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学

2024-05-21

加强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学(精选11篇)

篇1:加强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学

加强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学

——由《城南旧事(教学思想、教学实践经验交流)》所想到的树强中学:张娟

暑期参加了语文教师网络培训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由《城南旧事(教学思想、教学实践经验交流)》所想到的,谈谈自己的想法。《城南旧事》表现的所有事件都是小英子的所见所闻,基本上做到凡是英子看不到的东西不拍。透过小英子的视角,影片给观众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一幕幕的生活图景,如小英子眼中的宋妈的遭遇和自己上学的情景。另外,儿童的视角是一个天真无邪的视角,区别于成人视角,她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发自内心,并不会由于尘世的困扰而刻意躲避或强调某些事情。从这个角度而言,采取小英子的视角也能使观众获取更强烈的真实感。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当今的学生亲情淡漠,不知感恩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虽然和社会风气、网络影响、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说没有我们的责任。特别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更应该在这些方面作出努力。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四书五经,孔孟之道,难道教育出来的就是一些自私自利,唯我至尊,没有感情的高科技“机器人”,如果是这样,应该是我们做语文老师的悲哀!因而,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课堂,更应该是弘扬人文精神,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课堂。我觉得学习了这些材料给我启迪最大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情感道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一)知识积累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每一堂语文课,只要有机会

我就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德育教育的小故事,让故事里闪光的精神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一次学生练习中,我发现了一个词——囊萤映雪,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去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搜集有关这个词的典故,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搜集与此意义相同的一些词,并把搜集过程、读后感受写在日记中。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兴致很高,第二天,学生不但搜集到了与此相同的如:百里负米、鹿乳奉亲、孔融让梨、凿壁偷光„„这样的故事,还写出了这些故事给自己带来的思考和启发。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锻炼了写作还加强了思想教育,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所以,对于我们学生不能缺少的这些精神食粮,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时的添加、引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作为老师在讲到一定的地方,就会联想到一些和文章有关的道德思想教育故事讲给学生,作为学生,他不但愿意听,也愿意随着老师的思路想下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无形中所学文章的内涵也一目了然,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教育中深化了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有一点是语文教学融入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中,结合学校政教处的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积极投稿,在活动中许多同学获得了“小诗人”证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多方面推荐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尽量扩大学生阅读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和大量课外阅读是分不开的,但是,让学生能会读书、自觉地去读书、喜欢去读书、用心去读书又是不容易的,对此,我可以说是动了许多脑筋。⑴、做好读书的准备。①激发学生读书的决心和好奇心。每个学生必须有一个积

累本,在积累本上都摘抄着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唯有读书,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富有、多姿多彩;唯有读书,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飘溢着浓郁的清香,闪耀出无限的光辉;也唯有读书,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让生命增值。我们无法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因为,一本让人受益的好书,就是一次生命的拓展,他带给我们的是无穷的乐趣与充实。”这句话不但写在了学生的本子上还写在了学生的心里。学生读书的决心在心里生根发芽。教材中有许多美文,更有许多著名的作者,在上课时我就利用这些美文和作者激发学生读书的好奇心。如:讲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向学生推荐《朝花夕拾》;讲到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就向学生推荐《城南旧事》;讲到冰心的《小桔灯》就向学生推荐冰心的散文集;讲到泰戈尔的散文诗,就向学生推荐《泰戈尔诗集》„„并且一定要从里面选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几句优美的语言说给学生,激起他们读这几本书的愿望。②帮助学生确定所读书目。我把新课程标准中确定的学生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书目的要求,有选择的阅读。先读自己喜欢的,再读老师建议读的;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全读,也允许有选择的读。刚才说的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的,要真正让学生把书读好,最主要的还是下面的几点⑵明确读书的要求。让学生读书特别是刚开始读书,必须有要求:一般要求每两周读一本书,你想读什么书必须在小组长那里做好记录,必须摘抄两页好句子或写读书的点滴感受,写出一篇读书笔记。⑶检查读书的效果。一是检查学生的积累本和读书笔记,再就是每隔一周的读书交

流会,即:“阅读汇报课”。积累本主要是由组长检查,教师抽查;“阅读汇报课”每两周一次,让学生自己主持,方法自己定,只是给他们一些指导和补充。方法上有时是小组轮流,有时是学生推荐,也有时是毛遂自荐„„主要内容是学生汇报这一阶段自己读的什么书,这本书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感触,甚至是几句好句子,一个片段,一点心情,什么都行。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些难度,学生一是说的肤浅二是都怕说不好,后来渐渐的习惯了,而且也说的有模有样的了。有的教师可能觉得上课时间太紧,有学不完课程的感觉,根本拿不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我觉得在上课上根据情况可以进行精讲和略讲相结合,尝试性的进行单元学习,把一个单元分类进行学习,就是前面我讲到的那种学习方法,这样可以缩短授课时间,把余下的时间用来让学生读书。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是情感教学的有力阵地,我们应该抓住语文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和培养,使之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2:加强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学

--浅谈如何加强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课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写在前面”的引言中也提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确实如此,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地理、政治、美术和音乐等,在知识体系上存在许多内在联系,它们相辅相成亦相互制约。而当前,这种联系和沟通还在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一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体现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呢?

首先,要针对语文教学中每个教材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的范围,认真的搜集资料,做好知识的储备工作。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教育教学的全局,对所有相关学科都应有所涉猎;不仅成为语文方面的“专家”,还要成为“通才”“杂家”。就是要“跳出学科看教学”,避免学科的分类割裂了知识的广泛联系,造成学生认识的僵化和局限,妨碍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的协调发展。更何况,现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会引发学生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深刻挖掘本学科教材,追求知识的深度,另一方面要尽量储备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外部联系,做好学科之间的知识的整合工作。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才能够达到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才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例如,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以“自然世界”为主题的单元,就涉及到了与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联系。作为教师,就应该搜集和储备这些学科中与教材有关的教学资源。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采用各种不同的灵活实用的方式体现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语文教师必须摒弃学科本位主义,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作用。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化石吟》,就可以用生物学科的化石标本来作实物讲述,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则可以录制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来讲解。七年级下册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又可以放一段《命运交响曲》边听边感受音乐的美妙,《口技》可以从VCD《洛桑学艺》的笑声中让学生感受民间技艺的神奇。古诗词讲究诗情画意,则可以结合图画和音乐来体会;寓言可以从网络上下载FLASH动画或让学生画简笔画、漫画,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总之,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实在的方式,把教材的抽象感知和生活的形象感受完美的统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升其学习的愉悦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第三,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综合利用各学科中的优势资源,注重学科间的纵横联系,发挥学科间的共同教育功能。在语文教材中,每一课所涉及到的学科都不是唯一性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其实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要求教师打开视野,综合利用各学科中的优势资源,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工具来扩大语文课程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运用学习时间。例如,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涉及到了政治——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历史——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地理——长江、黄河,音乐——同一时期聂耳、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而这些资源又要用多样的方式来体现,政治、历史方面可以通过新闻图片了解李大钊和五四运动;地理方面可以找到相关记录片播放长江黄河的雄伟气势;最后用音乐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来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感受一种民族的精神。

第四,要加强与其他学科老师之间的联系、交流和配合。常言道:“术业有专攻”。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各学科的教师立足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上的研究和资料的搜集是具有优先性的,而语文科所涉及的面之广、意之深是其他学科所不能相比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做好自身的资料搜集的同时,还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者的交流,关心并积极配合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互通有无,从而做到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例如,可以针对某一单元的课程,列出所涉及的学科,召集各学科的教师开一个交流会,从他们那里取得课程所需的资源,如果确有需要,还可以请相关教师来共同上课。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全部都是关于生物学科(动物)的,就可以和生物学科的教师联系,利用生物学科的生物挂图,动物的各种生活习性,以及现在的动物资源保护等等,图文并茂,实例讲解,做到了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篇3:加强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学

一、品味词句, 体会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些课文中的细节描写非常突出, 遣词造句运用极为恰当。学习时, 应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 细心品读, 从而感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一夜的工作》一文, 写周总理批阅文件的经过相当细腻、传神, 连续用了“看、读、画、圈”等动词及“一边……一边”的关联词, 突出了周总理工作的认真、负责;又通过几个典型的数量词“一夜、一尺来高”等突出了总理的工作量大, 工作任务重。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应重点指导学生反复、细心地研读这一段, 圈画重点词语, 做到熟读成诵, 并与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习惯、态度相比较, 从而体会总理在工作任务重, 工作繁忙的情况下, 依然认真、负责、严谨工作的高尚品质。

二、想象移情, 体验读

叶圣陶说:“读书心有境, 如境始为亲。”在情境中, 学生的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才会水到渠成。如学习《詹天佑》一文, 其中“勘测线路”一段, 写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 经过探索, 通过“中部凿井法”终于解决了打通隧道的困难。在这段的描述中, 既有对自然恶劣环境的描写, 又有对詹天佑克服困难的描述。学习时, 引导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懂、流畅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想象, 移情体验:此时此刻, 你仿佛听见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 设身处地地想象、体验, 很容易体会到詹天佑不怕困难、肯于吃苦、谦虚好学、敢于创新实践的精神。

三、感悟妙句, 赏析读

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亲近文本, 感受文本情感, 从中获得语感体验的主要方法。小学阅读课文中许多文章语言文字优美, 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写景的文章, 可充分指导学生诵读, 赏析好词佳句, 感悟美文中景物的美。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 读“榕树的茂盛”与“鸟儿的乐园”两部分时, 先让学生自读, 接着展示形象逼真的画面后, 教师范读, 进行必要的指导, 然后学生看画面, 融入感情读, 最后闭目想象画面, 自由体会读, 小组互读, 指名展示读, 真正做到感情投入, 读出情, 读出味来。这样, 鸟的天堂的美, 学生会体会得更加真切。

四、理解角色, 合作读

在学习课文时, 若文中对话比较多, 便于分角色朗读, 可让学生自由结合, 自由分配角色, 自己设计动作, 去走近形象, 去读, 去演, 从而增强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 同时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培养主动积极的合作精神。如一年级语文《荷叶圆圆》一文, 充满童真童趣, 有小水珠、小鱼儿等四种形象, 可让学生合作阅读, 展开讨论:它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名试读后, 教师范读。这时让学生自己分组分角色朗读表演, 在快乐中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又如《穷人》一文, 可让学生自由组合, 扮演桑娜和渔夫, 分角色读结尾的对话一段, 在读中体会渔夫矛盾的心理以及穷人的善良品质。

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 不能认为“诵读”教学层次低、费时多、见效慢, 就忽略甚至抛弃。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讲求读的质量, 将诵读作为教好语文和学好语文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使他们爱读, 自觉地去读, 引导学生从读中感知、感悟, 并升华其情感。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读的重要性及读的各种方法, 即品味词句, 体会读;想象移情, 体验读;感悟妙句, 赏析读;理解角色, 合作读。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 不能认为“诵读”教学层次低, 费时多, 见效慢, 就忽略甚至抛弃。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讲求读的质量, 将诵读作为教好语文和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

篇4: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熏陶呢?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启迪想象,引入意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一、教之以情,激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竟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其次,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

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 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伦比的。

再次,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情感融于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二、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激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启发,开启心灵之效果。

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再次,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授《西湖的绿》时,学生往往对西湖美景缺少直观感受,如能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宗璞笔下西湖独特的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篇5:加强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深寒mjt 〔内容摘要〕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漫漫长河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饱含着古人或喜悦﹑或悲愤﹑或抑郁﹑或苦闷等丰富的感情。本文重点从根据意境,制作画面,激发情感;反复朗读,读出节奏,体会情感;推敲﹑品味意境,领悟情感

;产生共鸣,举一反三,丰富情感四方面探讨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古诗词

情感教育 教师

学生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是古人抒发情感,表达理想的平台,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优秀诗篇,丰富着我们的知识,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充实着我们的情感。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理应担负起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熏陶的重任。情感既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又是诗歌的主要特点。《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的产生,乃是出于七情自然表达之需要。诗歌的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凡是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一腔热血乃至生命写成的。诗的生命,无不饱含着诗人的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不仅抓住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而且更有助于完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形成高尚的情操,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古诗词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丰富的文学知识,学习优秀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技巧,更要担负起培养年轻一代情感的重任,使他们受到健康美好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完美人格。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谈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根据意境,形成画面,激发情感

情感不会凭空而生,它总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古诗词教学首先要 积极创设具体的情境,渲染气氛,以激发情感。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但只用语言指导,都是老师在讲,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想象的空间,学生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也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根据诗歌内容制作图片,或制作成动画画面,添加适合情景的背景音乐,用真实的画面,给学生真实的感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这首词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体可感,再现的难度比较小。再体会“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把文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制作成图片,用ppt课件播放出来,图文并茂,这样文中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静下心来,去除杂念。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马致远,眼中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温馨的“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 是自己的所经之地,“瘦马”是自己所骑,而冷冷的“西风”正吹在自己身上,把只所有的细节连结在一起,让学生想象自己此时此刻,心头涌上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告诉学生想得越细致越好。在做了这样的铺垫之后,再去体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很容易体会出漂泊异乡的游子孤寂﹑愁苦﹑悲凉之情。

二,反复朗读,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诗词是音乐文学,也就是古时的流行歌曲,可以反复的朗读和歌唱,所以朗读是古诗词学习的一个古老而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往往正是反复朗读表达出来的,因此诗歌教学强调多诵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朗读,可以由老师范读,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富有魅力的范读,通过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等会更好地直观地再现诗歌的声感美。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

当然范读只是一种引导,重要的还是要学生自己朗读,这样才能体味出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掌握有关诗词音乐美的一般知识,了解旋律、用韵、节奏等常识,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把 教师指导和学生朗读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形成自己独到的体会。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主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先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李白的处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初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播放准备好的课文录音,让学生欣赏专家富有感情的朗读,对作者感情有深一步的体会。最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尽情的朗读,更进一步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如诗人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这样精美的食物,却“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自身的情感体验,很快就可以理解诗人心中充满难以排解的烦恼,因烦恼而心意茫然,无所适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给诗人迷茫的内心注进希望之光。接着两用了四个“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沉,写出了诗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毕竟诗人对未来还有一线希望,因此,写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看出诗人内心不灭的信念和追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或者小组竞赛,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苦闷﹑迷茫﹑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情。

三.推敲,品味意境,领悟情感。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言简而意丰。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深入思考,仔细玩味,感受领会其丰富的意蕴美,达到审美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檐后榆树柳树树荫婆娑,浓荫匝地,习习的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茂果盛,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无限欢乐。诗人在同草木交流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倾听,依稀听到狗叫鸡鸣的声音。从这样的画面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幸福满足之情溢于言表。陈与义《登岳阳楼 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岳阳楼面朝着无边无际的洞庭湖,背靠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在一片惨 淡的夕阳余晖之下,楼上悬挂的帷幔一动不动。因国家之难,诗人无心欣赏风景,如此名胜,这般凄凉。凭栏远眺,诗人思绪翻滚。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沉沉暮霭淹没,但一幕幕悲壮激烈的历史画卷却历历在目。诗人随着逃难的人群行路万里,来到岳阳楼,凭栏吊古,年仅三十九岁,却鬓发已斑白的诗人,立于萧瑟的秋风中,面对“老木沧波”,眼看大片国土落入金人之手,自己却无能为力,不禁悲从中来。蕴含着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山河破碎﹑中原动荡之忧,和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了解了两位诗人生平的基础上,嚼其味、寻其旨、通其情便会增添丰富的审美情趣,崇仰陶渊明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高尚品质,理解陈与义经历风霜后憔悴悲愁之绪因此教学古诗的学习要抓住意境,陶醉于诗的意境中去,达到移情冶性的目的。

四,产生共鸣,举一反三,丰富情感。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诗人,大多仕途坎坷历经沧桑。从他们的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内心丰富的情感。或表现被贬后失意苦闷,悲观消极;或表现困境中奋发图强,积极乐观。读他们的诗,能深刻的体会到诗人写诗时的心理感受,这就是文学鉴赏中所说的“共鸣”。共鸣是文学鉴赏中一种普遍的心理感应现象,亦是鉴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现象,一般是指人们鉴赏文学艺术品时所引起的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当鉴赏主体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共鸣。具体的说,在文学鉴赏中,当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景符合读者自己的审美理想、趣味、心境时,鉴赏者往往会进入特定的情景之中,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以致于象喜亦喜,象忧亦忧,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一致的境地,这便产生了共鸣。

如教学杜甫《春望》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以让学生先倾听一段低沉的小提琴曲,再闭上眼睛,静下心来,仔细想一下,自己考试不理想或者加家中亲人生病﹑去世时,自己看到景物时的感受,越细致越好。在此基础上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生就会产生和作者相类似的感觉。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评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学生和诗人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就很容易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体会了诗句所表达的内容,而且 丰富了滋生的情感。

再例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僵卧孤村不自哀”述访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他需要什么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学生理解了诗人的爱国之心后,可以举一反三,表现爱国之情的诗句还有那些,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展示成果。这样,学生就会找到很多有关爱国诗句,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不仅理解了诗人的爱国之心,而且丰富了自身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和诗人产生共鸣,通过举一反三,即理解了诗人的感情,也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一箭双雕。不过,要让学生细致的体会作者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点滴积累,长期培养,学生和教师都要有毅力和耐心。

古诗词蕴含着古人深刻丰富的感情,是我们的无价之宝。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诗歌的内容,更要重视诗歌表达的情感,加强情感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拥有正确而丰富情感的人。

参考文献: 1.《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2.《中华文学鉴赏宝库》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3.《中国历代名篇欣赏·唐诗》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唐宋词鉴赏集》

篇6: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范云刚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和掌握语文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也得到陶冶,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篇7: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江西 宁都 ●黄爱华

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们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即人们对客观事物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更加表明作为人师的第一要务是传道,即给学生传授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因而教学即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感情体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后进生的转变,我觉得更应如此。

那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善于互动,展示教师风采,感染熏陶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若教师本身没有健康、积极、丰富的教育教学情感,那教育学生便无从谈起。因而为人师者,必须具备这种教育教学情感。

课堂教学中,情感是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学生实际,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从学习中享受快乐。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太度体验,如喜、怒、哀、惧、爱、憎、好、恶等。我作为一个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目睹许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重要的顾虑和担心,导致学生情绪时涨时落,用“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长之长,去人之短”(魏源)的方式区别激发每一个学生。如在讲到《墨池记》中“羲之常慕张芝,昨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水到渠成地点出这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古人尚且如此,吾辈怎能不如!在讲授《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回忆自己求学之艰这段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现在的学习条件和作者比较一下,让学生更加珍视今天努力学习,我还顺势布置了本周末的任务是随父母劳动一次,而后以此次劳动为主题写一篇周记,谈谈自己的劳动体会,顺便在周记里列出自己今后的阶段性目标。

三、善于散发,启发学生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其中蕴涵了作者丰富而热烈的情感。教师就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比如学生的周记,记得曾有一位学生在一次周记中写到:“秋天,别人在忙着收获,而我却在看落叶飘零”。语句相当不错,意蕴深远,我在班上当众表扬了他,称其作文水平提高很快,连遣词造句也越来越有文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互动,展示教师风采,感染熏陶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健康向上品格。

篇8:加强学科合作促进语文教学

一、语文与政治, 文道合一

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实施同政治学科有天然的联系, 语文教材中包含的表达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的文章, 就有“传道”的任务, 一向为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培养道德观念所必需。语文学习应该是受意志和情感支配的行为, 而意志和情感有赖于政治观和道德观的建立, 所以政治思想越进步、道德观念越健全, 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就越高, 学习的效果便越好;政治教材中, 观点鲜明、立场坚定的论断, 唯物辩证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方法是议论文教学的绝好素材;思想品德课中的亲情、交友、处事、人生观等话题又是中学作文中的重点议题;政治观点辨析和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师要跨越学科界限, 充分发挥“文道合一”的特点, 因势利导, 促进语文教学。

二、语文与历史, 同宗同源

语文教学中经常谈到的“要知人论世”, 就是说要理解一篇作品, 必须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与作品相关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也就是说了解历史,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反过来, 历史对语文教学也有促进作用, 历史教材上的许多名人事迹、名言警句就是语文教学的好材料, 如“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 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等也都是语文课里所要求记忆的内容。许多古文, 既是历史典故, 又是文学精品, 丰富的历史知识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作文课上, 有的同学“洋洋洒洒, 下笔千言, 立马倚就”, 有的同学却苦于材料缺乏, 无从下手。殊不知, 历史课本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史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材料库。历年来的中考和高考满分作文大多沾了“历史”的光。另外,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助于学生动态地分析和看待一切人和事, 从而得出较为可靠的、具有思想深度的结论。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历史就是在学语文,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历史。

三、语文与地理, 密不可分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赞誉祖国大好河山的名篇, 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风土人情的名诗佳句。无论是边疆关塞的宏阔辽远, 还是名山大川的巍峨壮丽;无论是山寺丛林的幽深, 还是小桥流水的静谧, 都被诗人颂扬、讴歌,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这些大多可在地理教材和地理课堂上找到文学原型。古诗中“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描述的就是一些地理现象和规律, 《敕勒歌》展现了内蒙古的草原景观。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对语文学科的渗透和补充作用, 做到资源共享, 大胆“拿来”, 为我所用。

四、语文与音乐, 相得益彰

音乐是语言的升华, 语言是音乐的表达。音乐有着巨大的育人功能, 它可描绘世上最美的景致, 也能表达人类各种情感。诗歌语言精炼, 富有韵律美;高低升降的声调, 平仄搭配, 抑扬顿挫;互相响应的韵脚, 回环往复, 和谐流动;错落有致的节奏, 长短结合, 轻重相间。字里行间音乐的流动是最美的华章。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 能体会到这些妙处吗?

教学生品析、诵读, 没有音乐的基础是不行的。一双音乐的耳朵, 一张音乐的口, 一套音乐的舞蹈的动作, 那也是语文。

五、语文与美术, 诗情画意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 没有细腻的刻画, 却是一幅唯美的剪影。美术的想象能帮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振翅高翔。优美的文章处处有美的影子。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就不能进入文本情境, 激情洋溢的文字对学生而言就只能是白纸上枯燥的符号, 稍纵即逝。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教师要善于引导。有的学校不开美术课, 看似对语文等学科的加强和重视, 其实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是不科学的。

篇9:加强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学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而情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决定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喜好和学习兴趣。情感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内在情感表现,并以此驱动学习实践,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力量源泉。因此,情感教育在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也对本校的部分小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喜爱的学科和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是诱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语文教师的喜欢,包括教师的知识深度、语言方式、仪表仪态等等,所以,教师将情感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势在必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事半功倍。因此,本文结合小学生性格特点和教学实践分析如何加强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搭建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平台,愉悦课堂教学氛围

很多教师认为要充分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才能有效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下的课堂教学能有效保证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不上课说话等等分散学习精力的行为,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踊跃参与课堂发言的行为,因为在畏惧状态下的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都显得小心谨慎,不敢乱发言,害怕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等等,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知识和思维的发展阶段,教师的这种教学形式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再加上,小学语文知识需要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若是一味限制灌输式的教学,会极大地遏制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深度发展。所以,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并科学借鉴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融入情感教育,积极搭建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平台,愉悦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同时教师要科学引导,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的长处;另外,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也能有效洞察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这有有助于教师对个别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融入情感教育,积极搭建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平台既是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师传递知识能力的情感基调。新课程把课堂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强化“对话”意识,它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没有沟通与交流,就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沟通与交流是师生情感有效互动的重要途径。课堂作为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学生的情感和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交流”与“合作” 活动,其中“对话”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特点,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和作者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对话的桥梁才真正建立起来。所以,在对话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有交流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搭建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平台,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说、能说、善说,同时也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

二、把握语言艺术,挖掘学生学习动力

科学把握和运用语言艺术是一种保障理想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更加明确语言的艺术性和灵活性,强化语言艺术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激发学习能动性,科学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不断升华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达到情感共鸣的理想境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的运用需要遵循和体现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注意语言的委婉性;二是鼓励大于批评。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心智和情感的发展阶段,会非常在意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教师的评价,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使用,过于贬义和负面的词汇会对小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是持久性的;相反,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会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另外,教育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情育人。教育对象是有独立思想与意识、各具不同感情的学生,因此,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除具备学识渊博、人格高尚和教学技巧外,还应给学生以更多的热情关怀,教师的关心无疑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驱动力,因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学习效果具有直接影响。

语言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是表达和传递内在情感的直接载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科学使用语言艺术,同时也要和学生共同探讨语言的魅力,即相同语言在不同语境和语气下的语义,准确理解和领悟字里行間所蕴藏的深层次含义。所以,即便是在小学阶段,也不能教导学生只停留在对字面表层意思的理解掌握上,而是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善于挖掘和领悟深层含义,科学把握语文这一文字学科的博大精深;并从小学起,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以后的长期学习奠定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

三、加强情感实践,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情动情、以情传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手段。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的学科,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深化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上传递课本内容,科学把握情感教育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情感,诚挚情感的付出能有效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能使学生的内心受到身边人、事、物的强烈的震撼,从而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即便是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并使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积极强化学习实践。所以,情感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柔性教学方式,相较于强硬的其他教学手段,情感教育是以情感为手段,柔化师生之间沟通障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并逐渐发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也是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师生互动交流、心灵沟通的重要纽带,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只有充分明确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改变一切以武力镇压的教学理念,实施情感教育这一柔性教学方式,并科学整合其他教学手段,就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营造出轻松活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周红霞.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催化作用[J].学周刊,2012.11

[2]宋军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7

[3]柏加荣.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小学时代(教师),2011.12

篇10: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渔安小学 潘东亚

美,人皆爱之。在课堂改革的推动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限于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的教参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美的情操,陶冶他们爱美的情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工作者所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语文美育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然而,从理论上探讨语文美育则成为了语文教研的热点。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并不是把语文课变成美学理论课,也不是把语文课变成各类艺术的欣赏课,而是要把美学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他们欣赏美、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实践中,许多老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到非常地困惑,甚至不知道如何入手。我们说,渗透美的方法千千万万,要看你如何去把握。在这里,我终结了几点感受。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熏陶美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老师把握好时机,随时都可以向学生渗透美的教育。在这里我介绍几个环节。

1、朗读。

谈到朗读,每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朗读,朗读的优劣常影响教学的效果。我认为,朗读是渗透美育的最佳时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抑扬顿挫、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通过这样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漓江水的清、静、绿,从而陶冶他们的爱美情操,同学们从内心发出“漓江真美呀!”的感叹。

2、讲解。

课堂讲解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向学生有序地传输信息、启迪其心智的主要过程。一名阅历丰富,知识广阔的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并不是生硬的、呆板的,他可以把课讲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就获得美的享受。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形体、手势等向学生传递着知识、方法、情感,它会用自己的激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例如,我在讲解《向命运挑战》一课时,我深深地渗入了自己的情感。讲到霍金21岁就患了癌症时,我面带忧伤,讲到他克服困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我情绪激扬。我用自己的情感撞击了学生的心灵,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霍金面对命运是决不放弃的决心、毅力,让孩子们知道“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明白心灵美的重要。

我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其心智,我在讲解中结合课文内容,向同学们介绍了有关的知识。例如,我在讲解《鹿和狼的故事》时,我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植物链;讲解《索溪峪的“野”》时,我个大家介绍了张家界,并展示了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感受美、欣赏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获得美的感受与体验。

3、交流。

美德教育,还可以在交流中进行。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图片、手势、表情 2 等向学生传递信息(知识的和情感的),学生也同样的作出反馈。在学生之间也如此。因而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培养学生键全的人格,使他们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二、社会美与自然美相结合。

我们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优美的课文因而我们要充分地挖掘利用。

1、文中的社会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描写了社会美。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我的战友邱少云》、《争画》、《梅花魂》等。它们通过不同的具体事例,写出了人情美、社会美。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地利用,培养学生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操。

2、课文中的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美的篇目也不少。例如,《桂林山水》、《海上日出》、《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等。这些课文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想象。

三、在美的创造中实施美育。感受美、欣赏美,在于创造美。

语文学科的美的创造集中体现在习作方面。习作是对学生观察美、表现美的能力的检验,因此,作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

在写作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美、表现美,从不同的事物中发觉美,哪怕是在“丑”的事物之中。例如,我在教学写人的作文时,就充分的引导学生发掘美。我班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吹牛”大王》在写作过程中,我就引导他从“吹牛”大王的身上去发觉美——“吹牛”大王是怎样吹牛的?他吹牛别人为什么会相信?……最后得出“吹牛”大王爱学习、爱看书,他积累了许多的知 识“从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美的体验。

综上所述,作文创作的过程是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的甘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使之能够明辩美丑,并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去维护美、创造美。

篇1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莲花山小学

张成军

语文教学法美在其中,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与花草对话,与长天吟哦,与鸟虫共语,随春秋更替而动情,随晴雨变化而动心,赋情感与万物,用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用惊喜去感悟春天,用思索来总结冬季。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主动地学语文、积极地学语文,教师应当科学地教、艺术地教语文。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兴趣是学习动力,语文教学,尤其应该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连孔圣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路,今天,我把我的体会称它为“引趣----激趣----探趣-----用趣” 的程序吧,呈现出来见笑于大方之家,请读者指正。

引趣: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艺术,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饱满的状态进入新课学习。

激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引学,充分运用竞赛、实验、故事、音像等多种多样的激趣方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探趣:教师通过指导方法、启发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讨论合作,达到孜孜不倦、以苦为乐的境界。

用趣: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评价总结、拓展迁移,感动扩展知识,发展能力。

这正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有难必思、有疑必问、有话必讲,有理必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练,引导学生学会。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语文教学法中怎样融入情感教育

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生机的空间,既是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的交流,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学生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只有来自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来自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浓厚的兴趣,来自学生对语文课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感情陶冶之后所产生的强烈的阅读愿望,来自对未来的憧憬和美的想象。“语文教学是在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把握学生的心灵,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使情感目标和谐渗透认知智能目标,并起催化作用。

(一)、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唤起学生语文学习喜爱之情

语文教学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课堂情境。要素之一的课堂情境和软情境(前者指教室各方面,后者指课堂气氛)。俗话说:“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课堂教学。反之,则消极地影响课堂教学。

1.教学语言要艺术化: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三种。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一个好的口才,能写一笔好字,装一肚子诗文学问。上课之初,作为教师要衣着得体大方,目光炯炯,春风满面,举止端正稳重,精神抖擞,语言抑扬顿挫,准确精练,生动形象,“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营造教学的氛围。

2.师生关系要融洽化: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协调课堂的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师生关系既是指教师与学生,也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则有助于教学;相反,则消极地影响教学。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又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格的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是保证高效认知的基础,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装的思维。所以“学生一旦具有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就可以始终处于积极的能动的状态之中,从而推动学习活动的进程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正如赞可夫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效的作用。”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教学情境,不断更新教法

上课伊始,学生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维护15---2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趣味性、情感性的教学艺术,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上课上面

1.课前导语:语文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课的魅力来自于教学艺术的魅力。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引语它饱蘸着丰富的感情,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组织一段或几段引语,利用引语的情感因素奠定课堂情感的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神往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让他们留连忘返激发探究欲,效果不需要费言了。

2.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掀高潮艺术

(1)、或表演:如课文朱自清的《背影》叫两个学生表演父亲过铁道的艰难,体会动词的妙用、准确;《蚊子和狮子》改成话剧进行表演;歌剧《白毛女》选段,指定学生扮演剧中人物……说说唱唱,倒也兴趣盎然。

(2)简洁优美的板书:(3)或仿写竞赛

(4)其它:或用朗读的技巧,重点段句朗读;或用几句精当的表达,适当的幽默,使课堂中掀起感情的涟漪。

3.画龙点睛术

在一节课结束前,或拓展延伸,或时文欣赏;或灵活多样的结束语……让同学们曲径寻幽,文海摘珠。

(三)、善于寻找审美点、动情点进行情感教育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我认为,语文教学同样也缘于情。“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对学生的热爱之情为动力,把文中之情挪移到学生心中,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教师情、文中情、学生情三情合流,产生情感和谐共振”。由此,我认为要充分发挥语文科的情感教育作用,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深入挖掘情感资源。

1.挖掘教材内蕴的情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语文课本是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文学名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为一炉,鲜明优美的形象熏陶,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得到愉悦、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感知、体味作品,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因为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要靠语文教师的眼睛和心灵去感知。首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缘物生情,如莲花、菊花等。其次,让学生感受体验课文内容,强调诵读,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掌握方法,提纲挈领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以情入文。”我们读文章,是遵循文字进入作者所创设的境界,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真情实感,与文章同悲同喜,与作者同怒同乐。其一,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文,以读悟理,以读悟情。其二,教师导读与学生的自读相结合。叶圣陶语:“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与学是各自独立不能相互代替的,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开发学生的智力,唤醒学生“沉睡中的能力”。其三,抓住特点,突破难点,纲举同张。小说教学要三抓(即故事情节、人物分析、作品主题);散文教学要“三抓一突出”(即抓线索、抓分析意境、抓品味语言,突出散文——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

(四)、广开门路,丰富语文教学情感的内涵

语文,犹如宇宙,有永远探索不完的奥秘。它充满智慧的人生真谛,又教会我们如何生存,它的魅力早已超出书本而进入无形的生活空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当今世界,书籍报刊多如牛毛,各种信息技术一日千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丰富我们的学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这一桶水还要是不断更新的源头活水。

1.美文选读,让情长上翅膀

2.寓教于活动,寓教于情感

语文课的魅力来自于活动的魅力。而熔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词语接力赛,让学生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近义词、反义词、感情色彩不同的词,数字成语,动物成语……让学生步入词语的谜宫;讲故事、表演小品、讲笑话、朗诵、唱歌、跳舞……让学生喜笑颜开,心潮澎湃,各种各样的主题班会,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向上。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又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 了教育,陶冶了情操。

3.走出教室,面向社会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不是盛知识的容器,教育不是机械加工,教育必须“教”与“育”相结合。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更要重视“育”,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利用多种因素来影响培育学生,以使学生自己受教育,自我约束自己,做自我发展的主人。春天,带着学生去赏桃花,去寻觅春的踪迹;夏天,去观察“荷叶圆田田”赏月亮、数星星,体验劳动了一天人们休憩的愉悦;秋天,去爬山,登上山高处,观察秋天的田野,体会“牧羊女眼里的深情”;冬天,走进山里,去领略柑橘挂满枝头的甜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参观养鸡场、养鱼场,访问专业户,高高兴兴唱着歌去,快快乐乐满载而归(学生记了一大本)师生之间,心心相通。教师不再会讲得口干舌燥,口吐莲花,学生装也不再会听得昏昏欲睡,腾云驾雾,学生作文不再难,而是想写作文,师生之间时时交流,教学是其乐融融。

(五)、师生之间要讲民主、要讲平等

“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民主气氛,思想没有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去琢磨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怎能搞好呢?”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切不能高高在上,不要训斥学生,要讲民主、讲平等。第一,放下架子,与学生同甘共苦。“语文老师教学生写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⑧当然,课外作文指导书肯定有不少,但内容离学生实践、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最好是老师也亲自作文,这样,老师不只是说的巨人,而且也是做的榜样,师生之间为一个共同的题目去绞尽脑汁,评讲也便多了一篇例文,老师悉知学生的长短,学生领略老师的风采,日积月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也”,【3】 日积月累,师生之间,感情与日俱增也。第二,糖衣药片和顺耳忠言。对待学生,尤其是批评学生时,不要忘了表扬学生,在指出不足时,也指出他的长处,这样和风细雨更好;第三,语文课堂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教师应冷静分析,从热爱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为前提,切勿简单急躁。

上一篇:班级小组活动计划书 文档下一篇:偶像的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