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综论中考改革

2024-04-12

中学校长综论中考改革(通用5篇)

篇1:中学校长综论中考改革

中学校长综论中考改革

中学校长综论中考改革 12月01日 11:49 来源:合肥报业网??

中考要不要改,如何改?11月12日,第三届21世纪教育论坛对话会上,四位中学校长应邀就此展开讨论,大家唇枪舌剑,针锋相对――

中考考试制度是罪魁祸首

高万祥(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现行的中考制度惨不忍睹,中考改革非改不可。我们的学生普遍物质发育过剩,精神发育不良,这与教育评价、改革制度有关。中考考试制度是罪魁祸首!中考改革我认为首先要重心下移,中考没有全国统考,省与省、地与地都有变化,要根本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就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比如重点中学就可以自行命题。其次,学科可以更扩展。不是现在的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而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么多学科如何考,应该让其他学校重新评定。再次,文化课考试要再简单。中考与高考不同,中考还是考学生结果,至少在语文学科,我认为可以以一篇作文为主。有人认为以一篇作文考查学生成绩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于漪老师也主张语文的高、中考都要化繁为简。另外我认为小学生的语文练习册应统统烧光,中学语文也不要做作业。

我对中考改革充满恐惧

郑杰(上海北郊中学校长):我对中考改革充满恐惧。第一,假设中考没有了选拔功能,我这个校长就很难再当下去。如果把学校当作生命力,呼吸就是考试。升学、期中、期末等考试是一般的呼吸,而中考则是深呼吸,如果没有深呼吸,学校的生命节律就会被打乱。我认为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前,这种节律不能被打乱。第二,假如没有中考,没有升学率,如何监管老师,以什么来衡量老师?第三,没有中考教师将会面临恐慌。没有中考综合评价老师,老师将是牺牲品。因为许多老师也只是通过中考这种考试形式片面发展出来的,本身就没有综合能力。第四,家长凭什么依据来证明你是一所好学校、差学校?对于那些希望通过中考走出来的家庭困难的孩子,希望会更渺茫。第五,我也想通过中考升学率,为个人前途谋些政治资本,好调到好学校,如果没有中考我的这个理想也许就会破灭。当然我是主张改造学校,改造教育的,不过我考虑的是如何研究现有的制度,花很短的时间而不是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

中考改革要回到逻辑起点

李杰(苏州一中校长):中考改革很复杂,中考改革要回到逻辑起点。中考是选拔、评估,“选拔”的功能要求中考必须考,“评估”的.功能要求中考必须改。中考必须改,从教育评估来讲,中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从教育过程来评判,中考不可少,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中国离不开考试。那么中考究竟怎么改?我认为,第一,要看中考由谁来负责考,是不是非要政府负责不可。可不可以尝试由学校自己来考,特别是民办学校。第二,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考?重点中学或职业学校的学生我觉得不一定都要考。第三,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考,是不是学多少考多少,是不是心理测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所以中考改革要综合考虑。

中考改革要体现三个“一致”

曹伦华(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苏州市的

[1][2]

篇2:中学校长综论中考改革

吴甡:这么多年都在进行高考改革, 首先肯定的是, 高考这种大的方式不宜大改, 这是五千年来最公正的选拔。做改革可以, 但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微调, 例如高考内容的变化, 考题自主性增强、客观性减弱;还有高考录取形式的变化, 像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等。

但是校长实名推荐跳不出唯分数论的怪圈。我们学校有一个文采非常好, 但成绩才排到第十名的孩子, 作为校长我不敢推荐她。因为我有两怕:第一怕推荐的这孩子考不好怎么办, 第二怕前几名的孩子觉得不公正怎么办。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 我仍然会选择前两名。这依然是按照成绩排队, 加分没有加到有特长、有特色的孩子身上, 这种推荐依然是唯分数论, 总体来说高考改革还是没有跳出分数的怪圈。其实招生的关键问题在于你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试想想, 哪个学校敢不要600分的学生, 要300分的?国外大学录取学生, 只要你有一方面擅长, 可以不看你的考试成绩。

所以北大的这次改革依然是在高考的夹缝中生存, 他们不可能不录取状元。北大的这种招生策略, 能在高考上有多大推进?

北大这种提议在全国推广其实力度不大, 也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种招生谋略, 因为重大的改革在于全社会推进课程改革, 在于怎么改革高考的这种制度, 让试卷内容更全面, 现在我们高考改革的力度就不够, 应该促使政府让高考改革的力度更大。例如高考阅读理解, 现在的考试方式是给你一段文字材料去读, 我们可以更大胆地采用听力方式, 听一段对话, 考一种应用。当然, 现在的高考改革与实际的联系增加了, 但还是太死板, 更大的改革也应该出现在课程内容上, 加大课程改革。以高考内容的改革促进课程改革, 用高考指挥方向。

北大的这次提议, 我觉得可以尝试, 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我觉得应该从课程、从培养学生方向上进行深入的改革, 从根本着手。

《中国教师》:广渠门中学著名的宏志班有很多品学兼优的农村孩子, 您担心面试的增加会对这些农村孩子不公平吗?

吴甡:面试肯定会有不公平, 人打分的东西没有绝对的公平。就拿这两年的自主招生考试来说, 农村孩子的总分与城市孩子的总分差距在逐渐加大, 因为文化性、主观性考题在增加。从小农村孩子看的是死的大山, 不是汽车, 没有见过变化莫测的事情。

我们学校的宏志班大多是农村孩子, 他们最差的两科就是英语和计算机, 虽然他们总分可能很优秀, 但都是靠其他科目把分赚回来的, 这是起跑线上的问题。当然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 没有绝对的教育公平, 真正的教育公平是因材施教。

因为他们存在这种问题, 我们学校就在他们入学之后加强这些方面的熏陶和补救。从他们高一入学就加大力度培养他们的见闻、英语、文化素养等, 举办各种讲座让他们去听。去年我们有一个考生在清华自主招生中拿了满分, 他的考试题目是“谷歌退出中国, 你的反思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们很多大人去答, 都不一定能拿到满分。这个孩子家里是三代农民, 但是通过学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文化熏陶, 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弥补。所以面试也是相对公平的。农村孩子的劣势也是可以后天避免的, 主要还是要靠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这个提议也是积极的, 也是高考改革的一部分, 让孩子不要只沉浸在书本中。

《中国教师》:那您会担心面试中会产生人为不公正的因素么?

吴甡:面试如果出现腐败, 只能说是中国诚信链条断了。有的人就说, “诸葛亮的空城计永远没有现代版”, 因为你说什么大家都不信了。没有信任, 教育怎么进行, 怎么交流?所以这种质疑是合理的, 当然这个事情还没有尝试就否定是不对的, 大家的担心是对中国信用链条的担心。所以我觉得这种改革也是一种尝试。我对北大这个事情也有担心, 在操作层面上能否做到透明, 让社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消除大家的质疑。

《中国教师》:如果这种招生考试方式能够推广到全国各高校, 您认为应该怎么操作?

吴甡:这种改革不要站在一个学校的层面, 要站在全国高考改革的层面。不过要面试这么多人, 确实很难操作, 很让人担心。这种改革应该是大学与基础教育的沟通, 大学与中学、中学与小学, 各阶段学校之间的沟通, 要促进整体教育链的衔接。我曾跟多所高校招办主任聊过, 大学应该加强与初高中基础教育的沟通, 不要在那儿画地为牢。

我们可以从学生上初中开始就建立完善的学籍档案评定, 把学籍档案建立得像成长简历一样, 记录学生的各门成绩、兴趣爱好特长、参加过什么活动等各方面的内容。现在倒是有学籍档案, 但大学都不看, 因为这种学籍档案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没有实质性内容。所以我的建议是不仅是中小学衔接, 更应该是“大中学”衔接, 建立这种成长档案, 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详细的记录, 也让大学招生考试时能够参照这种成长记录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

篇3:藏医特色药浴疗法综论

和藏医学自身渊源一样, 藏药浴的历史起源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远古时期, 世界各民族都有沐浴净身的习俗, 沐浴往往和宗教信仰结合起来。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也不例外, 很早就认识到沐浴有利健康的知识, 养成了沐浴净身的良好习惯, 并将这种习俗逐渐形成了沐浴节等活动。据文字记载:公元4世纪时藏族地区已有每5天沐浴1次的生活习惯, 而且每月至少也要有3天沐浴净身拜佛, 可见古老的沐浴习俗已成为苯教宗教仪轨的一部分。藏药浴疗法也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且来源于早期苯教医学, 由于药浴疗法源于西藏本土, 所以通常就称藏药浴。后来在沐浴过程中, 发现了天然温泉浴后能治疗一些疾病且疗效很好 (发现温泉浴至今有约2 000多年的历史) , 随推广应用。但由于温泉数量有限、分布不均, 在野外受到季节、气候等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 患者常常难以如愿, 以至延误治疗。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藏医就在温泉疗法的实践和藏医药理论基础上, 根据藏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发病规律, 尝试用药物模仿和替代天然温泉, 并取得成功, 这种替代药物的代表组方就是“五味甘露”。“五味甘露”的发明标志着藏药浴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系统的药浴理论和临床技术, 并逐步走向成熟。

五味甘露方最早记载于公元8世纪编著的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 可以看出, 此时药浴已作为预防保健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有详尽的论述和较为全面的认识。第2部“日常起居”章:“经常洗浴, 能增长精液, 增加身体的热量, 容光焕发, 消除身体发痒、多汗、有气味, 制止消瘦, 降低体温。”季节性的起居行为中, 孟冬“用芝麻在身上涂抹搓擦”, 春季“用豆粉剂搓擦身体以消除培根”, 夏季“宜用凉水洗澡”等这些都是从预防保健的角度而言的。而在《四部医典·后续部》中则把藏药浴归属为外治疗法之一, 且在第23章专章系统论述, 从其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功效等全面阐释, 在《秘诀部》中也多处散见记载有藏药浴与其它疗法的配合应用。综上所述, 藏药浴起源于本民族的沐浴习俗和宗教信仰, 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公元8世纪《四部医典》的著成标志着藏药浴的成熟, 因此藏药浴的形成历史可追溯到1 500多年前。

2 藏药浴功效、作用机理、适应证、禁忌证

2.1 藏药浴功效

藏药浴疗法是将全身或局部肢体置于煮热的药汁中浸泡, 或用煮药蒸汽熏蒸和炒热的药物外缚, 而后卧热炕发汗。通过水的温热及药物的双重作用刺激皮肤、穴位、毛孔等, 使全身毛孔开放, 血管扩张, 体表温度升高, 血液循环加速, 从而疏松腠理、开启汗孔、疏气通络、活血化淤、软坚散结、祛风除湿, 达到治疗和保健的双重目的。

2.2 藏药浴作用机理

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毛囊壁—汗腺—皮脂腺—角质层细胞而被毛细血管网吸收, 经血液循环到全身, 发挥抑止和杀死病菌, 调节免疫、吸收黄水, 达到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药液的气味通过上述通道进入人体的组织器官发挥独特的气味作用, 调节改善组织功能。药浴的水温能使体内外热量提高, 随毛孔开放的同时, 增加和加强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与循环能力, 使滞留于体内的病毒、病菌与黄水, 通过毛孔排除体外, 达到净化血液、软化瘀结、清除组织、滑膜水肿、逐步恢复关节功能而起到治疗作用。现代科研证明:藏药浴能促进血液循环, 加强机体代谢, 提高白细胞吞噬能力, 还能调节神经、增强免疫力。

2.3 藏药浴适应证

在《四部医典·后续部》中说:四肢强直或挛急、跛跷、疖痈、炭疽、新旧疮疡炎肿、各种皮肤病妇女产后风、弓腰驼背关节变形、肌肤之间黄水充斥及各种隆病等均属藏药浴的治疗范围。随着对藏药浴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和科研的不断深入, 藏药浴的治疗范围已拓展到藏医临床各科和保健强身的各个领域,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于: (1) 关节及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产后风、肩周炎、静脉曲张、软组织损伤后期等; (2) 骨、神经类疾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偏瘫症、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骨折恢复期等; (3) 各种皮肤疾病:如银屑病、局限性硬皮病、过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鱼鳞病、荨麻症、湿疹、真菌性皮肤病等; (4) 随着对藏药浴的深入挖掘和不断研究, 藏药浴的治疗范围已拓展到治疗妇科疾病和保健美容、休闲解疲等很多领域,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药浴的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1) 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传染病、浮肿患者、妊娠及妇女行经期禁浴; (2) 女性患者月经干净3~4d后开始治疗; (3) 患者治疗1疗程后间隔15~30d可进行第2疗程; (4) 治疗期间要加强保暖, 避风寒, 注意休息, 适度锻炼, 加强营养, 忌食刺激性、寒凉食物。藏药浴的禁忌也不是绝对的, 如轻度高血压病现通过藏药浴治疗有效率为90%以上。

3 药浴的主要方式

(1) 水浴:即以五味甘露为基础方, 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和体质情况以其它辅药, 分包煎煮后让患者在一定温度的药液里浸泡洗浴, 每日2次, 每次8~13min不等, 7~10d为1疗程; (2) 汽浴:是将五味甘露和辅药依病症配好后入大锅里煎煮, 上盖一个有许多小孔的木板, 上铺毛毡, 患者盖被卧在上面, 用蒸汽蒸腾治疗的方法; (3) 缚浴:又称敷缚疗法, 即将五味甘露药和辅药熬成糊状, 或将配好的药置入铁锅内炒热, 而后装入特制布袋里趁热缚于病痛部位的治疗方法, 7天为1疗程。以上不同浴疗方法在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体质等情况具体选用, 另有砂浴、花浴、骨浴等可根据不同病症选用。

4 藏药浴的现代研究进展

4.1 免疫学研究

目前只见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的免疫调整作用的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对RA的藏药浴治疗总有效率为94.7%。RF转阴或滴度下降者占70.6%, 且发现RF转阴或滴度下降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关节功能恢复, 证明藏药浴有降低或消除RF的作用, 且这一作用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成正比。还可促进T淋巴细胞的转化, 表明藏药浴可调整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另有报道, 藏药浴可能通过纠正CD+/CD+的失衡而达到调节RA免疫功能紊乱、恢复体液和细胞免疫动态平衡之目的。

4.2 毒理学研究

目前尚未发现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4.3 临床研究

据临床验证, 藏药浴治疗: (1) “真布” (风湿, 类风湿) :西藏地区观察总有效率为90%以上, 控制显效率为59.68%, 青海省藏医院观察为96﹒5%以上; (2) 治疗“智布尖” (偏瘫) 总有效率为95.24%, 基本痊愈30.16%, 痊愈显效率65.08%; (3) 治疗皮肤病总有效率98%。以上配合内服药物和其它外治疗法 (火灸, 针刺, 按摩, 放血, 药物涂擦, 理疗等) , 内外结合, 综合调理, 使对各种疾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 常取得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且对机体无毒副作用, 符合现代医学界提倡的整合疗法模式, 此疗法可谓目前治疗以上疾病的理想方式。

5 藏药浴展望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 社会文明的进步, 作为藏医学的特色自然疗法, 藏药浴正迎合着现代人的健康消费理念步入21世纪, 近年来在藏区各藏医机构和内地的北京等部分地区已开始大力挖掘藏药浴和兴建藏药浴治疗康复中心, 它们采用传统藏药浴与现代先进的洗浴设备结合, 顺应时尚潮流, 并向治疗与休闲保健的综合性发展。甘肃甘南州藏医药研究院亦大量借鉴各地经验, 于2003年兴建了集临床治疗、康复保健、药浴科研为一体的藏药浴中心, 治疗以藏药浴为主要手段结合藏医传统外治疗法 (如:放血、火灸、涂擦、推拿按摩等) 和现代先进设备, 从而以特色治疗和人性化的服务面向未来发展。藏药浴已从藏区走向全国, 并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 其临床治疗和护理也以规范化和特色化而吸引着众多患者。藏药浴作为藏医特色疗法将会为藏医学的整体发展和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藏医学是以三因 (隆、赤巴、培根) 为理论核心, 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 以营养七质、三秽物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 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藏医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具特色的临床治疗手段, 其中藏药浴疗法是最具典型的例子, 介绍了藏药材为原料的人工药浴的功效、作用机理、适应证、禁忌症, 对藏药浴的现代研究进展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藏医学,藏医药浴,综述

参考文献

[1]土旦次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篇4:王韬的变革思想综论

一、对变革的总体认识

王韬家学深厚, 祖上四世“读书习儒业, 有声庠序间”。 (1) 王韬本人也是“毕读群经, 旁涉诸史”, (2) 有着深厚的儒学基础。他的哲学基础就是儒学的道统, “天下之道, 一而已矣”, (3) 在此基础上, 王韬主张适时而变:“《易》曰:穷则变, 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 但是, 这种“变”的基调则是“惟求不悖于古, 以宜于今而已”。 (5)

在此基调之上, 王韬主张学习西方, 一方面他认为西法是西方强大的原因:“或者以为西法不足恃, 何足西人用之, 足以雄长欧洲, 争衡天下?” (6) 但是另外一方面, 他又认为“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 西学“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 (7) 甚至西方的火轮战舰也是学习了杨幺的轮舟, 这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中学”的优越情结。

虽然认同学习西方, 但是在王韬的总体认识上, 西法只是“器”, 学习它只是为了通“道”:“形而上者曰道, 形而下者曰器。道不能即通, 则先假器以通之。”而他对西法的态度是“以西法参乎其间, 而非徒恃西法也”。 (8)

相对于学习西法, 王韬特别重视治民, 并认为治民才是变革的重点之处:“故治民者本也, 仿效西法其末也”。 (9) “故今日我国之急务, 其先在治民, 其次在治兵, 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 (10)

在治民理念上, 王韬有着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主张君主官员要亲民, 一方面要尊重民意, 一方面要为民兴利, 认为这样就能上下同心, 本固邦宁:“善为治者, 贵在求民之隐, 达民之情, 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 民以为不可者不必强, 察其疴痒而煦其疾痛, 民之于官有如子弟之于父兄, 则境无不治矣。” (11)

如果从宏观上看王韬对变革的认识, 似乎只是传统的儒家思想, 他保留着儒家“圣王”政治的理想和民本主义传统, 对比到现实政治的腐败落后, 他希望通过对西方的一定层面的学习来达到三代的理想的圣王政治。他没有认识到封建制度本身的巨大弊病及其相对于西方的落后性, 而是坚信“夫孔子之道, 人道也, 人类不尽, 其道不变”, (12) 因而总体上, 这种变革只是对传统政治在一定程度上的修补。

二、对于各方面变革的具体主张

但是, 由于王韬“东泛乎扶桑, 西及乎阿兰”, (13) “自三十四岁至六十二岁, 人生最宝贵的而立耳顺的年华, 都在域外度过”, (14) 多年旅居欧洲使他“识其国力之盛衰, 稔其兵力之强弱”, (15) 因而对西方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相当的认同, 所以在各方面变革的具体主张上, 王韬都是多方位地学习西方, 传统性的观点反而很少。以下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外交五个具体方面简要论述。

(一) 政治方面

王韬认识到了政府内部冗员太多而又效率低下的现实, 主张裁撤冗官, 撤销不必要的官僚机构, 以才干品诣衡量选拔官员, 废除捐纳制度, 撤销厘金, 削减官方浩繁的行政开支 (16) 。

另一方面, 主张政府要尊重并反映民众的愿望和利益, 并受到民众的某种约束。王韬批判专制主义, 认为是君主专制导致了国家贫弱, 他赞扬英国的君民共治:“惟君民共治, 上下相逼, 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亦得以下逮, 都俞吁咈, 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17)

(二) 经济方面

王韬重视并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 发展民族矿业, 收矿业之利; (18) 重视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 主张兴建铁路, 发展轮船航运; (19) 同时认为应该积极发展纺织业, 应用先进机器生产, 以于外商竞争。 (20) 他尤其重视对外贸易, 主张华商应该走向海外开展贸易, 开拓国际市场赚取利润。 (21)

最为可贵之处, 王韬尤其重视民商, 提出政府励民商发展。他批评一直以来政府对民商的抑损政策, 主张政府要保护民商、服务民商。“向来中国之为商者, 官从而抑损之, 今中国之为商者, 官从而翼护之, 其间相去何如哉?” (22) 同时批判官办企业的浪费与效率低下, 认为发展民营企业更好。 (23)

(三) 教育方面

王韬批评当时所谓士者, 多有名而无实, 所学非所用, 所用非所学, 此八股取士之弊端。他看重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所以强烈要求改革科举制度, 考试内容上“增如西学以试士。西学者, 西国之几何学、化学、重学、热学、光学、天文地理学、电学、兵学、动植学、公法学”。 (24)

考试内容改革, 当然牵动着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改革。王韬提倡加强学校教育, 充实教学内容, 包括文学、经学及现代科学, 如物理、化学、光学、数学等。同时要设立专科学校, 培养专门人才, 如设立武备院培养军事人才。 (25)

(四) 军事方面

王韬认为单纯的军事力量是一国国力的重要体现, 因而他认为练兵是和治民同等重要的国家之急务, 他主张“陆营必废弓矛, 水师必废艇舶, 而一以枪炮为先、轮船为尚”, (26) 同时要“改纪军政, 整顿营归, 练习武备, 讲求兵法”。 (27)

面对西方强大的海军威胁, 王韬尤为重视海防, 注重建设现代海军。他认为一方面要以新式军舰武装海军, 另一方面要注重训练。同时要设立专门的海军学校, 培养中国自己的海军指挥人才和技术人员, 不再依靠洋人。 (28)

(五) 外交方面

基于对欧洲的深入了解和对国防形势的深刻认识, 王韬认识到闭关自守的落后性, 看到唯有开展积极的外交才是唯一的选择, 因此他极力主张清政府于各国设立公使领事, 使中外之情相通, (28) 同时也保护在外国经商的华商和华侨的权益。 (30)

在具体的外交政策上, 王韬主张“睦邻”政策, 主张各国要开诚布公, 平等地开展外交活动。 (31) 同时他也认识到, 现代外交以其强大国力为基础, “惟能自强, 则遣使臣、设领事, 一切皆有实用, 否则亦不过以虚文相縻而已”。 (32) 因此, 王韬有着较强的民族主义情怀。他坚决反对外国干涉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主张废除各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 (33)

总之, 王韬的具体变革观点, 无论是政治上赞扬君民共治, 经济上重视工商, 现代科学的实用教育, 军事上的现代武器及西法练兵, 外交上的设使积极外交诸项具体措施, 无不是仿效西方, 表明了西学是他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论

综观以上, 作为一名深受传统旧学熏陶的儒生, 王韬保持着儒学的核心价值观, 保持着对传统的“圣王”政治的迷信和民本主义传统, 因而变革的主体方向也是朝着传统的“圣王”政治。作为一名对欧洲有着深刻了解、对“西学”有着深刻认同的进步思想家, 在具体变革措施上王韬又积极倡导西学。但其总体上仍属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家。

遗憾的是, 王韬忽视了当时的背景下“中学”与“西学的”剧烈冲突, 没有认识到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技术的变革最终会涉及政治体制的层面, 而固守传统政治模式反而会阻碍变革的深入。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变革所起的作用也极其有限。相反, 出于本能、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天朝”观, 他甚至自信地认为:“中国不及百年, 必且尽用泰西之法而驾乎其上。” (34) 这体现在他的变革思想上显示出一定的矛盾性, “虽然王韬头脑敏捷开阔, 但他并非一位成体系的思想家”。 (35)

摘要:王韬是晚清著名的政治思想家, 主张通过变革来应付西方的威胁。他的变革思想以他固有的儒学理念作为基础, 总体上还是热衷于对传统圣王政治的改良, 但是在具体措施层面上却又主张学习西方, 这样他的思想体系中同时存在着“中学”和“西学”两大部分具有冲突性的因素, 因而他的思想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篇5:中式菜名英译研究综论

关键词:中餐菜名英译,翻译原则,翻译方法,西方翻译理论,建议

1. 引言

随着中外经济贸易往来日渐频繁, 文化交流也逐渐加强,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旅行、工作和生活。因此, 中餐菜单翻译, 影响着他们对中国饮食的了解。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也为中华饮食文化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契机, 同时也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菜名英译的研究中, 在该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我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 对中餐菜名英译的原则、方法及相关研究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 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有启示作用。

2. 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在中餐菜名英译中的应用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中餐在国外早已闻名遐迩。然而, 中餐菜名英译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研究还尚待加强。

2.1 翻译原则在中餐菜名英译中的应用

中菜英译中所运用的翻译原则虽尚待完善, 但目前所取得的成果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黄海翔主张在采用意译方法时应坚持舍弃“行话隐语”、舍弃比喻形象的翻译原则[1]。谢先泽等总结出中餐菜名的三个英译原则:简洁原则;提供菜肴的主要原料、制作工艺或主要特色的原则;表达方式通常用名词词组的原则[2]。吴丽芳认为菜名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有:就实原则, 即把菜品内涵翻译出来;就简原则, 力求简洁明了;取经原则 (拿来主义) , 即直接采用国外餐馆翻译得当的菜谱[3]。白薇通过对比中西方在菜肴命名和文化方面的差异, 提出三个翻译原则:避虚就实、音译和避免文化冲突[4]。田桂玲等认为不论是采用直译还是意译翻译方法, 都要遵循简洁易懂、考虑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翻译原则[5]。

2.2 翻译方法在中餐菜名英译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是菜名英译研究的起步阶段, 文献很有限。陈加基总结了中餐菜名的类型, 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写实型菜名采用直译法;写意型菜名采用“意译为主, 直译为辅”的译法;半写实半写意型菜名采用直译加意译法;典故型菜名采用直译或意译加解释的方法;地方风味型和药膳型菜名采用简译加注释的译法[6]。罗赛群认为中餐菜名有形美、音美、意美的特点, 可采用“谐音”转译、以“实”对“虚”、结合前两法译其“刀法”又译其“烹调方法”、直译、拼音加注、“原料with佐料”或“原料in佐料”结构、倒译等方法[7]。黄海翔针对中式菜肴烹调方法和刀工用料的英译进行研究, 总结出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等方法[1]。

21世纪以来,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对中餐菜名翻译的研究更加深入, 以下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任静生认为某些菜肴的翻译可以适当采取“移花接木”的办法, 即用西方人熟悉并了解的欧洲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 如:“烤排骨” (Barbecued Spare Ribs) [8]。王秀芬根据中餐菜名的命名特点, 提出以地名命名的菜名可采用直译法译出地名和原料即可, 如:北京烤鸭 (Peking Duck) ;以数字命名的菜名翻译时一般突出数字, 强调原料的品种, 如:“八宝饭” (Almond Junket (Eight-Jewel Rice Pudding) ) [9]。李丹等总结出北京奥运中餐菜单英译主要采用的翻译方法有:语内增词引申, 即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适当的词句, 使得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等方面都对等起来, 如:“大盘鸡” (Braised Chicken with Potato and Green Pepper) ;文外加注, 即文内直译或音译, 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之中, 如:夫妻肺片 (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It was first made by a couple from Chengdu city in 1930s.) ;隐义显译, 指放弃隐说, 把原文中的含义简单明了地翻译出来, 如:“过桥米线” (Yunnan Rice Noodles) [10]。田桂玲等总结出《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主要采用音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 其中音译法是直接用拼音翻译地方特色菜和含有人名、地名的菜, 如:“锅贴” (Guotie) , “东坡肉” (Dongpo Pork) ;意译法是主要用来解释菜品的原料、做法及味道, 并注重其文化内涵的传递, 如:“龙凤琵琶豆腐” (Steamed Tofu with Egg, Chicken and Shrimp) [5]。

3. 西方翻译理论在中餐菜名英译中的应用

从本世纪初开始, 中餐菜名英译研究开始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经验, 为菜名英译寻求合适的理论指导。

朱晓媚和熊力游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菜单英译的指导原则, 进而寻求中餐菜名英译中最贴近的对等[12]。王斌传根据功能目的论, 分析菜单的语篇类型、语篇功能和翻译目的, 并根据中餐菜名的构成特点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13]。周桥借鉴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 认为中餐菜单属于信息类文本, 可采用交际翻译法翻译菜单, 即先译出菜肴的主料、配料、调料和烹调方法, 继而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增益或补偿的方法对菜肴的文化内涵进行解释[14]。陈蔚从异化和归化的辩证关系和菜名英译的理论趋向角度, 总结出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主要体现为直译和音译, 而部分菜名的英译则应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即在保留菜名原意的情况下, 用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翻译出来[15]。李丹等根据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 认为在翻译北京奥运中餐菜单时, 应遵循翻译的关联理论, 即译者从原作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大关联, 再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译文读者, 并且使用关联理论解释奥运中餐的翻译[10]。刘响慧以文化语境适应论为纲, 提出中餐菜名的英译要通过语言的字母意思, 探究出暗含在语言内部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从而寻求文化上的适应, 认为译文应适应读者的文化内涵和原文的文化内涵[16]。田桂玲等以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 提出中餐菜名的英译应在保证意义对等的同时, 兼顾中餐菜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实现菜名意义对等的同时, 注重菜名英译的跨文化信息传递功能[5]。

4. 建议和展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北京奥运菜单《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简称《译法》) 的出台为规范和统一餐饮行业中餐菜名的英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中华饮食博大精深, 仅通过《译法》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而且《译法》本身也还尚需进一步完善。从学术发展和创新的角度来说, 中式菜单英译课题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探究。

4.1 中餐菜名英译研究的不足

谢先泽等认为, 中餐菜名翻译的研究至少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 对中餐菜名翻译原则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第二, 对菜名翻译针对性不够强;第三, 对源自历史典故和富有文化意义的菜名翻译的研究欠缺深度, 缺少值得借鉴的范文和规范[2]。

4.2 研究建议和展望

4.2.1 加强中餐菜名英译的相关理论的研究

除上述提到的研究不足外, 我认为还应深入菜名英译的理论研究, 建议可以将翻译理论与跨文化交际学理论、语用学理论或社会学理论等相结合来探讨菜名英译问题;“文化菜名”的英译是个难点, 应在全面了解菜名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以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为目的, 丰富中菜英译名。

4.2.2 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菜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我认为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能力, 才能译出地道的译文;译者还应了解外国客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 考虑是否会因文化缺省而产生理解障碍, 产生文化冲突, 阻碍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4.2.3 加强对中餐英译菜名的统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学校长综论中考改革】相关文章:

中学校长电话04-24

中学校长职责05-03

沛县汉源中学校长07-11

优秀中学校长事迹07-26

中学校长事迹材料07-29

中学校长军训讲话07-29

中学校长开学致辞07-29

中学优秀校长事迹07-29

紫峰中学校长04-14

安岳永清中学校长04-24

上一篇:夜不归宿检讨书 范文下一篇:人才及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