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论文

2022-07-0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针对农村信用社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些制度安排,不断地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整顿、规范和改革,使农村信用社多次摆脱了技术性破产的尴尬局面,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论文 篇1:

农村信用社如何确立工作导向促进科学发展

摘 要: 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如何确立各项工作的导向,促进科学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课题。本文就相关方面的问题做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工作导向 科学发展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支持“三农”工作和城乡经济发展任务的逐步落实,其自身承担的改革和经营的双重任务对农信社提出了诸多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农信社如何确立正确的工作导向,加快改革步伐,促进科学发展,更好地提升服务“三农”、服务城乡的工作水平,是农信社应当认真思考和探讨的课题,本文从多个工作导向出发,提出几点浅见,以资有利于农信社更好的发展,在支农工作和自身经营中取得新的业绩。

一、基于发展的目标,农信社应把握“发展”的主题导向,统筹谋划科学发展的路线图。

一是旗县联社应当在每年年初,对各项工作提前谋划,及早安排。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目标,统一全员思想,坚定发展信心,为全年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高效推进奠定基础。二是旗县联社党委和三权班子要严格按照分工履行职责,到位不越位,认真不推诿,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要在深入调研、严格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年度业务发展规划》,概括和阐述发展愿景、经营方针、发展环境、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确定经营目标和管理目标。倡导“合规文化”,为各项业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的指导意见》要求,将股权改造工作向纵深推进,逐步向股份制企业迈进。

二、基于发展的需要,农信社应把握“联动”的格局导向,积极争取多方支持。

在充分认识金融安全关系着经济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农村信用社更具有重要性、联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加大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牧民和企业信贷服务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有效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三、基于服务的需要,农信社应把握“创新”的机制导向,推进服务功能提升。

一是创新会议形式,促进业务发展。旗县联社应每年召开全辖信用社互检工作会议,联社领导、部室负责人及信用社主任等对全辖信用社的机关建设、业务经营、管理能力、文明服务等方面开展相互交流学习,发现亮点,查找不足。二是创新信贷产品。一方面做大做亮农户小额贷款品牌,另一方面做优小微企业授信品牌。三是创新服务方式。首先,大力发行便民卡业务。联社应与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协调沟通,依托省区联社网络平台,实现全辖金融机构与财政部门有效对接。在全辖推行“惠农一卡通”业务。其次,在全辖加大ATM机和POS机的布设力度,尤其是向农村牧区逐步拓展延伸。再次,深入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方便偏远地区群众办理取款业务,给客户提供高效、贴心和人性化的服务,使农牧民真正享受到“在家门口存取款”的便利服务。

四、基于防控风险的需要,农信社应把握“人员”的重点导向,重视总体风险防范。

在高度重视高管人员的决策风险、经营风险和品德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在特别注重绩效考核的同时加大对道德表现和文化素质的考核力度,强化合规意识,大力倡导员工合规文化建设,适时组织员工培训,构筑风险防范的“防火墙”。

五、基于降不良的需要,农信社应把握“风险”的重心导向,狠抓不良贷款“双降”。

一是把好贷款出口关。为全面防控信贷风险,在信贷资金的发放上,严格按照“三法一指引”的相关规定,本着“把握方向、守住底线、稳健经营”的原则,积极加强贷款管理。所谓把握方向:即发放贷款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坚决杜绝涉足房地产开发、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市场等高风险和非实体经济领域,为信贷资金发挥实际作用和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提供有力保证。守住底线:即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本着不放跨区贷款、不放关联贷款、不放超比例贷款的“三不放”原则,严格规范贷款的发放与管理,加强贷款风险控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各项业务的稳步发展。二是以抵债资产方式清收不良资产。三是依法清收。四是创建不良贷款“零余额”社。在全辖信用社中选取确定若干信用社作为本年度“不良贷款零余额社”,通过重点攻关力求效果显著,在规定时期内全部实现预期目标。

六、基于规范化要求,农信社应把握“内控”的目标导向,实现内部机制规范。

(一)强化制度建设。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基础管理和操作行为,确保信用社稳健经营和长期发展。结合工作实际,旗县联社应组建巡视督查办公室,并制定《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巡视督查制度》和《农村信用社巡视督查管理办法》,从各个层面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二是按照银监部门“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规定,不仅在收费上严于律己,更要在贷款发放上严格把关。

(二)加强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建设。一是充分利用银监会派出机构客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对大额贷款进行及时监测,二是对重点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下发风险提示书,做到早防范、早控制。

(三)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结合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年,进一步做好案件防控治理工作,防患于未然。做到“七个到位”,即追究到位、处理到位、处罚到位、处置到位、教育到位、总结到位、跟踪到位,充分发挥违规查处机制在震慑不良、警示职工、惩前毖后等方面的作用,并使之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作者:孙建辉

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论文 篇2:

农村信用社制度环境与法人治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针对农村信用社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些制度安排,不断地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整顿、规范和改革,使农村信用社多次摆脱了技术性破产的尴尬局面,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制度环境

目前,银监会、人民银行、省联社仍按照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银监会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指导意见的通知》,分别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领导和管理。这一制度安排,通过近9年的实践,无疑促进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省级联社权利过大、行政干预方面。一是省联社“制定信用社业务经营、财务核算、劳动用工、分配制度、风险控制等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这一做法使农村信用社限制了农村信用社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人事改革和劳动分配改革的意愿和能力。自省联社成立以来,农村信用社没有进人权,在用人方面也常受上级左右;等级制度严重,工资差别较大,当“官”成为员工取得较高工资收入的唯一途径;干部终身制,机关臃肿,后勤人员较多,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形成“官本位”思想,没有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妄谈建立企业文化。在这样的环境里,员工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滑坡,违规违纪现象屡禁不止,屡查屡犯,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业务健康发展,资产质量存在较大风险,服务质量很难得到提高,社会声誉也受到较大影响。二是省联社“指导信用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督促信用社依法选举理事、监事,选举、聘用高级管理人员”。在实践中,理事长、监事长、主任、副主任由省联社或其派出机构——办事处确定候选人,推荐给农村信用社,由农村信用社通过召开“三会”,通过等额选举的方式产生,报银监局审核批准。中层干部竞聘,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走过场、暗箱操作等问题。这样的干部选拔任命机制,一方面造成了省联社与银监局对一些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在认可上的高度不一致;另一方面造成农村信用社干部唯上是从、只对上负责,不对社员和员工负责,“一言堂”现象大量存在,民主氛围淡薄,这与现代法人治理的要求“南辕北辙”。三是农村信用社虽然建立起“三会一层”组织架构,但不一定说明建立起科学的法人运行机制。省联社管理的农村信用社众多,各个农村信用社的规模和自我管理风险的能力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法人治理运行机制,需要农村信用社在法人治理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比如:理事会、监事会有没有必要每季度召开一次;规模较小的农村信用社有没有必要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有没有必要设立独立理事,理事长、主任具体做哪些工作、负责哪些职责,这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四是省联社“对信用社业务经营、财务活动、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及内部管理等工作进行培训、辅导和稽核检查”。为稽核检查,省联社每年从农村信用社抽调一些人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但从检查效果来看,从发生的案件来看,一些违规违纪早已发生,应查出而没有查出,或避重就轻就不想暴露,查出后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其根本原因在于省联社及其派出机构与农村信用社干部成为一个利益集团。

省联社是代表省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针对上述问题,省联社走到了“改革浪尖”。

优化农村信用社制度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监管标准。农村信用社将改制为商业银行,但在经营规模、管理能力和服务对象上,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有一定的差别,建议银监会考虑农村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制定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

(二)修改完善省联社管理职责和权限,增加限制性条款,促使省联社增强服务功能,减少行政干预,以确保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防范风险为原则,把行政干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建议省联社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在依法打击逃废债务、维护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制定农村商业银行法人运行指导意见和运行细则,建立股东有效行使权利的机制,使股东真正具有决策权、用人权和监督权;进一步理清“三会一层”的职责边界,允许农村商业银行按照企业的内在要求去运行,根据自身的规模、管理能力,采取不同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允许农村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人力资源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彻底改变“官本位”现状,焕发经营活力。

(四)银监会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力度,促使农村信用社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科学的激励机制,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特别在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方面、薪酬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

(五)建议国家继续给予农村信用社优惠政策。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在下调存贷款利率的同时,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重要一步,但从现实和长远看,农村信用社由于服务对象是“三农”,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经营成本较高,贷款风险较大,在利率议价方面能力较弱,因而建议国家继续对农村信用社实行税收减免政策。

(作者单位:济南市长清区农信联社)

作者:王刚

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论文 篇3: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自从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工作以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制度建设的不完整、不规范,经营管理的成本高,结算体系不完整、结算渠道单一,信用社的地位已经名不符实,信用社仍需要深入体制改革,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信贷资产质量低等。本文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分析农村信用社存在的这些基本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而转变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困境,实现农村信用社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信用社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一、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现状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成立多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的指导监督下,紧紧抓住了改革的机会,各项工作截至2012年年末,全省农村农信系统资产总额3103亿元,较年初增长50%,列全省商业银行之首;各项存款1786亿元,列全省商业银行第二位;各项贷款1159亿元,居全省商业存款贷款第一位,规模的扩大充分满足了吉林省“服务三农”的贷款需求。自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成立以来,全省经营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多年的历史包袱和潜在的风险在逐步的化解,产权改革在有序推进,服务地方能力在显著增强,吉林农信正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形成了同心奋斗,聚力拼搏的可喜局面。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是一个有着60年发展历史的金融机构,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吉林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为以打造“农民致富的身边银行、县域发展的主力银行、居民兴业的社区银行”为目标的地方性金融机构,60年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吉林”战略目标,经营规模快速增长,支农力度明显增强,已经成为农村资金的“输血机”,农业发展的“奠基石”,农民致富的“助推器”,在业界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发展业绩:

三个最大:资产规模、贷款规模、支农力度。截至2012年末,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资产总额3013亿元,列全省商业银行之首;各项贷款余额1159亿元,列全省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第一位;支农贷款余额574亿元,占全省各金融机构的45%。

三个最多:网点个数、员工数量、客户群体。星罗棋布于全省城乡网点1600多个,占全省各金融机构的35%,形成了全面覆盖,布局优,功能全、形象好的网点服务体系;22000名吃苦耐劳的员工,占全省各金融机构的27.2%。

三个最全:信贷产品最全,支农服务功能最全,创新发展方式最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将坚持股份制方向,继续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和县域发展生力军作用,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励志创新,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商业银行步伐,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和吉林农信事业全面振兴。

二、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仍需要深入管理体制改革

2009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市级法人体制以及由省级政府管理本辖区内的农村信用社。省级信用社是由县级法人集体出资组建的事业单位,承担行业管理的职责,但大部分地区的省级信用社都变成了县级法人信用社的上级部门,甚至控制其重要人事的调动和管理人员的任命,存在很强的上下级执行色彩。

造成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不完善的原因是,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过程中,改革成本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地方政府理所当然的认为农村信用社是其下属机构。同时,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一直都有自己的金融偏好。对汇丰信用社的调研情况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一年以来,省级信用社下达了一系列的指标,并且与员工的工资绩效挂钩。所以,信用社的大部分工作是根据省级信用社的方针来进行的。

目前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中,省级信用社处于强势地位,使地方信用社的效率低下,当前中央银行主要负责货币政策指导、日常结算和窗口指导等。银监会主要负责合规管理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办法等。省级信用社负责行业的管理工作,但在监管过程中,银监会和省级信用社的监管出现重叠现象,现场检查比较频繁,使地方农村信用社陷入难以应付的局面,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正常业务的展开。

(二)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和内部治理需要深化

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是明确产权和引进民间投资,虽然县级法人信用社已经全面建立,产权改革也得到了初步实现,但并没有实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民间资本流入以后,由于股权所占比重很低,使其对公司治理和信用社的日常运营漠不关心,他们只关心这种产权所换取的优先贷款权,这就使社员大会和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鉴于各地区差异化的经济总量和经营方针,农村信用社在业务规模、人员构成方面差异很大,中小规模的农村信用社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落实三会制度的确值得深入探讨。

(三)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用央行票據置换不良贷款,改变了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的亏损局面,完成了农村信用社的再建造,虽然三年来农村信用社持续盈利,但农村信用社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从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调研的数据显示,即使采取贷款终身追究制,但部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仍然有很大的风险。究其原因,第一,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比较低。第二,农村仍然是金融资金的风险集中地。另外,与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展开比较困难,收入结构中利差收入所占比重很高,很容易受到资金规模的影响。

(四)制度建设不完整、不规范

一是农村信用社没有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岗位操作流程,内控管理松懈,员工自我约束能力差,给不法之徒进行金融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多次变革给农村信用社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加剧了道德风险和资产风险。三是贷款难以落实抵押担保等贷款保障措施。按照现行的《担保法》规定,土地所有权及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等财产均不能用于贷款抵押。因此,许多借款人根本就拿不出符合条件、可用于贷款抵押的物品,造成大量贷款没有抵押担保,有的即使办理了抵押担保手续,也是徒有虚名,实际上等同于信用贷款,信贷资产质量难以保障。

(五)经营管理费用大、成本高

一是农村信用社机构设置点多面广,规模小。农村信用社所吸收的资金主要是农村群众的零星存款,融资渠道单一的。各项存款中定期存款占60%左右,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高成本存款占比高,资金成本高;而贷款结构中,又以一年以下的短期贷款为主,这种资产、负债结构配置的失调必然导致经营成本的相对升高,经营效益低下。二是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小额贷款为主,分散到千家万户,经营管理费用大,其库存现金占压,运销费用开支、资金结算及各项营运成本等均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众多法人分散弱小,增资扩股渠道单一、狭窄,资本金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解決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行程序

一是要对从事各种业务活动和提供各种服务按岗位制定出明确而清晰的顺序、内容、标准和方法,对每个部门或岗位的活动做出具体要求,说明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做,保证各项经营活动按照既定的目标有组织进行,对各项工作和业务的实施有效控制、堵塞漏洞,防范经营风险。二是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责任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岗位责任制,健全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相互监管制约。三是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各信用社内部状况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督促信用社主任狠抓内控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将制度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项操作中。四是加强稽核工作力度,杜绝违章不纠现象,对出现违章、违纪者要严肃查处,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职工充实到稽核队伍中来。

(二)严格控制确保经营效果和工作效率

一是加强对会计记录与统计的控制,保证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二是加强政策执行情况、决策实施的情况的记录和评议,保证履行国家的各种法律义务,保证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三是加强核算和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实现利润最大化;四是加强市场调查,寻求新的信贷增长点,对市场发展前景好、效益好的小微企业、项目和产品要积极扶持。要真正落实好贷款“三查”制度,加强贷款贷后管理;五是优化信用环境,坚持服务“三农”宗旨,想尽办法营造农村良好的诚信环境;六是实行贷款清收与发放责任制。坚决落实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实行清收不良与个人利益挂钩,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采取奖励清收、集中清收、责任清收、依法清收、招标清收、抵偿清收等多种方式清收不良贷款。落实每笔贷款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明确责任,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三)加强负债结构管理,努力降低资金成本

一是要争取一些低成本负债,以调整负债结构与资产的期限相匹配。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贴近群众的优势,通过改善服务,以贷引存等措施,大力吸收对公存款。三是拓宽筹集低成本存款新途径,广泛开展代收代付业务和其它人民银行准予办理的代理业务。

(四)提高资产质量,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一是增强自求平衡,自担风险,在市场经济中要有生存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信贷资产质量是信用社业务经营的生命线,将信贷资产的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二是要对现有信贷资产进行清理,实事求是反映资产占有形态,落实债务,补办补齐有关贷款手续,特别是要加强对一逾双呆贷款的监控和管理,力争使现有的存量贷款都具有法律时效,最大限度地保全信贷资产。三是要制定严格的清收措施,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四是从严把好贷款投向关,从源头上保证贷款不出风险,要严格执行政策和金融法律。五是要实施审贷分离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信贷风险防范转换和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损失。六是要完善贷款抵押担保制度,严格执行抵押物的法律评估,确保抵押物的真实可靠和合法有效。

参考文献

[1]陈幼元.农村信用社金融电子化现状与发展[J].现代金融,2000(03).

[2]葛永彬.对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金融,2001(11).

[3]杜西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4]王小芽.农村信用社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5]郭家万.中国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琪(1979-),女,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农业经济。

(编辑:陈岑)

作者:李琪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原因分析论文下一篇:血栓性疾病医学护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