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互动

2022-07-16

第一篇:数学教学中的互动

田径教学中的“生生互动”教学

田径项目自身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在教学和锻炼过程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与其它项目相比,目前田径项目教学过程基本还是以技术教学和身体练习为主,频繁地重复单一的肢体动作容易导致学生体能的大量消耗和心理疲劳,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的状况,同时田径项目多为个体项目,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缺少集体项目中身体和信息的交流,自身的注意力也因对身体疲劳的持续关注而得不到转移,从而很容易产生认为田径项目枯燥、无味的心理。因此在中学田径教学在现实教育中越发重要的背景下,对现行的田径项目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满足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显得十分迫切。

“生生互动”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田径教学中强化“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竞争性、协作性等,更好地发挥田径项目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多重价值和教育功能。

一、“生生互动”对田径项目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田径项目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生生互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之间所产生的互动能够获得怎样的效益呢?

1.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引入“生生互动”,改变了过去学生对自身运动能力的评价只能通过枯燥的数字(秒、米)体现的局限,增加了鲜活的对手(队友)进行对比评价。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增加传统田径项目所缺乏的趣味性、娱乐性、合作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外部的肯定评价,提高参加锻炼的“自我效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 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引入“生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其不再是纯粹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和教师口令的执行者,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突出他们的特长。同时,学生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形成团队意识,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

3. 提高学生学习的竞争性

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引入“生生互动”,改变过去只以运动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的局限,学生看到相互之间在动作的学习能力、掌握程度、进步幅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上形成的对比参照,从而激发学生之间赶、超、比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竞争意识。

4.提高学生学习的协作性

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引入“生生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团队的形成,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可以在不影响田径项目对身体素质提高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丰富集体项目的教学或将单人项目改为团体项目,提高田径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身体和信息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协作性。

5.提高学生学习的公平性

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引入“生生互动”,可以改变对拥有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实行同一评价标准的现状。在教师的田径教学时经常发现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运动基础,过多运动技术评价和运动成绩评价,容易导致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上课也能拿高分,而体质较差的学生即使积极锻炼也很难通过考核的现象。教师将运动能力强的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的起跑线区分开来,从各自运动技能的提高幅度出发,制定各自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公平性。

6. 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引入“生生互动”,能改变学生学习被动的现状,在互动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地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二、“生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田径项目教学实施“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现象:第一,互动过程中,群体间偶尔会发生队员之间就某些技术动作以及观点出现分歧、无法调和的情况,过多的争论浪费了教学时间,降低学习效率;第二,学生不满自己在互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抵制或消极对待互动活动,从而导致整个学习团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下降;第三,部分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出现“搭车”现象。在学习过程中,部分运动技能较差或者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一味地依赖群体内运动能力强的同学,用团队的成绩掩盖自己运动能力的不足;第四,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法,“生生互动”教学方法的实施,对学生学习的合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部分人际关系较差的学生及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出现学习边缘化的现象,从而破坏整个班级课堂学习的和谐性。

责任编辑罗峰

实习编辑蔡鸿生

第二篇:谈写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摘要】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语文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从事写作训练,从而形成准确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做到:精心设计写作课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师生互动中见成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思维敏捷,思路清楚,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作者】张丽君语文教研室高级教师

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采取充满灵动色彩的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感到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从而自觉自愿地从事写作训练,形成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源于他在写作实践中的成就感或者有可能实现的成就感,使他感觉到写好文章不是高不可攀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做到的。那么,老师应采取怎样的方法,使作文教学灵动鲜活,学生乐在其中,得在其中呢?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我得益于钱梦龙老师一贯倡导和身体力行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钱老师说:“以学生为主体,是把学生作为自主发展的人的一种肯定,也包含着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他还说,“训”即是教师的教导、指导,“练”即指学生的操作实践,这一词表现的是师生的互动关系,与一般的‘练习’不能等同。训练的特征就是师生合作,训练的实质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必然归宿。基于这种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指导思想,我采用了写作教学的全程互动方法。

第一,知识传授中的师生互动

要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必须以写作知识为先导,而真正做到“训”与“练”的结合才是教学的佳境,即教师对写作知识的传授与指导要最终化作学生的能力,成为学生自身的内在素质。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传授是建立在学生积极感知的基础上的,你的讲述真正能够开启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或是引导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此而形成师生思维的互动。在这里,教师的思维如同一根导线,联通每个学生头脑中思维的接点,在他们的脑海中燃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出创造的活力。

精心设计写作课的每一个环节,把写作指导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

师生互动中见成效。比如:

在传授“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两个单元的写作知识时,我把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使之形成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思考发现题材价值的一套体系,使学生觉得实用、好用,他的兴趣会大大增强,参与度会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自然会很好。我把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点各用一句话来解释,又让这两句话紧密联系,逐层递进,就形成了思维的梯度,具备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我这样诠释:用心感受生活——生活原来是这样(美、丑、善、恶等)的,深入思考生活——生活为什么是这样(善、恶、美、丑)的。第一个层次就涉及到怎样感受到生活本来的样子的问题,不用教师指出,学生自己就能够说出答案了——勤于观察,善于感悟。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学生也通过讨论自然得出——由感性到理性——借助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分析、概括、推理和判断,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洞悉人物的主观心理和行为特征。于是,学生的思维如开闸之水,源源不断。“感受”练习发言中学生纷纷讲起自己看的、听的好事、坏事、激动人心的事、庸俗无聊的事。“思考”练习发言中就上述学生讲述的大家觉得有意义、值得探究和挖掘的事进行讨论、分析,各抒己见,多方互补,后来形成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在下笔成文的时候,学生感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成了他们取之不竭的材料,很少有人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青山不老》写得生动感人,《感悟秋天》写得优美流畅,《上学路上》写得风趣幽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自古英雄出少年》等文章都显示出学生对生存竞争、社会竞争和当今青年的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学生的思想在走向成熟,笔者感到由衷的喜悦。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名著名篇,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宝贵的营养,并学会学以致用,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只有博览群书,写起文章就能运用自如,如有神来之笔一样。书籍是前人对生活感悟、思考的结晶,阅读书籍,实际上也是间接地认识生活。作文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而丰厚生活积累,广泛摄取知识,便是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把阅读中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笔者首先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读说写相结合的能力。如《读〈伊索寓言〉》一文中要求学生根据文中说理的形式写一段话,表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学生写完后当堂朗诵交流,见解深刻,文笔流畅。笔者还经常出一些常用的和课本上出现的成语,使学生仿照用电影片名编故事的形式,随心所欲地写一段话,然后朗诵给大家听,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还掌握了成语的用法。

其次,利用每周一节课为学生开设阅览课,要求每节阅览课后都要写读书笔记,

也是开源引流、丰富写作素材的好办法。坚持下来,收获喜人,有的同学摘抄精美段、篇,有同学写出阅读所感,还有同学在周记上自创颇有意境的诗歌。学生体会到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就更加重视阅读,以写促读,以读带写,双向促进,效果的确不凡。

第二、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现代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快速写出好文章,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内涵。而现代中学生的作文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着许多共同问题:文不切题,漫无中心,思维混乱,条理不清,语句不通,词汇贫乏,错别字多,书写潦草,乱用标点,行款格式不对等。这些严重的问题告诉我们,作文教学要务实,要把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写作能力和良好写作习惯作为作文教学的目标。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力求使自己对学生的指导行之有效。为使学生乐于写作,勤于写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求学生写随笔,随时记下学习、生活中有趣、有益的经历或感受。在给学生的评语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给予点拨、鼓励和赞许,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热情和关切,写作积极性大大增强。有的学生在周记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文字精美,编辑巧妙,图案点缀、色彩搭配恰到好处,整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体现出一种流动飞扬的美感,老师更要不吝赞美之辞大加赞赏,并在全班展出,学生又从中获得极大的鼓励,创作成了他的极大乐趣。这是师生间一种特殊的交流,如果教师忽视这种交流,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被动的,枯燥的,没有乐趣可言,自然也就没有主动可论了。反之,学生乐之好之,练笔写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提笔成文的能力也将随之形成。钱梦龙老师说道:“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让学生发现自我。语文老师应是一个实践中的心理学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多鼓励,少批评,教学艺术实际上是鼓励的艺术。”

其次,民主开放、活泼动态的评改方式——“佳作大家评”(因为每次写作都体现着某个学生的最佳水平,每次评改便是佳作大家评),使学生兴趣大增,又收益不凡。把作文的评改权还给学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同时,又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动,把作文的评改落实到实处。教师先下发正规的修改符号,分项、分等的评改要求和评分标准,然后组织学生自改互改、自批互批。就典型文章,采用指定小组主评的方法。每次由一名学生负责朗读文章,并指出字词书写和标点使用的错误,其他同学依次指出遣词造句、结构安排、立意谋篇等方面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评改意见;全班其他同学还可以做补充,教师可以适时提示点拨,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这样的训练,比单纯老师写评语要有收效得多。

另外,教师常写下水文也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使学生巧妙地引用、化用古诗文抒情达意,笔者把自己巧用课文诗句和典故写的一段我校与英国友好学校联欢的开幕词读给他们听:“暮春三月,惠风轻拂,杂花生树,燕舞莺歌。惠风送来远方佳朋,燕语传递主人盛意——有朋来自远方,心情何其欢畅!海内遍存知己,天涯犹若比邻。今天,高朋胜友,荟萃一堂,让我们拨动琴弦,奏响高山之韵,流水之音;让我们放开喉咙,歌唱和平之美,友谊之长!”使学生感到读写结合是一件美事,也真的不难。学生在“写出景物特征”的训练中,佳作迭出——《横渡黄河纪行》流淌着古朴苍凉的韵味,《雨后香山》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夕阳写意》更是妙笔融情,在最后一段写道:“为什么诗人只会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却从不曾看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也许因为我是下午4点出生的吧,我对夕阳从来就有新的定义: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晚开的花;只有夕阳才能孕育那崭新的朝阳!”笔者的一篇下水作文《巴山蜀水蕴诗情》,又在“书写主观情意”的写作训练中,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导和激励作用。

这样,常写随笔,就会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得到鼓励和赞美,学生又会感到一种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讨论、评价老师与他们同作的文章,他们既觉新鲜有趣,又会感到距离写好文章并不遥远,也就不畏惧提笔写作,甚至会主动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长此以往,良性循环,就会事半而功倍。

第三、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地发展,让学生的思想感情由幼稚走向成熟。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训练的计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能有科学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必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智力的核心便是思维。

写作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思维过程,从材料搜集、主题提炼、内容安排,到语言选用,都离不开思维。根据学生作文的需要,应侧重训练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辩证思维、综合而形成创造性思维。通过审题立意的训练,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选材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通过构思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是学生具有作文能力的标志。叶老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有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一般思维规律是“积累——模仿,借鉴——创造”。作文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以思维为主要成分,作文是学生思维的结晶。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

力,必须有意识地开发他们的智力,让他们越写越聪明,越写越会写。一旦他们学会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思维敏捷,思路清楚,他们便也会“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也能将“夕阳芳草寻常物,化作笔下皆是诗”了。

第三篇: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近几年来,“互动”越来越体现在煤体与观众、促销厂家与消费者、书本杂志与读者之间加深往来与相互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改革以来,也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起来,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动脑,而不是一味地去接受知识。如何把握好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呢?我想从以下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给学生提问的权利。 如今的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如果一节课只是老师在讲,学生不许多嘴,只许安静的听话,这种能力显然是无法得到锻练的,甚至还会使某些学生彻底丧失兴趣。所以在课堂上,不必急于将整堂课的目标强加于学生,束缚学生的思维。,可设置一些小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促进他们的思考,并为他们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 其次要改进课堂结构,学习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 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沟通和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教学才称得上教师主导的教学。所以课堂上要倡导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培养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 再者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 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多设计一些开放型的问题便于学生合作完成。保证每个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再让学生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较优的方法。同时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跟着同学一起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努力使后进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优生的思路拓宽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合理地安排成小组,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中的“引”与“学”

——析议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互动之策略

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中心小学 诸葛小琴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但反思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要么教师单方的积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现象还有不少;要么整节都是学生自己“吵闹”地讨论,教师成了“召集人,旁听者和捧场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好学生的“学习”?如何让师生互动过程融为一体?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必须找好自己的位置。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点燃学生智慧火把的“导火索”,是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引路人。教师应通过观念、能力、方法等一系列变革,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三个更新:

(一)观念的更新

首先教师要确立新的目标观念。教师要转变学生观,就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个性。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避免“优生撑场面”,后进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尊重其特长,为发展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要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的独立性。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传统教学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乃至考试中不可- 1

2

(二)能力的更新

教师能力的更新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保障。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学习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首先是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人”,而且更要目中有“人”,把新课程中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审美能力、兴趣、情感等因素的培养。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特征,我们要改变那种视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方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

(三)方法的更新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化费时间多,教学效益少;内容情节分析多,语言文字训练少”的三多三少,确实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但那些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并非毫无使用价值,而是应该在新观念指导下注人新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因为“会学”显然比“学会”更重要。所谓“会学”,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告别维持学习性方式,因此要创新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思维的求异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上课→复习→作业→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减轻作业量,还其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其有更多的心力和时间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好的教学方法能在课堂操作中,依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具体包括从备课到作业- 3

4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他们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提倡学生提问,不仅对增进他们的思考力、思辨力大有益处,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学生从常理、常规中质疑。如学习《布衣元帅》一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质疑:“从课文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面对学生的回答,不是压抑学生,不让他们提出“异议”,而是十分重视、珍惜。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不要泼冷水,不要揶揄、歧视;学生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就及时鼓励、肯定、表扬,有时也可以让学生一起来参与评价。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意识、判断问题的能力会逐步增强。

(三)“还”学生选择的权利

“自由选择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捷径”,也是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我们应该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对于“学什么,学多少和怎么学”享有发言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学习活动多元化、自主化。如在内容的选择上,上一堂课前,教师可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如在教《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征求学生意见,一部分学生想学“山”的部分,另一部分的学生想学“水”的部分。于是教师就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开讨论后阐述自己的理由,是“山”美还是“水”美。经过双方的争论,达成共识,只有“山水交映”才是最美的。又如作业的选择,教师在布置一些有创造性、延伸性的作业时,可设计几组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根据当堂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灵活选择题组,也可以几组题交错选择。这样,教师就可以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其他像朗读方式、学习方法、理解思路、背诵方法上均可让学生自由的选择。

(四)“还”学生想象的空间

孩子是富有想象力的。世界在他们的想象中,充满着奇异 的色彩,就象童话一般。大人往往不理解孩子奇妙的想象的天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会忽视孩子的想象,抑制孩- 56

第五篇: 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单 位 濮阳工业园区赵葛寨中心小学______ 姓 名_ 季利娜___________ 职 称__ 中学二级________ 联 系 电 话_ 18939322255________

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摘要:“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角色不同,行为亦有差异。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作用的状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应用互动交往策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实验,充满信心的去探索呢?

关键词:师生互动;优化;合作;策略;主体

一、师生互动的含义师生互动是在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与沟通,师生之间的交互影响、交互活动、共生共创的过程,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所产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是师生共同对互动情景的界定过程,又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碰撞和调整的过程。同时,师生之间的这种交互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所以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必须带着富有创意的设想和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学生应带着努力创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学天地。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

二、师生互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师生互动策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在课堂中充分发表意见,大胆质疑,求异创新,有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机会,有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成了学生成果的展现,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中的成就感,受到极大鼓舞,创造力被进一步开发出来。

2、综合性

(1)知识综合:师生互动不但要求学生具备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如何质疑,如何观察,如何调查,如何社交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能力综合:不但要具有一般的学习能力,还要具有获取信息,研究问题,归纳信息的能力。(3)活动的综合:不但有师生的教学活动,还有个体活动;群体活动;理论探讨活动;实践调查活动;经验积累活动;开拓创新活动等综合性的活动。

3、研究探索性

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教师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发动者,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传授知识上,而是放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放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从被动的接受方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学习,在学习中联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影响师生互动的主要因素

1.制定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师生互动与合作的基础。学习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从而保持兴奋的持久性,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增强了探索新知识的求知欲,学生有能力实现有效的互动。这样师生双方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就会同心协力,彼此主动协调,采取策略,努力实现目标,从而发生师生双向的良性互动。

2. 教学情境,陶冶情操

教学情境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外部因素,它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氛围。在课堂教学

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只有师生之间关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师生的良性互动奠定基础。

3.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教师与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越准确越有利于互动。现代教学的特征之一是“以育人为目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而这时的教师就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的讲授者,而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必须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使学生成为合作者、竞争者和学习者。师生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使其相互匹配,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4. 让教师与学生了解与适应

教师不仅要备课,而且要备学生。首先,教师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识能力要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也就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为了使双方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有效进行,学生也必须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等,即学生也要适应教师的教。

四、师生互动的必备条件

1.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悟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思维活动,认知活动的情感活动的统一。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动情感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键。其核心几是调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形成以求知欲为主的需要结构。因此,教师应有正确的人生观,充分认识小学语文是一门思维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应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水平,辨证唯物主义熏陶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从而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间产生情感的认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喜悦,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学时教师运用情感,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镕铸在作品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2.教师的监控和学生的自律

无论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非常强调组织管理对于教育效能的影响。赫尔巴特早就郑重指出:“如果不坚定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相对于成人,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脆弱,具有突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但是,学生又是迅速发展中的个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心理可塑性,所以教师在加强纪律约束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品质,逐步养成其独立自主、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在教育活动中,规则是监控和自律的基础,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之上的。教师只有同学生一起不断地建立规则,并引导他们遵守规则,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的尊重和信任,教学活动也才能真正实现宽松自由和民主平等。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师就可以有比较充分的精力和时间组织活动、参与活动,并从旁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总之,在教育活动中,既需要教师一定程度的监控,也需要学生的自近代。只不过随着活动的进展和学生的发展,教师的监控程度愈来愈降低,而学生的自控程度则会越来越增强。

3.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

师生互动要借助于知识的传输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角色不同,行为亦有差异。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育者,承担着对来自社会实践的知识经验筛选、加工、整理,然后以学生能够理解、接受、便于掌握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职责。由于教育设计、教学决策与技能本身带有极大的智力创造成分,所以非常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施教、愿意施教的热情与自觉性,需要教师抛弃那种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能否做到这一点,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师要彻底消除消极应付的教育心理,而代之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探索的态度,善于使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努力成为教育改革和高效教学的追求者。当然知识的传授不是单向的,它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于参与活动和动手操作易于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所以寻求知识的活动化、游戏化,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出现了乐学的热情时,说明其精力

已真正投到了教育过程中。

五、“师生互动”方式的实现

从“师生互动”三个必备条件中得知,要想再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必须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自由、宽松、民主的环境,让学生自我去体验、构建、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1.教师在课堂上巧提问。

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就问题提问题,较直观,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综合等能力。而应该将问题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使每个问题既紧扣大题,又有一层的价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中得到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越来越灵活,更富有创意,培养出时代的新人。 2.在教学中实行“学生老师”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能真正充分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能从当“老师”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各方面还远不如教师,从而他们佩服教师,服从教师的正确管理,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从“学生老师”教学中,学生能学到一般教学方式学不到的知识,能尽量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使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3.教师应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在课外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信息互递,思维得到激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兴趣及创造力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让“互动”能动起来,教师除了事先要准备好“情景”——如图片、道具以及相关的各种数据、问题外,还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①教学民主。②人格平等和师生互爱。在快乐的课外活动中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不断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而达到共创、共进。 4.学生议,教师导

“议”就是让学生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老师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

六、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1.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谐互通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状况。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首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建良好教学情境的前提。只有师生在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见解,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将个性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

教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看法、有需求的“人”来看待,要正视他们的存在,理解他们的愿望,看到他们的努力,赞赏他们的成就。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必须承认并重视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展。教学中尊重学生,还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课堂,尊重学生的创造。内在的兴趣与动机,是学生创造力和主动性的源泉,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我们看法不同的意见。

2. 情感交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使教育的过程变成师生情感互动共鸣的愉快过程,教学中教师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的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首先,教师可以用语言来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例如,使用“很好! ”“你真聪明! ”等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勇气和欲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切忌用刻薄、挖苦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产生障碍。其次教师也可用正确的体态性语言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体态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目光、举动、表情等。教师要充满热情用信任的目光、

赞许的微笑、激励的动作等体态性语言,表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融洽师生关系。

3、优化教学结构,形成良好心理准备

教学结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促进教学内部诸因素间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进而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教学结构的优化,不仅决定着教学环节能否自然流畅,时刻体现学生现时需要,也决定着教学诸因素的交往是否协调发展,是促进互动交流的关键。教学结构优化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横向组织结构的优化,也包括激活学生内部动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纵向结构的优化

4、培养创新能力,树立学生开拓进取的信心

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和锻炼。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5、运用合作策略,实现和谐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可以运用人际合作的教学策略,让教师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互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

总之,师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我们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让我们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总结经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陈心五著《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版。第87页。 [2]古人伏 《师生互动准则初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1年第1期。第23页。

[3]肖锋 《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研究工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63页。

[4]张秀丽 《重视师生互动提高高校教学的有效性》,《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第27页。

[5]曾天德 《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第9期。第29页。 [6]徐梁,焦微铃 《高校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探讨》《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48页。

上一篇:数学寒假作业答案下一篇:数学教研组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