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音乐

2024-05-12

多声部音乐(精选十篇)

多声部音乐 篇1

一、当前多声部歌唱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学科学习单一,教育教学发展落后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幼儿教育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家长实实在在的行动。幼儿的音乐、舞蹈等才艺方面的教学受到了家长的高度重视。这种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相应的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幼儿教学的基础部分,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成为必然。然而,目前大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基础学科的学习较为单一,部分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际发展需要,多声部歌唱教学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二)教学内容重复,资源整合效果差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主要是声乐、视唱练耳、幼儿歌曲创编、乐理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既有交叉又有相互独立的部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可以进行有机的整合,综合运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由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差异,很难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部分内容重复的原因,学生认为有些课程自己学与不学对自己的影响不大,学习态度散漫。

(三)学生基础不同,影响教学发展

音乐是一门与艺术相关的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多声部歌唱教学,注重的是“歌唱”,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高。部分学生在接触多声部歌唱之前,可能并不知道多声部歌唱具体指的是什么,音乐素养较差,五音不全。学生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于多声部歌唱教学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影响。

二、多声部歌唱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创新之处

(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整合教学内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儿童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就是歌曲演唱,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多声部歌唱的意义和目的所在。如上文所述,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在于基础学科学习单一,不能有效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需要。因此,在进行多声部歌唱教学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搜集并整理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多声部歌唱教学的作品,尝试进行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歌唱训练。例如,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可尝试采用小组唱、合唱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 运用多声部歌唱教学开展学前音乐课程的整合与创新

当前学前专业音乐教学资源浪费的问题较为严重,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较多,但是不同课程之间的学习内容又明显有重合的地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十分不利。笔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部分理论上的知识整合程度有限,这时,就需要运用多声部歌唱中的知识来整合。例如,在学习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时候,可能学习的内容以理论居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声部训练将这些理论方面的知识融入训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他们的音乐整合能力,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多声部歌唱教学的实践方法研究

多声部歌唱教学开展的目的就在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应用能力,使他们将来走上音乐岗位的时候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音乐教学。因此,多声部歌唱教学的实践方法研究可以说是应用研究的核心部分。笔者认为,在开展多声部音乐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学会结合外国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著名的柯达伊教育思想与方法,还需要将我国的一些优秀民歌和器乐改编的作品运用到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提升学生应用多声部歌唱的实践能力。

4. 多声部歌唱教学实践的反思

多声部歌唱教学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较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逃避显然是不能将其解决的。例如,如何使多声部歌唱教学更好地适应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多声部歌唱教学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等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时应当反思解决的问题,也是进行多声部歌唱教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点。

(二)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目标

1. 研究正确的歌唱方法

多声部歌唱教学的重点在于歌唱教学,这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关键。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多声部歌唱教学,首先就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唱技巧,分清不同声部之间的区别,例如,高音、低音和中音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学习一首歌曲时该如何分清不同声部之间的区别等问题。在教学时,只有解决好了这些基础问题,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歌唱训练。

2. 研究多声部歌唱教学中的音准、乐感培养以及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

音准和乐感以及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是学生学习一首歌曲应当了解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是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接触音乐较少,在进行歌唱训练的时候乐感不好,不会把握音准,例如,在学习《童年》这首作品时,有一些学生不能准确地唱出旋律,音准有偏差,也不能将作品欢快的律动表现出来。因此,在研究多声部歌唱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重点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做好教学工作。

3. 研究简单歌曲创作的问题

幼儿教育在不断的发展,部分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满足于学习一些传统的如《蜗牛与黄鹂鸟》《找朋友》《童年》等歌曲,大部分幼儿都听过这些歌曲,也会唱,他们迫切需要新的歌曲丰富自己的认知。幼儿的这种新的需要,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多声部歌唱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时候,还必须注重对一些简单歌曲创作的研究,在教学时可采用柯达伊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短小的音乐进行多声部创作。如前面所提到的《蜗牛与黄鹂鸟》,如果能够对这首歌曲运用多声部再创作,推陈出新,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还能够为以后的幼儿教学奠定基础。

(三)多声部歌唱教学研究的特色及创新

1. 丰富演唱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声部演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学生都希望能够表现自己,得到他人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多声部歌唱教学进行专业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能够丰富演唱的形式,如,班级合唱和个人独唱等,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等差异,开展不同的歌唱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

在班级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乐感知识差,有的学生音准把握不好,还有的学生难以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教师对多声部歌唱进行研究之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如音准把握不好的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和反复的练习演唱能够在训练时找到感觉,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聆听习惯

多声部歌唱教学并不是拿到一首歌曲马上就开始演唱的,而是在歌唱之前学生必须要先聆听这首歌曲有哪些特点,在演唱的过程中又该注意些什么。而且多声部歌唱教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需要多人合作来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高度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班级的氛围更加融洽。

三、多声部歌唱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为幼儿教学发展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是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音乐学习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科目,通过学习音乐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能力,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多声部歌唱教学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也是为以后这些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开展幼儿教学打基础,以便让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幼儿,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理论与应用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多声部歌唱教学,已经有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教师必须要立足于现实,根据学生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他人的改革和研究成果。因此,在进行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时,教师和相关的研究团队,必须做好充分的调研,争取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声部歌唱教学之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只会不断地提高,音乐课程已经逐渐成为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幼儿园的音乐课程包括歌唱、韵律、音乐欣赏等多个部分。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于音乐的主要理解还是在于歌唱。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以多声部歌唱为内容的教学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还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多声部歌唱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多声部歌唱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现状对其理论与应用进行研究,旨在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多声部歌唱,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楠.多声部合唱中声音训练的重要性[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

[2]李静玉,丛林.多声声乐表演课中获得的启迪: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的拓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4).

[3]赵楠.视唱练耳教学中多声音乐思维的培养[J].大舞台,2012(11)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多声部教学 篇2

合唱的表现力相比之下要比齐唱丰富得多,合唱合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审美力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排除干扰的坚定信念。多声部合唱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国内外合唱团风起云涌,合唱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合唱交流的机会也不断增多,多声部尤其合唱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所重视。

现行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合唱合奏内容,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其中有不少流传久远的优秀的儿童合唱歌曲。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由于教师对合唱教学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在教学时只教一个声部,合唱成了齐唱,有的干脆就跳过去不教了。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对合唱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导致放弃。

多声部合唱歌曲从小学四年级课本中已经开始出现,但由于学生惯于单声部歌曲演唱,所以一开始训练时感到很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互受干扰和影响,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知识技能的教学和训练,甚至教学内容都未能完成,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多声部歌曲教学。本文就如何有效开展多声部歌曲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 多声部 有效教学

一、多声部歌曲教学研究的意义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要获得成功就要靠集体的力量,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桥梁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社会交往价值的体现在人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任何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培养少年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更能通过合唱的训练陶冶人的情操,拓宽音乐视野等。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师应重视多声部合唱教学,从多声部合唱练习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学生怎样对待多声部歌曲

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唱歌,但是不怎么喜欢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对于多声部歌曲的兴趣当然就更不高了,大量流行音乐已占据他们心中的重要位置。学生平时听到的和喜爱的都是成人听的通俗歌曲、流行小调,少儿歌曲是少之又少,更别说优秀的合唱作品了,学生除了在音乐课上能够听到合唱,其余时间很少能享受到合唱的魅力,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下,学生怎能喜欢合唱

三、现在多声部歌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教材虽然在合唱的聆听及学唱方面予以重视,体现了合唱教学的重要性,但音乐老师和学生受自身音乐素养的影响或者个人喜好,对合唱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平、合唱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多声部合唱歌曲 的第一声部通常是主旋律,曲调比较顺畅,音区又较高,学生容易唱,而第二第三等声部往往正好与此相反,这就使合唱教学常常因第二、三等声部唱不好而失败。唱着唱着会变成一个声部,还有一部分学生为排除干扰会捂着耳朵唱,两个声部都大声唱,企图压倒对方,从而两个声部都会跑调,或者总是往高声部跑。

四、教学新尝试,让多声部歌曲在课堂中有效开展

(一)从欣赏入手,找学习起点

我首先从欣赏优秀合唱作品入手,培养学生对多声部合唱的兴趣。给学生播放演唱好的合唱歌曲,观看著名合唱团的演出,甚至把我校合唱团同学的现场演出录象给学生观看,用身边熟悉的同学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欣赏中尽情感受多声部效果,建立和声概念,了解合唱歌曲比齐唱歌曲增添了和声要素,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合唱的作用和情韵。

(二)实施快乐教学方法

1、学习前轻松愉快的训练

把合唱队里的一些常规训练放入课堂,首先要做的是“放松”。合唱队站好两队之后,后面的同学依次给前面的同学从头颈、背到腰进行“按摩”,并随着老师一起做各种姿态有趣的“体操”,这种活动的目的是放松精神。老师带领学生两腿分立,用力喊出声音,其目的是锻炼横隔膜,使腹部有弹性。在音乐课堂上,这两个练习是课前必做的。既可以使学生得以放松,为唱歌做准备,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增进团结与协作意识,既新鲜又有趣。学生颈部、胸部的肌肉得到放松,心胸舒展,精神愉快。为学生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使他们感觉既是在学习,又是在娱乐。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放松中激起对合唱的兴趣。比如用“咬苹果”、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概念。在轻声歌唱时,要求注意音色、节奏、声部的和谐,学会有控制地发自内心的歌唱。

2、多样化练唱方式。

刚接触多声部歌曲的学生还难以体会到和声产生的美感,加之多声部练唱花的时间相对较长,如果学唱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兴趣难以持久,教学可能事倍功半。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练习。除了分部齐唱外,还可采取小组对唱、二人重唱、师生合唱等多种形式,没唱的学生也就有机会聆听演唱效果,提高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自我学习

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把学生有意识的分成红蓝两个组,每节课设计一些简单的多声部练习曲,让学生分组唱各自的不同声部,让校合唱团成员带领,自主完成各声部的初步学唱,比一比哪组唱得又快又好。就这样慢慢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合唱能力。

(四)“先入为主”学习法

有一首多声部合唱曲《小孩世界》,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接受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学生最难接受的就是第二声部的旋律,也最怕唱第二声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打破学生对多声部的“恐惧感”,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先入为主”的教学方案,直接进行第二声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用的这种打破常规,出其不意的办法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歌曲。

(五)多种形式助学习

1、利用钢琴帮助学生学唱多声部歌曲。

在教唱多声部合唱时,由于学生不能很准确地掌握音准和音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而钢琴这个学具却能引导学生把握好音准和音程。如教学《小螺号》多声部歌曲时,先让学生分声部演奏旋律,互相聆听,接着合奏,然后要求他们把合奏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过程中,每个声部指定几个同学伴奏,轮流交替进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过渡。合唱的音准问题,大都比较好得到解决。

2、分角色进行演唱学习

多声部歌曲的学习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设计成不同的角色形象,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学习不同声部的演唱。如五年级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中,设计成母子的音乐游戏,四年级歌曲《柳树姑娘》中,根据歌曲的内容加入舞蹈、打击乐和道具(绿色的柳条),用以创设独特的艺术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轻松学习歌唱。

3、根据歌曲难易情况适当增减难度

有些多声部歌曲有一些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五年级歌曲《我怎样长大》的教学中,可以把每句的第一个音的三度改为同度,相对降低难度,让学生比较容易的进入学习。

多声部歌曲的有效教学,需要我们音乐教师扎实的专业思想,较强的业务能力,敏锐的听辩能力和更高层面的听赏能力,熟练的合唱总谱阅读能力以及音乐的记忆能力,熟练掌握声乐知识和技能,较高的钢琴伴奏水平及缩弹能力,掌握娴熟的指挥技能,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

多声部音乐 篇3

[关键词]多声部 音乐 感知能力 学习兴趣 欣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72

在小学阶段,应重视学生艺术美感和音乐感知能力基础的奠定,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感知能力。下面,我将浅析小学生多声部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相关策略。

一、聆听自然之音,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节奏是音乐生命的源泉,乐声之美源于生活,节奏、音色源于自然。小学生处于乐感培养的萌芽阶段,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的引导非常关键。将聆听贴近自然和生活的声音作为乐感培养的启蒙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还能培养学生对不同音色和声部的感知,进而增强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师应善于洞察身边的声音之美,悉心收集美妙的声音,并制作成学生课堂学习的素材。如清脆的鸟叫声、潺潺的流水声、夏季知了的叫声、交通工具的鸣笛声等。这些贴近生活、有趣的声音各具特色,在声部、节奏和音色方面表现为高低、长短、粗细不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聆听和欣赏对音乐元素建立起初步的感知,音乐教师以此为契机,了解学生现阶段对音乐学习感兴趣的方面。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音乐知识,如贝多芬、肖邦等著名音乐家的故事,加深学生对音乐殿堂的向往和追求。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收获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评价,它是一种创新性、灵动性、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多声部的教学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情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轻松的环境中准确地对多声部音乐的低、中、高声部进行定位。

如在三年级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欣赏《渴望春天》并学唱《小春笋》。教师可以将春天大自然的美好景致制作成课件并呈现给学生看,给学生以美妙的视觉与听觉享受,随后,教师让学生聆听歌曲《渴望春天》,使动听的歌曲与课堂情境完美融合。教师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分别代表低、中、高三个基本声部,教师针对每个声部进行教唱,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哼唱和模仿,对不同声部的特点进行初步感知。最后,教师自然地演唱《小春笋》,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对多声部知识有进一步的感悟。

三、确立乐感学习方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许多音乐课堂教学简单地进行试唱练耳训练,而对多声部的理论知识学习却很少涉及。究其原因,学生觉得乐理知识枯燥乏味,学习的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不感兴趣,使教师的教学安排也渐渐地忽略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思维停滞在局限模式的框架内。

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在提高自身声乐修养的同时,思考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理论知识讲解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多声部的音乐理论知识学习,可以给学生的实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概念框架,使学生对多声部音乐效果产生丰富的联想,解决许多学生在进行多声部的结构训练时,不能对谱面体现的乐感形象进行基本的认知和解读的问题,并有效调动和提高学生个体的听觉体验。小学阶段的多声部学习,是最初始化的乐感接触和培养阶段,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摒弃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观念,音乐教师能够将简单、基础、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阶段性渗透教学,对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有很大好处。

四、重乐感培养过程,建立正确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反馈,有激励与调节的重要作用。因此,小学多声部的音乐感知能力教学与培养,同样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形成。正确的评价标准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音乐多声部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更要注重学习态度和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生活中发现音乐之美,从接触到的音乐资源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其二,从纵向时间段来看,多声部乐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进度中应该严格遵照阶段性、连续性、导向性的原则。乐感的培养和形成并非立竿见影,需要教师反复地引导和教授,也需要学生长期坚持探索和实践,只有点点滴滴地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乐感,将多声部乐理知识牢固地掌握。

综上,音乐课程的重要性应该被充分认可,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也应被充分重视。学生多声部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研究,将抽象的音乐语言变成生动、形象、直观、可感受到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培养学生对更高艺术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并助力课堂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

多声部音乐 篇4

一、《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模式老化, 师生互动性差, 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经常会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人类所积累的丰富知识进行掌握和吸收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问题, 但很少有机会提问, 更少有教师解答问题。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逐渐抹杀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二) 教学方式“纸上谈兵”, 学生很难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在作曲技术理论课的既往教学过程中, 沿用的都是“教师用嘴讲, 学生用手记”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阅读音乐作品的总谱和听录音, 则成了教学环节中绝不可少的、但却又是非常琐碎和极不方便的辅助教学方式。仅以作为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之一的“管弦乐配器”课为例, 其教学状况就更多地近似于在“纸上谈声”的方式中进行。 (1)

二、电脑音乐系统的构成与发展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当中, 多声部音乐的写作占有很大的比重, 学生在就业后的音乐活动当中会经常运用的这项技能。如何让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得以发挥, 如何让学生写在纸上的音符变成美妙的音乐音响, 这就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电脑音乐技术。

纵观人类音乐历史的发展, 音乐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技术的发展, 处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都能够运用当时所能运用的技术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服务, 这当然也包括音乐的创作。电脑能够实现人们原来无法想象的事情, 现在, 在电脑的帮助之下人们可以深入到音乐当中去, 将梦想变成现实。

(一) MIDI技术

要了解这个概念首先要看看它的英文全拼, MIDI是“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的缩写, 意思是“乐器数字化接口”。它是用于连接各种电子乐器的协议和规范, 是各个电子乐器生产商为了使不同厂商生产出来的电子乐器可以兼容的制造标准或协议。

(二) 硬件构成

电脑音乐系统的构成首先离不开电脑, 如果想运用电脑音乐系统制作音乐, 首先要有一台电脑。除了一台高性能的电脑之外还需要一些其他设备, 如:声卡、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

(三) 软件构成

作曲者运用电脑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 除了电脑硬件之外, 还需要音乐制作软件。电脑音乐软件的厂家很多, 如Cakewalk Pro Audio, Cubase SX, Sibeilus等。

三、把《多声部音乐写作》课程与电脑音乐技术相结合

电脑音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作曲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作曲而言无疑是一场革命。配器写作作为多声部音乐创作作的重要一环也受到电脑音乐技术的深刻影响, 运用电脑音乐技术手段进行配器逐渐成为传统配器手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运用电脑音乐技术手段与多声部音乐写作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一) 电脑音乐系统所具有的虚拟乐器和虚拟乐队模式

1. 虚拟乐器。

虚拟乐器也就是电子乐器, 是运用数字音频技术和采样技术将传统乐器声音的模拟信号进行录音、采集, 以达到再现传统乐器的真实效果的一种方式。同传统乐器相比, 虚拟乐器不是由真人来演奏, 取而代之的是运用MIDI键盘来演奏乐器, 也就是说只要会弹奏键盘乐器就可以演奏其他任何乐器。

2. 虚拟乐队。

电脑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音乐制作工具和演奏乐器 (虚拟乐器) , 其作用已经被很多音乐创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所熟知并且认可。但是, 电脑与我们一般所谈到的虚拟乐器还是有区别的, 也就是说电脑的音乐制作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脑所运行的音乐制作软件。电脑与音乐制作软件所具有的功能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音序器功能。

(二) 电脑音乐技术在多声部音乐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运用电脑音乐系统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在很多程度上和传统的多声部音乐创作是一样的, 将不同的虚拟乐器分配到各种音乐织体当中, 然后进行音色、和声、节奏、速度和力度等调整, 使一个人能完成多个人才能完成的多声部音乐创作过程。在这里以音乐制作软件Sibeilus为例。

1. 首先在Sibeilus软件当中对所需要的乐器、乐曲的调号、拍号、谱号、速度等相关信息进行设置。

2. 以旋律、节奏、和声、低音作为主要织体类型进行音符的输入。

3. 对各个织体声部间的音响、声像进行平衡处理。

(1) 音量、声像的平衡。

(2) 乐曲的强、弱、速度处理。

(3) 乐器演奏法的输入。同强、弱、速度等演奏信息一样, 演奏法同样可以在Sibeilus软件当中进行设置, 而且是可以被演奏出来的。

可能有人会认为, 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音乐创作, 会使音乐听起来不是那么真实, 有些“呆板”。这些问题在电脑音乐作品当中确实是存在的。然而, 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也同样取得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当今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一直影响着人们在很多领域的工作和思维模式,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也是如此。依赖于电脑音乐技术而存在的虚拟乐队模式在音乐创作与音乐教学当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脑的普及, 以电脑音乐技术来改善传统多声部音乐创作的“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模式必将会得以全面的实现。

摘要: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电脑的帮助下, 将该课程与电脑音乐技术相结合, 则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电脑音乐技术,结合

参考文献

[1]Darid, M.Rudin.桌面音乐家[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4.

[2]师勇.电脑音乐大师.Cakewalk9.0[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0.

[3]颜东成, 夏一珂.电脑音乐完全DIY手册[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0.

[4]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5]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多声部歌唱教学设计 篇5

1、学科:尝试用合唱、对唱、领唱的方法演唱侗族民间小调,唱出各种衬词的韵味。

2、学习:通过“听歌摆图卡”和提问梳理,理解记忆歌词内容,掌握领唱的方法、传递领唱任务和改编歌词的策略。

3、人格:在“领唱”游戏中锻炼愉快接受挑战的信心和胆量;在对唱和领唱游戏中,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歌声。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PT、钢琴、图谱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有了解过侗族的一些风俗民情;有对唱、领唱的游戏经验。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2、过寨门:倾听歌曲、悉歌曲旋律及歌词

(1)教师范唱,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倾听歌曲。

教师指导语:你听到了歌曲里都唱了什么景色?你们还听到歌曲里有趣的词吗?是不是所有的歌词都听出来了?

(2)教师范唱,引导幼儿按照歌词的顺序摆放图卡。

教师指导语:这些图片是按照歌曲里歌词的顺序摆放的吗?这一段我唱了几次?

3、过风雨桥:和教师一起学唱歌曲。

(1)师幼看图谱共同演唱

(2)教师和幼儿尝试分组对唱,梳理分组对唱的要求。

(3)在教师帮助下尝试多种形式的演唱。

(4)挑战:鼓励幼儿单独和其他幼儿进行对唱。

(5)反思评价

教师指导语:这首歌我们还有哪些地方不会唱的?或者有困难的?

(6)一边演唱歌曲,一边过风雨桥

(7)模仿侗赛小朋友在高兴地时候说出的话:huolahuolahuolahuolahuc,huo

4、尝试创编歌词,并进行即兴演唱。

(1)出示图片,观察不一样的景色。huo

(2)尝试把看到的景色唱到歌曲里

①教师示范演唱。

②师幼分组讨论,确定创编部分的歌词。

③集体尝试用创编的歌词演唱。

④分组演唱。

刍议小学多声部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合唱;策略;观念;手段;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71-03

合唱是表现力丰富的歌唱形式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新课标提出的不仅没有降低对合唱的要求,反而对合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合唱教学很难正常开展,许多老师面对合唱歌曲无计可施,于是只进行单声部教学。而如果参加县市区的教学赛事,对于合唱教材大家更是退避三舍,合唱教学的难度显而易见。

那么,它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成因分析:

1、特殊的文化背景,影响合唱的开展。

西方的艺术重视立体感,音乐也不例外,通过和声、配器、复调等方式追求,丰富音响的厚重感,这点单从从西方历史悠久的合唱起源和交响作品的流传就可以考证。而中国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音乐都是呈现“线”的艺术,民间流传下来的古曲多为独奏曲和独唱曲。其音乐织体不是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多声音响,而是以单纯性的旋律展开为绝对主导构成横向的“线”型延伸。另外,除了音乐课堂,在日常的生活中,西方的孩子可以在教堂还有各种传播媒体上接触多声部立体的音乐作品,而中国的学生接触多声部音乐的机会很少,缺乏耳濡目染的环境熏陶。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多声部教学由于受中国音乐文化特征、社会生活背景的影响,成了一个始终难以解决的课题。

2、枯燥的教学方法,影响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在音乐教学中,所有关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相对枯燥的,而且这些东西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总是要通过反反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传统教学环境下,一个对合唱课负责任的老师,一般身后都跟着一大群对合唱兴趣阑珊的学生。将所有学生像专业合唱队的孩子们一样机械地进行训练,这显然与新课标的理念相悖,也势必会让音乐课失去了本该有的生机和活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丧失了对合唱课的兴趣。

3、错误的教学观念,延误了教学契机。

从音乐教材的选曲上看,二、三年级开始出现轮唱曲目,为数不多,合唱歌曲的大量出现是在四年级以后。所以,一直以来很多老师认为,合唱教学是高段的教学任务。殊不知,低段的铺垫决定高段的合唱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因为合唱是一项很有技术难度的工程,需要从点滴架构开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延误了最初的教学契机,等到了高段合唱教学任务到来的时候再进行相关训练,一切为时已晚。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多声部合唱训练呢?

策略探究: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中,笔者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策略,将它概括为“一处着眼,三处着手”

一处着眼: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集体歌唱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通过技术手段引领孩子团队合作进行和谐动听的歌唱,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艺术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是所有合唱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中心点。

三处着手:观念、手段、兴趣

1、观念----先入为主,奠定基础。

任何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不断练习,不断积累,由量变而引起质变。多声部和声意识的建立,首先要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常态的音乐教学模式开始,把我们以往在低段无意识的多声部教学变成有意识的多声部合唱能力的培养,并在整个学期、整个学年、整个学段的教学中都有意识地贯穿这一理念。想方设法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和声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并投入到积极的音乐创造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有效建立学生的多声部和声意识,并切实提高学生的多声部合唱能力。这种观念的转变可以具体到从第一节音乐课、第一个音符开始。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学生的多声部训练应从单音、单声部开始,循序渐进至和声、多声部,却不知这恰恰是造成 “事倍功半”的原因之一。中高段的学生一进入合唱就产生畏难情绪,是因为他们在低段的学习中单声部一直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很少有多声部的意识和感觉。齐唱的概念和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其实,学生多声部的意识和感觉可以从他们第一节音乐课,第一个音符就开始建立,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接受并喜欢多声部,从小建立多声部的和声概念。

例如,在第一节课中,我们就可以渗透多声部概念:

让孩子们按照以下节奏念口令:

与孩子们形成相同结尾的卡农节奏(如下图):

在第三遍练习的时候要求孩子们边念自己的口令,边听老师的口令,以此培养孩子一心多用的意识。最后就可以由学生相互合作进行二声部三声部甚至多声部的练习,由于只念数字没有音高,即使是刚入学的孩子也能轻松完成。

如此类似的练习还有很多,例如师生之间的多声部问好:

又例如,5 和 3 是学生最早学习的两个音,在常规的教学中,人们把它们往往独立出来教学,学生除了能记住唱名,短期内对音高是没有概念的,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做多声部的歌唱练习,既认识音名,又能够在演唱中巩固固定音高的概念,还能训练多声部的协调性,自编组合练习如下:

这是一条自编旋律,学生唱会以后可以根据以上旋律进行二声部训练:

人的大脑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如果在学生入学的开始就进行以上类似的训练,将音乐与音响呈现立体多维的概念带给学生,那么学生接受的音乐也是丰满交错的立体印象,那么以后真正步入合唱教学的时候,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手段---兼收并蓄,多管齐下

多声部演唱是一种难度较高的音乐技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因此教师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训练中,要做到准确、细腻,有合理的梯度,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点滴训练中收获自信。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兼收并蓄、多管齐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声部声势训练。声势: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声势指用手和脚拍击出一定的节奏,它既有声音又有节奏,既有姿势,又有动作,所以称为“声势”。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节拍感觉,而且很有趣味性,更能为学生的合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a、手脚并用

练习的过程中,先落实脚步的节奏,因为都是四分音符节拍,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手部的节奏须在脚上动作熟悉以后再加入。还可以尝试在手上放上响板,腿上绑个串铃,以此发出不同的声响,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交错的音响效果。

b、念念有词

在手脚节奏的配合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加上古诗或者童谣的节奏念白。

以《春晓》为例子

这样的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难度,调动了身体的另一个器官——嘴巴来参与,训练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同时也能锻炼肢体的协调性。

c、歌之舞之

合唱教学的所有训练最终都服务于歌唱,在前两个训练做到一定程度时,加入歌曲的演唱。歌唱与节奏合成的多声部是合唱的预备阶段,它既可以在歌唱中感受多声部带来的音响避免音准不问带来的声部混淆现象。

为歌曲找不同节奏的伴奏,例如《小青蛙找家》

不同歌曲旋律与节奏的结合

以上几种练习,一开始都可以分小组进行,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等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将难度提升,让学生一边歌唱一边拍击,心、口、眼、手、脚同时进行,培养多声部协调能力。

(2)多声部固定音型与歌曲的训练。“固定音型”源于意大利文“Ostinato”,原文为“顽固”之意,常译为“顽固低音”、“顽固节奏”、“顽固伴奏”。意指一个音乐动机或小型乐句(4—8小节)不断重复贯穿于一段音乐或全曲。比如《小雨沙沙》,我们以 5 5 | 55 0 |作为顽固伴奏,二声部呈现如下:

一开始由老师唱顽固伴奏,学生唱曲调,接着由部分学生唱顽固伴奏,其余的学生唱《小雨沙沙》曲调。等学生完全适应这种歌唱方式之后,就可由学生一小组对一小组,或是一对一单独地表演。孩子们从头至尾使用一种像节奏基石这样小单位的音型,为已熟悉的歌曲旋律伴奏,减少了技巧学习的难度,使多声教学变得简单。简单、易学、有趣的顽固伴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低段夯实合唱基础。

(3)多声部卡农的练习。卡农即Canon,或者Canong。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柯达伊认为卡农是发展二声部的最好准备。通过大量卡农的练习,逐步进入复调性、和声性二声部、三声部的学习。

对于卡农的练习,特级教师项雅丽老师执教的《两只老虎》一课中有值得借鉴的方法,利用表格,指引学生准确把握节奏,并把表格画在地上,让学生通过不同节拍的节奏滞后形成多声部甚至是无终卡农练习,如图:

轮唱的前提是学生学会歌曲旋律,音高、节奏准确。在轮唱时,演唱技巧上要注意节拍整齐,突出强拍,两声部的音量要均衡,做到正确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能倾听另一声部,切忌争相盖过另一声部而大声喊叫、抢拍、超赶速度。轮唱中把握自己的声部,保持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不受另一声部的干扰,为两声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良好的演唱基础。

(4)多声部内心听觉的训练。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几个声部的丰富音响中进行听觉的练习。比如完整播放合唱作品,让各声部闭上眼睛努力分离出自己声部的完整旋律线;或者在学生重点练习某一声部时,让另一声部亦用在心里默唱自己的声部;也可以进行节奏和旋律的模仿来训练内心听觉:相隔两拍或者三拍后模仿老师拍的节奏或者唱的乐句,通过类似的练习久而久之能慢慢培养出内心的听觉,让学生既各有所“依”又能相互倾听,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技巧。

3、兴趣---民主平等、演练结合

(1)掌握教学技巧。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愉悦的心情。合唱教学是一件非常枯燥的过程,有时在练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专业上的难点,例如音准的偏离、力度的强弱控制、气息的支撑、音色的不统一等,而我们很多教师教学中往往会过于急躁。在语态上、教态上出现过于着急或出现一些让人感到不太亲近、不太自然、甚至恶语批评学生的现象。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害怕唱,甚至不愿唱等逆反心理,从而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更不用说享受合唱的美感了,这时,教师应掌握幽默的风格的技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枯燥的专业知识.

(2)搭建展示舞台。给学生建立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参加各类比赛、演出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舞台表演的丰富经验。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登上舞台,比如组织大合唱比赛、六一活动、元旦汇演,街道、区艺术节等等。通过表演,学生能将平时所学充分展示,这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合唱的学习兴趣也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万丈高楼平地起,相信通过点滴的努力和积累,循序渐进的训练,多声部合唱便不再高不可攀。期待合唱如花,灿烂得开在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 钟维国﹒《童声合唱的训练与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2月

[2] 王 琳﹒《小学低段课堂合唱教学的实践》[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年第4期

[3] 周 琦﹒《小学低段多声部合唱教学策略探究(上)》[J].《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6期

多声部音乐 篇7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音乐教育,多媒体

一、课程开设的背景

多声部音乐是与单声部音乐相对而言的, 是一种不单纯依靠单一旋律, 还须以各种方式加入其他织体来共同完成的这一音乐过程。多声部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所接触、熟悉的音乐大部分是多声部音乐。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这门课程的开设是教育部推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2004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并于2006年11月29日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2007年5月, 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院系分管教学工作负责人会议, 研究确定了全国40余所高校作为试点学校, 首批进行改革。2007年9月14日, 教育部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的通知》。自此, 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开始正式进行。《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正是这次改革的课程之一, 并且是所有课程中变动最大的, 这不仅对于编写工作者带来极大的难度挑战, 同时对于处在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考验。

二、教材分析

由首都师范大学王安国教授主编, 众多老师合力执笔编著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正是为这门课程“量身定制”的教材。这本教材是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 顺应20世纪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综合与交融的发展趋势, 体现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我国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新创造, 而将原作曲技术技术理论课程中的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 加以适当整合和拓展后编写而成。1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是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 为了以后的工作需要, 他们必须了解有关作曲技术理论各方面的知识, 但又没有必要像作曲指挥专业那么深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这部教材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与传统的“四大件”教材相比, 在内容的广度上, 除了欧洲巴洛克到19世纪这段时期以外, 还加上了20世纪的现代音乐多声部特点;在内容的深度上弱化了写作环节, 加强了分析环节, 注重实用, 更加贴近音乐教育这个专业的特点;在内容的相互关系上, 保持原“四大件”各自的系统性的同时, 加以融会贯通, 使得四门技术理论课的整体性大大加强。

三、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

音乐教育的学生经过四个学期的学习, 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如下:1.能分析常见的中外多声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及和声结构, 认识和声及复调表现技法在音乐表现及音乐风格表达方面的作用;能运用所学的和声知识, 为歌曲选配适当的和弦, 为演唱歌曲编写简易的伴奏。2.学习音乐材料陈述及展开的基本手法, 把握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及结构类型, 能较熟练地分析中小型多声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了解音乐材料及曲式结构与音与发展。因此,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美术课教学模式, 切实遵循新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目标, 注重美术教学的本体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针对学生作品做出科学评价, 让中小学美术课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顾平.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乐表现的一般关系, 认识多声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从而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3.能够将单声部的青少年歌曲或民歌编配为简易的合唱曲, 能将单声部乐曲编配为简易的重奏曲或合唱曲。4.能将乐队总谱简化为适宜于中小学生演奏的小型合奏谱, 或能根据多声部乐曲编配为适合中小学生常见乐队使用的简易合奏谱。2

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 我国各地的音乐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每个地区也会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情况而定。

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1世纪早已进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音乐专业的教学也同样需要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传统的作曲技术理论课教学只有黑板和钢琴, 在黑板上写板书或者写谱子不仅耽误时间, 而且还表达不准确, 在钢琴上给学生做示范时, 简单的和弦连接或乐曲片段对于大多数老师还是能够轻松应付, 但是遇到大作品或非钢琴独奏作品时, 问题就不好解决了。如今,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方便、快捷、准确,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在上课之前教师把要讲的内容做成ppt, 使得内容更有调理, 更有逻辑性。2.打谱软件的运用, 目前比较常用的打谱软件有Sibelius、Finale、Overture、Encore, 至于用哪款, 看个人习惯, 笔者比较倾向Sibelius3.0或4.0。打谱软件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及时准确地看到谱子并能听到音响效果, 在做ppt中若需要插入谱例, 可以先由打谱软件打出, 再拍照复制到画图中, 截取需要的部分放到ppt中即可。3.需要分析作品的话, 教师可以提前将音响和乐谱的电子版准备好, 上课时一边放着音响, 一边给学生看乐谱的电子版, 若没有电子版只有纸质谱例的话, 可以把谱子放到投影展台上, 跟随着音响, 移动、翻阅谱例。可见, 多媒体技术在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是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可以大大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这门课的开设顺应时代潮流, 教材中蕴含着编写工作者的辛劳和国家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期望。书中虽有瑕疵, 但随着不断的改良, 定会成为经典教科书, 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

[2].王安国《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

[1].王安国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

[2].任红军试点工作背景下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2010.4

[3].张峰峰用Overture上好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信息技术2011.11

多声部音乐 篇8

关键词: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分析,和声,曲式

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的和声、配器、曲式、复调, 是学习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因此可见其重要性。但进入21世纪后, 这些传统的课程设置在面对人才培养的新标准, 以及教育部关于高校本科音乐专业必修课程的改革要求下, 已多少显得力不从心。而基于这些要求应运而生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 由于设置时间较短, 对于这门课程在教学进度、教学手段及知识结构更新等方面的探讨还有待深入。因此, 笔者基于几年来担任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工作的实践, 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教学进度

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一般是在第3学期开始引入。其整体教学进度如下表1所示:

通过上表, 可以归纳出传统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的四个特点:1、时间跨度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二年级后, 作曲理论课程将要一直伴随到他们临近毕业。2、课时量大。四门学科一般要学习两学期, 总课时量达到了252个。3、课程学习难度大。作曲技术理论本身的技术性、实践性决定了其本身学习难度较大, 再加上课时量多, 因此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重。4、知识结构老化。和声、配器、曲式和复调四门学科历史久远, 而诸如音乐分析等新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没有引入。

而《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是顺应作曲技术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科综合与交融的发展趋势, 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的和声、复调、曲式与配器“四大件”加以有机整合和拓展, 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其整体教学进度可以参考王安国教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一书, 如下表2所示:

相对于传统作曲技术理论,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教学进度体现出以下几点不同:1、整体课时量减少了将近一倍, 由原来的252个课时减少为144个。2、加入了《现代音乐》, 即20世纪现代音乐多声结构原则的发展和演变的新内容。3、专门列出实例分析的课时数, 从而强调了音乐分析在《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的重要性。

二、关于教学手段

课时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一般意义上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简化, 而是原有基础上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而课时量减少了。例如《和声》教学的课时量减少为一学期, 而在内容上一点没有减少, 依然是要教授到离调、转调的章节。此外, 还强调了和声材料与旋律的一般关系、为歌曲旋律选配和弦的实例比较, 以及多声部音乐作品调性布局与和声分析等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教学节奏的把握, 最好不要“满堂灌”的把知识推给学生, 而应该切中要害的对新知识进行“点状”演示,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思考, 把握和声配置的一般规律, 做到举一反三。

另外, 有关《配器》教学内容的简化最多的。首先, 课时数由以前的72个减少为10个。此外, 教学内容压缩为中、西管弦乐队常见的组织形式与总谱排列、移调乐器与总谱识读, 以及乐队总谱多声部织体的功能梳理等。这三项内容主要强调了对总谱识读能力及多声部织体理解的教学要求。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谱例选择的多样性、针对性和代表性,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某种乐队形式、某个时期、某个流派的管弦乐写作特点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获得感知, 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此外, 对于新增加的《现代音乐》的教学, 笔者认为它可以与《曲式》教学连接在一起进行。因为二者的教学重点都在于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原则及其发展和演变。因此, 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传统曲式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对20世纪以来的新音乐思想、流派、手法及作曲家也要有较为明晰的认识。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 使学生对于现代音乐的种种可能性及其渊源不至于懵懂、困惑。

三、关于知识结构更新

如前文所述,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作为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的有机整合, 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简化, 尤其是其中加入了有关现代音乐分析的相关内容。那么它如何更好的与诸如《曲式》等传统课程相衔接呢?在此, 不妨以肖邦的《24首前奏曲》的第四首《渺茫》为例来说明《曲式》与《音乐分析》在共同探讨音乐作品结构原则的过程中的关系。

这首乐曲共25小节, 为一段曲式。首先, 从音高组织来看, 乐曲的主要音程是二度音程, 以及三度 (六度) 、四度 (五度) 音程 (见谱例1) 。

谱例1

谱例1a选自乐曲3、4小节。其中, 旋律声部是大、小二度的上行、下行, 低音声部也是二度下行级进。在这里无论旋律还是低音的运动轨迹, 都以二度音程为特征。因此, 暂且命名为A音程。谱例1b选自乐曲第9小节。其中, 旋律声部除了二度音程进行外, 还出现了三度 (六度) 、四度 (五度) 音程。因此, 暂把这些新出现的音程命名为B音程。通过观察, 乐曲中大量使用了A音程, 而B音程运用较少, 但它们都富于逻辑性的安插在乐节、乐句的过渡部分, 以及高潮部分, 具有类似插部的性质 (见图示1) 。因此, 从音高组织关系看, 形成了一种三分性的结构。

图示1

其次, 在节奏因素中, 乐曲旋律声部主要存在两种形式 (见谱例1) 。一为谱例1a中, 旋律声部长线条式的进行, 暂且命名为A节奏;二为谱例1b中, 连续的八分音符进行, 暂命名为B节奏。通过观察, 乐曲以A节奏使用居多, 而B节奏较少, 但它们与之前阐述的有关音程使用情况相一致, 具有类似插部的性质。因此, 从节奏因素看, 也形成了三分性的结构。

此外, 从整体音响布局来看, 全曲最强处在第17小节, 为f的力度标记, 基本处于全曲黄金分割点的位置, 与音高、节奏因素相结合, 构成了乐曲的高潮部分。因此, 从音响角度看, 又显现出非对称的黄金分割结构。

最后, 通过对曲式、音高、节奏及音响等因素的分析, 可以看出乐曲内部存在着多重结构对位关系 (见表3) 。

通过上面的分析实例可以看出, 即便对于传统作品, 它的结构原则也并非唯一, 而“曲式分析”只是“音乐分析”的手段或是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在《曲式》与《现代音乐》的教学衔接中, 教师要有意识把“音乐分析”的方法、理念引入到对传统作品的分析中。以此, 使学生在把握传统与现代音乐作品的结构原则的过程中建立联系性。同时, 对音乐作品可能存在的多种结构原则的理解基础上, 也可使表演专业的学生对作品本身的认识更为深入, 反过来又影响到他们的术科学习。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作为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音乐专业必修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意义绝非简单意义上的对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简化, 而是顺应20世纪中后期作曲技术理论各学科日趋融合的潮流, 力求在教学理念、方法, 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全面更新, 以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更趋近于现实要求。因此, 作为承担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的教师, 要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意义, 从教学实际出发, 竭尽所能, 勇于创新, 真正架构起一座使传统理论教学思维向新时期教学理念转变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贾达群.《结构诗学》[N],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年7月.

多声部音乐 篇9

1.节奏的训练能够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力。音乐感知力就是我们常说的乐感, 乐感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 具体的讲乐感就是人们了解这种音乐感觉的感官能力, 这种能力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培养的因素, 节奏感是音乐感知力中的重要元素, 节奏感有两个基本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如诗歌、音乐自有格律、自有长短音或轻重音, 节奏的组合在作品上有标志或暗示。主观因素是把没有节奏组合的声音, 通过知觉的主观作用将他们组合起来, 当注意听时则有节奏的感觉。这个节奏是听者赋予它的。主观因素更有使客观因素主观化的倾向。节奏感的主观因素是内在的、本质的, 它标志着一个人的音乐素质。如果一个人在这方面有欠缺, 即使客观因素再好, 对他来说也无甚意义甚至全无意义。人能主观的感受节奏, 必须具备几种基本的知能, 如时值的感觉、力度的感觉、听觉表象、节奏运动的冲动。节奏引导人的整个机体参与协调, 平衡统一的韵律活动, 予人以舒适、安详、自由、宽敞的感觉。节奏使机械性的动作延缓或减少疲劳, 缓解由注意过度集中所造成的紧张。不同的节奏引起人不同的情绪。现对于节奏感已能精确地测出, 天赋在节奏感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训练可增长这方面的知识。

2.节奏的训练能够增强音乐记忆力。音乐记忆力是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 音乐才能的体现及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音乐记忆力, 音乐记忆力是指过去积累的音乐经验在大脑中的反应, 是一种音乐心理活动过程。节奏的记忆在音乐记忆力中属于机械记忆, 机械记忆主要是对构成音乐原材料的记忆, 这种记忆的对象本身虽是音乐的要素, 但涉及音乐审美的内容较少, 必须通过有意识记忆才能完成。有意识记忆是有目的的、有准备的对所听到的音乐元素进行编码、重构、存储, 通过有意识的行为促进大脑的记忆。节奏训练在机械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通过视觉分析, 重构组成了记忆编码, 这种编码的反复组合促进了音乐记忆的形成也在大脑中构成了节奏符号的记忆库, 在节奏训练的不断重复下, 记忆库的知识会进一步同构、重组, 对于在进行其他方面音乐训练时, 这一部分被储存的记忆库便会得到发挥用途的机会。

3.节奏的训练能够提高视唱视奏的读谱能力。视唱视奏的读谱能力是音乐技能学习中的基本能力, 视唱视奏的乐谱中隐藏着众多的音乐元素, 而节奏便是其中之一, 视唱视奏的乐谱都有诸如音高及长短、节奏及速度等因素包含其中, 节奏的训练无疑会帮助视唱视奏能力的提高, 识谱时有节奏感的读、唱、奏, 尤其是在多声部音乐中能够有效的把分散的单音, 有目的地加以组织, 有助于提高视唱及读谱的统一性、完整性。

4.节奏的训练是发展音乐表演技能的基础。在通常的音乐教学及表演中, 人们对于音高要素的训练、把握往往比较重视, 而对速度、节奏、节拍的准确度却容易忽视。节奏感是任何音乐表演技能的基础, 越到高层次的音乐学习良好节奏感对音乐表现的作用就显得越突出。因此, 节奏训练队表演技能的发展有特殊作用。

以上论述中, 节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多声部立体节奏的训练也应当从对于节奏的思维模式中谈起

首先, 立体节奏的思维模式应由多声思维演变而来。

多声思维是多声部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递到人耳后经过人的大脑分析、处理、识别、综合而形成的思维方式, 立体节奏也应当是在原始节奏型的基础上叠置成的具有立体感的节奏形式, 在进行立体节奏训练时应充分利用多声思维的特点。

其次, 节奏的读、打方式应灵活多变。

在以往的节奏训练中, 读、打节奏是较为常用的, 特别是将两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即读节奏型手打基本拍或者是手打节奏脚打基本拍, 这种方式从学习节奏开始就一直沿用, 对于多声部节奏来讲, 立体思维的训练需要借助多种能够制造声响的物质, 如各种节奏性乐器等等, 将强节奏训练的多样化, 增加节奏训练的兴趣。

再次, 对特殊节奏性的针对训练。

特殊节奏型指超出基本节奏型但又与基本节奏性密切相关的有一定特殊意义的节奏型。这种节奏型的掌握对于克服节奏训练中的难点, 增加节奏训练的有趣性, 巩固已学只是有较大帮助, 并对进一步扩展节奏训练的程度有较大帮助。

针对以上对于多声部节奏的分析, 多声部立体节奏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固定的基本节奏为切入手段, 培养利用多种物体表现节奏的方式。

固定的基本节奏型是训练任何节奏的基本手段, 它是一切节奏训练的基础, 上文中提到的利用多种发声体进行多声部训练, 在训练的同时, 利用多种乐器音色的个性来刺激训练者听觉的分辨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多声节奏思维能力。

2.集体训练多声部立体节奏, 以分声部的方式进行多声部立体节奏训练。

分声部练习多声部立体节奏, 与多声部视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每个声部随着音量的变化而体现出重点不同, 这样既能关注本声部的节奏进行, 又刺激听觉对其他声部的注意。

3.采取多种检验节奏训练的成果形式, 以多声部节奏表演代替固定的节奏训练。

节奏表演类似于非洲或是拉美一些国家的节奏性乐器表演, 但不同的是节奏的立体表演可以采取众多的形式和运用众多的节奏乐器, 几人一组形成独立的节奏声部, 这样通过不同发生体的有意结合进行较为新颖的表演。

总之, 节奏的训练在多声部视唱练耳训练中是至关重要的, 节奏训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多声部视唱练耳的学习, 进而决定着多声部视唱练耳学习速度。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 立体节奏对于多声部视唱练耳训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从节奏的重要性开始论述, 结合多声部立体节奏的特点有针对性的介绍了多声部立体节奏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节奏,立体节奏,思维模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5月.

[2]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6月.

[3]杨恩寰.审美心理学.东方出版社, 1991年.

多声部音乐 篇10

一、多声部视唱各个声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存在, 由于各声部的特定关系要求视唱曲有不同的表达模式

所谓的“关系”指声部间的和声性、复调性、卡农性的类型不同所形成的内容的相对特殊性。和声性的多声部视唱, 每一个声部的音符都有其意义和存在的原因, 因此, 多声部视唱曲情感表达的最小元素不是每一个音符而是每一个和弦, 根据和弦的功能、位置、作用及走向来确定上文中所分析的各个因素, 包括通过节奏、力度、速度及其他表情因素来体现视唱曲的情感。如例3-3-1中, 典型的和声性视唱曲, 上声部是旋律声部, 中声部是连接声部, 下声部是低音声部, 整个视唱曲应当以下声部为基础, 中声部为支持, 上声部为色彩来表现情感, 这时就要求下声部应当唱的沉稳, 中声部应在关键的二、六小节体现特点, 上声部应按上文中所论述的旋律走向来共同表达情感。

3-3-1

复调性的多声部视唱指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的视唱曲, 这些声部各自独立, 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彼此形成和声关系, 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 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 可以丰富音乐形象, 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 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复调性多声部视唱的第一个特点便是独立性, 独立性可以使我们按照上文中的直观层面与理性层面的分析进行直接的情感表达训练。第二个特点便是整体性, 整体性体现着多声部的内在联系, 在多声部视唱情感表达的训练中整体性体现在乐段的开始与结束, 乐句的开始与结束等位置, 训练时应着重分析。在例3-3-2中, 明显的模仿复调, 各声部的旋律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在表达此类视唱曲的情感时, 应在遵循情感表达的模式下, 照顾声部的开始与结尾处, 使之形成统一的多声部视唱曲。

3-3-2

卡农性的多声部视唱指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 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 交叉进行, 互相模仿, 互相追逐和缠绕, 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 最后的一个和弦, 它们会融合在一起, 永不分离。缠绵至极的音乐, 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卡农性的多声部视唱特点非常明显, 同一旋律在相隔一定拍数的几乎完全的重复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是相对容易的, 分析清楚首个声部的情感元素, 多声部的表达也相继呈现。

3-3-3

二、多声部视唱的特点决定可以用某一单音代替唱名

多声部视唱中协和统一的表现无疑是比较重要的, 随着声部的增加, 由于唱名的不同, 听觉感受中会出现不协和的非音乐元素即唱名的发音元素, 如例3-3-4。

3-3-4

以上的例子表明, 随着声部的增加, 不协和的唱名元素也在随即增加, 破坏了由多声部声音组成的协和元素, 对视唱曲的协和性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此种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用统一的单音音节代替唱名的办法, 如在例3-3-5的基础上采取统一单音音节。

3-3-5

用单音音节代替唱名有众多的有利因素, 首先它使多声部视唱在听觉上构成了协和性的基础, 无论音高如何变化, 无论高声部旋律有多起伏, 低声部旋律有多深沉, 唱名是固定的;其次, 在统一唱名的提示下, 更容易做到多声部视唱的融合, 每一个声音在任何一个和弦的框架下, 将会表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然, 在选择单音音节的问题上, 我们还是要倾向于元音字母:a e i o u, 原因是元音发音清晰, 不含糊, 在发音过程中始终保持同一音质, 容易做到统一的效果。

三、多声部视唱中其他的潜在情感因素应酌情对待

多声部视唱不同于单声部视唱的一大特点是每个声部的声音有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对于其他声部来说是一种限制, 限制其他声部的表现如速度、力度、音乐的起伏变化, 长音的渐强渐弱处理等等, 所以在对待多声部视唱中的众多感情因素时应当酌情处理。

1. 速度的变化应在统一进行的前提下共同完成。

在前文论述的建构直观层面视唱曲情感表达的模式中, 影响速度变化的元素有:宏观速度与微观速度、音符长短对比、结尾减慢、结构分句等, 在多声部视唱曲的情感表达中, 微观速度要极度的弱化, 而宏观速度则要高度的强调, 速度的变化不同于其他诸如力度、音色的变化, 在多声部视唱中速度要在统一的要求下进行适当的调整, 但是随着声部的增加, 如在练习四声部或八声部的视唱曲时, 速度要保持尽量的一致并且减少甚至取消微观速度的变化, 这样才会达到多声部视唱统一进行的效果;音符的长短对比在多声部视唱中

2. 力度的变化应着眼于旋律线的走向更要重视和声的要求。

在多声部视唱练习中, 力度的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当然在选择力度变化方式之前要分析视唱曲的类别, 比如多声部视唱是以主旋律为中心, 配有多个伴唱声部的, 应当强调伴唱声部附属于主旋律声部, 以主旋律声部的力度变化为基准进行变化, 或者多声部视唱是和声性的, 每一个声部作为和声中的重要元素不可分割, 那么力度的变化要有统一性, 这里所说的统一性是指每一个和声中的音乐元素都有不可缺少的唯一性, 他们作为个体而以整体的存在为存在前提, 少一方都不能称之为完整, 这时的力度变化要做到所有声部的绝对统一, 当然为了表现和弦的色彩, 如小三和弦的暗淡的色彩, 那么在练习小三度与大三度的结合上, 小三的暗淡性应当被强调。

3. 音乐的起伏变化应遵循力度变化并且重视旋律的倾向性。

在视唱曲的进行中, 经常会有音符的级进上行和级进下行, 或者会在较短乐句中出现琶音式的上行或下行, 这时音乐中往往不会标记力度符号, 那么在进行视唱练习时, 对待音乐当中的线条变化在尊重整体力度的同时应当体现音符的倾向性, 音符上行力度加强, 音符下行力度减弱。当然, 作为多声部视唱曲, 由于多声部的限制, 在强调主旋律的多声部视唱中, 音乐的起伏变化要在主旋律声部体现出明显变化, 而在和声性、复调性的多声部视唱中, 旋律线条变化应在整体的基础上强调统一性。

4. 长音的渐强渐弱处理应关注乐句前后的音乐元素, 与音乐的变化要实现统一。

长音往往出现在乐句开始或结束, 乐段开始或结束的位置, 它承接着前后音符, 是一种重要的桥梁式的作用。当长音作为视唱曲的元素在进行练习时, 音符中是暗藏着力度变化因素的, 首先, 如果一个长音出现在乐句的开始处, 连接后面的音符的走向也就决定了这个长音在演唱过程中的力度走向。

其次, 当长音出现在乐句或乐段的结束处, 应根据音乐的进行线路以及长音出现前的力度背景来进行处理。

最后, 应特别注意力度的变化不应该影响到速度的变化, 特别是在进行渐强处理时, 往往会忽视速度的稳定性而使渐强的同时, 速度发生渐快的变化。

摘要:情感的表达对于音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视唱的学习是音乐中较基础的, 视唱的情感表达从一定层面影响和决定着视唱的程度与水平进而影响着音乐中的其他学科。但是, 视唱曲的情感表达一直被认为是困难的, 它不像歌曲有歌词的提示, 器乐曲有标题的提示那样显而易见, 总难于找到突破口而被学习者忽视。为此, 有必要对视唱曲的情感表达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进行相对独立的探讨。

关键词:情感表达,直观层面,理性层面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5月.

[2]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6月.

[3]杨恩寰.《审美心理学》.东方出版社, 1991年.

上一篇:安全缺陷网页设计下一篇:民企经济发展制约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