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气管切开术

2024-05-02

外科气管切开术(精选十篇)

外科气管切开术 篇1

国外学者于50年代就提出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PT) , 以后又经不断改进, 目前技术已比较成熟, 具有简单、快速、损伤小, 操作野小, 在危重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国内外已广泛应用。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PT) 虽然有着较多的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1) 由于PT并非在明视下进行, 因此, 其操作有一定的盲目性, 容易误伤甲状腺和一些大血管, 造成大出血。若不能及时成功置管的话, 血液易经瘘口进入气道, 形成凝血块, 引起窒息。 (2) 气管前壁扩张不充分, 或遇到气管钙化的情况, 可导致气管切开套管置入困难, 强行置入时易损坏气囊和令到导丝打折, 严重还可导致气管损伤甚至气管断裂, 造成相当被动的局面, 对病人的刺激和创伤也是相当的大。 (3) 穿刺或扩张若力度把握不好, 可能会造成气管后壁损伤甚至穿孔。 (4) 在给原有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需长时间的机械通气进行呼吸支持的病人做PT时, 需将气管插管解放气囊后退到穿刺点以上。退管者若把握不好, 很容易造成管道脱出, 使术者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尤其是遇到对呼吸机要求较高者和ARDS患者, 大大增加了死亡风险。 (5) 有学者提出绝对禁忌:紧急情况下建立人工气道、婴儿、临床情况不稳定、预造瘘部位感染、需要高水平PEEP (>15cmH2O) 或高浓度吸氧 (FiO2>0.7) 等。尽管PT可在危急情况下迅速成功放置, 但不推荐用于紧急建立人工气道。PT不适用于婴幼儿, 婴幼儿的气管尚未发育完全, 解剖定位不确切, 且易受压迫, 进针和扩张过程中也不易辨认气管的前壁及后壁。需要高条件机械通气的患者因不能耐受气道减压和脱机, 故也被列为禁忌。 (6) 相对传统的床边气管切开术, PT器械耗材价格较高,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仍难以开展或推广。综上所述, PT也存在着应用的局限性。

但细节的重视, 还是可以将PT的操作安全性提高一个层次。经过近百例PT手术的总结: (1) 定位很重要。穿刺点一般应定位于颈前区第2、3气管环正中体表投影处。由于PT的操作者往往都是内科医生, 解剖不熟, 很容易在环甲膜或环状软骨上穿刺, 这些位置都是钙化率较高的地方, 会给扩张和置管带来困难, 也会增加日后气管狭窄的发生率。 (2) 原有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的病人, 进行PT时无需预先退管。气管内壁与插管之间有足够的间隙进行穿刺和扩张操作。这样避免了操作过程意外脱管的尴尬。但需注意不要穿到插管里面去了。 (3) 皮肤切口必须够宽, 至少1.5cm以上。过小的切口会给置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 扩张必须足够到位, 否则便很容易出现上述置管困难的被动局面。 (5) 避免暴力置管, 以免出现导丝打折和加重气管损伤。

技术熟练后, 对于普通病患的气管切开, PT还不失是一个操作简便、快速的好选择。但我们需端正一下观念, PT并不完全是一个微创性的手术, 由于操作具有盲目性, 造成的伤害可能比OT还大。

外科气管切开术 (OT) 历史悠久, 适应证广, 禁忌少, 但要做得好的话, 对术者则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通过结合经皮气管扩张切开术的特点, 取长补短, 外科气管切开术 (OT) 进行操作技术细节上的改良, 也可以变得易于操作, 创伤、出血明显减少, 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适应条件更广泛。

通过200例以上外科气管切开术经验总结, 手术方法归纳如下:患者取平仰卧位, 无颈部疾患禁忌者垫高肩部, 仰颈, 头颈部位保持中线位, 以便更好暴露颈前区域和气管。定位于颈前部第2、3或3、4气管环正中线体表投影位置, 颈前皮肤消毒铺巾。予2%利多卡因局麻, 在定位处作一约1cm的皮肤纵切口或横切口, 用扩张钳或止血钳沿切口走向将切口扩松扩大至2cm左右, 以能放进一个手指头为好。主刀和助手分别用拉钩将皮肤拉开, 暴露颈前肌群。助手用止血钳把表层肌肉轻轻提起, 主刀用小弯钳戳开肌膜, 沿肌肉走向扩开, 把该层肌肉分开两侧, 再分别将每侧肌肉的基底部用弯钳钝性充分扩松, 用拉钩拉开。同样依次把颈前各肌群分开并用拉钩拉开至两侧。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1) 每分一层肌肉都需用拉钩拉开, 拉好拉钩是关键, 成功置管前都不能松开拉钩; (2) 每分一层肌肉都需用手指探查气管位置, 避免由于拉钩的用力不均使到气管移位。依此, 很快就可见到气管。若遇到甲状腺中叶肥大者, 切口可相对往近胸侧分一下 (需注意胸膜) , 也可在甲状腺中叶的基底部一侧将气管包膜戳开 (需触及气管定位) , 用弯钳夹住一小纱粒钝性将甲状腺中叶从气管外壁上剥离。气管包膜的小血管较丰富, 适当的剥离前端的包膜可减少气管切开后的渗血。暴露好气管并穿刺证实后, 用尖刀由下往上把2、3或3、4气管环前壁“一”字挑开, 用扩张钳撑开气管切口, 插入气管套管, 拔出导芯, 检查气道通畅和吸痰后接呼吸机或氧管, 松出拉钩。纱块覆盖伤口, 头带固定气管套管, 气囊充气。切口与PT的相当, 可不缝合。若气管位置相对较深, 无法垫高肩部仰颈者, 可用导丝或一稍硬的吸痰管作导引置管。

要点分析: (1) 小切口再钝性扩大, 减少了皮肤出血。 (2) 始终纵行分离肌群避免了损伤纵行走向的血管和肌肉。 (3) 肌层基底部的充分扩松避免了小切口造成的紧箍, 以便更好暴露。 (4) 始终坚持拉钩的拨拉, 可以很好的暴露术野, 避免了为暴露气管而盲目的开大切口、切断肌肉、结扎血管。 (5) 甲状腺中叶从气管壁包膜上部分剥离可很好的避免了甲状腺的损伤或切除, 也减少了出血。 (6) 气管环前壁“一”字挑开而非传统“十”字挑开, 可避免置管时切口旁的气管组织往切口内折陷, 减少了日后气管狭窄和塌陷的发生率。

可见, 外科气管切开术在操作细节上灵活改良, 一样可以达到创伤小、出血少, 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低, 适应条件广的目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术者需要有一定的外科手术基础。

外科气管切开术和经皮气管扩张切开术两者并存, 各有千秋互相不能完全替代。术者可根据实际具体情况作出选择。但在某些危重病人的应用中, 外科气管切开术相对更安全、更确切。

摘要:气管切开是重要的人工气道建立技术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气管切开从传统的外科手术操作, 逐渐发展出内科医生也能操作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这2种操作技术有着相同的目的, 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关键词:外科气管切开术 (OT)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PT)

参考文献

[1]李春雨, 贾晋太.气管切开技术微创化发展历程[J].中华医史杂志, 2005, 35 (2) :111~113.

[2]时国朝.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常规手术气管切开术的比较[J].临床肺科杂志, 2003, 8 (5) :392~393.

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 篇2

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除大出血原因外,下列情况也会发生:

1干痂脱落: 术后病人呼吸需经过气管套管,减少了呼吸道对空气的过滤及湿化作用,导致分泌物粘稠结痂并附着在套管内壁,一旦脱落会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故气管套管必须每日进行清洗煮沸消毒2次。

2吸痰时间过长: 较长时间的吸痰导致负压吸引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因此吸痰时每次持续时间不应超过15秒。

如果气管内发生出血时,应当立刻进行处理。因在无名动脉瘘发生前,往往有少量气管内出血,排除肺部原因后,除给予相应处理外,还应做好大出血的抢救准备工作。术后的并发症比较严重,和可能会大出血,如果真这样的话一定要及时进行救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体会 篇3

神经外科病人病情一般较重,昏迷病人比例高,常合并肺部感染,常需行气管切开。加强气管切开护理是病人救治的重要措施之一。现总结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基本资料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共行气管切开病例共15例,其中,男性11人,女性4人,年龄21-62岁,平均32+11.4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病例9例,脑外伤6例。

1.2转归14例病人肺部感染控制,拔出气管套管,1例病人感染迁延,家属最终放弃治疗。

2护理措施与体会

2.1环境控制注意定时开窗空气流通;保持室温22-24度;定时空气消毒;限定探视人数,每天下午探视1小时,每次限定2人以内,佩戴口罩[1];医务人员检查和处理患者后应进行手消毒。

2.2保持呼吸道通畅神经外科病大多要求头高15-30度,翻身时注意保护,避免气管套管脱出;注意病人有无恶心反应,如有呕吐,及时侧卧,并结合吸引清除口腔内容物,必要时行留置胃管;进行进食时应注意少量多次,观察病人有无呛咳。

2.3吸痰护理应进行定时吸痰,特别是在翻身拍背后及雾化吸入后吸痰,当病人喉周出现痰鸣音或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应及时吸痰;吸痰时应刺激咳嗽反射,不宜多份深入,负压不应过大,成人吸痰压力不应超过53.3kPa;应要求吸痰管道一吸一用[2];呼吸功能不稳定的病人,可以在吸痰前后短时间加大吸氧浓度;气道分泌物中血液较多时,应注意适当减少吸痰次数及时间,局部可滴入立止血。

2.4气道湿化持续其道内泵入注射用水,可加入沐舒坦,在此基础上,配入异丙托溴铵可以舒张支气管,通畅呼吸道。

2.5注意病人呼吸功能观察注意病人呼吸深度、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观察,同时应注意吸痰操作时吸痰管手感的体会,如有吸痰管深入困难、病人呼吸及血氧饱和度不稳定,则有气管置管痰痂堵塞的可能,必要时更换气管套管[3]。

神经外科病人病情危重,及时积极管理气道,能够减轻病人肺部感染程度,缩短病人疗程,減轻病人痛苦。

参考文献

[1]董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护理措施和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9):3171-3172.

[2]王卫青,蒋晓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1):37-38.

外科气管切开术 篇4

关键词:困难气管切开,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外科气管切开术

在抢救重症患者时气管切开是建立可靠人工气道的重要手段, 但对颈部肥胖短小、甲状腺肿大、颈前组织肥厚、颈部瘢痕、气管触摸不清晰或气管变异、颈椎骨折、气管相对过深等困难气管切开患者如何进行气管切开, 一直是广大外科、重症医学医师面临的头痛问题[1,2,3]。操作复杂、难度大、造成患者缺氧和急性窒息的发生率大等都是造成手术高风险的原因。尤其是要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而又无法顺利插上管的情况下, 绝对是生死攸关的严峻挑战。现对困难气管切开者进行的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tomy, PDT) 进行研究, 探讨困难气管切开的改良术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象

为2008年10月-2014年9月在本院重症医学科行气管切开手术的重症患者, 筛选条件为满足以下任一条件者: (1) 甲状腺Ⅱ度肿大以上 (含甲状腺肿瘤) ; (2) 颈部肥胖, 仰颈后甲状软骨喉结距胸骨切迹小于5 cm; (3) 因颈前组织肥厚气管触摸不清晰; (4) 明确有气管变异; (5) 颈椎骨折、气管相对过深等存在气管暴露困难。随机分为两组, A组48例, 进行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 B组46例, 进行单纯外科切开。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术前操作准备

有条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呼吸机氧浓度调至100%, 以提高患者的氧储备;无法插管患者给予面罩-球囊高流量给氧人工呼吸下紧急手术。做好床旁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监测;事先清理气道、鼻咽部及口腔内的痰液、唾液等分泌物;适当给予镇静镇痛药 (非机械通气者需注意呼吸抑制) 。A组手术器械为:外科常规气管切开手术包, 外加益心达牌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套装。B组手术器械仅为外科常规气管切开手术包。

1.3 手术操作过程

A组:患者取平卧位, 头颈部保持正中位, 垫高肩背部, 头后仰 (存在颈椎骨折等禁忌证者除外) , 充分暴露颈前区域和气管。定位于第2、3气管环颈前部体表投影位置, 手术区域常规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 在定位处沿颈前正中线作一约2~3 cm的皮肤横切口。纵向钝性分离颈前各肌群, 用拉钩拉开, 见到甲状腺后, 将甲状腺轻轻往一侧拨, 触摸并确定气管环后, 尽可能把甲状腺中叶包膜基底部从气管外壁上剥离, 将气管环暴露至能进行穿刺为止。为暴露好术野, 应始终坚持拉钩的拨拉。然后用益心达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包内的穿刺针筒吸取2 m L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 接好穿刺套针, 在暴露的气管环正中向胸骨切迹、离冠状面约30°~60°方向进针 (角度可按具体而定) , 进针始终保持负压, 有突破感并见大量气泡溢出后, 将针套往内旋进并拔出针芯, 沿针套内置入导丝, 拔出针套, 依次从小到大用扩张子沿导丝旋入扩张气管创口, 再用扩张钳沿导丝进一步横向扩张切口软组织和气管创口。充分扩张后, 将配套气管切开套管沿导丝置入气管内, 拔出管芯, 吸痰和检查呼出气流, 证实气道通畅后, 拔除导丝, 固定气切套管, 接呼吸机或给予吸氧。有气管插管者先将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退至切口以上、声门以下 (可用手指触探) 再置管, 确保置管到位后再拔除原插管导管。B组:外科常规气管切开手术操作。部分病例为能充分暴露气管和便于置管, 需扩大切口, 切除部分甲状腺、应用电凝止血等。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缺氧、急性窒息发生、出血、创伤等情况。其中血氧饱和度降至85%以下视为缺氧;发生缺氧并出现肺部湿啰音突然增多及经气道吸出超过15 m L的血性物质为急性窒息。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部分甲状腺、损伤胸膜、电凝止血及缺氧、窒息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手术直观, 但对术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通过上述病例的研究观察, 在给困难患者切开操作时, 为能充分暴露置管, 往往要扩大切口、切除部分甲状腺及应用电凝止血, 手术已升级到甲状腺手术的层面。切口扩大化和不顺利的置管过程, 也增加了损伤胸膜, 导致气胸、纵隔气肿的风险。部分气管较深或难以充分暴露者, 便造成了置管的不够位、置管不确切、容易进入假道, 从而造成置管困难、置管不及时, 由此增加了手术风险。病人往往会因此出现窒息, 尤其是不能通过紧急经口气管插管等其它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保证通气的患者, 会直接造成死亡。

Sheldon等[4]于1955年提出了PDT, 经过不断发展及改进, 目前技术已比较成熟, 有着操作简便、快速、切口小、技术要求低等较多的优点, 降低了气管切开的并发症, 一般ICU及内科医师培训后亦能独立完成, 在国内外已广泛开展应用[5,6,7,8,9,10,11]。目前已有报道称PDT是应用于急诊危重症, 甚至是困难气管插管时的最佳选择之一[12,13,14,15]。但该技术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由于PDT并非在明视下进行, 其操作有一定的盲目性, 可造成出血、食道损伤、气胸、皮下气肿和窒息等并发症, 严重的可有致死性大出血及反射性心脏骤停[16,17]。在解剖知识及手术经验不足的情况下, 为确保安全准确, 有时需要内镜辅助, 其费用较高[16,18,19]。部分PDT操作改行常规气管切开术, 但对于困难气管切开患者存在相对禁忌证[20,21]。

外科切开联合PDT, 此联合方法能将两种操作结合互补, 扬长避短。 (1) 减轻手术创伤。手术只需钝性分离见到气管能够进行穿刺便可, 不用像以往一样需要充分的暴露, 这样就避免了切口扩大化、损伤颈前肌群、甲状腺切除等大创伤的操作。对于位置较深的气管尤为明显, 与暴露困难时用手术刀切开比较, 穿刺后再钝性扩张可大大降低意外发生的风险。 (2) 降低手术难度, 缩短手术时间。对气管暴露的要求低了, 手术操作便可以得到简化, 而且通过导丝的导引置管迅速、准确, 从而大大节省了手术时间。特别是紧急切开争分夺秒的抢救时刻, 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 时间就是生命。故缩短手术时间, 尽早开放气道, 能有效减少缺氧带来的进一步损害, 尤其对于无法事先紧急经口插管或存在插管困难的病患意义重大。 (3) 安全确切。传统手术往往因部分气管位置不理想或存在变异、钙化或暴露不够位而造成置管困难、容易进入假道, 耽误了抢救。但结合了穿刺扩张置入导丝的优点, 确保了导管能安全、及时的置入, 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术者的压力。 (4) 避免盲目性操作。由于PDT具有盲目性, 对于气管解剖不清晰的患者, 穿刺往往不确切, 而且难以一次穿刺成功, 并有可能误进食道或胸膜, 造成严重的恶性后果。肥胖患者气管前软组织肥厚, 盲目的穿刺也容易造成出血增加, 未能及时置管的话, 明显的活动性出血容易经由气管创口进入气道, 引起急性窒息。外科切开联合PDT, 是在明视下操作, 看到气管再穿刺, 误伤甲状腺、大血管、食道、胸膜的几率大大减少。 (5) 手术风险、并发症明显减少。如上所述, 手术创伤小, 出血相对少, 手术时间缩短, 患者窒息缺氧的几率小了, 这便大大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篇5

观察要点

1.气管切开套管有无移位。

2.切开部是否感染。护理措施1.将患者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50—60%。

2.体位保持颈部伸展位,保证气管套管在气管内的居中位置,防止套管移位、闭塞或脱出而造成窒息。

3.妥善固定固定带在颈部的松紧以能容纳1指为宜,防止套管脱出。气管切开的当日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4.及时吸痰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要点如下:(1)持续监测SPO2,定时进行肺部听诊和叩诊,以判断吸痰时机,有痰时及时吸痰。

(2)吸痰前加大氧浓度,可上调至60%~100%。吸痰时,先阻断负压,将吸痰管送入气管深部后先向上提 1cm,然后接通负压吸引,并左

右旋转吸痰管,同时向上提拉,吸出痰液,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若痰粘稠,可向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2~4ml,小儿0.5ml即可。

(3)需要重复吸痰时,在两次吸痰之间要充分给氧,并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吸痰时可鼓励患者配合咳嗽,以便将分泌物吸出。

吸痰后立即听呼吸音,以判断吸痰效果。(4)每2h协助患者翻身、叩背1次,翻身时注意气管套管,防止其脱出。

5.充分湿化:(1)间接湿化法:生理盐水1OOml,每次吸痰前后缓慢注入气管2—5ml,每日总量约200ml.湿化液每日更换。

(2)持续湿化法,以输液的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延长管缓慢滴入(泵人)气管内,滴速控制在4~6滴/分钟,每天不少于200ml。

使应呼吸机呼吸的病人保持呼吸机湿化器内有适量的蒸馏水,同时注意湿化温度,一般保持在32~36℃

6.预防感染:(1)气管切开处及其周围皮肤应用1%碘伏消毒,使用高吸收性敷料,每日更换,根据敷料渗出情况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2)气管套管内给氧时,可用单层纱布覆盖气管口,以湿化吸入气体并防止灰 尘吸入。(3)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以减少交叉感染。(4)每天清洁口腔至少2次,防止口腔溃疡。(5)怀疑感染发生时,应做痰培养和药敏试验。(6)如是金属气管套管,气管内套管每天取出清洁消毒3次,7.拔管前的功能锻炼拔管前堵管以锻炼患者呼吸功能。堵管全程必须进行生命体征和SPO2的监测,以防发生意外。如果患者脱机后呼吸功能已经恢复,有足够的咳嗽力量,也可采用不堵管直接拔管的方法,拔管后继续观察呼吸情况24~48h。8.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精神安慰,患者经气管切开后不能发音,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预防病人因烦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必要时设法固定双手。

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气管切开套管有无移位。

2.切开部是否感染。护理措施1.将患者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50—60%。

2.体位保持颈部伸展位,保证气管套管在气管内的居中位置,防止套管移位、闭塞或脱出而造成窒息。

3.妥善固定固定带在颈部的松紧以能容纳1指为宜,防止套管脱出。气管切开的当日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皮下气肿等并发症。4.及时吸痰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要点如下:(1)持续监测SPO2,定时进行肺部听诊和叩诊,以判断吸痰时机,有痰时及时吸痰。

(2)吸痰前加大氧浓度,可上调至60%~100%。吸痰时,先阻断负压,将吸痰管送入气管深部后先向上提 1cm,然后接通负压吸引,并左

右旋转吸痰管,同时向上提拉,吸出痰液,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若痰粘稠,可向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2~4ml,小儿0.5ml即可。

(3)需要重复吸痰时,在两次吸痰之间要充分给氧,并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吸痰时可鼓励患者配合咳嗽,以便将分泌物吸出。

吸痰后立即听呼吸音,以判断吸痰效果。(4)每2h协助患者翻身、叩背1次,翻身时注意气管套管,防止其脱出。

5.充分湿化:(1)间接湿化法:生理盐水1OOml,每次吸痰前后缓慢注入气管2—5ml,每日总量约200ml.湿化液每日更换。

(2)持续湿化法,以输液的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延长管缓慢滴入(泵人)气管内,滴速控制在4~6滴/分钟,每天不少于200ml。

使应呼吸机呼吸的病人保持呼吸机湿化器内有适量的蒸馏水,同时注意湿化温度,一般保持在32~36℃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气管切开护理

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5~62岁,带管出院6例,气管留置时间10~75天。

2护理

2.1病室管理由于气管切开后,外界空气不再经鼻吸入,失去鼻腔对吸入空气的加温湿润、过滤等生理的保护作用。因此,病室应保持适当的温湿度,室温在以20℃~24℃左右,相对湿度50%~60%。每天自然开窗通风二次,每次30min,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进行机械式通气,因机械式通风换气效率高,空气净化效果好,可明显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使空气中自然菌落数达到Ⅱ类环境要求[1]。严格控制探视,探视者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对病人实行保护性隔离。每天用食醋蒸熏法进行空气消毒,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拖地消毒。

2.2体位及饮食要求一般可采取平卧或半卧位,同时要帮助其翻身,以利体位引流。饮食,一般给流质或半流质,昏迷病人给予鼻饲饮食,以牛奶、稀面糊、肉末羹、果汁等既营养搭配合理,又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宜,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3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首先要有高度责任感,密切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检查好各种抢救设备及药品,最好做到专人、专室护理。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呼吸、心率、血压、无创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出气二氧化碳浓度,根据需要随时监测血气分析,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1)皮下气肿:由于术中过分分离气管前筋膜,气管切口过长,套管脱出皮下,皮肤切口缝合过紧等原因引起,表现颈部增粗,触及有捻发感,严重的可延至头、胸、背部。轻度皮下气肿大都几天能自行吸收,无需处理,重者应拆除切口缝线1~2针,以利气体外逸。(2)出血:24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出血多因术中止血不够完善,分离组织时损伤太大所致,出血轻者可用纱布条粘血管收缩剂填入切口加压止血,重者需打开创口结扎止血。继发性出血,可因气管壁感染、损伤、肉芽增生所致,一般多为分泌物中带血,也可能是由于气管周围大血管损伤破裂引起大出血,后者虽少见,医护人员应有充分认识。(3)切口感染:消毒不严或全身抵抗力差等均容易导致创口感染。处置:术后每天更换气管垫纱布,对渗血或痰多者,更要及时换药,以保持创口干燥、清洁,如果局部皮肤已有糜烂、红肿、可针对性地使用药物性气管套管垫。(4)肺部感染:气管切开破坏了人体皮肤保护性屏障,气道形成开放性伤口,加之环境空气污染及许多侵入性操作,若护理不当,及容易造成肺部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因此应注重加强基础护理,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患者免疫力,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定期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监控感染情况。

2.4保持气管套管通畅造成套管堵塞的常见原因及处理:(1)套管内分泌物干结,处理方法:采用注射泵将湿化液持续注入气道,每4~6ml/h[2],通过气管导管给病人经过湿化的氧气可以防止分泌物结痂所引起的气道堵塞[3]。(2)套管弯度太大与病员体位不对,头部过于后仰,使套管前端和气管壁相抵,疑者或改变体位,必要时更换套管,另外要防止脱管。套管带子注意固定松紧要适当,松紧度一般以固定后带子与颈部皮肤之间可容二个手指插入为宜,在发生明显皮下气肿患者中,要注意气肿吸收后,缚带逐渐变松的可能,应随时重缚,取内管时要固定好外管底板,以免将外套管一道带出。每6~12小时将内套管“浸泡―清洗―煮沸消毒”一次,浸泡―清洗―煮沸消毒内套管时最好用相同内套管换入,以防因时间过久使气管内分泌物结痂导致堵管。

2.5保持下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下呼吸道分泌物,做好消毒隔离,避免细菌经吸引管带入下呼吸道,把握吸痰的时机及方法,当病人出现咳嗽有痰,呼吸不畅,听诊有罗音,通气机压力升高或潮气量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在进行吸引。方法是将吸痰管由浅入深徐徐插入,达到一定深度后缓慢吸引,不旋转头部,保持吸引负压低于120毫米汞柱,如果分泌物稠厚,难以吸出,可先滴入适当抗生素溶液后再加吸引,每次吸引持续时间不宜太长,因长时间吸引会使气管内产生负压。缺氧。从而加重心脏负担,一般以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15秒。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可以控制下呼吸道感染,有利于消肿及减少分泌物产生。定时翻身拍背,叩背是要按自下而上,由外到内地顺序进行,手呈勺状以增加共振力量。

2.6拔管关于气管导管保留的时限,目前国内外看法不一。符合下情况可考虑拔管:原发病基本控制,呼吸平稳,体温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全堵管24~48小时,行动及睡眠时均无呼吸困难,发声响亮,下呼吸道分泌物不多,痰容易咳出,无干痂形成方可拔管。拔管时应注意的事项:(1)一定要先堵管,再拔管,拔管如有困难不要勉强拔。(2)堵管后要注意患者呼吸状况。(3)拔管后48小时内应密切观察呼吸变化。(4)拔管后如有呼吸困难,还是及早重新置入气管套为宜。(5)对因拔管困难暂时带管出院的病人,及时教会他们内管消毒的方法和防止脱管的注意点,并使他们懂得维持套管通畅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外科气管切开术 篇7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脑出血实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71例, 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31例, 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 (37±2.7) 岁。其中因高血压致病的患者33例, 因交通事故致病的患者21例, 其他原因致病的患者17例。

2 结果

经过对所有气管切开手术后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治疗, 71例患者中度过急性期且拔出气管套管的患者53例,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10例, 因脑疝死亡的患者3例, 自行转院的患者5例。

3 护理方法

3.1 病情观察

在患者手术之后, 相关医护人员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严密检测患者血压、心率以及血液中的血氧饱和度。并且注意患者有没有皮下水肿的现象发生, 手术后有无并发症发作以及注意观察患者的分泌物, 并将分泌物的状态、颜色等认真观察记录。

3.2 基础护理

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无菌, 及时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动以及湿润度, 在开窗通风的同时也要注意室内温度的变化。为保持患者气道的湿润, 避免因空气流动所带来的细菌引起患者的交叉感染, 可以在患者气管套管上盖上一层用蒸馏水湿润过的纱布, 以保证患者吸入湿润的空气, 而且为防止细菌的侵入, 要及时的更换新鲜纱布。护理人员在进行一系列护理操作时也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 在帮助患者排痰前后都要进行消毒。

3.3 心理护理

气管切开容易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呈昏迷无意识状态, 家属也因为过于担心患者病情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且手术后清醒的患者也会因为气管切开所造成的种种不便而变得烦躁不安。所以医护人员一定要主动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 并且积极与患者家属就治疗情况进行沟通, 而且要耐心细致的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 以便于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争取早日康复。

3.4 吸痰护理

为防止患者在手术后因淤痰而阻碍正常的呼吸, 在护理时要注意排痰护理。在吸痰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 吸痰的管道每次都要更换, 并且口、鼻与气管的吸痰管要分开使用。在平时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腹部啰音以及气道是否有痰淤积。在给患者进行吸痰前后都要注意保持卫生, 并且要保证患者在吸痰前后氧气的正常吸入[2]。

3.5 饮食护理

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可能会因为意识不清楚或者是处于昏迷状态, 不能保证自身正常饮食, 所以在此期间医护人员应该及时给患者补充高蛋白、高热量且易于消化的流食。并且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基本情况按时按量进行饮食补充, 在给患者进行喂食的同时要根据患者实际身体状况进行食物的选择, 以防止因消化不良等情况而引起其他并发症的感染。

4 讨论

患者一旦脑出血, 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极为严重的症状, 并且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因脑出血导致的出血水肿会压迫患者呼吸神经中枢, 使得患者无法自主呼吸, 一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目前对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实行气管切开术是及时有效的抢救途径之一, 气管切开术是将患者颈部段的气管切开, 并且放入金属的气管套管, 以帮助患者进行正常的呼吸。

对实行气管切开术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顺畅, 以及减少细菌侵入所导致的肺部感染。通过对我院71例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得出如下体会:一方面要对实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控, 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后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注意观察患者口腔、鼻腔内是否有积痰存在, 肺部是否有啰音。如若发现有积痰存在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排痰护理, 在进行排痰护理时应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另一方面保持患者所处病室内环境清洁卫生。及时进行开窗通风, 并注意室内温度的变化, 并且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为防止患者气道干燥, 可以在患者气管管套上覆盖用蒸馏水浸湿的纱布, 并及时更换新的纱布[3,4]。第三, 要加强医护人员个人素质的培养, 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医护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 使其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 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 细致耐心的引导患者配合医师的治疗, 做到时刻把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5,6]。而且要有目标有计划的对患者进行护理, 以帮助患者配合治疗并促进其早日康复。由于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恢复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所以对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后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手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脑出血实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71例, 对这71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机选取的71例患者中, 经有效的临床护理后, 度过急性期且拔出气管套管的患者53例 (74.64%) ,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10例 (14.08%) , 脑死亡的患者3例 (4%) , 自行转院的患者5例 (7%) 。结论 对神经外科脑出血实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排痰护理、治疗期间加强营养等综合护理措施, 能够帮助患者保持顺畅的呼吸, 预防肺部感染和呼吸道堵塞, 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的作用,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脑出血,气管切开,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赵遇辉, 孙志璞.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4) :37-38.

[2]王秀娟.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 :99-100.

[3]李义.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的护理[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2 (12) :11-12.

[4]肖凌月.人工鼻和呼吸机湿化器用于经人工气道行机械辅助通气病人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1) :209-210.

[5]季晓亮, 仲悦萍, 陈晓艳.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0) :2858-2859.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本组共收集神经外科重症气管切开术患者48例, 其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18~72岁。手术后气管切开时间0~4d, 气管切开保持时间4~198d, 其中2例因病情危重而死亡, 其余均拔管后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根据患者危重程度及不同体形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 随着一次性医疗材料的广泛引进, 一次气管套管现已广为使用。

但笔者认为, 如果患者病情较重, 气管套管留置时间长则应选用传统的气管套管, 便于内套管的消毒, 减少切口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估计在1个月内能顺利拔管者则选用一次性气管套管, 对于体型瘦小的患者, 选用7号套管, 体型肥大的患者则选用9号导管, 方便顺利吸出痰液。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1 观察有无皮下气肿, 本组3例出现轻度皮下气肿, 颈及胸壁上的皮肤有捻发感, 通过向切口处轻微挤压, 1d内均消失。

2.2.2 观察生命征及切口敷料情况及时发现有出血和肺部有无感染。

2.2.3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 气管切开后, 患者如再出现呼吸困难症状, 应考虑以下几种原因:

气管套管的大小、长短及弯度是否合适, 有无分泌物, 结痂或伪膜脱落阻塞套管, 是否发生纵膈气肿或气胸等[1]。

2.2.4 有效吸痰, 吸痰指征:

患者出现呛咳, 咽喉部有较明显的痰鸣音, 胸骨上窝听诊可听到“呼噜”声[2], 表明大量痰液积聚在气管, 双肺听诊有痰鸣音存在, 呼吸促, 血氧饱和度下降, 低于90%, 应立即吸痰[3]。

2.2.5 观察痰液的性状, 气管切开术后1d内出现少量血性痰为正常情

况, 如出现血性痰液持续时间长或量多及时报告医师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发现痰液有异味, 要及时作痰培养。当厌氧菌感染时有特殊臭味, 本组3例发现厌氧菌感染通过静滴灭滴灵液后, 3d内得到控制。痰液为绿色时, 警惕绿脓杆菌感染, 本组无1例发生。

2.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防止造成切口感染发生气管狭窄或拔管困难。

2.3.1 按照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每日更换无菌护理盘1

次, 使用传统的气管套管时应每日煮沸消毒内导管2次, 及时更换被痰液污染的剪口纱布, 使用后吸痰管应清洁干净后高压蒸汽灭菌。

2.3.2 气管内滴药的配制, 传统的配制方法:

庆大霉素40000单位, α糜蛋白酶1支加生理盐水30mL, 二者交替向气管内滴药。而我们临床上抗生素仅用头孢曲松钠0.25g加生理盐水30mL与α糜蛋白酶1支加生理盐水30mL配制的液体交替向气管内滴药, 每1~2h滴0.2mL, 片刻后即吸出。因α糜蛋白酶可消化脓液、积血、坏死组织, 可减少局部分泌和水肿, 而头孢曲松钠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因此这种方法较传统方法疗效更佳。但王丹玲等[4]研究结果提示, 临床气管套管处用药, 一般不易达到肺内, 只能在气管内起到气道抑菌和湿润痰液的作用。控制肺部感染的气管内注药的适宜位置在总气管分又之前, 即能用吸痰管从气管切开处插入8cm即可注药。

2.3.3 勤给患者翻身, 防止下呼吸道感染, 因声门位于切口之上, 故

肺内压力不足以将支气管分泌物咳出, 翻身时轻拍背部, 帮助痰液的排出。

2.4 保证患者安全

2.4.1 防坠床,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术后意识加深或即将转清醒时, 都有不同程度的烦躁。

故要加用床挡防止患者坠床, 加用约束带时注意观察松紧度及长短适宜, 避免因约束带使用不当造成患者伤害。

2.4.2 注意气管套管系带的松紧度, 防止套管脱出。

对佩戴橡胶套囊气管的患者, 在吸痰、喂食或者鼻饲时一定要给气囊充好气, 否则易脱出。

2.4.3 防止食物反流吸入导管, 喂食或鼻饲时抬高患者床头20°~30°, 至少半小时后方能摇平床头。

2.5 拔管的护理

2.5.1 拔管时机

过早拔除气管套管可能因患者不能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而再次行气管切开, 造成拔管失败。长期留置气管切开套管又可能造成患者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气管食管漏、气胸等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拔管的时机应选择在: (1) 患者意识清楚或意识重度障碍转为轻度障碍时; (2) 吞咽反向存在咳嗽反射恢复; (3) 缺氧症状解除肺部无感染症状, 自主有效排痰能力恢复; (4) 试堵管2~3d, 无缺氧症状, 呼吸平稳。

2.5.2 拔管方法

先试堵管的1/2, 对患者自主排痰能力有一定刺激作用。无缺氧症状, 呼吸平稳, 1d后可试堵整个气管套管口, 如1~2d后, 无缺氧症状, 呼吸平稳, 可拔管[5]。

拔除套管后创口可不必缝合, 以碟形胶布拉紧伤口中, 再敷以纱布1~2d后, 伤口可自行愈合。

拔管后床头柜上继续准备无菌吸痰用物和气管切开包, 以便突然发生痰液堵塞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时紧急使用。

参考文献

[1]郭静蓉.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52.

[2]赵润平.气管切开患者肺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啊[J].现代护理, 2005, 11 (3) :199-200.

[3]张莫麟, 武秀红.气管切开患者适时吸痰的临床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7, 6 (8) :753-754.

[4]王丹玲, 叶海花, 吕文斌等.气管内置管注药最佳部位和体位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30 (6) :351.

外科气管切开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神经外科气管切开住院患者68例, 术前胸部X线检查, 均无肺部感染及其并发症,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25例;年龄最小的12岁, 最大79岁;出院诊断为颅脑外伤者26例, 占38.2%, 高血压脑出血者29例, 占42.6%, 颅内良恶性肿瘤13例, 占19.1%。

1.2 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

采用一次性吸痰管从套管处吸痰留取痰标本, 患者均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痰标本经涂片镜检筛选后行常规革兰染色, 合格痰标本为每低倍视野鳞状上皮细胞25个。4d留取1次, 共计3次, 标本做药敏试验及微生物培养。

1.3 诊断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9年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为诊断依据。

2 结果

2.1 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气管切开患者68例中, 痰培养阳性66例, 痰培养阴性2例, 符合感染诊断标准的65例, 感染率为95.6%。

2.2 病原菌分布情况

68例患者的痰标本共分离出致病菌118株,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 (GNB) 85株, 革兰阳性球菌 (GPC) 30株, 真菌3株。在肺部感染中, 其中单纯革兰阴性菌感染27例单纯革兰阳性菌感染13例, GNB和GPC混合感染10例, 2种GNB混合感染12例, GNB和真菌混合感染3例。具体见下表1。详细病原菌构成比例为:大肠埃希菌17例, 占14.4%;铜绿假单胞菌35例, 占29.7%;不动杆菌12例, 占10.2%;阴沟杆菌4例, 占3.4%;克雷伯菌属14例, 占11.9%;枸橼酸杆菌属3例占2.5%;金黄色葡萄球菌16例, 占13.6%;肠球菌属8例, 占6.8%;表皮葡萄球菌6例, 占5.1%;真菌3例, 占2.5%。

3 讨论

医院是致病微生物集中的场所, 患者吸收空气微粒或气溶胶传播的病原菌后, 引起肺部感染。神经外科患者由于基础疾病严重, 多有意识障碍, 患者无自主咳嗽, 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 而引起肺部感染[1]。气管切开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广泛的治疗抢救措施, 成为神经外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随着住院时间延长, 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因此应保持病房内通风、清洁, 定期消毒处理, 同时应减少和限制探视人数, 尽量避免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有报道显示, 因医院获得性肺炎致死率高达33.33%~38.30%[2],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比例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 68例气管切开患者中, 仅3例未出现感染, 感染率高达95.6%, 究其原因,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气管切开后, 破坏了正常的呼吸道屏障, 患者多处于卧床状态, 细菌随着套管气囊周围淤积的分泌物下漏进入下呼吸道, 吸痰不净时又将病原菌带入气管, 导致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3]; (2) 侵入性操作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Fagon等[4]报道人工机械通气的时间每增加1d, 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将增加1%。 (3)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多为严重颅脑疾病, 大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下降, 处于昏迷、半昏迷状态, 加之呼吸和吞咽功能被削减, 细菌滞留于口咽部而诱发感染。有资料显示, 原发病症程度与革兰阴性杆菌定植率呈正相关性, 故原发病越严重, 院内感染的发生机会也越大, 值得提出的是铜绿假单胞菌更易于黏附定植于感染部位[5]。

为预防和减少院内肺部感染的概率, 在监护期间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吸痰, 防止误吸。一般而言, 气管插管的留置时间为7~10d, 患者一旦符合拔管条件, 应尽早拔除, 以利于呼吸和吞咽功能的锻炼。同时, 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全面监控、重视无菌操作技术, 在进行护理和操作前后要严格手的清洁消毒,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院内感染。

关键词:神经外科,气管切开,肺部感染

参考文献

[1]Rouby JJ, De lasalle EM, Pate P, et al.Nosocomial bronchopneumoniain the criticallly ill[J].Am Rev Respir Dis, 1992, 146 (4) :1059-1066.

[2]陈薅, 陈维进.机械通气相关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2) :84-85.

[3]李素琴.人工气道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9 (3) :221-223.

[4]Fagon JY, Chastre J, Do mart Y, et al.Nosocomial pneumoniain patientsreceiving continuous mechanical ventilation.Prospective analysis of 52episodes with use of aprotected specimen brush and quant it ativeculturetechniques[J].Am Rev Respir Dis, 1989, 139 (4) :877-884.

外科气管切开术 篇10

关键词:循证护理,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护理效果

相关研究报道结果显示[1]: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选取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针对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后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了152例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患者,15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82例,男性患者比例为53.95%,女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比例为46.05%。患者中年龄最大的患者是82岁,年龄最小的患者是2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13±37.11)岁。按照患者的病因来分析,152例患者中脑出血63例患者,所占比例为41.45%,脑外伤46例患者,所占比例为30.26%,脑梗死43例患者,所占比例为28.29%。根据实施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将152例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患者分成了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和措施,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和措施。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详见表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和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以下方法[2]。

1.2.1 确定需要循证的护理问题。(1)如何正确安置患者的体位;(2)如何选择满意的气道湿化方法;(3)怎样做到有效地吸痰;(4)预防气道感染的措施如何[3]。

1.2.2 寻找循证支持。根据本组研究患者的个体实际情况,我院的相关医护人员通过查询相关文献数据库系统来寻找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报道实践经验,在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了护理实施计划[4]。

1.2.3 护理措施。(1)安置正确体位。正确体位的安置应与患者的个体情况相结合,要确保患者手术当日不宜过多变换体位,以免气管套管脱出,以后则视病情经常变换体位[5]。(2)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气道湿化方法。间接湿化法:生理盐水100ml,每次吸痰前、后缓慢注入气管2~5ml,每日总量约200ml。湿化液应每日更换。持续湿化法[6]:以输液的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延长管缓慢滴入(泵入)气管内,滴速控制在4~6滴/min,每天不少于200ml。(3)及时有效的吸痰。气管切开的患者,咳嗽、排痰困难,应及时清除气道中的痰液。吸痰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无菌操作。(4)气道感染的预防。雾化管、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瓶等用后及时严格消毒灭菌;重视气管内套管的消毒;加强口腔护理;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并随时擦净伤口周围分泌物,及时更换污染敷料。针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后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7]。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后气道黏膜损伤发生情况与痰液阻塞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气道黏膜损伤发生比例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17.11%VS 60.53%),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液阻塞发生比例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11.84% VS 47.37%),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详见表2。

2.2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后患者肺部感染时间与切开置管时间比较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详见表3。

3 讨论

循证医学(Evigence-based medicine,EBM)最早是由加拿大学者Guyatt,在1991年最先提出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以应用的。在1992另外一位加拿大学者Lsackett及其合伙的其他医学学者,对Guyatt的循证医学概念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在Guyatt的循证医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完善。提出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当代最佳证据,对个体患者医疗做出科学决策的过程[8]。

而对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手术患者来说,往往是在发生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来实施的手术,对于实施手术后的患者来说,尽早的恢复健康十分重要。因此,对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手术的相关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临床实践意义。

从相关的临床实践和报道结果上看[9]: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工作问题,一直是大家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相关护理人员如何才能发现和确认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对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方案、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国内外在临床护理实际上通过循证护理理论的实际应用,显著地改善了护理实践的效果[10]。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满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实际需要和愿望,它可以使护理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经验和相关专业技能以及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制定出适合患者个体需要的完整的护理方案。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上看,采用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患者的实际护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后气道黏膜损伤发生比例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痰液阻塞发生比例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肺部感染时间与切开置管时间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俞密花.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04-205.

[2]黄海清.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6):325-326.

[3]林东如.循证护理技术在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5):407-408.

[4]孙迎春,王娜,孙鲁伟.论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循证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29.

[5]龙旺秀.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循证气道管理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7):68-69.

[6]曾祥英.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191-192.

[7]蒋燕.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1):123-124.

[8]王凤玲,汪红,黄缓.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3):98-99.

[9]王爱珍,符月珍,李元菊.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防治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10-111.

上一篇:葡萄育苗技术下一篇:《天堂蒜薹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