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认知能力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社会化媒体场域下网络负面舆论及其治理研究

摘要:媒介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带来重大变革,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对公众进行技术“赋权”,标志着用户生产内容时代的到来。社会化媒体打破了传统社会精英群体掌握信息传播与资源分配的格局,使得大众拥有信息的知情权、传播权、监督权等社会权利,极大提高了普通大众的认知能力与社会地位。然而,虽然社会化媒体为大众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机会与可能,但作为异质性群体的普通大众是一群“乌合之众”、良莠不齐,加之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公共性、隐匿性等固有缺陷,导致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社会化媒体大肆散播虚假信息、制造网络谣言,使得网络公共空间变成污言秽语、乌烟瘴气之地,网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加大了网络舆论在网络空间发生扭曲、变异为网络负面舆论的风险。作为以自主性与个性化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对舆论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化媒体场域是由各种客观力量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舆论背后是各种利益、权力主体为改变自身在社会阶层中所处的位置、资源、得益权而展开的斗争、博弈行为,使得社会化媒体场域下的网络舆论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社会公共风险加剧。众所周知,网络舆论是公众在网络上关于公共性事务或重大事件的意见、态度的总和,而公众是异质性群体,难以形成统一的、有序的理性表达,因而网络舆论必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包含网络正面舆论与网络负面舆论,二者相互统一,不可分割,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网络负面舆论是舆论在产生、扩散的过程中发生的人为或非人为的变异或偏向,超越了正常舆论的功能范畴,僭越了作为社会监督、信息监测、民意表达的“社会公器”,对舆论中的当事人以及社会系统造成严重的、恶劣的影响,甚至引起社会恐慌情绪,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与社会规范,阻碍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负面舆论的实质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引发的社会底层或边缘群体的非理性抗争行为。网络负面舆论常见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网络谣言、舆论绑架、网络审判、网络暴力等,其共同特征在于都属于一种网络群体失范与集体“呐喊”的行为表现,更折射出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突出。网络负面舆论的产生是基于共同利益诉求、情感归属、价值认同的网民群体在网络空间聚集,为自身或相关利益主体“呐喊”,盼望能通过群体的力量与舆论压力来引起有关部门或组织的重视,促使问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使利益诉求最大化。网民在为自身或相关利益群体努力奔走的过程中容易滋生网络负面舆论,但应该指出负面舆论并非呈现绝对的“负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正面舆论,因此要重视探索负面舆论向正面舆论转变的必要条件,引导网络负面舆论向网络正面舆论转变,从而实现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发挥网络正面舆论积极作用。网络负面舆论的滋生侵犯个体的合法权益,对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力与治国理政能力带来挑战,对国家舆论阵地与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冲击,对社会舆论生态环境与社会系统功能的发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网络负面舆论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网络负面舆论的系统梳理,归纳网络负面舆论的共性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生成与消解机制,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有效抑制措施,为治理网络负面舆论建言献策。最后,本文认为应该采取动态跟踪与常态预防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即充分发挥网络技术跟踪监测分析舆论走势并快速反应,通过政府部门、权威专家人士、相关利益者共同权威证实,提供有效证据抑制网络负面舆论的快速扩散,再通过公开、透明、系统、权威的调查并公布最终结果,从而消解网络负面舆论。另外,对网络负面舆论的预防工作要形成常态化,即注重把握网民的言论自由、参与权、知情权与公共秩序之间的平衡,协调多元社会主体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社会期待,共同治理网络负面舆论。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行政监督管理机制;对意见领袖应该采取正确引导为主,适当管控为辅的方法;其次,网民群体应该自觉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与责任意识;再次,企业、媒体与意见领袖要有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主动发挥自身的正能量导向作用;最后,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网络舆论监测、分析与治理中的作用。总之,治理网络负面舆论需要协同多方主体的力量形成合力,既保证网民言论自由的社会权利,同时又能合理规范网民的表达,既要有自由也要讲秩序。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网络负面舆论;群体失范;舆论引导

学科专业:传播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依据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依据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社会化媒体与网络负面舆论

2.1 社会化媒体概念及场域理论

2.1.1 社会化媒体

2.1.2 场域理论

2.1.3 社会化媒体场域

2.2 网络负面舆论概念与类别

2.2.1 网络负面舆论概念界定

2.2.2 网络负面舆论类别概述

2.3 网络负面舆论与网络正面舆论关系辨析

第3章 网络负面舆论形成原因及特征分析

3.1 网络负面舆论形成原因

3.1.1 媒介技术赋权奠定基础

3.1.2 群体心理的催化作用

3.1.3 社会矛盾激化舆论恶变

3.1.4 意见领袖恶意引导与群体围观心理

3.2 网络负面舆论的特征分析

3.2.1 站在“道德”、“正义”的制高点

3.2.2 对当事人公开抢劫,侵犯合法权益

3.2.3 转型时期社会现实矛盾的折射与反映

3.2.4 爆发周期短、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第4章 网络负面舆论生成与消解机制探析

4.1 网络负面舆论生成机制

4.1.1 潜伏期:议题发酵,引起关注

4.1.2 滋生期:内部博弈,舆论变异

4.1.3 蔓延期:意见领袖,推波助澜

4.1.4 扩散期:众声喧哗,放大扩散

4.2 网络负面舆论消解机制

4.2.1 跟进期:网络曝光议题,媒体跟进

4.2.2 行动期:传统媒体报道,政府行动

4.2.3 消解期:问题得到解决,舆论消解

第5章 网络负面舆论防范与治理措施

5.1 培养网民媒介素养与相关意识

5.1.1 增强网民群体的媒介素养与法律意识

5.1.2 提高网民群体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5.2 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引导与管控

5.2.1 对意见领袖的合理引导

5.2.2 对意见领袖的法律约束

5.3 提升企业与媒体的担当意识与社会责任

5.3.1 企业与媒体主动发声辟谣

5.3.2 企业与主流媒体的担当与责任

5.4 加强政府的法律规制与行政监督

5.4.1 政府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5.4.2 相关部门实施行政监督

5.5 网络负面舆论的动态化与智能化治理

5.5.1 网络负面舆论动态化治理

5.5.2 网络负面舆论智能化治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投资情况比较论文提纲下一篇:小学音乐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