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学教学

2024-05-02

农村科学教学(精选十篇)

农村科学教学 篇1

我们生活在农村, 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处于大自然的怀抱, 各种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把这些资源充分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把学生常见的熟悉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究的内容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

一方面是丰富的生物资源。《生命世界》在整个科学课程标准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观察大树、蚂蚁、鸽子、青蛙、猫等常见的动、植物;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 感受生物的生命周期, 研究生物的繁殖, 进而探究生命的共同特征;进一步观察动植物的外形,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教材中的内容在城市小学进行, 肯定会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然而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 却是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家里就养着猫、小狗……, 田野里、路边上时时会有一些蚂蚱、蚂蚁等小动物出没。而各种植物更是经常见到, 很多孩子还亲手栽过树、种过农作物。这就是农村环境为我们的孩子提供的特有的探究材料。

二、克服困难, 自制教学仪器

走入我们的科学实验室, 与城市小学相比较, 农村小学实验器材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实验器材的不足影响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及探究的顺利进行。从教学内容看, 作为农村科学教师的我们, 应自己动手, 制作教具。塑料袋、矿泉水瓶、注射器、蜡烛、易拉罐、输液器、小塑料盆、纸饭盒、纸杯、卡片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上课用的教具, 并且, 学生在亲手制作学具的过程中, 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例如, 我在本学期四年级科学课教学过程中, 我只从实验室里拿了一次温度计, 其余的全部是自己制作或学生制作的。如一个葡萄糖瓶, 上面插一根输液管, 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也可以用它制作小型灭火器, 还可以用于探究气体和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自从2006年国家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后,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走进了校园, 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契机。多媒体课件运用于科学教学之后, 与传统教学相比, 具有信息容量大、密度高、范围广、操作简便、教学效果好、直观明显等优势, 能实现对学生感官的多重刺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日食和月食》一文时, 我在远教卫星资源上下载了Flash动画, 具体形象地把日、月食发生的过程在学生面前展示, 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实物, 使学生能够做到一目了然, 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 远程教育平台上, 为我们展示了许多科学课专家 (如路培琦、郝京华等著名教授) 所上的下水课, 无论从课的结构设计上, 还是课堂宏观调控方面, 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另外, 还有许多讲座, 能为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之, 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资源, 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序幕已经拉开有些年了, 作为教师的我们, 面对这一新事物, 应满腔热忱地迎上去。而作为农村科学教师的我们, 应该充分地利用我们身处在农村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 把我们的科学课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关键词:农村资源优势,自制教学仪器,远程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苏教版《小学科学培训手册》课程标准解读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体会 篇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科学》课已逐渐取代了《自然》课,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这绝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在新形势下社会对这一学科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现谈一下自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基本模式,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探究教学也不例外。探究作为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它的程序是从科学研究的方法中借鉴而来的。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小学生探究的事物是成年人熟知的事实。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每一次探究都是真正经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探究中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以及在合作中探究等。

二、有效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市地处辽东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称。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品种多样的植物、形形色色的动物、肥沃的土壤、天然的岩石、矿物„„在科学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大自然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科学知识,把课内外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最普通、最直接地观察、实践和探究等活动去了解、认识身边的科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科学》“凤仙花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时,虽然课文中提供了很多图片,但是如果让学生区分每个时期生长变化情况是怎样时,他们就不能讲得很清楚。这时我就把学生带到花农和养蚕户的家中,请他们来给学生们讲解凤仙花的一生和蚕宝宝的生命周期的相关知识,并请他们指导学生种植凤仙花和饲养蚕宝宝。为此我们和他们建立长期联系,使花房与蚕场成为我们的校外观察、实践活动基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去观察、请教有关问题,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次有效的观察、种植、饲养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在整个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课的最大的特点是活动数量多,活动类型全,活动的可操作性强。而且每一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课的教学主要有观察、比较、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每一节课中的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三年级(上)《科学》“各种各样的叶”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探究法和统计法。学生分别观察自己捡到的叶片,从它们的颜色、气味、形状、大小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比较,并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以此来区分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的树叶,并利用统计的方法来记录自己以及小组共捡到了几种和几片树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又如:在四年级(下)《科学》“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比较、探究和研讨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新鲜的小鱼和腐败变质的小鱼,寻找它们在外观、颜色、气味、手感等方面的差异,再通过探究和研讨的方法来发现更好的保存食物的方法。此外,在四年级(下)《科学》“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观察、推测、实验验证、分析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现故障的电路。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全国的迅速铺开更是给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认知学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实践证明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能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情境。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例如:在五年级(下)《科学》“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只单独讲述小车是靠气球的反冲力向前运动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此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火箭发射升空时的录像,配合讲解,再结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演示,这样就把学生带到一个“反冲现象”的世界里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四年级(下)《科学》“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自然界中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途径以录像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配合生动有趣的解说以及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就会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是其它教育手段所无法实现的。

五、师生自制教具学具,促进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实践证明有效的科学探究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而教具学具的好坏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农村小学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上明显不足。加之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具学具已无法满足新教材的需要,使得很多实验无法开展,严重的影响了科学教学质量。为使科学教学顺利的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通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而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下)《科学》“我们选择了什么”教学时,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串联、并联电路,我分别制作了(电池和小灯泡)串联和并联电路板,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使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认识串联、并联电路各自的特点。又如:在四年级(下)《科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的教学中,我制作了一块电路游戏板,将它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智力竞赛的方式把学生吸引到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上来。

此外,我认为在教具学具的制作上,我们可以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因为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能力是无穷尽的。只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解决某项问题,学生就会在开拓思维、动手动脑的情况下,明确所学知识。在制作活动中明确科学道理。成就感与满足感就会激励学生继续进行新的制作和研究,会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每一门学科的设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或多或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课也不例外。由于科学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从语文、数学、美术等其他学科中学到的语言表达、写作、计算、绘画等能力。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上)《科学》“我的大树”一课的教学时,学生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等方法来观察、描述树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探究 篇3

一、科学教师素养的提高

科学的性质是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的一门科学,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学习科学的条件得天独厚,学生的日常生活、居住环境更贴近于自然,这正为我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实践科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时机。我在科学教学中把握时机,拓宽思路,走出课堂,亲身经历,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中观察科学现象,学习科学知识,锻炼科学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学生日后乃至终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把自己在农村学校科学教学中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以丰富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科学入门教育

三年级初学科学,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生活经验较低,但他们此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科学课报以极大的热情,同时也是形成科学学习方法的启蒙阶段。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亲历自然,实地观察、亲自栽培、饲养等活动,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如,在学习水生植物这一单元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附近的池塘进行寻访,找到了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水域,考察了路线和池塘周边的安全因素后,带领学生去池塘实地观察水葫芦、水花生、浮萍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学生兴致勃勃,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池塘边,学生惊奇地发现了生长在池塘内的各种植物,在教材中图片的比较下,大家很快就认识了水葫芦和浮萍,还有水花生。大家通过对比观察明确了这几种植株的外形结构特点,认识较深刻。这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问:“老师,为什么水葫芦漂浮在水面,而水花生部分在水下,部分在水上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课堂顺势进入下一个探究环节。师:“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亲自动手揭开谜底。”每小组领取水葫芦、水花生、小刀等材料,这时小组开始剖开水葫芦膨大的叶柄,呈现在眼前的是较大的海绵体气囊,又拿起茎细叶薄的水花生,不约而同举起手:“我们找到了它浮在水面的原因了。”有的学生甚至提出水葫芦是带了“游泳圈”。但大家也不要小瞧水花生,它的茎也是中空的,也会有部分露出水面。学生还观察到芦苇、莲、菱等不知名的水生植物。

通过本次野外观察活动,学生懂得了,他们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亲自观察、实验答疑解惑。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愿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善于观察的优良品质。

三、建立开放性的科学课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科学课程要打破纯应试教育,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广泛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多途径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这部分内容与农村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我就和家长沟通得到帮助,选择到农户庭院中找寻科学的“印迹”。(1)安排小组进行起铁钉、螺丝钉、大头钉比赛。这时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工具选择科学,动作熟练,也有部分学生工具使用不当,动作笨拙。完成后优胜组介绍经验,落后组查找原因。这一环节中正确使用工具很关键。(2)师:谁的力气大,能掐断6号铁丝?同学们面露难色,可瘦弱的张同学不知在哪拿了一把管钳,自信满满的,难不倒我,不仅轻松掐断了铁丝,还说明了原理:省力杠杆帮了我。赢得了大家的掌声。(3)找寻简单机械活动。在农用拖拉机上找到了轮轴类工具:摇把,后箱安装了定滑轮;还发现了墙角边的木梯;不甘示弱的同学干脆在台阶上搭木板推独轮车;还撬动大石头;牛棚内还用上了铡草刀。用压杆井打水。大家可为是各显神通。最后同学们还一一说明了每种工具包含的原理。一堂大家动起来的科学课在普通的农户院內结束了。

通过此次活动,让大家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具体而真实,我们的父辈们一直在运用着科学知识,提高了生产效率,工具的灵活运用也减轻了过繁重的劳动负担。

科学只有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并发挥作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所以,科学课的教学要将学习、探究与实践相结合,而农村大背景下,为科学实践探究提供了广阔天地,只要教师善于选材,调动、引导、组织、帮助学生,就会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挖掘农村资源优化科学教学 篇4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农村小学一直以来设备简陋、教学仪器匮乏、师资力量欠佳等, 这些因素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但农村小学也有着自身的优势, 在学校的周围和学生家, 就存在着许多科学实验教学的良好教学实例和有待探究现象。我在学习借鉴其他老师经验的基础上, 大胆创新, 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 挖掘农村资源, 为优化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做了一些尝试, 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与同行研讨。

一就地取材, 丰富科学课教学器具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 时时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同时, 有些实验仪器, 不能在课堂中被很好地利用。如何立足于现实, 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 探索出一条富有个性特色的农村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

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 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 就地取材, 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 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如:自制树叶的标本, 部分学生利用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山上采集一些常见和不常见的植物树叶, 在教师的引领下做成了标本, 供同学们观赏, 还有些学生把制作的标本作为书签, 送给老师和同学, 一些也存放在了学校的科学实验室里。另外, 我们发动孩子们去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 这些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组织学生还到学校河边的沙堆上去捡鹅卵石、到石子中去捡一些有植物或有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学生感到津津乐道的趣事。我们老师带领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空地, 种植植物, 学生每天浇水观察。这样就部分解决了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 同时我们开展了教师自制教具活动, 教师们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一批教具, 这些教具在区级自制教具比赛中还获得了多个奖项, 而且这些教具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 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开设率。这些带“土”气的教具与实验室里科学课教具相结合, 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合理地进行。

二挖掘自然资源, 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我们这里前有黑水河, 后有青峰山, 山清水秀, 河流从学校门前流过, 岩石、土壤到处可见;一年四季的植物变化多样;云、雾、雨、雪等自然现象司空见惯;蜿蜒的河流, 广阔的田野, 白天夜晚悦耳的虫鸣鸟叫, 都为科学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自然资源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感知自然现象, 使科学课既上得生动活泼、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 又让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例如, 教学水和空气这个单元时, 把学生带到学校门前改造后的河边, 引导学生回忆改造前后, 这条河水的颜色和气味, 以及周边植被情况, 重点观察改造后, 沿河两岸有些什么新发现, 这激发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许多学生兴致极高, 走访了两岸的部分群众, 收集相关资料, 写出了不少有意义的小论文。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由于学习负担过重而造成的身心疲惫得到了舒缓, 还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了解到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懂得了怎样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

再如, 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 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 生活的内涵是那么丰富多彩。这些都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因此, 在科学课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联系孩子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发挥他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 自觉充实教学内容。

例如, 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来选择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 力求做到因时而教, 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密切。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 在上教科版三年级下植物生命的开始、种植我们的植物等课时, 教师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 徜徉在花的海洋里, 观察各种植物的花, 学生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而果实的共同特征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 发动学生到大自然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 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 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善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又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这单元时, 讲到了蚕的一生。由于不可能在课堂中看到蚕一生完整的变化过程, 于是提前指导学生制定养蚕的计划, 布置孩子们在家里亲自养蚕, 让学生按计划去观察蚕的变化, 认真写观察日记。在我们农村, 种桑养蚕具有悠久的历史, 因此这些要求对于孩子们来说, 是一件比较容易做到的事。学生通过饲养、观察, 对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记得一清二楚。等到上这些课时, 对学生养蚕的情况和记录进行考查, 针对学生所记录的情况, 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 课堂上同学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各抒己见, 相互启迪、相互补充, 学习的兴趣高涨,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很快地就概括出蚕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的特点,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 还培养了学生有计划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了科学的行为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开展科学实践, 拓宽科学课教学渠道

科学课教学活动不仅要做好课内知识的传授, 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 将学生求知的触角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有机地协调好课内外的关系, 强化科学课的教学效果。为此, 我们建立了校内、校外科教实践基地, 以拓宽科学课教学的渠道。校内, 在每个班级建立了以科学内容为主的“科普角”。同时, 利用我校建设“绿色学校”的契机, 为校园里的每一类植物都戴上了“身份证”, 让学生能够认识并了解这些植物的名字和特点。在学校教学楼的后面建立了供学生兴趣活动的植物种植园作为科学课活动基地。另外, 我们还邀请了附近农村的种植能手来做校外科技辅导员, 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农技辅导。课上, 小科学迷们活跃在实践基地上, 忙着开展“作物种植”“果树嫁接”“修剪枝条”等小试验。一次次的尝试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最终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

在学习油菜花开了一课时,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先产生设想后, 让学生学生说出油菜花开的情景, 再把学生带到油菜花开了的田土里, 让他们亲眼去看, 亲自去动手实践和体验, 发现油菜花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学生在活动中、玩中, 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利用书上的知识, 去理解油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这个四个部分是怎么样构成的。一些观察细致的学生还说出了每个部分的颜色、气味等知识。

校外, 我们充分利用了家庭这个资源, 鼓励学生在家里通过家长的指导进行种植、养殖活动, 去实践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了解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孩子们采用参观、访问、调查等方式, 了解养鱼的知识以及柑橘、蔬菜的科学种植技术和它们的效益。通过这些活动, 孩子们知道了有关鱼病的防治和反季节蔬菜的生长、管理知识, 懂得了科学技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决定性作用, 唤起了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科学课乡土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 能使学生从事更为丰富的课外考察活动和收集分析资料活动。这就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 学生通过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 在学习和实践中, 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 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善于根据农村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 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 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也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了一条新途径, 也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农村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在学校的周围, 就存在着许多科学实验的良好教学实例。充分挖掘农村自然资源, 是优化科学课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 而且也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挖掘,资源,优化,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5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实施建议中这样提到:“要充分重视科学教学的实践性与生活性,把教室作为科学教学的主战场,把课外生活作为科学教学的延伸。”笔者认为,只有当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共同发展。那么,身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开发生活资源促进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呢?

一、在课堂中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就必须依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新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中,并使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够在学生跳一跳就能实现的水平,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课堂过难或过易而产生厌烦情绪。比如,笔者在教学《植物的繁殖》这课时,大胆地剔除了教材中学生不熟悉的案例,比如,蒲公英、水稻、山药等,而是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选取了学生比较常见的农作物作为教学案例,包括小麦、萝卜、白菜、红薯等。由于这些都是当地农村常种植的农作物,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下田帮父母劳作的经验,因此,他们对这些植物并不陌生。在学生充分熟悉教材的情况下,笔者设计了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调查你身边的常见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学生在听到我介绍这种探究的教学模式后,都非常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希望在自己了解的领域里大展身手。在调查研究后,学生以有关“植物的繁殖”的报告会的形式,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成功地对植物的繁殖方式进行了分类,包括利用种子繁殖和利用根、茎繁殖两种方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还使课堂教学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挖掘丰富的生活资源,实施现场教学

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而观察能力的锻炼,需要直观的教学道具。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借助多媒体展示实物的图片,或者把标本带入课堂中。虽然这种教学道具,有利于学生快速总结实物的特点并进行高效率地教学,但教具并不等于真实的科学环境和观察实体,不能给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教师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实施现场教学,即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科学环境中,让学生边进行观察教师边引导。尤其是小学的科学教学大都是以揭示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为主,因此,把教学带入生活中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科学研究场所。比如,一条河流里面的蝌蚪、青蛙、水草、鱼都是小学教材中重点教学的对象;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树木等也都是最生动的教学素材,通过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环境观,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比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蚂蚁的观察》这课时,就摒弃了一般的以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多媒体视频的播放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大胆地采用了现场教学的模式,带学生们去蚂蚁的巢穴进行实地观察,并一边观察一边写报告,交流观察心得。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改进观察的方式并最终使得观察更加准确、全面,通过言语交流和概括促进思考,使观察更加深刻。通过这次现场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对科学教学更加感兴趣了,每个人都在现场教学中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和努力观察并有所收获的成就感,对科学教学的意义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使五彩缤纷的家庭生活作为科学探索的大舞台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浅析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给我们科学老师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我们的思想正在经历着熏陶和洗礼,我们的教学行为也正在经历着“蜕变”,从教育思想到教育理念、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行为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

一、科学课程在农村开设现状

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某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一些意外事件发生。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导致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调查中发现广大的农村的儿童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它的价值是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无法替代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发现困难找出原因,提出有效建议。

1、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城市小学一样,大多数郊区、农村学校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多为中师,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较少,本科更少,这样更无法保证教师素質符合课程要求。

3、教学把握不当。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存在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有些书本知识严重老化,再加上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科学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采取的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背科学、学科学。有时甚至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企图把更多的新的科学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很难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并不是堆积知识,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这是包括城市小学在内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就更是一个突出问题了。由于经费的缺乏,会产生很多的连锁反应。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科学课在我国是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与原有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转变,各地教材不统一,课时不统一。这对我们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老师讲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答案。而科学课程的讲授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过去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现在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一条河,这条河里的水随时都是流动着的,是新鲜的。所以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危机意识,真正意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有限,正视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知识不够可以学习。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水平。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3、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科学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合作管理的课程,国家主要对课程的地位、课时安排进行规定,而课程的开发必须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课程要符合科学课程的性质,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在农村,各学校的办学规模二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水平与市级学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不足主要由于教育经费缺乏造成,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多向农村教育投人资金,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购置一些教学仪器和设备,帮助农村建立一些网络资源,那么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总之,农村的小学科学教育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科学老师一起努力,将迎来农村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真正春天。

农村科学教学 篇7

一、任课教师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学科实验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现代化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 改进教学方法。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觉提高业务能力, 才能真正推进实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明确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观察任务

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所以在上实验课前, 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为使实验课上得井然有序,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设计操作过程, 然后汇报, 其余学生讨论补充, 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 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 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在正式开始实验操作前, 只有让学生明确实验前的观察任务, 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比如, 在《磁铁》的实验中, 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 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 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铁有两个磁极, 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 等到它静止时, 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 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 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教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

三、让实验室充满创造的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 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如在教学《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 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 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 再长什么, 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 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 根有哪些作用, 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 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 亲自种植, 并把每天的生长情况都记录下来, 从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通过实验, 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四、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 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 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做一个钟摆》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 在无危险时, 尽情地实验, 痛快地玩耍, 学中玩, 玩中学,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 突破教学难点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 能扩展微观世界, 微缩宏观世界, 模拟实验现象,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激发学习兴趣, 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教学六年级科学《宇宙》时, 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光碟, 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壮丽而遥远、神秘的宇宙空间;从中看到月球外部的构造, 了解月球的地形特征;还可以从中观看太阳、星星、银河……的美景, 让学生感受到宇宙空间的浩瀚无际。

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 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 教师简单介绍电池、电线、灯泡后, 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 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 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 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 既激起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讨 篇8

一、实验材料:就地取材材料多

在教材研究中我发现, 小学科学课中很多需要的材料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和常见的, 只要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和注意收集就能得到。于是, 我经常按照教材实验的需要, 提前1到2周列出材料清单, 安排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收集和整理。这样, 不仅大大减少了老师为学生准备教学实验材料而花费的时间, 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因为实验材料的收集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如在教学四年级《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 我提前布置学生到野外、房前屋后、山上、溪流边去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 并把它们洗干净, 带到学校来和同学共同研究。上课时, 我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岩石, 从哪里来的及有些什么特殊的地方, 因为有了亲身经历, 有了辛苦探索寻找的历程, 学生都一改以往腼腆的样子, 每个人都觉得很有话说,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 我让他们把所有岩石汇集起来, 并按一定的标准来分类和编号, 为下次科学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做好准备。让学生就地取材, 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 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 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 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地理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实验场所:田间地头空间大

农村小学, 有着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环境, 从山冈到田野, 从溪流到池塘, 无一不是一个个绝佳的科学研究实验场所。所以, 农村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 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 可根据实验的需要和农村的实际情况, 搬到田间地头、搬进学生的家里。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 我和几个学生先到学校周围的山坡和田野“踩好点”, 再把课堂搬到山坡上、田野里, 让学生做“采花大盗”, 然后让实验小组解剖、观察、记录。这样学生在“大自然老师”的引导下, 对书中的“完全花”、“不完全花”、“单性花”、“两性花”、“雄蕊”、“雌蕊”的概念完全理解和区分了。

纵观小学科学教材,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观察和研究生物的, 而农村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广阔的自然空间, 科学老师完全可以根据农村小学的优势, 拓展科学课实验空间。如教学《绿豆芽的生长》一课时, 我就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做实验。农村学生对种植很有经验, 因此我允许他们自己挑选种子, 看看种子先长什么, 再长什么, 根向哪里生长, 阳光对种苗的生长有什么作用等。学生通过亲自选材, 亲自培植, 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 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三、实验小组:左邻右舍组合妙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一个好的实验小组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农村学生在实验的规范性方面比城市的学生差, 实验课上, 看似热闹非凡, 而实际合作探究并不合作, 要么只有个别学生在做实验, 其他同学做观众, 要么抢着要做实验, 谁也不听谁的。对此, 我采取建立固定的实验小组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地缘关系, 依就近、合理的搭配原则, 帮助学生建立固定的实验合作小组, 并且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 如“组长”、“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等, 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分工给予具体的指导, 如合作中探究的方法、规则的指导等。这样几次实验合作下来, 每个小组成员都很有默契, 知道如何进行密切的合作, 提高合作效率, 对自己在实验中的分工都能了然于胸。

根据地缘组成的固定实验小组的另一个好处是便于课堂外的实验合作。农村小学生一般都是同一个村的孩子, 家与家的距离相去不太远, 左邻右舍式组合的实验小组, 使小组内的成员聚集更加方便, 有利于课外实验的开展。如三年级科学下册的《动物的生命周期》, 这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研究蚕的生命周期, 从而让学生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 再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让学生自己饲养、自己观察、记录无疑是教学这单元内容的最好的方法, 但让每个学生都去饲养, 我觉得比较难, 一是当地的桑树不是很多, 二是饲养周期比较长, 部分学生难以长期坚持。因此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饲养的方式, 主要由一至二个成员饲养, 其他成员定期观察记录, 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实践证明, 这种小组模式相当成功, 每个小组不仅很好地完成饲养记录任务, 各个小组之间还经常产生自发的竞争和讨论。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 篇9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1. 科学课程开设情况

笔者通过所在的某县10个乡镇100多个村级小学, 3600名学生和80名教师, 对科学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记录见下表。

2. 师生反映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 我们发现:90%的师生对小学科学课的开设不满意, 80%的师生认为科学课不如语文、数学课重要;93%的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都很感兴趣, 但是缺乏实验设施, 学生的好奇心很难满足;95%的学生喜欢上科学课, 90%的学生乐于动手, 盼望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动手做实验, 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有极少数的小学生存在畏惧心理。教师一致反映, 农村小学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 很难实现科学课程新标准制定的目标。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师资力量匮乏

我们到农村实地考察调研, 尤其在条件比较落后的偏远农村调研发现:教师待遇低, 师资紧缺、流失、老龄化等现象特别严重, 农村师资力量薄弱。而科学教师更是薄弱中的薄弱, 这是有目共睹的, 更是令人担忧的。调查显示, 在农村几乎98%的科学教师是兼职的, 年龄偏大, 在排课时有很大的随意性, 经常调换, 许多教师不适应这门学科的教学。

2. 教学观念落后, 科学素养偏低

很多科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虽针对教改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中小学教师培训, 但是被培训的还是少数, 且存在“走过场”现象, 辐射效果也不理想。通过和任课教师交流, 我们发现能够完整学习课程新标准的教师不多, 更谈不上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授课方式陈旧, 很多人认为科学是一门副课, 领着学生读一读, 念一念就行了。可见农村小学科学课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任课教师的科学素养偏低, 很难胜任科学教学。科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 科学课的确是一门很难上好的课程, 作为科学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丰富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新理念, 才能很好地驾驭这门新课程。

3. 实验教学资源不足

调查表明, 大多数小学实验仪器、药品不全, 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无法进行。科学教师一致反映农村的小学科学课难教, 特别是从头至尾的实验活动课。全上实验的小学仅占2%左右, 98%的学校不全上, 只好借助课本中的插图或教学挂图一讲了之, 教师把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 把实验活动课变成了“看图说话”, 更谈不上开足开齐, 另外教具使用率不高。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

4. 评价方式落后单一

调查显示:所有小学的科学课仍然沿用多年前单一的评价方式—笔试。现在教材改了, 课程标准变了, 评价方式却未变, 怎能促进科学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改进对策

1. 重视实验活动教学

(1) 建立实验活动室, 开足开齐所有实验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 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政府教育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 改善办学条件, 尤其加大实验方面的投资, 建立与科学教学相配套的实验活动室, 保证实验活动课顺利实施, 开足开齐所有的实验设计活动课。事实上,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活动设计为基础的课程, 在科学教学中, 实验活动课开展得如何, 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据调查, 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实验。因为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他们的好奇心,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为今后学习初中的科学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开放实验活动室

当有了固定科学实验活动室后, 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建议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 最好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六周日开放实验室。让小学生在实验室里做自己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实验。由于现在布置的课外作业比以前少了, 这种形式对避免学生迷恋网络游戏, 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3) 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

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教具十分齐全,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但有的乡镇虽将科学教学纳入教师的考评, 但评价方式还是笔试, 科学教师还是让学生背“科学”。

2. 加强科学课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农村科学课师资力量特别匮乏, 亟待加强。这些教师中大多都是兼职的, 有理化生专业背景的很少, 大多数都是临时指定的, 这样的安排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事实上这门课程比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还要难上。它需要既懂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 又懂地理方面的知识, 同时必须具备丰富的实验能力和很强的综合素质的教师来担任。可是目前很难找到如此称职的科学教师, 要解决农村科学课师资缺乏问题, 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有计划地增设科学课专职教师

目前农村科学教师特别匮乏, 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的重要原因是县级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教师补充要求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人为”地造成了农村教师补充难。据调查, 由于种种原因, 有的县区已经4年未增加农村小学教师了。县级政府应及时根据缺失数量、财政状况、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因素, 合理制定农村教师补充规划, 为学校提供充裕的教师资源, 有计划地增设科学课专职教师, 不断补充年轻教师, 稳定科学教师队伍。

(2) 选派教师到高师参加在职培训

小学和高师密切配合, 充分利用现有教师资源, 在教育政府部门的支持下, 学校选出德才兼备的教师到高师参加在职培训。紧扣科学新教材, 学习新教育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课程新标准, 对新标准必须逐字逐句领会吃透, 最好聘请制定课程新标准的专家做专题讲座;建议教师在培训期间最好对每一个科学课实验都要认真研究, 仔细分析。为了提高培训效果, 施训单位借助多媒体微格教学系统来提高受训者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制作电子教案, 进行交流和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高师输送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

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 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1]。目前国内多所高等师范院校都已开始着手或准备培养小学科学课师资, 加强高师同农村小学的沟通和联系, 及时了解农村科学课改的需要。加强小学科学课教法研究, 鼓励高师学生, 利用课余时间编写小学《科学》教案, 举行科学课讲课比赛, 锻炼他们的教学能力, 开展小学科学课方面的课题研究, 真正发挥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的作用, 克服以往的时间短、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努力做好职前培训。

3. 克服对科学课认识的偏差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科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 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教学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纠正一些错误模糊的认识, 克服对科学课认识上的偏差, 树立教学新理念, 彻底改变农村科学教学滞后问题。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把科学教学摆上重要位置, 积极为小学生探究科学搭建平台, 让科学课起到科学启蒙的作用, 尽快提高农村科学教学质量。

只要传统的“应试教育”不退出历史舞台, 只要“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不能实质性地推行, 真正的课程改革就只能是奢望[3]。因为评价方式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以往的笔试评价方式, 而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将农村科学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温庆, 康玉忠, 梁吴祥.小学科学课程对教师培养的要求.师范教育, 2004 (3) .

[2]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之我见 篇10

一、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必须具备好学的探索精神,用这种教学魅力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作为教师只有一瓶水,如何能给学生一桶水呢?”这句话将教师的文化素养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教师必须持有“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目前农村许多科学课教师都是兼任科学课,既要上其他课,又要带科学课,如果教师没有好学探索精神,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从何谈起。

二、结合生活实际,走向自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的兴趣

对于农村孩子而言,科学教科书中的部分知识孩子们其实并不陌生,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培养动手能力,使学生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潜在能力。比如,我在上四年级科学下册《新的生命》一章时,对于植物的生长等农村孩子并不陌生,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究,所以,我在课前和孩子们一起种花种草,并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到学校,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从探究中得到的知识要比老师直接传授记得更牢。同时,学生获得成功,成功使学生产生更浓的兴趣。这样,科学课的教学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感知,促进理解

多媒体显性形象的图片或动画,应用在科学课堂,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更直观地感受信息,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比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花,大家一起来认识。对于农村孩子而已,毕竟见过的东西有限,见过的花也不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多种美丽的花,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为课堂效果注入了活力。

四、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说到这,不得不提到蔡林森教授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应用。先学是先让学生学,发现问题后才教,教是针对发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在小学科学课上适时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法,效果特别好,学生也喜欢上,老师教得轻松,也尝到了这种教学法的甜头。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适时运用这种教学法,效果良好。比如,在《电路出故障了》这课中,我首先出示了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其次出示了一个故障电路,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让学生思考:是不是出故障了、什么地方出故障了、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最后学生分组实验。如果学生有了这种寻找知识的办法,将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知道到哪儿去寻找知识,就能知道在众多的知识中,怎样挑选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知道用这些知识可以干什么,知道怎么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亲身体验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获得的关于这些问题的结论。

五、运用好工具,提高课堂效率

修订后的课本中有各种形式的概念图和图表,如,魏恩图、网状图、气泡图、柱状图,还有科学画,运用好这些图表为学生学好科学有很大帮助,不仅能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同时还可以描述概念。比如,时间和影长、时间和温度,用柱状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他们的关系。其次,科学图画很适合小学生分享信息。通过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通过图画线条记录观察的特点,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六、作为一名从事科学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

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及时从“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生长素结合蛋白下一篇:龙门二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