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论文范文

2022-05-08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科普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从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现状入手,通过对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软、硬环境和科技资源现状分析指出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提升我国科普实力的有效途径,进而探讨科技资源科普化,分析其必要性和阻碍性,最后对于如何有效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提升我国科普能力提出了有益建议。

第一篇:科普论文范文

国外科普工作对我国青少年科普之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发达国家科普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科普存在的问题,从科普的经费来源、科普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探索中国科普尤其是青少年科普的道路。

关键词:科普;国外;中国;青少年;启示

文献标识码:B

作者:卓 佳 颜 熙 陈 宝 王 江

第二篇:增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提升我国科普能力

摘 要:本文从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现状入手,通过对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软、硬环境和科技资源现状分析指出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提升我国科普实力的有效途径,进而探讨科技资源科普化,分析其必要性和阻碍性,最后对于如何有效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提升我国科普能力提出了有益建议。

关键词:科普;科技资源;科普化

科普即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普事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我国科普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一、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目前科普事业发展现状来看,首先,我国政府对科普工作支持力度较大,科普政策资源很好,近年来出台了大量与科普事业相关的政策措施。步入新世纪,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其次,科普队伍有所发展,科普经费投入有所增加。我国科普人员近年来持续增长,2008年达到176万余人,比2006年增加8.5%;科普场馆建设得到广泛重视,2008年全国共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科普场馆1098个,比2006年增长了27.8%。全社会科普经费投入2008年达64.84亿元,比2006年增长38.5%。

科普事业发展良好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即:科普工作人员虽有所增多但数量有限且素质不高,科普创作人员缺乏;科普财力资源状况明显好转,但总体还很匮乏,科普经费仍然不足,而且地区之间差别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从2009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的总数看,科普经费投入仍呈现出不均衡发展,排名前5位的仍然是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其资金额共计45.18亿元,占全国总数的51.86%,而科普经费筹集额较少的5个省份(宁夏、吉林、甘肃、西藏、青海)的经费总额只有2.04亿元,仅占全国总数的2.34%。科普基础设施总体薄弱,人均科普经费较少,2009年我国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87.12亿元,人均科普专项经费2.10元,比2008年人均增加0.26元。科普经费融资渠道较少,主要经费来源仍是靠政府投资,虽然近年来科普组织发展较快,但仍不健全且发展不平衡。

综上所述,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是软环境较好,硬件环境较差,国家对于科普发展的政策支持明显,如何有效开展科普工作,切实提升我国科普实力则是我国科普工作人员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科技资源科普化分析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是在不改变科技资源本身功能前提下,从功能外延上对科技资源进行扩展,是发掘科普资源,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让科技成果为更多的社会民众所了解、提升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我国努力增强科普能力,对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一)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必要性

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建国后国家对科学研究十分重视,几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科技资源,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科技成果,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122.2万件,同比增长25.1%,2010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9.1万件,同比增长24.1%。这些科技成果正是丰富的原始科普资源,但科技成果的知识性专业性太强,一般只有具备本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够理解使用,对于普通社会民众而言不具备通俗易懂性,如不对这类原始科技资源进行处理,一般民众很难对这些科技成果中包含的知识进行吸收、理解甚至运用,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需对其进行再加工,将科技成果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向公众传播,使公众能理解科学知识、领会科学精神,而这种对于科技资源进行加工并使之易于被公众所理解的过程就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过程。由此可见,科技资源科普化是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桥梁,是高效开发科普资源、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科技资源科普化的障碍

虽然我国科技资源丰富,然而,在现实科普工作中,科技资源却不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科普资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我国科学研究和科普之间存在着断层现象,很多科学研究中得出的科研成果不能顺畅转化为科普资源。部分原因是由科学研究的保密性决定的,而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了解本领域的知识且始终站在科学前沿的科学家能否将深奥的科学知识用浅显的语言向公众传达。

其次,从人员和经费投入上看,总体上我国仍然缺乏,2009年全国有科普人员180.84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23.42万人,科普兼职人员157.42万人,每万人口仅拥有科普人员13.55人;在资金投入上,科普工作仍然以政府为主,民间资本对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大。

此外,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人员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对科普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参与科普工作的科技人员缺少系统专业的培训。

三、加强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提高我国科普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为有效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搭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的四大基础工程之一,是加快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搭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科普资源。国家可以鼓励地方政府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整合科普资源,使科普资源能够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使民众切实感受到科学知识带来的变化。如:上海宝山区在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上做出一些有益尝试。宝山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自2009年启动以来,经过两期的建设,已形成市区科普资源共享、科普资源实时配送、电子屏远程控制管理三大特色,拥有信息资源共享、集约资源管理、科普课程管理、科普电子地图、电子台帐管理、科普宣传品流通六大主要功能。广大市民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了解科技信息,提高科学素养。

(二)国家科技项目及科研场所的科普化

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工作是《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要注重科普资源的开发,并进行科技成果向广大公众传播与扩散等相关科普活动。可从国家科技项目层面上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须兼顾科普工作,在重大科研项目或政府资助力度较大的项目经费中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与项目相关科技成果的科学普及工作,或从中提取一部分经费,由科普管理部门、科技团体,或由项目实施单位和科学家,开展科普活动。按涉密级别对国家一些科研场所分类,定期向公众开放,对保密级的国家科研场所,要依照国家有关部门统一规定来管理,对非保密级的国家科研场所,要在有关部门指导的前提下制订具体的规章制度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公众开放、进行科学普及活动,还可采取一些方法让公众了解科研项目和科研场所,如:将一些科研基地科学重大事迹通过记录片或图文的形式搬上电视电影屏幕、互联网、手机等。

(三)加强科普人力资源开发及培养

《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完善科普奖励政策和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在科普人力资源开发上,可将科普工作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引导更多科研工作者投身到科普工作当中。长期以来,科研工作者都是将注意力放在科研工作中,因为这关系到职称评定等问题,如将科普工作纳入到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当中,对在科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予以相应的奖励或在职称评定中认可科普工作的成绩,吸引更多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在职科普人员培训工作上,应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科普工作者的科普培训经费,鼓励培训机构加大对于科普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科普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高科普工作效果,如:定期对科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参加一些科普类的讲座交流活动,并对科普工作人员在科普工作中的业绩进行定量评定。专兼职结合,建设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

科普事业发展任重道远,在科普工作中,将科技资源同科普资源合理结合,通过多种手段高效地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李美景(1984— ),男,汉,安徽合肥,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与绩效评估。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任福君.新中国科普政策的简要回顾[N].大众科技报.2008,12,16.

[3]任福君.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9,3:60-65.

[4]黄丹斌,姚小明.共建共享科普理论在创新科普基地的实践应用[J].科协论坛.2010,8:14-17.

作者:李美景

第三篇: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教育研究设想

摘要:科学普及教育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从1999年中国科协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以来,科普教育基地就对推动素质教育、加快科学技术普及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四川省是我国主要的科技创新地之一。作为全国科普创作中心之一(北京、上海、成都),四川省在建设和创新科普教育方面有一定基础。另一方面,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开始推广全民科普教育,1951年日本《博物馆法》颁布之后就将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现代化发展推上日程。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分析四川省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在科普教育的展览内容策划、科普教育人才培养、环境设置等几个方面的构建,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探讨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科普场馆教育的建立、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熊猫基地;东京科学博物馆

根据中国科协2009年制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试行)》中的定义,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其中,科技博物馆、动物园等场馆作为城市主要科普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科普服务和科技传播的中心,规模相对比较大,拥有大量科普展教资源,是科普工作的主要阵地。科普场馆作为非正规教育职能的社会教育机构,应发挥教育内容、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公众学习、了解科技的需求,成为其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1]。

当前我国的科普教育基地已具备较强的科普综合服务能力,能够满足公众的部分科普需求,对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能力建设还面临着比如缺乏总体布局的发展规划;运营管理上,一些场馆存在着重展览轻教的现象;教育展示的理念和形式缺乏创新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制约着科普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一、国外科普场馆教育发展回顾

当代欧美科普场馆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场馆的教育功能愈发显著,尤其是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发展。18~19世纪在欧洲成立的近代博物馆,与前代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博物馆设施开始关注公众的需求。19~20世纪初欧洲各国的博物馆面临着深化面向大众的教育机能的诉求,英国企业家卡耐基强调博物馆是拥有教育功能的公共机构。在美国的科普教育机构,其向来重视教育功能,博物馆表现出第二教育机构甚至是独立教育系统的趋势[2]。1969年向公众开放的旧金山探索馆将世界科普场馆的发展从注重展览展示推向以教育为目的的发展阶段;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归类为“教育”与“为公众服务”。

日本的近代博物館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效仿欧美诞生,但具有现代科普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的出现是在1951年《博物馆法》的颁布之后。确定博物馆公众教育机构的地位,重视社会需求的娱乐和研究成为博物馆应达到的目标[3]。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博物馆的建设已形成种类丰富、内容完善的格局,对社会发展、推动公众科普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东京的国立科学博物馆为例,东京科博拥有丰富的微古生物标本、资料、数据,下设产业技术史资料信息中心,专门提供与产业技术相关的资料的调查、信息的收集、评价保存、科普资料的研发工作,科普教育资源丰富。在馆校合作方面,东京科博与东京大学、筑波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培育分类学等自然史科学的研究人员。针对想要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大学生,开放体验标本资料收集、保管的学习支援活动;开办“科学交流养成实践讲座”,对通过SC1、SC2课程的学员授予“国立科学博物馆认定科学交流者”名称。除了大学,东京科博也针对小学、中学的学生,通过科学体验学习项目的教育普教委员会来开发教育项目。

二、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现状

目前,全国教育科普基地共计1080家,四川省在2015-2019年度被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23家。以成都市为例,科普基地可大致分为5类:科技、教育类场馆,如四川科技馆、四川省图书馆;具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历史、旅游等社会公共场所,如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公众开放的实验室、陈列室或科研中心,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等;工业企业面向公众开放的生产设施;现代农业类科普场馆[4]。其中,个别科普场所的科普教育能力较为突出,比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市动物园等。这些场馆发展时间较长,具有丰富的科普教育经验。如熊猫基地在2000年就已成立保护教育部门,专门从事开发基地的科普教育项目的工作,拥有一支年轻、专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与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动物、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教育能力在国内均属前沿,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总的来说,通过与国外的科普教育发展的比较来看,我国的科普场馆教育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可以发现总体而言依然处于一种粗放式的起步阶段,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系统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目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展陈设计与活动策划能力较弱。场馆的教学设备不够先进,缺乏革新,展教方式是单向的,观众往往难以获得深刻认识

(二)缺少专业科普教育工作者,专业性有待提高

(三)科普活动较少,未能充分利用科普基地设施

三、案例考察分析

(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科学探秘馆”

“熊猫科学探秘馆”以“熊猫研究基地概览”、“神秘的大熊猫”、“熊猫的恋爱与婚配”、“熊猫的遗传探秘”、“生命的摇篮”、“熊猫和它的伙伴们”六个方面为展示主题,展示了熊猫基地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其教育目标是向观众展示人类对大熊猫的认识研究、保护拯救主题,展示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鼓励关注生物多样性状况;根据现代社会大人和孩子少有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这一现状,强调接触、互动和实践,帮助建立人与大自然的情感联系,从而达到理解和乐于环保行动的效果。

在展览内容策划方面,“熊猫科学探秘馆”根据大熊猫的分布、成长轨迹、生命周期及生物多样性主题来区分规划,分别展示了熊猫的数量分布、身体结构特征、交配繁殖、人工授精、产仔育幼以及其他濒危物种的信息。与一般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常设的标本、模型展览有所区别,科学探秘馆旨在激发观众“探秘”的好奇心,展览多以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的形式,让观众在互动中探寻熊猫的奥秘,诸如电子沙盘互动查询系统、模拟人工喂养大熊猫体感机、熊猫婚配游戏、3D影院小剧场。导览媒介有触摸式电脑、LED电子图文显示屏、展览折页、看板、互动展品。展区可视信息随处可见,被安置于馆内的各处。采用中、英、日三种语言,呈现形式多样。说明信息多与图片一同阐释式展现,以大熊猫的生命轨迹(发情-交配-产仔-育幼)设计安排参观路线。

在环境设置方面,熊猫科学探秘馆与2017年重新装修向公众开放,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区没有实物展品,多为文字图片等的科普信息展示。内容围绕大熊猫、以及生物保护的主题展开,展示方法引入了国际最新的展示设计理念和高科技展示方式,采取以多媒体展示为主、大幅展板导视为辅的方式,用40个触摸屏,向游客分别介绍了大熊猫繁殖、遗传、营养、内分泌等知识。科学探秘馆基本色调为绿、蓝、黄、白,其中以绿色、蓝色为主调,以轻快明亮的颜色烘托了展示自然、环境的氛围。馆内采用人工照明,灯光柔和不强烈,白炽灯多安装在天花板上,电子大屏幕起到了辅助环境灯光的效果。墙面多装饰以大熊猫的大幅摄影作品,突出了“大熊猫”的主题。大熊猫憨态可掬、生动可爱的样子更加拉近了游客,使游客一进入馆内就能感受到轻松、愉悦的现场气氛。

在科普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熊猫基地在2000年便率先引入了国外先进的保护教育理念和方式,成立了科普教育部,目前已配备了专业和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共23人,从事教材编写、项目研究、活动开展和杂志编辑等工作。另外,熊猫基地还拥有一支100余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从2015年开始通过“招聘—培训—实习—考核—上岗”的模式,5年的时间里已培养出11期优秀的志愿者。每年2次的志愿者招聘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线上的招聘面向社会大众,线下的招聘与成都市各大高校合作,走进校园开展志愿者招聘讲座,集结出一批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志愿者。他们在基地的各个讲解点,通过模型、图片等手段向游客们展示、讲解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生物知识。除了长期的志愿者项目,基地还定期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与成都市的中小学校合作,让青少年也拥有体验志愿者的机会,使其在志愿服务中对自己所讲解的内容形成更深的印象,加深了对青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效果。

(二)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地球上多种的生物”

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分为日本馆和地球馆,分别展示日本列岛的自然、与自然相关的历史以及地球的环境变动、生物的诞生和灭绝。其中,以自然生物为主题的“地球上多种的生物”展区是我们的主要考察对象。展览有“海洋生物的多样性”、“陆上生物的多样性”、“多样性的由来”、“系统广场”、“在大自然生存的各种办法”、“保护生物多样性”6个版块,介绍了在进化的过程中被分成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形成自己特有的形态以及生活方式。通过多种展览手段模拟生物的生活实景,展出动物标本,仿真复原植物,再加以视效、声效的模拟,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

在展览内容策划方面,“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展出了大量海洋生物的真实标本和原尺寸复原的模型,解答了海洋的光合生态系统、化学合成生态系统等诸多问题;“陆上生物的多样性”模拟了陆上的红树林、沙漠、湿地等自然环境,展示了在各个环境中生活的形态各异的动植物;“多樣性的由来”、“系统广场”将抽象问题具象化,来馆者能在此了解到生命结构细胞的构成、根据设计图,合成蛋白质等知识;“在大自然生存的各种办法”、“保护生物多样性”使来馆者通过真实的标本了解到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依据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的规律策划展览结构。采用裸展和橱窗式展示结合的方式,易于受损的动植物标本被置于玻璃橱窗;被独立出来的中心展区展示生物石膏化石模型。大量使用可互动式展品,鼓励游客动手触摸。展示手段多样变化多端。设有触屏式电脑,大型场景复原:海洋环境和热带雨林环境。“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版块入口处环绕大型球幕,展现海洋环境,全景画展示海洋远景;展品组合多样:“化石标本+说明牌”组合,“复原模型+图片+阐述式说明”组合,“多媒体声像资料+说明牌”组合。

在环境设置方面,展区根据主题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主题色,“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以蓝色为主色调;“陆上生物的多样性”以绿色为主色调。整个展厅采用明快、活跃的原色色彩,全部使用人工照明。展区内大量设置的大型LED电子屏除了有展示、模拟背景的功能,也起到了环境照明的作用。穹顶安装具有聚光功能的射灯,“多样性的由来”版块刻意降低照明度,烘托出神秘的气氛。

在科普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东京科博的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有实力承担各种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经常前往世界各地考察研究,同时也会接待国外的学者进行交流活动。另外,早在1986年东京科博便引入了志愿者制度,其志愿者队伍的则主要以退休后的高龄者为主,从事科普讲解、楼层导览、辅助体验学习等工作。“地球上多种的生物”展区的志愿者科普讲解每隔一个小时就会在特定的讲解区域进行一次。志愿者在科普道具小推车后通过动物化石、模型向游客讲解与恐龙相关的知识。

四、小结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考察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优秀的科普教育场馆的几个特点

1、 极具特色的展览选题。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展览在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科技馆中较为罕见,而熊猫基地的科学探秘馆正是这其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而东京科博则按照其自然科学的展览主题,由浅到深、由表至里的设置了展览版块,最后引导游客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2、 并列式的展览结构。展区内各区块以不同主题划分,属于并列关系。熊猫基地各区块的内容相互联系,按照熊猫的交配、育幼、成长的顺序串联起熊猫的整个生命,令人印象深刻。

3、丰富的信息负载手段。作为科普教育场馆的博物馆,重点在于教育而非展览,因此两馆皆抛却常见的橱窗式陈列,采用多媒体技术设置多种可参与操作互动的展览设备,设有看板、LED电子图文显示屏、折页、触屏式电脑、3D小影院以及互动展品。展示手段多种多样,图文并茂全面深入的展示了教育项目。但白璧微瑕的是,熊猫基地馆内最常见的触屏式电脑展览方式,基本采用阐述式文字说明,主体皆采用陈述式句式,含有大量专业术语,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观众,尤其是未成年观众来说稍显乏味沉闷,难以引起强烈的兴趣。

4、自然的展场氛围。东京科博各展区依据不同的展览主题选定不同的主题色,照明以墙壁射灯为主,辅以大版面的照片,烘托出自然、和谐的氛圍。而悬挂在墙壁四周的科普展板、电子显示屏营造的环境灯光则强调了科普教育展场“科学探索”的神秘氛围。

5、专业的科普教育志愿者。无论是熊猫基地还是东京科博,其志愿者都经过专业的培训,能够结合展览内容,从专业的角度对游客进行科普。遗憾的是东京科博的志愿者年龄构成稍显单一,科普讲解方式难以引起低龄游客的兴趣。其科普教育主要依托于场馆展览本身,没有最大化的发挥科普讲解志愿者的作用。

五、促进科普教育基地发展的建议

科普场馆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是开展教育科普活动,向参与者传递科普知识。[5]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场所,在馆内开展的教育活动需要结合其拥有的科普教育资源,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建设能够激发来馆者科学探索兴趣的、专业的科普教育项目。从本次的考察结果来看,我们初步讨论了以下建议:

1、 加强对科普基地的展览内容策划和管理,做好科普的基础建设。要想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教育功能,场馆的基础展览内容建设是最必不可少的重点。场馆可以借鉴和参照国内外优秀的科普教育案例,从布局、教育目标、展览手段、场馆硬件设置等方面进行升级,探索适合自己的科普教育模式。

2、 培养专业科普教育人才。首先要确立科普教育人才在科普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大学、中学、小学等教育机构合作进行科普学、科技传播、博物馆学等学科的建设交流。规范培养、管理科普志愿者的方式,丰富志愿者的年龄构成,适当扩大高校志愿者的比例,用他们自身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讲解风格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定期举办志愿者的交流活动。

3、科普基地自身要加强自身营运管理。建设工作要突出特色,各基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场馆特有的科普资源,以满足社会公众的科学需求为目的,开展特色鲜明、有实效的科普活动。进一步确立和完善科普基地建设的教育目标、布局规划、展览重点、资金运用,保证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孙莹.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类型及其实现机制[J].理论导刊,2012,(2).

[2]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双重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3]大堀哲.博物館概論.東京:学文社,2005

[4]贾英杰.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初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5]蔡黎明.场馆非正式学习中的科普教育活动——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J].科协论坛,2018,(4)

本项目来源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项目编号:S201910656202)

作者:姚灵芝

上一篇:农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收益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