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兴趣教学

2024-05-15

历史兴趣教学(精选十篇)

历史兴趣教学 篇1

首先, 导言能否抓住学生是老师要过的第一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课间活动往往延续到课上, 常常是教师走上讲台, 仍有些学生精力不在课堂上, 所以一节课的导言至关重要。如, 我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 我用小故事做导言:“1649年1月30日清冷而阴暗……一个全身黑色装扮, 面色惨白的瘦长中年人被推上断头台。”请同学猜这个人是谁?绘声绘色, 略带神秘感的描述, 使学生立即进入状态齐声说:查理一世, 顺着同学们的回答我略加总结自然导入新课。

一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讲授新课, 它是一堂课的主体。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这些他们认为比较单调枯燥乏味的知识, 我采用激趣法, 即故事讲述法、描述法、补充法、比较法及横向联系法等。

我最常用的就是横向联系法。历史学科本身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同时,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还有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更要注意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的兴趣。在讲拿破仑时, 我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在讲二战第一阶段时, 我用手绘地理简图的方法教给学生掌握二战初期阶段德国占领的十四个国家, 这些方法效果都比较好。

总之, 横向联系使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要性看得见、摸得着。横向联系又可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可使学生感到“学然后知不足”,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这一步激趣方法很多,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诙谐、幽默的历史语言调节一下学生紧张的思维, 但一定要掌握住调节度, 这样课堂效果很好, 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一节课的最后一步是小节。常言道:编筐窝篓, 全在收口。这就强调小结的重要性。小结并不是对本节课的重复, 而是经过教师的总结, 对本节课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 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时, 还要进行学法指导。交代本节与上下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小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 篇2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学生对历史教学毫无兴趣,那么,要想学好历史,提高历史成绩无疑是一种空想。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设想方案和计划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由此可见积极上进的情趣,对学生的学习有能动作用,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能产生不可抑制的内驱力,兴趣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悦呢?

一、多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及闪光点,尽可能少批评 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面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参差不齐,我们要的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态度,不能搞一刀切,应该用多把尺子针对不同学生去衡量他,并适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表扬。即使是后进生也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和表扬,他们才会像春天的小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青少年上进心强,自尊心也很强,但感情脆弱,易受伤害,因此,对他们的错误和过失,少一分责怪,多一份谅解,以博大的胸怀宽恕他们。而以放大镜去看他们的成绩学科教学研究

和点滴进步,这样他们才会投桃报李,以百倍的的热情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二、创造历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历史教学氛围就是创设历史情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内容丰富的音像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历史教学中可运用的音像资料很多,如人物、事物图片、影音资料等。如在讲述《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电影《七七事变》的一些片段,然后提问,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及全国各族人民为什么要团结一致,共赴国难?中共为何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由于有了影音资料和以前知识作铺垫,学生很容易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表个人看法,这就为讲解《全民族抗战兴起.> 营造了良好氛围,并做好了知识铺垫。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的加以利用。

多媒体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距离,给学生以生动学科教学研究 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变抽象语言为形象的音像展示,从而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故事引进课堂调动学生兴趣

历史是对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其本身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故事不仅可调动学生兴趣,同时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因此历史教学中故事的引入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春秋五霸》时,用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说明立志雪耻的决心和越国终能兴盛的原因。在讲夏、商、西周的兴亡时,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来说明西周败亡的原因。通过故事的引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的掌握,何乐而不为呢?

四、搭建课堂活动平台,调动学生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范围内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结合史实畅说欲言,发表自己看法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到的历史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升华。如在讲到《劫难中的抗争》一课中涉及到左宗棠的评价问题,有同学认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并开办福州船政局,对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有重大贡献,应给予高度学科教学研究

评价;但也有人认为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是刽子手,应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对于这些历史人物学生比较感兴趣,设计讨论课让他们发表自己见解,是培养学生兴趣很好的途径,讨论后教师进行点评,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反馈给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的进行,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兴趣,又启发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以史为鉴,历史为现实服务,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兴趣

历史是以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和现实是息息相关的,学习历史有必要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功能,和对未来的导向功能,进而培养他们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巩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如在讲述《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的史实,认识到这一切来源于日本政府 “科技立国”战略,积极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同时引进最新科学成果。由此联系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同样也借鉴了日本“科技立国”经验。因此立足课堂放眼世界,经过一段时间以史为鉴,史论结合的培养,学生已学会积极尝试运用历史知识,学科教学研究

来讨论自己对时事的看法。有的选择和同学或教师交流,尽管有时他们的看法不够全面,所使用的材料不够恰当,但我毫不怀疑他们对历史兴趣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历史兴趣教学 篇3

常言道: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杯水;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特别是历史这门课,它不同于数学化学等自然学科,而是一门社会学科,它需要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语言表达,上课之前,要心领神会历史课标的要求,细细品味每一节课的教材,历史知识匮乏、积累的材料太少是上不好历史课的。所以,我就从各种杂志和互联网上学习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自费订阅《中学历史报》,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弥补自己所存在的不足,特别注重知识点的积累,常常翻阅历史课本和历史课外阅读刊物,甚至有时侯背诵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词解释等;要求学生记忆的东西自己首先记熟,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对于重点知识反复强调、反复练习,甚至有时候要求学生默写。教师深钻细研教材后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

二、精心设计每节课导语,提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一部好的影片,往往都有精彩的开头,让观众产生急于看下去的愿望。同样,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导语,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教师一开始导入新课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例如我讲人类的起源历史时,提到了《圣经》中亚当夏娃的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人是从哪儿来的?回族同学认为人类的祖先是亚当,汉族同学认为人类的祖先是女娲,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奋点受到刺激,为导入新课奠定了基础。除了讲故事的导入法外,还可以用诗歌、音乐、电影、谜语等进行导入。

三、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光靠教材,照本宣科,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等有效教学资源,下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视频、录像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历史课就显得生动活泼了。例如我讲中国历史《火烧圆明园》时,从网上下载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了以后对八国联军的罪行深恶痛绝;讲抗日战争的胜利时,给学生播放了录像《东京审判》……我上历史课,总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上多媒体课每学期不少于五次。

四、关心后进生,做好重点辅导工作

对于后进生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后进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学习的落后,我们要多关心、多辅导,寻找落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1、有些后进生由于反应慢、记忆力差,连简单的问题也说不上来,老师要不急躁、不讽刺挖苦,而是鼓励他反复记忆。提问的时候应故意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及时鼓励,肯定学生的进步。

2、有些后进生由于家庭困难,缺乏学习资料,课外知识得不到补充,造成了学习的落后。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给他们寻找一些资料,免费发放给他们,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了;有课外资料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明显的进步了。

3、有些后进生由于学习历史的态度不端正,容易偷懒,不背不记,造成了学习落后。这样的学生,老师要采取严厉的措施,比如不让他们回家吃饭,直到写完作业、背完功课为止。对有些同学可进行个别家访,与家长联系,告诉家长他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让家长督促孩子在家学习。另外还要与学生多谈心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告诉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历史的好方法;应常常深入到后进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困难,和他们拉近距离,慢慢的他们会对历史课产生好感,学习态度会有很大的转变。这些学生只要学习态度端正了,进步一定会很快,尤其是历史,稍微用心就能出成绩。

五、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

每次历史考试,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就是后面的材料分析题与论述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动脑筋,懒得去读材料、去分析材料;老师也图省事,上历史课只读课本,缺少师生互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造成学生面对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无处着手,有时答非所问,有时回答不够准确,有的同学甚至把历史名人的名字写成自己班上同学的名字,故意闹笑话。针对这种现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发言,展开联想,想到什么说什么,无所谓对错,学生说完后老师及时给予点拨,对的鼓励,错的纠正。

我还鼓励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具有质疑能力。例如讲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时,有个学生问我:“人类是猴子进化而来的,为什么现在的猴子不进化为人?”有个调皮的同学还故意问我:“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世界上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面对这样无奈的问题,我只好说:“世界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就像埃及的金字塔是怎么修建的,我们人类学家只好猜测,谁也给不出标准答案。感兴趣的同学好好学习,将来你去研究这些未解之谜,告诉我们真正的答案好吗?”这问题虽然没有得到解决,但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思考力和表达力。由于学生常常动脑、动口,以后对于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就能应付自如了,考试就能得高分。

六、开展演讲等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教学不能满足于追求教材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每个事件背后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历史大事“追本溯源”,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例如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撰写历史小论文、举行历史辩论会等。在学习上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好辅优补差工作,使每位学生都不掉队。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尤其是那些历史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每天早上都在背历史。

利用兴趣教学,促进历史学习 篇4

在新的课改实验中,我们要增加新的内容:摆脱陈旧的、被动的传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力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内在动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培养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我们要想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试想:一位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的教师与一位精神不振、拖沓懈怠的教师分别走上讲台,其结果不言而喻。吕叔湘先生说过:“只讲方法上如何提高,这不能解决问题……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这里说的师资水平指教师本身的素质和修养。一名合格的教师,既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深刻的思想,还要有全面而广博的知识;既要有富有幽默感、号召力的语言素养,更要有精湛的教学科研水平。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其所任学科的成绩。素养高的教师在学生中容易树立威信,学生乐意听其讲课,其教学效果就好;反之,一位教师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学生厌恶他,不愿听他讲课,自然就把这种厌恶迁移到所任学科,学生怎么能产生兴趣,教学效果又怎会好呢?

2. 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发兴趣

当今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强,逆反心理现象严重,这一点与以前的学生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还是采取传统的强制措施:教师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时刻监视着学生,像对待犯人一样,若发现少有的“不轨”行为,轻则训斥,重则体罚,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成绩好的学生则束缚了思想、阻碍了智力的开发;基础差的学生干脆不学了,任其自然。这种做法大大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且有悖于现行教育方针的实施。古今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大量的成功经验表明: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而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伏着蕴藏着的,有待于教师发掘。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撞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

3. 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

盖杰和伯令纳在《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于教师来讲,表扬是最易使用的、最自然的、能有效取得成功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伴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每一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适当的场合下给予其恰如其分的表扬、激励和鼓舞,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初中阶段历史的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两极分化特别严重,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制止这一现象的发生,而表扬能发挥其巨大作用。对于成绩好的学生,闪光点多一些比较容易获得教师的表扬,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要想得到教师的表扬就困难得多。因此,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成绩,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使其闪光之处转化为学习兴趣的源泉。

4.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

(1)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化教学主要包括幻灯、收录机、电脑、电影和电视等,有声、有形、有色、有光、彼此结合的特点,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变抽象为简单易懂等特点,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幅度扩大知识面。比如讲“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观看电影《开天劈地》;在讲“三大战役”时,让学生观看电影《伟大的战略决战》;讲“陕北的大生产运动”时,给学生放一首歌曲《南泥湾》;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战争的影响,可以把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制成动态地图,从沿海到内地一目了然。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历史场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鼓励学生质疑。人类的认识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中向前发展的。实际上,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它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从目前的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对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欠缺,使学生形成了等待教师向他提出问题的不良习惯,大大抑制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同时也就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质疑问难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记在质疑问难本上,备课时,认真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修改自己的教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类问题,教师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应作为重、难点。课后,教师应关心学生学完课本内容后还有什么疑问。一般来说,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课堂上遗漏忽略的问题,量少内容深,有些可能是“题外”的问题,教师都应引导他们开展讨论,必要时,可以问题为题,动笔写点感受。

(3)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历史第二课堂活动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发展,是教学全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开阔其视野,从深度广度方面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扩大其知识面。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几个时间、地点和历史人物,而是学以致用。因此我组织了历史兴趣小组、历史故事演讲、历史板报等。通过第二课堂,学生巩固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内在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激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最终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对激发学生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作了研究。

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教学 篇5

曾向多位教师讨教如何教好历史课这个问题。他们一致谈到一点:在高一未分文理分科之前,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学科在中学里的地位不及语数外、理化等学科,一周的课时量又少。但一项调查显示,仍然有不少学生喜欢这门学科,重点中学的初中生中有67.6%,高中生中有73.1%的学生喜欢历史。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么,在历史处于学科的弱势地位而学生兴趣仍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历史学习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动学生爱历史的原动力,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大门是成功的历史教育的关键。

一、兴趣的含义与分类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对其学习这门学科有重要的作用。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

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会更主动、直接地参与此学科的学习,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兴趣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多种类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兴趣,一种是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有所学的历史知识的内容及其这些历史知识的过程本身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如历史课本语言生动、排版富有趣味性,老师讲得好、有意思等等。间接兴趣是由学习结果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如立志选择文科、报考文科大学,渴望拥有渊博的知识等等。

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最有效的办法是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因为直接兴趣是间接兴趣的媒介,是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当然最可贵的是能把二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兴趣经历最初的有趣、乐趣到最后更具社会性、自觉性、方向性和坚持性的志趣,从而能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并最终将两者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与课外的辅助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育成不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与传授者的传授水平。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课堂

1.1、饱满的学科热情,良好的上课心态

一个对自己所教学科毫无热情的人,怎能指望学生对此学科产生热情呢!因此,教师应当做学生探求知识道路上的引路人。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乐趣并将此乐趣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与你一样对新世界、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着不熄灭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良好的上课心态是一节课成功的必要因素。教师的上课心态是富有传染性的。如果以疲倦、不耐烦的心情给学生上课,再有趣的内容也将成为不良心情的牺牲品。学生也被这种情绪所传染,变得焦躁而兴趣骤减。因此调整好上课心态,以微笑感染学生,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积极的学科兴趣。

1.2、善于运用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的信息交互过程。在这个信息传播过程中,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它是通过语言这个桥梁传递给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还是愉快接纳,这就需要语言这门艺术的“打扮”。

北师大附中的历史教师纪连海为什么能够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为什么他的历史课那么受学生的欢迎?除了他渊博的知识和对本学科的热情与不懈的探索外,他还积极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例如,他是这样讲解“火烧圆明园”的:“圆明园英法联军找得着吗?从英国、从法国那么老远来,他知道中国有个圆明园吗?肯定不知道!那么问题在于,是谁告诉他中国有个圆明园的呢?肯定不是你,我知道!那么告诉英法联军中国有个圆明园,你们可以到哪儿去抢,去烧的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便是……”这种包袱法真是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种充满无穷魅力的语言艺术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把教育意义蕴涵其中。

1.3、导入多样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单一的导入方式容易使学生“审美疲劳”。毫无悬念的单刀直入从一开始就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执鞭“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采用歌曲导入,请文娱委歌唱《春天的故事》,并将对歌词的诠释贯穿课程始终。而讲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时则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古代、近代、现代的交通工具。这些导入方式不仅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给他们提供了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

因此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情况,多改变导入方式,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期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4、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学习气氛对学生兴趣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景复现法,讨论、辩难,巧设问题情景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敢于同学、老师争论,使历史课堂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相互促进的场所。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运用适合的方法,如练习课可采用知识竞赛,单元小结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

1.5、联系生活实际,善于运用乡土资源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乡土历史提供了一个“近水楼台”的优势。教师要善于运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社会。

2、课外

1.1、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关键,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一旦师生关系破裂,很难设想学生会继续对关系恶化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很重要的。

教师应增强责任感,密切与学生的交往,关心和热爱学生。全国著名教育家,积极倡导“爱”的教育的霍懋征老师曾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向你提出许许多多有趣的问题。

1.2、兴趣在第二课堂中延伸

课上时间有限,传授的知识也只是一方面。学生在学得一定学科基础知识并建立了稳定兴趣以后,就不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很自然也把注意力转向课外。他们对课外读物、小组活动、学科比赛都很感兴趣。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观看历史影片,举行知识竞赛、历史表演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不然困难得不到解决也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1.3、自信心是增强学习兴趣的保障

对学习的兴趣,需要积极进去的精神做支持,而自信心是产生这种精神的保障。对于学习成绩,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提供方法指导,使学生不断获得因成功而喜悦的体验,以提高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的保持,既是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长时间的稳定,是历史教学成败的关键。而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条件。缺少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也难于使学习坚持下去。

除此之外,历史是一门丰富生动且富于人文色彩的学科。在编写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结合,选材的合理性。在排版方式的改进和问题导学的设置方面可以多一些创意。

三、激发学生兴趣的现实意义

浅谈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篇6

【关键词】浅谈;兴趣;教学;调动;激发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满兴趣、动机明确的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因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需要内容。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将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铃一响,老师走上讲台,是微笑生春,精神饱满,充满青春活力,还是脸无表情,冷若冰霜,这两种表情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前者,无疑会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愉快,精神饱满,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后者,则会使学生心情沮丧,情绪紧张,学习兴趣一下变为过眼烟云,马上消失,是什么原因产生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呢?是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非智力因素”影响着“智力因素”的发挥。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做的东西。”教学实践证明,一堂短短45分钟的课,没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就没有师生的心理共鸣,学生也就难以激起智慧火花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形成一张一弛、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之中。只有在这样情境中学习,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在当今的教育,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不断提高自己非智力因素,加强自身修养。在教学中,不管在台下有多少烦恼,多少不快,都不应把这些情绪带进课堂,带给学生,而要完全进入教师的角色,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学法指导,促使学生乐学

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除了传授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还应让他们“会学”,即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其主动、有效地学习。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灌输和说教,而是要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如:整理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联系和类比的方法: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思考的方法等。

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讲到中国古代经济,一般按农工商的顺序讲。又如讲红军长征的过程,就可以把重要地点及长征途中所发生的大事贯穿起来去掌握,如: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放弃江西,改道贵州→攻克遵义,召开会议→四渡赤水河→渡过金沙汪→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过雪山、草地→陕北与刘志丹等会师→会宁三大主力会师。这样学生就易于了解,也较易对历史形成整体性知识。

三、生动有趣的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课间十分钟休息过后仍然未能安定下来,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导入艺术,往往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叙述、直观性的视频画面和启发性的问题等方式给学生一些恰当的、较强的信息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活动,把兴奋点转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迅速从非学习状态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一节时,事先教师可以自行设计一张美国国旗的图案,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必然会疑问,其图案为何由十三道红白相间的彩条构成,左上角的蓝底和均匀分布的小白星到底代表着什么?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美国历史的情景,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这种导入法的优势就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最大范围地参与教学互动,同时也不乏导入的指导性。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如果局限于课堂知识是远远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应把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适当开展第二课堂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起到重要的补充和适当的拓宽作用;如参观古迹、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演讲历史故事、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为思维补充营养,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内驱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在以后的学习历史中,增强学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要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作者简介: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能 篇7

一、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 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课堂教学的导入十分重要, 犹如乐曲中的“引子”, 起着调节情绪、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 能抓住学生的心弦, 促成学生情绪高涨, 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导入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如情景创设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例如, 我在认真分析教材八年级第1课《鸦片战争》时, 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 以热门话题导入法和设置悬念导入法进行导入。“最近我国对禁毒工作十分重视,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 由中国政府、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和东盟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东盟和中国禁毒合作国际会议1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东盟十国、中国、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以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及专家近二百人出席了会议, 共同探讨合作打击毒品犯罪新对策。同学们知道近代史上最早指出毒品的危害性, 并提出禁毒主张的人是谁吗?”这样的开头,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注重语言的表达艺术, 触发兴趣

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志。反过来说, 有的教师学问虽然渊博, 满腹经论, 学贯中西, 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课堂上词不达意, 言不传情, 因而教学效果也不会好。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 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作为教师, 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 具有演说家的风范, 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

在讲“七七事变”时, 我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七七事变”, 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 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 又对日本法西斯分子切齿痛恨。此时我稍加点拨, 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 同时也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讲好插图, 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 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 对引发学生兴趣, 增进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记忆, 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讲课时, 我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 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 引经据典, 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 对百姓方便, 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 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 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 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 他说:“商鞅说得对, 就按商鞅说的去办。”通过讲解, 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四、对抗式讨论, 以辩激趣

长期以来,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 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 争论不起来, 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 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 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 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 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 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 把稿子发回给学生, 进行分组讨论, 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 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 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站在蒋介石和毛泽东的立场看抗日的‘不抵抗政策’”, 正方的观点是“不抵抗政策”是错误的, 反方的观点是“不抵抗政策”是正确的。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 适合学生的特点, 他们为了驳倒对方, 翻阅了很多书, 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 趣味盎然, 往往是时间已到, 很多人仍“言犹未尽”了。

五、联系现实, 深化兴趣

因为时空的阻隔, 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作为初中历史教师, 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 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让历史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如从古代的广开言路, 积极纳谏联系到当今的政协、信访, 从轻徭薄赋联系到当今的关注民生等。

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篇8

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从一开始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需要教师精心备课, 既要充分备教材又要充分备学生。教师在快乐之中备课, 在快乐之中上课, 才能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学生, 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备课, 在备课中没有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快乐, 那么你能有多少快乐带给学生呢?有教育专家发现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大约在25分钟左右, 再加上学生正处于未成熟阶段, 这就需要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瞬间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设计的情景如果能够与学生的思想火花在瞬间碰撞, 与学生产生共鸣, 使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震撼, 就能起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难忘九一八》时, 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一曲凄楚的《松花江上》, 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这首《松花江上》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每年的9月18日, 我国东北的重要城市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 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通过播放歌曲和一连串的提问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思考当中去, 特别是歌曲的最后几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 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学生的思想随音乐进入了教学当中, 这时候有的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问九一八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的情绪进入学习当中了。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拓展型人才。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如在讲八年级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时, 教师总结历史上中日战争的时间, 大约每100年要进行一次。教师:如果中日要再一次交战你认为中国能胜利吗?如果能胜利在什么地方?使我没想到的是这两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 最后我总结了一下, 有十几种说法, 并且学生马上形成了几种明显的观点, 瞬时辩论起来, 教师做总结。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和飞跃, 对问题也有深度的理解和认识。

三、运用历史资料,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 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一些学生中有人认为历史课是副课, 是小科, 考试所占比例小, 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观点, 历史课是一门有血有肉, 内容丰富, 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当时的时间和地点, 在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 因此, 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 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 教师如果照本宣科, 那历史课就成为枯燥无味的课堂, 如在讲八年级上《血肉筑长城》一课时, 讲到抗日战争胜利时, 给学生讲述两位美军航空员空投原子弹后的回忆录的故事, 以及原子弹爆炸后放射性物质对日本造成的严重后果,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从而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四、搞好课外活动, 提高兴趣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 那就是组织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的认识。组织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历史辩论会、历史故事演讲会、自编自演历史故事情节、参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名胜古迹等等。例如在讲《百日维新》的时候, 学生自编自演历史话剧《评判谭嗣同》, 学生们能把历史话剧演得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同时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均得到提高,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的再现”, 使学生对历史思想变革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信心,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兴趣教学 篇9

一、导入巧妙新颖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一个好的导入, 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与败。课堂教学的导入, 就像优美乐曲中的“引子”, 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 能抓住学生的心弦, 促成学生情绪高涨, 步入求知欲望的状态。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 影视导入法、角色导入法、成语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 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例如, 在讲授有关“辽与宋的民族关系”时, 我先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中“一些中原武林大侠得知乔峰是契丹人后, 追杀乔峰”的片段, 然后设问:“他们为什么要追杀乔峰呢?是不是因为他是契丹人?如果是, 那他们为什么又要反对契丹人呢?这节课我们将解开这个谜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这样就会投入到了问题的探究中了。

二、语言生动有趣

历史的内容本来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 但是目前有些中学历史教材限于篇幅和学段的不同, 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 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调、节奏、表情的变化来感染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本学科。

例如, 学习《新航路开辟》, 通过查阅资料对哥伦布航行日记中记载的内容进行淋漓尽致的描绘。如, 大西洋上飘忽不定的绿草、闪烁不停的灯光, 部下强烈的思乡情绪乃至反抗, “印第安人”的相貌、生活等等, 这样的描述, 加之教师忽而激动忽而愤怒, 忽而慢条斯理, 忽而激情高亢, 仿佛把学生带到哥伦布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大西洋上航行, 共享“发现新大陆”的喜悦, 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讲课之中了。

三、创设新情境

情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也可以震撼人的心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实物、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 虚拟渲染出历史教学中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 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震动,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例如, 在讲有关“唐朝经济的繁荣”内容时, 就可以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你们穿越时间的隧道来到了唐朝, 你们将怎样生活呢?你们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和皇帝等等, 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情境创设好了以后,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和学生提前准备的相关资料书, 再分组讨论, 然后分别让学生上台扮演角色。这样一来, 一节课的时间, 由于虚拟了历史情景,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 有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四、“历史”与“现实”结合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因为时空的阻隔, 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 时间久了, 学生总是感觉到历史教学叙述的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会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 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 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 以扣住学生的心弦, 吸引学生的注意, 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 在讲“古代科举制度”时, 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与弊?让他们谈谈自己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这个问题既是现实中的热点问题, 又是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 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 学生们会积极投入到讨论中, 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 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 接着设问:“谁知道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哪个国家?它是如何出台的?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历史。”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深化了学生的兴趣。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10

一、以生活为中心进行历史教学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简而言之, 历史教育必须要以生活为中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还没有太多的人生体会, 感性认识占据了他们的主要思想。历史知识是对过去的事情的回顾, 这就要求学生有非常好的视觉、听觉和感觉能力, 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将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和学生现在的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由浅到深, 逐步深入。例如在讲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内容时, 通过学生的学习, 我让学生结合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对于毛泽东一生的功过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的学生对于毛泽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认为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毛泽东完全就是一个古代封建皇帝, 这时我就提出“如果没有毛泽东我国不知道还要在黑暗的道路上徘徊多久, 毛泽东的功与过相比较起来, 应该怎样区分呢?难道毛泽东没有贡献了吗?”有的学生甚至说到, “即使这样, 也不能和错误相比”, 这时, 我便乘机说道, 假如你在平时的活动中为我们班上争到了不少的荣誉, 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尊重。但是, 因为一次小的失误, 你使班上的荣誉受到了损伤, 这时如果大家都对你加以指责, 批评你, 甚至不和你交朋友, 你是什么感受?你觉得同学们对你公平吗?那位学生立刻表示强烈的反对, 学生的讨论也浅浅地平息下来了。这时我便说道:“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评价毛泽东呢?如何去公正公平地去评价毛泽东的功与过呢?”于是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我总结道:“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下了错误, 但是和他对我国历史的贡献相比, 错误是很小的, 我们应该公正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对于历史人物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可能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但只要我们及时地认识到这些错误并加以改正, 我们就能不断地取得成功, 走向完美的人生。”

二、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要有时代感

作为历史教师, 首先要了解学生平时关心的时代问题和社会问题, 善于用学生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认识社会现象, 并用学生的语言去表达问题, 这样才能教会学生明辨是非。例如常常有学生跟我提起他们看的一个节目《百家讲坛》。于是我便利用课余时间专门去看了这个节目, 尤其是《易中天品三国》这一部分, 从中吸收到了很多东西, 使我受益匪浅。易中天讲课的形式幽默, 诙谐, 语言生动而又有时代感, 把三国中的每个人物讲得栩栩如生, 感觉就像在眼前一样。比如对人物形象,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民间形象、文学形象。当前历史演义、戏说篇对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进行了艺术性的塑造, 这样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当看到易中天的讲授后, 使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他用风趣的语言把一个个历史故事讲得活灵活现, 进而解决了上述的问题。此外, 教师还必须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吸收众多的知识, 才能使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历史现象和理解历史问题。

三、历史教师还要善于设计精彩的开场白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使学生对所讲知识感兴趣, 必须要把知识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出来, 使学生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要用引人入胜的语言, 在一开始上课时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历史课的导语通常是衔接上一节课, 导入本节课的语言, 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组织语言, 用精彩的开场白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各种各样,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 选择不同的导入形式。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 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都知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 同学们是否知道英国是哪一年侵占香港的?他们是怎样侵占香港的吗?又如在讲解《繁荣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 你们知道《资治通鉴》是怎样一部书吗?知道“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这流传千古名句的出处吗?

此外, 历史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 让学生从中真实地感受人物和历史事件, 以求做到以情服人, 以理服人。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是以感性理解为主, 因此, 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性知识教学, 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 由无声变有声, 由无色变有色, 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积极思维,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上一篇:行为实验下一篇:文人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