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熏陶

2024-05-05

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熏陶(精选四篇)

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熏陶 篇1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共通, 拓展人文素养的宽度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 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 不是通过灌输来达到的, 而是让人置身于具体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 我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个过程。这种影响力, 不应该只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威、权利的基础上, 而应该依靠自身文化素养的厚积、道德情操的高尚、审美气质的显扬、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这种潜在的影响超越了语文课堂本身。因而, 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教学一篇文章, 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 领会作者情感。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飞扬的时候, 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 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振奋, 思想随之净化, 行为获得矫正, 文化得以熏陶, 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 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与文本情感共振, 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 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 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 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 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小珊迪展现的是“不宝金玉, 而诚信以为宝”的崇高境界……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倾心倾力, 耳濡目染, 感同身受地教, 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 久而久之, 潜移默化, 就可以变为学生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 指的就是这个影响。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情感丰富的人。

1.优化课堂人文环境是基础。优化人文环境就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是儿童的, 语文是为了儿童的, 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 才是有意义的。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应互为对象, 平等互动, 每个人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 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 让班上的每个成员都切实感到“展示”思想的乐趣和荣耀。

2.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关键。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 否则, 语文课就会犯“丧魂落魄症”, 沦为“空心课”, 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所以, 语文课程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能不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选择教学内容。

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 一开讲教师就有感情地朗读《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以引导学生对周总理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的初步认识。接着, 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领悟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教师从四个方面指导: (1) 细读描写总理办公室陈设简单的词句, 感悟作者的惊叹之情。 (2) 品读描写周总理审阅稿子的词句, 体会周总理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 (3) 通过作者对周总理夜餐的介绍, 加深对周总理一贯生活简朴的高贵品质的认识。 (4) 学生谈自己的感想。意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最后, 设计“劝说总理”片段:可是, 总理也是一位需要关心, 需要体贴的人哪! (教师用课件出示周总理工作的图片) 我们就要离开周总理的办公室了, 此时此刻, 你想对周总理说些什么呢?愿意劝一劝总理, 让他工作轻松一些, 生活舒适一些吗?目的在于让学生多渠道感悟周总理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这一教材价值取向。

又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 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引导学生从事情起因的角度、从主人公表现的角度、从事情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让学生感悟这就是艰苦卓绝的纹丝不动, 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 这就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纹丝不动, 是邱少云这位英雄的独特形象;纹丝不动, 是邱少云这位英雄的伟大壮举!从而受到邱少云坚如磬石, 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熏陶。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 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 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3.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升华。在语文教育过程中, 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 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 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 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学习语文的主人是儿童, 儿童对阅读材料的独特体验应当得到尊重。

有位老师上《秦始皇兵马俑》一课时, 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 你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谁?

第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

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第三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

第四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建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对前三个学生的发言, 这位老师或是当堂否定, 或是不置可否, 对第四个学生的回答, 老师则是大加赞赏。为什么?因为在老师的心中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筑就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最应该感谢的只能是这些劳动人民。”

教师如此生硬地将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标准答案中, 由此导致的是对于自由精神的禁锢、对于独特个性的压抑、对于创新思维的摧残。常言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 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意识的需要。

三、与课堂评价语言共优化, 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篇2

渔安小学 潘东亚

美,人皆爱之。在课堂改革的推动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限于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的教参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美的情操,陶冶他们爱美的情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工作者所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语文美育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然而,从理论上探讨语文美育则成为了语文教研的热点。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并不是把语文课变成美学理论课,也不是把语文课变成各类艺术的欣赏课,而是要把美学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他们欣赏美、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实践中,许多老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到非常地困惑,甚至不知道如何入手。我们说,渗透美的方法千千万万,要看你如何去把握。在这里,我终结了几点感受。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熏陶美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老师把握好时机,随时都可以向学生渗透美的教育。在这里我介绍几个环节。

1、朗读。

谈到朗读,每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朗读,朗读的优劣常影响教学的效果。我认为,朗读是渗透美育的最佳时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抑扬顿挫、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通过这样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漓江水的清、静、绿,从而陶冶他们的爱美情操,同学们从内心发出“漓江真美呀!”的感叹。

2、讲解。

课堂讲解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向学生有序地传输信息、启迪其心智的主要过程。一名阅历丰富,知识广阔的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并不是生硬的、呆板的,他可以把课讲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就获得美的享受。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形体、手势等向学生传递着知识、方法、情感,它会用自己的激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例如,我在讲解《向命运挑战》一课时,我深深地渗入了自己的情感。讲到霍金21岁就患了癌症时,我面带忧伤,讲到他克服困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我情绪激扬。我用自己的情感撞击了学生的心灵,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霍金面对命运是决不放弃的决心、毅力,让孩子们知道“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明白心灵美的重要。

我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其心智,我在讲解中结合课文内容,向同学们介绍了有关的知识。例如,我在讲解《鹿和狼的故事》时,我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植物链;讲解《索溪峪的“野”》时,我个大家介绍了张家界,并展示了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感受美、欣赏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获得美的感受与体验。

3、交流。

美德教育,还可以在交流中进行。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图片、手势、表情 2 等向学生传递信息(知识的和情感的),学生也同样的作出反馈。在学生之间也如此。因而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培养学生键全的人格,使他们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二、社会美与自然美相结合。

我们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优美的课文因而我们要充分地挖掘利用。

1、文中的社会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描写了社会美。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我的战友邱少云》、《争画》、《梅花魂》等。它们通过不同的具体事例,写出了人情美、社会美。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地利用,培养学生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操。

2、课文中的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美的篇目也不少。例如,《桂林山水》、《海上日出》、《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等。这些课文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想象。

三、在美的创造中实施美育。感受美、欣赏美,在于创造美。

语文学科的美的创造集中体现在习作方面。习作是对学生观察美、表现美的能力的检验,因此,作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

在写作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美、表现美,从不同的事物中发觉美,哪怕是在“丑”的事物之中。例如,我在教学写人的作文时,就充分的引导学生发掘美。我班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吹牛”大王》在写作过程中,我就引导他从“吹牛”大王的身上去发觉美——“吹牛”大王是怎样吹牛的?他吹牛别人为什么会相信?……最后得出“吹牛”大王爱学习、爱看书,他积累了许多的知 识“从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美的体验。

综上所述,作文创作的过程是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的甘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使之能够明辩美丑,并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去维护美、创造美。

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熏陶 篇3

周雨明老师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他坚持在快乐的语文世界里行走。近几年,周雨明老师的专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小学语文研究上找到了新的方向——“人文熏陶”语文的研究,他提出“人文熏陶”的语文教学主张。围绕这个课题,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取得了欣喜的成果。周雨明的“人文熏陶”语文教学思想由三个问题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一,为什么提出“人文熏陶”语文÷其二,实现“人文熏陶”语文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其三,实现“人文熏陶”语文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三个问题环环相扣,既有较为深刻的理性分析,又有创新实践的佐证,闪耀着周雨明语文教学思想与创新实践的智慧光芒。

为什么提出“人文熏陶”语文?这是周雨明老师研究“人文熏陶”语文的逻辑起点。对于这个问题,他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功能和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两个维度进行了阐释。

首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功能来看,语文教学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包括认知领域的发展和精神领域的发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忽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知领域,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却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办的过程。于是,周雨明老师鲜明地提出:儿童的心智、灵魂、个性在长期的人文熏陶中获得发展。

其次,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机械的操练,过分追求理性的分析,忽视情感因素与审美情趣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开展“人文熏陶”语文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同样,要实现“人文熏陶”语文,必须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周雨明老师提出“人文熏陶”的语文教学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语言的形式训练到指向儿童精神建构的回归;二是由教师控制式的教学到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转变。我觉得,提出这一语文教学主张很有见地。

关于语言形式的训练,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两种不良倾向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一是片面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形式——形式——形式),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训练的目标指向就是应付考试。二是片面强调语言内容的感悟(内容——内容——内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忽视在感悟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法则。这两种语文教学模式,是造成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构建适合学生母语学习的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形式——内容——形式”学习模式,即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先从形式人手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从内容的理解中领悟形式。二是“内容——形式——内容”学习模式,即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先从内容人手把握形式,再运用形式去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学习模式都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的领悟过程,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把形式、内容与思想感情、现象与本质、工具与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精神世界的同构共生。

关于学生的自由自主学习问题,“人文熏陶”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能做到自由自主,就不可能实现“人文熏陶”。首先,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和唤醒;学生是有个性有过失的,教师要学会保护和宽容。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人文教育所独具的“感化”魅力。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特体验时,要唤醒学生的童心,鼓励学生讲真话,抒真情,显露思维的“原生态”。再次,在目标价值的导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为根本宗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

那么,实现“人文熏陶”语文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周雨明老师多年来从“人文课堂、人文积累、人文阅读、人文环境、人文活动”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找到了实现“人文熏陶”语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这些途径和方法具有新颖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相信老师们读了肯定会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初中古诗文的人文熏陶价值 篇4

中国古典诗文与“情”“志”“德”等人格因素有著天然的血亲关系,初中教材中的古诗文丰盈着灵性、充满着人文情怀。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一文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展现了大漠壮美的景色,气势壮阔;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文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展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给人一种力量上的鼓舞,让人树立乐观的人生价值观。诸如此类诗词以励志,以感染孩子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何去积极豁达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宁静淡泊的心境、悠然自得的心情令我们情不自禁地想加入其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聚的喜悦和离别的痛苦及相思构成了人生情感的主旋律,细细品味诗词里的情感,孩子们的心境或许会变得豁然。著名的爱国诗人杜甫用笔刻画时代的面貌,叙述着人民内心的疾苦,“国破山河在”与“城春草木深”无不是这位诗人高尚爱国情操和忧国忧民责任感的体现;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志。通过诵读诗词孩子们可以看到具体而实在的“责任感”,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那么,如何达到这种人文熏陶效果,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参考。

1. 诵读。诵读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古诗词的音节安排有特定的规律,非诵读不能展现其高,非诵读不能有效地“由声入情”。只有学生自己在诵读的过程中去细心感受,倾心体悟,才能获得情真意切的深刻感受。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掌握有关诗词音乐美的常识,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最具汉语音韵美与意境美的文字,不诵读是很难体会到蕴藏于其中的美感的。

2. 论争。要想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就课堂学习的内容发问,表达个人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课堂上找到更多的认同感以及成就感,这是一种极具人文精神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诗文中的情志内涵与党的现实精神的矛盾点提出问题,进行争论;也可以由此及彼,引发所学诗文与其他作品的比较,辨别讨论,让孩子们的情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得到升华。

3. 悟道。语文教材中一篇篇优美的诗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感悟生命的范本。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从个体思想情感的体验中超越出来,上升为对生命的认识与关注。如此将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验,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从而真正体现语文课的人文熏陶价值。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的一次以“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为主题的观摩演示课“感悟苏东坡”充分体现了这一价值。赵老师首先要求同学们对苏东坡的五首诗词进行仔细品读,在此基础上,以《感悟苏东坡》为题,写出感悟、赏析文章。同学们在充分品读苏东坡诗文的基础上,对苏东坡从艺术风格到个性风貌都做了认真地评析。课堂上,赵老师在抓住同学们的讨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悟苏东坡执着而旷达的人生态度,领会苏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与现实中“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此情换此生”的“潇洒”作比较,让学生明白真正的“潇洒”是什么,由感悟苏东坡的人生转而思索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的人生。整堂课中始终贯穿着强烈的情感,从品诗词到感受作者之人品、感悟作者之人生,学生一直沉浸在浓浓的情感之中,再让同学们欣赏流行歌曲《潇洒走一回》,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绪。最后,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把情感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以指导自己的人生。这样的语文课堂,像一首诗,真正地实现了古诗文的人文情怀熏陶价值。

上一篇:智能旅游下一篇:尊重孩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