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患者疼痛的护理

2024-05-17

食管癌患者疼痛的护理(精选十篇)

食管癌患者疼痛的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进入我院胸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4例, 其中, 男性患者46例, 女性患者38例, 年龄为39~69岁, 平均年龄 (49±8.42) 岁, 病程为1~7个月, 平均 (2.0±1.5) 月。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 各4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食管癌手术前后的常规护理, 如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入院宣教、患者手术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密切关注患者手术后的病情及基本的生活护理等。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1.2.1 对患者的治疗环境进行干预。

改善患者的休息及治疗环境, 尽量减少护理和治疗产生的噪音, 以确保病区的安静, 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按时进行室内通风和消毒。

1.2.2 给患者提供心理护理。

食管癌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使其产生许多消极的心理或, 躯体反应, 包括恐惧、抑郁及焦虑等, 影响患者的治疗。这就需要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 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 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可以采取集体座谈的方式, 加强不同患者之间的交流, 让术后恢复较好的患者为大家做示范, 纠正患者对食管癌的错误认识, 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最终使他们能够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1.2.3 加强患者的营养护理。

患者从入院到手术前这一段时间, 要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及易消化等类型的食物, 包括鱼汤、鸡汤、蛋类、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如果患者进食困难, 则须进行适当的静脉营养滴注。在手术过程中要经鼻置十二指肠营养管, 为了防止出现堵塞, 每4 h冲洗一次管, 手术后第1天给予患者泵入生理盐水250 m L, 第2天开始陆续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 首先给予1 000 m L, 每日增加泵入量, 直至加至2 000 m L。手术1周后, 逐渐给予患者流质饮食, 慢慢向半流质和普通饮食过渡。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泻和腹胀等不良反应。

1.2.4 对患者进行疼痛干预。

要提前告知患者术后麻药失效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 教导患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采用合适的体位;6 h后, 给予患者止痛药物, 以减轻疼痛;如果患者再次出现剧烈疼痛, 则可再给予适当镇痛药物;给患者播放舒适的音乐,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

1.2.5 干预患者的行为。

入院后要教育患者戒烟酒, 指导患者进行排痰练习、腹式呼吸及在床上行大小便练习;手术后早期要禁止患者下床, 护理人员要抬高患者床头, 帮助患者翻身;逐步增加患者坐着的时间, 可以下床后, 指导患者进食后为了不增加腹压, 需进行适当的散步;夜间睡眠为了防止出现反流现象, 要抬高床头, 指导患者尽量采取右侧半卧位进行睡眠, 如果出现反流征兆, 要马上坐起, 立即吐出反流物并漱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反流症状及依从性。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 (记录患者术后6、24、48、72 h使用止痛药物的次数和疼痛程度) 和USA评估 (采用0~10级的评价标准, 0级为无痛, 10级为剧烈疼痛) 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胃食管的反流情况主要表现为胃部反酸、有烧灼感和饱胀感等症状, 用0分和2分比较, 0分为无症状, 2分为症状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 护理干预组患者6、24、48、72 h的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 (6.28±0.48) 、 (5.29±0.47) 、 (3.77±0.39) 、 (2.18±0.28) 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7.01±0.58) 、 (6.02±0.59) 、 (4.81±0.61) 、 (4.09±0.52)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使用止痛药物的次数分别为 (5.96±0.28) 次和 (10.97±0.74) 次, 护理干预组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USA评估结果表明, 护理干预和对照组组患者的轻微疼痛率分别为40.48%和73.81%, 护理干预组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分别为76.19%和57.14%, 护理干预组患者的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组患者胃部反酸、有烧灼感和饱胀感的评分分别为 (0.39±0.18) 、 (0.48±0.31) 、 (0.59±0.40) 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 (1.40±0.28) 、 (1.37±0.29) 、 (1.49±0.36)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食管癌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 且有逐渐升高的趋势[4]。目前, 治疗食管癌早期和中期患者的主要方式还是外科手术, 但患者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和严重疼痛的现象, 所以,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手术前后护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术后, 护理干预组的疼痛程度和胃部反酸、有烧灼感和饱胀感等反流症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护理干预组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和依从性, 减轻患者的反流症状, 值得临床上的普遍应用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倪忠梅.护理干预对1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影响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5) :104-105.

[2]宋佳佳.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和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 (5) :138-139.

[3]王丽丽.综合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12) :40-41.

[4]刘文明.心理护理干预在围术期中的应用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研究[J].北方药学, 2012, 10 (9) :120-121.

食管癌患者疼痛的护理 篇2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减轻肿瘤患者疼痛中的作用,提高实际护理水平的同时,期望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 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肿瘤患者66例,根据疼痛等级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则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最终通过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评估护理质量与作用。结果:一个月后,常规护理组疼痛等级情况与预前基本一致,而实验组Ⅰ级所占比例明显提高,达到42.4%;患者经优质护理后,疼痛感受改善明显,精神面貌良好,生活质量未受明显影响。结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加强对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同时予以针对性疼痛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关键词:肿瘤、优质护理、疼痛减轻

第十届国际疼痛大会将无痛状态纳入关键生命体征[1],意味着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个人健康理念的提升,疼痛护理已经成为当前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6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不同的护理服务,通过比较疼痛的改善情况,评估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上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66例肿瘤患者,包括肺癌35例、食管癌26例、乳腺癌5例,按疼痛等级将其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3人,年龄在34-76岁。1.2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予以优质护理服务,完善个性化健康教育,强化癌症疼痛健康宣教,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详细讲解出院后注意事项,施以家庭护理干预办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相关的护理人员要强化疼痛控制意识,及时传授情绪调节方法,并积极督促患者通过读小说、看电视、听故事、听音乐等视觉或(和)听力分散法等来转移疼痛注意力。再者,强化用药护理以及其他基础护理,做好口腔、皮肤以及泌尿生殖系统护理工作,保持床单、被褥清洁,定时按摩受压部位,避免出现褥疮,掌握给药方法,遵循药物半衰期定时给药,缓解疼痛。在出院后,开展家庭护理知识专题讲座活动,传授生活护理方法,宣传肿瘤护理知识,构建护理咨询热线,提供交流平台,强化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最大程度实现满意护理[2]。1.3评价标准

按照 WHO制定的疼痛指标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其中患者无痛感或者稍感不适为0级;患者轻微疼痛为I级;患者疼痛明显,但可耐受为II级;患者疼痛剧烈,且不可耐受为III级。分别统计护理前后患者的疼痛级别。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即Ⅰ级以内的患者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多,且享受优质护理服务的患者疼痛改善明显,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疼痛级别 对照组(n=33)实验组(n=33)

0级 2(6.1)5(15.2)

Ⅰ级 5(15.2)14(42.4)

Ⅱ级 12(36.4)10(30.3)

Ⅲ级 14(42.4)4(12.1)

表1: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例%)讨论

有研究报道,当肿瘤患者出现疼痛时,往往给其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患者易产生消极情绪,治疗信心下降[3],如果癌痛控制不及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睡眠不足、食欲与免疫力下降等不良现象,并致使肿瘤持续恶性发展[4]。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疼痛,已经成为当前医学界的关键研究课题。

肿瘤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慢性病症,病理机制相对复杂,传统方法在缓解抑制疼痛方面收效甚微[5]。本研究显示,及时提供患者包括心理干预在内的优质护理服务,能极大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疼痛程度。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合理有效的镇痛措施缓解病患痛感,在此基础上倾听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6-8];其次,明确疼痛控制的重要性,采用科学的止痛方案和人性化的心理疗法,帮助患者重塑信心;最后,向患者讲解疼痛及镇痛方面的知识,并及时开展听音乐、家属闲聊等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日常工作中,要丰富护理内容,全方位调动患者情绪,最大限度地减轻心理负担,改善疼痛,保证生活质量[9-10]。

优质护理在减缓肿瘤患者的疼痛中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疼痛情况,在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食管癌患者疼痛的护理 篇3

【关键词】 疼痛护理;腹部手术;术后疼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10-01

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出现疼痛是一个常见问题,疼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手术的引流、创伤以及刺激所致,疼痛的严重程度会因为手术的大小,手术的部位以及患者其自身的情况而有所不同[1]。本文选取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160例在本院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以及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160例在本院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68岁,平均年龄为(48.25±6.25)岁;对照组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为(48.01±6.31)岁。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干预。

1.2.1.1 体位护理 在手术后6小时取半卧位,待患者的病情稳定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

1.2.1.2 心理疏导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以及其家属讲述大致的手术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手术预后情况。介绍主治医师的水平,让患者增加安全感,转移患者对疼痛关注度。

1.2.1.3 疼痛指导 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情绪调节,因为当因为疾病而出现精神状态不好时,就会存在焦虑情绪,将思维都集中在其疾病上,就对疼痛感觉十分明显加剧[2]。通过患者的自我情绪调节,使患者积极、主动的克服不良情绪。通过自我暗示、联想,例如:联想在解除疼痛后自己的喜悦心情,在疾病痊愈后幸福生活等,从而心身舒畅。在术后向患者介绍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帮助患者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指导患者放松其全身肌肉,并且闭目养神,想象在一个宁静、轻松的空间,深慢自己的呼吸,每天三次,每次15分钟到20分钟,并可以根据患者的爱好选择一些喜欢的音乐,来分散注意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程度,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

1.2.2 對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1.3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以及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评价。参照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对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总分1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术后疼痛越剧烈;由本院自制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总分10分,分数越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疼痛评分 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6.01±0.58)分,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3.18±0.21)分,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15.2147,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2.2 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评价 对照组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5.02±0.42)分,观察组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8.15±0.85)分,两组患者在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11.0251,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疼痛不单纯为生理现象,而是由于心理、环境、生理等多因素共同影响的主观感受。在术后的疼痛属于急性疼痛,为组织损伤以及焦虑的一种综合反应。常规的腹部手术后的疼痛护理主要是在患者出现疼痛时使用止痛剂进行治疗,患者会比较依赖药物,并且过多使用药物可以出现乏力、恶心、呕吐等一些并发症[4],更加增添了患者的痛苦,由于腹部手术的切口比较长,距离其横膈近,呼吸运动会导致伤口的疼痛,特别是当患者深呼吸、咳嗽时,其伤口的疼痛会加剧,会导致患者害怕翻身以及深呼吸。通过疼痛护理,选择正确体位可以减轻切口的张力。护士要让患者明白翻身以及深呼吸十分重要,告之患者疼痛的具体原因,疼痛可能持续的时间以及消失的时间,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其克服的信心,并让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多给患者心理支持,同时通过心理疏导以及对患者自我情绪调节的指导,让患者在围术期保持心理平衡。通过音乐疗法以及放松技巧,分散患者注意力,并改善患者心境,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性。综上所述,给予腹部手术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红.护理干预对减轻腹部手术术后疼痛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25:42-43.

[2] 邱旭君,谢仁青,林月敏,等.术后疼痛控制病人自我评估比较[J].护理研究,2008,23(6):565-566.

[3] 博爱风,黄日妹.护理干预减轻手外科病人术后疼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2,17(8):603-605.

食管癌患者疼痛的护理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8例食管癌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间于本院进行体检且为健康状态的38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的38名人员中,男性22名,女性16名,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2.2±8.7)岁。观察组的38例食管癌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62.4± 8.5)岁,病灶直径1.1~6.3 cm,平均病灶直径(3.2±0.6)cm,其中病灶部位位于上段者4例,中段者26例,下段者8例。健康对照组和食管癌观察组的男女比例与平均年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进行食管癌手术治疗。然后将观察组术前1 d、 术后1 d、3 d、7 d及10 d和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进行采集,血标本采集量为5.0 m L,然后以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取上清液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疼痛应激指标,检测指标为SP、PGE2及NGF,上述指标的检测试剂盒分别为SP、PGE2及NGF ELISA试剂盒。然后将对照组和观察组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

1.3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检验处理方式包括两大类,分别为计量资料处理的t检验和计数资料处理的χ2检验方式,其均由软件SAS5.0完成,且以P <0.05表示比较指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对照组的血清SP、PGE2及NGF水平分别为(2.59±0.46)µg/m L、 (68.54±7.35)pg/m L及(34.23±4.59)pg/m L。

术前1 d观察组的血清SP、PGE2及NGF水平分别为(4.82± 0.69)µg/m L、(164.24±15.59)pg/m L及(60.34±5.86)pg/m L;术后1 d观察组的血清SP、PGE2及NGF水平分别为(13.59±1.46)µg/m L、 (235.45±22.73)pg/m L及(123.59±11.79)pg/m L;术后3 d观察组的血清SP、PGE2及NGF水平分别为(10.20±1.33)µg/m L、(158.33 ±14.79)pg/m L及(78.56±7.97)pg/m L;术后7 d观察组的血清SP、 PGE2及NGF水平分别为(6.30±0.75)µg/m L、(110.45±12.63)pg/m L及(50.62±5.29)pg/m L;术后10 d观察组的血清SP、PGE2及NGF水平分别为(2.65±0.49)µg/m L、(70.10±7.44)pg/m L及(35.04±

4.66)pg/m L。

观察组术前1 d及术后1 d、3 d、7 d的血清疼痛应激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术后1 d观察组的血清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的检测结果,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食管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法较多,对于符合手术指征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极为必要,而关于围术期的相关指标变化研究则尤为必要,可作为对患者进行干预措施制定和实施的依据[2]。本病作为恶性肿瘤,可表现出癌痛及其他不适感等,而手术治疗对患者而言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方式,必然会导致患者出现疼痛等情况,因此此类患者围术期的疼痛应激研究极为必要,因疼痛应激不仅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患者的炎性反应及其他血液指标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对其进行控制的价值较高[3,4,5,6,7]。故本文中我们即首先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疼痛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并与健康人员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食管癌患者术前至术后7 d的血清SP、 PGE2及NGF等疼痛应激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员,而至术后10 d基本达到正常范围,且其从术前至术后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术后1 d其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提示我们应在术后10 d之前重视对患者的疼痛应激监测及干预。

参考文献

[1]孙长鹏,陈云琦,管宏俊,等.肋间神经冷冻和静脉自控镇痛对食管癌开胸术后镇痛效果比较[J].交通医学,2012,26(3):264-266.

[2]李万鹏,王会芳,王永明,等.小剂量氯胺酮围术期持续静注对食管癌开胸术后急性及慢性疼痛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667-1669.

[3]杨敏,祝高春,刘曾旭.P物质及P物质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7):80-82.

[4]李新权,吕靖,金子.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及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重度疼痛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12):1216-1217.

[5]李岩,薛江.南食管癌手术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应激激素水平影响观察[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5,27(3):18-19.

[6]卢兆桐,颜文龙,路威,等.食管癌患者氧化应激、凝血功能变化及其相关性[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32(6):1436.

癌症患者疼痛护理的研究 篇5

【摘要】癌症疼痛从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多方面破坏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及护理十分重要,所以医护人员应该重视癌症患者的疼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感,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能够尽可能顺利适应和配合癌症的治疗,最大程度的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癌症;疼痛;护理

1 癌症疼痛的特征

20世纪的疼痛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1]?癌症疼痛与一般的疼痛有以下不同[2]:(1)癌症疼痛多为逐渐加剧,是由外围伤害性感受器和机械性感受器被化学刺激(肾上腺素?缓激肽等)或机械刺激(肿瘤压迫和浸润)所激活和致敏等[3]多种机制共存的疼痛,且持续时间长?(2)与外伤和手术后疼痛患者期待治愈的精神状态相比,癌症疼痛患者精神更加恐惧和焦虑?(3)50%~90%的癌症患者直至死亡都伴有疼痛,其中半数以上是剧烈疼痛?(4)从疾病治疗过程中看,会发生一些类吗啡药物控制无法奏效的疼痛?

2 癌症疼痛的评估

据报道癌痛状况调查表明,54%的医护人员判断疼痛的程度较患者的评估与患者的自我感觉要轻,仅33%的医护人员对疼痛强度的评估与患者的自我感觉相符合[4]?因此,能否正确评估疼痛是有效地治疗癌性疼痛的第一步[5],疼痛本身是主观的,至今尚无一种可靠的仪器能客观地反映出疼痛的程度,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种:数字分级法,言语描述法,Wong-Baker脸谱量表[6];视觉摸拟评估法,Megill疼痛问答法等?其中数字分级法在国际上较为通用,数字分级法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通过询问患者,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其程度分级标准为: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

3 癌症疼痛的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环境病区应安置在环境幽雅?安静及阳光充足的地方,而且室内床垫硬度适中,床旁桌也较其他科大些,灯光也要柔和适中?有条件的应配备电视?音响,让患者有家的感觉,感到轻松?愉快和温馨?家属的照料能使患者体验到满足感?晚期癌痛患者中75.2%的一般患者希望在家被照料,家庭可以让患者有从属感和安全感?

3.1.2 晚期肿瘤患者由于营养不良,身体衰竭,常卧床不起,容易造成褥疮,故应早期使用防褥疮的气垫床,定时翻身叩背,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搬动次数,注意适当的活动,在改变患者的体位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促进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预防褥疮,饮食方面要注意合理饮食,加强营养,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

3.2 癌症疼痛用药的护理

3.2.1 对癌症患者所产生的疼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给予止痛剂[2]:以数字分级法为例,早期轻痛(1~3),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阿片类?非甾体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等;中度疼痛(4~6),是以可待因为代表的弱阿片类药物,临床主要应用可待因和右旋丙氧酚等;重度疼痛(7~10),是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临床主要应用吗啡?芬大尼?

3.2.2 镇痛药物的给药途径:了解癌痛治疗药物的用法?剂量及适用范围①止痛药尽可能口服,绝大部分癌症疼痛可以通过口服止痛药物得到良好的控制,因为口服给药既方便,又符合人体本来的吸收方式,且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②舌下含化,可不经胃肠道?肝脏,直接进入血循环,适于胃肠功能障碍不宜口服者,如芬太尼?③直肠给药,适用于严重呕吐?手术前后禁食或口服困难的危重患者?对于患者有肛门或直肠损害及腹泻者,不宜从直肠给药?④经皮用药,此法避开了胃肠道吸收,其优点时适用方便?无创,药效维持时间长,如芬太尼透皮贴剂?⑤皮下?肌肉注射,用于不能口服的患者,皮下注射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也可用泵连续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即有疼痛又不方便,且吸收不可靠,肌肉薄者吸收差,自我用藥困难等,故近年来国外已提出避免使用肌肉注射?⑥静脉给药,静脉持续滴注阿片类药物适用于恶心?呕吐?严重吞咽困难?意识障碍及需要循序增加镇痛药剂量的患者?与肌肉或皮下注射相比,静脉注射镇痛起效迅速,但一次大剂量注射后,镇痛时间要比其他给药途径短?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定时给药,在前次药效消失1 h前用药,以免给患者增加痛苦,增加药物剂量?

3.2.3 镇痛药物副作用的观察与护理麻醉性止痛剂有一定副作用,因此,护士应对药物副作用有所了解,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药物使用效果,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把握好用药的阶段,严格掌握用药的时间和剂量?轻中度疼痛应用非麻醉性药,不具有成瘾耐受性,但长期服用对胃肠有一定的副作用,护士应嘱其在饭后服用,出现恶心呕吐予相应护理,严重者需更换用药?吗啡等有嗜睡?呼吸抑制?便秘?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最好常规加用缓泻剂和止吐药?并鼓励病人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注意呼吸变化?

3.3 癌症疼痛非药物治疗与护理

近年来,癌症的高发病率,使得更多的人承受着来自癌症的痛苦,为了更好的缓解癌症患者疼痛的现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以外,还有许多非药物治疗与护理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无任何副作用,而且同时也大大的减缓了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适感,这其中就包括替代疗法和补充疗法[2]:(1)替代疗法(非常疗法),即使用冷敷?热敷?针灸?按摩?低频刺激?皮肤电刺激等疗法替代以往常规的药物止痛方法?

3.3.1 按摩:按摩是我国的独特疗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使之产生“外呼内应”的功效?护士在按摩过程中,应根据疼痛的部位,在腰?背及脚进行缓慢?稳定的环形按摩,也可通过自身手腕?手指尖?指节或全手,按压患者疼痛部位或其附近区域10秒鐘左右,让患者体会一下有没有止痛作用,如果止痛不明显再寻找最佳的压力止痛点,找到后给予1~2分钟的固定压力,有时缓解疼痛的时间可以达到几分钟甚至几小时?在按摩时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因每一位患者对按摩的反应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护士在按摩过程中体会和摸索,其目标是使癌痛患者感到舒适?疼痛缓解或减轻?

3.3.2 冷?热疗法利用冷?热刺激皮肤,使其止痛或减轻疼痛?闫井夫等表示,在癌痛中,血淤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如何疏通血淤并打通循环通道对于减轻癌痛十分重要?热疗可以使病灶处局部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营养代谢,有利于血淤的吸收,促进组织修复,并通过神经反射调节机体功能?而冷冻法则又可在局部麻痹神经,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4 镇痛疗效的评价

疼痛对于癌症患者是一种复杂的常见现象,因此,评价应不断进行,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及护理方法,尽可能的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感,目前对给药后疗效的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二:(1)主诉疼痛程度的变化,(2)划线法,即将疼痛分为0度~10度(不痛?轻微疼痛到极度疼痛),让病人在服药后自己划线以表示疼痛程度的变化?这种方法已在很多国家应用,不但可以明确的表达病人疼痛的程度,而且可以反映给药后的动态变化?对于疗效可根据以上记录分为:①完全缓解(CR):治后完全无痛?②部分缓解(PR):疼痛较给药有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上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③轻度缓解(MR):疼痛较给药前减轻,但仍感明显疼痛,睡眠仍受干扰?④无效(NR):与治疗前比较无减轻?

对于晚期癌症所产生的疼痛,常常会引起患者的恐惧和焦虑,长期疼痛的折磨使病人产生悲观甚至轻生的念头?然而在多数情况下,护士或患者因为担心药物的成瘾性,所以只是在患者疼痛无法忍受时才给予相应的止痛药,大量研究表明,无论麻醉药剂量多大,在用麻醉药止痛的患者中,成瘾的发生只有1%?在晚期癌症患者中,止痛是首位的?因此,我们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当能够及时准确的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并充分调动病人和家属配合治疗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护理措施,共同努力减轻病人的疼痛,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尽可能的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明清,高崇荣.关于完善疼痛定义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2(25):622.

[2] 张燕.影响癌症疼痛护理的障碍及其对策[J].解放军护志,2004,21(10):32.

[3] 徐瑞容.癌症可生存与治愈的疾病[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1):37.

[4] 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1995,2(20):123.

[5] 欧阳兰.癌性疼痛患者的护理措施[J].四川肿瘤防治,2003,16(2):123.

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护理 篇6

(阜宁县人民医院, 江西阜宁224400)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主要的护理问题之一, 其既是生理的、病理的, 又是心理上的一种复杂体验, 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难以控制的疼痛,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新发癌症患者1 000万, 其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而我国约51%~61.6%的癌症患者伴有疼痛。其主要表现为心慌、出汗、手足发凉、呻吟等症状, 均因疼痛伴随食欲减退、失眠不安、悲观失望、体质虚弱、消瘦及恶病质等。为此, 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 提高生存质量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就我院近2年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干预及临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近2年我院收治晚期癌症患者57例, 男31例, 女26例, 发生不同程度疼痛33例, 占晚期癌症患者总数的59%左右。

2 疼痛干预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三阶梯给药原则, 采取早期、合理和足够的干预。根据疼痛的轻、中、重程度分为3级[1], 即一级止痛:轻度疼痛使用非阿片类如阿司匹林片、芬必得等;二级止痛:强烈持续性疼痛, 强麻醉剂+非麻醉止痛剂加减辅佐剂, 即吗啡或者曲马多直到疼痛消减。其中, 吗啡给药途径有多种, 可以口服、舌下含服及肛门给药等, 药物成瘾的可能性也十分罕见;三级止痛:对于顽固性的疼痛可以选择放射疗法、射频消融、介入治疗等。

3 临床护理

护士和患者的接触最频繁, 通过和患者的接触, 能够直接观察和确定患者疼痛的性质以及程度, 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实施护理。

3.1 疼痛的正确评估

疼痛的评估是一个动态过程, 应从生理、行动等方面综合评估, 可以用视觉模拟评分、数字评分、文字描述评分、面部表情评分、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等评估。用药后应继续观察评估镇痛效果, 最初24 h应每2 h~4 h观察1次, 以判断效果, 并正确记录。如果效果不佳应对护理计划做出相应调整。

3.2 药物镇痛的护理

药物镇痛最佳的给药时间是在疼痛发生前先用口服给药。给药时应按医嘱及时准确给药, 不能等疼痛发生了才用药, 同时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比如阿司匹林, 其副作用可损伤胃黏膜, 导致胃出血, 应在饭后服用。

3.3 心理支持

癌症患者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 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关注患者的心理。首先应对患者的疼痛给予同情和理解, 患者常伴随着焦虑、紧张情绪, 患者的积极参与是获得良好镇痛效果的关键。对癌症晚期患者要主动取得患者和家人及亲友的配合, 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关怀工作, 为患者投入较多的精力, 以确保患者在有限的生命里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家庭和医护人员一起讨论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疏导,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调节, 结合药物治疗和有效进食, 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抗癌潜能, 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3.4 转移止痛

使精神集中疼痛以外的刺激, 如读书、听音乐、交谈患者感兴趣的话题, 根据患者的爱好选择书报阅读、看电视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患者疼痛发作时, 护士可在患者床边帮助梳理头发, 用热毛巾擦脸、翻身, 精神上给予安慰, 以达到转移止痛的效果。

3.5 放松止痛

全身放松可引起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 降低精神不安和肌肉紧张度, 从而阻断疼痛反应。如指导患者缓慢腹部深呼吸或闭目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动作, 能安定身心、放松肌肉;其他做一些放松操、沐浴、体育锻炼等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6 减少不良刺激

保持室内环境安静舒适, 减少探视, 消除噪声, 定时通风换气, 使室温适宜, 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通常会减轻患者的疼痛。

4 体会

在对晚期癌症疼痛患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治疗的同时, 随即开始疼痛干预及心理支持和护理, 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 增强镇痛药物的效果, 减轻患者痛苦。此外, 癌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癌症治疗的综合水平。所以如何有效地止痛, 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在技术上有所提高, 更需要在认识上逐步更新,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为癌症患者减轻痛苦的服务理念, 这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食管癌患者疼痛的护理 篇7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开腹手术,术后疼痛,影响

术后疼痛为开腹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若疼痛情况较强则易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增加, 从而导致丘脑一腺垂体活动性增强, 对机体免疫力造成影响[1]。鉴于目前临床上多用疼痛护理对开腹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予以干预, 为了明确其影响, 本研究将对其使用的护理结果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的选择来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收治120例开腹手术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护理时所采用方案分为两组, 对照组55例患者, 男女比例21:34, 年龄19~60岁, 平均 (38.7±2.1) 岁, 手术时间60~250 min, 平均 (167±20) min;其中正中切口18例、腹直肌切口12例、肋骨下缘切口25例。研究组65例患者, 男女比例32:33, 年龄20~63岁, 平均 (40±3) 岁, 手术时间65~250 min, 平均 (168±20) min;其中正中切口23例、腹直肌切口19例、肋骨下缘切口23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应给予新入院的患者全面讲解健康知识, 以及饮食生活方面的指导, 引导其食用营养丰富的蔬果, 且叮嘱患者需保持10 h以上的睡眠时间, 勿熬夜;当患者无法耐受疼痛时应教导其使用镇痛泵的相关步骤, 予以减轻疼痛。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疼痛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宣传教育:使用板报或宣传手册等方式, 使患者对疼痛控制方法以及效果予以了解, 护理人员还应教导患者评估疼痛的方法, 使其具有自主评估能力, 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通知医师。 (2)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观察了解其所存在的问题,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指导其放松精神, 使用听音乐等方式分散疼痛;还应向其介绍手术的效果, 以及易发生的并发症, 使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提高, 且有效缓解负面情绪, 予以信心的树立。 (3) 病房护理: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每日更换床单, 对病房予以消毒。 (4) 镇痛护理:术后24 h之内, 疼痛为最大化, 需适量给予镇痛药物, 并予以热敷等措施;术后24 h之后, 则需控制镇痛剂的使用, 不耐受的患者指导其使用镇痛泵替代镇痛剂。

1.3 效果判断与观察指标

疼痛评分:使用视觉模拟量表 (VAS) , 于术后24、48 h进行评分;观察记录两组镇痛需求:镇痛泵、止痛药物[2]。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评分对比

研究组术后24 h与48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镇痛需求对比

手术后, 研究组使用镇痛泵与止痛药物分别为7.7% (5/65) 、15.4% (10/65) 显著少于对照组29.1% (16/55) 、38.2% (21/5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疼痛评分, 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24 h与48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疼痛护理干预对开腹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显著, 利于疼痛评分的改善。可能与自主疼痛评估有关, 患者能及时了解自身的疼痛情况, 促使护理人员能有效了解相关情况, 能及时对护理方案予以调整, 从而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3]。另外, 通过对比两组镇痛需求, 结果显示:研究组镇痛需求少于对照组, 表明疼痛护理对开腹手术患者的干预具有改善镇痛需求的作用。可能与使用听音乐等分散方法有关, 音乐播放时能使人潜意识内自主神经的转换减弱, 促使肌肉放松, 同时有效降低交感神经的功能, 促使脑垂体释出内啡肽, 从而起到以愉悦感代替疼痛感的作用;且能有效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减少, 进而从情绪方面减少疼痛的观感, 从而降低镇痛的需求[4]。同时, 可能与宣传教育及心理护理有关, 多数患者均对术后所产生的疼痛具有畏惧心理, 并对镇痛药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护理人员根据此类心理针对性的给予其心理疏导以及健康教育, 促使患者对疼痛知识充分了解, 从而增强其安全感, 进而建立信心;同时通过护理人员的主动对话, 以及相关手术效果的分析, 使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提高, 并有效缓解负面情绪, 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5]。

综上所述, 疼痛护理干预对开腹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显著, 且能有效改善疼痛评分与镇痛需求情况,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牛秀成, 张树德, 周素琴, 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在污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2) :88-89.

[2]Lason EL, the 1992, 1993 and 1994 APIC Guidelines Committee.APIC guidelines for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APIC guidelines for hand washing and hand antisepsis in healthcare setting[J].Am JInfect Control, 1998, 23:251-269.

[3]Robert A.Weinstein hang hygiene of reason and ritual[J].Ann Int Med, 2004, 141 (1) :65-66.

[4]李燕, 刘莉, 王娟.眼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存性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 (8) :881-882.院收治120例开腹手术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护理时所采用方案分为两组, 对照组55例患者, 男女比例21:34, 年龄19~60岁, 平均 (38.7±2.1) 岁, 手术时间60~250 min, 平均 (167±20) min;其中正中切口18例、腹直肌切口12例、肋骨下缘切口25例。研究组65例患者, 男女比例32:33, 年龄20~63岁, 平均 (40±3) 岁, 手术时间65~250 min, 平均 (168±20) min;其中正中切口23例、腹直肌切口19例、肋骨下缘切口23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应给予新入院的患者全面讲解健康知识, 以及饮食生活方面的指导, 引导其食用营养丰富的蔬果, 且叮嘱患者需保持10 h以上的睡眠时间, 勿熬夜;当患者无法耐受疼痛时应教导其使用镇痛泵的相关步骤, 予以减轻疼痛。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疼痛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宣传教育:使用板报或宣传手册等方式, 使患者对疼痛控制方法以及效果予以了解, 护理人员还应教导患者评估疼痛的方法, 使其具有自主评估能力, 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通知医师。 (2)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观察了解其所存在的问题,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指导其放松精神, 使用听音乐等方式分散疼痛;还应向其介绍手术的效果, 以及易发生的并发症, 使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提高, 且有效缓解负面情绪, 予以信心的树立。 (3) 病房护理: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每日更换床单, 对病房予以消毒。 (4) 镇痛护理:术后24 h之内, 疼痛为最大化, 需适量给予镇痛药物, 并予以热敷等措施;术后24 h之后, 则需控制镇痛剂的使用, 不耐受的患者指导其使用镇痛泵替代镇痛剂。1.3效果判断与观察指标疼痛评分:使用视觉模拟量表 (VAS) , 于术后24、48 h进行评分;观察记录两组镇痛需求:镇痛泵、止痛药物[2]。1.4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疼痛评分对比研究组术后24 h与48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2两组镇痛需求对比手术后, 研究组使用镇痛泵与止痛药物分别为7.7% (5/65) 、15.4% (10/65) 显著少于对照组29.1% (16/55) 、38.2% (21/5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表1两组疼痛评分对比 (分, x-±s) 组别例数术后24 h术后48 h对照组55 3.95±1.28 3.39±1.01研究组65 3.92±1.07a 2.09±0.29a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3讨论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疼痛评分, 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24 h与48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疼痛护理干预对开腹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显著, 利于疼痛评分的改善。可能与自主疼痛评估有关, 患者能及时了解自身的疼痛情况, 促使护理人员能有效了解相关情况, 能及时对护理方案予以调整, 从而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3]。另外, 通过对比两组镇痛需求, 结果显示:研究组镇痛需求少于对照组, 表明疼痛护理对开腹手术患者的干预具有改善镇痛需求的作用。可能与使用听音乐等分散方法有关, 音乐播放时能使人潜意识内自主神经的转换减弱, 促使肌肉放松, 同时有效降低交感神经的功能, 促使脑垂体释出内啡肽, 从而起到以愉悦感代替疼痛感的作用;且能有效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减少, 进而从情绪方面减少疼痛的观感, 从而降低镇痛的需求[4]。同时, 可能与宣传教育及心理护理有关, 多数患者均对术后所产生的疼痛具有畏惧心理, 并对镇痛药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护理人员根据此类心理针对性的给予其心理疏导以及健康教育, 促使患者对疼痛知识充分了解, 从而增强其安全感, 进而建立信心;同时通过护理人员的主动对话, 以及相关手术效果的分析, 使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提高, 并有效缓解负面情绪, 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5]。综上所述, 疼痛护理干预对开腹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显著, 且能有效改善疼痛评分与镇痛需求情况, 值得推广。

[1]肖艳玲, 陈丽芬, 林海清, 等.护理干预对开腹胆道探查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11) :121-122.

[2]李香玲.护理干预对开腹胆道探查术后疼痛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3, 35 (15) :2390-2391.

[3]黄天雯, 陈晓玲, 谭运娟, 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 (2) :148-151.

[4]刘伟玲.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的新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22 (31) :157-159.

晚期癌症疼痛患者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癌症患者80例, 均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晚期癌症, 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在42~78岁, 平均年龄60岁。胃癌30例, 肺癌25例, 肝癌15例, 乳腺癌10例。

首先对上述患者进行评估, 我院一般使用0-10级线性视觉模糊评分法, 在标尺的两端标有0~10的数字, 数字越大, 表示疼痛强度越大。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0代表无痛, 1代表轻痛, 10代表最严重疼痛, 最后了解患者此时疼痛在标尺上的哪个位置。

2评估的标准[1]

轻微疼痛1-4级 (如不适, 重物压迫感、钝性疼痛、炎性痛) ;中度疼痛5-6级 (如跳疼和痉挛、烧灼感、挤压感) ;严重疼痛7-9级 (如妨碍正常活动) ;剧烈疼痛 (无法控制) 该法有利于护士较为准确掌握疼痛的程度, 利于评估疼痛的效果。

3 疼痛的心理护理

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 不仅会造成患着身体上的痛苦, 还会造成心理上、精神上的痛苦, 进而影响家人家庭及社会关系 (如图1) 。首先对患者的疼痛要给予同情和理解, 进行心理安慰、鼓励, 使其丛精神上摆脱恐惧感, 有效配合治疗。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痛苦, 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疼痛的特点、部位、诱发因素, 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减少患者痛苦。

3 止痛措施

3.1 抗肿瘤治疗 由于肿瘤导致的疼痛, 有些可以通过适当的抗肿瘤治疗, 能迅速取得满意的镇痛疗效。如对骨转移所施行的局部放射治疗, 针对巨大肿块采取的有效化疗, 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晚期患者的疼痛。抗肿瘤治疗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

3.1.1 放疗 放疗对于因骨转移引起的疼痛、脊髓受压、脑部转移、周围神经肿瘤浸润等原因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1.2 化疗 化疗对敏感的恶性肿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能迅速减轻疼痛。

3.1.3 姑息性手术 姑息性手术可以将大块肿瘤切除以达到止痛的目的, 对缓解晚期患者的疼痛具有很好的效果。

3.2 药物治疗 癌症疼痛令人难以忍受。因此, 缓解或控制疼痛是护理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内容, 可根据疼痛程度, 合理采用三阶梯止痛法缓解疼痛[3]。①轻度癌痛:给予非鸦片类镇痛药, 如阿司匹林, 辅助药可给地西泮;②中度癌痛:可选弱鸦片类药, 如可待因等;③重度癌痛:用鸦片类药, 如吗啡等, 注意按时给药, 药量可根据个体需要加以调整。

一般情况下镇痛剂的使用原则为:①由弱到强, 逐级增加。②按时给药:止痛药应当有规律地按时给药, 而不是按需给药-即只在疼痛时给药。使疼痛在尚未开始或刚开始便得到控制, 这样不仅能避免剂量的逐渐增大, 还可以减少患者心理上对疼痛的恐惧感, 取得更好的疗效。

3.3 神经阻滞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主要是指应用药物或其他物理手段暂时或长期阻断神经传导通路, 以达到止痛目的的方法。

3.4 音乐疗法 音乐直接影响患者情绪, 优美委婉的乐曲对人体各系统均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当晚期癌症患者产生愤怒、孤独、恐惧等心理反应时, 可以用恰当的音乐将患者的心理状态准确地表达出来, 并通过音乐调动患者的情绪, 使其走出情绪的低谷, 把自己从情绪的低谷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给有音乐爱好的晚期癌症患者在睡前或饭后选择相应的乐曲播放, 患者的疼痛在舒缓的音乐中也可以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4 疼痛的护理

护士在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时, 要熟练掌握药物的性能, 剂量, 浓度, 给药途径及用药后的反应, 认真做到按时给药, 按需给药, 止痛药物可消除大脑皮层对疼痛的记忆, 使疼痛在刚开始既得到控制, 减缓了药物剂量的增, 并且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因此认为患者要求增加剂量或给药次数即是药物成瘾, 从而延长给药时间是错误的。事实上, 给药时间越长, 疼痛越剧烈, 止痛药剂量越大, 故在执行止痛药物治疗的过程中, 要鼓励患者诉说疼痛, 对疼痛做出正确的评估, 从而做到准确给药, 尽可能使患者完全解除疼痛。

5 晚期癌症患者癌痛健康教育

5.1 帮助晚期癌症患者了解所使用的止痛药物的疗效、方法和副作用等。

5.2 让晚期癌症患者知道忍受疼痛不但会影响睡眠和食欲, 还会降低自身免疫力, 影响自己和家属的心理状态, 影响人际关系。

5.3 告诉晚期癌症患者缓解疼痛是临终关怀最重要的工作, 他们可以随时想医生和护士或其他工作人员诉说有关疼痛的感觉和感受, 以便医生和护士找出适合他自己的止痛药、用量及用法。

5.4 帮助晚期癌症患者解除担心耐药性和成瘾性的顾虑。

随着整体护理的实施和逐步完善, 护士在癌症疼痛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中经常和患者进行沟通, 及时了解, 评估患者的感受, 实施有效地止痛措施, 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晚期癌症,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马丽娟.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重庆医学, 2002, 31 (11) :1143-1144.

[2]袁葵.疼痛疾病护理的研究进展.中国护理杂志, 2006, 3 (7) :45-47.

探讨疼痛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9

1临床资料

选取临床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疼痛患者100例, 其中男60例, 女40例。年龄19~76岁, 平均49岁。急性痛20例, 慢性痛80例。头痛20例, 腹痛30例, 胸痛19例, 骨、关节、肌肉痛10例, 癌症患者30例。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焦虑、恐惧等均可加重疼痛的程度, 反之疼痛又会影响情绪, 形成不良循环。建立起相互信赖护患关系, 当患者相信护士真心关怀他, 在情绪、知识、身体等各方面帮助其控制和处理疼痛问题时, 患者才会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护士。有些患者害怕别人对自己在疼痛时的行为反应不理解, 不了解他的痛苦, 或不能接纳他的困境, 这些担心会引起患者的不安和焦虑, 而加重疼痛程度。因此, 护士需鼓励患者表达其疼痛的感受及对适应疼痛所做的努力, 护士有责任帮助患者及家人接受其行为反应, 这样才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2.2 缓解或解除疼痛

大部份的疼痛在选择适当的止痛药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护理人员应掌握药理学知识, 了解患者的身体和相关的疼痛治疗情况, 正确使用镇痛药物。对中等程度的急性和慢性疼痛, 效果良好, 如肌肉痛, 关节痛, 头痛, 风湿痛, 无成瘾性, 但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大, 消化性溃疡患者慎用或禁用。安定药物如地西泮, 氯丙嗪和其他药物, 抗焦虑和镇静作用, 与镇痛药物可增强镇痛作用。用于治疗慢性和急性疼痛, 口服药物是优先级;根据个人的痛苦和医疗环境不同, 进行方式选择;手术后通常使用胃肠外静脉途径, 通常使用缓慢释放药物和持续滴注方式;肌内注射不合适于成人, 婴儿或小孩, 因为肌内注射即疼痛和无效。逐步选择止痛药, 以适应疼痛强度, 慢性癌症疼痛建议使用止痛阶梯疗法;药物使用在术后疼痛, 轻度至中度疼痛可以开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 中度至重度疼痛开始使用阿片止痛剂。在治疗过程中, 护士应注意观察病情, 掌握阶段用药, 如麻醉性镇痛药与成瘾和耐受性, 以轻度和中度疼痛患者的非麻醉性镇痛药的应用为主;掌握治疗用药时间和剂量, 在20~30 min应评估并记录镇痛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当疼痛缓解或停止后应及时停药, 防止不良反应及耐药性和成瘾。镇痛药类型较多, 经诊断明确后才能使用镇痛药物, 不能随意使用镇痛, 以免掩盖症状, 延误病情。非药物性治疗措施, 如热敷或冷敷、按摩、放松训练、局部压迫或振动、催眠、认知行为治疗等。

2.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机体虚弱或精神紧张的患者, 惧怕治疗中如穿刺等的痛感而发生头晕。对此需向患者解释发生的原因, 安慰其不必紧张, 并劝说全身放松休息数分钟会自行缓解。同时观察生命体征, 如有异常及时协助医师处理, 症状消失后观察10~15 min, 无不适方可离去。低血压表现为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血压常低于10.64/6.65kPa (80/50 mm Hg) 。应立即去枕平卧, 氧气吸入, 给予5%葡萄糖盐水500 ml静脉滴注, 50%葡萄糖60~100 ml加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等。意识丧失表现为类似过敏反应或局麻药中毒, 如面色苍白、短暂意识丧失, 易发生在疼痛治疗中或结束后, 可能与患者过于紧张或局部刺激强度过大有关。一旦发生应立即平卧、给予氧气吸入, 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抢救, 协助医师做好患者的救治, 直至患者平称后方可离去。声音嘶哑、无声及霍纳综合征, 星状神经节阻滞时, 可出现一侧面色潮红、眼睑下垂、睑裂变小, 结合膜充血, 此为阻滞治疗准确发挥作用的反应, 患者不必顾虑。当喉返神经被阻滞时, 患者出现声音嘶哑, 严重者无声、胸闷憋气[2]。轻者数秒或数分钟后自行缓解, 重者给予氧气吸入, 必要时加面罩加压给氧, 症状会逐渐缓解。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患者, 术毕观察20~30 min后, 无异常允许患者离去。皮扶受损是指物理疗法中如理疗时功率过大, 机器开启时间过长, 局部发生灼热。因此理疗时应掌握适当的功率, 随时观察理疗部位皮肤情况, 以防止烫伤, 胶布过敏者应用脱敏胶布。

摘要:目的 探讨疼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临床100例疼痛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 明确疼痛原因, 制定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减轻或缓解患者的疼痛。结论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观察疼痛特征, 指导患者及家属减轻疼痛的方法, 采取预见性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

关键词: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毛桂珍.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 31 (3) :6.

手术后疼痛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10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

手术后疼痛,多是损伤的直接结果,但疼痛的类型、范围、强度及伴随着躯体反应与患者不同的心理情绪密切相关。手术后疼痛刺激可引起机体交感神经活动过度增强,出现心率增快[1]。由于疼痛引起的呼吸肌痉挛和运动力下降,可引起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吸烟者和患呼吸系统疾病者更明显。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会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对于有些患有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或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极为不利,可引起术后致命的并发症和血栓形成,造成心脏和脑血管意外[2]。手术后疼痛对人体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失眠。这些心理反应加之疼痛的影响,无疑会延缓患者的康复过程,使一些患者产生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因此,分析手术后疼痛的原因及护理干预,对减少手术并发症及增快病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 手术后疼痛原因

1.1 身体部位的伤口是引起疼痛的直接原因

术后疼痛的程度与病情、病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方法有关。

1.2 体位影响疼痛

术后患者由于麻醉后去枕平卧,加上常规静脉输液,留置尿管,不动、不翻身呈固定仰卧位,使疼痛加重。

1.3 精神因素影响疼痛

有的患者担心手术会影响以后的身体健康;患肿瘤者,则怀疑自己是否患有恶性肿瘤;有的担心日后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关系等等,紧张多虑的情绪导致复杂的心理变化,因此加重了疼痛[3]。

1.4 其他影响因素

如受术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态度等,均会影响疼痛的程度、范围及持续时间。

2 减少手术后疼痛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疼痛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人员对术后疼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使用药物、给药技术和其他非侵袭性方法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护士在为术后疼痛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应从社會、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护理。

2.1 转变观念,提高对术后疼痛的认识将疼痛作为继T、 P、 R、 BP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第五生命体征,贯穿于每个病人的护理始终。据报道,有50%以上病人术后72h仍疼痛不止[3]。一般病人在接受手术的同时也接受了术后会疼痛的观念,而这一观念也成了医护人员对术后病人主诉疼痛时最好的理由,鼓励病人克服疼痛、忍耐疼痛,过多地考虑,甚至夸大了止痛药带来的副作用和成瘾性,忽视了因疼痛带来的各种应激反应。由于观念的错误,往往是病人主诉疼痛难忍和要求镇痛时才被动处理,且用药单一,剂量不足。

2.2 术前帮助患者与预料的疼痛作斗争

解答患者对手术存在的顾虑,也可与麻醉医师联系采用超前镇痛方法。

2.3 术后疼痛的护理(1)术后数小时内,由于麻醉药物作用,患者暂时不感疼痛,此时应充分休息,避免交谈。依麻醉方式,判定麻醉药的有效时间,给予患者翻身,使其呈自然放松的姿势,减轻疼痛。(2)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后,此时患者往往感到最疼痛,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家属给予细致、体贴的照顾。对患者疼痛相应部位或反射区的按摩,嘱患者深呼吸,讲讲开心的事等,以转移注意力,帮助患者放松,发挥自身作用、缓解控制疼痛。(3)尽管术后非药物止痛,是整体护理的追求,但实际中,药物止痛是手术后常用的方法之一。在VRS疼痛评定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多种止痛剂联合应用,减少了麻醉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又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4]。(4)术后患者及其家属都想知道患者术中的情况,作为一名现代护士应仔细翻阅病案,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术前、术中、术后各种病情记录,以温柔关怀的语言,指导家属及患者了解术后恢复期应注意的健康常识,以缓解患者精神上紧张的情绪,减轻家属的担忧,主动积极地配合医疗护理,减少、减轻疼痛。(5)术后根据患者不同的术式,尽早及时拔除尿管,鼓励患者尽早自动翻身、下床活动,自解小便,发挥患者自身的作用,是最有效的止痛方法之一。

手术创伤会给患者带来疼痛等不适症状,对疼痛进行正确观察、评估并提出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是减少术后疼痛、使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因此,分析手术后疼痛的原因及护理干预,对减少手术并发症及增快病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晓红.有效地控制疼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6): 282.

[2]何观花.手术后疼痛护理中的误区.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3):280.

[3]王增英.加深对疼痛和止痛的机理认识提高护理质量.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6):258.

[4]从志强,从志斌.对术后镇痛护士应注意的问题.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2):74.

上一篇: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下一篇:草根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