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化问题

2024-05-05

高校行政化问题(精选十篇)

高校行政化问题 篇1

高校行政化, 主要是指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模式的滥用, 即把高校作为完全的行政机关来管理, 而忽视了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 其实质是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度干涉。高校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府机构对高校的管理;二是高校自身的管理。

二、高校行政化的现状

1. 外部行政化现状。

外部行政化是高校内部行政化的根源。高校作为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 目前政府行政部门对高校控制过于宽泛, 他们将高校视作下设的行政机构, 各种名目的评估均由政府控制。这种过多的控制剥夺了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力。“行政化”的具体表现是:政府完全将高校作为行政机构管理, 而淡化了高校本身自有的属性。在政府高度集中的管理权限下, 政府机构的一些官僚主义作风以及行政等级制度对高校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学术优先、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也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办学主体地位, 使得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得不到保障, 影响其权利的行使。

2. 内部行政化的现状。

(1)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行政化。从高校内部管理来看, “行政化”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相互干预, 尤其是行政权力过多地干涉学术权力。具体表现在:一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互相插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由于分工不明, 且行政权力在多数情况下插手学术事务, 由此而弱化乃至替代了学术权力, 而学术权力有时也去影响非学术事务, 将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混淆;二是行政权力的滥用, 导致学术权力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学术事务的走向完全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命令;三是学术腐败现象屡见不鲜, 一些官本位思想严重盛行。目前, 高校里教师职称的评定, 教师的招聘、考核、晋级等, 统统由行政部门决定,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以及官本位思想使得高校里多数学者为了评职称、为了能够拥有行政权力而去抄袭他人的科研成果, 或者去通过人情关系向行政部门靠拢。 (2) 高校行政级别日益强化。大学行政级别日益强化。近年来, 一些专科学校为了获得资源, 为了追求行政级别纷纷通过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 由此学校领导及其学校其他干部的行政级别都有相应的提升, 也获得了社会对学校更高的评价。学术权力的物质保障匮乏。大学内部资源由行政权力决定配置, 在项目申请过程的竞争中, 行政级别高的领导必然高于普通教师, 行政级别的高低决定了研究资源获取的多少。教育、学术腐败化, 受管理行政化的影响, 学校都规定教师每年完成多少教学任务外还要发表科研文章, 致使很多学术文章出现抄袭、买卖现象, 这也是教育界的一大耻辱。

三、高校行政化的成因分析及行政化弊端

1. 高校行政化成因。

高校行政级别的成因有三:一是中国最初对大学的管理是照搬的“苏联模式”, 将大学作为政府机构去管理, 从而对大学的管理以行政权力为主。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大学倡导学术自由, 但是有关政府部门还是延续以前的管理思维, 大学内部的一些岗位设置也多数是根据政府部门行政级别来设置的, 这无疑是使行政化现象在高校盛行。二是行政权力自身的强制性使得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行使过程中, 学术权力向行政权力倾向, 学术权力更加弱化;此外, 封建文化残余形成的官本位思想使大学校长成了政府在大学的职能代表, 大学校长成了政府发号施令的传播者, 而忽视了学术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 高校行政化弊端。

(1) 外部行政化弊端。权力过大, 易增长不正之风。高校的办学权、管理权、经济权和考评权, 导致政府机构庞大、官员过多, 增加了政府和学校的负担。办教育就意味着责任和担当。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不利于教育家办学, 影响学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任何违背教学规律, 违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办学行为都不可能长远。行政化造成严重的就业歧视。将高校分成不同等级, 使得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 只限制“211”、“985”大学的毕业生, 将其他普通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学生拒之门外。中国一直在强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而高校等级制的现象只会把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家长拼命追求高分让孩子进入名校, 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为了追求品牌只强化分数的提高而忽视了办教育的真正内涵, 失掉了教育的人文精神。 (2) 内部行政化的弊端。影响大学民主管理的实施。民主管理、学术自由, 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内涵。民主管理是依法治校的基础, 是学术自由的保障。若行政权力过大, 则学校行政干部领导意识会高于民主意识, 将会淡化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乃至广大教授的作用, 行政权力的主导作用代替了学术权力。使得教授无用武之地。学校难以办出特色: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估是统一标准, 学校为服从上级的要求, 在招生、专业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很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更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高校行政化助长了官本位, 不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打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高校改革的重要方向应该是倡导学术的自由和公平, 高校的行政管理不能干预学术研究, 目前高校的行政权力机关对学术、科研等工作拥有控制权, 学校的优厚待遇也向干部倾斜, 很多教师对这种不公平待遇怀有不满情绪, 工作积极性不高, 另外, 科研立项工作一般也是由行政级别高的院长或者教授担当, 没有头衔的教师即使有能力也难以施展出来。

四、高校去行政化策略

1. 政校分开, 权责自制。

现代企业制度施行的是政企分开, 权责自制原则。高校办学应该是学术自由和公平, 政府应该找准定位, 官办分离。政府要做的是加强对高校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培养目标的宏观指导, 一方面, 加大教育投入, 确保财政拨款的科学、公正、透明。另一方面, 实现高校办学自治、管理自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管理权还给高校, 高校要结合本校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向国家培养出多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创新人才。

2. 完善高校的评判标准。

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 在高校评估中, 除了对人才培养、专业评价等作为综合指标考察外, 应该把人文的成就指数、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关注程度、师生身心健康指数、师生满意程度等指标假如评估体系。

3. 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体制。

俄罗斯大学内部管理的原则是民主性、社会性、自主性。据此原则, 高校自主权, 特别是办学和财产使用方面的自主权较之前苏联明显扩大;法国高等教育体制在课程设置方面, 学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对于校舍的产权, 国家完全划归给大学和大学校长, 对高校办学自主的权力有了很好的发挥。校长的任期须经学校委员会和学术与经济界代表委员会双重选举通过。法国大学的内部管理一直围绕着“民主化和效率化”、“权限的分散、集中及其调整”问题而不断展开争论, 进行改革, 求得发展;美国大学校长是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 校长的一般职责里有一项就是要确保学校自主权和教师的学术自由;德国高等院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我管理权。国家其他机构, 包括州、市和联邦政府都不得干涉和参与高校的校务管理。在校内既强调教授治校, 也强调民主管理。

西方各国,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都是有所分离的, 而且权力界定十分清晰。相对于中国高校而言, 行政权力基本取代学术权力, 在中国学者很少有机会介入行政管理活动。因此, 今后实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适当分离, 应是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首先, 政府应当转变职能, 改变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 多采用财政、法律、监督、信息服务等宏观调控手段, 做好服务者、引导者的角色。其次, 高校自身提高学术权力在权力机构中的地位, 关键是要建立正式的学术委员会, 并从法规和制度上维护合法权力。学术权力的限度应由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 如学校的学术水平、学校的规模以及学校的职能分化来确定。在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运作上, 可适当借鉴国外教授会或评议会的做法。

高校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区分不明晰, 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理念未能落实, 主导权不断强化。今后应力求增强高校制度化的学术权力。

摘要:高校行政化现象是目前高等教育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行政化是全社会官本位思想的产物, 与中国一直以来的干部管理制度密不可分。高校行政化影响教育质量、滋生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倡导学术自由和公平、扩大办学自主权、去行政化等措施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出发点。

关键词:高校,行政化,行政权力,学术权力

参考文献

[1]杨明.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问题和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 .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

[3]陈金圣.用人制度改革:高校“去行政化”的切入点[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11) .

[4]范丽娟.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 2009, (3) .

高校行政化问题 篇2

一、高校学生管理行政化表征

所谓“高校学生管理”在学校一级一般指的是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学生处(学工部)、校团委及其他有关部门(就业指导中心、武装部)对学生的管理;在院(系)一级一般指的是院(系)党委副书记、院(系)团委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分管学生的校(院、系)党委副书记、学生处、团委会等俗称“学生口”,负责学生活动、学生干部换届、评奖评优等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在对大学“学生口”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运行模式深入探究后发现,高校学生管理普遍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学生组织官僚化

从学生干部的产生来看,表面上运行了公开、公正、透明的民主程序,实际上指导老师可以通过酝酿、内定等方式让既定学生顺利当选。团委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干预学生会主席团的选举:一是干预学生代表的产生;二是主席团候选人的酝酿;三是主席团的分工。从学生组织的内部关系和运行模式看,本是“民间组织”的学生会及其他社团也充满行政化色彩。主席或部长安排工作时往往带着行政官员的口吻,干事对其“上级”往往也言听计从。本应平等的同学关系在学生会及其他社团里已荡然无存。何以如此?

在笔者看来是因为现任主席团成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下届主席团的人选,而部长在干事“升迁”问题上也具有较大的话语权。为了加强对学生干事的管理,学生社团制定一系列奖惩制度,实行工作绩效考核。学生社团运作的行政化还表现在“文山会海”。撰写活动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新闻稿占用了学生干部大量的时间。会议方面:有策划某项活动的专门会议;有新学期的动员会议,期中期末的总结会议;周例会、月例会甚至每天的碰头会。会议的形式趋向于严肃、正式,缺了些少年同学之间的无拘无束和“嬉笑怒骂”。从学生组织的职责定位和工作效果来看,本应是代表全体学生利益、反映学生诉求的学生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执行老师指令甚至学校控制学生的工具。学生会成为团委会的下级组织,社团成为社团联合会的下级组织,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活动管理行政化

高校“学生口”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通过对学生活动的管理实现。校级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是由校团委老师指导的,团委会、学生会主办的,学生会或其他学生组织承办或协办的活动,诸如十佳大学生评比、十佳自愿者评比、科技节系列活动、艺术节系列活动等。二是自律会(学生自律管理委员会)主办的活动,由学生处老师和院系学生辅导员指导,校级或院级自律会主办承办的学生活动,诸如早操督导、课堂纪律督导、学生宿舍卫生检查和评比、“自强之星”评比等。三是各类社团活动,比如摄影协会、动漫协会、篮球协会、音乐协会等开展的活动。

这类社团一般在学生自愿和兴趣的基础上组建,在学校团委注册,接受指导老师和社团联合会的指导。校团委安排专门老师作为社团联合会的指导老师。四是校级或院级心理健康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校心协举办的活动由学生处和校心理咨询中心指导,院心理协会由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五是一些和学生会、自律会、社团联、心理健康协会并列的同在学生处或团委指导下的学生组织(如青年自愿者协会、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等)开展的活动。

如上所述,本应是学生自我开展的社团活动,学校都会安排老师进行指导。那么,老师对学生活动是如何管理或指导的呢?学生社团具体又是如何运作的呢?以下几点足以表明大学生活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其一,任何面向全校或全院的学生活动都必须得到指导老师及其上级的审批。学生活动发起者要填写活动申请表,经辅导员及相关负责人层层签字、盖章,该活动才有可能获取经费和场地支持。在活动申请过程中,学生干部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下载、打印、填写申请表格,找多位老师、领导签字、盖章等行政事务上。

其二,面向全校全院的活动,尤其是团委会、学生会主办的活动,形式上要求正式、规范,按既定的会议程序举办以保证活动正常有序。活动开展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比如在活动准备阶段,学生干部必须制作邀请函、打印席卡、摆放台花等,精心布置会场以体现活动的重要性和规格。活动结束后,必须及时撰写和发布新闻报道稿。

其三,一些受欢迎程度较低的学生活动,老师和学生干部要发动学生“填场”以避免冷场。当一个学校主办的活动参加的学生较少,现场显得冷清时,领导和老师会认为会议组织者工作不力,活动并不成功,那么,找学生“填场”就成为一种必要的工作。“行政化”规制下的活动管理看似有序规范,实际上少了些大学校园应有的生动活泼,多了些行政机关的按部就班、繁文缛节。

3.学生评价量化、表格化和表彰文化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具有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评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问题是如何评价?我们对大学生的评价有没有负作用?学生评价的量化。定量评价方法科学、信度高,便于统计和排序,但大学生的许多品质是不能以简单的量化形式呈现的。课程学习以外的评价通常被称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考和高考作为选拔考试,课程成绩对学生非常重要,相较而言,大学师生普遍淡化了对课程成绩的关注度,课外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测评”往往由“学生口”老师和学生干部来完成。综合测评分数的高低关系到评奖评优,为获取高分,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指标体系安排学习和生活。量化的评价机制片面地把所有学生的精力吸引到完成指标体系的考核任务上来,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趋于同一,学生的个性慢慢地被抹杀。

对大学生课程以外的表现应以质性评价或不评价为宜,对其进行标准化全方位的量化评价体现了学生管理模式的.行政化。学生评价的表格化。为方便管理,表格是不可缺少的,一般也是有效的,但表格太多的话,就走向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了。表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评奖类、评优类、综合测评类、助学类、活动申请类及其他。这些表格由相关学生、老师填写,相关人员(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分团委书记、党委书记或副书记)签名,相关部门盖章、汇总、入档等。以奖学金表格为例,学生需填写姓名、学号、年级、申请理由等信息。有的高校在“申请理由”一栏,要求学生填写200字以上有关担任学生干部时的表现、学习成绩、生活作风等的文字,一般都是空话、套话。

申请学生填好后,将表格交给班干部,由班干部转交班主任或辅导员审核、签字;辅导员将所有表格汇总给院系党委副书记签字、盖章;各院系需在规定期限内交至学生处审核、盖章;学生处盖章之后,再分发到各院系,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将表格装入学生档案。一个普通奖学金的评定,学生和老师就要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完成如此繁琐的行政程序。学生评价的“表彰文化”。在我国,不管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各种评比、表彰特别多,每个单位到年终的时候都能领几块牌匾回来。评比和表彰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常规工作,我们姑且称之为“表彰文化”。与政府机关类似,为调动学生干部干事的积极性,举办大量的表彰活动成为大学每年、每学期的例行公事。有年度或学期的综合性表彰,也有某个活动结束之后的专项表彰;有面向团体的表彰也有颁给个人的表彰;有校级的表彰,也有院系的表彰,学生会及其他社团也可自行举办各种评比和表彰。举办表彰活动就要开会、投票、记分、统计、填表、盖章、签字、公示、制作奖状、公布、颁奖等。这些行政事务大部分由学生完成,学生可以从中得到锻炼,但更多的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奖励和荣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但不宜过多、过滥。

二、学生管理行政化之弊端

大学组织的核心价值是学术至上,崇尚的是平等和自由,信奉的是真理,追求的是学问,在思维方式上张扬的是“求异”。但行政化下的学生管理却与此相悖,它强调效率和服从,信奉的是权威,追求的是地位,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求同”,其弊端不容忽视。其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且短期内很难有大的改变。中学毕业后,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奄奄一息”。在高校里,有各种学科和课程,各种讲座和活动,相较中学,学生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尊重学生的个性,还给学生选择的权力,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尚可挽救和开发。然而,行政化的学生管理模式趋向于保守和稳定、统一和“专制”,剥夺了学生选择的自由,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个性、个体的自由对创造力至关重要。正如默里所说,没有个人主义也可以增加知识,但若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个人主义的作用甚大。

可想而知,当学生在一个行政化氛围浓厚的环境里度过黄金四年进入社会时,带给单位的不是活力和创造力,而是暮气沉沉、因循守旧。其二,助长学生的“官本位”思想。中国历来就有“以官为本”、“官贵民轻”的社会群体心理。到了大学之后,学生要参与各种活动,参加各种社团,和“学生口”、“行政口”老师、学长学姐频繁地交流。在几年时间里,当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切身体验到权威大于真理,“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时候,“官本位”思想不仅会根深蒂固,而且要枝繁叶茂了。“官本位”思想与我国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悖,不利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实现,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三,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条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高校,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除了课堂上专业老师的“教”,就是课后学生的“学”,即一般意义上的自学和参加各种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等。自学发生于大学课堂之外,是大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同一性学习为个性化学习,变单一的知识接纳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养成。当学生把大量的课余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重复性、简单化的行政事务上时,用于主动的专业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时间就少。行政化的学生管理模式限制和规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此外,在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口”教师的育人职能淡化,趋向于成为纯粹的行政管理人员。在老师看来,学生是可造就的人才,是培养的对象;在管理人员眼里,学生是规则或程序的遵守者或违反者。程序化、标准化、重复性的工作让“学生口”教师失去创造性和激情,面对充满个性和活力的一届届新生显得迟滞和保守,很难为学生发展创造更丰富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

三、结论与对策

姜耀东教授认为:“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我们都是分院”。由于中国高校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学生管理的行政化,诸如学生组织官僚化、活动管理行政化、学生评价量化等问题在全国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其中非985、211的普通院校尤为严重。行政化的学生管理助长了学生的“官本位”思想,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管理“去行政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减少对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的干预。

一般说来,大学生都已年满18周岁,心智较为成熟,辅导员、指导老师无须管得太紧太死。比如既然成立社团联合会对各社团进行指导且社团联合会已经有指导老师,那么就没有必要为每个社团再安排指导老师了。对大学生的管理宜粗不宜细,务虚不务实,为学生发展释放更多的空间。其次,要淡化量化评价,减少审批项目,取消不必要的评比和表彰,减轻学生的行政事务负担。高校“学生口”的领导和老师要改变通过评价、评比、表彰管理、激励学生的思维定势,清理或合并一大批“劳民伤财”的评比项目和表格,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活动条件上来。第三,要营造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氛围,重视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对于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换届选举,“学生口”老师的工作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制定成熟、完善的规章制度,关注学生是否违反法律、法规,不可干预甚至操纵选举事宜,破坏民主原则。“学生口”老师不是学生的上级,不是管理人员,除了教师身份,还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朋友。

高校行政管理问题分析与解决 篇3

【关键词】 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 行政管理

高校是探求高深学问的殿堂,无论是人才培养、发展科技、还是直接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高校都体现出其学术机构的特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继续保持着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无论是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还是大学的规模都在增加。高校的行政管理是大学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焦点话题。因此,对其展开专门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政策法规不配套

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观念的陈旧,对行政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往往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最终导致工作失误。

2、机构膨胀,人员臃肿,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

我国的高校行政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基本按照政府机关的机构和人员的编制建立起来的,编制内人员和辅助人员也就随之增加。层级的众多,机构的重复设置,导致工作重复,职责难以分清,还容易形成多头领导,从而降低管理效率,而且相应的一旦出现问题,推诿和扯皮现象就时有发生。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的管理人员大都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现代管理知识贫乏,只是凭经验办事。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思想观念陈旧,办事默守成规,人浮于事,不钻研业务,有些已渐渐不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4、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

这是高校独有的,也是愈来愈突出的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许多有学术造诣的教师为了当官而毁掉了学术前途。

二、解决高校行政问题的建议

1、高校行政管理要依法进行

管理人员既要严格以规章制度为依据和准绳,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从而使高校行政管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制度齐全,纪律严明;又要不断跟踪国内外管理科学研究新动态,掌握科学管理的技能和方法,更新管理观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实现向管理要效益。

2、更新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几个观念

新时期,行政管理者应当树立如下几种观念

(1)爱岗敬业的观念

行政管理岗位有多少,每个岗位重要与否,是由大学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同时,在岗位上管理人员的职位高低,职数多少是由岗位的需要决定的,是由岗位定职位,而不是由职位定岗位。所有行政管理者,应是职位与岗位相称,而不是岗位与职位一致。每一个行政管理人员都要热爱自己的岗位,认认真真的做事。

(2)重视效率的观念

行政管理应以效益求发展,管理者应以实干求进步,管理者个人权益的获得应以其对行政管理效益的贡献为标准。不能干与不干一个样,会干不会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评的,更不能以牺牲管理效益为代价。要通过岗位职责界定,加强工作考评促使管理者诚实劳动,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益。

(3)重视服务的观念

在高校中,管理就是服务。应当强调管理的服务功能,使管理和服务融会贯通。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确立以全校师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确立认识和把握师生主体,教学一线的思想。从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来讲,教书育人是第一位的职能,是根本职能,失去育人职能的大学,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目前,在以分工为基础所产生的纵向层级式职能部门制的管理机构和框架中,很容易发生部门之间开放性,协调性,灵活性差的常见病,影响管理的顺利实施,也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要淡化上下观念,强化师生主体,教学一线的思想;淡化管人的观念,强化服务思想;淡化坐等观念,强化主动意识,树立起服务是硬道理的思想。应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以服务为导向的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机构和运作机制。

(4)重视质量的观念

行政管理者应当树立质量观念,制定合理的喷量标准,据此下达任务相对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行政管理工作还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确立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高校行政管理创新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观念,如依法行政,校务公开观念等等。

树立这些观念的目的是创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以使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3、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卡斯帕尔有一句名言:大学要成为有效的竞争者,有效的管治结构很重要。高校内部来说,校级决策与管理应形成以行政为主,权力相对分散的相互制约机制。

(1)继续加强集体负责制

在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等方面,校党委、行政集体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克服个人经验、知识、能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局限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

(2)实行管理上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是学校行政管理的主体,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工作。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党委的领导作用体现在学校工作的重大事项上,体现在决策过程中,是原则的、间接的;校长的领导作用体现在执行过程中,是具体的、直接的,因而既要保证党委的集体领导,又要保证校长独立行使职权。

(3)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区别于一般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更好地提高学术管理的水平和质量,高校学术管理应以学术管理机构承担为主,行政管理为辅。

(4)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权力适当分散

如今,高校中校一院一系三级管理体制日渐盛行。而学院制的建立,根本上是要将高校权力中心逐渐下移,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式管理,扩大学院和系的自主权,从而适当加强基层行政机构的适应能力,激发基层自主寻求发展的动力。要明确系级管理的建设目标,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实行系级目标管理责任制,使管理目标与其办学效益挂钩,充分发挥系级管理的最大功效。要向系放权,实行责权统一,在经费管理,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添置等

方面使院系有更多的自主权。而校级行政管理相对系的管理要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将管理工作重点转移到检查督促和协调服务上来。

(5)要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职能创新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级层制管理结构的管理层次增多。应在外部环境比较稳定时,对学校的组织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对部分后勤工作实行社会化。对于工作效率低的机构重叠的单位进行合并减员,只留下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部门,缩短领导决策的下达和反馈时间,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突出管理改革的实质,即管理权力的再分配,以充分发挥大学的学术功能,让学术权威在管理中占有一席之地。行政管理要保证学术管理,思想管理的进行,对上要起到参谋作用,对下强调服务的功能。

(6)加强部门间的沟通

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职能间具有联系的工作人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与联系,促进团结、竞争、协作的局面的出现,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使竞争与协作精神实现辩证的统一。

(7)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要促使管理人员依章履行职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从而使高校行政管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制度齐全、纪律严明,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依章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规章制度还必须抓检查落实,检查是发现问题,而落实是具体实施规章制度,要通过检查落实来体现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从而有力地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运行。

4、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提高高校整体水平起着很大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待遇和贡献之间的关系。

(2)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

首先应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在职教育,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把传统的管理经验与现代科学的管理知识相结合,是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在行政管理中经过长期工作积累的经验要继承和发扬,同时要不断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让行政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培训,把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深入探讨。

其次,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的结构,提高懂经济、懂法、懂管理人员的比重,积极推进社会公开考试和招聘,吸收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到管理岗位上来。同时,改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充实专门人才专业人员,从而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的结构。

还要充分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和管理合约机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使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到行政管理队伍中来,按照合约高质高效地履行职责,并按照一定的章程,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实行一定的奖惩。

(3)完善管理人员政策

要根据行政管理人员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并逐步向法制化、民主化健康的轨道发展。比如评定职称,晋职晋级,住房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要予以合理解决,消除行政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4)提高行政管理艺术

高校行政管理是对全体教职工及大学生活动的管理,接触面和人员层次不同。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要了解掌握各类人员的心理状况。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应有目的地学习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强管理艺术,提高管理水平。

5、加强学术权力在办学中的作用

行政权力干预甚至代替学术权力行使职权,这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的行政管理要保证学术和业务的进行,在高校管理的整体布局上,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和保障功能。与此同时,要考虑提高学术权力在权力机构中的地位,而权力的限度则由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在高校,由于学术导向的作用,学术权威和学术权力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这两年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原有的行政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日愈凸现,甚至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高等学校才能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当前,许多研究都把行政管理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对立,而事实上,这两种权力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并且可以共存共荣的。

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探析 篇4

一、高校行政化的缘由

高校行政化绝不是一堆可以随时拆卸的积木, 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心理基础和体制根源的社会现象。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高校行政化的背景、基础和根源, 是有效推行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必要前提。

1. 高校行政化现象并非今天才有, 而是由来已久, 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事实上, 自近代高校创建起, “官办官管”制度一直是中国高校管理的主流, 行政权力长期充当着高校运行管理的主导力量, 经过一百多年的承传和变革, 最终形成了当前中国高校行政化的客观现实。

2. 全社会官本位思想是高校行政化的社会心理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封建官权统治时间最长、官僚体制最精巧、政治权术最发达、官本位势力最顽强的人口大国, 黎民百姓的“拜官主义”和官员的“恋情情结”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普遍的超强政治理性和根深蒂固、延绵数千年的超稳定的官本位社会结构。高等教育的行政化是全社会官本位思想的产物。

3. 高校“被行政化”。

建国之初, 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 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创立了教育全部由国家来负责的办学体制, 人员安排上由政府负责, 级别上参照政府官员, 尤其是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国家财政。所以大学的行政级别的存在和一直以来公有制的分配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政府不改变按照级别对大学进行资源分配的方式, 大学的行政级别就会一直存在。特别是高校一直列为政府机构之一, 高校的校长一般由教育部直接任命, 因此, 高校是“被行政化”了。

二、高校行政化所带来的弊端[2]

1. 高校行政化导致校园官僚作风盛行。

现在我们的大学校长套用我们国家的行政级别, 校长基本上直接由上级任命, 大学主要领导来源行政化。大学校长已经成为行政调动升级的重要“官位”之一。这样导致一些高校领导对工作或明哲保身, 或敷衍塞责、专做表面文章;对教授和学生的疾苦则是漠不关心;热衷于搞各种“达标”项目、“政绩”工程。

2. 高校行政化导致教育腐败, 使高校的社会公信力下降。

近几年, 高校这个本该属于一方净土的圣地, 腐败案例却开始呈增长态势。归根结底就是近年来高校内部的民主管理风气日趋淡漠, 高校行政长官权力过于集中, 高校的行政权力也远远超过学术权力成为高校中的“独大”, 致使教授与院长、学校领导的冲突不断加剧, 招生腐败、学术腐败、财务腐败等教育腐败问题日益严重, 高校在社会上的公信力持续下降。

3. 高校行政化导致学术之风稀薄。

受管理行政化的影响, 学校除了规定教师每年完成多少教学任务外, 还要发表多少文章, 文章要达到什么级别。如果完不成指标, 职称、工资收入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会受到影响。很多老师如果只是安心教书, 不去发表论文做科研, 他的职称可能成问题, 而一些科研立项也过于行政化, 过于功利。难以想象, 一个终日忙于填表和完成工作任务乃至剽窃的教授, 有朝一日竟能成为学术大师。而没有学术大师, 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又从何谈起。

4. 高校行政化导致学生功利化, 使高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力。

高校行政化, 使学生认为不同的学位具有不同的行政价值, 迫使学生为文凭而去攻读学位。不可想象一个官本位的、功利化的大学, 能够培养出温总理所说的具有“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的学生。

三、高校去行政化的认识误区

“去行政化”的精髓, 不仅是取消行政级别, 而且是规范行政权力。同时, 在学术领域建立一套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评价体系, 让学术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作。

1.“去行政化”不等于取消行政管理。

保证高校的有序运转离不开行政管理。高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 作为一个教学、学术机构的共同体, 离不开行政管理。特别是随着中国大学规模的日益庞大, 组织结构的更加复杂, 大学除了学术事务以外, 学生管理、后勤保障、校园稳定等, 都离不开行政管理。只有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才能更好地服务高校的科学发展。

2. 取消行政级别不能急于一朝一夕。

“去行政化”的精髓, 不仅是取消行政级别, 而且是规范行政权力, 督促权力恪尽职责, 恪守边界。同时, 在学术领域建立一套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评价体系, 让学术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作。取消行政级别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环境。行政级别是中国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客观存在的现实。在“泛行政化”的社会环境下, 单独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必然会出现无法与社会接轨的问题。高校取消行政级别是大势所趋, 也是改革方向, 但只能循序渐进。

3.“去行政化”不等于放任不管。

“去行政化”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教授治校”[3], 但并不是说学校的任何事务都是教授说了算, 日常管理事宜也完全依赖教授。“去行政化”是将意识形态企图打破教育固有传统逻辑的力量加以化解, “教授治校”或者教授拥有权力也不是理性的做法, 因为教授的长处以及教育权是很固定的, 他们参与管理只能是授权和评审, 他们不能参与具体管理行为。高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 如果不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没有统一长远的发展规划, 没有宏观的管理和监督, 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甚至失控。因而, 政府对高校不是管不管的问题, 而是怎么管的问题, 关键是要遵循教育规律来管, 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 真正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

四、高校去行政化的策略方向

高校行政化已经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带来诸多弊病, “去行政化”已经成为国家共识。

1. 要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

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 高等学校是一个事业法人, 本身是一个法人, 和政府机构是不一样的, 这是两种法人制度, 因此有两种不同的权利。高教法还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在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招生、自主管理学校的经费和财产、开展国际交流等七个方面的自主权。所以要解决行政化问题, 首先要落实好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2. 要把高校作为育人基地, 创造崇尚学术之风。

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 必须按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运行和管理, 不能按行政手段、更不能划成不同等级进行管理。探究学问、追求真理、培育人才、崇尚学术自由, 是高校的本质特征。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里, 才能充分发挥大学人的聪明才智。同样, 中国高校也必须“去行政化”, 建立学术主导、教授主导的运行机制。

3. 改变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建立新的现代大学制度。

解决行政化关键的问题是实现“管评办”相分离。教育评价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 不应该由政府对学校进行评价和排序。政府要改变过去命令式的管理方式, 改变和学校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主要应该作好规划和服务。同时, 要转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4]。“去行政化”的实质应该是“改变目前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力主导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规律主导型’配置模式的转变。”

4. 建立大学校长及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5]。

大学管理是门科学, 从业者应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 不是任何一个教授、院士都能胜任的。要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的干部任用制度, 在校内外、国内外公开招聘。大学校长不一定必须在大学教授或院士中选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选用大学校长, 并非看重他们的专业知识, 而是考察他们的管理能力, 是职业化的管理专家。任职后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高校可探索建立新的管理人员职称系列。同时, 要实现民主管理, 强化社会监督, 以法律作为保障。加强立法建设, 用法律明确政府和学校, 校长和教授之间的权责。

五、高校去行政化任重而道远

中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功能目标和本质要求, 不是要去掉“行政管理”本身, 而是要实现大学行政管理的转型、升级和优化。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变革集权化、非理性和违背教育规律的低效率行政管理方式, 理直气壮地大力加强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优质高效和公平公正的教育行政管理。高校去行政化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需要很长的时间。取消高校行政级别规定的出台, 说明在整治高校学风、治理学术腐败的道路上已迈出了一步, 我们必须不再犹豫, 坚定地迈出更大的一步, 或许到了那一天, 中国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梦想将不再遥远!

摘要:高校行政化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 列举了高校行政化所带来的弊端, 分析了高校去行政化的认识误区的基础上, 对高校去行政化的策略方向进行了探讨。高校去行政化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已经努力前行, 但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高校改革,去行政化,误区,策略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

[2]张光慧.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0, (7) .

[3]张发旺.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几个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 (3) .

[4]韦斯予.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和方法研究[J].科技与生活, 2010, (6) .

高校行政化问题 篇5

高校行政工作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绩效管理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有助于高校的资源配置和目标协调.因此,绩效管理对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关于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并指出了目前高校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如绩效管理计划不严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问题、绩效反馈机制不健全以及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不全面等.得出完善高校行政工作绩效管理的措施有:制定明确的.绩效计划;进行持续、有效的绩效沟通;选择适合高校行政管理特性的考评方法;增强绩效反馈的时效性,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作 者:詹凤兰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 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年,卷(期): 23(7) 分类号:G647 关键词:高校   行政工作   绩效管理  

高校行政化问题 篇6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校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设立一定的机构,制定相关制度,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通过行使行政权力,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领导和团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高校各种资源,有效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要加快学校整体发展的速度,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政策使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迈进,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老套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紧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现阶段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缺乏合理科学性

当前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没有从合理化和科学性方面考虑,从而引发出现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臃肿、职权责任不明晰、人员冗杂、执行和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不合理也容易导致部门与人员之间职责重叠, 发生同一件事情要涉及到多个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参与和处理, 就容易产生部门与人员之间面对问题相互推诿或争执的现象, 增加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成本, 降低了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2.高校行政权力过于集中校级决策层

高校行政权力过于集中校级决策层,使学院主体地位弱化,事权和人、财、物权失衡,导致基层政策资源的枯竭,调控手段的削弱和积极性的下降,限于被动执行和应付。

3.高校行政权力过大挤压学术权力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学术性是高校的基本特征之一,高等教育的特性赋予了学术权力重要地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内部行政权力过大,挤占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以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的现象比比皆是,导致学术权力萎缩,弱化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从而使行政权力的服务功能也被削弱。

4.行政管理服务意识不强

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效率低下的现象。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对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了解不够,没有服务意识或服务意识淡薄,定位不准,行文办事不是从基层和群众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方便自己出发。另外,行政管理中沟通不够,信息反馈困难,影响了高校的和谐发展。

5.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缺乏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目前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考评一直是个问题,因为不同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且现在高校的很多考核都是由上而下进行的,都是有部门领导,二级学院领导对自己部门或者学院的职工进行考核,这会存在一定的主观人情因素。在频度上,很多学校对行政人员的考核都是一学期一次或者一年一次,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单凭行政人员自己写的一篇总结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而且同样是行政人员之间,文笔好的同事可能会把自己的工作总结的漂亮一点,而文笔不好的同事可能就逊色很多,这也不能很好的体现他们所做的工作。

二、完善高校行政管理的具体对策

1.革新管理理念

随着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设备的越来越日常化,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从这方面来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应用和覆盖率的越来越普遍和普及,更是给我们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行政管理工作改革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提高我们行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行政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管理,人的管理不同于物的管理,它是一个活的过程。所以我们也应该不断的革新理念,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理念来开展工作,特别要抓牢“80后”年轻教师和“90后”学生这两个特殊群体,利用他们的优点和特点,来开展工作,这样就能给我们本有点平淡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新的乐趣和创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使之和谐发展

学术权力是高校学术管理系统运行的主导和核心,行政权力是学术权力的辅助条件,是为学术权力服务的。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要理顺两者的关系,使高校和谐发展。在高校,学术权力的代表就是“学术委员会”,学校要给予这个组织特殊的法定地位,赋予其一定的权力,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决策管理中的作用,构建和优化学术管理系统,规范以学术权力为核心的管理规则与运行机制。高校行政管理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和保障功能,保证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真正形成适合高校特点的以学术管理为主导、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互补协调的高校管理运行系统,从而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3.建立高校行政管理监察机制以提高管理效能

高校行政管理要建立监管机制,成立监管部门。监察部门对学校各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活动中的工作效率、质量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监察,促进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勤政高效地工作。通过有目的的监督检查,反映某个行政管理机构及行政管理者个人执行法规政策和履行职责的情况。完善高校勤政监察和监察网络,鼓励广大师生员工参与高校行政管理的监察,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4.建立过程评估体系,形成对管理人员的奖励机制

行政管理工作的运行是一个过程,所以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很大一部分都是过程性的工作,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很多都是良心活,很难从结果当中体现出工作过程的好坏。所以我认为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评估应该提倡注重过程评估。对于考核评价人员的选定,在主管部门领导占大部分比重的情况下,也应该适当考虑课室内人员和同行从专业的角度来对行政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作一个评价;上面说了行政管理其实也是一个服务的过程,那么除了领导同事外,我们也应该适当考虑纳入老师、学生等被服务对象的评议,通过这几方面的综合考虑,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有效结合,客观的做出考核评价。

三、结语

面对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以及高校内部结构复杂化的发展形势,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应该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对高校行政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相应对策。改善高校行政管理还需要管理工作者们对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探讨, 并针对问题不断深入解决和处理, 使高校行政管理更科学, 更合理,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永桃.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干.高校行政管理与和谐新理念浅探[J].扬州大学学,2005,(6)

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问题探析 篇7

1 高校行政化概述

1.1 高校行政管理与行政化的辨析

在讨论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高校行政管理与高校行政化两个不同的概念。去行政化并非是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全盘否定和完全抛弃,也不等于大学不要行政部门。行政,简而言之就是管理。高校是一个由党委、行政、科研、教学等诸多部门组成的复杂系统,必要的管理和协调是维持高校顺利运转的基础条件。试想一下,一个拥有数万教职员工、学生的高校,如果没有一套高效、统一、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行政体系去组织管理,是不可想象的。同时近几年来,高校的行政管理自身也在提高工作效率,探索引入听证程序保障师生合法权益等方面逐步完善,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

应该承认和坚持一定的行政管理行为对高校是合理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不能因噎废食,走向极端。不过行政力量对高校的干预和协调不能泛滥和失控,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但是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已经超越了必要的界限,出现了“行政化”的趋势。不仅高校与政府关系下的自主办学问题存在矛盾,高校内部的官本位思想也逐渐盛行,重视职务、级别,弱化科研、教学的思想在一些高校领导、教师中客观存在。

1.2 高校行政化的实质

高校行政化是指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行政权力过多地渗入到高校,通过设立行政机构、采用行政运行机制和行为方式,进而使高校成为一个等级森严的行政机关。造成高校行政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现在的高校已成为教育行政系统下的分支部门,并被划分为不同的行政等级,从正处级到副部级不等,党政“一把手”也分别享受与学校同等的职级和职务待遇。高校已经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场所,逐渐演变成为准政府机构。其实质就是在以行政为价值本位的基础上,采用政府系统组织上的党政同构,绝对的下级服从上级,一切以“官本位”为准的行政管理体系[1]。

2 高校行政化的主要表现

2.1 政府对高校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多

大学的奠基石应该是创新与自由,体制需服务于学校发展。众所周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是西方现代大学管理的三项基本原则。以美国为例,教育部与高校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也不能直接干预学校事务。全国也没有全国统一的学位授权管理机构,高校的办学许可与学位授予权主要由高校所在州的立法机关负责把关,只要不违背法律,便可独自管理,政府不得干预。我国高校之所以行政化,是因为我们的办学目的一开始就是要让高校为社会服务,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便捷途径便是强化政府对高校的行政干预。199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政府或者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的设置、招生、教学、人才培养、学位授予、组织和活动、投入和条件保障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从长期的实践来看,强化政府对高校的监督和管理确实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政府对高校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多,高校的政治化太强,逐渐形成了大学对政府的依赖,尤其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公办高校。政府对高校的行政干预主要表现在:1)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受到挤压。不仅《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自主权多未落实,而且政府部门通过教学评估、科研审批、招生计划、学位点及重点学科、实验室、基地等名目繁多的建设工程立项审批等手段,使政府行政力量介入大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加大了政府对大学的控制;2)大学行政级别日益强化。全国几十所高校先后成为“副部级大学”,其党委书记和校长成为由中央管理的副部长级干部。无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如何,客观上都强化了高校的官本位意识,制约了大学的改革和发展;3)大学主要领导来源行政化。公立大学的主要领导应由政府任免,但主要应从学者中产生,以保障大学的学术地位。近年来,随着大学行政级别的强化,行政官员担任高校领导的现象明显增多,使大学行政化格局更为严重。

2.2 大学内部高度行政化,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行政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强调管理事务的理性方法,强调按等级分配权利和按程序和规范办事;另一方面,它又有极强的“扩张性”、“放射性”、“膨胀性”,常常跨越其自身的职能范围。由此,致使在高校中,行政权利对学术权利过多介入,排斥学术权利对学术事务的决策。行政化的管理和无处不在的行政权利,强化了官本位,相对弱化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尊重学术权利和学术自由,是高校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因此,行政权利的泛化将使高校的整体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3 高校行政化产生的弊端

3.1 政府过多行政干预所产生的弊端

3.1.1 削弱和限制了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指高校依法自己决定学校事务的权利。办学自主权是实现高校功能的基本权利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把重建高校与政府的边界作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把落实高校法人地位、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2]。但是目前,由于高等教育法制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和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不足造成了政府对高校运作的行政干预过多,削弱和限制了高校办学自主权。

首先,《教育法》第26、27、31条、《高等教育法》第30条与《民法通则》第36条和第37 条的规定,确定了高校的法人地位,但法人制度尚不完善。对高校自主权的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较差。政府与高校之间缺乏清晰的权利边界,立法上的模糊,直接造成了执行落实不到位,政府越权干预高校的行为时有发生;其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教育行政集权体制影响,政府对高校过多干预的思维“惯性”还不会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对学校管的过多过细,政府角色的“缺位”、“越位”、“错位”,政校不分、管办不分的现象还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客观存在;最后加之目前的教育中介机构多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直接就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其组织功能及人员素质等方面还不能满足服务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也为政府的过多干预留下了空间,压缩了高校办学自主权。

3.1.2 选派高校领导,强化了行政氛围,偏离了办学目标

政府设置“211”、“985”等高校标准,调动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也激发了高校领导晋级、升迁的积极性。某些高校领导把高校领导岗位作为其官升一级的台阶,常常在高校领导岗位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频繁更换工作岗位,以此实现更好的仕途发展。这种官员定位与官员意识容易导致高校领导在办学过程中出现急躁、冒进的短视行为,这些都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发展。

我国高校办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这些目标都离不开教学和科研,因而学术管理应是高校管理的中心之一。然而我国高校的大部分领导都是由政府选派任命的,致使那些有先进办学理念、较强管理能力,而且又愿意从事高校教育的教育家往往被排除在高校领导岗位之外。那些从政府选拔上来的领导,多数缺乏高校管理经验和兴趣,其往往关注职务和级别变化。为了能使自己尽快的得到晋升,部分校领导会注重外延发展,忽视内涵建设。其突出表现在目前高校大多以校园占地规模、标志性建筑、学生(尤其是研究生)规模、学科覆盖面、院士数、博士点数、经费数、论文数、专利数,作为评价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为了达到以上的办学目标,学校不惜贷款圈地盖楼、建豪华校门,盲目扩大学校规模。我国高校中拥有5 000亩校园的大学已不止10所,我国高校的贷款总额已超过2 000亿元[3]。由此可见,校领导的上述行为严重背离了高校的办学目标。

3.2 高校内部行政化所产生的弊端

3.2.1 高校行政权力垄断学术资源现象严重

一些高校的学术组织往往以官职大小来排序,进行资源分配,真正有知识有能力教师的学术权力得不到保障。高校行政机构通常通过课题立项审批、经费分配、教师职称的评定和安排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手段,调控学术机构的学术资源。在行政权力占主导的环境下,高校行政领导的优势非常明显。因为,行政权利加学术光环,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经费、课题,以及出席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如此形成一个循环:做官—搞经费—出成果—更高的学术光环—更大的官,如此循环往复。在某种程度上高校的行政系统,尤其是各级领导,逐步垄断了高校学术资源的绝大部分,掌握了最大的学术发言权。

3.2.2 高校教师追逐行政权力现象盛行

由于高校学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都被行政权力所垄断,造成部分高校教师形成了想要拥有学术资源就必须先要拥有行政权力的思想。他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挤身进入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如在深圳某高校出现几十个教授竞争一个处长的位置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这些教师进入行政管理体系之后,又会忙碌于学校的各种行政事务,认真搞科研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被挤占了。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和泛滥,直接导致高校的学术气氛浮躁,职务重于职称、以及学校科研力量减弱,科研人才的大量流失,阻碍了学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持续提高。

3.2.3 高校机构臃肿,行政人员过多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基本上按照政府机关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建构起来,机构林立,分工过细,形成小而全的局面。北大做了这样一个调查:2001年北大校部共13 481人,专任教师只占33.65%,而行政、后勤、教务人员却占了66.35%的比例。行政人员的数量和政府部门一样,在精简—反弹—精简的恶性循环中,就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过多的行政冗员带来了资源的浪费、效率的低下和行政成本的增加[4]。

4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具体对策

高校去行政化就是要改变学校行政领导在教学管理中的权重,增加一线教师的意见参与,意味着教授治教、学术至上自由氛围的营造和形成,淡化行政权力,恢复学术自治力。高校去行政化是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4.1 高校外部去行政化改革的具体对策

4.1.1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减少外部行政干预

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真正落实,首先要完善教育法制环境,以法律、法规规范政府的行为和学校的自主办学行为,明确政府与高校的权利、义务范围,逐步理清自主办学权利的性质,规定相关义务主体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建立健全权利救济制度,依法维护高校的自主权,强化执法,保证高等教育法律的实施,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一个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的舆论氛围;其次需要政府转变职能,改变对高等学校的直接管理,打破高校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建立法治框架中的高校和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高校只有脱离政府的严格控制,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才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内部行为,摆脱教育行政对高校带来的种种限制和干预,按照高校自身的逻辑发展,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最后要培育健全高等教育中介组织。教育中介组织要逐步摆脱与政府的隶属关系,形成依法建立,不受政府和高校的干扰,独立行使其职能的法人组织,遵循独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参与高校事务决策和管理,代替目前政府的部分职能,为逐步弱化政府对高校的不当干预,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提供必要的条件[5]。

4.1.2 实行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和校长职业化制度

建立完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首先应扩大大学校长遴选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程度,摒弃以往政府直接委派、任命等闭门操办或者只在本校范围内选拔校长的做法,改为美国式的一定范围内遴选,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校长任命的随意性,增强校长的民意基础和权威性,使校长办学更关注教育与学术规律。可考虑建立由人大代表、政府部门官员、教育管理专家、学校教授、社会贤达、知名校友等共同组成遴选委员会。制定校长标准,在各种主要相关媒体上发布招聘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征选,遴选委员会在候选人中逐次进行筛选后最终确立1~2名候选人,并将候选人资料提交上级政府,政府在充分听取遴选委员会主席对候选人情况以及选拔程序的汇报后,进行讨论,通过投票或其他方式最终决定新任校长,确定之后,依照法定程序任命新校长。

被遴选委员会选出的高校校长要实行职业化,校长将作为其职业,而不是职务。校长自上任之日起应退出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必须认真履行校长职责,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大学的治理和发展中去。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大学校长职业化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教育家刘道玉先生概括职业化大学校长的条件为:“精通教育学原理,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依照教育规律办事;在多数教授同意的前提下,不受任期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决策、管理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在任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做一个完全的校长”。他呼吁“建议试行大学校长职业化,由教育家治校,把大学校长的遴选权交给大学的教授们”[6]。

4.2 高校内部去行政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4.2.1 强化学术权,实现教授治教

整合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成立高校教授治教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高校的教育和学术事务。使更多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高校管理工作,通过合理的权力分配,努力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纵向管理中,教授治教委员会通过分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分别负责学科规划、学位审定、教学指导、队伍建设、成果评定等方面的事务;在横向分工中,应明确界定教授治教委员会与高校相应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两者在学校日常事务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上享有相同的权力。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术权,实现教授治教;而且还可以改变行政权力垄断学术资源的现状。

4.2.2 推进高校学院制度建设,增强学院创新能力

高校的教学水平、科研状况、学生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有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基层的院系才了解本学科、本专业教师的特点、优势和需要。因此,在高校的内部管理上,应赋予学生和教师更多的发言权。既然学术权力的最大发言权在院系,那么就应改变目前行政领导最大的学术发言权的现状,将权力重心下移,围绕学术发展逐步增强院系机构的编制并发挥其作为实体单位的作用。在教授治教委员会放权的基础上,院系应自主决定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课程设置、经费使用,这样不仅确保广大教师广泛参与民主化的学术管理体制,适应高校管理的内在规律,更有助于激发学术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遏制高校教师追逐行政权力不良现象的盛行,进而从整体上促进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增强。

4.2.3 整合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精简管理人员

机构的臃肿产生了行政冗员,高校应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大部门制”改革的思想整合高校管理机构,对学校事务进行分类管理。把多种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机构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机构职能交叉、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将高校内部的各项常规管理事务整合成教学事务、科学研究、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社会服务、综合保障等六大方面的工作,分别设置六个办公室,作为校长的工作机构,接受校长的领导[7]。各个工作岗位,根据工作任务的数量和难度定岗、定员,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对在岗人员实行定期考核、末尾淘汰,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事动态管理制度,激励行政工作人员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为精简管理人员创造条件。

摘要:我国高校的行政化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探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起,就进入大众的视野。随着2010年两会的召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再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目前,我国的高校外受政府干预过多,内部管理也高度行政化,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实行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和校长职业化制度;强化学术权,推进高校学院制建设,精简行政机构和管理人员是可自选择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弊端,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建林.高校去行政化需要找准平衡点[J].学习月刊,2009(11):33.

[2]陶春梅.高校办学自主权亟待落实[J].群言,2009(11):7.

[3]刘汉民.我国高校的行政化弊端及解决途径[EB/OL].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space.cenet.org.cn/user1/824/8762.htm l.

[4]罗潇,古晓鸽.中国高校应“去行政化”[J].中国经贸导刊—高教论坛,2009(24):124.

[5]张玲,周俊辉,陈亚飞.浅议高校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J].科教文汇—科教前沿,2009(3):7.

[6]赵文华,高磊,马玲.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职业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4(3):36.

高校教学管理的行政化问题浅议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行政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现在正处于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一文中指出高校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文中规定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制度的管理四个方面[1]。

1 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化

目前,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管理模式纵向集中,以上传下达为主,存在严格的等级,权力相对集中,这就造成了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化程度过大。在制定教学计划、教改措施时易闭门造车,忽略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2 行政化带来的弊端

2.1 教学计划缺乏弹性

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大多按照国家计划编制,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和考试形式,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紧缺,选修课程的开设有限,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少。

2.2 计划执行的强制性

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化,导致教学管理实现由上至下的线性管理,强调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管理者和教师、学生之间缺乏平等、有效的交流反馈,导致管理职能部门支配教学工作的运行,而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则处于被动与服从的地位。

2.3 评价分析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中,虽在期中质量检查和期末时邀请学生对计划执行的情况、教师上课的情况进行评价,但一方面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评价结果未能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评价过程本身未免流于形式。

3 行政化问题出现的原因

正是由于管理行政化,管理效果受到管理者管理水平的影响,下级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制,部门横向沟通削弱,信息传递速度慢且不准确。高校教学管理中出现的行政化问题,绝大部分管理者的传统理念所造成的。高校的教学管理者缺乏学术理念和教学质量意识,往往以经验之谈进行教学管理,没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体系[2]。

4 高校教学管理去行政化的思考与对策

4.1 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素质,转变管理思想

高校教学管理的所有工作都是以教师的教学为开端,故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代之以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管理工作为教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服务,为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研究能力提供条件,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3]。

4.2 教学管理过程的去行政化

若将本校的教学管理模式稍加变动为图1所示,增加各项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同时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制度就能很大程度的去行政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育部高教司[1998]33号)[EB//OL].2007:11-12.

[2]刘春宏,时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对策—大学教学学术的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2008(2):13-15.

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9

一、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机构膨胀, 人员臃肿。

高校行政机构和人员的设置, 基本上是参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设置机构和人员的编制, 并实行与政府相同或是相似的运行逻辑和机制, 都经历了设立——膨胀——精简——再膨胀的非良性循环。在机构改革中, 许多高校没有认真地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 只是对行政权力重新进行拼装组合, 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增加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的数量、职能, 因人设岗而非因事设岗, 这样每一项工作都被人为地分割为若干部分, 分配到相关部门, 职责细化到个人, 管理变成了目的本身, 为管理而管理。其最终导致了当前高校行政系统内普遍存在的机构膨胀、办事效率低的现象;如此庞大的机关, 也造成了财力、物力、人才的分散和浪费, 导致办学效益差, 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应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从政府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 按照教育的规律管理学校,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2. 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

整个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每个机构都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各部门间的工作要相互衔接、彼此理解、相互配合、彼此服务, 而由于机构的膨胀, 高校机关内部功能条块的分割以及越来越细的划分, 使得各机关在具体行政运行过程中, 虽然做到了各司其职, 但各自又只是完成了其中一小部分, 这种片面追求管理的高效率使行政管理人员目光日益集中到本部门利益上来, 从而重事不重人, 忽略了对学校整体利益的全盘考虑。由此也造成了行政管理工作中部门间办事效率低下, 外来人员或高校内的教师、学生往往得跑遍各个部门才能完成一项工作。因而, 相应的一旦出现问题, 推诿和扯皮现象就时有发生。

3. 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高等院校面临的形势、任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 外延不断扩大。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使以往的习惯做法、工作经验和程序规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又由于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明确、流程清晰, 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 一些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思想观念陈旧, 由此形成了工作人员办事因循守旧, 人浮于事, 不钻研业务, 不能打破条条框框、冲破禁区, 不能广泛而熟练地应用最新技术成果和现代化办公设备, 管理手段落后, 对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缺乏应有的准备及驾驭全局的能力, 与新形势的要求存在不少差距。这些情况的存在使管理者无法为学校领导当好参谋、当好助手, 制约着行政管理部门指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 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4. 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

大学被视为事业单位, 在管理上主要是沿袭行政管理体制, 远远偏离了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师治校等基本精神, 大学不是或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而是政府行政体系在大学系统内的延伸。中国高校这种教育行政化“官本位”的定位导致了高校中普遍存在行政权力强、学术权力弱, 内部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的边界模糊的现象;同时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 造成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过多的干涉, 学术权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 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官本位”意识的凸显和强化, 使更多的人对行政权力趋之若鹜, 关心“位置”而不关心事业, 与之伴随的学术带头人官僚化和官僚“学术”化的现象比比皆是;等级森严的行政级别及其相关待遇的诱惑, 使得一些人虽置身于学术环境中, 甘愿放弃对学术价值的追求, 却因获得了非学术的价值信号而导致对目标追求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华中师范大学的一校长也因此说中国的大学办得不像大学。概言之, 大学功利化和大学行政化及由此给学者学术生活所带来的误导和弊端, 已使我国的大学因缺乏现代大学理念而出现危机。即便是当前的改革也没有对现代大学理念所应具备的目标、主体、价值等重大问题进行准确定位。

二、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探索

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础, 没有高效率的管理, 即使有优秀的人才, 先进的硬件设备, 高校的整体运转效率也必然会受到影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及我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程度的加大,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更是首当其冲。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运行状况, 要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更新手段、强化队伍建设, 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才能支持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才能使高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使管理工作科学化。综合近年来各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 在思考改革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时, 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实现重点突破。

1. 转变行政管理的观念。

更新行政管理的观念是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新的观念或观念体系的建立应当立足于高校, 面向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国际合作与竞争以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新时期, 行政管理者应当树立如下几种观念, 以创新行政管理工作, 使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一是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高校投融资体制的转变, 社会化办学的冲击, 高等教育产业的日渐深入发展, 都迫切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 以经营学校的理念来指导学校的管理工作, 不断壮大自己的办学实力。

二是树立重岗位, 轻职位的观念。在环境多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行政管理者应切实转变本身的权力价值观, 不能以仅有的内部管理权力去实施简单的内部管理, 以展现自身权力的威性, 所有行政管理者应是职位与岗位相称, 而不是岗位与职位一致。

三是树立重智力, 淡化资历的观念。在高校行政管理中, “论资排辈”的资历观念根深蒂固, 认为资历老就经验丰富, 往往单凭过去的经验来管理和指导工作。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 要实现从单纯经验型向科学、创新型的转变, 要淡化资历观念, 敢于突破陈规, 不断探索, 创造性开展工作。

四是树立质量效益的观念。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需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 据此下达任务和对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同时行政管理者应以效益求发展, 以实干求进步, 个人权益的获得应以其对行政管理效益的贡献为标准, 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益。

五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浓厚的服务意识,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既是服务于领导, 服务于广大的师生, 更是服务于教育事业, 服务于社会。只有这样,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才会在现实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 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实行开放管理。

建国以来, 我国高校管理采用的是借鉴前苏联做法形成的校、系、教研室的封闭性管理模式, 它具有复杂的科层结构, 行政级别和“官本位”在管理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的特点;学校办学主要依附于政府部门, 内部各系统之间封闭、缺乏协作与理解、分工过于明确。这是与建国后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 但是这种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科学和教育发展趋势, 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高校行政管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3. 实行特色管理。

高校管理特色, 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 是人们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的高校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技能及管理作风的稳定性表现, 是高校自身优势的体现和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标志, 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着办学的效益。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高校管理也应是多类型、多特色的, 只有从实际出发, 办出特色, 才能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时, 都应有自己独特的选择, 采取独特的方法, 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创造出充分显示自身力量的、多样化的管理特色, 在竞争中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发展和深化高校管理特色是维系高校生存的生命线, 只有坚持高校自身的管理特色才能使其在规模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协调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

4. 完善分配制度, 激活激励机制。

对高校主体的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全部内容, 因此调动高校主体的积极性是一所高校行政管理的根本。在行政管理中制定和运行一系列与多样的基层单位和专业组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应用明确可行的、符合组织和组织成员切身利益的、能够鼓舞人心的恰到好处的目标, 建立真正能够奖勤罚懒、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工资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让教师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 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制度改革, 提高

高校行政人员的素质, 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不但在理论研究上比较落后, 而且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滞后, 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总体水平偏低, 大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而高校行政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各种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就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又需要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组织和程序照章办事。这些都需要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从而提高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与程度。

要提高高校行政人员素质, 推进管理的专业化, 首先必须摒弃“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树立“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是生产力”的理念。其次, 高校组织结构的改革必须遵循学习型组织设计的原则。让管理者和组织成员在受到充满政策支持和鼓励的组织学习氛围中不断获得与岗位相适应的管理专门化知识能力体系的训练。第三, 通过加强对行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管理的专业化和造就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第四, 切实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 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和完善的考核制度, 充分激发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队伍。最后, 提高管理者的学历和职称, 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6. 协调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

高校的权力分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是专家学者在教学科研过程中, 探寻学术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权威, 它负责引领大学内部学术性工作的开展, 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激励学术创新, 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发挥着支配作用;行政权力是上级赋予的, 是一种法定的权力, 它负责高校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作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形式维系着高等学校组织的存在和稳定而有序的发展。高等学校正是通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这种二元结构的统一维护着整个系统的运行, 这两种权利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并且可以共存共荣的。因此, 注重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均衡协调发展, 以保证高等教育在整体、稳定、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发展和提高, 已成为各国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目标。我国高校的权力结构属行政权力模式, 这种权力结构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重行政权力, 轻学术权力, 从而强化了高等学校的行政色彩, 使高等学校丧失了其存在的本质意义, 严重限制了我国高校学术的发展, 也导致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对抗。笔者认为, 在我国应明确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职责, 提升学术权力, 淡化行政权力, 发挥学术权威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种决策参与和各种学术性机构, 从而有效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力量和教授的作用, 形成学术民主的习惯和氛围, 同时将学术民主管理权力予以制度化、形式化, 形成学术权力的保障机制;形成沟通机制, 强调学术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相互协调。

总之, 高校行政管理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当牢牢树立为教师、为学生、为职工 (含离退休人员) 、为事业服务的观念, 变“我是管你的”为“我是为你服务的”, 同时各级领导要重视行政人员的学习和提高, 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 注意奖惩分明,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3].郝圣响.论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对策[J].教育科学, 2007 (5)

[4].於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4)

[5].陈兴明.新一轮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特点与方向[J].江苏高教, 2002 (2)

我国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问题研究 篇10

关键词:管理体制,管理效率,管理问题

自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地不断改革与发展,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越来越成为民办高校行政人员和教育机构探讨的重点, 再加上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作为民办高校主要的辅助系统, 为民办高校实现和优化其教学、科研两大主要职能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持作用, 同时也是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枢纽, 对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 民办院校如何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更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1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概述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内容一般分为两个层次, 即管理层次和执行层次。管理层次也就是指学校的行政职能处, 如校长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等。它的职能是为了贯彻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决策, 从而进行最有效的分工合作与监督, 处理并解决行政组织与行政管理中的问题, 提高管理效率是其主要目标。执行层次一般指下一级别院系的行政管理岗位, 如二级院校的行政秘书、教学秘书等, 主要是为了实施上级方针政策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工作, 机械效率是它的追求目标。这两个层次就构成了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完整体系, 只有当这两个层次的效率同时达到要求时, 才能使整个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效率达到最高。

2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 我国的民办高校也不断合并重组, 再加上扩招的影响, 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 即使学校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体制改革, 仍然不能减轻行政人员管理工作的负担, 在日常的行政管理效率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2.1 效率观念意识薄弱, 旧观念根深蒂固

因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行政管理机构趋同于政府的行政机构, 所以高度集中的体制导致了行政管理人员不能较快地做出决策和执行任务, 再加上没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人的懒散心理, 也就形成了不重视效率的习惯。而且我国是拥有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社会, 官本位的也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无论是管理者或是执行者从未把为他人服务作为己任, 那些迂腐不化的顽固思想更是使得人们把职位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 不管做什么事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从不把他人的利益放在心上。

2.2 机构设置臃肿, 职责分工不清

由于长期收到经济体制模式的影响, 我国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基本上与政府机关的设置一样, 由此也就造成了机构的庞杂, 职能的重叠, 行政人员过多, 人浮于事, 机构的设置不能与当代的大学制度很好的适应, 管理层次与执行层次不能很好的沟通。再加上管理层次职位过多, 职能幅度较小, 人们不愿意致力于教学的管理研究, 而是过多的考虑官阶的提升;执行层次的人员则缺乏工作的积极性, 未能全心全意的投入, 从而使管理层次与执行层次貌合神离, 各自为政, 遇到事情时, 则相互推诿, 扯皮, 缺少合作精神, 也就造成了行政管理效率的低下, 同时也阻碍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学校更深层次的发展。

2.3 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善, 规章制度缺失

由于我国民办高校的改革一般都有政府的参与,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两者关系的不平衡。再加之封建旧思想的影响,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往往不能很好的区分, 行政权力经常取代学术权力, 并过多的介入学术事物的处理。而且改革的重点都集中在教学的研究与方法的创新方面, 忽视了对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 因此, 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较为落后且存在很大的漏洞, 上下级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 部门各自为政, 成员之间又不和谐, 遇事则相互推卸责任, 不能较好地跟上管理发展的步伐, 严重阻碍了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2.4 行政人员素质水平不高

当今社会,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改革, 只有人员的改革获得成功, 才能使行政改革取得最终的胜利。然而, 在许多民办高校中, 领导者认为行政管理工作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岗位, 由此也就降低了对行政人员的要求, 从而使得很多没有受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人员进入岗位;还有很多已经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由于现代知识的匮乏或所学专业与其职位不符, 就只能按照已有的经验来进行安排、运作;再加上民办高校资金运转困难, 学校减少对行政人员的在职培训或学习, 使得人员不能最大程度的吸取外界的新知识, 缺乏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 停步不前, 由此导致了行政管理效率的低下。

以上问题表明, 我国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在将来的发展道路上还要走很长的路。而且,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我国民办高校势必要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 因此,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 提高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 有利于我国民办高校的更好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我国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的对策分析

针对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完善措施和建议。

3.1 树立效率观念, 更新思想

由于我国长期处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之下, 导致人们对效率意识观念的薄弱, 因此, 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 让人们意识到效率重要性, 树立新的观念, 使得人人讲效率, 事事重效率, 这就要求我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大力宣传效率观念, 为效率观念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 我们也要重视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 摒弃官本位的思想, 倡导为教学服务, 为教学奉献的精神, 自觉纠正以前的错误思想, 错误理念, 树立办实事、办好事的形象, 营造重实效、重实干的校园风气。这不仅有利于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3.2 合理设置机构, 划分职责权限

行政管理学告诉我们, 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化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组织保证, 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结构、编制、职位、活动原则和职责范围等, 都对行政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运用科学的发展观, 根据各部门实际所承担的责任与任务来合理地划分并精简机构, 使之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也要清楚地界定各个部门和各个人员之间的权力与责任, 防止职能的重叠与交叉。只有这样, 才能使大家彼此合作, 互相配合, 从而有效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3.3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与规章制度

由于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 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 正确处理并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使之相互合作的同时还要相互监督、制约, 共同为学校的改革建设服务。而且还要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 明确具体的操纵细节, 让行政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有章可依, 有据可立, 也能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很好的沟通, 统一认识, 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责任务, 并利用相关的制度来管制约束自己, 只有这样, 才能使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才能使行政管理的效率实现最大化。

3.4 创造条件, 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因为行政管理人员是行政管理的主体, 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能力以及修养等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 因此, 我们要全面加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 加强岗位的培训,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例如, 采用规范岗位培训制度, 有针对性地对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进行知识化、专业化、技术化和职业化的教育培训, 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促进彼此的知识理论和管理素质的提高;培养行政人员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使学校行政管理不断创新;有计划地选派一些具有潜力的管理干部出国深造, 提高管理层次的提高;同时也要运用一些奖励、惩罚的机制, 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达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目标。

3.5 实现行政管理水平的现代化

当今社会就是高科技的社会, 谁能最先的掌握科技, 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因此,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逐步实现行政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例如, 逐步实现民办高校校园内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使各种人事、教学、科研信息资料便于迅速的查询和掌握, 实现行政办公的自动化;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大量使用电子计算机、电视电话等现代化手段, 完善计算机网络建设, 实现信息处理、传递、存贮计算机化。这样就能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速度与质量, 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总而言之, 尽管我国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水平还不高, 并且存在很多不足, 但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高我国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对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的关注度, 并投入最大的努力来使我国的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从而构建科学发展的和谐高校。

参考文献

[1]王胜丙.民办高校管理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国情国力, 2010, (9) .

[2]徐绪卿.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5) .

[3]金忠明, 尹辉.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大众商务:教育版 (民办教育研究) , 2009, (7) .

[4]张丽梅.浅议高校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效率[J].大理学院学报, 2006, (3) :31-9.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角色互换下一篇:启动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