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健康教育

2024-05-11

性健康教育(精选十篇)

性健康教育 篇1

一、“性”并不是无师自通、水到渠成的知识

在这次讨论中, 仍听到个别人持“性”是无师自通的观点, 认为没有必要在学校中开展性健康教育。虽然, 至今仍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数不多, 但对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还是形成了比较大的阻力。这使笔者想起最近到四川旅游, 导游谈起的一件有关大熊猫的趣闻。大家都知道,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 已经濒临灭绝。因此, 四川大熊猫保护基地的科研人员经过努力, 成功地实现了大熊猫的人工繁殖。但是, 当这些人工繁殖的大熊猫长大到了生育年龄时却不发情, 不会跟异性交配, 这就给科研人员带来了新的难题。怎么办?后来, 有人出主意, 把其他熊猫发情交配的过程拍成录像, 然后放给这些人工繁殖的大熊猫看, 结果竟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想, 这就是性教育啊!动物尚且如此, 何况是人类呢。虽然过去一直没有在学校专门开设性教育课程, 但青少年还是可以通过各种社会途径获得性知识, 这就给我们造成“无师自通”的错觉。上述的故事, 实际上就是一项生物学、医学的实验, 根据这个实验, 我们可以推测, 如果让一个人自出生后就与世隔绝, 那么, 很有可能也会出现类似人工繁殖大熊猫的状况。

二、“性”是伴随人类终生的重要生活内容, 因而性教育是终生的事情

在我国, 因受传统观念影响, 对性教育存在很多误区, 其中“何时开展性教育最为合适”就是误区之一。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性”只有到了婚育年龄才可以谈, 因此,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人们只有到了登记注册结婚, 才获得一本有关婚后性生活的指导手册, 后来又增加了婚姻学校, 有了面对面学习辅导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来自“官方”的正统的性教育。在学校, 长期以来健康教育不受重视, 更不用说是性教育。后来, 由于在青少年中发生的问题实在太多太严重, 不得已才有一些地区的高中年级开设了一门叫“青春期教育”的课程。这门课程一方面不敢直面问题, 羞羞答答, 连“性教育”“性健康”这样的字眼都不敢提, 内容上纯理论灌输, 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是开设的时间太晚。像这种只有到了结婚时才可以堂堂正正地接受性教育, 只有青春期来了才进行青春期教育, 都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所致。这种错误观念也导致人们长期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种人群的“性”问题。因此, 一旦向儿童开展性教育, 就担心会不会教“坏”孩子;独身的老年人找到情投意合的老伴结为夫妇, 同样会招来明显带有世俗偏见的眼光和议论。

从生理角度来说, “性”是人的本能, 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就和人要吃饭、要呼吸空气一样重要。只不过在不同的人生阶段, 性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性的需求有不同的特征。当人一从母体生下来, 那么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哦, 是个男孩”或者“是个女孩”, 然后, 就给孩子起一个与其性别相吻合的名字, 接着在以后对孩子的哺养过程中, 都是按照孩子的既定性别来养育。例如, 在给孩子做衣服、买玩具等时候都是男女有别的。实际上, 性教育从此就已经开始了。但我们大多数家长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事实。大量的研究证明, 幼儿在2岁时性别同一感就开始发展起来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则认为, 儿童自幼就有性欲, 它是与生俱来的。但儿童性欲的对象和表现方式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化的, 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 婴儿从口腔、肛门和生殖器区域得到快感, 男孩依恋母亲, 女孩依恋父亲。随着儿童知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 他们感到了社会的压力, 因而把表现性欲的行为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一直到青春期, 性欲才得以重视。在这个阶段, 孩子随时会向父母提出“我是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 因此, 到了小学再讲就太晚了。

由于幼儿期与儿童期性教育的缺位, 导致现在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补救性”的教育, 即发现出问题了才想起该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了。近些年来, 笔者也经常扮演“消防队员”的角色, 接受学校的邀请去给学生进行“补救性”的教育, 感觉收效甚微。因为到了青春期, 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 对性知识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但又感到羞于启齿, 加上青春期所特有的叛逆性, 所以在青春期教育的课堂上, 学生的表现不是低头不语, 就是故意打岔捣乱。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笔者终于明白其中的原因, 也就是在学校对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之前, 孩子们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秘密地、隐蔽地探求和了解到了性知识, 当在课堂这种大庭广众的场合去跟他们谈论性的时候, 他们会感到十分敏感和不安全, 于是就采取了不配合甚至抗拒的态度作自我防御。遇到这样的情形, 经验不足的教师连自己的心理关也难以逾越, 更难将学校性健康教育开展下去。

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位, 导致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的问题重重。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的老师告诉笔者, 到咨询室求助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为与性相关的问题而来的, 其中, 最严重的是少女怀孕的问题。每年在学生健康体检时都检出怀孕的女生;一位在医院妇产科门诊工作的大夫告诉笔者, 她每天在门诊接诊的基本上都是穿着校服来堕胎的女学生, 她很痛心, 质问笔者为什么学校不开展教育工作。

近年来, 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类学校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2000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规范》的卫生标准,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其中包含了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此外, 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 也是对性健康教育的一个补充。也有一些省市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 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 编写教材, 以生命教育的形式面向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知识和性健康知识的教育。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 在广州市教育局的主导下, 我所组织了4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广州市中小幼性健康教育实验”的课题研究和试点, 将性健康教育前移至学龄前儿童,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证明, “什么年龄开展性健康教育最合适?”这样的问题是个伪命题。因为“性”是伴随人终生的重要内容, 性教育应贯穿在人的终生过程中。因此, 笔者个人观点倾向于以“生命教育”的形式向青少年开展性健康教育。

三、“参与性教学”是开展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目前学校的性健康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 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 令学生不容易接受的就是我们的教育都是传统的、生硬的、单向的教育形式, 而且经常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不能做到与学生平等, 也就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 与学生心平气和地讨论性健康的问题。近十年来, 我们在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 一直都在积极地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 向教师们介绍和培训采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

所谓参与式教学就是通过提供各种机会, 发动学员用积极的方式和别人 (包括与教师) 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采用这种方法解决了“如何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环境与青少年就有关性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并克服了传统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乏味, 性教育内容敏感、受传统偏见束缚的弊端, 为参与者提供互教、互学的机会, 有利于学习各种趣味性强、有意义的内容, 使学习动机得到提升并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

性健康教育论文 篇2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可以说从小到大,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正规的性健康教育。上了大学以后,听说咱们理工可以选修性健康教育这么一门课,我觉得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机会,于是在这个学期就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说是毫不犹豫,其实还是有一点顾忌的,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家,性传统文化还是比较保守和隐秘的,“性”也还不是一个可以毫无忌惮去谈论的话题,似乎有人谈到性就会觉得这人没有道德。我倒是觉得这没有必要:学习性知识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利大于弊的,所以我选修了这门课,我希望在老师的启发和教导之下,会有一些收获。

现在快期末了,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虽然不敢说对我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或者是别的多么多么深远的影响,但也真的是收获很多。至少,现在当别人再谈起“性”这个话题时,我也可以很自如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会像之前那样觉得多么的难为情,因为我很清楚的记得张妈妈在第一节课上就给我们讲过,“性不是什么污秽的话题,你觉得它污秽是因为你想的不健康。”当然,我的收获不是仅此一句话而已,下面我将就我这个学期所学谈谈我对性健康教育的看法和感悟。首先,我觉得在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期,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随着性生理方面的快速发育,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本能的性冲动,同时性心理也得到发展,产生强烈的性意识,有活跃的性情感,性思维,对性问题也非常的敏感、好奇。同时,受到西方性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削弱, 对婚前性行为大多持宽容态度, 认为大学生可以有婚前性行为,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非婚同居是现代社会生活一种新潮的方式。这种性观念上的改变将可能导致今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急剧上升, 为此应加以积极引导, 而引导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进行性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爱情观、家庭择偶观和人生观教育,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以后的恋爱、婚姻家庭作好准备。因此,在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切实重视、加强对大学生性观念引导和性意识教育, 应着眼于纠正大学生性观念的偏见, 帮助其全面、科学和正确地认识性问题,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性观念。

浅谈中学生性健康教育 篇3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主体内容是性健康教育,所以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所扮演的教育角色常使其陷入尴尬的境地,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给学生讲授这方面的知识,也怕有些学生会乘机起哄,提出种种刁钻问题,以至使课堂场面陷入尴尬及失控的状态,同时也怕损坏学生心目中自已教师的形象。因此,要想開展好中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教师必须转变谈性色变这一思想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用民主的作风、良好的个人修养、广博的知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引导学生,做到大方得体,坦然地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性”的困惑,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他们传授科学的性知识,健康的性道德,启发学生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责任感。现在中学生中存在的“早恋”、性行为偏离等现象,都和责任感的缺乏有关,性违法犯罪行为是个体对自己本能欲望的放纵所致。通过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人类负责。

(二)遵循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性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青春期性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以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积极开展学校青春期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健康的性观念、正确的婚育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循序渐进原则。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参差不齐,青春期性教育必须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和分层次的具体教育内容,关注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辅导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身体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卫生保健习惯,学会心理平衡调节方法,逐步提高用理智控制情感冲动的能力。

3.互相渗透原则。性健康教育要与道德、法制、纪律、校风、校纪等教育结合起来,渗透到教学、社团活动、文化娱乐、体育锻炼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能够健康和谐地发展。把青春期性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渗透,发挥各学科的教育整合功能。

4.适时适度性原则。在性教育中,“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在各种资讯极度丰富的今天,怎样引导学生有选择的吸收良好有效的信息,如何掌握性教育的尺度,使其既能达到目的,又不致“诱发”不良后果,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观察、思考、积累的过程。

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是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性教育中的集体指导,可以以整个年级或一个班级、一个小组为单位,在特定的学科教学中,如体育 、自然、社会、思想品德等学科和一些特别活动中进行有关性知识学习的指导。课堂教学是青春期性教育的主渠道,立足课堂教学,利用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及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男、女性生理健康教育、生理卫生教育、性心理教育、性健康保健知识、性道德知识教育、性审美心理教育、性法制教育、性病防治以及避孕知识,让学生们能坦然、公开地接受健康、科学的性教育,培养健康的性道德观。

性教育中的个别指导,即以某个学生为对象,对他们当中存在的各种有关性的问题适当地给予特别的指导。设立心理辅导室、悄悄话心理辅导信箱、热线答疑、利用QQ、E-MAIL、BBS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解决青少年在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性困惑和性烦恼,减少学生在性发育中产生的恐惧与焦虑,端正对性的态度,减少青少年性行为的发生,及时纠正个别学生在性行为上出现的偏差行为,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管齐下”,形成教育合力

实践证明,孩子不健康性心理的产生和性行为偏差的发生多数与父母不正确的性教育态度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有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成长和接受性启蒙的地方,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家长要学习有关性方面的知识,了解与性教育有关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掌握性教育的艺术,创造良好的家庭性教育氛围。

学校要重视开展性健康教育,将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坚持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与班主任的日常教育相结合,形成"班本位"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模式。学校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重视培训专业的师资,将培训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工作列入学校教育发展和优化师资队伍的总体规划,建立相应的培训、考核、激励制度,确保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要充分利用局域网的有利条件,开辟心理知识网页,使学生、教师、家长直接在网络上就可以了解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性健康知识及需要解答的问题等,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中学生性健康教育。

社会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是青少年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场所,社会是性教育的天然课堂,对青少年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协调、发挥社会的性教育功能,如何发挥大众传媒的示范作用,是学校、家庭性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社会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要做好社区教育,加强在社区环境中的各种性健康服务与咨询及相关机构建设,如青少年之家、少女之家、青年中心、开办展览,为青少年提供一系列重要的性健康教育渠道。另一方面,社会要给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文化环境,整顿学校周边文化市场,发挥网络教育功能,创设并形成健康和谐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性健康教育 篇4

一、同伴教育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性健康教育是一项开放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家庭和社会理应协调一致,共同进行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但事实上,由于大多数学校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仅以生理和心理知识为主,教学方式多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仅仅几课时的教育,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性观念。作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启蒙者和指导者的家长,有的不具备科学的性知识,有的不具备对子女进行性健康教育的能力,还有的知识与讲授的能力皆具备,却又因为“羞于开口”而无法与子女进行对话。对性好奇又缺乏了解途径的青少年开始在媒体、书籍和同伴中寻找答案。由于媒体的泛滥,使青少年能够通过媒体找到的性健康教育的资料良莠不齐,而青少年的免疫力和鉴别能力又弱于成人,因此,将性健康教育的希望纯粹寄托于媒体与书籍,也不可行。“解铃还需系铃人”,性健康教育施行的关键,还在于青少年自己。

同伴教育是青少年获得性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多种形式中,同伴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1. 同伴教育者比成年教育者更具有可信性

研究认为,如果人们认为信息的传递者与他们相似并面临相同的情境与压力,他们更有可能听取并内化信息,而因此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他们的独立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成人感增强,他们与成人的交流也趋于困难。而此时训练有素的同伴教育者正是一个比成年教育者更可信的信息源,因为无论他们在生理成熟还是在心理成长方面,都面临着相同的情境,他们的相互交往也以彼此之间容易理解的形式进行。从这一点而言,同伴教育者比成年教育者更具有可信性,也更有可能为青少年提供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性健康教育。

2. 同伴教育者也可以从同伴教育过程中获益

在同伴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样,都能从中获益。有研究证明,在性健康教育中,同伴教育对于同伴教育者有许多好处:(1)在决策、澄清价值观及采取与这些价值观相一致的行动等方面接受特殊的训练;(2)掌握大量与他们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性知识;(3)被他们的同伴及他们的群体视为领导者;(4)在课程的设计和操作中进行直接的投入以及一些控制;(5)学习重要的技巧,包括助长和沟通;(6)致力于负责任的性行为。通过同伴教育过程,同伴教育者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性健康知识,保持更积极的态度,还提升了自我的组织、协调、沟通等能力,获得更多的自律和自尊,并在群体中获得积极的形象。

二、同伴教育的相关要素分析

1. 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和培训

适当的同伴教育者在同伴教育计划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伴教育的魅力是平等和尊重,作为同伴教育者,他需要具备非常优秀的素养:在与同伴交流时,条理清晰并有感召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技巧,包括倾听技巧;与目标人群(同伴)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能被目标人群所接受并尊敬;自愿接受培训,有高度的责任心。

选择好适合的同伴教育者,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不仅影响到同伴教育者传授性健康知识和观念的精确性、全面性和技巧性,也影响到受教育者对他们的信任和对性健康知识观念的吸纳、内化,更会影响到性健康教育的最终效果。所以培训合格的同伴教育者是培训的重要目的。合格的同伴教育者除了掌握性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更应对活动中开展的游戏、小组讨论、快速联想、角色扮演等实际操作熟练地把握。此外,同伴教育者还应具备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2. 同伴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评估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要解决的是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特殊矛盾,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则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应该明确哪些矛盾和困惑在青春期最为频繁,哪些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在这一时期最为典型,对这些问题的基本认识是构建中学生性健康教育内容框架的最根本依据。其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甚至是不同的地域,都要求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变”——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既要尊重青少年的发育规律,同时也要兼顾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心理承受能力和普遍的道德风俗。具体而言,性健康教育一般涵盖性知识教育(包括性心理知识和性生理知识)、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性病防治教育等内容。

3. 同伴教育计划制定及可操作性控制

在对同伴教育的内容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同伴教育计划的制订以及可操作性进行评估也非常重要。如果有适合的教学内容,但缺乏实践操作性,也无法体现同伴教育的优势。同伴教育的计划制定,首先要发挥教师作为性健康教育主导者的引领作用。虽然同伴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但教师要有严格的性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如果任意对同伴教育的计划做流水式的安排,就会造成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丢失性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其次,同伴教育应考虑到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每次性健康教育的主题应兼顾学生的需要和理解水平,要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兴趣中心。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 同伴教育的形式和运用

对于同伴教育的形式,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人群,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初中阶段可由同伴教育者采取主持或主讲性知识、性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或组织做游戏、讲故事、放电影、智力竞赛、演小话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这种活跃生动的形式很受青春初期少年的欢迎。在高中或大学阶段,对同伴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提高了要求,需要运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和方法,采用接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和案例、数据和相应的影像资料,由浅入深,引导和鼓励参与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共鸣,在轻松的空间获取重要信息,并可加深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5. 同伴教育的实施

同伴教育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的步骤。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由组合或按学号排列等多种形式将班级分为若干组,每组由经过培训的同伴教育者担当组长;第二,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性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第三,小组内展开讨论,由同伴教育者回答、澄清组内学生不明白的性知识;第四,各小组提交报告,小组间同学分享;第五,由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6. 同伴教育的评价

一般来说,课程活动都是由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具体的课程实践这几个因素构成,同伴教育的评价就是依据对这些活动的调查分析,揭示同伴教育所具有的价值与效果,提供信息,以保证同伴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同伴教育的评价,首先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伴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青少年自己担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它必须采用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自己甚至家长共同担任同伴教育评价的主体。其次,要坚持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量化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但它最大的不足是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性健康教育并不简单的讲授生理、心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道德、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品格。因此,除了量化评价之外,还应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它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与观察,全面揭示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充分体现了价值多元、尊重差异的个性。

三、启示与思考

相比较于年长者对青少年进行的性健康教育,同伴教育确是可以利用青少年的同伴压力的积极因素,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方式。但是,如何使同伴教育不流于形式而成为一种真正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值得深思。

1. 教师在同伴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同伴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手,教师在同伴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教师应该是“导演”,设计同伴教育的主题、方案;其次,教师应该是“教练”,对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第三,教师应该是督学,在同伴教育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监督学习过程,给予弱势群体特别的帮助;第四,教师应该是评价者,与学生、小组这样的评价主体不同,教师作为“中立”的评价者,更能从宏观上把握全局,评价更为公正和客观。

2. 以性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同伴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以性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同伴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对同伴教育的适应性。学生多接受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模式,突然将“教师”变成了自己的同龄人,上课的形式也不仅仅以讲授为主,虽然增加了新鲜感,但发生变化就需要学生来适应变化,这个适应变化的过程也许就会减弱同伴教育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同伴教育的效果更好,要加强学生的训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适应和掌握同伴教育的方法。其次,同伴教育者虽能够表述观点,但小组内其他成员没有提出很有意义的问题以求解答,致使小组长时间处于沉默状态,小组成员难以得到成长。又或者同伴教育者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们的任务,而只是机械的根据教师或教材的要求生搬硬套,使同伴教育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选择同伴教育者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同伴教育对同伴教育者综合素质的要求。

摘要:同伴教育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比成年教育者有可信性又能使同伴教育者自身受益。同伴教育在对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和培训、内容的科学性、计划制定及可操作性、形式和运用、实施及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强调同伴教育中教师的关键作用以及培养学生接受这一教育方式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同伴教育,青少年,性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4,20(5):429-430.

[2]田华伟.艾滋病的同伴教育[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505-1507.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篇5

(一)现状与措施

开罗国际人发大会强调关注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并将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性与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保障他们获得生殖健康教育和保健的权利、帮助他们确立规避风险的行为模式和健康生活方式,列为大会《行动纲领》优先考虑的目标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青少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0年来,在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的同时,中国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出现前趋态势,性态度更加开放,性道德观念趋向多元,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逐步下降,但平均初婚年龄不断推迟,未婚妊娠和人工流产现象增多。

针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现实状况,中国政府遵循“关爱、理解、尊重和支持”的基本原则,在全社会倡导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以健康教育和适宜服务为手段,在改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宽松社会环境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制定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制定或修订了《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等相关的政策、规划,为保障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提供适宜的信息和服务,创造出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性与生殖健康是青少年成长的一部分,强调要以青少年为主体,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提供系统的、科学的性与生殖健康信息、咨询和服务,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满足其特有的服务需求。

加强倡导和咨询服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电脑网络等大众传媒广泛介入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部分地区开设了面向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援助热线,不少学校建立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咨询室,一些城市建立了专门为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关爱门诊和服务中心,以满足青少年个性化的需求,并营造出促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社会、社区和学校氛围。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帮助青少年增强权利意识,提高安全、健康、负责任的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能力。

推进青少年健康教育和服务项目的实施。中国政府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与联合国人口基金、国际计生联、盖茨基金会合作,实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试点项目,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的安全套社会营销项目,使安全套自动售货机进入一些大学校园和社区,并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受到青年人的欢迎。2000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与适宜卫生技术组织合作,在全国12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城区以及部分农村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生活技能培训,完善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网络。2000年至2002年,在世界银行支持下,中国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新疆、山西、福建、广西四省(区)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性教育项目。2003年开始的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五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正在致力于将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教育和服务推广到全国。

(二)问题与挑战

——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和需求尚未被社会完全认识和充分重视,政府对此尚未建立完备的政策体系,有效的倡导、教育和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全面反映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的全国性信息和连续性数据,不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宣传倡导、项目规划实施以及工作绩效评估。

——涉及性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依旧受传统文化习俗所制约,不能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知识普及方面的积极作用。相当一部分决策者、工作者、家长、教师等对向青少年提供性与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持消极态度。从事青春期性教育的人员缺乏人际交流和咨询辅导的技巧,青少年参与程度非常有限,宣传形式和内容难以为青少年所接受。

——有关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实际开展工作的范围主要限于城市中学和试点地区;内容侧重于生理解剖知识的介绍,缺乏心理、伦理等方面的辅导和安全性行为和避孕知识的教育;正规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开始得太晚,多数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才有机会接受性教育。另外,现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大多只区分已婚和未婚对象,未充分重视不同年龄、性别、生长环境青少年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现行宣传教育和服务体系尚未覆盖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以及流动人口的中青少年,由于特殊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所限,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欠缺,面临着比同龄人更多、更复杂的性与生殖健康风险问题。

——随着艾滋病和性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的日益扩散,青少年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潜在威胁。在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9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已占到约7.4%。

(三)战略与对策

——全面推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及《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规划》等的贯彻实施,在全社会进一步达成尊重和保护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权利的共识,创造更加有利于青少年获得所需信息、咨询和服务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建立健全有效的领导和协调机制,整合目前社会各部门分散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项目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同推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机构及人员的能力建设,保证所提供的知识和服务科学、适宜、有效。

——尊重青少年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中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他们对决策、实施、评估全过程的充分参与。建立全面了解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需求、了解干预项目效果的信息收集、监测和评估系统,以促进宣传倡导和科学决策。创建和总结、推广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和服务典范,由点到面推动工作全面开展。

——建立全国健康教育网络,到2010年覆盖全部城市地区和80%的农村地区。该网络包括各级健康教育和医疗保健机构,以及教育、宣传、文化、广播电视、计划生育、妇女福利等部门,重点开展青春期保健、妇幼保健、禁烟、预防性病/艾滋病等工作。注意向青少年中的流动人口、农村人口以及女性人口倾斜,增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可及性。

歧视导致的危害

1.歧视使本来就处于弱势状态的个体、人群(Hl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吸毒者、高危场所女性、同性恋者等)更加边缘化,使他们受到更多的歧视,甚至使他们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也受到侵犯,从而加速其健康状况的恶化,加速死亡进程(见5.1.1Z的案例)。

2.歧视和敌视,会使弱势人群心存戒备、自我隔离、转人地下。有些人明知自己曾发生高危行为,心存疑虑,却不敢去检查。有些人刚被确诊为HIV感染者就不知去向。还有些已开始接受系统治疗的感染者,因无法忍受歧视对待而中途放弃治疗。无论他们去向如何,其生活方式或高危行为都不会自动放弃,由此带来以下几方面的不良影响:①憨染者或患者因此而痛失早期治疗的机会;②显著增加传播他人的几率;③堵塞了向他们传播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技能的渠道;④严重干扰“四免一关怀”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延阻国家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展。

3.与世隔绝、转人地下的另一不良后果是,使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失去履行公民义务的责任感。本来,他们作为公民,既有权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支持、援助,同时也应履行自己的义务,包括:采取措施,保护亲人和其他密切接触者免受感染;改变自己的高危行为(如戒毒、采取保护性性行为等);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其他HlV感染者和患者,共同积极参与防治艾滋病的全社会行动。许多地方的HIV感染者和病人在这些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而这些行动必须有无社会歧视的环境作为保障。

4.歧视,会给弱势人群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处所指的弱势群体,既包括HlV感染者和患者,也包括他们的家属、亲友、子女或其他密切接触者;人数通常是感染者和患者人数的几倍、十几倍。这些人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其中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失去人生价值观,或出现焦虑、紧张、抑郁;严重者甚至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精神崩溃或自杀。

5.减少歧视的重要性:有利于主流人群和边缘人群间的相互理解;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改变错误态度。

6.公众中出现的严重歧视行为,固然不利于受害人,对行为者自身也是一个丧失价值观(严重者包括“良知”)的过程。更不幸的是,由于这些人中普遍存在着“只有行为不良、道德败坏者才患艾滋病;艾滋病与我无关”的错误观念,所以在他们中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教育,尤其在将所获知识转变为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面,难度很大。必须指出:反对歧视HlV和艾滋病病人,并不等于认可或纵容一些导致HlV流行的高危行为(有些感染者和病人确实因这些行为而导致感染)。换言之,就社会行为而言,前者和后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7.歧视,可能导致个别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产生报复心理,甚至做出偏激的甚至违法的行为(见5.1.1中的小A案例),严重危害社会。

因此,转变公众对艾滋病的歧视态度,是遏制艾滋病传播非常重要的一环。正如UNAIDS所指出的:“预防艾滋病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改变促使其传播的社会态度和行为。高层领导和社会各界都应该支持反对歧视艾滋病的行动。特别要强调妇女的参与;改变对同性恋、性工作者和静脉注射毒品者的歧视;同时改变那些会导致妇女、女童处于劣势、无助状态的社会观念。”

青春期的性冲动不可避免

青春期性的生理发育,伴随着心理和行为上的显著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异性产生一种难以消除的兴趣,一种爱恋、思慕、亲近的情感,有时还会出现性欲冲动。不过这种情感通常并不是泛泛地指向任何一个异性,而是更容易受自己感到满意的同龄人的吸引。这种与性有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从生物学上反映出性器官发育趋向成熟,即将具备繁殖后代的生育能力。然而少男少女们自己往往说不清这种心理与行为上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无意识的生存本能。

生存本能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赖以生存的天赋能力。例如进食的行为就是一种生存本能,食欲是驱使动物进食的心理激励因素。没有食欲,动物就不会产生进食的动机和行为。动物不知道性欲与繁殖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性欲的驱使下亲近异性,追求异性,通过性行为获取性欲的满足。性欲得到满足也就实现了繁殖后代的生存活动。所以性行为就是繁殖后代的生存本能,没有这种本能,动物就会绝种。

原始人类在进食和性行为这两种生存本能上与动物并没有区别。当代人如果完全缺少营养和生育知识,他们在进食和性行为上就会缺乏自觉性,甚至像原始人或动物一样盲目和不理智,只是受食欲和性欲的驱使去行动。

青春期异性之间的互相爱慕、亲近,甚至出现性欲冲动,实际上就是受繁殖本能驱使的表现。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的变化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

由于繁殖后代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保证,因此性欲冲动的强烈程度也就超过了其他的生理欲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形成了以强烈的性欲诱惑驱使动物,也包括人类,去完成繁殖生命的本能。性心理、性行为就是这种生存本能的具体表现,对此我们虽然不可能抗拒,却可以驾驭。认识到这一点,青少年就能比较清醒地了解自己产生与性有关的心理活动的原因,在这方面的行为也就能更加自觉和理智。

青春期同性恋如何矫正? 什么是同性恋?所谓同性恋现象是指以同性为满足性欲的对象的现象。同性恋者经常受到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吸引。这种吸引既有精神上的,又有肉体上的。他们之间会发生恋爱,过性生活。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

同性恋产生的原因至今尚无肯定的学说,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有人发现同性恋者在单卵双生子中远比双卵双生子中多见,而且男同性恋可能是母系遗传的。

(2)内分泌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性腺分泌不平衡是导致同性恋的原因。男同性恋者血液和尿中*酮较异性恋对照组少,而女同性恋者尿中*酮较异性恋对照组多。同时男同性恋者精子计数较少,畸形精子较多。

(3)心理因素。如果正常的性心理发展得到不良的家庭或环境影响,成熟的异性恋驱力将被阻滞或者歪曲。家庭的影响在同性恋的发生上是非常明显的。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同同性恋倾向的儿子异乎寻常地亲密。弗洛伊德认为这引起了孩子的自恋,但我认为是爱的排斥性使他们对母亲过分崇拜,其他的女性都看不上,同女人的交往略为失败,从而加强了对异性的应激性拒绝。懦弱无能的父亲也使儿子无法得到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为了儿子听话,常反对粗鲁莽撞行为,而鼓励更富于女性化的活动。

(4)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在同性恋的发生上可能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男性,由于经济贫困无力娶妻或者出于一种逃避男性责任的潜在倾向,易导致同性恋。

青春期是一个性倾向方面比较混乱的时期,从混乱走向有序,就是一个矫正性取向倒错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应该通过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卑心理。那些爱慕英俊潇洒、健美强壮的同性的男孩子,主要是认为自己外表上缺乏阳刚之气,性格方面也比较柔弱,因而产生了“性别同一性障碍”,认为自己还是做女孩好。实质上,这是心理幼稚的表现,只要你努力完善自己,必然会走向成熟。

第二,你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与周围的同性平起平坐,毫不退缩;如何在女孩子面前潇洒自如,体验男子汉的自豪和奔放。与异性交往比与同性交往要困难得多,必须克服恐俱和犹豫;如果你能够主动交往,得到异性的接纳,便是成功,在这种交往中有利于塑造自己的个性,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三,要思考,要探索:做一个男性与一个女性有什么不同,社会对男女的行为规范各有什么要求,自己如何欣然接纳自己的性别?可以观察周围的人,也可以与同学朋友讨论,还可以向你信任的成人请教,或是到文学艺术作品中去寻找答案。当你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较明确的认识时,就能够使自己摆脱性困惑,不再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疑虑。

第四,对“同性恋”的存在应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认识。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同性恋的人和现象,而真正的同性恋不想改变自己,也不感到痛苦,一般也不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但若自己不是刻意追求同性恋,或是也从没有这类行为,而只是停留在想法和怀疑上,同时,又非常想使自己摆脱,那么,改变是能够做到的。因为,在青春期有不少男孩子存在着“同性恋恐惧”,其实质是对自己长大的恐惧和不安,在潜意识中对未来担忧和缺乏自信,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正常心理变态的范畴,所以,青春期的所谓“精神同性恋”或是“同性恋倾向”都是易于矫正的。

*产生精子过程

男性*的曲细精管上皮有两类细胞:一类叫支持细胞,有支持和营养精细胞的作用,一类叫精细胞,可发育成精子。

精子是男性成熟的生殖细胞,它们的发育是由不成熟的精原细胞开始的。精原细胞经屡次分裂并且体积增大,成为精母细胞,后者再分裂,成为精子细胞,最后发育为成熟的精子,即:接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精子成熟后,脱落到曲细精管腔中,缓缓移行到附睾,一部分储存在这里,大多数再移行到输精管及其壶腹内储存,直到射精时被排出。

精子在形成过程中,需要有适宜且相对恒定的环境,而温度是精子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这适宜且相对恒定的环境温度是依靠阴囊的舒缩来调节的。当外界温度增高时,阴囊就舒张,扩大散热面积以降温;反之,当外界温度降低时,阴囊就缩小以保温。通过这种调节作用,阴囊内部的温度保持低于腹腔1.5~2.0℃

人类的精子发生是一个连续过程,每时每刻都有精子生成,也就是说体内随时有成熟的精子存在,此点与妇女每月只有一个卵子成熟显然不同。

成年人每克*组织一天约产生1000万个精子,两侧*重约30~40克,所以*每天产生的精子数可达数亿个。

早熟男女青春期的性心理

青春期发育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家人过去青春期启动年龄、遗传、种族、社会、经济、文化、地理、营养、气候、身体脂肪的比例以及其他因素等。青春期发育及性心理 青春期延展于10-20岁之间,通常分为3个阶段。

青春前期介于10-13岁,是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

2、性征发育期约为13-17岁,以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明显发育为特征,少女出现月经,男孩则发生遗精;

3、青春后期在17-20岁,生理上变化逐渐缓慢下来,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已发育成熟,体骼变化已不明显。

一些少年对自己的生理发育速度,对自己生殖器(阴茎或阴唇)的大小和形态感到忧虑,这是来源于对青春期发育知识缺乏了解。随着性腺活动的变化,少年人除出现月经和遗精外,也可发生其他方面的正性心理表现,如强烈的性感受和性幻想,男孩阴茎自动勃起的次数增加,少女阴道分泌液增加,自慰行为的频率上升。

青春期不仅出现生理和心理变化,同时也面对社会生活需求的挑战,如恋爱和择偶,婚前性行为等。生理的发育并不必然伴发心理的趋于成熟,在内环境,特别是内分泌剧烈变动的青春期,正是青少年最容易发生过失并出现悔恨终生的阶段,如少年早恋,少年犯罪,少女怀孕,酒精中毒,药物滥用等。

多数年轻人可顺利渡过青春期,有的则会经历不同的困扰。青春期少年常因自己的外表所苦,他们努力表现自己的心理特质,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包括扩大性活动的范围,如对异性拥抱、接吻、爱抚,甚至发生性交关系。

恋爱、择偶及心理 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有以下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表现是不同的:

1、疏远异性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其时性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性别意识刚刚萌芽。

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如少女对日渐隆起的乳房感到羞怯,少男则害怕被人看到开始长出的阴毛。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感到拘束和难为情。他们认为两性间亲近、恋爱是可耻的。

向往年长异性期。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在性萌发期,即少年男女对性问题的认识从不知到知发展的过渡,他们对性问题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其时他们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疏远异性和发生恋年长异性现象,恋长者少年对成年或老年异性出现依恋。

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期少年男女的特征是精神兴奋程度高,往往对异性带有幻想色彩,很少考虑到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因而情感发展的速度较快,迅速达到炽热的阶段,即热恋。从初恋到热恋是少年男女双方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

狂热期间双方相互吸引力加强,激动程度高,有相互了解的迫切要求,真诚和信任感增强,而且思维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此期特点是划清恋爱和婚姻的界限,不可逾矩,不要放纵的亲昵,正视对方的缺点,认真地和负责地沟通,增加了解。和谐爱情的逐步形成,是基于双方遵守承诺和共享建立起来的美好前景。

通常在激情消退后,会发现对方存在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缺点,能够比较冷静地看问题。心理和谐的爱情(心理相容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双方的生活志向、理想和目标大体一致,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思想基础;另一是双方的性格、爱好、兴趣、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的和谐,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感情要素。

婚前性行为及心理 大多数热恋中的年轻人,随着爱情的深化,出现一定程度的亲昵行为,如拥抱和接吻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社会可以接受的。实际上在目前情况下,有相当部分青少年男女按捺不住,发生婚前性行为。当今多数成人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可取,而且少女受孕打胎,对身心都带来有害影响,故应采取措施防范。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夫妻婚前有性行为者,婚后不和睦的发生率高。婚前性行为往往导致性关系随便、道德观念淡薄、性生活紊乱以及性病的传播等。婚前性行为大多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双方常伴发紧张、害怕、恐慌等心理和不道德感与羞愧感,极易引起性反应抑制和性焦虑的发生,从而导致心理性阳痿、早泄和性乐障碍。

剖析难忘初恋的心理原因

初恋总是如此地美好,也让人如此地难以忘记,台湾歌手刘若英有一首歌叫《后来》,它俘获了很多人的心。在这首歌中,刘若英用她感性的嗓音缓缓地诉说了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即使有些女性的初恋并非如想象中好,当初的另一半也并非如此地优秀,但是初恋就像一个永远抹不掉的回忆,让人想忘记也难以忘记,为什么初恋如此地吸引人呢?

奇妙的距离体验

当一个人告别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便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的显著特征就是性意识的萌动以及对异性产生神秘、向往和爱慕的心理。在这个时间段的青年男女之间的悄悄爱意,比较单纯、简单,处在一种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空灵境界,对他们来说,爱情还是有距离的“远方客人”。

神秘的距离感对于进入青春期的男女来说,无疑便是一种隐性的阻止。这个时候,如果再有家人或者是师长的显性干涉,就更容易在激起他们的抗拒心理。而这种奇妙的距离体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却难以再次感受得到。这是初恋难忘的第一个原因。

遇到“梦中情人”

青年男女到了青春期,一般都会为自己虚构一个“梦中情人”,创造一个抽象的理想对象,都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择偶的“模型”。这个模型可能是很具体的,有时是以一个真实的人为模特,有时是把几个人凑在一起。并且,都会按照这个“完美的异性模型”,在生活中去寻觅、在人群中去探索。不知不觉,终于有那么一天,那个朝思暮想的时刻到来了,从茫茫人海中发现了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你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好面熟啊!”眼前的她(他)同自己心目中的审美理想发生了奇妙的吻合。初恋便是异性爱由抽象的意识转变为现实的开始。

但初恋往往又是无果而终,记忆中的那个人,便成为一个他人永远也无法取代的人了,甚至变成了与他人比较的一个标准。而这个人并非是最初的那个真实的人,但却是被我们自己偶像化的一个标准。

“契可尼效应”所致

当然,初恋难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契可尼效应”。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做了许多有趣的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这种心理现象可以举出许多。例如,你在数学考试中要答100题,其中99题都完成得很好,就是剩下的那一道题把你难住了,没完成,未得出答案。下课铃响了,你交卷后走出考场,与同学们对答案,那99题都有正确的结果,而那未完成的一题,同学告诉了你答案。

从此以后,那未完成的一题被你深刻而长久地记住了,而那99题却被你抛到九霄云外。未获成果的初恋是一种“未能完成的”事件。因而未果性是我们对初恋念念不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性:既有权利,也有义务

什么是性权利?以拉默尔(Ramer)写的《你在性方面的人权法案》一书中的论述来作为例子,大体上可归纳为:人在根本上是“性”的,“性”乃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性紧张得到充分释放,乃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在不侵犯他人,也不危害社会的条件下,有权表达和满足其性爱和性欲,不必存在任何外加的犯罪感、羞耻感、不道德感和恐惧感。

1976年,在美国旧金山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并且至今仍是惟一的一个“高级性学研究机构”(IASHS),并获加利福尼亚政府的全面核准,可授予“性学硕士”、“性学教育博士”、“性学博士”、和“性学哲学博士”四种高级学位。这个性学高级学府,有一些性伦理学上的信念,并由此归纳成为一个题为“基本的性权利”的文件,共有十条,可以看成是一个“性权利”纲领。

1.享有任何有关性的思想、幻想或欲望的自由。

2.享有得到性娱乐的权利,可在市场上自由地得到包括直接显示性商品物资。

3.享有免于看到性商品物资或性行为的权利。

4.在性方面自我决定的权利。

5.享有寻求并参与相互同意的性活动。

6.享有进行不论什么类型的性行为或性活动,只要这些性行为或性的行动,没有暴力强迫、没有强制约束、没有凌虐、没有欺诈。

7.享有私人性行为,不受迫害或社会干扰的自由。

8.社会应确认,每一个人,不论是有配偶的或是无配偶的,都有权利同意的社交-性生活,不受政治、法律或宗教的干预;并且,社会应有列各种人均有得到社交-性活动的可能: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处于医院等设施中的病人、因年纪而在性活动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缺乏社会技能的人、穷人、孤独的人。

9.所有性功能有障碍的人都有得到不受指责的性保健的基本权利。

10.享有控制生育的权利。假如说受教育是一种权利,社会便有义务提供教育设施,使受教育成为可能;假如说就业是一种劳动权利,社会就有义务提供训练与机会;假如就保健也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社会就要为“人人享有保健”做大量的工作;假如性权利也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那么社会便有义务为人们性权利的实现提供保证。第8条中所申述的,是社会特别有义务做必要的工作以便那些最不容易行使其性权利的人得到照看。

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意义 篇6

【摘 要】“性”是任何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性知识掌握的多寡关乎着人一生的“性福”。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性健康教育 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力求将大学生培养成知识全面,精神风貌良好的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必然。我国文化底蕴厚重,然而,在性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却远远不够。大学生一般为18至22岁,从其心理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大学生于情于理都应该对性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谈性色变,或走入对性的理解误区。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性教育的必要性

“食色性也”,性是人类生生不息得以繁衍的自然现象。性与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是人的正常欲求,也是婚姻中重要的一部分,婚姻中性是否和谐对整个家庭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经历过青春期,身体各组织器官已趋发育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对性的渴望和时常产生性方面的冲动甚至幻想都是正常的。然而,在大学阶段,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谈性色变”,部分学生对性可谓又好奇又害怕,当谈到性话题时,刻意回避,但又极其渴望自己内心的问题和困惑得到正确解答。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开放的媒介,不乏一些不良媒体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性信息,或一些商家为了促销以性作为噱头炒作。使青年学生无所适从,要么陷入性罪错的困境,要么陷入性自由、性开放、性泛滥的泥潭。那么,处在学业最后一站,距婚姻已可谓是“零距离”的大学生,怎么能不懂性,不知性?故而,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二、大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目前,虽然一些媒体不乏性信息,但社会对性的态度仍然是很闭塞隐晦的,仍然处在“害羞”状态,认为性是决不可“拿到桌面上来讨论”,不然便有辱斯文,思想淫乱不正当。长期处于对性认识有偏见或对性持扭曲态度的社会,会导致青年学生难以对性摆正态度。虽然“无性则无人”毋庸置疑,但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极其不容易的。如今我国已经意识到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然而社会对性的态度却无法紧跟这一形势,更改于朝夕之间。

2. 学校原因

社会教育对学生是一种间接式的耳濡目染,学校才是大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的学校对性教育是忽视回避的,并且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曲解,认为学校主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性教育是旁门左道。还有的认为,性是一种本能,婚后自然要经历,何必多此一举。有的学校对性教育存在畏惧心理,不敢贸然引入课堂,生怕给学生讲解性方面的知识会让学生的兴趣(性趣)骤然燃起,助长学生偷尝禁果。除大学外,中学对性教育也十分畏惧,部分学校甚至出台一些极端规定,如女教师不可穿着丝袜上课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性知识严重缺乏。

3. 家庭原因

一些家长观念滞后,忌讳谈论性,认为在孩子面前谈性很荒唐,甚至认为会引起孩子的邪念,从而不好好读书。孩子在性方面有困惑和不解时,父母会不知所措地搪塞或斥责,怪孩子“思想不健康”。别说是大学生,纵使是幼儿园的孩子,当他们向父母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时,换来的答案往往是“捡来的、抱来的”。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也导致了大学生性教育缺失。

三、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性,端正自己的性态度,纠正性偏见或性的随意性,能够安之若素地享受自我的性行为,并能将性行为控制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范围内。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积极的恋爱观,使他们在与异性交往时把握好尺度,做到“发乎情、止乎礼”,尊重异性,尊重生命。

2. 有利于大学生生殖健康,免遭性疾病的侵扰

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性生物学知识,避免意外妊娠,免遭性侵害,促进生殖健康。在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使他们学会调节性冲动,遵守性道德规范,避免草率陷入危险的性活动,免遭性病、艾滋病的侵袭。

3. 避免受到外来良莠不齐的性信息干扰

目前资讯十分发达,一些不良的性信息充斥着媒体,学生如果不能从学校途径获得科学正确的性知识,很难去判断媒介性知识的良莠。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学生掌握了科学全面的性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就能够辨明是非,抵御不良的性影响、性诱惑。

4. 有助于社会稳定

性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却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涉及当事人双方以及国民健康、社会道德。倘若大学生缺乏性知识或性责任感缺失,就可能导致意外怀孕、堕胎、性病、艾滋病传播等问题的产生,不仅给他们的身体心理造成伤害,还会败坏社会道德风气,造成社会混乱。故而,在大学生中开展性教育普及性知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让其知道“一人乱则会乱社会”,这样才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拥军.从传统到现代:性法律理念的更新与调整方式的转换[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04):21-23.

中职学生性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 篇7

1 抓住课堂教学, 开设青春期性教育课, 传播科学的性知识

课堂是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主阵地, 中职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进行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规范教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共同探讨青春期性常识, 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并控制自己。

2 通过主题班会、团报等活动, 进行正确的丰富多样的行动指导

课外活动是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外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 因势利导开展相应的活动, 如青春的序曲:搞好动员和培训。青春的叮咛:开展“未来的白衣天使你准备好了吗”座谈会。青春的脚步:开展我与祖国共成长的读书和制作手抄报活动。青春的风采:通过一年一度的护士节、天使风采、求职简历比赛等活动, 培养学生健康成才的信心, 使学生心灵在活动中得以释放, 扩宽他们的感情天地, 把友谊与集体的温暖融化在健康成长的氛围之中,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学校注重发挥校刊、小报、广播站等功能, 以学生为主体, 开展“谈谈心里话”、“感恩教育”等主题班会, 让学生在自主的教育活动中获得健康的心理和相关知识。

3 个别辅导, 解决学生青春期的困惑与烦恼

青春期的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方面会有不少的苦恼, 有时在课堂活动中又不好意思将自己的困惑提出来。针对这种情况, 我校建立了青少年成长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室主要服务功能包括:青春期困惑辅导, 适应性问题辅导, 学习问题辅导, 调节情绪等。心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服务, 用个别咨询的方式解决具体问题, 学生用心聆听、教师用爱指引, 这样的咨询效果一般都比较理想。

4 课堂渗透

发挥课堂的教育功能, 把青春期性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如学校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有关学生异性交往的文章进行心理教育, 进而搞一些相关创作, 让学生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在专业课教学中, 结合“新生命的诞生”、“青春期保健”等主题学习、渗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知识。

通过以上的实践活动, 我校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随着社会文化媒体中的性信息越来越多, 学生不断受到不良性倾向的影响与骚扰, 异性交往出现更加亲密、频繁的趋势。异性交往是学生释放性冲动, 满足性需要的方式之一, 但他们刚从“天真”的世界中跨出, 并逐步进入“我”所能控制和调节的状态中, 应该说, 这时他们还是孩子, 虽然性功能等生理方面已成熟, 但心理各方面都还不成熟, 过密的异性交往对其学习和生活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何从学生的现状与需要出发, 解决他们的迷惑, 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就需要我们做比原来有更高质量的青春期性教育指导。性教育专家陈一筠教授认为当前急需建立“3道防火墙”:第一道防止未成年人的性关系, 18岁之前的学生应做到“洁身自爱”;第二道是知晓避孕和紧急避孕的知识, 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翻墙而过”的情况下, 应教授他们避孕与紧急避孕知识;第三道是了解终止妊娠的知识, 告诉学生避孕手段并非万分可靠, 一旦怀孕应到正规医院就诊。

5 实践后的反思

(1) 在教育途径上, 坚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通过家校联合, 加强对家长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培训应先于学生学习, 如果家长也像教师那样, 根据青春期性教育的要求, 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那么学生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2) 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动学习, 所有教师都应树立对广大学生性教育负责的观念, 把握我国目前的性健康教育定位于以性生理、性心理教育为基础, 性道德、性法制为核心的教育, 绝不只是简单的性生理知识的教育, 更是人格、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3) 让学生接受并喜爱性健康教育课。作为教师, 我们在传授学生科学的性生理、心理知识时应严肃认真地讲, 把正确的性信息传授给学生, 不能太随便, 以免学生误解。课堂上也不能太死板, 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活动、游戏以增加趣味性, 或组织课堂讨论, 使人人参与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能“满堂灌”, 要坚持启发式教学。

(4) 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定期出版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导报。为学生提供报刊、书籍, 开通心理辅导热线, 选择专门的网站, 帮助他们建立了解有关信息、回答问题的畅通有益的渠道。

高校性健康教育中体育干预的实施 篇8

体育运动和性是紧密相连的话题,体育运动最早产生于生物的性选择的雄性争斗,是为优生优育做的斗争,而现代体育运动则是这种竞技活动的高度文明化、仪式化的产物。[1]即使在现代的大学校园体育活动也是作为性选择,性争斗,性展示的舞台,高校性健康教育必定少不了合理地利用体育这一平台和手段进行推进。

1 问题的提出

性教育只应该有一个“终极关怀”的目标:帮助所有的个体,尤其是下一代,都尽可能多地获得“性福”。性教育面对的是青春,这些我们牺牲不起,也没有权利去牺牲的人。[2]近年来,在中国高校,校园内外出租房、钟点房的密布;校园内外投币式自动售安全套机器的出现;校园内外因情而发生的打架斗殴甚至殉情现象;大学生中的外形上的“中性化”和性格上的“中性化”现象;教育部2005年9月1日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原规定中“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条文注销,此后有关在校大学生结婚报道的出现;甚至传出有大学生傍大款,为钱而性的绯闻,等等现状曾经一度在高校内引起师生的热议,面对各种观点,社会、学校和师生感到困惑和迷茫。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那么在高校如何通过体育这一平台来促进性健康教育,利用体育干预来影响高校的性健康教育,男女生如何合适地选择体育项目以更加突出自己的性特征,符合自己的性角色,高校性健康教育中体育干预的实施应注意的问题等等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2 体育干预分析

第一,从体育专业学生方面说,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一个特殊群体,体育专业的男生往往身材高大,形象气质好,女生身材高挑,活泼健美,他们性特征突出,活动引人注目,行为活动影响大,他们在谈恋爱方面更是受同学们的关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活动具有引导和影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树立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体育专业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专业,体育学院属于单科学院,体育专业学生高考文化录取分是其他专业的70%,同时加试体育,学生大多来自中学体育骨干,长期以来的体育专业训练以及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影响必然会形成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他们具有性格开朗、为人豪爽、待人热情、讲义气、重感情、好展示等明显的专业特色,这些性格特征与体育的参与、拼搏、竞争、协作精神特点相适应。

第二,从学校体育活动方面说,对于体育课,以前主要是男女分班,现在大多学校施行按运动项目选课后,学生表现出性别差异,男生更爱选择竞争、对抗、冒险的如:篮球、足球、散打、跆拳道等项目。女生更爱选择技巧、隔网对抗、具有表演性的如体育舞蹈、韵律操、健美操、啦啦操、瑜伽、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但是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项目如轮滑、拓展运动、定向运动、户外运动则男女均表现出喜爱,这是体育起到媒介作用的好例证。对于体育教师也能感受到男女分班与合班的不同,特别是一些体育游戏如“贴膏药”“丢手绢”“找零钱”等需要男女共同参加的体育游戏。体育活动中分男女进行的项目也少不了异性的观众。总之,如何通过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比赛来发泄正常的生物能量从而疏导和排遣性郁闷减少性压抑,并且通过体育舞台在异性面前展示男性的阳刚,女性的健美;如何通过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比赛来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三,从学校管理方面说,对于高校性健康教育除了通过上课、讲座、宣传、思想工作、心理咨询以外,还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排解、释放与疏导。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又是学校管理中难于管理的学生,往往给人留下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容易冲动,好打架滋事的印象,往往十处打锣九处有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把体育专业的学生管理好了就把整个学校的学生管理好了,把体育专业的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工作做好了就把整个学校的性健康教育工作做好了。

第四,从高校性健康教育的需求方面说,高校性健康教育从实施的内容来看有性生理、性道德、性文化教育等内容;体育也有运动生理、运动心理、体育文化教育等内容,二者的很多内容是相通与互相借鉴的,如体育的竞技性与性选择的竞技性与斗争性,如体育的竞赛规则性与恋爱的规则相互遵守性,体育道德中讲平等讲公平讲尊重,在恋爱中也讲平等讲公平讲尊重;高校性健康教育的实施的方式与手段主要是开设性教育课,举办性教育专题讲座,和提供性教育读物自学与多媒体等,也需要合理地利用体育这一平台和手段进行推进。从教育的效果与评价方面,高校性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都是培养人的一个教育过程。

3 体育干预的手段与措施

3.1 通过体育运动树立良好的性形象,培养卓越的性气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性形象可以解释为人们通常认可的女性男性的外貌,形状;样子。气质,在《辞海》里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比如,人们认为男性应该浓眉大眼、魁梧高大、肌肉发达、肩宽体阔、浑厚动听的嗓音等。性气质方面男性应该刚毅、果断、坚忍不拔、胸怀宽广、有英雄气概等。

女性的形象应该是苗条修长、胸臀丰满、腰肢纤细、眉清目秀;性气质方面女性应该是活泼健美、秀外慧中、善解人意等。[3]男生在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对抗性的、竞技性的、竞争性的体育项目,如:拳击、篮球、足球长期参加锻炼以达到树立自己良好的性形象,培养性气质的作用。女生可选择难美类项目、灵巧类项目、技艺类项目、柔美类项目,如体育舞蹈、韵律操、健美操、啦啦操、瑜伽、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各种棋类长期参加锻炼以达到树立自己良好的性形象,培养性气质的作用。

3.2 通过体育来排遣性郁闷,减少性罪错

体育是安全阀,出气孔,当遇到失恋的心理危机时,不妨到运动场上去通过体育运动、体育比赛来发泄正常的生物能量从而疏导和排遣性郁闷减少性压抑,同时又可以通过体育这一媒介认识新的异性朋友,获得新的爱情,从而走出失恋的阴影。体育活动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实践性的社会活动,它要求参加者具有开放的个性和互动的参与形式这就为排遣性郁闷,减少性罪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问卷调查中调查中体育专业男生通过运动来释放性冲动的占61.9%,女生通过运动来释放性冲动占48.4%,在同类选项中比重最大。

3.3 通过体育为媒介,鼓励异性之间健康的交往

大学时代是一个渴望交往又内心闭锁的时期,通过体育为媒介,如,各种运动会、体育活动、体育课、鼓励异性之间健康的交往。例如:在高校的篮球赛上,男生通过篮球运动展示了雄性的对抗、争斗、技艺,在赛中休息时又有女生的啦啦操表演,女生展示了女性特有的性感、活泼、优雅、灵巧的一面。还有户外的拓展训练中的大多数项目如,信任背摔、天梯、毕业墙等集体挑战项目必须要男女混合分组、相互帮助、同舟共济才能完成。为男女交往搭建了一个体育的平台。

3.4 体育活动为性教育的室外、实践课提供了选择

由于性别的不同,在高校有些体育课是分男女单独开课的,如,仅限女生的韵律操、体操中的平衡木、高低杠等;男生主宰的项目如,足球、拳击、举重等项目;这些项目的选择性正好起到了培养性形象,性别意识,巩固性角色的作用。有些正相反必须要男生女生搭配才能上课,如体育舞蹈、双人滑冰、双人跳水必须要男女配对才能上课,户外的拓展训练中的大多数集体挑战项目必须要男女混合分组、相互帮助、同舟共济才能完成。从这些体育活动的开展体现男女协同和双方的不可或缺,学会相互理解与尊重。

4 高校性健康教育中体育干预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4.1 高校性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性教育课,体育干预可以作为性教育的一方面补充到性教育课中。

4.2 体育干预本身固有的一些缺陷,如,很多男女单独的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两性之间的趋同和模糊,如女性也参加足球、拳击、举重等。

4.3 体育干预只能作为高校性健康教育的一个平台,并不能解决高校性健康教育中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性法律面临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程大力.由英雄美女说起———论奥林匹克的人类生物共性和自然或原始基础[J],体育文化导刊,2004,(3).

[2]潘绥铭.中国新闻周刊[J].2005,(11):21,73.

[3]张正民.体育在青少年健康性心理形成中的应用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09,23(3).

[4]刘电芝,莫秀锋.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

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内容探讨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样本来自广西19所高校( 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水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技术学校、广西交通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广西水产学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在校大学生,以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立项项目“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现况调查”和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的课题中“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巡回讲座”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 004份,收回问卷6 744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508份因未填完内容而无效,共获得有效问卷6 236份,占回收问卷的92.5%。其中男生3 988名,女生2 248名; 本科生5 230名,大专生1 006名; 一年级学生2 688名,二年级学生2 126名,三年级学生1 422名;文史类学生2 826名,理科类学生3 410名; 少数民族学生2 684名; 广西籍学生4 082名,非广西籍学生2 154名。年龄为17 ~ 24岁。

1.2方法通过查阅文献[4,5],并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课题组统一编制涉及调查者一般情况、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道德、性与法、恋爱与婚姻、生殖避孕与优生、性行为与性健康、性的自我保护、性教育、性心理咨询、性传播疾病防治等内容的“大学生性知识及性态度调查问卷”。讲座前,由调查员向学生说明有关事项,由学生独立完成,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与封闭式不计名方式,由经过相关培训的调查员发到同学手中,同学根据自己对问卷问题的认识当场独立完成,有专人收集。调查对象填写问卷时不受干扰,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对问卷进行核实,剔除内容不完整、有逻辑错误的问卷。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统计分析调查资料用Excel 2000建立数据文件,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并计算各项分析指标的发生比例。

2 结果

2.1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有82. 2% 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92.4%的大学生知道正确使用避孕套是有效预防艾滋病方法; 但仅12.3%的大学生懂得如何正确使用避孕套。见表1。

( n = 6 236)

2.2大学生对其他性传播疾病的认知39.9%的学生知道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 假如得了性病,有90.6%的学生选择到非正规医院就诊。2.3大学生青春期生理知识知晓情况有99. 1% 女生懂得月经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91.4%男生懂得遗精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82.4%的大学生知道自慰属于正常行为; 但仅9.9%的大学生能正确回答自慰过频。见表2。

2.4大学生性器官解剖生理知识知晓率有95. 0%的学生不懂得外生殖器发育是否正常; 86.0%女生不懂得乳腺发育是否标准; 92.3%的学生对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变化产生困惑。

2.5大学生希望增加的性知识内容有65. 0% 的大学生希望增加性变态/同性恋知识,64.0%希望认识性卫生方面知识,69.0%希望了解异性交往/恋爱心理的知识,59.0%希望知道避孕/生育方面知识,61.0%希望分析性方面的社会现象,72.0%希望讲解性方面的伦理道德。

3 讨论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迅速成长及逐渐完善的重要时期,是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行为模式的最关键阶段[6,7]。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大学生对性知识的兴趣和追求总会有不同程度的关注[8]。调查显示,我国性健康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如何预防艾滋病上,有82.2%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92.4%的大学生知道正确使用避孕套是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但对其他方面知识学生了解非常有限,对细节的认识十分贫乏。虽然大多数学生知道正确使用避孕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但仅有12.3%懂得如何正确使用; 对其他的性传播疾病了解甚少,只有39.9%知道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主要与我国的性健康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防治艾滋病,而其他性健康教育内容不全面、不系统有关,将留下严重的后患。在性生理解剖方面,要帮助大学生系统、科学、全面了解人类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传授青春期的性发育和身体在青春期变化的知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第二性征发育是否正常或相关标准等方面知识,从而减少大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而对自身生殖器产生一系列的困惑、苦恼。可通过性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感; 指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和性形象,规范性行为,促进他们在性领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增强性心理控制能力,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8]。通过性法律知识的了解,可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在性方面的法律、法令和有关政策规定,自觉树立守法意识,并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调整或约束自己的性行为,更有效地保护自己,防止性罪错的发生[8,9]。教育部虽然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没有承受因怀孕而带来的一切责任和后果的能力,高校开展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非常必要[3]。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包括适时怀孕分娩、避孕措施、优生优育、人工流产及其危害等知识方面的教育,提倡文明、道德、健康的性观念及性态度,认识到只有洁身自好、珍爱生命才是预防性病的最好办法[8]。性健康教育内容要系统、全面、科学、有针对性,做到知识与技能并重,着力在“行为能力”上下功夫传导性健康教育内容,使大学生拥有如何避免“青春伤害”的积极、有效的性健康知识技能,从而提升性健康教育的实效性[10],促进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内容存在缺陷,大学生性健康知识的技能教育缺乏; 对在校大学生实施系统、全面、科学、严谨的性健康教育特别是性健康知识的技能教育刻不容缓。

对青春期女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10

1 当前青春期女生性生理、性心理与性行为的几个明显特点

1.1 性生理发育提前

研究表明, 四年级女生已经出现月经, 平均初潮年龄9.6岁, 说明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小。五年级女生有月经的仅占7.7%, 到六年级以后占37.1%, 说明进入六年级后, 女生的发育明显加快[1]。

1.2 性心理发展前加速

青春期女生性心理发展在13岁时急剧上升, 平均年龄13~14岁[1]。这时的女生不仅关注自己性别的生理特征, 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特点, 并开始明显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差异。同时她们开始对异性表现出好奇和探究, 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活动, 当有异性在场时会极力表现自己。常常私底下和要好的同学议论自己喜欢的男生, 甚至开始主动与男生约会。

1.3 性行为低龄化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面临与异性交往的困惑。一些学生自称已有恋人和约会行为。个别女生在与异性约会的时候已经有了身体的接触, 甚至有了性行为。

1.4 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的问题

与男生相比, 女生进入青春期之后存在的问题更显著, 具体表现为: (1) 月经问题带来的困扰。相当一部分女生对此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如悲伤、羞耻、紧张、恐惧、担心、不适应等。 (2) 性别认同程度不高。与男生相比, 女生进入青春期之后出现自信心明显下降、自我封闭倾向更严重、过分关注自己的外表、自我评价降低等。 (3) 在与异性的交往中, 女生大多处于被动的状态, 但却更容易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因而受到的影响也明显一些。

1.5 个别青春期女生表现出异常行为

异常行为表现为: (1) 与异性交往出现障碍。如害怕与异性交往, 压抑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 对异性交往产生罪恶感;或极度关心异性, 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不能自制, 狂热失态。 (2) 对于自己的性冲动难以理解并产生严重的负罪感, 由此出现情绪消极、意志消沉、认知活动效果下降;或者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 青春期女生性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及模式

对青春期女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既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 但总的来说, 学校是最主要的教育场所和最重要的教育阵地,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完成。

2.1 青春期教育课程及专题讲座是向青春期女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基本途径

要想对青春期女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性健康教育, 必须把性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 要改变了过去《生理卫生》课只单纯地讲解一些生理卫生知识的局面, 而是在生理卫生知识中充实对青春期女生性心理、性道德、性保护的全面教育。在教授形式上, 摆脱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把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融于一体, 本着适时、适宜、适度的原则, 为不同年龄段的青春期女生量身定做适合她们口味和需求的性教育知识大餐。如对于小学生, 应以健康生活知识、生理健康知识、人口与人口环境、人口与人口素质等为主要内容, 力求让孩子们通过了解自身的生理发展状况, 学习一些生理健康知识, 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初、高中学生, 则应“开门见山”, 讲授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青春期性健康知识及预防性病、艾滋病等内容, 并与国情教育、人口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2]。

2.2 主题班会

对于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可以进行集体活动的问题, 用主题班会的方式更适宜。可以采用心理剧、工作坊、趣味问答、动手制作、知识竞赛等互动形式, 将性健康知识、性道德、性保护、人口意识、环境保护等内容, 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2.3 心理咨询

对于个别女生的问题, 尤其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等问题, 心理咨询的方式更恰当。中小学应建立心理辅导室, 并设置专门的有较高素质的心理辅导教师。

2.4 建立文明科学的性文化学习环境

在学校内为青春期女生建立一个文明科学的性文化学习环境, 如在图书馆、阅览室放置一些健康有益的相关书籍, 在学校区域网络上提供一些适合青春期女生观看的资料等。还应在班级里创造一个健康、宽松的男女交往环境, 营造一个能使青春期女生性意识健康、性情感稳定、性适应良好的心理环境非常重要。

2.5 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较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一些相关部门应开通热线电话, 形成以性健康教育为主, 以性心理疏导、生殖健康服务、少女意外救助等项服务为一体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救助工作模式。

2.6 性健康教育有效的方法及模式

无论采取什么途径, 在对青春期女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时都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模式, 具体有3种: (1) 认识、判断、鉴别能力训练:主要以向青春期女生传授相应的生理、心理知识, 使她们在观看、阅读等活动中达到接受、认同、选择、判断、缺失、震撼等为目的, 以提高其认识、判断、鉴别能力。具体的方法有观看影像资料、专题讲座、直观教具课堂讲授、读书指导、设置故事情节、问答、对话、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 (2) 行为训练:主要通过角色表演、角色换位、心灵剧、行为训练、行为改变、行为强化等活动进行相应的情感激发与行为培养, 在思考和行动中唤醒其情感体验, 控制相应的行为。 (3) 反思体验:学生对情境的感受、行为训练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效果进行反思, 目的在于将训练过程中掌握的方法、步骤延伸到类似的其他情境中, 并对训练结果进行总结。活动方式有:运用知识呈现并分析问题;设计情景, 实际练习;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自我暗示或提醒;课外实践, 长期训练。这样就可以形成观念、内化体验并形成习惯。

3 进行青春期女生性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正确认识青春期女生性健康教育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为青春期女生的生理发育提供了物质前提, 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她们观念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尤其是便捷而又广泛的大众传媒又使青春期女生性知识混杂、性成熟提前, 性心理可能会受到不健康内容的影响而出现偏差, 会影响到她们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情操的形成。就目前而言, 我们的青春期性教育活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存在不大重视及不知道怎么进行, 甚至还认为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正确认识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 将青春期性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是首要问题。

3.2 青春期女生性健康教育应该建立一个完整、连续的体系

从横向上看, 家庭应该是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第一场所, 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同时还要改变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状况, 发挥社会文化的导向作用, 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从纵向上看, 应该在孩子幼儿时期就由家庭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 青春期之前应该在学校里开设相应的课程, 进入青春期以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上有所侧重, 在途径、方法方面有所不同。

3.3 青春期性教育要与性培养相结合

性教育是外在信息, 通过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知识教育, 引导青春期女生朝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性培养则是个体在性萌发、性成熟的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中, 通过性教育和青少年的自身实践及内省, 得到一种使自己逐渐形成符合自身性角色的气质、情感、行为和习惯的内心体验, 使他们内化接受到的外在信息, 并达到自知、自爱、自尊、自律。此外, 青春期性教育还要进行更为广泛的人格教育、理想教育及人生观、世界观、纪律与法制教育。从内容角度讲, 生理结构是基础, 心理层次是重要组成部分, 性道德教育应该是核心。同时, 还要进行性别教育、性健康教育、性美感教育等。如在女生月经问题上, 不仅要讲授为什么来月经、它对女性有什么意义、怎样做好卫生保健, 还要启发女生如何做女人, 告诉她未来要承担做母亲的责任。而要做母亲, 就要学会如何充实自己, 保护自己的身体。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 坚持适度原则, 这样才会既尊重别人, 又得到别人的尊重。

爱情教育也应该是青春期女生性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中学生谈恋爱的现象禁而不绝, 并且出现普遍化、低龄化、公开化的苗头, 对此教师和家长采取压制、批评的方式或默许、纵容的态度都是失职。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让青春期女生认识爱情、理解爱情, 并和审美教育、人格培养、道德理想教育联系起来, 让她们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 如何把爱情和个人的生活和未来以及理想等方面结合起来, 学会做一个好女人, 才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出路。因而, 从这个角度讲青春期性教育应该以爱情教育为主, 以性教育为辅[3]。因为没有爱情教育而只有性教育的青春期教育, 只会导致生物利己主义的泛滥, 而不能将人性提升至人类文明的高度。

3.4 对青春期女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也应是学校及家庭青春期性教育的重点

进入青春期后的女生, 因为自身的一些生理特征以及外界的不良评价, 可能对自身的性别产生一定的排斥甚至厌恶。这种对性别的不认同将会明显影响到她们的心理健康、认知能力及社会角色的定位。一些女生或开始自卑, 放弃努力向上的精神, 或开始有意否定女性特有的性别特点, 让自己从外表到性格都像男生一样。所以让青春期女生有良好的性别自认, 达到生理性别、心理性别与社会角色的同一性, 也是青春期女生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5 青春期性教育要适时、适度、适当

(1) 适时是指对青春期女生进行教育时要抓准时机, 提前延后都不会达到最佳效果。过早会因学生发育程度不够而产生心理负担, 影响效果;过迟会失去教育时机, 失去教育意义。而且, 即便是同样年级、同年龄段的青少年, 由于生活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以及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的不同, 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也会明显不同, 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时机也会有差异。据我们的调查及研究, 较为恰当的年龄是小学六年级或者初中一年级, 这个时期的女生一部分已经有了第二性征的出现, 大部分女生已经开始对这些问题较为关注, 是她们最迫切想得到相关信息的年龄, 适时去做青春期性教育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2) 适度是指对青春期女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要根据她们的年龄特征和承受能力来进行。教师及家长要掌握分寸, 防止过度;讲授内容既不能过于详细, 又不能过于简略。因为“性教唆”和“性教育”仅仅一步之遥。 (3) 适当是指家长及教师对青春期女生进行教育的态度和方法。首先要有严肃的态度, 提倡平等的原则;其次还要关心、理解、尊重青春期女生。因为处于这个阶段的女生一般比较敏感, 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方式方法不当常常会适得其反。此外, 教育方法要多样化, 要照顾到普遍性和特殊性, 要考虑到女生的性别特点, 要注意保护她们的隐私[4]。

青春期女生性健康教育可以单独进行, 也可以男女生同时进行, 即有关男生的内容让女生听, 有关女生的内容让男生听, 这样既助于青少年对异性的了解和彼此间的友谊关照, 也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

摘要:青春期女学生由于生理的急剧变化往往会导致很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因而进行及时、有效的性健康教育对其形成健康的性意识、稳定的性情感、良好的性适应、高尚的性道德和正确的爱情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春期,女生,性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郑瑞霞.关于青春期女生性健康教育的综述[J].甘肃教育, 2008, (9) :8.

[2]王兰英.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5, (4) :44-45.

[3]字飞, 曾宏燕.爱情教育是做人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4-08-26 (6) .

上一篇:高强支护技术下一篇:审计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