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24-05-14

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精选十篇)

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1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意志社会适应能力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病理学上的没有生理、躯体上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的状态。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并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现状和强压力的竞争环境下,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生存。技校教学更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因为他们大多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此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具有强烈的自尊心,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但是此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巨变时期,内外的压力往往使得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的心理畸形发展,甚至出现了边缘化的状态。近年来,技校学生因压力过大出现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各种案例常见于我们的身边,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亦见报端……铁一样的事实对我们敲响了警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师的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人格塑造入手,利用一切手段,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语文课在这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不仅成为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而且成为心智健全的建设者。

二、语文教学如何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全部工作目标在于教书育人,而语文教师则必须教文育人。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在心。”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道出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心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那么,语文课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语文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性的课堂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享受,进而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一)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语文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精华和世界文化。优秀的文化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产生影响。江泽民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而古文当中,就不乏佳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激励学生立志的典范文章。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的政治抱负。然后因势利导,结合作文训练,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受。许多学生都在作文里写道:“……从古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中,让我懂得了,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先,享乐在后……”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读写能力,而且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苦乐观,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境地的贫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接着我给学生补充了许多名人的例子,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希望他们也能像古人一样,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当前技校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对未来失去信心,害怕面对将来所遇到的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在教学中可以贯穿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至理名言和生动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如讲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可以结合海伦·凯勒的成长经历,让学生体会她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实践证明,海伦·凯勒的故事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又如我针对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而产生畏惧、退缩心理的现象,向学生讲解孟子所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让他们将孟子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座右铭,伴随他们迎接学习的挑战。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是充满害怕和畏惧了,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可见,在科学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他们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迎接人生的挑战,在无形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意志品格。

(三)审时度势,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看作是“掌上明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不少人便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养成了依赖、霸道、骄横的心理。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进入到社会则根本无法立足。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娇生惯养问题的严重性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意选择了《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困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可以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能传授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立志,引导学生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课题必然会有远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6:147.

浅谈技校物理课中的德育渗透 篇2

浅谈技校物理课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技校物理课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物理教学除了要使学生物理知识,还要结合物理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文从阐述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科学技术贡献和成就、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献身精神、我国的重大工程项目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科学观、科学人生观、、环保意识、形势与政策等德育教育。

关键词:物理 德育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 爱国主义 科学观

科学人生观 环保意识

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武器,技校《物理》现用劳动版第四版,主要讲授力学,电学和热学,使学生了解物理现象和物理运动的一般规律,掌握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它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掌握物理的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基础。

物理教学的任务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物理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物理教学自身所具备的德育功能。

为此,在物理课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阐述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物理学上的很多知识,都反映出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明确物理概念和使用范围。

如通过牛顿第三定律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切分子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原子是正负电荷组成的统一体,光是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体,说明发展是对立和统一的矛盾的观点;通过物质的三态变化,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讲 述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和运动是物质不可分割的属性;通过对光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说明人们研究是不断否定错误的假设或理论而逐步深入的,从而学习否定之否定规律;电磁场则表现出物质性,分子运动则表现出运动的规律性,电子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按分立能级运动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加速是由物质所受到的外力和物质的质量决定的,而加速的大小取决于速度变化的快慢,揭示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来面目,阐述了速度变化快慢和外力的内在辩证关系„„总之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在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介绍我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贡献和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功能,早在十三世纪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其它国家望尘莫及的领先地位。如春秋战国时期,物理思想就比较活跃,力学,声学,光学,电磁学等方面成绩显著,应用技术如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等均走在世界前列。但由于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薄弱,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或结合数学上的推证、计算思考较少,使得近代科学并不是从中国开始。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列举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而且可以结合我国现代科研新成果,如常温超导,神州六号等研究成果,有意识地联系实际进行爱国性教育,并且对学生讲述祖国建设发展的前景及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培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志向。从而达到即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介绍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实验是理论建立的基础,许多著名的科学理论都是通过大量的物理实验才创立的,尤其是科学家们在物理实验中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拼搏精神是鼓舞人心的。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介绍典型的科家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以后,法拉第就思考着:是否可以用磁场产生电流?电场和磁场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于是法拉第就不断反复地实验探索,经过长达四十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变化的磁场可以使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流,从此建立了相应的电磁理论,才有了今天的发电机、发动机等现代电气设备的生产。通过间接用科学家们的科学的工作态度来教育学生,使之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学会向科学家那样去思索、去思考、去学习,从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进而进行发明创造。

四、介绍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讲一些科学家的生平和献身科学的事例,这样可以很有说服力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如我国钱学森等大批科学家,舍弃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回到祖国的怀抱,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用科学家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事迹对学生就是很好的教育。通过对典型事例的介绍,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端正人生态度,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自己的理想报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思想、为祖国的经济建设献身的人生观。

五、介绍我国的重大工程项目,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针对地介绍一下我国近期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如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淮河治污工程、以及开发大西北、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从工程的提议到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考察论证以及工程的实施和国家针对每个工程的具体设计方案,以及工程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等方面知识的内容进行介绍,在其间渗透些环保知识:如工业三废的治理、西北沙化的形成与治理、封山育林的措施、酸雨的形成与防治、水资源的缺乏与水能的利用与开发,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的水污染的成因与国家治污工程的“零点行动”等内容。从而来树立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保护观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参与“让祖国的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活动,并引导同学们现在刻苦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大工程的实施奉献自己的力量,贡献自己的青春。

六、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介绍当今政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

现今,中国社会国泰民安。当今政府成功地解决了农民工问题,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免除了农业税,上学不交费(初中、小学),困难有补助,农村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老百姓有病看得起,不致于因病而穷,因病而困,尤其对我们技校特困学生国家有专项助学补助,2006年每人补助1000元。今年补助额度更大,每人达到1500元。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环保,构建又好又快发展的和谐社会。在物理教学中适度地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激情,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同学们真正的意识到――今日 我求学为一技之长,明日我创业为祖国富强。

此外,还可以结合社会上涉及物理知识的案例,分析犯罪分子利用物理理论作案的罪行,介绍公安部门运用物理知识破案的事例,从而使学生受到具体的法纪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语文 教育 德育 渗透

【分类号】G633.3

近年来,我国已经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而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除了让学生娴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学科教学中,语文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也将德育教育的渗透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进行阐述。

一、 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不仅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应根据语文的特点,把德育教育与语文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美文,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教师在钻研课文时,应找准德育教育的着眼点,探求主线,发掘激情点,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德育因素,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淳朴、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等优良品质。

例如《斑羚飞渡》一文中,一群斑羚为了保证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通过这篇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从而在教学中渗透了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再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好文章。《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作者的亲情观念和人伦观念。韩愈以满腔悲情,悲老成,悲兄嫂,悲整个韩氏家族,因侄儿之死十分悲痛,所以他在文中悲叹“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然而作者想到今后的责任,即使如此悲痛欲绝,即使感到对人世没有什么留恋,但韩愈还是坚强地面对生活,承担起抚养并教育十二郎子女的责任。“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作品中真挚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认识到个人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生命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理解生命的宝贵价值。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朗读感悟、小组探讨、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等都是有效的手段,关键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 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德育教育空间

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工作的有效方法,而寓德育教育于课外活动之外,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进一步延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美丽的思想,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实现学生才能与品格的全面发展。

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如演讲比赛、课外阅读、观看影视片、举办手抄报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提升。如在教师节举行尊师重教的演讲,可以弘扬尊师重教的精神;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影视剧,表现爱情、亲情、励志奋斗、战争等题材的都可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于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在组织学生观看后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这样更能带给学生心灵与情感上的震撼,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爬山游水,让学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外,在母亲节让学生学会感恩,重阳节让学生懂得要孝敬老人,这些过程都能使学生进行思想的洗礼,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 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教学资源。语文教师的德育素养,除与其他学科教师有共同之外,更有它特殊的内涵,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崇高思想境界追求的激情,以及对教学内容中人生真谛的切身体验等。教师只有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他的教学才会处处热情洋溢,时时感染学生。罗曼·羅兰曾说:“要播撒阳光到学生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只有被书中情节所打动、所激发,才能产生真情实意,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他们对真理追求的炽热感情,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

总之,“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语文处处有德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积极探索与实践,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把德育教育贯穿到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健康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任海芬 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J]吉林教育2010(1)

[2]牛新全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 2011(4)

[3]李素敏.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J].学科教学探索,2009(03)

.

[4]周立群. 语文德育新理念 [J].教坛纵横,2010.16

刍议技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篇4

一、寻找重点, 找准德育着眼点

根据课文特征, 寻找重点, 探寻主线, 发觉激情点[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文章作者、要求学生背诵等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 能够切身感受文章中心思想。深入研究分析文章, 找准德育着眼点, 不得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细节, 即便是一个标点有时也蕴含着意义重大的内涵, 对德育重点起到了强化补充的作用。

例如, 余秋雨创造的散文——《信客》, 文章重点描写了信客这一特殊职业的人。信客常年跋山涉水, 工作辛苦收入却十分微薄, 生活困难;在送信过程中, 常常被人憎恨、欺负、怀疑, 但是最终还是受到了人们的怀念和敬爱。信客不再坚持的时候, 人们才意识到他的重要性, 常常送去温暖和关爱, 后来, 发财的同乡向他真诚的道歉, 并邀请他代办本乡邮政食物。人们推荐他做老师, 最后还成了小学校长。他死去的时候, 人们不远千里赶来为他送行。然而, 正是信客这一独特职业塑造了他不可多得的素质和品格——待人宽厚、洁身自好、兢兢业业、诚信无私、任劳任怨。信客身上这些珍贵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启发心灵。在讲解这篇文章时, 教师必须强调信客“待人宽厚、洁身自好、兢兢业业、诚信无私、任劳任怨”难能可贵的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情感导入,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借助情感迁移的心理规律, 对学生进行道德感情教育[3]。采用这一方法, 首先要求教师切身进入文章情境, 深刻领会、感受和理解文章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 然后采用语言艺术方法, 给予恰当的点拨、启发与讲解, 必要时配以适宜的画面、手势和表情等, 将思想情感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境界, 引发学生共鸣, 使之受到艺术感染, 获得思想教育。例如《我与地坛》课文讲解时, 教师饱含感情讲道:史铁生由于失去了双腿, 孤僻、苦闷, 对母亲置之不问, 甚至产生了自杀念想。而母亲默默地关心着他,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 一种特定的情境便产生了, 在这一情境中, 对“儿子漠不关心母亲, 母亲时刻关爱着儿子, 儿子最后体会到了母亲的爱, 但是母亲却不在身边”进行了精心的描述, 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慈母孝子之间相互怜悯相互关爱的真诚情感, 体会到史铁生内疚、难过、感激等复杂情感, 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一方法就叫作情感体验法, 通过情感体验的指导训练使得学生移情动心。而移情动心、潜移默化是语文学科发挥德育作用的优势, 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三、挖掘课文的道德内涵, 正确引导

纵观技校语文教材, 大多数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 有倡导孝义的《母亲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的《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钱》,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了德育教育内容, 只是重点有所差异。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善于利用语文教材特征, 结合文章中心思想渗透德育, 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例如《钱》这篇课文告诉我们, 钱是一把双刃刀, 虽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祸害。在课文总结分析时, 教师提问“阅读完文章后, 你认为钱是什么,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钱?”学生热烈讨论, 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认为钱不是万能的, 有的学生则坚持没有钱万万不能。最后教师引用了依据“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经典名句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努力、诚信赚钱, 不欺诈、不炒作。

四、反复诵读语文课文, 感悟作者的德育情怀

一般而言, 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独有的思想和情感, 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因此, 一篇优秀文章往往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表现, 特别是被编入教材的经典文章, 常常蕴含着独特、珍贵的德育情怀。因此, 技校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章, 品味、理解与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从而升华自己的德育情怀。例如,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从文章中诵读到作者周国平那种追求灵魂生活的思想, 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从而引发追求高尚灵魂的生活态度的德育情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背诵语文教材文章, 同时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文章, 引导学生读书做人, 从中体会到做事、做人的大道理。另外, 还可以组织开展读书会, 为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平台, 并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基于此, 学生通过阅读大量文章, 切身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 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

五、巧用作文评语, 善加引导

作文是洞察学生心灵的窗口, 是师生心灵交流的渠道[4]。通过写作, 反映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对于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来了解学生道德情感和内心世界。因此, 作文是语文教师渗透德育的平台之一。善于利用作文评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有效道德教养, 常常事半功倍。技校学生常常存在各种纪律问题, 而且对犯过的错误耿耿于怀, 难以释怀。基于这一现状, 在记叙文练习时, 教师可以布置《悔》为题的作文, 要求学生描写一件自己十分懊悔的事情, 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生都写到了自己在初中时期没有好好学习, 放纵自己, 荒废学业, 伤透了父母和老师的心, 事后悔恨不已。通过品味文字, 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内心的忏悔、无助与迷惘。为了及时引导, 教师应该劝慰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犯下的错误, 是一种成长。但是与其在后悔中痛苦, 倒不如珍惜当下, 找准专业方向, 成长成才。反之, 如果不珍惜当下, 只会更加陷入后悔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作文写作过程中, 学生常常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教师便成了他们倾诉的主要对象。教师必须善于利用作文本, 为学生解惑, 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 使得学生快乐地学习。因此, 作文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德育资源。

语文学科是工具与人文统一、智育与德育统一的学科。作为技校语文教师,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传道与解惑的内涵, 懂得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为此, 我们要通过寻找德育重点、情感导入、挖掘课文的道德内涵、反复诵读语文课文、巧用作文评语等方式, 将读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每一位学生的德育水平, 使其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琦芸.技校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J].课外语文, 2016 (2)

[2]宋玲.技校语文教学中德育的融入与渗透[J].亚太教育, 2015 (35) .

[3]范祎.德育渗透在技校语文教学中作用分析[J].才智, 2013 (12) .

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5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德育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分别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提出的“三个倡导”。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新青年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

技校生是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中坚力量,教育、引导他们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技工院校德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然而,在实践中,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师普遍认为“上课容易,上好课难,真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价值观认同和内化则难上加难”。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必须分析其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一、无法在德育课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因

笔者通过听课对比、学生访谈、查阅文献等方式,发现了以下两方面原因。

1.学生的抗拒心理和传统说教方式的矛盾

新生代学生,特别是技工院校的中技生,在说教式教学模式下,学习状态犹如惰性气体,他们往往在初中阶段已被定义为不认真学习的差生。可是,他们又是对外界社会充满好奇的学生,种类繁多的媒体传播途径给他们带来了巨大信息量。当他们看到德育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负能量之间的矛盾时,他们既懒得去观察分析,也不相信权威,价值观摇摆不定,且易受外界影响。

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老师的言辞并不是唯一可靠的指挥棒,传统说教式的硬性知识灌输,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得不到尊重,对知识、思想的接受程度也较低。在这样的矛盾下,课堂上,教师说教,学生睡下一大片,整个课堂濒临崩溃的景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2.应试教育无法解决学生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

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论上是难不住学生的,但这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吗?这恐怕还不能作为检验标准。

一方面,学生虽然暂时记住了,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不理解、不认同,稍隔时日就会忘掉。就算还记得一些,由于尚未固化为自身价值观,他们并不会用这些要义去指导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本来对应试的知识内容仅仅是出于考试的功利才死记硬背,而对于一些自由散漫惯的学生,不把教师的要求放在眼里,他们打心底里抵触,考试不及格又如何?他们认为自己是差生已是常态。

二、提高德育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笔者认为要实现在德育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强攻,只能智取。以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实践中可采取的应对策略。

1.拉近师生关系,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经营好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情感,从而主动接受教师,并接受德育课程的学习。这可以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的有效渗透打下良好基础。具体做法主要是展现教师人格魅力,给学生提供实用性帮助,共拟学习计划,保持优良师德师风。

首先,第一次课是拉近师生关系的最重要的机遇,切忌急匆匆的进入到课本内容的学习上,应该针对技校学生渴望被尊重、渴望信任、渴望自由的特点,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获得学生尊重和信任,建立师生朋友关系上做文章。

例如,先做个风趣幽默或深情款款的自我介绍;做个基本学情调查;提问并解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分析本专业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成长目标,让他们从升学考试的阴影中走出来;说说自己可以为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上提供哪些帮助等等。总之,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和态度,舍弃权威形象,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在学生心中赢得一席之地。

其次,师生共拟学习计划及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历或外界信息入手,在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案例上,把他们在价值观上存在的疑惑、矛盾、无奈摆出来,再分析德育课的学习意义,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程后在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行动能力甚至在职业发展和个人魅力上的好处。随后,师生共同拟定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以及必要的课堂管理规范。既然是师生共同拟定,在拟定的过程中就一定要做到既适当尊重学生的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必要的约束措施。

此外,在随后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保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教学得法、管理有度等良好师德教风,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如此才有望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合理安排教学,避免学生消化不良

理论基础差、活泼好动是技校生一大特点,但在实践中,不少人的做法是采用专题式的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集中在几个课时专题讲解。结果是学生既接受不了体系性的理论教育,也消化不了这些内涵深刻、外延甚广的知识。笔者认为这是不切合技校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实已经很好地融合到了德育课程的各章节内容中,且看适用于技工教育的《经济与政治常识》,其内容就包括了学会理财和消费、走进经济圈、发展中的我国经济、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大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在其中均有迹可循。

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合理安排为相关章节的教学重点,并在整门课程教学中合理分配教学进度计划,用心设计教学方法。通过日常循序渐进的教学,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合理渗透到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效地接受、消化。

3.赋予选择权利,提升学生价值认同

心理学上关于“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表明,个体自主选择是消除“抗拒”心理,保持主动的关键要求。即当一个请求伴随着选择权的确认,抗拒心理就不会出现,它将人们从认为一种行为是“不得不”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我要做”。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切忌一味向学生强硬灌输自己的观点,切忌打压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师要做的是拿出恰当、新鲜的时政案例,让学生思考在不同环境下不同行为或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利弊影响或后果,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对比,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相信学生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也只有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才能让他们获得最深刻的价值认同。

例如,在学习经济与政治常识第四课“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提高公民素养”时,可以先摆一些事例,稍做分析后,让学生尝试选择:抵制日货,是否应该参与,是否可以用激烈的方式参与?然后再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思考,怎样提升自身经济、政治素养,才不至于在社会活动中帮倒忙,最后再挑明,富强、文明是我们应有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追求。

4.丰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既然技校生难以适应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教学,那么我们就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寻找新鲜热辣的时事案例,设计有趣的互动游戏、安排体验活动等,把学生请到课堂活动中来,实现“做中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三点,好让学生能“捧你的场”。

(1)课程内容要被学生有效感知。这要求教师能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采用最具吸引力的、贴近生活的时事案例对课程知识进行“包装”,以便学生可以开展构建式学习。

例如,在学习经济与政治常识第三课“发展中的我国经济”中有关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时,为了把学生引到富强、和谐、法治、爱国等价值观的认知中来,基于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很多来自于广州周边城镇,特别是增城区的学生,笔者采用了拍摄自增城区新塘镇牛仔城的有关牛仔裤生产过程的视频作为课堂引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知了当地的重度污染以及环境污染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并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利用SWTO分析方法思考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活动要被学生充分体验。教学活动能被学生充分体验的标准在于活动是否方便参与,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方便参与的活动可降低活动运作成本,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必过多地铺垫、引导甚至强硬要求;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往往比较有趣或者学生能明确预知活动本身和自身联系紧密,有可能会有所收获。

例如,让每人抽一张扑克牌,并以5人为单位自由组合成最大的一副牌,体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感受市场“自由”的价值;每人抽一张报纸寻找正能量和负能量新闻,测试一下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力;开展班级民主生活会,为班级、学校管理献计献策,体验法治以及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性等。

(3)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对未来有所思考和期待。在获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认同,并通过课堂活动体验有所感触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未来有所思考和期待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例如,在学习“发展中的我国经济”“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每一章内容后,让学生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方式梳理其中的发展要求,并思考自身的责任,最后在这三方面分别写下自己的“中国梦”;或者邀请优秀毕业生走进课堂,召开师兄(师姐)访谈会,通过聆听师兄(师姐)的成长故事,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师兄(师姐)带来的影响,从而获取正能量,引发学生对自身、对国家、对社会、对未来的思考。

5.创设实践活动,固化学生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解、感悟、体验,使其思想精髓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核心价值观的运行体系。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充分体验,有助于学生内在的思辨、选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体系并不断固化。

考虑到技工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实践资源相对不足等特殊情况,建议根据学校自身环境和条件主要创设校园内的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校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活动。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并在校园内面向其他学生随机展开调查,收集调查数据并拟写调查报告。各小组在课堂上彼此分享,在校园内进行公示调查报告。又如,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广告语设计比赛与投票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名优企业等等。

在操作层面,调查数据和投票数据统计都可以采用“易企秀”等H5工具(2015年新兴的适用于网站和微信端的移动多媒体展示与数据收集的互联网工具),扩大活动参与范围,并实现数据的自动收集和统计。

三、实践成效

通过多年实践检验,在以上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普遍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

四、小结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空洞的理论说教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自然就无法打动学生,无法让他们获得共鸣,无法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持续探索有效策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在学生内心深处落地生根,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乔侠.浅谈中职政治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人才资源开发,2014(20).

[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意义 篇6

感恩是传统美德, 是善的行为, 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老师、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激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永怀感恩之心, 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试想, 一个不懂感恩的人, 怎能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何谈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心呢?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 才会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 有了感恩之心, 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 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 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感恩教育既是学生思想品行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语文课堂情感熏陶的重要内容, 对于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品味文章情感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 将让学生既获得知识量的增加, 又获得情感的洗涤, 树立起爱与被爱、获得与给予并存的价值取向。

一.技校语文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21世纪的今天,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 情感缺失、道德缺失及信仰危机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 即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此外, 垃圾文化渐渐腐蚀未成年的心灵, 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的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现阶段的技工学校学生, 大多数是初中升高中无望的孩子, 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差、自律能力差, 并且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 在家娇生惯养, 并将这种恶习带到学校。由此滋生我们所看到的一系列不良现象:迟到、旷课、厌学、不尊重他人, 甚至有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发生。因此作为技校的教师,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肩负着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艰巨任务。而技校的语文教师, 更应该把握好语文学科既是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课程性质, 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尤其是感恩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摒弃不良行为,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工人才。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 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 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

二.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渗透方式

2006年版广东省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良好习惯和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 使学生逐步树立热爱人生、关注社会、积极进取、奋发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 语文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内涵, 选择最好的感恩教育渗透方式,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挖掘教材内涵, 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知恩。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而生动的感恩素材, 所涉及的感恩范围相当广泛, 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极好教材。但是, 有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去强调, 学生有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感恩内容, 要利用它们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语文课要在教学中增强感恩教育意识, 挖掘显性和隐含的感恩教育内容, 分层次、分阶段, 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初级阶段——知恩

1.1 父母之恩

广东省技工学校《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文章涉及感恩这一话题。如《母亲情怀》讲述的是作为女儿的作者为母亲买面包时的所见所感, 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伟大的母亲情怀。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 应该重点让学生去体会母亲一生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深沉与博大情怀。又如史铁生《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 更是通过娓娓道来的形式,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身患癌症的坚忍的母亲如何为自己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默默奉献的伟大形象。

1.2 自然之恩

徐迟的《黄山记》是一篇独具匠心的游记文章, 叙写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 学习过程中, 重点让学生体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题, 并借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壮丽山河来赞美伟大的时代,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山河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1.3 祖国、社会之恩

认识生命, 如何珍惜生命, 如何感念父母之恩, 孝敬父母, 培养责任, 如何感念自然之恩, 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 凡此种种, 只要是课文中涉及到的, 我们都要用生动的语言灵活地渗透给学生, 为其一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因此, 语文课上的感恩教育要在教学准备、教学文本、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信息反馈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技校生感恩价值观取向应该确立为下面几种:

一是感恩要珍爱生命。懂得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还是父母的崇高赠与、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珍爱自己的生命, 让自己的生命燃烧出绚丽的光彩, 用生命之光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感天动地震撼你我》中的田世国是最好的榜样:38岁的他毅然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 延续母亲的生命, 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

二是感恩要承担责任。一个人的责任大致有家庭责任, 孝敬父母、抚养后代;国家责任, 报效祖国、为祖国贡献力量;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并为社会创造财富。学习榜样, 以榜样的言行指导我的行动, 《语文》课本里不乏刘翔这样为国争光的当代偶像;不乏徐本禹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 放弃读研的机会, 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村, 孤身支教, 用实实在在的的行动谱写一曲报恩的青春赞歌;不乏任长霞这样的原河南登封市公安局长,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百姓操劳不惜牺牲的女英雄……

对教材进行拓展, 让学生在倾诉情怀的基础上报恩。懂得报恩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 也是提高学生修养、端正学生品行的情感目标。语文教师应该时常以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 教导学生: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 把感恩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老师应该采用其他多种形式进行感恩教育。

(1) 通过课堂写作的形式,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写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 写作经过作者的深入思考, 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写作中, 更能凸显自己的内心世界, 写作是体现感恩心理的载体, 是感恩情怀的外溢。技校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写作文的形式, 让学生将内心的知恩——感恩———报恩形成系统的思维。通过写作、讲评, 可以让学生表达感恩情怀。

(2) 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虽然由于种种因素造就了学生的自私、冷漠, 但相信爱能融化冰山, 耐心细腻的教育终能打开学生冷漠的心窗。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因此, 我们可言传身教, 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3)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感恩与施恩。因此, 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诸如:“我为母亲洗一次脚”、或“我为父母做一顿饭”这样的课外作业。

技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语文老师可以借助这个平台, 联合学校的其他部门, 建议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如办手抄报、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发挥出学生对自然、对亲情、对友谊等的直观的感恩情怀。

语文学科是百科之母,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只要做有心人, 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只有使学生的人格健全了, 教育才是有希望有未来的教育, 国家才是有憧憬, 有前途的国家。

摘要: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之一, 如何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教育,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 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感恩教育的概念入手, 层层深入, 阐明了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渗透, 并重点阐明了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2]陈军莲.加强感恩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 1。

[3]孔军.浅谈感恩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3。

技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7

所谓STS,通常指英文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缩写。STS教育一直没有一个比较简单、权威的定义,只有国内、国外学者比较认同的说法。STS教育是“在人类经验的背景下科学的教与学”;STS教育是“在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可靠范围内教授科学内容”。STS教育的主题是通过科学技术教育,学生不仅得到科学知识,还得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人、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 技工教育的现状

本研究长期担任技工学校物理、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对于技工学校的生源情况和特点比较关注。近几年来各校、各专业的学生入学成绩总分均分、物理单科成绩均分、学生报到率都严重下滑,学生普遍厌学,一年级辍学率有的高达30%,学生整体素质令人担忧,并且这种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而在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比较自卑,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已是个失败者,上不了普高意味着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普遍存在着念技工没有用、毕业了又找不到工作,对自已的前途感到十分渺茫,因此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动力;还有一小部分学生,长期以来对学习不感兴趣,行为习惯、自制力极差,家长的态度多数是孩子年纪比较小,出来社会工作不合适,把孩子放在学校,由老师看着比较安全,至于学多学少无所谓,只要不学坏就行了。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独立性和社会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已渐渐觉醒,但心理、情绪还不够稳定,容易情绪化、多愁善感,思维不够理性、容易走极端。

3 渗透STS教育的必要性

本研究对我校数控机床加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学生和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就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理解比较片面,更无法说清科学与技术存在的差别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意识到自已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面对这样的生源情况和特点,以及他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不当理解,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对象,更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行为是否妥当,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技工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学会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必须掌握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而目前出现了技工教育普高化趋势,片面追求高学历,过于注重文化基础课程、轻视专业课程和技能培养,技工教育的特色在淡化,这和技工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学知识源于生活、生产,并在生活、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与人们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通过相关实验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迎合人才市场的要求。可见如果在技工物理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能够发挥其学科优势,可以从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拓宽教学渠道等入手去实现在物理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4 渗透STS教育的方法

4.1 实操教学法

实操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实操情景中学习,主要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动手操作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对技能培训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这也是技工教育的特色,是技工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大亮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坚持并加以发展,完善学生的技能养成过程,从基本功训练、课题训练到综合性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保证学生在本专业(工种)有比较高的技能水平。同时要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灌输和引导,让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有进一步学习和进步的可能。如现代维修电工不仅要求会对大中型电力设备的检修和维护,还要求对具体设备的软件编写与修改,也就是要软硬兼修。

4.2 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采用模型替代实物或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现虚拟仿真,可以从更多角度、更多侧面来充分展示实物的结构、动态演绎工作过程,剖析其工作原理。如在PLC教学中,可先给学生展示电梯、机械手、邮件分拣系统等模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运行流程、工作原理以及各部件工作情况,学生可亲自动手拆卸,进一步了解各部件工作情况,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流程,之后还可以通过重装系统达到对该系统工作的融会贯通,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举一反三。

4.3 现场参观法

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参观项目,组织学生参观实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开阔视野,又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阅历,课堂更加生活化,接近生活了。现场参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参观前要对参观内容有所准备与了解,学生要明确参观的目的、任务,最好要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切忌学生漫不经心、走马看花、不知所云,还应注意安全问题。如在维修电工生产实习教学前,组织学生到发电厂、配电所、供电所、用电企业参观,客观了解电的生产、运输、使用全过程。在照明线路的安装实习教学前,可组织学生到家庭装修现场参观电气安装工程等。

4.4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或完成一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程。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5)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已的学习行为;(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6)学生自已克服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7)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如家庭装修中的电气安装工程。配电柜的安装调试工程等。

4.5 调查研究法

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或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调查,可以使学生比较深入地探讨、研究某一问题。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科学的总结、最后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丰富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但调查题目不宜过大,华而不实。如对家电维修市场的调查。

4.6 兴趣小组活动

可组织一些对本专业有兴趣的学生构成兴趣小组,平时由老师有意识地布置一些专业针对性较强或生产过程中较敏感的课题,由兴趣小组独立完成或帮助完成,可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职业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家电维修小组。

4.7 技能竞赛法

可以根据专业适时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注意发动面要广、学生参与度要足够,可以通过分等级进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参赛的机会。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现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技工学校学生的情况和特点,作者对技工学校电类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STS教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在技工学校电类课程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技校,STS教育,渗透,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大钧.教育心理学.教育教育出版社,1999,(7):第一版.

[2]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8):第一版.

[3]钱时惕.重大科学发现个例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8):第一版.

[4]吕鑫祥.“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理论思考[J].教学改革论坛,2001,(3).

[5]张廷凯.分科视野中的课程整合.课程·教材·教法,2002,(4).

[6]涂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1,6(2).

如何加强技校生的素质教育 篇8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素质教育, 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因此, 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提高、专业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

一、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复合性, 是人的品格、智慧、知识、能力的综合,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技工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 因为思想素质教育不仅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当前乃至一生的发展轨迹, 而且也直接影响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和发挥。在实施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应从以下发面入手:

1.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过去, 在实际工作中,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软指标, 属长期投资, 短期难见成效, 专业教育是硬指标, 投资回报期短, 成效明显, 看得见摸得着, 故而, 在指导思想上一手软, 一手硬。因此, 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是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俗语说的好:有才有德是正品, 有德无才是次品, 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我们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2. 改革教育方式, 拓展教育渠道。

改革传统的说教式, 针对技校生特点, 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 采取激励式、说理式教育方式, 使其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 思想得到升华。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在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 肯定思想政治素质首要地位的同时, 要充分认识到技校学生的现状。技校生原本文化素质就不高, 加之不象高中生一样有升学压力, 在技校学习又重技能而轻理论, 因此, 文化素质是不容乐观的。

因此, 技工学校在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应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普通教育水平, 文化课应当保持在高中标准, 这是因为:首先, 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是学习现代技术知识与能力所必需的,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新事物新产品新发明源源不断, 没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 就不能认识这些新东西, 并把他们运用到实践中, 更何谈发明创造。其次, 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学生形成价值取向的重要依据, 是塑造学生人格, 规范学生行为的文化基础, 是建立思想方法, 树立理想信念的文化源泉。目前, 加强文化素养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要摆脱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注重能力培养教学意识。

目前, 有的学校过分注重专业教育, 而忽略文化素质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专业体系, 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注入式教学法。我认为, 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基础文化素质教育,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实践启发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 加强教师文化素质教育。

加强技校生文化素质教育, 要从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教育做起, 教师只有不断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完善自身, 才能承担大任,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三、加强专业素质教育

在加强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的同时, 要加强专业素质教育。技工学校的特点,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理论知识, 还要有操作技能, 也就是专业素质教育。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源于对教材深刻理解, 对本专业当前的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跟踪和研究。如果技校生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就很难适应新环境新工作。即使基础知识学得再好, 也是纸上谈兵。总之, 文化素质是基础, 专业素质是根本,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都不能忽视, 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新时代的主人。

1. 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专业知识都比较抽象乏味, 教师必须多联系实际,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2. 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教育。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学校一方面应通过建立教师管理的有效机制来优化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使教师不仅理论上融会贯通, 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强,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专业素质的人才。

四、加强身心素质教育

如何加强技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篇9

由于,技工学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是中招的“下线生”,他们的知识基础一般较差,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个人特点比较复杂。

(1)理想信念不坚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奋斗目标,思想上不求上进,对前途迷茫,导致了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

(2)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得过且过,不求知识技能掌握多少,只想混个文凭,导致无法适应职业的实际要求。

(3)行为规范不达标: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随便,不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劳动观念、纪律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和规范,导致不能适应职业的纪律和规范要求。

(4)专业思想不稳定:毕业参加工作后,对职业所需要的付出、对工作的辛苦和压力缺乏思想准备,想跳槽和换岗的思想和行为时常存在。

(5)轻视职业道德的作用: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企业重视的也是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修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学习而已,在这个经济发展的物质时代并没有什么大的实际作用。

2 加强技工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这些问题都直接造成了技工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匮乏和不足,如何帮助他们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使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作风和职业信仰,真正地、持久地热爱自己的专业,并树立为之不懈努力的信念和决心;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严明的职业纪律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构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网络、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学校可用烈士陵园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前去拜谒,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家热情;邀请公安、司法、交通部门领导来校上法制教育课,增强学生安全法纪意识,使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他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举办校园吉尼斯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本领,增强竞争意识;开展以诚信为题材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建立起多层次、多角度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时空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格局。

2.2 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尺。首先,从教育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开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挖掘自身优点,开展各种职业活动、能力测试,让学生逐步找准职业定位;其次,通过开设《职业道德》课、开辟职业指导专栏、组织学生参观人才市场和实习基地、邀请校友来校作创业报告的形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职业,牢固树立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就业信念;最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目标,设计未来人生蓝图。

2.3 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

教师要从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行为,做到让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与企业生产实现“零距离”对接。学校的实习车间完全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并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身着实习服、佩戴工具包进入车间上岗。在具体实习过程中,学校从设备、技术、管理水准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模拟职业环境,让学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能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有意识地从实习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通过严格的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通过习惯养成而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并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2.4 以炼就专业技能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首先,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课堂渗透、主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创业知识,列举一些成功人士的职业理想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有意识地诱发学生的创业需要和创业动机。学校还聘请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家来讲学,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甚至个体老板来兼课,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激起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生真谛,唤起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加强创业指导。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数字,让他们充分认识市场状况、掌握创业的特点的同时,开设社会综合知识教育,传授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必备的职业道德。再次,开展创业实践。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校外其他企业进行实践,通过开展为民服务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发挥专业特长,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感、责任感。

2.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浅谈如何培养技校生对德育课的兴趣 篇10

关键词:技校生,德育课,培养兴趣

德育课是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他们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德育课教师必须重视课程的导入

课程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明代文学家谢榛在谈及文章的开头时曾说:"起句当如炮竹, 骤响易彻。"那么作为一堂课的开始, 导入也应该如此。如果能在一堂课的开始就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到课堂内容上来, 就能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 一定要精心设置一堂课的起点,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德育课教师必须重视德育素材的收集

德育素材是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事实和材料。德育素材十分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的优劣, 离开了具体的德育素材, 德育内容也就失去载体, 显得空洞乏味。技校德育课之所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我认为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德育课教师不注重德育素材的收集, 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说教, 所以作为德育课教师要重视德育素材的收集, 认识德育素材所蕴含的现实价值以及功效。在选取素材方面, 应该选取那些确凿的、有典型代表性的、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材料, 尤其要重视挖掘身边的德育素材。另外, 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挖掘素材。因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让学生参与挖掘德育素材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 学生在参与挖掘的过程中印象深刻, 感触较大, 体会较多, 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教益。

三、德育课教师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德育课实践性教学性活动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 教材上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 针对现阶段技校生的特殊现状, 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一味说教, 德育效果是很难奏效的。德育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培养。因此, 技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要求德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取实践性教学, 使教育的方式生动活泼, 接近学生, 贴近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学生更多自觉感受的机会。通过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感知、体验, 让学生去认识人生, 接触不同行业, 体悟人际交往, 锻炼其个体在社会大环境中生存, 发展的能力。我常根据《德育》教材每节内容教学完成后所配的“探究与实践”、“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课题开展德育活动课, 在我的引导下, 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感动河南十大杰出人物”、“为四川灾区捐款活动”以及“奥运火炬传递”等录相;我还充分利用党员、党课进班级活动, 让学生及时了解党的基本知识, 鼓励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从而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技校德育课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运用环境来熏陶, 通过活动来“晓理”, 从学生的情感、意志、理想出发, 让他们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以培养技校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等独立健康的人格, 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最终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四、德育课教师必须能够把握时代脉博, 增添教材的时代特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体现时代感, 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几年来的德育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 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 必须要紧跟时代, 与时俱进, 而不能停步不前, 思想滞后。

德育课教学的生命力, 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客观实际是发展变化的, 如果德育课教学内容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 其结果必然使理论与实际脱节, 无法使学生信服, 也就难以发挥德育课教育的作用。针对技校生的特点, 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是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及效果的关键。我认为, 德育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 将有关的新政策、新精神、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来, 对于教学内容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部分,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关注“热点”和“焦点”从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和情感上共鸣, 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和热情。

上一篇:行星齿轮传动减速机下一篇:单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