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9

【摘要】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由于差异导致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课堂式教学有必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有利于使各个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本文分别研究了各种分层教育方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1:

网络辅助视阈下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学教学和课程改革日益深化,转变原有教学观念,引入多元化的网络资源和教学方式开展辅助教学,成为提高当下中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引入“微课”以丰富教学资源、引入“翻转课堂”以重塑教学手段,为课程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成效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渠道。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人类社会发展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和多媒体在人们学习、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学的教学模式也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一个老师加一张讲台”的授课模式更是为世人所诟病。“以学生为主体,引入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教学形式,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对象。在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推广使用“微课”资源,借助“翻转课堂”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而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成效。

一、 网络资源的引入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段教学视(音)频的具体呈现,微课的教学主题严格聚焦,教学内容单一明了。微课往往出现在线上学习、实景学习和混合学习等具体教学场景中,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用以突出和加强学习的主题。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微课”可以帮助教师解疑答惑,辅助学生增强认识和了解,围绕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调性的讲解,以视频、音频或者视音频结合的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

“翻转课堂”则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基本流程是:教师在课程讲授前安排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材料,学生在基本掌握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进行演练和巩固,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现场指导下与同组、同班同学展开知识探究,并最终在授课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知识点学习的总结和反思。它的“翻转”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中学地位的翻转,从之前教师为主、学生为次,教师在讲台上讲和画、学生在讲台下听和记的方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注意倾听进行点评;二是实现了学习环节顺序的翻转,从之前课堂教学、课后复习转变为课前预习、课堂点拨。

微课是一种时间短、知识少、容量小、传播快的课程教学资源,非常便于在学生中间进行传播,十分有利于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帮助他们掌握个别重点、难点;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两者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相辅相成。微课资源的课前准备、课后复习功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全员参与,能够改变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预期,能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而翻转课堂则能够使教师从简单的课堂讲解、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和思考,把课堂时间更多的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网络辅助教学的具体应用和改革路径

“互联网+”的时代里,网络通信技术和光纤传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也在今天的中学生中得到了普及,很多中小学校也都实现了wifi的全覆盖,为微课资源的广泛下载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条件。

翻转课堂中的学生是绝对的主角,强调知识的提前掌握和深度学习,需要学生高度地主动参与和自觉配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个人喜好来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行为,让课堂教学更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具体说来,网络辅助教学的具体步骤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 确定选题,准备微课资源

“微课”的核心内容就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有的还包含了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打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制作微课,就是将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分解,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由浅入深、层層递进的“微课”片段。通过学习平台、微信群或者QQ群进行“微课”的网络在线学习,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微课”的制作,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把握。具体说来,一是内容上要进行取舍,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要选择有代表性、有难度的重点内容进行制作;二是在形式上要精益求精,充分利用最新软件成果和网络技术,转变视角观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

(二) 微课上传,学生提前预习

授课教师要及时通过教学平台、微信群或者QQ群等媒介载体进行发布,提醒班级同学提前预习观看,设置需要达成的成效和目标。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根据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实际情况,自行调节学习进度:容易理解、易于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快速浏览、一带而过,难于理解、不易掌握的地方可以反复回看、仔细揣摩。如此,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必担心知识点的缺失和遗漏,学习更加轻松自在。学习平台还设置了教师登录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登录的时间和次数、观看时长、下载次数、练习完成、留言反馈等具体信息,在汇总、梳理和分析后,形成课程学习的大数据,帮助教师对授课内容和讲解进度做出调整和更新。

(三) 课堂翻转,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前预备相关知识,对将要讲授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做到心里有数。经过长期“微课”的观看和学习,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变得更有成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正式学习环节上,结合自己在微课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和教师展开良好的问答互动,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不能面面俱到、均衡发力,要结合微课的具体内容做到有所突出、精心设计,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易错点等加以侧重。在师生问答往来之间,会产生许多充满智慧结晶的教与学资源,进一步补充到今后的微课程资源中去,让微课随着课堂的翻转而不断生长,有效反哺课堂教学。翻转课堂采用划分学习小组的模式组织开展教学,小组同学间彼此协作、共同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提升,增进彼此的接触和了解,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课堂翻转之后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线上的跟踪了解,在课堂讲授中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四) 作业分享,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翻转”不是缺失,也不是放任,教师肩负教学组织、教书育人的重任,虽然学生在课前和课下自主完成了微课预习和知识储备的大量工作,教师也在课程讲授和课堂讨论中集中解决了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做了重点讲解,但这并不代表着教学任务的终结。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当设置相应的测试练习,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用以巩固和复习所学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可以设立作业小组,同学们之间彼此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团队完成。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后,在将其上传到教学平台、微信群或者QQ群,同学之间彼此互评,教师再做总结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表扬和批评。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课堂讨论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将微课预习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既省却了教师大量知识点课堂反复讲解的时间,也将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从教师是否讲到了知识点上转移到了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上。利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教师还可以分别记录学生提问的次数、讨论的次数、答题的次数,制作出体系化的测量表,标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起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有效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单一和不足。

三、 结束语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迫使我们做出思考和选择。在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发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制作采用“微课”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可以避免知识点教学的碎片化,能够形成知识体系,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预习、巩固、复习和测试,提高学习成效。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又增添了新的渠道,彼此交流日趋多元:学生既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课间和授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也可以利用视频对话、网络留言的方式和授课教师进行语言交流,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帖或网络文字聊天的形式和授课教师进行书面交流,最终使得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及时获得授課教师的有效指导。这也有利于授课教师根据课程讲授中反映出来的能力不足、知识欠缺、沟通无效等问题进行自我反省,通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不断更新和学习实现自我成长,并为最终提升中学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2][美]佩西达.西姆勒,威廉.西姆勒.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3]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4]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

[5]郭绍青,杨滨.“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6]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

作者简介:万飞,中教一级,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第一中学。

作者:万飞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2: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分层教学方式的探究

【摘 要】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由于差异导致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课堂式教学有必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有利于使各个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本文分别研究了各种分层教育方式。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引言

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为学生营造真实的问题情景,选取有真实背景的题材,让数学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使数学学习具有活力和生命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分层教学更好地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克服一律化教学的弊端,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分层教育。

二、如何实现分层教育

1.对全体学生综合水平进行分层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主动性、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等,将全体学生分为A、B、C三个层面。A层面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B层面学生,基础知识中等,思维水平较好。C层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思维水平一般。分层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拥有信心、充满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通过多种形式的测试与考核,重新调整各层次的学生。这样A层面学生感觉光荣的同时,而又时刻都会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可能会落入其他两个层面而继续努力,B层和C层的学生,以上一层学生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使各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但是,分层后会C层面学生可能产生自卑情绪,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耐心为学生和家长讲解分层讲学的优势以及益处,让学生和家长消除顾虑。

2.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课堂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达标、中级、高级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目标维度,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授“倍角公式”时,应要求A层面学生会推导公式,可以在具体的复杂题型中灵活运用。B层面学生,则要求他们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从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公式。要求C层面学生除牢记公式外,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3.对教师备课内容进行分层

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A层面学生,应有针对性的提出较高水平的要求,除了完成课本上规定的习题外,适量选择一些数学竞赛方面的书籍书,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要求学生对习题类型进行总结,写出解题心得,通过总结深入学习。对B层面学生,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重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使一部分B层学生有可能向A层面学生转化。对于C层面学生,主要在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教师精心细致的辅导,结合大量基础题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使一部分C层学生逐渐向B层学生向转化。

4.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施教,A层面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并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则采用引导的方式,挖掘A层学生的发散思维;B层面学生以自学加教师适当点拨为主要方法学习;C层面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讲解一道类型题,之后让学生做类似的题型进行实践练习,可使学生快速掌握该题型。对于C层面学生,教师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其主动学习,或由A层面学生帮助其学习,让C层面学生通过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指导来巩固知识。最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层教学方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5.对学生评价进行分层

对不同层面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于C层面的学生,评价应该以对他们的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A、B层次的学生,首先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掌握尺度,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避免学生骄傲自满。

总之,分层教学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教师认真研究、学习分层教学精髓,针对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就可以发挥班级授课制与分层教学的优势,从而更好的为新时期的初中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的背景条件、实施办法、策略研究”之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GS[2013]GHB0246。

作者:杨亚雄 刘建花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关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的改革,是一项伟大而又系统的工程。它直接面对的是我国的基础教育,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教材与教师,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方面也有重大的变化。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事关学生的终身发展,改革的成功是时代的要求、民族的希望、人民的企盼。新课程重在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一、审视新课程,理解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一场改革。它不是形式的变革——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教师要从旧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中走出来,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质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努力学习,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从思想上转变旧的教育理念,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作为数学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最大的挑战是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但很多教师脑子里仍然是教材、教参和教学大纲,备课时眼睛只是瞄准知识点,讲课时强调标准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活动。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移,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由接受式向探究性、自主合作式转变。教师在授课时,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要善于设计问题,把教材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在教材方面,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的方式,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多样化,更注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解答问题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答案具有开放性。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本身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挑战。

二、改变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创新就要在继承前辈优秀精神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教材,对一些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奥秘无穷,蕴藏着丰富的内容,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要具备创新能力,必须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扎实的知识,它是创新的基础,也是走向成功的前提。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会学,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行的教材打破了一家独霸天下的局面,教材是多样的、开放的,那么教学方式也要随之开放。现行的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留下更多的思考余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创新的空间,让每位教师都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无限的智慧。在这个空间里,作为教师,我们该做什么、怎样做,都是值得研究的。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过去,我们接触的是教学大纲,它和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有着很大的差别,内容变化非常大,而且在表述方式上也出现了变化,在标准的要求上把对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引导的要求与知识内容的要求结合起来,突出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与以往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就教材教教材,就解题而解题,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随着课程的推进,而不断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和指导自己的教学,那么每天只能在题海中与学生遨游,很难游到知识的彼岸。教师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也才会以新思路、新视角去对待数学新课程。

三、注重自主探索,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那种教师只管教与学生只顾学的单一模式必须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方面都应该体现三维目标,有意识地去设计一些有探索性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都能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探索过程中收获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时间,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和初步应用的能力。在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重新应用于实际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要从实际引入,数学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许多数学概念是从前面的概念演绎而得,又返回到数学的逻辑结构。

新课程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在于创新。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增强专业素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 赵建荣)

作者:田俊格

上一篇: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快递行业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