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2024-05-02

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精选十篇)

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篇1

一、确定“走进社会”的课程实施形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艺术场所”,既包括公立和私立的美术馆、艺术博物馆,还应包括社会中的一切蕴涵着美的地方。只有走进社会,才能让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存储器,而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自我探索、自我决定、自我反思,主动与社会、他人交流协作。

本课程的实施形态就是把课堂、场馆的教学内容拓展到生活艺术,把教学场地延伸到社会,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开放的活动和切身体验。从一定程度而言,“走进社会”校本课程体现了教育的精髓:忘记了课堂上的所有内容,而获得了最终可沉淀下来的东西。

“走进社会”的课程实施形态分三个阶段:感知阶段、概念发展阶段和应用阶段。

1. 感知阶段

这一阶段的活动实施结构是松散的,目标是开放的,手段是个性化的,学什么和学多少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和安排。但作为教师,我们要记住:找到每个学生胸中的小火星,给它氧气和空气,它便会熊熊燃烧。因此,这一阶段又可称为“鼓励—探索”阶段。学生通过先前的艺术场馆学习经历和所获得的相应知识经验,选择其中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形成新任务,组织伙伴共同参与到任务和行动中来。当然这一阶段中学生的“行为”应在于制订课题内容与考察计划,并拟定作业的呈现方式等,可以课题开题报告形式撰写。

2. 概念发展阶段

本阶段活动实施的特点是体验,学生的体验主要包括:阅读资料、网上查询、实地考场、调查探究、小组互动等,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在本阶段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协调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并指导学生把整个课题实施过程记录于《“走进社会”的探究活动记录表》中。

3. 应用阶段

学生在“走进社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反省,将获得的认知概念、形成的观点态度等应用于不同的情景创造或问题解答上,这一过程是表达和交流。“表达”的是学生将自己或小组“体验”获得的东西尽自己最大努力“整理”出来,“创造”出来,满足学生固有的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其获得满足感、充实感。“交流”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知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只有与其他人交流才能健康成长。可见,“应用”是学生艺术实践后的一种反思结果,只有实践与反思同行,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

总之,“走进社会”的课程实施形态的确定,促使我们在实施美术课程时,将探究的点放在美术和生活的背景中加以观察、感受、理解和创造,而不是只强调技能学习,使得美术学科陷入单调、乏味的境地。

二、整合“走进社会”的各类课程资源,拓宽表现领域

为了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走进社会”课程的探究活动,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受时间的限制与学业的干扰,高质量地完成探究任务,我校基本是让学生在放假前夕形成探究方案,具体方案实施于假期中,这也是因为每到寒暑假,学生便会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除了休闲旅游之外,艺术场馆(场所)也可以成为他们所选择的“度假胜地”。而且,许多美术场馆都会提供一些适合学生参与的假期专场,如上海博物馆在2015年寒假举办的“中国古建筑的奥秘”“趣味墨拓”“印刻生肖”等艺术体验活动项目,他们还会请到故宫博物院相关研究员作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专题讲座,如“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等。通过与专家的亲密接触,学生不仅能了解艺术的原貌以及名家创作作品的整个过程,而且能更深入、更投入地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创作活动中灵活运用艺术家的表现元素和方法。

事实证明,部分学生在参加了假期艺术场馆学习后,回到课堂中所表现出的知识含量、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他们在参与探究课题项目时,表现出了知识铺垫扎实,课题报告撰写规范,所用资料丰富且真实的特点。

此外,教师也可推荐学生参与其他艺术场所的课程项目学习,包括有相关资源的区教育机构、学校等。如我校学生曾参与了徐汇区少年宫举办的“落叶景观道诺贝尔瓷砖绘制”、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举办的“我是小导演微电影创作培训寒假班”等活动,这些都是难得的课外艺术体验。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校外专业教师资源,促进学生美术技能的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体味艺术表现的多维度与创新性。

学科育人价值体会 篇2

——学科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

邱云峰

叶澜老师说:教育活动不可能回避价值问题。从历史来看,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人们对教育的批判,往往是从价值批判始,以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始,并且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再对现实的教育活动作出更具体的评析,提出新的原则、方案乃至方式方法。今天,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

一.问题

回顾我们的教学实践环节,透过一节节课,我们看到的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在课堂上,认真负责的教师往往把力气花在讲清知识、落实练习上,使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考试时不出差错。总之,被教师抽象地谈论着的教学价值观与他们教学实践中奉行的价值观并非一致,而且相差甚远。指出这一现象,并不是要指责教师言行不一,而是说明在改革研究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学改革的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不能不关注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内化的过程。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与教师一起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批判性的反思,找出自己教学行为、言语背后深藏而实存的教学价值观,认识这种价值观的问题所在:需要与教师一起探讨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的依据及合理性,进而在教师的头脑中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实现。

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来看,主要突出的是学科领域内已经形成了的基础性知识,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教科书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主要按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编制,教材内容以客观真理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受到前辈科学家们从人类几千年的文化中精心挑选和精心组织过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的教育与熏陶,迅速获得知识。但学科的这一呈现方式也造成学科育人价值的贫乏化。它割断了两个联系:一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联系;二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过程的丰富、复杂联系。

教材内容本身的局限以及教师对教学价值取向的片面理解,导致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

二、育人是教学活动之本

教学活动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的功能。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发展”,重新建立学科教学价值观,将培养目标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在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定位上,要超越单纯重视知识目标的局限,把能力培养和情感陶冶也作为重要的目标纬度。我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三、着力研究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观

英语学科育人价值实现路径的探析 篇3

关键词:英语学科;育人价值;具体体现;实现路径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对外交流逐步深入,国家对于人才的英语掌握能力要求逐步提升,英语教学已经开始贯穿我国教学的全部过程,推动英语教学各个部分教育目的的顺利达成,是我国教育赋予英语教师的必须实现的教学任务。而处于当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逐步提升的社会环境中,英语学科中育人价值的有效实现,在其教学的各种目标中站稳了重要地位,目前英语教师纷纷加强了对育人价值这一问题的研究与践行。本文从教育标准对于英语学科实现育人价值的要求以及英语教师在教学落实育人价值的路径两方面对英语学科中育人价值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英语学科中育人价值要求的具体体现

随着人才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教育在国家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教育改革工作也逐步地深入,从实施素质教育到课堂改革,现代教育的诸多方面皆展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其中教育的育人价值开始凸显出来,即着重要求各门学科的教育必须能够实现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整体社会发展的助益。下面就分析一下新的教育标准对英语学科实现育人价值要求的具体体现。

1.从教育教学的整体层面来看

教育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有效学习以及良好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成为新社会、新时代的健康向上、积极主动、创新发展的优秀青年。而这种教育目的的本质便是指教学应当突破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教育的状况,大力提升情感培育以及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英语作为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也必须在新时期的教育中努力地践行育人这一教育的本质要求。

2.就当前的英语课程标准而言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地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地通过教学来提升学生对于事物的判别能力以及独立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英语学习掌握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在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合作以及沟通,最终成为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而这种具体的标准要求,点明了英语教学必须能够实现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二、英语学科实现其育人价值的相关路径

作为我国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就整体的教学目的而言,还是针对其具体的标准要求来看,英语教学对育人价值的达成都是必须教师实现的一项任务。本文下面就具体地分析一下英语教学实现育人价值的相关路径。

1.以教材为载体挖掘其育人价值

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主要就是为了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并且利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文化传承以及情感表达等。所以,英语教材为了充分地实现学生学习的目标,便不得不在本质上作为英语相关国家的使用语言,而承载着国家文化、文明成果、思想情感、人文态度等相关方面的人文价值属性。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地借助教材中具有的人文教育性质来对学生实施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相关知识的教育,从而使学生真正地达到对一门语言的熟练掌握。具体来讲:(1)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握教材内容,来带领学生一起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及丰富多彩的他国生活等。(2)教师要善于在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3)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蕴含的各种人文内涵与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完善英语教学的方法以及策略

英語教师要通过学科教育实现育人功能,就必须能够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进行研究探讨的学习,使学生在育人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善其教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策略,使教学方式能够为上述目标的达成提供助益。英语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变革还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学的开展能够有助于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如教师可以借助于分析、归纳以及比较、综合等学习方式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构筑起完善的认知规律。

3.推动英语学科与本土文化的渗透

英语学科具有其他英语使用国家所独有的各种文化理解,这些理解与本土的文化属性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不同,英语教师要想真正地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就必须善于将英语文化理解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渗透。(1)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构筑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和谐共存的理念,引领学生从英语这门语言所特有的本质文化底蕴以及它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出发,开展对英语知识的学习。(2)英语教师要善于将课外的英语教学资源整合进教学中,通过对教材进行文化补足,使学生在秉承本国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达到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全方位的认知以及掌握。

总之,英语学科具有其自身不可消泯的人文教育本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善于对这种本质进行挖掘,从而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来推动教学育人价值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颖钰,刘鸿雁,李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2]刘仪.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机械职业教育,2011(9).

[3]陈庆.英语学科育人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1(24).

[4]赖怡.试论课堂管理的育人价值及其开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篇4

第一, 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不等于学科的德育价值。德育的要求无疑是育人的重要构成, 但不是全部。育人价值指向学生个体精神发展的全部:包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层级, 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 符号理解、互换与整合、综合运用的能力;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对事物认识的穿透力和时空贯通感;对他人的善解、合作与处理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对自然世界的感受、理解、理性相处与和谐共生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对人生中各种美之感受与欣赏, 乃至创造愉悦与美的能力;最终归结到对自我个性与人格、发展理想与信心、策划与在现实中践行的生命自觉意识与能力。也就是说, 学科育人价值的意蕴远远超越于“德育”的范畴。如此丰富的内涵几乎在每一个学科内, 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或具有形成某方面精神世界发展的特殊资源和可能。没有一个学科可以被视作无足轻重, 所以需要每一位学科教师深度开发, 形成对本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认识与实践能力。

第二, 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 不只局限于学科内容的深度研发, 还包括围绕着学科教学进行的实践过程。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 内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

学科内容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 一方面是使已经固化的书本知识重新活化起来。它不只是指用形象化的手段表达出来, 更重要的是与知识发现者、知识发现过程联系起来;使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已有的认识与经验关联起来, 并让他们产生知识之树的生长、发展感;把知识的内在结构、在人类生活中的存在形式揭示出来。另一方面是研究自己教学所面对的具体而非抽象的学生, 了解他们共有的基础、差异类型, 研究他们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兴趣与困难等。只有对这两方面进行关联的思考, 方有可能创造出具有育人价值的、关注学生整体与差异的、对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具有适切挑战的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化学学科育人价值案例 篇5

1.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上海高中高三年级化学高考的复习课“氧化还原反

应”。氧化还原反应属于高考中的必考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微粒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两面性,逐步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学科育人价值

在教学中,学生不但记住了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且学会超越事实进行思考:能够领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把理解力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能够系统地建构化学观念进而达到对关键性知识内容

的掌握和理解,使知识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

【观点提炼】

作为化学教师总是希望我们的化学教育要让学生多维度地终生受益,进而让我们的环境和社会也从中受益。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呢?是我们传递给学生多少个化学知识点吗?问问已经毕业的学生,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是。只要他们不从事与化学相关的职业,对于中学里学的这些化学知识早就被彻底地遗忘了。那么我们经过中学的化学教学到底想让学生拥有什么?其实就是通过化学教学慢慢形成化学的核心观念。

核心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而化学核心观念就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在考察他周围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的概括性认识,是对化学科学的本质、特征、价值的基本认识。

此案例是学生通过对化学学科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反思,进一步形成知识层面的化学核心观念——微粒观。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体会着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到微粒之间的对立统一:氧化剂和还原剂必须同时存在,同时也体会到在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时微粒之间总是强作用代替弱作用的。当然就氧化还原反应本身的社会价值,它对生产生活问题的解释和充分利用实际又充分体现了价值层面的核心观念——发展观。其中,微粒观更为显性,是化学学习的最直接目标。而价值层面的观念则较为隐性,但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不容忽视和淡化。在《氧化还原反应》这个案例中化学的两大核心观念的充分渗透,既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有了确切的理解和感悟,又让学生体会到的是这一知识背后学科的内涵和教育的价值,对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篇6

笔者结合牛津英语The Yangtze River (5A Module4Unitl)一课,谈一谈自己对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理解和做法。

一、挖掘教材内涵,凸显文化主题

牛津英语五年级5A中,Module4的模块主题为The natural world (自然界),Unitl的单元主题为Water(水)。本单元主要由描述泡茶的基本步骤(Look and say)、学习顺序类副词(Look and learn)、介绍长江的起源与流经之地(Say and act)、讲述一滴水珠的生命演变(Read a story)和手工制作彩虹(Make a rainbow)五个栏目组成。每个栏目虽然在单元主题“水”之下,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却是松散的。如何将“形散神不散”外显为“形神合一”“形神并茂”,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内涵,凸显文化主题。

通过深度研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水”是一个兼具知识性和文化性的主题,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用“水”的文化串联起每个栏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只需整合出相应的话题,就能将知识点贯通起来,使单元形成整体。笔者因此围绕“水”文化,将“单课话题”设计如下:

Period 1:Water in our daily life——Make tea with water (学习泡茶过程,发现生活中的水)

Period 2:Water in the nature——the Yangtze River (学习有关长江的话题,发现自然界的水)

Period 3:The water cycle——the journey of Little Water Drop (学习一滴水的变化过程,发现水的循环)

Period 4:The magic water——Make a rainbow with water (学习制作彩虹,发现水的神奇,体会自然之美)

二、整合文本内容,培养爱国情怀

架构好文化主题之后,在处理教材文本时,教师应对教材的文本内容进行研读、整合或筛选,结合实际,有选择地增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习俗等,融入优秀的中国文化元素,增强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教材通过对话介绍了长江的起源与流经之地,但仅通过这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长江深厚的文化内涵。长江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笔者选择了地理、.经济、人文景观三个方面进行拓展,对教材进行文本再构,多角度地加深学生对长江的了解。

再构文本从“The Yangtze River is very long”“The Yangtze River is very useful”“The Yangtze River is very beautiful”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笔者将教材中的对话文本转换为叙述性文本,清晰地说明了长江的基本地理知识,学生从中感受到长江之长,激发民族自豪感。其次,增加长江用途方面的内容,包括长江给我们提供了水、食物、航道和电,发挥了巨大的经济作用,感恩长江滋养了我们。再次,以丰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等内容,展现了长江沿线的山美、水美、植被美、城市美,使学生由衷地欣赏和赞美母亲河。此外,长江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见证了中华的兴衰,孕育了华夏文明,关于长江的诗画作品不胜枚举,通过整合相关的内容,融入浓浓的中国文化,学生对长江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的领悟,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三、巧设课堂环节,加强文化体验

1. 目标确立

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是通过对长江的学习,了解长江基本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作用,感受沿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

2. 情境导入

在太空中,卡通人物Superboy和E.T俯瞰地球,发现三条“银丝带”,依次介绍世界三大河流——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顺势导入本课话题——长江。介绍过程中,呈现三大河流流经国家的风土人情图片并配以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让学生领略不同国家的艺术与文化;到亚洲后中国板块清晰显现,在北京的位置出现飘动的五星红旗。学生在了解世界地理知识的同时,知道我国的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3. 新授操练

在卡通人物Superboy和E.T的引领下,通过任务链同步推进文本内容、文本语言和文本情感,文化知识以点状分布在各个环节。Superboy和E.T穿过云层,飞行在长江上空,俯瞰长江全貌,带领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完成任务一:拼长江地图,回答问题。学生学习长江相关的地理知识,补充拓展有关“三峡”——巫峡、西陵峡和瞿塘峡的内容,以及了解著名的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接着Superboy和E.T登上长江游轮,通过阅读旅游宣传手册,带领学生完成任务二:小测试。通过任务二,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江给予我们的一切,感恩母亲河的滋养,其中包括三峡水利工程、航运等。最后Superboy和E.T走上游轮甲板欣赏沿河风景,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三:看图尝试自由表达。学生在唯美的图片和音乐中感悟长江流域的秀美与雄壮、传统与现代。

4. 运用拓展

采用Brochure手册记录本课所学的前三个语段,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眼中的“长江”,两人合作、三五成群皆可。课的尾声,伴着中国古典乐器——埙的演奏,长江水墨画、李白所作的唐诗《望天门山》、川剧变脸、纤夫拉船、摩登的城市夜景等画面缓缓呈现,长江所兼具的历史感与文化性自然显现。

整个教学过程中文本内容、文本语言、文本情感发展如下图所示。

本课通过文本内容、文本语言和文本情感有效地全程推进,凸显了文本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使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文化体验,体味语言文化的内涵;通过过程体验,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通过实践体验,收获语言交流的快乐。尤其是教师将世界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整节课,使学生犹如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进而促使学生的文化意识逐步建立。

四、搭建语用支架,开启文化交流

本节课的语用目标是学生能简单介绍长江,这是本课的难点,因为本节课的文本篇幅较长、信息量大,属于横向结构的文本,对于学生而言,信息分散,不易掌握。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内容,习得语言,顺利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笔者充分利用黑板,边教边学。在黑板上摆放出以The Yangtze River为题,以long,useful,beautiful为板块的导览图,并将关键内容包括情感部分提炼后归纳到以上三个板块中。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梳理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在介绍长江的语用环节时,学生能从板书中获得语言和内容的支持,这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语言支架,使语用交流能顺利开展。在接下来的语用交流中,教师创设了真实的语境,借助当下流行的微信形式,为学生创设语用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一份“介绍长江”的微信内容,各小组互相交换,大家阅读微信内容、评论留言,为语用环节增添了一抹时尚元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观察、发现和归纳语言知识,还在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感知、思考和交流文化内容,积累、锻炼和培养交际能力。

五、借助个性化作业,加深文化理解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体现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形式多样且具有趣味性、开放性、自主性的作业。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布置分层作业,使学生在巩固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加深文化理解,感知隐含其中的育人价值。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以星级作业的形式呈现,学生可根据能力或兴趣选择完成。其中,二星级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介绍长江”的基础上,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写写“我眼中的长江”。这项作业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提供文本框架和按实际需要领取“小贴士”分层设计任务单的方式,既提供了语言结构和文本框架,又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能力强的学生留有空间,也为学困生提供了学习支架,使写作不再是个别好学生的专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体会和领悟到所学内容的真正意义,并在个性化的表达中加深了对文化的理解。三星级作业则是鼓励学生上网了解我国第二大河一—黄河,并作简单介绍。学生可将本课所学介绍长江的内容板块、语言结构、文本框架迁移到有关黄河的介绍中,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觉地学习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加深文化理解。

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篇7

一、从政府和学校层面看

1. 课程标准全方位明确育人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作为规定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制订之时必须思考中学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必须解决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学科核心知识,必须解答中学地理学科应对公民素养的形成作出哪些方面的贡献。

2. 教科书成为学科育人价值重要媒介

从课程教材发展史看,教材与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能使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转化为可供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操作的具体方案,而且其内容和编排体例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中学地理教科书不仅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贯彻地理课程标准的工具,也是传递地理课程理念的媒介,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最基本的依托,同时还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门径。在目前中学地理教师主要根据地理教科书进行教学,很少自己独立开发地理课程的情况下,中学地理教科书如何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将直接影响着地理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

3. 加强课程监管,合理设置课程

学科的课时保障,是学科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学校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和计划,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不随意挤占、压缩地理课课时。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有效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前提。学校要深入研究地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合理规划学科课程结构。

二、从教师层面看

1. 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前提

为学生提供唯有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知识、技能、经历、体验和情感,使学生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汲取多方面的滋养,这是每个学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地理学科内容兼有自然和人文领域的特点,决定了地理问题的探讨会涉及其他学科领域。地理学科内容又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校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讲授式、讨论式、探究式、体验式、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地理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地理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此,学校地理课程应由专业地理教师任教。

2. 自觉提升学科专业素养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保障

地理教师的业务水平既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也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应自觉加强研修,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第一,提高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水平。教师要上好课,就要备好课,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的依据,它不仅阐释了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而且规定了地理教学的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建议。因而,只有课前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教师钻研教材首先要体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理出知识系统,找出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各篇章、各部分之间的地位作用,最后是处理教材并研究教法。

第二,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地理教师应研究教学方法的性质、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研究设计地理教学方法的步骤、内容和原则,并能针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各项教学原则及教材内容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结合学校条件认真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第三,提高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发和组织水平。地理教学需要课内外相结合,课内的实验、演示、观察,课外的考察、参观、调查等,都是落实地理学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必要环节。地理教师只有自觉完成从地理课程实施者到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转变,积极、主动开发校内外地理课程育人资源,提升自身的开发和组织能力,才能使地理学科的育人目标得以真正落实。

三、从教学层面看

1. 重视地理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地理课堂学习内容的确定和组织,应注意围绕地理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提高,渗透现代地理科学观念和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对地理事象的感知辨析、归类比较、设疑解惑等活动,着力使学生形成纵贯地方、区域乃至全球的视野来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整体意识,发展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关注自身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能力的提高。

2. 落实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

教师要使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对区域的学习和研究、高中阶段对专题的学习和研究,理解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区域学习或专题学习的基本框架,提高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和行为能力。地理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不是固定的,教师应遵循有序、有效的原则,构建更适合学生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结构,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建立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地理教材是进行地理学习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教师要让鲜活的自然环境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相关的国内外时事要闻、学生和教师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纷纷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需要,认识地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现利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契机,并努力实践运用。

4. 创新、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教师要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上,而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结论;因材施教,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结合学生学情与地理学科内容特点,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与“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的情感交流留出时间和空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

5. 注意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运用要体现多样性,更要体现实效性,不能为多样而多样,避免花哨。倡导探究性学习不是要放弃接受性学习,倡导自主性学习也不是要否定指导性学习,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不削弱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的神圣职责。教师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计划,应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序而又灵活。教师应该使所选定的教学方法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而不能舍本求末,让学生被动地成为展示某种教学方法的道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的实践中,教师要坚决杜绝为维护教师的权威或教案的完整而牺牲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与实际需求,为追求过程的统一性或严密性而影响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的现象。

6. 探索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教学方式

教师必须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使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先从部分章节开始,尝试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在课堂上即时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逐步积累经验。条件具备的学校,要适当增加网络授课次数和频率。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地理信息资源的同时,要积极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师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与释疑,注重发挥一般教学手段无可替代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组合。

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篇8

通过中学艺术学科育人价值的专项研究,我们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观点,并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梳理了中学艺术学科育人价值的目标定位、策略应对、实践抓手等,使其更趋于明确和可操作。从本质上说,这也是进一步完善学校美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的视听文化环境下,通过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在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得到全面发展。

一、中学艺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定位

中学艺术学科育人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它包含三个维度的目标指向,即艺术审美情趣、实践与创造、知识与技能。艺术审美情趣指在艺术学习实践中提升对艺术的兴趣、对世界优秀艺术文化的认同,尤其是对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主要包括艺术学习兴趣、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审美判断。实践与创造指在多样化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掌握与运用艺术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参与艺术审美活动,并对艺术创造能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包括多种方式的学习行为以及艺术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知识与技能指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表达语言和表现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的基本概念、基本语汇、技法技能、形式结构等。中学艺术学科育人目标具体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 审美立德

艺术是真善美的体现,艺术教育是以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等审美活动,培养学生对美丑善恶的分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以此提高学生的人生理想境界。审美活动也是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文化立身

艺术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多元艺术文化,形成包容性的价值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意识。

3. 实践立行

艺术实践是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渠道。艺术实践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自我表达和分享与交流。艺术实践和创造行为也能让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树立起以艺术美化生活、改造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以上三个方面是对中学艺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概括和全面描述。一方面,它立足于学科本体,凸显出学科育人的独特理念;另一方面,它实现了科学定位,既要立足于经验的传承,又要突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发展需求、实践需求和文化需求。

二、中学艺术学科育人的有效抓手

中学艺术课程是一门新型课程,不仅在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上从无到有,需要摸索,而且师资素养也需要进一步充实。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将学科育人方法的探索与课程实验的教学探索结合起来,使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 立足审美价值

以美育为主导实现艺术学科育人,以发现、考察和表现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创造之美为活动主题,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人文渗透。如某初中教师以探寻民族美学文化为主题,在《长江之歌》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歌唱与朗诵在艺术表现上的共通之处对歌曲《长江之歌》进行二度创作,启发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手段的运用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情感表达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演唱《长江之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通过探究与交流活动,使学生在课外探究性学习和课堂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对长江这个孕育和传递中华民族文化、经济的母亲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热爱。

2. 立足校本特色

挖掘校本艺术资源,拓展校本特色项目,丰富和扩充艺术课程的育人内涵。如某校三位艺术教师以“唱、做、舞皮影,综艺演‘三打’”为主题,从三个环节对皮影的特色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①唱老腔,创“一打”:在体验学习皮影音乐“老腔”的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兴趣与热爱;通过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人物角色的了解,学生尝试运用老腔的唱腔、唱词、演唱形式等,进行创编表现,初步体会善与恶、美与丑,提升道德品质。②做皮影,耍“二打”:根据华县皮影人物造型特点和夸张、添加的方法,学生制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人物头部并进行综合表演,分享体验皮影艺术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兴趣与热爱,进一步体会善与恶、美与丑,提升道德品质。③舞皮影,演“三打”: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第三打”的故事为蓝本,依据人物特点,采用体态、律动、造型、元素动作等动静结合造型,运用模仿、情景创设等方法编排皮影舞,体验现代与传统、经典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3. 立足教师特长

音乐、美术教师携手串联,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打破音乐、美术课堂界限,实现教学的联合,共同打造新型课堂艺术综合学习平台。如两位高中艺术教师在《天上人间演“神话”寰宇共寻太空梦》一课中,首先,由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合唱交响曲《神话》音乐会的第一乐章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力。其后,由美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会在舞台美术上所体现出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古希腊艺术的思考,提升审美情感。最后,通过学生为“嫦娥二号”成功发射设计一场音乐会的探究性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整堂课借用“嫦娥探月视频”“敦煌艺术视频”等,提高学生对我国艺术、文化、科技的认同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立足现代技术

利用网络交互技术支持的综合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手段,新型技术手段、媒体技术和网络交互技术的运用,则为搭建艺术综合学习平台提供了有效途径。如某高中将“基于校园网络平台的学习”全面运用到艺术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用校园局域网、博客等网络工具,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及时互动交流与评价,通过网络的及时传递功能进行作业展示和学习成果分享。同样,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深入挖掘上海本土艺术特色主题,研究海派文化、中国经典艺术文化,也将网络平台作为学习探究的平台、展示交流的平台,初步形成“课堂教学—网络交互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有机联动。

5. 立足乡土特色和艺术资源

上海以海派艺术而闻名,具有较大的文化包容性,既兼有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如传统戏曲、江南园林、石库门文化等,也融会了各种其他传统特色的艺术品种,这些都为中学艺术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上海的都市文化、国际文化交流、艺术场馆等,都是艺术教育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主要的活动形式有:①走访艺术家,邀请艺术家;②进行社区艺术考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城市环境艺术考察、地方特色艺术考察、建筑考察等;③组织和参与学校与社区的联合演出、展览等艺术活动;④与艺术场馆、博物馆结对,组织讲座、考察、创作表演等活动。如某中学教师在“石库门里的弄堂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中,首先采用课堂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式,考察、参观、体验石库门的民俗、建筑、历史文化。其后,学生根据小组探究课题分别展开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的课题:石库门里的“门”的故事、石库门里的童谣、石库门建筑拍摄、石库门弄堂写生等。在课题确立之后,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分组考察上海新天地等石库门建筑聚集地,通过摄影、摄像、访谈、考察等,亲身感受石库门的弄堂文化,再进行小组交流。

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篇9

劳动技术教育,以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项目为载体,以解决技术问题为主线,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设计、制作、评价、使用与维护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技术探究,使学生获得与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增强技术意识,寻找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提高技术素养;强调学生通过一系列技术项目的实践活动,感受劳动的愉悦,培养坚韧的毅力,获得成功与自信,学会欣赏和尊重,逐步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质量、效益、安全、合作的意识;理解技术与科学、社会、环境的关系,树立技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一、劳动技术学科育人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与学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1. 提供方法和环境,让学生经历技术活动全过程

劳动技术教育通过项目设计、作品制作、问题解决等,让学生经历需求调查、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工具使用、作品评估修改等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2. 了解技术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技术判断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用相互讨论或答辩的方式对设计产品或系统的结构、工艺过程、市场需求,从技术的两面性进行评价”。技术一方面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可能危害人类。通过对技术这种两面性的分析,为学生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现实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与现象作出合理回应。

3. 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提高设计能力

学会设计是劳动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通过设计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操作性问题,使学生在设计活动中发展应用性技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设计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综合运用的创新过程,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使学生形成积极果敢、不断进取、富于想象、善于批判、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4. 在劳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劳动观

劳动技术学科是一门学习技术、增强劳动观念的课程。通过积极的劳动体验和亲历技术活动全过程,能使学生在吸收技术知识、掌握技术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学生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及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能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学会各种工具和设备的使用与保养,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

5. 加强合作与交流,学会欣赏与尊重

合作学习是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指在需求调查、项目设计、制作、交流与评价过程中,建立合作小组,相互取长补短,交流情感体验,感悟合作乐取,体验团队精神,实现共同成长。评价交流是技术项目制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是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更是其学会欣赏与尊重的过程。

二、劳动技术学科教材的内容体现了民族教育的内涵

劳动技术学科成套教材选择了诸如中国结、纸艺、陶艺等具有浓烈中华民族特色的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在劳动技术教学中穿插技术发展史的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创新精神,还能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技术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比中外技术水平的差异,能够认识到当前我国某些方面科学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将来的祖国建设,并能以此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三、课堂教学过程是实现劳动技术学科育人目标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现劳动技术学科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技术项目设计,体验制作活动的流程安排和工具的安全、规范使用等环节,实现育人目标;二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育人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实现育人目标。

以任务驱动引领的项目学习,是劳动技术学科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其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大致分为主题引入—尝试体验—方案设计—实践操作—评价拓展。根据不同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探索研究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践法、实验法)、以展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视频、PPT电化教学法)等。

四、有效应用教学资源,丰富学科育人内涵

社会资源。教师可通过介绍利用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日常物品,培养学生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可结合我国传统节日,通过制作中国结、香袋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可通过展示各类手工艺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可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具学具。教师通过制作一些教具或作品,提高学生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技术思维、技术设计及技术实践能力;通过在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时常发生的材料工具互相借用或资助现象,培养学生互助精神。

网络教研。通过开展学科育人价值的网络教研,编撰学科育人优秀案例。本课题组将选择一部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项目的案例,并编撰劳动技术学科育人优秀案例集。

教材使用。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教学载体,要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需要在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地分析、理解、活用教材;认真钻研、理解教材所承载的技术项目、重点与难点、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技术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而不是一味机械地照本宣科。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或分解、替换、扩充教材内容,将教材主体内容校本化实施,以凸显劳动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五、增强教师育人意识,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1. 增强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认识到劳动技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特殊地位,要认识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认识劳动技术学科育人价值的真正内涵。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还要根据学生的作品设计方案、技术方法的分析和表达、对技术问题的回答、作品制作的质量等方面的反馈信息,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建立学科育人的意识。

2. 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

学科育人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扎实的学科素养,能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体现人生准则和处事规范,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教师要通过平时的积累与学习,熟悉教材中各类技术项目的技术规范,明确各类项目制作的正确操作流程,了解技术项目所蕴涵的内涵,提高自己对技术使用、评价、管理和理解的能力。教师还要从项目制作的需求—设计—制作—交流与评价等基本环节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科育人价值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实现。

3.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篇10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育人;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3.3

1 前言

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注重培养学生听读写能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注重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更强调合作探究,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和实践能力。作为一种创造性学习,注重学生自主、实践、合作等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为语文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际上,就语文学科属性而言,本身有育人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使这一功能得到催化升级,文章由此展开论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2 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同时是民族精神弘扬的奠基人。新时期,语文教学紧跟时代步伐,有必要重塑语文教育模型。而这个模型可简单陈述为:素养——养成。实际上,语文呈现的不单是冰冷的文字,更有表情达意的部分。也就是,语文教学只讲语言文字,是不现实。同样,需要情绪、情感、价值观、态度。由此,富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为语文学科的育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中专学校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需求的,既可以加入劳动大军,又可以进入专门人才队伍的综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德育是进行有效职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素质教育,达到职校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承担着比普通学校教育更重的德育任务是因为职校更应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学生品格情意的发展。语文在职校教育中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语文不仅是学习的工具,而且是做人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工作的工具。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以弥补他们薄弱的语文基础,使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3 语文综合性学习“育人”方面的体现

3.1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更多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注意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作为设计的主体,自主组织活动形式,自主设计活动程序,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而且,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个体及群体的要求,不在像课堂要求的那么严格,相对比较明确而宽松。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探索,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更加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更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有着明确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同样,在细化的教学单元中,学生选择较为感兴趣的内容,独立完成,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比如:讲述革命题材的文章,可以将其细分如下内容:收集革命名言警句;撰写英雄故事读后感;讲述革命故事等等,经细分的内容,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设计、开发、行动、体验,甚至去创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将全方位展示每个学生的进步和成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3 学科整合提升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学习应逐步拓宽领域,主要跨学科的整合,在不同内容的学习中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现实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且,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在于能在不同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实际应用,确保能在不同领域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实际上,就语文本身学科特点而言,教材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道理。有的激励学生扬起自信自强的风帆;有的启迪学生珍视身边的幸福,体会人生的真谛;有的让学生体悟古朴真挚的爱情,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爱情观。这些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好的参照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到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心灵感悟,能体悟到书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将这些人物奉为自己人生的楷模,引导自己前进的方向。由此,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人文素养得以提升。由于学生处在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因此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将自己的价格观强加给学生,一味强调认识的统一。比较聪明的做法是,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案例时,注意它的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为宗旨。

3.4 增强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信息时代的来临,作为财富呈现给大家的同时,既需要大家去掌握,更需要我们能在杂乱的信息中,分析处理,调整工作思路,确定最新的工作目标。较之前,语文教学更重视知识的传承,被动接受式的去学习,很大程度上不需要学生寻找资料,处理信息,学生更多承担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在收集、利用、处理信息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为完成某一课题,需借助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采集、处理信息,并能恰到好处地处理信息,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自己的课题,对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盛旺. 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性质 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07)

[2] 蔡灏淳. 對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的思考[J]. 语文教学通讯. 2005(07)

[3] 聂鸿飞. 固本扶正: 综合性学习中怎样把握语文因素[J]. 语文建设. 2004(10)

上一篇:配网通信设备下一篇:信息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