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筑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丽水建设

2024-05-09

加快构筑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丽水建设(精选8篇)

篇1:加快构筑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丽水建设

以构筑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为突破口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提要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各地方、各部门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响应。作为中央银行,如何指导各金融机构把资金更好、更合理地投放到农村,支持“三农”发展,当成为首要问题。200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以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开展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个人征信系统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相互联动的农村信用体系,为推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一、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提出

(一)农户贷款机制落后

2002年以来,为支持“三农”发展,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全面推进农户小额贷款政策,并投放了大量支农再贷款,对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重用。各地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地方政府为落实这项政策,在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据调查,从辽宁省乃至东北三省的情况看,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主要是由当地农村信用社具体操作,普遍存在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标准和专业手段等问题,成为了制约此项政策深入落实的瓶颈。

(二)农户贷款营销机制不畅

农户贷款的特征是:贷款户数众多,贷款总额巨大,单笔金额较小。按照传统的信贷方式,只能依靠信贷员逐户调查、逐笔审核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因审核成本较高,效率较低,从而导致农户贷款营销机制不畅。同时也造成了农户贷款的有效需求满足率下降以及农户贷款的信用风险潜在的上升。

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从农户小额信贷信用数据库入手,启动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2005年,按照人总行关于“研究农户小额信贷信用数据库”的要求,人行沈阳分行开展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对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阜新市阜蒙县进行前期调研,并落实了试点乡镇。同时人行沈阳分行提出了《农户信贷信用数据库系统业务需求书》,人行沈阳分行、阜新市中心支行、阜新市阜蒙县农村信用社及乡政府共同组成信息采集小组,共采集1085户农户信用信息,录入1060户,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基础样本。随后,人行沈阳分行和辽宁信佳咨询公司共同研制了评分指标和评价标准,人行沈阳分行对试点地区1000户样本的评分结果进行了调查和验证。

(二)制定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信用信息数据库

人行沈阳分行与辽宁信佳咨询有限公司充分论证,制定了农户基本信息、农户贷款开立信息、还款信息、特殊交易信息、农户家庭信息和农户综合信息等6大部分、涵盖126项信息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建立评分模式,开发评分系统一是参照国内外有关信用评级要素,建立了信用评分要素模型;二是开发了评分系统。辽宁信佳咨询有限公司根据信用评分要素分析模型,开发了农户信用

信息评分系统,主要包括农户信用评价、信用查询、系统管理等部分。最主要功能是向使用者提供农户信用评分报告和农户信用报告,并可为信贷政策评估者提供分别以村、乡(镇)、县为单位的区域农户信用状况评价报告。

(四)推动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数据库系统

通过与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协商,该社将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全部纳入正在建设的信贷管理系统,并参照人行沈阳分行开发的农户信贷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开发了农户信用档案数据库系统,印发了《自然人客户基础信息采集表》,开始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库。该档案库涵盖了个人征信系统、五级分类和农户信用评价指标等内容。

(五)全力建立农户信用档案

结合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人行沈阳分行会同辽宁省农村信用联社共同开会并下发文件,要求辽宁省各级人民银行、各级农村信用社,在确保全部存在信贷关系的380余万农户接入个人征信系统的基础上,加大农户信用档案的征集力度。人行沈阳分行与辽宁省农村信用联社共同出资,印制了18万份年画,并在年画显著位置印上“农户信用档案是农民贷款的身份证,良好信用记录是银行放贷的通行证”的宣传标语,督促基层农信社发放给填写农户信用档案的农户,鼓励广大农民主动建立信用档案。截止今年3月末,全省已建立412万余户农户信用档案。

(六)开发接口程序,实现联网查询

人行沈阳分行组织开发了评分系统与农户信用档案数据库的接口程序,从而保证了各级农村信用社能够及时查询到农户信用评分。同时,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服务器安装评分系统,再利用辽宁省农村信用联社信贷管理系统,通过人行沈阳分行与人总行征信系统联网报送数据的途径与辽宁省农村信用联社农户信用档案库接口,最终实现全省各级农村信用社实时查询农户信用评分的目标。

(七)出台信贷政策,支持农户信用体系建设

人行沈阳分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户信用体系推广,实现农户信用与支农信贷挂钩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结合农户信用评价结果,营造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空间”等指导意见,指导农村信用社依据农户信用状况建立利率定价机制。力图通过信用环境建设,扩大信用贷款覆盖面,提高对农户贷款有效需求的满足度。

三、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作用

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不仅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可依托的平台,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而且其激励惩戒机制、以及为央行履行货币政策等职能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操作平台,促进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一)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可依托的平台

农村由乡镇组成。信用乡镇建设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乡镇建设涉及政务、商务、法制、特别是经济金融等诸多方面。但农村的经济主体是农户,农户信用建设是信用乡镇建设的核心内容,农户信用状况是评价信用乡镇建设的基本依据。因此,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为信用乡镇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可依托的平台。

(二)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实施以来,农村信用社开展了对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尽管随

意性较大,但对提高农民的诚信意识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个人征信系统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征信宣传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入,信用激励惩戒机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征信宣传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农民不仅认识到诚实守信是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时更进一步了解到及时、真实地提供信用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和实现信用积累,会给自己带来实惠。因此,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推动了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机制变革

依据农户信用评价系统评价结果,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授信农户进行贷前审查。在农户信用评价过程中,不仅对信贷相关信息进行评分,而且对家庭信息、综合信息等能表明农户非信贷情况信息进行评分,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评价。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合理使用,扩大了信用贷款的覆盖面,提高了对农民贷款有效需求的满足度,促进了农村信用社探索适合农户特点的信贷新产品。

(四)为央行履行货币政策等职能提供了基础平台和机制保障

农户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从东北的实际情况看,农户贷款在农业贷款中占比最高,所以,只有对农户资信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和有效监测,建立有效的、可持续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使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等职能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进而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因此说农户信用评价系统的建设,为央行履行货币政策等职能提供了基础平台和机制保障。

篇2:加快构筑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丽水建设

建市[2005]138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解放军总后营房部工程管理局:

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举措,也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按照“一个指导思想,二者同步推进,三方协调配合,实现四个统一”的基本思路,现就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管理,建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为建筑市场监管提供有力的手段。

2.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构建起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互用和互认;建筑市场责任主体(各类企业和执业人员)行为诚信标准更符合建筑市场监管的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做到有法可依;建立起有力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做到守法经营,依法活动;综合信用评价的市场化初步形成。

3.基本原则: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发布、信息共享。即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按照守法经营、诚实守信、失信必惩、保障有力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建筑市场诚信环境,共同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二、同步推进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和社会中介信用机构开展的综合信用评价

1.根据建筑市场监管的需要,目前要以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为重点。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是政府主导,以守法为基础,根据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记录,对市场主体进行诚信评价。具体标准由建设部制定,内容包括对市场主体违反各类行政法律规定强制义务的行政处罚记录以及其他不良失信行为记录。具体工作思路是:①制定标准和评价方法。标准内容以建筑市场有关的法律责任为主要依据进行整理、分类,力求简明、科学,便于理解、记录和应用。对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可有所侧重,如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招投标弄虚作假、质量安全问题、违反法定基本建设程序等。②进行采集和评价。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依托现有的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业务监管服务体系,做好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发布工作,推进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要在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监管综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可向社会开放的建筑市场守法诚信信息平台;在建设部统一组织下,开展区域和城市试点,逐步实现全国联网,提供网络查询,披露诚信情况。

2.要以政府对市场主体守法诚信评价为前提和基础,积极推进社会中介信用机构开展的综合信用评价。社会中介信用机构的综合评价是市场主导,以守法、守信(主要指经济信用,包括市场交易信用和合同履行信用)、守德(主要指道德、伦理信用)、综合实力(主要包括经营、资本、管理、技术等)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评价指标由有关协会指导社会中介信用机构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思路是:①由建设部指导有关协会根据综合实力和相关条件确定若干家社会中介信用机构,并制定从事建筑市场信用综合评价机构准入和清出的管理办法。②社会中介机构在有关协会指导下,研究制定标准,建立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征信和

信用评价,提供和发布信用信息。③综合评价中有关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优良和不良行为记录等信息要以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的记录为基础。

三、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评价机构的作用,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

1.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包括制订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总体框架、实施方案等;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加大管理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力度,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联动的业务监管体系,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资源优势,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组织制定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对建筑市场失信行为进行惩处;对征信和被征信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行为,如信息采集、信息使用、信用评估等依法实施监管,建立准入和清出机制;推进与工商、金融、商务等有关部门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

2.行业协会的主要工作:参与信用体系的建设,协助政府部门研究制定信用标准,参与信用征信和评价,负责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建立行业内部监督和协调机制,建立以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信息平台,加强对信用征信和评估机构的监督;开展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专题研究,指导有关信用征信和评价机构研究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模型和评价方法,并适时修改完善;组织有关交流研讨和业务培训,开展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动态监管,努力提高建筑市场信用征信和评价工作的质量。

3.信用征信和评价机构的主要工作:加强对建筑行业和建筑市场的研究,掌握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经营管理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筑市场信用征信和评价的工作建议;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依法从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咨询、征信和信用评价等业务;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及其与全社会信用体系融合提供专业支持,参与构建市场化的信用征信和评价机制。

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要努力实现四个统一

根据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形势和要求,推进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为此,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使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四个统一。

1.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

完善的诚信信息系统是诚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能够确保诚信信息搜集整理及时准确和实现共享。在现有诚信档案系统的基础上,首先要推动南北两大区域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试点工作;即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为主构建一个统一的长三角地区诚信信息平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沈阳、大连等地为主构建一个区域性城市间联合诚信信息平台;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其他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级城市要在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其他区域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待条件成熟时,研究逐步将区域间的诚信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逐步实现全国联网,构建全国性的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并在建设部“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上设立诚信信息交流、发布的窗口,逐步实现诚信信息的互通、互用和互认。为此,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协调和整合力度,要在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监管综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可向社会开放的建筑市场守法诚信信息平台;要求相关业务监管部门把对建筑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日常处罚决定和不良行为记录及时整理,并按照各自权限通过监管综合信息系统自行上网记录,形成基础性诚信信息,为诚信评价提供信息保障。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业务监管体系的联动作用,并依托有形建筑市场在人员、技术、业务和硬件等方面资源优势,注重提高政府对建筑市场主体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创造诚信得彰、失信必惩的良好市场环境,推进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2.统一的诚信评价标准

要根据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实际需要,制定发布建筑市场责任主体行为诚

信标准。针对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据国家有关建筑市场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本着先易后难、简便易行、科学实用的原则,制定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诚信标准。重点评价在建筑市场内从事建筑活动的企业和执业资格人员的诚信行为。要结合日常建设行政监管和执法工作的需要,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招投标交易、合同签订履行、业主工程款支付、农民工工资支付、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应达到的最基本诚信要求。对建筑市场的执业资格人员(注册建造师等各类注册人员),也要开展诚信行为的评价。诚信标准发布后,各省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诚信标准进行细化,并制定相应的诚信管理办法和失信惩戒办法等。为确保诚信标准的推广和尽快实施,保证实施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同时根据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行业协会或其他相关机构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可以开展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等级的评定工作,并将相关信息在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上向全社会发布。

3.统一的诚信法规体系

建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要有法律保障,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诚信法律法规,制定与建筑市场诚信体系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诚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内容包括对诚信信息的采集、整理、应用和发布,对诚信状况的评价,对征信机构的管理,特别是运用失信惩戒机制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主体进行适当的惩罚等。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研究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和完善诚信法规体系的建议和措施,加快建筑市场诚信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对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

4.统一的诚信奖惩机制

诚信奖惩机制是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守信者进行保护,对失信者进行惩罚,发挥社会监督和约束的制度保障。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将诚信建设与招标投标、资质监管、市场稽查、评优评奖等相结合,逐步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对于一般失信行为,要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诚信法制教育,促使其知法、懂法、守法;对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人员,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社会舆论等综合惩治措施,对其依法公布、曝光或予以行政处罚、经济制裁;行为特别恶劣的,要坚决追究失信者的法律责任,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得不偿失。诚信体系建设要注意调动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在招标投标、资质监管、市场稽查、评优评奖等建筑市场监管的各个环节,要研究出台对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人员给予鼓励的政策和措施,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使建筑市场形成诚实光荣和守信受益的良好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篇3:加快构筑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丽水建设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培育失信就要受到制度严惩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道德建设, 塑造公民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必须加强信用档案建设与成果应用, 将企业、个人信用状况记录在案并公开公布, 在日常社会经济及商业活动中予以采信。本次会议结合电力行业信用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 重点研究和讨论电力体制改革中信用建设如何协调推进、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如何落实。要以“强烈的政治意识、高度的大局意识、牢固的核心意识、坚定的看齐意识”加快推进电力信用建设, 使行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信用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1巩固行业信用建设成果, 坚定加快推进电力信用建设的信心

今年一季度, 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 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13551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8%, 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886小时, 同比减少74小时。其中, 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006小时, 减少108小时。预计全年新增发电装机1亿千瓦左右, 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5200万千瓦左右;年底全国发电装机达到16.1亿千瓦, 同比增长6.5%左右,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提高到36%左右。

电力行业面临的市场建设压力越大, 越需要建立信用体系, 因为市场本身需要法治, 需要诚信, 需要公德。近几年来, 中电联以企业信用评价为抓手, 创建机制、构建平台、完善网络、深化应用, 在全力推进电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 高层重视、部门牵头、各方参与, 形成了“三大保障”的良好工作局面。2015年, 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和审核委员会, 为信用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发布了《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2015-2020年) 》;正式实施《电力企业信用评价规范》等4项行业标准, 为信用评价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开展信用评价师培训班, 培训电力信用评价人才近1000人, 建立了行业信用专家库, 为行业信用评价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希望各单位继续推荐优秀人才完善专家库。

(2) 深化信用结果应用, 采信机制初见成效。截至2015年底, 中电联对近400家企业进行了信用评价, 受到了政府各方的认可。在山西省电力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下, 2015年山西省经信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对2014年度电力行业AAA级诚信发电企业奖励电量的通知”, 对AAA级信用企业奖励了5000万千瓦时的计划电量。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改委、经信委转发, 为电力行业扩大采信范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 不断完善信息平台建设, 加强宣传教育, 提升服务水平。电力行业信用信息平台由“一网三库一平台”构成, 即“信用电力网”、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信用专家人才数据库、信息采集数据库和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为信息互联互通打下基础。在“信用中国”网站举办“信用电力周”宣传活动及“信用电力”网络知识竞赛活动, 近40万人次浏览, 11万人次参与答题。

(4) 试点先行, 有序推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山西、山东、湖南、云南、上海、内蒙、佛山、珠海等地区电力行业协会、电力工程协会陆续在本地区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其他地区也逐渐加入到信用体系建设当中。今天到会有近20家协会领导, 就是这项工作由点到面的最好证明。

2清醒认识电力改革与发展新形势, 努力开拓电力信用建设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电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对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高, 行动迟缓;全行业信用建设发展不平衡, 水平参差不齐;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实用性亟待提高;在市场准入、项目招投标等方面采信不够;多方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的具体措施和信息反馈通报机制尚未形成。

中央9号文件明确将“加强市场主体诚信建设, 规范市场秩序”作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专项重点任务。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电力市场建设和售电侧改革等配套文件中提出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政府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 信用体系建设必将成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各单位要清醒认识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强化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 进一步加强电力信用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和成果应用体系建设, 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行业生态环境, 引导企业塑造品牌形象, 争当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市场明星主体。

3齐心协力, 扎实推进电力信用建设工作

中电联作为推进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的责任部门, 2016年要加强与国家能源局各司、各派出机构工作联系, 完善信息交换渠道, 重点做好以下3方面工作。

(1) 夯实基础, 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一是加快制定电力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标准;二是依法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分类管理, 加强涉及企业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信用信息保护;三是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修订完善信用评价标准, 建立完善涵盖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用户及电力设备供应商等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

(2) 构筑平台, 强化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加大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投入, 通过大数据平台建设, 全面提升企业信息采集、分类、公示和服务的能力。一是建立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制度, 建立完善电力市场主体和各会员单位信用记录;二是抓紧制定电力市场主体年度信息公示规范, 与政府部门一道推动电力市场主体年度信息公示工作;三是加强与国家能源局等政府部门的信息交换, 扩大信用信息的披露范围, 提升信用信息的使用价值。

(3) 坚持创新, 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一是建立行业内部信用奖惩机制。能源监管部门披露的市场主体信用记录, 中电联将直接引用, 对于诚信企业在行业内部各种评先评优中给予指标加分和优先选择, 对于失信企业一票否决, 取消评先评优资格;二是推进各市场主体主动应用信用记录, 在物资采购、施工队伍选用等招投标中, 对供应商、客户提出信用要求, 建立“信用链”体系和黑名单制度, 健全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奖惩机制;三是定期为政府部门提供市场主体信用记录, 降低政府部门监管成本, 提升奖惩时效。

篇4:加快构筑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丽水建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其质量安全倍受社会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有利于发挥市场调控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

今后一段时期,农业部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精神,以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记录共享为基础,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为重点,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自律,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基本建成,重点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基本实现全覆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力有效,信用体系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满意度大幅提高。

(一)深入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信用体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当前,农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瞩目成效,但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信息系统建设上,还存在资源分散、信息不健全等问题。国家层面上,要依托农业领域各行业的信息化工程,以数据标准化和应用标准化为原则,进一步充实完善相关信用信息,实现信用记录电子化存储,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提高主体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化项目,完善、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与本地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数据对接,及时传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加快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二)完善行业信用信息记录。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监管情况作为信用信息的重点内容,实行信用信息动态管理,专人记录,及时更新,保证采集的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升信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依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征信工作,及时公布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及产品的审批、撤销、注销、吊销等有关信息。鼓励和指导第三方征信机构、行业协会依法开展征信工作。要在保护商业秘密、数据及时准确的前提下,加强与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税务、知识产权、商务流通等行业的信用信息互通和交换共享,实现多部门信息联享、信用联评、奖惩联动,逐步形成主体全覆盖的信用信息网络。

(三)强化企业和行业的诚信责任。各级农业部门要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落实诚信责任,强化自律意识,实行质量安全承诺制度,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打击失信行为,积极树立行业诚信风尚。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要强化诚信守法意识,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建立生产记录和进销货台账,实行索证索票制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杜绝使用禁用农兽药和非法添加物,严格执行农兽药休药间隔期,建立内部职工诚信考核与评价制度。行业协会要把诚信建设内容纳入组织章程,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并监督会员遵守,加强会员诚信宣传教育和培训,在会员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征集会员的信用信息,积极开展非营利性的信用等级评价。

(四)完善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制度是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信用体系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级农业部门围绕信用信息采集、动态管理、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失信行为有奖举报、多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奖惩等内容,完善规章制度,逐步实现信用体系运行规范化。及时公开信用信息,按照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依法披露相对人违法失信和依法守信等重要信息。严格执行《农业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办法》,依法公开行政处罚案件信息,方便社会查询。建立褒扬守信、惩戒失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守法的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奖励激励措施,对其在申请信贷、政策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各种帮助和指导。支持和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名优农资企业、农资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到乡村设立经营网点,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树立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提高其社会声誉,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对失信主体实行重点监管,扩大产品抽检范围,提高抽检频次。对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失信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惩处,并向社会公开曝光,使其失信行为众所周知,以儆效尤。加强部门联动,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阻。建立信用监督机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政务微博、“12316”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渠道,监督举报失信违规行为。对媒体曝光的失信违规行为,要及时调查处理。

(五)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诚信教育融入行业管理工作中,在核发许可证、日常监管等工作中强化对主体的诚信教育和宣传引导。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其他专业培训等途径,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引导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树立企业诚信文化理念,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形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质量安全文化。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树立诚信典范,使全行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重点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公益活动,突出诚信主题,努力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让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

(农民日报)

篇5:加快构筑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丽水建设

(川办函[2006]182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四川省《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6)37号)精神,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是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等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扶持、引导、鼓励组建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服务于中小企业,积极引导担保机构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加快发展与管理并重,推进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策性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提供担保与提升信用相结合;行业自律与适度竞争相结合;分类指导与扶优限劣相结合。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框架为“一体两翼多层”,即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商业性、互助式会员制担保为两翼,逐步实现覆盖全省的省、市、县担保与再担保、经济性质多元化构架。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全资担保机构、政府参股担保机构、互助性会员制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组成。政府全资和参股的担保机构属政策性、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担保机构;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由会员企业出资组成,是只对会员提供封闭式担保贷款服务的会员制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是民间投资组建,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专业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是由政府出资为全省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由企业、社团、自然人等出资设立。已经设立的由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出资为主的担保机构应规范为独立法人,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以实际出资额为限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担保机构按《公司法》、《社团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目标。建立健全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做大做强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大力发展会员制担保机构。在“十一五”末建成较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培育各类担保机构250家,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年担保额超过500亿元,有效缓解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管理

(一)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设立全省性跨市(州)开展业务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000万元;设立市(州)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设立县(市、区)会员制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万元。各级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可以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和本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或降低注册资本限额。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中的货币资金不得低于70%。目前还未达到标准的已登记注册的担保机构要增资扩股,3年内达到上述标准。

(二)担保机构的准入。各级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参股担保机构,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初审并报同级政府审核后,在同级财政部门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后办理工商登记。各地企业、社会和外商等民间出资设立的商业性股份制担保机构、企业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根据《公司法》规定办理注册登记手续。设立跨省区和上亿元的担保机构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跨省区或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设立与变更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企业[2005]1257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关于省中小企业局行政审批办事指南审定的批复》(川政中心函[2005]38号)执行,由省中小企业局初审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后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

(三)担保机构的从业资格。凡向金融机构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以从事贷款担保业务为主。2.有符合要求的注册资本金和必须的经营资金,且资金来源合法、真实、稳定。

3.已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备案的。

4.具有信用担保执业资格和从业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基本的内控制度。

(四)担保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各类担保机构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根据《公司法》、《担保法》、《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金[2001]77号)的规定,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控制风险。担保机构按市场原则进行独立运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担保机构的经营活动,更不得指令担保机构担保。担保资金的运作与担保机构自身业务应分开运行、单独核算。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对资本金充足、风险控制好、操作规范、业绩好的担保机构,可接受政府委托运作各类政府担保资金,按照特定的服务对象和范围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

(五)担保机构应建立风险准备制度。担保业是高风险行业,应当建立风险准备制度。担保机构要按照其注册资本的10%提取保证金存入主管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除担保机构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任何机构一律不得动用。在运作过程中要审保分离,分级审批,防止内部道德风险;建立健全法律合同关系,控制法律风险;对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准确掌握客户资源,控制信用风险。要与银行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对贷款实行风险分担,防止风险集中在少数行业和个别客户上。担保机构不得向社会集资,不得向社会直接发放贷款。担保机构应按当年担保费的50%税前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税前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提取。在具体执行中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审核工作的通知》(国税发[1996]201号)执行。当年提取的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后有余额的,在末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应进行纳税调整。

各级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主管部门以及财政、工商、金融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担保风险的事前防止、事中监控和事后化解工作,促进担保机构规范发展。

(六)建立对担保机构的信用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对担保机构的信用评价制度。对担保机构的信用评估,由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省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由专业资信评估公司承担。评估结果作为政府政策扶持和人民银行监控担保机构风险的依据。

(七)担保机构的退出机制。担保机构在履行代偿行为时如无法足额偿付到期债务,应按照《公司法》、《企业破产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清偿有关债务,退出担保市场。

四、密切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加强协作互动

担保机构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对贷款风险实行比例分担。对企业的资信调查、贷款风险评估、贷后监督等,担保机构与协作金融机构要协调联动、共同考察,形成安全有效的保、贷、还运行机制。同时担保机构应及时与贷款金融机构交换和通报投保企业的有关信息,加强对投保企业的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利益。

金融机构要根据担保机构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担保机构对企业贷款的担保限额,确保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控制在其自身实收资本的5倍左右,最高不超过10倍。为减轻企业利息负担,协作金融机构对担保机构担保的贷款可根据贷款项目或企业的具体情况在执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从优浮动。担保机构可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提供全额担保、比例担保、本金担保或利息担保,以有效防范风险。金融机构要主动与担保机构协商合作,促进担保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利用担保资源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信贷市场。

五、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

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设立扶持中小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在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专项资金和工业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要求设立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省级再担保机构。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主要用于对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风险金补偿、奖励资金等。

(一)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地方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务管理和政策支持若干问题的通知》(财金[2003]88号)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当年财政预算平衡的要求和担保机构业务的开展情况对担保机构可能出现的代偿损失核定适当的风险补偿资金,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对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在其担保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政策的前提下实行限率补偿,不承担无限责任。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参股担保机构发生的代偿损失在年末担保责任余额的5%以内,担保机构提取的风险准备金不足以弥补的,经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后可给予一定的补偿。对企业、社会、外商等民间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发生的代偿损失,财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给予风险补偿。兼营担保业务的投资担保机构应对担保业务实行单独核算,才能取得当地财政部门的风险补偿。

(二)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的财力情况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对担保机构依其发展的实际给予适当的资本金补充。对国有控股、参股担保机构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根据法定程序作出的增资扩股决议,各级财政可按出资比例增加注入资本金。企业、社会、外商等民间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也应根据担保业务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适时补充资本金,扩大担保资金规模,增强担保竞争实力。

(三)担保机构的税费减免。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的通知》(国税发[2001]37号)、《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川地税函[2002]37号)和《四川省中小企业局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川企发[2006]9号)等规定,对我省纳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免税名单内的担保、再担保机构取得的担保业务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对未纳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凡符合免税基本条件的,由省中小企业局和省地税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税务总局申报,争取纳入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担保机构在依法处置反担保财产进行代偿时涉及的诉讼、房地产、车辆设备、无形资产的评估确认和过户等有关收费,由各级物价部门会同财政及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予以减收或免收。

(四)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担保费率的确定既应保证担保机构的合法利益,又要避免加重企业负担。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等政策性担保机构,担保费率一般控制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50%以内。商业性担保机构收费可适当浮动。

(五)担保机构的再担保支持。建立四川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市(州)、县(市、区)担保机构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再担保业务,分散担保风险。担保机构可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再担保机构建立业务关系,申请再担保支持。对单个担保机构的再担保比例一般不超过担保责任余额的20%;再担保责任余额控制在其自身实收资本的20倍以内,根据风险程度、再担保期限及企业实际情况实行浮动费率;风险责任按再担保比例分担。

(六)营造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良好政务环境。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办理查询被担保企业档案资料中依法可公开的相关资料,如企业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登记、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质押备案登记等;国土资源和房管部门应依法给予办理土地、在建工程和房产抵押登记等;林业部门应给予办理林权登记;公安车管部门应给予办理车辆抵押登记;税务部门应给予查询被保企业纳税情况;各级金融机构应根据担保机构《备案证》查询被保企业贷款情况。

(七)对担保机构的考核和奖励。各级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依据当年累计担保金额、担保放大倍数、担保代偿等指标对担保机构进行考核,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六、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担保行业管理与自律

(一)建立担保行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省经委、省中小企业局、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等单位组成。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担保机构的业务指导并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省经委在宏观政策上给予指导;财政部门负责担保机构的财务监管,强化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民银行负责协调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关系,提供金融政策咨询服务并建立担保机构风险定期通报和重大事项通报制度,使协作金融机构及时了解担保机构的基本情况,避免风险集聚。人民银行要依法为担保机构、协作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协作金融机构要及时将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的信息录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担保机构在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被保企业提供信息报告;担保机构应定期向有关部门报送报表。

(二)加快担保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四川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协会是担保业自律性组织,协会要在同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担保业务及人员培训、信息咨询、情况统计、技术规范制订、理论研究及对外交流等工作。担保协会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规范,整合担保资源,探索担保模式,创新担保品种,维护担保机构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篇6:加快构筑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丽水建设

营造廉洁自律社会环境

——魏 绪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法律、制度、管理、信息共享服务和道德文化等内容。其中,金融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征信体系的建立。征信,即“征之以信”,是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依法采集、保存、整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为的总称。具体的作用是为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帮助人们积累信用财富,扩展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提供有效传播信息的平台,缓解信用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奖励守信、惩戒失信的内在机制,引导人们养成守信履约的行为习惯,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可以说,有无健全的征信体系是市场经济能否稳健运行和走向成熟的标志。

建设征信体系是人民银行的一项新职能。人民银行于2006年组织建成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到2007年年底,该数据库分别为全国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目前,信用报告正逐渐成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身份证”,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的

1经济活动中,开局良好。人民银行基层行应当积极推动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为构建全社会信用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加强对征信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明确和增强人民银行管理和建设征信体系、发展征信市场的职能,把征信体系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重要工作。二是应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对发展征信事业、创建诚信文化、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认识,提高社会各界对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支持度。三是积极开展征信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积极培育国内信用市场,将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带进百姓生活,教育社会成员牢固树立诚信守法意识。四是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系统查询、异议处理、统计、纠错等功能,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提高数据库的数据质量,建立多渠道的数据质量检查制度和快捷的纠错机制,充分挖掘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和监测功能,加大数据库的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力度,以不断提高数据库的应用水平。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形成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对以“信用”为根本的银行业来说,推动征信系统建设,防止金融欺诈、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大作用。通过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发

篇7:加快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作者:王晓为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0期

[摘要]全国还没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吉林省已着手研究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应该按照“联合征信、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尽快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交换平台,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开展以促进信用建设为目的的各项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关键词]吉林省 社会信用体系 基本状况 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39-0

1一、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状况

近几年,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打造“信用吉林”为基本目标,开展打基础、建市场、办服务等工作。

(一)省政府高度重视信用建设

早在2003年,省政府就明确提出“建设四大体系,完善保障措施,确保信息流通,打造信用吉林”的总体目标。几年来,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意见》《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吉林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实施,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地方性信用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律法规,但部分省市已经出台或正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吉林省也已着手研究制定相关法规规章。2008年,省政府有关部门开始立项调研,起草了《吉林省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送审稿)》,现已列入省法制办2012年立法计划。

(三)行业征信体系建设逐步拓展与完善

《吉林信用网》发挥信用信息采集、传递,信用行为褒扬、警示、惩戒等作用,开展信用服务,11700余家企业和100万个人信用记录入库,为社会查询和发布信息3.5万余条。工商系统初步建成行业征信体系,有18万户企业、75万个个体工商户信息入库。地税系统把纳税人信用分为A、B、C、D四个等级实施等级评定和监管。金融机构征信系统不断完善,有11.6万户企事业单位、1330万自然人信用信息入库,为改善信贷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以“增强信用意识,打造信用吉林”为主题的信用宣传教育逐步深入

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先进地区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建立沟通联络,适时开展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组织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及机关有关人员培训,已有322名企业管理者获得信用管理师资格证书;组织推动同业配合和区域合作,开展“诚信宣传”“守合同、重信用”等活动,每年推荐公示一批诚信企业;2008年由吉林省发起,与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开展区域信用建设合作交流,推选诚信示范企业,吉林省修正药业等25家企业被授予“东北四省区百家诚信示范企业”称号。

吉林省信用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二是需要尽快建立全省统一征信平台;三是需要加快地方信用立法工作;四是需要大力开发信用产品和培育信用市场;五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增强公民诚信意识。

二、加快推进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协同推进

各级政府要把“打造信用吉林”摆上重要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紧密结合,从法制基础、人才基础、平台设施基础做起,纳入政府重点工作,领导挂帅,高位操作,加强督导,推进落实。要建立强力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借鉴全国其他省市做法,成立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有关省级领导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职能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市(州)、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本地区工作。全省形成上下对应、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需要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全省联合征信平台建设

一是按照“联合征信、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尽快建立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交换平台,归集各部门、各地区以及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通过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消除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壁垒。

二是要解决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设立信用信息服务管理中心,负责联合征信平台建设和业务运行。人员编制可以新增新设,也可以从事业单位改革中划转。

三是要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征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和升级改造。

(三)需要加快推进地方征信立法步伐,建立信用配套制度规范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吉林省实际,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尽快出台《吉林省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吉林省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披露管理

暂行办法》等政府规章。相关部门和机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要求,制定信用信息标准规范,建立法规规范、行政管理、经济调节、舆论监督和道德约束相结合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篇8:加快构筑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丽水建设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背景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本届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总体改革取向背景下探索建立的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内涵

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就是“三诚信一公信”,即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政务诚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导向。核心涉及依法行政、政务公开、诚信示范、守诺机制和公务员诚信宣教等五个方面。社会诚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包括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认同的道德及规则、个人诚信等。主要包括医药卫生和计划生育领域、社会保障领域、劳动用工领域、教育科研领域、文化体育旅游领域、知识产权领域、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社会组织和自然人诚信、互联网应用及服务领域九个方面。司法公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主要涉及法院公信、检察公信、公共安全领域公信、司法行政系统公信、司法执法和从业人员信用、健全促进司法公信的制度基础等六个方面。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作用在于记录社会主体信用状况,揭示社会主体信用优劣,警示社会主体信用风险,并整合全社会力量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从战略层面来说,加快社会诚信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大意义。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就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打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二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手段。国家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在减少事前审批的同时,必然要求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市场规范有序运行。三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社会信用体系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不断提高社会公共生活的透明度,可以有效降低社会交往的风险和成本,减少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摩擦和冲突,为社会治理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二、常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常德市的社会信用环境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专业征信机构还是空白,个人信用业务几乎都来自于银行的金融信用查询,而企业信用发展尚未成型,仅有部分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过信用评级及应用,其余大部分企业没有实现信用评级、信用分析应用等功能。

(一)政策法规不完善,制度保障不力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可以大大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虽然国家层面已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解决了征信业无法可依的问题,但相关实施细则还不够明确,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不成体系,征信行业自律机制也没有形成。

(二)征信市场不到位,信用环境不成熟

常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匹配、不协调、不适应的矛盾仍然突出。信用服务市场还未发展,服务体系不成熟,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未形成,社会成员信用记录严重缺失,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守信激励不足,失信成本偏低;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偏低,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政务诚信度、司法公信度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等。

(三)信用标准不明晰,服务应用不规范

一是信息采集和发布标准不统一。统一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标准是实现信用信息整合共享的前提和基础。2006年以来,人民银行组织制定了《征信数据元》等六项征信数据标准,这些标准对于整合来自不同金融机构的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信用信息范围的延伸,金融数据之外的跨部门、跨领域数据的数据标准仍不统一,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实现信息整合。二是信用报告应用标准不统一。首先,对于同一个企业或个人,不同的征信机构由于自己的评级方法不一致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信用报告。其次,对于同样一份信用报告,不同的部门由于采取的评价标准不一致而可能会给以不同的待遇。

(四)宣传报道不足,建设氛围不浓厚

宣传报道能让群众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也能提高大家的诚信意识。一是宣传工作不深入。前期,我们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进行了一定力度的宣传,也组织了各类主题活动、张贴横幅标语等开展社会宣传工作。但从整体效果来看,诚信建设活动、诚信建设典型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常德市范围内还没能形成浓厚的诚信建设氛围,甚至部分成员单位对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都不甚理解,从而导致工作中积极性不够。二是反面曝光力度不够。对于失信行为、失信事件的反面典型曝光力度不够,诚信监督平台作用发挥不大,监督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加快常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规制度,健全制度保障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规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考虑到常德市当前征信市场并不发达,信用产品还比较原始的现状,完善法规制度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通过组织各部门形成合力,对失信企业进行联合惩戒,既有助于强化信用管理制度权威,又可对一般失信行为构成震慑。因此,应尽快出台市一级的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办法,将对完善常德市诚信制度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

目前,常德市的社会信用工作之所以停滞不前,除了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各部门在诚信建设工作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合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提高部门对诚信工作的重视;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强化部门协作,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形成合力。为此,必须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以考核促进工作,通过成员单位自提考核目标与重点工作安排相结合,并经过讨论交流,使其明确考核指标内容,从而使考核办法更加可行,并能有效提升成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快平台建设,实现纵横贯通

常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已正式启动,该平台的建设,将构建信用信息交换蓄水池,破解信用信息“孤岛化”“碎片化”,有利于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方便社会了解市场主体信用状况,也有利于部门联合实施诚信奖励和失信惩戒,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该平台的建设,将其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来抓。尤其要重视平台与省平台的对接,并预留与县市区对接的端口,保证该平台可以承上启下,实现纵向到底。

(四)培育征信市场,完善信用环境

目前,常德市的征信市场还处于一种相当原始的状态,专业征信机构还是空白,仅有的征信业务几乎都来自于银行的金融信用查询。究其根源在于,全社会缺乏信用观念与政府缺乏信用法制而伴生的整个市场的征信产品供给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只有积极培育征信市场,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要发展征信市场,一是通过完善信息平台加快信用信息的更新速度,确保信用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二是要破除对商业征信机构采集信息的限制,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征信行为;三是注重培育和保护企业的征信需求,活用奖惩手段提高企业信用意识。

(五)明确信用标准,规范服务应用

企业层面的信用标准是指公司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代表公司愿意承担的最大的付款风险的金额。信用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而政府层面的信用标准是指政府部门因企业信用行为而采取奖惩所依据的标准。如果这个标准不统一,就会造成法出多门,让企业无所适从。因此,在政府层面,将评价企业的信用标准明确化统一化,对于促进企业应用信用产品,规范企业信用行为,是很有必要的。而要明确信用标准,就需要应用信用信息大数据,科学制定评价依据,使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客观可信,这样才能为市场所接受,更能为政府的信用决策提供有效工具。

(六)加大诚信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宣传工作是争取理解,巩固成绩,扩大战果的重要手段。做好诚信工作,适当的宣传必不可少。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和诚信宣传活动。对诚信典型予以大力表彰推介,对失信行为和事件进行公开曝光或联合惩戒,形成“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而要做好诚信宣传工作,必须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主动意识、绩效意识,使诚信工作入脑入心,使大家真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诚信体系建设中来。

摘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它以道德、产权和法律为基础,以信用制度为核心,通过对守信行为的激励和失信行为的记录披露、传播、预警等功能,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从而维护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鉴于此,就常德市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信用体系建设,常德市

参考文献

[1]哈丽云.试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J].榆林学院学报,2004,(4).

上一篇:行政介绍信开具条件下一篇: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