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01

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精选十篇)

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篇1

体育与健康课堂有效性应表现为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收获明显;教师上课轻松, 组织有条理;器材和场地利用率高。换句话说, 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 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一、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手段加以提高。

(一) 教师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 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 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 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 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体育课的特点是不停学习与不停实践的反复循环, 若教师一味用口令指挥学生进行学练, 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学实践给我的体会是教师的主动参与会极大地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从而也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程度。

用教师的亲身参与和激情感染学生。老师的参与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与认可, 他们觉得老师和自己在同一场地上竞技是对他们的最大的尊敬。看见老师大声地叫好和欢呼, 全然把自己和他们融在了一起, 他们也更加充满了热情。这说明教师的适时参与、有目的的引导, 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在一定的环境下要放下架子, 积极地投入到学生的练习中去, 用行动去感染学生, 带动学生。

(二) 整合场地器材, 大胆创新改革, 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场地和器材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生的发展、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不断丰富, 现在我们的体育课内容丰富起来了。学生对场地、器材的兴趣更浓厚了, 必然会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乘着我市创建现代化教学示范区的东风, 一批新型、实效、有趣的器材进入我校, 如飞盘、轮滑、呼啦圈等, 器材的改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效性, 如软式排球等。在原有的条件下也可以通过改变利用方式和手段提高利用率和学习有效性,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地理条件, 如斜坡、楼梯等, 克服场地小、学生没兴趣参与运动的现象。通过这些改变了传统体育课一定在操场上上课的思维模式, 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如有时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农田里的斜坡台阶进行跑步训练, 学生练习很放松, 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强大动力

曾有一段时间, 体育教学的课堂评价搞得轰轰烈烈, 动辄一朵小红花, 动辄“你真棒”, 有的学生只是帮老师拿个球, 回头老师也会给个大拇指。这样的评价流于形式, 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激励要适时, 表扬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激励要适度, 要把握好表扬的分寸, 表扬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 同时也是向其他同学树立榜样。笔者认为:只有真诚的、适时的表扬与肯定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评价, 也只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反思

(一)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掌控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受到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就好比船上的旅客, 教师就是舵手, 课堂就是艘船, 舵手出了问题, 船也不会行走得很远。

(二)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以学生为研究主体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学生”这个对象, 没有学生作为研究的服务对象, 那么我们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因此, 抓住学生的变化就能更好地促进我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三) 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能离开学生兴趣的培养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 只有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篇2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中河口中学 赵斌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自古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他们一时还不能脱离老师而独立、自觉地进行学习,而是需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地进行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既夯实学生的基础,又培养能力,这就成了本文研究的目标。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突显的三个要素。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就数学学科而言,知识技能占的比重较大,而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可以适当渗透。如果把数学课当作语文或思想品德课来上,那是不合适的。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多年从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此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没有公共的标准,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从这几点也可以看出,学习的主体绝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要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进行梳理。通过大量的案例剖析,发现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是数学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性,而下面两种活动形式又在众多无效或低效活动中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如 “师问生答、师

讲生练”。又如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同时也会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所以,要把握好操练的“度”。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要有所影响。而旧式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都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教师彻底失去作用。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的“发展”。

三、怎样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要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当前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第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三,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提高;第四,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

1、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

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习较轻松,而初中阶段的学习从知识的量和深度来说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应耐心、真诚地指引学生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那些性格内向,对学习经常处于“恐惧”的状态,认为自己不行或永远不会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褒扬,要让学生享受到被尊重的欢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给学生一些鼓励,如果课堂上某位同学回答问题很出色或做作业达到“优”,全班同学都要给他们掌声鼓励。刚开始这样做,同学们有些不习惯。我告诉他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慢慢地,学生也就习惯了。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学做作业达到“优”,我知道他的作业是抄袭的,因为前几次上课他都看窗外或是做小动作,而且前两次作业都没有写,我还点名批评了他。当他上讲台领作业本时,全班哄堂大笑,有几位同学大声说:“他的作业是抄的!”他不好意思站在讲台前,我没有批评他,反而批评那些嘲笑他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应该首先做到尊重他人,如果你不尊重他人,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课后,我才找这位同学单独谈话:“以后得一个真正的‘优’给老师看,也给那些同学看,好不好?”他认真地点头,我知道这回他是真正在下决心了。从此以后,这位同学每次作业都能按时完成,上课不专心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了。

2、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引路人中

初中生年龄小,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对待很多事情似懂非懂。我曾经同一些学生聊天,问他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们的回答很简单:老师既要漂亮又要课讲得好。“漂亮”就是教师要注重仪容仪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名教师,仪容仪表的确很重要。因此,我很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仪容仪表。平时服装尽量穿得得体、素净,时常变变风格,从外表上让学生接受自己。其实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上老师所教的课。“课讲得好”指的是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我会力争准备好每一次课,让学生听懂听会。引用一句老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先有一桶水”。与此同时,3

只要有时间、有机会我就会与学生交流,谈自己的成长的经历,谈身边人的成长故事,告诉学生们其实老师和他们也一样,也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童年烦恼„„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同一目标发展,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教学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可大幅度提高。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例如,在布置作业时,许多教师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实行“一刀切”的方法,最后往往是优等生做作业没意思,后进生掌握不了知识。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策略上,可以采取布置不同层次水平的作业,例如,把作业或练习分成“夯实基础”、“巩固掌握”、“灵活运用”、“拓展创新”等几个阶梯。布置的时候,不要硬性规定做完所有部分,可以留下“拓展创新”部分让有能力的学生完成。实践表明,学生在这种充满挑战的环境里,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3,重视培养思维能力是有效课堂教育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提出“三个借助,三个转化”。即“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借助图画和方程,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借助说理,实现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1)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 4

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括性。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

(2)借助图画和方程,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

(3)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初中生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性”。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加强了数学语言的提炼与实践计划,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用叙述性语言提炼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在列式后,还要求学生叙述出这样列式的原因、依据,以此来强化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比较、推理,进而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

4,统筹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 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的综合效用。所以,制度化学习时间应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我就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编写试卷的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成效。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与他人分工合作的能力,一举两得,教师和学生都轻松得获得效益。

另外,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的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5、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练习首先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练习的设计要深挖练习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处理好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想的关系,通过自主练习、解决问题,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感悟 5

其中的数学思想。其次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练习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使枯燥乏味的纯数学练习变为解决生动有趣的生活实际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再次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练习的设计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存在,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激发自主发现的欲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总之数学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6、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这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也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重视学习策略的选择,死读书、硬读书都是不可取的。

7、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 6

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如,有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教师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今后多动脑,勤思考!”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既指出了他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更是激励与关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四、总结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一线教师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也要求教师在课标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努力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

探究初中体育的有效性教学 篇3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有效性;措施

体育新课程改革刚刚出台,全国各地的中学就广泛开展了关于初中体育的有效性教学探讨,所谓课堂有效性是针对课堂效率而言的。在当今中学教育中,体育课堂是一门副科目,课程量少但学习量却不少于其他主科目,因此一直以来不断地有人提出体育的有效性教学。

但从现实中体育的有效性教学却很难实现,因为原因复杂并且多样,所以很难详细地一一分析,以下我就从三个方面简单地说一下这些复杂又多样的原因和它们所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借鉴、分析和调整

体育课程本身的性质,体育课程属于德、智、体、美、劳中的“体”,因而不同于其他的科目,所以课程的教学方法没有相对完整的目标和要求,大多数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上只是不断地讲授理论知识,或者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自由活动,自己去实践,因而体育课程总是处于低效能的状态中。所以针对体育这门课程的性质,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高效性体育教学方法,如一些国外中学,他们的每一节体育课程都有明显的任务,今天锻炼排球,提升手臂的力量,明天就学习足球,锻炼腿部的力量,然后再综合分析每一节中学体育的特点,分析和调整出适合本校的高效化体育教学方案。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

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低效化,很多中学的体育老师都是从体校或者是非体育专业的教师中来的,接受过真正体育教学方法的教师人数非常少,这是造成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低效能的根本原因,所以要解决教师队伍教学素质低效化,就要从体育教师自身出发,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评审门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然后通过教师职业再培训的计划,提高在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水平。

三、合理调配体育课程

體育课程逐年的删减变动,近年来各地中学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导致了对部分课程的删减变动,因此体育课程往往被删减掉。正是因为体育课程被大幅度删减,才导致体育学科的一度被忽视,才导致低效性的体育课程出现,因此要合理地分配好体育课程,而这一点学校是主导,要求学校重新重视体育学科,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课程。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有效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效率,应从教学多方面进行加强及改善,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制订他们的活动锻炼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初中体育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张跃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2).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4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知识及体育运动项目被纳为中考科目, 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效率越发重视和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散漫, 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也投入了更多精力。在这样一个教育改革背景下, 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急需增强。那么,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确保每一节体育课程都能够满足我们的期望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心得体会。

一、积极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兴趣和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这句话, 并从这句话中找寻教课启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是苦的, 尤其是在天气极度炎热或是寒冷的时候, 体育训练过程就显得更加辛苦。初中学生的耐性和抗搓性还都没有形成, 他们大部分都很难坚持下去。同时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 这就导致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偷懒, 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走出这个“门槛”, 重拾学习体育及训练的兴趣。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 而是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励。”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拥有学习和训练的热情, 并产生学习和参与训练的动力。

1.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

新课程教学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注每一位学生, 无论是学习出色的, 还是学习较差的都应该给予关注, 给予尊重。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训练,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与喜悦, 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和动力。

2.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心情舒畅,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训练之中。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重视并在实际中真正落实。

3. 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激励,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的浓厚兴趣需要学生对自己具有强大的信心, 如果学生没有自信就不能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够使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得到维持。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即使再好的学生也会出现学习的低谷, 这时教师一定不要严厉责备和批评, 而要用鼓励的话语来激励学生, 并耐心、和蔼地将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改正的方式告诉学生, 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增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及训练的意识

学生参加体育教学活动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优劣。这时因为学生的意识支配着学生的行动。一切人的行为都是由人的意识支配的, 学生拥有什么样的意识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受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构筑学习体育、参与体育、进行训练的强烈意识。让学生形成主人翁的意识, 从而使体育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提倡自主性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倡导学生通过一些探究性的活动获取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从而达到体育的教学目的。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对体育课程内容逐一展开并逐渐深入, 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不断增强体育学习效果, 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总之,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真正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全明.引导参与, 强化训练, 提高初中体育课的教学实效.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要求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为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学生入门写作的法宝、钥匙,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先培养学生对其的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1、感人文章激其兴趣在教学作文之前,我们可以先用情感渲染激起他们的兴趣,也就是选取别人的一些感人文章最好是选取能引起他们共鸣的文章,我的做法是选取本班学生获奖的作文或发表在杂志报刊上的作文在课堂上展示给全体学生,这样更有说服力,让他们来品评,让他们获得感触:这故事真感人哪!这文章写得多好啊!以情促其内在的一种写作欲望:我也要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我的作文也能发表获奖!

2、教学作文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学习过程中最怕的任务之一。不少学生害怕写作,不愿写作,所以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心理障碍,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功地跨出写作的第一步。所以教师在教学作文时,遵循一定的规律,起点要低,难度要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3、通过课堂展示激发兴趣,提高兴趣

在每一次完成作文批改后,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拣选出来,打到电脑里。等到作文课时,投影到大屏幕上,当成范文展示给其他学生分享。分享过程中,老师点评作文的优点,精彩之处,并及时总结写作方法,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一方面使自己的作文成为范文的同学信心大增,写作热情也随之一步步升温;另一方面使其他同学燃起羡慕之意,也想有这样的机会展示在大家面前,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赞许。而想要获此“殊荣”,就必须好好写作,写出好文章。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兴趣无形之中就萌发出来了。

二、培养学生阅读摘抄习惯,积累素材。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语文作业不妨这样布置,每天让学生做一些阅读赏析、摘抄词句的作业,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也与日俱增。在寒暑假的时候,教师指定一些课外名著给学生读,要求他们做好读书笔记。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学生摘抄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并写上简单的赏析或是体验感触,到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三、“秀”出个性

怎样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培尖补差因材施教,这里就有个掐时间的问题。我是这样做的:根据作文批改后的学生情况,每周确定2到3人,利用每天大课间单独辅导。对那些表达能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多作一些选材角度、思维方向、立意技巧、谋篇方略上的点拨;对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多作些审题思路、选材角度、结构入格、语言表达的指导;把历年中考满分作文印发给优秀学生,让他们学习如何取得考场满分作文;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多作一些记叙要素、结构入格的要求,分层指导学生写作,既保证了优秀学生作文能得高分,一般学生作文能够得到提高,又能使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作文能得到基本分,一举三得,这样逐步向“我手写我心”的境界靠拢。

四、有“模”可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训练学生先仿写句子,再仿写片段,最后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五、循“练”渐进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练笔方法。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皆可记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不断提高。我还借鉴某些名家的做法,先定出训练计划,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列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然后针对这些训练点专题化训练。训练点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训练点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训练点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 “文从改中出”,传统的作文批改,常常是教师“精批细改”,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工作量大,苦不堪言且效率低下;学生迷迷糊糊,一知半解只能一塞了之,造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具有明显的好处。学生批改作文比老师认真仔细,大部分学生对同学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老师批语的关注程度,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评改方法。例如:教育名师魏书生要求学生从格式、卷面、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中心、选材、文章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十个方面写出具体的评语,这是有借鉴意义的。互批的方式也可多样,如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学生还可进行自评,针对同学的评语再阅读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的评改观点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作文要求的认识,取长补短,提高能力。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次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训练点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经过“五步走”训练,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遇到征文比赛也能积极参加了,并且在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学生的习作热情得到了激发,不少学生的习作刊登在各类报刊杂志上。

以上这些做法,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尝试,也比较稚嫩。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要做的还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朗读的几点做法

襄阳市第三十一中学

邓玉凤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关注生成,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所谓生成性朗读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各种预设。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思考和感悟不断生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到语文课堂的活力。这样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生成性朗读教学,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应进行有效预设,准备生成

教学的设计要为学生的动态生成而设计,使教学尽可能地在预设之内生成,在一般情况下,做到朗读目标基本不变,朗读内容基本不变,朗读重点基本不变,朗读流程基本不变。同时必须认识到,课堂又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课堂所有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智中生成。

教师要为朗读的有效生成做好如下设计:

1、在朗读的内容上寻找生成点。

(1)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三维教学目标的生成点:a、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如时代精神,人生价值,人生智慧的感悟;b、知识与能力的生成点:如词句的感悟与积累,篇章的整体把握与诵读等;c、方法的生长点: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质疑的方法,比较揣摩归纳的方法等。例如:《变色龙》这篇课文,其生成点可以从下列三方面分析:a、情感态度生成点:奥楚蔑洛夫因为小狗的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不断的“变色”,我设计一个“奥斯卡”奖项,鼓励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四个学生读的申请并茂,获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而且还解读了奥楚蔑洛夫的思想性格,这是绝好的情感态度的教育资源。b、知识能力生成点:如《孔乙己》一文中有一句反复出现: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乐,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样过。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不同的学生读,体会这句话的作用。c、方法的生成点:品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让学生扮演小伙计,揣摩心理描写体会孔乙己的地位,做一做“排、摸、坐着这手”等动作体会孔乙己的心情处境,边读边揣摩,这样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究性朗读,获得了正确而丰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能。此外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欣赏语言的神韵,在熟读背诵中积淀语言的材料,在读思结合中完成语言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

(2)教师要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材、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教师也要把握好这些“生成点”,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朗读方式,生活有怎么样的体验,解读中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朗读会出现什么错误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

(3)教师还可以从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中去寻找生长点。如,课文背景的补充,与课文同题材不同思想的文章进行比较,或与课文同思想不同题材不同表达方式的比较等。

2、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有意义的朗读必须是三维教学目标的体现,这是由新课程所决定的,更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必须定位准确。朗读过程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每篇课文的特点及朗读基调制定。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1)选择朗读内容。并不是每一段课文都要反复朗读,甚至熟练成诵,教师要重点挑选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感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2)选择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应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指名读、一个接一个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也可以范读指导。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可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可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烘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处。(3)创设朗读情境。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之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在课文语言与学生个性化语言和非语言活动的互动中,深入到文本之中,在这样的境界里学习语言、用语言。情境应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直观手段、利用插图等,激发兴趣,虚拟情景、模拟角色等方法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情境要灵活创设,不拘一格。

二、在学生“尝试——质疑——体验”过程中生成

1、在尝试中进行生成。

尝试的思想,自古就有之。“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道出了尝试的普遍性。从语文课堂的生成角度看,如果学生各方面没有生成,教学就失去意义,这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种表现;在”教大于学“、“教等于学”的情况下,虽然学生有所生成,但生成度不高;在“学大于教”的情形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就产生了质变。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应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到目标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朗读,还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课堂上、回家后都应让学生朗读,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初步理解基础上进行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没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2、在质疑中进行生成。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的教”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进行服务的,语文课堂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提问,采取让学生质疑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在课堂上,我们在开始讲一篇文章时会轻易忽略质疑环节的设置,所以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会强迫自己接受课文的内容,而不敢大胆地问一问这是为什么,局限了自己的思维发展。可能也会有一部分同学,只是单纯地在讲课前,预习生字,读读课文,而不会想到课文会有哪些内容是自己读不懂。这些都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知识的生成。学生大胆质疑后,教师把这些新生成的教学内容作为新的教学生长点和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不顾。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机会便会失之交臂。教师应针对学生问题集中的关键部分进行重点讲解,使问题突出,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在节省时间的同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并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局面。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老师加以引导,给学生说明怎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有讨论意义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质疑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当然我们训练学生质疑的水平,主要是想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在体验中进行生成。

课程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进行融化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体验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思维,在体验中进行思索,在体验中进行创造。如朱自清的《春》,边读边想,仿佛真能觉得春风在轻轻抚摩着自己,仿佛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出的芳香之中,还可以听到百鸟合鸣的美妙歌声,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

体验型朗读教学要十分注重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朗读,能真切地感受语言情感,全身心地去拥抱语言,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范进中举》中有范进中举发疯这一段,为了让学生深有体会,理解到范进的心理,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看到范进是什么样子?他在说什么?他做了什么?别人在做什么?如此的问题情境,就把语言的领悟、理解,感情的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朗读达到情真意切的境地,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有效生成。

三 在老师与学生共同对朗读的评价之中生成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应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等。”

1、教师的评价。教师评价语言的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在学生读完后,只是简单的一概而论地说“你读得真好!”、“你真棒!”、“你读得真有感情!”或者“你读得真流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学生读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了。”“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后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你把语气读出来了,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加好了。”这样的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学生练起来有章可循,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次练习中扬长避短,所以很快就会有进步。在对待学生失败的朗读时,绝不可用生硬的语言一口否定,教师要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这样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同时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易,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经过努力,改正原来朗读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朗读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2、学生的评价。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已经不能适应生成的需要。评价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评价可分为自评和互评。

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读得怎么样,可以让学生略有所思。如老师在学生读出奥楚蔑洛夫脱军大衣的尴尬心理之后,追问:“为什么第二次你能读得好呢?”学生沉思,终于有所体会。

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互评也是很有必要。生生互评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你一言,我一语,甚至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新的教学内容在动态中生成。学生互评,使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朗读评价中提高了语言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发展,提高了朗读的水平。在学生自评、互评时,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教师应当加以引导,在营造学生宽松、良好的评价氛围的同时,对评价者进行二度的评价,及时鼓励表扬他们会评价别人和自己。

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朗读的生成,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综上所述,生成性朗读教学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充分生成。我们必须对学生的朗读教学从生成的高度去思考,去探究,在课堂中多一些投入,多一些激情,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和谐、生成的课堂内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总之,一句话,朗读教学要关注生成。“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才能生机盎然!

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够让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教师,一定要展开全面的教学工作。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方面,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得到了重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響,在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没有发挥出体育学科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在新课改实施之后,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研究,结合当今体育教学的现状,找到了适合新课改下体育教学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构建出高效的体育课堂。

一、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体育学科教学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虽然素质教育正在推进,很多学校也逐步转变到素质教育过程之中。但是,由于受到饮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仍然在追求升学率,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就轻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缩减体育课时、任意占用体育课等情况,使体育课被轻视。

2、在体育教学中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资金投入不足、场地短缺、器材有限等等使初中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部分学校中,由于长期没有资金的投入,甚至使课堂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

3、学生缺乏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对体育运动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由于对体育认识的不足,肤浅的认识使学生没有更多的积极性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学生们就出现了畏难的心理情绪,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4、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虽然新课改已经不断推进,但是,部分体育教师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也是采取了知识的灌输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这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对体育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锻炼是素质教育下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体育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够为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提供保证。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师生对体育课的开设形成正确的认识,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所转变,真正利用好体育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向学生讲授体育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意识中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能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2、增强体育课的娱乐性

体育课应该是使学生放松的一门课程,但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并没有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严肃的面孔、过分严厉的要求,让学生感到畏惧,不愿意上体育课。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也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呆板,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有所改变。在课堂上,教师要加入一些竞技运动项目,把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从单一知识、技能传授的模式转变为容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入手,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要做到负荷适中,以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性。利润,教师在具体运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排球网的高度、跨栏的高度以及栏间距、铅球(投掷器械)的重量等进行调整。为了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教师可以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等,让学生身心放松的参与其中,能够获得切实的情感体验。

3、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同样不能忽视评价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够做成科学、有效的评价,一定能够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评价形式单一,不能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新时期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能够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生做成正确的评价。

虽然学生们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不同,但是,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希望自己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表现积极时,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热情。

基于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7

1. 初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倡导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授与学习的意向、动机和兴趣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无论是认知过程的进行,还是技能的培养,抑或是创造性的开发,都应该是在体育教学的良好氛围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西方的心理教育学家班尼认为,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而且是集体的情绪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当然,他所说的其实是一种较为微观的社会环境,但是在学生的身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师生之间的关系,全面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关注他们的知识获取过程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从另一种角度来讲,判断一门课程教学质量,有关其教学的有效性就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对于教师来讲,这也是衡量其教学目标的完成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简要地说,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指学生对于课业完成的程度,也可以指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这里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运动的技术、身体状况和心理健康、运动的参与性。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做到与时俱进,最终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1]

2.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转变思想观念

近几年出台的新课标显示,初中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一门着重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课程,以身体的练习为主要方式,而将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主要的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与兴趣进行有差异性的教学,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教学过程中获益。新课标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起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倾向,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觉的学习和锻炼,所以教师就需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思维,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激发学习探索兴趣。[2]

2.2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将会使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从而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产生兴趣是衡量体育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无论是教学的理论内容还是组织活动,都要尽可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以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方式开展和进行。譬如说,在教学活动中加入一些游戏或者比赛的形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或者可以采用暗示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些教学方式在如今的体育教学课堂上还是比较常用和普遍的。由于田径教学的活动有着很强的专业性,也没有任何的辅助性器材,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严格,训练起来比较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田径课上就可以用语言暗示的方法,辅以适当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田径课程认识到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可以引用一些名人轶事或者典故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3 优化改善教学手段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再辅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的差异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与掌握,寻求突破,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这里,主要分为两种教学方法,其一是探究式教学方法。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鼓励他们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与探索,甚至是对一些体育现场和运动技巧进行讨论,从而探索其中的秘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其二是分层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关教学目标的评估方法的确定,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手段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体育教学的良好成效。[3]

参考文献

[1]陈永亮.对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3).

[2]黄少寄.浅谈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6).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途径 篇8

将竞技意识融入到体育课程中, 可以促使初中学生在教学中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勇于上进的决心, 学会在竞技运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养成竞技理念的基础上有效配合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首先, 在教学内容导入阶段, 可以利用竞技性小活动代替热身运动, 避免学生因对常规热身运动感到乏味而出现准备活动不足的问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热身准备, 同时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例如, 可以采用贴人、蛙跳及传接球等比赛项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热身, 并在比赛后对获胜者进行奖励, 包括加分等。如此一来, 就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 同时可以最大程度舒展学生的身体, 从而为新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基础;其次, 可以在体育技术教学当中运用竞技活动。让学生带着竞技意识学习体育技术, 可以有效提高技术学习效率, 同时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进而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加以纠正。例如, 在对“篮球投运技术”进行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分组, 以2人为1组, 轮流阻拦与投球, 进三分球可加3分, 进球均可加2分;如姿势标准, 则可以多加1分, 在练习结束时, 分析得分情况, 对于得分较低的学生, 教师应加强指导练习。此外, 为了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强化自身的竞技意识, 教师在利用体育竞技活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个性化、学习化、民主化、整合性的基本原则, 确保竞技活动得到有效控制, 避免课堂中出现不良竞技行为及有效控制课堂秩序。

二、强化体育运动训练教学, 构建实效性课堂

训练是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强化体育运动训练教学是构建实效性课堂的有效途径。为了强化体育运动训练教学,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教师应注重创新体育运动训练教学方法, 为学生构建自主型体育课堂。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 主动对过时的训练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并在创新训练教学方法的过程中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例如, 在训练兵乓球的动作要领时, 教师可以根据人体大脑皮层活动规律引导学生在固定区域采用固定方法击球。在学生击球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认真观察, 并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击球动作, 以便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快速掌握兵乓球的正确击球要领, 并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质量。在学生通过原地击球逐渐掌握技术要领后, 教师可以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与密度, 包括让学生进行3人同练等, 确保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能够保持足够的兴奋度。另一方面, 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适当辅助, 使体育运动的训练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进而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自觉参与训练。例如, 在训练节奏感较强的动作要领时, 可以利用韵律感较强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在完成阶段性训练后, 可以播放柔和的轻音乐, 以放松学生的神经与躯体, 避免学生对训练产生厌倦感。

三、运用情感教学法, 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情感是产生认知动力与学习动力的基础, 激发初中学生对于运动的情感能够有效增强体育学习的动力。为了能够全面提升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运用情感教学法:首先, 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因材施教的原则, 让初中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对健美操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为性格自卑、胆怯、害羞以及身体基础较差、灵活度无法有效满足锻炼要求的学生制定针对性学习计划, 将情况特殊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与指导;其次, 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活动, 以便可以有效发展初中学生对于体育学习过程的情感。例如, 可以引导学生组建兴趣小组, 包括球类兴趣小组、武术兴趣小组、韵律操兴趣小组以及健美操兴趣小组等,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组织兴趣小组参加比赛、表演等, 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情感。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公平是促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情感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践行公开、公正及公平的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 保证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与独特优点可以得到有效发展, 从而改善体育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的有效性教学 篇9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抓好课堂这块教学主阵地,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有效备课在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而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教材重难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并“再度开发”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

二,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窍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所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实验是不行的。同时,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基本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完“探索生命的方法”和“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些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实验,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探究柑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时间最长?”,先由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哪些条件可能会影响柑橘的保存;应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大小的新鲜柑橘在下列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保鲜效果:(1)室温,低温;(2)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3)干燥,湿润。同时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现象)设计成表格,观察实验后再填写表格。最后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柑橘保鲜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

探究式实验设计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化,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三、课堂教学轻松愉悦的讲授

有效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讲授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方法一是创设情境。方法二是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只有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学生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另外要求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好的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应保证过渡有条理、简洁,并且要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

四、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提出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真正意义。

五、发展学生思维,进行有效的设计问题

有效提问要求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活跃,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限制了学生思维。

基于教学有效性的初中政治教学实践 篇10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初中政治,教学实践

新课标提倡创新思维教学,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初中政治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学科, 教师应当把握改革的机会, 树立新型教育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 进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一、初中政治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 西方文化的影响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文化不断被中国借鉴吸收, 许多中国人穿着外国的服饰, 吃着外国的食物, 喜欢外国的文化。这让中国人的眼光聚集到外国文化上, 从而忽视了中国本国文化, 使得中国人对自己国家文化了解不多。西方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大致表现在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两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西方文化为我国提供经验借鉴, 同时也带来了坏的影响。坏的影响如不良习惯、拜金主义以及极端思想等, 如果不能很好地消除这些不良影响, 那么其将给初中生带来极大不良影响。

(二) 网络的影响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 现今的初中生大多擅长网络, 擅长网络游戏, 更有甚者会上色情网站,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在初中生生活中的不良影响。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 青少年一味地放纵自己, 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初中学生为了逃避现实压力而逃避学习, 沉迷网络, 以致许多不良事件发生。

(三) 初中学生自身的问题

初中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的特点, 在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又缺少良好的引导, 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 没有正确的是非观, 甚至有的学生缺乏责任感, 自身能力又不足, 以致出现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其一, 严重的厌学心理。初中学生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上课听不懂, 缺乏形成恶性循环, 学习的毅力, 无心学习, 以致产生更加严重的厌学心理。其二, 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 尽管自身有许多优点, 但是往往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缺乏自控能力, 容易冲动。其三, 人格发展不健全。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 又是独生子女, 但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 有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差, 甚至有的是留守儿童, 这样也使得学生缺乏完善的家庭教育, 以致其人格发展不健全, 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二、初中政治教学策略

(一) 生活中发现问题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问题情境不是显而易见的, 而是需要教师主动将学生引入积极的问题思维状态中。例如, 教师在讲解法律时, 先进行法律讲解, 然后引导学生来判断是非对错, 学生有的说“对”, 有的说“错”, 此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对就是错, 是不是有其他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法律角度的思考, 让学生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样他们会积极学习。这种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 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求知欲, 并且使其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 能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实践于生活, 学习于生活。课堂仅仅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 而课堂上, 我们进行的不仅是学习, 也是生活。愉悦的课堂生活, 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 认真学习。因此, 教师应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活跃初中思想政治课堂, 使学生体会思想政治带来的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

(二) 教师应要求学生经常反思错题

学生进行错题管理后, 应当经常反思总结错题, 而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 如没时间、没兴趣等常常推脱。此时, 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定期进行错题回顾, 将经典错题再重新做一次, 并逐步探索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错题进行改编, 从其他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以求更好地解决错题,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一道题要求以辩证的观点来进行知识分析, 此时学生可以将原题改编成以唯物观的观点来进行知识分析, 或者是以历史唯物观、唯心观等原理来进行分析。这样的错题改编不仅能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这道错题, 掌握辩证分析法, 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方法。

错题管理就是将一道题变成多道题,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避免教师进行题海战术。这样既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又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最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沟通

教育不是学校单方的责任, 因而, 教师在进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时, 应当充分联系家长, 做到家长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只有家长同学校共同努力, 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当加强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 及时同家长进行信息互换, 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有效提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 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积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面实施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 真正实现高效的政治教学。此外, 教师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还应当加强错题管理, 加强同家长的交流, 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提高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江万生.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改革与开放, 2011 (12) .

[2]梁思敬.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4 (2) .

[3]翟春英.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学周刊, 2014 (2) .

上一篇:高弹性环氧树脂的合成下一篇:水力机械辅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