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认知主义

2024-05-04

诗歌教学中的认知主义(精选三篇)

诗歌教学中的认知主义 篇1

一、强化朗读背诵, 顿悟诗歌情感内涵

克勒的“顿悟“说认为, 学习是顿悟, 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顿悟是指在试误或见误之后突然觉察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 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 (格式塔) 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诗歌教学中, 顿悟说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古人在创作诗歌时, 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传统诗歌教学中, 教师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言近旨远等特点, 这些特点需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来顿悟。朗读背诵的目的是为了积累。学生积累多了, 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 而且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顿悟能力。

在教授柳永的《八声甘州》时, 我在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 以便激起学生的情绪。课上我先用《思乡曲》作背景音乐示范朗读, 然后学生自由诵读。要求学生用心体味, 说出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让学生在低缓、凄婉的音乐声中披文入情、携情入境。学生基本都能顿悟到这首诗是一首怀乡思人之作, 写的是暮秋时节词人登高临远时的所见、所思、所想。抒发的是羁旅之愁、漂泊之恨。然后我让学生在把握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诵读, 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意象的抒情作用以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 课堂效果很好。

二、调动主观能动性, 形成诗歌认知结构

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认为, 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反应, 而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 发现学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智慧的潜力;二是使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三是学会发现;四是有助于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这一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诗歌教学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甚至出现了很多“满堂灌”现象。教师为了省时、省事, 常常直接把答案或解题过程告诉学生, 而有意或者无意地缩减甚至放弃了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发现、提高能力的过程。这种不注重学生自主发现能力的诗歌教学, 无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发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我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 先设置了三个问题: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然后播放《雨霖铃》MTV, 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 并思考上面的三个问题, 这样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 形成自己的诗歌认知结构。在学习“酒“这一意象时, 我展示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让学生知晓古人“喜”要有酒;展示曹操的“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让学生知晓古人“哀”要有酒;展示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让学生知晓古人“愁”要有酒;展示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它、晚来风急”, 让学生知晓古人“思”要有酒;展示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让学生知晓古人“送”要有酒。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能更好地形成诗歌的认知结构。

三、认清已有结构, 促进诗歌认知同化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是针对有意义学习而言。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相对, 指学习者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认为意义的获得过程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习者必须有积极主动学习的心向, 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有关的概念作为新知识的固定点 (同化点、生长点) , 这样才能把学习材料中的潜在意义转化为自己现实的心理意义, 将新知识的意义纳入到认知结构中, 同时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一理论赋予了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以关键地位。

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上耗时甚多, 在高二时甚至有一个学期的时间讲授《唐诗宋词选读》, 但是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还是得不到提高, 高三时很多学生见到诗歌鉴赏题仍然不知所云。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诗歌教学的基础, 进而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在诗歌教学中, 脱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教学目标太高, 学习者都会感到吃力而且有可能失去对诗歌的兴趣;教学目标太低, 则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容易引起教学活动中学生精力的不集中。

因此, 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认清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是一个不平衡的群体, 他们的智力存在差异, 有着各自独立的思想意识和兴趣爱好、认识能力和个性特点。认清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后, 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不同的问题、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尽可能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只有这样, 才能使新的诗歌知识与学生头脑中旧有的诗歌认知观念成功同化。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进行良性的小组合作学习至关重要。我在诗歌教学中采用异质分组法, 即每一小组的学生中, 既有成绩好的学生, 也有成绩不好的学生, 而不必要求座位靠近。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 进行一定的分工。每个小组的报告员由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轮流担任, 小组长则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这样, 每组成绩好的学生必须使本组成绩不好的学生都理解后, 才能实现本组与其他组竞争的目标。实行这样的小组学习, 可以使成绩好的学生有事可做, 成绩不好的学生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实现诗歌认知同化的目标。

四、做好信息传输, 实现诗歌心智加工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信息的心智加工。加涅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 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输入, 编码, 加工, 贮存, 提取, 输出。认为学习可以区别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 与此相应, 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 了解阶段, 获得阶段, 保持阶段, 回忆阶段, 概括阶段, 操作阶段, 反馈阶段。并指出每一阶段有其各自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影响它的外部事件。

诗歌教学中, 信息加工理论可以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我在讲授《鉴赏诗歌的形象》一课时, 首先设计了一段导语来激发学习动机:“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 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 从牙牙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 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 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在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形象。”

在了解阶段, 我和学生共同回忆诗歌形象的概念、分类。在获得阶段, 我和学生共同探讨了鉴赏诗歌体察鉴赏诗歌形象时的切入点, 如抒情主人公, 意象、意境的特点等。如果学生能了解常见意象的含义, 如望月常用来抒思乡之离愁, 折柳相送多为分别之时, 这对鉴赏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帮助。在保持、回忆阶段,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让各小组比赛, 看哪组总结的景象、物象的含义多。在概括阶段, 我让学生自己概括本堂课所学知识, 并用图表的形式形成鉴赏诗歌形象的认知结构。在操作反馈阶段, 我用幻灯片展示李清照 (一说无名氏) 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 一词, 提问: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抓住了哪些特点表现的?并让学生分组讨论, 推荐同学回答。本节课我运用信息加工理论, 帮助学生找到了鉴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归纳了常见形象所蕴含的含义, 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内涵。学生反应积极, 较好地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 (修订版) 》, 暨南大学出版社。

基于认知主义理论谈网络教学 篇2

【关键词】认知主义;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到目前已经发展至第三代,第一代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单向传递的网络教学模式,第二代是以教学论为主导的双向互动的网络教学模式,第三代是以网络教学论为主导的全方位的网络教学模式。国内现有的网络教学正处于第二代的发展阶段,微课、幕课等新型网络教学正开展得风生水起,而如何使网络教学行之有效是当下网络教学体系下一个热议的话题。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网络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具有灵活弹性、丰富多彩、资源共享、知识共建、良好成本效益的优势。它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来学习。但与此同时,这也限制了只有拥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与自律性的学生才能较好地完成网络学习,教师因此也遭遇了除了技术问题以外的一项新挑战。而在认知主义理论中,不论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还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抑或是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都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主张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因此认知主义理论对网络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认知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直接由外界刺激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应用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认为,如果要让学生最大可能地从网络学习中获得知识,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使以电脑为媒介的教学本身(外界刺激)让学生拥有学习兴趣,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内部心理过程)。经过思考,对此问题提出了以下三点看法。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非直接地、机械地连接,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不是老师机械地灌输了多少内容,而是学生自身有多大的学习意愿。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就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教”(如通过联系、提问、观察、测验等形式来检查学习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在网络教学中,一味的提高教学视频的数量并不能真正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只有更多有质量的教学才能进行更好的网络教学。有质量的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在前期教学设计以及准备教案的过程中花费更多精力,设计更符合网络教学特征的教学方案,还要求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借助网络平台等媒介为学生设计诸如教学问答、课堂讨论等环节,并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正强化,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网络教学的质量。

2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

学习离不开内、外部条件。人的学习与外界刺激分不开,但人是有认知机能的。在学习时,人总是利用这一机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主动地去寻求外部刺激,进入内部认知过程。同样,这也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从这些理论出发,我们提出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的建议。因此,让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应该是网络教学的核心。

这就要求网络教学在内容方面需要去学术化,即把学术和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因为学员报名网络学习的目的是多样化的,選择课程也有很高的自主性,这就暗示我们,被学员所需要的课程很可能和学生所面对的现实情境有一定的关联。可能是实际学习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也可能是生活中欠缺这方面的知识,也可能是将网络学习作为学习阶段的过渡,和未来的学习内容连接。因此考虑到这些可能让学生选择网络教学的因素,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能满足学员的多样化需求。而在这些导致学生选择网络学习的可能性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接受网络教学的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可能并不具备很强的学术知识或者专业积累,所以,“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学习内容,弥补网络教学无法因材施教的缺陷。

3注重教学层次

认知因素是有结构的。人的各种认知因素,如知识、策略、感知、记忆、反应等,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结构,即认知结构。学习就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其内部认知活动扩大原有认知结构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目前网络教学方式的主要方式为视频教学,较为单一,所以现有的网络教学无法像课堂教学那样充分调动学员的各个认知因素。因此,这就启发网络教学平台开发者进一步对在线教学平台教学方式进行开发和改进,同时网络教学教师能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因素,促进学习。

总之,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虽然很多高校都在兴办网络教学课程,但是在这方面还是缺乏课程制作的经验,导致了网络教学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作用,和其最初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各高校在制作自己的网络教学课程的时候也需要向国内外已有的较为成熟的网络学习平台学习或者和类似平台合作,在提升网络教学效果的同时开放学校资源普及知识,提高全民知识水平。同时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也应该积极和各大院校开展合作,拓宽教学内容,积极推广网络教学模式,让更多的人接受到更专业的知识。

参考文献:

简述英语教学中的认知主义 篇3

传统认知主义流派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培养学生“听”和“说”的技能,也就是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对学生的官能刺激,达到语言熟练的“听说法”(au鄄dio-lingual approach)。这种教学方法受到质疑是因为它过于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使得语言学习变成了机械的重复和训练,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使得说语言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在传统的认知学派看来,只是一种机械的没有意义的重复。传统认知学派认为:英语是一套既定的,由词法、句法及语义符号组成的固有体系。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对这套体系的理解和深加工的过程,所谓的学会这种语言,其标志就是学习者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完整正确地再现这套语言体系。所以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练习(meaningful learning and meaningful practice)就成了传统认知流派所强调的重点。使英语课堂成为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堂。

(四)优化和丰富教材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教材,制订出一套真正适合本校所开设专业的教材,不必要求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材应该具有发展性和拓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教材应该做到语言真实、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教材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学校可以适当地选用国外的教学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各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学校应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透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重点及本校的条件,科学地开发和选择课件,恰到好处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五)创造让英语走进生活的机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学英语,是学英语的捷

有意义的学习是和死记硬背相对应的。传统认知主义学派认为语言学习当中的死记硬背,实际上割裂了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的联系。学习者接收到的是孤立的、没有意义的信息,反复背诵和练习非但不能使学习者学到目标语言,反而会妨碍他们对目标语言建立认知结构,最终不能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与之相反,有意义的学习其实是一种组合学习(coor鄄dinate learning),其实质就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所学的新知识之间产生某种有意义的联系的前提下,而那些不能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发生关系的知识符号,都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基础。

以此理论为指导,我们就可以得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语言教学中,教师教的内容应该处于从属地位,良性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语言学习策略,教师是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鄄ers),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建构、改造、补充,最终达到掌握既定的目标语言的目的。传统认知学派认为,学生的母语应该被运用在外语学习中,因为母语存留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建立起语言结构,如果正确使用这种结构,则会对外语学习产生正迁移的作用。径。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英语;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英语的价值。如建设“生活英语实验室”,“让语言学习回归生活”、“用学结合,使语言交流放在第一需要上”,为学生创设了寝室、餐厅、学习室、运动、会客室、聚会、交通、娱乐室、购物中心、户外活动、节日、邮局、医务室,以及旅行等生活情境。学生在里面用英文对话、表演小品,并组织“闯关”游戏。又如,选取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文艺片或喜剧片的西方影片,组织学生观看,不仅能了解西方人的文化和生活,而且是学习地道英语和提高英语听力的好机会。在教学中,把学习知识与感受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英语知识,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胡绳《想和做》)。探究体验式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有益尝试,尤其在落后的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中值得我们去探究。在体验式教学法中,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感觉体验、领悟和认知,集体参与学习,注重情感、态度,强调直接接触。帮助参与者发现自身成长的障碍,同时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

参考文献:

[1]闵玉娟.“体验式英语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5.

[2]庞继贤,吴微微.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36.

[3]张莹.体验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23):154-155.

“无助词表达”的功能及使用特点

(长春大学,吉林长春

摘要:无助词问题与能否学习和掌握地道日语密切相关,本文以先行研究为基础,探讨适合我国日语学习者学习和掌握“零助词”使用的有效方法,以此为目的,用调研结果引起学习者及国内的日语教育者对无助词现象的重视,尽早将其导入教学中。

关键词:无助词表达功能使用特点

引言

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电视剧、包括新闻报道的标题中常常出现不使用助词的现象。这与日本民族文化背景、语言文化密切相关,自然也关系到所表达的日语的地道程度。学习者不了解无助词现象会导致学习者与日本人交流时出现问题,令对方疑惑不解。是否使用无助词决定说话人的日语表达是否自然、地道,从中也能反映出学习者对日本人的内心情感是否把握准确,对日本人的事态把握方法是否真正了解。

笔者希望通过阅读本文让学习者了解并掌握无助词的功能及使用特点,明确无助词与有助词的差异并能酌情使用,使学习者习得的日语更地道、自然。

1.“无助词”的定义及功能

1.1“无助词”的定义

“无助词”是指在句子中助词脱落才是地道的日语表达,才符合说话人的本意。无助词具有其独自的功能,使用时构成的无助词文与有助词不同,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果使用助词就会改变说话人的意图和内涵,有时甚至导致失礼,这种情况的助词脱落称为“无助词”。有学者认为不论是省略还是无助词,都统称为无助词,因为有时二者很难区别,也有学者母语是有意义学习的有效工具,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往往受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原则(principles of 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最基础的,迁移能力最强的知识概念,然后根据学生学习的细节,逐渐分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组织是这样构成的:抽象性强,意义较广的概念占据最高层次,下面随着意义的抽象程度和涵盖面程度的下降而逐渐降低。

信息加工认知主义流派产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计算机普及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计算机模拟的思想,把学习的过程类比为计算机加工的过程。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社会语言学派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语境(social contexts)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信息加工认知主义热衷于研究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者在认知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是想在传统语言教学和现代技术条件下的语言学习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在的语言学习。信息加工认知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技巧,这种认知技巧的习得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策略学习语言,通过对这种认知策略的练习、指导和改进,学生逐渐形成独特的信息加工模式,也就是能够独立自主地运用语言,并且能够适应各种语境。这其实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英语是第二语言,信息加工认知主义认为,是一种智力的体现,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与智力的构建(aptitudi鄄nal component)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语言技巧其实就是认知

将二者分别对待。为便于我国众多日语学习者的理解和应用,笔者赞同统称为“无助词”的看法。在学习过程中再细分二者更为合适。无助词现象在句子中用“φ”符号表示。例如:田中さ

1.2“无助词”的功能

日本语言学者黒崎(2007)指出:“无助词具有助词〈は〉的功能,但与〈は〉不同,无助词可以排除读者或作者的预测和期待。”池上·守屋(2009)指出:“无助词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在谈话中不将话题特指,另一个功能是将过去的话题再次提出时可以将话题再次活化的功能,不论哪一种,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说话人在谈话中将某事作为没有意图的话题在听者面前提出,以唤起听者的注意。”还有学者认为提示新话题是无助词的基本功能。笔者认为只要说话人没有特别需要对比、特指(ハ)、排他(ガ)及强调之意图,使用无助词更自然。因为无助词表达比较中立,具有情感内涵。无助词表达可以起到缓和气氛、弱化断定语气的作用;可以淡化主题的同时引起对方的注意;使用无助词表达可以使谈话更客观,气氛轻松、和谐,尤其是在朋友、同事间,熟人、亲人间使用更有随意感、亲切感和无拘束感;可以避免因使用某个助词给对方造成负担感等负面作用,甚至是误解或失礼的现象发生。不该使用助词的场合使用助词就会带来负面结果。日本语言学者池上·守屋(2009)曾举个误用例很有代表性,笔者在此借用。

(会話前提:ヤン前几天作为礼物送给老师一些糕点,数日后再见面时。)

教師:ヤンさん、おはよう。

ヤン: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先生、この間のお菓子はい能力的体现,而这种认知能力是需要通过加工信息训练的,其基本步骤是:信息输入(input);信息加工(central processing);信息输出(output)。当新的语言符号进入学生的脑海时候,他们头脑中的景象其实是双层的,也就是说目标语言有两层意义,一个是课本中的原意,另一个是学生大脑中产生的释义,这种释义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认知能力有关。学生常会把目标语言作为信息输入,经过大脑分析之后,产生和自己认知能力相匹配的释义,这种释义是一种信息输出方式,如果在实际交流中,语境对释义水平要求较低,那么学生就可以直接输出语言,如果要求较高,则学生还需要对释义再加工,使其适应更高的语境。这个过程是需要反复训练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指导者和纠错者的角色,而学生是语言学习的具体实施者。

上一篇:语法研究下一篇: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