”的讲座, 教会学生求职应聘技巧, 端正心态;同时还可以邀请前几届毕业成功的同学进行经验介绍, 使学生在激励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开展社团活动, 锻炼自信能力。

要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多给予正向反馈和正面评价。要多方面、多层次地为学生提供机会, 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如开展社团活动, 学生会、团委会、广播站、各种兴趣小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这些活动中锻炼交际能力, 培养与他人的协作, 多层次、多角度地增强自信。

(3) 进行团体辅导, 调节不良情绪。

在入学初, 对新生进行一次问卷普查, 对自信心较低的学生, 集中进行团体辅导, 情绪不良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小组团体辅导, 对学生情绪的调节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他们的情绪更加稳定、积极、开放, 针对情绪开展辅导工作, 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 使他们看问题更加客观, 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 减少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正视困难, 调节不良情绪, 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4) 创设特定环境, 夯实自信根基。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对大多数人而言, 人生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 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 成功自然有助于自信的建立, 但培养学生自信心目的之一便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 使其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遇到困难能不气馁、不灰心、不消沉, 勇敢面对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品尝成功、承受痛苦, 在挫折中训练自己, 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在体验中提升能力。

(5) 结合学科教学, 丰富自信内涵。

学科教学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最佳渠道。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吸取力量, 获得感染;要创设开放的、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想说、敢说、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要加强教学互动, 欢迎学生异彩纷呈的丰富多彩的答案, 提倡学生敢于挑战老师。要做到“活”与“实”的统一。活学, 灵活互动地中学习, 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 自信心的培养,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提高自信意识是培养自信的前提条件, 开展多样的社团活动是锻炼学生自信的熔炉, 团体辅导的有效开展, 是强化学生自信的必要环节, 特定情境的创设, 是夯实自信的根本保证, 结合学科教学, 丰富自信内涵。只有多途径、多层次、多管齐下, 我们有理由相信, 高职生的自信之路会越来越宽广。

3、学会学习

知识能改变学生的形象, 知识能使学生变得更有风度。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学习的热情、勤奋、毅力与坚强的意志, 更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尔文说过:“最好的学习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学习”。科学学习就是要真正懂得学习的本质, 真正认识和掌握学习的规律, 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按照科学的学习步骤、习惯、方法进行学习, 因而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 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的习惯。

4、学会做人

诚信, 有责任心, 热情, 会使高职生的形象变得完美高大。“人”和“才”的组合为“人才”, 既成人又成才是人才。有德无才谓之庸, 有才无德谓之韧, 德才兼备谓之贤。诚信意识人无信不立, 国无信不强。高职生的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成败。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生活的新生力量, 应当认真经营好个人信誉这个无形资产。强烈的责任心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 是一个人能否立足于社会, 获得事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 责任心往往比能力更为重要。高职生一定要树立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 这样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5、学会美心

作为高职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争做高素质人才, 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我们将会面临很多严峻的考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在遇到就业等压力时, 才能沉着应对,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完善高职生的身心素质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根据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有将近1/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新问题。如: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 自卑、自我封闭, 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有较强的失落感和焦虑感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是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也是他们能否适应社会和战胜自我的基础。因此, 一方面要创造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 增强学生的体质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减轻其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帮助学生疏导心理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用表扬式教育代替批评式教育,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困难和失败, 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实现理想和价值。

6、学会美容

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 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坐如钟, 站如松, 走如风。衣服、头发、语言、表情等将是高职学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礼仪文明修身工程, 使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 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 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 慧于心而秀于言”, 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总之, 塑造高职学生的良好形象, 有利于树立高职学生的社会形象、提高他们的就业力, 提高他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参考文献

[1]张玲玉:《自信心现状与对策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9 (3) :51-52。

[2]苏霍姆林斯基, 罗亦超译:《睿智的父母之爱》,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126。

[3]全国13所高校联合编著:《社会心理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72。

[4]董晓蓓:《关于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与实践》,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6) 。

[5]柳国昌:《论加强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中国成人教育》, 2005 (9) 。

[6]李祖超:《教育激励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2。

加强新农村建设塑造新农民形象 篇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在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必须

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而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体,也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主体,没有文明的农民,就没有和谐的农村。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民价值观转变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加强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力度,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文明修养和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塑造新时期的新农民形象。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要存在问题:

当前,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是坚决拥护的,积极参与的,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发生了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够,目前,在广大农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已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但很多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意义和任务没有认识,对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地位认识不清。二是对自身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农民尚未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一些农民认为搞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集体的事,与已无关或关系不大,在前期开展的“河道清淤”,“抗旱排涝”等各项工作过程中,“等、靠、看”现象很多,甚至于有冷嘲热讽、阻挠工作的事件发生。

2、素质不够高。一是文化修养不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教育程度不高,据统计,我县农民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农民素质低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极不相适应。二是技术技能偏低,农民长期的传统耕作理念依然存在,学技术,有技术的农民不多,科学种田,创新增收的能力不够。

3、风气不太纯。目前,农村中的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活动仍很流行,黄赌毒、法轮功等社会丑恶现象也有存在,农村宗派、家族恶势力偶有出现。这些都对新农村建设和塑造新农民形象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塑造新农民形象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教育,提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成立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任组长,农业、教育、财政、劳动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制定农民素质教育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培育新农民为目标,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让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正确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从而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

二是广泛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环节。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使之家喻户晓,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加强法制教育,要认真宣传贯彻《村民自治法》,提高村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增强农民法制意识,提高农民道德水平。

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领导和教育,使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力量智慧得到进一步凝聚,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2、广泛开展宣传,树立一批新时期新农民的典型。

一是在宣传形式和手段上丰富创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这些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重要渠道,发挥乡镇学校、幼儿园、广播站和群众秧歌队、舞蹈队、乐队的作用,举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文艺演出,宣传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民形象。二是树立典型人物,宣传典型事迹。要认真培养和发现本乡本土的优秀党员、致富能手、文明农户、五好家庭等,树立他们为优秀农民的典型,搜集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表彰、表扬、宣传,向他们学习;同时以他们的优秀事迹、感人故事为体裁,编排文娱节目,真人真事、生动有趣、贴近农民、贴近生活,吸引农民收看、观看,营造争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争做文明农民、新型农民的环境和氛围。

3、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本领。

一是围绕发展区乡农业支柱产业,搞好科技培训,把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农民群众,提高农民科技种养的水平,提高他们创业增收的本领;二是加强农民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知法守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三是加强学校教育建设,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鼓励发展民力、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农民和农民子女的教育层次。

训教育工作要职责明确、任务明白、奖罚分明。政府对各镇村应下达目标任务,制定考核机制,努力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筹集资金,增加提升农民形象各项工作的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新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民建设的工作,要求财政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加大对这项工作的资金预算投入。二是

论大学英语教师新形象的塑造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师形象 教学改革 教师角色

[作者简介]李敏敏(1983- ),女,安徽南陵人,阜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助教,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安徽 阜阳 236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159-03

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仍在持续进行,各个学校各个老师都在根据具体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科学地、系统地、个性化地吸纳教学改革的精神内核,并各自形成了一套在形式上因人而异和在共同内核上体现教学改革精神的现行教学方法。这是社会的需要,更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举措。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深化教学改革中的重重障碍。通观当前诸多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各类因素,英语教师本身是最活跃的一个因子,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思维陈旧、故步自封的教师依然因袭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些教师借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之名却对教学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面对如此窘境,从思想的源头以及教学行动本身重塑教师新形象势在必行。

一、塑造教师新形象的理论依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科学地学习与生活的理论依据。具体到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育的从业人员应该这样看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束缚中解脱出来,反省传统教学的利弊,激发思想,深入学习,促进自身探索一些新的教学理论,再通过现行的教学实践检验新理论从而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要有一种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一种深切的职业忧患意识,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种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雄心壮志和魄力。唯有此,我们才能以一种全新的教师形象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育工作①。

二、教师新形象的塑造需要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权威性和学习者的自主性一直是对立统一的两方面。教师权威性,指的是教师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等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控制、指导和监督检查。而学习者自主性,则是指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达到较高的学习目标。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貌似极大地发挥了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动性,但实质上却是教师处处倍感被动,不仅教师容易产生教学疲劳,教学环境变得沉闷,就连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产生依赖性、惰性甚至厌恶感。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应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尤其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和谐关系。

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首要任务就是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切实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从具体办法上来说,英语教师应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安排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积极思维,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放开手脚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是为了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还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教学模式,注意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全方位缩短知识传播过程。同时,营造一个愉快教学、兴趣学习的教学环境尤为重要。再浅显不过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都说明了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和师生关系会为教与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解放的同时也解放了学生,以此为前提,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实现与普及。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还必须从自身出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我国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轨迹上来看,我们几代教师本身就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产物。所以在教师们的学生年代一直到今天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束缚。当我们了解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弊端越发明显越发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时,我们也就能深刻体会到学生们对教师的期望。所以走到学生中去,我们才有调查后的发言权。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增多,教师要与学生多接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以及遇到的困难等,更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以及其个体差别。在了解的基础上再反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到个性化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需要英语教育者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能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高效应,以目标教学来引导,以情感教学来协调,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强大内在动力。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仅是让只在讲堂上照本宣科讲解语法、翻译课文的教学模式成为历史。同时它将进一步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敢于突破陈规,有所创新,重视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营造一种适应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思想。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会有所减少,教师将会有较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科学的理论总是指导实践行动的最有力武器。教师一味“入乎其中”地埋头教学,而不“出乎其外”地反省深思和进一步学习,那只会陷入一个无限循环的只有经验性没有建设性的怪圈而固步不前,把自身从教学过程中解放出来的同时还可以为提高教育业务水平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三、教师新形象的塑造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和灵魂,在主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学生生理和心智的日趋成熟,教师作为单纯教育者的身份也日趋淡化,尤其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已经由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转变为Facilitator,即引导者、助学者。他帮助学生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动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起到示范、组织、监控、评判、咨询、合作等客体作用②。

具体说来,教师新形象的塑造还需要教师在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阶段担负不同的角色。首先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参与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其作出合理决定,反思个人学习经验以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教法的选择和制定。其次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适时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还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平等的学习者。同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始终扮演观察者和评价者的角色,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分析和评价存在的问题,对他们的学习方法、策略、成果等即时作出反馈,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自我监控和评估的能力③。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外,参照新教学大纲的主要变化特点,教师新形象的成功塑造还需要教师完成以下几个角色的转换:

1.永远保持学习者的心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所谓“教学相长”,英语教师随时需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以及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广博的知识(包括英美文化和各方面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新教师”应坚持英文阅读、英语写作,对课文的处理不再细枝末节而是做到高屋建瓴。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充分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让网络科技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手段。

2.争做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应该不断深入研究本学科的新知识新问题,跟上本学科的长足发展轨迹。新教学大纲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性、创造性的探索研究过程。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教学研究是教师最直接、最方便、最有效的发展途径。教学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的前提条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创造性实践《课程要求》的保证。教学研究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能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勤于动脑,注意收集资料,总结自己或他人成功教学的经验,并能初步形成规律性认识,使有些经验通过整理、研究形成相对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并推广。

3.成为英语教育的反思者。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英语教师所应该具备的一项能力。其中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群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英语教学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而是伴随着整个英语教学过程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④。

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会改变教师的本质使命,相反的,教师自身的角色转变是为了更好地顺应教改要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

四、教师新形象的塑造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优劣是大学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下,英语教师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实行者,所以,教师的自身素质是重中之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完成高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完成自我超越: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以引导者代替指导者,以情绪教育代替惟智教育,以个体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也就是说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以教师观念转变和角色转变为前提条件的。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除了毫无争议地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之外,以下几方面的提高不可或缺:

1.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个体素质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信念,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来哲人们就把“传道”摆在了教育的首要位置。高校英语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训练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尚的情操贯穿在教学环节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只有教师自身做到思想道德素质的无可挑剔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良好教学目标。

2.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哲学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敬业精神来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教育是良好情感的传递和转化过程。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只有首先做到爱岗敬业,才能谈及关于教师的一切。

3.教师心理素质的锤炼。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其自身的兴趣与动机、理想与情感、意志与毅力、个性倾向与人格品质等心理因素的综合表现与本质反映。高等教育是人类最复杂的活动领域之一。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心境,把握学生的思想、特征和个性差异,懂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习惯,这些方方面面都需要教师了解心理学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⑤。

4.教师个人魅力的彰显。一位教师的形象、风度仪表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风度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优美的语言、整体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和表情、工整潇洒的板书、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受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尤其大学教师,面对的是有自己独特主见和审美观的年轻人,更应该注重塑造自身的个人魅力。

5.各类文化知识的广泛涉猎。现代教育早已打破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界定,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下,一个专业教师除了自身业务能力过硬之外也应该涉猎一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他边缘学科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工作。

总之,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教师不但要将人类的先进文化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担负着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变革其精神世界的重任。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一种全新的教师形象参与到现代英语教学实践中来。作为决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的教师,必须以重塑全新的自身形象为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知识素质,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知识,尤其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组织和协作能力、教学评估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注释]

①江泽民.党的“十六大”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02-11-11.

②王惠昭.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与交际能力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36.

③刘晓宁.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J].宁夏教育,2006(12):18.

④黄聪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变化对教师观念的影响[J].高校研究,2007(2):35.

高职生新形象的塑造 篇4

一、以学习塑造形象

医院党委办公室作为直接为党委决策服务的, 必须具备足够的实践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学习是增强能力、提高水平的“金钥匙”。

首先, 党务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平时要有不断向上的学习态度, 落实学习任务, 多学习党建知识, 紧跟形势, 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党务工作者要加强业务学习。不管是自身还是医院各个党支部, 都要走入实践活动中, 在实践中探讨学习,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每月定期组织医院党支部中心组学习。学习中要求做好工作记录, 对工作提出独特的见解, 促进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 提高“三种水平”, 即提高政策水平、决策水平和业务工作水平。提高政策水平要求党务工作者必须对工作有科学性、可预见性、前瞻性, 对各项政策懂且透并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提高决策水平要求党务工作者必须以党委的为中心工作, 善于从整个大局分析、抓住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的中心点, 特别是承办专项具体工作和特殊环境下的维稳问题及重要会议组织、发文审核把关等, 要有全面的综合协调能力;提高业务和工作水平, 使党务工作者在学习中有新进步, 成为具有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最后, 必须加强党政工作人员廉政学习。作为党委办公室人员来说, 虽然没有权力, 但作为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 所有的决策、文件处理都要经过党委办公室汇总审阅后报告给党委, 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更容易成为别有用心的人诱惑的目标。

二、以专业塑造形象

党务工作人员必须要明确新的工作模式和量化责任。医院党委办公室是代表党委的形象, 作为一个党的中心点, 应该团结协作, 本着精干、高效、创新、团结战斗的精神工作。要科学合理地调配, 尽量做事细致化、量化、具有操作性。如组织会议、汇总资料、接待等事务性的工作, 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目标着手, 需找问题集中点, 开创领新服务意识, 增强服务的综合性。

(一) 增强主动性, 进一步提高参谋服务能力。

医院党委办公室是在党委的领导下, 综合了办公的行政服务部门, 因此必须树立起“参谋”的意识, 从三个方面转换传统服务型思维为参谋型思维。一是在信息处理上。坚持抓住工作的重点、善于捕捉亮点, 抓住难点, 及时准确反映各项工作、各个层面的新情况、新动向、新举措、新变化, 会议信息工作本着预警性、前瞻性、建设性, 从而在领导工作中起着决策服务的作用。二是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每个会议及工作的开展, 紧扣党委工作大局, 紧跟领导思路, 渗入到基层了解群众的心声, 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调研, 不是坐在办公室等问题, 而应主动到临床深入了解, 切身处地的为群众服务, 为医院领导提供具有实质性、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依据。三是提高办文工作效率。坚持用新思想、新办法、新举措, 以精而准的速度完成公文基础工作;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 从理论上、新形势要求上, 严谨规范各类公文审核工作。

(二) 把握全局性, 进一步提高综合协调能力。

医院党委办公室不同于其它部门, 处于整个医院工作中的枢纽位置, 起到综合协调作用。一要善纳各方意见。坚持和完善医院党委办、中心组联席会议制度, 善听各方声音、善纳各方意见, 互通情况、加强协调, 密切配合、合力共振。二要做到方圆有度。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既充分体现政策法规的权威、又注重把握分寸、刚柔相济, 确保工作到位、任务落实。三要分清轻重缓急。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缓事妥办的原则,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范运转, 对头绪多、情况杂的事项, 找重点、抓主线, 真正做到全局在胸、运筹帷幄, 确保高效运转、快而不乱、稳而不拖。

(三) 突出实效性, 进一步提高督查督办能力。

认真学习党的大政方针, 以抓落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扎实抓好督查督办工作。一要突出督查重点。重点督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 医院党委部署下来的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 解决领导最关心、群众反映最为关注的热点、重点、及其难点问题。二要创新督查方法。主动认真探索督查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 把经常性和阶段性督查有机结合起来, 把综合与专项督查有机整合起来, 灵活机动的运用实地调研、群众参与督查、跟踪督查、书面督查、电话督查等多种手段, 确保信息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有效地完成与推进。三要强化督查实效。进一步强化党支部工作责任制, 医院党委办公室下面分管八个党支部, 行政上一级抓一级, 业务上层层分配督查任务, 健全实行党务管理, 充分收集各党支部意见, 充分调研汇总之后, 有一个全面的分析材料, 从而形成党委议而决、决而行、行必果、果必报的决策督查督办运行机制和批必查、查必果、果必报的专项查办运行机制。

(四) 发挥前瞻性, 进一步提高运行保障能力。

坚持在早字上争主动, 在细字上下功夫, 在俭字上动真格, 严谨细致地做好运行保障工作, 确保医院党委机关正常运转。一要搞好后勤服务, 周密过细, 尽心尽责, 做好财务收支、会议通知、活动筹备等工作, 实现后勤保障规范化。二要搞好机要网管。严格值班制度, 确保党委密码通信安全畅通, 做好各类电报文件的接收、登记、保管、送阅工作, 建立规范的电子档案, 加强提升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水平, 更好地服务大局。三要搞好保密工作。医院党委办公室是党委的机要部门, 关系到全院的党务管理。严谨完善保密设施, 夯实保密工作, 严防各类失泄密事故发生, 因此要层层落实责任、狠抓保密宣传教育。四要搞好来客接待。坚持接待申报审批制度, 严格接待标准, 规范服务流程, 提高接待水平, 树好医院党委办公室新形象。

三、以规范塑造形象

建立健全严格可行的各种机制是根本保证, 以管理提高质量、效率和实绩, 要求坚持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着眼从严规范管理, 制度的建设在于立足当前、长远规划, 前瞻性目光促进医院党委办公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突出抓好学习制度, 完善工作规程, 强化工作要求, 加强内部管理, 确保各项工作职责分明有章可循, 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 按制度办事, 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二要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每年党委办公室通过讨论决策, 将当年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细化、量化到各党支部和具体人。各党支部对一些不能量化的工作明确完成期限, 使人人有职责有目标, 形成人人敢于担当子、党员示范先带头, 每个岗位员工作积极执行严格机制的新格局。三要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着力彰显人文关怀, 加强和谐建设。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 以好的作风选品格好的人, 将敢于当担、求新务实、乐于奉献、脚踏实地的同志选上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员干部的才能, 使机制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四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产生推动作用。如要深入到群众中与员工互相沟通, 从思想上了解群众需求, 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要在工作上给予员工鼓励与肯定, 使之由强烈的信任感, 促使年轻人向专家型人靠拢, 在实践工作中相互督促, 相互支持和进取;在生活中关心慰问体贴一线工作者, 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尽力帮助解决干部职工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干部职工安心工作。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充分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激情, 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四、以实干塑造形象

一方面医院党委办公室工作需要踏实严谨、认真务实的态度投入, 来不得一点虚假。要有善于奉献的精神去落实每一项工作, 不图名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换言之就是服务群众, 没有奉献就搞不好服务。作为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都应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在工作中去体现人生的价值。始终兢兢业业干事, 堂堂正正做人, 在工作中说老实话、办扎实事、做老实人。另一方面要有机结合务实和务虚的工作方法, 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摸索和掌握其内在规律, 以提高综合实干能力。党委办公室工作的运转大致分为确定性的和非确定性的。就某一个具体事项来说, 具有非确定性, 就某一方面的工作来说, 有其确定的规律性。可确定性的如迎来送往、领导的例行公务活动等, 有相对稳定的办理方式和程序。对此就制定规范化的制度并照章行事, 以形成有序的运行机制;而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应急的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则具有非确定性。对此工作人员要有预见性和应变能力, 分清轻重缓急, 首抓大事、急事, 合理运筹时间, 保证忙而不乱的按时完成任务, 运用分权、分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样工作就可以做到井然有序。

五、结束语

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段深入, 医院党委办公室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新时期新常态下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作为新时期党委办公室人, 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医院党委办公室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在改革的浪潮中完善自我, 才能更好的带动下级各级部门攻艰克难, 锐意进取,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新的更大力量!

摘要:医院党委办公室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 是反映党委工作情况和精神面貌的“窗口”。面对新时期下各种情势的新变化和党委办公室自身的新情况, 必须要统一思想, 不断适应新形势, 以力求新突破的工作理念, 以科学的发展观武装自身, 在新常态下塑造党委办公室与时俱进的新形象。

关键词:医院,党委办公室,形象塑造

参考文献

[1]方为加.努力开创新世纪党委办公室工作新局面[J].中共乐山市党校学报, 2001 (2) .

[2]张皎.如何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创高校党委办公室工作新局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3) .

浅谈塑造桂林旅游新形象的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城市公关;桂林;旅游;新形象

论文提要:面对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桂林需要开展城市公关,准确进行城市形象定位,塑造桂林旅游新形象。

城市公关是一个城市运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与其相关公众(包括该城市市民、其他城市的市民、旅游者、投资者、媒介、国家政府等)之间取得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创造有效的城市舆论环境,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城市形象。桂林在旅游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必然要开展城市公关,塑造桂林旅游形象,提高竞争力。

一、桂林城市形象定位——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白日化的今天,中国许多城市纷纷打出自己的“个性名片”:南京推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无锡——太湖明珠;苏州——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上海——国际性大都市。桂林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名城,面临如此激烈的城市竞争,桂林非常有必要进行城市形象的准确定位。

在区域旅游开发国际高峰论坛上,莫永清用“建设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来表述对桂林旅游的定位。桂林市第三次党会上,提出了“努力把桂林建设成为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休闲度假上选之市、居住创业向往之城”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多年来,“山水甲天下”这张名片为桂林旅游赚足了人气,但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化,目的地城市竞争的加剧,桂林旅游能否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凸显更为丰富的旅游内涵,使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进一步提高?就此问题,近年来,桂林各界围绕旅游定位进行了多次探讨。在听取各界意见并经认真总结后,桂林目前已形成了“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这一新旅游定位。

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囊括“山水”、“文化”、“体验”、“世界”等多重元素,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其深刻含义,如何通过创新发展实现这一目标?这是桂林新旅游定位形成后面临的现实问题。要塑造桂林这一新形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公关策略。

二、塑造桂林旅游新形象公关策略

(一)做好桂林旅游资源的管理。既然我们已经将桂林定位为世界山水文化体验之都,那么我们就要在旅游资源上下功夫,把旅游资源管理好、保护好。

首先,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保护好。就是要保护好桂林传统文化精髓,保护好来之不易的自然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规划,摸清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家底”,明确保护的对象范围和种类。对桂林民居、民俗、民风、古建筑等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对森林、山水、矿产等资源和稀有动物,进行建档保护,并提出更为完整的保护规划。要强化保护意识,把文物和生态的保护理念纳入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着力把桂林打造成山水文化、生态文化保护基地和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有利于文化和生态保护的产业发展,控制和遏制有害于文化、生态资源保护的经营活动。

其次,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挖掘好。加强对本土文化、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并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提升特色文化品位,展示特色文化魅力,丰富桂林城市形象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学艺术的创作,创作更多、更好反映桂林精神风貌、自然风光、城乡发展和体现桂林厚实的文化底蕴的精品力作。要深挖掘、细加工、精雕琢,使“桂林山水甲天下”城市形象更具魅力。

再次,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利用好。把桂林的形象资源转化为形象资本,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是利用城市形象打造旅游品牌。民族文化、青山绿水是桂林旅游的主题,今后要把人文和生态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生态游的内涵,以秀美纯净的青山绿水增添文化游的魅力,使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增强桂林旅游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使桂林旅游形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二是利用城市形象推动招商选资,把城市形象作为招商选资的一大品牌和竞争优势,引进兴办“用地省、污染低、效益好”的项目,提高桂林的产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利用城市形象促进文明创建工作,把城市形象的宣传、开发和利用融入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四是利用城市形象激活文化产业。桂林民族文化既保留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主流特征,又融入了地方文化精华,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显著的特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新的切入点和源头。要注重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使少数民族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形成规模效应。

(二)加强文化建设,锻造桂林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塑造工程是其软件建设,是城市的灵魂和血液。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的内在体现,城市形象是城市精神的外在展示。桂林的城市精神应以“以人文本”的精神为基础,融合历史和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集中表现为一种寻求人生价值的执著精神,包含创新的精神、爱国爱乡的情怀、耿直尚义的个性、大气宽容的气度等方面的特质。

加强桂林文化建设,振奋市民精神,可以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可以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可以提升桂林的城市形象,锻造桂林的城市精神,可以提升桂林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强文化建设,既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空间结构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可以看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平台,还可以看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窗口。重视桂林的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提升桂林的城市文化品位,以文化品位塑造桂林的城市形象,以文化氛围凝聚桂林的人心,推动桂林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生新形象的塑造 篇6

关键词: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6-0099-006

当前中国通过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上,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的大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国际事务上中国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2014年成功举办APEC 峰会,2015年伊始,中国牵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确定为57个,除美国、日本以外,世界排名前十的发达国家均已加入。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事务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却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发展水平,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同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是不匹配的。西方社会仍然对中国形象存在非常模糊、充满幻想,甚至是扭曲和不实的印象[1],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远远低于对中国经济成就的评价,在大国成长的道路上,中国亟须构建与大国形象相符的国家形象 。本文以2012—2014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为依据,梳理国外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认识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对外传播,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改善国外公众的认知,塑造客观公正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国家形象和对外传播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即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总和)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展示的整体面貌,以及国内外公众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状况的综合认知和整体评价,即国家形象既包括自身的客观存在,也包括外界对它的主观认知。[2]13-14

国家形象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物质要素、制度要素和精神要素三个层面。其中物质要素指的是支撑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和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制度要素则是一个国家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规范的总和,精神要素则是集中体现在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上。三大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相互作用的整体,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三个要素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内部凝聚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3]除了国家的软硬实力外,影响国家形象有诸多要素。如历史因素(历史遗留或民族冲突等),国家条件、政治制度和综合国力,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冲突,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等。所以国家形象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又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现实与形象之间存在差异。[4]

(二)新形势下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家形象有益于提升软实力。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不仅可以增强本国公众的自信心、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能够提升该国的国际影响力,这对维护国家形象、融入民族意识都有着极大的助益,同时使得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国内政策更容易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5]相较于“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所具有的吸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主体价值观,并通过主体的文化、国内政策和国际行为表现出来。以文化为载体,通过对外传播与国外公众对话,传达我们的价值观,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也往往更容易被国外公众所接受。

国家形象有利于舒缓大国成长面临的社会性压力。中国近年的发展与变化有目共睹,在经济大增长的同时,与之而来的社会性压力随之增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以宣言和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遭受了各种各样的舆论和批评,造成中国国家形象的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有着巨大的反差。[6]事实上,中国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过度突出人权问题、环境恶化、政府腐败以及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所构成的区域和国际稳定的潜在威胁。[7]因此,中国要塑造自信、自强、团结、理性的国家形象任重而道远。

国家形象有助于本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在与他国进行政治博弈、外交谈判、经济互惠和文化交流上,良好的国家形象有着潜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促使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往往是“中国制造”,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传播的是“中国之声”的载体。这些并非是我国国家形象展示的所有元素,要想在国际社会将自己的传统特色和政治制度完整地表现出来,必须在价值观念上体现出自身的特质、特点,形成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其中,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就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8]

(三)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对外传播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一般来说,是传播主体通过对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以中国之外的国家或地区以及境外民众为目标受众,以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最终目的,通过媒体、外交等多种形式进行的信息传播。在当代,对外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具有新闻性、全球性、跨文化性和大众传播性等主要特征。

传播从本质上来说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任何信息的传递都离不开中介——传播媒介。当前世界各种传媒渠道、形式与手段的推陈出新,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也必须采用多种传播渠道、形式与手段互为补充、互相配合,政府间交流、民间交往、媒体宣传、商业运作以及各种社会活动都可以用来推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9]

对外传播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酒香也怕巷子深”,良好的国家形象要靠成功的对外传播来树立。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对外传播是连接国家与国外公众的桥梁,一个国家进行对外传播也就是要将自己的国家形象展现给外界,增强本国的感召力、吸引力,进而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因此,对外传播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四)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策略

国家形象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其塑造和传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公关活动来传播自身良好的国家形象。2003年的“SARS”爆发、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灾难给中国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伤痛,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群众面对危机时展现出来的动员能力,国内主流媒体快速、全面、透明的对外报道,在危难时刻展现出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宣传手段或一时的政策策略。中国的国家形象虽然随着国际地位、国家影响力的变化正逐步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近些年来国外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集中于领土、人权、环境、腐败、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等方面,使得中国在国外受众面前留下“社会冲突剧烈”、“封闭守旧”、“环境恶劣”等负面形象,中国的国家形象被“妖魔化、边缘化、神秘化”,国外民众对现实发展中的中国认知的滞后性,使中国的形象在短期很难改观。[10]

因此,中国只有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运用正确的传播策略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使得国家形象和现实之间的差别越小,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差别认知也就越小,防止外界对中国产生“固化”的负面国家印象。

二、我国国家形象影响力现状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是对世界范围内的有限国家的公民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围绕中国的国家形象进行展开、统计、评估后综合撰述的文字报告。自2012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就此课题进行调查。纵观这三年的报告,调查样本从1959人增长至4500人,调查地域也从6个国家扩增为9个国家,所选的调查国家是所属大洲的典型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涵盖了发展中国家。通过这三年的报告,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描绘出目前我国国家形象影响力的现状,下文中将中国的国家形象分为整体形象、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和国民形象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整体形象

根据2012年的调查报告数据,境外民众对我国的了解程度达到70%左右,而在发展中国家达到90%,说明海外民众对我国的了解程度基本充分,我国形象在国外的宣传度和普及率基本达标。境外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主要来自于电视、互联网和报纸杂志等渠道。[11]5-22

高知晓度并不代表高认同度,从2012—2014年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到无论是发达国家的民众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众,除了对中国历史和经济发展评价正面外,其余的认识多带有负面色彩。虽然海外民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感知从2012年的“神秘感”、“好奇”到2013年的“历史悠久、经济崛起的大国”,再到2014年的“经济发展迅速”,但2012年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举动是获取过多经济实力的表现”,2013年的“贫富差距大、腐败严重、守旧、社会冲突剧烈”等负面认知,2014年的境外民众对我国持续的高速发展表现出担心和潜在的焦虑,境外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中的负面认知不容小觑。

(二)政治形象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与国际交往方面对我国形象存在分歧。国际社会公众对中国政治,特别是在中国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思想观念上缺乏认知,不了解的人数将近占受访者的一半。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对中国政治形象的评价更为积极。[12]25

随着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开始更多地认同“中国的崛起不会影响世界和平”、“中国是负责任的联合国成员”、“中国可以在国际争端中保持和平立场”这三种观点。但是在发达国家,即使有超过30%的受访者认同“中国在最近的国际争端中保持了和平立场”这一事实,他们对中国在未来世界和平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仍保持谨慎和观望的态度。

综合最近几年国外民众对我国政治领域评价的调查结果可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和我们有共同利益诉求的国家,既关注中国的政治,也同时关注中国所带来的机遇,他们对中国政治更多的是认同的态度。但是大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特色制度”仍然持有灰色看法。

(三)经济形象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领域对我国形象认知趋同,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均感到压力和不安。对于中国经济形象的感知,海外民众认同中国“试图获得太多的经济实力”、“中国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贸易伙伴”和“中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不公平的贸易活动”三种说法。[11]13-14与政治和国际交往评价不同的是,经济领域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着一种防备的心态以及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抵触情绪。

2012—2014年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部分品牌在海外市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例如联想和海尔是海外消费者最熟悉的中国品牌,甚至在印度和马来西亚的受访者对其熟悉程度平均达到85%。[11]18发展中与发达国家对中国国产品牌的熟悉度三年来缓步上升,品牌熟悉趋势大体相同。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民众更为熟知中国品牌,发达国家民众则对中国品牌的熟悉度较低。现在在品牌领域里有许多新兴品牌崭露头角,比如阿里巴巴、百度、微信等,这些互联网创新领域的产品也开始进入到国际视野。

这些优秀品牌在国际上的传播和被认可,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中国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受境外民众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据2013年报告显示,有多于50%的境外民众认可中国产品,46%的民众认可我国的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含量,32%的民众对中国产品有信心。但也应当看到,中国制造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产品的精度和技术含量仍需提高。调查显示,有54%的海外公众认为中国产品质量粗糙,甚至70%的民众对我国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担忧。[12]25中国产品要想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文化形象

海外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最高。在进行国家形象的宣传中,中国也通常选取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增强宣传效果。在国家形象海外调查中,民众普遍赞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文化节、文化年等在多国举办。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调查表明,有61%的境外民众都愿意学习中国文化,1/3的调查者表示有兴趣学习中文。还有大量的境外民众愿意来中国旅游,对他们来说,中国旅游不仅是一项旅游活动,更是一项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活动,而吸引他们来华的最重要因素是为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境外民众认为,中国文化要保持精神的创新、道德的崇尚和集体主义,但注重“面子”、重视“关系”等同样被国际民众所注意。[12]24

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韩国首尔正式设立以来,截至2016年8月,现在在全球13个国家(地区)设立了近500所孔子学院和近900个孔子课堂,通过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世界民众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宣传我国的国家形象,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国民特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与活力。

(五)国民形象

根据三年的报告数据,虽然海外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入,但是对中国国民形象的评价却非常好。调查中,境外民众普遍认为中国国民“幸福”、“温顺”、“理性”、“神秘”,他们尤其认为中国人“幸福”,认为中国人的生活远远舒适于他们本国。

在2013年的调查中,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整体排名中位列第五,50%的受访者愿意与中国人生活,约有70%的英国人愿意与中国人合作,而俄罗斯人和印度人的比例是最低的。尽管各个国家民众对中国人最突出的印象各不相同,但是对我国青年形象普遍看好,他们认为,中国青年勤奋、有活力,是中国未来的希望。[12]252014年的整体印象同前两年一样,关键词依然是“神秘”、“理性”、“个性”和“幸福”。[13]对比之前的统计结果,英国和日本连续多年保持态度不变,其他国家在原先的基础上都有所改观,且印象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三、完善对外传播策略,塑造新型国家形象

(一)明确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表述,实现有效传播

国家形象体现的是一种主体意识,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美国形象的核心价值是自由、民主、人权,日本是“国益至上”,韩国是“身土不二”,这些都是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核心价值。在2012年的调查报告中,受访者中有67%认为熊猫可以代表中国形象,认为长城的有62%,成龙为52%,中国美食有51%。[11]17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记住了熊猫、中国结、舞狮子、武术和其他中国的符号,但仍然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存有偏见和误读。[14]以特色著称固然是好事,但是从国家形象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一个更加简洁、清晰明了的表达方式,同时,也需要采用国际化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观点,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但我们有些官员和媒体还习惯于用国内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对外交流,国际表达能力较弱,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我国国家形象的改善。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广泛看好,同我国开展合作的意愿也随之上升;从国内环境看,有利条件多于制约因素,特别是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与国际社会进行全面的合作与交流,明确一个与中国国家实力相当的国家形象并实现有效传播,是当前极其重要的任务。

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有关国家形象表述内容的要明确和一致。对外表述的内容要体现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性和包容性,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不能离开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立足本阶段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是我们研究中国国家形象设计与表述的现实依据。赋予当前大国形象鲜明的时代特征,明确中国国家形象对外表述的内涵,符合当今时代中国的重要特征。

(二)建立全方位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渠道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多层面、全方位的。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除了政府作为设计者与主导者之外,还应包括大众传媒、社会各阶层和全体国民。但长期以来,国家形象塑造或传播被认为是党和政府部门的事,是一种特殊和专属的职能,国家形象主体的自觉意识长期没有被广泛动员和激发,全体国民的认识与参与度较低。

大众传媒是在政府的设计与主导下实施国家形象塑造的工具与载体,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有助于将国家形象符号转化为外部公众的认知。[2]213中国迄今为止,宣传手段最为有效的途径依然是在海外为数不多的电视频道。西方媒体对我国有失偏颇的报道,我们在报刊言论上却无力反驳。除了让境外民众亲入国土,似乎又没有其他办法改变其思维定式。如何结合新媒体时代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打造新的传播模式,塑造符合时代潮流下的大国形象才是重中之重。同时,企业和公民也是大国形象传播的有效载体,但是这两者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仍旧欠缺。

国家形象传播不应局限于媒体传播,而要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之外的其他传播渠道的积极作用。海外民众接触到的和中国相关的各种信息都是他们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基础。在国家形象传播中要以主流媒体为主,通过旅游、贸易、文化交流、公务往来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利用旅游开展人际传播,让游客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推出中国形象系列广告和国家形象代言人;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推广国家形象中的作用;加强与国外主要智库的交流等多种传播方式,逐步建立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传播体系。

(三)建立与世界接轨的中国话语体系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在对外传播上长期以政治向背为出发点,力求在与我国相关的重大问题上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但对外界关注的其他方面却较少涉及,这就使得我国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不够贴近现实,同外部世界缺乏共同的诉求点,缺少对话语境。[2]217在报告中,境外民众对我国政治制度敌视,对我们提出的政治国策反对和不解,甚至误信、误听、误感,其中也有我们自身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不足的缘由。[15]

随着时代发展,这一情况有所缓和,但是与世界话语体系的融合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里固然有语言表达的习惯,更有观念层面上的问题。如果观念不调整,思路、方法不更新,长此以往会与国际社会产生更大隔阂。这就需要在与世界话语体系融合的过程中,建立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这样才能发言有力、掷地有声。只有建构合适自身发展的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塑造国家形象打下基础,传播一个积极、正面的大国形象,发掘真正的内在价值,在全球化知识大背景下,明确优势和劣势在何处,做到扬长避短,增加自身的说服力和凝聚力,把我国形象塑造得更好。

建构带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不仅要适用于我们国内的体制建设,更是正面的、积极的回应西方质疑的有力武器。在中国对西方的不断回应和与之论战的过程中,中国学者逐渐意识到,概念、逻辑、知识体系的西方化,以及“西方视角”被许多国内学者不加批判地加以运用,是这场对话本土声音始终无法彰显的主要原因。[16]而中国如何继续保持自身原有体系特色,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与核心价值观互相融合,使得在今后的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将西方批判的色彩除去,还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

(四)依托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制造,提升大国形象

一个国家产品的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中国制造今后要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17]中国政府在今年着重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注重中国的品牌战略,依托现有知名品牌的引领作用,促进大国制造的优胜转变。在前文中曾提到,国外民众对我国品牌和我国制造的接受度不平衡,从浅层看,消费者的判断影响着某些品牌的销路,但是从国家形象的视角出发,正是“品牌制造”可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和一个民族的精神。

在报告中,一部分境外民众认为我们的产品和质量存在问题,这种负面印象会使我们的国家形象受到损害。同时,国家形象也影响着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评价。国家的形象决定世界看这个国家的眼光和对待它的方式。产品附带的“某国制造”的标签对顾客产生的影响,现在全球民众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大部分还停留在价格低廉、实惠、耐用和持久性好。但是这种直观感受已经开始逐渐发生改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趋提升,境外民众开始将目光聚焦于中兴、海信、TCL等新兴电子类品牌,对我们的电子智能化产品愈发青睐,所以大国制造有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国家形象同样可以推动制造升级。

四、小 结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国家形象已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它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凝聚人心,形成全民共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必须认清我国国家形象存在的问题,改善对外传播策略,不断提升国家形象,推进和谐世界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谭九生,邓利珠.网络推手对国家政治安全的消极影响及整体性治理[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31):146-153.

[2]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项目组.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3]马荔.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及治理路径——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江淮论坛,2015,(3):106-109.

[4]徐艳玲,李建柱.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破题求解[J]. 理论探讨,2013, (1):53-56.

[5]杨冬云.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与国家软实力[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96-101.

[6]李格琴.大国成长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J].现代国际关系,2008,(10):41-46,54.

[7]刘少华,等.基于网络舆论新趋势的政府网络信息管理措施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1):65-68.

[8]莫凡,李惠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与传播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6):83-87.

[9]罗万里.论新闻传播法的法律属性与功能[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5):57-59.

[10]王令.新媒体时代的舆论规律及危机应对[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70-73.

[11]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2[R].北京: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2013.

[12]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R].北京: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2014.

[13]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R].北京: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2015.

[14]王欢.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9):27-28.

[15]周启强,谭丹丹.从模因论看网络新词语的构词特点[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5):139-141.

[16]赵鸣歧,张放.“中国模式”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3):18-24.

[17]赵之林,李克强.依托中国品牌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EB/OL],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2015/0325/c70731-26750310.html.

高职生新形象的塑造 篇7

“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简称) 即企业识别系统, 是企业内外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 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CIS”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企业的一项投资行为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CIS分为MI (企业理念识别) 、BI (企业行为识别) 和VI (企业视觉识别) 三个层次。MI (Mind Identity的简称) , 指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的治企理念、经营宗旨、核心价值观、共同奋斗目标、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 它是CIS的灵魂, 对BI和VI具有决定作用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BI (Behavior Identity的简称) , 指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统帅下整个组织及所有职工的一言一行和各项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体系, 它是企业形象策划的动态识别形式, 有别于企业名称、标志等静态识别形式。VI (Vision Identity的简称) , 指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的名称、徽标、标准色等视觉要素, 其表达需要借助某种物质载体, 它是整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最形象直观、最有冲击力的部分。CIS战略是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最有效、最流行的方法之一, 它着重通过企业识别系统的运作, 将企业的各方面信息传递给相关者, 以塑造企业统一的良好形象, 使人们对企业产生认同和依赖, 从而达到扩大产品销售和服务的目的, 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的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表现和特征做出的整体评价, 它包括外感形象和内感形象两方面。外感形象是指高职院校外部公众如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和家长等对学校的整体看法、最终印象和综合评价。内感形象是指高职院校内部职员对学校的整体看法、最终印象和综合评价。内感形象和外感形象相辅相依, 共同构成学校的整体形象。高职院校的外感形象取决于学校的物质环境、校风建设和在公众中的宣传力度, 等等, 而内感形象则取决于内部公众在学校中的物质、精神满足程度。良好的形象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增加教育能量, 而且还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吸引力, 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创造契机。引入CIS, 借鉴企业成功的形象塑造经验, 实施学校形象塑造工程, 高职院校将在更为深广的基础上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影响力, 从而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职院校自主形成CIS的方法

吸纳企业文化, 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补, 是当前构建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和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引入CIS, 既是吸纳企业文化的有效方法, 也是学习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那么, 高职院校如何打造和形成自己的CIS呢?

1. 在理念识别 (MI) 方面, 高职院校应提炼学校精神, 树立共同目标, 形成核心价值观, 建构职业化的校园精神文化

理念识别系统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范畴, 是指导治校办学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是学校构造上层建筑的原始基座, 是高层管理者搞好顶层设计的起点和基础, 包括教育理念、办学宗旨、发展思路和管理方略, 等等, 它主要来源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理性思考和对学校状况的科学诊断。

高职院校要塑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 提升知名度, 必须有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后, 除了要求其知识、能力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外, 还要能够与企业的价值观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相适应。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向学生传递文化时, 应有意识地考虑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衔接沟通, 把企业文化引入高职院校,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接受并改善企业文化。因此, 高职院校在确定办学理念时, 应准确定位, 要提炼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和本校特色的学校精神, 使其成为本校文化的统帅, 并以此确立核心价值观和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学校评价事物和行为的标准。有了它, 学校内部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就具有了统一的标准。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一所高职院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某种高度和结果。面对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日趋成熟、职业培训异军突起等趋势, 高职院校要获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自始至终有明确的、可实现的目标作牵引。一旦确立了这个目标, 学校管理者就可以挖掘高职院校每个成员的潜在力量, 使其致力于这一宏伟蓝图的描绘。

高职院校还应有效利用各种载体, 营造与职业教育相匹配、符合市场需求的精神文化, 推进“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既能彰显职业院校特色, 又能使职业院校更有效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它包括职业化的专业文化、课程文化、实训文化、活动文化和班级文化等。在职业化的专业文化建设上, 应设置符合职业化需求的专业, 制定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校企合作, 开展订单式教育, 根据职业化要求采用有效的课堂教育模式;在职业化的课程文化建设上, 应基于岗位要求进行专业课程开发, 要严格执行“多证制”要求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要开设职业化教育课程, 要重视德育课程以改进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在职业化的实训文化建设上, 要加大实训基地及实训设备的投入以全真模拟企业岗位环境, 要加大实训课教材的校本化进程, 要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以确保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职业化的活动文化建设上, 要精心设计并开展职业化活动, 要通过创文明系列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在职业化的班级文化建设上, 要采用职业化的理念进行思想教育, 要根据班级专业实际建立健全职业化的班级制度, 要形成职业化的班级文化环境。

2. 在行为识别 (BI) 方面, 高职院校应创设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体系

高职院校的理念识别系统 (MI) 要在学校师生的日常行为中及时体现出来, 为学校所有教职员工所认同、接受并形成默契, 必须通过一整套制度来实现。这些制度安排让学校核心理念体现到管理的各个过程, 使师生员工亲身体验到学校文化带给他们的益处。这些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构成为学校形象的中层, 即高职院校的行为识别系统 (BI) 。BI属制度文化范畴, 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在日常工作管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渗透, 它不仅包括章程、准则、机构设置制度、岗位职责规范、教育手段、学生培养方式, 还包括人际交往活动、艺术节、科技节、高职院校教育成果展等文化专题传播活动。制度至关重要,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善于改革种种运作机制, 创设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通过具体机制, 盘活办学资源, 传播高职院校的良好品牌形象, 赢得社会各界支持, 促进学校发展。

3. 在视觉识别 (VI) 方面, 高职院校应创设物质环境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视觉是人们接受外部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高职院校在打造品牌时, 应该很好地运用人类的视觉效应, 运用VI设计使学校形象深入人心。视觉识别系统与物质环境文化层面相关联, 是办学理念的形象化再现。它以视觉传播为手段, 通过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形象, 将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文化特质、专业特点、规章制度等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同时, 对校名、校徽、校歌、校牌、各校区校园、校舍、主要道路等公共指示系统及信纸、便笺、信封、明信片等办公用品赋予标准字、标准色, 以形成独特的识别系统。系统地导入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视觉综合设计, 可以达到为高职院校“美容”的目的, 所形成的有形的、独特的、易于辨识的视觉形象, 有利于外界公众产生固定印象, 使学校更易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 同时, 整体的视觉形象将学校个性或特色广泛地传达给外界, 有利于塑造高职院校独特的品牌形象。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 优秀的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确立将是一种群体心理定势, 容易使教职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 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 这样容易激发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和提升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 容易使教职员工产生凝聚力、向心力。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劳动者的角度来看, 高职教育在向学生传递文化时, 应有意识地使学生认同、接受、适应并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吸收企业文化“VI”精华的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是高职院校向学生传递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它在有形中创设了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相接轨的因素。通过“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并接受高职院校文化。这种品质的形成使学生进入企业后, 能够主动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意识相适应, 更易接受企业文化。这恰恰是高职院校树立形象, 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所在。

三、湖南都市职业学院践行CIS方案

根据以上探索,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于2010年制定了《湖南都市职业学院CIS建设方案》, 全面启动学校形象塑造工程, 在CIS实践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理念识别层面, 对学院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治校方略、校歌、校徽、校训、校风、系风、班风、教风、学风等进行了梳理;在制度建设层面, 通过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制度改革创新, 创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 营造了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在物质环境层面, 对广场文化、墙文化、宿舍文化、标牌文化以及学院信封、信纸、便笺、明信片、作业本、听课本等加以设计;在行为活动层面, 通过举办辩论赛、研讨会、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系列思想学术报告会等, 充实了人才培养、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管理风格、组织活动、个体行为等行为活动文化方面的内容。

三年来, 作为一所刚升格不久的民办高职学院, 湖南都市职院毅然引入CIS, 大力实施学校形象塑造工程, 紧扣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和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开展工作, 学院的内涵建设和形象塑造明显改善,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校园风貌大为改观, 社会贡献日益凸显, 为学院高标准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要:良好的形象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它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增加教育能量, 而且还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吸引力, 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创造契机。引入CIS, 借鉴企业成功的形象塑造经验, 实施学校形象塑造工程, 高职院校将在更为深广的基础上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影响力, 从而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象,CIS

参考文献

[1]刘丹.企业形象识别系统[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伍莉, 黄爱玲.企业形象识别战略与中小学形象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 (6) .

谈谈高校图书馆员新形象的塑造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馆员形象,形象塑造,心理塑造

馆员形象是指馆员在为读者提供服务时, 在读者中产生的印象及产生的评价, 是体现图书馆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研究表明, 在图书馆服务发挥作用中, 馆员占75%。可见, 优秀的图书馆馆员为读者提供良好服务, 对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有极大作用。所以, 塑造图书馆员新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影响高校图书馆馆员形象的原因

1.1 心理因素

1.1.1 自卑感。

很多人认为图书馆是学校教师和领导家属的安置所, 还有人认为图书馆工作技术含量低, 没有创造性, 是拿高工资的体力劳动者, 是“搬运工”。图书馆工作有时确实缺乏激情, 使高校图书馆馆员对本身所从事的职业缺少必要的信心和兴趣, 产生强烈的职业自卑感, 激不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不想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1.1.2 厌烦情绪。

高校图书馆是教师和大学生学习和阅读场所, 是素质相对高的人群。但是, 近年来大学生中有90%以上是独生子女, 他们不乏自私、傲慢、轻蔑情绪存在。另外, 全开架借阅给书库管理带来的一个较为严重问题是乱架错架现象严重, 使工作人员整理书架时间增多, 归架速度变慢工作量增大, 这样的整理工作单调乏味。渐渐地, 馆员滋生出厌烦读者的情绪。

1.2 馆员的业务水平不高

高校图书馆职工构成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及领导的家属, 部分文化水平有限, 即使是学历较高的, 也不是图书馆的专业人才, 造成图书馆馆员素质高低不齐、背景复杂局势。馆员的学识、态度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形象和读者对图书馆的评价, 影响着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效率和质量, 事实上, 馆员偏低的文化修养和业务素质, 与读者对信息服务需求的高要求的矛盾已日趋尖锐。

2 馆员的素质要求

2.1 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图书馆员从事图书馆工作基本素质。图书馆员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真正树立献身于图书馆事业的思想。高思想素质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和根本, 一个图书馆员如果没有爱岗敬业、实事求是和勇于开拓的职业精神, 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他的工作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2.2 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从事图书工作主要条件, 由工作经验、处事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要素组成主要指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能力和特殊能力。任何一名馆员都要具有雄厚扎实的图书馆学基础, 熟悉目录学、信息学等基本的专业知识, 了解图书馆事业史。还应掌握图书馆工作流程与各种技术性操作方法, 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较强的业务组织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 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素质。

2.3 语言文化素质

语言文化素质是个人发展与进步的基础, 是先天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及本人努力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反映一个人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自学能力、观察能力, 是馆员的基本素质之一。语言表达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人, 才能够为读者提供快速、全面、准确的相关信息。

2.4 身心素质

身体和心理素质主要是指馆员的情感、身体状况等, 包括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是图书馆员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先决条件和保证。图书馆员必须具备健壮体魄和充沛精力, 具有心理调节、心理承受等能力, 也应了解周围人的情绪, 维系良好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

2.5 能力素质

馆员工作是高难度工作, 不仅需要探索的勇气, 科学的思维, 更需要较强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自我学习能力, 从事学术研究能力, 独立工作和组织协调能力, 进行社会交往和公关联络的能力, 特别重要的是要具有勇于开拓进取能力。

3 馆员的形象塑造

是指馆员的精神面貌和行为特征。形象塑造理念———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馆员形象代表着服务品位, 既渗透了其内在精神实质, 又反映出整个图书馆的文明程度和工作作风。

3.1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馆员应积极主动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指导读者使用图书馆, 或帮助读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样, 读者不仅会报以感激, 同时也提高了馆员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馆员的心中自然就会有成就感。进而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工作中。

3.2 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

读者是图书馆工作能顺利进行和进步的原动力, 馆员要热爱读者, 永葆对工作的热情。读者相对图书来说, 是具有思想和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因素, 流通馆员的行为、态度对读者的情绪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就要求流通馆员在热爱本职工作的大前提下, 更要热爱图书馆的读者, 坚守“一切为了读者”的信念, 把读者的需求当成工作前进的驱动力, 积极寻求途径解决读者对各种文献信息的需求, 树立流通工作的良好品牌形象。

3.3 富有亲和力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馆员运用好语言工具, 表达思想, 沟通感情, 满足读者要求, 显得非常重要。其一, 规范文明礼貌语言, 以准确、尊重、温暖、愉快、鼓舞的语言来表达, 而称呼语和敬语是规范文明的礼貌用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二, 恰到好处的表达能力。馆员在使用自然语言时, 语意表达要明确、清楚, 提要求要合理, 做指导要具体, 回答咨询要切题, 以免读者产生误解。

3.4 仪态设计与仪表设计

馆员的仪态表现在眼神、表情、步态、形体等方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应当是热情、友好、坚定、亲切、自然、充满关爱;脸是心灵的“镜子”, 馆员应当有慈善而庄重的表情;步态和形体应该是优雅而有风度。仪表是外界感知的最生动、直观、具体的形象。它包括着装、修饰、化妆、个人卫生、发型等。馆员着装应当考虑与季节相符的职业装, 修饰要符合职业特点, 给读者以良好的外在人格形象。

4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心理塑造”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中心, 是教学和科研服务学术性机构, 集全社会信息资源与一身。而工作人员则是“图书馆事业灵魂”。

4.1 责任心。

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尚与否的标准, 是一种有意识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习惯, 是一种很重要素质表现。一名合格的馆员首先应具备一颗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4.2 热心。

每一位图书馆馆员要做到对待每一位读者都要热心, 如新生刚入校或校外读者, 他们在利用图书馆时未免有些生疏, 工作人员也应该热心地给以指导, 虽然图书馆不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但是可以告诉他们在什么地方能解决问题。这是树立图书馆美好形象的办法之一。

4.3 耐心。

作为一名合格的馆员, 应具有足够的“耐心”, 把观念真正转变到“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上, 树立“藏为所用”、“读者第一”的观念, 学会用“耐心”去倾听读者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需求。

4.4 细心。

现代化图书馆的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有准则和要求, 但在技术上有着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如:图书馆借还处, 有时系统出错, 该借出的书没输入系统, 还过的书没有清除记录……这就要求技术部要时刻警惕图书馆系统维护, 借还处工作人员细心地盯紧屏幕,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4.5 进取心

由于信息时代发展、高校教学专业化, 传统爱岗敬业不再适应新时代图书馆发展需要, 原有图书情报知识已不能满足现实社会发展需要, 图书馆员原有图书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必须不断地补充、更新, 以适应学校专业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总之, 高校图书馆员新形象的塑造, 关键在于全面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根据业务工作需要, 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培训, 及时“充电”,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碧文, 高校图书馆形象塑造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 (2) [1]罗碧文, 高校图书馆形象塑造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 (2)

[2]隋彦明, 高校图书馆员素质与形象塑造[J].科学创新导报, 2007, 1.[2]隋彦明, 高校图书馆员素质与形象塑造[J].科学创新导报, 2007, 1.

[3]解继红, 王启红.内强素质.外塑形象[J].科教文汇, 2007, 12.[3]解继红, 王启红.内强素质.外塑形象[J].科教文汇, 2007, 12.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篇9

(一) 优化城市形象塑造中网络媒体的运用。

利用网络媒体塑造城市形象时, 可以以上传门户网站为主的方式进行。门户网站可分为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综合性门户网站、地方生活门户网站等类型。传播者可以将代表城市形象的不同内容上传至不同类型的门户网站。内容可以是市民生活、文化氛围、风土人情, 也可以是一种方言、一份小吃、一套服饰。通过生动的文字、视频、图片等表现方式使城市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印记。例如在“去哪儿网”中, 加大兰州旅游的宣传力度。政府可以招募兰州的各大旅行社, 扶持其搞好兰州的旅游业。旅行社可以联盟, 制定一系列经典、实惠的旅游线路, 从而利用网站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金。政府也可支持本土商家将兰州的特色产品推进“淘宝网”中, 例如百合、苦水玫瑰等, 这些特色产品虽然出名, 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先天劣势, 没能够拥有大规模的市场。

(二) 重视城市形象塑造中手机媒体的运用。

新媒体中移动媒介的使用最为广泛, 人们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 手机是有史以来最强大、最具潜力的媒介。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互动传播优势。在我国, 已经有城市采用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具有“城市形象”内容的短信来宣传城市形象了。外来者只要一进入其地域, 一条温馨的短信问候就能让外来者产生亲切感, 迅速拉近城市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智能手机的热潮带动了很多的社交软件, 人们热衷于使用微信, 微博、QQ等社交软件, 这些软件通过手机客户端每天为人们带来海量的信息,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客户端来宣传兰州城市形象。2011年新浪微博的用户已经突破3亿大关, 如果将微博登陆的画面登上兰州城市的宣传照片, 那效果会比电视广告要强出许多, 同时费用支出也能够大幅度缩小。在微信平台中, 可以通过公众订阅号来宣传兰州的城市形象, 受众通过手机二维码扫一扫, 就可以订阅相关的公众号, 从而成为稳定的接收群体。除了以往媒介的单线传播, 微信还能够进行双向传播, 通过策划可以让受众更好地参与到塑造与宣传城市形象这个过程中, 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众, 同时也可以满足更多的受众需求。

(三) 强化城市形象塑造中移动媒体的运用。

移动媒体, 主要是指利用数字广播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播出、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型媒体。因为移动媒体的接收终端主要是安装在各类汽 (电) 车、火车、地铁、飞机、船舶和电梯等交通工具上, 所以又被成为交通媒体。在兰州, 公交类移动媒体的运用较为广泛, 受众在乘坐公交车过程中较乏味, 移动媒体中声音与图像的有机结合可以吸引许多受众的注意力。目前兰州的移动媒体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有许多小广告占居其中, 例如兰州人都知晓的“天伦不孕不育”、“肛泰肛肠”的广告等。这些低俗不堪的广告, 有效占领了受众的心理空白期。我们可以开发利用移动电视的优势, 让城市形象宣传片取缔低俗的广告, 无形之中塑造出为人们所认同、接受的城市品牌形象。

二、新媒体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优势

(一) 信息量的角度。

新媒体主要以手机、网络等媒介为代表, 具有内容丰富且海量的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进行即时传播。通过网络传播信息, 每个人都将具有双重身份且可以随时转换, 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 也可以是受传者。新媒体传播的内容较传统媒体更加强调贴近迎合普通民众通俗、大众化的特性, 从而赢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同。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将通过不同受众不断重复分享, 进而膨胀, 最终形成海量丰富的信息库, 便于信息消费者对城市形象更加全面地认识。

(二) 技术的角度。

新媒体采用了数字化的制作传输手段, 传播中介简洁化、传播终端移动化、传播范围广泛化、传播时效迅速化, 并且为不同形态的信息提供了融合的技术平台。新媒体更加便于信息的复制、传送、转换, 经过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处理后, 信息资源变得无限丰富, 同时也会有更多的社会群体共享信息, 这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一条信息, 经过反复传播, 会加深受众脑海的印象。

(三) 传播形态的角度。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微博、微信等软件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受传者在获取信息后, 仍能进行即时的反馈, 附带着自己对信息的见解对其进行再次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介传播的单一性, 由单向传播转为互动传播。民众赢得了话语权, 可以通过新媒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城市形象的讨论。政府微博、政府企业微信实名认证已成为城市形象传播新的趋势, 这会使传播的信息更具有可靠性, 从而培养更多稳定的受众。

(四) 经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

新媒体的出现, 大大节省了传播信息所用的成本。例如原本传播者需要向传统媒体缴纳一定的广告费, 才能利用传统媒体的平台向受众传播信息。现在通过新媒体的运用, 我们可以使用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为主的数字化媒体制作方式传递信息, 有了充分的自主权。这样做, 广告费用不仅缩小了, 传播效果也有所增强。而且新媒体的传播量、传播技术会促进不同受众在不同平台中获取信息最大化。它提高了受众的满意度, 使接收信息的受众数量大大增加。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组合的信息为城市形象增添了许多趣味性和丰富性, 使城市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深入人心。

(五) 受众的角度。

传播过程中, 受众这一角色十分重要。传统的受众往往受制于传播媒介或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范围, 信息获取有限。例如报纸、报刊等媒介, 受众所能接收的信息仅仅局限于那些版面, 而且获取的信息往往只与那几个指定的主题有关。在新媒体环境下, 受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接收信息并进行信息传播。这样受众的权限逐渐扩大, 继而成为传播者。与此同时, 受众还能够通过不同的平台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获得的是更加多样化的信息内容。获取方式也较之前便捷了许多, 给受众提供了查疑解惑的平台, 从而得到信息消费者的加倍信赖, 使媒介所传播的城市形象具有更强的威信权威, 更容易被受众接纳。

三、优化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全方位塑造与传播城市形象

在新媒体环境发展下, 要想城市形象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 单单只是运用新兴媒介还是不够的, 这时候我们需要综合多种渠道, 多种传播手段, 展开对城市形象的整合营销。除了使用新媒介, 传统媒介也应该与其组合共同发挥作用, 使传播手段多元化, 不同的特性进行配合, 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将手机媒介的便捷性与互联网的海量性配合, 使二者能够优势互补。受众通过手机可以随处获取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新媒介的广泛性与传统媒介的权威性相配合, 微博、微信的认证账号在报刊、报纸上做推广, 由此增加媒介的可信度, 使传播效果更佳。根据不同的传播媒介将传播信息分类, 使受众搜索相应的内容更为便捷。除了这些, 我们还可以运用“植入式”传播。“植入式”传播又称“隐形”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将市民广泛接受的城市形象元素植入公益性广告或者旅游标语中来实现传播效果、可以通过数字影视植入城市理念, 利用影视的特殊魅力使城市形象深入人心。手机媒介发展较为迅速的有微博、微信等平台, 这类平台也可以与之整合起来, 最终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多种表现形式整合在一起进行传播。

摘要:信息化已经进入全面普及、深度渗透、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增强, 城市间各种资源竞争愈演愈烈。如何塑造与传播城市形象这一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结合的产物愈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新媒体环境的加速发展与普及之下, 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长, 这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传统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固有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城市形象,形象塑造

参考文献

[1]陈映, 董天策.本地媒体与城市形象之形塑、再现、场域与认同——以广州为个案的实证研究[J].城市观察, 2012

高职生新形象的塑造 篇10

有人说是长久的和平淡化了军人的形象。诚然, 我们不否认这一点, 军人生而为战, 这才是军人的真正价值。经过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人民心中是不可动摇的, 而现在从沙盘和地图上诞生的将军越来越多, 在数十年没有再嗅到战争的气息的中国, 和平正一天天削弱着军人该有的形象。但是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和平只是个背景, 不懂得如何在和平时期的大背景下塑造军人形象才是军人形象淡化的根源。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这个大背景下的一切力量, 塑造与我大国地位相称的当代军人形象。

首先要提升官兵的素质。

军人的形象, 首先需要自身来塑造, 外因毕竟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良好的行为举止有助于军人形象的塑造, 而某些不注重个人形象甚至有辱军人形象的低素质官兵, 会影响到整个军队形象。有些军人衣冠不整;有些军人在大庭广众下勾肩搭背;还有些军人在娱乐场所中不顾身份纸醉金迷……在这个信息时代, 一个不雅的举动就可能被传到网络上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若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一个军人的形象不只代表了自己, 更代表了一个部队乃至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应让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得起身上的军装, 对得起祖国赋予的那份荣耀, 要加强自己的素质培养, 全方位地提升自己。对于整个军队建设来说, 就是要提升官兵的整体素质, 多鼓励大学生入伍参军, 加快人才建设步伐, 以带动整个军队的形象建设。

其次, 要利用好影视和文学这个媒介。

影视和文学作品曾塑造了无数的光辉军人形象, 制造了几代人的“军旅情结”。从50年代的《南征北战》、《地雷战》到80年代的《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星光灿烂》到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重庆谈判》、《开国大典》以及《大决战》, 再到如今的《集结号》以及《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影片;还有那影响了几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七根火柴》、《长征》……影视、文学中的军人形象不只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也成为了其心目中军人的真实形象。军旅艺术为军人形象的塑造做了极大的贡献, 但也要看到, 许多军旅影视作品为了娱乐大众, 其内容已经脱离了部队生活, 甚至是漏洞百出;且军旅影视和文学的发展要受市场的制约, 在“军旅风”刮过之后, 在观众、读者对军营硬汉审美疲劳后, 军旅题材作品必然有下滑的趋势。因此, 必须加大对军旅影视、文学的正确引导力度, 充分利用影视、文学的导向作用, 加大对军人正面形象的宣传, 加大对当代革命军人以及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宣传, 同时对一些主旋律的艺术形式给与一定的政策优惠, 用影视、文学这支画笔勾勒出多彩的军人轮廓。

同时, 也要注重在各种军事活动中展示军人风采, 并加强对民众国防教育的开展。

和平时期, 普通民众很难看到军人的默默奉献, 而各种非军事行动的开展就成了共和国军人以展示形象的最好平台。人们不能忘记, 汶川地震中那个声嘶力竭地喊出“让我再救一个”的战士;人们不能忘记, 赴索马里海域护航的海军特种兵的神秘;人们不能忘记, 海军大阅兵中那些水兵的飒爽英姿……它让很多人了解了部队甚至改变了对解放军的偏见, 也为军人赚足了形象分。如果利用好当前如海军出访、士兵维和、打击海盗等非战争军事活动增多的机会, 做好全方位的“包装”工作, 势必会增强百姓心中的自豪感并提升军人的形象。同时要加大国防教育的开展, 利用各种教育基地并加强军民互动, 使百姓能零距离观察到我军战士的风采, 了解军人的辛苦和付出, 这样不但能增强民众对和平时期军人的认同感, 有助于军人形象的塑造, 还有助于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步伐。

再就是要加大政策、制度上对军人的支持。

军人的形象也体现在政府对军人的重视程度上, 如近几年军人工资的增长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军人的形象。涨工资之前, 很多人对军人嗤之以鼻, “傻大兵”、“穷当兵的”之类称谓不绝于耳。涨工资以后, 军人的形象得到明显提升, 这一点仅从各地婚介所就看得出来。对于政府来说, 应当在政策上加大对军人的优待, 在法律上对军人形象给与制度保障, 这方面政府的力度还显不足。再就是要采取更为灵活的待遇制度和福利保障政策, 这不但有助于军人形象的提升, 也有助于军队吸引高素质人才进而带动整个军队建设。

在信息时代, 一支不主动塑造自身形象的军队势必为他人所塑造, 对于我军来说, 就是要主动塑造一支与我大国地位相称的军队形象。今年正值建国60周年, 我们当趁着国庆大阅兵的东风, 向世界展示出我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仁义之师的光辉形象, 以高昂的姿态来铸就新时期的辉煌!

摘要:军人形象体现了我军群众路线的建设得失, 反映着一个部队的作风和战斗力, 也是外交展示的重要窗口,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 都需要建设好军人形象这一环。本文通过回顾建国以来军人形象的多次转变, 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加强新时期军人形象的塑造。

上一篇:日本动画电影下一篇: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