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2024-05-09

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精选9篇)

篇1: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姚碧波 张奔 王立伟 曹玲

要建设富强、文明、秀美、和谐的新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至关重要。围绕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热烈讨论,各抒己见。

过去五年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叶胜利等委员说,过去五年,舟山文化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基层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应该说,这是比较概括性的。事实上,这五年,舟山文化事业发展是全方位的,既有硬件设施的建设,如市文化艺术中心的投入使用等,又有软件方面的提升,如市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等。从我市文艺界来看,这五年,就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艺术人才,有力地推进了我市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

黄立宇等委员说,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即使经济再发达,也是难以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后五年要大力实施“海洋文化六大工程”,切实增强城市软实力,文化阵地覆盖面等重要指标达到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要求。还提出要全面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着力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看到了舟山明天灿烂的文化事业。

王敏杰等委员说,文化是个大概念,还包括教育、科技、体育等,单就文化事业这一层面而言,政府对今年的工作安排是务实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要深入实施“海洋文化六大工程”,加快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就要从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和专项整治力度;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数字电影”工程;做好海洋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新城体育馆工程建设等工作抓起。这些工作做好了,必将有力地推动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要在特色上做文章

邱宏方等委员说,舟山系列海洋文化活动,带有鲜明的民间和现代海洋文化特色,其中蕴含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分,特别是民俗民间艺术形式尤为丰富。目前,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但同时也应重视对现代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为此,建议成立舟山海洋文化节庆活动领导机构,制定舟山海洋文化节庆活动规划,出台新设大型活动的审批办法,科学论证,以避免大型活动的重复,造成无为的浪费。同时,要建立舟山海洋文化艺术影像馆,想方设法集合全市历届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影像图片,制作成DVD或幻灯片,让来舟山观光的人们能在影像馆里随意点击,便可看到任何一届舟山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的盛况。

车志宽委员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底蕴的支撑。舟山有着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像葛云飞、朱葆

三、董浩云、乔石、安子介、丁光训、董建华等,但一直以来我们缺少一个平台将这些名人文化进行集中展示。为打造海洋文化名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应该对舟山名人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要着手收集整理名人资源;在公共场所设立名人石碑、雕像;编撰名人文化资源研究专著;让名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了解名人。

方娜委员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先人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先人的生活足迹逐渐被后人所遗忘,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将失去传承人。为了记录先人的生命踪迹和舟山历史痕迹,抢救、挖掘和保护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在我市建立一家综合性的民俗文化遗产博览园十分重要。创办民俗文化遗产博览园,能集中全市分散的民俗文化遗产资源,以丰富的实物和适度的场景,客观地再现舟山历史的民俗风情,这是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一项可行的举措。

王敏杰委员说,舟山渔民画享誉中国艺坛,成为我国当代民间绘画的一部分。近年来,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多次举办了“舟山渔民画艺术节”,从而更加确立了舟山渔民画的地位。然而,市场经济的冲击对舟山渔民画的影响较大,为此,建议设立舟山民间绘画创作基金,成立舟山渔民画创作中心,搭建文化产业化平台,增加对各渔农村社区的美术人才输入和培养。

叶胜利等委员说,舟山曲艺是舟山群岛历史文化奇葩之一,如“文武走书”在解放初期定海城里就有群英、中大街、城隍庙、道头、祝家弄五大书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列为发展海洋文化事业的六大工程之一,广大曲艺爱好者也利用广场、公园等场地开展群众性的演出活动。但随着人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的增长,这种无组织、无人管的状况亟待解决。为此,建议市政府在定海老城区中心地段划出300~50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演出场所,根据市场需要组织文武走书、木偶戏剧、相声小品等曲艺演出。

加强基层文艺骨干培养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市人大代表、定海区文化馆副馆长徐霞女说,在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社区文化”是重要的抓手,通过社区文化的推进,使文化活动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据徐霞女介绍,目前,定海区文化馆的13名文艺业务干部分别联系了渔农村社区和城镇社区各一个,定期下社区进行文艺辅导,一年每人下社区不少于30天。通过业务干部的指导,社区自发的文艺队已建起了100多支,也涌现出了不少社区文艺创作和表演人才。这些文艺群体时常活跃在社区,丰富了社区文化,尤其是充实了渔农民的业余生活。此外,还定期组织“文艺下乡”活动,今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已为渔农村送了24场戏。

“尽管我们每个业务干部都开足了马力,但每当我们下社区时,还是能强烈地感受到社区群众对文化的一种需求和渴望。”徐霞女感叹地说,现有的文体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基层文化阵地缺乏,尤其是文艺人才紧缺的矛盾最突出。徐霞女说,定海区有34万人口,而专业的文艺干部算起来不上20人,文艺干部配置缺乏,且涉及的文艺门类也相对较少,有的门类缺乏接班人。近年来,馆里只引进了5名文艺干部,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然,这也对我们文艺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创作、导演、策划、组织等样样都能。

徐霞女说,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一种既能缓解群众文化需求,又专业、操作规范化的长效机制。今年2月成立的海之韵艺术团是我们走的第一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艺术团的演员来自艺校、有专职、兼职演员,是一个民间团体,通过政府扶持、文体部门把关的运行模式,保证了节目质量,能定期将精神食量送到群众中去。今年,我们将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定海白泉文化广场现已动工,干文化中心大楼也正在规划中。我们还要继续抓好群众文体团队,抓文艺精品工程、加大文化创新,丰富文化创作。首届中国舟山双拥文化节将是今年定海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同时,我们还将加大民间民俗艺术的探究和保护。

市人大代表、普陀区虾峙镇文化站站长张红燕说,虾峙镇一直来渔村文化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优良的传统,是市、区建设海岛百花工程重点镇、小康文化示范点,并获得了省“东海文化明珠”称号。目前,全镇17个村“村村有基地、村村有队伍,村村有活动”,渔农村文化建设有声有色。镇政府投资数百万元建设了渔农民文化广场和渔文化博物馆,特别是三年一届的虾峙渔民文化节、万名渔民祭海大典,不但为广大渔民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成了文化强镇建设的突破口,渔民文化节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参与性,已成为海岛生动而独特的村落文化现象,成了虾峙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张红燕说,镇文化站多次组织各种文艺培训班,帮助指导各村组建文艺团体,辐射作用正在显现,镇村两级文艺网络体系也已形成。结合新社区建设,推进文化建设步伐,创建文化重镇,文化站还专门制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明确了阶段性文化建设具体目标和要求。同时,将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渔民画工作室、艺术档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成立业余书法协会、文学写作协会等,举办渔区特色的各类比赛活动,扩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规模,打造渔村文艺团队,培育出一批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此外,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利用各社区文化阵地的优势,开发一个渔文化名人基地。

篇2: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何新奋

众所周知,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象征。它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如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族民间文化。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大都拥有人类最显赫的文化遗产,它们与城市共存,甚至成了城市的别称。如巴黎圣母院、罗马教堂等等。舟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仅有秀丽的山水风光,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而舟山文化中的灵魂就是舟山的历史文化遗产。

舟山历史文化遗产积淀深厚

舟山历史文化弥足珍贵。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马岙镇由此被称誉为“海上河姆渡”“海岛第一村”。唐开元二十六年时,朝廷在舟山设置了翁山县,至今建城已有1200年,城内明清时期的中大街、西大街、东大街、留方路成为定海城的一个象征。祖印寺、御书楼、都神殿都是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物。

鸦片战争遗址、南明遗址同归域更是舟山人宁死不屈、不畏强暴的人文精神的体现。舟山锣鼓、舟山渔民画、舟山渔歌、舟山布袋木偶戏、翁州走书、定海跳蚤舞等一批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民间,浓郁的海岛风情,无华的艺术写真,纯朴的思想感情,以及她特有的海洋韵味,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舟山锣鼓不仅已成为舟山海洋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在莫斯科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得世界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

舟山人珍视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全市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十一五”期间,将适时建立舟山海洋文化研究院,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南明遗迹修复工程等重大文物工程将陆续开工,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处,三毛祖居、丁光训祖居等一批历史名人的故居将更好地得到保护。与此同时,将重点抢救20个濒临消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舟山锣鼓、岱山渔歌号子、定海跳蚤舞正在向国务院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有新动作

加大舟山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以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为代表的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打造文化大省的今天,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决定》明确指出:“继承、丰富和发展舟山传统海洋文化,整理、发掘、提炼舟山传统海洋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及其表现形式,是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着力点。”《决定》将海洋文化保护传承列入海洋文化名城“六大工程”之一。

继承舟山历史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舟山海洋文保单位和历史遗迹的作用,建立以文物复制品生产销售、文化展览和历史文化景点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文博产业体系,努力开发利用各个历史文化遗迹,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突出舟山鸦片战争古战场和千年古城要塞两大主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非公有资本兴建博物馆,构建具有舟山海洋文化特色的展览展示体系。

继承舟山历史文化遗产,还要把民间文化艺术融入到旅游、节庆和海洋餐饮文化中,让它再现艺术生机。利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内容来丰富旅游内涵,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借鉴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直接为旅游经济服务的有益尝试,我们可以将舟山海洋民间艺术纳入舟山旅游发展规划,把舟山海洋民间艺术引入景区,搬上大型节庆活动的舞台,让舟山锣鼓、跳蚤舞等民间艺术精品展现在五湖四海的游客面前。

篇3:加快推进文化遗产强国建设

保护文化遗产要注意三结合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乡面貌、彰显地域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旅游业,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和旅游品牌,提高衍生产品和配套服务质量,使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城乡建设结合起来,既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又充分展示城乡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城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要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改善环境结合起来,不仅注重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还要关注对文化遗产依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模式,既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又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保护文化遗产要注重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加快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要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关系,既要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又要利用、发展好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发展,通过利用、发展促进保护、传承。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修缮文化遗产,破解古代发明创造和工艺成果,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水平。

——要大力推进展示方法创新,注重介绍文化遗产发掘过程、历史背景、相关历史人物故事等信息,注重再现李长春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注重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震撼力和视觉效果,注重增强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要大力推进保护和传承方式创新,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最积极、最有效、最有利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保护文化遗产要形成合力

文化遗产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强大合力和长效机制。

一一要加大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投入力度,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机制,健全公共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财政保障机制。

——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责任,依法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切实加强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文物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文物安全和文化遗产事业有序发展。

——要加强文化遗产工作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知识渊博、品质优秀、甘于奉献的专门型人才,一批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一批熟悉和掌握古代科技知识和传统工艺的专业型人才,一批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科技型人才,一批熟悉文化遗产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外语的外向型人才。

——要完善和落实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社会资金进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相关规定,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要加强宣传普及工作,广泛介绍文化遗产知识,增强公民依法保护意识,积极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

篇4: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鉴于此,笔者认为,青岛“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基本战略思路应该是: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建设海洋文化名城。

进一步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借鉴各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定位,从青岛市的市情出发,笔者认为,青岛未来文化建设要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把建设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于一体、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简称为具有海洋特色的现代文化名城或现代海洋文化名城)作为青岛市今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

之所以要突出海洋特色,将现代海洋文化名城作为青岛市今后文化建设一个重要战略目标,理由如下:

突出海洋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具有丰厚的文化基础。正确的目标定位必须源于文化基础,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会形成特殊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包含着城市的历史与记忆,流露着城市的理想与追求,标志着城市的精神高度与前行视野,是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城市文化的个性和魅力既是不同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文脉的延续,也是不同城市居民在千百年来的交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在城市文化中的折射和聚焦,更是不同城市的居民对自己所喜爱的文化样式的创造。正是这种历史文脉和不同的城市文化样式,形成了不同城市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

青岛是一个典型的滨海城市,海洋特征非常鲜明,海洋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是一个具有浓重海洋特色的城市。青岛有近7000年的海洋文明史,早在20世纪中叶,青岛就开启了现代中国海洋科教事业的先河,青岛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无不深深打上鲜明的海洋特色,青岛未来文化的发展当然不应该也不可能离开海洋特色。青岛作为中国海洋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东部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半岛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山东滨海文化产业带的龙头城市,发展海洋文化有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深厚的文化资源积累。

突出海洋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符合青岛城市的总体发展要求。从青岛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来看,《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青岛市的城市性质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城市职能是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可见,这座城市的性质、职能和定位都强调海洋特色这个因素。从城市发展战略来看,“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就是要保护滨海环境、发展滨海经济,相应地,在文化领域,我们就应该发展滨海文化,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各个方面协调、一体推进。

突出海洋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是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的沿海和海洋开发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沿海和海岛已成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发展“热土”,中国迎来了亲近海洋、开发海洋的新时代。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提出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这是青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十二五”期间正是青岛市乃至山东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之际,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与建设蓝色经济区的目标相适应,应该充分利用、整合自己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资源,打造海洋特色的文化,把海洋文化建设作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有机部分和先导,并作为国际间和区域间交流与合作的坚实基础。青岛文化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世界最美海湾的自然条件和宜港宜航的区位优势,借助海洋科研实力和海洋教育传统,挖掘海洋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文化,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全力打造“现代海洋文化名城”,使青岛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包括具有海纳百川开放创新的海洋文化精神、发达的海洋教育系统和海洋科技系统、先进的海洋文化产业系统、繁荣的海洋文学艺术系统、精美的海洋文化形象展示系统以及多样的海洋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系统等等。

突出海洋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是增强青岛文化魅力、扩大青岛文化影响,推动青岛城市文化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世界上一些公认的文化名城,如巴黎、纽约、罗马、莫斯科、东京以及曼谷和开罗等等,无不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因而没有人怀疑他们的文化都市的地位。青岛要建设文化名城应把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作为基本的战略思路。

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提供支撑

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最关键的是要围绕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打造一批海洋文化品牌。

青岛在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青岛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创建品牌城市的经验和将文化建设纳入品牌城市建设之中,将文化建设作为品牌城市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从打造品牌文化项目、品牌文化产品入手,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化项目的建设,努力争取持续不断地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品牌文化项目或产品,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品牌文化行业、品牌文化企业推进,进而向创建富有海洋特色的品牌文化城市进发,形成历史传承与时代特征水乳交融、兼容并蓄的海洋文化特色和城市文化风格。

大力推进海洋教育科技城建设。青岛的海洋文化教育有着坚实的基础,全国最著名的中国海洋大学坐落在青岛,众多的海洋科研教育机构,积聚了一大批海洋教育和海洋与研究专家,汇集了中国70%的海洋科研院所和50%的海洋科研人员。建设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力推进海洋艺术城建设。树立高起点、创新新机制,围绕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在设施建设、文艺创作、文化活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凸显海洋特点,逐步打造国内

外沿海城市立得住、叫得响的海洋文艺精品工程,展现海洋风采,展示青岛城市形象,使青岛成为走向全国和有国际影响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大力推进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城建设。大力推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海洋文化产业群。培育城市支柱型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既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标志产业,又是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更是沿海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自成结构的系统,主要包括“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创意”、“海洋文化生产”、“海洋文化产品”和“海洋文化市场”等基本部分。

大力推进海洋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城建设。完善海洋文化游、欧陆风情建筑文化游、啤酒文化游,发展崂山文化、琅琊文化旅游,开拓博物馆、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休闲度假文化游、海岛休闲旅游等,构建以度假旅游为核心的高端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办好青岛国际海洋文化节、金沙滩艺术节、崂山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彰显青岛海洋文化特色。

大力推进海洋文化展示城建设。要尽快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标志性海洋文化设施,大力建设海洋文化中心和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等,使城市海洋文化形象更加鲜明。

建设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我们要从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出发,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创造出更好的精神文化条件,使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精神生活质量不断得以提高。文化建设也只有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实现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例如在美国,传播高雅艺术文化的林肯中心和传播知识文化的图书馆、博物馆系统,是纽约精神文化中心,其功能定位是提高公众文化水平、科学素养、审美情操、传播先进文化价值理念,铸造民族精神,因此被称为公益文化,属于非营利性社会事业范畴。洛克菲勒中心和纽约的许多歌舞厅、影剧院、夜总会,为公众提供娱乐场所,其功能定位是让公众休闲娱乐,因此被称为商业文化,属于营利性的产业范畴。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均同时拥有强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在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经营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青岛市在这方面尚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必须知难而进,奋起直追,抓紧发展,做大做强,尽快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与竞争,尽快形成青岛市文化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和参与竞争的主体力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文化产业成为青岛市的一个支柱产业。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法及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核办法。

积极推进市属专业艺术院团改革,组建青岛市文化演艺集团。对市属演出公司和剧场等资源进行整合,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属演出经营公司,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尽快在全市形成几家实力强、水平高,能代表青岛水平的演出公司。加快推进转企改制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国有龙头文化企业或集团。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政府资助公共文化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制度,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资助、定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降低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政府要积极发挥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级财政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设立青岛市发展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财政投入方式,财政资金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重点用于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普及和文化精品生产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扶持。

研究建立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鼓励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发展基金、文化投资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手段融资,推动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及中介机构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中介组织,为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青岛对外开放的优势,以更大决心和气魄全面提高青岛的发展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增创开放新优势,促进和保障青岛文化的更快更好地发展。

篇5: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发布时间:2011-10-26

信息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倪浓水

建筑是城市文化沉积的物态

城市是人类主观努力和物质建设的结晶。自古以来,城市里的人们总是在不断地修建房屋、改善街道、拓展城市的高度和宽度,一代接一代,从未停止过。这种连绵不绝的建设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历时性积累。因此我们经常说,“城市是石头砖瓦的大书”、“城市是历史和文化的窗橱”。著名城市学者吴良镛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我记得德国的G·阿尔伯斯曾经说过,‘城市好像一张欧洲古代用作书写的羊皮纸,人们将它不断涮洗再用,但总留下旧有的痕迹。’我很欣赏这个比喻,因为它更生动、更形象地说明我们人类聚居的建设活动。建筑和建筑群是它的文字、符号、语言和词章。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陈代谢,它也在不断地被涂改,但城镇的组织,街衢的结构,个体文物建筑,每每被遗存下来,这就是文化的沉积。”

城市文化沉积的性质

无论是G·阿尔伯斯“总留下旧有的痕迹”的判断和吴良镛“城镇的组织,街衢的结构,个体文物建筑,每每被遗存下来”的观察,都证明了城市文化建设的特点是历史传承性,我们通常将这种传承性称之为“城市记忆”。它是城市底蕴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城市品质最上层的存在,它承载的是城市的生命历史。

这种“城市记忆”的形成是历史的自然赋予,因为它是城市发展的线性累积;但是它同时也是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们人为努力的某种

结果,因为城市建设的基本状态是“翻旧出新”,是“拆”、“留”和“建”的有机结合,而“拆”什么、“留”什么、“建”什么,则完全是人们主观意志和意图营构的体现。

城市文化记忆的本质是保护

城市建设中的旧城的“拆”、“留”和新城的“建”,是一对矛盾,也是一个整体。对这个整体的把握和对这个矛盾体的处理,体现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全部智慧和理念。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新”“旧”并非是一个“黑白分明”的关系概念。“新”的可能也是“旧”的,“旧”的也未必是落后的、应该被淘汰的。但“新”的如果不好可以推倒重建,而“旧”的一旦被错误地处置,就再也无法恢复了。因此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旧”的保护,对一切“拆旧”行动都必须慎之又慎,古今如此,中外如此。国家文物局城市专家单霁翔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一文中指出,城市记忆“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城市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点点滴滴地都记录在每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每一处名人故居、官府宅第、寺庙宫观、亭台楼阁、雕塑石刻、造像壁画和墓、碑、塔、坊、井、桥等文化遗存以及其背后大量的史实和文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我们任何人都有保护它们的义务而无拆除的权利。

舟山城市记忆的构成及其保护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舟山有着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城市记忆,遗憾的是许多都真的仅仅作为“记忆”而存在了,如定海鳌山上的奎星阁、文笔峰等历史古迹,极具舟山特色的土城和城墙等,假如能保护至今、哪怕是保护一小部分,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往者已矣,需要努力的是今天,我们应该在六个方面进行努力:古遗迹保护;古建筑保护;摩崖石刻保护;近现代重要古迹保护;海洋生产、生活实物整理和保护与古墓葬保护。

其中,舟山市区留存至今的历史街区和一定数量的传统居民,是我们这个城市文化遗产中珍贵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先人活动的遗存,又是今人生活的空间,它们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在夜以继日地诉说着我们这个海洋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生动的成长过程。它们是舟山世世代代人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给予我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启发我们以开拓未来的智慧。它们是先人对后人的恩赐,我们必须感谢它,善待它,我们应该成为它们的保护者,而不是破坏者,毁灭者。

舟山城市记忆保护的永恒性原则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旧城改造”后,面对今天的舟山,我们切实感到城市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已经不多,甚至导致城市历史信息难以全面感知。在一定程度上,舟山的城市记忆甚至有断绝之虞。

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市领导、各界人士都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许多古建筑免遭拆毁,东大街一带也终于被保护下来,城隍庙得到了修建„„可是与舟山上千年的城市历史相比,与舟山从前的“海上威尼斯”的赞誉相比,与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相比,我们要努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而且我们必须指出,城市文化记忆保护绝对不能情绪化、工程化,也要慎重地避免政绩化。在这方面,我认为应该提出一个“永恒性原则”,也就是说,在历史性城市记忆的保护上,不但要强调维护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而且要维持保护的延续性。既然城市不是一朝形成,那么我们对它的保护也不要奢望以一夕、一代人、一届政府之功而完成,它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人的努力,它是一种永恒性的希冀和努力。

篇6:向晓梅: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 2013-03-14 09:36:45

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03月13日

有必要实施东部海洋大开发战略,并与西部大开发处于并重的战略地位,推动全国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海洋经济大发展,加快向海洋强国迈进的步伐。

《政府工作报告》在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提到,要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也是经济先行发展地区,由于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以及环境压力,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速度与结构的关系对全国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当前欧美债务危机蔓延对我国外向型的东部地区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出现了部分东部地区“结构性减速”现象。因此,东部地区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量带存量,以发展促转型。东部地区最重要的资源是海洋资源。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科学利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这是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海域辽阔,海洋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地总面积1/3;海洋资源亦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目前海洋经济比重和发展水平并不高,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万亿元,约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而美国、日本等海洋强国则普遍在1/3至1/2之间,有的甚至更高。目前,实施海洋大开发战略的条件已经成熟,有必要实施东部海洋大开发战略,并与西部大开发处于并重的战略地位,推动全国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海洋经济大发展,加快向海洋强国迈进的步伐。这将是一项立意深远、利国利民的伟大战略。

推进海洋大开发,一是有利于把蓝色国土以经济存在的方式实质性纳入国土管辖范围,让海洋从国土边缘走向经济中心舞台;二是有利于为东部沿海地区寻找到新的投资空间、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支点,为东部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有利于进一步科学完善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在全国形成“东西开发,两翼齐飞,江海联动,连接两翼”的发展态势;四是有利于统筹全国海洋开发秩序,更好地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跨海域整合的方式提高海洋开发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目前,全球临海各国正掀起一场“海洋圈地”冲击波,各国由陆地上的寸土必争转向海洋上的寸海必争,全球约36%的公海变成沿海各国的专属经济区。而我国虽然沿海省市都开始纷纷关注海洋,但大多开放模式粗放,海洋资源浪费和产业重构严重,海洋环境污染恶化,迫切需要由国家对全国海洋开发进行统筹布局,在海洋大开发国家战略的策动下,科学有序地推进海洋大开发大发展。

为此建议:

一是国家海洋局逐步扩权,建立一支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权限。鉴于本文见报之时,重组国家海洋局的方案细则已经出台,此处不再赘言。

二是赋予海洋大开发与西部大开发同等优惠的政策支持。加大对海洋开发的金融信贷支持。对涉海企业享受同等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油气矿产资源的勘探、调查评价、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外商投资于海洋的渔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环保、矿产、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制定有利于吸引、留住海洋人才,鼓励海洋创业的政策。大力发展海洋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对海洋大开发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

三是加快加大重大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涉海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大型港口、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油气开发平台、交通干线、海洋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等重大涉海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海洋的比例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涉海项目比例。完善海域使用规定,精简程序,优先满足重大涉海项目的集中集约用海需求。尤其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重大基础建设,加大对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等工程建设的支持。

四是把海洋纳入国家全域规划,并合理划分各海洋区发展定位。在现有全国东部转型、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区划基础上,加入海洋经济区,实施海洋大开发,在全国国土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都单列海洋部分,真正做到全域规划,以体现海洋领土意识。编制海洋经济地图,以图文形式展示各海洋区域的海洋地理、气候和环境特征并海洋资源分布状况,并给出各海洋区域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引导,指导各海洋区域的发展。

篇7: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反映着一个群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群体行为提供导向和约束。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广义上的气象文化,是指气象部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狭义上的气象文化,是指气象部门在长期的业务、服务、科研、管理等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其基本内容包括思想观念、部门环境、部门目标、部门精神、部门制度、部门形象、行业特色标识、部门美育以及部门的先进典型等等。大力加强新世纪、新时期的气象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四个一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深入发展、加强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丹江口市气象局按照 “价值为引领、精神为凝聚、教育为基础、创新为推动、文化为支撑、人才为保障、环境为载体”的理念,结合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气象文化建设,增强了单位的 “软实力”,构建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有利的推动了事业的发展。

一、弘扬丹江气象人精神,大力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长期以来,丹江气象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务实,2008年丹江局党组将“热爱气象事业,真诚奉献社会,服务优质高效,团结求实创新,文明诚实守信,共创一流水平”提练为丹江气象人精神,并在职工中广泛宣讲;同时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讲究诚信,讲究责任,讲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强化业务工作行为规范,杜绝伪造、涂改资料数据等现象。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在干部职工中自觉形成热爱气象事业、遵守社会道德、牢记服务宗旨、无私奉献敬业的良好氛围。

二、以实施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提高部门形象,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多年来,丹江局历届局领导班子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为创建原则,按照“以服务当地建设为中心,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以打造特色文化为基础,以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根本,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创建思路,突出“行业、品牌、特色”,深入持久地开展具有现代气象品位的特色创建,凸现建设效果“四个明显”:职工素质明显提高,行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单位面貌明显改观,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树立良好的气象人形象,坚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以开展规范化服务为切入点,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用语,优化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深化服务内涵。定期进行科普宣传,使社会各界了解气象、关心气象、支持气象、应用气象。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外单位干部和社会人士作为行风监督员,定期进行行风评议,搞好行业形象和行业特色标志建设,总结和树立先进典型,向全社会展示新世纪气象人的精神风貌。

自2001年起,丹江口市气象局连续五届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荣获“全省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十堰市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和丹江口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在2010年丹江口市有58家单位参加的行风政风评议工作中名列第8名。

三、建设统一醒目的行业标识与良好气象文化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文体活动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丹江口市气象局在局办公楼外安装了统一字体的“中国气象”和统一规格的气象行业徽标,按照统一要求制作行业规范(业务技术规范、气象服务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等)并镶嵌或印制在规定的位置。建成了“三室一场”,即职工文体活动室、老干部娱乐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职工体育运动场,为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每年开展一次职工乒乓比赛、象棋比赛,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虽然我局在气象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气象文化建设尚待进一下完善,精神文明创建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省、市局对基层台站的气象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上加强指导,同时加大投入力度。

篇8: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1 学校文化建设坚持“三个结合”原则, 引领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实现转型升级

1) 坚持工程建设与价值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引领区域教育的文化生态实现转型升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年”工程, 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 引领学校文化结构形态实现转型升级。一是价值文化传播形态转型。渝北区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 引领中小学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实现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对话转变、由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由集中教育向分散渗透转变、由说教灌输向艺术感召转变、由知识性教育向实践性教育转变, 有效增强“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二是学校多元文化型态转型。当今社会, 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富有特色的多元化教育, 而多元化的教育又需要学校的多元共存的办学思想, 坚持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观。核心价值就是主流文化, 附加价值就是非主流文化;只有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原则, 学校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采取容纳和引导文化心态, 使非主流文化以各自特殊方式折射、补充、丰富主流文化, 才能构成学校文化多彩生动的局面。三是区域教育文化生态结构转型。从区域层面说, 核心价值就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附加价值就是学校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在坚持核心价值的前提下, 各学校追求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建设、学校文化的个性化, 就可以形成“和而不同”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FFB108010。作者陈治国系重庆市渝北区教委副主任、课题主研人员;余国源系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课题主研人员。的办学思想、文化理念和文化生态。

2) 坚持区域推进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引领区域教育的文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融合的统一结构。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区域推进与校本特色相结合的统筹原则。一方面, 渝北区把学校文化建设纳入教育改革发展宏观规划, 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引导学校给予专项经费投入, 着力保障学校文化的硬件建设, 不断增强学校文化建设的“硬实力”。另一方面, 大力引领学校围绕文化建设, 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亮点, 提升办学品质的“软实力”。“硬实力”即物质文化, 而“软实力”则是精神文化。坚持区域推进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其实质就是强调学校文化“硬实力”与学校文化“软实力”统筹建设、均衡发展, 避免了区域教育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结构失衡。

3) 坚持继承传统与注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引领区域教育的文化品质实现转型升级。学校文化既有历史性, 又有时代性;对历史性文化侧重于继承和模仿, 对时代性文化则侧重于变革和创新。模仿虽然是文化继承的一种方式, 但仅仅停留于机械仿效层次, 则难以促进文化发展。因此, 只有继承传统与注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学校文化实现科学发展。渝北区一方面引导学校发掘历史资源, 把“莲花精神”等优秀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经验吸收、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之中, 丰富历史底蕴;另一方面又引导学校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精神, 不断创新, 提炼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打造极具个性的“龙喻文化”“树喻文化”“花喻文化”, 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品质。实践表明, 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 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 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 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从机械仿效层次向变革创新层次转型的的生动体现。

2 学校文化建设突出“三维要素”项目, 夯实区域教育内涵均衡的基础工程

1) 以“一训三风”为内核, 促进区域教育的理念文化均衡发展。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是理念文化的校本化表达, 体现了多样化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理念文化有不同的立意主题, 可以划归为不同的文化领域。从传统文化角度看, 有的以“修习”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莲花精神”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和融竞进”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以“仁学”思想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礼文化”为核心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以“和合思想”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从地域特色文化看, 有的以“石文化”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泉文化”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竹文化”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从教育思想角度看, 有的以黄炎培职教思想为内核建设中职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情智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多彩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以“快乐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五彩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智慧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从时代精神角度看, 有的以“小能人”为核心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梦想”为核心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雨润”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飞翔”为理念建设学校文化。不同的立意主题, 形成了学校文化的个性化风采, 而多元化、个性化的风采, 则演绎成了精神挺立下的学校文化的区域性“百花园”。

2) 以多维环境为重点, 促进区域教育的物质文化均衡发展。一是指导学校进行校训、校歌、校徽、校园雕塑等设计, 体现学校特色和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二是指导学校合理规划安排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 根据各功能区的作用和特点设置文化主题, 使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能成为育人的载体。三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在校园植树、栽花、种草, 将学校办成有特色、有品位的和谐生态校园。四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功能室、图书室建设, 新增教学仪器设备23万多台套, 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达到95%以上, 新配图书100多万册, 小学生均图书达到15册以上, 初中生均图书达到25册以上, 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五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新建校园网78个, 全区小学、初中校园网实现全覆盖。新配多媒体设备2800多套, 全区中小学基本实现“班班通”。新配学生计算机近8000台, 小学、初中学生用计算机基本配齐, 基本实现教育技术信息化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各项管理和使用制度, 大幅提高了各类功能室和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为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提供了物质文化保障。

3) 以校本教改为导向, 促进区域教育的课程文化均衡发展。开设特色课程, 让文化精神走进心灵, 是区域教育实现教学过程均衡、教学内涵均衡、教学质量均衡的愿景追求。为此, 坚持教学自主原则, 从三个维度创新课程文化:一是课程体系创新, 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内容创新, 聚焦文化理念和特色培养目标;三是课程形式创新, 探索“小班大课”“特色短课”“精品微课”等课程形式。许多学校遵循办学理念, 开设了相关的校本课程, 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或文化专题教学活动案例选编, 新牌坊小学开设书法课程, 让师生们在立字的过程中学会立人;五星小学编写《星路》校本教材, 让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们成长;东和春天实验学校开设“习惯训练”课程, 每天下午上课前20分钟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校本课程建设使学生系统了解了相关文化, 增强了人文意识, 提高了人文素养, 夯实了精神底子。

3 学校文化建设统筹“三大主体”行动, 落实区域教育内涵均衡的各方责任

1) 发挥行政部门的导向作用, 落实学校文化建设助推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管理责任。区教委成立“学校文化建设年”工程领导小组、指导小组, 拟定并下发了《渝北区“六个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渝北区“六个校园”建设评价意见》。提出了力争在5年内全区90%的学校基本达到人文校园建设的基础标准;50%的学校达到良好标准;30%的学校达到优秀标准, 打造具有人文教育鲜明个性的特色教育强区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学校创建先进的办学理念, 锤炼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形成学校特色、品牌和亮点。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体系、组织保障体系、课程及渗透体系、评价体系基本形成, 区内学校一校一品的局面初步显现。2010年以来, 区教委开展了“六个校园”评价工作, 全区有35所中小学、幼儿园达到“人文校园”优良和合格标准。在此基础上, 开展了“十佳人文校园”“十佳办学理念”“十佳校训”“十佳校风”“十佳教风”“十佳学风”“十佳校标”“十佳校歌”“十佳特色课程”“十佳人文校园活动”“十佳校园报刊”“十佳校园社团”“十佳人文校园景观”“十佳人文校园活动”“十佳班级文化建设”评选, 有42所学校获得了一个或多个“十佳”成果。其中渝北中学等20所中小学获得重庆市市级“人文校园”学校称号。

2) 发挥业务部门的研究作用, 落实学校文化建设助推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引领责任。根据区教委的部署, 教研科研部门以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区域推进人文校园建设的策略研究”为统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系统论、协同学以及教育建模原理, 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 对区域性人文教育合力的形成进行实践研究, 对建构人本化的办学理念, 培育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力量, 提升学校文化形象, 提高育人质量的途径和方法等进行全方位实践研究, 用科研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目前, 已有30多所学校成立了子课题组, 同时还承担了一批市级立项课题, 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人文教育”策略, “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策略”“以特色项目为抓手,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策略”“开展校园特色文化活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策略”“创建教师文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策略”“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打造校园人文景观营建精神家园策略”“打造学校标识文化塑造学校文化形象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质量、高品位。其中, 渝北职教中心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核心元素的中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2013年先后获渝北区人民政府第二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渝北中学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用‘莲华精神’励志育人,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办学特色的实践研究”、花园小学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花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五星路小学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书香校园构建策略研究”、渝北实验小学承担的区级课题“创建教研组文化,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于2013年获渝北区人民政府第二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3) 发挥基层学校的能动作用, 落实学校文化建设助推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渝北区坚持“四自主四创新”原则, 积极探索“以校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模式, 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 研究确立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科学规划学校文化建设蓝图和目标, 充分组合、挖掘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在追求均衡发展的同时, 不断提升“文化兴校、特色彰校”的内涵品质。第一, 坚持思维自主, 创新理念:一是恰当定位, 彰显特色, 形成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二是建构体系, 突出厚重, 以形成一个有形象的、有力量的、有丰富内涵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三是贴近师生, 表达生动, 以体现学校文化是一本书, 一本赏心悦目的书, 一本厚厚的师生爱读的书。第二, 坚持管理自主, 创新机制, 按照系统性、多样性、发展性、人本性、特色性“五性”要求创新制度文化。第三, 坚持建设自主、创新环境, 实现让每一面墙说话, 让每一处景育人的环境文化功能。第四, 活动自主, 创新内容:一是创建主题传统文化活动, 二是创建特色文化活动, 三是创新班级文化活动, 四是创新实践文化活动。全区一大批学校在人文教育、科技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校本文化特色, 有20多所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实践和理论成果公开发表或出版, 产生了积极影响。

4 聚焦“三性特点”, 增强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功能力量

1) 聚焦参与性特点, 增强学校文化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凝聚力。在学校文化建设中, 如果学校的师生与学校的校舍建筑、花草树木、橱窗雕塑等没有产生真正的交互关系, 师生没有给它们以影响, 没有对它们的生成、建设、变化参与过意见, 那么, 它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互不相干的、彼此孤立的存在。这样, 就容易使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少数人的事情, 不利于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其实, 学校文化的力量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团结师生做出来的。因此, 广大中小学校始终把建设文化的过程作为积聚力量的过程。许多学校开展了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校徽、校训征集活动, 全区几十所学校, 成千上万的师生加入到了建构系统的、独特的学校理念文化的活动中来。南华中学的校赋是校长写的, 花园小学的校歌是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创作的, 实验中学的校风是几位老师提出的, 汉渝路小学的校徽是美术老师设计的。他们充分发挥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引领大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建构学校理念文化, 使其成为师生共同追逐的理想, 成为感召师生奋进的力量。

2) 聚焦环境性特点, 增强学校文化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感染力。环境, 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环境文化建设思路有三:一是加强校园静态环境载体建设, 突出绿化、净化、美化、人文化“四化”目标, 让走进校园的每一个人, 在感官上达到“感受浓郁文化气息, 体味书香自然散发”的氛围, 形成“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化育功能;二是激活校园动态环境载体活力, 致力打造行为规范软环境, 教师播种快乐的因子, 传递快乐的音符, 谱写快乐的华章, 使学校真正成为全体师生的“欢乐校园”“成长乐园”和“快乐家园”, 学生把礼仪带进校园、把谦让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家长、把微笑带给社会;三是开发社区资源环境载体优势, 突出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为我所用, 活用创新, 把社区的“花文化”“泉文化”“竹文化”“树文化”“石文化”等资源化为学校文化资源, 形成互动育人效应。

3) 聚焦活动性特点, 增强学校文化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感召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也是培育学校文化力量的最佳载体。三年多来, 各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开展了许多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 对树立学校文化形象, 提振学校师生的精神气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篇9: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大连市共发生渔船水上各类事故12起,死亡(失踪)15人,沉毁渔船5艘,直接经济损失近4 000万元,渔民群众生命财产一定程度上遭受严重损失。尤其是近年来台风、风暴潮等极端天气呈增多趋势,海上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将更加严峻,解决渔船海上生产的安全问题格外困难,任重而道远。

1海上渔业安全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全工作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因此,如何预防和管控好海上渔业生产风险,增强渔船事故防范能力已是做好现代渔业安全管理、保障和推进渔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直接关系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建设大局,刻不容缓。

目前,大连市海上渔业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存在。渔业安全隐患和影响制约渔船安全的因素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加之极端、恶劣和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不可预知性,都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也加大了安全管理工作难度,海洋“平安渔业”建设亟需加强。

2海洋“平安渔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安全管理“人、机、环境、管理”等机理要素分析,目前,海洋“平安渔业”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从行业人员上看(渔民的因素)

目前,大连市的渔业从业人员中,传统作业渔民比例微小(低于20%),大部分为内陆省份农民。尽管渔业部门每年都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但船员流动性较大。部分船东船长挣钱心切,受利益驱动私拉乱招未持证人员擅自出海、违规生产,加之该部分出海人员素质较低,专业技能差,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和违章操作等因素,出海易酿成恶性事故。

2.2从行业机具上看(渔船的因素)

大连市渔船建造工作历史欠账较多,大部分为老、破、旧木质渔船,船舶质量差,加之维修保养不善,安全系数较低,而安全、节能、环保型的钢制、玻璃钢制、铝合金制等标准化渔船比例较小。因此,鉴于目前渔船现状,作为海上生产作业工具其应对海上风险的化解和抵抗能力较弱,一旦遭遇海上极端性天气,险情往往演变成事故。

2.3从行业环境上看(海域的因素)

恶劣的海况自然条件给渔船海上生产带来一系列不安全因素,麻烦很多。特别是秋冬时期我国北方地区风灾多发。渔船海上生产作业频繁,加之海上大风、雾霾和风暴潮等突发极端性天气增多,安全生产隐患和海上事故风险随之增加。同时,海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商船通航路径往往与渔场交叉重叠,海上交通环境复杂,也促使商、渔船碰撞事故呈多发态势。

2.4从行业基础上看(渔港的因素)

“十二五”期间,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渔港建设投入,大连市渔港建设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渔港建设规模和数量仍然不足,建设水平和标准仍然偏低,仍然不能有效满足渔船安全锚泊和避风的需要,渔港正常功能发挥受到制约和限制,一定程度影响渔船停泊和航行安全,渔业安全隐患较大。

2.5从行业管理上看(渔监的因素)

大连市沿海渔业行政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手段滞后,渔船跨海域、跨海区生产、作业分散的动态生产特点,致使渔业安全管理力量明显不足,安全管理鞭长莫及。安全宣传、技能培训、执法检查、隐患整改等管理工作难度很大,特别是渔船异域(军港、商港及私营渔港)泊靠安全执法检查难,隐患渔船一旦逃脱监管视线,违规出海易酿成事故。

3海洋“平安渔业”建设思路及内容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现代渔业建设的发展要求下,要坚持以体制创新、科技渗入和教育文化保障为动力,切实加强海上渔业安全法治能力、适任能力、保障能力、防范能力和软支撑能力“五项”建设,确保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渔村繁荣、渔区稳定。

3.1加强安全法治能力建设

对渔业安全生产依法实施监督管理,最根本的是要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保障安全生产,维护从业者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及制度等,进一步规制渔业安全生产行为,保证海上生产安全。

一是规范完善已实施的制度办法。转港渔船生产管理办法、养殖渔船海上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渔船编队生产管理办法、大风信息传递办法等具体行业管理办法、意见和制度已经为保障渔业生产安全起到了较好的规制作用。要提高这些规章制度的强制力和执行力,继续搞好调查研究,对其进行修改完善、升级,使之上升为法规。

二是及时出台新时势的管理规制。针对新形势下渔业安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对捕捞、养殖业安全生产条件、作业现场、安全设备,事故防范、应急措施以及渔港渔船渔村、船主渔民、监管部门责任等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渔业安全生产的规律,出台管理规范及行业监管制度,拓宽依法管理渔业安全领域,为生产者提供更规范、更具体的行为规则。

三是加快制定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渔业安全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既是行政主管部门指导、服务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依据,更是生产者减少失误,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的作业指南。研究对船舶安全设备的配置、海上作业及监管服务等领域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运用简单、统一、协调、优选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为提升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和自控水平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四是严格实行渔船海上作业准入。各类渔船须按渔船检验机构规定,配齐消防、救生通讯、导航等安全设备,出海作业按规定配齐职务船员和普通船员。渔船实行渔船检验证、渔船登记证、捕捞许可证“三证”统一,养殖船驾驶者及从业人员具备特定技能资质,捕捞船员经过岗前专门培训,其他辅助渔船员也须按相应规定执行许可制。渔船员海上生产作业全过程必须穿着救生衣,严禁超风级、超航区出海作业。

3.2加强船员适任能力建设

海上捕捞及养殖生产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岗位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渔船海上生产的安全可靠性。

一是突出教育重点,全面抓好教育培训。船长、大副、轮机长等职务船员是渔船海上生产安全的核心圈。要建立钢性培训计划,每年对他们强制进行一定天数的渔业安全生产职业培训。同时抓好普通船员培训和船主、船员家属的延伸培训,为海上安全生产助力。重点渔区的中小学,设立渔业安全生产专项知识教育课,拓展安全生产教育范围,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是贴近生产实际,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一是设置必备的安全生产知识,主要包括国家、地方关于渔业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渔业从业者相关权力和义务;二是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包括航行规定、避碰规定、装载规定、有关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知识等;三是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包括航行驾驶、轮机运行、下网上网、装卸货物、观察瞭望、自救互救等知识。对船主、家属等相关群体的培训教育内容,应突出渔业安全生产权力、义务、责任及利益等内容,切实把安全管理亲情化。

三是规范培训行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增加教育培训的技术含量,培训教材配置数字影像技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编制出台渔业海上较大以上事故案例分析影像读本,全面覆盖渔船船东船长,基本形成渔业安全教育培训系列教材;充分发挥海洋院校的资源优势,搞好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推进渔船员安全生产素质全面提高。

3.3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近年来,大连市渔船水上各类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海上突发性气象灾害事件频繁,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渔船自救互救能力建设,提高渔船海上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一是改进渔船安全救助装备,增强渔船自救能力。完善渔业安全通讯网,40马力以下渔船要普及安装GPS救助定位通信终端、80马力以上渔船要安装北斗船位导航监控设备,40马力以上渔船安装AIS自动识别避碰设备。要继续扩大渔船气胀式救生筏配备范围,40马力以上的渔船配备率100%。

二是抓好渔港基础配套,完善渔港服务保障功能。渔港防波堤、消防、照明、救灾船等安全基础设施要按照渔港港章确定的内容做好配备和完善,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二级以上重点渔港安全监控系统装备率达到100%,并实现与上一级渔业安全监控中心联网运行。在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建立渔船进出港办证中心,执法监督摩托艇和陆域执法车辆装备配齐配全。二级以上重点渔港港区渔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进驻率100%。

三是积极合作密切联动,建立齐抓共管责任体系。渔船检验部门搞好渔船建造企业资格审定,依法取缔不具备资质的企业,强化对渔船用产品的安全监管,把好源头关。渔政管理部门,严格渔船捕捞许可,推进老旧渔船更新改造,彻底消除“三无”船只。渔港监督部门规划好渔港安全保障功能,严格渔船签证管理,把好出海安全关卡;养殖、捕捞等部门要把安全生产管理寓于生产指导服务中,强化宣传教育,增强渔业从业者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四是构筑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要重点抓好应急救援的指挥系统、日常值班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等各项建设。县区级指挥平台全部建立,24小时岗位值班责任制执行率达到100%。渔业行政执法船和签约救援渔船辅助救助能力进一步提高,与海事、救助、边防海警等部门共建渔业海上搜救(救援)联动机制进一步得到落实。明确各级渔业海上救助主体和辅助力量,形成全方位、齐抓共管的应急救援体系新格局。

3.4加强应急防范能力建设

近年来,渔业资源、渔业生产领域及经营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给我们以往的渔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要明确新形势下渔业安全管理任务和责任,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依法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渔业安全管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一是组织监督检查,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渔船安全基础设施配备、渔船安全适航检验内容要素、从业者资质配备等。有转港生产渔船的地区,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进驻转港区检查。建立安全隐患举报机制和渔业安全检查及隐患处理流程、规范,明确工作程序、检查内容、整治方法、处理责任、奖惩机制等各项内容,做到隐患原因未查清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监管整体水平。要积极争取渔业安全监管部门编制、人员、经费的落实,突出抓好渔港监督站基层一线的执法队伍建设。渔业安全监管人员按照有关要求进驻二级以上重点渔港。在重点渔业乡(镇)、村推进渔业安全员制度实施(原则上100条捕捞渔船配1名、200条养殖渔船配备1名)。适应新形势需求,对渔业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理论、专业法律、应急处置技能、职业道德等专项培训,为提高其执行力提供知识支撑。

三是细化监管责任,抓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严格落实政府监管主体职责,将渔业安全生产纳入安全生产工作体系中,并认真部署落实。突出完善基层乡、村及渔船作业组的监管责任制,签定责任状和保证书。强化渔业生产经营单位、渔船及船东、船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做好渔业海损事故调查处理,依法追究责任。

四是主动争取支持,提高监督管理及服务效能。建立情况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向与渔业安全监管关联密切的海事、交通、公安边防、气象、外交、财政等相关部门进行情况通报,提高关注力。建立安全工作交流制度,特别是要强化与海事、交通、外事部门的工作联动,科学处理遇险渔船搜救工作。积极争取发改、财政、金融、保险部门的支持,将渔业安全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鼓励渔船雇主购买船东责任保险,引导渔民积极参加保险。

3.5加强安全软支撑能力建设

渔业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及群体众多,渔民群众对渔业安全工作的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平安渔业”建设能否顺利实现,打造渔业安全文化,对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将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一是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夯实安全生产社会根基。要大力普及渔业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渔业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增强行业管理者及渔业从业者、家属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治理、依法监管和自觉安全生产的主动性、能动性。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作用,进行深度宣传。在重点渔业乡镇、渔村广泛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讨论活动,培植安全生产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研究推广渔业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推进安全管理科技进步。要加强渔业安全信息传递、风险评估及渔业安全监管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提高安全风险与隐患的控制与处理的科学性;要抓好渔港安全设施基础保障功能、渔船用安全产品质量及配置等新技术开发,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夯实生产过程安全性保障基础。要以海洋院校为依托,开展渔港规划建设、渔船生产过程监控、事故预防与处理、渔民培训等管理理论研究,形成渔业安全管理标准规范,努力培养渔业安全管理合格人才。

三是开展“平安渔船”、“平安渔村”、“平安渔港”等创建活动。营造渔区政府关注、干部群众关心、渔民家属关切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以渔船船主、渔民家属为主体的“我为渔船平安回家献一计”活动,增添渔业安全文化活力,推进平安渔业建设。

上一篇:精神科护士演讲稿下一篇:日本分类垃圾处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