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珍品

2024-05-15

馆藏珍品(精选四篇)

馆藏珍品 篇1

六十年前,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发出宏愿,希望透纳的作品能够到中国展出。现在,在中英两国政府的支持下,透纳艺术的中国之行终于得以实现,这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

在欧洲美术史上,透纳是一位有特殊地位的画家。他于18世纪末引领英国画坛,他毕生致力于风景画创作,并且把风景画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将历史感怀和现实思绪引入风景画之中,使风景画如同历史画那样承载“崇高”内容,而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宏大与崇高。他把含义丰富的叙事成份及戏剧性激情融于风景画;将光、色、影和线条节奏结合,将厚涂肌理和运笔速度配合,形成自成一派的风景画风格。他的绘画不仅标志在继法国古典风景画和荷兰海景画之后又一个风景画高峰期的来临,也因在国际性的浪漫主义绘画艺术中加入具有英国历史和环境特有的品格,而显示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气质。在观察角度、创作思想以及技法探索中,透纳都远远走在同代画家的前面。今天,当人们谈到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艺术和20世纪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时,似乎都可以上溯至18世纪的这位英国画家大胆而卓有成效的艺术探索。

透纳的绘画给中国画家和观众带来的审美享受不仅仅是富有浪漫激情的异国景色,如那些描绘历史的兴衰故事,在风浪和风雪中搏斗的渔夫和古代将士的绘画;更有中国人对风景的情有独钟以及赋予风景的道德和思想的内容;那些崇高的山脉和悠远的风景,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使人们都能从透纳风景画中获得一份似曾相识的感情。而透纳自由挥洒的表现方式,会使有水墨写意传统的中国画家倍感亲切。

此次来展的透纳重要代表作有:

早期:《海上渔父》(1796年展出),《特拉法加海战》(1806—1808);

中期:《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1812年展出)、《迦太基帝国的衰落》(1817年展出)、《滑铁卢战场》(1818年展出)、《佩特沃斯湖落日》(约1828年)后期:强调光色效果和形象轮廓缥缈的名作如《议会大厦的火灾》(1834年)、《暴风雪——气船驶离港口》(1842年)、《光与色彩(歌德理论)——洪水灭世后的清晨》(1843年展出)、《狂暴的海》(1844—1846)以及《诺勒姆城堡的日出》(1845年)等。最后这幅画代表了透纳创立的独特风格,他因此被学者誉为印象派绘画先驱者。

这次展览是由泰特英国美术馆的策展人伊恩·沃瑞尔(Ian Warrell)先生与中国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徐虹女士共同策展,为了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透纳的艺术,根据展览场馆情况,策展人将特纳艺术分成五部分:1、成名之初。2、战争与和平中的不列颠。3、色彩的凯歌。4、现代大师的产生:户外绘画。5、进入光中。这一序列为观众提供了透纳绘画及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欣赏和了解的线脉,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主题深入领会透纳绘画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在美术史上的意义。

英国文化协会总裁戴维信先生(Martin Davidson)特为展览开幕来到北京,他表示:“我为此次合作感到骄傲,特别是对英国文化协会将英国最具声望的艺术家作品带来中国所做出的努力和所起的核心作用感到自豪。这个展览将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促进两国之间的理解和交流。随着中英文化联系持续发展,我对于两国未来在艺术和创意产业合作的巨大潜力和丰富机会充满信心。”

泰特英国美术馆的馆长史蒂芬·德查先生(Stephen Deuchar)说:“透纳画展在中国举行是一件意义非凡的盛事,同时也是与中国美术馆的同事们经数年探讨之后的成果。我们很高兴中国的广大民众终于有机会一睹透纳这位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所散发的魅力。”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对透纳艺术的北京之行高度评价,他说:“透纳的艺术观念和绘画风格开创了欧洲近代绘画的先河,以往许多艺术史著作和画册曾向中国介绍了透纳,中国艺术界和公众十分期待在中国欣赏透纳的原作。中国美术馆与英国伙伴通力合作使展览圆满实施,并在展览期间举办丰富的公共教育与学术讨论活动。”

馆藏民间工艺珍品赏析 篇2

年画

年画是中国各地普遍流行的民间美术品,这其中木版年画是最常见的形式。其制作成本相对低廉,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又因其装饰居室的功能和定期更换的特点,题材异常丰富,其他民间美术形式无法与其相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享有重要地位,和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的一大特点是“半印半绘”,先用线版刷印出线条,再用套色版上色,最后细部由人手用笔填绘。这样的工艺,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杨柳青年画总的风格是受宋元民间版画和明代木刻版画的影响,画风工整,写实性强。其后又博采众长,并融建筑、戏曲等艺术于一体,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雕版精细,线条流畅,构图丰满,形象生动,画面富于装饰性。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典故、戏曲、时事、世俗佳境、名胜风景、仕女娃娃和花鸟走兽等。其中仕女娃娃类年画是杨柳青年画非常擅长的题材,天津博物馆收藏有清乾隆年间的杨柳青年画《美人婴戏图》(图一)。此图以特写的形式表现了卧室的局部,描绘了仕女和儿童围炉吃饭的生活场面。女子形象温婉、明丽,左侧怀抱中婴儿正伸手欲接食物,右侧婴儿手持食物向前,不知是递送、逗弄还是索要女子筷子中的食物。二婴儿的调皮、淳朴跃然纸面,生活气息浓郁,是当时杨柳青年画中的上佳之作,整幅作品的制作水准已经远超普通的木版年画。

同治光绪年间,杨柳青年画又迎来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名家辈出,他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年画作品。由于京剧风靡一时,所以戏剧题材的年画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另外,民间美术和宫廷美术、文人美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的现象在杨柳青年画里明显地反映出来,如上海画家钱慧安就有不少杨柳青年画作品流传下来。钱慧安的年画作品给传统年画带来了新意,其构图打破了大多传统年画采用的对称形式,年画人物造型和整体用色都更接近文人画,画面清新活泼,线条富于变化,色彩淡雅,并在作品上有题字题诗和款识,大大丰富了民间年画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题字题款,开创了民间年画的先河,之后图文并茂的年画形成一时风尚,许多年画上都有一段或几段题词。天津博物馆收藏有钱慧安绘《桃源问津图》年画(图二),根据款识,此画为庚寅年(1890年)为聚亨号所作。题材拟古人诗意,笔法流畅活泼,色彩淡匀。画中描绘了各种人物动物,富有生趣,儿童天真,老者祥和,耕牛更仿佛好奇地向画外窥视,作者笔下的世外乐土,令人顿感清新。

彩塑

“泥人张”彩塑,是艺人张明山于19世纪中叶创造的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年),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在为人捏像时,只需对面坐谈,顷刻之间即可完成。传说他在看戏时,将泥藏于衣袖内,以台上的角色为模特儿,于他人不知不觉中,就可将人像捏好。

张明山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间泥塑艺术家,他汲取国画的养分,把平面的技法立体化,为自己的彩塑创作所用。他的作品,既注重色彩典雅明快,和谐统一,线条严谨工整,又富于变化,尤其注重以形写神,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使作品达到传神的境界。另外,人物衣纹、头部、手脚等处的刻画细致入微,也能体现出作品小中见大的风格。

张明山捏塑的泥人,题材丰富,有古典名著、戏剧、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有反映当时天津民间风俗的作品,还有许多作品是各界人物的肖像以及他所熟悉的劳动人民形象。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张明山的彩塑作品《严仁波像》,人物面容温雅,目光深沉,精妙地塑造出了一位读书人的形象。徐悲鸿先生曾见到过张明山塑造的《严仁波像》等作品,他在《过津购泥人记》中写道:这些作品“比例之精确、骨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吾在北方所见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若在雕塑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

张玉亭(1863-1954年)是“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第二代传人,是张明山的五子,他从13岁开始就与父亲一起做泥人,边学习,边生产。由于出口和市民阶层的需要,泥塑的社会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于是,张玉亭组织了一个由家人组成的创作集体,采用分工和流水作业的办法从事创作与生产。

张玉亭在继承“泥人张”彩塑创作方法的同时,作品更多地注重在人物动态中寻找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天津博物馆收藏有张玉亭的一套彩塑作品《钟馗嫁妹》(图三),堪称其代表作。作品展示了能镇邪降妖的钟馗,带领大小鬼为其妹出嫁随侍的送亲场面。其中有一个二十几人的仪仗队,有敲开道锣的,喝道的,扛回避牌、肃静牌的,手舞棍棒驱赶行人的,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他们形象丑恶,或奸、或贪、或狡、或残,形形色色,可憎可笑。钟馗是驱鬼除魔的象征,但是在这套作品里,他却在一群魍魉鬼魅的簇拥下招摇过市。作品借鬼讽人,深刻地揭露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们嘴里往往喊着惩办贪官污吏,实际上却无不利用这群社会蛀虫为自己服务的本质。《钟馗嫁妹》的出现,标志着“泥人张”彩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和艺术境界。

1915年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泥人张”16件作品参展,获得名誉奖,被誉为是出类拔萃之作。此外,“泥人张”彩塑作品还在南洋各地展览会上荣获奖状、奖牌20多件。有些国家还将“泥人张”彩塑作品标明“中国特产”作为藏品陈列。

nlc202309041245

风筝

风筝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玩具,在天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天津的风筝也独具特色。

嘉道年间,天津就有朱竹渲等文人研制改进当时的风筝工艺,发明了拆折风筝,放飞时用翎毛管衔接风筝的首、尾、身、翼各部位,不用时则可拆散放于盒内,不仅轻便,而且利于保存。随着他们的技艺流传到社会上,拆装折叠式风筝成为了天津风筝的代表性工艺特征。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一只朱竹渲制作的风筝《鹰》(图四),两翼是用翎毛管插接的。一般风筝都有两根或三根顶线,这件风筝只有一根顶线,上天之后可以俯冲,模仿出苍鹰扑食的动作,在天空中的效果极其逼真。

到清末民初,天津的风筝业空前昌盛,艺人辈出,其中以魏元泰的风筝最为著名。魏元泰(1872-1961年),人称“风筝魏”。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接触风筝后,产生浓厚兴趣,在继承天津折叠式风筝的基础上,对风筝制作工艺大胆创新。他用榫接骨架做法,代替用纸捻、丝线捆绑;用焊制小锡箍衔接骨架,克服羽毛管易折损、虫蛀的缺陷,使体积较大的风筝也能折叠自如。在造型上,魏元泰吸收了刻纸艺人伊德元刻纸艺术的特点,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夸张,使其构图丰满、图案装饰性强,富于浓厚的民族韵味。在风筝的彩绘方面,他的手法以仿生为基础,写实与写意结合,用重彩勾勒,线条夸张,用色借鉴古建筑彩绘的退晕法,并采用冷暖对比色调,使其风筝不仅近观色彩鲜艳、装饰感强,而且在高空中放飞的视觉效果也甚佳。此外,他还继承和发展了许多风筝特技,如能自动在风筝线上飞舞的“弦上飞”、频频眨眼睛的“活眼儿”、在空中撒下五彩纸片或传单的“送饭儿”、有节奏地发出悠扬乐声的“蒲子”等等,引人入胜,深为人们喜闻乐见。

“风筝魏”作品题材丰富,涉及飞禽走兽、花草鱼虫、人物神仙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博物馆收藏有魏元泰的一件《福禄寿》风筝(图五),构思新颖。这件作品就采用了拆装折叠的构造。风筝的两翼及尾部成云彩状,施彩浅淡,中间则为福禄寿三星及随侍童子,浓施重彩,与两翼形成强烈对比,并且人物与两翼相离,分为二部,放飞空中,人物于白云之中若隐若现,宛若仙人飞临于世,以降吉祥。

由于“魏记”风筝题材丰富,造型生动,做工精细,彩绘逼真,飞行平稳,技艺精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所以在海内外赢得了很高的赞誉。清代末年,慈禧太后曾派太监来津向魏元泰订做风筝。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也亲自买过他的风筝。末代皇帝溥仪在津张园居住时,也曾派人买过“魏记”风筝。1915年,“魏记”风筝曾作为当时北洋政府直隶全省出口商品征集的展品,被送至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商品展览会,获得了银牌奖章和奖状。从此,“风筝魏”的作品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刻砖

刻砖,是一门用于建筑上的装饰艺术。随着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建筑行业的需求增长,刻砖逐渐形成·个独立的行业。天津的刻砖艺术,以丰满的构图、严谨的结构、娴熟的刀法以及层次分明的透雕等工艺见长,在中国民间建筑工艺中处于显著地位。

在天津刻砖业者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刻砖刘”——刘凤鸣了。刘风鸣(1890-1979年)自幼跟随外祖父马顺清和舅父马少清学习刻砖手艺。

马顺清的作品构图饱满,刀法沉着有力,具有豪放而朴实的特色。他还发明了“贴砖法”,即根据构图需要,在原砖基础上,用黄蜡和松香制成粘合剂,将另一小块砖卡占贴在砖面上,这种方法可增加砖面的厚度、增大画面的空间,从而使作品层次分明,有透视感。贴砖技术的发明,确立了天津刻砖淳厚、丰富、细腻的艺术风格。

刘凤鸣继承和发展了马氏父子的“贴砖法”。马氏贴砖只贴一块,而刘凤鸣则根据构图的需要,在一块底砖上分贴多处,形成“堆贴”,使画面的凹凸变多,起伏变化增大,无论从正面看还是从侧面看,都提升了视觉效果。刘凤鸣的作品,画面丰满,构图严谨,疏密合度,装饰趣味浓厚。

天津博物馆藏有刘凤鸣的一件刻砖精品《九狮图》(图六),这件作品就采用了“堆贴法”,使狮子的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整件作品娴熟地运用了透雕、浮雕和镂空等雕刻技法,使作品体现出层次多、立体感强和装饰性强的特点。

(责任编辑:李珍萍)

馆藏珍品 篇3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档案馆馆藏珍品网上展览的应用现状

笔者以用户的身份,对我国第一批本科院校档案馆网站馆藏珍品展览栏目进行了走访调查。本次调查主要以我国第一批本科院校中115所高校档案馆的馆藏珍品展览为调查对象,分别从20个省份,3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中的高校进行抽查。此次调查从2013年9月开始,截至2013年12月。调查发现,档案馆馆藏珍品展览栏目均是传统的二维图片展示形式,无一网站对馆藏珍品进行三维虚拟现实的展示设计。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档案馆馆藏珍品网上展览的具体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档案馆未来信息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信息技术,以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在网上构建一个虚拟展馆是档案馆未来发展的主流。大部分高校档案馆都拥有丰富的馆藏珍品,这也是档案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让馆藏珍品从传统的二维图文式展示逐渐向三维虚拟现实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为藏品虚拟展示观赏和研究提供了便利,一是对馆藏现实场景进行虚拟构筑,二是对藏品外观进行全方位展示,使档案馆藏品在用户面前真正的“活”起来,下面我们对虚拟现实技术在馆藏珍品展览应用所涉及的技术作简单介绍。

1.动态环境建模技术。虚拟藏品展厅环境的建立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建模所需要的数据可从CAD或3DMAX中获取完成,包括藏品展厅实际环境的设计与建模,展品与图文建模,材质渲染、灯光设计等工作。模型要符合标准化,交互设置合理化,尺寸大小统一,制作时要采用简模而非精模,进行简模原则优化模型[2],而更多的环境建模则需要非接触式的视觉建模技术以提高数据获取的效率,达到满足视觉、听觉近乎逼真的场景模型。

2.桌面虚拟现实技术。桌面虚拟现实技术即是利用计算机和对工作站进行仿真,为观众提供以计算机屏幕为窗口浏览三维的虚拟实体模型的藏品展厅,使观展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它要求参与者通过其他输入设备实现与虚拟现实展厅的充分交互,通过计算机屏幕进行360度范围内的交互体验。桌面虚拟现实技术最大优点是成本低、应用广泛,但不足的是缺乏真实的现实交互体验。常见的桌面虚拟现实技术有: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现实Quick Time VR,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桌面三维虚拟现实MUD等[3]。

3.360度全景技术[4]。360度全景技术,也就是通过捕捉藏品图像信息,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片拼合,配上背景音乐,导游解说词并用专门的播放器进行播放,把静态的图片模拟成真实的三维空间,使用户可在网上360度全景、自由观赏藏品。360度全景技术相对于三维模型、动态视频具有以下优势:(1)真实感强,基于对藏品真实图片的制作生成,比生成的模型更加真实可信;(2) 交互性能好,比二维图片能传达更多的图像信息,可与flash技术导览无缝结合,能自由观赏并可任意控制;(3)临场感强,通过对藏品的透视处理模拟出真实的三维实景,只要轻点鼠标,即可给观众带来近距离观赏藏品、身临其境的感觉;(4)文件数据量小,传输方便,适合网络式访问观看;(5)制作成本较低,开发周期较短。

4.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5]。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简称DVR,它是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不同物理位置的多个用户或者多个虚拟环境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同一时间连接到同一个虚拟现实环境当中进行交互体验,并共享信息。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能支持多个用户实时交互、信息资源共享。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主要由以下四个部件组成:图形显示器、通信和控制设备、处理系统和数据网络。

三、高校档案馆馆藏珍品展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的优势

虚拟现实在藏品保护中分为实境、虚境,实境表现为对现实存在藏品、展馆在网上真实地展出,虚境则表现为对已经破损的藏品进行复原,这是虚拟档案馆藏品展览建设具有的独特优势。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平台建设还强调开放、自由、创新的理念,在档案馆藏品展览中只要体现如下几方面优势。

1.开放网络平台,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虚拟现实网络平台具有开放、自由、便利的特点,用户通过简单的登录即可观看展览。大部分高校档案馆虽有许多珍贵的名人字画、纪念品等藏品,却因安全保护等问题并未能展出,导致无人问津。目前,高校档案馆传统展览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及同行业的专业人士,如今是信息时代,开放虚拟网络平台,建立虚拟藏品展馆,将馆藏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给公众,使大家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赏藏品,发挥档案馆资源的价值从而激发更多潜在的用户。

2.提高藏品展出率和保护技术手段。高校档案馆大部分都收藏有名人、董事、校友赠送的名贵书画、纪念品等,例如暨南大学档案馆实物类档案收藏有:国画大师黄宾虹、清道人、陶冷月等人的真迹,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等人的手迹,暨南大学董事霍英东、马万祺等社会知名人士、海内外董事的题字,并有大量的陶瓷、金属制品等。但因受展馆环境的限制,藏品展出的机会极少,导致大部分学生、教师、公众等对学校藏品观念淡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将藏品制作成三维立体、动画等多种类型的影像,来展示藏品逼真的原貌,供观众近距离地观赏及研究。对于馆藏中易损藏品,如书画虫蛀、脱色,陶瓷、皮革制品、竹木制品、其他工艺品等脆化、破损等现象,可利用虚拟现实拟真、视图计算机相结合技术,进行对藏品进行复原,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多角度地展示藏品,从而使藏品实物保存在更加严密的网络当中,有助于藏品寿命的延长。

3.增强用户观赏的生动性。虚拟现实技术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三维环境展示平台,它模拟藏品原貌、展馆布局建设以达到与实体展馆的同一,增强用户的认同感。同时还可通过该平台对具有特色的藏品进行多方位展示,当用户鼠标靠近该藏品时可显示其相关的信息介绍,并可添加相应的背景音乐或语音介绍。与传统的展板、网页相比,三维环境平台更显得生动形象,更能吸引观众眼球,同时也体现了档案展览文化的休闲娱乐功能[6]。

4.整合并共享藏品资源,创建档案服务新理念。我国高校档案馆藏展品一直以来沿用“通柜、展品、说明”的陈列方式,藏品的内涵难以得到诠释,观众也极少有机会进行观赏,因此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难以吸引到更多潜在的用户。如今,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来整合我们档案馆实体档案藏品资源,无论从藏品详细信息、原貌还是展馆周围环境,都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逼真、生动地在网络空间中展示出来,使公众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零距离”的藏品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虚拟现实展览的建设还可根据公众的需要增加搜索、信息推送方式方便用户浏览,多人在线互动等体验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笔者在介绍虚拟现实技术产生、发展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高校档案馆馆藏珍品展览应用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档案馆举办网上虚拟档案馆藏品展览时可根据藏品的规模、自身特点及本馆特色、资金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术产品;同时还对高校档案馆馆藏珍品展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存在的优势进行了阐述。虚拟现实技术在初次投入档案馆使用也许会面临各种困难,但该平台所传达出来的体验方式、交互功能、创新理念等特征,对档案馆存在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图书馆、博物馆领域在虚拟现实技术运用方面的实践及探索,为高校档案馆藏品虚拟展馆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摘要: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产生、发展及其特征,并对高校档案馆馆藏珍品展览应用的现状进行了访问调查,同时加以对几种典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建设虚拟馆藏珍品展馆存在的优势进行了阐述。

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珍品介绍(下) 篇4

《紫江朱氏家乘》共6册,为近代古建筑学家朱启钤纂修,形成于1935年,记载了从康熙九年(1670)到1935年朱氏家族的历史情况。1987年,由朱启钤之子朱海北捐赠进馆。第一册有朱熹原序、朱启钤序例、《旧谱世系图》、增修的《世系图》和《世系表》。第二册有《先世传略》,有四、五、六世画像,有六世夫妇、朱启钤和原配夫人陈氏、继配夫人照像、画像。第三册有《先世遗文》,有四世、五世、六世遗墨,还有行乐图和红叶图。第四册是听自然斋铁笔拓本、令辟拓本,其中朱氏保存的书法家王献之书写《洛神赋》于玉石之拓片,字迹清晰鲜艳,让人叹为观止。第五册、第六册是《蠖园文存》,内有大量关于北京早期城市建设的史料。

14、《北平突围血腥录》

《北平突围血腥录》为1939年8月1日纪念北平突围两周年之际由二十九军第二十七旅旅长刘汝珍口述而成的小册子,记录了二十七旅于卢沟桥事变后守卫北平城,以及北平沦陷后不甘于被日军收编而突围抗战的史实,记述了1937年的北平突围在“和日寇清算总的血债”、“树立军人应有的人格”、“加强南口抗战的形势”方面的重要意义,再现了北平突围中“警备北平城”、“大战广安门”、“血泪话当年”、“突围中的战斗”的抗战事实,另有附录抗日通俗唱本《刘汝珍大战广安门》。

15、沈崇事件档案

1946年12月24日晚,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皮尔逊在北平东单广场强奸北京大学先修班女生沈崇,激起全国大规模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此档案形成于1946年至1947年,为社会各界关于沈崇事件的往来函电和宣言,有何思源、胡适、沈劭(沈崇之父)、北京大学、外交部等关于沈崇事件的往来信函,以及《国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学生自治会宣言》、《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告全国同学书》、《为抗议美军暴行告全国同胞书》、《北京大学学生抗暴联合会公函》等宣言,从中可以了解沈崇事件的发生、交涉和审理过程,以及各方面人士对沈崇事件的立场和态度。

16、中法大学文学院毕业生成绩表

中法大学成立于1920年,由国立北京大学、广东大学、法国里昂国立大学共同筹备成立。中法大学是总称,有北京中法大学、广东中法大学、海外中法大学。此为i946年至1949年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105名毕业生的成绩表,逐年记载了105位学生各科的成绩,每张成绩单分别贴有学生的照片,从成绩单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课程设置情况,有国文、法文、英文、中国通史、政治学、伦理学、历代文选、西洋通史、目录学、考古学、清真词等。

17、刘仁在华北局城工部时的工作日记

刘任在城工部工作日记,共7本。1948年,党中央成立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在敌人占据的城市发展地下党组织,任命有多年白区斗争经验的指挥员刘仁任部长。城工部开展工作历时近一年,在发展地下党组织、壮大地下党员、配合解放大军顺利进军以及为北平的和平谈判、和平接管做了许多工作。该日记记录了城工部在敌占区发展地下党的工作开展情况,是研究城工部历史的重要文献。

18、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档案

这部分档案形成于1949年至1959年,记录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兴建过程。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讨论记录、兴建工程施工说明书、工程预算表、兴建委员会的组成等内容,尤为珍贵的是毛泽东的两份手迹,一份是毛泽东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革稿,原碑文是彭真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另外一份是毛泽东看到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给他寄来的关于纪念碑设计意见的来信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19、梁思成关于对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意见致彭真等人的亲笔信

此为1950年10月27日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写给时任市委书记彭真、市长聂荣臻,副市长张友渔、吴晗,秘书长薛子正的亲笔信。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梁思成任委员会副主任。在这封信中,梁思成对都市计划委员会的机构、任务、方针、人选及工作重点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要求健全机构设置,改组现有的委员会和常委会,要取得中央与市政府的双重领导,要成立一个设计委员会研讨重要建设问题,要明确任务方针,要使都市计划委员会成为有实权的决策机构等。

20、筹建北京地下铁道档案

1954年,北京市基于国防和交通两方面长远思考,得到中央指示后,开始进行了修建地下铁道的筹备工作。此档案形成于1956年至1961年,反映了北京地铁的筹建过程和规划思路,有195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关于请苏联专家协助建设地下铁道问题给彭真的复函、北京市委关于聘请苏联地铁专家问题写给李富春的报告、北京地下铁道第一期工程线路方案的报告,还有1961年《北京市地下铁道规划方案图》,从此图中可以看出当年北京规划了八条线路,车站总数117个,换乘站总数32个,线路总长252公里。

21、修建建国饭店档案

建国饭店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第一个中外合资修建的涉外饭店,由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和美籍建筑师陈宣远代表的香港中美旅馆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经营,1979年11月开始兴建,1982年4月建成。此档案有1979年11月20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与美籍建筑师陈宣远合作建造旅游饭店的通知》、1979年9月5日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关于美籍建筑师陈宣远在北京合作建造和经营旅游饭店计划任务书的报告》以及1981年12月20日建国饭店公司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贷款协议,记录了建国饭店的建筑规模和资金来源等情况,反映了建国饭店的兴建过程。

22、北京联想高科技集团公司成立档案

北京联想高科技集团公司成立的档案,有1989年5月4日拟定出台的《北京联想高科技集团公司章程》,反映了公司的组建情况,上有公司法人代表柳传志的签名;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与开发局1989年5月29日和北京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1989年6月23日分别下发的两份《关于同意成立北京联想高科技集团公司的批复》,记录了公司的经济性质(全民集体混合所有制)、经营方式、注册资金和经营范围。

23、中国第一艘“神舟”号实验飞船首飞搭载的国旗

1999年11月20日,根据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发射的第一艘“神舟”号实验飞船,顺利完成发射入轨、太空运行、返回地球三个环节,历时21小时。试验飞船搭载物品有三类: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和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这面乘坐过“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国旗,2000年1月曾在天安门广场被使用。

24、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档案

上一篇:人员招聘中的心理测试下一篇:阿里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