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022-06-26

第一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李长春讲话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刚才姚晓英代表讲得很好,文化承载着精神内涵。同时要看到,如果文化仅仅停留在农闲时群众在村里唱唱歌跳跳舞这样自娱自乐的阶段,不能广泛地传播出去,那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形式,文化才能广为传播。美国只有二百多年历史,没有什么文化资源,但美国文化风靡全球,就是因为美国善于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与高新技术和市场体制结合起来,变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和丰富的文化产品,推广到全世界。现在美国出口的第一大产业,不是航空业也不是IT产业,而是文化产业。一个HBO(家庭影院频道)全球都看,对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产业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我们还不善于通过市场、产业和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来传播文化,长期停留在自娱自乐、自我欣赏状态,因此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强。我们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文化遗产既需要政府保护,又要创新保护的途径。对于有条件的,要通过产业的形式进行市场开发利用。因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只有被广大群众接受、欣赏和消费,才能焕发生机、传之久远,这是更积极的保护、最好的保护。如果总是满足于自娱自乐,最后的结果就必然是失去生机活力,进入地方志、档案馆、博物馆。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把文化做大做强、广泛传播的根本途径。

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都强调,要推动文化产

1

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充分认识中央这一决策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实践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优结构,就是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讲,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文化产业除了少量部分属于第二产业之外,总体上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因此,抓住了文化产业,就抓住了调整供给结构的突破口,就从总供给方面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扩消费,就是从总需求的角度讲,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转变。从目前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关系上来看,很多产业都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领域表现得特别突出。现在排队买东西的现象在其他领域基本上看不到,但有的城市买电影票还要排队,就是因为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而我们提供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还太少。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人民群众生活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增加消费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就抓住了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增就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带动创业。文化产业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不需要更多厂房和土地就

2

能够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文化创意是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解决更多的人就业特别是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带动其他领域、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更多的人就业创业。对贵州来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就业最现实、见效最快的办法。促跨越,就是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与一个地区原来的工业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关系不大,不需要提供配套元器件和复杂的工艺性协作,只要引进优秀人才,有好的创意,善于在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上率先突破,就能把文化资源变成现实财富,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就是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而文化产业的一大特点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受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不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最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抓住了文化产业,就抓住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综合以上这些优势和特点,完全可以说文化产业是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不仅能够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文化条件,而且能够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甚至可以说是“牛鼻子”。

对贵州来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有现实意义,也具备有利条件,那就是贵州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一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贵州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之地,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我们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贵州还是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

3

最广的省份,红军走遍了贵州80多个县中的60多个县,留下了强渡乌江、四渡赤水、乌蒙山千里回旋、娄山关战役等许多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二是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贵州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有特色鲜明、品种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贵州也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上发生过几次中原文化南迁现象,贵州现在还保留着古代中原文化的很多印记。三是绿色文化资源丰富。贵州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有很多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知名的旅游景区。因此,贵州开展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绿色旅游都具备有利条件。走文化和旅游结合之路,形成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是贵州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选择。在这方面,贵州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文化是旅游之魂,可大大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提升旅游的整体品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旅游是文化之体,是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寓教于乐、愉悦身心,可以使文化传播得更加久远。可以说,文化和旅游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希望贵州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特点,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贵州要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发展红色旅游高度重视,2004年底中办、国办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

4

发展规划纲要》。主要考虑就是,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因此,红色旅游是进一步弘扬我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政治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工程,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工程,是帮助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富民工程。

从几年来的实践看,全国各地红色旅游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通过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发展红色旅游,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公益性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旅行社是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免费开放了,旅行社就愿意把游客组织到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企业经济利益就实现了最大化;而参观的游客越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也实现了。这就是与文化产业结合产生的力量,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其效果比简单的说教要好得多,青年人也容易接受。现在,很多地方举行入党、入团仪式甚至举行集体婚礼,都愿意到这些红色旅游线路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在很多地方,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由于免费开放带来游客迅速增加,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产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发展上了水平。特剔是那些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发展红色旅

5

游,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红色旅游这几年,是国家发改委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在地基础设施投入最多的时期,原来许多不通汽车、火车、飞机的地方现在交通都很方便了,既弘扬了革命传统,也带动当地加快了群众致富步伐。我们在井冈山等地方看到,很多群众通过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楼,走上了生活富裕的道路。在总结过去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央研究制定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近期以中办、国办名义下发。规划纲要把中西部地区的重点红色旅游区、旅游线路作为支持的重点,贵州特别是遵义应该是重中之重。在实施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要考虑贵州的实际惰况,给予大力支持,帮助贵州把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把孤立的点变成系列的旅游商品链,形成线路化、产品化、品牌化。也希望贵州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并与历史文化游、民族风情游、自然生态游结合起来,使红色旅游成为贵州熠熠生辉的文化品牌、旅游品牌,推动贵州经济发展,造福贵州人民,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旅游的综合效益。

需要强调的是,发展文化产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与市场接轨的经营主体。我们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育合格市场主体。过去,无论是公益性文化单位还是经营性文化单位都是事业单位,而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核算制度、自身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完全两样,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事业单位不是跟市场接轨的体制,无法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接轨,企业才是跟市场接轨的组织,才能利用市场机制做大做强。发展红色旅游也好,发展民族文化风情游也

6

好,都需要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企业。

目前,许多地方都在充分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如湖南推出革命历史题材的系列影视剧,反映毛主席早期革命生涯的《恰同学少年》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江西围绕井冈山革命文化推出了大型实景剧《井冈山》,拍摄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效果也很好;陕西围绕延安革命文化推出了大型电视剧《保卫延安》,山西围绕太行山、八路军等题材推出了系列作品,在全国都很受欢迎。希望贵州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充分挖掘丰富的革命文化内涵,推出一批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小说、诗歌、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优秀文化产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刚才欧阳黔森代表提出,要围绕贵州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打造系列影视剧作品,这个想法很好。

现在我们正在推动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把电视剧制作中心从事业单位剥离出来,转企改制成为企业。你们可以结合电视剧制作中心转企改制,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在国内有竞争力的影视剧制作文化企业。目前,影视剧拍摄市场也正在重新洗牌,重新制定市场准入规则,各种所有制企业都可以参与。希望你们抓住这个机遇,打造出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影视剧文化企业,创造新鲜经验。

三、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能力

文化的最终作用是以文化人,通过传承文明、传播知识、陶冶情

7

操、愉悦身心,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即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文化的这些功能,必须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通过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来实现;另一部分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通过繁荣文化市场来满足。现阶段,我们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在农村,考虑到过去的传统,每个月以行政村为单位为农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也属于这个范畴。除此之外,就属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从这两种文化需求出发,我们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基本文化需求依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实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职责。过去我们对文化需求没有区分和界定清楚,结果造成应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单位能力不足,搞不好服务,还要去创收;应该走向市场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躺在政府怀里,远离市场,没有活力。现在我们界定清楚了,就是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政

8

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具体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公共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以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来承担,因此我们推动这些单位和设施免费开放。有一段时间,公共博物馆门票免费了,但里面的特展还要收费,群众对此有意见。经过文化部、财政部协调支持,现在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这五大馆已彻底落实了免费开放。目前,由文化部牵头,中国科协、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几个单位参加,正在开展调研,推动青少年官、工人俱乐部、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免费开放。除此之外,政府也向文化企业购买服务,如在农村每月一次免费放映的电影。另外政府也鼓励民间力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公益性,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服务,这也体现了社会公正。二是基本性,就是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服务,当前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除此之外的文化需求,要通过文化市场来满足。发展文化产业,目的就是繁荣文化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途径。因此,不能让看电影、看戏、、听音乐会等都免费,那样做就限制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打击了刚刚焕发生机的文化产业,使之难以做大做强,难以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三是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

9

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服务。因此,现在农民工也可以进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这也体现了社会进步。四是便民性,就是要网点化,做到一定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我们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延伸到社区,目的就是体现便民性。现在很多地方建设了不少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其水平不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面向基层群众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普及不够、质量不高。各地由于财力不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的水平有高有低,这完全可以理解,但首先要有、要普及。有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群众就有了归属感,有了凝聚力,也有利于抵御各种思想文化渗透。特别是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现在很多人由原来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的作用就更加突出,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就更有意义。希望贵州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民生工程,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下决心搞好,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

我就讲这么多。希望贵州以贯彻落实这次全国“两会”精神为强大动力,抢抓机遇、开拓迸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相信贵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讨论稿)

近年来,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接近90亿元。但在文化挖掘、融资开发、综合服务、规模发展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仍有很大欠缺,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与我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尚不相称。为进一步整合运城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服务业集群和工贸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现就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我市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抢抓发展机遇,挖掘资源潜力,占领旅游发展制高点,将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转变运城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瞄准“两基地一中心”战略目标,着力培育壮大“五个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深层次调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原因,全市经济结构依然偏重,财政收入的80%来源于二产,二产内部焦化、冶金、电力、化工等又占到75%。转 1

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而旅游文化产业又是第三产业中涉及领域最广,带动牵引力最强的产业,且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在扩大消费、加快经济转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我市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民间文化艺术独具特色,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十分丰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2.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市现存古迹200余处,文物景点1600余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旅游文化资源遍布城乡各地。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当地农民就业,有利于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改善农村民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

3.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引擎。旅游文化产业是优化和提升城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具有产业边际宽泛的特点,是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引擎产业。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壮大,必将带动中心城市配套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推动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和消费能力提高,促进城市资源保值增值,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二、总体思路

围绕黄河金三角地区工贸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理念,通过组建旅游文化旗舰企业,全

面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旅游文化产品融资开发力度,大力实施旅游、文化双轮驱动战略,以旅游传播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打造运城旅游文化品牌,培育具有运城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努力把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成运城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三、主要措施

1.构建投资融资平台,整合旅游文化资源。资本运作是旅游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前提,也是整合旅游文化资源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我市应坚持政府导向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整合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等国有经营性资产,吸纳各类社会投资,共同组建新型旅游文化融资平台企业。由运城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控股,吸纳运城大酒店、运城宾馆、运城死海、运城黄河文化博物馆、万荣李家大院、盐湖舜帝陵景区、永济鹳雀楼景区、永济五老峰景区、垣曲历山国家森林公园、凤凰谷与南山生态景区以及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企业,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的原则,以股权、实物资产、土地或现金等方式出资,共同发起成立运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后的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建立融资、投资、建设、运营有机统一的现代投融资机制,力争在3至5年内通过IPO或者借壳在A股上市,成为全省乃至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旗舰企业。

2.实施文化引领,坚持规划先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

游是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河东文化内涵,在深刻理解河东文化基础上搞好产业规划,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础。应以市文化、旅游、文物、地方志、文联、规划等部门研究人员为主体,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市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文化为纽带,完善旅游产业和线路布局,制定出台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突显运城特色的文化品牌,强化休闲性、参与性、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3.加快体制改革,完善服务支持体系。目前我市旅游文化资源隶属关系复杂,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林业、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存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着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发挥。应对现行的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彻底改革,打破资源、地域垄断,打破部门、行政区划分割,进行资源有机整合,实现旅游产业一体化管理。对国有景区(点)和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改革,形成资源统一管理、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景区管理运营模式,将重点国有景区经营权划入市城投公司,统一经营运作,所得收入用于中心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同时,完善地方旅游服务标准、旅游咨询服务、交通旅游标识、旅游文化信息发布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五大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服务水平。

4.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创新市场开发机制。一是聘请国内知名作家、影视明星,借力名人效应,推出一批具有运城特色的文学作品,筹拍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影视作品。二是突

出宣传促销,加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推进晋陕豫三省八市“黄河之旅”旅游线路沿线的资源整合,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无障碍旅游,做强华夏寻根问祖之旅、大黄河游之旅、生态休闲之旅、历史文化之旅四条精品线路。三是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调研与分析,编制和实施全市旅游市场宣传推广计划;创新旅游宣传推广方式,在北京、广州等主要客源地设立办事处,积极邀请旅行商与媒体来运考察,加快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四是切实加大在国内主流媒体的旅游文化品牌宣传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宣传和营销活动。

5.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财政部门要设立宣传推广专项经费,发展改革部门要优先布局建设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项目,交通部门要抓好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建设,通讯部门要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实施通讯全覆盖,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农业、扶贫等部门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给予重点扶持,旅游部门要抓好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市场监管、环境营造等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区域联合的大旅游、大市场、大推广、大发展的格局。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六日

第三篇:以特色打品牌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从大姚析出设县,取原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名称首字定名为永仁县沿袭至今。目前,全县辖4乡3镇63个村(居)委会66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7%;境内有汉、彝、傣、回、傈僳等19个民族,总人口1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是州内人口最少且彝族人口比例最高。

“出滇入川地,彩云日光城,绿色生态县,民族风情园”是永仁的县情特点:出滇入川地一一永仁县位于滇中北部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地处滇川要塞,东临金沙江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隔江相望,东南与元谋县毗邻,两南和大姚县接壤,北连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北与丽江市华坪县~江之隔。县城距云南昆明262公里、彝州州府鹿城183公里、四川攀枝花市87公里。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成昆铁路和目前正在建设的108国道永武高速公路、南永二级公路穿境而过。位于金沙江畔川I滇交界的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方山,是旅游、避暑、疗养和观光的理想之地。

彩云日光城——永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在925--2884.7米之间,平均海拔在1530~1700米之间,属北亚热带丘陵季风气候,受金沙江河谷和元谋热坝地区热源的影响,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分明、光照充足的独特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17.7℃,降雨量833毫米,无霜期271天,平均日照2836.4小时,最高时数达3018.6小时,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西藏拉萨)、全省第一,特别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绿色生态县——永仁县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全县森林综合覆盖率达81.95%,活立木蓄积量850.2万立方米,有许多国家珍贵树种和珍稀动物,有全省最大的万亩云南松母树林基地,有近15万亩野生滇橄榄,有板栗、核桃、樱桃、石榴等l7万余亩经济林果,有万亩蔬菜制繁种基地,有3500亩鲜食葡萄标准化示范种植园,有8963亩的桑园。野生食用菌、黑山羊、樱桃、草莓等都是适销远销的农产品。烤烟、畜牧、蚕桑、林果、优质米、蔬菜是我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另外,永仁土地富足,全县有耕地面积13.8万亩,可开发的宜农耕地l0万亩,土头深厚,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林果和经济作物。

民族风情园——永仁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其中彝族是境内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服饰绚丽独特,民族歌舞优美动听,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这里有堪称当今时装赛鼻祖的直苣“赛装节”;有镌刻历史的精美而斑斓的彝族服饰;有流淌千百年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体现彝族同胞普通生活的“赛歌”、“打跳”、“三道酒”;有源远流长、妩媚无比、姿态万千的民风民俗。

特别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正月十五的直苴“赛装节”更是永仁彝族文化的象征。

一、文化旅游资源情况永仁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使我县成为文化旅游资源最具多样性的地区之。

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生产经贸、工艺产品、信仰祭祀和文体技艺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

永仁县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县内主要旅游资源景点203处,在《中国旅游资源调查规范》所列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74种,我县境内就有34种。目前在永仁境内保存完好,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多达13种,具体是:1.历史名胜古迹文化。永仁境内有被誉为“清凉世界”的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方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菜园子新石器文化遗址;有能充分体现滇西彝族民居建筑风格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和夏家大院、夏氏故居和方山诸葛营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维的石棺墓遗址、比丘尼塔;宗教庙宇有方山观音寺、静德寺、**寺;城区的黉学庙和回族的清真寺和桥头寺的回龙桥等。2.节日文化。除了各民族共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也叫七月半)、中秋节外,还有彝族的赛装节、火把节、牛王节(冬月初十)、彝族年(北部彝族农历冬月第一属龙或属兔日)、由街节:回族的圣纪节、代尔节、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等。3月陵饰文化。永仁的民族服装服饰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和直苴为代表的彝族(倮罗)服饰;另一类是以永兴乡干树子、立溪冬、马颈子,现在的永定镇大土塘和莲池搬迁点为代表的彝族(诺苏)服饰。4.歌舞文化。主要有梅葛、山歌、情歌、劳动歌、赶马歌、婚嫁歌、苦歌、酒歌、祭祀歌等,这些民间歌曲,除祭祀歌外,大都是触景生情,即兴发挥;民间舞蹈主要有自娱自乐式舞蹈和祭祀性舞蹈两种。5.音乐文化。彝族民间音乐起源早且古朴,用说唱和伴奏形式表达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主要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主要分为直苴派系和平地、维的、永定派系,分哀乐调和喜庆调。6.太阳文化。

有太阳的传说、太阳神的传说、太阳和彝人的传说

7、莲花文化。有莲花的传说、莲花仙子的传说、莲花池的传说。另外还有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民族体育文化、婚恋文化、丧葬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毕摩文化、民族建筑文化等。这些都是我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多得的独特资源。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十一·五”以来,县委、政府在科学判断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按照州委、州政府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战略目标,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五大重点产业之一来培植,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开始起步,旅游行业管理逐步加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赛装文化资源、太阳文化资源、苴却文化资源、莲花文化资源、彝族文化资源等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从游客的角度看,我县的文化旅游“没有看头、没有玩头、没有吃头、没有回头”的状况还客观存在;从工作层面看,讲的多、做的少,争论多、实干少的情况依然存在;就产业发展而言,还存在着观念落后、基础薄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缺乏市场主体、没有品牌形象等问题。

三、打造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问题的思考永仁是~座充满动感魅力的小城市,正处在加快旅游发展的极为关键时期和难得的180r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历史性机遇。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充分挖掘好资源优势。

全力打造地方品牌,对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就地消费的特点,旅游者必须亲自前往才能完成。哪怕是规模不大的景点,哪怕只是一棵树、一个瀑布、一段河流、一座山峰,只要它有特色、有知名度,游客来过之后就会留下印象,记住它。通过调研分析,以特色为基点,着力打造地方品牌,要依托“方山”、“赛装节”的地方特色优势,以之为龙头,从打造“清凉世界、彝人空间、万燕天堂、莲花天地、奇观幽谷、石艺博览、赛装古镇、太阳名城、历史名胜”品牌入手。

1、打造清凉世界。方山是滇川边界的佛教圣地,也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途经驿道。

方山景区风光秀丽、气候温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集险峻、古朴、幽雅、秀丽于一山,融山川、自然、历史、人文、宗教、民俗于一炉,景色绝佳,各具特色。是避暑、疗养、度假、旅游观光、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方山以一个“方”字区别于其他的名山,其景点有诸葛营、望江岭、七星桥、珍珠滴水岩、犀牛塘、静德寺、乌龟碑、仙女潭、仙人谷以及仙人洞、比丘尼塔、立象峰、**寺、下棋岩、武侯石壁等。打造方山这一品牌,要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基础上,对百余座和尚坟加强保护力度,将和尚坟群积极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强方山的佛教文化内涵,提高方山旅游景区的文化品味。同时,从望江岭到对面金沙江岸架设一道供游客游玩的缆车,让游客浏览风景秀丽的方山和瓜果满园的螃蟹箐以及滔滔江水,这样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到方山游玩,使方山增加客流量。

2、打造彝人空间。目前,坝塘边已经作了全面的改造,环境优雅,是打造彝族文化街最好的优势再此基础上,从彝族风情、风貌的角度,重新改造包装文庙街的民居。

借助以上平台,将彝族刺绣的产供销和彝族风味饮食放入其中,由当地群众主办,政府加强引导,以“扶优、扶强、扶积极性”的原则,给予适当扶持,使“苴却印象”、“文庙一条街”成为游客饮食、购物、娱乐的彝族文化街,提高彝族文化氛围,吸引游客,进一步增加客流量,培植壮大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同时,要求县级机关干部职工上班时间必须着彝族服装,扩大彝绣彝装的影响面。

在此基础上,注册彝绣专利和彝绣商标,申报“彝绣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打造万燕天堂。借助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神话故事,在永武或南永公路显目位置,大大的竖一块落有几十只燕子的苴却砚雕塑。同时,请鸟学专家到永仁考察后,为栖息于县城街道两旁输电线路上的数十万只燕子提出保护意见、建议和措施,加以保护,作为夜间游永仁县城的一道景观。

4、打造莲花天地。在当地有一个美丽动人的莲花故事,借助这一故事,在莲池乡境内恢复一块面积较大的莲花池,池中竖一个彝族姑娘偎依在人头鱼身的小伙子身上的大雕塑,因为,在传说中只有美人鱼的说法,没有人头鱼身的小伙子的传说,这个传说很有代表性,可以作为一个打造莲花文化的切入点。莲花池旁相应地配套一些供游客乘凉的亭子和餐饮服务设施。池内放养鱼类和配置一些小游船,供游客游玩、观赏和垂钓。

5、打造奇观幽谷。龙虎峡位于永仁县城东南永定河下游9公里,是滇西北有名的大峡谷之一,审视龙虎峡全景,起伏平缓,草蔓众生,茫茫苍苍,显得格外博大、雄伟。

龙虎峡有九潭十八瀑三十六绝壁一百零八景点,置此于峡谷中,地势十分险峻,上倚绝壁下临深谷,腰间有横贯栈道。有台头只见一线天的深渊,有奇形怪状似人似兽的奇岩怪石,有依岩就势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壁画,栩栩如生,俯视猛浪若奔、奇花异水的钟乳石,还有令人一tl,惊寒战的瀑布,由悬崖跌入深潭,再由深潭浩流跌入悬崖,如蛟龙翻滚,穿峡转谷,形同摔碎一块巨大翡翠,飞花似玉,湍流直泻,形成浩大水帘响声震耳,回荡山谷。龙虎峡景区景点有虎跳岩、神仙石、飞来石、金钟潭、月亮顶、天河瀑、玉带瀑、雄狮瀑、仙女瀑、乌龙瀑、合欢瀑瀑布、栈道长廊、苍翠壁、雄鹰岩、金鸡山、银鸡山(鸡冠山)、天狗吞月等主要景点,自然天成,奇险峻秀,步入峡谷,千姿百态,怪石磷形,自然奇观十分丰富,令人暇想,留连忘返,集雄、险、峻、幽于一峡谷,熔历史、山川、民俗、科考为一体。景区中最为壮观的是天河瀑,水势浩大,排山倒海、飞流直下、浪花飞溅、水雾弥漫,附近一片轰鸣山奇水秀,俯视山崖,风景这边独好,悬崖绝壁处,展翅欲飞的雄鹰就是老鹰岩,不到此峡中不知真面目。仙女潭无数涓涓激流,唤起了龙虎峡多少的生机,又给了龙虎峡多少灵气,激流击石,泪泪淙淙,激荡欢畅明快,峡谷的四周,山峦叠翠,芳草如茵,野花丛丛,水声、鸟声和风声,声声入耳,叫人留连忘返。根据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从雄、险、峻、幽的角度开发龙虎峡,使其融入历史、山川、民俗的内容,提高龙虎峡的知名度,加强服务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

第四篇: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莆田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市委讲师团

一、基础与优势

1、地方特色文化影响扩大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造就了莆田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千百年的积淀,使莆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妈祖文化、南少林武术文化、仙游祈梦文化在海内外影响逐步扩大。一是妈祖文化。莆田是妈祖的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共有妈祖庙宇5000多座,妈祖信众2亿多人。妈祖文化已成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台湾,信仰妈祖的民众约占总人口的2/3,每年来湄洲岛朝拜妈祖的台胞都在10万人次左右,迄今为止,已有将近1300家台湾妈祖庙到湄洲祖庙认祖归宗。通过举办“莆台妈祖文化周”、“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以“两岸情缘”为主题的“心连心”慰问演出、“海上明月共潮生”和“今宵月更圆”为主题的中秋晚会等活动,极大地增进了台胞对妈祖祖庙、祖地、祖国的共识。此外,莆田市还成立了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举办湄洲妈祖•海峡论坛,为两岸更深层次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2004年,国家民政部、文化部同意在妈祖故乡设立

1 唯一的全国性妈祖文化社团———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2006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湄洲妈祖祭典、湄洲妈祖祖庙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妈祖信俗申报“世遗”获得成功,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我市第一个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标志着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对保护妈祖文化、传承信仰习俗、挖掘文化内涵、推动广泛传播、扩大世界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南少林武术文化。莆田南少林寺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南北少林”,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南拳北腿”在我国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南北武术流派。南少林武术远播五洲,名扬四海,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1998年,南少林重建工程竣工,并开始向海内外开放。近年来,通过举办南少林武术文化节、南北少林武术公演、祈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大法会、赈灾祈福法会、暑期禅武体验营等活动,莆田南少林的影响不断扩大,有力地弘扬了南少林“禅宗武林”的武术精神,传播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提升了莆田城市的文化层次以及旅游文化品味。三是九鲤湖祈梦文化。九鲤湖与武夷山、玉华洞一道,被称为福建名胜“三绝”,同时也是我国汉族居住区乞梦(祈梦)风俗的发源地,为祈梦者所崇拜的何氏九仙是我国民间流传历史最长、影响

2 范围最广的司梦神灵,也是历史上唯一被公认为全国性崇拜的“梦神”。九鲤湖流传的一套乞梦民俗活动的程式是其他地方所未见的,这套习俗自唐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堪为我国祈梦文化的“活化石”。而供奉何氏九仙的九鲤湖寺是我国江南的名门古刹,历代达官显贵、骚人墨客来此朝圣、祈梦之风盛行,元朝太府卿郑露、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状元罗伦、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清代名宦李光地以及近现代一些政要都曾来这里游览、祈梦。近年来,仙游县着手对流传民间的梦验故事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挖掘和整理,编成《九鲤湖百梦》等书,还成立“福建九鲤湖梦文化研究会”,以此推广九鲤湖特色祈梦文化。2009年11月仙游县被授予“中国梦文化之乡”称号。

2、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增强

近年来,我市紧紧利用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的优势,加强对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莆仙风格的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是工艺美术产业日益壮大。全市现有莆田集友艺术框业有限公司、莆田工艺美术城、莆田大家之家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等3家省级文化产业基地。2003年以来,相继荣获“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

3 业基地”、“中国银饰之乡”和“中国政务商务礼品特色产业基地”等五个全国性区域品牌称号,形成了拥有工艺美术产业、油画艺术产业、莆仙戏演艺娱乐业、出版印刷发行业等几大重点文化产业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工艺美术企业4000多家(包括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25万人,年产值超2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164家,完成产值78.56亿元,同比增长89%。至2009年9月份,全市工艺美术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已完成十一五目标,比规划时间提前了十五个月。2015年,将实现工艺美术产业1000亿元的产值目标。二是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通过做大做强妈祖文化,以妈祖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并带动风光游、度假游及周边旅游线路的发展,湄洲岛每年均能吸引海内外信众及游客150多万人朝圣观光。同时,积极打造南少林武术文化、九鲤湖祈梦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滨海山水生态等旅游品牌,策划组合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整体包装、组合营销,不断扩大莆田文化旅游的对外影响力。截至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18.9万人次(含一日游人数),旅游收入62.6亿元。三是莆仙戏演出业日渐繁荣。莆仙戏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源远流长。它是在唐歌舞百戏的基础上,发展为宋时兴化优戏;又吸收南宋戏文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形成福建南戏的一支——兴化杂剧;明清兴化杂剧盛行,时称

4 兴化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莆仙戏。1000多年来,莆仙戏世代相传,至今仍完整保存了古代8000多个传统剧目和独特音乐唱腔及表演程式等传统艺术精华,是全国现存古老剧目最多、保存形式较为完整的古剧种。因而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鉴于其独特性和出于保护的目的,2003年莆田市政府已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我市莆仙戏剧团逐年发展壮大,全市共有3个专业剧团、12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演职人员3500多人,加上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运输、制作、中介等后勤服务业,就业人员2000多人,是一支新崛起的文化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年演出3万多天,6万多场次,吸引观众3000多万人次,剧团营业额达6000多万元,带动了城乡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四是会展业逐渐升温。做为一项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会展业不仅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能带动交通、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产业的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消费链”。会展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吸引大量商务客和游客,促进对外贸易和市场开拓、技术进步和信息交流。莆田会展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近年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已经成功地举办了5届海峡工艺品博览会、4届木洽会、5届莆商大会、12届妈祖文化旅游节、3届南少林武术公演盛会、2届莆田珠宝会展,以及房车联展、医疗设备展等展会。会

5 展业的迅速发展,不但对莆田文化产品和其他商品的宣传、推介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成为莆田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大有后来者居上之态势。

3、体育文化设施逐步健全

我市在成功申办第十四届省运会(同时承办省老年健身大会)后,相继投入近7个亿资金,建设“七馆六场一基地”等体育基础设施,其中包括综合体育馆、游泳健身馆、武术馆、重竞技馆、射击馆、网球馆、羽毛球馆;体育场东看台、网球场、射箭场、飞碟射击场、地掷球场、体育场;皮划赛艇基地。本着“共享省运,推动基层,全市上下共当东道主”的精神,各县区也依托中学或少体校各建新体育馆和体育场。目前各个场馆均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满足了省运会25个竞赛大项目、533个小项目和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的特殊比赛项目场地要求。体育中心共建成40个体育健身项目,已被批准为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各场馆前还配以多达9万多平方米的四大片街心绿地,已形成了莆田市区生态型新中心。莆田市体育公园占地238亩,已建起射击馆、网球馆、射箭场、网球场、飞碟射击场等二馆三场及运动员村、运动会所等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31548.7平方米、刚建成后的飞碟射击场,是华东地区除上海外的第二个飞碟射击场,正申报国家级飞碟射击中心。在体育场馆建设功能上,莆田市的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网球馆、重竞技馆、

6 飞碟射击场等做到可承接全国或亚洲的单项锦标赛,特别是射击馆,经专家考察,可承担国际射击单项比赛。这些场馆还可以承办全国贺龙杯篮球赛、武术锦标赛、花样游泳表演赛等。为了发展体育比赛业和体育表演业,莆田市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我市通过成功承办省运会,全面提升了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和档次,为莆田后省运时代体育文化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4、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近年来,莆田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整合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2002年,将原属于市委宣传部的新闻出版办与市文化局合并,成立市文化与出版局;2005年,将市广播电视局与市文化与出版局合并,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一承担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版权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撤销县区广播电视局。通过改革,市文广局的机构设置进一步精简,工作效率有效提高,行政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今年8月,又赋予了县区文体局广播电视管理的职能,进一步理顺了管理机制,提高了行政效能。同时,莆田市对区域内文化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电新体制的建立及报业资源整合取得了初步成效。2002年,莆田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进行广电体制改革,收归所有乡镇广播电视站,成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市广播电视中心,全市实行垂直管

7 理。2008年,广播电视总收入达9523.79万元,比改革前翻了一番多;广电总资产达3.8亿元,较改革前增长5倍。2004年,莆田晚报社并入湄洲日报社统一管理,合并后,两报各自定位明确,发挥优势,差异化特色更加明显。报社内部积极探索广告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完善广告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尝试通过办展会,增加广告收入,日报、晚报广告营业额年内分别增长10%以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市电影公司通过内部改革,提高了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公司每年开展各种形式和服务不同对象的电影专题放映活动7000余场,观众达100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2010年7月,市政府出台《莆田市电影经营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市区的莆田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莆田市人民影剧院两家电影经营单位作为试点,率先进行改制,组建新公司参与莆仙大剧院经营管理。

二、问题与困境

1、地方特色优势挖掘不足

莆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各方面都很独特很优秀,可以依据其突出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但现在得到较大开发利用并成功推向市场的只有妈祖朝圣旅游、文物古迹观赏旅游等产品,品种不多,形式单调。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尚未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及其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在保护、开发、

8 宣传、利用的力度上均显不足,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挖掘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其整合开发利用很不到位。莆田人民地方特色文化知识养成和妈祖精神、南少林精神浸染的工作深度不够,全民妈祖文化、南少林文化意识不强。比如妈祖文化,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虽然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妈祖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现状与妈祖故乡、妈祖圣地的地位很不相称,潜力没有挖透,优势没有用足。妈祖文化产业缺少精心设计和深度开发,缺少文化产品、文化精品。以湄洲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我市文化旅游业,遇到了来莆游客以朝圣观光为主、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等情况,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南少林旅游、祈梦文化旅游尤甚。再比如,莆田人文荟萃,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自唐代以来,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但我们在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方面力度明显不够,无法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服务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我市文化产业在开发上尚未充分挖掘出地方特色文化内在的商业价值。

第二,文化品牌意识不强。文化品牌除了文化上的特殊属性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足够广泛的知名度,二是商业上的成功和延伸开发的可能性。由于我市在文化特色资源上挖掘力度不足,我市文化产业在商业运作及文化产品延伸开发方面尚未占据广阔的市场。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

9 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的开发和利用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态单

一、守旧,大大降低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影响力,削弱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制约了大众高层次文化消费的热情。目前我市缺乏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南北少林,天下闻名,但仅在旅游开发这一方面,南少林难以望北少林之项背,差距相当大。工艺美术业是我市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85%,去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但在这么大的产业中并没有涌现出像样的文化品牌。以仙作为例,仙游坝下仿古家具目前整体上仍处于“量大价贱”的低层次运转,缺乏文化附加值的注入,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损害到品牌的未来发展空间。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有待优化 目前我市总体上尚缺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有利环境。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意识不浓,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未提到议事日程,大多数人仍然把文化仅仅看作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文化财富和市场资源,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管理部门和从业者的思想认识还未能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限制多而扶持少,既无长远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政策予以引导,尚未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

10 较为突出的融资难问题,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也亟待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此外,莆田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形成了供需矛盾。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莆仙戏人才的严重流失,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三、对策与建议

1、制定科学规划

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抓紧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调整结构、合理布局,解决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中的关键问题。要利用国内名牌大学的科研优势,根据全市资源分布状态及产业调整布局方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业布局、重点行业、配套措施等内容,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规划要充分考虑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特色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方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艺术团体表演、群众

11 文化、文物景点旅游、艺术教育和培训等各个门类的文化产业,也必须合理定位,科学规划。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立有效运作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推进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政策鼓励、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转变政府部门管理市场经济的职能。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成立市文化产业办公室,承担全市文化产业的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政策出台、综合协调和检查考核等职能,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出台优惠政策,实施文化品牌战略。要参照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办法,争取出台《莆田市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办法》,每年评选一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国家、省、市三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网络体系的形成。设立莆田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产业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支持;制订《莆田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

12 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资本及外资进入莆田市文化产业,在每年举办的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博览会上发布,吸引投资。

第三,创新机制,促进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通过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国有国办文化事业的格局。除少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外,将其他文化单位推向市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减轻市财政包袱。在确保盈利性文化机构正常运转的同时,加快盈利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理顺产权结构,引入社会资金,鼓励资本运作,形成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群体。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经营上尝试运营商介入模式,通过其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推广、经营、活动组织,起到文化产业宣传“橱窗”的作用,取得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的双赢,实现政府对园区的零投入。探索建立国有的文化资产营运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成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文化企业大量涌现,民营资本和跨业集团兴办文化产业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办文化企业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多元化竞争主体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促进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有关文化市场准入、交易、

13 竞争以及监督、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进一步健全文化服务市场、培育文化中介组织。

3、发展具有鲜明莆田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第一、妈祖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妈祖文化,紧紧围绕、主动对接、全面融入中央对台工作大局和海西建设大局,认真研究领会《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谋划先行先试的重大举措,开创妈祖文化发展的大格局。发动海内外妈祖信众和社会各界捐建“妈祖金像工程”,打造传世文化景观,筹建妈祖文化博物馆、闽台妈祖文缘馆,建设妈祖祖庙微缩景观工程和卡通文化园,搭建妈祖文化交流的大平台。高层次、高标准、高水平制订妈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及其重点任务,着重考虑和解决文化生产精品化问题,大力开展文化创意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文化品牌,大力培育“妈祖学”,大力开发文化精品。

第二、工艺美术产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五个全国性区域品牌,加强品牌宣传,设计、注册相关区域品牌标识或原产地标识,鼓励工艺企业统一使用,拉动产业集群尽快扩大规模并提高效益。发挥工艺美术城产业集群平台优势,集合莆田传统工艺、人才技术、资源及品牌优势,改变莆田工艺美术企业原有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状况,引导民资和技术回归,带动和拉长产业链,力求将工

14 艺美术品的生产加工、研发鉴赏、学术交流、物流配送、大型会展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功能进行有机整合,有效提高莆田工艺美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和发展会展经济,努力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办成业界公认的国家级品牌展会,将艺博会打造成海峡西岸对台交流的重要平台,促进我市工艺美术行业的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城配套生产加工基地、莆田油画产业园区、仙游县宝泉工艺产业园、秀屿区上塘金银珠宝加工园区、仙游县度尾艺雕加工园区等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吸引有实力的工艺企业入园,并努力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服务。将现有园区打造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发挥集聚优势,做大做强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第三、文化旅游业。加强资源整合,推出特色旅游产品。要在品牌打造、线路开发、环境营造、产品开发上下功夫。一要发展妈祖文化旅游。在海岛观光度假旅游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发展朝圣旅游,安排好两个重要节日(诞辰日和升天日) 的庆典节庆活动,注意结合庆典挖掘和展示、丰富祭祀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开发参与性娱乐性较强的妈祖文化旅游产品,使湄洲岛景区的旅游产品大大丰富,同时也大大地突出莆田特色的地域文化主题,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把湄洲岛建设成为世界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和朝圣中心,

15 延长妈祖信众在莆逗留时间,增加旅游经济附加值,把湄洲岛开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海岛旅游的典范,力争莆田成为“海峡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二要发展南少林文化旅游。开展与北少林的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弘扬南北少林武术文化。在南少林武术表演和寺院建筑观赏的基础上,结合南少林寺武僧反清复明斗争的故事,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宣传莆田历史名人抗元、抗倭的爱国事迹,并结合由此产生的“过大年”、“白额春联”等特有习俗,综合莆田所有习俗,建立莆田习俗展览馆。在这些纪念馆和展览馆中,借鉴福州“林则徐纪念馆”、长春“九•一八”纪念馆的经验做法,利用影视录像、图片文字、仿古表演、精彩解说,发掘文化内涵,激发旅游者的探索欲望、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三要发展九鲤湖祈梦文化旅游。在观光旅游、祈梦文化旅游基础上增加仙游鲤城民俗文化艺术区,展现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九鲤湖、菜溪岩及坝下工艺旅游点间的协作,发展专题旅游如红色旅游、“文献名邦”考察游等,形成以生态山水、宗教朝圣、红色土地、生态工业、田园体验等为特色的旅游功能区。四要发展莆仙历史人文旅游。通过整理历史人物传略专集、召开学术研讨会、修建主题公园、举行纪念活动等形式,宣扬莆阳先贤们艰苦奋斗、勤奋读书、清正廉洁、刚直无私、爱乡爱国的伟大精神与道德风范。通过挖掘历史名人文化,打造莆仙名人(蔡襄、郑樵、郑纪、钱四娘、林龙

16 江、梅妃等)文化旅游。

第四、后省运体育产业。莆田举办第14届省运会对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体育赛事能吸引赞助商投入巨大资金。举办省运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扩大投资的需求,产生的几何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将能够拉动我市的经济增长。一要加大体育市场培育力度,大力开拓竞赛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体育培训和咨询市场、体育人才市场,打破体育产业的行业和区域界线,积极开放体育市场,欢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参与体育产业开发,吸引更多的体育产业经营者。二要充分认到体育无形资产潜在的巨大价值,合理开发利用。体育无形资产包括运动队、俱乐部、运动场馆、运动队的冠名权、重大赛事活动的电视转播权、运动队及运动员指定产品特许使用权等,要及时有效地开发无形资产的价值,通过适当方式推向市场,树立产权意识,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要加强体育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体育商品市场、资金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类市场推进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加紧体育信息传递,人才交流,金融保险,赛事推广,商务代理,物流配送,商业服务等体育中介组织体系建设。政府在税收,价格,土地使用等方面采取有力的优惠措施,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第五,莆仙戏演艺业。莆仙戏演艺业目前的产值虽然不

17 大,但它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一个文化产业,不可偏废。一要依托莆仙大剧院,继续发扬传统的莆仙戏演艺业,同时要突破区域限制,向闽南乃至全省拓宽莆仙戏演艺市场,做大做强莆仙戏演艺业。二要大力发展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兴演出行业,在探索传统莆仙戏发展新路子的同时,积极创办现代话剧团和艺术剧团。三要大力发展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动漫、音乐创作等。四要推广“现代文明小戏”的成功经验,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和业余作者创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地方特色、人民喜见乐闻的精神产品大力创作符合“三贴近”、群众买得起的文化产品,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拓宽市场。

第六、地方特色会展业。完善提升莆田工艺美术城、医疗器械城、中国(莆田)木业电子交易平台和仙游古典家具交易市场等,推动我市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档次。拓展工艺美术城、莆仙大剧院会展功能,鼓励会展业开展与台湾业界联合,积极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创新莆田艺博会、木洽会、医疗器械展销会、鞋服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引领莆田会展业发展。

4、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要注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政府、行业要重视文化人才培养工作,有组织、有措施、有计划地为文化企业创造培养人才的条件和环境;

18 依托莆田学院、湄洲湾工业技术学院、市艺校和各县区的技校为基地,创办工艺美术技术学校,有计划地培育文化产业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二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大力引进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高薪聘任海内外一流人才,邀请专家就产品市场开发、行情分析、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适当引进理论研究、文学创作、专业编导、舞蹈艺术等高素质人才,以提高莆田文化产品的品位。三要加强人才与技术交流。通过“政府组织、企业参与”的办法,组织专业人才“走出去”切磋技艺、学习他人经验。四要加强特殊人才培养工作。不但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如莆仙戏人才、绘画人才、雕刻人才、古典家具制作人才和金银珠宝饰品加工人才;也要培养文化企业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产品开发人才;还要大力培养既懂技术、又善于管理,既掌握传统工艺技术、又能不断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莆田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莆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关于大力发展惠州市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兴市”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市政协主席会议决定,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今年常委会专题议政主题。为做好专题议政工作,市政协成立了以刘耀辉主席为顾问、叶青副主席和党组成员谢仕强为组长,由科教文卫体委、学习和文史委部分委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调研组从3月中旬至5月下旬深入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以及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龙门县开展调研,实地考察了印刷厂、网吧、产业园区等10多个文化产业经营场所,直接与经营业主对话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期间还赴深圳、佛山、东莞、丽江等市考察学习。

通过调研座谈、实地考察、综合研讨,我们对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整体效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态势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发展文化产业在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增就业、促繁荣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做大做强我市文化产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了现实紧迫感和使命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的概况

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从产业规模方面看,据市统计局初步测算,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7.6%,增加值总量列全省各市前列。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在文化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文化企业有3300多个,从业人员7万多人,2009年产值约65亿元,其中民营企业的产值占93%以上;从产业的层次划分方面看,“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完成增加值18.61亿元,“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完成增加值8.42亿元,“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完成增加值80.97亿元,分别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的17.23%、7.8%、74.97%。从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产品制造业为主体、文化服务业为新增长点、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门类,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兴市”战略,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重要的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先后成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等协调领导机构,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制定了《惠州市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五年行动纲要(2007-2011年)》,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打造全市经济新增长点。去年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惠州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7个方面的扶持措施,设立了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二)改善营商环境,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等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扶持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文化行政部门加大了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加大了文化市

场综合执法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发展空间。目前,基本形成了文化服务业和文化产品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门类,构建了新闻媒体业、文化娱乐业、印刷复制业、出版发行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电子信息文化产品制造业等文化产业结构体系。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2004年6月,原惠州市新华书店改组为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惠州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建立起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图书发行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强。2007年,又组建了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和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并对两大传媒集团进行授权经营。2009年,两大传媒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和1.12元。此外,成立了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对市直国有文化资产的运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探索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模式,将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委托保利集团经营。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发挥特色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按照“抓特色、创品牌、出精品,构建惠州文化发展新优势”的思路,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基地,拥有一批知名的大企业和品牌。一是充分发挥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优势,打造电子信息文化产品生产基地;二是以拥有罗浮山、南昆山两座名山及西湖、巽寮湾等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生态旅游风景区;三是发挥名人效应,打造叶挺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四是以龙门农民画和瑶族民俗为依托,打造农民画产业园和蓝田瑶族风情园两大特色品牌。

(五)持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以事业繁荣促产业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承办第13届省运会为契机,以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为目标,以市级标志性文体设施建设为示范引导,大力推进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承载力。市财政先后投入几十亿元,相继建成江北体育中心、慈云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会展中心、省运会各类场馆等大型文体设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农民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得到保障。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的扩大,激发了群众文化消费热情,拉动了文化内需,居民文化消费大幅攀升。

三、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迈出了发展步伐,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观念滞后,文化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上有误区。一是相当一部分人仍认为文化主要是一种传统的公益性事业,忽视经济效益和产业属性,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缺乏文化经济意识,文化消费观念滞后;二是从政府职能上考量,没有将文化产业列为与农业、工业同等重要的一种生产形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统计指标和统计系统,以便更好地测算检验其发展的成效和水平;三是有些部门仍沿用行政管理的老模式管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使他们无法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二)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到位。一是尚未设立主管宏观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而目前文化、经信、旅游、外经部门各管文化产业一部分的体制,无法形成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虽然基本破除了政府包办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但是各种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的建设机制和投资渠道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三是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数在运行机制上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管理不规范,有问题不是找市场,而是找政府部门。

(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市政府今年开始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但目前管理使用办法尚未出台;二是文化事业单位很难筹措资金发展文化产业;

三是目前我市的文化企业多数处于零打碎敲、粗放经营的状态,难于自我增资扩张。

(四)缺乏熟谙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的文化产业管理者。文化经营者的人格品质、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我市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知识面较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和中介机构严重缺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不足,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

四、大力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一)出台“一个决定”,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为切实把文化产业提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实现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建议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制定一个关于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决定》应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和体制保障:一是要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像抓工业、农业经济那样抓文化产业发展,争取在几年内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二是要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塑造市场主体、推进文化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中介组织等;三是提出加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包括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资金扶持,落实已出台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等;四是提出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依法行政的管理体制,在开放性环境中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制定“一个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制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同时,要科学编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二是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策略;三是研究提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布局方案,确定重点产业带、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相结合的空间布局体系;四是围绕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将规划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三)创立“一项基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突破口,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由于文化产品具有与一般产品不一样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同时鉴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从总体上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倾斜,资金上给予支持。因此,建议市政府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创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每年的固定投入、社会捐赠、社会资本(含外资)投资入股、基金自身运作的收入等。基金的运作方式是建立基金董事会、管理办公室和基金章程,依章运作。基金的功能主要是采取补助、贷款贴息、奖励等资助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重点扶持和鼓励优先发展的、有竞争优势的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

(四)建设“一批基地”,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对文化企业的集聚以及产业链的构建都相当重要。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市政府采取“政府扶持和引导、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重点地扶持推进一批行业性产业基地建设。对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如全媒体文化产业园区、龙门农民画产业园等,要促其加快速度,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对已经规划论证、报批的项目,如粤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惠州印刷创意产业园、新华文化广场等,要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抓紧审批,争取早日动工建设;对正在

论证、策划的项目,如罗浮山“岭南药都·道家养生”文化产业园、仲恺文化旅游(航空)产业园等,要尽快立项报批。

与此同时,要指导和扶持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龙头,以股权为纽带”的文化产业集团,整合各方优势,形成规摸经营,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要重点支持惠州广电和惠州报业两大传媒集团深化内部改革,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业模式,在不同文化产业层次上实现跨产业的主体联合,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我市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领头羊。

(五)打造“一批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以“四东文化”为主要内容,规划建设、创作生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建议借鉴丽江市以文化项目引资,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做法,通过招商引资,扶持文企联姻组建演艺集团,以客家文化、东坡文化为主题创新内容推出艺术精品;建设客家民俗文化村,展现悠久的东江客家文化特色;建设龙丰大新村(高榜山下、惠城区政府对面)高档游乐园,精密设计西湖风景名胜区一天游的景点和游乐园场所。借鉴长隆和深圳水族馆建设经验,规划设计建设游玩4小时,容纳过万人的游乐园场所,延伸游览西湖、高榜山路径,创造晚霞送客上高榜,皓月留客落酒店,打破西湖游不留客的旅游怪圈;挖掘我市百多年的革命历史最具特色、最可闪光、最有号召力的革命史迹,以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教化作用,建议在市区丰山兴建东江革命主题公园,并将中国东纵纪念馆设在革命主题公园内,或者直接命名为东纵纪念公园;建议依托飞鹅岭公园建立周恩来纪念公园(馆)再现东征战场和东江行署的历史场面,增加我市的文化品位、色彩和厚度,打造惠州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华南红色旅游的“龙头”。

(六)培育“一支队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产业是一种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智能产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队伍。因此,要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和文化创新战略。一要把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当作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市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制定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和引进规划;二要落实有关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作为引进重点。可采用聘用、访问讲学、设立实验室或工作室等形式,为专家来惠工作提供基础条件;三要加强人才培养,依托高校和整合本地大中专学校的教学资源,培养文化营销、艺术策划、文化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短缺人才;四要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对有一技之长的民间文艺人才,应按《惠州市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暂行办法》,受理申报和给予评定职称,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上一篇:弹力的课堂练习题下一篇:电力电缆直埋敷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