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资源建设

2024-05-19

馆藏资源建设(精选十篇)

馆藏资源建设 篇1

一、建设特色馆藏的意义

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第三章第十条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的需要, 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 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注意收藏本校的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出版物和学术文献。”建立特色馆藏是衡量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水平的标志之一。

目前, 图书馆界已认识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应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模式, 要从宏观上统筹考虑, 各图书馆应根据本单位所在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与优势, 根据读者的需求及本单位原有的基础, 根据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分工安排等实际情况, 选择与突出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专业文献作为自己的特色馆藏。民族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合理采选, 抢救和保护民族地方文化遗产, 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的信息资源, 这样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科学技术、城乡建设、旅游开发、中外文化交流等的发展, 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创建自身品牌优势。特色馆藏的建设是民族高校图书馆生存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 是信息时代对信息处理分工的必然。特色化和数字化是民族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也是实现共建共享的桥梁和纽带。

二、建设特色馆藏的前提:准确了解读者需求

实现特色馆藏资源的合理化建设, 关键是要及时掌握读者信息需求动向, 准确把握关于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数据库、共享资源等各种资源需求信息的全方位跟踪和集成化管理, 对用户需求信息进行智能化深层挖掘与分析。如今我校图书馆实行自动化、网络化管理, 载体资源的借阅和使用都有定期的记数和分类统计。另外, 图书馆还采取了多种具体的措施来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 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了“读者荐购”栏目, 提供了征订书目供读者荐购;在阅览室和流通书库备有“留言簿”, 随时由工作人员将读者的购书建议反馈到采编部;定期做读者调查, 了解信息需求;在馆内设有信息咨询台, 读者可随时咨询有关图书馆的服务, 并对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提出建议。

三、特色馆藏文献采选原则

我校属于文理兼顾的综合性院校, 民族文献既是民族高校图书馆的民族特色, 又是学科特色, 图书馆应该把地方民族文献作为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建设。

1. 计划性原则。

在进行采集工作之前, 需要有目的地制定周密详尽的计划, 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获取最有价值的地方民族文献。制订的计划既要考虑到当前的需要, 又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需要;在广为开辟少数民族文献信息源时又要尽可能节约经费;既突出重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又要兼顾一般性文献资源;既重质又要重量。

2. 系统性原则。

要系统地采集和积累地方民族文献资料, 尽量收齐连续出版物、多卷书和丛书,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资料的整体效能。地方民族文献收集的系统性主要从文献本身的系统性、读者需求系统性和文献保存传递系统性这三方面来考虑。有重点、有特色的藏书系统, 是少数民族文献工作者长期选择、系统积累的结果。藏书的系统性需要长时期、有步骤的选择和不断调整藏书计划才能形成。

3. 针对性原则。

根据我馆所处的地域确定收集文献的民族范围, 有计划、有目的地采集聚居在本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四川境内的少数民族以藏族、彝族、羌族为主, 我馆根据自己的学科重点和专业特色自建了藏族、彝族和羌族文献特色数据库。图书馆以藏族、彝族、羌族三个民族的文献资料收藏较全, 民族文献的收藏偏重于这三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民族语言、民族文学、民族考古等方面的内容。

4. 协调性原则。

任何一个图书馆要想完全收藏各种出版物是不可能的,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一定区域内馆际协调分工合作, 明确各自采集地方民族文献的重点, 办出自己的特色, 对各馆所有的文献资源实现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各馆确立各自的收藏重点之后, 可通过双方提供多余复本或复印本进行馆际交换, 互为补充,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我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的协作关系, 为我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办理了各馆通用的借书证和阅览证, 为读者开展文献复制和办理来函邮寄等业务, 这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普遍的、有效的形式。

四、我馆进行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 专业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专业特色馆藏是指馆藏某类学科或某些专业文献比较系统完整, 能充分满足学校重点学科的专业研究和特色学科建设的需要。图书馆的“学科性”特色馆藏要充分考虑本校教师的科研需要。建设具有学科和地域特色的馆藏是提高我校图书馆馆藏质量的重要手段。我校现有1个一级省级重点学科, 10个二级省级重点学科, 1个二级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7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 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1个国家级共建实验室, 11个省 (部) 级重点实验室。特别是在新材料研制、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研究 (藏、彝、羌、苗) 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 (彝、藏、傣) 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民族高校在研究本地区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时, 形成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图书馆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馆藏。我馆收藏的民族文献涉及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史志等各个方面, 以及地方志和民族古籍。比如, 关于藏学方面的文学史料有《格萨尔王传》的藏、汉文资料及其研究论文等, 宗教方面有藏文《大藏经》等许多珍贵的资料。另外, 我馆收藏的畜牧兽医文献数量庞大, 在整个民族高校图书馆中也是一大特色。

2. 地方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地方特色馆藏是指根据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特点, 对有关本地的文献资料进行完整系统的收藏, 从而形成特色。地方文献多出自地方人士之手, 史料翔实、数据真实可靠, 具有权威性。凉山地区是四川彝族的最大聚居区, 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制度是全国奴隶制社会的典型, 我馆对于凉山地方文献也有较多收藏, 对康区的藏族文献收藏也较为完整。

3. 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

特色数据库也是对专业特色文献和地方特色文献按照一定的主题, 进行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数字化的专题馆藏。特色数据库具有独特信息价值和多途径检索功能, 它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最主要的信息资源, 是传统图书馆特色馆藏在数字时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目前, 我馆共建有21个自建数据库, 重点打造的有藏族信息资源数据库、康区藏族文献数据库 (论文) 、彝族信息资源数据库、羌族文献研究数据库。另外, 我馆还建成了学科论文数据库, 其中包括西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西南民族大学硕、博论文数据库、西南民族大学成果数据库、少数民族信息资源数据库、畜牧兽医信息资源数据库和西部开发信息资源数据库。其中, 西南民族大学成果数据库收录的是本校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 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是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的兼容, 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基础。特色数据库是在网络环境下, 特色文献馆藏的延伸和发展, 是特色文献馆藏的数字化体现。特色文献数字化能够利用网络为特色文献资源创造现代化的管理平台, 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备的、更多角度的检索系统, 从而充分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并为远程利用打下基础, 实现资源共享。

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是图书馆业界已经达成的共识, 是图书馆信息网络化建设及文献资源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特色馆藏是在长期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 高校图书馆为了配合这一转变, 也相应地加大了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与开发, 使得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形成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的局面, 从而建立起一种独特的特色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要想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使广大读者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 就要更好地建设特色文献资源馆藏体系。

摘要:文章结合本馆特色馆藏建设实际, 探讨了民族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意义、原则、途径和方法, 并提出民族高校图书馆进行馆藏建设要从实际出发, 结合本校的重点学科建设, 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

关键词: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罗映红.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6 (6) .

[2]王超湘.现代图书馆理念论纲[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馆藏资源建设 篇2

敦煌市档案局赵红云

加强档案资源整合是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突出馆藏“特色档案”的重要途径,是档案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资源整合的力度大小,它直接关系着档案馆这个基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能反映出服务于民生的方式、水平和程度,进一步体现了档案馆馆藏特色档案的文化品位。加强档案资源整合的关键,要在提高馆藏特色档案和改善馆藏结构上做文章、下功夫。

一、档案资源整合的关键是要做好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

首先,要认识到档案来源于文件,档案又是文件的归宿。档案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措施,监督、检查和指导各部门、各立档单位各种文件材料的形成、管理、立卷归档工作,达到符合档案整理要求,达到便于科学管理要求,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一句话就是说,凡是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要标准化、规范化,比如文书处理部门在起草文件时严格按照文书处理方面的规定标准执行;其它各专业主管部门,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有专业文本标准和要求,应严格执行。这是档案部门实施宏观调控,加强档案监督、检查和指导的关键性一步。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档案室与案馆的关系,做到工作互补,资源共享。档案室是档案馆的基础,馆藏档案大部分来源于各个档案室。档案部门要投入精力,帮助和培训基层档案人员,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特别是让那些新手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如机关档案室创建示范活动时,我们应积助他们做好机关档案工作,把重点放在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上,进一步做好整理、鉴定工作,使之档案符合质量要求。只有这样,档案交接才能顺利,才能保证案卷质量,档案馆档案资源得以充分。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必须要严格贯彻落实《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工作通则》《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使档案室工作与档案馆工作同步发展。

第三,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中心,重点做好经济建档工作。这就要求档案部门的同志,随时掌握和了解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抓重点、早安排,跟踪服务,做好经济建档的指导工作。特别是要根据县市的发展特点,掌握其发展规律做好建档安排,如敦煌市委、市政府2008年在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集中精力狠抓了“五件大事”和“十件实事”,档案部门随时关注着大事要事的发展,很快研究出了方案,制定出了岗位责任,指定专人负责,落实了经济建档工作,基本做到了经济建设发展到那里,档案工作跟踪服务到那里的意识。另外,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档案部门密切和有关单位、部门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作战,为完成经济建档工作打好基础。

第四,要在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中,加强重点档案的指导性安排。做好重点档案指导工作,是档案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2007年酒泉市档案局在全市作了加快重点工程建档和旅游资源建档安排后,各县市按照要求都作了这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2008年又提出对星级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部门进行建档,在各县市档案部门的努力下,已拉开了建档头绪,特别向敦煌市作为旅游开放城市,获得二星级以上的宾馆、饭店36家,工作量大,任务重,计划在二、三年内完成旅游部门建档工作。

二、新时期,地方特色档案的框架构思

过去,县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结构存在非常突出问题,就是种类的单一化。各档案馆文书档案占了馆藏的90%以上,其它档案的数量很少,甚至是空白。1979年,敦煌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旅游开放城市,那时,馆藏档案才4737卷,主要是文书档案和少部分的图纸,种类极度贫乏,更谈不上结构合理。随着我市旅游开放城市的整体推进,国际旅游名城

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档案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到1991年,馆藏档案达14299卷,2008年馆藏档案达36696卷,包括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照片档案、教学档案、印章档案、人事档案、公证档案、统计档案、票证档案等,时间为1949年至2001年;馆藏还有珍贵的历史档案,现存12件藏文经卷(中唐时期);清代档案共14件,如《敦煌乾隆志》(清抄本)、《敦煌道光志》(属木刻版印刷),清代档案还有、如文契、尾契、证书等档案;民国档案如《重修敦煌县志》(又名吕志)(属手抄本)等.。

新时期的档案馆,需要现代特色档案来装饰,更需要具备文化品位较高的地方特色档案来曾托,一个地区一个县市的地方特色档案不完全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总结。敦煌作为旅游开放城市,其特色档案也有所不同,下面就特色档案的框架结构问题进行尝试,仅供参考。

首先,了解市情,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来定位特色档案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市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平均海拔1138米,年平均气温9.3℃,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0毫米,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其市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独特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敦煌展现出了中国各个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具有近4000年的文明历史。历史上的敦煌,是塞种、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集散的大舞台,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结地,丝路边塞文化、两关长城文化和东西方文明交融汇聚的结点。著名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79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92年经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敦煌旅游经济开发区”,1998年敦煌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敦煌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风光奇特迷人。现存各类文物景点24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4A级景点三处,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特别是被称为“文化瑰宝”的莫高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还有被国家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奇观鸣沙山·月牙泉,著名的古关遗存玉门关、阳关,保存完整的汉长城、积薪堆和大自然神工鬼斧、妙造天成的雅丹地貌(魔鬼城)等等,这一切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寻秘探幽、观光揽胜,使敦煌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热线上的黄金旅游点。近年来,敦煌市大力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形成了莫高窟艺术观赏区、鸣沙山·月牙泉自然风光旅游区、阳关渥洼池绿洲旅游区、玉门关汉长城古战场观光区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五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阳关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光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

敦煌地处内陆,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年平均气温9.3℃,平均最高气温24.9℃,平均最低气温零下9.3℃。太阳年辐射总量153.76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150天左右,为发展优质林果业、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敦煌是甘肃粮食、棉花、瓜果、蔬菜主要产地之一。敦煌市还盛产葡萄、苹果、李广杏、紫胭桃、香水梨、鸣山大枣、敦煌蜜瓜等40余种名优水果和蔬菜。敦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钒、铁、磷、硫、石棉、芒硝等4大类(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26个品种,品位高、贮量大,开采方便。其中位于方山口的钒矿,属大型矿床,探明储量125.8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07%,位居全国第四,平均品位0.86%,最高达3%,潜在经济价值28.24亿元。

3、基础条件完善,发展环境优越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优越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敦煌铁路已建成运营,开通了敦煌到西安、乌鲁木齐、兰州、银川、酒泉三条线路,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已基本建成使用;境内公路是通往新疆、西藏、青海的交通纽带,313线高等级公路已全线贯通投入运营;敦煌机场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西安、成都、西宁、乌鲁木齐、兰州等12个大中城市的航线,旅游高峰期每周达120架次,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二是优质充足的能源电力供应。党河水库及坝下四个水电站年发电量达2400万千瓦/时。总投资2.78亿元,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的燃机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每年输入敦煌的2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又为敦煌提供了充足的清洁能源。三是优化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投资1亿元的8万吨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已经完成,日供水量达到2.2万吨;全长9.7公里,总投资1亿元的城市外环路建设工程已批准立项;全面启动实施了城市立面改造、城市夜景灯光、风情城、党河风情线等城市十大景观工程;与旅游业发展相配套的接待服务设施已具规模,全市共有宾馆饭店128家,其中星级宾馆36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7家);经营国际国内业务的旅行社42家,其中国际社5家,国内社37家,取得资格的导游706人。四是优惠灵活的招商引资政策。1992年,敦煌市被批为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五是优秀一流的社会发展环境。敦煌市先后建成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省级“文明市”、“全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和“全省综合治理模范市”、“全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城”、“全省广播电影电视先进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全市上下处处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其次,结合实际,寻求档案资源,划定特色档案的范围

敦煌市委、市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下,重新确定了“旅游立市,工业强市,项目带动,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以优势资源培植支柱财源,以市场理念推动旅游开发,以敦煌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以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以改革开放推动全民创业,努力把敦煌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国际旅游名城。在紧紧围绕打造“魅力敦煌、艺术之都”,着力推进“城市特色化、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档案部门紧密结合这一实际,提出以下地方特色档案的框架。

1、历史档案。广泛向社会征集散存在民间的能反映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各种历史档案资料,时期为解放以前各个历史阶段。敦煌市档案馆在这方面已坚持了多年,很有成效,如从各种专业期刊收集到的反映与敦煌文化、敦煌艺术有关的学术论文,民间征集的老照片,清代、民国时期的文契、各种证件等,这些填补了档案馆缺乏历史档案的空白。

2、旅游档案。敦煌为旅游开放城市,我们把旅游资源建档和旅游部门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纳入建档范围很有特色。全市共有宾馆饭店128家,其中星级宾馆36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7家);经营国际国内业务的旅行社42家,其中国际社5家,国内社37家,建档完全达到标准化正是一项大工程,但市档案部门已启动了此项工程。

3、突发事件档案。自然灾害如风灾、火灾、水灾、震灾,还有向03年的非典、09年甲型H1N1流感预防、山体滑坡、煤矿瓦斯爆炸等造成的直接危害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的事

件。我们应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收集整理应急预案、现场录音录像、照片及后期处理结果等,一定要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4、重大活动档案。主要是在本地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以及重要接待方面的档案资料,比如,敦煌市档案馆在近几年,始终注意收集市上举办的大型活动材料,如市上已成功举办的四届文化旅游节会、招商会,敦煌航空口岸开通庆典活动,08年北京奥运火炬敦煌传递活动等档案收集、整理非常到位。还比如市上的重大接待,向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到敦煌视察、参观考察、调研等活动中形成档案资料,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接待日程安排、题词和照片上,但我们的经验是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应亲自参与各种活动和接待,重点拍摄第一现场的照片。

5、民生档案。涉及民生方面的档案很多,如,教学档案、职工档案、劳动合同档案、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医疗保险档案、失业登记档案、工伤事故档案、生育保险档案、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拆迁档案、房产档案、病案档案、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土地承包档案、复退军人档案、林权制度改革档案以及知名人士档案、劳模档案、家庭档案等。这部分档案相关单位每年不同程度的都在做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6、名优产品档案。各地有各地的名优产品,敦煌为了让农产品产生“品牌效应”市上围绕“敦煌”二字的含金量,在品牌销售上打响敦煌牌,先后在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阳关牌”葡萄,敦煌“飞天牌”棉花,“飞天牌”弹棉胎,“飞将军牌”李广杏等7个农产品和30多个加工产品商标。2008年我市生产的无核白、红地球葡萄被评为全国“中华名果”。我们在这一方面应该注意收集获得名优产品的申报材料、照片以及证书等。

7、城市改造档案。城市改造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这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编制城市规划,按规划分批实施。近两年来,敦煌市在城市改造上以敦煌文化特色为主线,先后启动实施了党河风情线、敦煌风情城、城市街景的立面改造和道路改造、城市夜景灯光设置等“十大城市景观工程”,使敦煌的城市特色日益凸显了出来。特别能让游客体验到的是敦煌文化元素包装了整个敦煌城,大到建筑物的整体色调、外观造型、浮雕图案,小到人行道的改造、大理石的石刻花纹都精心设计制作,出出体现敦煌文化特色。在人行道的铺设上,按照方案精心选择了石窟壁画中隋代、唐代的莲花砖及藻井和从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古币图案,铺装了莲花街和古币街。走在敦煌大街上,使人有一种“眼中现古今,脚下生莲花”的感觉。敦煌市档案馆抓住这些特色,已启动收集工作,列出了收集计划,先着手将以敦煌古文化元素包装的城市五条大街和人行道街景用摄像机、照相机拍摄出现场景色。

8、荣誉档案。包含两个方面,既,一是市委、市政府等部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的证书、奖杯等归入档案馆保存;二是个人获取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劳模、先进工作者等领回的证书、奖杯争取收交档案馆保存。

9、名人档案。这里面我想从几方面着手,一是获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有特殊贡献的,将他们的论著、论文、证书收集归档;一是在摄影、书法、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有成就的地方名人,将他们的作品、获奖证书收集归档;一是研究地方曲子戏并有成果的名人,将他们收集的地方戏曲、词以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证书等收集归档。

10、实物档案。档案馆重视收集一些比较珍贵实物档案很有必要,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依据。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探讨和构思出的敦煌市特色档案框架,在这些特色档案中,有些档案已收藏进馆,有些我们在做积极努力,准备开始收集整理,还有些需要创造条件,如经费问题,专业人才问题,特殊保管设施问题等,只有条件具备时,才能对那些具有地方特色档案做系统的收集、整理、鉴定和归档。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 篇3

关键词: 图书馆 网络环境 信息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57-02

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 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又不是孤立 的 , 它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文献出版方式的变化和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 无疑 会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 , 如何以网络环境为背景 , 搞好图书馆 藏信息资源建设 , 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 也是 21 世纪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课 题之一。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数量大、种类多 , 传播和利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按文献载体来 分 , 有纸、磁、光、电载体文献 , 如印刷型、磁盘型、 光盘型和网络型等;按信息资源 的分布 , 可分为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现实馆藏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源 , 如图书、报刊、 声像资料、缩微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虚拟馆藏是通过本馆计算机系 统及其通信设备可 以共享的馆外信息资源。

二、网络环境对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影晌

1. 对馆藏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传统文献的收藏对象是以纸质印刷型的文献为主。在网络 环境下 , 现代多媒体技术使文献由实物型向虚拟型发展。馆藏文献由单一的纸质印刷型文 献发展到纸质印刷型文献与缩微、 磁介质、声像、光盘电子文献并存 , 实物文献与虚拟文 献并存 , 馆藏结构与网络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增强 , 书目、数据库越来越成为用户通过网络寻求利用相关文献信息的重要手段 , 不仅促使二次文献日益丰富 , 进 -步改变着馆藏文 献结构 , 也为图书馆参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 实现馆藏文献特色化、专业化 , 促进文献 资源社会化提供了基础。

2. 对馆藏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传统图书馆主要是通过订购、直接采购、交换、接受 捐赠等方式获取馆藏资源 , 文献入藏后 , 便拥有了该文献的永久使用权和所有权。而 在 网络环境下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 , 获取的方式包括入网、购入、联机使用权、租 用、 免费等形式 , 实际上 , 图书馆所获得的往往不是信息资源本身 , 而是信息资源的使 用权。强调使 用权的建设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新理 念。

3.对馆藏经费预算及其分配的影响。传统图书馆经费预算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购买书 刊 , 而网络环境使图书馆能够便捷 利用网上各种信息资源, 将有限的购书经费去购买最 常用、最有特色的文献资源。同时网络使 经费预算的分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 将从过去以订购这单一形式 , 转变为购买、租借、联机检索等多种形式并举 , 经费预算中将有一部 分用于网络资源的存取以及数据库建设 , 而且随着 电子信息源的增多 , 这部分经费所占 比例将会更大。

4.对馆藏质量评价的影响。传统的馆藏建设强调的是书刊采访的质量 , 被评价的对象是文 献本身 , 即实际入藏书刊的数量、结构、重点等。而在网络环境下 , 是评价图书馆在整个 信息环境中为用户提供信 息的选择能力和存取能力 , 这种能力不仅是提供检索机会 , 其 质量高低实际上反映了满足用户需求水平的高低。检索质量便成为评价馆藏质量的重要标准 。

三、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1.加强馆藏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建设。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 的建设要更加注重特色化, 突出馆藏重点 , 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图书馆如果没有特色馆藏 , 将难 吸 引异地读者利用其虚拟馆藏 , 就特色馆藏建设而言 , 它应是一项有明确目标的常抓不懈的 工作。我国的特色馆藏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 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 , 上海图书馆设立 了家谱文献专藏 , 收藏家谱原件1.1万多种 ,8.3 万余册。再如 , 湖南图书馆从1980 年起 专门成立了地方文献部 , 专事湖南地方文献的收藏 , 特别是在地方志收藏的数量、品种和 质量上形成了馆藏特色。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中不仅要突出藏书特色 , 而且要 在特色馆藏的基础上进行书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以及全文特色数据库的开发上网 , 只有 这样 , 才能极大地丰富网络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特色 资源的利用价值。这是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 资源建设的新模式。

2.共享资源 , 抓好“ 虚拟馆藏”的引入。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 , 既是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的组成部分 , 也是构成网络信息体系 , 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从宏观管理角度来看 , 信 息资源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协调与资源共享。

图书馆不仅在收藏文献信息资源需要协调和共享 , 而且在将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时 ,更需要协作分工。在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的今天 , 图书馆仅凭自身能力 , 根本无法 构筑令人满意的馆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以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 ,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 享 , 以协议方式确立各馆在资源链中所占的地位 , 明确各自的馆藏特色方向及在资源共享 中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 从而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和人力的浪费。图书馆应该发挥职 业优势 , 有针对性地开发网络资源 , 井加以整理和归类 , 为用户提供引导服务 , 形成有 特色的“ 虚拟馆藏”, 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Internet 是世界上最大的 信息库 , 最大的“ 数字金矿”, 可以挖掘出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商业、科技和经济等信息 。图书馆应注重网络信息的挖掘和利用 , 迅速发现和利用网络信息 , 延伸自己的馆藏 ,为用户实现“ 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全球图书馆”的高度资源共享,这是未来数字图 书馆的主要 功能之一。

3.优化馆藏结构 , 加大电子文献的入藏力度。电子文献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而出现的新型信息媒体。为了适应网络时代 的到来 , 图书馆馆藏应由单一的印刷型向多媒 体方向转变 , 加大电子文献的入藏力度。电 子文献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 : 一是普通电子 出 版物 , 主要是指以光盘形式发行的电子文献 ;二是网络电子出版物 , 主要指利用计算 机网络出版发行的电子图书、期刊、图像和音乐作 品等网络电子文献。电子文献的出现极 大地改变了信息的记录、传播和获取模式 , 它在馆藏信息资源体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 位置。 其中 , 网络电子出版物特别是网络数据库 , 因其强大的异地信息存取和检索功能 成为图书馆重要的馆藏资源。例如 , 清华大学的《中国 学术期刊 ( 光盘版 ) 》是以各学 科领域的带头的期刊、核心期刊构成基本框架的全文信息 检索系统,入编的期刊总数达 3500 多种 , 这类光盘是入藏的首选。电子文献的入藏 , 要注意与印刷型文献进行合理配 置 , 使印刷型与电子型之间的配置处于最佳状态。图书馆要及时调整采访策略 , 明确电子 文献的馆藏建设方向 , 不断提高电子文献在馆藏中的比例。

4.加快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现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数据库资 源 , 文献资源的质量和规模 , 实际上就是数据库的质量和规模。因此 , 有计划地将图书 馆馆藏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及其他类型载体文献信息数字化 , 组织成数据库投人网络 , 目的 是提高馆藏文献的易用性和共享性。这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 作。由于技术、资金、人力等条件限制 , 图书馆不可能将所有馆藏资源数字化。图书馆应 有选择、有计划地将有特色、有持久价值的馆藏优先进行数字化处理 , 使其成为网络信息 资源中最具情报价值的信息。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形式目前有三种 , 即书目数据库、全文数 据库、书目文 摘与全文相结合的数据库。在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中 , 各馆可以视具体情况, 分层次、分类别 地实施数据库建设。

总之 , 全球化的网络信息市场正在形成和 迅速发展 , 政府在网络信息产业和网络信 息市 场政策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 , 给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我们一 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 大力发展网络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 ,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 建与共享。图书馆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制定馆藏信息资源发展规划,不断提高馆藏质量, 拓展信息服务功能 ,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信息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建明,李虹.网络出版与图书馆工作对策.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

2.赵立芳.浅谈图书馆网络资源建设与开发. 现代情报,2003(1)

3.黄俊贵.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 图书馆论坛,2003(6)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河南平顶山 467001)

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的方式选择 篇4

有学者认为:“馆藏资源接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的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和利用等其他工作。因此, 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搞好常态的档案接收工作。

1.接收档案范围可以适当扩大。因为根据我国相关文件规定, 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是永久、30 年、10 年, 这种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定存在着一个范围过宽的问题, 使工作人员在给档案划定保管期限时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随意性, “其结果造成各单位形成的档案结构是两头尖中间大,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枣核形。由于档案馆只接收永久档案, 这样大量的长期档案保存在各立档单位手中, 从利用情况看, 有些永久档案很少被查阅, 而人们想要利用的内容却被划分成长期档案保存在立档单位, 没有被接收进馆, 这样使得综合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不能满足利用的需求”。因此, 该学者提议公共档案馆是否可以改变过去只接收永久档案的做法而有选择性地接收一些具有长期保管价值的档案。

2. 接收档案的纵深应该更加深入。因为根据我国《档案馆工作通则》第六条规定, 档案馆接收档案的范围:“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 省辖市 ( 州、盟) 和县级档案馆同时接收长期保存的档案;属于本馆应接收的撤销机关、团体档案;属于本馆应接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各种档案”。

3. 接收档案的种类应该不断扩大。公共档案馆在接收档案的过程中除了接收政府行政部门所形成的档案资源外, 还必须扩大其所接收档案的种类, 因为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载体, 公共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应该要能够全面地反映社会面貌。一些涉及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档案资源等也应该在被接收之范国内, 如公民籍贯、土地、房产、婚姻、计生、劳动、学籍、公证、组织人事、医疗保险以及知青、城市拆迁、退伍军人等专门档案;还有反映各地民情风俗、社会变革与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文化艺术、人文景观、名胜古迹、自然资源等档案信息资源;以及反映人文风俗的家族族谱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资源等。社会记忆的构建也离不开公共档案馆的参与, 公共档案馆可以通过当代的经验与过去的历史、神话、传说等方式, 借自文献、口述、行为仪式 ( 各种庆典、纪念仪式与讨论会) 与形象化物体 ( 如名人画像、塑像以及与某些记忆相关的地形、地貌等) 为媒介来形成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以及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工作, 因为网页资源正在以每周8%的速度更新,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接收, 将来可能就永远也不复存在。

二、馆藏资源的征集

1. 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那些反映民众生活点滴的档案信息资源。如一本家庭的生活账本、一张反映时代变迁的车船票;一张反映城市变化的城市地图;以及一张旧粮票、一张老照片等, 这些看来不起眼的生活点滴却在无声之间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2. 反映地方文化、民俗等的地方性档案资源。那些存放于民间的历朝历代的家谱、族谱、历史名人档案、地契文书, 以及一些富于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所形成的档案信息资源, 这些民间艺术其表现形式多样且符合当地民众, 特别是符合当地农村地区民众的生活习惯与欣赏标准, 应该说具有很大的保存价值。对于这些地方艺术所形成的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资源, 如纸质的词语、电子的视频资源部是公共档案馆征集的对象。

3.散落于民间的一些重要的历史档案。如以前一些官宦之家, 或是朝廷重臣在年事已高的情况之下, 有可能在告老还乡之时, 带回一些朝廷中的重要历史文书, 以及一些私人物品, 应该说这些东西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对于丰富公共档案馆的馆藏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这类历史档案资源可能不会很多, 但是非常具有价值, 是值得公共档案馆花力气去征集的对象。

公共档案馆在征集这些档案信息资源时, 应该通过灵活的方式去争取, 尽力鼓励民众向公共档案馆进行捐赠, 并为他们的捐赠行为进行大力的宣传, 以起到示范效果。当然在适当的时候, 也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对这些档案信息资源的所有权, 或者是通过鼓励民众把这些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寄存于公共档案馆中, 即所有权归其个人, 但使用权归公共档案馆。

三、馆藏资源的交换

1. 公共档案馆之间的交换。如一个省内不同市、县公共档案馆完全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来交换有无, 从而使其馆藏更加丰富多彩, 是方便利用者的就近利用。

2. 公共档案馆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关单位之间的馆藏资源的交换。因为历史的原因, 我国公共档案馆中可能保存了一些本该属于博物馆的文物, 但如放在档案馆中就称其为实物档案。当然, 也有一些存放于博物馆的档案信息资源, 以及存放于公共图书馆中的原始书稿、手稿, 它们称之为资料, 或文献, 而公共档案馆则称其为历史档案。对于这类资源谁也无权向对方索取或要求对方向谁归还与移交, 因为我国《档案法》第十二条规定:“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 可以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 档案馆与上述单位应当在档案的利用方面互相协作”。因此, 对于这类资源, 公共档案馆可以与这些单位协商, 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互通有无, 如果大家都实在只有孤本等特别珍贵的文献资源, 也可以采用交换复印件的形式来弥补, 以解决利用者利用上的不便。

四、馆藏资源的采集与生成

公共档案馆在馆藏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除了要做好上述丰富馆藏的工作以外, 还应该积极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直接采集与生成之中去, 由过去单一的被动的管理者身份变成档案的管理者与形成者的双重身份。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 通过这些积极主动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其馆藏资源的形成之中去.一方面可以扩大馆藏资源的来源, 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公共档案馆充分地参与了社会事务,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馆藏, 更大的意义在于扩大了公共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与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摘要:目前对公共档案馆馆藏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对其馆藏资源建设的方式选择进行分析。

馆藏资源建设 篇5

开发名士馆藏资源有助于提升东北文化内涵,加快东北文化建设进程。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地域民气的重要表现。孔子说:“里仁为美,居不择仁,焉得知?”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选择道德文化水平高的地区居住;二是对居住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仁义充满道德的人文环境。而后者即是开发名士馆藏资源的重大意义所在。良性的人文环境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抢救、搜集、系统开发东北名士馆藏资源亟待提上日程。

开发名士馆藏资源有助于促进东北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是东北地区文化兴省、文化强省的必要途径,承载着中华历史文化精髓和审美理念,是我国文化产业长期发展的根基和养料。将名士资源与文化产业建设有机结合,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形式宣传文化资源,并将这种资源以电视、电影、音乐、服装、旅游、饮食等艺术方式表现出来,成为增值性产品。而这种文化收益反过来也能为古籍文献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篇6

摘要:简述了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含义,指出从以下方面进行特色馆藏建设:学科特色馆藏建设、“地方性”特色馆藏建设、“数据库”特色馆藏建设及阐述了特色馆藏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特色馆藏 馆藏建设 地方高校图书馆

1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含义

所谓特色馆藏是指一所图书馆收藏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献资料,其除了指一所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外,还指一所图书馆总的馆藏体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图书馆通过收集、整理、保存以及为读者利用的各类文献总和即为图书馆特色馆藏的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能够形成特色资源,是由于其具有特定的收藏基础,即由于每个高校设置学科或专业的类型和层次不同,从而每个高校的图书馆文献资源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每个高校在构建具有特色的图书馆馆藏的时候,必须根据本馆的特点、发展方向以及客观条件来确定本馆发展的最佳特色模式,通过仅仅围绕本校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以及科研的发展方向构建与本校学科建设相适应的馆藏体系。为了更好的实现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必须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开展信息查询服务和馆藏资源增值服务。要想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必须具有特色馆藏,因此,特色馆藏和资源共享相互依存。只有提供具有本馆特色的资源服务,才能够在信息社会中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作用并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因此,实现特色馆藏数字化势在必行。

2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内容

2.1 学科专业特色: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以及整体发展而言,建立特色馆藏具有十分重要的直接作用,为了尽可能的丰富、系统和完整其藏书,图书馆一定要重点收藏、建设以及优先投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以及优势专业的文献。为了能够支持该学科的教师以及科研人员能够进行较深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图书馆应当对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提供重点文献资源保障,从而完备该学科或专业范围内用以研究和参考文献的收藏。为了使得文献信息资源更加专业化和特色化,各个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收藏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学科专业文献,并对重点学科所需的专题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归纳整理,此外,通过专业数据库建设管理平台,从而为教学科学等提供及时便捷的检索、交流以及利用服务。注重收藏高校非正式出版物,这不仅包括收藏传统的文献载体书和报刊,还包括非正式出版物、校内博硕士论文、教师科研论以及科技报告和学术会议文献等的收藏。对于每个高校图书馆而言,只有保证和加强专业核心期刊、会议论文以及检索数据库的收藏,才能具有他人无法替代的科技文献。

2.2 地方特色: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地域性以及代表性和个性鲜明的特点。为了使特色馆藏资源能够成为本馆资源的重要补充,在建设馆藏的时候应当依据本校的资源点、学科设置以及读者需求等情况;图书馆应当提高对地方特色馆藏的重视程度,并且在积极整合本地特色资源的同时注重搜集和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为了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以及实现长期保存的目的,应当数字化加工珍贵的印刷文献;为了促进地方特色资源能够对地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对于目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较少的情况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改善。为了能够将被动的封闭式服务变成真正的主动开放式服务,高校图书馆必须仅仅依靠本馆的特色馆藏,通过数字化特色馆藏文献来为读书提供原始的特色文献。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主要包括本校学科特色、本地区地方特色、在校教学科学以及管理等文献资料特色以及馆内文献资源建设特色等几方面,其作为地方高校教学科学以及生产活动丰富的情报源,为了充分发挥特色馆藏的作用,地方图书馆在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的时候不仅要立足于本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还应当立足于当地政治文化以及科学发展的需要。

2.3 特色数据库:特色馆藏资源应当以数字型文献为主,但是目前在图书馆中最主要的文献类型仍旧是印刷型文献,目前,有些图书馆通过对本馆印刷型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了相应的数字型馆藏。高校为了使得自己的馆藏具有自身特色以及独家优势,必须逐渐建立具有本馆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献,从而在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中占得先机,因此,图书馆应当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体系,通过由单一印刷型向多类型和多载体方向进行转变,从而使得电子图书以及音像等多媒体资料能够在未来的图书馆馆藏中成为主要的载体形态。由于高校建设特色馆藏的首要内容就是具有馆藏学科特色,由此也就产生了学校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建设意义。地方特色收集文献的目的是对文献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图书馆真正重要的任务除了把数字化馆藏送上网外,还包括对网上信息的有效收集分析和整理,因此,馆员必须具有网上整理信息的能力,即通过努力,图书馆应当克服网上资源无序化和数据库建设分散化的问题。处于网络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内容作为其唯一的优势,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这项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将开发信息的内容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数字化特色馆藏的建设。

3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意义

由于发展特色馆藏有利于提高馆藏的精品化和服务优质化,因此,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是其自身建设的需要。一个缺乏特色、枯燥乏味的馆藏资源会对读者查找资源的兴趣以及查全率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使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资源的选择,高校读书馆必须通过建设特色馆藏使藏书由多变精以及由杂变专,从而使得图书馆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当今网络环境下,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标准不仅仅是看其馆藏的多少,更重要的还是看其能够为读者提供多少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因此,建设特色馆藏不仅有利于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以及节省读者的时间,同时还有利于读者快速便捷的获取所需资料,从而真正提高馆藏资源的使用率。所以说,建立一个依据各种取向以及构建自身特色的高校图书馆,对于满足本馆服务对象的特色馆藏而言势在必行。但是建设的特色馆藏一定要在原来馆藏资源的基础上保持连贯性,即要继续发展原来已有的馆藏特色,尤其对于连续出版物而言,保持连贯性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图书馆在确定藏书特色后要根据最佳组培方式构建特色馆藏,即将包括记录有文字、声音以及图像的纸张、胶片以及磁带和光盘的信息载体等所有信息源都收录到特色馆藏中去。经费作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经济基础,除了选择经典书籍收集印刷本之外,对于其他文献可以考虑选择电子资源。本校和本地特色数据库作为一馆的命脉,与学校学科的发展特色相辅相成。对于建立特色数据库,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来对学校教师以及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以及经验进行收集和整理,将这些零碎的情报收集起来加工成有价值且能够体现学校教学科研特色的情报。图书馆通过收集地方性文献不仅有利于服务本校教学科学和地方经济建设,更有利于扩大图书馆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图书馆的立身之本就是馆藏,其作为社会化文化教育机构和文献信息的中心,只有建设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资源,才能在学校特色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建设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且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和文献体系,从而在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书平.围绕重点学科,深化特色馆藏服务[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1.

[2]顾剑.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4).

[3]张芳梅.论深化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4).

[4]彭跃宏.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几点设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

作者简介:

高校馆藏建设的趋势及策略分析 篇7

1 高校馆藏建设发展的趋势

1.1 资源多样化

在当今社会, 图书馆由于引入了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等方面的技术, 使得信息资源向着网络、数字、共享化方面进行发展着, 把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有机的整合链接在一起, 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并提供良好的服务, 其中网络的各种信息资源包含了有多媒体资料、数据库、声像资料等方面。

网络资源的发展使图书馆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 还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满足读者需要, 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上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将是未来社会的发展的趋势。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环境下, 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应包括文献型资源、数据库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

1.2 技术智能化

由于智能代理、数据挖掘、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的引入, 人工智能和信息服务的融合,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更加智能化, 如RFID技术与图书管理系统有机结合, 进一步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图书管理流程化繁为简, 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借还、查询等智能化服务。未来要进一步以科学方法为指导, 密切关注相关技术的研究动态和发展状况, 不断探索、引进和应用智能化技术, 促进智能化服务的快速发展。同时, 也要在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补充、完善、拓展相关技术, 推进智能技术与信息服务的融合, 使智能化服务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1.3 管理专业化

馆藏结构决定馆藏体系, 馆藏体系反映了馆藏目标, 对于馆藏结构的组织和管理, 是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 合理的馆藏组织和科学的管理方便读者更为快捷的检索和使用资源。目前对于馆藏的管理趋于专业化, 如何系统的建立、发展、规划、组织馆藏体系, 对文献资源的保存、保护方法的研究, 都是馆藏管理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2 高校馆藏建设的策略

2.1 以读者需求为定位

读者的满意度是衡量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参考, 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就是要发现读者的需求, 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满足这些需求, 不断创造新市场, 把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和忠诚作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产, 形成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和谐互动的合作关系, 以读者的需求来引导图书馆的各项决策, 图书馆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围绕读者的需求展开, 其方法包括:进行图书馆内部评估, 总结图书馆服务不到位的地方及原因, 读者流失和投诉的原因, 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 以读者的百分百满意为目标;咨询探讨读者的需求与意见;根据读者的需求及意见制定服务标准, 提供产品和服务, 为读者创造利益和价值。

2.2 以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为重点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 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图书馆必须满足教学和科研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馆藏建设应该密切配合学校的科研方向, 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 兼顾不同层次读者的信息需求, 合理分配各种类型的文献比例, 尽可能满足教学和科研各方面的需求。

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要求, 以重点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用书为主, 有目的、有计划的搜集各专业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和课外读物, 保证重点学科图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同时注重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学科专业的藏书建设提高馆藏利用率;建设专题数据库, 满足专业读者在海量的信息中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培养专业的学科馆员, 既熟悉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又了解专业人员的信息需求, 并懂得如何评价、组织和传播信息, 以及如何为专业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同时参与到相关专业的资源建设中。

2.3 纸质文献馆藏与数字文献馆藏协调发展

纸质文献馆藏由于文献信息传递的直观性好、信息保存的安全性强、用户长期形成的利用习惯, 以及电子资源在质量上还难以与印刷文献抗衡、使用寿命的限制和设备的局限等, 使得纸质文献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将长期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数字资源在馆藏中的数量越来越多, 图书馆的电子化、数字化是馆藏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选择和购置电子出版物, 开发网络资源, 发展印刷型馆藏数字化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核心。

数字化馆藏与传统文献共同承担高校师生信息资源保障的重任, 两者是协调而不是竞争或者独立发展的关系, 因此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馆藏建设要兼顾传统文献馆藏, 两者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必须协调发展, 处理好与传统文献馆藏的关系, 处理好两类资源经费分配比例。图书馆应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整体规划, 从费用、读者需求和阅读习惯、使用频率、馆藏的完整性及文献类型等方面进行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互补协调采购。

2.4 加强馆际共享共建

目前高校图书馆都面临经费有限的问题, 另外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做到“大而全”地收藏所有的文献资源, 都不可能做到满足其用户的所有需求, 因而在书中馆藏建设上没有必要搞“大而全”, 高校图书馆应打破自成体系的文献收藏模式, 树立现代、开放、合作的观念与图书馆文献资源为全社会共同所有的观念, 服从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整体需要,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确保文献资源的共知, 对信息资源通过适当的人为干预和一定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有效配置,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馆与馆之间协作进行数字资源建设, 有效避免重复, 以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联合共建数字图书馆, 协调建立数字资源并上网, 弥补各自馆藏资源的不足。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具有无限扩大和发展的趋势,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则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 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馆藏建设的主要方向和有效的方式, 因此加强各馆之间的共建共享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馆藏建设的重要原则, 搞好馆际之间的友好合作, 统一规划, 统筹资金, 共同协调解决一些特殊文献的采集, 或相互提供有特色数据库的信息, 解决各自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甲, 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 (2) .

馆藏资源建设 篇8

关键词:图书馆,智慧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

继2008 年11 月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智慧”概念随后也相继出现[1]14。在此背景下,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了。但是,综观相关文献,可以得出图书馆界目前为止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仍处起步时期,原因在于智慧图书馆的产生背景和推动力量非常复杂,研究者角度与视野不一。图书馆界尚未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作出明确而统一的界定,部分文献也仅从诸如数字图书馆、智能建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不同的视角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相应的描述。

伴随全球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界也开始了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笔者于2015 年3 月26 日在中国知网知识资源总库中的篇名字段检索“智慧图书馆”,检索结果为108 篇期刊论文。其中2008 年为1 篇、2010 年为1 篇、2011 年为8 篇、2012 年为12 篇、2013 年为36 篇、2014 年为46 篇(详见图一)。由此可以推断,国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正处于上升态势,可以预测的是,智慧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一种形式,对其的研究和关注也将继续下去。笔者综观大量文献后,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文献相对集中在对技术或智能建筑等计算机学科、建筑设计学科等偏向理工类学科的探讨上。不可否认的是,智慧图书馆确实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前提的,但智慧图书馆应该是超越了技术的层面的存在,应更多地从核心技能、服务能力、满足读者切身需求的视角着眼,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和实践[2]17。对图书馆学人而言,应该适当与概念的讨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实现保持一定距离,而将理论关注的重心放在提高图书馆的核心服务能力上来。不可否认的是,图书馆作为向社会提供信息利用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其馆藏资源的建构直接影响到馆藏价值的发挥。无论是“数字图书馆”还是“智慧图书馆”,也无论图书馆在未来发展成为何种形态,其馆藏资源的建设都应该自始至终被视为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

一、馆藏资源建设在“智慧”理念下的新发展

1.采访工作由“与读者脱节”走向“强化征询读者意见”。馆藏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文献采访作为馆藏建设的第一个步骤,采购水准的高低无疑将直接对图书馆的运作效率的高低产生影响。传统的文献采购倾向于自上而下的采购,直接利用文献的读者常常处于资源建设的最末端的弱势地位。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读者,这是图书馆永恒不变的准则,图书馆释放出其所存在的价值的唯一途径是读者的参与和使用。读者作为图书馆馆藏服务的对象、中心、目的、动力、检验者,图书馆的各项服务都需要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这才能符合智慧图书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特征及“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方便读者”的灵魂与精髓。可以看出,为了适应智慧理念的发展,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采购需更加倾向于开放化、个性化、大众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采访馆员的研究领域和个人观点。理想的情况是,所有读者均可自由地提出个性化的文献采购要求,图书馆也要据此满足读者相应的文献需求,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获取的人人平等。实现馆藏资源的采购由“局限于少数有权采购文献的人员”走向“读者的每个文献需求的全面开放”,即文献资源的采购对准读者的文献需求,而实现的方式有读者决策采购,图书馆荐购系统等。2012 年5 月20 日,南京大学图书馆主页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系统正式上线,其中的“BOOK PLUS”中的荐购绿色通道,搭建了一个用户向图书馆传达自己的信息需求的平台[3]。资源采集重点由“图书馆内部采购馆员的决策权”向“读者需求”的倾斜有效排除了相关性低、利用率低的信息,实现读者需求表达渠道的畅通及表达的有效传达将提高采购馆员的工作成效,同时也减轻了采购馆员的工作量, 这也有助于将有限的图书馆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强化了借阅者与图书管理平台的对话,借阅者与馆藏资源的互联互通。

2.馆藏资源的管理走向“智慧化”。(1)实体馆藏管理的“智慧化”。RFID管理系统是实现纸质资源智慧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物联技术的运用,对图书馆采编、排架、流通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目前,很多图书馆的在架书籍都配备了独一无二的电子标签[4]12。(2)虚拟馆藏管理的“智慧化”。图书馆馆藏的载体形式也日益由“实体”走向“虚拟”与“实体”这两种形态的并存。虚拟资源的智慧化主要是通过知识发现、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知识发现技术的日趋成熟,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更侧重于读者个人偏好和个性化信息定制,通过对读者浏览记录的跟踪和挖掘,对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和数据分析,提高馆藏推送的针对性和与读者需求的匹配度。

3.馆藏存储由“本地的独立的”走向“合作的远程的”。(1)纸本文献的远程合作存储。为解决物理空间紧张和图书馆致力于对实体馆藏的维护之间的矛盾,远程存储是个有效减少馆内开架书库实体馆藏的途径。远程合作存储使各分布式的图书馆共同构建异地的、高密度的,可长期保存纸质文献的存储设备,各分馆拥有本馆所存放文献的所有权,也可选择资源共享或转让文献所有权。各分馆的读者都有权利访问本馆远程存储的资源。在智慧化环境中,图书馆首先要明确它的使命和角色,并依此制定馆藏发展策略。比如:有些图书馆致力于提供对近期学术资源的获取,一些馆更多的是承担长期保存低利用率文献资源的职能,但未来的智慧图书馆的趋势是传统的作为保存纸本文献的图书馆正在转变为学习空间、交流中心、创新中心、创客中心,因此,可以推断的是,减少馆内低利用率的纸本文献的空间改造是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之一。(2)数字资源的云存储联盟。智慧图书馆中,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把独立的作为个体的图书馆都联系起来,智慧图书馆的所有馆藏资源都将放在远程的云端,所有业务支持系统和资源服务系统都将依托于云端而存在。云环境下研究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系统应是本地馆藏与云资源相结合,纸本与电子、实体与虚拟、拥有与获取有机联为一体的资源系统,利用云技术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共有服务平台,使各成员馆用户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获取资源[5]127。

二、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馆藏资源建设的困境

1.对智慧图书馆技术的过度关注。图书馆作为社会化的文化教育机构和文献信息中心, 其立身之本和服务的基石是馆藏,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服务活动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障。图书馆无论在过去、现在、未来,也无论其存在形态发生如何的变化,都是通过馆藏的采集、存储、管理和提供利用来实现自己的职能和提供服务。然而,在当前图书馆界对智慧图书馆关注度不断上升的阶段,研究人员的主要关注点聚焦在技术层面上。不可否认,智慧图书馆的提出及发展是以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基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技术硬件将不再是建立智慧型图书馆的突破点和主要问题。图书馆员更应该意识到技术是为了提供服务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平。智慧图书馆需要重视对使用者提供服务,既要重视对于文献、信息资源的智慧管理,又要重视馆藏资源与读者的双向的互动交流。智慧图书馆的表面特征及其内涵多种多样,而使用户和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相互连通是智慧图书馆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图书馆界更应该研究智慧图书馆存在的本质追求、核心要素等方面。

2.实体与虚拟间的相互协调。实体馆藏的拥有与虚拟馆藏的存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方式,以这两种方式建设的信息资源,共同构成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馆藏基础。在智慧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数字化资源的利用获取越来越便捷,随之而来的是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以虚拟资源为基础的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不同的馆如公共馆、高校馆、研究型图书馆应根据图书馆的性质、发展目标、读者实际需求情况等要素,对拥有和存取采取不同的比例合理的组合模式[6]2。

3. 馆藏资源的大量膨胀与读者可分配注意力有限的矛盾。智慧图书馆的信息密度高,而读者能支配的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这就使得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如何分配读者的注意力给最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时需要面对的问题。图书馆要帮助用户克服信息过载的问题,并选择出能够准确表达用户需求的匹配度最高的资源。

三、对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馆藏资源建设的几点想法

图书馆馆藏资源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馆藏资源的利用是图书馆文献实现其价值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智慧城市项目开展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工作者应积极响应,紧紧抓住“智慧”理念为馆藏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然而,机遇是与挑战并存的,面对机遇和挑战,图书馆要积极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完善馆藏建设,努力实现馆藏的社会有效利用,为推动馆藏资源走向社会化不断努力。

1.馆藏资源建设自始至终都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人类社会能够一天天发展下去,而且一个时期比一个时期进步,就是因为后人能够以继承前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前提和起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图书馆来实现的。”[7]22几千年来,图书馆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形态,但是,无论图书馆发生怎样的变化,其馆藏资源建设这一职能始终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改变。馆藏建设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图书馆一直背负着的神圣使命。如果没有资源,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就没有立足点。

2.协调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存取与拥有并重。虚拟信息资源在生产、存储、传播等方面具有纸质资源难以比拟的优点,现如今人们对虚拟数字资源的消费日益增长,人均花费在电子化阅读和移动媒介上的时间正在提高,同时对纸质印本的消费日趋削减。实体馆藏、虚拟馆藏共同构成了图书馆馆藏[8]3。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赖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资源已不局限于实体印本资源,网上存取也可以满足用户的部分需求。但必须注意到的是,在数字化信息泛在的时代,为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信息并做标注,读者更喜欢阅读打印出来的纸质文献,因此为深度阅读而打印电子资源是纸张消费增长的驱动力之一。即便纸本文献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资源形态,但读者仍然广泛使用着纸本文献。可以看出,虚拟馆藏与实体馆藏有着它们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服务于不同的读者需求。为支持科学研究和深度阅读,纸本文献仍需监管,那么就要求图书馆在纸本资源和虚拟资源间寻求合理的配置,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3.馆藏要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面对信息数量的几何级增长及读者需求有限的发展趋势,图书馆提供利用的方式方法也需发生重要转变,即由被动等待读者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搜寻信息,走向主动“感知识别”并推送个性化信息。图书馆应该思考如何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为读者所用,以读者为导向”,这就需要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探索新路子和新方向,促进馆藏资源为更广泛的读者所用。图书馆能够鼓励读者定制个性化的馆藏资源,能够使读者通过定制平台表达独具特色的建议,为读者推荐相关资源,能够帮助读者定位查找所需图书等。

参考文献

[1]李凯旋.人文视角下“智慧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J].图书馆界,2013(6).

[2]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2011(12).

[3]南京大学图书馆[EB/OL].[2015-03-22].http://lib.nju.edu.cn/html/index.html.

[4]戴强,黄庆德.智慧图书馆:数据海洋和关键问题研究[J].消费导刊,2011(23).

[5]刘华,许新巧.从共享到共有:学术图书馆云存储联盟研究[J].图书馆,2014(4).

[6]郭玲.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发展探要[J].图书馆学刊,2013(9).

[7]程焕文.信息资源共享[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加强综合档案馆馆藏建设的思考 篇9

一、弄清丰富馆藏的标准

1. 馆藏数量充分,质量优化。

档案收藏的丰富性,取决于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在强调丰富馆藏的同时,必须强调优选,只接收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进馆,以保证档案质量的优化。当然,从近期看,馆藏内容贫乏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保存的档案不是偏多而是偏少,应重视数量问题,但从长远看,如果对丰富馆藏中质与量的关系处理不当,则可能发生档案膨胀问题。所以,在丰富馆藏的时候,不能“饥不择食”,应当始终坚持数量与质量一并重视,要认真鉴定,选择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丰富馆藏,而且一定要注意多门类馆藏。

2. 馆藏成分充实、结构合理。

馆藏档案的成分应多样化。在档案种类方面,既要收集反映党政机关活动的档案,也要积极收集经济、科技、重大活动档案和各种专业活动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专门档案。在档案形成单位方面,既要有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档案,也要收集著名人物的个人档案,如手稿、信件、家谱、族谱、地契、奖杯、奖状等。在内容方面,要全面收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宏观和微观材料。在载体方面,既应包括传统的纸质档案,也应包括现代的胶片、磁带、磁盘、光盘形式的档案。

二、丰富馆藏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 处理好馆、室衔接与互利关系。

档案馆丰富馆藏,不能把档案室的档案都接进馆,片面的空室富馆做法不可取。我们应该清楚,档案馆的档案主要来源于机关档案室,档案室工作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要发展档案馆事业,就必须首先把机关档案室工作搞好,才能为丰富馆藏开辟广阔的来源。那种只顾眼前增加馆藏档案数量,过早地把机关档案室的档案接收进馆的做法,不仅会给机关利用工作造成不便,而且档案室没有档案也不利于有效地为机关各项工作服务,不利于争取领导与业务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影响档案室工作的发展。

2. 处理好综合与特色的关系,各地档案馆应突出地方特色。

我国设置了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盟)、县(区)各级综合性档案馆。首先,它们是综合性的,保存着本地区各机关单位、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其次,是具有地方特色,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疆域沿革、地貌、物产、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有传统经济产品、名胜古迹、典籍掌故和旅游资源,有民族、宗教特色文化及当地风土人情。比如,青海省近几年所打出的夏都品牌,其中有历年举办的东西部结构调整洽谈会暨展销会、国际藏毯展销会、国际自行车比赛等重大活动,在收集档案时,除了应当注意接收机关、团体的档案外,还应当重视对反映本地区历史面貌档案的收集,形成地方特色,使人们一看便知是哪一个地区。

3. 处理好广度与深度的关系。

广度是指接收的范围要广泛。扩大接收范围,从档案来源上,既要有党政领导机关及一级主管机关、二级党政与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级单位的档案, 又要按照国家规定收集、征购、代管某些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散失在民间的档案, 使馆藏档案的门类和载体多样化。深度是指接收的档案内容要深化。除在接收内容上具有综合性、指导性、政策性等能反映国家或地区概貌的档案外, 还应特别重视收集一些典型性、经验性、地方性的有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根本变化的档案材料, 以及一些反映重要活动重大事件来龙去脉的档案材料。

4. 处理好档案与资料的关系,重视收集和保存与档案有关的资料。

馆藏资源建设 篇10

学科建设是各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志, 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图书馆能否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质、充足的文献资源服务, 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之一。

学科文献是指在学科或专业范围内, 图书馆拥有的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所需文献资料的收藏量, 能够支撑广大师生进行教学、科研, 满足他们对本学科专题文献的整体需求。

1 我校馆藏专业文献的构成体系、品种配置

1.1 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数据时间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校专业文献的构成体系和品种配置, 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22个大类的分类方法。

1.2 本文专业文献的类型

我校专业文献大都是应用型图书, 为了统计过程更具可操作性, 本文样本数据的选取排除各类教学辅导材料;娱乐休闲类图书;各类职业考试教材;科普类图书;辞典、手册、指南等工具书。

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校图书馆馆藏专业文献按学科分类有32个学科。根据32个学科收藏的专业文献总数有56715册。专业文献类型总数4770种。从品种配置上看我校馆藏各专业文献品种存在重复建设与缺门遗漏共存的现象。

2 我校馆藏专业文献的利用率

2.1 数据选取

以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我校图书馆每天图书借阅数量为依据, 并且这里的借阅量包括:总的图书借阅量和专业文献借阅量。

我校图书馆从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学生借阅总人数:27425人, 总借阅量:57662册, 其中借阅专业图书总量:18738册。教师借阅总人数:238人, 总借阅量:911册, 其中借阅专业图书总量:806册。职工借阅总人数:18898人, 总借阅量:39212册, 其中借阅专业图书总量:12876册。

2.2 统计分析过程

运用图书馆统计分析中文献利用率公式对所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文献利用率是指馆藏中被用户借阅的文献数量占全部馆藏文献总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是统计范围内的图书在统计时间内被用户利用的总册数除以统计范围内的图书总数乘以百分之百。

2.3 统计分析结果

2.3.1 学生借阅专业文献

学生借阅专业文献利用率最高0.91是I类-文学;利用率最低0.09是B-哲学。利用率在0.09-0.32之间的学科分别是:数学、物理学、化学、测绘科学技术、语言学、统计学、政治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能源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综合, 共计12个学科。利用率在0.4-0.62之间的学科分别是:土木建筑工程、电气工程、矿山工程技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自然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技术与资源、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技术、安全科学技术、材料科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综合、能源科学技术、心理学, 共计15个学科。利用率在0.7-0.91之间的学科分别是:文学、体育科学、电子与通信技术、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 共计5个学科。

2.3.2 教师借阅专业文献

教师借阅专业文献利用率最高0.9是G类-教育学;利用率最低0.45是A-马克思主义。利用率在0.45-0.79之间的学科分别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土木建筑工程、电气工程、矿山工程技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技术与资源、机械工程、安全科学技术、测绘科学技术、政治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体育科学、自然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社会科学综合、语言学、统计学, 共计24个学科。利用率在0.8-0.9之间的学科分别是:教育学、心理学、材料科学、经济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冶金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电子与通信技术, 共计8个学科。

2.3.3 职工借阅专业文献

职工借阅专业文献利用率最高0.96是I类-文学;利用率最低0.11是C8类-统计学。利用率在0.11-0.39之间的学科分别是:土木建筑工程、矿山工程技术、数学、物理学、化学、测绘科学技术、语言学、统计学、教育学、体育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能源科学技术, 共计13个学科。利用率在0.4-0.65之间的学科分别是:管理学、心理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自然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政治学、社会科学综合、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综合、材料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技术与资源、安全科学技术、电子与通信技术, 共计17个学科。利用率在0.78-0.96之间的学科分别是:文学、经济学, 共计2个学科。

3 基于统计分析的学科文献建设

随着我校发展和扩大, 学科专业的增加, 及各学科发展方向、购书经费等情况, 统筹安排建立符合我校学科发展需要的学科文献资源。

3.1 重点性建设

对学术质量高, 出版量较小, 教学科研中参考价值高, 借阅利用率高的专业性图书应系统性收集。如:TB类中的TB4-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TB49-工厂、车间, TD类中的TD167-矿山测量与制图、TD2-矿山设计与建设、TD4-矿山机械, TQ类中的TQ52-炼焦化学工业、TQ54-煤炭气化工业, TF类中的TF065.1-块状耐火材料、TF09-冶金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TF32-炼铁机械与生产自动化、TF345-炼钢生产自动化, TG类中的TG4-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TG33-轧制、TG5-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U类中的U17-管道运输, C类中的C96-人才学。G类中的G526.3教育科研管理, O类中的O15-代数、数论、组合理论、X类中的X75-冶金工业、矿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保证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基础性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TP类:是一门应用技术科学, 是所有学科专业的基础, 拥有众多的读者群。应尽量收集齐全。B类、C类、D类、图书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 内容章节大同小异, 可以不再考虑收集。学科文献资源的建设要分步实施、逐个完善, 要从我校实际与自身特点出发, 关注我校学科的发展, 使我校图书馆专业文献资源符合本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勇, 洪跃.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创新模式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 6.

[2]林雅萍, 刘惠敏等.从出版统计和馆藏分析看图书采购策略[J].图书情报知识, 2009, 2.

[3]朱开忠.图书馆转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

[4]郭凌.基于学科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2, 1.

[5]朱庆华.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

[6]高景祥.基于流通信息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流程优化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 2009, 2.

[7]包凤达.Excel在管理技术中的应用与拓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9.

上一篇: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下一篇:电能质量与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