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革中学数学

2024-05-06

新改革中学数学(精选十篇)

新改革中学数学 篇1

一、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 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挖掘各自的潜能, 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 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 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如理论性强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可以从直观入手, 力求通俗易懂, 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结构, 反应, 性质的知识, 充分借助实验和多媒体技术, 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障碍, 降低学习难度。

二、突出面向学生情感教育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 做到有理、有据, 以理育情。例如, 教学中,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将化学原理和规律运用在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 中国化学工业的飞跃发展, 中国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到钢铁的锈蚀时, 讲到原电池时, 讲到石油和煤内容时, 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 积极创造条件, 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 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 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 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 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 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 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 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四、突出化学学科特征, 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 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 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 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 以及家庭小实验, 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 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对学习内容展开丰富的想像。这样, 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开阔思路, 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例如, “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 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又如, “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 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 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 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摘要: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创新意识,情感教育,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王美文:《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 (上)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3]李佳:《化学教学与学业评价》, 广东教育出版社。

新改革中学数学 篇2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国家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教育观念也随之不断的更新,在落后的教育观念包围下的条件比较差的农村中学,后进生比较多,再加上数学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数学教学成绩难以提高。我认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方能搞好数学教学工作:

一、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面向全体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情趣、协调的教学气氛。这样做不但可以缩短师生的距离,还可以使学生“爱屋及乌”,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师生就可以平等地进行讲座式的观察,探究,在种种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2、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首先利用实例教育学生数学在各学科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被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运用数学服务于生活。其次,以身边实例,如没有文化知识的人打工和有文化知识的人打工的区别,说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第三,利用中外数学家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人内心萌发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3、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因为偏远农村的教育观念的落后与淡薄,很多家长又为了生计长年在外打工,使很多学生变成了留守儿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成为学习上、纪律上的后进生。所以,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转化后进生就显得极其重要。我认为,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第一、多与后进生接触。只有与后进生多接触,谈心,分担他们的痛苦与忧伤,分享他们的欢乐与幸福,才能了解他们差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第二、真诚的全力帮助后进生。了解了后进生差的原因,要真诚的全力帮助他们,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可亲、可近、可信,从而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主动配合老师上好课。第三、投其所好。后进生虽然学习较差。纪律较差,但他们有自己的特长爱好。如能投其所好,则容易与他们形成共鸣。使他们很快转化。比如,我当班主任时,我班有几个学生学习、纪律都较差,总爱与我对着干,纪律不遵守,卫生不认真打扫,经常迟到、旷课,我伤透脑筋,没找到合适的方法“治理”他们。我爱好吹竹笛,经常吹一些歌曲或曲子。一天下午,我听见教学里传出一阵阵笛声,虽吹得不很好,但很有节奏感,我就悄悄走到教室外,想看一看究竟是谁。只见那“一伙”围着他们中的一位在那儿使劲地吹,吹毕一起鼓掌说:“比黄老师吹得好。”我走进教室,他们急忙停止鼓掌。我赞扬了吹笛子的同学,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想吹得更好,我可以教他们。后来,他们跟我学吹竹笛,在此过程中,他们变了一个样,在学习上,纪律上都有很大进步。

二、注重数学的形象化、生活化

任何科学都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其他科学比较,数学的抽象性具有层次性,可以在前次抽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和逐级抽象,这就是数学的高度抽象性。此外在教学中大量使用了抽象的符号语言,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进一步抽象化,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数学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形象的,具体的材料,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就可使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特别是对知识面较窄的农村学生。

例如:在中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绝对值和二次根式的性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不易掌握,易犯错误。对此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场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二者联系起来,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方法是: 每一步:要求学生用“绝对值过渡”进行保护,即a2︳a︱

第二步:设置生活场景,把根号“”比喻成“屋子”,绝对值“||”比喻成“院子”,负号“-”比喻成“一条围巾”,非负数“a≥0”比喻成“身体好”负数“a<0”比喻为“身体差”。第三步:化简a2,先让a从“屋子里”(根号“”)走到“院子里”(绝对值“ ||”)。如何走出“院子”看a的身体如何(非负数或负数)“身体好”(a≥0)就直接从“院子里”走出来,“身体差”(a<0)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才能走出院子,否则“小心着凉”。于是得到:a2=︱a︱= {

在讲第三步的过程中,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幅农家小院冬季景观简笔画,讲述a从“屋子里”走到“院子里”再走出“院子”的过程,则更加形象,生动。实践证明,经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掌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不易忘却。

三、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体验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不能唤起情感活动的,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情境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电影、电视艺术中往往创造一种感情“激调”用以增强艺术感染力。课堂教学与其有相似的艺术特点。课堂教学的事实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时,才能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正数和负数时,把正数比拟成身体好的,而负数比拟成身体差的,而强调“+”与“-”号是身体好与差的标志。这样在讲到去括号时,把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和括号前面的“+”号,说成是把身体好的“+”号的棉袄脱掉(括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不感冒,即不改变符号。而把身体差的“-”号的棉袄脱掉,则括号里各项都感冒了(即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这样一讲,学生觉得的确如此,又贴切生活,又诙谐风趣,在轻 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法则,同时也会应用了。又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中,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进入教室,你是怎样找到你的座位的?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先查第几组,再查第几桌。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在班上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班级座位图。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图上标出自己的座位,并用数字标明是第几组,第几桌。每一小组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标座位。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在这个图中,确定一个点需要几个数?(2个)。最后,教师把座位图中的“排”和“列”擦掉,每个点只剩下两个数字,并做总结:用两个数可以确定图中的一个点。以上情景中,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这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把教室的座位图画在纸上,并用数字表示自己的位置,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迈出了第一步。

总之,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实际,内容健康的教学情境,a(a0)a(a0)

可以大大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四、注重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巴奴姆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告后,信件纷至而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声称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一样的标准答案:“你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你;你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你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你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关键时刻你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这称为“巴奴姆效应”。“巴奴姆效应”告诉我们,不管每个学生过去表现多么差,其内心深处总会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教师的责任在点燃埋藏在学生心里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鼓励性的评价语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某后进生上黑板做练习时,只做对了一小点,如果老师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做,上课你在干什么。”那么这个学生以后将对学习失去信心,但是老师如果说:“这个同学虽然只做对了一小点,但是他有勇气上来做,我相信,通过他的努力,他会做得越来越好。”即便他做错了,老师也可以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虽然你做错了,但是你只要认真听了老师的点评,下一次你就不会弄错了。” 这样,学困生消除了内心的自卑和局促,在课堂中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28-01

目前,还有不少中学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很难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努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重在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推进素质教育,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一、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一册的《圆的周长》时,在课前运用CAI课件演示一个动感的画面:一只蚂蚁沿着一个圆爬行了一周,并用变色、闪烁的效果把它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问学生怎样算蚂蚁爬行的路程(即圆的周长),这时学生个个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还积极动手操作、验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探求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为目的,即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所以,在课堂上要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达到手、脑并用,使学生愿学、乐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二册的《圆柱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猜猜自带的圆柱体物品的表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算的,然后我以旁观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猜想、最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全程投入,运用各种方法(剪、拼、补等),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做法,看到他们都在兴致盎然地“做数学”,都在数学活动的乐园中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答案,都在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我感受到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集体智慧是不可估量的。

二、数学教学应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再创造”,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比如在正负数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这样的实际例子:有一个人从市场用60元钱买回一只羊,接着又以70元钱卖给别人,然后又以80元钱买回来,最后再以90元钱卖给别人,试问此人在这次买卖中是赔还是赚?赔多少还是赚多少?通过这样有趣问题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正负数的本质特点:-60+70-80+90=20。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令数学教学生活化,令数学学习充满生机。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议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篇4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新课改前数学课程内容比较具体和系统, 学生只要理论基础知识扎实, 基本技能比较熟练, 就能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自如。但是这种课程学习过分关注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忽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揭示, 忽视对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 以及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 没有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 以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的自然联系, 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用。我们更应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后, 原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陈旧, 刻意的形式化的表达, 以及对数学作为工具课所应起的作用的忽视, 都制约了数学课的功能的发挥, 所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之处

1. 调整课程结构, 压缩必修课时, 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新课标》通过模块式的课程结构, 为不同基础、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

2. 改进数学学习方式, 培养数学应用及创新意识。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课程教学的自主探索, 独立思考, 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 阅读自学。

3. 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淡化数学的形式化表达。

《新课标》合理地吸纳了我国数学教育中“淡化形式, 注重本质”的理念。

4. 教学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新课标》把数学文化作为与必修和必修课并列的一项课程内容, 并要求非形式化地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

三、新课程改革的不足之处

1. 教师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相符。

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归根结底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课标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 一种固定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应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 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证数学结论,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但是, 多年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许多老师一时很难转变, 习惯于概念由教师直接给出通过习题强化提高, 在给学生纠错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主体地位更得不到体现。

2. 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理解知识程度也存在矛盾。

对于立体几何的教学, 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 操作确认, 思维论证, 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究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必修2中第一章内容的编排, 似乎和编者的意图不相符, 往往造成把直观图一节内容忽略化。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 我的建议是想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让学生了解这些几何体的画法, 接着介绍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把三视图放在最后, 通过对三视图的理解, 会根据三视图想象空间几何体的形状, 画出直观图, 去求其表面积和体积, 水到渠成, 并与高考相呼应。另外课本中例题与习题的难易不相匹配, 例题简单, 与新理念匹配, 但习题部分直接加强了难度, 没有过渡之意。

3.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受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制约。

科学技术的发展过渡到了信息时代, 很多数据图像的处理已经不再仅仅依赖传统计算, 需要借助多媒体, 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它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于一体, 具有图形清晰、动态感强、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传输质量高、交互性强等特点。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基础学科, 教学内容形象化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 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它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刺激学生的感官, 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如硬件设施较强的学校, 必修1中的第三章内容是函数的应用,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这对于普通高中甚至是条件不好的地区的学校来讲, 恐怕暂时还不能涉足。

总之,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 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提高自身素质, 投身新课改, 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以新理念新观念, 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及时汲取营养, 丰富自身的素质, 提高自身能力, 为培养出顺应时代的人才作贡献。

参考参考:

摘要:数学教学大纲的设计要满足21世纪的社会需要、数学科学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相衔接, 进一步实施高层次的数学基础教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必要性,成功之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7.

浅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篇5

张根龙

姜堰市美术学校(225500)

摘要: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现代化、开放性及综合化的特征。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关键字:新课改、教育模式、理念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新课程所阐述、倡导的全新理念也如春风吹满校园,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仅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本人从2006开始在数学方面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学尝试,现就这几年的体会,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 应用的过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在本世纪初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现代化、开放性及综合化的特征。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设置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以及推理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 1

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未能完全实行在这方面的过渡。

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的要求。

课堂教学改革能否体现新理念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完成理念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到底怎么上?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本人以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更新观念,作好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正确的数学论证手段,教导学生重点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应抱着"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迫使学生疲惫地奔波于无际的题海之中。

当前的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新特点。作为基础学科,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并充实了向量(大学物理中的"矢量")、概率统计、微积分等初步知识。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在实践中既拓宽了数学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更能使教学贴近实际。

2、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高中基础学科新课程改革适应形势、面向未来,服务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数学新教材,重点增加了学生对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培养,其中的观点阐述和论证、内容衔接均比以前有了显著改进。值得注意的是,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唯一"或"标准"答案少了,可照搬照抄的东西少了,标准新了,要求高了,与实际结合更加密切了。如此一来,数学教师难以再靠吃老本来维持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了,课堂呈现出开放的动态型。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为了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加强知识量的积累,并逐步实现质的飞跃。作为高中数学教材的实施者,在吃透大纲,精研教材的前提下,要重新考虑新旧知识的纵向延伸与横向联系,瞄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与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努力学习数学的新

理论、新知识,把握数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有意识地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此外,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创设问题情景,重视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尊重个性差异,对学生的可能问题或突发情况有备而来,避免在教学中出现随意性、片面性和主观性。最终实现由单一数学专业知识结构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在内的高度统一复合型知识结构转化;由封闭型结构向开放型结构转化;由对知识的被动接纳型结构向主动创造型结构转化。通过对新知识的主动选择与吸收来改造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3、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可是一旦为其不可,缺其不行,那也会将其引入一个误区——教学过程自动生成,教师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因为没有了教师的板书示范,学生往往在书写过程中丢三落四,师生间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的亲和力下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必须合理恰当。要有必要的板书示范,制作课件也切忌哗众取宠。应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让数学自身魅力放出光芒。不仅于此,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师生互动,动静分明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变得敢讲了,能讲了,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课上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活跃的氛围里,却常忽略了对教学本质的追求与探索。诚然,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尺度,要动而不乱,动静分明。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并指正错误之处,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指明纠正错误的方法,在实质上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和无言的感动。动而不乱,动静分明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5、教师要做一名好的导演,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好的导演,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激发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难点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拓展。做到难点突破,就好像一个导演在拍摄现场的解说一样,语言精练,方法巧妙。习题配备典型,解题方法多样,授课形式多变。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要给学生思考空间,要讲求艺术地问,让学生在一问一点拨中豁然开朗,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6、创设情境,在课堂中体味人文精神。

“情景教学”是一种十分美丽而又特殊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为之感动,产生共鸣。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尽快进入问题的情境的角色之中,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趣味。同时,“人文精神”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更是新课程理念下广大教师的“崇尚”和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时尚”,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拥有心灵的自由。融数学文学、美学、哲学于一体。事实上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影响下,情景教学,人文渗透已经成了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程序。但,凡事需要把握好度,要自然而享受,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煞费苦心去创设情境,有些内容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亦会得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样,人文精神的渗透,也应该是自然的流露和水到渠成的展示。过分依赖于此,难免会掩盖数学原本的光彩和生色。

人道是唯有自然的才是永恒的!

孟子曰:教亦多术也!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该有其评价标准;而作为艺术,却贵在创新。但凡如此,数学课堂教学绝非任何流于形式的“做秀”,而该崇尚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应该将广阔自由纯真的空间还给学生,将理性自然的真面目还给数学。

7、明确目的,改善评价机制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初探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理念 新感受

一、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任何改革必需先进行观念革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有行为的转变。没有观念的变革,即使是行为转变,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3、转变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l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l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三、课程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

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l和3,先算9加l得10,再算l0加3得l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l3,即9+4-13,或者直接用l0加4得l4,再用l4减去l得l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

四、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地域不同。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学“分类”时,我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扩大取材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向学生展示“有大堆零乱物品”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引出课题,渗透分类思想。然后以评选“最佳小管家”作为奖励机制,让学生共同把教室里的杂物,按品种进行分类。每组选取一样后,让每组学生把小组内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再一次进行分类,让物品摆放得有序、整齐和美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分类,明白学习分类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习分类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的职业中学数学教育 篇7

一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与新课程理念的提出

传统的数学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在数学课堂上, 老师是课堂的主体, 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 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做笔记, 老师讲实验方法、学生操作……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 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解老师讲解的知识, 缺乏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注重书本知识, 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情感关注较少, 课程教学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纯粹地将老师的思想和语言复制为自己的, 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数学课程标准, 标准提出了崭新的理念, 在课程目标上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方面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并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把握新课程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握好新课程理念:

第一, 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最高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 数学课程应该满足面向每一位学生, 并且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 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完成的。只有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 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三,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新课程改革指出, 应建立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第四,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理念与以往的教育目标不同的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并且还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职业教育更侧重学生练就技能, 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应该与专业教学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不难发现, 新课程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更注重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它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在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 不断学习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不断地在自身的教学行为方面做出一系列的调整, 从而努力做到既能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 又能在新形势下大胆地探索前进并改革创新, 形成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思路。

1.针对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学习

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单纯学习课本知识比较枯燥, 很难激发学习兴趣, 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所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合适的情境,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材中会适当设置一些情境, 但往往只具有一般性, 如果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特点设计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 使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 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 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发现数学也很简单有趣。在实际生活中边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边学习, 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理念。

例如, 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 平时经常要用到电脑, 在集合教学中, 考虑到学生经常使用电脑, 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查看电脑磁盘的分类, 对电脑磁盘存放文件内容情况进行调查登记, 并让学生按照照片、学习资料、电影、音乐等内容进行分类或者对于做好的PPT分类保存。课程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应用入手, 让同学们对上课的内容产生很大的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集合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 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增强了学习积极性, 形成创新意识, 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2.运用适合职业中学生的教学方法

目前,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 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职业中学学生的专业特征来完成教学任务, 更注重培养能力、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教师是教育者、领路人,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才, 给每个孩子找对位置。有人曾说:一块地, 不适合种麦子, 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 可以种瓜果;如果瓜果也不济的话, 撒上一些荞麦种子, 一定能够开花。因为一块地, 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 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失败的, 只不过没有放对位置。职业中学的学生就好比一块地, 教师的教学方法好比种子,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果我们用心地去认识每位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定能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种子, 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展示。如我们现在采用的五步教学法:导、学、议、练、结, 课前先分析学生的学情, 再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导学情境、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课程中;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这种模式, 我发现与灌输性教学相比, 学生会积极想办法, 并且他们的办法多种多样, 这样既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收获了什么内容;课后加一些随堂练习, 讨论总结、反思课堂得失,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大大提高。

3.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大部分职业中学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成绩都不是很优秀,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自信。曾经跟一些学生聊天:“上课怎么不听讲?”学生回答说:“听也不会, 初中考30 分就是高分了。”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已经失去了信心, 作为老师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他们肯定, 坚定学生的自信心。接下来我就拿出数学课本递给一个学生, 说:“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能不能学会。”我让他翻到课本第59 页限定10 分钟学习函数的定义, 看完之后让他独立完成课后题第2 题, 最后他说:“老师, 这太简单了。”我说, 其实数学是简单的, 你今天用心学习了所以体会到很简单, 只要以后能坚持就都能学会。树立职业中学学生的自信心不是一两次的鼓励就可以成功的,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有耐心, 在平时的接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比如:有一个学生文化课比较差但是动手能力特别强, 我就让他帮忙做上课用的PPT, 其中有一组图是对比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位置、开口方向, 完成之后我说你看看这几个图的不同点在哪儿, 有什么规律, 这名学生很快就能一一回答。通过这种方式让他看到自己的长处, 逐渐树立自信心。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要大胆创新, 逐步探索更适合职业中学学生发展的一套教学方法。尊重每一位学生, 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在快速推进, 怎样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如何开展职业中学的数学教学及评价成为中学数学教师亟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的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依据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与笔者的教学经验, 谈谈作为数学教师应如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 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求。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改革 篇8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点, 指出了教育的终点, 规定了教育的内容, 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 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属.课堂教学中, 就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数学科学由于它的灵活性, 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由于它的综合性, 又为中下等学生所畏难.

那么, 在新课程标准下, 如何来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呢?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又一课题.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教学实际从以下两方面谈谈对教学改革的理解.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

1.依据学情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 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数学的教与学.学情, 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的客观过程, 教师在钻研教材、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备课时, 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设计教案,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主观盲目性.

2.改进师生关系,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 上课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学生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 不一定吸引每一名学生, 对讲授内容已经掌握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 这样很容易开小差, 而自控能力差、基础差、听不懂的学生更改变不了上课说话、睡觉或看小说的状况.学生在这样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情境中, 养成了不动脑、不动手、不爱看书, 过分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的习惯.这既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更是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因此, 我们不应当把课堂当成教师的一言堂, 而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自觉主动地观察、思考, 并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打破常规, 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 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展,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教学策略的革新

1.加强学法指导, 开发学生智能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 注重发展学生智力, 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摆在教学活动的首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埃得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自学的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就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为此, 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如何看书、预习、听课、做笔记;如何做作业、复习、小结;如何发现问题、质疑;如何有效思考等.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学到广博的知识, 进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2.及时反馈验收, 提高教学效果

反馈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地强化, 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地矫正.控制论中的信息反馈理论告诉我们, 要使信息反馈达到预期效果, 除了保证实现预期的正/负反馈的正确之外, 反馈信息的相位 (或时间延迟) 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只有恰当时刻和恰当强度的反馈信息才能保证最佳反馈效果, 信息反馈过迟, 对于纠正大多数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来说, 基本上是无效的.所以信息反馈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把传统的“教师背着学生改作业”变成课上改, 把教师替学生改变成学生自己改, 把重点改正本子上的错误变成重点改正学生头脑里知识系统中的错误.教师课堂组织的信息及时反馈, 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 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课内练习的信息及时反馈, 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习的数量和难度, 避免机械重复.形成性测试的信息及时反馈, 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 及时调整教学要求, 制定补救方案和措施,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提高.谛, 真正地能创设数学模型呈现数学问题, 以视觉形式出现开展数学建模, 如微分学的运用中最大值和最小值部分, 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形象地建立数学模型的优越性.

三、整合的一些局限性

数学课程本身作为联系数学科学与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中间环节, 理应成为多媒体技术与高职数学课程整合研究的关键, 但也不免带来一些局限.首先, 就得把多媒体技术对数学科学的影响当成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 就会混淆数学科学与数学课程本质上的严格区别.

其次, 把多媒体技术与高职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限定为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研究, 就限定为学与教的方法的研究.如, 部分数学知识可以由已有知识推导出来, 学生也不难理解, 但若忽略这样的事实, 生硬地采用技术支持下的活动教学方式, 让学生凑热闹地探索一番, 刻意地追求教学方式的转变而脱离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倒会适得其反.这样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外在表现形式, 能否对数学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有多大, 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不在于技术使用的“华丽程度”.因此, 我们说, 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空间在于数学课程内容, 而不在于教和学的方式, 先进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并非是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全部.

最后, 把多媒体技术与高职数学课程整合的根源归结为数学科学以及实践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带来的压力, 只能说明人们还处在对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表面现象的认识, 事实上是由课程内容的发展的根本力量所决定的, 信息技术与高职数学课程的整合亦源自数学课程内部.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9

关键词:更新观念,改变方式,有效教学

新课标, 新理念, 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 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依据新理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更新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

1. 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新课程使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而像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更不像以前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

2. 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新课改有它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这给我们教师发挥潜能、施展才华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我一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二是不断开发、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数学资源,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首先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结合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身边的数学事例,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获得新知识。例如, 平移和旋转等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通过探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感悟到数学的“平易近人”。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新课程理念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引导学生多元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中, 我将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先把图形分割成多个中心对称图形, 连接对中心而成的直线即可。这样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引导学生进行争论, 在互相启发、积极反思中超越。

2. 激活现有经验,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实践表明, 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在讲概率时, 我用打扑克牌时对牌的分布情况导入新课, 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学习“平移和旋转”时,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学生最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如电梯的移动、输送带运送电视机的过程及紫荆花的旋转过程等平移、旋转现象, 激发和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平移、旋转无处不在,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它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情感。面对当今的‘小太阳’, 教师要改变古板面孔, 走到学生中间, 善于运用表扬这个“武器”, 鼓励学生探索与思考。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推理等过程。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更要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教学过程将从禁锢走向开放, 教师不再完全依赖于教材, 而是通过挖掘、补充和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数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如, 我组织的数学小组活动“探究大树的高”, 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学生自己探究与合作, 增强师生间、生生的交流、沟通、启发、补充, 小组合作学习的这一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凸现, 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从以往单纯的听教师讲变为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合作, 共同探究。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应该把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方法有机地整合起来, 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变革, 真正达到有效教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篇10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 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 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 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 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2.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授, 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 习惯于被动接受, 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 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 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

二、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加深学生理解

如果在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中, 教师都使用课件代替板书, 代替演示,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只能算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电教化, 即由以往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 可能开始时的兴趣比较高, 但由于学生不能抓住重点、难点, 而更多是被那些声音和动画所吸引, 有时反而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长期如此必然会失去学习的激情。

课堂需要通过多媒体引入课外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亲历学习过程, 但同时也离不开教师形象直观的板书。在数学课堂中, 板书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理解的系统性和解题的规范性, 在引进多媒体教学的现代课堂中, 学生在多媒体的吸引下往往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不够, 这时, 教师在黑板上将知识的网络结构一一板书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而对典型例题的板演可以使学生对解题的规范性把握的更好, 加上适度的学生板演, 这样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更加明确, 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多媒体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拓宽学生的视野

传统教材的弊端之一是将学生定格在预先设定的书本世界中, 满足于理论的学习, 而忽略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的体验。新教材注意改变了这种现状, 面向学生的生活情景, 强调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并选取了丰富的背景实例和应用实例。利用多媒体可以提供许多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丰富素材, 有阅读题、阅读材料、网站的链结、探究案例、研究性课题等。通过这些教学资源,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结语

针对上述问题, 反思教学, 不得不引起教师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感到实验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了确保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 进一步落实好双基,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 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 才可能成为下一个有效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 强加给学生, 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 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对新课程, 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构建知识、训练技能, 领会数学思想方法, 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 结构的改变, 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 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 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 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 并形成习惯, 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 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 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将由肤浅的、稚嫩的学习, 逐步走向深刻的、成熟的学习, 教师也会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 逐步走向成熟。

摘要: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受到应试教育以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很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 而且要达到同样的要求。高中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好基础。因此, 教师应持积极稳妥的态度, 而不是消极地对待课改, 更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教学观念上看待教学。教师只要认真实施, 领会课标, 落实双基, 不断调整, 促进学生发展, 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上一篇:时域参数下一篇:项目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