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新高考改革方案

2022-09-06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中新高考改革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一中新高考改革方案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 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 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 1. 把握新高考方案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实施新高考方案,实现学校课程统筹,实质在于形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这方面,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立足学生发展,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2)坚持现代课程观,正确处理课程综合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学生夯实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3)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形成新思路、新举措。

2. 建立和完善学校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

新高考方案出台后,学校面临在学科方向分类与水平分层(按学生发展水平分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增加参照考试科目的分类分层。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施起来困难大,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针对改革,学校对立体课程体系的建构基本思路。多样性的课程可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和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性学习。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高考学科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高考政策,分为学业水平层和高考水平层两个层级,以适应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和参加高考的需求。

3.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是新高考方案的一个重要特色,然而,我们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呢?我认为,目前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有:(1) 在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发展需求及高考选考学科选择意向的调查。(2) 构建由“人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高中三年学业规划”三个层次组成的结构系统。其中,“人生生涯规划”即人生发展规划,包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主要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让学生学会做人;“职业生涯规划”即专业方向规划,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生存;“高中三年学业规划”,解决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 (3) 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开放的生涯教育体系,包括生涯课程、生涯实践基地、生涯讲坛、咨询指导、学科渗透以及项目研究等。 4.完善学校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涉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五方面的内容。关于如何确定观测点以及如何形成简明有效、操作性强的测评方法,学校都没有一个明确在操作办法。

第二篇:新高考之下的高中改革

“新高考之下的高中改革”专题之一

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省教育厅副厅长 韩 平

9月19日,省政府颁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这次的高考招生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省作为全国高考改革试点,是挑战更是机遇。

浙江省前期的改革为这次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2012年启动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校招生“三位一体”、多元录取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等。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这里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同时要思考几个问题:第一,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第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第三,在正确的理念引领下,具体的工作应该怎样适应?

一、正确认识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影响

对教育改革怎么看,怎么做,这是考量教育工作者态度和行动的分水岭。看的角度不一样,你的认识和行动也就完全不一样。

我省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都是要使高中教育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核心是“选择性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是在两大理念、两大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两大目标。两大理念就是新课改所提出来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两大规律就是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两大目标,一个是要实现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再一个就是要实现人人成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只能走“选择性教育”这条路。

高考招生改革,也为建设特色示范高中创造了条件。我们希望学校学科特色要更加鲜明,真正体现多样化,以满足老百姓不同的教育需求。学校的功能,首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其次才是选拔,选拔是发展的结果。校长要有教育家的气度,要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办学的追求,这既为学生发展创造了条件,又为学校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考量教育工作者的境界与智慧。

客观地讲,这次高考招生改革会给高中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变量多了,肯定对教学安排、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带来挑战。关键是我们怎样把这种挑战、这种困难变为动力,也变为一种机遇。我们要把老百姓的担忧、系统内教师的担忧,通过我们的工作消除掉,并做得更好,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二、要始终保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动摇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突出“选择性教育”这一核心理念,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整个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学校选课走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已经有了选课走班的经历,学校也已经有了相关的教学管理经验。深化课改后,我们有些学校的内设机构都作了调整,这些都是我省进行高考招生改革试点的基础。如果没有前两年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这次高考招生改革碰到的困难会更多。

可以说,高中选课为高考选考创造了条件,而高考选考也必定会进一步促进高中的课程改革。因为高考选考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从过去的统一化、单一化转变为个性化、有选择,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与此相适应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也将发生变化。

要适应高考招生改革带来的变化,就必须按照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安排、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高考招生改革的核心理念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并且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所以只有坚持深化课程改革,坚持学生选择,坚持选课走班,坚持分层教学,才能使高考招生改革试点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三、要坚持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面对高考不分文理、实行统一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外语和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等高考招生改革带来的多项举措,普通高中学校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基于学生的自主选课和选考的需求,统筹高中三年的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安排各类课程,有序高质实行教学计划。

第一要防止只围绕高考科目开设课程,弱化课改要求,挤压选修课程的课时。不要把选修课理解为副课,选修课和必修课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长的课程。当然开设选修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学科的学习,要重视以学科为轴心的几类选修课建设。第二要防止违规增减课时、赶进度、加难度,任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语、数、外学程拉长,做到少课时不间断。科学合理安排各科的课时、时间及学业水平考试和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不赶进度。要按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标准实施学科教学,不增加难度。第三要防止强制为学生确定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课程,实行简单的分班教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了解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强研究和指导。各级教研机构近期要深入到辖区内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包括民办普通高中),对每一所学校的三年教学安排、教学实施给予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督学责任区的作用,加强普通高中学校的督促检查,切实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希望基教、督导、教研三家联手把这个事情做好。

这项工作意义深远,我们这一代教育人能够赶上这样一个时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种责任。希望我们同心协力,把这次高考招生改革的各项举措和深化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应对高考招生改革挑战

□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 缪水娟

我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的核心是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这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增强学生课程选择权相互呼应,这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努力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当然由于实施外语和选考科目的两次考试等改革措施,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学实施、教学管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加强学校课程规划设计

面对高考招生改革不分文理、实行统一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外语和选考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等多项举措,普通高中学校要基于立德树人教育宗旨、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任务,基于学校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基于高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进一步加强必修课程(奠定共同基础,必学必考)、限定性选修课程(必修的递进和深化,选修选考)、自主性选修课程(必修选修拓展延伸,学校自主开发的四类选修课程)的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课程方案,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努力避免学校课程方案过于追求形式、盲目照搬照抄、偏离办学实际,课程体系偏离学科轴心等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倾向,进一步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科学安排学校教学计划 普通高中学校要把握高考招生改革涉及教学管理改革的关键点,自主研究、科学制订三年一轮的课程实施计划。在执行省教育厅深化课改关于课程设置三条要求——每周课堂教学时间不超26小时,每周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每学期必须按规定开设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统一规划必修选修课程的基础上,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为逻辑起点,科学、合理、灵活、有序地安排课程与课时。可探索起点年级适当减少高考统考科目必修课程周课时,拉长学习战线,为选学选考科目教学腾出时空;探索通过选课走班,适当控制高一阶段学生并行的学习科目,防止盲目增课时赶进度,任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尤其是高一学生负担),或过早结束学业考试科目课程,高三只开语文、数学、英语等现象;探索一学年两学期、四学段或多学程制,长短课、大小课结合等,灵活安排课程课时,构建体现鲜明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探索为学生制订一人一张个性化课表,满足学生选课、选考需求,摈弃强行统一学生选考科目、统一设置选考科目、简单分班教学的做法。让教学安排符合教育规律,使高中教育真正回归应有理性。

着力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

多样化课程是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考试、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深化课改和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各个学校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课程设置的两个文件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进一步明确各个学科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核心知识框架,清晰不同学科必修、选修不同层级的教学模块、学业标准、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建构各个学科结构合理、层次递进、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考要求的学习需求。同时,要基于各主干学科,找寻选修课程开发支点,积极开发开设加强科学人文阅读、实验实践工程技术、跨学科综合探究学习、运用现代技术支持学习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对有兴趣、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科领域多学习多探究的学习需要,促使学生拓展学科视野,发展学术能力,培养综合学习力。

积极推进选课走班教学

选课走班是选择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深化课程改革进程中,大部分的学校有了积极的实践基础。高考招生改革扩大考试选择权,必定激发学生选择性学习的动力与意愿,推进分科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成为必然。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校本化分层处理各科必修、选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路径、教学方法、分层练习),制定分科分层教学要求,实行全员走班;要改变所有学生统一学习科目、统一学习要求、统一学习进度的现象,建立完善选课制度,编制选课指南(课程定位功能、学校课程安排、相关考试要求、选课程序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性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同时,随着选课走班、选考的全面实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也成必然。要突破传统行政班单一管理的思维,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和导师制共存,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与选课走班、选考相关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努力保证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有效落实。

切实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

高考改革不分文理,促使学生从文理分科学习转变为多选择跨文理的学习,必将唤醒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个性需求,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普通高中学校从高一新生进校始就要开设“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相关课程,让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反思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我的兴趣有哪些”、“我的特长是什么”、“我最喜欢的学科专业是什么”、“我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鼓励并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制订个人高中三年的学科修习计划。学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根据高考改革方案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理性选课,合理确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考科目、层次和进度。

第三篇:新高考改革为什么改,到底改什么

“为什么要启动新高考改革,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程介明教授讲到,“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是中国教育是不是随时代进步呢?我们既没有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也没有随着社会和时代变化,去更新我们孩子的知识结构。因此,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可能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是他们本身是缺乏社会竞争能力的,同时也是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的要求的。

我们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这几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每一年我们也在强调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但实际上,我们大学生创业比例非常惨淡,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选择达到20%,而按照2016年北京市公布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北京市总共有23万学生毕业,但是23万学生中只有700人,也就是只有千分之三选择创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中国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国的教育是不是为学历而服务。不管从个性发展,还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说,我们必须推进高考改革。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推进科学选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要从大学的建设说起。虽然现在建设“双一流”大学取得非常好的成就,比如说,我国的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上排名逐渐提高,其实这是靠论文获得的排名提高。而实际上在一流人才培养方面,大学的质量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背后跟中国大学选才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的大学现在总共有2600多所,都是用一张试卷,通过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因此,我们只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选才体系,实行多元评价。

第三个问题是推进高考改革还要解决高考公平。大家可能会说,中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脆弱的公平,是表面的公平,而不是真正的公平。

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什么?

我国提供了新高考改革,核心内容总体看来包含两大方面,第一是高考的内容改革,也叫科目改革,第二是高考的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录取方式改革,这是完整的高考改革体系。

而从浙江、上海以及全国的整体高考改革方案看,我国高考的科目改革主要指未来高考文理不分科,外语多次考,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同时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两依据一参考”。

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我国未来高考是“3+3”模式,前面一个“3”是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分考两次,语文、数学、外语分数都是150分,后面三门则是由学生自我选择。目前从全国各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浙江省是七选三,其他省份基本上都是六选三。全国大部分地区是“3+6选3”模式。后面六选三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总共有二十多种组合,它的考试跟前面语数外不同,是在其他时间考试,录取的时候折合成分数,汇在高考总分中进行录取。这是未来高考改革的趋势。

未来将实行统一命题试卷,统一命题不是全国一张卷,而是把命题权从地方交到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由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各个地方去选择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的命题。

除此之外,我国高考改革还包含五个方面的录取制度改革。

1.取消高考加分,目的是指取消高考的奖励加分。

2.取消高考加分之后,我们担心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无法得到关注,因此,有了下列两方面改革,一是自主招生改革,一是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也叫三位一体的招生。自主招生改革自2015年开始,从高考之前调到高考之后,自主招生改革主要关注三类学生,第一类是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第二类是科创竞赛获奖的学生,第三类是在中学里面发表论文或者有发明专利的学生。主要是把我们高考的加分项目移到自主招生中,由大学对学生进行考核,发现你的兴趣和特长是否跟大学的要求吻合,如果吻合,大学给你相应的录取优惠,这叫自主招生。

除了自主招生之外,还有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是一个地方性的高考改革,最早始于浙江省,杭州有两所大学,一个是浙江工业大学,再就是杭州师范大学,分别拿出一百个名额进行三位一体的招生。高考成绩占60%,大学考试占30%,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占10%,6:3:1录取。到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的招生也用三位一体招生,目前为止三位一体招生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包括上海有九所大学进行三位一体招生,江苏省有九所大学,山东省有十所大学进行三位一体招生。

3.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我国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2016年,我国上海地区已经取消了一本、二本批次,只有本科批和高职批。2017年,浙江省把一本、二本、高职全部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选择本科及高职院校。按照我的预测,到2020年,全中国所有省份基本上一本、二本将不再存在。可能有很多人说,取消一本、二本之后,中国还有“985”,还有“211”,还有“双一流”,我多次呼吁,要废除“985”“211”,甚至对“双一流”也要调整,我们不应该有这么多行政计划,不应该给学校贴标签,我们要让各个大学在各个层次建设一流水平,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4.随着高考改革推进,我们将实行高考志愿层面的改革。从2017年上海和浙江的情况来看,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进,已经没有文科填志愿和理科填志愿了,大学录取也不再区分理科和文科,而是学生按照选科填志愿,大学每个专业提出选科要求。因此,2017年浙江省实行专业填志愿,分三段进行填报,每一段学生可以填80个专业。2017年,上海的高考志愿填报是实行院校专业组志愿,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填4个专业志愿。根??这样的志愿填报改革,要求我们所有学校必须在高一期间要关注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要求学生去认识大学,了解专业,结合大学专业的选择来确定选科,确定高中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志愿。

5.分类高考。我国的高考现在是单一的高考,也就是说所有的学校用的是一张卷子,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实行分类高考改革,高考分为学术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学术型是针对普通高校录取,技能型高考针对的是职业院校录取。这样的分类高考没有产生反响,因为大家很关注学术型高考,认为技能型高考低人一等。我们希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够平等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改革进程中,出了什么问题?

推进以上改革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通过学生的选择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高考改革扩大了学生五方面选择权:第一,考试选择权,外语考试两次;第二科目选择权,从原来的二选一,变成二十选一;第三,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就是我们所有学生可以选科,走班教学。第四,扩大学生的择校选择权;第五,扩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考试选择权、学科选择权、课程选择权、学校选择权、专业选择权,总共五大选择权。

从浙江和上海推进改革的情况来看,这五大选择权在现实中基本上要么没有落地,要么被功利对待。

2017年,浙江已公布了高考改革的调整方案。为什么要调整高考改革方案,主要在于浙江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浙江省给学生选考科目提供四次考试机会,其中可以选两次,本来是非常好的。但结果浙江很多的高中出现赶进度、抢跑道等现象,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很多选考科目,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就选考,最后再来攻语数外,整个高中的秩序全部被破坏掉。针对这个问题,浙江省宣布,高二的选考全部取消,移到高三。我们可以看到,理想和现实就是这个差距。

如果整体的高考制度不改,所有省市在推进高考改革的时候,必须注意高二的选考要移到高三。

第二个调整,本来按照“六选三”“七选三”的模式来设计,一个学生如果选物理的话,在浙江省可以报考91%的专业,因此,物理科目特别具有优势,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在浙江省选择物理的学生,一届比一届少。针对选物理科目少的问题,浙江省宣布打补丁,设置一个选考科目的最低人数要求,针对物理科目设置了65000万名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考生数低于65000名,按65000名来赋予等级分。

为什么选物理的人少,原因在于高考制度主要重视科目改革,没有重视录取制度改革。虽然我们科目调整很大,最终我们还是按照“3+3”分数录取,所有学生选科的时候关注的不是个性,不是兴趣,而关注的是,我这样的选科是不是可以获得更高的分数,结果却普遍采取田忌赛马的方式。高分学生愿意选择物理,而中分学生,觉得跟高分学生比拼,我的物理科目不能获得高等级,所以,中分学生不愿意选,低分学生更加不选,造成一个恐慌心理。

新高考的推进过程之中出了这么多问题,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我国高考的整体录取制度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革。

本来我们希望高考制度实行教考分离,而不是教考一体化,考生教什么学什么。但是现在没有突破,还是按照原有的分数来录取。虽然在浙江和上海推进了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但是自主招生、综合素质录取评价改革都是嫁接在统一高考制度基础之上,它只是一个补充。因此,总体高考改革的设计,存在没有推进招考分离改革的问题。

2.在最初,我国各个地方的高考选考方案的设计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比如,浙江四次选两次,貌似很理想,但是没有考虑到学校的选择和家长的选择问题。

3.具体推进高考改革过程中,中学没有做好准备。

对于相当多的中学来说,虽然说高考改革很重要,但很多还是以原有传统的应试思路来应对新高考,致使新高考在中学里面出现应试倾向。当然这也跟我们中学的准备有关,因为如果要实行选科走班,满足学生的学科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根据学生个性和兴趣选择课程的话,中学里面要解决师资问题、课程问题、场地问题、教育教学模式问题。但是,我们很多学校觉得这样一来,投入很大。因而,很多学校没有按照新高考要求,给学生设置这么多课程进行选择。

4.我国的大学,也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进行调整,尤其中国大学在新高考之下,是按照选科来录取,按照专业来录取,每个专业提出不同的选科要求。本来大学应该非常严谨地提出选科要求,但是根据浙江和上海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为了获得更高的录取分数,很多专业提出科目不限的要求,理科也是。有的文科生报考了理科专业,进入大学之后要专门给这些学生开复读班,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学生来报考,因为门槛越高,报考人数越少,而报考人数减少可能使分数线下降。

问题已经发生,是该亡羊补牢?

新高考出现的各种问题,跟整个制度设计、整个制度框架有关系,跟各地方考试设计和考试次数有关系,跟中学的应对有关系,跟大学的改革有关系。

要想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其实就要解决以下这些问题:

第一,我国的高考改革还是要回到以招考分离为核心推进高考改革道路上来,如果仅仅是科目改革,而没有录取制度改革,不足以扭转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

第二,我国正在推进高考改革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要从今年的高一学生开始,必须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调整,不能等到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再打补丁。浙江在打补丁,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他们已经出了问题,我们如果还不改,实际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2018年推进高考改革的省份,更要进行科学、充分的论证,而不是贸然推进。有几个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如果不改,很有可能出问题。各个地方高考改革的方案,在现有框架之下也必须进行更加科学的论证,进行更加合理的设计,要结合中学教育的实际。

第三,我们需要的是整个大学改革,尤其是招生制度改革,培养制度改革。今年清华大学启动了招生改革,把所有专业变成专业大类招生后培养,这是一个好的态势。

第四,尤其重要的是,所有的教育部门、教育局以及学校,要为新高考的到来做好准备。

“该做怎样的准备?”

1.转变我们的观念。

新高考为我们学校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之下,一个真正有教育理想的人,必须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把这个空间拓宽,而不是在这样一个方案之下,怎么?尤ハ氲礁?加功利的应对,获得更高的高考分数。

2.针对新高考改革,我们在学校内部要启动师资建设改革,课程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在新高考之下,所有的学校必须认真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对大学,对专业的了解,提高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从上海和浙江的情况来看,虽然今年的高考录取比较平稳,但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出了学生失误的问题,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大学具体的专业设置,当一本、二本全部融合之后,有的学生出现了选专业的失误,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来源:中国网)

第四篇:杜丽芬上海杭州新高考改革心得体会

赴上海杭州学习心得体会

生物组 杜丽芬

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们高一全体教师于2018年8月17日到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先行试点地区上海杭州学习新高考改革和走班教学实践情况。本次培训我们聆听学习了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郭金华的《高考新政背景下学校的课程变革》、上海曹杨二中校长易建平的《积极应对,回归本位,提升课程领导力》、华东师范大学张心科的《中小学教育教研的选题与方法》、杭州二中校长陈钧的《新高考中的理性面对》、浙江省宁波市勤州中学廖旭杲的《如何开展7选3的走班教学安排》、浙江省温岭中学校长陈彩琦的《新靠改制度夏的学校管理变化与对策》。本次培训内容涉及到选课走班,生涯规划,考试评价,教学教研,学业水平测试等一系列新高考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操作层面上的做法。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学校“选课走班”是新高考改革的第一推动力。

“选课走班”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是新高考下教学管理模式的一次巨大变革。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固定班级授课制,新高考的“六选三”(“七选三”的省市极少)考试制度,学生选课打破了传统的固定授课方式,选课走班成为新的教学方式。这一改变,带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变化,如教师管理与评价、学生管理与评价、班级管理等,以往的管理办法不适应新的变化,需要建立新的管理办法。相应的,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的个人成长、学校开发校本化课程、开设学生生涯规划课这些新的变化也随之出现。可以说,新高考改革的相应变化都是由“选课走班”推动的。看来,做好“选课走班”就是做好新高考的第一步。

选课走班,各校在实践中摸索,也有反复变化,都在探寻能发挥其优点而弱化缺点的走班方法。专家们的讲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我们看到上海、杭州这些学校班额小,在40人以内,而且总人数少。主要做法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不走班,组建为固定的行政班级,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将选同科的学生组建固定行政班,剩余无法组合的学生分科走班,这样减少了走班的人数和学科数,便于班级管理,减少排课难度,同时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武乡一中目前高一新生人数在1000人左右,这样的大校,实行全员走班和分层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了。不过,适合各校的做法,我想还是要结合各校实际,因校制宜来决定,并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个人专业成长是新高考改革的关键。 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最终还是要落在教师身上,教师作为新高考改革的执行者,可谓责任重大。新高考改革将使高中教师面对重要的变革和挑战。首先,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以前是教师教哪个年级、哪个班级是学校安排好的,新高考改革后是学生选学科,甚至可以选老师。其次,教师的工作职责发生变化,以前重提升专业素养,教好自己所带学科,班级管理主要由班主任负责,新高考后,走班班级谁任课谁就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不仅要承担授课的责任,同时也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以前教师单纯的进行某一学科教学,新高考需要学校开设更多的校本课程,教师要具有承担多种校本课程开设的能力。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要带好专业课程,做好班级管理,任课擅长的学科领域。需要教师不断学习进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自觉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擅长的学科领域素养,在教育教学、个人学习中不断成长。

三|开发校本课程是变革课程体系的核心

我们和沪杭的学校在师资等方面存在差距,校本课程开设的难度会相对低些,但所面临的问题有共同点。校本课程开设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与新课程、新高考理念相符。所以校本课程开设是新高考改革的必然。华师大二附中的校本课程中有综合理科素养类课程,微电子与芯片技术、生物科学与现代农业技术、航天科学与航天技术、苏州河的综合治理、地理大发现与科学探险等,从“综合理科素养类课程”划类上都可以看出,这些课程综合性强,跨学科跨领域,很难按学科特点划分给某个学科的教师承担,教学的难度明显较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这门课程也是应新高考改革而生的,新高考不分文理科,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应该考虑今后计划在哪个领域发展,那就要选择相对应的哪些科目,这就需要提前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有利于高中生更合理地做出选择。这门课程更加没有相对应的学科,只要有兴趣,愿意学习研究的老师就可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

总之,我们的改革应该不盲从、不冒进,稳步推进新高考;强化生涯规划的指导,多次选课,稳步推进;按选考科目组班,不搞运动式的走班;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但学校要重视首考意识;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文理学科师资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和潮汐现象;强化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得语文者得天下;优秀生的文理需要有所侧重,强化学科竞赛。我们深知新高考改革任重而道远,这次的学习是我迈向改革的第一步,对新高考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引发了思考,改革的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坚定信念,以改革的姿态迎接新高考!

2018年8月30日

第五篇:普通高中适应新高考改革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按照《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考综合改革基础保障条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和全省高考综合改革推进会议精神。

我县在加快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基础保障条件建设方面积极谋划、主动作为,通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订立目标、强化监督等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就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

2014年高考改革在浙江、上海等地试点,现已经完成。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最迟2020年将在全国推行。其中最大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招生的改革。新高考“多元录取”背景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高校专项、保送生等自主选拔,成为名校招生的主流方式。

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断扩大,2018年自主招生报名人数相比2017年增加近X万考生,增幅达X%。选拔录取“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成为一流高校自主招生的核心。自主招生以北大、清华等一系列名校为主,通过高考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之后,可以享受降低10分至60分录取的降分政策。仅是学业突出的学生,不再作为自主选拔录取的生源主体。

二是高考教学的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是3+X,也就是语、数、外加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新高考改革后,取消了文理分科,高考科目调整为“3科统一高考科目+3科学生选课科目”。简称“3+3”,就是保持现行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不变,将现行的文综、理综调整为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并计入高考总成绩。

必考科目加选考科目组合多达20种,外语“一年两考”。“一生一课表”“一师一课表”的新型上课模式必将发生大的变化。学校授课模式除原有的行政班外,还将增加新“选课班”,班数在原有行政班的基础上,增加比例为1:1.2,最高达1:1.5。借助大数据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实施新高考下的教学管理已成必然。

二、基本情况

X全县有普通高完中X所,其中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

X所(X中学),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X所(X中学、X中学),一般普通高中X所(X中学、X中学)。现有教职工X人(专任教师X人),普高教学班X个,普高学生X人,生师比X:1。

全县普高学校占地面积X万平方米,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X万平方米,体育运动面积X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X万元,计算机X台,生均计算机数量X台,图书X万册,生均图书X册。

三、工作推进情况

(一)党政重视。县教育局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了国家、省、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X多次深入教育局及各普通高中学校实地了解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投入X余万元,为全县各普通高中配备了仪器设备。

(二)认真谋划。为了确保新高考顺利实施,切实做好新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保障工作,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考综合改革基础保障条件的实施意见》精神,我局分别深入全县5所高完中开展实地调研,针对基础建设、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对照标准梳理存在的问题,制定《X县普通高中适应新高考改革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规划》。

我县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围绕X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分步骤有序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保障工作。

(三)强化培训。组织干部教师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学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和理念,加强对选课走班制情况下教学管理、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的研究,认真分析我县普通高中学校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教育局安排组织分管副局长、业务股室负责人,各普通高中学校校级干部、中层干部及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关于新高考的培训,先后组织X余人次赴X、河北、上海、浙江、江苏、长春等地进行考察,学习新高考改革的先进经验,为我县应对新高考做好准备。

(四)加大投入。一是落实了考试保障条件建设。采取一次建设,分期付款的方式,已投入X万元,用于标准化考场建设。全县共建设X个考点,X个考场(含职中X个),一个指挥中心,目前已全面完成。二是加快办学条件的改善。投入资金X万元,用于XX中学办学条件改善,主要包括教辅用房、生活用房建设,完工面积X平方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普通高中学校原有内设机构已无法满足新高考工作需求。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原有文理分科的二元班级体系,选课走班的新型行课模式将取代传统的行政班制,“一生一课表”“一师一课表”将会是选课走班模式下的必然,课堂、学生的高自由度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原有以教导处、政教处为负责部门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高考下的教学管理要求,必须借助专业化大数据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管理,才能有效保证新高考下教学的有序开展。

同时,新高考背景下课程的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也要求学校加强课程开发、深化课堂教学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建设,为学生生涯规划、综合素质评价等形成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现目前,我县各高中学校均没有设立专业化的信息管理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难以满足新高考改革的工作需求。

(二)普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现有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新高考改革的需求。

近年来,义务教育在实现“普九”任务后,把发展目标定位在着力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上,我县2017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县政府把地方有限的财力大多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提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水平。

多年来,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未安排普通高中建设专项资金,县财政用于高中建设的资金也十分有限,高中教育主要依靠自身“造血”功能来维持正常运转,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办学条件相对滞后,尤其在学生食宿条件、学校实验设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生活动场地等方面与国家标准还存在一定差口。

为满足新高考教育教学需要,经测算,X中学需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X平方米,X中学需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X平方米,X中学需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X平方米,X中学需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X平方米,X中学需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X平方米。

(三)教学仪器设备缺口较大,教育信息化水平滞后。

按《X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标准要求,我县普通高中教学仪器设备缺口仍然较大,实验室仪器设备及音体美卫器材缺口为X套,计算机缺口为X台。同时,各学校校园网络系统标准较低,没有建立学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库。新高考改革下,对学校信息化要求极高,基础性、支撑性的信息技术平台的搭建、试验和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新高考改革牵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选课走班,如何让大量人流有序流动,实现精准管理,是学校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选课走班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选课走班教学管理平台。含系统管理、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学生选课平台、排课平台、教学资源评估系统、课堂考评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生涯规划系统、网上择师平台、导师志愿平台等,需资金X万元;3.走班考勤系统。含走班考勤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涉及X余名学生,需资金X万元。3.电子班牌系统。含电子班牌、电子班牌管理系统。全县X所普通高中共X个班,需资金X万元。4.校园网及机房服务器。含数据中心服务器、数据中心存储设备、核心交换机、汇集交换机、接入交换机、出口网关、防火墙、网络布线、辅材、施工费等,X所普通高中共需资金X万元。

(四)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性缺编。

目前,全县X所高完中平均生师比为X:1,按照生师比标准X:1测算,全县X所高完中共缺教师X人,预计三年内退休X人,缺口为X人。选课走班将带来地理、生物、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结构性缺编。

四、对策及建议

(一)成立推进新高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为加强对高考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有力有序推进我县高考改革安全、稳定实施,建议成立

X县推进新高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教育县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人社局、县委编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高完中校长。

(二)加大普高基础能力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学校硬件投入,争取各类建设资金,结合“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按照新高考的要求,多渠道争取资金,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新高考改革顺利实施。根据走班选课的基本需要,在现有教室的基础上,按1:1.2的比例增加教辅用房,经测算,我县X所高完中需增加教学及辅助用房X余平方米,需资金X万元。

(三)增设符合新高考工作需求的高中内设机构。一是为各普通高中学校设立“教科室”,对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等多个方面进行专业化研究,加强课程发展、深化课堂教学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建设,为学生生涯规划、综合素质评价等形成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二是为各普通高中学校设立“教育技术中心”,履行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的规划、管理、指导和技术服务的职能,用以解决选课走班模式下的教学组织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保障新高考改革下教学的有序开展。

(四)提高教学仪器设备及数字化资源配置水平。新高考改革需要学校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学生的选课系统、教师排课系统、课堂管理系统和师生综合评价系统等,这需要借助人工智能进行有序管理。因此,必须提高普通高中的数字化资源配置水平。

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设智慧校园,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班牌、电子课表、传感感应装置等全覆盖。其次,整合多方力量,如普高+高校,普高+公司,普高+科研院所等模式,加快新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开发和运用,为选课走班管理提供便捷和精准支持,为学生多元选择提供依据和指导,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方向和保障。根据《X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我县X所高完中还需配备实验室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配置设备X套,需资金X万元;选课走班生涯规划系统X套,需资金X万元;计算机X台,需资金X万元。

(五)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应对新高考改革对学科专任教师的需求,要加大教师补充力度,储备一批紧缺学科的专任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吸纳优秀人才,引进县外的优秀教师,为X教师队伍不断地注入新的力量。计划共用三年时间,补充X人。

2019年补充X人(考试招聘X人,考核招聘免费师范X人,先调X人,人才回引X人)。2020年补充

X人(考试招聘X人,考核招聘免费师范X人,选调X人,人才回引X人)。2021年补充X人(考试招聘X人,考核招聘免费师范X人,选调X人,人才回引X人)。

同时,针对选课走班带来的学科教师结构性矛盾问题,通过加大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实施“县管校用”和“购买服务”等办法,加大县域内教师统筹交流力度,对高考综合改革教师队伍予以保障。

上一篇:早安图片问候语友谊下一篇:治安管理处罚法讲义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