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学实施策略

2024-05-23

主体性教学实施策略(精选十篇)

主体性教学实施策略 篇1

诚然, 在语文教改的大潮中, 尤其是新课标颁布实施后, 广大教师提高了认识, 对“主导”与“主体”的差异性的认识更为清晰, 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进而从“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 向“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的新型模式迈进。可以说,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已经为广大教师接受, 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的基本功能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的旧教法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善。但在实施主体性教学过程中, 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存在着不少具体操作上的困难。不少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走“满堂灌”或“满堂问”的老路, 存在着“想归想、说归说、做归做”等“知”与“行”难以协调统一的情况。为此, 我就高中语文如何通过主体性教学实施有效教学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 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 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 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 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 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 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高中新课标实验教材是按照模块进行编排的, 模块教学是高中课改推进的关键和核心。“新课标“的精神与理念都要在具体的教学上落实, 只有教学上的变化才能体现新课程的变化。在课改推进的多年的实践中, 我们认为, 要把握好新课程模块教学的要诀, 一是要吃透新理念, 二是要摸清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的特性, 三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从教材、学生和学情的实际情况出发,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上三点我认为落足点还是在“学生的发展”上, 当然, “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分割, 更不能对立的, 因此, 区别“主导”与“主体”的差异, 明确师生在主体性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这是具体操作程序中的最为实质内容。

教师的主导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始终由学生单方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由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或“以讲为主”, “满堂问”的极端做法, 代之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使学生活动起来, 以活动促发展, 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这需要教师尊重学习主体,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思考、动手操作、以及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学生, 同时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学习的氛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 落实“双基”,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 使之感受到一种成功体验。教师要不断引导帮助, 鼓励学生, 从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最佳发展。作为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则要积极主动参与, 虚心接受老师的引导, 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未知的东西, 举手发言, 质疑解难, 不断开拓进取, 从而发展自我, 超越自我。具体我们可以用一个操作流程图示如下:

从上面这幅流程图所表现出来的关系式, 可以看出: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教师始终以平等态度看待学生, 尊重学生, 使学生不断完善自身;当探求过程中遇到了难题, 教师则积极帮扶促进,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前进的力量, 主动开拓, 主动发展。这才是我们教师所要追求的一种有效教学。

众所周知, 高中新教材普遍的情况是容量大、内容多。如我们现今使用的广东版5个必修模块, 每一模块仅是阅读部分, 四个单元共有近20篇文章, 还有表达交流活动多个专题, 点击链接和推荐阅读等多项内容。一个模块实际的上课时间为9周共36学时, 其中至少需要8———10个学时的作文课时间, 还有探究实践的内容, 这样阅读教学最多剩下20个学时, 加之相当多的选文有一定难度, 一篇课文 (尤其是文言文) 按传统教学就需3———4个学时, 教学上时间非常紧, 按常规操作一般学校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 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 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 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 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 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 适于读的就读, 不平均使用时间。

10多个选修模块也是一样, 涉及到很多长篇大部头巨著和不少古代诗词曲赋, 几乎是中文专业大学生一两年才能学完的内容, 要在几周内教完, 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此种情况下,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 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选修课, 较之必修课更应突出选择性和个性化。即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愿望,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注意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这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 也是设计、构拟选修课程的初衷。目的是强化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 发展个性, 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业素养和人格特征, 使学生发挥各自的才华和特长, 获取多样化的成功。这样在教学中, 首要因素是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化特征, 这也就是要顾及学生。在同一选修模块中, 有的学生对这个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兴趣, 另一学生对另一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兴趣, 可充分尊重其学习需求, 准其学习探究的领域、角度有所侧重, 尽量使学生各取所需, 同时也要使其各尽所能。教学内容不要仅以教师一个人的设定作为目标。如中外诗歌散文模块, 某一诗歌专题的内容, 有的学生愿意研究其情感、意境, 有的愿意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 有的愿意研究其翻译的准确性……很多个学习任务的差异, 课内要尽可能让学生自“选”。当然这并不排除教师组织的集体学习和统一学习, 而是要注意两者的相结合。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上, 也要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统一学习、个别性学习、合作学习, 讲授式、资料索引研究式、专题辩论式、论文写作式……多样化的方式都可在尊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 自主确定。但重点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不宜总是讲授和灌输, 一定要将学习的自主权向学生倾斜, 要将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学习个性化了, 多样化了, 主动性起来了, 有了探究与合作, 这个选修课就成功了。因此, 选修课在教学上的核心问题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问题。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处理上, 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诗情画意, 优美清新。作者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然而, 对于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表达了愁闷的心境, 有人认为表达了闲适的心情, 有人认为表达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 有人认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这些不同的看法, 如果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 老师讲, 学生听, 最后以老师的看法为唯一正确的看法, 学生就能死记硬背, 无法自主地赏析这篇课文。教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让学生开放性的、自主性的学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以及众多名家的赏析文章, 通过查阅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把握作者“不平静”心情的内涵, 这是探求作品思想感情的关键。通过阅读众多名家的赏析文章, 不同名家的不同见解, 要求学生与学生自由的、学生与老师的平等的相互讨论, 相互探讨。根据课文的要求和老师的引导, 学生会主动参与讨论, 并从中得出答案, 这些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答案, 而是相当多的各有不同见解的答案。老师对这些不同见解的答案应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这样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析疑和评析的发散能力, 和对文学作品鉴别欣赏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要求的, 发展学生主体性, 创造性的思想。

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年前高考作文考查就有了重大改革。其中改革的方向就是越来越具有开放性, 让学生更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性, 即题目只给一段材料, 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自定题目, 自选文体来写作文;二是针对性, 材料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让考生在作文中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以及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等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三是评分改革, 作文评分改为发展等级评分法, 考生作文各方面能力平平就只能在基础等级中评分;在思想、构思、语言等方面突出的则要给发展等级分, 这样就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命题实施改革以来, 对高中作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以往教学中鼓励四平八稳的做法, 在考试中的“八股”式的应试法, 在现行的高考中都已经行不通了。重视基础, 活跃思维, 关注人生, 关注社会成为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主流。

实施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篇2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奠基工程,小学教育更是支撑中国教育大厦的坚强基石。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正阳小学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为孩子一生奠基” 作为办学理念,把追求“前治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作为具体的办学目标。在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研究实践中,确立了小学自主学习研究为重点的科研课题,积极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新模式,使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了以学会学习为根本的教学目的观,以自主学习为标志的教学过程观,以参与创造为宗旨的师生互动观,以方法与手段结合的现代技术观。

主要体现主动性、独立性、问题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点。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旨在调动并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意识和自主性。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让每个学生的大脑真正“动”起来,让他们进入一种状态,沉浸在一个探索和求知的氛围之中。这一过程就像“找宝”游戏一样,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让学生自己去找“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思考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寻找的过程让给学生,调动学生多种感观,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存。

基于这样认识,我校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即:“情境问题——自主探究——总结提升——运用创新”的模式。

一是情境问题: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由感而发,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是生长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在这一环节强调教师趣引,用趣味导引教学,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和状态,注重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例如:在数学教学周长这课时,教师创设了小蚂蚁沿着树叶爬一周及小蚂蚁和学生之间的一段轻松对话,这一学生感兴趣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强烈求知欲望,使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

二是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即不是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式的教育,也不是那种“无师自通”式的教育,处理好教师有效指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环节教师尽可能做到知识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提出,方法让学生归纳,信息让学生搜集,使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学生多种感想,在体验求知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通过让学生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树叶的周长,体现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究,适当时候给予引导,点拨,体现了新课程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总结提升: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发现提示规律,使学生知识得到拓展延伸。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一环节要求教师不仅会用教材,而且要活化创造性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语文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悟、讨论、体验角色心理,从而总结出:猫头鹰和袋鼠把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大象,引起大象强烈不满;而小猴子让大象按照自己习惯方式过日子,受到大象的拥护和欢迎,从这个故事中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四运用创新:使学生由掌握书本知识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潜心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实践,说说在生活中是否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学会尊重、替别人着想,把语文学习和学会做人、提高人格素养紧密结合,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数学课上最后围绕着小蚂蚁这一故事情境,使《周长》这节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创设了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和谐的情境中学习。如果你走进正阳小学的课堂,你就会发现自主学习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灌输。生动活泼的氛围让你感觉到学生才是这里的主人,课堂上教师既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更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所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兴趣盎然。师生关系其乐融融,同学之间更是相融相助,民主平等。学生在校园里,学会了创造性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通过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使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被评为长春市课程改革示范校,绿园区教科研先进单位,有五个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综合、信息被评为长春市优秀学科教研组,有6名教师被重新认定为长春市骨干教师,有两名教师被评为长春市课程改革骨干教师,今年我校又有三名教师被评为绿园区教科研名师。

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篇3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动力;学习动力

一、主体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根据在于人自己的对象化、具体化活动。只有在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活动中,人才能确认自己,表现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马克思在确立人的现实客观性的基础上,也突出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他认为人的活动并不满足于对现存外部世界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进行简单地再复制,而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主体参与思想。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发展就是在极大地发展人的创造性和潜能的同时,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主体参与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深刻揭示出:认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个体要主动地建构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

我国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应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创造好的教学环境的一切工作几乎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支持和合作。

二、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1.变革教学组织形式,为主体性教学的实施提供机制保障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都有时间流程和空间形态。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师、学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为了实施主体性教学,必须采取以下教学组织形式:第一,建立灵活适宜的教师组织形式。第二,改造班级授课制,创设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如:活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非指导性教学等形式。第三,适当缩小班级规模,增强人际关系的动力作用,一般地区以每班45人为宜,发达地区可为每班25~30人。第四,座位排列的多样化与学生座位的时常变化,比如:采用马蹄型、圆型或马蹄组合型等座位排列方式。

2.激发和强化教师的教学动力,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和建构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及方法;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改善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监控能力。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积极主动地设计、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3.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教会学生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通常有主动参与、被动参与。主动参与是一种自由的状态,被动参与却是一种非自由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教学中的自由表现是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作为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把这种参与意识延伸到课外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士勋.关注学生主题性发展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李森.教学动力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9.

主体性教学实施策略 篇4

一、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1. 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样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不顾学生的感受, 对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少, 在课后还是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 这样都严重的阻碍了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 教学效果也不好。

2.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之后,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版本, 有的是用的华师版的, 有的是用的人民版的, 不同版本的教材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 在教材中涉及到的教学板块是不同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课堂是不够开放的, 教学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 这样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仅仅是课本上的, 这样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就是有限的,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也很难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模式、方法有待更新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确定的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比较单板不够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根据课标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并没有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并制定一定的规划, 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另外, 教师也不注重对自身素质的提升, 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不到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4. 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素质有待提升的情况, 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也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 初中数学教材的解读也不够全面, 也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 这样也就影响了学生学习额外的知识, 学生就很难学习到除课堂以外的知识, 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习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不强。

二、学生主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策略

1. 更新教学观念

对学生学习任何事物来说, 兴趣都是比较重要的,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提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探索的习惯。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好奇心, 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快速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另外也要考虑将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2. 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不断的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也不断采用着新的教学设备, 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接触到更为新鲜的知识, 学生的视野以及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 也能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将枯燥的教学知识转变为更加形象化的形式, 学生也有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教学方式。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自己的素质, 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方法, 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自身的总结反思, 要吸取别人比较好的经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生理、心理特点,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不仅要限制在教材上, 还要不断地开拓教学的内容, 拓宽学生在学习时的视野, 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的提高。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的为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开展一些知识竞赛,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的展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教学实际来制定一些知识内容, 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4. 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 我国的教学制度也在不断的革新中, 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要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会导致课堂教学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 学生也会根据不同的问题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提出不同的问题时要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 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开放性, 将课堂更多的表现机会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开动自己的大脑, 发挥自己的思维, 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不断的发挥。

三、结语

素质教育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 更新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还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闵晓颖.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 (06) :20-21.

[2]张婷.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12) :206-207.

[3]马积洋.初中数学主体性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2, (04) :14-15.

主体性教学实施策略 篇5

摘要: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高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关键词:

英语 分层教学 高效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而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采用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改革的实践必须着眼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效率的提高。如何针对目前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教学,这是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讲究课堂效率,如果离开了课堂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将是一句空话。无效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是在浪费时间,误人子弟,无异于谋财害命。教学的高效性有赖于高效的教学的方法;高效的教学方法和高效的学习方法源于高效的教学策略,我的策略是运用分层教学法提高课堂的实效。就这个问题本人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分层的目的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遗传与智力,而在于家庭与学校的环境条件,因此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会学会---只要向他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更明确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和心理力量的许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

给学生分层次,若处理不好,确实可能挫伤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就有必要在分层之前对学生讲清楚分层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是为了教师能够更集中、更高效地关注和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

二、分层教学需遵循的原则

孔子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和爱好。宋朝的张载也认为:“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若教人“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意思是说:教师如不能因材施教,不顾学生的内心要求,就不能使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反而会误人子弟。可见,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贯崇尚的,也是我们今天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是分层次教学法的理由精髓所在。

它的优越性在于:学生方面,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有助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方面,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法指导等环节得到优化。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我在学生分层时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1、学生的成绩。这是最基本的依据。

2、学生的潜力。这是一个重要的依据。根据这个依据,可以将基础较差但潜力较好的学生拔高一个层次来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来说,基础相对较差,又缺乏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学生,都应该分在较低的层次,以便对其进行帮助与监督。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我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实施其策略。

(一)合理、科学的分层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

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为了达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拔尖的目的,我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把全班学生分为A、B、C、D四个组。A组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B组学生成绩在60-79分之间的学生,C组学生为45-59分之间,而D组学生则是45分以下。一般来说A组学生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学习成绩优秀; B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强,智力因素好,学习成绩不够稳定,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C组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英语基础不扎实,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D组学生大多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课堂跟不上老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分组后,每组设组长一人,负责做好本小组组织工作,科代表及组长均负责同学尤其是差生的学习帮教工作。每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后继发展情况随时调整。

(二)落实分层授课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保证。

学习新课时,先对各个组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有条不紊的引导与指挥下,顺利地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达到要求。对于A组学生,要给他们创造发挥的机会,使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在学完PEP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时,我对A组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If you have a robot in the future, what can you make it do? Why?Talk about it with your partner.学生们能设想出各种各样的不同的事情。这样更高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对B组学生,运用启发点拨,给出一些Key words提示指导方法,稍微比A组降低要求布置任务:If you have a robot in the future, what can you make it do?这要求学生不但要理解对话内容,并且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对话,大部分B组学生都能编出8至12句的对话。对C组学生,教师要耐心指导学法,指导他们从课文找到一些含有新单词的句子或常用的句子,先划起来再读熟甚至背诵和默写;C组学生基本都能按要求做到。D组学生则应教给他们一些简单应试技巧,我给他们的任务是尽自己所能跟读录音并记住一些黑体字单词,他们能学一句得一句,积少成多。由于布置的任务能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因而各组学生都能各有所获。这样可以高效保证A、B、C、D组各类学生分别都能吃得饱、吃得好和吃得了。避免了传统教学一刀切带来的弊端。

英语学科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如单词、精彩文段的背诵、对话表演的准备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必须通过读、说及背诵才能掌握。根据不同的组布置不同的任务。例如现行的PEP教材中,每个单元至少有两个以上的Read and act的内容,我把这个内容定为朗读并记忆的内容之一。当朗读练习开始,给A、B、C、D组各小组长组分配好任务,进行3分钟检查。具体检查的内容为A、B组学生的背书情况和C组的读书的情况以及D组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单词的朗读情况。检查形式每检查一个组时,该组组员全部站在原座位按检查要求接受检查。四个组分别由各组组长记录完成任务的情况。然后组长把情况记录交给科代表处理。科代表按不同情况给予加分以鼓励。各组在完成所指定的任务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分层教学的确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的目的,确能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又能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习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学目标,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分层实施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有力手段。

新课表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交际;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

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多年的实践证明,每个学生都是在教师的评价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教师的评价常常能改变一个人。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激励学生,在形成性评价方面,经常从他们在学习英语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合作精神以及参与频率等各种情况中,寻找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如学生在上课比以前专注、作业完成比以前认真,课堂积极举手发言,听写单词等看似细小的方面,我都会选用适合学生性格的、总结到位的、恰如其分的语言激励、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在表扬学生时,尽量少用学生已经早已听得麻木的“Good,Very good”之类的没有针对性的语言表扬学生。对于进步大的学生,如每进步一个层次的学生,我除了在课堂大力表扬、用加分以示鼓励外,还专门利用课前3分钟为全班同学总结成功个案,给全班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学生逐渐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课后亲自打电话向家长汇报其进步情况,并提出希望得到家长合作的具体要求。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成功和喜悦。这种方法使不少学生成绩得到稳步的提高。对于上课表现退步、学习成绩退步的学生,则从多渠道了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切忌操之过急,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数落。特别忌讳的是伤自尊心的批评,这样往往会造成错失挽救学生的机会,甚至把学生推离学习的轨道。对这类学生,应想方设法挽救每一个退步的学生。

实践证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评价,实事求是多表扬、多鼓励学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的分层教学,基本实现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有事干,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保证课堂上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收到较好教学效果。在2012年6月滨州市初中升高中统考中,我所任教的初三(1)(2)两个教学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一年时间里,初三(1)班英语成绩从全级6个普通班倒数第一名上升至第二名;初三(2)班名列学校第一名的好成绩。

结束语:分层教学使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得益不少,从根本上解决了班级层次跨越大的教学问题。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同一个班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实现英语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颁发

主体性教学实施策略 篇6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主体性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教师在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组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掘发智力,加性学生学习的节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引导学生自主读书

自主读书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环节,老师要留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根据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不一定非要统一,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是,学生确定的目标必须从属于老师确立的课堂教学的总目标,二者应该是统一的。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问难

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发现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能发现问题说明他用心读书用心思考了,这是学会读书的关键一步。以往的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主要原因是老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才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发现的问题应由学生自主解决,老师不可越俎代庖。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对学生的发展很有意义,尽管可能费时费力仍然解决不了问题,但这种思维的经过、探讨的经过对于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意义非同寻常。老师的作用应在于:提供相应的条件、相关的资料,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教给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检测

这是自主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时总结出读书的方法;同时要检测自己的收获和缺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中,学生会逐渐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主体性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一)合理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理智与情感、分析与综合、有意识与无意识活动均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师要开掘学生兴趣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表现无限的喜悦,把学生塑造成学习的主人。

(二)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脑子里常常产生一些疑问,并伴随一种困惑、焦虑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探索。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切入点。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历代学者的共识。孔子就认为:“疑为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掌握间接经验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而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练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是教学效果很高的原因。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通过“定向—自学—讨论—质疑—自测—自结”六步骤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总结出“读、思、画、悟”这种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或学生独立自学的四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自学为主,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找准组织实施载体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原则下采取的一个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是践行主体原则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小组质疑、研讨

小组质疑研讨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通过研讨,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学生们可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形成概括能力;广收信息,增强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交流,提高交往能力。在小组质疑研讨中,学生们各抒已见,发表每个个体的主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之间的交流,综合大家意见,做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使学生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过个体的力量,自己和小组不可分割,互助的成功体验也常常产生。同学间的学习互助还有利于心理接近,语言融合,易于交换意见,无论质疑,还是争论探讨,都可以在无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有自主学习的体验,还可以获得互相合作,探求真知的群体主体性的经验。

(二)小组评价

对自己对别人能够公允、客观地进行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在每学完一课或一单元之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小组评价。评价的对象可以是自己、同学或老师。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教学的成功与不足等。通过小组评价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能力,对于培养学生交往的主体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学生创设了更多交往机会;加快了学生沟通的速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主体性教学实施策略 篇7

一、学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主体作用发挥的意义所在

1.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下, 我国传统的封闭格局已逐渐的被国际化趋势给打破,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发的强烈起来。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 对其进行熟练掌握是当下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合资和独资的大型企业对人才需求上的最为基础的要求之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 而高中英语教学也同样如此。但是,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很多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知识。重老师而轻学生, 重传授而轻探索, 重管教而轻自觉, 重单一而轻多样, 对学生受动一面进行片面强调, 让学生能动的一面被无限抹杀,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以及创造性进行压制, 让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被束缚。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开始排斥学习英语, 对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从而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上造成了很大影响。而想要排除这种教学困境, 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未来英语教学进行理性地把握。

2.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管学生处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还是大学阶段, 或者是在其他的哪个阶段, 只要使学生, 它在主体意识和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上都要弱于成年人。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在教育上将他们设为对象, 也要在英语活动中将他们当做主体, 要对这些高中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独立活动, 在英语知识上将老师所教的逐渐的转化成自己的, 从而让学生在英语知识结构、治理结构以及方法结构上更加的合理, 让高中生的主体性发展得到有效促进。

3.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将每个人身上最为本质主体性属性给启动起来, 是对高中生素质进行努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在高中人教版英语教学中, 对学生主体性进行充分发挥, 就是在英语教学中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 一旦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就能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得到很好提升, 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学生。

二、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实施策略

1.对老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首先老师要对高中人教版英语教材中所存在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从体系的编排到编者的意图, 从基础知识上到基本技能上, 从教师和学生用书上到各种书本上的配套练习, 从简单到繁琐、一步一步的将所列内容进行安排。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大都是家长式, 而在当下的教学中, 要将改变老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老师要对教学的观念进行更新, 将全新的人才观念转化出来。老师不应该将教学过程当成老师说, 学生听, 应该对语言进行积极的创造。高中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发挥, 在学生是让高中生知道怎样学, 从而使其在学习上更加的擅长。其次, 老师应该将传统老师主宰一切的思想观念给舍弃, 应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管理者能力进行重视, 在课堂教学的长期实践过程中, 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目的性的培养和提升, 对高中生在学习上的独立能力进行培养, 对学生的能动性进行提升。

2.积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首先, 要让学生认识到主体地位。所谓的主体地位, 就是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 能够将自身的潜能给主动发挥出来。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英语才是对象和客体, 需要学生来进行学习和掌握。英语教学活动的中心点都是围绕着学生, 不管是老师还是教材亦或是教学方法都应该服务于学生。而在这些活动中, 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和指导者。为了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让主动性学习得以提倡, 学生自身就应该将自己看做成课堂的主体。让自己主体作用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和确定, 这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总而言之,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方向活动, 它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 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 主要取决于学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而老师, 也要对自身在引导学生学习策略上进行进一步加强, 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形成, 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上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更加的积极、主动且具有创造性, 从而让这些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整个过程中, 能够将自身强大潜能给充分发挥出来。

摘要:在传统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都是将老师设为主体, 老师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灌输给学生, 而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知识, 然后理解知识, 而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很大影响, 是对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一种忽视。本文通过分析高中人教版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参与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主体作用,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肖山.发挥学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策略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07:124-126.

主体性教学实施策略 篇8

1 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灯塔, 有目标才有动力, 所以, 在第一节课, 我们就给学生强调《 生理学》 是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之一, 只有将基础课学扎实了, 学习桥梁课和专业课时会游刃有余, 融会贯通。 此外, 还要让学生知道护理专业各级各类考试都会有《 生理学》 的内容, 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如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多数中职护理学生毕业后都要通过对口升学进入高职高专进行深造, 生理学就是对口升学中必考的基础课程之一, 应该让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要学会、学好生理学, 并付诸于行动。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传统教学中, 每节课均设置有复习提问 ( 导入) 、学习新课、课程回顾 ( 小结) 、布置作业及预习内容的环节。复习、小结和布置作业环节是为了督促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 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熟悉程度, 让重点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多次的出现和强化, 加深记忆;学习新课期间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提高听课效率, 争取当堂内容当堂或当天消化。 我们在环节设置中增加了预习提问的环节, 可以督促学生课下进行预习, 帮助了解学生自学的程度和效果, 在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自学中遇到的疑惑点给予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和消化知识。通过多环节的设置, 力求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所学内容, 并培养他们养成自学好习惯的意识。

3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

3.1 利用思维导图原理展示章节及知识点内容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创立的, 以事物的主题为中心, 呈树状结构分层次展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2]。我们借用思维导图的原理和形式, 在每章授课之初将整个章节的框架体系以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形式表现出来, 并用颜色区别出教学目标的层次, 使学生明了该章知识内容之间的层次和联系及重要程度。 具体到知识点, 也可用思维导图, 用发散性的思维框架将要点表现出来, 并发散出去, 如动脉血压、胸膜腔内压等。 每一章课程结束, 学生复习时, 建议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 有能力的同学可画出自己理解本章内容的发散性的框架并配以自己喜欢的插图, 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复习知识的效率和学习生理学的兴趣。

3.2 重难点突出, 详略得当

生理学中有些内容较简单, 学生自己看是可以看明白的, 要求学生自学即可。 如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各生理指标的正常值等内容让学生在书上划出来, 要求背诵记忆;而作为重难点的兴奋性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等内容则重点详细讲解, 结合生活实际或临床实例讲精讲透, 达到学生明白, 清晰理解。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既可合理安排授课时间, 亦可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

3.3 临床病例渗透

生理学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 在教学中提供临床病例和护理实例, 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如临真实情景, 使学生在学习《 生理学》 时不再枯燥无味。如讲血管生理时, 就先给学生展示高血压病的病例, 进而引出授课内容, 讲完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后, 再对病例进行详细地分析, 从病例中学会如何记录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意义等。如此, 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期学以致用。

3.4 结合日常生活, 提问启发式教学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科学, 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学中可以合理设置问题,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思考, 在问和答的过程中, 能促进学生大脑的活动, 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绪论中设置“ 人的生命活动有哪些表现?”;在学心肌的生理特性前设置“ 为什么心脏的活动是心房先收缩, 心房收缩结束后心室再收缩?心肌的活动为什么不能像骨骼肌一样发生强直收缩? ”;在学习肺表面张力前引入“ 为什么露珠呈球形”等问题, 启发学生发现或研究这些问题的结论, 唤起求知欲望, 带着问题去学习。

3.5 课下分组自学, 课上主讲

生理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其基础理论能够解释某些疾病状态下的症状和体征, 具有一定的严密推理性, 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推导。如内分泌章中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和临床表现之间即可用这种原理进行推导。 于是, 在讲该部分内容前, 先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学生分组并利用课余时间翻阅教材、书籍、手机百度或图书馆查阅甲状腺激素异常时的临床表现等相关资料, 用于给同学讲课。 上课时让各组学生代表上台来讲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异常导致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老师在旁边进行修正或补充。这样, 既可以让学生的预习工作落在实处, 锻炼并检验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3.6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多媒体已广泛地应用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动画、视频、图片等的展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但仅用多媒体教学, 也有一定的缺点。 如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章节内容或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动画或视频过程中不能准确暂停或缓慢动作来展现让学生重点观察的内容等。 因此, 章节题目和一些有相关联系的重要知识点在黑板上写出来, 并与多媒体内容相呼应, 不仅能方便学生对知识框架体系的认识, 还能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如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可在多媒体上显示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而在板书上展现动脉血压形成的内容, 方便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对比和记忆, 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来做“ 连连看”, 将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和影响因素相连线匹配。 如心的泵血过程, 动画过程较快, 学生不易观察, 故将心泵血过程的各环节, 尤其是瓣膜的开闭、血液的流向等在黑板上画出彩图来表现, 加深学生印象。 (下转第64 页) (上接第59 页) 3.7 专业课程中进行道德素质教育

护理专业的学生最终要成为白衣天使, 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 结合心的泵血过程, 要求学生像心脏一样勤勤恳恳, 努力地工作和学习;讲刺激三要素时给学生强调打针时如何减轻患者的疼痛, 学会关怀患者。在学习血型知识的过程中, 如果血型鉴定错误或输错血液, 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强调学生在工作中必须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3.8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 渔”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授生理学, 目的都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生理学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打好中职阶段的学习基础, 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交给学生学习名词的技巧是找到关键词。如兴奋性是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 能力或特性”就是关键词, 说明兴奋性的本质是一种能力或特性, 这种能力是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能力, 逐层地进行限定之后, 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兴奋性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 交给学生记笔记的方法, 笔记贵在精简, 把重要的内容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下来, 节约时间重点来听教师讲解的难点内容。课下再对笔记进行温故, 重新整理, 不明白的再找老师请教或其他同学的帮助。

4 小结

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采取多种措施,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 使中职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要:根据中职学生学习特点, 为了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效果和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观念,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采用利用思维导图原理图像展示章节及知识点内容;重难点突出, 详略得当;临床病例渗透;结合日常生活, 提问启发式教学;课下分组自学, 课上主讲;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专业课程中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等多种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 以期达到学生会学会、能自学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生理学

参考文献

[1]刘博, 马艳玲.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0) 223-224.

如何实施高中数学主体性教学法 篇9

一、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含义和重要性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教师辅助和引导学生不断的自主的去学习和创新,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使用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的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教师与学生在真正的平等的地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学习,健全和丰富了学生的人格,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主体性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教学思想的改变,因此需要教师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一切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都要始围绕学生,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身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和全国的教育事业负责.

二、我国构建主体教学法的现状

数学教育一直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在不断的努力,希望能够提高自身传授和学习数学的能力,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习数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够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难题的能力,通过主体性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的时间长,范围广,因此想要在短时间内达到全国范围内的应用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加上目前各种教育模式层出不穷,因此很多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充斥着国内教育领域,在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很多人的思路和想法受到了影响,必然会出现无法判断、难以抉择的时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体性教育模式的应用和推广;目前主体性教育模式本身还处在初级阶段,尚存在很多的不足,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我国人口较多,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高等教育,因此很多的人将高考作为了改变人生、改变命运的方式,数学作为高考中分数比例较大的学科,自然也受到了很多的重视,在这样的应试教育的长期的影响下,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更加的直观和简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知识的传播,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的不断扩展,应试教育已经逐渐被取缔,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自身的教育思想,摒弃一板一眼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引入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的符合国家以及社会的需要.

2.让学生来讲解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更加的广泛,因此与很多“70后”、“80后”相比,“90后”的思想更加的活跃,个性更加的突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也越来越独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压制学生的天性、使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失去兴趣,因此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主体性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完全的放任学生胡乱的思考和学习,而是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其中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充当教师,来组织课堂,维护课堂秩序,这样在讲解前,学生对于讲解的内容要进行更加充分的学习,这样与传统的预习方式相比更加的深入和彻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彼此之间没有代沟,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引起听者的共鸣,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教师的辛苦,更加的尊重和理解教师,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能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利用指数函数和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房屋贷款分期付款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还能够分析出彩票的相关问题,不仅增了学习的乐趣,也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小组合作的方式

素质教育下数学教育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数学的精髓,并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师除了可以运用学生上台讲解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算法”概念的过程中,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断的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讨论和学习,先由小组内部进行讨论,然后在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这样能够将问题更加的深化,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教师与学生都要开拓思路,挖掘更加有趣的教学方式,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4.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与其他的学科相比更加的实用,涉及的范围也更加的广泛,同时由于高中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与小学和初中相比学生的思想更加的成熟,对于数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数学的兴趣也基本形成,在这个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尤其是针对一些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要让学生坚信,只要学习方法正确,数学并不难,通过努力后,数学问题是能够解决的,数学成绩也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的融合,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将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改变,自然而然也会对学习更加的感兴趣,能够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数学在人的生活中以及整个教育体系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作用,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由于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扭曲,无法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国家为了培养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主体性教学模式也营运而生,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事实需要,能够有效的存进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能够真正的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洪松舟,卢正芝.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余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

主体性教学实施策略 篇10

一、解读主体性教学的双边活动

主体性教学的双边活动就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思维、情感等,均呈双向交流.这种交流是通过信息的发生、传递、摄取、交换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课堂,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妥善地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最高效率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学生呢?绝不是单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的教育,而是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这种双边不一定要有花哨的形式,但它强调双方的积极主动,重视交往交流合作.与传统教学相比,它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完整性.主体性教学注重教学活动的完整性,这主要体现在目的、过程和方法的完整性上.在教学目标上,它强调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三位一体.在教学过程方面它即重教又重学,强调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强调师生通过双向交流和对话,真正实现主体的升华.

2.民主性.在主体性教学中,师生间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在这种主体性教学中,学生的人格与权利得到尊重,主体性与创造性得到保护,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肯定与认可.

3.参与性.主体性教学要求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有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主体参与活动的多少和参与程度是主体性发挥水平的反映.

4.开放性.主体性教学的开放性是指教学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教学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把习得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学习的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也不拘泥于教师的知识经验;学习的结果可以是书面报告、口头表达、论文、作品设计等形式.

二、活用双边活动的实施方式

1.对话型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参与活动是被动的、形式的,并不能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教学提倡对话,对话作为一种交往手段,意味着平等介入,科学的思想就从对话型的师生互动中生成.如,《水的压强》这一节教学中师生间的对话:

师:把一个圆柱形木块放到一个圆柱形容器里,容器底部是否有压强?

生:有

师:怎么证明?

生:容器底部装上沙子……海绵……换橡皮膜……

师:取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筒,下端扎一层橡皮膜,放入木块,橡皮膜会有什么现象?

生:橡皮膜向下凸起.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固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师:液体能产生压强吗?

生:能……不能……把液体倒入容器中,看橡皮膜是否凸出.

师:橡皮膜凸出说明什么?

生: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

在对话中,教师要有清晰的思路,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启发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环扣一环的对话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把学生引向问题的深处.

2.体验型

科学课堂中,几乎大部分老师都会积极地创造条件给学生以动手的机会,或让学生走上讲台帮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将体验学习作为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给学生主动体验.

如,《水的压强》一节中,为演示帕斯卡实验,学生爬上桌椅,结果只灌了几杯水,就把塑料瓶压裂了,瓶中的水从裂缝中流出来时,学生感到了液体压强的威力.如果此时教师把“液体的深度是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直接告诉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迅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作用,但记不住这些规律的学生就会茫然失措,遇到新的问题便无所适从.因此我们教师应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压强计操作实验,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自由讨论,结合自身的体验深入到认识活动中去.在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充当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实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及压强计的操作.师生在相互交流、切磋中得出的方法和规律是活的,是便于迁移的.

3.探讨型

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科学概念、规律运用到生活中来认识事物本质,而在对问题的探讨活动中,学生更容易产生科学理论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碰撞.

笔者在“物质的酸碱性”教学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学生的争执,第一位学生测定绿茶水的pH值为9,而第二位测得是6.我们知道绿茶水呈碱性,笔者估计第二位学生的测定出了问题,于是让这两个学生在讲台上重新操作给大家看,第一位学生把测定过洗发水的玻璃棒蘸取绿茶水,测定数值自然接近9,另一位学生在测试完盐酸后用蒸馏水清洗了玻璃棒,其值为6.操作完,学生对第一位同学操作中的错误都谈了自己的看法.那么第二位学生操作正确,结果为什么呈酸性呢?学生对此议论纷纷,“上午老师做过实验,自来水是酸性的.”有学生嘀咕着,随即一名男同学站起来说:“我知道了,绿茶水是用煮沸的自来水泡的,所以呈酸性.”教室内,掌声雷动.

三、优化主体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主动感知

在初中学科教学的设计运用中,教师应着力于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学科知识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教师在“物体沉浮条件”的演示实验中,先把一只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出现下沉的现象,在清水的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渴望知道产生的原因,进而进行“物体的沉浮条件”的教学,将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心,转化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现代科学课程理念指明,科学课应教给学生科学加工的方法,给他们提供一种思想的工具,要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应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合进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变成自己的东西.如,《二氧化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空气和氧气的密度大小,然后提出问题,要比较二氧化碳和空气的密度,有哪些办法?随着老师的不断追问和演示,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主动情绪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倾倒二氧化碳的操作已不再是实验的关键,重要的是学生如何用验证的方法来获取比较两种气体密度大小的规律.

3.激励学生主动拓展

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的延伸练习,能培养学生自觉地巩固、深化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学会巩固、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了温度计之后,可以制作简易温度计,通过制作过程,了解刻度划分的方法.再如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可以尝试制作搬运重物上楼用的“爬楼车”(斜面).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后,对于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情况是否相同,清晨看到日出时太阳在地平线以下还是在地平线以上等问题,学生常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欲望.为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科学知识进行较深入的专题探究.

四、获取主体性教学双边活动的共赢

学生在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双边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让学生养成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努力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让学生指向教育者的向心力,实现“照亮学生,升华自己”的“双赢”目标.

1.宽容有度,学会倾听

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也同样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理解和接受别人正确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学会合理地评价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如,教师可以用“你们听懂了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对于他们的方法,你们有什么想法?”等语言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认真地倾听和努力理解他人的发言,并不断反思和补充.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2.关注细节,成就精彩

在科学教学中,一个细节往往能够成就一次动人的探究,萌发一颗创新的种子.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课堂是没有小事的,如果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小处也能做出大文章.

如,在上《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的一节实验课中,有一小组的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这组的试管弄破了.”如果按照平时会考虑课堂教学的时间,匆匆给他们换一只试管.而这次,笔者要求大家讨论:“为什么他的试管会破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各抒己见,列举了很多原因,并分析了这些原因.最后,笔者要求那位把试管弄破的学生描述试管弄破时的情景,看看是否与大家的讨论相符.

总之,我们科学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教学细节,不仅仅是对某一教学环节的处理,也可以是学生某一表情或情绪的变化.教学中的那些特点或成功之处,那些不足或问题所在,往往就存在或隐匿于某些细节之中,因此,抓住了细节,也就抓住了提升课堂实效的关键和核心.

上一篇:固态硬盘下一篇:复合衬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