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

2024-05-02

中国文化走出去(精选十篇)

中国文化走出去 篇1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目前中国的文化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服务业贸易一年逆差大概为1 000多亿美元,仅旅游方面就占了700多亿美元。我们在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只有一项有优势,就是文化制造业,一年的贸易顺差大概有200亿美元。但文化制造业主要局限于硬件产品,比如说玩具、娱乐设备、乐器等等,是制造业和文化交叉的产品。

陈少峰指出,加强文化竞争力,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从市场发展格局来看,虽然目前市场容量已经不成问题,但这些年文化产品出口、对外文化贸易方面还是比较弱,仍然以文化事业交流为主。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篇2

号称“世界最绚丽舞剧”的《潘多拉传奇》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进行了3场演出,吸引了数万观众。《潘多拉传奇》的走红,与前不久迪斯尼音乐剧《狮子王》在上海大剧院的连演百场,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全球演出业的自由贸易中,西方文化产品因拥有品牌、销售网络等优势而在演出市场上占尽风光。相形之下,坐拥“五千年文化资源”的我国文化产业如何走向海外市场,更加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演出面临“贸易逆差”

作为第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系列演出之一的《潘多拉传奇》颇有观众缘。但其并非完美,无论从舞美、服饰或是灯光效果上,它都远不及我国最近推出的一些剧目,如山西舞剧《一把酸枣》。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潘多拉传奇》被誉为“世界最绚丽舞剧”,令观众趋之若鹜。

在演出舞台上,“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成为不争事实。上海国际艺术节超过半数的演出剧目都来自海外,且上座率都比较高。

各国的文化产业无论从生产规模、在GDP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来看,都愈显重要。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至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等;美国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位居出口的第二位。与此同时,大量传统行业也正由于文化要素的注入而悄悄改变了其原有生态。品牌、设计等非物质因素在商品的价值构成中愈益凸显,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精神经济时代的特征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文化一改过去赞助的接受者和被施舍者的面貌,迅速成长、摇身一变,成为新兴产业的支柱。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一向是文化艺术赞助的大国,1997年工党上台后,破天荒地提出了“创意兴国”的治国方针,力图以创意重写新世纪英国的复兴之旅。其后,西方各国竞相效仿,先后将创意的生产、积累和应用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乃至我国台湾、香港以及日本、新加坡、韩国也不甘落后,争相提出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的纲要和白皮书。

和出版、电影等行业相比,中国的演出贸易堪称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得最早,开放程度最高,因此也面临着最为激烈的“文化贸易之战”。而统计显示,我国演出业贸易逆差一直严峻。

2005年,上海引进海外演出451批,派出项目215批;今年4月至6月,北京市出访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项目共37批,而引进的则有83批,仅对俄罗斯一个国家,我国演出输出和输入的比例就为1∶10。

一位演出业内人士表示,更令人忧虑的是,引进中国的演出几乎全是商业演出,国外演出商赚走了大把真金白银。而我国输出海外的则多为“友情出演”,往往是赔本赚吆喝。我国演出商在海外市场的收获,只是西方演出商所得的“零头”。

酒香也怕巷子深

“中国文化很有吸引力,只是在国际市场上的宣传、亮相太少太少了,所以几乎没有人知道她有多么精彩!”首次来到中国的法国演出商蒂姆·皮尔斯对记者说。尽管从事这一行业已有10多年,他却说不出任何一部中国剧目的名字,只能好意而抱歉地微笑。

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内蒙古剧目成为外商你争我夺的“香饽饽”。这再次说明了,中国文化是好酒,怎奈酒香却怕巷子深!

上海文化广播管理局影视剧涉外处处长贝兆健认为,尽管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渐渐繁荣,但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更缺乏通晓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又有品牌意识的文化商人。

“中国的京剧、杂技在海外市场已经闯荡了几十年,至今只能沿街卖艺,互相压价竞争,就是因为我们极度缺乏打造中华文化品牌的意识,浪费了老祖宗留下的丰厚遗产。”

上海大剧院院长方世忠也表示,我国文化企业与海外同行从综合实力到文化产品生产、营销以及塑造维护文化品牌等方面都存在惊人差距。“我国何时才能出现像迪斯尼那样的‘百年老店’?”

打造品牌非一日之功。不过,要推动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去”,政府应在资金、税收方面对文化企业提供更多优惠。

文化部近几年制定了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已经给民营企业出口文化产品初步打开了政策通道。而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孙明章认为这还不够,他建议,对于缺少固定资产的文化企业来说,真正在开拓海外市场上的帮助,应当是政府在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或者建立中国文化外贸基金,而不是事后退税返还的机制。

《云南映象》的启示

中国文化在海外市场的“缺席”,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所催生的一批年轻且具备国际视野的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演出商,正在迅速向国际进军,成绩斐然。尽管它们还很稚嫩,却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舞蹈家杨丽萍制作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的前一天,正式启动声势浩大的全球巡回演出:从深圳出发,将走遍欧洲各地。

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说,《云南映象》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将在全球8个国家10个城市演出200余场,预计票房收入达1700万美元。

丹增说:“云南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对海外市场具有强烈吸引力,因此云南的文化企业要敢于把国际市场当成主战场!”

在国外,这个剧目被改名为《香格里拉》。因为在西方人眼中,仅仅这个脍炙人口的名字就足以带来浓郁的东方情调。这部本已精雕细琢的舞台作品再三改动,整整压缩了一个小时,以适应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

中国文化拿什么走出去 篇3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是小题大做,不就是1分多钟的舞蹈嘛,干嘛要如此较真呢?但我认为这绝不是一个小问题!

记得两年前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开幕式上,我们动用千万元人民币展示了一台没有任何文化标识、类似春晚的综艺节目,许多应邀参加开幕式的外国嘉宾却完全不理解晚会要表达的是什么主题,他们甚至认为,中国的艺术家们是不是每天就在这样的晚会上唱唱跳跳、玩玩杂耍而已。同样是在俄罗斯,2003年,圣彼得堡建市300周年,他们的庆典晚会是由著名的马林斯基剧院呈献的一台歌剧、芭蕾、交响乐经典片段集锦,每位到场的观众无不在这种高贵典雅的氛围中体会了俄罗斯文化的精髓与厚重。

改革开放,而西方世界也适时把握机会,将最能够代表本国文化水准的东西送到中国。于是,中国人有幸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柏林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瓦格纳歌剧、百老汇音乐剧……

在西方世界将自己优秀的文化艺术传输到中国的时候,中国走出去的又是些什么呢?

近年来,一部分有政府支持、企业资助的演出在国外的某个知名的或不知名的演出场所租个场地演完就万事大吉。至于演出团体和个人的水准如何,演出的质量如何,演出之后会有怎样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似乎没人去考虑。所以,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出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监督机制,尽可能让那些真正能代表中国一流文化艺术水准的团体和艺术家们出国展示交流,让国外的观众在欣赏精美的中国文化艺术产品的同时能够逐渐加强他们对中国的认识。

今年6月份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开幕式演出上,一场由中国人自己创作、导演、演出的中国歌剧《诗人李白》在歌剧故乡意大利罗马亮相,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也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这是历届在海外举行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中首次以歌剧作为开幕演出,同以往林林总总的综艺晚会相比,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飞跃!

记得《诗人李白》演出的时间是那晚的21时,而在音乐中心的另一个大厅里,18时是一场指挥家古斯塔夫·杜达梅尔指挥意大利最好的乐团圣·契切里交响乐团演奏的《马勒第三交响曲》。尽管当晚得登台执棒,我还是不愿失去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剧场内座无虚席,人们的情绪被洪流般的激荡和天籁似的宁静而牵动着。演出结束后,随着还在默默体味着音乐带来的超脱与凝重的人流走出剧场,刚一出大门,只见广场上披红戴绿、舞龙弄狮,高音喇叭中传来阵阵尖声尖气的音乐,环顾四周只见很多意大利听众有的诧异,有的皱眉,还有的加快了离开的步伐。我怀疑听完18时马勒交响曲的意大利听众,如果怀揣着21时歌剧《诗人李白》票,怎能有勇气二度跨进剧场大门?

我完全理解主办方烘托喜庆气氛的初衷,但这种方式却并不容易被西方观众所接受,他们更习惯于在安静、平和的氛围中走进剧场,静静欣赏有文化含量的艺术形式。事实上,国外庆祝节日的疯狂程度甚至高过我们许多,但是他们绝不会把自己的文化年搞成一个类似商品博览会或是宴会的模样。当我们逐渐意识到该拿出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时候,是不是还要想到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这种交流。

中国文化走出去 篇4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 在此期间他们必然与中国人接触交流, 因此, 这是一个很好的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机会。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者, 有责任通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尤其是提高学生用英语恰当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

1 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英语教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强调英语的工具性, 教学内容主要是语法、语音和词汇知识的讲解, 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很不重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 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 我国的英语教学才开始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2]开始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才渐渐得到认可。但是, 文化教育主要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传授, 是单向的, 而对于中国文化如何用英语恰当的表达涉及很少。现实生活中与外国人交流时当被问到一些有关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时, 不能正确地表达, 无法真正地实现有效的交流, 无法弘扬中国的文化, 甚至会导致交际失误, 造成外国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产生误解。这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完全背离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1.1 教学要求

从《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中, 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已逐渐加大了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学要求》提出, “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 侧重职场环境下交际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同时, 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3]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基本要求》对中国文化教学的要求表述过于宽泛, 对于中国文化教学的实施及评估等方面缺少系统的描述。这就造成各个院校按照各自的理解去布置中国文化部分的教学。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细则去指导, 把握起来也有很大的变数, 擅长的部分教师就多讲些, 不擅长的就少讲些, 在取舍上随意性很强, 中国文化教育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1.2 教材

教学目标实现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教材的选择。[4]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着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施, 现有的高职英语教材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很充分, 只要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授课, 就能很好地给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而教材中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知识的材料却很少。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低下。

1.3 测试

现有的高职英语测试中缺少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 学生普遍把通过英语测试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 因此许多学生经过题海战术虽然毕业前通过了英语测试, 但是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涉及到和外国人交流合作时, 仍然无法与外国人深入的交流。

1.4 教师

教师不仅要履行教学责任, 还要承担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5]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在上学期间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国文化英文恰当表达的内容, 加之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重, 课时量较多, 普遍存在超负荷工作的现象, 因此在中国文化英文恰当表达方面水平普遍不高。

2 教学启示

2.1 充分利用英语国家到我国的外教

近些年来, 高校当中外籍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 他们到高校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教授英语, 相当一部分也想通过在高校教学中了解中国文化, 对我们来说这是很好地宣传中国文化的机会。外籍教师与学生交流所营造的特定的语言环境, 可以帮助学生大胆地尝试性地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的文化, 并且在外籍教师的帮助下, 使表达更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 这样就更有利于文化的进一步深入交流, 更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走出去”。

2.2 加大中国教师在中国文化讲授方面的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这方面的水平。因此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 使广大教师能够从文化的视角去讲授英语课程, 能够有意识地将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文化意识。

2.3 加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要做好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教育, 需要就大纲、教材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中国历史悠久, 各种哲学思想, 文学作品都非常丰富, 哪些内容纳入到英语课堂上, 教授到何种程度, 教学活动如何展开, 如何平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所占的比例, 这就需要认真地研究、遴选, 做出具体的描述, 制定具体的细则指导, 使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把握, 培养出能够用所学的英语宣传、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能力的人才。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要紧紧围绕英语教学大纲, 从国内外外语教材中吸取文化教学有益的经验, 为我所用。合理地加入中国文化, 设计好相关的课后习题训练, 编写出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特点, 有利于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 符合中国国情的教材。

2.4 在测试与评价中融入中国文化

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但是大环境仍然是应试教育, 测试仍然是教学的指挥棒, 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测试的内容。因此, 我们要加强高职英语测试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研究, 合理地加大各种英语测试中中国文化知识的考查力度, 充分利用测试积极性的一面, 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 逐渐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5 开设相关的选修课, 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相关的选修课和课外资源是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延伸。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设与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相关的或者是中英文化对比的选修课, 选取采用中英文双语注释的, 通过双语教学的形式展开。当然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讲座, 这都会对学生很有帮助。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资料, 给学生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目。很多电影电视作品都配有双语字幕, CCTV9就是一个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好的电视频道。教师们要向学生介绍这些很有利用价值的学习资源。除此之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 比如用英语表演中国寓言故事等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快速提高。

3 结束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 是一种需要, 也是一种必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 我们需要以积极的态度, 寻找有效的途径, 采取可行的措施。努力使每一名大学生都能成为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因此,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融入中国文化, 让学生们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是交流的需要, 更是时代的需要, 必将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摘要:今天,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然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教育情况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用英语恰当表达的能力却令人堪忧。该文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高职,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宗炎.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宋梅梅.顺应高职教育发展深化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0) :90-93.

[4]张淑华.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 :124.

中国文化走出去 篇5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它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运用文化力量推动发展的一种策略。

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人文情境与文化生态,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地的心声,展示社会、民族、地区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状态是文化当代性的核心,也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出发点。在过去的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当代文化的忽视,重点大多集中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张扬之中,舞狮子、打太极依然是不少对外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导致国外一些人以为现在的中国依然是个长袍马褂的封建社会。“文化中国”形象中长期欠缺鲜活的、丰富的、多元的当代科技、文化、经济元素。因此,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当代”和“传统”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同时,必须立足当代、立足本土,展现既积极、平和、快乐又存在矛盾的真实中国,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的载体。文化符号不仅与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息息相关,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密不可分。正如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多次的中外民调以及对外传播的现实基本可以证实,目前被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依然是以传统文化为主,故宫、孔子、功夫、兵马俑、瓷器、京剧、美食等耳熟能详的传统符号依然是主流,在海外甚至有“孔夫子+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有失偏颇的戏谑之说。因此,寻找和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务。在文化符号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提升中国当代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尤其是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符号建构急需加强。只有多元、现代的文化符号才能展示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形象。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沟通、对话、交流是其传播的基本形态。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输入其核心都是强调文化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熏陶和感染的力量。因此,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国家、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资金大、场面大、时间长、话题多、关注度高,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大型活动毕竟是短期的,时间和作用都具有短期性、即时性的特点。如果仅仅依赖大型活动,文化的传播效果还是有限的。而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具有日常性、长期性,弥补了大型活动的缺陷,其渗透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长期效果更为显著。

中国文化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和而不同”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主张,和谐、宽容、共享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文化目标,在认同差异、接受差异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互相对话,最终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多元、创新的原则,坚持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创新与积淀的整合。一方面,必须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内容、新的观念,才能保持中国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赋予中国文化新的影响力、辐射力。

1. 有关“文化符号”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文化符号”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

B.民族文化意义和理念要通过“文化符号”呈现出来。

C.政治、经济影响力是提升文化符号的影响力的`前提。

D.“文化符号”具有当代性才能呈现它应该有的活力。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打太极、舞狮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依然是不少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对这种文化传播活动作者显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B. 文化传播的出发点是关注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人文情境与文化生态,表达中国人此时此地的心声,展示社会、民族、地区的生活精神和文化状态是文化当代性的核心。

C. 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其根本的传播形态是沟通、对话、交流。

D.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哈佛大学等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因此美国文化的影响力都体现在其当代性上。

B.之所以在海外有“孔夫子+中餐馆=中国文化”这一戏谑之说,是因为我们没有建构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文化符号。

C.由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应具有日常性、长期性。

D.“和而不同”是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定要坚持的文化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最终达到共处、共享的世界文化大格局。

参考答案:

1.D 2. C 3 A

中国文化走出去 篇6

【关键词】走出去;孔子学院;发展;对策

【作者单位】刘旭,首都师范大学。

从2004年创办第一所孔子学院,到2014年12月遍布世界五大洲126个国家的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10年间,孔子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及取得的成绩,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也成为国内外热议的焦点,其运营方式的合理性、传授汉语的专业性、传播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师资队伍的建设性、长期规划的科学性都成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学科的重点研究课题。

2014年9月25美国芝加哥大学宣布停办孔子学院,2014年10月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宣布于2014年年底终止与中国孔子学院已达5年的合作,不再续约。短时间内连续两所美国大学宣布停办孔子学院,引起了轩然大波,将孔子学院推到风口浪尖上。美国芝加哥大学108位教授联名建议叫停孔子学院,理由是担心汉办建立的孔子学院的“政府背景”和“不计成本”的投入方式,会影响“学术自由”。国内的舆论则倾向担心孔子学院的相继停办,国家的投入会付诸东流,甚至部分专家学者为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未来忧心忡忡。但是时隔半年(2015年5月),不仅美国没有发生大规模孔子学院停办事件,而且对其他国家甚至是美国的其他孔子学院也影响甚微。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孔子学院发展现状,对其分布情况、运营模式、性质和功能、效益分析及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分布情况

根据表1数据统计分析,建立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州为欧洲,占已建孔子学院总数的33%;美洲位列第二,占已建孔子学院总数的32%;亚洲位列第三,占已建孔子学院总数的22%;非洲位列第四,占已建孔子学院总数的9%;大洋洲位列第五,占已建孔子学院总数的4%。见图1。

孔子學院的这一分布情况,反映了国外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需求情况的主要特点:第一,发达国家对汉语的需求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第二,欧洲、美洲的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需求远高于亚、非及大洋洲;第三,孔子学院战略布局对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倾向性;第四,亚洲是孔子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孔子学院发展战略中“陸邻”的重要部署;第五,我国与欧美的公共外交较频繁。

二、孔子学院性质和功能

1.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非营利性特点较为突出,经济收益将继续投入到孔子学院的建设和运营中去,中外双方不收缴任何费用;2.孔子学院虽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但其总部——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隶属于中国国家教育部,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 3.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单位97%为大学,3%为国内政府机构(省政府、省教育厅等);4.由合作的中外双方各任命一名理事长及院共同管理孔子学院,合作共管的管理方式使孔子学院受到国外学校和师生的热烈欢迎; 5.外方为孔子学院的建设提供场地、运营经费及工作人员,中方为孔子学院的建设提供运营经费、工作人员及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资源。

三、孔子学院效益分析

第一,孔子学院经过10年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品牌项目,被刘延东副总理誉为深化人文交流的响亮品牌,孔子学院是我国公共外交的一大创举,得到了中外多方的认可和欢迎。第二,孔子学院有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孔子学院的教育和培养有助于消除国外对我国的误解和偏见。第三,孔子学院是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机构扎根国外的窗口,满足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需求,推动汉语成为世界第三大语言。第四,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国际型复合人才。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事业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作为支持和保障,这一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培养了大量的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的优秀师资,他们走出国门为这项民族和国家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五,培养了新一代亲华友人——外国青少年。孔子学院帮助当地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这一举措使更多国外中小学生有了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机会,培养其对我国及我国人民的亲近感,成为亲华友人。第六,孔子学院扎根国外,带着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将更多的外国友人引进来,加大了来华旅游人数、留学人员规模。第七,外方经济投入比重超中方,2014年外方现金、人员、教学场地及水电消耗等各项支出为4.43 亿美元,增长40.6%,中方支出2.95 亿美元,增长8.1%,中外方投入比例为1∶1.5,专用教学面积达到50 万平方米,增长20.4%。

四、孔子学院发展现状

1.办学模式

一是国际化办学模式突出。孔子学院系我国在国外传播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其依托国外大学、扎根当地的办学模式,无不体现国际性的办学特点。孔子学院教学师资主要由我国派出的教师、志愿者及当地的本土教师构成,师资队伍建设同样体现着孔子学院的国际化。

二是多元化办学模式突出。为满足当地学生需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孔子学院开设课程也呈现着多元化的特点。如开设移民局官员的汉语课、中华才艺课程等。孔子学院的教学手段也体现着其多元化的特点,如网络远程课程的开设、新汉语计划项目的启运等,不断满足各国各类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

三是民间化办学模式突出。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构成主要由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的中外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推荐,由孔子学院总部统一选拔、培训,派出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和志愿者等,具有一定的民间色彩。服务当地民众、满足当地民众的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需求,更是其民间化的重要体现。

2.办学情况

孔子学院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据孔子学院2014年度工作报告统计,2014年孔子学院中外专兼职教师总数33745 人,比2013年增长17.7%。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次约6.7 万个,注册学员111万人,比2013年增长30.6%,有15 家孔子学院注册学生超过万人。2014 年有282 所孔子学院课程纳入所在大学学分体系,占已运营孔子学院总数的2/3。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也随着当地学生的需求,实行学分课和非学分课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孔子学院正将汉语推向各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地区)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见表2。

表2 2006—2014年孔子学院学员人数及教学班次情况统计表

3.国际影响力

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中外的支持力度,二是当地师生或民众的参与情况。通过表3可以看出活动场次虽然每年都在增长,但是比起参与人数的增长,其增长幅度过小,体现了孔子学院深受当地师生和民众的欢迎和喜爱。参与人数大幅增长,也体现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甚至中国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表3 2006—2014年孔子学院举办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及场次情况统计表

五、孔子学院现存问题及建议

1.测评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先进孔子学院的测评体系和指标尚未公开,也不明确。孔子学院发展壮大的同时,需要建立科学的孔子学院测评体系。这一体系可把孔子学院办学质量、文化活动、中外合作情况、当地影响力、教材编写及推广情况、独创性等作为一级评测标准,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分成更细的二级评测标准。建立一套标准的测评体系有助于量化评估各个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对其优势和劣势进行科学判断和测量,有助于孔子学院的平衡发展。

2.仍需进一步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

孔子学院的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是其办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这三个方面得不到保障,将制约孔子学院的发展。教师的水土不服会主要体现在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因此须加强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孔子学院国际汉语教师选派质量,从主观上帮助孔子学院克服水土不服。教材是孔子学院教授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依据,教材的水土不服会使海外的汉语学习者感到汉语难学、汉字难写、中国文化难懂,出现学习者“知难而退”的现象。如何将教材的内容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是孔子学院教材编写与推广的主要目标。

3.官方色彩需进一步淡化

孔子学院与其他国家语言推广机构一样,都具有官方背景,这是因为语言传播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须将其提高到国家意志的层面。但官方色彩过强,将会招致外方的防备甚至抵制。这就需要在发展阶段引进民间资本,淡化官方色彩,搭起公共外交、两国人民交往的桥梁,把孔子“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重要思想传递给世界人民。

4.汉语及中国文化资源人工智能化开发仍显不足

HSK、YCT等汉语水平考试的人工智能化仍需加强,现采取的考试仍是传统的答卷式传统方式,可考虑采取像考国内考“交规”一样,电脑答题、随时组织、随时考试、现场出成绩的方式。同时,汉语及中国文化学习软件的开发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是现代及未来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孔子学院的网络平台传播,其公益性、可持续性、多样性更强。但如何将在线课堂推广到世界各地,推广到需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者的身边,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5.应对外媒舆论造势为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设置的障碍,故意曲解孔子学院等突发状况应急预案机制须进一步完善

虽然美国孔子学院停办风波事件对孔子学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美国孔子学院建立的数量之多,居美洲,甚至居全球之首,美国虽舆论造势抵制孔子学院,但行动上却未停止建立孔子学院的脚步。从这一点上来看,美国芝加哥大学孔子学院停办事件并不像美方蓄意舆论造勢抵制孔子学院这么简单,而是有更深层的政治意图,但其手段拙劣且经不起推敲。对于这一事件,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预测并应对外媒的蓄意抵制、恶意攻击,提前发现并预测舆情,做足准备,不卑不亢,不慌不忙,让恶意攻击打在棉花里,发不出威力。同时,也要加快孔子学院走向世界、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恶意对中国、对孔子学院的曲解苍白无力。

六、小结

如果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带着中国和中国人民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那么在这个舞台中央,让中国和中国人民闪耀的则是汉语和中国文化,孔子学院正是让汉语和中国文化带领中国和中国人民闪耀于世界舞台中央的不竭动力。孔子学院为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和研究,为国家决策提出建议和参考。这就要求孔子学院快步走向世界的同时,对孔子学院发展的探索和研究不能紧随其后,而应先行一步。

[1]孔子学院总部. 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2014年[Z]. 国家汉办官网,2015.

[2]孔子学院总部. 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EB/OL].国家汉办官网, 2014-12-07.

[3]莫言. 孔子学院:怎样讲好中国故事?[R] . 孔子学院总部,2013.

[4]吴瑛. 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J]. 学术论坛,2009(7).

[5]赵金铭. 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与教学前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6]陈曦. 孔子学院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 对外传播,2009(5).

中国文化走出去 篇7

一、中国风的人物形象

1、以中国标志性动物——“熊猫”为主角

电影选择以中国标志性动物“熊猫”为主角,在其圆润憨厚特点基础上增加了贪吃这一特点,大大增强了感染力。在呆萌的外表下秉性纯良且正义国宝熊猫,再附上独特的中国传家宝“功夫”,这两个具有中国典型意义的文化元素进行结合,使得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阵“熊猫热”,不仅打开了拥有广阔的中国市场,深得广大民众喜爱,更是为全球电影市场提供了一种共享的文化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积极的中国文化表达力之一。“熊猫外交”所获得的成就,让全球范围的受众对中国文化有了探索和需求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好莱坞市场对中国题材的重视和对中国市场的需求,也促进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传播和影响力。

2、以长寿的乌龟为大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龟是长寿安康的象征,它所具备的长寿之自然属性如今早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品格,拥有极长的生命。也许是经历了漫长的生命过程,因此有着超出一般生命的睿智与淡然,《功夫熊猫》中手持拐杖动作轻柔的乌龟是智慧的长者,长衣大褂衣袂飘飘仿若仙人一般,这位稳重而高明的功夫大师表情和蔼步履从容,其先知先觉的能力以及淡定自若的态度俨然是一位明心见性的禅宗大师。

3、其他配角

龙,虽然在西方文化里是一种邪恶生物,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它确实神圣吉祥的象征,这能够兴云降雨、上天入地的生灵被视为中国人的先祖,有着高贵的地位和无上的权利。电影中功夫明星被誉为神龙大侠,最高武学秘籍被称作神龙宝典。常伴神龙大侠左右的五大功夫高手蛟虎、仙鹤、金猴、灵蛇、螳螂,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禽戏中动物的生动再现,五类象形拳中虎拳威武,鹤拳轻盈,猴拳灵巧,蛇拳机敏,螳螂拳刚柔相济,各自具有特殊的生存本领。

二、中国风的内容和细节

1、场景和音乐

在《功夫熊猫》系列里,制作人员们不仅找来中国古代文化学者当顾问,还亲自来到中国,亲眼见到了中国的古建筑、亲密接触了大熊猫、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从中国古代建筑、风景、图腾以及民间的生活习俗,甚至到一些功夫场景,在借鉴选取了一堆博物馆化的材料和经典电影的场景后,成功塑造了一个很中国风的人文景观:依山傍水的宁静田园,青山绿水间显然一幅中国风浓郁的水墨丹青画;云雾缭绕之中,从飞檐斗拱的规整宫廷到幽深的庭院,灰墙青瓦间大红的福字灯笼无不渲染着浓郁的中国情调,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传统又唯美,这些古代建筑的缩影无不体现出中国建筑阴阳相济的特点;二胡、唢呐、古筝等传统乐器,悠长婉转的民乐韵味十足,配乐烘托着场景,中国风的音效伴随着武侠情节在水墨画般的意境中展开……中国风的听觉与视觉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的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画面散发出东方艺术的诗意与魅力。

2、其他细节

与传统意义上的动画片不同,影片在许多细节设计都融合了典型中国风的元素,如:祖传的老面馆、青釉瓷碗和筷子、多人大轿、雕刻的图腾柱;祖传老面馆里大家坐在木头桌椅上吃着传统面食或麻婆豆腐,厨房中悬挂挂着的玉米大蒜,庆贺时舞龙舞狮、燃放鞭炮烟花,看诊减肥时用针灸;片中角色的着装,或头戴斗笠,或身穿丝绸,或脚着布鞋,唐装大褂上的盘扣,袖口处精致的云形花纹……这生动的生活场景,无不体现出着传统的风俗文化。

系列第三部里,一群熊猫隐居在雪山之上的世外桃源,别有洞天之处无忧无虑地尽情享受生活,其中中国传统物件如风筝,毽子,红绸舞等巧妙的运用,更是在推动剧情上起着一定作用。在一贯的好莱坞“暴力美学”中加入中国功夫元素,丰富了激烈的武打情节。这一系列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精神,体现出了在陌生的神秘国度和遥远的古老传说之中的东方人的民族智慧,不断为电影增添了一丝丝的神秘色彩,牵引着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好奇心和对东方文化认同感。

在第三部里,这新增的中国特色文化符号——气功,可意会却不可言传。电影核心矛盾因“气”而起,反派因吸气过多爆体而亡,“给予”和“索取”在正反派气功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无形的“气”最后通过“龙”表现出来,无形化有形且如此传神,虚实结合的艺术质感是一种非常中国风的处理方式。

三、中国风的语言和思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简单的词语,浓郁的中国气息,足见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Kung Fu Panda作为电影片名就包含一个典型的中国英语词汇:Kung Fu,音译自汉语的“功夫”,是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之一;影片里直接称浣熊为“Master Shi fu”,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对第一部中的至高无上的武功秘籍“龙之卷轴”,不论是阿宝惊异的“Blank”,还是太郎懊丧的“Nothing”,都表现出了同一个含义——无。中国传统思想对于有无相生的认识十分成熟,如果龙之卷轴中有武功秘籍,那就不是完整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了,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观念是老子提出,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极致之美。众所周知,“无招胜有招”正是中国武学的至高境界,精神力量和内心意识才是最强大的,尽管西方人对“无”的这种理解在中国人看来也许略为粗浅,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认为最顶层的功夫力量只能是来源于“道”,这也让“龙之卷轴”的美学内涵无不体现着道家思想,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

作为最高智慧的象征,乌龟大师身上方巾极似袈裟,手持的杖是佛教中常见的法器,这些设计明显融入了佛教元素。自身的平和让乌龟在一生最后的时刻也十分安宁,尘缘已尽之时道出“My time has come”,在桃花树下化作花瓣,随风飘入夜空中。以花开和花落来暗喻生与死,死亡也不全是悲剧色彩,中国羽化成仙的故事如此诗意般展现,传统哲学表现得淋漓尽致。

《功夫熊猫》系列从第一部心有belief(信念)而学习成长,到第二部为守护责任而保持inner peace(内心平和),再到第三部to be yourself(做自己)而舍生取义终成大师。在不断的成长中阿宝的功夫也是日益精湛,不断深化的中心思想体现出中国古典风味。

四、结语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中国风纯正浓厚、画面炫丽、动作精彩,也许不敢说它抓住了多少中国文化底蕴,但精致考究的中国风元素的运用,在整体的呈现效果上娱乐性十足。中国文化不再是噱头,而是融入到了对剧情与主题的推动之中,这被称为“写给中国的情书”在中美合拍下开始了“功夫熊猫”走上“回家”之路!

摘要: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系列在全球范围内票房大获全胜,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展现了众多熟悉的中国特色文化,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内容细节、语言和思想等三个方面来对该片进行文本解读,深入了解影片的中国风。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文化,中国元素

参考文献

[1]张欢.从《功夫熊猫》看中美文化精神的融合与碰撞[J].芒种,2016(2).

[2]李强.《功夫熊猫2》与美国文化“软实力”[J].大众文艺,2015(22).

[3]于妍,果佳.好莱坞经典动画片成功模式分析--以电影《功夫熊猫》为例[J].大舞台,2015(12).

[4]李宏,王倩.从《功夫熊猫》角色设计看梦工厂思维蜕变[J].电影新作,2015(6).

中国文化走出去 篇8

1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的SWOT分析

1.1优势因素(Strengths)

1.1.1地理区域优势

便利的交通是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的首要条件。中国朝鲜族主要的聚居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地处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界,靠近日本海,依靠长白山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延边州首府延吉市自身巨大的都市休闲需求,带动了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为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条件。

1.1.2文化资源优势

延边地区作为朝鲜族主要的聚居区有着丰富的朝鲜族文化资源。我国朝鲜族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既吸收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又借鉴先进国家的优秀文化,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自身文化体系[2]。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朝鲜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 由于日帝的侵略所导致的千百万妻离子散,远离故土的朝鲜族移民,逢农闲期的传统节日时,以民俗体育运动来丰富节日氛围,增强在异国他乡里的民族凝聚力[3]。显现出其文化资源在形成过程中具有浓厚的民俗体育色彩。

1.2劣势因素(Weaknesses)

1.2.1民俗体育文化意识淡化,缺乏“走出去”战略思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朝鲜族居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生活方式也随之不断改变,传统的农耕生活被城市生活所取代。在过去朝鲜族民俗节日庆典中常常会举行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来增加节日气氛,但随着民众对本民族民俗节日重视程度的降低,民俗节日庆典中很少能看见过去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的举行,导致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民俗体育项目逐渐淡化,民俗体育文化意识逐渐流失。实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需要强有力的民俗体育文化做支撑,缺少了民俗体育文化意识的支撑,很难完成民俗体育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1.2.2遵循传统推广模式,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朝鲜族有着既丰富又独特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但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依然沿用、采用的自由推广模式,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导致很多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传播过程中流失或淡化。目前,朝鲜族学校的体育课程中也很难看到如摔跤、跳板、秋千等朝鲜族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取而代之的是足、篮、排等现代体育项目,学校运动会上也很难看到民俗体育项目的比赛,即使偶尔开展,参加人数也是寥寥无几。

1.3机遇因素(Opportunities)

1.3.1国家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先导区》,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这对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同样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对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的定位,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促使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更好过很快的发展。

1.3.2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处于不断上升阶段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家重视的新兴产业。从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文化产业在理论与实践角度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得益于国家的方针政策,也离不开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直至目前,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中,标题中含有“走出去”的学术论文数量约达148篇,其中80%以上为2006年以后发表的。关于朝鲜族体育方面的研究专著相继出版,如姜允哲的《中国朝鲜族体育研究》、金青云的《中国朝鲜族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等。这些研究定能为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4威胁因素(Threats)

1.4.1发展环境不优,外来文化冲击

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外来体育文化的不断涌入, 对我国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传播形成威胁,加之网球、高尔夫等外来体育项目的推广与普及,选择摔跤、秋千和跳板等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民俗文化体育产业的动力来源于民俗体育文化,朝鲜族虽然有着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但受外来文化侵入的影响,其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势必会承受更多的挑战。

1.4.2经济发展水平低,缺乏竞争力

民俗体育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新兴产业,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经济发达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更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则相对不足,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发达地区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量大,体育文化消费的扩大对经济发展尤其是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朝鲜族主要聚居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势必会影响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2实施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

2 . 1树立“走出去”战略思维, 加强文化创新意识

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不仅是文化资源,更是重要的产业资源,在加大力度挖掘、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同时,更要实施民俗体育文化“走出去”战略,只有“走出去”才会更广泛的传播民俗体育文化价值,只有“走出去”才会让世界知道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存在的价值。在交流和学习中,体现出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应有的价值,同时对外来文化发展好的方面积极的引荐,使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更好的融入世界文化市场氛围。

2 . 2利用相关政策, 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目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同时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也具备发展速度快、创新性强等特点。首先,要建立好相关的政策规划,掌握国内外民俗体育文化交易平台的运行机制,制定并实施更灵活、宽松、自由的文化外贸政策。其次,建立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的法律体系,使民俗体育文化在对外交流和竞争过程中得到法律上的保护。最后,宏观调控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在国际竞争中通过有序的运作提高经济效益和文化占有率,使文化产业在“走出去”战略中得到良好实施。

2 . 3发挥品牌效应, 拓宽产业路径

在世界文化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要“走出去”不仅要在政策上有一个保护,更要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链作为有力的经济后盾。在延边州区域建立起有集群效应的以民俗体育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平台,提高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在具备良好的竞争平台基础上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文化产品的认同感和信任,还会形成一批相对固定的文化消费群体,不仅使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会间接传播民俗体育文化产品的内涵。在分析国内、外市场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身发展的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规划,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品牌,使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得以实现。

摘要: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朝鲜族民俗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推动延边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中国文化走出去 篇9

作为国家战略, 中国文化走出去, 对于真正实现国家间、民族间良性跨文化交流, 旅游和文化产品的交流尤为重要。中国是文化大国, 也是旅游大国。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我国虽为世界旅游大国, 但因对旅游市场竞争“游戏”法则的生疏, 宣传材料质与量的低下, 中国旅游业仍难称是合格的“全球旅游市场竞争参与者“。而旅游宣传翻译质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为此, 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在“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策略。

2 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简介

Sperber&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1986/1995) 中把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交际能否成功就是看交际者对认知环境是否能够明白和相互明白。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配合默契, 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性指人们在理解话语过程中, 在新出现的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寻求关联时的认知与推理过程。这个认知和推理过程是要付出某种努力的, 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语境效果, 从而达到交际的成功。寻求最佳关联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的一条原则-关联原则:“每一种明示的交际活动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活动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1]

交际的目的是以最低的加工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D Wilson的学生E A Gutt最早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对翻译现象的解释。Gu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认为: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交际过程, 辖制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性。翻译过程中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表达的方式“不要让译文读者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 “译文必须表达清楚自然, 不应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以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充分的关联”。[2]翻译是一种最佳关联, 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的。

3 旅游文化翻译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风俗使两种语言出现“国俗语义词”或“文化负载词”, 即这些词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因为文化的差异产生文化空缺及词汇空缺, 从而造成翻译的障碍。中国旅游资料中的很多文化信息在外国游客的认知语境中是空缺的, 有时甚至与其认知语境中的文化概念是相冲突的。例如, 秦皇岛山海关著名景点老龙头景区名称中“龙”的文化联想意义在中西游客的认知语境中截然不同, 中国的龙是, 高贵的象征, 西方的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而有些译者将其直译为“The Old Dragon's Head”, 从而使译文读者产生文化误解甚至反感。再如, 老龙头景点守备署建筑为四合院, 门前照壁上正面写着“卫国干城”四字。在中国文化中, “干”指盾, 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 如大动干戈。而与之对应的英文“dry”却没有相关的含义。因此, 在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的文化专有项时, 译者往往面临两难的境地, 过度地归化容易造成我国独特旅游文化身份的丧失甚至错位和扭曲。过度的异化又会因为译本所含源语文化信息过多而造成译文读者的理解困难, 损害旅游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笔者认为, 关联理论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理论, 可以给旅游资料的跨文化交际翻译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从而为译者处理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提供一个决策的依据。

4 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文化翻译策略

4.1 关联原则对异化、归化的动态选择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理论是动态的阐释法:原语交际者和译者构成第一轮的交际双方、译者和译语交际者构成第二轮的交际双方, 其认知结构和认知语境都是不定的, 此一级动态;译者、译语接受者推理时所依据的最佳关联、对文本认知、欣赏所涉及的最大关联都有所不同, 此二级动态;此外, 不同语言构成的语篇或文本因语义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完全对等, 此三级动态。由于交际固有的特性, 翻译和翻译的方法论只能是动态的、阐释的[3]。因此, 为了交际成功, 译者需要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进行旅游资料的文化翻译时, 过度的归化或异化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寻找最佳关联, 做出最佳选择。译者应该在不违背关联原则的情况下, 进行灵活调变和取舍。在源语和译语动态的语境中依据关联原则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动态地穿插进行, 努力寻求原文文化信息和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在翻译旅游资料的文化信息时, 如果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存在完全重叠或部分重叠, 译者可主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 以满足译文读者对译文最大语境效果的的期待。同时, 如果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译语读者要理解原文文化信息时需要付出过多的处理努力, 这时译者需要采取文化或语言补偿、替代、阐释等归化策略, 满足译文读者对译文最小认知努力的期待。

4.2 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文化翻译策略

旅游翻译应该是“文化的使者”, 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4]。无论何种类型, 旅游资料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 也是文化旅游。对于国外游客来讲, 只有了解到旅游资料中包含的历史文献、传说典故、歌词诗赋以及民俗特色等历史背景信息, 才能真正起到文化旅游的目的。因此, 笔者认为, 为了迎合国外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帮助国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在翻译“旅游文化专有项”时, 应首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即采用源语表达形式来传达原文内容, 坚持文化的真实性, 保留我国旅游文化的“异国情调”, 译文虽然使目标读者作出了更大的认知努力去理解译文, 但同时从中获得了更大的收获即感受学习了中国旅游文化特色。异化翻译主要方法包括音译和直译。为了增加译文的关联性, 译者应该在音译、直译的基础上增添理解原文文化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异化翻译相当于Gutt提出的直接翻译, 意在努力达到原文和译文完全相似的阐释[5]。例如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 秦皇岛具有很多与道教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秦皇求仙入海处, 仙人祠、求仙殿、三清观、海神庙、八仙图、长寿山、仙人洞等, 如果将“仙”意译为“Gods”或“Immortality”, 虽然读者能够毫不费力的理解原文意思, 但宗教上, 没有体现出“神仙”的意境, 译文没有很好地传达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 因此译文没能在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笔者认为原文应采用音译+汉字或音译+注释的方法:仙人译为“Xianren (仙人Immortality) ”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及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的改变, 直接翻译也不会造成外国游客的误解。

此外, 目前我国旅游宣传资料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式英语 (Chinglish) , 即在使用英语时, 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不规范的或畸形的英语。正如Pinkham所发现的, 中式英语在我国的各类问题中极为普遍, 主要是冗余的词语 (冗余的修饰词、同意复指) 和异常的句子结构 (名词泛滥型, 逻辑混乱型) , 使宣传的预期功能难以实现[6]。英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有着各自鲜明的语言特点, 文字体系、词汇形态、句法形态殊异甚大。因此, 笔者认为, 在中国旅游文化对外宣传翻译时, 当采用完全的异化无法使译文读者取得和原文读者一样最佳关联的理解时, 译者应采取归化翻译策略, 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策略具体包括意译、增译、减译、仿译、释义、改写等方法。归化翻译相当于Gutt提出的间接翻译:译文只求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 对原文的表现形式作较大的改动, 只求达到译文和原文在相关的方面达到充分的相似性[5]。例如秦皇岛著名景点孟姜女庙前殿楹联的翻译: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Sea water tide, day to day tide, every day tide and every day ebb,

Floating clouds appear, often appear, often appear and often go. (金隄、奈达)

中国文字魅力无穷, 谐音的使用在中文里发挥的淋漓尽致。对于这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要完整的传递给西方的读者是极其难的, 上面的例句直译很难传递原语的谐音妙趣, 但译文通过利用词语“day”和“appear”的重复, 使译文读者也能找到与原文意义的最佳相似, 取得理解原作者的交际意图的语境效果。

5 结语

旅游翻译的目的是弘扬中国文化, 吸引海外游客。旅游翻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跨文化交际, 为了成功实现旅游翻译文本的交际功能, 达到旅游文化宣传的目的, 译者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受众意识, 充分考虑英汉语言之差异、英汉文化传统和思维差异, 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 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 依据源语文化语境与译语文化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 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不断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认知语境之间寻找最佳关联点, 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摘要:指出了旅游翻译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 其翻译质量的提高对于维护我国旅游形象和传播我国旅游文化尤为重要。运用关联理论, 探讨了在“文化走出去”语境下我国旅游文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旅游文化翻译,中国旅游文化,异化,归化,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1995:260.

[2]Gutt, 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ve and Context[M].Manchester and Boston:St.Jerome Publishing, 2000:132.

[3]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 1999 (3) :273~295.

[4]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81.

[5]张春柏.直接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J].中国翻译, 2003 (4) :15~17.

中国文化走出去 篇10

人们一想到美国, 就会想到麦当劳、可口可乐, 更会想到好莱坞那些星光璀璨的超级影星, 甚至连偏远地方小镇的孩子都听过迪士尼动画的大名, 而作为好莱坞电影行销天下的一个最重要的利器, 就是成熟的电影文化工业。剧本、演员、导演、剪辑, 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 它们环环相扣, 共同铸就了美国电影的辉煌, 产出了“类型片”这一尤物, 无所不能, 万试万灵。

中国电影市场很大, 但中国电影不大, 中国文化不大。我们生逢其时, 赶上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无数的资本涌入, 而电影界乱象丛生, 审查制度不断受人诟病, 这些都源于中国的文化工业没有建立起来, 文化只能算一个赚钱的产业, 并不能算作有体系的工业。《捉妖记》在特效完成到70% 的时候, 遭遇换演员风波, 意味着前面所有的制作差不多都白费, 而制作人依然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重演重制, 并且在宣传的时候着重突出这一点, 为电影加了同情分。其中, “胡巴之父”——导演许诚毅是紧挨着梦工厂、怪物史莱克等闪闪发光的名词[1], 他参照很多婴儿的表情, 将这些妖设定得和怪物史莱克一样, 具有丑萌的特点, 同时利用动画设计师设计表情与动作, 使得胡巴的形象深入人心。

我们重塑文化工业, 不是简单地学习国外的技术与模式, 而应该把文化当作一个体系去建构。有实验表明, 在人的五感①之中, 视觉和听觉占了94%, 视听是我们文化传播的最主要方式, 通过影像来传播中国文化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的近邻韩国, 他们的文化随着影像不断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尤其是在东亚文化圈里, “韩流”现象非常引人注目。在它们的文化工业建构中, 将“泡菜文化”所代表的韩国料理, 三星、LG所代表的韩国电子科技, 都轻巧地融入到影像文化的传播中, 以至于韩剧每热播一次, 就有诸如“炸鸡和啤酒”、“三星S6”的卖脱销。

韩国与美国一样, 有着符合自身特性的文化工业, 完备的文化工业使艺术市场得到了保障, 文化作品形成专属风格, 并且规避了由于数量庞杂所导致的作品质量低下, 也更好地处理了政府与艺术文化的原则性矛盾。在这个消费主义当道的社会, 文化工业是电影与文化良性发展的制度性保证, 也是我们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唯一通道。《捉妖记》《大圣归来》以及其他类似的作品, 能够在中国卖出十几亿的票房, 而出了中国, 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世界接纳中国文化, 都需要文化工业给予它们强有力的支撑与保护。

二、挖掘本土文化潜力

《大圣归来》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IP, 《西游记》让人人都对这只桀骜不驯的猴子抱有期待, 它是东方英雄的典型代表。有观众看完眼含热泪, 说这是一部卖情怀的片子。的确, 我们从小看着《西游记》长大, 大圣的形象已经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了, 即使在五指山下压了五百年, 孙悟空的势头依然不减当年。突然他出现在大银幕上, 片名英文是HEROISBACK, 变成了我们熟悉的英雄, 有失去法力的无奈, 有腾云驾雾的英勇, 无论如何, 他承载了我们一路走来关于成长的所有回忆。《捉妖记》的灵感则来源于《山海经》和《聊斋》, 万物皆有灵成为散发想象力的基础[2]。虽然我们很多人并不觉得自己熟悉《山海经》和《聊斋》, 但实质上, 我们从小到大听过的很多鬼故事都来自于此。《捉妖记》和《大圣归来》都把一个怪力乱神的东方魔幻世界给呈现了出来, 连接回忆里非常熟悉的旧日传说, 创造了一个“人有善恶, 妖分好坏”的人神妖共处的魔幻世界。同时, 两部影片都对中国元素进行了表现, 符纸、剪纸小人、古筝、笛子、扬琴、皮影戏、秦腔鼓韵, 画面色彩旖丽精美, 充满诗意, 让人似乎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新生机。虽然仍然有人觉得影片里的妖怪具有迪士尼的特征, 因为强行的技术平移导致失去逻辑自洽[3], 但在我看来, 这仍然是将中国文化融入影视的一个极好的典范。

这种源自本土文化的叙事经验, 让影片有了民族文化的根基, 在这个制作工业化的时代, 给创作添加了个性化, 也可能为世界电影的发展贡献一个新的类型, 属于中国的类型。早期中国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将中国传统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 生动活泼, 意境悠远, 虚实结合的意境和灵动优美的画面突破了之前动画片一贯的艺术风格, 将静止流于画面的墨色, 灌入了无尽蓬勃的生命力[4]。这些从传统文化中打捞起来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民族文化元素, 都让人对东方电影与文化充满了期待与想象。

三、建构伦理机制

美国电影与文化已经通行全世界, 好莱坞的胜利不仅是因为技术的创新、文化工业的成熟, 更主要的是因为其思想内核所传递出的普世价值, 以及影片伦理机制的健全。

我们为何将影片伦理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 是因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是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与输出的重要媒介, 是电影市场发展的核心力量[5]。《捉妖记》里, 胡巴以代孕的方式出生, 丧父与丧母的宋天荫与霍小岚在捉妖过程中意外获得了一种新的父子母子关系, 人妖之间对异类的排斥在亲情中融化, 男主角通过扮演父亲而原谅父亲[6], 并且走出了心里阴影, 这种饱含情感的双重转化给了观众情感的抚慰, 让人感动。《大圣归来》使唐僧变成小和尚江流儿, 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则失去法力, 大圣在江流儿的召唤下重新焕发出英雄的姿态, 它所弘扬的正能量、拯救世界的英雄情结让人热血沸腾, 同好莱坞一贯的“拯救世界”主题遥相呼应。这两部影片都只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善良、正义、坚强、仁慈才是影片所要表现的情感内核。这些并不复杂的价值观与故事交融, 生长出向外的枝蔓, 因为纯洁无害, 所以迅速地被人接受, 并且变为主流电影。由于没有伦理问题的桎梏, 影片想要向外传达的情感与思想更容易外扩。

我们常常诟病影片的审查制度, 因为它掐灭了很多创作的灵感, 相当于对创作者进行了一个自我阉割,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它让电影变得“纯洁”, 使电影的发展向外走得更快, 范围更广, 因为符合伦理的影片通常给人感觉更安全。好莱坞商业电影有很多的类型, 故事模板更是数不胜数, 但无论它拍出什么影片, 最终它都能将自由、平等、民主的普世价值和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美式生活方式传递出来。与此同时, 他们还建立了完善的分级制度, 将商业电影与独立电影分离开来, 既保证了电影的艺术性, 又给电影的商业性颁发了“免死金牌”。分级制度是一种伦理机制, 它充分考虑到受众在接纳影片以及相应文化时所遭遇的尴尬, 以分级给电影做了保护的外衣, 让好莱坞大片再也没有任何阻碍。

我们对伦理机制的建构, 也该从如何让中国电影与文化走出去的角度出发, 不应该让伦理来束缚电影的发展, 而是让电影和文化因为伦理机制的成熟而多出一些走出去的机会, 更加不受限制。

参考文献

[1]孙琳.源自东方的世界公民——许诚毅和他的《捉妖记》[J].影视制作, 2015:16.

[2]周夏.《捉妖记》与《大圣归来》:披着妖外衣的人情画卷[N].中国电影报, 2015-7-29 (15) .

[3]杨俊蕾.我要山海经的妖, 你却给我迪士尼的怪[N].文汇报, 2015-7-24 (11) .

[4]姜文杰.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浅析[J].大舞台, 2011:115-116.

[5]袁智忠, 贾森.中国主流电影的商业伦理危机[J].电影艺术, 2014, (3) :81-83.

上一篇:大城市发展问题下一篇:氧化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