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的方言

2024-05-02

日语中的方言(精选三篇)

日语中的方言 篇1

1、日语的方言、共通语以及标准语

方言是一个国家语言丰富性的表现。在语言学中,方言是语言变种地域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日本各地被使用,但又因地域而异的日语被称作日本方言。与方言相对的有共通语和标准语。共通语是不同的语言之间或者方言之间,为了彼此交流而使用的第三语言。而标准语是一种语言唯一的一种规范,也就是理想化的语言。

2、方言产生的原因

方言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间交通的阻隔以及各地社会状态的特殊性。以下阐述几种典型的原因。

第一,自然地理的原因。例如阿尔卑斯山脉把本州岛分成东西两部分,从而也形成了东西方言。八丈岛是离岛,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八丈岛方言。

第二,民族以及居住民的移动。例如九州的延冈,存在于九州方言带,却使用的是东部方言,就是由于江户时代的移封制。

第三,在大都市各种方言的混淆。典型的代表就是东京方言的形成。

第四,封建制度下形成了封建社会,也造成了不同方言的出现。例如山形县内的庄内方言以及米泽方言等等。

3、诸方言的特征

根据东条操的方言区画,本文主要考察琉球方言、本土方言下东西部方言和九州方言的特征。

(1)琉球方言

琉球方言和本土方言相比的话,差别很大,表现出了特有的个性。以下列举一些例子。

不止在音韵和语法方面,在表现形式上琉球方言与本州方言也大相径庭。比如本州的「ありがとう」,在琉球方言里是「ニフェーデービル」。例如此类的说法还存在很多。

(2)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

在本州岛上,阿尔卑斯山脉把本州分为东西两部,从而也形成了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以下通过对比东西两方言,看一下两方言的主要特征。

音声音韵方面,东部方言倾向于子音本位的发音,而与之相对,西部方言倾向于母音本位的发音。另外,在发「ウ」母音时,东部方言中是「w」,嘴唇收缩小。而西部方言是「u」,偏向圆唇。正式因为发音的方式的不同,也才造成了语法表现的上的不同。

语法方面,例如打消助动词。东部方言是「ない」,西部方言是「ん」。东部方言是「書かない」,而西部方言是「書かん」。打消助动词的假定形,东部方言是「しなければ」,而西部方言是「せねば」。断定助动词,东部方言中是「だ」,而西部方言中是「ジャア」。动词连用形音便,例如「買う」的连用形,东部方言是「買った」,西部方言是「買ーた」(此时「買」读作「こ」)。形容词连用形音便,比如「白い」的连用形,东部方言中是「白くなる」,而西部方言中是「白ーなる」。诸如此类,东西部方言在语法层面的不同还有很多。

另外,“烟雾”在东部方言中叫作「けむ」,在西部方言中则叫作「けむり」。“茄子”在东部方言中叫作「なす」,而在西部方言中叫作「なすび」。吃东西觉得咸的话,东部方言带的人会说「しょっぱい」,而西部方言带的人会说「からい」。

以上只是举出了一些例子比较了东西方言的不同,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产生不同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是因为发音倾向的不同从而导致了词汇语法等各方面的不同。

(3)九州方言

九州作为日本四大岛之一,虽然距离本州不远,但是方言受古语影响很大,具有浓厚的古色。以下列举一些九州方言古色浓厚的例子。

在音韵方面,「クヮ」、「シェ」、「イェ」这样的古音还广泛存在。另外「ジ」和「ヂ」,「ヅ」和「ズ」在九州方言里也被区分。在九州方言中,蕯隅方言最能代表九州方言的特色。例如在词尾或者词中会出现闭音节。像「釘、靴、茎、屑」这几个词都读作「kut」,「かき集める」读作「káa mut」,词尾都出现了闭音节。

在语法方面与本州方言也有许多不同。例如,九州方言中的比况样态助动词是「ゴタル」。尊敬助动词,丰日方言中是「ンサル」、「ナル」,肥筑方言中是「シャル」、「サッシャル」,蕯隅方言中是「オ~ナル」、「タモす」,与本州的「レル」、「ラレル」明显不同。除此之外,表示转折的接续助词「バッテン」准体助词「ト」,像这样九州方言独有的现象处处存在。

二、日语中的新方言

随着像东京这样的大都市的成立,各方言地带的人涌入大都市,方言与方言之间出现融合,形成了新方言。井上史雄(1985)首次提出了新方言的概念。他将新方言定义为以下几点。

1、不像标准语和共通一样被广泛认同。

2、在年轻人之间使用的情况增多。

3、使用新方言的人不认为这是一种共通语,在正式的场合也不会使用。

综上所述,新方言是在日本各地方言的基础上成立的一种比较新的方言。以下把新方言分为同共通语以及其他方言接触所产生的变化以及新语两大类。

同共通语以及其他方言接触所产生的变化。例如在关东方言中表达推量意思的「べ」以及「ぺ」的用法逐渐简略化,方言色彩逐渐薄弱。以前是「いいべ」「いいぺ」、「よかんべ」「よかっぺ」,现在逐渐统一成「いいべ」这种说法。再例如岐阜以及四国方言受到关西方言的影响,传统的文末助动词「じゃ」也被「や」所取代。

新语。例如福岛县伊达郡方言中表示「~したい」的「~ッチ」。原本表示想做某事的时候是「デー」,見デー、行きデー等等。现在逐渐使用「帰ッチ」、「取ッチ」(只限于ラ行五段动词)此类的说法。另外在东京的年轻人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方式。例如カッタルイ(だるい)、ナニゲニ(何気なく)、チガカッタ(違っていた)等等。这些表达方式都突破了原有的表达形式,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

三、结语

本文论述了日语中的方言和新方言。通过对方言产生原因以及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方言的多样性与地域性。尤其是随着新方言的出现,方言本体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在本文中,因为篇幅有限,对于方言的声调并没有进行涉及与研究,今后作为课题进行另行研究。

摘要:日语中的方言也有它自己的特色与体系。本文主要从日语方言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基于方言区画的基础上各方言的特征阐述了日本方言。在方言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方言,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日本方言的多样性与地域性的差别。

关键词:日语中的方言,特征,新方言,方言与共通语

参考文献

[1]佐伯哲夫·山内洋一郎.国語概説[M].和泉書院,1983.

[2]井上史雄.新しい日本語-新方言の分布と変化[M].明治書院,1985.

[3]飯野公一·恩村由香子.新生代の言語学[M].くろしお出版,2004.

汝阳方言中的近代汉语词语 篇2

汝阳方言中的近代汉语词语

汝阳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历史上很少与外界交往,其方言更多地保留了原生态的近代汉语的特点.就词汇来说,其特点是以双音词为主,近代文献中的词语在本地方言中多有保留或传承.

作 者:李进立 LI Jin-li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0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2(1) 分类号:H131 关键词:汝阳方言   近代汉语   释义  

日语中的方言 篇3

(一)关于日语汉字音读与古汉语的研究

关于日语汉字音读与古汉语的关系,中日双方的学者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颇多。其中李无未在《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的研究》一文中指出: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研究存在着互动关系。王保田在《关于汉语的韵母与日语汉字音读》中从古代汉语角度比较了与日语汉字音的对应关系。另外还有姚彞銘的《日语吴音汉音和中古汉语语音》、史存直的《日译汉音、吴音的还原问题》、王吉堯和石定果的《汉语中古音系与日語吴音汉音音系对照》、王吉堯的《从日语汉音看八世紀长安方音》、李庆祥的《试论日语汉字读音中的吴音、汉音、唐音和慣用音》、孟憲仁的《日语音读与古汉语音韵》、袁庆述的《部分中古入声字读音与日语汉字音读的对应关系》、晋学新的《论古汉语音韵对日语的影响》等等。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表明日语汉音保留了古汉语发音。在日语词汇中,古代从汉语中吸收的词语,包括日本人利用汉字造的日式汉字词占47%左右。

(二)关于客家方言和古汉语的研究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客家方言调查研究进入了新时期,客家方言和古汉语的关系这一方面的研究也不少。古音与客音的异同,古今汉语专家在专著里均有述及,如周日健的《客家话与中古声母》、邓晓华的《客家方言与宋代音韵》等。词汇方面,主要是将客家方言与古代汉语进行比较,为客家词语找出语源,如李惠昌的《客家方言口语中的古词语考辨》和温昌衍、温美姬的《中古汉语词的客家方言例证》等。这些研究都表明客家方言大量地保存了古汉语的语音和词汇。

关于日语与古汉语的研究和客家方言与古汉语的研究很多,但调查研究工作很少是涉及研究对比客家方言与日语的。周樱格在《汉语辅音[z]、[e]、[s]、[zh]、[ch]、[sh]与日语汉字音读的比较研究》中提到:客家方言和日语一样,不区分zh、ch、sh和z、c、s,一概读为z、c、s。另有谢育新的《日语汉字音读与客家话对应关系初探—以日语汉音和韵母为中心》,它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中心,将日语汉字音读的汉音与客家方言作对比,不涉及客家方言的入声韵。应该说,中日双方的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客家方言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一般性的思考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本文将从词汇、音韵、语法等方面来比较客家方言和日语的相似性。

二、客家方言与日语的相似性比较

客家方言与日语都与古代汉语有着很深的渊源,脱离中原故土之后,两者沿着各自的路径发展,其中一支从中原移植到了南部山区,沿袭了相同的土壤营养,而另一支则远渡重洋与东瀛文化嫁接,基于音系、语系乃至岛国环境的缘故使之与原点渐行渐远。来自中国南方方言区,尤其是客家方言区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日语的汉字音读、词汇或语法与自己的母语方言相近,却与现代汉语差距较大。笔者以下将从从语音、词汇、语法这三方面对客家方言和日语的相似性进行比较。

(一)语音相似性

客家方言保存了大量中古音,而现代汉语和中古音系相比,已经简化了许多。客家方言的发音较为独特,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入声的韵尾。因此,一些唐代诗句用普通话读起来显得很不押韵,但用客家方言读起来就顺畅得多。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古诗,“斜”在现代汉语里读“xie”(音“邪”),与“家”字不押韵,而客家则读“xia”(音“霞”)。(此时,日语也保留了“斜”的古音,读作“しゃ”)。

日语的发音也保留了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古代读音。如“駅”在日语中读如eki,这个音读与现代汉语相差甚远,因为“驿”在古汉语中是个入声字,日语的发音与唐代汉语的更接近。而现代汉语已无入声,“驿”成了去声,这是蒙元时代北方话变化的结果。另外还有日语中的促音通常是中古汉语入声字的残留,如日语“日本”的发音,当把“日”和“本”放在一起念的时候,“日”的后一个音节“ち”(chi促音化了。由于过去的日语有过p变h的变化,所以“本”发生半浊音变化,念为“p”。所以“日本”的日文念法由“にちほん”(Nichi-hon)缩简为“にっぽん”(Nippon念Ni.p-po.n)。

在客家方言和日语都保留了汉语古代读音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许多相似的发音,现将笔者在日语教学中所发现的日语汉字音和客家方言发音关联以现代汉语发音为参照作一比较,内容如下:

通过上述字例可以发现客家方言与日语汉字音发音相近,这是因为两者均源于中原古音之缘故;而又因为“移植”和“嫁接”的差异,使两者相近却不相同。

(二)词汇相似性

客家方言保存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如一些名、动词的转换,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用法,在客家方言里却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如“吃饭”客家人仍用名词“食”表示动作,“吃早饭”就被称为“食朝”。同样,客家人请他人喝水抽烟时讲的是“食水”和“食烟”。日语中,同样有喫水(きっすい)、喫煙(きつえん)(汉字简化后“喫”写作“吃”)的讲法,动词用的都是“吃”,而不是“喝”和“吸”这两个动词。此外,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的古汉语词汇,而日语也同样保留了这些词语及其用法。其中有些词语日语和客家方言意思相近,而在现代汉语却比较少见。如:

1.後生:在古代汉语中有以下几种意思:

1)后辈,下一代。例如《论语·子罕》中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弟子,学生。例如《墨子·非儒下》:“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脩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3)来生。例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归心》:“若引之先业,冀以后生,更为通耳。”

4)较后出生。例如《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5)年轻人、小伙子。例如唐代《诗》:“三五痴后生,作事不真实”

6)年轻。例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娘子花朶儿般后生,恁地会忘事?”

客家方言和日语都完整地保留了以上六种意思。

2.今朝:在古代汉语中有以下几种意思:

1)今晨。如《诗·小雅·白驹》:“縶之维之,以永今朝。”

2)今日。如唐代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3)指目前,现今。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本朝。指当时所在的时代。《敦煌曲子词·望远行》:“行人南北尽歌謡,莫把尧舜彼(比)今朝。”。”

日语和客家方言都保留了今朝表示今天早上这一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今朝多指现在或当今时代。

3.明朝:见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日语和客家方言都表示第二天早晨。而现代汉语表示明朝这一朝代。

4.気色:见《荀子·劝学》中“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指人的面色,神态。客家方言保留了原意。日语中的解释是:(顔色に表れる)内面、気分。

5.暗夜:见《吕氏春秋·精谕》:“桓公虽不言,若暗夜而燎烛也。”又如《宋书·谢景仁传》:“及毅兵败众散,时已暗夜。”日语和客家方言都表示黑夜,而现代汉语已不用。

6.月日:见《祭十二郎文》中的“韩愈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日语中表示时光、岁月或太阳和月亮。客家方言表示“天天、每天”。

7.睡目:见《鹭沚诗文稿》“鹦鹉倦懒处,乜斜睡目。”客家方言和日语中,“睡目”都表示睡觉的意思。

8.風邪:日语中读成“かぜ”意思是感冒,在客家方言中也会用“风邪”表示感冒着凉了。

9.旧年:日语和客家方言都用“旧年”这一词来表示“去年”。同样习惯用“今日”来表示“今天”

10.帰:在表示“回”这一动作时,日语和客家方言都用“归”,而现代汉语用的是“回”。

上述词汇客家方言和日语之关联,应该是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缘故。

(三)语法相似性

汉字在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基于音系、语系乃至岛国环境的缘故,古代汉语语法并未像语音词汇那样在日本影响深远,但笔者发现客家方言和日语在语法上有些关联之处值得研究。如客家方言中的“去得”“吃得”卖得”中的“得”,表示“也可以”,这与日语中的「て」(te,发de音),表达的语法功能为“许可、可以”,与日语「てもいい」意思一样。又如客家方言中的“食哒”“去哒”“做哒”中的“哒”表示“完了”,这与日语「た」(ta,发da音),表示“完了”的语法功能是一致的,如:“食た”“行った”“やった”在形式、语音和语法上都显示了惊人的相似。

三、原因分析

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均受制于一定的地理历史环境,以下笔者将从这两方面比较日语和客家方言相似性形成的原因。

(一)地理原因

古音在日语和客家方言上的遗留,与其地理环境、生存背景息息相关。客家人偏安在南方山区和日本地处孤岛一样,地理环境都相对封闭,为古汉语的保留提供了条件。中原古音的发源地是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的都城,全国经济、政治的中心地区,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吸收,保留古音是比较难的。因而,现代汉语取而代之。与其相比,赣闽粤三角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客家方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客家方言区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为客家文化传承中国古代语言创造了条件。因为相同的文化土壤,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文化“移植”。同样,日本也因山地多,平原少,又加上是一岛国,和外界往来较少,受其他文化影响较少,舶来的中国文化被巧妙地“嫁接”在其本土文化之上,也较好地保留了来自中国的古代语言。

(二)历史原因

在历史的长河中,日语汉字音读、客家方言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沿着各自的轨迹发生了演变,所以也许我们不能期待他们之间会有非常整齐划一的对应关系,但是我们却希望通过研究能找到一些历史的痕迹。

研究客家方言需要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在客家人不断融合、发展的同时,中原汉人所带的乡音,也就是中原古音也发生了变化。

移民史表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运动发生在东汉末年至魏晋。这次移民形成了客家民系中的第一个层次。这批人走出中原故土时讲的语言(方言)是中原汉语,属于古代汉语阶段。当时的古代汉语词(含保留在中古口语中的上古汉语词)被他们带到南方并保留至今,成为今天的客家方言词。唐末五代十国200年间有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运动;元宋之交有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运动。这是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又一层次。客家方言中唐五代词语就是证明,这些词语应该是当时移民中带入客家地区的。由于客家方言的形成与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同步的,客家民系是多来源、多层次的,因此,客家方言也是多来源、多层次的。

日本汉字音即日语的汉字音读(音読み),是由古代中国直接或间接传入日本的基于汉语的汉字读音。依其传入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分为古音、吴音、汉音、唐音、宋音等。显现出日语语言来源也是多层次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看清客家方言和日语演变过程中的相似性。下面笔者以古汉语为切入点,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图表,进一步比较古代汉语的语言分支中的其中两支——客家方言和日语的演绎和发展过程,试图从中找出对应关系(见表二)。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客家方言和日语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南北朝时期传到日本的吴音,很有可能就是当时已经迁移至长江中下游的客家人的语言。如表一中提到的“人”字,日语可读作“にん(nin)”,此时是吴音,与客家方言一致。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一部分日语与客家方言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在日文汉字语音、词汇上非常明显,在语法上也残留一些痕迹。这种对应是因为它们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并且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历程。诚然,影响语言变化的因素还有很多,所以这种对应不可能那么整齐划一,但是让我们看到了日语与客家方言的一些关联,有助于我们理解日语汉字、尤其是那些与现代汉语发音差距较大的日语汉字的读音和意义,日语汉音和客家方言也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汉语里已消失的一些中古音的读音线索。同时,这种相似性再次从侧面印证了客家方言为中国古汉语“活化石”的观点。

摘要:客家方言和日语与古代汉语都有很深的渊源,脱离中原故土之后,两者沿着各自的路径发展,前者从中原移植到了南部山区,沿袭了相同的文化土壤,而后者则远渡重洋与东瀛文化嫁接,基于音系、语系乃至岛国环境的缘故使之与原点渐行渐远。文章从词汇、音韵、语法等方面比较了客家方言和日语的相似性,再次从侧面印证客家方言为中国古汉语“活化石”的观点。

关键词:移植,嫁接,客家方言,日语,相似性

参考文献

[1]王锐.日本语纵横—兼与汉语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3-30

[2]王冰.相识日语—总揽日语的概貌与特点[M].大学出版社,2005:5-20

[3]温昌衍.客家方言[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79

[4]周樱格.汉语辅音[z}、[e]、[s]、[zh]、[eh]、[sh]与日语汉字音读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19

[5]李杰.浅谈日语汉字的音读与训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2:83-87

上一篇:收缩效应下一篇:新媒体社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