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什么

2024-05-02

作文教什么(精选六篇)

作文教什么 篇1

一、怎样教很重要

每一个为人师者, 在他走上课堂之前, 考虑最多的一定是怎样教学生, 也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没错, 教学方法确实非常重要,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能力, 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 可以显示出教师的教学机智, 可以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怎样教”不能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来考虑, 而是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有度。时间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又是个定数。教师少讲一分钟, 学生就多了一分钟自主学习时间。学习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 他人不能替代, 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高效课堂上的有效教学, 教师的教不只是去示范和灌输, 而是促成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者要通过”怎样教”达到把“讲堂”变成“学堂”。

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教师只考虑“怎样教”, 没有关注“教什么”, 这样的教学会导致教学活动与过程的形式主义, 使教学活动与过程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吉春亚在讲座中提到这样一个课例, 一位老师在讲《扁鹊治病》这篇课文时, 围绕“为什么说扁鹊是位名医”让学生品读课文。也许这位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够如此新颖和创新感到非常得意, 这样来组织教学确实是前所未闻、独一无二的, 但是这样的教学是偏离教学目标的, 是毫无教育价值的“作秀”, 本课应该教学生通过品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蕴涵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也就是说, 教育手段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

二、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

教育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教什么就是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要把握好三个度, 就是适度、准度、具体度。适度指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等, 还要考虑教材本身的难易程度;准度就要求教师深刻领会教学内容, 明确单元主题、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具体度就是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假、大、空, 一定是明确的、真实的、可操作的、可实现的。要明确教什么, 教师就该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从而制定准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并努力使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要奔向目标, 使学生学有所得,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作为一线教师, 多一些对教学内容本质的探究, 少一些空洞的形式和作秀, 学生幸甚, 学校幸甚, 教育幸甚, 国家幸甚。

对教学目标准度的把握尤为重要。吉春亚老师在课例中提到, 一位教师在执教《纪昌学射》一文后, 让学生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结果只有11.1%的学生准确概括出文章揭示的道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也许是教师本身不知道寓言正确的寓意, 也许教学过程中有些引导是无效劳动, 也许教师不知道这节课要学生学会什么……不管是哪一个原因, 都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度把握不到位。如此, 学生的知识都无法准确把握, 何谈能力的形成、思想的发展、精神的培养?

明确了教什么还不够, 更应懂得为什么教。因为, 如果教学不能在培训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而明确“为什么教”就能帮助教师通过更新观念实现教育的这一价值。

三、为什么教比教什么还要重要

教师弄清楚为什么教, 有利于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完整, 形成体系, 有利于使学生通过课本内容联系生活、了解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书本知识不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部, 学生更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形成学习的能力、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探索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而教师明确“为什么教”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只有教者深刻领会“教”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能力、发展思想、培养精神, 学校教育改革就成功了一半。举例来说, 语文教学就是为了使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 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就会提高。所以说, 为什么教比教什么还要重要。

综上所述, 一堂课上得好不好, 是不是高效课堂, 不光看教师怎样教, 是否展示出了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不会到会, 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还要看教师教了什么, 也就是学生学得怎样、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更要看教师是否明确为什么教, 是否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能力、思想和精神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只有教者明确教学过程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的过程, 是发展思想和培养精神的过程, 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实现教学最优化———使每个学生得到自己的最好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 创建高效课堂,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效,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优化, 从而避免成为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宾华老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但是忘记了当初我们为什么要出发”中的主人公。

摘要:理想的教育状态是通过“怎样教”达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学习, 通过“教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 通过“为什么教”使教师更加清楚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 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 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怎样教、教什么、为什么教”三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怎样教,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徐斌.徐斌:无痕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吉春亚.吉春亚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2010.

[3]张奠宙.当心“去数学化”.数学教学, 2005 (6) .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5]吉春亚.吉春亚经典课堂与教学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

用行动教我懂得什么是爱作文 篇2

记忆中的老师,一位齐耳短发,皱纹已深,浑身散发着爱意的女性,她令我在告别校园后的岁月里,仍能时时回味起她给予我的那不曾随岁月淡去的关怀与厚赐。她令我感悟,令我乐观,令我始终信奉:人生的路上,只要心中有爱,眼里便处处是春。

从我出生起,父母亲所从事的便是那种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得在外奔波的工作。上小学时,我最怕的便是不知哪天爸爸妈妈会通知我:明天我们又得出差了。

记得有一次,我“不幸”又收到了同样的讯息。第二天清早,闷闷不乐的我告别即将出行的父母,又把不堪离别的情绪一直带到教室。

早读开始了,我仍兀自坐着发愣。不过我的不对劲很快便被老师发觉,她走过来关切地问我:“怎么啦?”这一问,我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无助,眼泪争先恐后迸了出来,嘴里却什么话也说不出。

老师是早就知道我家情形的,所以她猜测着问我:“是爸爸妈妈又要出去了吧?”

我点头,抑制不住哭得更凶了。

老师轻抚着我的背,片刻后,轻声对我说:“这样吧,老师知道你舍不得离开爸爸妈妈,老师批准你不上早读了,你现在回去,再陪爸爸妈妈待上一会儿,等送走他们了,再回学校上课好吗?”

就这样,我背起书包跑回了家。

爸爸妈妈刚开始很惊奇,以为我舍不得他们,竟然逃课回家。听完我的解释,他们便带我又到附近的商店逛了逛,还买了好几样铅笔之类的小东西,这才再次把依依不舍但情绪已经平静许多的我送回教室。

记得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因为爸爸妈妈临近出差而神色恍惚过。老师轻声抚慰我的情景,似乎从此便成了我跟爸妈临别时源源不断接收到的情绪安宁剂。

进入高年级后我们重新分了班,而老师因为年龄关系,没再担任班主任,那时她已只是我们年级几个班的副科老师了。只是,我的爸爸妈妈仍是一年无数次的外出,甚至有次,他们出差前去学校帮我买餐票,因为赶时间,又正好碰到老师,便托老师把买好的餐票转交给我。

那以后的一天,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已经响了很久,数学老师仍在为一道题目孜孜不倦地讲解着。当时我肚子好饿,更担心食堂去晚了只有冷菜冷饭打,再晚些甚至有可能饭菜都打不到了。

偶然间,我感觉到教室前面的窗外有个人影,再看,居然是老师在瞧我。见我朝她这边望,便赶紧抬起手来,指指窗台的一角:那儿放着一个饭盆,饭盆上面又用另外一只碗反扣着。老师见我点点头表示明白后,这才笑笑,转身离开。

下课后,我揭开反扣着的碗,迫不及待地开始享受起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来。

我曾去教研室找老师想说声“谢谢”,但是没找着。直到又有老师的课时,课前她走过来问我:“那天的饭菜还热吗?我打饭时没看见你,一问才知道你们还没下课,想着再晚了你该打不到饭了,所以干脆先给你买好。还有啊,我帮你打的菜你爱不爱吃啊?”

老师平和的语气神情现在仍历历在目。旁边的同学知道老师为我打饭以及这一刻听着她问我这些话时都很惊奇的样子,因为他们想不到老师和我有这么“亲密的关系”,而平常在他们眼里,除了授课,这位话语并不多的副课老师跟我是看不出有任何“关系特别”的迹象的。其实他们怎么料得到,那竟是我自己也想象不到的呢?――可当时我真的不愿意解释,因为我真的渴望能够尽可能充分地享受老师给予我的这份“特殊待遇”,因为这对于当时连家长会都从来没有家人来参加过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份很浓很浓的关爱啊!

爸爸妈妈同样感念老师这份体贴入微,小学毕业后还曾领着我去老师家中致谢。记得那是一处称得上破旧的平房区,当时老师并没在家,她的爱人正坐在一张陈旧的凉床上,也是和蔼可亲的样子,告诉我们说老师出去帮别人家的孩子补课去了。

自那以后我很少见到过老师,再后来想念老师,便曾去学校打听过,听人说退休数年的她后来去了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家,但年轻的老师们都没有了她的联络方式。

现在正是学校的新学期伊始,更是“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老师给我以抚爱的日子,是还没有“教师节”的;老师用她的言行举止教我懂得什么是爱的日子,我也不懂得用礼物来把自己心中的感激赠送给她。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教什么的几点思考 篇3

一、作文教学首先要训练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可是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摄取素材的能力,这是一个有层次的、极其复杂的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得首先从观察意识开始。

第一,观察意识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在目前我所执教班级三年级的时候,我提出过栽种一盆花,养一种小动物,并且每周记录观察日记的要求。当学生们看到自己栽种的各类植物发芽、开花的时候,当学生看到自己样的小动物在身边撒欢的时候,那种欣喜溢于言表,也由文字传递给了读者。每天的观察就形成了习惯。

第二,观察意识需要家长地参与。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相处时间最长。吃饭、穿衣、出外游玩……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中,其实包含着取之不尽地写作素材。我就要求家长对孩子多提问,培养其观察意识。例如:吃早饭的时候,问问孩子食物看起来诱人不诱人,闻起来香不香,心里面有没有特别想吃,吃起来又是什么味道;穿衣服的时候,让孩子边穿,便把自己的动作汇报给另一个房间的家长;出外游玩的时候,问问孩子看到了什么,再仔细看看又看到了什么……这样看似无意地问话,不仅仅让亲子关系更和谐,也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任何的事物都是值得一看,有内容可看的。

有了观察的意识,并不代表就有观察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一个建设的过程,要建设这个过程必须要经过反复地训练。例如一个普通的杯子,对于学生来说,要观察一个杯子,并写出一篇文章来,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这是为什么,文字能力不是首要原因,首要原因是因为观察能力不足。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还是以杯子为例,我们教会学生如何有顺序地观察杯子,从整体到局部,从杯盖到杯底,从颜色到花纹,从静态到动态,从视觉到触觉……这样反复地练习,从杯子到毛巾,从小动物到人物,从社会生活到自然生活,逐渐的学生就会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区别于普通人看待生活,往往大多数人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只能看到一个静态或者是动态的物,很难将这些物有条理地看出层次来,再由细微的特点看出思考来,而我们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对生活具有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意识。学生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观察能力就算是养成了。

二、作文教学其次要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

很多人认为数学需要逻辑思维能力,作文的学生应该重视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的遣词造句能力,至于逻辑能力可有可无,这也是逻辑能力训练在作文教学中一直被疏忽的主要原因。可是要知道逻辑能力是在学生写作中,不仅表现在对于词语排列组合,表达先后顺序,内容的详略取舍,段落的先后安排,篇章的表现形式等方面,更表现在对于表现内容的情感抒发,思想升华等方面,这样说吧,无论是一篇让人读起来感动至极、感触颇深的记叙文,还是一篇让人信服的说理文,仔细推敲其文章的逻辑关系,一定是正确合理的。逻辑不清、混乱的文章,一定会让人读起来不知所云。

那么,怎么训练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这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是要从教会学生说话开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很多孩子对观察到的事物都能够说出来,但是却很难有顺序地表达出来,就是说他们说有什么没有问题,但是要把几样事物有顺序地,有逻辑地用一段排列缜密的语句或者是语段表达出来很难,特别是一些实词与连词助词形容词的有效配合,对于学生来说就更难了。所以,低年级的作文教学老师教什么,就是应该教会他们语言的表现方法,说白了,就是能够将生活内容有逻辑地表现出来,到了中年级,就要教会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多说什么少说什么,这就是语段的逻辑,高年级的时候,就要教会学生篇章的逻辑概念,让学生明白将什么样的语段放在什么位置,对表达更有效果。

三、作文训练要训练学生的语言

该怎么教会学生学会语言,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呢,还是按照不同层次来划分的话,还得从以下几个内容来说。

1.词语运用。低年级的作文要教会学生可以正确运用实词,表达出基本的意思;比如“说”一词,只要表达出“有声音地表达”的意思就可。中年级要教会学生准确用好词语,能根据语境选用词语,具体表达状态性质。比如“说” 一词,在不同场合下能用“喊”“叫”“吼”“问”“骂”的表现,也有“道”“曰”“述”等文言表现。到了高年级的作文教学,就一定要教会学生生动地选用词语。根据文意选用词语,表达作者情感。比如“说”一词,在不同场合不同人物上,可以选用“扯谈”“侃大山”“吹牛”“忽悠”“开腔”“宣誓”“宣告”等。

不仅如此,还有能够创意地活用词语。选用词语,尤其是选用成语,具有情景意义,能给读者留下回味。比如“说”一词,可以选用“轻声细语”“娓娓道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等等。

2.语句表达。语句表达的水平,是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更是词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展现,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句子训练上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低年级的作文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够句意明白。熟练地使用主谓陈述的句式表达意思。比如:丹顶鹤飞回来了。(选自《美丽的丹顶鹤》)

到了中年级,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就一定要将语言训练的目标和着力点放到句意具体、对句中的关键词加以说明、能加上多个修饰成分使句子的意思具体丰满起来。这几点上来。比如: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声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选自《美丽的丹顶鹤》)

而到了高年级,老师要在“句意连贯”“句式生动”方面下功夫。 所谓“句意连贯”就是能将几个短句的内容连贯起来完整地表达。 比如: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选自《司马光》)“句式生动”。首先表现在句式的多样性,有些长句子内容前后相互说明,比如:“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句式生动,还表现在运用修辞手法造句,使句子意思开阔了丰富了。

作文教什么 篇4

——读《语用》有感

岳阳楼区马安小学

彭美会

近期读了刘仁增老师的《语用》一书,对自己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理解与反思,也从中受益颇多,感受颇深。刘仁增老师对“语用教学”这样定义:语用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精准把握和学习活动的精心策划,用“语用”为核心。核心词汇“语用”包含三层意思,语用教学的概念界定,涉及语文学习的三个方面,一是理解,二是运用,三是理解与运用的内在联系。而对于我们语文教学中,语用教学实际上需要我们教师关注最基础的字词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知,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能“’g感知—理解—反应—综合运用”,这也是一种个性化感悟和体验,最终让学生内化自己的语言图式和知识体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明报“语文本体论”,就是“语文是什么,语文干什么”的问题,它直接决定了语文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一系列最基础、最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一、教什么

教师拿到一本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是什么?如何确定精彩的教学内容,从《语用》一书中,有以下感悟:

1、关注教学目标

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各个学段、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以新课标为基本准则

2、关注学情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以为课堂内容越丰富越具体越好,从而会情不自禁地出现“一言堂”的课堂,学生已经懂得,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学生读不好的,教师没有关注,学生读不懂的,教师没有时间处理等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情,了解学情,那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水平,学习状态,学习经验等等,在上一堂课前,曾有老师调查学生对本课内容“已知内容”“未知内容”“欲知内容”进行了详细调查,这也为这一课的教学奠定了真实有效的学情基础。

3、遵循“生本”的原则。

遵循“生本”的原则,即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了,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使所建构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想吻合,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滋养品”可以归传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懂得,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如本学期在教授《凡卡》这一课中,教学内容确定过多,但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就是质疑:爷爷为什么将九岁的凡卡送去当学徒呢?凡卡这种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他能坚持多久?最后他能等到爷爷的到来吗?这些问题学生自己提出后,通过我在课堂上的提示:爷爷的生活状况与穿着,以及寄信的细节等等。一经点拨许多学生就能解决这些疑惑,最后让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凡卡续写一个结尾,这也正是语言的综合与运用,令我欣慰的是学生都是为了凡卡写下了美好的结局。

虽然与课文背景条件不太相符,但这又何妨呢!让学生创造性地为文章续写补白,也是学生语文修养的一种体现。从他们写的文字中,读出了他们对凡卡同情的情感与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美好的愿望。

4.教师以“素养”的心态解读文本

当我们教师拿到一篇课文,不管是自己曾经是否教过的篇目,都要认真,研读教材。所谓“素养”,刘仁增老师说: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而普通的读者,即看书时,不带你的意见去读,更不能以思维定势去读文章,应不含杂念,看它说什么,完了再用自己积累的东西跟它有一个思想上的对谈,从而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我,读出社会人士。

但是“素读”仅仅是把课文当作一个纯粹文学作品来读,作为语文教师,在确定“教什么”前,还应以“语文”的眼光去读,去审视发现挖掘隐藏其中的语文元素,从而读出你对文章,语言,结构情感主旨的独特体会,读出“文本个性”才能教出你的个性与风格。

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语文教师注意以上四个方面后,再确定“教什么”这样才能为我们确定精彩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

在“教什么”问题上,读《语用》一书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注重语言点的展开教学,关注字词、语句、语段教学点的展开。书中《匆匆》这一课例(第73页),教师安排四个教学步骤,从读懂语言之意——发现语言之行——内化语言之法——享受语言之美。真正使学生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学习来体悟文章的情感与表现手法,从“获其言”——“得其意”——“悟其法”——“享其美”层层深入品读到运用,真正达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目的的统一。

二、怎么教(如何确定教学策略与设计)

1、切入点的捕捉:

所谓教学切入点,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任何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重要的词句、语段,找到它们,把它们作为理解全文或片段的突破口,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未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授《杨子荣借题发挥》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借题发挥”为切入点,理解含义,再读课本,从文本中读出杨子荣是如何借题发挥的,为什么要借题发挥?刘仁增老师在《语用》一书中提到,“词语”“标点”“特别的语言形式”“句式”“语段”都能成为教学的切入点。

2、语言点的展开

在意义理解中把握言语形式,得意而忘言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崔岚老师就曾谆谆教导过我们: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刘仁增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从基本的语言点抓起。

这次研讨还学习了朱江华老师的《鸟的天堂》的优秀教学设计,许多老师对《鸟的天堂》这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践行《语用》各抒己见,真正的做到了活学活用。对于《鸟的天堂》这一课,我个人我觉得教学的切入点可以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切入,先让学生自己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再理解文章的含义,围绕“鸟的天堂”展开教学重点。尤其对描写榕树那一段内容让学生品读后再仿写或补白,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从而也到达了语言点的展开。

总之,读完《语用》这一本书,自己受益匪浅,对“教什么”与“怎样教”这两方面有了自己一点拙见,并且对自己以后的语文教学之路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与目标。加之,这次与各位优秀教师研讨后,更加深刻地理解真正运用《语用》这一本书中精髓还需要更多的实践与积累,需要不断在反思中前进。

“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重要 篇5

巴班斯基早就这样说过: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而不是相反。王荣生认为:“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两位专家的意思无非是:“怎样教”要为“教什么”服务,“怎样教”只是手段,“教什么”才是目的。

语文在我国单独设科已逾百年,之所以要单独设科,是因为这门学科有它自己的独特领域和内容,为其它学科所不可代替。笔者认为,“教什么”(教学内容)是认定一门学科具有独特性的根本体现,是这门学科之所以必需单独设科的价值所在。比如教《陈情表》,就应当去教作者的“陈情”艺术,而不能把主问题设置为“忠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有什么启发”,因为后者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语文课就要教语文的东西,起码主要是在教语文的东西,不然,要语文课干嘛?

再列举两例,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在教些什么。“父亲爬栏杆过铁道违反了交通规则”,“武松打虎违反了稀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姑且不论当时是否有这样的交通规则、是否有这样的稀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就算有,这些内容又与语文何干?我们教的是交通安全讲座,还是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于是,教学方法愈高超,讨论愈热烈精彩,其结果离语文却愈远,因为其教学内容完全背离了“语文”这一学科范畴。正如李海林所说,就语文课而言,这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老师们似乎个个都成了不务正业的高手了。

此等怪现状,懒惰、跟风的语文教师们有责任,但是教材对教师们的误导更是难逃其咎。姑且以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两篇文言文为例。《强项令》的“思考与练习”三:“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包拯》的“思考与练习”三:“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说说他们的事迹。”这两道思考练习题,前一道适合列入思想品德课本,后一道适合放入历史课本,就是都不适合进入语文课本。此不过冰山一角而已,热心语文教育的同仁们,且不妨翻翻各版本的语文教材看看。

如果教学内容不当,再高超的教学方法也是枉然。比如上面两例思考练习题内容,辅之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怎样教),当然也可以上出精彩的课来,但那是思品课和历史课,绝不是语文课。那么,再精彩又与语文何干?!语文课是要有语文味儿的,而这味儿只能来源于教学内容(教什么),而不是教学方法(怎样教)。在我看来,“教什么”为各学科所独有,而“怎样教”(即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却为各学科所共有。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教什么”为单门学科所独有、其它学科所无,才体现了此门学科的价值所在。所以,“教什么”对此门学科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前已说过,“怎样教”只是手段,“教什么”才是目的。譬如说,你是去上海,还是北京,这是你首先要确定的,是目的。至于怎样去,是乘飞机,还是坐火车,抑或搭汽车,则是手段。如果你的目的地是上海,你却乘了飞机去了北京,还为自己乘了飞机而颇为自得,岂不荒谬?在目的地弄错了的前提下,交通工具越是先进,离目的地也就越远。

语文教学亦然。王荣生指出:“语文教师在备课活动中所自觉关注的,往往不是实际耗费他大量工时的教学内容,而从一开始就陷入在教学方法中,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怎样教’。从‘怎样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这带来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也造成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导言》第2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可见,要体现出“怎样教”的效果的前提是,要先把握好“教什么”。也就是说,“教什么”比“怎樣教”重要。

浅谈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 篇6

关键词:高效课堂;“听说读写”;语文素养

“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是每个语文教师抓好语文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必须面临的课题。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完成“听说读写”这一综合性学习目标呢?笔者在此想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听也是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是一种综合语文素养。那么,语文课应指导学生听什么,怎样听呢?

1.让学生认真倾听,整体把握课文

语文课堂要学生听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听教师、学生和着动人的背景音乐抑扬顿挫的朗诵;可以认真倾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评价;听同伴之间对文本的诉说……关键是,教师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指导学生倾听时要注意力集中,要抓住要点,理清思路。通过倾听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掌握如何读通,读顺句子,掌握句内停顿等朗读规则;通过倾听来学习别人的语言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以此来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2.用心灵去“听”,初步感悟

这一环节是在初步听的基础上的高层次聆听,这个阶段的听要求学生能听出文字背后的声音,用心灵与作品进行对话,从而初步领悟文本的意蕴。

二、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说”

简单来说,教学过程中的“说”就是表达。表达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后,用学过的言语范式去诉说心中情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说。可以说积累的话,说观察的话,说想象的话,说创造的话。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教给学生表达方法,为学生留下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表达效果,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在阅读训练中得到大力提升,教学目标才能水到渠成。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学完课文后,可布置学生围绕故事情节进行说话训练,“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但最后只有杰奎琳才能成功呢?”让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去深层次地了解人物,感悟人物,对故事情节进行再创造。

教材中口语交际部分内容的设置,更是学生练习“说”的好材料。在教学中,发现许多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要么忽视,要么轻描淡写,这些做法都是违背语文教学目标的,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其实,学生是很喜欢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许多社会热点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通,最能引起学生“说”的兴趣。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切身体察。然后,认真组织语言,抓住要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在进行口语交际“学会商量”这部分的教学时,首先,教师要阐述生活中由于不会与别人商量而造成了许多误解,让学生体会到学会商量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模拟教材中给定的情境,去进行说话练习。当然,教材中给定的情境是有限的,在学生模拟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谈体会,在兴趣盎然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将会更敏捷,表达能力将会更强。

三、指导学生情真意切地“读”

语文学习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读”的平台,要以读为本,以讀促悟。阅读教学中的读可以分为精读和范读两种。对于需要精读的美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放声去读,通过读,让优美的文字符号注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这样,学生的多种感官就会被和谐统一起来,学生于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就会更深刻。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去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悟文本的语言美,在朗读中去体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对于范读类的文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大略地读,以默读为主,通过快速地浏览,能基本理解文本的大体内容,并能简要地进行概括就行了。没有读,就没有理解和感悟,就没有审美的愉悦;脱离读,去纯粹地分析和讲解是苍白无力的“伪”阅读。因此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

四、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写”

写是学生创造性阅读的重要体现。以读促写,以读助写,读写结合是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没有写的阅读教学,充其量只能算是浅层次的阅读。语文教学中写的训练渠道有很多。如,可以抓住文本中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去补充写;迁移文本的篇章结构,去仿写。如,在教学《烟台的海》一文后,让学生按照季节的变化写出家乡景色的特点;延伸文本的情节,让学生去创造性地编写……把写融入阅读教学中去,才是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课堂,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张扬,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听说读写”是语文学科独特的教学特色和目标,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实施都离不开这条主线。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唱好“听说读写”四字歌,只有这样,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才能充满无限生机。

上一篇:规程制定下一篇:语文教学怎样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