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实验

2024-05-01

科普实验(精选八篇)

科普实验 篇1

1 互动在科普实验剧中的作用

在当前科普行业如火如荼开展的科普实验剧中, 互动成为了重点词、关键词。

首先, 在科普实验剧中应用互动, 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目前, 在科普场馆中, 科普实验剧的主要观众群体是少年儿童, 而互动使他们参与进来, 像做游戏一样, 可以协调少年儿童想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与其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可以加强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勇气与自信, 从而更好的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其次, 在科普实验剧中应用互动, 有助于少年儿童亲身体验科学的奥秘, 从实践中感受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只有亲身参与实践, 才能够对客观有所了解, 并与主观认识联系起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小朋友通过亲自参与, 感受更加直接, 印象更为深刻。

第三, 在科普实验剧中应用互动, 有利于激发少年儿童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小朋友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自身的重要性, 体会到参与其中的快乐, 增强自信, 从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2 场内互动在科普实验剧中的使用

(1) 现场提问。这是在科普实验剧进行中, 向小朋友提问。问题可以是常识性的、或关于实验的, 也可以是科学原理的、或科技应用的;可以是立刻回答的, 也可以是先不回答, 等表演结束后再将答案揭晓。回答完毕可以进行奖励, 以调动小朋友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设计问题时, 要考虑到提问的目的、小朋友所具备知识与能力。还要考虑如果没有人能回答, 或者很多人都知道答案等情况怎么处理。例如, 在关于水的科普实验剧演出时, 主持人提问:人体内含有多少水?答案是人体平均含水量为70%左右。这个问题估计小朋友能回答的可能性比较小, 可先由另一名主持人按照答案的格式, 以错误的答案抢答, 比如, 答“50%”“90%”之类, 来引导小朋友进行回答。

(2) 上台参与。在表演或者做实验时, 可以请小朋友上台协助, 亲身体验。需要注意的是, 请小朋友上台参与的实验一定是安全系数在小朋友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要考虑小朋友的能力水平。比如, 通过用吸管喝水, 展示大气压力的小实验。它需要演示三种用吸管喝水方式的对比:单吸管、双吸管、双吸管但有一个吸管的另一端在水外。这个实验非常简单, 可以请三位小朋友上来参与。结果是前两种方式都可以喝到水, 而第三种方式基本很难喝到水。小朋友通过亲身参与, 深刻体会到大气压力的作用, 并感知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3) 集体参与。这是请现场观众都可以参与的互动方式。现场的观众都有机会亲身体验, 还可以将现场气氛推到高潮。比如“奇妙的撕纸”实验, 是展示如何将杂志那么大的一张纸撕成一个纸环, 人可以整个身子钻过去。这里, 就可以给现场观众每人一张纸, 主持人演示, 现场观众跟着一起操作。最后, 观众可以自己钻一钻自己撕出来的纸环, 在体验到科学所带来的快乐时, 现场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另外, 还有一些补充方式, 在今后的科普实验剧中可以采用如:亲子参与。让家长也参与进来, 这样一是可以增强小朋友参与的勇气;二是家长可以亲身体验;三是可以调动现场的家长, 而不只是孩子的特定节目;四是增强家长与孩子在科普学习中的亲子关系;还比如谈感想:可以请小朋友谈谈自己对相关实验的感想、经验。比如生活中的应用等等。

以上几种方式都是属于场内互动, 它需要注意的是表演与互动总时间的把握。表演过于冗长, 会导致由于小朋友的耐心、专注时间有限而产生厌烦心理甚至提前退场, 也容易耽误观众观看场馆内的其他演示。

3 场外互动在科普实验剧中的使用

场外互动的方式并不常见, 但也有一些形式可以采用。

(1) 在表演结束后, 可以鼓励小朋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搞小发明、小创作, 随时发来, 定期请专业人士进行评审, 选出优秀的作品。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 给小朋友的第二课堂加分。而其他参与者, 也可以奖励, 比如来场馆免费参观等。

(2) 由小朋友来设计科普实验剧, 请专业人士进行评选。对于优秀的作品, 可以由作者来场馆内亲自主持、表演。

这两条能给小朋友更大的空间来发挥能力、展示自己, 充分满足小朋友的参与欲望。

科普实验剧不但可以在场馆内演, 还可以走出去, 走进幼儿园、学校、社区, 外面的互动环境更为广阔, 既宣传科普, 又宣传科普场馆。但是, 要注意考虑周全细节, 将演出、互动的计划安排好。

科普实验 篇2

科普实验基地科普工作计划

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科普目标,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积极开展好基地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活动,大力推进全区科普工作。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为了保证基地健康、规范运行,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着力引进懂技术、懂管理的科技人才,聘请技术顾问。逐步规范、完善各室的建设,形成较为健全科学的的基地科普系统。

二、提高理论业务水平。建立理论学习制度,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时代的精神主题引导基地建设方向。不断加强业务学习,通过自身主动学习、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考察等途径加强自身建设。

三、建立健全计划制度。邀请相关专家制定基地近期及远期发展规划。细化科普工作计划,健全科普宣传网络,使科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四、着力开展科普宣传以园区、展室和工作室参观为载体,接待学生1000人次,全年科普教育不少于5000人次。以蝴蝶科普示范为载体,开展科普教育3期,接待900人次;开展网络科普宣传5期,培训800人次;采用多种科普教育

形式积极参与市、区组织的科技周活动,科普资料宣传和科普展版展览不少于2次。

五、建立教育示范基地。为使蝴蝶科普更快、更广、更好地普及到学校和社会。我们积极争取与市教委、区教委和石景山区教委等教育部分进一步合作,利用现有基地资源,建立学生户外教育基地。

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积极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现代农业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精神,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争取更大限度与农户合作,解决农民就业。积极探索科普创建经验,走市场化道路,狠抓科普示范基地建设;

七、加强行业沟通交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科普基地纵向、横向内外互动交流力度,以强化科普宣传职能;为把基地科普工作落到实处,积极聘请专家、学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基地科普展和相关蝴蝶科技博览会,推广和吸收适合发展的高新科技成果、技术及产品。

八、完善软硬件设备。不断完善科普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包括科普教育的展版制作、宣传材料的印制等。建立健全的科普网络,丰富已有的网络科普知识,努力建设科普立体网络体系。

八、积极申请科普项目。充分利用基地有利资源,积极向有关部门申报科普项目,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基地科普

漫谈中小学生科普写作与实验观察 篇3

摘 要 实验观察是科普写作的源泉,但中小学语文教学却与实验教学联系断裂。语文教师应该走进实验课堂,发掘学生的科技兴趣,指导他们记录并写出体会和感悟,不仅有利于培养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有助于培育文理皆备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科普写作;实验观察;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5-0067-02

1 前言

科普写作的素材,不少来自于实验观察,而现在的中小学实验教学和语文教学二者之间仍处于断裂状态。中小学实验教学在各地区的内容不尽相同,笔者所在的四川省,主要涵盖小学科学,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学科的教学与教师,基本与语文教学无直接关系。实验教学是理科教师,而语文教学是文科教师。理科实验与语文教学能够交叉的是科普写作,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为打破二者界域做了一些尝试,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学会科普写作,在写作中培养实验兴趣。

2 科普写作的必要性

中国有科普写作的优良传统 古代中国虽然不注重自然科学,但上下五千年,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普巨著。《山经》《水经》讲地理、物产、医药,《梦溪笔谈》讲工艺百科,《天工开物》讲制造,《营造则例》专讲建筑。《抱朴子》虽是道家名著,不是科普类著作,但也载有化学配方。这些作品记录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现在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科研价值,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瑰宝。1949年以后,最著名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当数韩启德先生所作的《十万个为什么》。该套丛书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发行6个版本,超1亿册,成为中国几代人阅读记忆的科学启蒙书。

中小学生学习科普写作是培养综合性、复合性人才的需要 建国后经过1952年高校院系大调整,加上苏联高等教育影响,综合型大学向专业型大学方向拆分,人为割裂大学特质文化,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大不如前。受其影响很长时间,重理轻文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也被大众所诟病。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汉语言表达、写作能力在下滑,特别是有些理工科学生,常常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为此,培养爱好自然科学的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必要。

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间的融合是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与高斯、牛顿合称“世界三大数学家”,同时是物理学家,又是伟大的哲学家。到了近代,才在大学中确立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类别的学科划分。但到了20世纪后半叶,又出现了学科融合的趋势。打破学科壁垒,学科间相互渗透与交叉,也是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求知欲,拓展其视野 有些学生喜欢文科,平时爱阅读小说、诗歌、散文、历史著作,但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缺少观察,通过科普写作的练习,会让他们为了写作而去观察、去实验,从而再记录生活,记录观察。科学的精神是否定,科学的态度是怀疑,否定和怀疑是破,破然后才能立,立就是创新。

语文教师倡导科普写作,是创新之举 小学生常写“我的理想”“难忘的一件事”“我最敬爱的某某人”“给某某的一封信”这类题目,其实早已厌烦,让他写实验、生活观察,写自己的发现,说不定眼前一亮,写作热情也就上来了。科普写作,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谋篇、造句能力,提升表达能力。

3 影响开展科普写作教学的主要因素

随着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的实施,四川地区的实验装备已基本能满足学科实验的需要。以内江市东兴区为例,各直属学校、中心学校和部分建制学校具备开出完全演示实验、大部分分组实验的条件。成套实验室整洁美观,仪器保管室陈列的仪器、药品琳琅满目,蔚为壮观。虽然开展实验教学的条件大为改善,但仍有些学校尚未很好地把这些条件利用起来,其中一个原因即是有些理科教师不注重实验教学,过去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是有米不为炊。《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实验目录(试行)》规定的基础和重要实验,小学科学为118个,初中生物为50个,初中物理为92个,初中化学为54个,高中生物为18个,高中物理为55个,高中化学为61个,高中通用技术为46个。但实际上,多数理科教师为短期内提高成绩,大搞题海战术,演示实验好一些,分组实验做得不多,学生的实验体会自然欠缺。小学科学教学问题长期不受重视,不仅无实验,甚至没有课程教学。很多设备闲置,造成巨大浪费,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有的教师甚至认为,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可以形象地替代实验操作,这是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体验重要性的错误观点。

实验观察与作文教学完全断裂,理科教师和语文教师工作合作只停留在学生管理方面,在学科教学方面,则是“老死不相往来”。理科教师要求学生书写的,只有“生硬”的实验报告,而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创作生活观察日记,但可能从来不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体验和感悟。

4 科普写作的指导方法

要把握好科普作品的特点 首先,要有科学性。数据和结论要有依据,叙述要客观,不可夸大缩小,用词也要准确。其次,要通俗化。通俗易懂地讲知识,不得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再次,要讲艺术性。不仅要采用逻辑思维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也要采取形象思维,用散文化、诗歌化的语言来表达科学的感悟与想象,勾起读者对科学的浪漫情怀。科学是现实的,想象可以是浪漫的、超现实主义的。想象也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俄国19世纪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

要以实验观察作为科普写作重要的灵感来源和素材基础 如上所述,中小学实验内容非常丰富,不少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尝试科普写作。不仅在课堂内,还应向课堂外进行拓展,开展探究性实验,这些均可作为写作的素材。小学科学“养蚕(或面包虫)并做好观察日记”课外实验,学生可以在家里养蚕,也可以几名学生在学校生物园地养蚕,观察蚕从孵化之初的蚁蚕、四次蜕皮后结茧成蛹,然后蝶化的过程,写出观察日记。这样的观察日记,其实也是科普写作的一种形式。又如初中化学课内实验“加热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生成物”、高中物理课外实验“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空”等,科普写作素材比比皆是。

语文教师要深入实验课堂,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 语文教师要加强与理科教师、实验员的联系,了解一些实验原理,选择性地进入实验室,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发现学生的个性化爱好,提出并指导科普写作。如果理科实验开展得少怎么办?叫学生做一些诸如养蚕、养小鸡小鸭、观察蚂蚁、解剖南瓜雌雄花朵等实践活动,也能写出科普作品。

要重点培养兴趣和技巧,不能一味追求发表 科普写作的过程,首先要阅读和赏析一定数量的作品,了解基本写作方法(当然也不能墨守陈规),其次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做好选题,最后才是动笔创作。文章不在于长,短小精悍,能说明问题就行。教师可组织科普写作竞赛活动,并对习作精批细改,对特别优秀的、有创见的,可以推荐到报刊发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科普写作是科普创作的前奏。学生在科普写作实践中,其中的佼佼者,持之以恒,求索不止,也许会成为科普作家、科学家,成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章道义,等.科普创作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科普场馆实验活动的设计初探 篇4

一、科普场馆实验的重要意义

科普场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科普场馆的实验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课堂知识点, 使得青少年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理解接受到大信息量的科学技术知识, 同时其灵活的活动方式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科普实验的设计原则

对于科普实验的设计, 必须从实际出发, 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思维程度和已有基础知识与能力作相应的处理。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提高学生的素质, 不断地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3]本文作者多年从事科普实验的研发、教学, 就整个科普实验的活动设计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 增强科普实验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科普实验不同于学校课堂的科学实验, 它需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 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Jan Packer发现“为乐趣而学 (learning for fun) ”的观众会更深刻地卷入学习体验, 更看重和享受学习过程本身。[4]因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实在的成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都源于兴趣的启蒙。

1.实验现象震撼。一个震撼的实验现象有时会让学生记忆深刻, 有些来科技馆的成年观众仍然记得儿时在科技馆看到的“怒发冲冠”奇景, 可见一个成功的实验不是向观众讲解了多少原理知识, 也许一个简单的现象就会让观众终生难忘, 这也是一种科学传播的效果。因此我们开发实验的原则也是现象明显、新奇有趣, 如实验中:污水经过过滤变得清澈透明;一张白纸上神奇的出现各种字迹;不同的墨水跑出不同的条带等, 不同的科学原理但是同样有趣的现象, 当学生被实验惊讶到兴奋欢呼时, 自然会激发其强烈的科学兴趣及愿望。

2.课件形式有趣。有趣的课件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首要因素, 如果在课件中加入孩子喜欢的动漫形象或是编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亦或是进行课堂角色扮演, 定会吸引孩子去积极探索, 比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侦探题材, 每个孩子都有“侦探梦”, 自己化身侦探, 运用知识去侦破案件, 既增长了知识, 又增加了荣誉和成就感。

3.活动方式灵活。在“玩”中激发创新。爱“玩”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 可以说学生的很多知识是在“玩”中积累巩固的。如果在科普实验课中加入“玩”的元素, 就会真正做到“做中学, 玩中学”。实验教学另一种方式:在“比赛”中提高能力, 实验竞技通常会是整个实验的升华部分, 孩子通过理论及动手环节体验后, 期待着制作的效果通过比赛来检验, 火箭车、抛石机、风筝这些活动结尾都加入了比赛环节, 孩子们通过比赛既验证了自己制作的效果, 又能观察到其他人的成果从而找到差距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活跃了课堂气氛, 从而培养了孩子健康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 增加实验器材的“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科学发现于生活, 身边的科学更容易使孩子产生共鸣, 在实验设计中, 尽量选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作为道具,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科学现象, 例如我们的“污水变清”的实验就是使用废旧的矿泉水瓶做成一个简易的过滤器, “墨迹分离”的实验道具也为简单的纸笔和清水, 只是运用不同墨水在水中扩散速度的不同见证实验结果。

(三)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吸引学生专注实验。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 更是一种好的教学工具, 运用幽默的语言将知识形象生动化, 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 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也能让人记忆深刻, 在潜移默化中鼓舞学生探究。

(四) 课堂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便于老师掌控全局。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导者, 但其存在个体差异性并且实验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 因此作为引领者的老师, 需要观察和掌控全局, 因材施教,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差异性, 做到个性化教学, 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支配时间, 适时干预, 收放自如, 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全心投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中。

(五) 开展科普实验的“拓展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普实验的教学目的不只是教授学生某个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传播一种科学方法, 领悟一种科学态度, 具备一种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 因此科普实验的拓展和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通过一个知识点作为主线抛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未知, 实现教学的延续性, 比如我们的每堂课课后都会给学生提出一些实验相关问题或是提出一些假设,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回家后可自己实验验证, 即动脑又动手, 还可将结果反馈给我们, 从而进一步的沟通交流。

好的实验设计能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撑, 能为给学生创造高效的科学课堂教学添砖加瓦, 提升科学课堂效率。[5]作为科普场馆的实验活动更应遵循以上原则, 充分发挥其教育内容、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更好的实现其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晓龙.论科普场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4) :104.

[2]{美}维克多·丹尼洛夫.科学与技术中心[M].中国科技馆译.北京:学苑出版社, 1989.

[3]张国有.在实验中重视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 (2) :73-74.

[4]Packer, J.Learning for Fun: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Leisure Experiences[J].Curator, 2006, (3) .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报告 篇5

实验研究报告

一、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世纪竞争中,关键问题在于人的素质,未来人才竞争是一种全面素质的竞争,其核心将是科学素质的竞争,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加强科技教育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目前,由

于我校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科普体系,科普活动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真正的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学生当中切实有效的开展科普活动。在学生科普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搞小发明、小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太多,有的表现在制作材料难找,无法把想象变成现实。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小发明怎么做,还有的是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往往半途而废,在科普调查中还反映出学生科普知识知道的较少,能够应用于实践的更少,因此学校每次科普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体验到乐趣,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此项实验研究总结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形经验,正确引领学生在科普活动步入正确轨道,能够有效解决小学生参加科普活动中存在和各种困难,给学生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最终使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增强,以此来推动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二、模式的基本意义与基本特征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假设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和牵领学生通过参加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素养和实践能力。养成终身创造的习惯,减少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探索出一条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加的科普活动新路,为适应新世纪科技时代的严峻挑战,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理论依据

(1)《纲要》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以科研为依据在对原有经验总结和提高的基础上,完成中小学校实施《纲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在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较为普遍适用的活动模式和行动方案。

(2)《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章节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内容。

(3)依据教学论关于发展儿童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等原理。

(4)吸收和平借鉴了和谐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科普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及创作作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科普知识。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手牵引下,享受到科普快乐,树立起科普信心,走向成功的彼岸。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亲近性。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方法了解掌握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住学生学习、年龄特点,科普活动走进学生,让学生感到“跳之有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科普活动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本模式最大的特点。

2、趣味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风格迥异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联合性。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将学生的科普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三、模式的基本架构

(一)模式研究的目标:

1、科研目标:即通过实验,构建普遍适用的科普活动模式。

2、育人目标:适应新世纪人才意识的需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情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使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创新感,养成终身创造习惯,促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培养学生一定的科技素养

了解一些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概况

懂得现代科学的一些浅显知识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养成刻苦钻研,努力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学会观察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现象,认识并进行分析。

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丰富表原储备。

多参加创造活动,养成良好想象习惯。

积极思维,大胆幻想。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制作图(如展开图、立体图、线路图)

能掌握一些简单作品的制作方法

初步学会用刀、剪、尺、锯、电烙铁等工具。

初步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逐步形成学生能独立写出实验报告,并能初步综合分析实验中发生的一些简单现象。

3、工作目标:以科普活动模式研究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力求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把我校办成“科普活动”特点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先进学校。

(二)模式研究的要素及关系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研究学生作为主体在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而在科普活动中家庭和社会又发挥其怎样职能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这支大手来拉动学生们的小手。使其尽快成长。学生作为关键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要素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促进科普活动的向前发展,提高科普

活动质量。见下图:

学校

学生

社会

家庭

(三)模式研究的内容:

1、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研究。

2、在新课程体系中,创造性教学与学科渗透的研究。

3、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提高科技水平方式方法的研究。

4、模式实施的主体

实施主体是学校学生,同时也探索与家庭及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四、模式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模式的组织管理

1、内部体制:(1)成立课题组:以区、校专职领导组成指导组,选拔有科技特长,热心于科普活动的校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全校教师密切配合。

(2)建立组织管理体系。有条不紊地开展科普活动。如图:

指导组

课题组

实验组

科任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学生

(3)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年青化的科技教师队伍,带动全校教师提高科技水平。

2、外部体制:

(1)建立建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评估和奖励机制。

(2)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建立家庭科普活动运行机制。

(3)发挥校少先队组织职能,搞好校内、校外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模式的运行机制:

1、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家访及走访社区等形式按科普活动内容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科普活动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多渠道的科普活动,提高学生及家长的科普认识,探索科普活动模式和运行机制。

(3)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基本以学校学生自然状况为研究对象和背景。在研究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研究假设与研究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4)比较法: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在科普意识与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横向、纵向比较,验收活动模式的可行性和实验效果。

2、基本策略

(1)激趣策略:小学生与一生俱有的好奇心是科普活动的源泉,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因此科普活动要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典型活动。

(2)鼓励创造策略:如果学生们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会了自信,尊重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3)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实践策略。学生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应该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帮助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是学生们的亲密伙伴。

3、基本途径

(1)改革科普活动内容,富有兴趣,吸引学生乐于参加科普活动。

改变传统的科普讲座中较深难懂、学生感到枯燥的科学原理简单灌输组学生的做法,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游戏当中,有趣的实验当中、故事当中,通过奇妙有趣的“动脑筋”练习,加以巩固。例如:选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丛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在听到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学到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蕴含的科学知识。同时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大量的影像资料,将科学知识直观形象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感到学科学原来是这么简单,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为方便学生记住这些科学常识,学校引用或创编了科普诗歌,儿童歌谣、谜语等易学易记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地震前兆歌谣》等,同时在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也常常开展自己创作科普童话,诗歌、儿歌、小故事、科幻画、科普知识竞赛等富有创造性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通过参加有趣的科学游戏、参观、浏览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学到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科学小论文征集创新方案设计等。

(2)整体上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科普活动。

学校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明确提出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不允许教师课内损失课外补,严格把好作业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技活动,保障科普活动质量。

(3)学科渗透,发挥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开展科普活动中进行学科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①我校进行了省创造性教学实验研究,(现已结题)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制订学科计划时,适时向学生传输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最新科技发明等前沿内容。弥补了教材因时间因素一些知识点滞后的缺点。

②把握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渗透科学技术教育。

小学自然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十分广泛。应该成为科普活动的重要窗口,科普学习的主要阵地。我校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科研项目中的《新教材典型课例研究》的研究课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科普活动有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实践能力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起到积极作用,其它学科在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一些科普活动,有的内容看起来没有,但仔细琢磨,善于挖掘,就会成科普教育的切入口,产生发散作用,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利用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把科普活动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的形式有直接渗透、间接渗透和相机渗透等。

③科普活动与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科普活动同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先锋模范作用,让科普活动走进三会(队会、班会、晨会),在科技周以及重要的科学纪念日,举行社会宣传实践活动,开展访问科学工作者活动,办好科技节,头脑运动会和科普之冬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科普活动氛围,创设科普活动环境。办好科技走廊,宣传橱窗,订阅科普报刊,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教学网,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校广播站定时播放讲“科普”故事和科普新闻。建立校园“科普活动”基地,开展班级,校际间的科普活动比赛,自编科技小报比赛,科普知识智力竞赛,举行科普内容的文艺汇演等等,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内容,浓厚的科普氛围,促进学生科技水平的提高。

(4)科普活动与家长学校相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抓好学校科普活动的同时,对家长进行科普教育,让家长做好孩子的表率,创设良好的家庭科普环境与学校一道共同抓好学生的科普教育。①办好家长学校。我校是省家长学校实验校,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播放学校科普活动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家长科普意识及科技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②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活动,请家长到校听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科普活动,参观科技展室等等。增强家长参与学校科普活动的自觉性。③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制度。举办家庭科技作品比赛等形式,评选“合格家长”和评选“优秀家长”,召开“教育有方经验交流会”“科普活动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为优秀家长颁奖,通过活动提高了家长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从而对孩子参加科普活动给予有力的支持,使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经常遇到制作材料找不到,制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难题得以解决,使学生放开手脚,发挥创造潜能,使家庭与学校科普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学校每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科技作品大赛时,家长听到消息后都非常高兴,利用星期日带领孩子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家长带孩子到旧货市场购买所需的零件,不仅如此,家长还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购买组装飞机、汽车模型、书籍等,有的家长还为孩子配备了电脑,给孩子上网查询资料,使科普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应。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活动

充分利用校外科普活动基地——青少年宫开展活动。聘请环保局、科协、教委、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单位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为我校的校外科技教育辅导员,有了这样一支辅导员队伍,使得我校的科技教育指导工作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校组织十多个科学体验小组,在校内,在社区和公园开展环境科学考查活动,还利用寒暑假在市区考查辽河水资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学校少先队与科协图书馆、环保局联合举办系列科普讲座,从“趣味小发明”到环境保护重要性。通过科普活动与现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密切联系,不断加深少年儿童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科技素养。

学校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有效地开展科普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浏览科普网站,获得最新最多的科普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校还从电视报上记下有关科普节目时间,制定时间表号召学生定时收看,写出体会。号召学生从报刊杂志中收集科普资料,装订成科普知识手册,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素养。

五、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一)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驾驭科技的主体,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科普活动,注重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独特思维。

2、趣味性原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兴趣,使学生有明确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始终具有高涨的创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基础性原则: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各种思维的基础。要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

4、实践性原则:适合青少年特点,关注学生自学的生活经验,切实可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把科普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5、创造性原则:要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激励和发扬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激发和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重视学生所提的意见,并增强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鼓励学生有尝试经验的勇气;重视学生对问题、权威观点提出挑战的意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的新颖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

6、合作性原则。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既要充分表现自主性,又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互相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与全面。

7、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观念,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活动内宾的开放,还要注重活动时间、空间、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的开放。

(二)实施过程

1、请教育专家进行课题的论证,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

2、实验研究的准备:组建课题组。通过印发有关科技教育理论和科普活动材料,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方式,使实验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好实验研究准备。建立校内外科普活动基地,做好实验前测工作(学生自然状况调查,学生科普知识问卷和实际操作)实验原始资料的测查建档,进行规范化管理,完成实验研究准备工作总结。

3、开展实验研究

按照制定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进行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实验小组全体成员在实验进行阶段,针对反馈信息,定期研讨,不断完善,改进活动模式,对取得的阶段成果进行检验评估,做好实验过程中的测试工作,同时深入研究实验课题的理论与实践,建成学校科普活动模式库,案例集。构建了“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

4、总结结题。收集整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分析讨论存在问题,探索今后研究方向,形成终结性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三)效果及评价

1、实验研究的效果

(1)在科研目标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建立了班级开展科普活动子模式库,汇集了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案例。有家庭科普教育也有社会科普教育等。比较详实地记录了研究对象参加科普活动的过程,并且进行了反思与评点。初步获得了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规律性认识,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学生大胆创想,勇于实践扫清障碍,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科普活动提供可贵的资料。探索出利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开展科普活动新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转变角色,走近了学生,“走进”了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科技素养及理论研究水平,涌现出一批高素质的年青化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自我发展,学校100的教师已完成大专学历,部分教师正在攻读大学本科。学校教师获省、市、区级创新课40余节,论文70余篇,教学录像媒体课件80余件,多次在市级现场会做观摩。

(2)在育人目标方面:通过科技教育实践,使学生学会了很多的科普知识,提高了创造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基本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目前我校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加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还有一大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获得优异成绩,体现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在科普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克服困难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教学相长,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家长和教师的科普水平也相对提高。

前测后测有关问题综合表()

项目

人等级

时间员

科普知识

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

较多和多

较强和强

较强和强

学生

25.450.7

11.3家长

38.247.568.5

教师

53.6

56.8

55.7

学生

65.2

96.5

88.4

家长

57.6

51.3

69.7

教师

82.6

89.4

87.6

(3)在工作目标方面: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了队伍素质,完善了学校管理体制,学校被区评为科技发明先进单位,是市科技特色学校,科技作品受到过市长孟凡利、李文科等领导的好评。近两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市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市窗口学校、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胜单位、区先进学校等称号。学校已经达到具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市一流学校。

2、实验研究评价

评价:

1、评价的一般原则:

(1)多元化原则: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社区有关组织参与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充当裁判员,而是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的实验的调控者。

(2)全体性原则: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也是素质教育的部分,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评价也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发挥评价对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导向诊断,激励和考评的作用。

(3)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注意科技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4)全程性原则:用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主要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本科普活动实验研究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参与科普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2、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本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过程中各阶段进行情况的评价。

(2)对学生科普活动中应具有的科技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价。

①科技探索与实践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的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普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整理科普信息,进行合理解释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合作能力怎么样,在评价中既要注意鼓励小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乐趣,逐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也要强调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结果与水平。

②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在科普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对科普活动兴趣是否强烈,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交流,能不能关心科技发展。

③科普知识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科普知识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知识。

3、评价的具体方法

(1)教师观察:科技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普活动表现,经此来安排科普内容,调整科普活动进度,改善实施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指导,长期、更系统地观察,做好记录。

(2)与学生谈话:科技教师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了解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是在实验研究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必要的检测:一是在实验研究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上在实验研究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品分析:对学生科普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如科普诗文、小论文、体会、科幻画、手抄报、活动记录等。

(5)个案分析:科技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同时收集一些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如观察日记、科技制作等等,由以可以把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轨迹。

(6)评定理表:即教师根据学生在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是表和等值量表。

(7)自评与互评:主要针对学生科普意识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指标,先学生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自评与互评结果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检测与作品情况,作出综合评定。

结论讨论。(1)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选择与确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提出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及方法等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又具有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科普活动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及乡镇学校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行为方式,而且对有一定科普经验的大城市学校起到可借鉴的作用。

(2)实验研究证明,只要深入走进学生之中,帮助他们解决掉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不必要困难,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引导,一定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尽情发挥,全面提高科普质量。

(3)通过“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研究,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的有效开展。师生和家长的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使学校、家庭、社会的科普活动发生明显变化。

(4)实验研究中探索总结出的活动模式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问题讨论

(1)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就当前教师现状而言,作为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很难胜任科普教育的重任,学校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仍是单方面的,很难承担起教育家长的重任。

(2)作为模式一定有它的适用范围,“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必须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实施,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本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修改,发展和完善。

(3)科技教育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完善,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学校中某个具体的学生年龄在逐渐增长,而整体学生的年龄(年级)没有增长,呈见固定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后思考问题和教育工作出发点。

六、模式的支持系统

(一)资源。学校设有图书馆、实验室、劳技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会议室、专用电子琴室、舞蹈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为本活动模式提供活动场所和技术保障,通过有线宽带网获取科技信息。学校组建了一支知识型、钻研型的年青化科技教师辅导员队伍,在大队部和教导处大力配合下,确保本活动模式的实验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师。全校教师业务水平较高,多次在区基本功大赛上摘金夺银。教师队伍年青化,全部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二级微机专业水平,教师敬业精神强,学风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承担教科研任务的能力。

(三)政策。学校将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纳入到学校正常教科研工作中,将科普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学校还将科技教育成绩归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学校自筹资金加大对科普活动经费投入。

(四)环境。学校座落在海滨城市——营口,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西炮台、楞严寺、望儿山等名胜古迹,也有众多的明星企业,如盼盼集团、鲁冰花、营口卷烟厂、港务局,有青少年宫、博物馆、少儿图书馆,还有那辽河水在静静地流淌。这些为学校进行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正能量”科普和“负能量”科普 篇6

对这两本杂志我不敢说倒背如流,但绝对是熟读。我又买了不少相关书刊,知道了很多有意思的、同时又是“正确”的知识,包括光速、相对论、引力、超新星、黑洞,等等等等。就连“目击”和“案例”这两个很有学术味道的词,我都是从《飞碟探索》上学到的。可以说《飞碟探索》是我的科学启蒙老师。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最吸引我的,还不是这些“正确”的知识,而是那些极有可能“错误”的知识:外星人绑架地球人、金字塔的神秘能量、月球背面的轰炸机、古文明早就发明了电视等。当时并没有什么特技高超的科幻电影可看,即便有,我可能也不屑一顾——我认为真实世界比那些科幻的东西更神秘!

我甚至专门搞了个笔记本,命名为《新子不语》,专门摘抄各种神秘事件的资料,期待有朝一日能从这些资料中看出内在的联系,见证奇迹。

现在,我马上就到40岁了,《新子不语》早就不知哪里去了。今天的科普事业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怪力乱神的东西不但孔子不谈,科普杂志也不谈了。《飞碟探索》早已转型为主流科普,不再讲那些离谱的世界之谜了。

事实上,如果你关注现在的科普文章,会发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致力纠正人们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的:金字塔根本没有神秘力量、针灸的效果没有通过科学验证、火星上的“人脸”其实是自然形成的地貌。

这类文章可以称之为“负能量”科普。它的作用是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告诉我们世界其实没有那么离奇。我小时候爱看的那些,则可称之为“正能量”科普,它

的作用是让人对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愿意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索世界。

有句玩笑话说,如果一个人30岁以前不是左派就是没有良心,30岁以后仍是左派就是没有大脑。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看“正能量”科普就是没有好奇心,长大了不看“负能量”科普就是没有大脑。

因为过去不靠谱的“正能量”科普实在太过泛滥,现在中国科普的主流是“负能量”。人们用科学论文和数据说话,以辟谣为己任。“负能量”科普更专业,更能激起读者的愤怒之情,所以也更容易被有见识的人传播。

因此,就今日中国而言,也许“负能量”科普比“正能量”科普重要得多。话虽如此,但我还想说一点,对科普来说“负能量”是很重要,那么科学研究呢?科学研究其实是正能量的。科学家做的绝大多数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为了说明什么什么效应不存在,而是为了证明什么什么效应存在!如果你跟科学家说我知道针灸的疗效是假的,他们会表示你说得对,但他对这个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什么疗法能真的有效!对科学家来说,天生希望发现奇迹。

这种想要有所发现的欲望,这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热情,并不是“负能量”科普给的,而是“正能量”科普激发的,是他们小时候看《飞碟探索》时获得的。

高中生实验室科普需求的调查与研究 篇7

科学普及是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 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1]。”科普工作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是相当重要的工作, 科普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与学校教育及其它形式的专业教育具有同等的意义[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南部, 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不发达, 教育相对落后。中学生的科学素养较低。在针对广西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调查中, 结果显示, 高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科和各民族学生的总分均超过了通过分数, 但存在科学素养结构水平不均衡的现象[3]。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 形成科学态度, 提升科学素养的主要场所。在校园科普中, 向学生传播哪些科学技术既是最有意义, 也是他们生存和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呢?针对“高中生科普需求”这一主题的展开, 我们设计本次问卷调查, 以期能全面、准确、具体地了解与掌握高中各年级的学生对于科学普及需求的现状, 为本主题提供原始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的最终目的是寻求如何能更有效的利用已有的科普场地资源来提高资源存在的实效, 如何更好的开展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学科教学来提升科学普及教育的水准。

2 问卷调查

2.1 调查对象

在对高中生科普需求进行调查时, 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南宁41中高中每个年级随机选取两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 高二、高三两个班级各有一个文科班, 一个理科班。其中男生178人, 女生122人。小范围获得了高中生对实验室科普活动的认知、对科普资源的需求方向等数据。

2.2 调查与统计方法

综合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经信度检验调查表的内部一致性。内容包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参加科普活动的原因、所花时间、参加科学普及活动的地点、科普方式、以及科普效果六个方面。16道客观选择题, 每道题按一定的层次顺序设置了四个选项或五个选项。其中包括3道多选题, 如“如果要在实验室里加入科普知识, 以下哪些科普知识会吸引你来参加?”选项有“衣、食、住、行及健康中的生活科技知识;“科学家故事”、“科技与社会发展”、“科技人文知识”等, 目的是尽量使调查结果科学化、准确化。此量表经检测有较好的信效度。调查时与调查者面对面, 当场发放的方式完成, 填写完毕当场收回。发出问卷300份, 回收294份, 其中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95.67%。调查获得的数据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多组秩和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性别, 年级高中生对科普认知程度的差异

我们把把科普认知程度的得分在独生子女、性别、和年级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在独生子女 (t=-0.86, p>0.05) 、性别 (t=-1.73, p>0.05) 上的差异不显著, 而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 (t=2.475, p<0.05) , 高年级的同学对科普的认知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同学。把分科后的班级与科普认知做单因素发差分析, 发现科普认知在文理科班级 (F=2.716, p<0.05) 上差异显著。理科班对科普的认知程度显著高于文科班, 并且有年级递增趋势, 见表1。

注:*p<0.05

3.2 高中生对科普知识的需求方向及影响因素

问卷中, 高中生对科普知识的需求方向这一维度设置3道题, 每道题问题设为3问, 要求被调查者分别回答出最能够吸引他 (她) 来参加实验室科普活动排前三位的科普知识;在选择科普内容和科普途径时受哪些因素影响影响程度较大这道题中将科普知识分为六种, 分别是:科技知识、科技人文知识、生活科技知识、热点科技知识, 一些持续而重大的问题、科幻题材。加权处理后得出六类科普知识的先后顺序。结果如表2所示:

可见, 排在高中生科普知识需求前三位的是:“未来世界”“不明飞行物”“外星生命”等科学幻想题材;生物、地理、天文宇宙等科技知识;衣、食、住、行及健康中的生活科技知识。

4 讨论

4.1 高中生对实验室认知程度

实验室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基地, 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将实验室开放为科学普及的良好教育场所, 为科学普及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使科学普及更专业化、更系统化。与科技馆比较, 实验室的开放是一种较为实用、较为专业的科普方式;而的与专业的实验相比, 学校实验室开放是一种不需要特别技能, 不需要太多深奥的专业知识的科普活动。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实验室教学都有强烈的兴趣, 并对其重要性有较深的认识。但学生对于实验室的使用频率较少, 并没有发挥其功能作用。提高学校演示实验室的资源使用效率是很有必要的。

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 在普通学校要进行实验室科普资源开发和利用。以教育理论为基础, 科普资源为载体, 要建立有特色的普通校园科普教育模式。

4.2 高中生的科学普及知识具体情况

现代科普理念是“让大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 目的在于激发国民对科学的兴趣, 促进公众对科学事业的了解。科普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就目前来说, 科学知识普及尤其是实验室科普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科普时间不够充裕;学习知识面过于狭窄;学习方法过于僵化;获得知识的效果不够理想, 缺少对人文内涵的领悟, 陶情、益智、审美目标达成率较低;学习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方面。

4.3 实验室科学普及知识对高中生的影响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应走上器材配备、管理与使用互相促进, 协调发展的轨道, 初步形成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为目的的“实验-教学-创新”的良好局面。所以打破以往的实验室资源只用于相关的实验验证, 用来辅助课堂教学的模式, 使实验室设备的使用不再限定于教学内容是大势所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这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创新的环境。实验室是为观察实验活动而设置的特定场所, 因此, 实验室的环境设置应当具有科学的氛围, 使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如同来到发明创造的圣地。让同学们在一些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真正学会观察, 感受到科学创造就在身边。

4.4 高中生对科普知识的需求方向及影响因素

由于青少年保守思想最少, 最富创新和开拓精神, 对新事物最为敏感, 对社会变化的反应最为迅速, 因而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演变也最易在青少年的需要中得到体现和反映, 从而使青少年的需要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选择科普内容时受到的影响因素得出的前三个结果可见, 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普及科学知识对他们学业及生活方面的积极意义, 这为我们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但可以看出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出于应试目的。这亮点反映出当前的教学评价制度尚有不足, 科学知识的功利性较为突出。

兴趣是决定高中生选择科普途径的主要因素。除了兴趣以外, 影响学生科普倾向还有受访学生的生活环境, 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通常, 报刊和图书在生活中所需的消费支出是最低的, 对人们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是最低的, 而且现己经成为大众早已普遍接受和应用最广的信息传播方式。调查表明在校园生活中, 高中生更容易接受比较传统和基础型的科普方式, 这一点也值得科普和教育工作者重视。

5 结论

(1) 高中生对实验室科普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与平时的课堂教学相比, 同学们更喜爱实验室教学。

(2) 科学知识对其学习帮助很大或较大, 随着年级的增高有递增趋势。

(3) 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去实验室参加科普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渝生.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J].民主与科学, 2004, 06:47-48.

[2]杨东铭.高校科普问题调查分析及对策[J].宜春师专学报, 1998, 04:86-88.

[3]赖小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D].西南大学, 2007.

[4]廖海涛, 韦义萍, 李松桂.广西公众科普认知及需求现状调查分析[J].今日科苑, 2009, 19:105-106.

[5]房小敏.高中生自然科学类科普读物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科普实验 篇8

1 媒体的科普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第十六条还指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该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但现实是,在市场化运作下,电视台等传媒唯收视率、广告效益是图,科普节目收视率不高,难以生存,娱乐节目却比比皆是,有的甚至降低品质来迎合大众,博人眼球,部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媒介伦理观念和自律意识出现偏差。

《快乐大本营》在15周年之际隆重推出科学版块,弥足珍贵,为什么这样说?科普元素在娱乐节目中并不少见,养生类、选秀类、情感类节目等等都会或多或少告诉广大观众一些知识,但那是不经意的赠送品,此次将科学实验作为娱乐节目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全国尚属首次,明星嘉宾在参与过程中展示了个人魅力也感受到科学的美丽,成为潜在的科普传播者。观众在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成为潜在的科普爱好者。科普元素的引入让节目由迎合观众的娱乐趣味向引导观众科学品位转变,是湖南卫视勇于承担媒体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充分彰显了节目制作团队创新意识和独特视角,对电视娱乐节目有着举足轻重的科普引导作用。事实证明科普教育效果初现端倪,有的学校将收看节目当做作业。节目正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唤醒公众内心的求知欲望,积极助力电视科普的良性发展。最近如火如荼的明星跳水节目《星跳水立方》也增加了科普版块“星跳启蒙”介绍跳水知识。

2 对科普教育活动的参考意义

随着时光的推移,每一个科技馆的常设展览趋于常态化,公众的新鲜感相对减弱,各种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弥补展览教育的不足,以灵活的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实现科普教育目标。几年来,业内各种具有娱乐元素的科普形式不断涌现,如科普剧、科普交流平台等,也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总不如娱乐节目来得猛烈,此次《啊》作为娱乐科普化的典型一经推出就大行其道,经过仔细比较,在选题策划、宣传包装上有着诸多可借鉴之处。

2.1 选题策划

节目的选题策划是一个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选题要综合考虑科学性、趣味性、可行性等。《啊》的实验选题策划大约遵循这么几个原则。一是为明星嘉宾量身定做,引导深度参与。节目根据当期嘉宾的特长、兴趣等确定选题,继而策划节目形式。有了共鸣点可以充分调动嘉宾的积极性,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如钢琴王子李云迪一期,选题与音乐相关。由观众扮演“人体钢琴”的琴键,分两队进行音阶考验。“水果DJ台”游戏环节中茄子、菠萝、西瓜等齐上阵演奏搞笑音乐。二是贴近生活,在司空见惯中找寻“不可思议”,如两本书交叉叠合举办拔河比赛介绍摩擦力。通过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物品介绍科学的力量,引起观众的惊奇与感叹。三是注重实验效果的视觉冲击。《啊》版块倾向于选择现象明显,视觉冲击强烈的实验,如多期中用到液氮制作“一飞冲天”、“烟雾弥漫”的效果。

2.2 娱乐化宣传包装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宣传包装对节目非常重要。科学原理本身是枯燥无味的,用各娱乐元素有机整合包装后的《啊》版块却改头换面。一是名称,阴阳上去四声的啊啊啊啊,展示文化底蕴的同时形象的诠释了实验中预期的各种公众反应,形象生动。二是宣传片,无论是制作还是音乐均时尚感、科技感十足。三是游戏对抗奖惩机制,实验的同时进行游戏比拼。对抗最能激发参与者的热情,辅以五花八门的惩罚,让人不亦乐乎。四是剧务黑衣人,节目中剧务有了专属的名字———黑衣人,一袭黑衣、大黑墨镜、不苟言笑,老被调侃,酷劲十足。五是儿童加盟,小孩子无论在哪都会成为焦点,可爱萌样、童言无忌,活跃气氛效果显著。六是道具招贴,道具无论大小都有《啊》版块的招贴,做到统一专业。七是语言睿智流行,主持群经常语带双关,戏说中夹杂着小智慧,这些娱乐元素在兼容碰撞中发酵共同作用,形成了节目的独特魅力。

3 业界自省

看了多期的《啊》版块,其实好多实验原理科技馆都有展示如静电发生器,空气大炮,特斯拉放电,倾斜的小屋等,但鸣谢单位没有提到过官方科普机构。特斯拉放电一期中感谢的是卢驭龙科学实验室,卢驭龙是《中国达人秀》走出的科学狂人,以驾驭闪电闻名,继而成立了自己的科学实验室,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尴尬,但同时也指出了一条科普机构与电视媒体的合作之路,科普展品与教育活动的合作之路。其实曾经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家长带着孩子去科技馆我就会欣喜,倍感亲切,希望多些类似的小结合,软广告。

当然,由于经费、地点、情境、受众等诸多因素影响,《啊》版块的制作模式不一定完全适用于科普教育活动,但是成功的元素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科普机构要积极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大胆创新,精准把握受众需求,打造精品科普教育服务,使科普真正进入大众文化领域。S

摘要:老牌电视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在15周年之际推出科学实验版块《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本文重点分析该版块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是电视媒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利于引导电视科普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对科普教育活动在选题策划、包装制作等方面有参考指导意义。科普机构应该加大与媒体的合作力度,创新合作形式,共同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稳步发展。

关键词:快乐大本营,科普教育活动,娱乐化包装

参考文献

[1]厉国刚,编著.大众传媒文化[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2.

[2]李萍.综艺节目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J].理论与创作,2010,04.

[3]吴慧贤.《快乐大本营》的竞争力探究[J].今传媒,2011(12).

上一篇:概率教学的研究与思考下一篇:工程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