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024-05-08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精选十篇)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篇1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区稳增长、调解构、惠民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区非公有制主体已经突破100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总量的98% 以上;完成的增加值占到了全区总产值的60%;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占全区城镇从业人员的51.7%,新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到新增就业人数95% 以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推动全区调结构、促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我们的强区富民之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环境逐步改善

去年以来,我区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建立了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

为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自治区及各盟市、旗县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二)建立健全政策规划保障体系

自治区出台了《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若干规定》,为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市场准入、财政金融和税收支持、要素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进一步增强了支持非公有制 企业发展的力度

自治区召开了非公有制经济表彰大会和招商引资大会,61个先进企业、38名优秀企业家和102名优秀个体工商户受到表彰,119个投资总额达6100多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成功签约。

(四)积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简政放权,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3项, 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116项。各盟市均建立了本地区的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类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公共资源交易真正实现了公开、公正、透明的阳光服务,各类工作流程更加合理、高效。

二、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市场准入不公平,存在体制 性和政策性障碍

主要是电信、石油、铁路等垄断行业民间资本难以进入,政府虽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企业,但民营企业进去后往往面临央企的冲击,无法发展,不敢进;中央企业即使愿意与民营企业合作,但由于民营企业实力相对较弱,难以参与企业决策、经营和管理,不愿进;部分垄断行业门槛过高,中央企业基本控制了市场,民营企业进不去。

(二)实施细则不具体,操作性不 强或门槛设置过高

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许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政策的执行部门没有及时制定具体的细化、实化措施,一些政策难以兑现。

(三)配套改革不到位,行政效率 偏低

去年以来,我区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但由于改革不配套,项目审批下放到盟市,用地、用水、环保等审批没有完全下放,整体效率难以提高。部分地区行政审批事项未全部进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审批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融资环境不宽松,企业发展 资金短缺

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是中小企业反映强烈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审批权过于集中,且适合中小企业贷款的产品少。股份制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规模不足, 且贷款利率较高,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经济实力较弱,特别是从事服务行业的中小企业缺乏有效质押物,我区信用担保体系又不健全,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金融机构授信。

(五)问责机制不健全,宣传和监 督亟待加强

自治区尚未建立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政策监督落实不到位,非公有制企业诉求渠道不畅,对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缺乏有效问责。宣传力度不够, 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对国家和自治区政策缺乏了解。

三、几点建议

大力推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需要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讲话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有效破解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难、融资难等问题。

(一)是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全区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国家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进一步全面清理和修订有关民间投资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 规范性文件,尽快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为民间投资参与市场竞争“松绑开路”。

(二)是实现公开透明的政务服务

按照“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室审核、一个机构审批、一个公章办结”的一站式办结服务运行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各盟市、旗县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加快建设自治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将全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统一、集中到服务大厅,实现从自治区到旗县各层级政务服务公开化、透明化全覆盖。全面推行网上公开、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网上服务和网上监督,提高政府服务和管理效率。

(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快制定承接方案,做好国家、自治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工作。编制审批事项目录,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规范出台审批、核准、备案办法,接受社会监督。凡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再设定行政审批;凡可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不再前置审批;除公开的事项外,不得擅自新设行政许可事项。需要审批的, 要严格规定程序和时限,并向社会公布。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适当减持国有股,允许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允许非公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 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扩大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围绕自治区“五大基地”等优势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面向社会公布一批成熟的项目,鼓励和支持民间投入,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和服务目录,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以及通过受让产权或经营权方式积极参与国有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

(五)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公共服 务平台

加大非公有制企业技术、人才等社会化服务能力,重点培育一批在信息服务、融资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管理咨询、测绘评估、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中小企业服 务机构,不断满足中小企业需求,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六)改善融资环境

整合自治区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府资金,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资金补助、表彰奖励。成立由企业代表参与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各地区信用担保机构政府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建立健全企业合法经营、纳税、合同履行、质量承诺、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追溯等制度 和“黑名单”制度,完善信用档案,促进企业合法经营、诚实守信。

(七)加大监督和宣传力度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篇2

政治上放心,就是要着眼战略全局、立足西藏实际,切实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既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的重要途径。要始终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在全区上下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努力掀起新一轮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热潮。

思想上放开,就是要冲破一切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阀门”。要在发展理念上解放思想,做到“五破五立”。要在发展思路上解放思想,坚持“三个着力”。要在发展目标上解放思想,实现“三个突破”。做到“五破五立”,即:破除重公有轻民营的思想,树立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抓非公有制经济就是抓发展、抓就业、抓增收、抓民生、抓稳定的观念;破除循规蹈矩、不敢突破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观念;破除封闭保守、传统发展的思想,树立开放发展、科学发展的观念;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观念;破除重监管轻服务、重检查轻支持的思想,树立以服务促管理、以扶持促发展的观念,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同等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三个着力”,即:着力推进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为西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实现“三个突破”,即:总量上实现突破;比重上实现突破;企业规模上实现突破。

政策上放宽,就是要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比内地放得更宽、突破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做到“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充分调动各方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展上放胆,就是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坚持“非禁即入”,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以外,所有领域一律对非公有资本开放,在企业名称、经营场所、出资方式、注册资本、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降低非公有制经济准入条件和标准,拓展民营资本发展的空间。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篇3

《绿色中国》:陈组长,您好。我们知道在绿化国土、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的事业中,民营企业是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请问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具体情况

如何?

陈述贤: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林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召开了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和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明确了新时期林业的“四个地位”和“四大使命”,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0年来,全国林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林业发展之路,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过去10年,全国森林面积由23.9亿亩增加到29.3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6.55%提高到20.36%,森林蓄积量由113亿立方米增加到137亿立方米,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变为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情况下,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和生态治理成效最为明显的国家。全国林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0.46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6万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

这些成绩的取得,其中也凝聚着民营企业家的丰富智慧,饱含着民营企业家的辛勤汗水,充满着民营企业家的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林业体制机制不断理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与林业建设,在全国形成的一股投入林业、建设林业的热潮,极大推进了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目前,非公有制林业以年均30%的增速迅猛发展,而且涉足领域更加广泛,建设内容更加多样,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可以说,非公有制林业已经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已经成为推动林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非公有制林业贡献越来越大,已成为生态建设的基础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开,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相继启动了自留山、责任山的划定工作,这标志着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开始起步。30多年来,非公有制林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林业“三定”至80年代后期,由于自留山、责任山的划分和林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集体林区出现了大量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造林大户;二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推进“灭荒”的进程中,各地通过拍卖“四荒”(荒山、荒沟、荒沙、荒滩)等形式,鼓励“谁造谁有”、“谁投资谁受益”,大力发展经济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承包、租赁荒山和股份合作等林业开发实体大量涌现;三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特别是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体现效率优先原则的非公有制林业得到迅猛发展,为我国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近8年来,国家林业局、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会联合表彰的“光彩事业国土绿化奖”的民营企业就达163家,他们各家平均植树造林规模超过5万亩,投资超亿元,堪称生态建设的骨干企业。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在我国有林地面积中,国有7246.77万公顷,占39.95%,集体所有10891.32万公顷,占60.05%。在集体所有的林子中,基本上都是非公有制林业。“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工造林面积6200万公顷,非公有制造林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60%以上,比“十五”期间攀升20个百分点,成为生态建设不可低估的基础力量。

二是非公有制林业充满活力,已成为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非公有制经济以其产权明晰、利益直接、管理自主、经营灵活、融资渠道多样、与市场结合紧密等独特优势,成为林业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生机的元素。最近10年,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年均增速超过25%,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正在日益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外资、合资等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正在强势崛起,基本改变了国有林业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在林产工业发展的总投入中90%以上是民营资本,全国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国林业总产值的50%以上。从产业门类看,从事第一产业的造林、育苗、花卉及野生动植物种养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占产业总值的73.5%;从事第二产业的人造板、竹藤和森林食品、饮料等,非公有制经济占产业总值的94.2%;从事第三产业的林产品批发零售贸易业和森林旅游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占产业总值的61.8%。从产业投资看,根据各省林业部门的统计,近几年企业和社会投资林业建设的资金占林业总投资的80%,部分地区已经达到90%。从总产值看,2011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06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34.32%,其中多是由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其林业产业总产值均已超2000亿元。

三是非公有制林业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已成为改善民生的主推力量。“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再次成为深化林业改革的突破口。截止2011年底,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任务,勘界确权1.73亿公顷集体林地,占全国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5%。837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4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带动下,非公有制林业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亿万林农和民间资本兴林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权威数字表明,2550个林改县农民林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由2009年的12.96%增加到20%以上,重点林区县超过60%。全国每年带动4500多万农民就业,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全国林地直接产出率已由2003年的1260元/公顷提高到2010年的2970元/公顷。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有利于增加林业发展的投入,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全面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加快林业发展理念转变、经营机制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林业向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绿色中国》:请问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支持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体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

陈述贤:当前,我国林业进入到转型升级、全面跨越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加快林业发展,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生态承载能力,有利于逐步摆脱拼资源能源、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林业建设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另一方面,改善民生已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良好的生态,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绿色的食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需求,这些民生问题都与林业息息相关。这不仅为非公有制林业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也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高举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两面大旗,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加快林业行政职能转变,稳步推进林业改革,切实理顺产权关系,努力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使非公有制林业在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方面增添内在动力,做出更大贡献。

一要提高认识,着力完善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我国国情林情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提高林业市场化程度,促进林业改革开放,动员调动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林业的必由之路,是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加快各项林业改革,从根本上打破束缚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条条框框。要进一步理顺财政、金融、项目、税收等政策,促进林业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要建立健全林业行政管理服务体系,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来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大发展。

二要加强引导,着力把改善生态和民生作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核心任务。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有两条,一条是改善生态,一条是改善民生。这是林业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和职责。要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用利益机制引导非公经济大力参与国土绿化,改善生态,夯实改善民生的生态基础和资源基础。要大力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实现长中短相互结合,上中下复合经营,确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要大力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各类林业产业,把促进各类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和就业增收结合起来。近几年来,不少地方通过发展林业产业,让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充分显示了林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命力和独特作用。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篇4

一、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早在1979年, 全区工商部门就登记注册了1135户个体工商户。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到今年4月底, 我区非公经济市场主体 (包括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达到117.08万户, 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7.46%;注册资金达到14554.96亿元, 占全部注册资金总量的63.94%;从业人员426.23万人, 占所有市场主体登记的从业人员的76%。其主要特点是:发展数量快速增加、发展规模迅速壮大、发展结构趋向合理、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布局比较集中、从业人员迅猛增长。

这就不难看出, 我区非公经济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牢补充, 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再发展壮大成为“占据半壁江山”的过程, 为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财政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 工商部门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 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总结近几年的工作, 主要在五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从2008年至今, 自治区工商局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等7个规范性文件, 盟市、旗县工商局出台支持文件218件, 全面放宽投资主体、名称核准、经营场所、经营范围、注册资本、集团登记等限制。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在法律法规范围内, 能够放的都放开了、能够变通的都变通了, 政策的优惠程度、政策红利已经最大化。二是帮助企业排忧解难。首先积极疏通融资渠道, 引导和帮助非公经济主体通过股权出资、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债权转股权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进行融资, 五年累计达2621亿元。其次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以行政指导等方式, 大力推动非公经济主体实施商标战略和广告战略, 规范合同行为, 避免不正当竞争,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提高诚信经营水平。并在每年春秋两季, 全区工商系统自上而下举办个体私营企业就业再就业招聘周活动, 五年来累计有12万户非公经济主体参加, 达成用工协议9.4万人。三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注重减轻非公经济主体的负担, 2009年取消收了三十年的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 年减负达6.5亿元;2012年取消了所有非公经济主体的注册登记费, 年减负达1.2亿元。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新《个体工商户条例》等法律法规, 从自治区工商局到基层工商所, 利用各种形式全面公开办事程序、工作标准、服务内容, 登记注册窗口全部推行了“一口清”、“一条龙”服务和首问负责制、延时服务制、特事特办制等, 对重大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制, 所有这些制度使大多数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四是抓好舞台搭建工作。深入开展了“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创建活动, 依托个私协会组织开展非公经济主体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发展战略等培训, 每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助力慈善、公益参与、行业技能比赛等活动。同时还组织参加各类区域间的经贸洽谈活动, 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并根据非公经济主体反映的情况, 向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建议, 积极协调一些地方解决非公企业的具体难题。五是规范各类经营行为。工商部门从上到下体制健全, 队伍优势明显, 对遍布城乡每一个地方的非公经济主体都能实现有效管理。通过“经济户口”和市场巡查, 取缔无照经营、加强年检验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查处商业欺诈、反不正当竞争等执法手段, 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 推动了非公经济主体诚信经商、守法经营、文明服务。

二、当前影响或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些因素

我区非公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属于低起点上的高增长, 发展还不够充分、不够完善, 与当前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 与承担“8837”发展目标的重任相比, 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 从今年以来, 我们按照自治区专项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部署和要求, 把扶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作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全区工商系统开展了“三级大调研”活动。自治区、盟市、旗县工商局都成立调研组, 以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 深入企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提出对策。同时, 我们还专门到经济发达省区进行考察, 学习非公经济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根据区内外调研掌握的情况和非公经济主体的反映, 我们认为在自治区非公经济发展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从全区非公经济发展现状看, 纵向比较我们确实进步很大, 但横向比较我们和发达省区的差距不小。主要表现在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竞争力不强。总量不大主要是数量较少, 在全国排23位, 落后于河北、山西、陕西、广西等中西部省区。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户均注册资本偏低, 私营企业户均499.26万元, 个体工商户户均4.22万元,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平均存活期为2.8年和1.7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私营企业大多集中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市, 占全区总量的53.65%;个体工商户大多集中在赤峰、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市, 占全区总量的62.13%, 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集中在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 占全区总量的41.51%。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少、龙头企业少、自主品牌少, 特别是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少, 除资源开发行业以外, 我区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少。

从我区社会各界的反映看, 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上的部分人, 对非公经济还有一定的偏见, 思想认识上还不够重视, 比如大学生就业的择业观, 一般先选行政事业单位, 再选国有和外资企业, 最后才选非公企业。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资源配置、项目争取、银行贷款、办理行政审批等具体事宜上, 与国有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不能够同等对待。二是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系列关于非公经济的优惠政策,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落实的不够到位, 难以惠及非公经济主体, 成为“玻璃门”、“弹簧门”。三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需要优化, 部分公职人员对非公经济业主的冷横硬推、吃拿卡要、执法随意时有发生, 被动评比、变相摊派、违规干预等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

从非公企业自身体会看, 有三难:首先是准入难, 主要是在传统垄断行业、大型制造业、金融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及国有产权交易等领域的市场准入方面, 依然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其次是融资难, 非公经济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 融资的主要来源为内蒙古银行、农村信用社、包商银行及外来的招商、浦发、兴业等银行, 很难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贷到款, 由于贷款的利率高、导致企业的成本高。

此外, 通过证券、债券等金融市场融资的比率极低。三是创新难, 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意识和水平比较差, 致使非公经济的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任重而道远。

从工商部门的监督管理看, 对非公经济主体的监管还没有完全到位。多年来形成了重发展、轻规范的状况, 由于监管不到位、不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非公经济主体出现违法违规的现象。据统计, 2012年全区工商部门办理的6.37万件行政处罚案件中, 非公经济主体占到89%;2012年受理的2.98万件消费者投诉举报申诉中, 非公经济主体占到91%,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三、大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前段时间, 我们为落实好自治区“8837”发展思路, 不断发展和壮大非公经济, 本着“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的原则, 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总体框架内, 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支持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结合我区非公经济发展的实际, 研究提出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下一步我们考虑主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 进一步放宽非公经济的市场准入条件。我们将在总结多年来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参照广东、重庆、吉林、浙江、江苏等省区工商部门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进一步降低注册门槛, 实行注册资本“零首付”, 注册费用“零成本”, 积极探索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二是大大缩短办事时限, 努力做到能当时办的即时办, 不能当时办的限时办, 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坚持“非禁即入”, 支持非公有制投资者以多种形式设立市场主体, 允许非公有制投资资本进入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以外的行业和领域。四是积极推动非公经济主体转型升级。通过放宽登记条件, 有计划、有重点地将个体工商户培育为私营企业, 将私营企业培育为集团公司, 将集团公司培育为上市企业, 促进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升级换代”、做大做强。

第二, 进一步加强对非公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一要实现“宽进”和“严管”相结合。加强登记审批事项监管, 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 进一步理清各部门的监管职责, 落实监管责任。二要创新监管方式和体制机制, 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 建立信用披露制度, 形成市场主体“一处违法, 处处受限”的机制, 提高其违法成本。三要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查处商业欺诈、查办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力度, 深入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 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四要通过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等监管方式, 规范经营者的行为, 提高其信用意识, 坚守商业道德。五要强化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做到依法经营, 依法纳税, 公平竞争。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篇5

前不久,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了大力推进我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强调环境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营造良好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要在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大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这是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准确把握我省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环境立省”战略的具体落实,是站在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高度,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提出的明确要求。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全会精神上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当今,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发展环境的竞争。发展环境,已成为影响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生产要素是流动的。哪里发展环境好,“梧桐树”长势喜人,哪里就对各种资源吸引力强,就能聚集更多资本、技术、人才,就会持续“有凤来仪”,迎来“百鸟争鸣”。

可以说,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环境则起着催化剂作用。环境越好,发展越快;反之,则越慢。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决定发展;环境既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

只有明媚的阳光才能哺育争奇斗艳的百花,只有宽松的氛围才能催生卓尔不群的思想。同样,只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在贵州高原涌流,让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勃勃的活力。

发展环境,是影响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

硬环境,是区位、是交通、是能源、是资源、是生态„„是影响发展的一切外部物质条件;软环境,是政策、是服务、是效率、是公正、是秩序„„是影响发展的所有人文社会因素。

硬环境与软环境,本身也同为发展的内容。硬环境是发展的基础,软环境是发展的关键。当硬环境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软环境之优劣,就会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硬环境,匹配不同的软环境,综合环境质量便相迥异。谁能营造更好的软环境,谁的硬环境就能加快改善,优势就能得到更充分发挥。软环境不尽如人意,硬环境建设就会受到拖累,硬环境优势就会被打折扣。

在硬环境还不很完善的情况下,软环境尤显重要。硬件不足软件补。我们在以后来居上的态势,超常规地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更应重视软环境建设。

实践一再证明,公有制经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国家安全,非公有制经济关系民众生计、关系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发展的生力军。二者比翼齐飞、双轮驱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势不可挡、一路笑傲。

放眼神州,一个普遍现象是:举凡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几乎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比较活跃、非公有制经济占当地生产总值比重较高的地区。

毋庸置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我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大发展;不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就难以做大做强全省经济;只有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加快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与公有制经济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更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环境经济、政策经济,兴衰皆在于环境。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就像阳光对生命体一样宝贵。

扎扎实实改善环境、提升竞争力,从而赢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机,上海、深圳、苏州„„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颗颗璀璨明珠,莫不因此放射夺目光芒。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一瓶小小贵州辣椒酱的辉煌,折射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由小逐渐变大、由弱逐渐走强的历程。

这一历程,与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一直以来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努力密不可分,也更印证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从上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创建“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率先大胆探索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到90年代省委、省政府推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五不限”政策;从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做大做强我省经济的突破口”,到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出台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从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生态立省”战略,进而提升为“环境立省”战略,我省对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发展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思路更为清晰,措施日益有力。

——改善硬环境

我省紧抓各种机遇,强力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跨越发展,水利建设高歌猛进。随着以贵阳为中心,连接全省各市(州、地)、周边省会城市和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快速通道加快形成,我省将再次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硬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

——优化软环境

全省上下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法制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成效明显。“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及“四在农家”、“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使贵州的文化影响力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多彩贵州”、“生态贵州”、“信用贵州”„„日渐成为人们对贵州的新认知。

“有一点阳光就会灿烂,有一点土壤就会发芽”。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造就了老干妈、神奇、百灵、益佰、同济堂、华城科技等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非公有制企业。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我省竞争性行业主力军,壮大了全省经济总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推动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营造环境,我们已经尝到“甜头”。

纵比的成绩,不能遮蔽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特别是与发达省份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的差距。

2008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4%,而云南为38.5%,陕西为47%,四川为51.3%,江西为53%,湖南为56%,重庆为57%,全国平均为65%,沿海发达省份则普遍在80%以上。

数据的对比,引人深省,催人奋进,昭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营造,尚大有可为,须奋力而为。我省深处内陆,山岭纵横,过去长时间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经济发展滞后,财力薄弱,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欠账不少。硬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软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尤显突出。主要表现为:

有的职能部门存在“疑私、防私、怕私”的思想倾向,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冷淡消极、瞻前顾后,“设高门槛”、“装玻璃门”。

有的职能部门执法观念陈旧,“官”、“管”意识严重,在如何管住、卡住上办法多,在呵护、扶持上用心少,在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政策上措施欠缺。

有的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乏责任心、主动性,衙门习气十足,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推诿、塞责等现象。

有的不讲诚信,只“承诺”不“践诺”,说了就算做了,引进来了就算交差,个别的甚至“开门招商、关门诈商”,令投资者心寒。

有的为政不廉,徇私枉法,把公权当特权,把企业当“唐僧肉”,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

上述现象虽属少数,但如同带刺的篱笆墙,隔离了党委、政府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地方信誉,给发展环境造成道道硬伤。

各级党委、政府倘不下硬功夫实现软环境大改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景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这,绝非危言耸听!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思想要先行。思想认识上种种障碍的破除,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源源动能。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发展至上的理念。在“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环境就是抓吸引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等认识上,应形成高度一致。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平等相待的理念。非歧视待遇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以平等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

济,以平等的条件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用法律、政策上的平等保护形成经济上的平等竞争,各种所有制经济就能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悉心服务的理念。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对非公有制企业,多支持少干预,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设卡,多协调少掣肘。

我们还需要牢固树立不拘一格的理念。提倡开动脑筋做加法,反对思想僵化做减法。只要是法律、法规无禁止性规定的事情,就要鼓励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公正的法治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规范的市场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发展环境的营造,重在多管齐下、综合推进。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安全、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难掀全民创业之潮。必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废、改、立,完善法律体系;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执法,减少行政干预,严格收费纪律,严控各类检查,严禁“吃拿卡要”;必须重拳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阻挠企业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行为。

政策环境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前提,政策不优,环境难优;政策不活,经济难活;政策有多开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有多顺畅。我们要按照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政策的要求,抓紧出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消除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要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打破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在国企和外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格局,取消歧视性限制规定,破除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凡是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国企的扶持措施,都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以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平等市场主体的地位。

舆论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大力宣传省委、省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激励政策,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贡献,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消顾虑、强信心,理直气壮创造财富,使全社会形成重商、亲商、爱商、惠商、护商的氛围,形成时时、处处、人人都关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要有硬举措、敢于动真格,确保思想认识、领导力量、工作责任、政策措施、纪律约束“五到位”。

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不断形成改善发展环境的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出实招、见实效。

抓环境建设,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本部门环境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敢于、善于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交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亲自过问、迅速处理重要投诉,决不推诿。

环境建设涉及面广,相关部门需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各级党政领导抓、纪检监察部门查、企业和群众评、新闻媒体等监督的工作机制。要明确责任机构、责任人,使环境建设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要把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使环境建设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环境建设的好政策一经制定,就要坚决执行。要狠抓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做到政令统一、令行禁止,消除“肠梗阻”,取信于民、取信于商。

对破坏软环境的行为,无论涉及到哪个部门、涉及到谁,都要“谁碰谁触电”、严肃追究责任,并曝光典型案件,达到查一案、规范一线、教育一面的目的。

非一朝一夕之事,当只争朝夕而为。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路在脚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越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期,越需要加强环境建设,努力实现促进环境优化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无缝契合。

一个创造源泉涌流、活力迸发的发展环境,将使贵州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沃土、干事创业者的乐园,呈现万商云集、万众创业的繁荣图景。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地方亮点 篇6

成都: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2013年成都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5393.64亿元,同比增长12.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9.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数据:“非公”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非公”经济增加值总量不断扩大。回顾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成都“非公”经济增加值总量从2003年的697.69亿元快速扩张到2013年的5393.64亿元,10年间增加4695.95亿元,年均增长18.0%,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40.9%增加到59.2%,增加近两成。

民间投资成为社会投资强大动力。2013年,成都完成民间投资3595.30亿元,增长17.2%。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5.3%。

“首位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2013年,成都主动担当全省“首位城市”发展重任,对全省“非公”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升,“非公”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3%,在全省21个市州中位居第一,比第二位的绵阳市(5.3%)高出29个百分点。

看点:“非公”经济给天府新区新津分区带来活力

“非公”经济在促进成都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勃勃生机。新津县依托天府新区,围绕新材料和现代物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成长性好的优质“非公”企业;以物流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非公”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13年底,天府新区新津分区已落户新材料项目47个,总投资388亿元;上亿元物流项目14个,总投资80亿元;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0家。

泸州: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2013年,泸州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59.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4.9%。民营经济较快增长,比重持续提高,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支柱性日益明显。

非公有制经济是泸州经济的主要贡献力量

2013年,泸州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强化和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措施,虽然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走低放缓,非公有制经济相比2012年有所回落,但总体仍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6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速居全省第一;占GDP比重达59.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4.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4个百分点,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非公有制企业明显增多,注册资金持续增长

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持续改善,政府也在不断引导经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既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新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不断增多。

2013年,泸州市共有私营企业17563户,比上年增加了1679户,增长10.6%;注册资本327.9亿元,比上年增加了56.7亿元,增长20.9%;个体工商户12.1万户,比上年增加3861户,增长3.3%。注册资本32.7亿元,比上年增加5.7亿元,增长21.2%。

非公有制经济展现出强力的就业吸纳能力

2013年,随着民营企业和个体开商户的增多,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3年,泸州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41.3万人,增长24.8%,新增就业人数8.2万人,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其中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22.7万人,增57.5%。得益于个体经营的快速发展,个体经营创造税收14.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8%。但由于结构性减税和营改增等因素的影响,私营企业税收22.6亿元,下降了10.4%。全市总税收178.0亿元,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相关链接:

泸州出台政策,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2013年,泸州市出台《关于推进民营经济跨越突破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两个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的具体意见,对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积极扶持的政策措施。

从2013年起,泸州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贴息(补助)资金用于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建立了“民营企业市长直通车”制度,成立效能监察机构,对民营企业反映的有关问题限期解决或答复,着力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市场管理更趋务实。实行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的工商登记制度。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对个体经营户实行小额经营社区备案制度。民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和优化。

2013年,眉山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545.96亿元,同比增长了13.2%,比全省增速12.1%高1.1个百分点,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0.8%高2.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3.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占比居全省第一位,对GDP增长贡献率为74.6%。

成就: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非公”规上工业成发展亮点。2013年“非公”规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8.0亿元,同比增长23.5%,占全部规上工业的83.4%,主营业务收入842.4亿元,同比增长20.8%,占全部规上工业的83.3%;利润总额67.3亿元,增长5.7%。

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2013年,全市非公经济一、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56.27亿元、366.24亿元和123.4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3∶67.1∶22.6,与2012年相比,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

nlc202309030719

“非公”经济成为社会就业主渠道。截止2013年12月底,全市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5012户,同比增长0.42%,总数达88536户,注册资金42.6亿元,从业人员22.42万人;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985户,同比增长2.3%,总数达11841户,注册资本413亿元,从业人员27.18万人。

区县“非公”经济总体发展良好。2013年全市6个区县“非公”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速度快速提升,占GDP的份额逐步提高。其中,“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3个区县超过全市63.5%的水平,分别是63.8%、65.2%、66.9%;从增长速度看,“非公”经济增速有2个区县超过全市13.2%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3.4%和13.5%。

民间投资比重全省第一。2013年,全市民间投资达582.24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7%,居全省第一位。

对策:“三个舍得”发展民营经济

打造“特别”环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

优化政策环境。眉山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坚持“非禁即入、公平待遇”,进一步放宽对非公有制企业主体资格、注册资本、出资方式等注册条件限制,对非公有制企业在财政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

优化激励环境。坚持“三个舍得”,舍得给企业家政治荣誉、社会地位、物质待遇。目前,眉山市有410名民营企业家担任市区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013年以来,市财政共拿出995.81万元对企业和企业家进行奖励。坚持补助企业高级人才,对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实行岗位补助,2013年以来补助2259人次,补助金额306.32万元。

搭建“特别”平台,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搭建园区平台。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全市共建成工业园区1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个、旅游产业园区6个、物流园区3个,推进非公有制经济集中集约发展。

搭建新区平台。坚持产城一体、文城一体、景城一体,规划建设岷东新区和县城新区,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催生非公有制企业新天地。

搭建要素保障平台。成立土地征用储备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建立银政企每季度一次的座谈会制度,成立了6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建立了市内职教院校与民营企业用工培训合作机制,全力保障生产要素。

采用“特别”举措,培育壮大非公有制企业

着力招大引强。建立“五驾马车、七个驻外招商分局”招商引资格局,组织了“民企入眉”等招商引资活动。眉山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新引进法国欧尚、IBM、希尔顿、和记黄埔、中国华润5家世界500强企业,是全省除成都外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最多的地区。

坚持扶优扶强。重视本土民营经济培育,实施重点企业“3年翻番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截止2013年,眉山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达到592户。

鼓励创新驱动。眉山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技改资金,奖励企业技改,扶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研发核心技术。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已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

(供稿:眉山市统计局)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篇7

关键词:龙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近几年龙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果

几年来, 龙山坚持政策拉动、服务推动、市场牵动、工农联动, 使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突出表现在: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实力逐渐增强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 虽然龙山县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经济总量与上年相比下降较大, 但从整个非公有制经济工业总体来看, 仍然是稳步上升。

从县工商联2006年调查的15家上规模民企来看效益还算可观, 2005年度15家规模民营企业总收入16700万元, 资产总额达到34713万元, 税后利润1185万元, 纳税总额909万元。2007年底, 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总数已达2.2万户, 从业人员近5万人, 完成总产值7.37亿元, 实现利税0.79亿元, 固定资产原值5.78亿元。2007年, 全县民营企业财税贡献率达48%, 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县GDP62.8%, 已经占了大半壁江山。

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已渗透到农、林、牧、采矿、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20多个行业, 行业构成趋于多样化, 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势态。从产业结构看, 第二产业比重加大, 生产加工型企业增多。一些规模较大的新项目、新产业、资源开发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正在加速发展, 如从事富硒葡萄产业化项目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的龙山恒宇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的龙山山水烟花爆竹有限公司等企业正日益壮大。

3、经营领域不断拓宽, 主导产业逐步形成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逐步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 农产品加工、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百货零售和餐饮服务等领域在该县已占据主导地位。以新世纪集团公司、金山实业、金刚合金制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脱颖而出, 成为推动本县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龙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1、社会观念转变不彻底, 民营企业融资难

社会受“原罪”论思想影响, 认为民营企业者都是靠违法经营或靠权力暴发的人, 他们的金钱都是不干净的, 对民营企业的财富增长有一定的偏见, 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调查的15家民营企业中有11家反映融资困难, 融资问题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资金严重匮乏, 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资金缺乏使扩大再生产往往只能靠民营企业自我积累慢慢“滚雪球”, 有些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无法上马。

2、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1) 市场定位盲目部分企业对市场定位不清、分析不够, 完成资本积累后急于扩张, 盲目生产或产品适销不对路, 导致最终丧失已有市场份额, 企业走下坡路。

2) 用人机制缺乏大部分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用人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留不住人才, 由于内部管理粗放, 采用家族式和封闭式管理模式, 使那些懂管理、善经营的科技管理人才很难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3) 组织管理欠缺一些企业缺乏组织管理能力, 生产管理混乱, 组织经营处于无序状态, 加之没有长远发展规划, 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难以适应入世后日益变化的新形势,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手脚, 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3、企业文化欠缺, 不利于激发员工创造活力

从调查的15家民营企业看, 只有5家建立了工会, 更谈不上其他文化的建设。一个企业若没有一种积极向上、凝聚人心的文化, 员工们便会在沉闷、乏味的环境中丧失工作热情, 缺乏创造的活力。

4、自身行为不规范, 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人员构成比较复杂, 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企业重利忘义, 违背基本的商业道德和企业伦理, 从而导致行为失范, 诸如造假卖假、偷工减料、欺骗客户、偷税漏税, 更为严重的还搞走私贩私、色情服务、抗拒监督管理、破坏经济秩序, 不但损害了自身形象, 而且在社会上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也阻碍着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5、员工社会保障率极低, 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稳定

当员工各种保险都无法得到保障时, 内心的安全需要便无法满足, 使员工时时处于一种恐慌状态, 无法尽心工作, 如有更好的工作便会立马跳槽, 这是影响企业稳定发展的一个绊脚石。从调查的15家民营企业看, 参加各类保险人数少, 保险率低于15%。其中: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在30%以下的有4家, 在30-60%的有5家;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在30%以下的有6家, 在30-60%的有2家。参加失业保险在30%以下的有5家, 在30-60%的仅1家。

6、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存在误区, 阻碍企业健康发展

1) 领导包保。该县部分领导成了个体私营企业的包保人, 以此来体现出政府扶持私营企业发展的力度和决心。但采取领导包保的这种方式, 不仅不利于政府廉政建设, 还束缚了企业家战胜市场风险的创造力。

2) 挂牌保护。是指以政府的名义, 以发布文件的形式对具有一定规模和贡献的私营企业, 给予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特别保护。虽然此举目的是为确保一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但由于受到挂牌保护的企业是极少数的, 使企业间的竞争处于不同的外部环境中, 增加了经济运行的无序因素, 破坏竞争秩序。

三、加快龙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对策

1、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1) 转变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

非公有制经济能否发展, 关键在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因此, 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也是中国走上富国强民之路的必要举措。龙山未来的经济发展, 如果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 就等于缺少一个轮子。市场本身就是民众积极参与的经济空间, 它对任何经济行为主体都应采取平等的态度, 允许所有经济行为主体参与竞争, 并获得相应经济利益。非公有制经济行为主体介入各类生产和流通活动是现实的必然。

2) 转变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扶持的观念。

发展个私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对个私经济采取倾斜性扶持政策, 而只是意味着要为各类企业创造同等的竞争条件。市场本身就是优胜劣汰的空间, 各类经济主体都必须接受这一法则。因此, 也无须担心放手发展个私经济会顾此失彼, 对个私经济的发展应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个私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活动舞台将更加广阔, 不管在前进道路上还会有多少波折, 总的趋势和结果将是明朗的。

2、必须积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非公有制经济能否发展, 创造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笔者认为: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的舆论环境。首先要强化宣传,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加大政府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要典型示范, 加大对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个体私营户的宣传、表彰力度。第三要新闻监督, 通过新闻媒体对违法违纪, 有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设置障碍、制造摩擦的执法执纪部门和以权谋私的执法人员给予通报批评, 弘扬正气, 打击歪风。

二是狠抓政策落实, 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该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完善, 下一步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 特别是对优惠政策的落实。建议由县委督查室、纠风办等部门组成工作组, 对相关部门的具体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认真解决相关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对操作性不强的政策再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3、必须加大政府和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地方信用担保体系, 突破融资难“瓶颈”

一是在政策导向上加以引导, 从政策导向上支持金融机构、金融企业为民营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

二是从银行自身改革着手, 加强与非公有制经济联系与合作, 制定符合本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贷管理办法, 适时调整授权授信权限, 适当增加授信额度, 扩大授信品种, 降低贷款准入门槛。

三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参与, 民企运作的地方担保体系。建议由县政府出资建立一些信用担保股份公司, 鼓励民间资本入股, 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可以收取一些费用以维持经营, 但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4、必须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

1) 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现今市场的竞争, 最重要的是科技的竞争。非公有制经济要发展、壮大, 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开展重质量和创品牌活动, 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2) 完善企业组织制度。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非公企业的组织制度, 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要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 在家族式企业中适当引入职业经理人, 通过职业经理人规范企业运作, 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5、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首先要以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 激励广大员工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 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关爱员工, 自觉维护劳动用工制度, 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稳定员工队伍;其次要加强诚信建设, 鼓励企业诚信经营, 建立企业信誉评价制度, 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第三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和工会工作, 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和工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作用。

2) 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素质。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存在的缺点、弱点, 必须加大培训力度, 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团结、帮助、教育、引导, 使之做到爱岗、敬业、诚信、守法;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分周期、分批次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外出参观学习, 或聘请外省市优秀民营企业家赴本县进行有关企业经营发展的专题研讨, 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整体水平, 激活企业发展潜力。

6、必须逐步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为此, 应尽快使社会保障制度涵盖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可以先从企业的正式工、合同工着手, 从有一定规模的股份制企业、合作企业和私营企业开始, 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 最终把规模较小的个体经济和城乡私营企业都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在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时, 应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 坚持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原则。统一社会保障的负担, 不同经济成份的企业按相同的比例交纳社会保险金, 保证各类企业公平竞争。

7、必须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作用

工商联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 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 进一步加大工商联工作的指导力度, 使工商联更好地发挥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作用,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做优、做大、做强、做实, 把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提高其在社会上的地位结合起来,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工商联可以定期组织民营企业以座谈会形式使企业互通信息, 互通往来, 加强合作, 共促发展。

作为湖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龙山, 非公有制经济目前比例不高, 实力较弱, 但其发展的潜力却是毋庸置疑。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 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 不拘一格, 多路并举, 重点突出七个“必须”, 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龙山县统计局·《2006年龙山县统计年鉴》

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篇8

一、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 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纵向比较

从经济总量来看, 2002—2012年, 包头市非公经济总量呈稳健上升态势, 从136.9亿元增加到1738.9亿元, 绝对数增加了1602亿元, 十年增长11.7倍, 年均增速28.9%, 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 十年间非公经济每年增长速度也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从非公经济占GDP比重来看, 2002—2012年, 所占比重从41.1%增加到51%, 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连续3年超越国有经济, 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的主要力量。

数据来源:包头市统计年鉴 (2003-2012年) 。

从投资规模来看, 2002—2012年, 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日趋活跃,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从41.3亿元增加到1684.7亿元, 绝对数增加了1338.4亿元, 十年增长40倍, 年均增速44.9%;从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来看, 2002—2012年, 所占比重从37.7%增长到66.5%, 增长了28.8个百分点, 其中2011年所占比重最高, 达69.4%。非公经济投资成为社会投资的重要来源, 也成为支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数据来源:包头市统计年鉴 (2003-2012年) 。

从缴纳的税收来看, 2009—2012年, 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缴纳税收逐年增加, 从76亿元增加到218.4亿元, 绝对数增加了142.4亿元, 3年增长近两倍;从非公经济缴纳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来看, 2009—2012年, 所占比重从48%增加到77.3%, 增长了29.3个百分点, 成为全市增加税收的主要渠道;从发展趋势看, 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 非公有制经济将是财政收入越来越重要的税源。

数据来源:包头市统计年鉴 (2010年-2012年) 。

从就业人数来看, 2002—2012年, 非公经济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 从43万人增加到99万人, 绝对数增加了56万人, 增长0.8倍, 十年间年均增速8.7%;从占全市就业人员比重来看, 2002—2012年, 所占比重从38.7%增长到73.9%, 增长了35.2个百分点, 成为全市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阵地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数据来源:包头市统计年鉴 (2003-2012年) 。

从以上纵向比较可以看出, 2002—2012年, 包头市非公经济总量、占GDP比重、年均增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业人数等指标均呈稳健上升态势, 非公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 在社会经济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已经成为当前全市加快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 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与自治区及相关盟市横向比较

首先, 和自治区非公经济平均水平比较来看, 目前自治区非公经济总量占比50%, 而全市当前非公经济比重51%, 比自治区高出一个百分点;自治区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64.9%, 全市比重为73.9%, 较自治区高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包头市非公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其次, 和2012年GDP、财政收入双超百亿的自治区六盟市比较来看, 2012年, 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次于鄂尔多斯市, 但非公经济总量却仅高于通辽市和赤峰市, 说明包头市虽然经济发展较快, 但非公经济发展仍需加快速度。具体来看, 包头市非公经济总量绝对数比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分别低241亿元和831亿元, 与其它三盟市相比则有绝对优势, 位列第三。从非公经济占比来看, 只与赤峰市51%的水平持平, 而与同期的四盟市相比则显出不足, 位列第五。特别是比呼和浩特市80%的比重低29个百分点, 比鄂尔多斯市70%的比重低19个百分点, 比通辽市56%的比重低5个百分点, 比呼伦贝尔市51.6%的比重低0.6个百分点。从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比重来看, 包头市所占比重73.9%, 比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80%的比重均低6.1个百分点, 比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和赤峰市则分别高25.9、22.9和13.9个百分点, 位列第二, 总体上处于上中等发展水平。

由此可以分析出, 纵向比较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确实进步很大, 但横向比较其它地区包头市发展势头略显迟缓, 有被其他盟市追赶趋势, 有些指标甚至已经被超过。具体而言, 虽然近年来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但横向比较自治区其它盟市差距不小, 尤其与地处金三角经济区域的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相比, 其各项指标都不及呼鄂两市, 在“呼包鄂”地区缺乏竞争优势, 与其他盟市竞相发展的态势相比, 还面临着一定的赶超压力。

二、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按非公经济增加值X与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Y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数据选择:

把以上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PSS建立回归模型, 回归结果如下:

F统计值大于其临界值, 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对全市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R2=0.999较高, 表明回归方程显著性较高, 上述模型较好地拟合了2000—2012年的样本观察值。P=0.000<0.05, 表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对全市经济有显著线性影响。此结论符合经济理论, 因此模型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分析结果显示非公经济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 则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918亿元, 充分显示了非公经济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有强劲的带动作用, 非公经济增长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重要力量。

三、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发展重点

(一) 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壮大传统非公优势产业。有选择地改造提升建筑、建材、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择优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着力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附加值高的重大项目。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非公优势产业, 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培育发展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资质等级高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集团, 提高整体素质。

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鼓励非公经济进入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培育发展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煤化工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非公经济产业领域, 以装备制造园区、稀土高新区等生产基地为核心, 引进成套产品生产项目, 开拓通用飞机、电动汽车等高端生产领域, 形成非公经济集群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二) 着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引导非公经济进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创意农业,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总部农业。发挥旗县区的资源优势, 着力打造名、优、特、新蔬菜和优质马铃薯种薯等特色品牌, 继续扩大牛羊产业规模, 稳步发展奶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花卉、食用菌、瓜果和土鸡、水产等特色种养业。推进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引导非公经济进入农牧产品加工业、流通业, 提升“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品质, 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和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品牌建设, 培育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非公企业。

(三)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行业, 积极引导非公经济进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顺应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 加快发展旅游休闲、社区服务、体育健身、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就业容量大、市场前景广的生活性服务业, 促进群众生活便利化和品质化。顺应现代经济发展新要求, 培育壮大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现代会展等新兴服务业,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 培育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非公有制服务企业。

(四) 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品牌建设。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支持, 引导社会资源向知名品牌企业聚集。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 (修) 订工作。完善对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的奖励政策。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等称号的非公有制企业, 由市级专项资金按照规定给予一次性奖励。

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篇9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因素,对策

目前, 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面临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重叠阶段, 经济的发展稳中有进,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市场主体稳中有升。从最近几年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看,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前行的新活力。“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对于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突显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

截至2015年末, 内蒙古经济转型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五大基地”的建设取得非常重要的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9.4∶54.5∶36.1演进为9∶51∶40, 多元化发展、多极支撑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占整体经济发展的比例明显提高, 现代物流业、文明绿色旅游、金融保险业、电子商务等行业迅速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自治区经济发展中已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治区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已经占全区GDP的63.6%, 纳税总额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80.8%, 城镇非公单位从业人员占全区城镇从业人员的76.69%, 为自治区经济快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单一, 严重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企业发展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最初的资金都来源于个人和家庭的积累。经济不断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也跟着快速发展起来, 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使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仅仅依靠非公企业的内部积累不能满足企业内部扩大发展的规模。因此, 需要对外进行集资。但是, 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放贷款时, 却不能给予优惠, 反倒会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限制, 程序繁琐复杂、贷款额度低、利率高等等不利因素。非公企业自身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 内部控制缺乏、信誉低、管理混乱。很难得到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与支持。所以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发放股票和公司债券市场门槛较高, 企业不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根本不符合上市的条件。

为了进一步规范融资市场, 内蒙古对非公有企业利用的非正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加以整顿, 使民间借贷的行为遭受重大的影响。企业从银行或其他的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不到20%, 而从民间借贷或与亲戚朋友筹款的比例高达70%;企业使用的流动资金的50%也是来源于企业的自身积累, 从银行或其他的机构贷款的比例达到30%。单一的融资渠道成为制约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重要因素。首先,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审批权过于集中, 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提供贷款的种类又很少。信贷规模不完善, 且贷款利率比较高的股份制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 已经不能满足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信贷的需求;其次, 经济实力不强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 尤其是从事服务行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缺少有效的质押物, 信用担保体系又不完善, 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很难得到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授信。

(二) 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比重偏低, 发展后劲不足

1、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准入门槛过高。

近几年, 为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法律法规也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但是不能进一步适应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要求, 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仍然缺乏可操作, 而在市场准入方面同样需要加强和完善。目前, 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引起中央到地方的重视, 制定了很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2、企业运营理念、服务宗旨及发展目标等决定性因素的制定实施与企业的实际发展有偏差, 部分精神、理念的执行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受阻。

受一直变化的市场环境影响, 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管理理念的确定在指导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并不能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效指导。而一些政府服务部门依然存在重收费轻管理的问题。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实际效益无法确定一个较高的标准, 而只是片面机械执行的问题;有些收费不合理;个别地方政府为了优化环境, 对地方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存在着不一视同仁的思想, 总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向前发展。

(三)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创新完善。

在一些非公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 因为多数企业都是个人创业发展起来的, 虽然有一些企业一直秉承为员工着想的理念, 但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有些并不是员工生存发展所需的必须因素也被强加在员工身上。理论上是为员工的综合能力提升着想, 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员工的工作压力。相关福利政策又不能相应的给予保证, 所以使得员工对政策不理解, 使得集团内部对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存在误解, 不仅不利于相关制度在集团内的顺利执行还容易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 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对策

(一) 积极拓宽渠道, 营造良好的资本环境。

应进一步构建内蒙古银企信息交流沟通平台, 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提供保障。促进银企合作, 为企业的融资提供有利条件。积极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 积极搭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担保机构,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政府采取各种形式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提供筹资服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寻找融资新途径, 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渠道, 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出让等方式利用国内外资金。规范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发展, 推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成功上市。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应当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 逐步提高民营经济的信贷比例。放宽对银行贷款利率的限制, 尽快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进一步创建内蒙古自治区的期货市场和股权交易市场, 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发展, 发挥银行之间债券市场的作用, 拓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融资渠道。能够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创新保险保障机制;加大发展自治区的担保企业的作用, 缓解非公有制企业的筹资难的困难;进一步打造支持非公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对一些有创新、发展能力强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要加大信贷投入;银行和各大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非公有制经济信贷的种类, 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要;要加强资产管理公司的专业资产管理优势、信托公司的信托融资, 对于金融工具灵活优势及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给予政策的扶持;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列入“全区金融工作考评奖励”专项考核和“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综合考核”中, 加强对其的管理和监管。

(二) 加大创新力度, 形成良好的竞争空间。

内蒙古积极贯彻和落实中央对于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要求。结合自治区政策措施, 积极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政策, 提升服务平台建设的力度, 依法切实保护非公企业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市场秩序、严格执法, 营造规范的市场氛围,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行为。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发展来看, 应当积极推进“质量兴企、品牌强企”, 进一步创建企业的知名品牌, 走品牌强企之路, 要在全区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创建一些驰名商标, 加快发展“内蒙古制造”向“内蒙古创造”转变, 大力发展国内市场,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创新是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的核心, 也是非公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政府应当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充分利用科技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能够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全区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积极地搭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的途径, 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的科研成果通过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程。想要建成优秀的企业文化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 因此企业文化在构建过程中要把人放在中心地位, 充分利用“以人为本”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进而全面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员工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优秀企业文化的建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 在原有的“人性化”的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对员工实际需要的思考, 通过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改善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在企业重要决策的制定过程中, 真正将员工权益重视起来, 尊重职工代表在重要问题上的提议, 以实际行动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加快企业的民主化管理进程。增加企业内部多种多样的趣味活动、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开展。通过这些活动, 一方面可以加强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员工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交流进而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活动的开展使员工更易于接受并践行企业文化, 有利于企业文化引导作用的发挥。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 在日常生产中切实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胡江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J].现代企业文化, 2013.

[2]陈正.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统计评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3.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篇10

一、金融与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 非公有制经济不规范, 影响金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

主要包括缺乏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企业规模小, 素质低, 竞争力弱;经营行为不规范, 财务制度不健全, 相关财务账表存在着真实性问题;非公有制贷款时提供的抵押物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

(二) 非公有制经济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 制约了金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

目前, 政府、企业、个人、银行之间尚未建立起一个信用信息交流平台, 银行难以全面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信息。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行为缺少法律的约束, 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银行产生“恐贷”、“拒贷”心理。

(三) 商业银行缺少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热情。

出于对信贷资产风险的考虑, 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明显约束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 商业银行在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贷款准入这一环节上普遍把关较严, 信用贷款被封死。同时, 加大了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考核和责任追究, 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与贷款经营中的客观风险相悖, 没有兼顾责、权、利的统一, 强调对责任的追究, 缺少相应的激励, 制约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二、促进金融与非公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

(一) 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管理机制, 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立

足于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整章建制, 规范管理, 合法经营, 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实现经营管理的规范化, 创造条件, 最大限度地满足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

(二)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增进银行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信息交流。

建立起一个数据齐全、资源共享的信用信息交流平台。其次, 非公有制经济要强化信用法制观念, 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 坚持守信为本, 诚实经营, 主动参与社会诚信建设, 与银行之间构建长远的借贷关系, 并通过日常业务交往, 增进与银行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三) 各职能部门要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

商业银行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视为己任;央行和银监部门要强化对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的引导与监督, 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地方政府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给予优惠政策扶持, 同时主动与商业银行沟通, 使商业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金融生态环境、司法的独立公正等有新的了解, 以增强商业银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信心。

(四)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加快金融改革,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是银行金融机构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信贷管理体制。县域银行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和创新意识, 完善富于活力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 在规范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机制的同时, 结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特点, 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建立高效的非公有制经济贷款审批机制,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对地方“三农”经济特色产业的支持, 如加大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和加工农产品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 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 填补商业银行经营服务的盲区。

上一篇:微波数字化技术下一篇:临床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