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认知能力

2024-05-07

教学认知能力(精选十篇)

教学认知能力 篇1

关键词:元认知调控,认知心理学,元认知策略

近几年的日语国际能力考试中阅读理解的比例占了近50%。许多学生都反映在日语能力考试的阅读理解题上耗时多但效率低, 阅读理解已明显成为学生的弱项,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一、元认知心理过程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元认知指的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 既包括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 又包含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国外学者多将元认知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

元认知认为当个体进行认知活动求知时, 个体自己应能明确他所学知识的内容和性质, 也应了解如何进一步支配知识以解决问题。学习者自己要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要达到什么水平, 以及用什么方法检测自己的水平和采取何种措施来达到预定的目标。在阅读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的元认知心理过程就是对如何进行阅读这一问题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 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规划、监控和评价, 从而使阅读学习成为学习者自觉、能动的认知活动。元认知在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国内外大量元认知研究表明, 学习中如果缺乏反思、监控和评价策略, 学习者则很可能只是获得一些零散的学习策略。

二、日语阅读中的种种问题

在学生阅读、理解日语文章的过程中, 往往会产生诸多的问题和疑惑。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抓不住文章的主题思想、脉络, 理解偏离中心或信息凌乱, 不知所云;信息捕捉不准确, 任凭直觉, 缺乏依据;即使能捕捉到信息, 但缺乏对信息必要的处理能力, 犯“断章取义”的错误。对推理判断题把握不准, 出错频率高。这些问题的产生源头还是由于学生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 教师对其有效的学习策略缺乏指导, 没有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不妨给学生提几个问题:你在阅读活动之前确立阅读目标了吗?制定出了具体的阅读计划吗 (阅读计划包括阅读材料的选择、时间的安排、采用的策略、遇到困难是如何克服等) 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阅读活动进行监控了吗?例如, ①在阅读过程中是否对文章内容进行自我提问,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寻找问题的答案, 并检验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②是否找寻文章的中心句和关键词语, 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以及词和句子的衔接连贯手段等。③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预测未被证实或某些地方无法理解时, 是否采用调节策略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如放慢阅读速度、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 或重新阅读未理解部分以检查对词义的猜测是否准确, 或继续读下去, 以期在后面的内容里得到有用的线索和信息。④在阅读过程结束之后, 是否对其所确定的阅读计划与运用的阅读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总结成功的经验, 分析失败的原因, 重新调整阅读策略, 从而为下一次的阅读做准备。大多数的学生会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这种现象突出表明了学生阅读策略的缺乏, 教师对学生阅读策略尚未指导到位, 从而出现一种怪现象:学生做了大量的阅读理解题, 教师也精心授课, 解析了大量的习题, 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却尚未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元认知调控

元认知调控是元认知策略的核心内容。元认知调控对阅读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体现出来, 即阅读前的准备、阅读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节、阅读后的自我评价。

阅读前的准备。阅读活动开始时, 教师应首先提出阅读要求, 制定阅读计划, 包括阅读目标、阅读的步骤、时间的安排或阅读的方式, 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阅读目的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或策略。教师可让学生完成一些特别设计的热身训练, 对材料的来源和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同时, 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问答等形式, 事先准备好一些问题,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了解学生对文中信息的态度并预测文中将会发生的事件, 使学生对随后的阅读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动力。

阅读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节。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监控和调节策略会增长元认知体验, 丰富元认知知识。在察觉到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 及时调节, 立刻纠正。在阅读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监控策略: (1) 方向监控。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 确定阅读的方式。如略读、寻读、粗读、细读等。根据不同文体或体裁来及时了解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新闻体裁的文章, 第一段是概括全文的中心, 然后再详细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新闻事件重要性的分布呈“倒金字塔”结构, 第一段或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另外, 一些说明性或议论性文章也会开门见山地点出文章要说明的中心或阐述的观点, 其主题句一般是文章的第一句话或在文章的第一段。 (2) 过程监控。在阅读过程中, 让学生可以稍作间歇停下来思考检查是否理解所读的内容;阅读过程中自我提问并通过阅读找到答案;阅读过程中根据所读的内容修正先前的预测;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检查所用的阅读方法是否恰当, 及时调整不当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时间和阅读量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要做好推理判断题, 过程监控尤其重要。在阅读过程中, 首先要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 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 这是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对文章的表面信息进行加工, 由表入里, 由浅入深, 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 通过分析、综合、判断等进行深层处理和符合逻辑的推理。还要忠实于原文, 以原文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 推断未知。不能主观臆断, 凭空想象, 随意猜测, 更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这都是在阅读过程所要进行监控的重点对象。 (3) 阅读后的自我评价。评价是对阅读材料的特点以及个人的理解能力做出分析,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获得元认知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自我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阅读后评价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如何;阅读后思考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而非完全接受;阅读后总结所使用的阅读方法或策略是否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阅读后评价所读的文章是否满足自己的阅读目标或要求;阅读后评价自己有哪些收获;阅读后找出自己的弱点并考虑今后的改进措施。通过自我评价会使学生渐渐学会主动地、有意识地运用元认知策略。

四、培养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适当方式应该是以加工为定向的策略使用, 而不是以内容为定向的背景知识的表征或对特殊的语言特征进行孤立的教学。也就是说, 教给学生元认知意识和策略, 教会他们在阅读时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比解释某一具体的词汇、短语或结构更重要。学习者在阅读时清楚地知道该读什么以及该怎样读, 使阅读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教师自身要加强元认知理论的学习与训练, 亲自体验运用元认知策略给自己的阅读活动带来的益处, 从而增强自己指导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教师应在新生开始阅读课程学习前, 抽出一定的课时对他们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 让学生了解元认知学习策略, 并且有意识地将元认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把元认知策略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还可以把策略训练与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在教学生元认知策略知识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运用元认知策略, 引导他们找出自己在阅读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 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更多使用策略的环境, 鼓励学生间对阅读效果和策略使用的互相评价, 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五、结语

有关元认知策略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才兴起的事, 而且国外的元认知策略训练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的学者虽然对语言阅读中的元认知做了一些研究, 但影响较小, 特别是在缺少语言教学实际环境的日语阅读教学中, 如何进行元认知策略训练,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无疑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Flavell J H.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In:L B Resnick ed.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Hillsdale[J].NJ:Erlbaum, 1976.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语文阅读教学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篇2

近年来,作为“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研究成了教育心理学中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在这种理论背景下,有关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成为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领域最活跃的课题。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为阅读心理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一 有关“元认知”

“元认知”这一术语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提出,之后Flavell本人、Meichenbaum以及Buell等人都对这一概念进行过界定。尽管各研究者对元认知的表述不甚相同,但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它的对象是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系统。在此本文采用Flavell对其所下的定义: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依概念可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关于个人的知识,即关于自己与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知识。(2)关于任务的知识,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认知。(3)关于策略的知识,即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选取、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

元认知体验是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而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包括了知和情两方面的体验。即一方面有认知活动进行时对知识获取的觉知,另一方面也有对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情绪、情感的觉察。元认知监控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它包括认知活动前制定计划;认知活动中实施监控、评价和不断反馈;认知活动中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

阅读过程中元认知的体现与作用

元认知能力是指对认知能力进行调节和监控的更高一级的能力。对阅读这种具体的认知能力来说,元认知的职能是选择更适合当前阅读任务的技能和策略,并对这些技能和策略的使用进行调控,以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根据阅读的进程元认知能力在阅读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心态的调整

情绪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只有保持良好的阅读态度和阅读兴趣,创造一种积极 的认知气氛才能顺利地开展阅读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我调控阅读心态,始终保持对阅读任务的积极态度,同时能够自我创设适合阅读客体的情景,这种调整就是元认知在起作用。

2.阅读方法的选择

常用的阅读方法有很多,如朗读、默读、标记重点、做批注、摘录等。这些阅读方法的选择要根据阅读客体的性质、阅读目的的变化来进行,同时也与阅读主体的习惯、喜好有关。在阅读过程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并随着阅读进程的深入随时进行调整,可以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

3.阅读思路的调整

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要求有不同的阅读思路,在阅读中阅读思路的调整也是保证阅读顺利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阅读思路的调整主要指根据不同文体的作品调整注意的指向。例如阅读小说的思路大致为情节——人物——主题。散文的阅读思路为线索——层次——结构——中心。这种调整也是元认知在阅读中的体现。

4.利用原有知识,主动建构,理解新知识

对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是阅读过程中关键的一环。阅读中借鉴已有的方法和知识,利用原有的认知图式,揭示新的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会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会将学到的知识与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从元认知在阅读过程中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阅读中,读者对阅读什么、如何阅读、何时阅读、阅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的关系能否产生一种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直接决定了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元认知有助于提高人在阅读中的思维品质,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的阅读质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元认知能力的形成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生的自身阅读经验自发地获得。二是通过教师的阅读教学活动在无形中习得。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逐步地形成阅读中的元认知能力。三是通过专门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最主要形式,借鉴元认知能力的专门训练方法,使之与我们的阅读教学相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教学中比较可行的途径。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阅读的元认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丰富学生的关于阅读的元认知的知识。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活动的特点和实质

(2)让学生充分了解影响阅读过程及效果的主要因素

(3)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制定阅读计划

(4)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控调节

(5)让学生了解自我反馈的方法

这包括让学生了解如何检查自我掌握程度、正确评价自己的理解水平、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等。

以上谈的这些有关元认知的知识,学生只有有所了解,在阅读中才会有意识地使用,达到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自我反审的目的。

2.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有效的理解监控模式并训练学生依据模式阅读。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了解阅读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阅读思路的展示是重要的一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作为一种模式来向学生展示一定的适当的活动的,教师需要把自己的阅读思路外化,展现在阅读过程中有效的理解监控的模式,使学生在被动的观察中认识阅读过程中理解监控的全过程,把它作为自己阅读的一个基本模式。例如小说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阅读小说的思路: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然后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背景资料的不断充实,对人物、主题的理解会有不断补充、修正的可能。教师在教学中把这理解、监控、调整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也就让学生了解了如何阅读小说。

教师展示的模式只是学习阅读的开端。教师应把所提供的模式在学生的阅读中及时加以训练、反馈,使学生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达到的水平,逐步增加对学生的要求,一直到学生活动变得与老师的活动模式相似为止。

3.针对个体问题进行指导。

前面所谈的两点都是从学生的整体训练的角度而言的,由于阅读是一项个人体验性很强的活动,所以阅读过程中针对学生个体问题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反应,对阅读中出现的个体问题及时加以指导。教师可以采用诊断治疗的方式,在帮助学生具体分析影响自己阅读效果的因素时,找出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诗歌阅读中一部分同学很难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无法把语言在头脑中还原为图象。这时就需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具体方法,训练学生丰富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进而提高阅读诗歌的水平。这种个体的指导往往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4.引导学生反思,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并且把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自我习得的知识往往比较牢固,而且知识迁移比较容易。因此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反思十分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当天的或某一阶段的阅读活动及时进行回顾,反思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得与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另外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增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我监控的意识,逐渐自觉地进行阅读中的自我监控。

上面所谈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的元认知能力的一些培养途径。随着心理学元认知研究的发展,我们还应不断地把心理学中元认知的培养方法与我们汉语文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陈英和

《认知发展心理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必隐

《阅读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运用元认知理论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元认知;反思能力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一、教学反思的认识

教学反思即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对自己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反思,以此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相长。

二、元认知理论概述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在有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提出的。认知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的过程。元认知就是对于认知的一种反思,其实质是对学习的效果、方式和效率的评价。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在学习活动中,就是指对学习认知活动的认知。它要求学习者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都有明确的意识,同时在学习中时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评价,从而肯定、发展正确的行为,发现和改正错误或不良行为,使自己的认知活动得到调整和改善。

三、教学反思与元认知理论之间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许多心理学家从认识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 提出教师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认知活动。时下教育界正倡导一种“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即教师本身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意识、信念和技能,而且需要在通过教学经验本身和通过对那些教学经验的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元认知理论恰好为这种发展取向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元认知体验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元认知监控是核心要素,在某种意义上说对教学的反思就是元认知监控。因此,教师要提高其教学反思能力,应多学习、运用元认知理论,提高元认知能力,尤其是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四、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笔者认为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丰富元认知知识。英语在我国是作为外语来教学的,且教学起步较晚,广大英语教师应多学习英语母语国家以及其他英语教学先进国家的教学理论、理念、策略等。应多学习英语教学法,优化教学方法;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多向优秀教师请教,多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多学习有关英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多研究学生的个体情况,在认真备课的同时把学生的认知差异备进教案,多研究必修与选修、各模块各板块各单元的处理方法。总之,英语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有关教学的元认知知识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的元认知监控──教学反思。

2.重视元认知体验。广大英语教师掌握了大量的有关教学的元认知知识之后,要想真正把这些知识内化,还需要自己的亲身体验──元认知体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丰富广大英语教师的元认知体验,可以从以下的三种途径。(1)课堂教学中的元认知体验。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感受真实、地道、优美的英语;享受教学计划被圆满实施、教学任务被出色完成、知识被轻松传授的快感;体验教学成功的喜悦。(2)课外活动中的元认知体验。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口语竞赛、英语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组织这些活动中去体验成功,去体味意料之外的失败。(3)作业练习测试中的元认知体验。在授课后,教师以为课堂效果很好,单词、语法、句型等都讲透了,但从学生所做的作业、练习、测试中往往会得到意料之中的收获或事与愿违的后果。

3.坚持元认知监控。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用批判性考察和回头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观念和实践方式,以一种“研究”“探讨”“思虑”的心态投入自己的教学工作,这种元认知监控即自我反思是长期的,同时又体现主体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运用元认知理论深化并拓展反思的观念,可使反思的内涵与步骤更清晰,更易把握;可使反思由过去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并直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师如能如此不断地监控和调节──不断地反思,进行反思性教学,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必定能提高其反思能力,促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教学认知能力 篇4

一、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教学计划是由学校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 学习进程来决定的, 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每学期制定的教学计划, 从而让学生能够依据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合理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 列好预习提纲或导学案, 让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 了解重难点, 为上课做好准备。

以苏教版八年级第九章《力与运动》一课为列, 在课前笔者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预习导学部分一一罗列出来,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

【学习目标】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知道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 件;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难点: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预习导学】

1.力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三要素完全相同的力, 其作用效果如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认真观察教材图9-7中的三幅图 后, 完成下列问题。

(1) 图 (a) 中, 力使火箭由变为;

(2) 图 (b) 中, 力使列车由到 , 由变为;

(3) 图 (c) 中, 力改变了足球的。

通过为学生呈现学习目标、重难点以 及预习目 标, 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前自觉预习的主动性。

二、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促进反思与交流

学习物理, 不是靠死记硬背, 尤其是物理计算题, 关键还是理解。而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 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 将一重为5N, 体积为0.0005m3的实心球用力按入水中, 松手后实心球处于何种状态?

对这道计算分析题, 大部分学生一般会采用常规方法求解, 即实心球的密度所以得出松手后实心球会悬浮于水中。

但实际上, 这道题还可以用比较法 求解, 即实心球完全浸没于水中, 那么V排=V球 , 所受浮力为:

F浮 =G=5N, 所以松手后实心球处于悬浮状态。

在物理习题练习中, 一题多解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与思路, 在遇到新的问题时能顺利挖掘出物理量间关系和物理规律间的内在联系,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做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通过听讲、观 察和思考而记录的内容,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 它可以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 是培养学生元认知技能的重要策略。教师应指导学生灵活而有效地做好物理学习笔记, 做到记录明晰而实用。

例如, 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预习笔记, 记录下自己已知和未知的新知识, 找出重点难点, 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听 课。在课堂学 习中, 学生可以 记好提纲, 记录实验现象及其本质, 记录重点、难点和疑 点, 记录要思考的内容, 记录思路、方法。这样的课堂 学习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思维监控, 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整合新知识, 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对于课后笔记, 则是对课堂学习反思之后的对学习内容的增添和整理, 对思路分析的记录和警示, 尽可能地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分类整理, 便于以后温习。

教学认知能力 篇5

点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广告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商品的选择。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种学习属于____ A:言语信息的学习B:智慧技能的学习C:动作技能的学习D:态度的学习

2、梦属于__。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3、从“多门之屋生风,多嘴之人生祸”出发,必然能推出。A:多门之屋可能生风,多嘴之人可能生祸 B:多门之屋必然生风,多嘴之人必然生祸

C:多门之屋可能不生风,多嘴之人可能不生祸 D:多门之屋必然不生风,多嘴之人必然不生祸

4、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____ A:康德 B:苏格拉底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乌申斯基的代表作__,对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6、在学业成功与失败归因中,内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是。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运气好坏 D:任务难易 E:重视个别差异

7、”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____ A: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B:泛智教育思想

C:科学主义教育思想 D:绅士教育思想 E:建构主义思想

8、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发展为基础,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这表现的是____ A:连续性 B:阶段性 C:定向性 D:不平衡性 E:差异性

9、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10、ABC理论中,B指。A:诱发性事件 B:个体的情绪 C:对事件的看法 D:个体的行为反应

11、素质教育应把放在首要位置。A:智育 B:美育 C:德育 D:体育

12、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征的程度被称为____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3、《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规定,班主任工作量计人教师基本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A:三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五分之一 D:一半

14、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E:重视个别差异

15、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A:定向性 B:不平衡性 C:结构性 D:差异性

16、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17、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性质是____ A:学校教学的唯一依据 B:教学的唯一工具

C: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 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

18、在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诗圣”、“诗鬼”的唐代诗人是__ A.杜甫李白贾岛 B.李白杜甫李贺 C.李白杜甫白居易 D.杜甫李白李商隐

19、下面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因素的是__ A.榜样 B.强化 C.移情 D.挫折 20、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和奠基作分别是()A:马克思 《资本论》

B: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C:高尔基 《母亲》

D: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1、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A:秦始皇陵兵马俑 B:敦煌莫高窟 C:故宫

D:明十三陵

22、__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3、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人格的。A:复杂性 B:独特性 C:功能性 D:统合性

24、杜威的名言“一切浪费都是由于学校和现实隔离开来”体现了他主张。A:教育要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B:教育无目的

C:学科教学应连贯有序

D:教学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

25、__是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A.教学实验 B.教学调查 C.教学观察 D.教学问卷

二、多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A: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 D:特朗普制

2、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__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3、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教育家是()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卢梭

4、一般说来,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卷入认知建构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A: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 B:学习注意力的集中 C: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 D:学习意志努力的提高 E:学习激情的激发

5、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才能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A:顺序 B:客观规律 C:特征 D:重点

6、以下哪些是基本的测量方法__ A.自我报告 B.直接观察 C.测验

D.教师或同伴的评判

7、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A:特殊、优先 B:特殊、重点 C:重点、优先 D:额外、优先

8、____是一项专门保护教师的权益的法律制度。A:教师申诉制度 B:教育行政复议 C:教育行政诉讼 D:教育行政赔偿

9、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__。A.群体 B.正式组织 C.统计集合 D.群众

10、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有__。A.目标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表达清晰 E.气氛热烈

11、”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反映了现代教育的______特征。__ A.公共性 B.未来性 C.生产性 D.科学性

12、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主要有()。A.目标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组织严密 E.效果优异

13、教师的职业形象主要包括()A:教师的道德形象 B:教师的文化形象 C:教师的人格形象 D:教师的外部形象 E:教师的教学形象

14、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A:5±2个信息单位 B:7±2个信息单位 C:6±2个信息单位 D:8±2个信息单位

15、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__ A.巴甫洛夫 B.巴班斯基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16、以下属于人格测验的是()A:特殊能力测验 B:创造力测验 C:成就测验

D:成就动机测验

17、”理想和未来”是人生____的重要特征。____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18、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是____人员。A:专门 B:专业 C:职业 D:研究

19、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 C:具体逻辑推理 D:守恒观念形成

20、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__。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21、重视科研对教学的影响有__。A.有助于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B.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C.促使教师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D.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E.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品质

22、校风的中心是()A:学风和教风 B:班风 C:教师形象 D:领导形象

23、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下列典型学制类型__。A.双轨制学制 B.六三三制学制 C.单轨制学制 D.分支制学制 E.壬寅学制

24、”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A:《山海经》 B:《封神榜》 C:《搜神记》 D:《史记》

教学认知能力 篇6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实践;科学认知能力

科学认知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全面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培养成的加工、提取、储存、分析信息能力,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养成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都是认知能力的表现。政治学习的科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方法、观点,学生在学习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只有保证学生认知过程的合理、科学性,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政治学习,牢固掌握政治知识原理、方法,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一、树立唯物主义价值观,培养科学认知意识

中学政治教学有着极大的特殊性,一方面政治学科教学包含了许多原理与哲学思想,原理的抽象性可能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难度较大,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利用图标和结构图的形式,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对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同时,对各个模块的知识,教师要通过对知识的深入分析,将最核心的内容教给学生,从微观上把握知识的核心。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能够在整体和部分间寻找平衡,让学生从脑海中建立知识体系结构,形成分析问题、寻找联系的抽象能力,便于进一步揭示知识的本质。

统一体系内不同模块的知识间往往存在前后相关、相互呼应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时,应该通过比较分析知识间的异同,通过比较更加直观地认知事物,学会用比较、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解政治原理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对旧知识有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比较分析,不仅能够在新旧之间掌握知识的本质,深化对课本的理解,还能够逐渐形成辩证分析思维。

二、强化辩证思维,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辩证思维是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正确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主张联系、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学生在理解原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以辩证思维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拓展政治学习能力。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且处在较为权威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并不多。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就要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对政治知识的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实现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思考,拉近学生与政治课堂的距离。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政治事件为素材,引导学生对政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所学政治知识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政治事件和社会现实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结合宏观、微观的角度,对知识进行优化处理,发挥政治知识指导实际生活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实知识储备,不断提高和升华自身对问题的认识。

三、创设政治学习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中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政治知识对于学生有着很强的教育性,正确的人文思想能够良好地熏陶学生的心灵,同时政治知识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情感材料相当丰富、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正式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和分析,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学习情境的设计,一方面要以政治知识为背景,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手段,实施信息化教学,还原政治学习情景,以人文情怀感染学生的人文修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适当拓展课本外的政治知识,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政治教育意义的影片和视频,让学生开拓思路、增长见识。

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显示四种消费心理: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随后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选择四种消费心理的其中一种,说说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说出你的理由。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回答,教师进行总结,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和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各有利弊,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我们所倡导的,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对我们中学生的危害最大。通过形象的观察和比较,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政治知识的要点。

参考文献:

[1]陈明悦.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2]梁丽君.浅论中学政治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2(12).

[3]胡建军.问题探究式教学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3(4).

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篇7

一、“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是江苏省洋思中学成功的教学经验模式。它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方面, 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

初一新教材内容生动活泼, 结构新颖, 图片资料也大大增加, 并且采用多元并进的主栏与启发性的补充辅栏相结合, 结构创新, 提高体育教科书的可读性。这就为学生的自学创造了条件。为此,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布置课外作业时, 就要求学生对将要在下一节课上的教材进行系统的自学, 并布置自学提纲和自学思考题, 要求学生尽量通过自学, 能牢固掌握其内容的知识体系。在以后的教学时, 只要老师适当提醒学生就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内容, 去体会、思考并校正自己的动作与动作要领之间的差别, 从而达到纠正错误动作的效果。初一学生不可能有较多的体育理论与实践知识, 上课时, 光靠老师的讲解, 多数学生听得似懂非懂, 哪还能谈得上有时间与能力去体会动作。因为体会动作, 要在先知到或懂得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让学生先自学有关理论与实践知识, 然后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 学生学习技能的速度大大加快, 且错误动作也随着降低。这是因为相关的词, 能够引起相关的词。而动作技能是受意识支配的复杂行动, 它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参与下, 受了语言的刺激后在第二信号系统中所建立的暂时联系, 这种联系的建立, 可以从第二信号系统扩散到第一信号系统。同时, 学生知识的认知能力能大大发展,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通过知识内在的连贯性, 能丰富学生动作想象力, 并发展学生思维创造力, 在课中有的学生能创新一些新的练习方法。运动原理、运动文化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认知能力有机结合, 并一起发展与提高。使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由“主从型”为“合作型”, “被动型”为“主动型”, “传授型”为“进取型”,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关问卷及对比表明, 采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课堂效果要优于没采用的。

二、遵循认知发展规律, 提高认知的实效性

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期向高潮期过度阶段, 身体在迅速发育, 认知能力也在迅速发。为此, 结合新教材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去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 对提高课堂效果切实大有益处。

(一) 感知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 学习各种体育知识, 技术和技能, 同样是从感知开始的, 各种感知能力的发展, 是形成运动技能的重要心理因素。从主观因素方面来看, 学生的主观状态是影响人们感知质量的重要原因, 其主要表现:

(1) 知识经验越多, 感知形象也就越迅速, 越完整, 越深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联系初一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的知识经验, 使其能更迅速、更完整的感知事物, 加速对知识、技术动作的理解。例如:快速跑教学时, 应从小学的相关跑的动作讲起, 逐步过度到初一新教材中的跑姿。

(2) 感知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 感知也就越主动、越全面、越清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运用直观教学时, 要向学生把看什么、听什么的目的和任务交待清楚。初一学生注意力极易分散, 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更应突出目的和任务, 语言精讲目的要明确, 以吸引其注意力。

(3) 个人对感知对象的态度, 也是影响感知效果的重要主观原因之一。学生对感知对象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取决于感知对象是否符合一个人的兴趣、需要、情绪状态等。如果学生对感知对象有兴趣, 他就感知得深, 反之则相反。因此, 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生理特点, 并结合多数学生兴趣爱好, 有针对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 思维能力

(1) 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从已知到未知, 以科学概念武装学生。思维总是从已知到未知, 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一个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 技能就越熟练, 思维就越灵活, 判断就越准确。任何运动计术都是由一系列科学概念组成的。所谓掌握知识, 运动技能, 就是掌握科学概念及其体系。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应逐步以科学概念武装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乃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像教材中的术语和一般专业用语, 一开始可说的通俗一些, 以后尽可能的术语化, 让其慢慢习惯。

(2) 正确提供多种直观材料, 从具体到抽象, 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直观材料的作用下 (例如:挂图或示范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头脑中会形成丰富的感性认知。感性认知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 思维活动又对感性认知起指导作用。在具体教学中, 多运用直观手段, 使学生多种感观参与活动, 直接或间接获得更多的材料, 从具体到概括, 在充分增加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例如:多面的示范, 逐面的讲解动作要领, 有利于学生直观性思维的形成。

(3) 丰富学生的语言。人脑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进行的, 主要是借助语言进行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 用词准确恰当, 说话语句完整, 前后语言要连贯系统, 层次要分明有条理 (b) 要求学生回答老师提问语言要精练、干净、利落, 并注意点评学生言语上的各种毛病。

(4) 创造问题情境, 把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统一起来。思维的具体过程, 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审时度事, 根据教学的需要, 利用有关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初一学生, 生性活泼思维积极。只要善于组织、引导, 就能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三) 记忆能力

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记忆, 在体育教学中, 记忆是巩固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唯一心理因素。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的实际,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培养:

(1) 遵循记忆成功的有效条件。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记忆的任务、目的明确。在体育教学中提出的认知任务、目标时, 应指出那些内容必须记住, 以便初中生能有目的去识记。2.识记时的积极性。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注意力, 调动初中生的激情, 排除记忆干扰能力。3.丰富的知识经验。4.讲就记忆卫生。

(2) 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将使记忆效果“事半功倍”。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方法, 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1.趣味记忆法。采用与同半比赛引起兴趣, 激发记忆。2.歌曲记忆法。把记忆内容编成顺口溜, 让学生朗朗上口容易记住, 例如:初一途中跑的动作可以说成:两臂体侧用力摆, 眼看前方跑直线。3.数序记忆法。用数字将动作要领串连起来。例如:排球垫球动作要领可为:一夹, 二插, 三提, 等等。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 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是明显的。通过近一学期体育教学显示, 及有关测试调查显示, 所教的初一学生体育知识掌握牢固, 在课中的认知能力表现较好。其认知能力要好于其它班级学生, 对动作要领能做到“脱口秀”的程度。

教学认知能力 篇8

网络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已逐步应用于外语教学活动中, 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同时也让高校的教学研究面临新的挑战。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信息容量,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和环境。网络多媒体在听力教学中的适时应用, 其优势更为显著。利用多媒体语音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有的放矢地选择听力内容, 使学生容易接受, 能够及时消化, 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的确为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 学生在接触语言知识的过程中, 如何将网络中的大量语言知识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 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而要将外语成功地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策略至关重要。

二、元认知概念和元认知策略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提出元认知概念, 他认为元认知是指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 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对于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因素的认识, 有个人知识、任务知识和策略知识组成。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 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认知策略用于学习语言的活动之中;社会/情感策略只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元认知因素对语言学习具有积极影响, 尤其是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对于提高外语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监控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有效地把元认知策略的理论及培训应用于听力教学中会给教学研究带来更大的空间。

三、网络多媒体教学中注重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意义

(一) 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提高教学效率

网络技术和各种教学软件的不断开发, 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教学提供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各大高等院校纷纷为建设更好的网络教学资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然而如何充分、高效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却是高校师生一直在探索的课题。网络多媒体技术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拥有极强的调控和计划能力, 由此可见, 在网络环境下, 师生更要善于运用元认知策略进行教学活动。然而, 对于一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中国学生而言, 多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不善于计划, 归纳和自我监控, 他们是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给予元认知知识方面的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策略, 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才能真正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 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二) 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 包括为学习任务设定目标, 寻找资源和评估结果。在多媒体环境下, 这一特点更为显著, 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成主动的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 自我监控学习过程, 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即是元认知参与的过程。可见, 培养元认知意识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

(三) 有助于听力思维活动的顺利进展

听力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大脑独立思维过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 学习者要分辨声音、理解词汇和语法、储存并加工信息。可以说听力的过程是积极构建意义的过程。音、词、义辨析, 信息的解码和意义的重构都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听者要想顺利完成这一系列认知过程, 必须对听力理解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控和评价。当出现信息缺失时, 听者运用语言线索或其他线索进行猜测, 是需要依赖各种策略来完成听力任务的。成功的听力理解过程既是积极、复杂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 又是元认知活动过程。因此, 有效、灵活运用元认知策略有助于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四、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途径

首先, 在听力课堂上, 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听力材料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各种策略进行听力解码, 要让学生体验到元认知能力主要涉及听者对听力任务完成情况的监控和对自己听力效果的评价和调节。学习者要对听力策略和技能进行合理选择以及对资源的合理分配, 如对听前预测、听中的各种策略和技能的选择以及注意力的合理分配, 通过此类强化训练, 可使学生接触大量的感性材料来了解各种语言学习策略, 并增强元认知意识, 从而可以高效而准确地把握所听材料的主要内容。

其次,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着自己的实际水平, 确定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向学生布置听力任务, 定期自我检查和评估, 在这一环节上, 任课教师有必要实施监督措施, 制作任务自我检测表, 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并通过网络定期提交记录表。教师可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通过一学期坚持不懈的培训, 学生会逐步将这些感性材料转化为元认知知识和策略,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策略的意义所在。

结语

元认知过程是人类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的最高级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保证语言学习活动成功的高级技能。元认知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 是学习者对如何学习语言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 直接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 对英语听力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结合网络多媒体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 将元认知策略应用到听力训练的思维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 提高听力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教学认知能力 篇9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认知能力的必要性

1.有助于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性

在写作教学中, 倘若教师引入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 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并能够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写作之中,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地写作, 而且还能够随时随地对学生学习中的行为进行监控, 及时有效地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 以最佳的状态学习。只有学生具备了认知力, 那么他才能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形成清晰的认识, 了解自己尚未掌握的写作技巧, 并形成相应的策略进行改进, 弥补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

2.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目的性

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中, 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也没能将提高写作能力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有机的结合。教学活动中, 教师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 写作范围由教师规定, 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教师对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并没有重视起来。由此, 导致学生对写作越来越厌恶, 学生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写作, 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3.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写作中的调控思路能力

写作教学中, 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 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倘若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那么在写作之前他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构思整体架构, 选择合适的写作材料。从而才会在写作过程中判断文章结构是不是有偏差, 不断调整自己写作的思路。例如, 当学生以话题“转变”写作时, 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学生, 就会静下来分析“转变”话题的内涵, 对自己的写作切入点进行确定。

二、初中作文写作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1.提升初中生作文写作的认识水平

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关键就是树立明确的写作目标。让学生明白作文对工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作文是对内心感悟与实际生活进行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文, 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 承担起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现象的责任。而不能依靠单纯的说教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应当与实际生活环境相结合, 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明确学生的写作目标, 就会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并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

2.建立多元作文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中, 老师应当掌握具有多元化特色的评价方式, 运用正面语言激励和鼓励学生。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作文练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差异性是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的最首要的条件, 教师不能通过分数将学生划分等级。评语评价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能够对自身优势与不足有正确的认识,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自身找好定位, 在认清自己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写作的主动性, 让学生更加自信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3.提升初中生作文写作的信心

数学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篇10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的过程, 认知过程的有效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的运行水平.国家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能力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体现出来的, 学生能力的获得与提高是其自主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活动, 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而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特别是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已成为影响其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2 理论依据

元认知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 (J.H.Flavell) 在其1976年出版的《认识发展》一书中提出的.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或与之相关的活动的认识, 其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 是主体对自身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在具体的认知活动中, 元认知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有效的认知策略, 监控认知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不断获取和分析反馈信息, 评价各种认知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坚持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并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同时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的学习向更自觉的状态转变.

元认知结构主要包括3种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这3种成分彼此联系, 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整体, 共同实现着对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2.1 元认知知识

它是个体关于自身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任务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元认知知识包括3个方面:①对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 即关于学生自身或其他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所反映的一切认知特征和能力等方面的知识;②对认知材料、认知目标和任务方面的知识, 即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学习目标和任务方面的认知;③对策略方面的知识, 即关于个体在达到数学学习目标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对使用策略的认知, 如认知策略的种类、特点、应用的条件、认知策略的有效性等.

2.2 元认知体验

它是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它可以发生在认知活动之前或之后, 也可以发生在认知活动过程中的任一时刻, 它在时间上可长可短, 内容上可简单可复杂.

2.3 元认知监控

它是指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 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 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以期达到预定目标.按认知活动的进展过程, 相应的监控策略可有4种:制订计划, 执行控制, 检查结果, 采取补救措施.

3 数学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3.1 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在数学活动中, 需要学生的注意力在高层次的策略性知识与低层次的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不断转化, 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加工材料, 而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 还要不断反省自己的策略是否恰当, 从而优化自己的加工过程.因此, 要使元认知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 就必须在头脑中储存有关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的策略性知识.

与具体知识相关的策略属于认知策略, 而与具体知识不直接相关的指导认知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比如, “见过类似的问题吗?”“回到定义去”, “画一张图”等, 总体上就属于元认知策略, 因为它并未涉及具体知识, 任何学科的问题研究都可以采用这个策略.又如, “数形结合”, “寻找等量关系”等, 基本上是与数学相关的学科策略, 因而属于认知策略.在数学学科中, 元认知策略性知识与认知策略性知识是紧密结合的, 它们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策略性知识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 它们是元认知监控的物质基础,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有意识地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与数学具体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让学生不仅知道他们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而且使学生学会在新的情境下如何提取、联想出这些方法, 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学习方法的效果, 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

3.2 教师出声思维, 唤醒学生自我观察、自我意识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或解题中, 要有清晰了解正在学习或解决的数学问题及其特点的意识性, 要有使用策略和把握自己学习特点的意识性, 以及在思考中进行自我调节的意识性.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出声思维法, 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自我观察、自我意识提供“模型”, 让学生注意到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数学问题时应该如何思考, 注意什么.

比如, 在数学的新课教授中, 教师可用语言说出自己是如何理解、记忆新概念的, 如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的.在习题课中, 教师可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解题的思路及思维策略, 使用下面的语言让学生去体会、模仿.“下面, 我将用语言描述我的思维过程, 给同学们示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请你们仔细观察我的思维过程, 思考我是如何做出每一个决定的, 我在哪些地方停下来思考, 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在平日的出声思维教学中学生会模仿教师的思维方式, 逐渐增强学习和解题时的各种意识, 并最终具有自我观察、自我意识的能力.

3.3 显露学生思维过程, 加强自我监控

课堂上让学生像老师一样出声思维, 展现思维过程, 暴露其思维障碍, 教师就可提问引导, 使学生监测到自己思维漏洞, 并及时调整思考角度, 优化学习和解题思维, 达到学生对自己思路的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的知识和策略需要个体的一个充分内化的过程, 学生在解题活动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的, 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耐心的培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些自我监控的问题, 提供一些自我监控的提示语, 这样可充分显露学生思维过程, 使学生开拓思路, 辨析问题,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自我监控的提示语就是数学学习的元认知提示语.这种提示语的学习, 一方面是学习运用美国数学家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提示语, 另一方面是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提炼和总结自己在解题监控中的经验和体会, 形成有自己风格的元认知监控的提示语.

比如, 在数学问题解决中教师可根据题目类型设计出选择题提示语、证明题提示语、应用题提示语及计算题提示语等等, 在学生解答证明题时可提问:明确解题目标了吗?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了吗?由已知条件你想到了什么?能得到哪些推论?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计划用怎样的思路进行推断?是否已充分利用已知和隐含条件?是否陷入思维定势了?是否灵活选择了推理方式?检验每一步推理结果的正确性了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就能体会到这些提示语的优缺点, 并学会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修改, 设计适合自己的提示语, 从而逐渐摆脱教师提供的提示语, 学会自我提问、自我监控的方法.

3.4 学生参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活动, 促进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元认知中尤为重要的一项策略, 它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紧密联系起来, 使元认知能力在反思行动中不断提高.通过反思, 可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 揭示问题本质, 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 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产生新的发现.因此,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活动, 学会积极的自我反思, 对于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 在平时教学中, 我注意要求学生从以下4个方面参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活动, 促进自我反思, 做到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①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 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 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 容易解错的习题, 学习失败的教训等.②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从老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如对于极坐标系这节课, 反思应多集中在为什么引入极坐标系, 极坐标系的特点与直角坐标系的特点有何不同, 以顺利适应极坐标系处理问题的方法.③解题反思.对问题解答后结论正确性的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能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考虑问题题设的完备性 (充分性) 及结论的精确性等.④写数学周记.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 不断的反思, 才会不断地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 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 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 (或数学日记) 的形式宣泄出来, 记录下来, 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3.5 学生填写行动计划单, 实现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对自我学习监控、反思、评价后的调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后填写行动计划单, 促使他们思考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去学会不懂或不知道的知识, 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以此增强他们反思后的调节意识, 有效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填写的行动计划单是根据反思结果所做的补救、完善学习的调节计划, 计划内容与反思结果密切相关, 因此是一种事后计划.

计划单可以是针对每堂数学课中知识盲点、某一章节学习的薄弱环节做补救计划;可以是针对计划实施中的困难所做的调整计划;可以是为提高学习效率所做的调整学习方法计划;可以是根据错题分析做复习的计划以及提高解题能力的计划;还可以是克服自己学习中不良习惯的计划等等.训练初期教师要告知学生所填计划单的性质, 提供一些提示引导语, 让学生明确从哪些方面做学习计划, 并根据教师的提示语写出自己对下一步的学习计划.随着学生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的增强, 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机布置填写计划单的任务而不再给予计划内容的提示, 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 最终让学生养成自觉、独立地制定学习计划并且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不断修改学习计划的自我调节的习惯.

元认知的魅力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将元认知理论引入数学教学, 是对发展元认知理论应用性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在数学教学中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就需要教师深入认识和理解元认知理论, 熟悉和掌握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方法, 洞悉教学实际, 灵活合理地设计培养方案.教师要在学习—实践的不断往复中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教学水平,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宁.元认知研究的理论意义[J].心理学报, 1995, (3) :322.

[2]方红, 曹心对.试论元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J].山东教育, 2003, (5) :11-12.

[3]张秋生.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新乡教育学报, 2005, (3) :75-76.

[4]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12-318.

上一篇: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下一篇:早期不稳定型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