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将实施免费教育

2024-04-20

四川民族地区将实施免费教育(精选5篇)

篇1:四川民族地区将实施免费教育

本报成都12月10日电(记者程曼祺)今天下午,在解读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的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透露,从20春季学期开始,四川将在全省民族自治地区的51个县实施15年免费教育。

在9年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免费的基础上,四川将进一步免除民族自治地区的幼儿园学费和高中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这意味着,在四川民族地区,家长可以不花钱让孩子从幼儿园读到高中。

朱世宏介绍,除公办教育外,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学生也可享受补贴。政府会按照对公办幼儿园和普通高中的财政补贴标准等额免除学费,家长只需支付民办学校高于公办学校的收费部分。

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就已在学前教育免费基础上,正式启动了高中免费教育计划。,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已率先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

朱世宏说,此次15年免费教育在四川省民族地区全面推行,将激发民族地区农牧民让孩子受教育的热情,也将有利于改善民族地区的家庭经济情况,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将对扶贫工作产生重要意义。

今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贯彻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11月17日举行的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计划。

此前,四川省在改善民族地区教育状况方面已作了诸多努力。

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启动实施了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每年组织万名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到内地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四川省还为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杂费补助、冬装补助等待遇,学生享受与学校驻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

据介绍,从20至20,中央和四川省投入“9+3”计划的经费已超过20亿元。,这一计划又从四川藏区扩展到凉山州彝族地区13个县(区),4300余名彝区学生享受了该计划。截至年8月,已有4万多名学生通过“9+3”免费教育计划接受了中职教育。

篇2:四川民族地区将实施免费教育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规划纲要》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关键词:学前教育

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毛入学率达到40%。

到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着力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加快解决城市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关键词:学生减负

不得随意占用休息时间集体补课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督促和引导学校依法规范办学。不得以任何形式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奖惩。

学校要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变更课时和提高难度。不得随意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开展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试点,形成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招生制度

20起实施高考改革方案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严禁各种形式的选拔考试、测试和面试。完善初中升高中考试招生方法,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健全优秀特长学生录取程序与办法,探索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招生方式。

建立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基础上,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分层次、多元化选拔和多样化录取方式相结合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从年起实施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衔接的高考改革方案,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教育拨款

占全省财政支出的18%

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水平,落实国家《规划纲要》要求,确保到20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以后年度随着财力的增长进一步提高。

相关新闻

2015年 成都学前三年入园率将达98%

记者从昨日落实该规划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到2015年,成都将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城乡一体化现代教育体系,成都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篇3:四川民族地区将实施免费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政府从2003年开始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 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 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尽快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解决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农村反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省, 有14个世居少数民族, 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第二大藏族聚居区, 其中有少数民族人口429万, 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62.9%。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等多种原因, 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贫困问题突出。截止2009年底, 四川省有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个, 占四川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55.6%。四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约135万人, 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30%。近年来国家为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其中“两免一补”政策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这项政策实施6年多来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起到了哪些作用, 具体在哪些方面对贫困农户产生了影响, 影响程度如何及怎样使政策更加完善, 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二、“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四川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评价

(一) 贫困农户家长教育观念增强

家长的教育观念大概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和终极目的有关, 包括人才观 (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看法) 和生育观 (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动机) ;二是与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的选择有关, 包括儿童观 (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 和教子观 (对教育子女内容和方式的看法) 。家长的教育观念指导和约束着他们的教养态度和行为, 并通过教养态度和行为影响着子女的个性发展。同时, 家长的教养观念自身也受到社会文化、家长自身的经历、家长的文化水平及其所学的文化知识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文化, 它直接影响家长在教育上的价值取向, 并在其教养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两免一补”政策在四川民族地区实施后直接影响到贫困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 贫困家庭家长都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校读书, 民族贫困地区适龄儿童享受到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失学率降低、升学率提高。随着入学儿童的增多, 贫困家庭的整体文化程度得到提高, 进而提高了劳动力素质, 这样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从而帮助贫困农户加快反贫困的步伐。 (见图1)

(二) 小学、初中学生入学人数显著增加

2005年四川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本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总体方案, “两免一补”总投入4.1亿元。在“两免一补”政策的驱动下, 四川省民族贫困策以后, 小学生每生减负约200元、初中生340左右元。按我国2004年公布的绝对贫困线农村人均年收入882元计算, 分别相当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的22.6%和38.5%;如果加上寄宿生生活地区的小学入学人数由2004年的122395人上升到2005年的153826人, 初中入学人数由56990人上升到78115人。

对比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小学、初中、高中入学人数可知, 小学入学人数、初中入学人数显著增多, 但是高中入学人数增加并不明显, 因为高中阶段不是义务教育, 因此“两免一补”政策不覆盖高中阶段的教育, 家庭困难的子女在完成小学、初中教育后迫于经济压力一般难以继续升学。

(三) 贫困农户教育支出成本降低, 可支配收入增加

四川民族地区在实施“两免一补”政补助费, 这个比例还要提高, 这对贫困家庭带来了直接经济影响。具体而言, “两免一补”资金按标准落实到贫困家庭, 即直接承担了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 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又减少了贫困家庭的总支出, 使其可支配收入增加, 这样就使得贫困家庭的低收入状况得以改善, 有机会将这些多出的资金投入到其它经济活动中, 增加收入, 提高生活水平。

(四) 绝对贫困人口减少, 贫困发生率降低

四川民族地区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凉山州为例, 2004年四川省凉山州绝对贫困人口54.2万人, 贫困发生率为14.6%, 经过5年的反贫困, 到2008年底, 四川省凉山州的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32.9万人, 贫困发生率下降为8.4%。

四川省凉山州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国家的扶贫政策投入是密不可分的, 其中教育扶贫政策是最主要的部分。教育不仅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 而且随着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能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 激发起对新的生活 (生活的水平、生活的质量、生活的方式等) 的追求。同时, 能提高人们对生活差距问题上的敏感度以及增强改变现状的决心, 从而内在地产生一种新的进取精神, 希望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属于教育扶贫政策的一部分, 因此它在减少四川民族地区绝对贫困人口与降低贫困发生率方面起到了和大作用。

(五) 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 贫困人口收入提高

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长效发展性投资, 它具有社会和私人的双重效益。有研究表明, 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农户收入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 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加快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 进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如图2所示, 2008年阿坝州全州输出农村劳动力8.26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3.4亿元, 农村人均劳务收入435元。在全州输出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总输出人数的47%, 初中文化程度占总输出人数的26%, 小学文化程度占总输出人数的16%, 文盲半文盲占总输出人数的11%。分析可知,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力转移数量成正比。“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提高了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 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多, 收入就会相应增加, 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反贫困进程。

随着四川民族地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增高, 人均全年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都呈增长趋势, 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成正比。从长远意义上讲,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有助于提高四川民族地区整体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有助于增加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人均全年纯收入, 将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起到很大作用。 (见图3)

三、结论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作用正在逐渐地显现, 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在:一是减少了贫困家庭教育费用的支出, 可支配收入增加, 低收入状况有所改善。二是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状况有所改善, 劳动者素质逐步提高。三是提高了贫困家庭劳动者从事本地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的就业能力, 增加了收入, 从而使贫困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 研究中发现, “两免一补”政策对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的积极正效应是显著的, 但是其政策的实施还不够完善, 影响了其效果的发挥, 如何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政策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是对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所需配套资金主要由基层政府承担, 而村贫困人口比例高的地区, 贫困寄宿生的比例也较高。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基层财政应承担的生活补助也更多, 这一状况在四川民族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国家贫困县大都自然条件恶劣, 又没有可利用资源, 生产条件差, 经济基础都非常薄弱, 要承担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所需专项资金压力很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多渠道筹措资金机制, 同时要加强资金的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 严禁挤占、截留、挪用。

二是“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存在监督不力的情况。如有的学校出现受助名额与学习成绩挂钩, 甚至出现受助名额被当作礼物或人情赠送的现象。这些行为不但剥夺了本该受助学生的权利, 且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此外, 对未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及在“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应该建立以行政监督为主, 以社会监督及司法监督为辅的监督体系。

篇4:四川民族地区将实施免费教育

今年9月,四川省全面启动少数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帮助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农牧民学生以“零缴费”和“无障碍入学”方式接受中职教育。12911名来自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木里县的学生,已经赴省内18个市的85所中职学校免费就读。成都市礼仪职中、成都铁路运输学校、成都工业学校等21所重点职业学校已接收2535名学生。◆(赖波《成都晚报》2009年9月28日)

重庆拨款7000万元扶持近5万低保家庭高中生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披露,重庆市财政已筹措7000万元,自2009年秋季开始对家庭困难高中生予以资助,直接惠及近5万名城乡低保家庭高中生。

据了解,重庆市财政今年在支持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和困难群体,更加注重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在教育惠民措施上,执行市级教育经费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政策,确保财政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70%以上用于农村。

今年,重庆市财政拨付资金5.1亿元健全中职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并积极筹措7000万元,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对近5万名城乡低保家庭高中生予以资助。◆(《京华时报》2009年10月7日)

成都将大规模削减中考加分项目整治“疯狂奥数”

成都市教育局日前发出了《关于整治“疯狂奥数”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和竞赛的通知》,通知说:“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经市教育局研究,决定以整顿、规范‘奥数教育为重点,逐步规范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培训和竞赛。”

该市将大刀阔斧整治“疯狂奥数”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作了相关采访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肯定。

该市教育局将在发布整治“疯狂奥数”具体措施的同时,给全市所有学生家长发出一封公开信,建议家长们与学校一道,让孩子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给孩子最美好的未来。据了解,该市部分知名学校的校长也将发出倡议,承诺与“疯狂奥数”决裂,维护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另外,成都市教育局还就明年中考加分项目进行了初步梳理,打算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规范现行中考加分项目。据悉,今后该市将只保留少量能体现国家价值观、思想政治表现的加分项目,对其他有碍公平、变味的所谓素质教育加分项目,一律取消。◆(周波《成都日报》2009年9月25日)

湖南省5年内不新批高中阶段学校调整教育布局

湖南省将在5年时间内不新批高中阶段学校,进一步调整高中阶段教育布局结构,在初中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按照普职大体相当、中职略大于普高的要求,稳定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和结构。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该省初中毕业生持续下降,已由2005年的125.2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69.2万人,减幅达44.7%。高中阶段教育生源供求矛盾日显突出,若不调整高中阶段学校布局,稳定普通高中发展节奏,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将会步履艰难,因此必须把高中阶段教育布局调整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篇5:四川民族地区将实施免费教育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靠人才, 基础在教育。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但是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 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一些教师存在着职业道德缺失、心态失衡、职业倦怠、教育观念、能力和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等问题, 严重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教师继续教育, 尤其是2010年实施的国培计划。这些培训实效如何?一线教师到底需要接受哪些培训?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主动性提高培训效率?了解教师继续教育状况显得异常重要, 尤其是目前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状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为此, 我们利用组织凉山州各个区县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机会, 展开调查, 以期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研究设计

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四川省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采用个别访谈, 了解他们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理解以及改进的建议;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来了解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以参加培训四川省民族地区凉山州的70名小学数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70份, 回收有效问卷70份。

三、民族地区凉山州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分析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70名培训教师中, 有33名女教师, 37名男教师。其中第一学历中专的53人, 专科的15人, 本科的2人;最终学历专科的54人, 本科的13人, 其他3人;小学数学一级教师46人,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21人, 中学数学二级教师1人, 中学数学一级教师2人;教龄5年以下的有7人, 5-10年的8人, 11-20年的40人, 20-30年的14人, 30年以上的1人, 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教师群体不管从学历、职称, 还是教龄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2. 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愿, 教师也不例外。这种追求自我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教师对于教育、学生的热爱, 教师为了学生发展, 继续进行学习。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自我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是“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占追求完善自我占60%。教书育人的观念深深植入教师心中, 教师自我发展的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成长。数学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培训机会较少, 一些主客观条件限制了教师的培训机会, 譬如“学校领导安排”占71.43%, “自己主动申请”的20%,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占7.14%。这使得教师对于参加培训不是很积极, 缺少主动性, 处于被动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于继续教育学习的应付, 甚至是厌恶。

3. 对继续教育内容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个人亟待提高的方面:“教学业务能力”占85.71%、“现代教育技术”占61.43%、“教育教学理论”占51.43%、“数学专业知识”占47.14%;民族地区小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从高到低依次为“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占54.29%、“转变教学观念”占52.86%、“学习现代的教学理论”占31.43%、“开展教研活动”占18.57%;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内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占52.86%、“数学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占35.71%、“教育教学技能培训”34.2%、“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占25.71%、“教育科研方法培训”占18.57%、“思想道德和教师职业水平”8.57%。结合个别访谈, 老师们对“教学中能够用到的实践知识、加深对数学理解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几点的期望最高, 这就给培训单位提供了信息, 在以后的培训内容设置是就可以多设置, 这样更有利于吸引老师参加培训, 更好完成培训任务。千万不能出现“二少一脱离”的现象, 即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 达不到提高教研水平的目的;涉及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少, 达不到开阔眼界的目的;部分培训内容脱离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 达不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此外, 51.4%的教师没有公开发表文章, 37.1%的教师没有主持或参加教育教学研究, 其余的教师或多或少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发表文章, 说明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逐步在增强是事实。通过访谈了解到, 许多教师没有确实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另外许多教师挂名, 没有真正动起来进行研究, 贡献比较小。

4. 对学习方式方面

对于问题“您最希望听到哪些专家的课”, 30.7%的教师希望听到教育专家的课, 62.5%的教师希望听到一线专家或名师的课, 说明教师更加倾向于一线的观摩学习, 来自于实践的操作, 慢慢提升到理论, 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更希望听到原生态的课。在培训期间更喜欢的学习方式也刚好说明这一点, 有43.4%的教师希望到一线观摩, 有19.5%的教师喜欢听专家的讲座有喜欢和专家一起讨论, 有8.8%的教师喜欢与参训教师一起讨论, 有8.0%的教师喜欢同构异课, 使得教师的培训学习更应该是参与式, 积极融入到学习中, 此外需要加强教师以后的指导。教师获得教育教学知识途径调查结果显示:“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占82.86%, “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占64.29%, “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占52.86%, “在职培训”占40%, “阅读专业期刊”占31.43%, “教科书”占17.14%, “作为学生时的经验”占8.57%, 职前培训占4.29%。从数据可以看出, 获得教育教学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是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 符合教师个体的成长规律, 在职教师的重要成长历程也刚好证实这一点, 加强教师自我意识, 促进个体反思能力的提升是以后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一个环节。比较有效的途径主要为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加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参加在职培训。所以教学中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 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互补, 积极参加专业活动与在职培训。

5. 影响发展的因素方面

对于影响个人专业发展的因素, “工作压力大”占44.28%, “收入低”占34.29%, “进修机会少”占28.57%, “学生成绩不理想”占15.71%, “业务能力较差”占12.96%。个人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行政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占72.86%, “外在氛围不利”占41.43%, “学校对个人发展有所限制”和“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均为35.71%。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现在多数老师希望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有进修的机会, 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是由于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造成的。

6. 经费保障方面

培训经费的保障是确保教师职后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物质前提。而我国是以世界教育公用经费的2%来支撑世界人口23%的教育, 因此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存在严重不足。对于培训经费问题的态度是:由培训单位来承担有55.71%, 由学校承担35.71%, 由培训单位、学校和个人一起承担22.86%, 其他承担5.17%。目前, 国家加大了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经费支持力度, 尤其是2010年实施的国培计划, 特别是中西部培训计划, 有效促进在职教师的成长。

7. 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 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体味人生价值并获得自身发展的精神愉悦状态。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非常满意”占14.29%, “比较满意”占27.14%, “基本满意”占35.71%, “不太满意”占17.14%, “很不满意”占4.29%, 与以前调查情况基本吻合。究其原因, 教师通过纵横对比收入与付出, 使得教师对于职业认同感减弱再加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指责交织在一起, 造成心理负担加重, 存在心理疾病隐患。倘若老师都不热爱这个职业, 那何谈做好这份工作, 又如何推进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呢?

四、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建议与对策

1. 分类指导, 因人而异

通过学员基本情况来看, 参与培训教师的年龄、教龄、职称等存在的差距, 每个人对培训目标的理解和对培训的期待不尽相同, 故对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 需求也是各异, 培训组织单位众口难调。譬如有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年轻教师, 还有工作近三十年的老教师。为此合理地做一些规划设计, 争取适当分层次分类别进行辅导, 譬如按照年龄段、教龄段等, 有效融合教师个人特色, 力求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增强培训效果。

2. 突出特色, 注重实效

各级各类培训中基本是以“素质教育、新课标”为主旋律, 以“专业素养提高”为副旋律的知识讲授将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但是需要进一步整合省内外、校内外培训资源, 成立由专家、教授、优秀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的培训师资团队, 还要强化参训学员的“主体”意识, 扩大学员参与度, 充分利用资源, 增强互动内容, 增加更多的观摩研讨课, 以自我分析、同行评析、专家点评等形式进行互动研讨, 并通过网络和书面通知等形式预设下期互动研讨话题2-3个, 让学员提前做好准备, 对他们进行“参与式”培训, 在参与中提高, 在活动中成长。在注重理论讲座的同时, 多提供一些现场观摩, 多听一些优秀课, 多给一些案例, 让受训教师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延长周期, 持续发展

培训周期短, 难以形成系统认识, 难以奏效。铁打的营盘, 流水的兵, 简单的一次培训很难以获得收效, 建议三年一周期的培训学习, 使得培训学习呈现螺旋上升态势, 也可相互认识。短短10天的培训教师们刚刚获得初步认识, 大家相互需要进一步交流、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提升, 没有三年一个周期的培训学习是难以奏效的。学员们的普遍体会和建议是经常开办这样优秀的培训学习活动多举办类似培训”, “时间太短, 造成课程太紧, 难以消化”, “延长时间, 增加课程内容”等。

4. 设立导师, 远程跟踪

设立导师制度, 将学员按地区分布情况分成若干小组, 便于小组合作交流, 每组一名负责人, 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 具体负责本小组在培训期间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培训后期的指导。导师组成员在培训期间经常走进学员中间, 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 与他们一起交流思想, 谈体会, 通过各种方式的接触, 增进了解, 拉近距离, 耐心细致地解决学员所遇到的困难。建立了数学教师培训网, 建设学员交流平台, 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料库, 方便学员们在日后工作中使用和借鉴, 加强学员之间、学员与指导教师之间相互探讨交流, 建立QQ群, 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资源的共享, 通过高校、一线教师开展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楚江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小学校长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64.

[2]王传金.论教师职业幸福实现的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21 (2) :39-44.

[3]吴立宝, 吴开腾, 曾意, 王新民, 宋维芳.西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9) :4-6.

[4]龙宝新.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钟摆”倾向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21 (1) :1-5.

[5]李泽宇, 冯丽.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11) :60-62.

上一篇:脑经急转弯算术题下一篇:七年级历史上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