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怎样激趣

2024-05-02

语文教学怎样激趣(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怎样激趣 篇1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作为教师要全身心地爱每一位学生, 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欣赏他们,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课堂教学中, 要满腔热忱地鼓励学生发言, 多进行激励性评价, 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从生活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兴趣

在我看来, 小学语文学习一定是以兴趣为先的, 首先必须得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浓厚兴趣, 这是学好语文的大前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也可以说,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源泉。那么, 兴趣从哪里来?我想, 兴趣来自于生活。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要发掘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一部分的工作做好了, 将对我们的语文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当然有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得高分, 为了考一所好学校, 但是, 如果把这个目的当做全部目标, 并不利于语文学习。我们有必要引导孩子在整个人生成长及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重语文学习, 并进一步加强语文学习。

三、好奇心激趣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充满激情地介绍或曲折、或坎坷、或诡秘、或神奇的背景知识, 可以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兴趣。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也是作家心声的流露, 但许多作品的创作年代距现在可谓遥远。时代不同, 生活不同, 体验不同, 感情不同。对此, 在学习课文之前, 充满激情地介绍时代背景, 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 把学生引到这个情境中来, 必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 鲁迅先生生活的环境与当今学生生活环境截然不同。如何认识车夫悲剧的根源?如何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如何看待“容易碰壁”?为什么鲁迅先生不顾病痛三更半夜写文章?为什么说他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分析课文内容之前, 我用比较庄重、低沉的语调给学生介绍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 特别剖析了当时政府腐败、无能, 丧权辱国, 进步知识分子遭到迫害和通缉。鲁迅先生写了大量的文章抨击反动势力, 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和血腥统治, 因此常常“碰壁”。学生很快进入到了所创设的情境中, 对本文产生了兴趣, 此时分析课文, 学生异常活跃, 效果显而易见。教授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时, 我用很沉痛、严肃的口气介绍了法布尔的身世和他命运坎坷不屈不挠的一生:他出身于小山村的贫困农民家庭, 少年时颠沛流离, 当农民、做学徒、打短工, 甚至三餐不继, 四处流浪。正是这样的身世和经历, 使法布尔贴近大自然, 于是小动物、昆虫成了小法布尔最好的朋友。而法布尔在最贫困的时候都没有放弃学习, 他靠自己打工, 才上了小学、中学, 他总是节衣缩食, 挤出一枚枚小钱, 用来购买书籍。获得中学教师职位后, 又业余自学, 花12年时间, 先后取得双学士和博士学位。法布尔妙笔生花写成《昆虫记》, 《昆虫记》一书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 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 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 最后编写成书, 书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 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 法布尔被誉为“昆虫诗人”……我注意到:教室里异常安静, 学生专心听讲, 有的陷入了沉思, 显然对法布尔笔下的蟋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在活动中激趣

小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 在教学时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 了解学生的需求,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生字时, 教师把本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 并画出几条线隔开让学生分组讨论后, 各组派一个代表到黑板组词, 比较哪组学生写得多、组得好。写得好的组获胜, 并适当颁发奖品, 同时全班鼓掌,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激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这样的理念:“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恰当运用, 能对教学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它有我们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是包括音乐、动画、图片文字、色彩、声音、音响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课文内容制成课件, 利用它给学生上课,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对银幕上的一些知识特别感兴趣, 通过动态的教学方式, 在兴趣的带动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农村孩子看到了多媒体课件后, 课上不再腼腆, 个个跃跃欲试, 如在《青蛙看海》一课中, 带着波涛声的蓝蓝的大海, 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小松鼠帮助小青蛙登山顶这一重点段落, 设计成动画片, 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儿童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 在快乐的气氛下看完这一段, 让两个学生分角色表演, 他们表演得就很好。

激趣教学 提升效率 篇2

提升效率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孝昌文源学校:李群

【摘要】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国拉扎勒斯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无兴趣,决定了他对学习的爱厌和执着追求。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后,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方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灵;思维

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导致了它有一定的枯燥感。在数学课上教师应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对小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

因此教师要注重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研究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故事激趣。

故事对于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不论家庭情况如何,每一个孩子在孩提时一有闲暇总会缠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给讲个故事,哪怕大人的故事编得破绽百出,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沉浸其中,为主人翁的沉浮牵肠挂肚,更有甚者是跃跃欲试地为主人公出谋划策。我在上师范时教我代数的一位周老师就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数学课总是和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因此上他的课总也感觉不到累,而到最后考核的成绩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的。或许这就是榜样吧,我在工作中也就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统计图时,先设计了一个有四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厂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四个车间进行比赛,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急得厂长几天都睡不好觉的故事。这时就有学生开始为厂长支招了:把每个车间的产量用一张表列在一起,每个车间不都能知道自己车间的生产情况,互相一比不就知道谁先进,谁落后了„„有的学生也就七嘴八舌地为厂长想开了,有的学生也开始翻书找答案,有的开始讨论该想什么办法„„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也就不用提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游戏激趣。

游戏是儿童最熟悉,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儿童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符合儿童的游戏活动,启发学生在喜悦中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十几减9这部分知识时这样设计:充分利用教材第10—11页上的插图,将插图展示的在游艺园里的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利用“猜字谜”的活动巩固十几减9的算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操作激趣。

“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于手。”(皮亚杰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动作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实践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一)画一画

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画一些图案,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画出了如房子、机器人、火箭、花儿等。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摆一摆

一年级学生学习数的组成和分解、加与减时,让学生拿出学具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摆一摆,加强感性认识,促进知识的内化。

(三)玩一玩

学习了立体图形,为了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区别,可以让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玩。学生通过搭一搭,滚一滚,加深对四种物体形状的体验。

(四)分一分

学生学习了分类,知道了分类的作用后,可以来一次“小鬼当家”,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书房,家里的衣柜、鞋柜等,提高学生生活的技能和审美情趣。实践证明,重视实际操作,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

四、谈话激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疑惑,尤其是面对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学生会产生迷茫的心态,在学习失去信心及前进的动力。这时就需要通过师生的直接交流,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教育他们正确面对当前的一切,树立读好书、立大志、做大事的崇高理想。

五、典型激趣。

典型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我要学习的动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身边的典型,让学生能够学有目标,赶有奔头,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六、小组竞赛。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好胜心,而这在小学生的身上表现得更是突出。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能为集体作贡献的,小朋友们往往是有一份力出一份力,兴致特别高。教学中,都要把学生根据学习层次编成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水平虽然是参差不齐,但是总体成绩却差不了多少,并且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认识到这点。然后规定每一次的考核不是看你这个人做得怎么样,而要看你所在的这个小组的成绩如何。通过这种竞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而且小组中互帮互学生的气氛也热烈了。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提高,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七、激将激趣。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将法,使学生产生自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心态,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校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收到奇效:当一道题在出示之后,装出自己不会解答的样子,然后对学生道:“这道题我咋解不出来了呢?”一下子就有学生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我来”学生解答出了,教师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啊!”学生通过思考学习了知识,教师的任务也很好地完成了。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教者,把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所有的学生都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八、直观激趣。

鲜明生动的图像和实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余时间做了许多有特色的教具。根据儿童的特点,利用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玩具和色彩鲜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使我体会到:利用直观、鲜艳、形象的教具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兴趣的重要,要让学生“乐之”需要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现代的爱因斯坦也对兴趣有着精辟的论述: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也说: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获得发展。所有这些,无一不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每一个经历过教育教学的人都知道,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和需求,学习将会变得事半而功倍,反之则将是事倍而功半。

参考文献

1、王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教育学,2011(9)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激趣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的作用和动力的作用,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奠定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主动、持久地学习,从而收获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在当今时代创造快乐学习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优化学生课堂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教师应该创造学生的教学结构,组成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激发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开展好预习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认真阅读小学语文课文,找到一些课堂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教育学生学会生动地学习,活泼地学习,理解学习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透彻地开展学习活动。

二、教师指导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重视激发学生对学习事物的兴趣,重视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迅速吸引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新课的时候,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保证学生快乐地学习。

(一)巧妙设置悬念,实现情绪快乐

教师在教学导入的时候,应该巧妙设置教学悬念,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教育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讲解景物的课文的时候,带领学生进入到美丽的地方,教育学生振奋精神,保持学习的旺盛的精力,带领学生产生学习的感悟力,顺着学生学习的势力开展教学,带领学生感受魅力风景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愉快而热烈地开展学习活动。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直接激发兴趣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学会听美好的音乐,感受真实的画面,欣赏形象化的语言,教育学生的身心处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保证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中,实现课堂教学中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感受美好的风光,激发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教育学生进入到诗歌中,教育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的风光美。这样教师就能激发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形成好过程,创造好的境界。

三、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游戏,讲解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很好动贪玩,学习持久性差,教师应该注意课堂调节,教育学生消除学习的疲劳感,教育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创造语文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重视学生巩固知识,熟练掌握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努力创造语文的知识性和故事性,创造学生的游戏情境,教育学生学会有意注意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一些“一字开花”等故事情节进行竞赛,丰富学生的学习词汇,巩固学生进行字词学习。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学会进行口头扩词活动或者板书练习,教育学生重视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巩固学习词汇,开展开火车游戏等活动,在学生欢乐的游戏教学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育学生掌握好知识传授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按照看图说话教学的特点进行故事教学,重视教育学生感受图画作品的内容,重视教育学生围绕故事情节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写好名字,重视展示给学生好的板书,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对故事深入的理解,学会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学习,在音乐中教会学生表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育学生学会在实践和表演的结合中形成学习内容,用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会思考,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生的学习时间,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重视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巧妙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保证促进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的形成,实现科学、高效地教好学生语文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增长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境界,增长学生的语文学习智慧,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态提高到优质、高效中来。

参考文献

[1]佘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2006.

[2]程瑞雪.提高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目标上下位联系有效性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语文教学激趣七法 篇4

一、诵读养趣

诵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从而增强直观感, 起到感染陶冶的作用。语文教学, 特别是美文和古诗词教学, 教师不应作过多的理性分析, 而应通过和学生的诵读放飞学生的想象, 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使学生充分领悟诗文意境, 进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得到

七法

人生的体验。当然, 为了使诵读达到更好的感染效果, 可以借助音乐的魅力。例如, 诵读《听潮》可伴以德彪西的交响乐《大海》或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 诵读朱自清的《春》可伴以二胡曲《江南春色》, 诵读余光中的《乡愁》可伴以轻音乐《把根留住》。

二、直观显趣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挂图、实物、简笔画等直观的教具, 可以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导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 我采摘来了红、白、黄、紫四色月季, 不但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而且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体验导趣

新课标把课程目标建构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主张通过探究的方式来经历和体验求知过程, 这很符合青少年的求知心理。我教学《荔枝蜜》一课时, 就先藏了一瓶蜂蜜, 待讲到“一开瓶子塞儿, 就是那么一股甜香……喝着这样的好蜜, 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时, 便问学生:“你们喝过蜂蜜吗?你们现在就愿意尝一尝这样好的蜂蜜吗?”学生们一致说好。我便拿出蜂蜜与吸管, 学生们品着香甜的蜂蜜, 读着优美的散文, 想象着蜜蜂“为谁辛苦为谁忙”的画面, 更能体验到蜜蜂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

四、妙语成趣

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它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生疏的事理形象化, 枯燥的过程趣味化, 使学生始终处于情绪高昂、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体会:形象幽默、情感浓厚的语言最受学生欢迎。在教学古诗时, 我特地把《渭城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一组送别诗放在一起学习, 并用下面的抒情语言引题:“有人说, 朋友是夜行时头顶的一颗明星, 伴你走过孤独的旅程;有人说, 朋友是母亲做的一件朴素的棉衣, 助你度过寒冷的严冬;有人说, 朋友是王勃‘天涯若比邻’的慰语, 陪你啜饮浓浓的深情。是啊, 人生若无友谊, 犹如天空失去了月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一千多年前的真挚友情吧!”

五、活动引趣

新课标首次提出“课程资源”这一新概念, 并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认为,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除了教科书、工具书、教辅资料这些传统的课程资源外, 报刊、影视、网络、纪念馆、博物馆、自然风物、文化古迹、风俗民情甚至生活环境、独特体验都应是语文课程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 任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语文学习、可操作性强的语文活动都是值得实践的, 例如演讲

新诗诞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见证和记载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 并且以其丰富的诗情、多彩的诗意, 不断产生着独具特色的魅力。新诗传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手法, 借鉴了外国抒情诗的特点, 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现现实的生活和人们的情感。新诗跟读者已经没有什么时空的距离, 应该说阅读理解上也没有多少隔阂。不过其意象的跳跃和多重, 语言的陌生和多义, 又需要我们仔细解读, 甚至于要倾心“破译”才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寻一些路子, 引导学生用多维的视野, 拥有多元的解读, 从而获得新的感悟和美的享受。

走近新诗———感知

教学一首新诗, 首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拉近跟诗人的距离, 进而亲近作品。或能一见钟情, 或赛、辩论赛、故事会、角色扮演、想象模拟、语文知识竞答、郊游、参观、社会调查等。

六、电教激趣

现代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能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平面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图、音、影、文结合的动态式或立体式教学, 从而扩大课堂的容量和增强课堂趣味。如在《苏州园林》教学中, 我先选了三幅幻灯片, 分别从桥上、路上、亭子里去看园中的景, 通过演示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 体会到无论从什么角度看, 苏州园林给我们的印象都是花木葱郁、错落有致、有山有水、水天一色、亭桥点缀、恰到好处, 恰似一幅幅巧夺天工的自然风景画。在观察体味后, 我把学生思维引向匠师们在设计施工上做到的“四个讲究”上, 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四个讲究”的艺术效果, 我选择了一定量的反映相关内容的重点幻灯片, 按照课文内容逐一演示。这样把无声的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 超越了时空, 再现了苏州园林风貌, 对学生领略苏州园林的美景, 体会它的特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七、开放生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太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忽略了语文与社会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只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这种观念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程, 教师除了要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外, 还应注重学科的整合与渗透。例如在学习蒲松龄的《山市》一文时, 我要求学生结合物理学中光线折射的原理, 说明“山市”的形成原因。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后,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分别绘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并进行评比展览, 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涵养。开放的课堂,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处于“乐学”的境界中。

新诗教学“新”路之探寻

◎江苏/王兆平

可循序渐进, 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产生出解读的欲望。这样才能有所感知, 有所感受。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激趣 篇5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岔路口中学

镇 亮

[摘要]: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场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兴趣;激趣

对于语文课,许多学生往往提不起多大兴趣,说它犹如一潭死水。究其原因,除了教材的不灵活外,还和和教师的教法有很大关系。激趣,顾名思义,即是激动兴趣。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而学得就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入手,从学生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出的一些尝试。

一、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悬念,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猜测,去期待,乃至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用提问来处理说理性较强的文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心声》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写谁的心声?他的心声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必然认真阅读原文,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完后教师稍微加以点拨,全文的主旨及结构就已经迎刃而解了。不单开始讲解课文时要给学生提问题,设悬念,在讲课过程中,更要注意以小悬念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课过程中这样巧妙的启发、诱导,不仅通过思考活动维持着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精彩活动 激发兴趣

语文课不应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形式,还必须想出许多有益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描写方法时,可让四组同学选出各自的代表,分别上台表演四个假想的片断,然后看哪个组表演得较好,再让学生将这个场面描写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除此之外,语文课堂上还可搞辩论赛、演讲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都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的水平。

三、优美歌曲 激发兴趣

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符号,汉字具有音乐美。在语文课堂上,音乐不仅体现在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朗诵上,也体现在诗中的韵律上。许多诗词本就是一首优美的歌曲。我在教诗词过程中往往播放或示唱诗词的歌曲,使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中学语文的诗词中有许多已配了乐,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白居易的《花非花》,王维的《阳关三叠》,岳飞的《满江红》等。

四、老师范读 激发兴趣

好的范读胜过讲解,不仅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因此在备课时,反复阅读课文,领会作者意图,理解中心意思,然后大声朗读,自我鉴定,努力做到使自己满意为止。这样,教学时就可以在适当时机,用表情朗读,激发学生感情,唤起思想共鸣。如教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时,一位老师以沉痛心情、深情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全班同学沉浸在苍松衔哀,白梅含泪,朔风呜咽,红旗半垂,泪涔涔声凄凄的悲痛气氛中。不少学生流下热泪,还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起到了很好的感染效果。由于我重视范读,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鼓励学生 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产生满足感,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对于后进生更为需要,后进生在上课时比较被动,视上课为“煎熬”、“受罪”,由于这种情感障碍,还何谈上课产生兴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撤擅于把握设计一些较为容易的问题,把机会给予他们,并给以适当的表扬与鼓励,“你挺棒的!”“你回答得真不错!”“你的进步真不小!”„„心理学认为效果可以激发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有了进步,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后,就会体会到一种快乐,从而产生了兴趣。

六、灵活教法 激发其趣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的原因之一是感到语文学习方法呆板,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如在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类的说明文时,笔者就利用电脑搜集说明对象的图片,结合课文的内容把它们做成一个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说明文也产生一定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课之前,笔者就利用学校门前的小溪,带领学生到小溪游玩观察,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简单的学习问题:小溪的水怎样?小溪周围景物怎样?小溪水源怎样?这些学生都能用以前学到的知识来回答,但都不能用到《小石潭记》中的句子,然后再返回到课堂上学习,与课文一对比,不仅体悟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小石潭的石奇、水清、源幽的特点,而且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大大增强。

教学手段的多样灵活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引领下去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

七、精心设问,激发兴趣;模仿学习,巩固趣味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课堂提问或讨论应当避免随意性,应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或展开讨论。设计的问题还要考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既要使优等生有“想头”,又要使中下等生有“答头”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分析《石壕吏》这首诗时,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问他的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表示同意,有的不同意,于是大家纷纷从诗里去找根据,展开了颇为激烈的争论。后来统一了认识——杜甫在这首诗里是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是同情谁、憎恨谁,态度是明确的,说《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质疑问难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有疑而思,有思而悟,有悟而乐。课堂上,教师设置一些有创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如《愚公移山》一课,要使学生了解愚公的精神,讲课文时可故意设疑:有人说愚公真是愚蠢,移山不如移屋,说说这种见解正确吗?同学们通过讨论就会得到结论指出根据这种说法并不能说明愚公愚蠢,因为本文是为了通过叙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说明愚公精神,并不是从移山与移屋这个角度来说明愚公的,而是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来突出愚公的人物形象。这样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也都有所提高。又如在教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单元的说明文后,及时要求模仿这一单元的文章,写一篇介绍自己学校的说明文,同学们通过一单元的学习,很是跃跃欲试,教师一布置,大部分都很乐意写,并且都能写出较好的文章。

总之,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退居“第二线”让学生唱主角,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反还会学得更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还很多,只要我们思想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方法也就不难找到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该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把课教活教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好之”、“乐之”的热情,使之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语文教学激趣三法 篇6

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其中互动学习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对某一学习目标通过课堂交流、沟通, 促成思想碰撞, 并交互影响, 产生兴趣, 引发某种意识, 形成相应的思想, 并达到师生双方均能增长智慧、提高能力的一个过程。一方面,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课堂上如果教师不能拉动学生的思维, 学生不能主动参与, 即使教师讲得再充分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 如果教师能教给学生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就会自主思考, 即使教师不讲, 学生也能在积极的思维中学有所得。另一方面, 学生的学习状态反过来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学生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往往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 促使教师以更巧妙的方式方法激励、引导、启发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设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努力构建对话机制,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并以学生的活动引领课堂, 使学生达到“乐而忘疲”的状态。如安排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述评时事、一日一诗鉴赏、成语讲述、分角色饰演、小组对读、问题讨论等均能达到提升学生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及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以情动人法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一种特殊的反映, 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催化剂。课堂上, 教师巧妙的情感调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扣动学生心弦, 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按常理, 诚挚、愉悦的情感可以诱发人们工作、学习的热情。因此, 教师如能怀着诚挚、愉悦的情感走上讲台, 以磁性的语言、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 就会以良好的情感教学氛围拉近师生心理上的距离, 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实践证明, 学生对教师喜欢的程度, 始终决定教师教育亲和力的高低。教学中, 教师情感的释放时刻具有一定的信号、感染、促进作用及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心理催化的功能。良好的情绪、融洽的关系、活跃的气氛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使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科学评价法

教学过程中, 教师难免要对学生进行评价,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大都渴望听到教师对其学习情况方面的评价。当然, 教师的评价是否公正、合理、准确, 是否具有科学性、艺术性, 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下一次参与学习的欲望。语文教学中, 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 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应极力做到客观、科学、具体、艺术, 才能达到上述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 评价绝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 而应适当地下放权利,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或学生间相互评价。这就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时刻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注学生潜力的发挥,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学生在精神上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另外, 学生个体之间普遍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生之间的评价既能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 也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之间的竞争意识, 取长补短、增进多向交流, 使其在比较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总之, 只有开动脑筋, 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魅力, 才能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语文教学怎样激趣 篇7

一、导语激趣法, 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

一堂好的语文课, 最关键的地方便是开头。在课堂开始之时, 学生若能对课文产生兴趣, 那么接下来教师的讲解也就轻松了。因此, 好的导语就如同拉开语文课堂的序幕, 教师要有好的导入方式, 用最快最新颖的方式去吸引学生, 将他们的目光、思想带入课堂。

导语激趣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教师在讲解《社戏》这篇文章的时候, 便可以用民俗风情来进行导入“同学们, 我们都知道在春节的时候我们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端午的时候有些地方有划龙舟的习俗;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会吃月饼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 那你们知不知道在我国:回族人民不吃猪肉、驴肉;维吾尔族禁吃一切动物的血;哈萨克族待客会首先给客人一只羊头等等。这些我们不熟知的民俗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鲁迅先生的家乡有什么不一样的民俗。”教师先列举出学生熟悉的民俗习惯让他们感受民风民俗的奇特, 然后列举出一些与我们不一样的少数民族的民俗, 让学生在思考中集中注意力, 帮助他们尽快的进入课堂。

二、情感激趣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学习, 对于初中生来说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师担当的不仅仅是教语文这一身份, 更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 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政治老师”。语文的情感基调本就是一大特色,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如果生硬死板, 那么语文的教学就不能达到应有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语文的情感熏陶, 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跟着教师的脚步去感受语文所表达的情感。

语文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 它集朗诵、表演、绘画、情感于一身。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到这些, 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些特点。

如教师在教授《周总理, 你在哪里》时, 教师就可以用动情的语调来进行范读;在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 教师就要改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 教师就要用滑稽的语调与动作;在教授《幼时记趣》时, 教师的语调应该变为欢快与严肃并存的形式等等, 这样教师通过朗读语调的改变与动作的配合,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情感去感知课文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让他们沉浸在这些动情的情感之中, 帮助他们更快更清晰的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进行情感激趣法的时候, 除了利用动情的朗读来吸引学生之外, 教师还可以配合一定的表情与肢体动作, 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身上发现课文的魅力, 从而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全面, 更加清晰。这样不仅教师为学生起到了榜样与引领的作用, 也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培养, 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语文去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

三、角色扮演激趣法, 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初中阶段, 教师教授语文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学会表达, 学会倾诉, 学会倾听, 学会习作, 学会感悟。在教材中语文课文的选用也有一定的规律与目的,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讲究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的安排来进行激趣教学。角色扮演法, 是激趣教学中的一个小的方面,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如何运用角色扮演激趣法呢?语文是听、说、读、写的集合体。在语文课堂中, 教师既要注意到学生的读写, 也要注意学生的听说, 而角色扮演法就能帮助教师顾及到这些。

例如教师在进行《皇帝的新装》的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组, 让学生扮演皇帝、裁缝、小孩儿、路人的角色, 让他们每人根据课文自编一段台词, 通过小组进行排演, 最后选出最出色的三个小组进行角色互换, 让他们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去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理, 最后再通过表演写一份简短的表演感悟。这样学生不仅听、说了, 更通过角色扮演去理解了课文, 从而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最后通过书写感悟让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更为加深。教师在进行角色扮演激趣法运用时, 还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扮演角色的身份, 要根据不同的身份展示出不同的表情, 说出不同语气的话。像学生在扮演《孔乙己》时, 就不能像《皇帝的新装》那样滑稽, 应该要展现出孔乙己的落魄。因此, 对于角色扮演激趣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只要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加以利用, 便能在语文课堂中帮助教师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思想, 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让他们学会展示自己。

角色扮演激趣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除了可以让学生亲身进行角色表演之外, 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角色朗读, 不同的角色配以不同的朗读方式,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角色中去领会课文的真谛, 感受语文的魅力。

四、总结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除了以上几种激趣法的运用之外, 教师还可以运用故事激趣法、学习竞赛激趣法、野外课堂激趣法等等。让激趣法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灵活运用, 帮助教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激趣法中对语文产生兴趣, 从而更好更快的进行语文情感的理解。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教师为课堂主导进行教学”, 这对于中学语文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机遇。语文课堂要从传统的“满堂灌”到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 应该如何做呢?本文将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来谈谈激趣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激趣法,角色扮演

参考文献

[1]刘金国.新课程标准下的趣味教学初探[J].语文天地, 2013年第6期

[2]赵洁荣.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趣味教法[J].中学教育, 2013年第3期

激趣, 历史教学的必备 篇8

一、增强历史知识的亲和力, 消除历史与现实的隔离感

历史知识因其离现实久远,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我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从时间上或空间上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亲近感。例如在时间上,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的日子 (如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或中外节日等) ,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上的今天怎样?发生了什么?还可以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名人,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名人是如何成长的?在和我们同龄时期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会成为名人?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从心理上亲近历史, 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去主动地探究知识。再如在空间上, 教师可以借助适当的资料 (文字或图画等) , 引导学生融入历史。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开场白:1988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宣称“如果人类需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就必须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样, 就把现代的学生与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孔子的距离拉近了。

教师用开放的心态, 在时间、空间上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引领学生亲近历史,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历史知识因陈旧而呆板, 缺乏活力与情趣, 学生学习时会感到索然无味, 有效的历史教学就要创设一个个充满情趣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如何创设历史情境?我常用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机智, 寻找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 以联系生活的方式, 展现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讲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 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实物中山装导入本课。教师还可以结合时政, 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增强历史知识的时代气息, 学生会感到历史就在身边, 今日是昨日的继承和发展, 从而由今日走进昨日, 去探求历史知识。

2. 借助图片展现情境

对农村中学来说,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成为农村教师的首选。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新图片, 它们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图片, 以历史见证物的形式再现情境, 增强历史知识的现实感, 从心理上打动学生, 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 用锤炼的语言描绘情境

历史教学中用语言描述也是常用的办法。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用锤炼的语言描绘情境, 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从而融入历史教学, 自觉地探究知识。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 教师描述:“1937年12月, 南京上空一阵刺耳的鸣叫声划破了漆黑的夜空, 顿时枪炮声大作, 凄厉地号叫着。伴随着无数冤魂的哀鸣, 中华儿女不屈的灵魂在怒吼, 整个宇宙在颤抖着……历史记住了, 这是民族的耻辱, 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恶的铁证。这样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以高亢的情绪进入本课学习。

当然,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 以生动的画面、超强的音响效果更好地创设历史情境,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三、关注教学细节, 呵护教学生成

教学细节可能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个表情, 也可能是学生的一个行为、一句言语、一个错误, 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细节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关注教学细节, 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 激活学生的思维, 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在这中间, 材料的选择很重要, 历史人物的一句话、一封信、一个动作等等, 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好素材。如学习《开创外交新局面》时, 可以补充材料进行讲解:1970年2月18日, 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 不应该继续被孤立在国际大家庭外。从长远来说, 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 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当年9月27日, 已经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时说:“如果我不能去, 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这也是他第一次以总统身份公开表示愿意访华。讲到这时, 学生不禁会问:尼克松为什么会如此急切地改善中美关系?以后又有哪些具体行为?中国方面又有何举动?这样师生互动交流就形成了, 学生会主动地探究知识。

语文无处不激趣 篇9

一、图画激趣

《我们家的男子汉》的导入设计方案:

1. 图画 (尤其是漫画) 是学生们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用多媒体展示四幅漫画来激发学生学《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课文的兴趣, 让学生迅速进入活泼有序、宽松和谐、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

(1) 根据“主人公对食物的兴趣”, 设计漫画一:小主人公专注地吮着大拇指, 以致嘴唇都有些翘了起来。

(2) 根据“主人公对独立的要求”, 设计漫画二:小主人公站在冰箱前面, 露出半个脑袋, 手里拿着空的汽水瓶。

(3) 根据“主人公的眼泪”设计漫画三:挨打时, 小主人公一面大笑, 泪珠从脸颊上滚落下来。

(4) 根据“主人公对生活的挑战”, 设计漫画四:上火车时, 小主人公手抓窗框, 脚蹬车厢, 攀上窗台。

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漫画, 概括画中小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首先两人一组, 然后集体交流, 最后让学生明确。)

3. 漫画中的小男孩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小伙伴, 作者王安忆却称他是“我们家的男子汉”,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 走进课文。

学生看画面比看书兴趣要浓得多, 学生带着很高的积极性去读课文, 找答案。这种有图像介入的课堂, 学生的思维活跃, 讨论的气氛热烈, 效果比直接读课文好很多。

二、诗歌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理念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例如, 教冰心老人的《繁星》时, 可让学生重点赏析《繁星》的优美意境, 同学们燃起了强烈的创作热情, 借机指导学生练写《星的遐想》一文, 或写孩提时代的迷惑之星、幻想之星;或写童话之星, 夏夜彗星;或写应星星之邀请遨游太空, 去外星做客;或把星星摘下来对话, 诉说心中的秘密;甚至有的联想到社会之星、校园之星以及包装起来的歌星、影星, 如此等等, 同学们在想象中培养了创造能力。

三、“播音”激趣

语文教师可尝试着在所教班级开辟一块新园地———利用晨会、班会、自习课及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新闻一刻钟”活动,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在班级内组建小型广播站, 每人都是播音员, 每四人一站, 自愿组合。可自命站名, 自选站长。所播内容可以从广播、电视、报刊上摘记, 也可以根据周围发生的事自行采编, 我们往往侧重后者。内容必须积极向上, 贴近学生生活, 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报道要真实、及时、准确。

学生为了使自己编辑的节目受到欢迎, 他们总是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翻阅当日的报纸和近期的杂志, 聚精会神地收听电台、电视台的新闻及有关评论。在此同时, 还积极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敏锐地捕捉学校的一个个学习生活镜头。尽管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 但每个站都能开动脑筋, 力求以新颖的角度求得大家的肯定。有的学生听后就说, 以前只喜欢听评书看电视, 现在觉得班上的“新闻一刻钟”也很有意思的, 因为内容大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听起来特别亲切感兴趣。

四、阅读激趣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和“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只有多读书, 才能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只有多读书, 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 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在视通寰宇的广阔时空中快乐地吸取知识的阳光雨露。

老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指导学生阅读:

(1) 自主阅读。让学生在教室里或图书馆看自己喜爱或老师推荐的文章或书籍, 他们会有一种自由感、超脱感和幸福感。

(2) 老师推介。由老师对学生的延伸阅读进行指导, 推介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 激发学生的延伸阅读兴趣。

(3) 自主推介。让学生主持, 由多个学生介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书、好文章, 来一个美文共赏, 来一个精彩点评,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训练了学生的口才。

(4) 作品讨论。当阅读开始掀起一股热潮之后, 学生之间交流图书。组织学生三五成群, 在课堂上分成几个小组, 把读同一本书、同一篇文章的学生组成一组, 交流阅读体会, 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指导学生做好讨论记录, 整理后再由小组向全班汇报, 全班优中选优, 进行奖励, 这样激发了得奖者的阅读兴趣, 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的念头。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了, 但问题的关键是, 在现实条件下, 大多数学生根本就没有自由课外阅读时间。“世易时移, 变法宜矣”。教师首先应该大胆采取粗放经营, 即抓住文章的特色进行教学, 抓住重点, 整体把握, 精讲精练, 不必面面俱到。再者就是大胆删减课文, 把学生不感兴趣的, 目前理解水平够不着的内容, 根据教学的需要删去, 这样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五、创新激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朝理学家朱熹所说的“源头活水”引伸到教学中, 就是教师的教学思维的创新。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 尝试用新奇的教学方法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创新。

例如, 英国的一所学校, 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 每人必须饰演一天残疾人, 有扮演盲人的, 有扮演瘸子的, 还有扮演聋哑人的, 而且学生扮演的角色一整天都必须在别人的帮助下生活。然后要求大家将扮演残疾人的遭遇、感受等写成文章。结果全班学生的作文各不相同, 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心理刻画细致入微, 语言描写新奇有个性。

将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会使语文教学别有洞天, 充满生机, 作为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落实一个“新”字, 从而点燃他们的兴趣之火, 继而燃起他们创新的火把。

六、合作激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还对合作学习的作用作了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这种理念指导下, 多种多样的合作教学尝试无疑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也为语文教学的百花园平添了亮丽的色彩。

怎样才能通过合作学习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呢?首先, 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然后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把学生编成小组, 明确分工。当然, 合作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有吸引力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 有价值的, 有挑战性的, 学生感兴趣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可以让学生策划学习板块, 根据各人的特长分工参加到朗诵、翻译、赏析、创新等小组中去, 各小组还可以将选题细分, 如创作组可分为幻灯、课件、网页制作和中秋诗词再创作等, 学生在合作中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也培养了待人处世的能力和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谈语文激趣教学 篇10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有趣学习情境,教学中真的很重要。依据学习目标,围绕学习内容,对课堂学习的有关场景进行描绘、设计和美化,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就能表现出充溢的激情、流畅的思维、自主的投入的学习,而也有的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累。“万事开头难”,教师若期达到第一种效果,学生有积极的参与热情、高涨的学习动机,就一定要设计一个新颖脱俗的开头。如在教学 《致女儿的信》 一文,课一开始老师就给同学们唱了《新白娘子传奇》 里的歌: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千次的回眸还得今生的相遇,相遇是缘,相识是缘,相知是缘,相爱是缘。所以爱情永远是值得珍惜的,老师问一下还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你们,你眼中或心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老师用简洁优美而又煽情的语言说到了缘,接着明确的提出爱情是什么,教学的开始,就指向了本堂课的重点所在。

生1:爱情是男女双方的事。

生2:爱情是互相欣赏的。

生3:爱情是海枯石烂一生不变。

(学生们在底下不好意思地偷偷地笑)

生4: 那生活中还有闪婚闪离?

生5:爱情就像父母亲他们一样,平平淡淡过日子。

生6:那我还说爱情是电视剧里边李云龙和秀芹那种轰轰烈烈。

……

学生说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个个情绪饱满,精神焕发。这个时候,老师说:好,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致女儿的信》 看看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与本堂课的重点:爱情是爱、忠诚、心灵的追念三位一体的这一点恰好自然对接,不会有生硬之感。正是抓住了缘分这一点,并生发出去,让学生谈谈眼中心中的爱情,联系即将要学的 《致女儿的信》 的内容,衔接起来水到渠成,学生会感到自然而流畅。

二、关注差异,主动参与

教师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起“我也能”“我也行”的信心,应采取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让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不让“好学生”包揽课堂上的一切。如在教学 《皇帝的新装》 时分成小组分角色朗读比赛,小组内成员都是演员,喜欢那个角色就认真演好那个角色,人人有份儿,都用自己的方式读文本,小演员们甚至都背过了台词,个个表现积极,有模有样。接下来,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课文讲的这个故事用小标题归纳情节,学生们能总结出: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然后,老师适时抛出一系列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重点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由于每个学生对于文本语言的感受各不相同,因而,他们对老师抛出的问题的理解各不相同,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可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此时他们对 《皇帝的新装》 将会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点拨有方,曲折生姿

上一篇:作文教什么下一篇:课程体系实施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