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海外开发

2024-05-11

加快推进海外开发(精选六篇)

加快推进海外开发 篇1

随着“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向纵深推进, 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加快推进辽宁北黄海沿岸开发建设的战略构想。加快推进北黄海沿岸开发建设, 对于加快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的核心城市, 对于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北黄海沿岸开发建设, 一是有利于发挥大连的辐射功能, 充分释放大连的港口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综合服务功能, 带动沿海经济带大连———丹东一翼的加快发展。也将有效拓展大连的发展空间, 为大连建设东北区域核心城市和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有利于壮大丹东的综合实力, 将使丹东由单边的沿江城市转变为沿江沿海港口城市, 构建起“大丹东”的城市框架, 可以更好地发挥丹东作为东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三是有利于沿海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 尽快解决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将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一核、一轴、两翼”的总体布局。四是有利于促进辽宁与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 辽宁北黄海沿岸与日韩一衣带水, 区位优势明显, 加快其开发建设, 形成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新高地, 将进一步提高辽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加快推进北黄海沿岸开发建设要紧紧抓住重点工作环节, 第一, 北黄海沿岸各县市及重点发展区域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 进一步明确招商概念, 树立招商品牌, 掀起对外开放新高潮。要狠抓项目建设, 以重大项目引进为牵动,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第二, 要支持和鼓励大连、丹东两市及各重点发展区域, 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开发模式。要下放事权, 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程序, 委托各园区管委会行使省、市的企业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权。第三,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 完善大连市和丹东市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争取更多的开发建设资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引导各类人才向北黄海沿岸聚集。第四,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大连市和丹东市要整合行政资源, 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科学设置内设机构, 全面推进开发建设。

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加快推进人才开发 篇2

青理东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人力资源被称为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南江县位于秦巴山区,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扶贫县。面对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艰巨任务,如何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促进产业开发、推动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要加快南江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大力实施“四大工程”。

一、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一要着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大力实施新农村人才示范工程,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组织部、人事局部门要与有关部门配合,切实加大村社干部培训力度;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科技等部门要通力协作,以县职中、小河职中为阵地,加大对金银花、核桃、黄羊等种养殖人才培训力度;各乡镇要发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对符合条件的人才,人事部门要颁发《农民实用技术职称证书》,劳动部门要颁发《工人技能等级证书》;对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性实用人才,要从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进行重点培养。

二要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卫生部门要立足于创建名校、名院,在中高级人才中选拔一批敬业精神强、学术造诣较高、具有培养前途的人才,作为学术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对确定的培养对象要登记造册,确定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工作条件,安排专项经费,落实激励政策,严格绩效考核,逐步打造一支领军人才队伍。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旅游等部门要立足于十大产业发展,围绕资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降耗、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增产增效,切实整合人才资源,开展重点技术攻关,逐步打造一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要推动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经商部门要对全县企业进行全面摸底,详实掌握年龄在45岁以下的企业班子成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企业班子成员中,全面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培训,重点学习掌握一门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大专以下文化的要进行学历培训。各企业要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人才,采取输送到大专院校深造、参加职业经理培训班、外派到大型企业锻炼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壮大一批中级经营管理人才。

四要抓实文化社工人才培养。文化、旅游、广电部门要围绕文化兴县的要求,着眼于特色文化开发,努力培育名家、创造名作、打造名品,建设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以社区干部为重点,以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加强社区工作人才的培养。同时,组织人事部门要以重点培训为引导、以部门培训为主体、以提高能力为重点,要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

二、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一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要树立开放的人才观,破除门户之见,积极引进本行业所需的紧缺特殊专业人才。着力引进工业、农业、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急需紧缺优秀人才,近两年内力争引进200名以上紧缺优秀人才。

二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加大工作力度,争取省市支持,继续实施“百村大学生计划”,争取接收“三支一扶”志愿者、选聘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人数。

三要拓展人才柔性流动。围绕十大产业发展,广泛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技

术合作,采取联合技术攻关、合作研发项目、举办专家讲座、开设专家咨询等方式,加强智力引进,促进柔性流动,努力形成一个产业依托一所高校、背靠一个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支撑格局。

三、大力实施人才创业工程

一要引导人才到产业。围绕全县骨干特色产业发展,整合人才资源,不断完善人才支撑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产业有一支技术研发队伍、技术推广队伍、技术实施队伍的格局。优化人才配置,着力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学非所用的问题,充分发挥离退休专业人才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把专业技术人才凝聚到骨干特色产业发展上来。

二要推动人才到项目。着力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目标管理机制,采取“定目标、定项目、定任务、定奖惩”的办法,尽力使每个专业技术人才干有目标、干有舞台、干有责任、干有想头,推动专业技术人才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要把专业技术人才研发项目、推广技术、服务基层的实际成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三要支持人才到一线。主管部门负责,各乡镇配合,以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加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项目,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办现代农业经济实体的,享受资源配置、土地供应、税收优惠、证照办理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严格选派对象条件,落实相关待遇,实实在在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

四、大力实施人才环境工程

一要落实人才培养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确保人才培训优惠政策的落实。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要对培训计划落实、高级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二要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优秀人才,要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及时核定财拨事业编制,兑现安家补助经费,协调解决配偶就业等问题。

三要落实人才创业奖励政策。深入开展人才创业示范典型评选活动,积极评选表彰优秀实业家、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农村优秀人才,以此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加快推进海外开发 篇3

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把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产业化及生态建设,作为项目区建设的重点。2006年以来,完成土地治理项目累计投资3760万元,先后完成了花桥、金紫、沙井、凤凰、水清、金沙等项目区工程建设任务,全县改造中低产田3066.67hm2,修建水库、山塘、水渠等水利设施456处。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区土壤得到了改良,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小流域得到治理,保障了粮食安全和产业化发展,农民收入大大增加,脱贫步伐明显加快。真正做到农田建设标准化、农业种植规模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项目实施后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服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发展农业优势项目,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城步县是老、少、边、穷地区,系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程度较严重,但有良好的资源优势,针对这一发展形势,坚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时,城步县根据自己温差不大、资源丰富的特点,充分考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要求,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农产品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切实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结合起来;二是把机耕道整修与乡村道路的“通畅工程”结合起来;三是把水土保护林建设与绿化乡村结合起来;四是把农田灌溉项目与农村饮水工程结合起来;五是把优化环境与建沼气池、改房、改圈、改厕结合起来。并且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立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既注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注重发挥区域优势,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在项目上给予重点扶助,在技术上实施普及推广,同时巩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使农业项目区“筋强骨壮”,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多,农民收入增加的来源渠道不断扩大。

3.投资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开发性的特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要通过统筹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支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开展防洪治水、治理水土流失,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城步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在西岩镇、儒林镇等10个乡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投入资金完成改造中低产田4853hm2,改善旱涝面积1107hm2,新增灌溉面积1280hm2,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80hm2,年节约水量360m3,做到对开发投入,建设内容、管理措施、开发效益均达到综合开发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投资能源生态项目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城步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生态劣化趋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是目前摆在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近些年来,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创新机制,整合资源,通过土地治理项目、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项目、“长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进行综合治理,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步农业综合开发注重农村能源生态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采取以奖代投方式,大力开发以“奶牛—沼气—蔬菜”,“奶牛—沼气—果园”,“家禽、家畜、人粪尿—沼气—稻田”为模式的项目建设,全县项目区建成沼气池1580口。仅此一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全县农村人均年受益160 元。能源生态项目的建设不仅净化了庭院,美化了村庄,实现了村容整洁,而且扩大了农民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城步县始终把此项工作融合到各个项目建设之中,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方面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切实加强了节水灌溉、旱作农业、配方施肥、良种繁育、无公害种养、主导产业等项目的建设。以创新科技推广资源优势产业为突破口,为改造农业鼓励购置农业机械设备,在农民购置农机设备时予以适当补助,支持项目区农民购置农机设备110台(套)。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采取多种方式,包括请种植专家、养殖专家集中授课,电视播放技术专题讲座,发放相应的技术资料,组织部分农民代表实地参观学习、组织年轻农民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等,增加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由此切实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养殖的技能。

二、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农业综合开发

1.拓展开发领域,充实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农业综合开发必须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的综合开发仅限于此就远远不够了,要力争做到“三个有机结合”:一是把整个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环境问题。二是把农村的土地整理项目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问题。三是把农业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文化、培育农民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2.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实行的是“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投入政策。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自己的财政投入不多,靠的是上级财政的投入。城步县的农业综合开发是在“脱贫”过程中的农业综合开发,其本身的财政投入无疑就十分有限,仅靠国家的财政投入也就远远不够,必须调动地方、企业、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尤其是在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商业性开发、股份制合作开发等不同投资、融资方式,扩大草山、竹木、药材、旅游等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nlc202309030335

3.构筑农村经济增长的基础平台,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保障农民生活宽裕不仅是农业综合开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又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要以改善农业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抓住促进种粮农民增收的奶业、菜业、竹木业、药业等主导产业作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增值化加工,标识化销售,网络化流通,促进农业产业协调、持续发展,从而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

4.发展农业新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已经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要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以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加大科技投入要围绕项目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进行,着重解决科技进步中的关键和薄弱环节,重点推广优良品种以及与优良品种相配套的种养技术等。在种植项目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大力推广:一是在海拔800m以上的高山区以推广种植优质西红柿为主;二是在海拔500~800m的山区以推广种植优质红茄为主;三是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区及开阔地带以推广种植优质杂交水稻为主。在养殖项目上,以推广奶牛养殖为主。在加工项目上,主要搞好奶制品加工和竹、木制品加工。在产业项目的建设上以推广适应城步县资源优势的项目为主。

5.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人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尊重农民群众的权利,确保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性的要求,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为形成良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基础。产业化项目必须是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做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统筹兼顾。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引导和发挥农民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效率,也将为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的民主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湖南省城步县扶贫办、县农业综合开发办)

责任编辑:袁中良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港城沿海开发 篇4

1. 建设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与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

“推进与中国科学院在能源动力研究方面的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建设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明确的重点事项。2008年12月29日,中科院、江苏省、连云港市三方正式签署共建协议,中国科学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在市开发区开工建设,这是在我市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研发机构。2009年5月,研究中心与美国能源部两个国家实验室签订了合作协议,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目前,研究中心研发楼、综合楼工程已经封顶,研发单元已经完成基础工程,相关设备进入采购程序,年底将完成气化中试装置和重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验证装置等一期工程建设。

加快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建设。以加快中国科学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为核心,面向国家战略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面向国际能源动力科技前沿,依托中国科学院,集成院省市三方资源和国内外科技资源,推动传统能源产业的技术革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能源动力技术群,建成并运行支撑能源动力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造就一支优秀的能源动力研发及工程队伍。明年完成煤气化、重型燃气轮机的工程验证,并启动建设二期工程,加快形成完整的研发-中试-工程化-示范-产业化价值链,成为国家能源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以促进中美能源战略合作为核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清洁能源创新研发机构。

启动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建设。为加快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与中科院联合编制的《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概念性规划》将于9月完成,根据规划一期将重点发展以气化炉、重型燃气轮机为代表的能源动力重大装备和以燃气轮机热端部件材料、汽轮机部件材料、火焰筒涂层材料为代表的能源动力关键材料两大产业集群,建设国内唯一同时掌握气化和燃气轮机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的产业基地,打破国际上对这一核心技术的高度控制和垄断。中期将布局微小型燃气轮机、新型垃圾资源化利用装备、新一代风电机组、替代能源、混合动力装备等产品集群,从根本上破解我国分布式能源供应和循环利用的技术和装备瓶颈。同时,通过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与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建立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技术系统发展基地,共建中美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

积极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眼长远发展,以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建设为引领,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与物流,积极推进徐圩片区的石化、钢铁产业与IGCC洁净煤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的有机耦合,构成同一区域层面的产业循环体,改变传统炼化、钢铁各自面貌,形成崭新的内在循环的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2. 打造江苏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立足连云港市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打造沿海产业发展的科技标志性工程。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新医药、新材料优势产业高端化、集群化,着力培育新能源、临港新兴产业,推进以港口物流为基础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大力培育高新技术千亿产业,打造江苏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力争达到350亿元,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6%;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占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推动高新技术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级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基地,形成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和高水平研发能力的核心区域,加快打造千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新医药产业重点培育全国重要的医药龙头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形成不同剂型与品种的品牌创新药物产业链,成为引领我国创新药物产业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重点推动高端硅材料、风电装备材料等产品集群,建设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硅材料产业基地、国内重要的太阳能电池和风机材料产业集群、国内碳纤维及高性能纤维制造成套设备主要供应商;新能源产业重点推动风电装备产业和光伏产业尽快做大做强,加快核电和生物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积极承接国际国内能源动力关键材料和装备制造技术转移转化,建设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培育新兴临港产业。依托城市钢铁企业向连云港的转移,重点发展满足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所需的钢铁产品,打造一条从上游钢铁冶炼、到中游加工、再到下游延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依托30万吨原油码头发展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并以此项目为龙头,结合煤化工、海洋化工、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向中下游延伸发展基础化工原料、有机化工原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形成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化工产业集聚区。抓住装备制造业由国外向国内转移和长三角地区向周边转移的双重机遇,加快形成以能源装备、汽车船舶零部件及基础配件装备等为主体的集群园区。

发展以港口物流为基础的现代物流业。围绕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把高新技术作为现代港口物流产业运营发展的支撑,大力发展配送网络、物流信息平台、第三方物流,不断拓展港口物流服务产业链,推动装卸服务性港口向物流服务性港口转移。以增强信息交换能力、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为目标,支持建设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适合港口口岸环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支持系统,建设国内一流水平的港口物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完善口岸“大通关”体系,开展现代物流系统的仿真技术、公共信息平台标准化技术等集成创新,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物流平台。

加快连云港高新区发展。支持连云港高新区依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的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的各项要求,做好高新区功能调整和专业园区规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优势产业,努力拓展新兴产业,积极创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重点支持高新区研发、孵化和产业化载体建设,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科技企业家培育、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连云港高新区的加快发展和创建升级。把高新区建成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深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密集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辐射源。

3. 全面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与保护等,全面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重大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重点建设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设;依托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基地骨干企业,着力打造研发领域齐全、研发能力突出的重点实验室集群,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吸引省内外知名院校在我市建设研发机构,首期建成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工业研究院,加快连云港大学城研发孵化基地标志性工程建设。大力引进和集聚海内外研发机构和工业设计企业,形成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工业研发设计检测服务中心,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积极培育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

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好国家“十一五”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提升连云港市新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新医药研发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普遍建设研究机构或研发平台,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市级工程中心,引导高校与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实现60%以上本土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目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快港口物流、风电检测等专业化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新产品开发,培育国家重点新产品和省自主创新产品、省高新技术产品。

加强产学研联合。继续深入推进与“两院两校”及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重点组织好与中科院系统的科技合作,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和层次;提升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和制度化程度,每年组织开展2~3次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强科技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基地、院士工作部、研发中心、校企联盟等紧密型合作组织。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好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做好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计划等项目源的培育。

优化科技创业服务。做好企业与院校的信息沟通,围绕一体化、开放型、现代化的要求抓好创新联合或合作。建设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创建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一中心多园区”的形式,建设具备提供规范、集成、先进的标准创业流程、辅导培训、创业投资、技术转移及交易、网络信息等综合性服务能力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科技创业提供全过程、一条龙、保姆式服务,使孵化器成为催生高新技术企业的“温室”和培育科技企业家的摇篮。到2010年,孵化器建成面积达10万m2。

4. 积极做好规划的对接落实工作

强化重任在肩的使命意识,对《规划》中明确的重点事项多方宣传、争取支持,切实搞好规划对接、政策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力度跟上、争取及时、对接有效,以自己细致到位的工作,争取更多的政策资源。

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研究。针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等要求,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对接,年内完成委托该所开展的《连云港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研究,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连云港城市总体规划相呼应、相衔接,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的引领,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创新链条,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科技、产业等领域的全面创新,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走一条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道路。

积极争取新能源产业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节点。加强能源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能源局正在编制《新能源发展规划》。主动对接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推进连云港新能源产业与即将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对接,强化我市在国家能源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催生国家关于IGCC/联产/CCS等方面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年内筹备召开“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级专家咨询会暨中国第一届清洁能源连云港论坛”,提升我市新能源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快推进海外开发 篇5

关于加快推进开发区标准厂房建设若干意见

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园区产业集聚水平,拓展园区建设途径,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步伐,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快推进开发区标准厂房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工业无为”和建设“工业新城”的目标,优化我县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开发区标准厂房的多元化投资建设,吸引中小企业入驻园区标准厂房进行生产,实现开发区土地使用效益、产业集聚水平的明显提高和配套功能的明显增强,促进我县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和建设需要,从2012年至2014年,每年在无为、高沟开发区内各规划建设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拉动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快速提高开发区主导产业的配套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三、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原则。标准厂房建设规划须符合无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开发区建设规划,与开发区生态园区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

2、市场导向原则。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吸引和鼓励各种投资主体、民间资本参与标准厂房建设。标准厂房建成后产权归投资者所有,由其自行管理和运营,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监督。

3、功能配套原则。每个标准厂房区内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通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应满足入驻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4、产业集聚原则。标准厂房区建设应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并注重与本县主导产业相衔接;开发区内的标准厂房入驻企业应与主导产业相配套,以利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四、基本要求

1、范围界定。本意见中的标准厂房是指在开发区范围内,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及行业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集中建设,建成后用于出租或出售给企业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的厂房。

2、规划设计。标准厂房建设规划要按照“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齐全”的总体要求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集中配套、分块实施”的开发建设原则,由建设部门收集或设计多种小、中、大型标准厂房设计图纸供投资商选择。投资商亦可自行设计厂房图纸,开发区管委会、县建设局要严格审批投资商提交的规划建筑图纸,图纸一经审定,原则上不允许变更。

3、建设标准。按照适度规模原则,每处标准厂房区占地面积应在30亩以上,单幢标准厂房建筑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楼层达三层以上,厂房内部可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分隔。每处标准厂房区的建筑容积率必须达到1.0以上,建筑密度不低于35%,标准厂房层级应达到三层以上(含三层),行政办公及配套服务设施所占比例不超过总用地面积15%,厂区内的绿化率控制在30%以内。标准厂房由投资人另行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

4、建设期限。投资商取得土地后,在具备施工条件一个月内必须动工兴建,在18个月内建成。如因特殊原因逾期未建成的,可申请延期,但延期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否则由国土部门按投资商实际投入收回土地及地上建筑物、附着物。

5、土地来源。标准厂房建设所需土地,主要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新增建设用地等途径解决,用地指标予以优先保证。建设用地通过挂牌出让方式取得使用权,出让价格原则上按照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下限确定。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可以通过流转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大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力度,对工业用地有偿使用合同生效满一年且尚未动工建设的,按照有关规定收取土地闲置费;对超过两年尚未开工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所回收的工业用地优先用于标准厂房建设。

五、建设模式

1、政府带动开发。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和用地指标用于标准厂房建设,由开发区投资开发公司或县城投公司负责实施,项目建成后对外租赁或按不低于投资成本的价格对外销售。

2、市场运作开发。标准厂房建设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投资开发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业地产商以及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六、政策措施

1、享受招商优惠政策。凡在开发区投资建设标准厂房的,视为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商建设的标准厂房达到本意见规定的建设标准的,可享受我县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免征城市配套费等相关建设规费。建设建立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凡新建标准厂房的,不论投资主体,一律享受优先审批、优先供地。对标准厂房建设的项目审批,在报批资料齐备的条件下,每个程序在三个工作日内审批完毕。

2、税收返还奖励。对外出租标准厂房收取租金的,出租者应按租赁业缴纳相关税收,从出租之日起5年内,县财政实得部分全额奖励给出租者;转让标准厂房给他人的,标准厂房转让发生的产权交易税收按规定缴纳后,县财政实得部分全额返还;发生的其它交易费用,除工本费外,其它规费予以全免。

3、财政补贴带动。鼓励新引进企业和已落户开发区的中小企业购买或租用标准厂房,对购买标准厂房的工业企业,且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投产的,按实际购买建筑面积1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对租用标准厂房两年以上的工业企业,两年期满后按租用建筑面积由财政给予2元/平方米的一次性补贴。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企业购买或租用标准厂房从事生产的,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补贴。

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完工并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经县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由县财政按照地上第一层100元/平方米,第二层150元/平方米,三层以上20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补贴。

4、招商奖励推动。标准厂房建设投资商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符合入区条件的企业购买其厂房的,可按《无为县鼓励招商引资中介人奖励实施细则》进行奖励。

5、激活闲置土地。鼓励已入园企业进行兼并、收购和重组,盘活土地等存量资产。投产企业利用自有闲置土地建设标准厂房且建设标准达到本意见规定要求的,可同等享受本意见规定的优惠政策。企业进行兼并、收购和重组将原有的单层厂房翻建为多层标准厂房的,可同等享受本意见规定的优惠政策。

6、激活民资兴业创业。广泛吸取民间资金参与标准厂房建设,鼓励公职人员入股参与标准厂房建设;允许农村集体按本意见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以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或联营参与标准厂房建设。

七、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开发区标准厂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开发区管委会、发改委、经贸委、国土局、建设局、财政局、外经贸局、环保局、中小企业局、人防办、房产局、公安局、监察局、安监局、消防大队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开发区管委会,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建立标准厂房建设协调会议制度,协调会由办公室主任负责召集召开,及时指导、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对有关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确认,确保标准厂房建设有序推进。

2、提供高效服务。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涉及到的项目立项、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土地出让、图纸审查、项目环评、权证办理、补贴申请等各个环节,各部门要主动沟通、加强协作、强化服务、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确保开发区标准厂房建设顺利有序推进。

3、实施效能追究。落实严格的效能追究制度,对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中出现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要追究其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本意见从2012年元月1日起实施。

加快推进海外开发 篇6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 陕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省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804亿元, 增加到2009年的8186.65亿元, 年均增长12.9%, 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十年。财政收入达到1389.5亿元, 是2000年的7.4倍。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国民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十年累计完成25033.24亿元, 是西部大开发之前50年总和的6.3倍。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41万公里, 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770公里, 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594公里, 民航运力大幅提升, 水利、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为全省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成效显著。十年累计造林6877.62万亩, 其中退耕还林3509.5万亩, 成为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省份之一。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秦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汉丹江水源地保护等重点生态治理项目成效明显,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三秦大地天在变蓝, 山在变绿, 水在变清, 一个山川秀美的新陕西正在变为现实。

优势特色产业增势强劲。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迅猛, 2009年实现总产值3750.79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以上。装备制造业实力不断增强, 民用飞机、机床、输变电设备等已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果业和畜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苹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旅游业在全国地位进一步提升。

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关中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优势产业, 2009年生产总值达到5249.83亿元, 占全省64.1%, 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陕北着力打造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 生产总值达到2022.83亿元, 占全省24.7%, 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陕南积极发展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 生产总值达到916.23亿元,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扩权强县、省财政直管县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财税、金融、投资等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贸易伙伴遍及全球181个国家和地区, 陕西走向世界的道路越来越宽广。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两基”攻坚任务在西部率先完成, 高等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9年提高到8.4年。文化事业持续繁荣,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24元增加到2009年的14129元, 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70元增加到3438元, 年均增长9%。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 参合农民2566万人。

实践证明,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符合实际的。

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 经过努力探索, 积累了重要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不断开拓发展新思路。解放思想是陕西加快发展的一大法宝。十年来, 我们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西部大开发始终, 从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到建设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 再到提出“推进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的新要求, 全省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 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方法, 走出一条符合陕西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

二是必须坚持抓好第一要务, 切实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发展是硬道理, 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主题。实践表明, 改变陕西经济社会相对滞后的局面, 要靠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要靠发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也要靠发展。面对新一轮发展竞争态势, 应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 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谋求科学发展, 努力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西部大开发的过程, 就是不断实现人民利益和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过程, 就是不断尊重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过程。只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盼, 坚持做到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富裕人, 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们的事业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 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 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只有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不断在重点领域在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在扩大对外开放上迈出新步伐, 才能为陕西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

五是必须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 既要抓住影响全局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 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又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兼顾各方、整体推进。这样才能促进全省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适应, 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六是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真抓实干, 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必须把争取国家支持同依靠自身力量有机统一起来,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广泛调动全省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求真务实、埋头苦干, 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 投身到建设西部强省中来。

目前, 西部大开发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的主题, 牢牢把握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 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锐意创新, 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

(一) 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 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 我省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 产业总体水平不高, 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要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 按照巩固一产、做强二产、提升三产的思路, 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互动联动。要把做精做强特色产业作为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关键, 加快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积极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化工等产业, 延长产业链, 促进集群化, 形成竞争新优势;把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 明确发展定位, 强化政策支持, 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 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努力扩大规模、拓展领域、优化结构, 做大做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迈出新步伐、生活性服务业跨上新台阶。

(二) 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

陕西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比较多, 科教实力比较强, 具备自主创新的良好基础。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 大力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 着力解决制约陕西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依托高新区、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等,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 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抓好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 为推进自主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保证。

(三) 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 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省发展大局。要毫不动摇地抓好“三农”工作, 统筹城乡发展, 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实施农民增收七大工程, 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益。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要抓住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分层推进, 做大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发展重点镇, 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推动城市群加快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 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 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建设山川秀美的三秦大地。

生态环境建设既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 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 切实巩固好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加强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设秦岭北麓、渭北山地生态屏障, 促进山水林、天地人相和谐。抓好“一山两水三大区块”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 加快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搞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积极推广低碳技术, 有效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 推动全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

(五) 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体现着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按照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要求, 加快实施民生八大工程, 强化公共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 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 合理配置资源, 优化教育结构, 创新培养模式, 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着力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中形成新就业增长点, 继续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落实兑现增收富民政策,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搞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健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正确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深入推进平安陕西建设,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 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加快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上一篇:国际政治效应分析下一篇:井下运输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