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熏陶

2022-10-29

红黄蓝是三原色, 但经调和可以画出五颜六色, 人们的生活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如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文章的情感流露。因为教材的每篇课文作者都是在以情著文, 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正如刘勰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在教学中, 注重感知体验会使语文课堂充满灵气和活力。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在教学中, 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

1 创设情景, 形象感知

庄子说:“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故强哭虽悲不哀, 强怒虽严不威, 强亲虽笑不和。”只有切入作品所塑造的生活情境, 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情境、氛围之中, 才能透彻理解人物的个性和作者所寄托的思想内涵。

1.1 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 营造各种情境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 教学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 引导学生打开知识之宫的钥匙。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 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生动幽默的语言, 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 充满睿智, 使课堂生辉, 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 在此基础上营造各种情境。

1.2 在特定情景中学习, 让学生深刻体验

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 再现文本当时的情景, 引学生入乎其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氛围。问题是情境的内容, 而氛围是情境的形式。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2 积极探究, 强化体验

充分尊重学生, 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育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民主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 这需要教师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民主关系,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愉快学习。激发敢说、敢问、敢于创造的自信心和勇气, 这样学生与老师就会融为一体形成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2.1 注重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内动力。“知之不如好知, 好知不如乐知。”只有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他才会投入到其中去, 为之欣喜, 或为之惆怅, 也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刨根问底、百折不挠。否则, 即使向他传授再多、再好的学习方法, 也毫无用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产生主动要求学习的内驱力, 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2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只有学会学习, 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中, 应把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究发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蹲下身来”看教育, 你和学生才会建立起思想感情交流的平台。说到这儿, 笔者想起著名心理大师杨峥教授讲过的一个例子:因常年在外讲学, 五岁的儿子总是不愿和他亲近, 杨教授很想改善父子俩的关系, 决定周末带他去逛超市, 但孩子听了一点也不兴奋。他很纳闷, 当他拉着儿子来到热闹的超市时, 不巧皮鞋被人踩了一下。就在他弯腰提鞋的那一刻, 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在孩子的眼里, 超市就是一根根柱子样的男人和女人的腿, 一个个晃来晃去的男人和女人的臀、还有那一串串叮铛乱响的钥匙, 一个个别在腰间的黑色手机袋儿。杨教授立即把孩子高高举过头顶, 只听孩子惊喜的喊到:“爸爸, 我们快到左边去, 那儿有机器人, 快到右边去那里有冰激淋……”。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亲自感受事物。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主导作用, 益在于善于引导启迪, 俾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为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聆听。”

3 理性思考, 提升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的这段话确立了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教育的目的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让人领略生活的意义或者说它以“使人向善”为内涵, 包含着人们的希望, 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悟天地万物的变化, 去善待生命, 去召唤人的活力生命, 从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情感体验。

4 激活思维, 学会反思

4.1 学会思维是学会学习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授人以鱼, 可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收益无穷。”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不盲从权威, 不迷信书本, 大胆探索, 善于发现, 勇于开拓, 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4.2 和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 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当学生达到了阅读的基本要求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吸收中畅游出来, 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及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思维形式, 主动地去寻找、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对话交流, 实现对作者、对文本的超越, 实现我们的大语文观!

摘要:注重感知体验会使语文课堂充满灵气和活力。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 他们的感受才会深刻, 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有了自己的感受, 生命才会产生共鸣。

关键词:形象感知,情感熏陶,生活情境,主体意识,理性思考,提升素养

上一篇:高职院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与方法下一篇:信息社会的进步促进图书馆产业化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