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2024-04-27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精选6篇)

篇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吉林省扶余市三井子镇职业中学 姜珊珊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一个人接触和认识事物的积极态度。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唤起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学习内区力。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历史教学的突破口,是提高学生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必由之路。而在课堂上恰当合理地运用兴趣教学,使学生在一个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即学中有乐,乐中有得,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呢?

第一,开讲诱趣。

导语是中学历史课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导入对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好比一场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能引人入胜,诱发出求知者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新知的学习。如在讲《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为使学生掌握夏、商、西周的历史,教师可以概括设计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下面你就要学到这些内容。”这样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样导入新课,既交代了本课要讲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寻根究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第二、学中引趣。

喜欢自我表露是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特征在课堂上让他们多种感官并用,充分进行表露,既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培养学习兴趣。因此授新课时适时地引发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必要的一环。如在回答问题时,过去由教师提名,一堂课只能有几个同学得到被提问机会,而且经常是平时学得不错的同学,而现在就要形成全班参与的热烈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回答,会使学生各有所得,情感兴致勃勃,思维尽情开放,能力得到训练,知识得到收获,兴趣得到培养。同时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中竞赛,各抒己见,形成一种竞相探究、纷纷发言的活跃气氛,并鼓励学生发言不拘一格,不必单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准备想谈什么问题。当然课堂辩论也必不可少,可以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同桌讨论,交流意见,交往学习,合作学习,集体探究,解决问题,呈现自主学习的活动氛围,从而使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得到提高。

第三、设境激趣。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篇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生动具体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上《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一课时,学生把我国北宋的民族英雄杨业与评书《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混为一谈,产生了误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据史实介绍杨业的小故事,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我又选择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向学生讲解,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杨业这一史实人物的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读史的积极性。

2.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如学生课堂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中互相答疑等。不同的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激活方式。例如在上《五四运动》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演爱国的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亲身模拟、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历史人物的所想所思,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深度、水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如讲完“赤壁之战”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与曹操有关,但是结果为什么大不一样?对此你有什么启示。”又如学习“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提出“秦王是怎样兼并六国的?兼并有什么作用?”问题之后可加上这样的环节:“如果你是秦王,面临当时的局势会怎样做?”这样设计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可谓一举几得。

3.情景再现,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

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仅靠语言的叙述感知,有时是很困难的。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过去的历史人物、场景走进我们的视野,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官渡之战”时,教师可以播放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在视频音频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4.图文并茂,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图文并茂是历史教学中最不课缺少的一部分,从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的挂地图、挂彩图,到现在新课改中的多媒体教学,图文并用一直是历史教学的主轴。

5.以境动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语言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工具,而历史本身就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历史这一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面,就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知历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6.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知识容易遗忘,特别是要求识记和理解的知识。如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收效甚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就是一剂良药。每学完一单元,教师可以把本单元要求识记的内容汇总起来,每题写一个小纸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历史知识竞赛。按照顺序每组挑出若干个同学上台抽出一张纸条回答提出的相关问题,最后根据得分多少,选出几个优胜组。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复习巩固,比死记硬背,提问排查效果要好很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设计有趣味的课内外作业,激发学习的兴趣

篇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提高历史学科成绩,兴趣是打开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观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历史教学是向学生展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在这些历史画卷中有数以万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及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无数优秀的成果、精华。如果教师能把精彩的历史故事、活鲜的历史人物引入课堂,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考试,也是为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学习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学生人格,从而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充满魅力。

2.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领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唱独角戏,对牛弹琴,整个课堂气氛既沉闷又压抑,学生失去学习的生机和活力。现代教育课堂要求教师导,学生演,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战略大决战》这一课时,我设置疑问,复习导入: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内战?人民解放军运用什么战术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学生通过回忆,复习,解决以上问题。接下来我承上启下地讲授:随着决战时机成熟,解放军进入战略大决战阶段,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第一步:先让学生在书上做标记,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中间突破”———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瓮中捉鳖”———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后小组讨论;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以东北为突破口,辽沈战役为什么要先打锦州,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后采用同桌一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由我归纳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热烈,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学生那种活泼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胆的质疑都得到了发展,教学效果显著。

3. 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图文结合,生情并茂,如临其境,它以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人,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明清反侵略斗争》这一课时,把“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的故事情节通过影视资料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憎恨。又如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时充分利用地图,并设计成动画,在屏幕上展现了三条不同颜色的航海路线,这样学生在颜色的变化中、地图的运动中轻松地掌握了这三位航海家远航的起止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巧用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科目涉及不同历史人物,不同历史事件。在历史课教学中,采用师生互讲故事法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课充满兴趣,从而加深学生记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课时,我就讲了“退避三舍”、“问鼎中原”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了晋文公和楚庄公为什么会先后成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讲述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在城门“悬目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的故事,从而增强对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的认识。有时让学生讲析自己熟悉、喜欢的历史人物,如在讲到《明清时期文化》时让学生自己讲述喜欢《三国演义》中哪一人物、《水浒传》中的好汉,描绘一下《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的性格,如何看待《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长久保持学习兴趣

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充满自信的人,永远击不倒,他们是人生的胜利者,自信可以克服困难。因此,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使用一些肯定性的、激励性的语言赞美学生,使其形成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阳光,没有阳关,我们就不能生活。”由此可见,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与学生交往中,适当赞美学生,会产生一种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激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激发学生潜在的动力,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这比责怪、埋怨有效得多。

篇4: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也是需要培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就会发生兴趣,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他们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学生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学习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是密切关联的。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谈点看法,就教于同行。

一、让学习材料变得有趣

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学习材料越来越丰富,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尽量使课堂学习材料变得丰富些,让不同类型的材料穿插呈现,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1.补充细节,使文本变得生动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文本。但限于篇幅,教材不可能对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详细描述。因此,需要教师加以补充。如古希腊的斯巴达崇尚军事教育,课文只有寥寥几个字,于是教学时笔者补充了这么一段文字:孩子出生后先检查他是否有必要活下去,体弱的扔到山谷;7岁,国家开始对他们严格控制;12岁,开始训练,不能穿任何内衣,一年只发一件衣服,很少洗澡,身体变得坚硬而粗糙,几个人睡一张床;20岁,编入军队,服役到30岁,吃公共食堂,喝黑肉汤;30岁以后可以参加公民大会投票,可以留在家里住宿,但服役要到60岁;不许到国外去,不鼓励学哲学、文学和艺术。同时,笔者还补充了古希腊另一个城邦——雅典的教育情况:在雅典出生的男孩,由母亲带到7岁,然后开始上学。富裕人家的孩子往往有3个家庭教师,1个教读、写和计算,1个教体育,1个教音乐,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女孩则在家学习如何操持家务及纺织技术。[1]细节,可以使材料变得生動,更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再如,课文对古希腊城邦的出现只用了一句话叙述,而对于“城邦”这个概念学生是缺乏认知的,为此笔者做了细节补充:到公元前705年,“城邦”希腊人称之为polis,是希腊人生活的中心,从地理意义上讲,城邦就是一个城镇、城市,甚至是一个村庄,也包括其周围的乡村。这个城镇、城市或村庄是城邦的中心,人们在那里举行政治、社会和宗教活动。城邦中主要的聚会场所是一个山丘。山丘顶上有一个城堡似的地方,叫卫城。城邦面积大小各异,人口数量也各不相同。公元前5世纪,雅典有30万居民,而大多数城邦人数较少,只有几千人,有的只有几百人。[2]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阅读,就容易形成比较直观、具体的“形象”,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文字画出图象,这样有助于他们对“城邦”这个概念的理解。所以,细节补充,还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某些抽象概念。

2.解释插图,从图中获取历史知识

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运用插图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推导结论,也是学生应当掌握的重要的学习技能。图,相对于文字来说,更加具体、直观、生动,学生也更乐于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五四运动”这一内容中,课本上有幅插图《北京大学学生在天安门游行》,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自己看这幅图,学生就可以发现,从学生们打着的横幅标语“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内容,可以推断这次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因此可以判断“五四运动”是一次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反帝运动。历史插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我们教师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并将“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又如,笔者在教学“春秋五霸”这一内容时,就让学生猜测参加葵丘会盟的有哪些人,为什么。学生在读图时,会尽力调动所学知识,去猜测参加葵丘会盟的人,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插图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3.穿插视频,激发情境兴趣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教师获取视频资料也相对比较容易。而视频资料往往又是某一历史场景、历史人物的再现,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情境兴趣。

总之,学习材料的丰富多样,有益于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但教师在选择这些学习材料时要注意几点:一是材料的补充、选取,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能仅仅考虑学生兴趣,无限制地补充,以致于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注意材料的真伪,尤其是因为一些影视、文艺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本身就偏离历史事实很远,如果教师不加以甄别、截取,那就有可能是以讹传讹,让历史教学偏离了历史事实。三是补充材料不宜太多、太长,过量的文字材料可能会使学生在课内学习时不易消化。而且视频材料更是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精心选取。有些课堂,一放视频就是5分钟、10分钟,于是历史课变成了观看录像课。

二、让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

1.改变刺激方式,保持学生注意力

教师的教法单一,那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厌倦之感,无法集中注意力参与学习。而没有注意就没有学习,因为注意是学习的门户。一节课一般为40分钟或45分钟,而初中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5分钟。因此,教师就要想办法改变刺激方式,以保持学生注意力,这样才能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大不相同,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如下:教师讲授,学生平均回忆率为5%;学生阅读,平均回忆率为10%;视听并用,平均回忆率为20%;教师演示,平均回忆率为30%;学生讨论,平均回忆率为50%;学生实践,平均回忆率为70%;学生教别人,平均回忆率为95%。[3]不幸的是,我们现在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竟然是效率最低的。教师讲授,学生主要以“听”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效率很低。不仅如此,学生如果以这种单一方式进行课堂学习,就很难在一节课的20分钟以后集中注意力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这时,教师应该改变刺激方式,让学生变换学习方式,参与到学习之中去,或说或议,或练或演,或教或评。只有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才能使其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保证学习的有效发生。

2.启发思考,让思维参与学习

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有位哲学家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学生为什么愿意做数学题而不愿做历史习题?学生说解出一道数学题有成功感,而做历史题都是从课本上抄答案。历史学习不用“思考”,只要“背”书就行。可见,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成了“只要背背”就可以的课了。这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思维力度不够,学生缺乏“思考”的乐趣。而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永恒主题,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历史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记忆一些历史知识上,那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价值。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史籍浩瀚,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记住中国史书中的内容。历史知识仅仅是载体,是用来训练学生思维的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才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那么应该怎样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呢?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无非是十大思维方式: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具体化与系统化。从思维类型看,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常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等。创造性思维又可分为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具体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法与历史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历史思维能力。赵恒烈教授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与《历史学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都对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培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做法,值得我们每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去认真研读。总之,充满着思维的课堂,一定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产生思维的冲突与碰撞。而思维的积极参与,既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3.精选问题,思维从问题开始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出有思考空间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提问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行为,高尔在1984年的研究表明,80%的课堂时间花在提问与回答上面。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最近英美的有关研究表明,在每五个问题中,就有三个需要回忆知识点,一个是课堂管理性的,还有一个是要求更高层次的思维。目前,我国历史课堂教学中,低层次、封闭型的问题居于主导地位,而高层次、开放型问题仅占极少数,这样的课堂提问,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笔者曾撰文提出十种历史开放型问题,包括:(1)“说明类”,如金字塔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象征类”,如长征象征着什么?(3)“启迪类”,如你认为日本明治维新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借鉴作用?(4)“感想类”,如你对隋亡唐兴有何感想?(5)“想象类”,如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垓下之战。(6)“探索类”,如请你根据文字和图像做出猜想。(7)“调查类”,如请你回访当地老人,调查“大跃进”情况。(8)“制作类”,如请用胶泥仿制一个苏美尔人头像。(9)“鉴赏类”,如鉴赏某一历史文物。(10)“专题类”,如二战中美国为什么在日本投放原子弹?当然,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问题类型,笔者的十种类型仅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三、让作业与评价变得有趣

1.课后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课后的历史作业应该力求多样化,如习题,既要有回忆型、巩固型练习,但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型、开放型的习题,还可以有些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如调查、访谈、地方史专题等等。就目前来看,学生动手制作类的作业特别少见,其实历史学科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类的作业,如历史地图模型、历史场景模型、历史人物模型复原等。还有表演类作业,学生对历史剧表演,是很有兴趣的,而真正要学生表演好某一历史事件,学生会花大力气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并将其改编为历史文艺作品,直至搬上舞台。一些口头作业,学生也会感兴趣,如讲故事、评人物、议功过、思得失,学生都会积极投入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

2.评价的多元化

历史学习方式、学习成果的多元化,有赖于改革我们评价的单一模式。正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书面测试成了唯一的评价方式,决定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作业类型的单一化,使歷史课成了“背死”课。当然,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不是说没有改革和实验的空间,事实上不少学校在探索课堂教学和作业类型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学生平时的口头作业、作品展示,都纳入到学科评价体系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2]白乐天,李凤飞主编.世界全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3]M.希尔伯曼著,陆怡如译.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教师选读书目:

[1]廖正峰主编.应用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M.希尔伯曼著,陆怡如译.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L·A.巴洛赫著,曾守锤、吴华清译.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熊英,李莹编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

[5]雒启坤主编.中学历史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6]白乐天,李凤飞主编.世界全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7][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学生版)[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8]超凡主编.世界通史(彩图版)[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

[9]朱汉国主编.简明世界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10][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5: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烙印在现代中学生心中的读书之道,直接导致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难怪历史科教师发出了“历史课没法上了”的哀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拥有一个引以为豪、特别是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幽默诙谐、善于教学的老师,是学生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每个老师应以此为目标,努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相互配合,共同进步。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以善教的艺术去折服学生,而且要以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什么样的形象至关重要。小到穿着打扮,大到言谈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他们喜爱的老师和睦相处,可以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培养与学生的情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师德如此高尚,学生的嘴角能不露出几许微笑?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必须以才感人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把历史的魅力巧妙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也渐渐融入,因此教师还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比较渊博的知识。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内容血肉丰富,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要讲求教学的方法艺术,启发得当,形式新颖。同时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平时看书、读报、上网、看电视,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多多收集历史资料,精选一些典型材料,讲课中适时抛出,既增加生动性,激发学生情绪,又颇显学术气,使学生由奇生敬,由敬生爱,由爱而主动学习。

教师如此博学,学生眼中能不露出几丝欣赏的目光?

3.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必须做到可亲、可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只有教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可亲,努力创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有亲和力,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切不可冷冰冰,板起面孔,否则会得不偿失。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总会出现回答不全面或回答不对甚至是答不上的现象,这都是很正常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师要可敬。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能严于律己,虚心好学,敬业爱生,尽职尽责。同时,老师言谈举止要文明高雅,处处为人师表。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敬老师。教师如此可敬可亲,学生心中能不多几分感激?

4.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寓教于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教师用丰富的知识,幽默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历史课堂。在教学中,尽量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通过唱歌、讲故事、演小品等多种文艺形式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之达到寓教于乐。

历史课如此生动、有魅力,学生能不感兴趣,学习能不刻苦?

5.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对学习有成功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赖于成功。学习上,当学生克服了重重困难,突破了一道道难题,获

取了某种知识,心理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越学越有兴趣。否则,如果学生上课听不懂,提问不会

答,作业满篇错,学习完全在失败中渡过,那么,他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课堂教学教师要

努力让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

首先,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使学

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法突破时,老师要循循诱导,帮助学生

排除拦路虎,使他们从“山重水复”的无路之地走向“柳暗花明”的成功境界。这样,学生就会消除畏惧

心理,产生成功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次,老师在教学中坚持多表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学得好,问题回答正确,老师固然

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当学生对某一知识学习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或者不很准确时,老师除了给

以补充完善外,还要给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甚至有时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完全错误,但只要

他学习努力,老师也要对这种精神加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培养学习兴

趣。

总之,历史科教学要讲究手段多样化,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

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新鲜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以最大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中文化课中的历史科目照理学生应该喜欢上,几千年的文明、古今中外的史实多有趣。可担任了

两年的历史老师我发现学生并不愿意学,这与学生普遍重理轻文、重主科轻副科的思想有关,当然

也与我教学经验不足,课堂尚缺乏感染力有关,为此我经过这两年的摸索和反思,结合高一历史课

程浅议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起历史,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 是无用之学。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

远,历史课程绝不是照本宣科,讲一些陈年往事,应付考试而已。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

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导入语设计要有吸引力

上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上。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

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还应该是个演员。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

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

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

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

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至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再现历史情景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

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

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

活动进行调整。讨论的形式有班级讨论、分组讨论等。

四、引趣激疑,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切尝试自

己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

成了历史的证据。引趣激疑,就是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发现问题,进而

生探讨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

疑,处处有疑,使之“学则须疑”。

五、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录像等展示直观历史信息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

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

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它

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

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留下了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入门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

生学习兴趣的有无,而兴趣又是靠老师适宜的指导与培养获得的。学生如果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教者追求和探索的一

个课题。

一 优化开头,激发学生学史兴趣

俗话说:美不美头一嘴,课堂上一个漂亮的开头,就是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每节课,如

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内容,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有学生会讥讽说:“这

些字我们都会读”。没有具体生动的叙述、引导,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达到预

期效果。如果一上课,教师就以故事形式或滔滔不绝地讲,虽然故事能吸引学生,但抓不住重

点,突不破难点,学生不能积极探究和思考问题,还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上课要讲

究开头艺术,想尽办法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语,用开头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求知欲地投人到

学习中去。

二、图文结合,引发学生学史兴趣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片资稀丰富,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图文,对引发学生学史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记忆,对提高课

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课文中的插图很多,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要根据教材把

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图向学生进行讲解,引发学生学史兴趣,直观地掌握知识,能收到很好的效

果。如我在讲九年级历史上册《西欧走出中古时代》新航路开辟时,先让学生看地图,明确世界各

大洲被海洋分割成几大块,当时彼此之间不甚了解,然而自古西欧到亚洲的通道只有陆路,但又被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控制,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这样就激发了西欧人急需开辟新航路的决心,再

加上地圆学说和指南针的应用又为新航路的开辟者鼓足了探险的勇气和便利条件,开始了新航路的探险。然后教师让学生观看地球仪,找出每位航海家向东或向西航行的路线,并在路线图上标航海

家的姓名和时间,这样就很直观地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掌握了知识

三、讲史爱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鉴古知今,吸取历史教训,通过学史增强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从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在讲完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

指南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后,就引用了近代科学家培根的一段议论作为小结:“印刷术、火药和指南

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科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小结时又

补充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运用情况上的对比,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传到外国后,西方一些国家运用

它大量宣传科学技术,使人们的思想、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国却不是这样,而是大量地印

刷佛经,对人民进行佛学宣传和教育,麻醉人民,维护其统治;火药传到外国后,西方国家运用其原

理,制造出了先进的枪炮,结束了冷兵器作战时代,而我国除制作一些爆破型的火器和突火枪外,就再也没有更大的进步了,而是把火药用在喜庆娱乐方面,大量制作烟花爆竹,尽娱玩之需,使中

国人沉浸在自我满足、粉饰太平之中;指南针传人外国后,欧洲的航海家凭借它的作用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发现了美洲,将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而我国早在北宋时期就把指南针用于航海,郑和下

西洋凭借指南针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以后就再也没有多大进展,而是把指南针大量用于建

房、葬坟、测定风水宝地方面。综上所述,外国能吸收运用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来发展先进的武器,征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使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从此沦为欧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宗主国用

暴力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他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

也造成了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格局,中国也深受

其害。通过以上对比讲解,使学生增强了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树立振兴中华,改变落后状态的信

心和决心,达到了历史教育的目的。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得好的同学往往都是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但是这部分学生数量不多,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兴趣不大,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如何让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动的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善于运用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篇6: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中学历史教学 2009.1

历史教学应尽可能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证据, 将凭证据说话贯穿于叙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品评历史人物等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知道一切凭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然而,当前历史教学中教师信口开河的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2007年长春历史教学评优的评委老任观摩比赛后大声疾呼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笔者试图通过剖析自身教学中想当然的典型案例,找出根源,为根治“想当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近日我在一堂家常课中讲述张衡和地动仪时,突然有学生A问道:“老师,地动仪还在么?”我顿时一怔,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这个问题,自己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暗自思量,地动仪应该还在吧,否则书上怎么会有插图。于是我十分肯定地说:“当然有了。”这时有学生B插话:“怎么问出这么没质量的问题?地动仪当然有,我想肯定在博物馆里。”紧接着,又有学生问道:“老师,地动仪能测汶川大地震么?”我又是一怔,既然教材说地动仪能准确测地震,那么测汶川地震也是没问题的。于是,我告诉这个学生用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可以测5·12汶川地震的。

课后,我并没有想许多,我觉得自己的推断是准确的。然而,几天之后观摩了 纪连海老师在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上的公开课《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感触颇深。纪老师自始至终都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用史料阐述历史。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时至今日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列举了以该图为背景的家具、火花、扑克。为了证明《清明上河图》是研究数学史的重要史料,他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的一把十五档的穿档算盘。为了证明宋代造船技术的高超,他列举了《清明上河图》中船的钉接榫合结构,并且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造船术进行比较。在这堂课中,几乎所有的历史都有史料为证,有图片史料,有文献史料。纪老师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孤证不立的意识。例如,在讲述北宋废除晨钟暮鼓制度,建立夜市时,纪老师不仅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到证据,还呈现了两段文献史料加以证明。最令我感慨的是纪老师与一名学生的对话。纪老师问:“你怎么知道这家店是卖药的?”学生说老师先前说过。纪老师追问道:“哦,刚才我是说过,那你自己观察图片,判断该店是否就是卖药的?”我觉得纪老师的追问太精彩了,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教师不是权威,教师说的历史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史料才是了解史实的依据。总而言之,纪老师这堂课自始至终培养学生用“证据”说话,养成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意识和学史方法。

纪老师言必有据的严谨教学令我十分愧疚。我开始怀疑自己先前那堂课回答学生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我大吃一惊,原来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由于时间久远,早已损毁,历史教科书上的图片是后人制作的复原模型,因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已不复存在,也不可能如学生B猜想大概是在博物馆,也更没有测汶川地震的可能。由于我本人的想当然,在没有考证的情况下随意回答学生,造成了一错再错。

历史教学的想当然不仅违背史学基本理念,也背离了“二期课改”注重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就是要求教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不能在史实方面出现解释性错误,不能出现错误性的理解。山昌岭老师在《处理好史证、史实、史论的关系》一文中指出:“证”是客观史实的呈现或对客观史实的描述,是认知的基础。离开了“证”,一切的“史”和“论”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教师想当然的表述不仅容易造成史实错误,也必然导致历史结论的错误。更为严重的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开始想当然,从而逐渐养成了主观臆断的错误思维方式。学生B的插话就是明显的例证。

教学想当然,一方面反映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教师怕丢面子的掩饰。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自身史学素养不高,证据意识淡薄,在日常教学中自然也就忽略了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反思自己以往的备课和教学,我往往只是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却几乎从不告诉学生是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的,还有什么未知。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怎么会有助于教师自身养成言之有据,言必依据的思维品质,更不可能具备史料(证据)教学的能力。所以,当遇到知识盲点的时候,教师自然就会想当然。久而久之,想当然就成为一种习惯。

根治教学中的想当然,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对什么是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本身,教师才能准确阐述历史,解读历史。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史学基本素养。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历史是一种解释,不是一种叙述,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历史既然是由证据而来,同样也可由证据而被修改,所以,历史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有与已往不同的解释。其次,教师还要加强知识储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在面对学生的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时,不至于捉襟见肘。如果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也不要故意绕弯子,为保持颜面而不懂装懂。如果坦诚地把自己的不足显示出来,然后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再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史学思维。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证据意识,而且可以逐渐剔除教师自身想当然的习惯思维。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各类史料中提取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资料作者由于处境、感受、动机会影响他的思想与表达,从而造成史料的失真。最后,教师还须加强经常性的反思,发现问题后,分析原因,思考改进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做到上述几点,教学想当然就将不复存在,求真求实的教学风格也将逐步形成。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ZH-CH-SH-R》下一篇:篮球校本课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