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学教学之我见

2022-08-20

第一篇:农村科学教学之我见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我见

科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探索问题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其独特的功能。学生实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完成探究,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实验一般是2至4名学生组成一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的实验。这类实验一般以测量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实验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科学规律,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操做,提高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目前,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它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实验室的建设方面

科学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必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里完成的。但是目前的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由于资金短缺,许多仪器、药品并不齐全,导致部分实验在实验室内无法完成,开出率较低。

2、教师自身方面

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过程越来越科学化,实验化,这就需要增加一批稳定的专业化科学教师队伍。但大多是原来没接触过自然科学教学的老师来接任科学课,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对科学课程不够重视,认为科学课不是必考科目,不重要。安排一些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担任科学课程。这部分老师大部分没有实践经验,有很多实验连自己都不会做,更不用说教会学生做实验,实验教学成为一大难题。

3、学生方面

有的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实验,到实际操作时,就形成盲目混乱的局面。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特别是农村学校班级中的后进生较多,这些学生不仅成绩较差,而且动手能力较差,对实验根本不感兴趣,实验过程也不能及时完成;成绩较好的且热爱科学实验的学生,对于一般的仪器、仪表和基本操作比较熟悉,实验时觉得太轻松,太浪费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得不到进一步提高,阻碍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材料,上好每一节科学实验课。自我担任科学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几年的工作中对农村小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了一定认识。下面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实验材料。

虽然我们有实验仪器,但不是什么都有,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如上《土壤里有什么》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各自准备新鲜土壤,里面还有活生生的动植物,非常便于观察。再如上《电磁铁》一课时,由于学校库存的材料有限,我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的机会,于是我先向学生讲解制作电磁铁所要用到的材料,然后让学生找来有绝缘层的导线、铁钉、电池和大头针,让学生按照课本介绍进行制作电磁铁。由于有了可做实验的材料,学生就能“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二、、自制教具、学具促进实验教学。

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如果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做不成功,都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到实验结果,农村小学大部分的实验仪器和教具欠缺,有些花钱买都买不到。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改,有些仪器也用不上,使我们的大部分实验无法开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率,我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且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

三、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农村学校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具有城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教学资源。 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晴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学生可随时观察到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地形地貌,采集到一些矿物和岩石标本。并且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于城市学生,我们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某些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更胜于城市学生。如:《植物的身体》、《水流有力量》等教学内容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讲解时就比较容易。

四、课前精心准备,课堂运用自如。

实验课与其它课不一样,有些课可以拿着教本、教案就去上,但上实验课如果不经过精心准备上起来师生都将会很吃力。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熟悉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掌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节课所要用的各种仪器,对所做的实验提前做一次,检验仪器的好坏。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的实验课时,我通过检验,发现有些器材已经老化,连成电路不通电。我就把坏了的器材更换,再把所需的好的实验器材(灯泡、电池、导线)摆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学生做实验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成功率。整堂课显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五、改革旧的教学方法。 要充分地让学生“玩”,不要怕“乱”。所谓“充分地玩”,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材料和充分的时间观察、实验。这样,学生才能观察得细致,实验才有兴趣,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启蒙的目的。如我在上《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那节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足够的材料,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使用显微镜观察。有些小组先调好显微镜先观察到,觉得很惊奇,还没观察到的小组就很着急地去找我。我一个人也忙不过来,就叫已经观察到的小组去帮助还没观察到的小组,还没观察到的小组先去已经观察到的小组看看。但是,教师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学生玩疯了。实验时教师要随时巡视,总结时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师生共同总结。这样课堂就不再是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进行实验后,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

实践证明,以上做法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小学要上好科学课,必须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一定能实现科学教学目标。

堰湖学校:邓正国

2013年6月20日

第二篇: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一、农村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陷入一种困境。许多初中生在4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要不是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要不是词不达意,偏离中心,更有甚者,语不成句,错字连篇。笔者作为语文老师,为此现象深感揪心与痛心。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与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态度、习惯有很大关系。

(一)重视不够

其一,重知轻文。具体表现为作文课时安排不足,一般是每两周一次大作文,而两周语文实际授课时间一般在12~14节,作文只占两节,即使这个不当的比例,大多数教师甚至不安排作文的课内时间,把作文一律放到课外去完成。

其二,计划落空。学校每学期都强调制订教学计划,而作文教学计划制订率极低,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无计划的工作带来作文教学的随意性,想到什么就叫学生写什么,缺乏序列,简单重复,高耗低效。

其三,要求不严。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某校教务处检查教师教案书写情况,语文组十几位教师,竟没有一人有作文教案!绝没有哪位校长说可以不写作文教案,但语文教师客观上不严格要求自己就意味着让作文教学放任自流。这种现象,就是从根本上不重视作文教学的表现,认为作文多一篇少一篇没关系,不如用时间抓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实在。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教研组长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大家都是彼此彼此。

(二)、素质不高

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不高,除了农村孩子本身先天不足的语言环境影响外,首先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教师本身写作素质的低下。一个语文教师,教了十年几十年的语文,讲台上不止千遍万遍慷慨陈词:作文的构思方法、文章的写作技巧、谋篇布局的绝招,而自己却从来未见一篇像样的文章变成铅字登上“大雅之堂”。只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实践来验证,又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其次是“师傅”功夫不过硬,因而作文教学华而不实。按通常要求,大作文是间周一次,每学期一般八篇左右。可某校从开学到期中已是两月有余,大多数班级的作文次数只有两次,一些班级教师甚至都没批改。大家都在猛赶教学进度,集中精力上新课,冷落了作文训练。连数量都不足,何谈提高质量?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等,似乎在全力地要求学生进入作文角色,但光打雷不下雨,只有布置没有督促检查和具体规范的指导,摆花架子。

(三)、指导不力

一是作文之前的指导不力,致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布置作文,全凭教师心血来潮“例行公事”,在黑板上写个题目,交代什么时候交,然后扬长而去。学生没有思想准备,材料不足,要么没写,要么胡写,能在规定时间内交卷者为数不多,勉强能写出来者,也是质量不高。这种毫无准备的作文训练方式,其结果是,让我们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胡言乱语、煮了一锅又一锅的夹生饭,读了十几年书,同一类文体还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作文之前的具体辅导是指导学生写好文章很关键的一环,而有的教师以具体指导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为名,懒得具体指导或者说教师本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指导,布置文题之后,连自己心中对文题也把握不准,学生就更不用说了。这种“放羊式”的作文教学法,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

二是作文之后的讲评也跟不上,评语千篇一律,言不由衷,“中心明确,内容欠具体、语句不大通顺”之类的空洞评语随处可见,学生看后不得要领。先生惑之不解,学生从何解惑?

上述三种问题必然带来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三少”、“三多”:具有真情实感、有血有肉、文情并茂的少,层次清晰、语意流畅、词句通达的少,标点正确、无错别字、书写端正的少;随意编造、无病呻吟、单薄平淡的多,层次不清、语意不顺、词句不当的多,标点混乱、错别

字连篇、书写潦草的多。

二、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质量

我认为,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在教师,笔者认为应选择以下三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1.强化目标管理,克服随意性。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大多处于劣控和失控的状态之中,必须强化目标管理,即以教研组为单位,以科任教师为载体,对全校的作文训练制订严格统一的规定,从思想认识、数量规定、指导措施、批改要求、讲评方法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宏观控制,微观处理。

作文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常常导致作文教学处在一种混沌状态之中。因此教研组在制订教研计划时,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能力训练的要求,作出作文教学在质和量上的具体统一的要求。具体操作可从教师的思想认识、数量规定、指导措施、教学详细批改要求、讲评方法等方面,用量化管理的方法,限定内容、时间、数量,全体语文教师讨论一致通过后,坚决实施,不能打折扣。期中监督检查,期末追踪查询。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作文指导计划,并另设作文教案本。长期如此控制,就会在本校乃至本地区形成序列化、规范化,使作文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2.强化环境管理,克服封闭性。与城市学校相比,由于历史的原因,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还比较落后,农村中学绝大多数缺乏应有的作文训练环境,家庭无报刊杂志可看,学校无图书室阅览室,或者有数量也是少得可怜。再加上近乎空白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长期处在贫血的文化氛围中。这种先天不足的语文环境,势必使学生严重地营养不良,两耳难闻窗外事,写作源泉枯竭,写作热情窒息。因此,必须对现有的作文教学环境强化管理。

强化环境管理,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创造一种宽松、开放的作文环境,学生一旦进入这个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就自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情不自禁地投入作文学习,主动地“找米下锅”,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解除写作兴趣不浓、把写作当成负担这个包袱。具体操作时,建议

一、二年级作文开放,三年级作文收拢。所谓

一、二年级开放,意思是

一、二年级时,每次布置作文,先让学生搜集整理借鉴各种有关的写作材料,一周后再叫学生交作文本。克服长期以来那种把学生封闭在四堵墙的教室里,死限学生在短短的两节课时间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乱煮“夹生饭”的做法。所谓三年级收拢,有它特定的含义。因为我们的学生都要面临应试的检验,有了

一、二年级的充分准备,到了三年级,应该说是厚积薄发的阶段。作文教学特别是课堂作文,特别需要制造一种竞争环境,时间就是分数,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快速成篇,组与组比、人与人比,甚至班与班比,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利用小黑板公布结果,不断激励竞争机制。此外,还可以和学生商量,规定毕业班(可以推广到非毕业班)学生每人每周抄写两篇作文,各种文体、各种结构方式兼顾,并推选两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负责轮流检查、登记、公布,始终营造作文氛围,让作文时时印在学生的心中。通过一系列手段,强化作文环境管理,保证作文这半壁江山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积累素材,夯实基础

初上讲台的初中语文老师可能都抱怨过,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记事如记流水帐,写人如写同一人。更代写职称论文有甚者,篇幅不够,内容干瘪,每次草草几句就应付了事。就其原因我认为是初中学生的经历太少,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初一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文素材的积累尤其重要。

(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有如活水源头,泉涌不止。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

流个不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味,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蕴。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留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点滴,产生共鸣。

(二) 用教材作为写作范例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的,可以说是提炼后的精华。这些文章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凭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务必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材,用好教材,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概括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作文素材,提供写作的范例,做到学以致用。

(三)指导学生正确的素材积累方法

(1)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写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一喜一悲;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流行与凡俗等。只要是能够触动心灵,无论是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间接经验就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课内课外阅读的书报杂志;看到的电影电视节目;还要听别人讲许多故事等。

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用心记,用心思考;第二,用笔勾画、用笔记。在这两种方法中,用心记、用心思考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还是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都应尽力地用心把它记住;用笔勾画或作笔记是辅助的积累方法。用笔记只能够作为临时之便,用笔记录过后仍然需要用心去记。只有储存在自己大脑里的才真正属于自己的,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活动中运用自如。

(2)指导学生归纳梳理素材的方法

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便于在写作时运用自如。对素材进行归纳梳理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分类。对素材进行分类的标准很多,如:写景的、写人的、写事的等。可以让学生根据他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教师只需加以简单的指导就可以,比如,外貌、心理、神态、肖像、动作等可以归纳为写人类;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等归为写事类等。

(3)指导学生加工整合素材的方法

归纳梳理好的素材,还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比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来论证开拓创业,又可以用来论证敢于实践,还可以用来论证不断求索。只要勤于动脑,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些典型素材进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会发现,许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

(4)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素材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把已有的素材原封不动地抄写到文章中来,这样写是无法与自己想要表的内容连接上的,更不会写出不出好文章。因此,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素材。其方法主要有:

1、将原本比较复杂的、比较长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叙述,加以压缩;

2、对原来比较简短的素材加以扩展,使之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3、结合所需要表述的观点对所选用的素材加以分析,让文章的材料和观点结合得更加紧密等。其原则就是根据文章的主旨和材料的性质来予以选择使用。

总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们才会有有选择的使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朱熹也说过:“问

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

第三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的经历所感所得,简单探讨了如何利用农村现有条件,因材施教, 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农村小学作文能力培养因地制宜

受一些历史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一直是教学的“老大难”。那么,如何针对农村小学作文主体的特点及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按照《课标》要求,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呢?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等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农村孩子有自己特别的生活场景,有城里小孩所没有的生活经验。比如田间劳作、煮饭、喂猪、放牛、带弟妹、做红薯窑、捉鱼等经历,都可以成为他们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引导的真心,相信农村孩子可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因此,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激活思维,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来加深写作兴趣。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兴趣和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想象的兴趣浓厚。现在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小学生在做作文时应该多发挥想象力,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象力应该贯穿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也就建立不起对写作的兴趣。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主要是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如要求学生对“未来——”进行想象,写一篇习作。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更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其他的就十分抽象,

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知识面更是狭窄,不知写什么好。其实这些想象都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勤观察,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设想一下,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它的空间过于狭小,能不能想象未来会同时拥有地下或空中操场,用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该有多大呀!浓厚的兴趣是写好作文的直接动力。兴趣来源于对作文的认识,产生于良好的写作心境,孕育在成功后积极情绪的体验中。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入手, 使学生把写作视作“为生活而写”、“为未来而写”、“为兴趣而写”的趣事、乐事,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学习写作。

二、结合农村现实,积累材料,丰富文库,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农村的学生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知识积累和视角的宽阔方面相对城市学生本来就有不足,因此,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象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利用农村特色,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眼界。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当然,这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经常,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丰富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内在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

读是写作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从生活、阅读两方面引导学生去搜集积累习作素材。只要长期坚持,必然会收获所期待的效果。

三、积极发掘农村所潜在的优势,扬长避短,感悟自然,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努力打开作文新局面。农村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可是,当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或虽感到美,却又写不出来。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多,孩子们往往求大,忽略了身边值得关注的小事,所以,也造成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情况。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本是死的,有限的那点课外资料也是死的,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大自然说话,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说话,让我们熟悉的农家生活变成我们的活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出发,不管是城市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条件,还是农村纯自然和原生态的潜在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引导得当,都能实现写作的真正意图,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我们的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日益变化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可利用的方式主要有:

1、低年级学生以感受自然风光为主。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成长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习作无真情实感。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槐花的幽幽清香,可以看到庄稼生根、发芽、开

花、结果,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可以捉到知了、蚂蚱。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家乡之美。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受美之乐,六七岁的孩子模仿性和好奇心都很强,这对积极培养他们从说到写的兴趣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2、中年级的学生以讴歌礼赞家乡为主。三四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阶段,它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是为高年级的命题作文搭桥铺路。为了搞好这个“过渡”,因此这个阶段要对学生进行片段训练,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情趣、现实生活等将命题作文改为半命题作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参观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果园绿带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或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或从门前路的变化说起,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3、高年级学生以感悟农家的民风民情为主。在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淳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并赞之于笔端。“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在教师的

点拨指导下,习作将不再是“干瘪”的了,而会变得很“饱满”! 因此,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辽阔的农村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就会展现出来,农村小学生写作内容就更丰富了。

由于农村小学生相对城镇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镇学生相比,视野小,可供阅读的书藉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作文雷同与重复化虚假作文,内容不具体。比如三言两语,陈词滥调,这在小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因此,很多情况下,他们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那么,在这个现实前提下,教师的作文指导作用是巨大的,对生活在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学生而言,教师的指导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语文知识特别是作文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的,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以上所述几方面的能力,才能慢慢见效,让农村的小学生也能喜欢写作文,能写出好作文。总之,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联系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总结经验,探求新教法,让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写出创意,写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资料

1、教之初---启蒙教育网

2、小学课堂在线

3、《语文课程标准》

第四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时候,我最怕做的一件事就是写作文,我常常为了一篇作文而翻遍家中所有的作文书和好词、好句摘抄本,但还是写不出一篇好作文,直到我初中时那位知识渊博的王兆康老师拿着我的一篇作文说 :“这篇作文写得不错,材料选择恰当,中心明确┈┈。”就是这么几句看似普通的话,使我的眼睛一亮,才知道写作文并不可怕,而是件有趣的事。现在也为人师的我在教学生涯中,也觉得有许多孩子正重复着我当年一样的经历,他们也常常为作文而苦恼,每每作文课时,苦思冥想,抓破头皮也写不出一篇象样的作文,针对这种现象有过相同经历的我,如何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也不再“惧怕写作文”,在此我定出我的一些小小的心得,希望在教学中当一个好向导,为孩子们做一个好的引路人。

一、撒播爱心--呵护创新的萌芽

回想自己在作文教学中,总是抱着“鼓励”为先的思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朝着自己创设新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那就是:给每个学生的每篇作文“唱”赞歌。所以在每篇习作里,我千方百计找学生的闪光点,诚恳地表示肯定、赞扬。哪有学生不为自己创造出来的闪亮闪光的东西所感动的?连我也常常被自己找到作文中的闪光点而感动,比如在一篇描写小草的习作中,也许城里孩子大多会写一些赞美小草如何如何美的作文,而我的一个学生却是这样写的:“那些可恨的小草,无时无刻地插在爸爸的菜田中,那纵横交错的根爬满了爸爸的双手。”这样的语句,也只有经历了劳作的山里孩子才有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除了完成老师规定的作文之外,每周还主动多写一篇。让我评评他们习作的优劣。这样要评改额外的相当数量的作文,我的精力与时间投入更多,但为了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我情愿,也值得。

曾记得,这群孩子读三年级时,做了一篇小作文,上交后,我还未批阅。刚好与我校的一位老师在探讨山里孩子的作文教学,这位老师随手拿来一本,翻开一看赞了起来:“呵,写得这么长,这么好。”。“长”,指作文本写了一页字,“好”字写得清楚和端正。她仔细地看完后又微微一笑,说:“可惜,是笔流水帐。”对此作文我应如何批改?用老眼光批它一个“60分?”算是给加分了。此时,我想起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观念不改变,而望学生写作能力普遍地够得上得标准,那便是缘木求鱼。”这就是告诉我们批改作文的观念也必须更新。这篇作文在我笔下却得了“85分”。不是“60分”!我是从爱护学生出发,以新的视点进行批改。我把这篇作文的好坏,该得多少分以及为什么给了85分的原因,向学生作了分析、讲评:“写作态度、字迹端正,篇幅长等”。文章的小作者叶雪灵同学看过评语和分数之后欣喜万分,同时也激起她写作的兴趣。

说来也奇怪,叶雪灵同学虽然小学毕业好几年了,但她 对写作兴致还是很高,直到今年考上高中,在全段来说她的作文水平也是名列前茅的。回想起那次“流水帐”。假如我给批个沉甸甸、冷冰冰的“60”,或写一句“你怎么记一笔流水帐”的话,也许永远也激不起她的写作激情。经过这件事后,我给作文打分从不“铁面无私”、“严

格把分”,而是“小心翼翼,”舍不得扣分,还写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评语,为每个学生的每篇作文找闪光点,唱赞歌。

二、激荡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

孩子的思维是纯朴简单的,而想象又是丰富多彩的,如一个月亮可以想象成圆盆、小船,同样也可以想象成香蕉、气球┈┈,记得在我教五年级时,我们班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野餐活动,同学都玩得挺高兴,回来后,我就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作文题目为《野餐》。在指导时,我也强调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要写真情实感。我想有这么好的材料,肯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可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接着描写野餐的经过,最后高高兴兴回来。作文显得很平坦,没有一点感人之处。经过一夜的沉思,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结症,问题好象是自己在教学中指导不当,使学生的思维没有放开想象,所以我又采取别的指导方法。

第二天,我对作文进行了讲评,再次指导学生写这次野餐活动,我采用拟题作文,一上课,我就激发学生介绍这次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事。同学非常活跃,都急着想说自己感人的事,有的说“搭灶”,有的说“烧面条的方法”,有的说“我终于吃到自己亲手做的饭”┈┈我就趁热打铁,又耍出一招,你们用什么题目好呢?这样同学们又激动地说起来,取“高兴”、取“搭灶”、取“丰盛的午餐”、“老师笑了” ┈┈。想不到,学生竞一连说了十几个题目,而且都说出自己取这个题目的理由。这次作文同学们写的特别顺,不但课堂气氛轻

松,而且写的文章也是千姿百态,富有感染力,通过这两次作文的对比,使我感触很深:

第一次是运用传统的命题方法。这就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而且教师命题的题目只有一个,学生只能以这个题目作文。这种命题作文有几个明显的弊端。其一,我们知道题目既定,就规定了这篇文章应写什么,不应写什么;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因为题目的本身已经在某些方面提出要求,这样做实际上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多向性,往往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但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一定有利。其二,题目既然老师出,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意愿而作,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讨厌、害怕、应付的心理,使作文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大负担。

第二次作文指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在教学中的尝试。由“命题作文”改为“拟题作文”,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拟题作文”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让学生“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学生就会有自己的话可写,有自己有内容可写,作文就会生动活泼、千姿百态。在作文指导中,我们教师应该设计提问方法和引导,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作文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总趋势。

三、慎下禁令――忌以死板之“箍圈”框孩子的思维

回想起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感到最懊悔的作文教学是在我教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教学写一件“我喜爱的玩具”时,我要求学生按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为了便于指导,我安排一堂指导观察玩具的作文训练课。

上课时,我就拿出一辆小汽车玩具让学生观察。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小汽车怎样?”学生说:“小汽车真漂亮”、“小汽车真可爱”┈┈。当时,我把学生说得较好的词语摘在黑板上。接着,围绕重点词语,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小汽车的可爱、特别之处。我按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先观察小汽车的外形、颜色以及使用方法等等。同时,把学生描述时出现较好的词汇一一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课堂上的观察体会写出这篇作文。

当同学们交上作文时,我发现他们的文章开头都是:“我有一辆可爱的小汽车”或“我有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大部分同学都把黑板上的词语用在自己的作文里,虽然文章都写得相当不错,但我总觉得什么地方“缺”了点东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事后我们班里最小的女同学叶华告诉我:“梅老师,我家有一个洋娃娃更漂亮,它整天都陪着我睡觉┈┈”我的心为之一颤,是啊!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喜爱的玩具,都有自己“玩”的方式,并不经同于课堂上的“小汽车”。虽然学生也按老师的思路写出了“小汽车”,但没有联系生活、拓宽眼界,无法抒发真情实感。

每每想起这堂作文指导课,我都觉得异常的懊悔。如果课前让每个学生带上一个自己喜爱的玩具,教学时,我只教给学生观察的方

法,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玩具;如果指导观察玩具时能围绕总起句,按一定顺序观察,扩大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这样就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根据个性自由发挥,也就不会出现那样千篇一律的文章了。

我曾品尝过作文教学的酸甜苦辣,也曾分享学生的忧和乐,虽然自己尽心向每个学生播撒爱心,用真情激发他们的思维,但对于我们山区来说作文教学还是难点,我们也应当从作文教学中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

第五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之我见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丰乐学区 王菊花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发展与课堂的发展融为一体,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筛选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

关键词:实验教学 评价 多元化 多样化 全面化

《科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作为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将直接影响到对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细心呵护的程度,影响到对儿童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观念、评价方法、评价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但在许多小学,实验教学评价尚未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重视。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呢?

一、评价理念正确化

树立一种正确的评价理念,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又要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评价中,不但要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更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乐于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实验评价的功能上,要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成功。在实验评价的内容上,要从单纯重视知识的评价向重视小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评价转变,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学生从处于被动评价的客体向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即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家长、教师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1、教师评价: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是教学评价的传统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

- 1234 -

上一篇:农村生活垃圾检查表下一篇: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