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整合农村医疗资源论文

2022-04-26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三大部分)在现阶段的主要形式。本文将就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运行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入手进行相关研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科学整合农村医疗资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整合农村医疗资源论文 篇1:

建立农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农民健康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保障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以及农村医疗机构萎缩等,农民群众存在“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对济南市建立农民健康保障体系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卫生; 健康保障体系; 实践; 探索

[

农民健康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民健康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保障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以及农村医疗机构萎缩等,农民群众存在“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这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课题之下,济南市卫生局结合实际,就如何建立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健全农民健康保障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面临的困难

1.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不健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只有整体协调运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县乡村三级的卫生组织关系松散,协调性差,综合性服务功能和网络功能减弱,影响了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的提供。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乡镇卫生院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据调查,济南市75所乡镇卫生院中,卫生技术人员人均业务收入在5万元以上,房产、设备、人员状况、服务功能能满足农民就医需求,承担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任务,医疗工作能够正常运转的(一类)仅有18所(占24%)。

2.基础设施条件差,高素质卫生人员匮乏。全市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18.6万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1.8万平方米。在17所三类乡镇卫生院中,平均危房面积占业务用房面积的37.48%。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设备,无法开展检查和简单手术。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水平较低,全市乡镇卫生院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96人,只占卫生技术人员的2.9%;而初级职称的2422人,占72.3%。从学历构成上看,具有大本学历的只占3.2%;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了73.2%,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3.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合作医疗曾惠及多数农村居民,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但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合作医疗几尽瘫痪。2003年1月,我国政府再次推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试点情况表明,新农合制度对于缓解农民医疗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进一步完善。

4.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存在“剪刀差”。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在医疗保障体系方式上,表现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实行内容有别的两套制度。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20%的人口享受着80%的卫生资源,其余80%的人口享受着20%的卫生资源,绝大多数人口主要是农民被排除在正常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外。这种保障权利分配的地域不平衡性导致了广大农民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中。

5.人们在观念上还存在一定障碍。农民或农户作为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需求主体,其需求状况,即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是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还需进一步增强;农民就医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政府主导公共卫生的观念亟待确立,政府的诚信度还须强化。

二、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的主要实践

为着力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十大惠民行动”,其中惠民医疗行动就是根据济南市实际提出的切实可行的举措。济南市卫生局本着全面奔小康,健康是关键,卫生应先行,农村是重点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准确把握,着力实干;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卫生先行,健康保障”的农村卫生工作思路,以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一)加强供方组织建设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先后投资3.3亿元,建成市县两级疾病控制中心7个,新建传染病医院3个,传染病区20处。其中市财政投资6657万元建成现代化疾控中心和“120”调度指挥中心,投资2.3亿元迁建市传染病医院。全市设立511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强化疫情报告网络化建设,提高了预警能力。

2.大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构筑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平台。本着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方针,济南市开始了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工程。2006年,在全面规划7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了经济条件较好的章丘市和条件较差的商河县进行乡镇卫生院建设试点,取得经验后,2007年将全面完成其他县区30个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改造任务。

在加强乡、村卫生机构硬件建设的同时,明确和规范县、乡、村卫生机构的功能,在强化县级医疗机构建设的基础上,理顺管理体制,尽快完成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工作。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改造,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构建起以村卫生室为网底、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县医院为网头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担负起保障农民群众健康的职责。

3.加大卫生支农力度,实现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制定了《关于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到农村卫生机构累计服务一年的政策规定。实施“万名城市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开展集中对口支援活动,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转移,提高受援单位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坚持城市卫生反哺农村的做法,创新性地提出由城市医疗机构承办乡镇卫生院试点,市中心医院、市三院、市中医医院分别与商河县政府签订协议,承办了三所卫生院。商河县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市政府投入200万元,三家承办医院共投入350万元,进行基础建设、设备更新和人员培训。另外,还与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联合发起“百名拔尖人才支援农村”活动,引领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自觉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提升服务技能,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可信度。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实现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快速转移的重要方式,是新时期卫生支农的有效举措。

(二)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济南市把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保障农民健康,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11月开始在平阴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认真贯彻“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技术事宜,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规范管理、确保安全”的四项原则,推动了试点工作迅速开展。到目前为止,参合农民达到309.92万人,参合率为96.27%。试点情况表明,新农合制度对于缓解农民医疗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济南市政府将推进新农合制度纳入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措施,各县(市)区积极落实配套资金,规范运作程序。2003—2005年,各级财政每年为每位参合农民补助10元,2006年为30元,2007年增加到40元。而农民个人缴费10元标准保持不变,让参合农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参合农民对新农合补偿以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费用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完善大病医疗救助体系。

依靠政府拨款、福彩公益金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渠道筹资,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和困难优抚对象等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制度。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由参合农民享受相关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医疗负担仍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救助。未开展新农合的,由所在县(市)区按照救助标准给予救助。积极探索引入商业保险进行农村大病救助工作,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机制。为进一步拓宽救助渠道,市卫生局与济南慈善总会等单位还在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联合建立了慈善医院,对贫困群众开展医疗救助,解决其基本医疗问题。

济南市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农民健康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良性运行,以及医疗救助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农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健全。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初步得到改观。

三、问题思考

建立农村卫生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建立农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关键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比重,切实扭转城乡卫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通过重点卫生院建设以及乡村一体化管理,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但还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农村卫生的基础条件还相对比较薄弱,应当继续实行倾斜的财政政策,切实加强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条件。

2.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管理条例》,严格执行农村卫生从业人员准入制度,鼓励乡村医生通过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或者执业医师资格,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规划,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教育,定向为农村培养适用的全科医学人才。有计划地选派医务人员到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3.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未来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初级形态,目前,试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但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应认真总结经验,完善规范管理办法,探索稳定的筹资机制,制定科学的补偿方案。要加快立法,改变目前新农合制度建设中无法可依的局面。

4.坚持城市卫生反哺农村。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总结推广城市医疗机构承办乡镇卫生院的做法,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快速转移,实现双赢效果。建立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互动机制,使城市支援的成果需要转化为农村受援单位的发展能力。每年安排一定数量城市医院的专业人员下乡驻点、巡回医疗、义诊咨询,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具体问题,提高乡镇卫生院防病治病能力,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

(本文作者:山东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山东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刘学侠

作者:贾宸浩 肖金明

科学整合农村医疗资源论文 篇2:

浅谈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问题

[摘 要]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三大部分)在现阶段的主要形式。本文将就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运行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入手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合作医疗机制问题;解决问题对策

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三大部分)在现阶段的主要形式。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指以农村居民为对象,由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医疗预防保健基金并按一定的比例补偿的各种形式的医疗保健制,而本文将就农村合作医疗机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问题

林淑周提出: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她认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单凭“看不见”的手不可能有效解决农村医疗保障中的市场失灵、消费不足或过度,以及效率损失的问题[1]。

笔者认为:农村医疗改革面对市场经济多元治理的趋势,市场、政府在医疗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便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出现农村医疗合作运行机制问题的原因

市场、政府在医疗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出现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 这些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不能将不付费者从这种服务的利益中排除出去,容易产生”免费搭便车”的现象,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不充分提供相应的信息,出现公共医疗卫生领域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这个领域充满着”市场失灵”,所以医疗卫生事业想通过市场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困难的。

其二,保障制度的缺失。改革开放到2002年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走向衰落、解体。20世纪80年代,政府对合作医疗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从1979—1989年,中央政府几乎未出台任何关于合作医疗的专门性文件。因而改革开放到2002年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走向衰落、解体。

其三,乡村医疗机构许多变成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从而导致医疗费用上涨。从1985年以来,以私人和私人合伙制形式开业的村级卫生院一直维持在50%左右,即使是集体办的许多村级卫生室也被私人承包。在激励结构发生变化之后,供方诱导下的过度消费问题以及不主动降低医药成本问题,在乡村的医疗机构普遍存在,许多乡村医疗机构变成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从而导致医疗费用的上涨。

所以,即使农村合作医疗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但在具体的运行机制中,依然会出现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问题。

三、解决农村医疗合作运行机制问题的对策

潘寄青认为我国对农村医疗应采取“计划与市场并行”的运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借助市场力量,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来,另一方面可以规避医疗卫生机构过分商业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出现;[2]

笔者则认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政府应当处主导地位,并应强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政府主导,可以保证筹资的稳定性。以政府作为后盾,显然是有着坚实的经济实力和政策保障,这样运行的新农村合作医疗自然稳定性较强。

其次,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可以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设计,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可以带来更可观的惠民效益。

再次,从非政府角度来说,我国非政府组织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非政府组织对市场失灵都具有弥补性,且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整合。由于非政府组织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且非政府组织可以弥补政府的效率低下,非政府组织的广泛性也会对政府部门形成监督,有效推动政府自身建设。

注释:

[1]林淑周.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原因及启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潘寄青、苏超、汪宗林.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角度对我国农村医疗改革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林淑周.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原因及启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李立清、李燕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年第1期.

[3]潘寄青、苏超、汪宗林.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角度对我国农村医疗改革的思考[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王文娟、王凌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夯实“三农”发展基础[J].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

[5]黄靖.非政府组织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医疗卫生供给为研究领域[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6]秦颖.论公共产品的本质-兼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局限性[J].经济学家.2006年3月.

[7]吴立武.公、私产品界定标准局限性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3月.

[8]陈凤舟.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9]白瑞峰.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J].西北大学.2010年.

作者:杨旦

科学整合农村医疗资源论文 篇3:

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摘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关系到农民的健康权利,进而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发展。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作用。但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河北省四个典型案例的剖析,提出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保证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平衡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卫生保障作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生命质量提高、生存和生活发展的基本前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民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唐侠,2011)。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民网,2002)。近年来,国家也一直重视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发展。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新华网,2011),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作用。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也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已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杨晓玲,2011)。但是,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社会满意度低、保障水平低、宣传过于流于形式、登记及报销程序过于繁琐等等。

一、案例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四个典型案例的剖析,重点分析四类特殊人群目前所面临的参合问题:以廊坊市广阳区为例的“城市辖区中的农民参合问题”;以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民参合问题”;以“青县模式”为典型代表的“‘新农合’发展较好地区的农民参合问题”;以保定市8县为例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农民参合问题”。

(一)城市辖区中的农民参合问题——以廊坊市广阳区为例

1.广阳区概况及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广阳区成立于2000年10月,面积3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7万亩,辖四个乡镇、四个街办处,是廊坊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案例选取万庄镇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肖家务、艾各庄、墨其营、倘户营四个村街进行入户调查。从被调查村街及人口年龄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2)可以看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较少,占总人口的50%,这与当地的区位条件有关;被调查村街人口的年龄分布以15~49岁者居多,说明当地青壮年人数多,接受新知识、新信息较容易,若对当地进行新农合的广泛深入宣传,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率。

2.广阳区卫生资源总体情况统计。全区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421个,其中区属卫生医疗机构11个,个体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183所,村卫生室228个。现有公办医疗机构情况:办公医疗用房建筑面积2.27085万平方米,干部职工549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32人,床位348张。广阳区现有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基本符合要求。从病床数量看,千人拥有病床数为0.69张,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医务人员数量看,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0.80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广阳区农村卫生室基本情况看(见表-3),卫生室数量与村街个数基本一致,这能保证每个村街农民及时就医看病;但卫生室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少,这说明农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这也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3.农民对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及相关分析。(1)广阳区农户参与新农合的意愿分析。在广阳区未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多数农民不了解、仅有少数人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听说过的情况下,在接受调查的1394户、5672人中,持欢迎态度,认为这是一项利民措施,愿意参加的有2991人,占调查总数的52.73%;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常年也不会得病,或对基层政府和村街不信任而不愿意参加的有1032人,占调查总数的18.19%;持观望态度,别人参加也参加,多数人不参加也不参加的有1176人,占调查总数的20.74%;不知道或作不了主的有473人,占调查总数的8.34%。调查发现,家中有老人和低龄儿童的家庭愿意参加,家庭成员以青壮年为主的家庭不愿意参加;家中有病人的家庭愿意参加,家庭成员均很健康的家庭不愿意参加;经济条件较好的愿意参加,经济条件不好的不愿意参加。(2)影响广阳区农户参与新农合的原因分析。通过对表示不愿意和持观望态度的农民进一步调查发现,不愿参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合作医疗或政府部门办事信不过。其中,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怕自己所交的钱被挤占、挪用或者乱花掉。第二,担心报销手续太麻烦,交钱容易报销难。在座谈中,许多农民反映,交钱时说得好,到报销时要到处找人求人,到好几个地方跑手续,可能最后报销到的钱还不够支付车钱,等等。第三,怕看病办手续麻烦,怕医生开大处方、人情方、吃回扣,到时报销得到的钱还不如多化的冤枉钱多。第四,认为家人身体部很健康,家庭经济不是很好,不想花冤枉钱。第五,认为定的报销标准太高,报销比例太低,不合算。

(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民参合问题——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

1.青龙满族自治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况及数据来源情况。青龙满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处燕山余脉,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总人口52.9484万人,农业人口48.7126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为92%;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34.3583万人,参合率为75.16%。本案例选取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双山子乡、茨榆山乡、大巫岚乡的10个村的农户进行了典型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达83.3%(见表-4)。

2.青龙满族自治县“新农合”制度的运行状况。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县,青龙县城有4所卫生机构、25所乡镇卫生院、645所村级卫生室作为定点机构。青龙满族自治县的补偿标准按照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优惠条件执行,即国家、省、市、县财政为农民每人每年补贴40元,农民只需每人每年缴纳10元(其中三残人士、低保户和退伍军人的每人10元钱全部由国家补偿)。该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以县(市、区)为单位统筹,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统筹机制;由卫生部门经办、财政部门审核、代理银行支付的结算办法和基金审计、公示制度。同时,按照大病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的补偿原则,实行了参合农民在本县(市、区)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现场结算补偿费用的办法;形成了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等方面的规范,建立了与新农合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医疗救助制度。

3.农民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及相关分析。(1)青龙满族自治县参加新农合的意愿分析。青龙县作为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从上级领导到具体负责新型农村医疗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渠道广泛宣传,号召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真正让百姓在这一惠民政策中得到实惠。从调查结果来看,接受调查的100户已经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中:持欢迎态度,认为这是一件利民措施,愿意积极主动参加的有84户,占调查总数的84%;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常年也不会得病,或对基层政府和村街不信任最初不愿意参加,后经别人动员参加的有9户,占调查总数的9%;完全出于从众心理而参加的有7户,占调查总数的7%。(2)影响青龙满族自治县新农合发展的原因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影响青龙满族自治县新农合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筹资难度大、成本高。由于当地经济比较落后,加之财政困难,所以在保证“新农合”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问题上存在一定难度。青龙县卫生局有关人员提出,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用于门诊消费的家庭账户基金,数额小、涉及面广,又需进行身份识别,管理难度大,惠农力度小,群众意见较大。二是农民在县级以上医院就医负担过重。调查结果显示,53%的农民就医首选乡镇医疗机构,其次是县级医疗机构占40%,首选市级医疗机构的仅占7%。究其原因,目前县级以上医院不受《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的限制,“参合”农民患重病到大医院治疗,很多药物都不在用药目录之内,按政策规定不予补偿,这就加大了农民医疗费用支出。

(三)“新农合”发展较好地区农民的参合问题—一“青县模式”

1.青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现状。青县位于冀东平原东部,东临渤海,北依京津,南接沧州。2005年1月1日,青县正式推广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青县28.6万余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87.4%,基金使用率91%,参加农民就医比上年增加2.3万余人次,增长46%,在2006年的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考核验收中,青县名列第一;2007年,30.5万余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92.19%,并荣获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青县以其由“门诊报销+住院报销+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构成的特殊医疗模式,被河北省命名为“青县模式”,并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案设计的基本框架在全省推广。目前,全县村庄参合率已达到95%。

2.“青县模式”的创新性分析。青县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中,通过制度创新发展成为具有青县特色的,同时能在全国普及推广的“青县模式”(李庄园,2009)。其创新点有以下六个方面。(1)起付点和报销比例的调整。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参合农民凭新农合医疗证住院就医,可按比例报销医疗费用,县乡医疗机构报销35%,县外30%;乡级报销起付点为300元,县级500元,县外1000元。而在青县,报销起付点相应下调,县级降为200元,乡级降至50元,县外降到800元。新农合报销比例随之上调,乡级医疗机构提至55%,县级升到45%,县外提到40%。青县下调起付点,上调报销比例,无疑是想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益处,降低农民的医疗负担,缓解农民就医压力。(2)拓宽补偿范围。青县合作医疗补偿由原来的“门诊+住院报销”模式(凡参合患者在该镇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室就医,药费自付,治疗费、服务费由合医门诊基金全额补偿)调整为“门诊+住院报销+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模式,癌症、尿毒症等10种慢性病门诊治疗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3)农民就医的自主选择。在青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使用合作医疗证看门诊、住院,全县通用,哪个定点的村卫生室或医院、卫生院都行,县内的医院、卫生院都是合作医疗定点单位,这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青县模式”的独特之处。农民就医自主选择的实施有利于乡医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正常业务竞争。(4)加大资金管理力度。青县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加大对资金的管理力度。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之日起,青县政府就成立了药品和收费管理、医疗救治管理、基金管理3个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了药品招标采购、辅助检查互认等制度,变着法儿让农民少花钱、看好病。(5)报销手续简约化。青县对报销手续进行删繁就简,各个定点医院、卫生院都设立了即报处,参合患者一住院,就会领到一张“明白纸”,告知办理手续,只要手续全,10分钟就能办妥。(6)基层医疗资源的综合利用。青县为缓解医疗接诊压力,平衡县乡医疗机构因就医环境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很快对全县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定向整合:11所乡镇卫生院和8所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年内全部达到河北省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要求,70%的村每村建成一所标准化卫生室。

(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农民参合问题——以保定市8县为例

1.保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概况及数据来源情况。保定市“新农合”试点工作启动于2005年。2005年1月1日,涞源县作为河北省第二批“新农合”试点县之一正式启动;2006年1月,涿州市、定州市、望都县3县(市)“新农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07年4月1日,全市22个县(市)“新农合”试点报名工作已全部展开。本案例选取河北省保定市所辖8县(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农民参合意愿的差异性(朱亚男,2008)。在样本点的选择过程中,将保定市所辖22个县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地区生产总值”两个指标进行排序,以其平均水平作为标准进行分类,从符合双重标准的县(市)中选取经济发展较好的高碑店、徐水、满城、定兴4县(市)以及经济水平相对较差的涞水、易县、顺平、唐县4县进行比较研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问卷有效率达97.5%(问卷调查分布情况见表-5)。

2.农民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及相关分析。对农民参合意愿的统计(见表-6)显示,两类地区的参合率相差较大,经济较好地区为72.27%,较差地区反而偏高,为85.22%。这一结论似乎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出入,但从根本上讲,这种差异还是由经济因素所导致的。经济较好地区不参合人群中,有11人参加了其他健康保险,另有9人为非农户口,不具备参合条件,这样算来,应纳入计算参合率公式的总人数为99人,实际计算参合率可达86.87%,还略高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问及明年的参合意愿时。经济发展较好地区有13人表示“不确定”,参合率仅达到61.35%;经济相对较差地区表示不再继续参合的人数由17人增加到40人,上升了20个百分点,此外还有4人表示“不确定”,这使得参合率降至61.74%,与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基本持平。

在考察“新农合”制度的运行效果时,笔者对现行“新农合”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归纳,包括以下6个方面:服务质量较差、报销结果不能达到农民的心理预期、可信度不高、缴费金额过高、报销手续复杂以及必须在医疗定点单位就医(见表-7)。其中,在经济较好的4个县中,有33.61%的被调查者认为“新农合”政策本身的“可信度不高”,此结果印证了前文关于“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农民对于政府宣传不信任”的结论;在经济较差的4县中,“缴费金额过高”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3.91%,这可能与此次的调查对象均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关,一般来讲,这部分人群的经济实力较弱,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因素对于中老年人做出“新农合”选择的影响更为明显。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第一,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如制定基本药物目录并规定目录外用药比例,制定基本诊疗项目、规范及基本设施标准,目录外用药、特殊检查、转诊等事前审批,药品集中统一采购、配送等制度;物价部门加强管理,付费方式合理组合(单病种+服务单元收费);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制定账目公开、公示、监督、审计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以及农民看病、报销等签字制度。

第二。参保农民的管理。农民以户为单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规定的金额缴费,核发合作医疗保健卡。农民缺乏医学知识,医疗消费带有盲目性和被动性,有被医疗机构诱导需求、过度利用卫生服务的可能。这一特点决定了要由医保管理机构代表农民利益,与医疗机构协调,使之获得适宜的卫生服务。

第三,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管理。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管理重点在于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既要防止出现基金不合理使用或被挪用、浪费甚至贪污等现象,又要方便参保农民使用。管理的手段在于运用规章制度,要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和基金会计制度,明确报账程序,严格专项审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管理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宋艳,2009)。

(二)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建立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到位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素质较高的卫生服务队伍,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前提和保障。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择优选择定点服务机构,与其签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医疗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在实施中加强监管,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服务行为,建立技术操作规程。定点医疗卫生机构要遵守合作医疗管理规定,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医疗费用,保障医疗安全(李庄园,2009)。

(三)保证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平衡

首先,合理确定支付范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基本医疗,分担大病经济风险,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由于合作医疗基金有限,为使有限的基金发挥最大效益,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同时,必须制定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基本检查项目、合作医疗不予报免项目等相关规定,对合作医疗的支付范围加以限定。

其次,合理确定补偿比例、起付点和封顶线。合作医疗基金补偿的重点应放在大额医疗费用和住院补偿。补偿比例要根据筹集资金总量,本着“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一般认为,补偿比例应在20%~80%之间确定,低于20%合作医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超80%可能导致卫生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要坚决杜绝医疗费用全报全免的不科学做法。具体补偿比例应遵循医疗费用花费越多,补偿比例越高的原则确定,以体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互助共济的特点(母晓萌,2010)。

[责任编辑:汤伟山]

作者:陶佩君 李健宏 郝换换 陈曦 袁伟民

上一篇:环境应急监测仪器管理论文下一篇:知识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