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案全集范文

2022-05-29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进行的设想和计划。以下是小编的收集整理的《科普教案全集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科普教案全集范文

《史记》选读 教案全集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 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周时 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 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记》的有关知识。(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作业:

1.背诵第11小节,整理重要文言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孙学军 223600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

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报任安书》教案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 鞭棰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 ) 囹圄( ) 槛(jiàn) 缧绁(lã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偷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耶?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众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夏本纪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 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纪的形式。

2、 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 教学时间:2课时。

四、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 解题: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

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词句。质疑。补充注释: 学习1-4节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②,为人臣。

①玄孙:孙之孙为玄孙。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①,浩浩怀山襄陵②,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④,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摄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视鲧之 治水无状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⑩。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①鸿水:即洪水,大水。 ②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襄:上漫,淹没。陵:大土山。 ③负命:违背天命。毁族:毁败同族的人。④等:相同,一样。这里是比较的意思。 贤:好,强。 ⑤登:升,提升。 ⑥摄行:代理执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⑧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 ⑨殛:通“极”,流放远方。以:而。 ⑩诛:惩罚。是:对,正确。

尧崩①,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维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发扬光大的意思。居官:居于官职,即做官。 ③嗟:叹词。 ④女(rǔ,汝):你。 ⑤维:句首语气词。 是:此,这,指平水土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礼。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称为拜。稽首: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拜礼中最恭敬的。 ⑦视尔事:办理你的公事。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

①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 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劳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称以出:《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译文参照王说。 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一)自学5-8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2、 划出古今异义的有关双音词语。

3、 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4、 找出2-3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二)试分析禹的形象。

第二教时

一、 检查预习情况

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见教材)

2、 划出古今异义的双音词语。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左准绳 右规矩 中国赐土姓

3、 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南面朝天

4、 找出2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以告成功于天下 帝舜荐禹于天下

二、学习4-8节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 (13)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

(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又《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

(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豬、豬野九个湖泊。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奥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涤原④,九泽既陂,四海会同⑤。六府甚⑥,众土交正⑦,致慎财赋⑧,咸则三壤成赋⑨。中国赐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为统一的了。攸,所。同,同一。按:这句是总说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体分说。

②四奥:四方之内。奥,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开通了道路。刊,除。这里是开的意思。 ④涤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⑤四海会同:全国统一,诸侯都来朝会归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资,即金、木、水、火、土、谷。府,藏财货处,仓库。

⑦众土:各方土地。交:都。正:定,这里指定等级。 ⑧致慎财赋:意思是对于交纳贡品、赋税认真谨慎。

⑨咸:都。则:标准、准则,这里是以为标准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种等级的土壤。 ⑩中国:指九州之中。赐土姓:指分封诸侯,赐给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台:同“以”。(依《尚书易解》说) (12)距:同“拒”,违抗,违背。朕:我。行:行为,这里指各种措施。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声教讫于四海②。于是帝锡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暨:及,到。 ②讫:同“迄”,至,到。

③锡:同“赐”。玄圭:黑色的玉圭。《正义》曰:“玄,水色。以禹理水有功,故锡玄圭,多以表显之。”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①。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②。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国号曰夏后,姓姒氏④。

①嗣:帝位继承人。 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临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见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的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与后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汉代则通谓之姓。这里的“姓姒氏”就是以姒为姓。

三、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 思考: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赞赏禹:“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决渎通沟”(《太史公自序》);“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河渠书》)。阅读了本文,了解禹的事迹,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

根据他的行为事迹,概括他的高尚品质。从全文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概括:

1、为人;

2、治水;

3、辞避。

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面队唐尧、虞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洪水灾难中解救出来的局面。面对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并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励精图治、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最终获得成功,使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盛世太平图。(开头已作了介绍,这里在学习了全文的基础上再呼应开头所说) 本文主要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反映了古人理想中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作者怀着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诉说了夏禹的业绩和伟大奉献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四、写作特点

(1)叙事系统全面,详略得当,体现出高超的驾驭历史内容的能力。 (2)写人叙事,善于渲染、铺陈,将人物置于特定背景之下来刻画,而且字里行间倾注情感,爱憎分明,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3)语言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用生动的语言叙说事例、说明道理,叙事不枝不蔓、简明扼要。

《鲁周公世家》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作者塑造的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司马迁对周公那种深厚的景仰之情。 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文题、背景。

1、鲁,始建国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2、周公,姬旦,亦称叔旦。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3、世家,《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4、《鲁周公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

二、范读课文。

1、注意字词读音、断句,扫除字词障碍。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三、给加横线的词正音并释词。

笃(dǔ)仁 钺(yuâ) 召(shào)公 名奭(shì) 缪(bù)卜 归(kuì) 开籥(yuâ) 金縢(tãng)匮(guì) 有瘳(chōu) 箕(jī)子 践阼(zuî) 弗辟(bì) 蚤(zǎo)终 祉(zhǐ)福 鸱(chī)鸮(xiāo) 倍依(yǐ) 竆竆(qiïng) 揃(jiǎn)其蚤(zhǎo) 谮(zân) 严(yǎn) 奸(gān)神命 飨(xiǎng)国 鳏(guān)寡 诞淫厥佚(yì) 昃(zâ)不暇食 百姓说(yuâ) 将没(mî) 肸(bì) 伤牯(g)ù 寇攘(rǎng) 歭(zhì)尔刍茭 糗(xiǔ)粮 濞(bì)立

四、对照注释、译文,自由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12段)详细记述鲁国公的主要事迹。分六层。 第一层(1段)辅助武王,伐纣灭殷。(笃仁纯孝) 第二层(2段)牺牲个人,质代王死。(义无反顾) 第三层(3段)临危受命,代理国政。(忍辱负重) 第四层(4-6段)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坚决果断) 第五层(7-10段)还政代王,制礼作乐。(胸怀博大) 第六层(11-12段)周公作为,感动成王。

第二部分(13-15段)交代鲁国公后世君臣无道,与周公的品德形成强烈对比。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部分第一层(1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者(助词,表停顿),„„也(表判断) 笃仁(忠厚仁爱) 于(介词,表比较) 及(等到) 辅翼(佑助,辅弼) 用事主持朝廷政事) 把(手持) 以(连词,表目的) 夹((站)在左右) 告周之罪于天下(介宾短语后置) 戚(父母兄弟等直系亲属,现指旁系亲属) 虚(区域)

2、朗读并小结。

(二)研习第一部分第二层(2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克(攻克,战胜) 集(通“辑”,安定) 不豫(天子不舒服,不能处理政务) 乃(副词,于是,就) 缪(通“穆”,虔诚) 戚(形-使动用法,使„„感动) 以为(把„„作为,今指认为) 北面(名-状语,面朝北方) 戴璧秉圭(头上顶着玉璧,手中秉持玉圭) 阻(遭到困厄) 负子(诸侯病) 以(用)旦代王 乃命于帝庭敷佑(介宾短语后置) 用(因而) 定(使„„安定) 无坠(不丧失) 葆(通“宝”,宝贵) 尔之(取独)许我 归(同“馈”,奉送) 以(目的连词,用来)俟尔命 屏(藏而不给) 发书(翻开占兆书,今指发放书本) 信(确实,果然) 王其(语气副词,表肯定)无害 维长终是图(宾语前置句) 藏(省略“以”)其策(省略“于”)金縢匮中(省略句) 瘳(病痊愈)

2、朗读并小结。

(三)研习第一部分第三层(3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既(已经)崩(天子之死) 强葆(同“襁褓”) 畔(通“叛”,背叛) 践阼(登上帝位,临时代行政) 流言(散布流言,今指没有根据的话) 不利于(对)成王(介宾短语后置句) 所以(表结果,„„的原因) 辟(通“避”) 蚤(同“早”) 卒(始终) 沐(洗头,今指洗澡)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今是动词“哺育”) 子之鲁,慎无以(介词,因,凭借)国骄人

2、朗读并小结。

(四)研习第一部分第四层(4-6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率淮夷而(连词,表承接)反 诰(一种文体,用于告戒或勉励) 宁(形-动,平定) 宗(名-意动用法,以„„为宗主) 祉福(福瑞) 集(安定) 为(写作)诗 训(责备) 国(名-动,建都)(省略“于”)之

2、朗读并小结。

(五)研习第一部分第五层(7-10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治(处理政务,管理国家) 倍(背向着)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 竆竆(恭敬谨慎的样子) 揃(剪断)其蚤(同“爪”,指甲) 奸(干犯,冒犯) 瘳(痊愈) 用事(当政,临朝)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反(同“返”,召回,迎回,使„„返回) 亡(使„„毁败,使„„灭亡) 严(同“俨”,庄重的样子) 自度(以法度自律) 荒宁(荒废事业,自图逸乐) 飨国(拥有国家。飨,同“享”,享有) 小人(中性词,地位低下的劳动者,今为贬义词) 密靖(使„„安定) 鳏寡(孤独的人) 诞(放荡)淫(过分,无节制)厥(其)佚(同“逸”,安乐) 诛(讨伐) 昃(太阳偏西) 以(目的连词,用来)诫成王 官政(官职制度)未次序(还未安排得系统合理) 百姓(西周时对贵族阶级的总称,今指人民)说(通“悦”,欢悦)

2、朗读并小结。

(六)研习第一部分第六层(11-12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没(通“殁”,死) 以(用来)明 让(谦让) 于(在)毕(邑名) 臣(名-意动用法,以„„为臣)周公 大木尽拔(被动句) 朝服(名-动,穿好朝服) 自以为功(即“质”,人质) 缪(同“穆”,虔诚的)卜(占卜) 勤劳(为„„而辛勤劳苦) 彰(使„„彰显) 筑之(培土并夯坚实,课本注释有误) 孰(通“熟”,丰收) 褒(嘉奖,褒奖)

2、朗读并小结。

(七)研习第二部分(13-15段)

1、对照注释、译文,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句。

报政(汇报施政方面情况) 兴反(兴兵造反) 发之于肸(古邑名) 陈(准备) 风(走失) 越逐(擅离岗位去追赶) 寇攘(劫掠偷盗) 三郊三隧(鲁国西、南、北三方的近郊远郊之人) 歭(储备) 擢(人名) 濞(人名)

2、朗读并小结。

七、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周公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明确: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主要功绩有:⑪辅助武王剪灭殷商;⑫质代王死临危摄政;⑬平定叛乱营建洛邑;⑭还政成王制礼作乐。

2、周公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千百年来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⑫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鲁周公的崇敬敬仰之情?

明确:作者正是饱含着激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到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司马迁对周公的崇敬景仰之情。

八、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丑恶本质的?

明确:

1、用周公的品德与后世无道君臣进行对比。

2、用鲁国的所谓“洙泗礼仪之帮”的高雅招牌与鲁国后期统治者的淫乱、凶残、猥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从而尖锐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统治者斤斤于揖让之节的表面形式,而行刺极尽其荒淫之欲诛杀之能的极度虚伪行径,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高度现实主义精神。

九、布置作业。

1、按类整理全文的文言现象。

2、思考:曹操在其《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请问曹操以周公为典范,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明确:曹操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是以周公之比,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表达了曹操急于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心情。

河渠书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王平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书”的体例,能知道如何来阅读“书”类文章。

2、通过阅读,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想象。了解《河渠书》对后世的地理、水利乃至中华文明的影响。

自主阅读导引

“书”是《史记》中很有特色的体例,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史记》中共有书8篇。

《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了司马迁对治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河渠书》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实词:

⑪一词多义: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载:乘 .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任,任随、随 .同为逆河,入于勃海 逆,相向迎受,九河同受一大河之水,将.其导入海

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艾(yì),治理。施,延续,延伸 .辟沫水之害 辟:避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就:修,造 .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 人徒:普通人与罪徒 ..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 应天:与天意相应,相符合 ..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 回:回环曲折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 今:如果 .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 绝:渡水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 拟:比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 登:丰收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 悼:怜惜 .⑫古今异义

害中国也尤甚。 中国:中原地区 ..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至于:到了 ..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 异时:往常 ..至河三百余里,径。 径:道直少曲折 .漕从山东西 山东,崤山以东的地区 ..水颓以绝商颜 颓:水向下流 .⑬通假字

然河菑衍溢 菑通灾 .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 道通导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厮通斯,分开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罢通疲,疲惫,又活用为使动。 .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并通傍,依靠,沿着 .

2、文言虚词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以:来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以:因此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 于:在 .便于砥柱之漕 于:比 .汤问其事,因言 因:因此 .诚得水,可令亩十石 诚:如果 .

3、词类活用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富,使„„富裕 .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 东南,向东南 ..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 漕:漕运,动词。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肥:使动,使„„肥沃 .令齐人水工徐伯表。 表:以表测量地势高下,确.定水流走向。名作动

漕从山东西 西:西行,名作动 .则田者不能偿种 田:种田 .下御史大夫张汤 下:名作动,(天子)交给.(下属)

从斜下下渭。 下:流入 .

4、重要文言句式:

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 唯把治理河菑作为当务之急。

穿二江成都之中 省略,穿二江(于)成都之中。 瓠子决兮将奈何? 奈何:把„„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倒装句,谓语“甚哉”倒装了。

难句翻译现场

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参考译文:禹认为黄河上游地势告,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使顺利通过,多次泛滥冲毁堤坝,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

翻译指导:本句要落实这样几点:“河”是黄河;“所从来者”,“从来”是水从上游来;“厮”是分开的意思;“以”表示目的,翻译成“来”。“引”是疏引,疏导。另外,课本的译文没有把“于是”翻译出来,应该翻译为:这个时候。

2、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参考译文: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令水利工匠郑国作间谍游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用来灌溉农田。

翻译指导:本句的翻译要注意几个实词:“罢”:这里是通假成“疲”,同时又活用成使动;“并”也是通假,翻译为“依靠,沿着”;还要落实“兴事”“间”“东”。另外,要注意译文的前后连贯。

3、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

参考译文:天子从万里沙祠祷神以后,回来时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到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

翻译指导:本句的翻译要点是:文言词语:“用事”“临”“已”(通“以”);句式:“用事”后省略“于”等。译文中“于是”也要补出来。

4、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参考译文: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

翻译指导:本句翻译注意全句的倒装,翻译的时候要把谓语放在正常的位置上,同时,要注意“为利害”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就可以了。 疑难追踪探究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河渠书》?

在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当时对中国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莫过于黄河水灾。司马迁一方面考察了大禹治水的事迹,自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认真调查与总结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经验;一方面亲自参加了治理黄河的伟大工程,跟随汉武帝“负薪塞宣房”,堵住了危害黄河下游地区二十多年的瓠子(河南濮阳县西南)大决口。由此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目的在于歌颂人类战胜水害、兴修水利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如何处理“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灾害的态度。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也明确表明他写《河渠书》,是因为西汉初年所兴修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实际上是大禹治水业绩的延续与发展。他说:“唯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房,决渎通沟。作《河渠书》第七。”

2、司马迁为什么刻意记载西汉初期兴修水利的政绩?

正是因为“水之为利害也”,既有“利”也有“害”,人类只要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作到兴水利而辟水害。所以司马迁刻意记载了西汉初期兴修水利、利国利民的一些主要政绩,如,修建渭河漕渠,建设河东渠田,始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临晋灌溉工程等。至于其他小型水利工程,则“不可胜言”,说也说不完。

视野纵深拓展

河 渠 书 赞 (唐)司马贞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 爰泪后世①,非无圣贤。鸿沟既划②,龙骨斯穿③。 填阏攸垦④,黎蒸有年⑤。宣房在咏⑥,梁楚获全。 【注释】

①爰(yuán圆):何处,哪里。

 ②鸿沟:古运河名。楚汉相争时,以鸿沟为界,东面是楚,西面是汉。今作界限分明。本句当指鸿沟自荥阳北引黄河,东经中牟、开封,折而向南,经通许、太康,至淮阳入颍水,联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平原上水道交通网。

 ③龙骨:俗称“龙筋”,指船底中线通连首尾的主要纵材。穿:透。  ④阏(â厄):阻塞。攸(yōu由):语助词,无实义。  ⑤黎蒸:指黎民,众民。  ⑥宣房:古宫殿名。

能力自测平台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作:造 B、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道:通导 C、水颓以绝商颜 绝:渡,穿过 D、岁因以数不登 登:登上,攀上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 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B、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 .C、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 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

D、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 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 ....

3、下列每组中对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B、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 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窴决河 .C、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 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

D、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 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4、对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 今:现在,今天 . B、故道多阪,回远。 回:回来 . C、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 拟:比拟 .D、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漕:通行漕船 .

5、下面每组中加点的虚词语法和语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汤问其事,因言。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B、以车转,从斜下下渭 还军灞上,以待大王之..来

C、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 于其身也,则耻师矣。 ..D、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②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译文:

译文: 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③僦,运送。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B.与官属言,未尝名吏 名:名称

C.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匮:缺乏

D.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 阗:充满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①以武安侯、魏其时议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①常引以为贤于己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①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②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11、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郑庄、翟公“有势”和“无势”时的不同境遇,视角新颖。

B.司马迁的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危难之中见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C.启示后人在交友时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贵贫贱为原则,发人深思。

D.运用对比手法,如翟公与郑庄对比,贫富、贵贱对比,将观点阐述得鲜明深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D(D中的“登”是丰收的意思,今天的成语“五谷丰登”仍保留此意。)

2、A(A中的“并”都是通“傍”,依靠,沿着的意思。而B中前一个“罢”是使动,使疲惫,后一个“罢”是罢了,作罢。C中前一个“至于”

译文: 古今相同,后一个“至于”是“到了„„”,D中前一个“于是”是“这时候”,后一个“于是”和今天相同)

3、C(A中前一个“而”指的转折关系,后一个“而”是承接关系B中的前一个“以”是来,后一个“以”表示方位的界限。D中前一个“于”表示在,后一个“于”表示比)

4、D(今:如果;回:回环;拟:比)

5、D(A因而;因为B用;表目的,来C比;对于)

6、①现在如果凿穿褒斜道,少山坂坡路,近四百里;而且褒水与沔水相通,斜水与渭水相通,都能通行漕船。

②这样,汉中的粮食边可以运来,山东的粮食从沔水而上 没有险阻,比经砥柱漕运方便。

7.B 名:动词,称名。

8.D 均为副词,“于是”。A.①代词,指“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②副词,表推测,“大概”。B.①介词,表原因,“由于”;②连词,表目的,“来”。C.①介词,“比”;②介词,“在”。

9.B 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

10.C 前后无因果关系

11.D “翟公与郑庄”不是对比

12.(1)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 (2)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

河渠书

2006年12月11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参考课下注释,依靠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司马迁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的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及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的揭露,对汉代弊政无情的鞭挞。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迁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的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及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的揭露,对汉代弊政无情的鞭挞。

教学方法:练习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记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当然要数《尚书·禹贡》。但是它还不是专记水道,其中有导山、导水两部分。此外如《管子·水地》、《度地》篇,《山海经》中的山经、海经等,都大体相似。专门记水道昉自《史记·河渠书》,此例一开,不但正史·地方志将水道列为专节,还出现了如《水经注》那样的专门巨著,蔚成了古代地理书的一个大类,这意义实在非同小可。

《河渠书》的内容特征,首先是它不是对现有河渠做静态描述,如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而是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一般地,这项活动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河渠书》给我们写了哪些河流的治理过程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它。

二、整体感知文本

1、文本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

大禹治水

西门豹兴水利

郑国渠的开凿

元光年间瓠子决口――――田鼢及望气用数者以为天意

郑大农开凿漕渠――――益肥关中之地

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河移徙,渠不利

御使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水湍多石,不能漕

庄熊罴议穿洛溉卤地――――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 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下淇园竹为楗

天子作歌塞瓠子建宫,复禹旧迹,梁、楚复宁无水灾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2、掌握文言词语

《第二教材》一填空简答1、2、3

三、探讨

1、《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八篇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司马迁对治水工程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请结合译文理解本文这一内容。

2、文本写作特点

①鲜明的对比

②详略得当,结构完整

1、 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独到见解

四、重点语段练习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蚊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人徒

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①河决酸枣,东溃金堤

②通,以漕,大便利

③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

④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

3、翻译

①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②是时武安候田蚊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③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

2、解读《六国年表序》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 六国年表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代表人物立传。 •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史记》中的“表”

•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解读《六国年表.序》

一、识词义 • 1、周东徙洛邑 • 2、僭端见矣 • 3、先暴戾,後仁义 • 4、六卿擅晋权 • 5、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 6、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 7、事异变,成功大 • 8、法后王

• 9、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

二、思内容

• 1、《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

• 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 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 ?

《高祖本纪》 教案 练习

二.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三.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四.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一)实词积累 1. 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解”通“懈” (4)无内诸侯军„„距之 “内”通“纳” “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 (6)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2. 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句中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 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 (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 (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坚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领) 沛公引兵西 (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 (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 (解散诸侯军队)

(二)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 (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 (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 (使„„跟从) 2. 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 3. 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欲约分王关中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都彭城 4. 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夜往见良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高祖竟酒,后 吕媪怒吕公曰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 大王起微细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认为„„正确) (安家) (称王) (驾着白马白车) (定都) (向北) (在夜间) (在途中)

(与„„交好)(留到最后)(对„„发火)(赶在诸侯之前)(怪现象)(平民,卑微的身份) 3. 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四)虚词积累 1.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2. 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 因与俱攻秦军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3. 以

乃以秦王属吏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啖以利 可以有大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4.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 不然,籍何以生此 喟然太息曰

(表转折,“但是”)(这样) („„的样子)

(就)(如果)(趁机)(于是)(凭借)(把)(而,表承接) (因为)(用)(凭借)(动词,认为)

(五)其他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轻视)

昌邑未拔 (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 (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示众) 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 (功劳) 还军霸上 (驻扎) 去辄烧绝栈道 (断 ) 汉王复入壁 (营垒)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 (约定日期) 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共同)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水的北面)

起为太上皇寿 (献酒献物,祝人长寿) 父兄不能给 (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 (大约) 意豁如也 („„的样子) 五. 情节结构

《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看,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课文首先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等,体现了《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作品特点。

这一部分主要记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见蛟龙于其上”,极言刘邦出生不凡。刘邦当初,其为人,仁而爱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赊酒;有诈称“贺钱万”的无赖举动。说明他原本是一个不从事生产的普通人,而且性格中有不少毛病。观看秦皇帝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的慨叹,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说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看,这一部分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奉楚怀王之命)刘邦领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写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情节。“郦生见沛公”,从刘邦“踞床”,“郦生不拜,长揖”,到“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这时郦食其说出袭击陈留之计,从而获秦军储备粮。说明刘邦能虚心听取意见,当众认错。“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张良计,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蓝田南交战中,设疑兵旗帜,更重要的是“诸所过毋得掠卤”,因而秦人欢喜,所以“秦军解”。最后,在蓝田北交战中,又“大破之”;乘胜追击,打败秦军。说明刘邦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双方交战时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入关后,“约法三章”则表明刘邦想以此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这一阶段,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项羽入关时率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双方兵力悬殊很大;刘邦自知不敌,到鸿门谢罪得以解脱。项羽入关后,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与刘邦先前入关的安抚吏民,宽容秦王形成鲜明对比。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刘邦为汉王。可见项羽的强势与霸气,刘邦的弱小与屈从。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刘邦烧绝栈道,以示无意东归;暗中却听从韩信的劝说,“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在相持中发生了变化,由于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欲引”,又用“留侯、陈平计”,其决策和行动的变化说明刘邦的实力与先前大不一样。“决胜垓下”充分说明楚汉相持三年后,形势大变,汉军逐渐扭转败局,已经强大起来。垓下之战,韩信受命以三十万大军围困项羽十万之众,第一次以众击寡。韩信仍然运用谋略,尽量用极少的代价取得胜利。他以孔将军、费将军为两翼,亲自居中正面诱敌,佯装败退,拉长楚军战线,然后两翼合拢,分割包围,打败楚军,把项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汉军又唱起楚歌迷惑楚军,这就彻底瓦解了项羽斗志,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

第三阶段:刘邦在氾水之阳称帝。

这一阶段,写了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等情节。汉五年(前202)正月,诸侯及将相共尊刘邦为皇帝,二月甲午,刘邦即位于氾水之阳。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他不仅会用人,而且能驾驭人。 、

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这一部分写了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和高祖之死等情节。“未央宫举杯噱父”是刘邦即位后在群臣面前对自己父亲的一次戏弄。汉高祖九年,华丽无比的未央宫建成,刘邦在未央宫前殿举行盛大朝会,会见诸侯群臣,其父太上皇也在场。刘邦在此即位已经三年,帝业已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以四海为家,诸侯群臣毕恭毕敬,刘邦尝到了作为天子的显贵和乐趣,不免飘飘然起来。在未央宫前殿大宴群臣之时,刘邦忽然想起父亲曾训斥他“无赖”,没有什么谋生的本领。心想现在倒要看看他如何作答。刘邦便端起玉石酒杯,斟满了酒,起身为太上皇祝寿,表示对父亲的十分尊重,不料却问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初你说我没有出息,现在看看谁有出息?你说我不从事家业,但我从事的是天子的产业。言下之意,你当年说错了。刘邦一席话,竟引来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这段文字,充分暴露了刘邦灵魂深处渺小鄙陋的东西。“高祖还乡”一节,作者放笔铺叙,摹绘点染,造成浓重的抒情氛围。先写“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且“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后自编自唱《大风歌》,然而乐极生悲,在大风歌欢乐豪迈之中透露出一种巨大的隐忧,所以“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说出了“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样动情的话来。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浓重的故土乡情与衣锦还乡所造成的人生荣枯之感,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生发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高祖之死”一段,仅用十字,交代卒年时间、地点。 六. 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应为关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哙、张良谏”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而消除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可以说他是从未来统一全国的角度处理眼前的问题。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宋代刘辰翁说:“高祖始终得关中之力,关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无犯,约法三章之力也。”(《班马异同》) “秦人大喜”、“人又益喜”,足见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后来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兵十万”,但有了“民心”的基础,鸿门宴上才得以解脱,而项羽也不可能在关中立足。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如在军事策略方面采用顺应时代、笼络人心、分化敌人、团结内部等措施,如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采用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总高人一筹。他脑瓜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刘邦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他统一全国的成功经验,谈到张良、萧何、韩信时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确,在刘邦所重用的将领中,不少原是项羽的部下,如韩信、陈平,他们投奔刘邦后,一个被举为大将,一个被提为护军中尉,可见刘邦的气魄非同寻常。刘邦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认错。如樊哙、张良劝他“止舍咸阳宫”一事,一个最高统帅如此善于听取意见,无疑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刘邦善于驾驭人的手段也是极为成功的,韩信评价说:“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意思。“垓下之战”是刘邦善于用人的典型例子。韩信智勇双全,当年就是他以少胜多,设下埋伏打败项羽,才扭转汉军败局,使楚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决战垓下,既显示韩信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干,也说明刘邦知人善任,能驾驭大将,使得将领们愿意为他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作者的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盲目歌功颂德,也没有把汉代开国之主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写了刘邦的流氓无赖行径,记述了他不持一钱而诈称“贺钱万”的举动,描绘了他问太上皇“所就孰与仲多”的洋洋自得的神情。也写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如好酒及色、言行粗鲁、奸诈圆滑等,还之以凡夫俗人的本相。 、

七. 艺术手法

1. 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时,对项羽军队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

2. 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

3. 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4.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分。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

【模拟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大泽之陂( ) (2)武负贳酒( ) 3)酒雠数倍( ) (4)高祖常繇咸阳( ) (5)乃绐为谒( ) (6)降轵道旁( ) (7)乃以秦王属吏( ) (8)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 (9)日夜跂而望归( ) (10)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 )

(11)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 (12)高祖奉玉卮(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2)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3)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4)高祖常繇咸阳 (5)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6)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7)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8)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3、翻译下列句子。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译文: (2)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译文: (3)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译: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译文: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事:从事 B.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尽,终了 C.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 吕公者,好相人 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隆准而龙颜 B. ①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②黑质而白章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①高祖为亭长 D. ①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成反复子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6、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

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 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⑤⑥ D. ①③④⑤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高祖对自己的境况不满和对权力渴求的心情? 答:

(2)文中哪里写出了高祖性格中狡诈的一面?

答:

(3)吕公妻同意将女儿嫁给高祖吗? 答:

(4)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吕公有远见? 答:

8、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译文: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译文:

(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译文: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体会与现代汉语意思的不同。

(1)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古义 今义 (2)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古义 今义 (3)会项伯欲活张良 古义 今义 (4)沛公然其计,从之 古义 今义

10、翻译下列句子。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译文: (2)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喧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喧(xuān):喧哗。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1、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使为参乘,典护军 ②今又从吾游 ③汉王乃谢

A. ①做模范 ②游玩 ③道歉 B. ①做模范 ②交往 ③道歉 C. ①掌管 ②交往 ③道歉 D. ①掌管 ②游玩 ③道歉

12、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之居楚何官 ③平,反覆乱臣也

②陛下何暇用之乎 ④陛下所问者,行也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B. 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C.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D.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平“能言善辩”的一组是( )

①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

②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③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④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⑤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⑥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15、下列对本文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 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 C. 陈平靠能言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D. 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试题答案】

1. (1)bēi (2)shì (3)chïu (4)yáo (5)dài (6)zhǐ (7)zhǔ (8)xiǎng (9)qì (10)gāi (11)fàn (12)zhī

2. (1)水边,水岸 (2)赊欠 (3)售,卖出 (4)同“徭”,服役 (5)看不起 (6)欺骗,诈说 名帖,这里的名帖上兼写着进献礼品的价值 (7)异,与一般人不同 (8)示众

3. (1)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 (2)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 (3)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客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4)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4. D(善于看相)

5. A (B. 代词,指他,代词,指自己的。C. 作为,被。D.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情况,处所) 6. A 7. (1)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4)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8. (1)唉,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这样啊! (2)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

(3)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9. (1)称王 大王 (2)抵抗 距离 (3)使„„活下来 生活,存活 (4)听从 跟从 10. (1)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官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 (2)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11. C 12. B 13. D (A. 逃跑 B. 男子 C. 事奉) 14. D 15. B

李将军列传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 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 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 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 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

(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篇:全集苏教全集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

苏教版必修教材写作训练教案全集

江苏省淮州中学

韩维加

编写说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从教材设计的理念到文章的精心选择,都可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教材以人为本,即以学生、教师的发展为本;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最大的亮点是在五个模块的二十个专题之后,增加了以“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为体例的写作教学内容,无疑,它填补了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作文教学在“教材”方面的空白,使一线教师有了些抓手。然而,尽管每一写作专题力图配合相对应的阅读文本专题,但由于受阅读文本编写体例(以人文内涵为专题)的制约,使用起来仍存在一些缺憾。一是写作训练点与一些阅读文本相分离。如《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课文后面配的写作专题是“消息”的写作,《蜀道难》《登高》等古诗词后面配的是文学短评的写作。再者,这十九个专题有的介绍某一文体的写作要点,有的介绍某一表达方式,有的介绍某一写作技巧,显然,其编排缺乏序列化、系统性;使同一文体的几个训练点之间也无渐进式的训练关系。另则,在“写作实践”中出示的三至四个作文训练题与“写作指导”的内容还出现了不配套的现象。如在“准确、及时与便捷” (关于消息的写作)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训练题是“请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和“写一篇读史随笔”等;在“看好处,说门道”(关于文学鉴赏评论)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作文题是“请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两三个一两百字的片段”和“请以‘老师们’为题写一组片段”等。这些缺憾直接影响到必修课教学阶段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有效训练。

本书的写作部分整合了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写作实践”的内容,按文体编排,自成体系,对考纲要求掌握的各种文体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每个章节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详尽得法的复习指导,高考典题的探究分析,针对性的训练与指导等。

近年来,高考作文实行“三自主”,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许多人认为,考试作文“文体自选”了,就不要在文体训练上下功夫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一方面“文体自选”必须有所凭借,如果能掌握多种文体,就会有多种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听任学生选择文体,就有可能回避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上的某些缺漏。 以文体为线索,可以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的多方面的能力要求,是纲举目张的作文复习思路。 作文备考中的文体训练要体现先“死”后“活”的过程。“死”,就是要严格按固定文体进行训练。比如,统一写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典型的散文。第一轮,这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它是第二轮作文训练的基础。按固定文体训练,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并熟练地掌握各种主要文体的写作要领,让学生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对优势。“活”,就是灵活,就是各人突出一种文体,掌握一些特色性的文体,如诗歌、演讲稿、戏剧、广告、启事、寓言等非常用文体。这几年高考中,每年都有同学在这方面尝到甜头。有些学校只训练记叙文、议论文等少数几种文体的做法,这种做法实在欠妥。这是由于有的老师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譬如,你培养出一个素质较高,能写散文、诗歌的同学,他不可能写不出像样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诗歌写作训练也有助于其他文体的写作。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再说《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写记叙类、议论类和说明类文章,三“类”文章,不仅仅是指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种文体。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训练掌握好各种文体的写作,就能从容面对高考作文。

第1章

诗歌

第1练

激活我们的诗情 第2练

生成诗歌的意象 第2章

散文

第3练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第4练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第3章

记叙文

第5练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第6练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第7练

要有描写意识

第8练

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第9练

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第4章

新闻

第10练

准确、及时与便捷 第5章

说明文

第11练

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 第6章

议论文

第12练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第13练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14练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15练

学会分析

第16练

让说理更令人信服 第7章

文学短论

第17练

看好处,说门道 第8章

演讲稿

第18练

演讲稿,写给听众 第一章

诗歌

第1练

激活我们的诗情

[训练目的] 能写充满激情的诗歌。 [复习指导] 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体,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和原动力,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激活我们的诗情呢?

我们可以从社会寻找诗情。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来寻找诗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只有和时代脉搏同跳、和时代精神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点检一下近百年的新诗史,从郭沫若的《女神》,到闻一多的《死水》、《红烛》,到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到舒婷的《双桅船》„„有的提倡个性解放,有的歌颂母亲土地,有的关心国家命运,有的体察下层百姓,有的盛赞不屈的抗争精神,有的推崇怀疑批判的思想„„这些心忧天下、关注社会的作品,无不折射着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我们可以从人生寻找诗情。日常的平凡生活,粗粗看去,似乎波澜不惊,了无诗意。但只要静下心来,悉心品味,便会发现生活是那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婴儿甜美的笑容,老人佝偻的脊背,父母殷切的叮咛,老师谆谆的教诲,惜别时默默的挥手,相聚时无语的凝视„„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只要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升华,就能成为诗歌表达的对象。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有许多都具有永恒的打动人心的魅力。举凡理想、青春、自由、悲悯、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别情„„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它们生生不息,没有穷尽,是诗歌不竭的源泉。

我们也可以从自然这一本“打开的大书”中寻找诗情。大自然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形有相,蕴含着无限诗意。不是吗?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纤云飞星„„哪一样不能触发我们无尽的情思、优美的情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关键是要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活泼流转的审美心灵。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的世界,终究只为充实而美好的心灵存在。

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让我们激活诗情,放歌青春! [典题探究] (2008·高考四川卷)

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解读] 以“坚强”为话题,考生首先会想到灾区人民的坚强,解放军战士的可敬,全世界仁爱之士的可佩。汶川地震,我们看到了太多坚强。一位10多岁的女孩子,自己用碎砖截去了压坏的下肢„„这是一个孩子啊,切骨的痛是怎样忍受的?这是怎样一种坚强!这次大地震,许多孩子都失去了父母亲人,成了孤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打击啊!可他们脸上露出的仍是天真无邪的微笑。因为他们选择了坚强,在困难面前抬起了头,擦干了他们泪水。天地无情人有情!人无法比地震更强悍,但却可以比地震更坚强。

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试着想像,考生看到这个题目时,很多人先是一愣,然后会意一笑,为文时情到深处泪自流。但,对这种熟悉透的作文,真还有种下笔容易写好难的尴尬。无论是主题的选择还是情感的抒发,诗歌体裁都是最佳选择。但是由于我们平时对诗歌这种体裁训练得少,绝大多数考生不敢“造次”,少数有较好的诗歌写作功底、敢吃螃蟹者则收获颇丰。 [范文引路]

悲中行

戊子岁,四月初八。川静其波,鸟罢其鸣。一场无情的天灾袭来,举国恸哭。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坚强;在悲痛中,我们选择坚强 。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因为坚强,我们不怕灾难;因为坚强,我们明天更美好!——序

汶水东流不复西,神仙难改地震袭。 川蜀儿女多苦难,一片荒城尽眼底。 映现当年唐山景,尽是残垣与断壁。 秀丽河山浩劫后,昨日今朝各两异。 都道零八年岁好,为何灾难紧相逼。 江山如画景色美,怎奈苍天生妒忌。 北国刚受冰冻灾,天府又遭夷平地。 川静其波鸟罢鸣,齐哀满目皆疮痍。 江天五月渐阴沉,满腔悲痛灰色弥。 油绿麦田无人收,万千苍生宿路隅。 平生有泪不轻弹,今朝闻此泪如泥。 武候诸葛若有知,不堪目视亦掩泣。 彭祖寿延八百载,可知人命仅须臾。 州州郡郡华夏土,一砖一瓦似金玉。 金玉散去不足惜,金玉怎比万事吉。 花儿凋谢来年开,来年风景更旖旎。 茂年男儿体健壮,安能袖手闻羌笛。 理会百姓疾与苦,血汗合流同舟济。 绵薄微力不足道,奇迹因爱八方聚。 竹丝管弦为君鸣,可敬可赞可歌泣。 卧薪含悲建家园,蜀山青青蜀水碧。 龙的传人谁可胜,只手亦有撑天力。 汉羌一家爱无疆,我齿你唇永相依。 旺兴岁月定轮回,红霞当空雄鸡啼。 红烛数盏列堂前,潜心默祈哀思寄。 白云苍狗命难料,生者奋进逝者息。 青史铭刻五一二,永记今朝万人罹。 川蜀儿女多坚强,还把灾难视蝼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惟见山河齐悲兮,黯然神伤。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还看万众一心兮,不屈脊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展望悲中奋起兮。多难兴邦,中华坚强! [例文评析] 这首诗是当年四川的高考满分作文,四川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文章。该考生以歌行体和楚辞体写汶川地震,并且这是一首藏头诗,第一排下来分别是地震灾区的地名,可见其才华横溢!要指出的是,这首诗成功的另一原因是作者有着饱满的诗情——对人类灾难的怜悯,对人类爱心的感激,对中华坚强的感奋。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作文训练] 以北京奥运为题材写一首诗,不少于20行。 [写作指导] 诗歌主题可以为:赞美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人生感慨(激动、感动、深思„„);爱国情怀;对国力强大的赞美;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没有永远的第一;辉煌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奥运中的和谐;奥运情结„„写作时,要选好抒发感情的载体——意象,恰当运用想象和联想,注意诗歌语言的精炼,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如比兴、夸张、拟人、象征、反复等。还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注意分段、分行,做到大体整齐、押韵。 [佳作赏析] 奥运梦想

奥运

曾经在多少代人的心中燃烧过希望

曾经在多少代人的手中传递了梦想

因为这个梦想

有炽热的情感 有跳动的脉搏

有奔涌的热血 有咸涩的汗水

每一个路标都刻下关于梦想的预言

因为这个梦想

把失落交给曾经把彷徨还给昨天

把汹涌的光热把激昂的声音纳入胸怀

每一个时刻都印证着关于梦想的誓言

因为这个梦想

用微笑迎接闪电用坦然面对狂风

心底不息的永远是那一炬炽热的火把

跳动的火焰里折射着生命的光辉

终于

在世界领奖台的镁光灯前

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次高高升起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遍遍铿锵奏响

激动的泪水也一次次夺眶而出 „„

在我们的泪水里

珠穆朗玛已经昂起了高傲的头颅

巍巍长城已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滔滔黄河已经握紧了有力的拳头

睡醒的雄狮已经发出了雄浑的吼声

奥运的火炬

在朝阳的流苏里

正向我们

跑来

【简评】

作者以奥运梦想的实现,表达自己喜悦、激动、豪迈的心情。“珠穆朗玛已经昂起了高傲的头颅/巍巍长城已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滔滔黄河已经握紧了有力的拳头/睡醒的雄狮已经发出了雄浑的吼声”把感情推向高潮。诗的句式曲折富于变化,蜿蜒伸展,如流荡在我们身体里的滚烫的血液。

第2练

生成诗歌的意象

[训练目的] 以诗歌意象选择和生成为突破口进行诗歌创作 [复习指导] 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诗歌创作总是从捕捉“意象”入手,围绕着“意象”的安排和经营完成创作全过程的。诗人或因物生情,或移情于物,使得外在物象成为思想、情感的“凝结点”,从而诞生出诗歌的意象。

意象的生成,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继承传统意象和独创现代意象是较常用的两种手法。

生成诗歌意象,可以继承传统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比如春华秋实、日月星辰等,本是无情无知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这些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意象”。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任何人都不可能白手起家,都必须对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进行继承、发展和突破,在“传统意象”这一点上同样也不例外。从广义上说,许多“传统意象”都不会过时,重要的是我们能运用自己的诗心慧眼,在“传统意象”固有的“象征意蕴”上,灌注新鲜的时代气息,融入崭新的审美趣味,赋予我们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感情。比如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是古典诗歌中寄寓愁心、抒写愁情的“传统意象”,唐代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戴望舒《雨巷》借鉴并改造了这一“传统意象”,从丁香的愁心发展为“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赋予丁香新的社会心理内涵,给予丁香人的形象容颜,从而和“雨巷”、“我”等意象构成了《雨巷》美好而朦胧的意境。

生成诗歌意象,还可以独创现代意象。可以这样说,衡量一个诗人对诗歌世界在深度和广度上开掘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有没有创造出独特的意象,他是否拥有独特的意象群。王维的诗歌境界清新、洁净、恬淡、和谐,这一诗情、画境和禅意浑融无间的艺术境界,大多是由空山、明月、清泉、翠竹、莲花等一系列带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构成的。李白的诗歌境界神光离合,伟岸超迈,和他的“明月肺腑”、“淋漓酒胆”是分不开的;明月、美酒、成为他“迷狂”状态下催生的诗歌的重要意象。闻一多《发现》中“挂着悬崖”的“噩梦”、“呕出”的“一颗心”,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淤滩上的驳船”、“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食指《相信未来》中“蜘蛛网”、“灰烬的余烟”、“失望的灰烬”、“凝露的枯藤”、“温暖漂亮的笔杆”、“孩子的笔体”,等等,都是从客观世界中抽取出来的独特的象征性事物,饱含他们对这些事物的神圣情思,这些具有原创性的意象成为他们提供给现代诗歌的宝贵财富,诗人们这种惟新是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写诗歌,不妨在诗歌意象生成上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或者继承传统意象,或者独创现代意象,从而写出具有当代青年意气风发、昂扬进取的“少年精神”的诗篇来! [典题探究] 2005·高考四川卷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

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解读] 文题既平中见奇,又平中见深,有助于培养考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并善于随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懂得哪些该忘记,哪些该铭记,或进行生动地叙写,或进行深情地言说,或进行深刻地说理。如写诗歌要注意意象的选择与生成,可以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也可以回眸历史事件,其中哪些事物铭刻在你的脑海中,永远不会忘却,激起你脑中想象,或继承传统意象,或创造现代意象,把自己的情感依附在所选择的意象上,做到景中见情,情景合一,写出自己飞扬的诗篇。

[范文引路]

永远的谭嗣同

(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

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

国破方知人种贱,马关条约不忍看

连年战乱烽火寒,三军挥泪洒台湾

青山幽径横尸骨,驿路桥边闻鬼哭。

百年风雨血倒流,青山白骨无人收

金銮殿内郁苍苍,君臣相顾泪沾裳

何处犹唱后庭曲,一曲悲歌诉兴亡

亡国条约亡国恨,何堪此时亡国声

回首故国与山川,满目疮痍有谁怜?

南海举子万言书,石破天惊动地文

陈述维新与变法,雪雨纷纷绕宫门

巨风吹浪紫焰开,雷霆波涌向天拍

皇都少年与袖斗,唤得日月不沉沦

提倡西学废科举,西宫太后泪如雨

祖宗之法不能变,亡国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台,风卷落花扫芳尘。

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红

嗣同今年三十余,从此不见结发妻

国之昌盛需流血,流血请从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刑场吟哦万人惊,三十三年化碧土

黄河呜咽向天注,抽刀一断断红尘

可怜闺妻守空房,夜闻黄梅雨敲窗。

花冠不整小窗开,疑是君郎化蝶来

但见池塘淡淡风,烟柳何处觅郎踪

小径一片残花色,不是花红是血红

却把相思入哀筝,怨曲重招断头魂

曲中有恨细细思,君在黄泉可闻知?

纤指玉手十三弦,破镜分飞幽恨传

贱妾独剪巴山雨,暮雨朝云血杜鹃

恍然湖上有归船,一帘幽梦半湖萍

闻君江上和琴声,翻作蝴蝶浇风铃

朱弦琴声九天来,风吹庭竹蒙玉尘

阴阳相隔分歧路,和妻浅唱回五声

曲终人散魂已远,画船东去橹声迟

攀折柳条题血书,随江悠悠随君王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借谭嗣同还魂,树一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之人,铮铮铁骨与柔情似水,真英雄耳。其妻曰:“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意思就是:今生把你遗忘,来世再续前缘。谭嗣同为英雄被铭记,被妻忍痛忘记今生之情,其实,两者一样刻骨铭心。) [例文评析] 爱与恨的交织,情与理的交融,忘记与铭记的沉思,组成了这一曲英雄的悲情交响乐,弹奏出这一阙惊天地、泣鬼神的考场绝唱。谭嗣同,这位在几千年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前夕,提倡“革去故,鼎取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英勇献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与小作者亲切接触,亲密相拥。作者机智地将彩笔一挥,就成就了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考场佳作。

佩服作者的真情,他将谭嗣同的一腔爱国情,一腔爱家意渲染得令人落泪;佩服作者的深厚文学功底,他化诗用典,巧用修辞,不但使诗歌音韵铿锵,雍容华贵,而且使诗歌极有历史厚重感,极富文学的底蕴。诗前小序,高度概括,巧妙入题;诗末后记,巧扣话题,凸现主旨,使诗歌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佩服作者的妙笔,巧用意象,“病骨”“古道”等意象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巨风”“紫焰”,“雷霆”等意象表现了改革的声势,而“池塘”“烟柳”“小径”“残花”等意象则把读者带入如梦如幻之境。 [作文训练] 母亲,像一堵墙,遮住了风雨,挡住了烈日,好让我们这些不经风雨的小树苗能茁壮成长;母亲,像慈祥的鸟妈妈,每天都用充满爱的手抚摸着我们这些幼雏的羽毛,鼓励我们去搏击万里长空。

母爱是深沉的,母爱是细腻的,母爱也是无私而伟大的。请你写一首诗,献给母亲,表达自己的情感。 [写作指导] 诗歌是最为精练的文学品种,往往选取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本质,以巨大的概括力激发读者的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写好这样的一首诗歌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选取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来寄托主观情思。写献给母亲的诗篇时,就可以精选和母亲有关的意象,比如,母亲的白发、眼睛、手脚等;也可以选择母亲劳作时的工具,比如锄头、镰刀、铁锨等。无论选取哪种意象,都要把自己的情感蕴涵在其中。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选取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这些意象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是诗人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意象的“虚”与诗人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

(二)运用修辞

诗要高度地概括生活,这就需要用最精炼的语言去刻划鲜明的艺术形象;诗要抒发强烈的感情,就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强化诗的感情。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对偶、拟人、反复等。采用不同的修辞格会取得不同的表达效果。给母亲写诗,可以运用比喻修辞。我们可以把母亲比喻成“天空”,撑起我们的一片天;也可以比喻成“大地”,生育并养育着我们;还可以比喻成“春蚕”“蜡烛”等,生命不息,关爱不止。也可以运用排比的修辞:母亲是什么?母亲是在孤寂的深夜里为我递上一杯热牛奶的温暖。母亲是什么?母亲是放学时永远驻立于路口的等待。母亲是什么?母亲是在我们成功时那缀满欣慰泪花的笑容。母亲是什么?母亲是我们欲逃避时那坚毅的眼神。这些排比句的运用,就会把对母亲的那份浓浓感激之情真挚地表达出来,就能更好地打动读者。

(三)重视韵律

一首成功的诗歌,韵律是不可或缺的。“韵脚是诗歌的方向盘,像船只一样,诗歌靠着它航行前进。”(美国教育家勃特勒语)诗句的末字韵母相近,咏唱起来就有一种动人的音韵美。我们在写给母亲的这首诗歌里也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在不损害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双句押韵。 [佳作赏析] 献给母亲

——写在母亲节之际

姚依农 黄昏已经来临 20多年来 母亲

您走过的小路依然

村口的槐树已经枝叶茂盛 我沿着门前的小河飞翔 您给我的我怎能偿还 以阳光的名义为您祈祷 母亲 今年雨水丰沛

您给我结实的骨骼让我收获 岁月的恩惠

坐在南国潮湿的空气中 点一盏灯

夜幕里我看到了您两鬓的银丝像北方的雪 更像温暖的棉

母亲 当庄稼成熟的时候 儿子一定回家 【简评】

这首诗首先精选了 “小路”、“槐树”、“小河”、“灯”、“庄稼”等这些乡村特有的意象,寓情于景,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之情;其次还恰切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母亲的白发比作“银丝”,比作“北方的雪”,比作“温暖的棉”,既准确形象,又给人带来无限的暖意,那浓浓的温暖不仅温暖着小作者,也洋溢在每一个读者的周围,这不能不让人佩服小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另外,“庄稼成熟”一词语意双关,既可以说是自然界田地里的庄稼成熟之时,也可以理解为小作者长大成熟之日,一语多意,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

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

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 2. 谈话引入。

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 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2) 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

3) 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 2. 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 1) 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 2) 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 3) 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 4) 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 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 3. 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 1) 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2) 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

第二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 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实验计划。

①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②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 ③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 ④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2. 配备实验装置。

① 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

② 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 准备实验盒;

•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 往纸巾上滴水;

•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 3. 猜测实验结果。

①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②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③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 4.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①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 ② 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 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 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

1. 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3. 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 (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2. 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 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 教学重点: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 教学难点:会做资料收集,明确观察对象。 教学准备: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问:(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 (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

二、探究内容:

1. 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 (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

(2)冬天呢?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 (3)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师:“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4)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气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 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学重点:会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找出鱼和蚯蚓的是生活环境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建立气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1)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 (2)小组活动: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4)让学生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2. 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3. 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

(1)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 4. 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1)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动物的事情。 (2)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3)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建立栖息地 教学目标:

1. 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 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3. 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 教学难点: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 教学准备:

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资料。 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我们要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

二、探究内容: 1. 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 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 (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2.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目的。讨论: (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

(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

(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 学习从动物的器官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 3.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的。”

二、探究内容: 1. 看科学家的记录。

(1)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图画和文字进行阅读、思考。 •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科学家运用文字补充说明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 2. 说说我们怎样学着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 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举例,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教学目标:

1. 能以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 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重点: 会设计实验方法研究栖息地里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难点: 观察到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动物特征记录表。 动物实验设计记录表。

闪光灯(或大功率白炽灯)、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下面我们来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二、探究内容:

1. 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1)交流各自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

(2)按照教材中所列举的项目对观察中的发现进行整理。 (3)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2. 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选择本组有兴趣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 3. 扩展。

讨论:气温降低了,我们会多穿衣服。这时,鱼和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它们开始发生变化?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栖息地的动物。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比较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合前8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2.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找出动物的形态、习性与它们生活环境相互关联的地方。 教学准备:

香蕉、松树、仙人掌叶的实物或图片;天鹅、白鹤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实物或图片。

师:“你们认识这些植物是什么植物吗?知道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吗?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本来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 讨论天鹅、白鹤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向学生介绍这两种鸟。

天鹅主要吃水生植物,也吃水中的软梯动物和昆虫,在水面游动获取食物。白鹤主要吃鱼、虾,在浅水中行走获取食物。它们都是候鸟。 (2)找出这两种鸟身体结构的不同。

天鹅的啄扁而短,颈长,脚短,脚趾间有蹼。天鹅身体浮在水面上,会游泳,捕食时头伸进水里。鹤的啄长而尖,颈长,脚长,啄食水中的小动物。 (3)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与获取食物之间的联系。 (4)想一想它们的数量的减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关系? 板书:生存空间变小、食物环境受到污染和非法捕猎。 3. 找相互关联的地方。

(1)选择鱼、蚯蚓和人的一种行为,填在表格中,进行比较。 (2)鱼、蚯蚓和人感到危险时怎样做出反应?

(3)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

(4)鱼、蚯蚓和人有各自的特点,让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它们还能生存吗? (5)现在能说出动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地方吗?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教学目标:

1. 整合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

2. 了解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3. 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要爱护我们周围的有生命的环境和没有生命的环境; 4. 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教学重点:收集我们的栖息地资料,了解人类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区分植物、动物、人的基本需要。 教学准备: 整理前几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认识了动植物的栖息地,那我们的栖息地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哪里是我们的栖息地。

(1)师:“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学校是我们的栖息地吗?” (2)“我们在家里进行哪些活动?家里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3)我们在学校里进行哪些活动?学校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4)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 2. 比较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1)分别说说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2)把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 (3)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 •植物、动物怎样过冬? •人怎样过冬?

•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未来人类的栖息地。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在阳光下 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的太阳 教学目标:

1. 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 2. 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 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4. 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5. 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6. 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7. 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讲述有关太阳的故事。

教学难点:能把搜集到有关太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备: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生备: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同时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让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请听我们关于太阳的故事吧!”

二、探究内容:

1. 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

(1)任选两幅插图,在小组内讲讲你知道的太阳的故事。 我所选择的两幅图片 我认为它们的联系是 我编的故事

(2)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讲讲小组收集的关于太阳的故事。 (3)简单地为这些故事分类。(如:科学家的故事,太阳与人类生活的故事,太阳奥秘的故事等。) 2. 交流感受。

(1)讲故事的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搜集到这些资料的,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讲故事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收获。 (2)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3. 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1)拓展视野,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关于太阳的诗歌、传说、图片等资料。 (2)按自己喜爱的方式整理资料(如剪贴、音像解说、图画、故事等)。 (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张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并举办一次小报展。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1. 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 2. 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 4. 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5. 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6. 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

7. 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8. 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研究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测量好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准备:

师备:课前考察好教学地点,事先布置好场地。 生备:竿子、尺子、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太阳的光线以大约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到地球上,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作一番科学的探究吧!”

二、探究内容: 1. 观察影子。 (1)讨论。

① 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子的哪些秘密?

② 关于影子,我们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观察影子。 ① 讨论观测记录的方法。

② 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③ 到户外进行观测记录活动。 将观测结果填在书上P25的表格上。

④ 将竿子和开始测量时影子的长度表示在方格内,用直线把竿子和影子的顶端连接起来,能有什么发现? 2. 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1)讨论。

① 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

② 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 (2)交流新的发现。

① 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和问题?

② 你们发现了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③ 你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 (三者的位置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 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问题吗?

2、 你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标:

1. 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 2. 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4. 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5. 意识到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6. 认识到借助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7. 了解光的发射与折射;

8. 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教学重点: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教学难点:能解释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小木板1块、纸板1块,塑料板1块,玻璃板1块,平面镜1面,乒乓球1个,自制观景箱1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白天,当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世间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各显风姿。”

“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自然产生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

二、探究内容: 1. 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1)讨论。

① 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② 选用什么工具? (2)探究活动。 ① 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 (3)拓展活动。

① 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 自制观景箱。

(1)看图了解制作方法。

(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 (3)解释从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4)在学生记录本上画出光线在观景箱中走过的路线。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利用这一原理制作课后其他玩具。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1. 能进行简单的分解阳光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 2.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3. 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4. 能够大胆想像阳光的色彩;

5. 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6. 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 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8. 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利用原理制造彩虹。

教学难点:制作牛顿盘,研究牛顿盘将分解成的各色混合成白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白色卡片纸、制作牛顿盘的套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见过彩虹吗?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充满诗意,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也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探究内容: 1. 做一个水棱镜。

(1)教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在室内可用投影仪射出的光代替阳光。 ① 认识分解阳光的方法、工具。

② 认识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赤、橙、黄、绿、蓝、靛、紫)。 ③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 (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① 用小镜子、水槽和水制作水棱镜。 ② 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③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 (3)拓展活动。

① 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 ② 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③ 试试在课余时间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 2. 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了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混合后还会形成白光吗?” (1)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2)制作牛顿盘。

① 用7张彩色纸板、圆珠笔、剪刀等完成牛顿盘的制作。 ② 逐一选择两张至多彩色盘,探究各种组合产生的效果。 ③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疑问和有趣的发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 讨论并设计一至两个小实验,研究如何由单色光混合得到白色光。

2、 创造条件实验自己的想法。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阳光下的物体 教学目标:

1. 会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地表的温度,并进行比较; 2. 能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根据的解释; 3.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

4. 能够对纸筒温度的细微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能作好观测记录; 5. 能坚持观测、记录;

6.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连续的探究活动;

7. 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 8. 知道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引太阳热量的多少有关。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不同。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温度计、白纸、黑纸等多种彩色纸、木板、铝箔、垫子、钥匙、剪刀、玻璃杯、塑料杯、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太阳是人类光明使者,在大白天即使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也是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光是从哪儿来的呢?”

二、探究内容:

1. 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 (1)讨论。

① 商讨研究物体反射光的方法。 ② 如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强弱。 (2)探究活动。

① 根据预测将多种物体按反射光的强弱排序。 ② 科学、准确地记录。

③ 找找实际结果和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物 体 预 测 实际结果

(3)交流。

①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 ② 物体的什么特征影响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2. 测量温度变化。 (1)讨论。

① 为什么要选用白色、黑色的纸筒? ②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③ 还需要什么工具? (2)探究活动。

① 研究并制作纸筒。(注意在纸筒底部放石子等重物,使纸筒能够稳定。) ② 让两个纸筒同时在阳光下工作。

③ 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两个纸筒温度的变化。 ④ 预测多种彩色纸温度变化的情况。 ⑤ 用手感知多种彩色纸在阳光下的温度。 ⑥ 用表格或拄形图分析整理数据。(P31表) (3)交流。

① 经过研究和数据整理,得到什么结论? ② 多种彩色纸中,哪种纸的温度上升得快? ③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找找家里有哪些物体能反射阳光的?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光强与光弱 教学目标:

1. 会连续观测不同颜色的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2. 经历对纸筒温度变化的预测、观测、比较、分析的过程; 3. 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4. 爱护环境和测量工具;

5. 认识物体温度的高低与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有关; 6. 知道物体阳光下温度高、阳光越强烈温度越高; 7. 意识到将光集中反射可以提高温度(增加热量的吸收)。 教学重点:探究不同强度的阳光与物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设计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研究活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两支温度计,架温度计的支架、学生活动记录本、挖土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操场上,你喜欢站在向阳处还是背阴处?”

“不同季节,同学们的选择不同,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内容:

1. 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 (1)讨论。

① 测量地温的正确方法。 ② 应注意的事项和使用的工具。 (2)测量。

① 科学、准确地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数据。

组 别 地 点 向阳处 背阴处

楼房

大树

② 整理数据。将全班的数据汇总后分析整理。 (3)交流。

① 交流测量活动中的体会。 ② 整理数据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 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讨论。 ① 如何控制光的强弱这个条件? ② 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和工具? ③ 判断温度差别的方法有哪些? ④ 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2)测量。

① 按设计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

分析探究的结果。用自己设计的条件进行实验和记录,亮度和温度用柱状图表示。 亮 温 亮 温 亮 温 亮 温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② 分析探究的结果。 (3)交流。

① 设计的方法是否合理、科学、有效? ② 可以改进的措施。 ③ 探究出了什么结论?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使用多面镜子会怎么样?

2、创造条件试试看。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学目标:

1. 会整理科学探究所获得的信息; 2. 能从分析搜集的信息中得出正确的解释;

3. 通过整理、分析、解释等,形成科学探究要重视科学证据的品格; 4. 学会在探究中与同学愉快合作;

5. 意识到我们研究的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被应用;

6. 认识太阳光下的物体在吸收光的同时也吸收热,反射光越强的物体吸热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也越强; 7. 了解物体发射光、吸收热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8. 了解科技的进步。

教学重点:学会整理大量的事实,提炼它们的逻辑关系并做出科学的结论 。 教学难点:探究获得的现象、数据、事实作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整理活动。 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记录本。

搜集各种光的反射、吸收热等性质应用的实物或图片、多媒体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这几节课我们记录的大量信息,它们告诉我们什么?科学记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科学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会整理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吧!”

二、探究内容: 1. 整理获得的信息。 (1)学习必要的研究步骤。 第一步:获取原始资料;

第二步:科学地推理、大胆地假设和猜想; 第三步:做出合理的判断或结论; 第四步:用更多的事实验证判断或结论。 (2)整理有关阳光与影子的信息。 ① 找出所有阳光与影子的科学记录资料。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后就形成照射不到的阴影;阴影的方向及长短与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

(3)整理有关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信息。(分小组进行) ① 找出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科学记录资料。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与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光滑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粗糙的反光弱,光滑的反光强。

(4)整理有关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信息。 ① 找出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科学记录资料。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强光携带的热量多,弱光携带的热量少。

(5)整理有关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不同的信息。 ① 找出相关的科学记录资料。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吸收热的能力强,浅色物体反射光能力强、吸收热的能力弱。 (6)整理汇总全部信息。

① 物体对光的反射或吸收与吸收热有怎样的关系? ② 讨论与交流。 ③ 得出结论:

阳光下的物体在吸收光的同时也在吸收热。反射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热本领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好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越强。 2. 科学道理的应用。 (1) 合作与讨论。

① 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太阳有关的问题? ② 夏季和冬季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较适宜?

③ 为什么宇航员的宇航服外层要用有金属光泽的材料制作?我们穿着的太空棉为什么要将有金属光泽的一面贴近身体? (2)设计活动。

① 对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详细分析。 ②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 为特殊环境里的人设计合理、安全的服饰。 (3)讨论。

日常使用的照明电灯、车灯、手电筒发出的光是否与太阳光的性质相 同?什么事实可以说明?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件特殊环境里的人所穿的服饰。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交流和修改完善的过程; 2.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3. 能够写出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案; 4. 能认真负责地承担自己的设计任务; 5. 能与同学友好交流,分享智慧; 6. 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 7. 了解制造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要求; 8. 能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教学重点:会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 教学难点:掌握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

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图,学生活动记录本。 教师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如何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光从中获得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利用太阳能的具体方案。那么,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

二、探究内容:

1. 设计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设计前的准备。

•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熟悉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

(向学生提供一个初步成型的设计方案供同学学习,主要是学习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

(2)明确设计要求。 ① 能够装200毫升水; ② 要利用容易得到的材料;

③ 能够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使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上来。 (3)讨论并撰写设计方案。 ① 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② 采用哪些有效的措施? ③ 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设计方案。 2. 交流与优化设计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太阳能热水器; 2. 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调试实验;

3. 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制作方法和实验工具; 4. 能对自己或他人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5. 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

6. 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效能与多个因素有关系(材料、颜色、放置方式等); 7. 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简单原理。 教学重点: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难点:记录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备材料,温度计,学生活动记录本、手表。 教师准备:太阳能热水器的简单工作原理图,以便指导学生制作一个性能更加优良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有了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要将它制作出来。并想亲自看看它的效果吧!”

二、探究内容: 1.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 •按设计要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2. 检测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

•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太阳能热水器性能的优劣? •需要测定哪些指标或参数? (2)检测。

•开展严格控制条件下的检测活动。 •科学地记录。

每隔5分钟测一次水温,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开始时的气温 开始时的水温 5分钟后的水温 10分钟后的水温 15分钟后的水温 20分钟后的水温

3.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整理检测参数。 •汇总所有的科学数据。 •分析、整理这些检测参数。 •汇报分析结果。 (2)研究影响的因素。 •材料性质的因素。

•太阳能热水器的摆放的方式。 •交流。

“我们认为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因素有哪些?” 4. 设计活动。

•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设计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改善自己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利用太阳能 教学目标:

1. 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未来提出大胆的预测; 2. 能对本地区利用太阳能的情况开展调查;

3. 体验到太阳能的利用也有一些困难(科学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技术在科学推广中是重要的);

4. 意识到人类还需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促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5. 了解太阳能的基本特点; 6. 了解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利用 。 教学难点: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所遇到的难题。 教学准备:

太阳能的相关资料或科普读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自太阳,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如何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却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探究内容: 1. 讨论。

•太阳能有哪些优点?(将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较。) •太阳能的利用遇到了哪些难题? •有哪些办法能解决这些难题?

•我们所在的地区对太阳能是怎样利用的? 2. 查阅资料。

让学生将查询到的资料进行收集,可以展评的方式相互学习。 •利用太阳能的历史概况。 •世界各国利用太阳能的现状。 •我国利用太阳能的概况。 •利用太阳能的各种技术。

3. 展望人类利用太阳能的美好前景。 •解决人类能源缺乏的办法。 •我们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最新认识。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你对利用太阳能的想法。

查询网站:

1、中国新能源网

http:///indexl.htm

http://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第一课时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

2. 使学生懂得保护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爱护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地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 3. 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自己身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消化器官。

教学难点: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消化过程。 教学准备: 每人一小块馒头。

做消化器官模型需要的纸(挂历纸、卫生纸等)及剪刀、胶水等。 有关人体消化器官及作用的资料。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人体的消化器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健康的认识,包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 2. 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进行整理,并记录在书上。 3. “健康从饮食开始。吃下的食物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消化后人体才能吸收,我们首先来学习有关人体消化器官的知识。”

二、探究内容: 1. 认识消化器官。

•体验活动:把一小块馒头放进嘴里,咀嚼后慢慢咽下。根据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说说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交流: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教师板书)

•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

•小组活动:制作一个消化道模型。

•对照人体消化系统的挂图,检查连接是否正确。 2. 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人体的消化过程。 •刚才咽下的馒头在我们身体里是怎样被消化的?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路线。

•在这个过程中,消化器官的各部分起什么作用?对照图写出各部分的作用。 •看课件了解消化器官各部分的作用。

•思考:人体的消化道大约长9米,食物在人体中停留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些数字使你产生了什么想法,和你原来的想法一致吗? 3. 理解使用人造材料的好处。

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大量使用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有什么好处? 4. 保护消化器官。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怎样保护我们的各个消化器官呢?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吃食物要细嚼慢咽。 •不用开水或汤泡食物吃。 •不能边吃边看电视。

•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偏食,少吃零食。 •不吃腐烂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 •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3)我们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吗?原因是什么? 5. 小结。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向家里人讲述你学习的知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饮食和健康 教学目标:

1. 知道食物是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维护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

2. 通过计算我们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实际摄入的能量,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自己每天摄入的能量是否适当;

3. 试用科学的标准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到热量分配合理,营养均衡; 4. 对照检查自己的饮食习惯,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摄入的能量要适当。 教学难点:研究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 教学准备:

有关各种食品能量的资料,可以把它们做成图片。 让学生课前记录自己一天当中的食物种类及数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人为什么要吃食物?人的哪些活动需要能量?

2. 人体维持呼吸、心跳、一定的体温需要能量;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排泄需要能量;学习、工作、劳动、锻炼等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三种能量消耗的比例大致50%、40%和10%。

二、探究内容: 1. 摄入能量要适当。

(1)食物中的哪些营养素能够给我们提供能量?能量的摄入是不是越多越好? (2)计算我们每天大致需要多少能量。 2. 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

(1)拿出自己一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的记录,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食物能量表,计算自己一天摄入的能量。

(2)对照标准检查自己一天饮食的能量符合标准吗?差不多或超过多少? (3)统计小组、全班同学中,某一天摄入的能量基本正常的有多少,不足和超过的同学有多少?

(4)讨论:如果长期摄入的能量相差太多或超过太多有什么不好? 3. 我们的饮食科学吗?

(1)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营养不良或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对照检查自己是否有不好的饮食习惯。

(2)这些不好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会早成能量摄入过多或不足,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使能量摄入适当?。 5. 活动。

根据能量摄入的标准和一日早、中、晚三餐能量的分配比例,试着给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某一天的膳食。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一天的膳食。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选择健康食品 教学目标:

第四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十一个课题。第一单元是“幸福家庭伴我成长”,有四个课题。第一课是《我的家庭》,第二课是《幸福的家庭》,第三课是《我成长的故事》,第四课是<我会做的事情>。第二单元是“可爱的学校”,有三个课题。第一课是《熟悉的学校》,第二课是《在学校工作的人们》,第三课是《学校周围探秘》。第三单元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有四个课题。第一课是《在邮局工作的人》,第二课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第三课是《我能为大家做什么》。第四课《一次卖报的体验》。

本册教材的基本理念是:让道德教育存在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本册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本册教材通过使验和经验并初步运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社儿童获得丰富的、连续的、不断深入和扩展的社会生活的体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有关社会生活的基础知识和继续深入探究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法。

第一单元:《幸福家庭伴我成长》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个课题:《我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我成长的故事》、《我会做的事情》。 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能力:

1、学习知识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2、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知识:

1、知道家庭生活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沟通,平等对待,会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

2、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 本单元主题授课11-12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庭 活动目的:

1、了解家庭的构成,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

2、了解父母的工作、兴趣爱好等,体会父母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

3、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庭,体会家庭成员的亲请。

2、 加深体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学会体贴关心家人,孝敬长辈。 二:教学准备

1、学习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幸福的家”

1、 活动准备:课前准备好全家福的照片,收集一些家庭趣事等。

2、 活动安排:教师布置活动安排: (1)、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2)、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介绍西下。 (3)、说一件家庭趣事或体现家庭温暖的事。

3、 学生活动。

二、智力回答

1、 刚才介绍的同学中,三口之家的都是谁的家庭?(五口、六口……)

2、 在刚才的介绍中,只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的有……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的有……

3、你还知道一些特殊的家庭吗 ?

三、知识介绍

(一)、单亲家庭:

1、教师用一则关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的小故事提出话题。

2、提出问题: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这个孩子很可怜,他缺少爸爸妈妈的爱……)

3、引导: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呢?(多和他一起玩;多帮助他,关心他……)

4、教师小结:这样的家庭叫做“单亲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不象正常家庭中的孩子那样,可以得到爸爸妈妈的爱,所以他们心理很难过。但是,只要我们把他们当成正常的小伙伴,不提另他们难过的事,在他们生活和学习上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他们也象我们一样幸福。

(二)、福利院:

1、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的资料介绍,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有关福利院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特殊家庭”的温暖及其与平常家庭的区别。

2、说一说,你想为这些“特殊家庭”中的孩子做些什么?(看望他们:捐款……)

四、思考辨析:

1、教师借助刚刚讲到的“福利院”提问,为声么要给孤儿、弃儿建立福利院?

2、学生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每个人的家庭各不相同,但是每个认得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家是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五、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仿照教科书的样子画出自己的“家庭树”。

六、布置下一节的任务:调查爸爸妈妈的工作和月收入,并了解他们工作的体会。

七、课后拓展:走访本地的福利院。

第二课时

一、资料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上节课后的调查结果。

2、讨论以下爸爸妈妈的工作时间、收入、他们的体会,看看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二、全体展示:

1、简单介绍自己的父母的工作、收入。

2、通过调查和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

3、教师引导 小结:爸爸妈妈为了家庭的幸福生活卜辞辛劳的工作,他们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爸爸妈妈正伟大。

三、说说:

1、通过调查与交流 ,你想对爸爸妈妈上说写什么。

2、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自己的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谢卡、留言条、自制一份小礼物……)

板书设计:

我的家庭

家庭成员组成: 爸爸、妈妈、我 爸爸妈妈资料卡 画画家庭树 教学反思:

学生能较好的认识家庭成员,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能完成家庭树的画法。并完成的较好。

第二课:幸福的家庭 活动目的:

1、知道家庭和睦的重要,体会家庭中的亲情。

2、知道家庭成员之间要讲究民主,能够正确处理家庭中的矛盾。

3、了解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4、知道自己在家庭和邻里之间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因的义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我的一家”

1、教师先作示范:出示自己全家的照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讲一件家种有趣的事或难忘的事(教师将家庭照片贴在黑板上布置的大房子中)

2、(在黑板上贴“家”字)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休息的港湾。你愿意把你的家庭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3、请几个学生分别介绍他们各自的家庭并讲一件有趣的或高兴的或令人感动的事,把家庭照片贴在大房子的窗口中。

4、没有被倾倒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把照片贴在房子中。

二、讨论交流

1、什么样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

2、学生讨论,在小组内商量一种形式体现出来(说说,表演一件体现家庭幸福的故事……)

3、学生展示。

三、情感提升

1、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们分别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家庭,你感到你自己还有同学们在家里生活得怎么样(幸福、高兴、快乐……)

2、小结:父母、长辈以及他们对我们无微不致的关爱来表达他们非常爱我们,非常爱我们的家,而我们也非常爱我们的爸爸妈妈和其他长辈,大家和睦相处、幸福快乐。

第二课时

一、活动:“一次家庭会议”

1、教师提问:你参加过你的“家庭会议”吗,长辈们尊重你的意见吗?家中的事情最后是怎样决定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发展言论。

3、讨论交流:参加家庭会议时自己的体会。

4、引导性提问:全家一起讨论决定事情有什么好处?

5、学生根据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那些事情我帮忙”

1、教师设置情境: (1)、家里要换新家具 (2)、爸爸的朋友向他借很多钱 (3)、爸爸妈妈吵架了

………..

2、讨论:

从中选择自己应该参与的事情和不该干涉的事情,说明理由。

3、汇报结论。

4、教师总结:家庭中会遇到许多意外或大事情,每当这时,我们一定要做个懂事的孩子,应该我们帮忙的我们就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不应该参与的我们就不要给父母添乱。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是我们的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第三课时

一、情景分析

1、教师:爸爸妈妈不在家,小明自己在家,有陌生人敲凯小明的门,邻旧居张爷爷马上出来,了解情况后把陌生人赶走了并且给小明送来好吃的午饭……二小红呢,平时邻旧不相往来,现在爸爸妈妈不在家,也没有人问他、管他、结果小红又闷又饿,难过的哭起来……、

2、讨论分析:为什么小明和小红的情况会不同?

二、活动:介绍我的好朋友

1、教师解释活动的内容:除了学校中的好朋友,你还有哪些好朋友?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2、学生介绍自己的邻居好友,说一说和他们交往的趣事。

3、教师总结:“远亲不如近邻”好的邻里关系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欢乐,避免不少的麻烦。

三、辨析交流:

1、教师出示几则有关邻里间的小矛盾的情境,让学生分析,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怎么做。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说说:学生说说自己家与邻居相处的一些小事情,体会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2、幸福的家庭 幸福的家庭:

幸福的家庭是和睦的、民主的、快乐的

邻里一家亲:

和睦的邻里关系、健康的邻里生活,有利于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教学反思:学生能体会幸福家庭的含义,能理解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理解邻里一家亲。体会邻里之间彼此的关爱。学习邻里之间友好相处的谚语。

第三课:我成长的故事 活动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中的亲情。

2、体会凡事做计划的重要性和好处,养成做计划的习惯。

3、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发“请家长走进课堂”的邀请信若干份。

2、教师的背景上布置“爱心小屋”背景。

3、学生课前搜集婴儿时的小衣物、照片,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

4、与父母翻看自己的相册。询问自己成长中父母艰辛哺育的感人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

(一)、爱的收获

1、在教师制作的“爱心小屋”(可以画挂图或制作简单模型)中挂出:小衣物、小帽子、小奶瓶……

2、通过这些物品,说说自己的变化?

(二)、寻找成长的足迹

1、看一看、比一比: (1)、用毛衫与声上的毛衣比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叙述以下。 (2)、小帽子与现在的头比,得出结论:头张大了……

2、问问、成称、两量 (1)、出示“出生时躺在磅秤上的”照片,(学生分别介绍:当时自己的体重、身高) (2)、称称、量量:教室的一角放有一台秤,现场称出学生的体重,量出学生的身高。

3、幸福回忆: (1)、请学生上台演示一组自己成长的照片,边出示照片,边叙述这是什么时期?当时有什么难忘的事。 (2)、听妈妈真情诉说:请学生的家长来补充孩子成长过程的趣事。

4、夸夸父母

在我们的成长中,父母为我们的冲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谁能夸夸自己的父母。 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地说,让学生与家长真心的交流。

三、活动:亲情悄悄话

1、 学生们互相交流,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

2、 请学生走到自己父母身边,说说悄悄话。

3、 播放音乐《世上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请学生与家长一起在照片的背后写上悄悄话,并且把他张贴在“爱心小屋”。

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入

欢迎大家回到我们的“爱心小屋”。上一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爸爸妈妈无私的爱,体会到他们为了我们的冲长付出了艰辛。小同学把一句句爱心寄语写在了“亲情悄悄话”

留在了“爱心小屋”里,使我们爱的小屋充满亲情,更加温暖。

过渡:在妈妈爸爸的关心、呵护下我们健康成长起来,那蚂,作为儿女,我们该如果回报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二、欣赏讨论

1、欣赏录象故事《小乌鸦爱妈妈》。

2、讨论: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你听出来故事主要说的是谁吗?

3、这是一只怎样的小乌鸦?

4、你知道那些孝敬父母的故事,你能给大家说说?

5、你有没有像小乌鸦一样为妈妈爸爸做点什么?

三、活动:竞赛

1、公布竞赛规则(小组参赛,集体记分)

2、竞赛 (1)、在上节课中我们收集的成长资料中,哪个小组收集的最多? (2)、谁能说说这些资料都是从那里来得 ? (3)、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收集信息的求道最多。

3、公布比赛结果。

四、讨论:应该怎样做好事情

1、教师提出要求:根据自己在这次收集资料中的体会说说怎样做事情效率高。

2、小组讨论。

五、总结:

教师小结:做事情前,如果先作一份计划,并对计划进行合理的修改,让计划更加可行,在做事的时候就可以计划一步步施行。做事的效率也提高了。

3.我成长的故事

一、爱的收获

二、寻找成长的足迹

三、活动、竞赛

教学反思:学生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能学会作计划。完成教学目的。 第四课:我会做的事情 活动目标:

1、关心家庭生活,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者做,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2、通过设计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爸爸妈妈添负担。 活动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你是家庭的小主人吗?

2、小组汇报问题,得出“小主人”的标准,验证自己和别人是不是合格的“小主人”。

3、进行汇报准备: 列出自己能做的事情

列出正在学习或想做学习的事情。

小组设计情景,编排模拟为家庭做的事情。

4、各小组汇报交流。汇报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反思,你做到了那些?这样做到自己和佳人带来那些好处?遇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5、总结反思成果:

写出一份倡议书:“小主人,你想对你说”用于自勉和勉励他人。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1、课堂自由论坛:我一天的生活。

2、教师启发全班学生发表意见,对自己或别人的“一天”T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家长一起来参与讨论。

3、小组合作,互相补充,制作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4、展示、汇报:将各自指定的作息时间表在全班汇报,相互学习、完善。同学之间互评作息时间表。

5、按照制定的作息时间表安排每天生活,自我约束和请父母监督。 第三课时

1、活动准备:大人们都给予了我们哪些爱与关心(可以拿来父母买的新文具、衣服等,想一想平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关爱)?

2、讨论:家庭中的爱都包含了那些内容?

3、汇报结束后,小组讨论:你是怎样回报这份爱的?应该怎样做?

4、交流:“我爱我家”“我帮我家”“我为我家”……

5、听过给父母长辈制作卡片、写信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爱,课后送给他们。 第四课时

1、 教师提出任务:“我的家庭小档案”。

2、 活动准备: (1)、小组学习制作家庭档案的方法、步骤。 (2)、构思自己的“家庭小档案”的样式,要尽量丰富多彩、清晰漂亮。 (3)、根据构思准备好需要的工具。

3、 制作“家庭小档案: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目录的制作和知道收集信息的方法,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做好后,给自己的小档案取一个能体现自己家庭特点的好名字。

4、 评出“最佳设计”“最佳制作”、“最佳创意”“最幸福家庭”、“最心细儿女”等奖项。5

5、 延伸:“从我家看大家”生活的变化大讨论。

板书设计

4.我会做的事情 我学会了:

整理房间、自己照顾自己、作家务

我的作息时间表

表达自己的爱 家庭小档案

教学反思:学生能知道自己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能学会自己制作作息时间表,家庭小档案

第二单元 可爱的学校教材分析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虽然孩子们每天都和学校里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打交道,但是对他们了解的究竟有多少呢?习惯成自然,学生能感受到学校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吗?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学校》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课:《熟悉的学校》第二课《在学校工作的人们》第三课《学校周围探秘》。为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实现课程目标,力求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社会,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通过多方面收集信息,让学生知道除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同时,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参观、调查自己的学校,收集自己学校的信息,由每个小组自己设计出介绍方案,在班内交流。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又分别构成教与学的主体,并且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 在我们大张旗鼓地进行教学模式、方法、策略的研究的同时,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重新确定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标,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体建构,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 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转变学习方式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

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教学全过程。 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在《熟悉的学校》一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活动开始,从学生的经验、兴趣入手,问:“同学们,我们的学校叫什么学校?你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调动起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很自然的引入问题的探究“你还想了解有关学校哪些方面的知识?”师生共同交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学校时期和地区的不同,确定古代学校、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外国学校等几个不同研究课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自主选择课题,确定研究计划;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调查、参观自己的学校,收集有关信息,小组自行设计介绍方案;最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班内展示、交流。这些活动无不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培养合作意识,关注合作学习。

在《熟悉的学校》一课中,制定研究计划、分组调查、组内展示交流、全班交流,都是极好的合作学习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突出强调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是典型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化、集体化的特征。同时,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资料补充,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利用各种方式搜集资料,将课 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与人共处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获得新知。

本次活动中,关注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究过程,进行了有效指导,而且给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调查活动的结果以“广播站”“资料卡”“画画”“录音采访”“主持人”等多种方式呈现,无疑是对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的体现,活动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调查的足迹遍布学校的角角落落,让学生获得一次难得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体验、探究中获得新知。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课:熟悉的学枝 主题目标:

1、 结合自己的学校,认识学校的主要设施及其作用。

2、 初步了解一些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憧憬。

3、 结合自己的学校,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

4、 通过口述学校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 通过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第一课时 活动准备: 「学生调查、采访的记录本、卡片、照片、录音带, 2·多媒体课件1学生活动的录像带及展示学校风貌的录像带)。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人

“同学们,我们府前街小学坐落在诸城市中心,"十·一"旅游黄金周马上就要来临,我们怎样向朋友介绍一下自已的学校呢(板书课题:说说我们的学校) 2·课前,我让大家对有关学校的情况去调查、访问,大家将自己获得的材料都带来了 吗?好,请做好交流的准备。

二、梳理材料

导语:我发现大家带来了很多材料·现在请你们按课下的活动小组坐好,准备发言。 l·引导学生梳理材料,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2·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小组长发挥其作用,鼓励各成员大胆参与。 3·小结:我们的学校真美,大家津津乐道,看来,你们打心眼里吝欢学校,喜欢这个家。

三、汇报整理

导语:你说、我说、他说,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我们的校园吧! 1·各小组根据观察的情况,选派一名解说员,以"说说我们的校园"为题进行解说,小 组成员补充。 2·汇报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解说。 小结:你们的解说·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流露出了对学校的热爱,为了让每一个同学 都有一次展示的机会,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吧!

四、写写我们的校园 l·播放介绍学校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校的美丽。 2·激情谈话:这就是我们朝夕相处的校园,我们每天都在这里安确地学习,快乐地玩 耍,你打算怎样把我们这美丽的校园用不同的形式介绍给你的朋友呢? 3·51导学生选择自己甚欢的介绍方式·比如做资料卡、写解说词·写儿歌等, 4·小组以"我们的校园"为题写写校园,合作完成。 5·作品展示。各小组学生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作品。 6·学生评价:哪组选择的方式恰当?哪组写的有新意? 教帅小结:学校的关在大家的每一个音节中流动,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从大家的每一 个词句中流露出来。我感到我们的学校更叮爱了,更温肆了。

五、课下实践

自由组成兴趣小组,采取多种方法搜集有关学校的信息。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课前谈话

学校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甚怒哀乐都与她息息相关。通过朝夕相处,我们巳建立了 不可割舍的感情。相信大家在课下肯定还收集到许多有关学校的资料。让我们展示一下 吧!

二、汇报探究 导语:同学山·l,课前我们已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有关学校的信息。听说大家取得了丰 富的材料,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相信这节课你们能将自己的材料清楚地向大家汇报,同时 认真倾听、积极合作,取长补短,能做到吗7下面大家整理一下自己手头的资料做好发言的准备。 l·组内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了什么时期、什么地区、什么类型的学校。

工教帅参与、点拨、适时鼓励。 3·小组汇报。

111寺语:其实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学校,情况是不一样的, 请各小组上台汇报。

lz)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分为"中国古代学校组"、n+国近代学校组。、"外国学校 组"、"私立学校组"。分别交流调查的资料。 4·教师适时播放或补充有关资料 (1)"学校"一词的来历; (2)中国古代的官学和私学; (3)刀中国占代著名节院; (4)中国近代著名书院; (5)外国学校; (6)本地区若名的学校(简介),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学校的信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内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

三、交流体会

总结过渡:看来,学校的来源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有 利于人才的培养。听了同学们的交流,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呢? l·引导学生从活动方法、活动内容上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2·通过活动,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对我们的学校建设、管理上有什么好的建议?请以 钎种形式1比如建议书·文章·书信等)表达出来。

四、课外作业

假如你是校长,你将怎样领导建设我们的学校?呵以写一份计划朽或演讲词。 第三课时 活动准备: 「学生自备彩笔、画笔等工具 2·轻音乐磁带、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人新课 1·教师朗诵诗歌《美丽的校园「轻音乐伴奏。 2·激俏导人: 同学山·l,我们的校园春、夏、秋、冬各有特色,多姿多彩,难道你不想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把我们朝夕相处的校园画下来吗?

二、活动:画画我们的校园

「设置讨论情境:怎样才能画好一幅完美的学校图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 想法(如仔细观察、回忆、分工合作等)。 2·向学生介绍画平面图的简单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画图方法。 土你认为学校哪儿最美,动笔画下来。 4·学生做画,教师适时指导。 5·小结:同学们画得非常认真、非常形象,可不要忘厂切合实际进行修改懊,

三、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导语:各位小画家,请你把自己的作品让同学看一看,向他们征求修改的意见。 「小组展示作品。介绍自已的作品,学生相互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2·学生修改自已的作品,教师适时激励。

四、总结评析、欣赏激励

「根据学生的评价意见,教师评析出最佳作品、最佳创意、最佳组合等奖项1评比时, 教师尽可能地鼓励不求精确但求个性,提出改进或发展的方向), 2·优秀作品展示。用实物投影将学生作品投向大屏幕,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3·/结:我们的学校这样美丽,面对着她,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4·各小组同学谈自己的内心感受1可从绘面上、对学校的情感上等等)。 5·经过这次活动,你对我们的学校有没有新的认识?比如在学习的态度、爱护公物、同学的相处等方面的认识。

五、课下实践、拓宽视野

引导学生大胆说出真心话,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课下观察一下我校校园平面图,想想怎样绘制。 第四课时 活动准备 1·直尺、圆规、绘图纸、彩笔。 2·多媒体课件1活动的学校平面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异人 l·谈话:同学们莒欢参观·游览吗?当我们到某个陌生的地方时,为了顺利地参观、游 览,我们酋先看的是什么?对,今人我们就来绘制我们学校的平面图。 2·课件出示平面图的概念作朋。引导学生理解。

二、探究实践 l·设置讨论情境:如何绘制一幅完整的学校平面图? 2·学生畅所欲言。 3·课件出示"方法角",告诉学生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导语:懂得了绘图方法,还要注意什么呢? 4·出示范例,使学生明白闽图时一婪设计好图例,二要确立中心、合理布局。 5·学生讨论:明确绘阁所而物品,确比绘图要明确图上的万向,确定参照物,设计图例的方法等』

导语:现在请你们一展风采了。 6·请同学们在课本空百处,用简单图形网出学校的平面图形,并注明图例,填上不同 颜色,井在主要建设物上写"F名称,不懂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和同学商最。

三、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导语:你们的作品完成得怎样呢?让我们米欣赏一下吧! l·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附以介绍·让大家明白你的用意。 2·各小组将成员绘制的平面倒进行组合,共同改进,绘制出完整的学校平面图。 工教师激励、指导。

过渡:大家看看,谁的平向图娥合理了最荷个性?井说说你的理由。 4·各小组在班内爬示白巳的组合平曲图,典他小组评价。 5·灰扬鼓励芍创意、有个性的作品。 6·教帅总结:看了大家的作础,名师眼前突然一鹿,初次接触平面图,你们完成得那么 出色,这足大家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 7·欣赏各组完催的学样平面图,将优秀作品粘贴在墙报上。

四、拓展延伸

两年的学校生活,大家对学校的而貌已经熟悉,但还有一些方面是我们所不了解的,

比如,我们学校的历史、学校曾经获得的荣誉、成绩等等。请大家走进校园,以参观、访问、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学校的变化。 第五课时 活动准备 l·笔记本、笔、(卡片)照片等。 2·多媒体课件(学校发展的录像)。 活动过程 --、导人新课 l·课件出示校园不同时期的几段录像,学生欣赏(没有多媒体的学校可用旧照片、旧 物件来讲解、对比1。

2谈,话:课前我让大家以各种形式了解学校的过去,大家活动得怎样?通过实践活动 找到学校的变化了吗?下面我们就开一个"我们学校变化多"的交流展示会,好吗?

二、调查准备

「请大家先整理白己的材料,为报告会做准备。

过渡:看来,你们收集的资料还真不少,都是怎么收集来的呢?得到了哪些材料? 工教师抽样了解学尘搜集的资料,并做好记录,

工将学华搜集的资料大致分三类人U校史;12)旧物录踪八3)近期的变化。 4·小结:从大家搜集的资料来看,大家课下的探索非常认真,而且发挥了各自的创造 力,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了第一手材料。下面就请你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三、"我们学校变化多"报告会 l·现在我宜布"我们学校变化多"报告会证式开始。 工报告会分列三个板块进行; 0校史知多少1建校史、成绩,历任校长、荣誉等)。 0旧物寻踪1老式教具、课桌椅等)。

0还往发生的变化1新建的教学楼、新来的老师、新购置的微机等)。 教师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并提醒学生说出资料的来源。

工交流评价:通过以上活动,大家说说哪个组搜集资料多,方法简单、高效" 4·教师表扬收集资料多,荷独特发现的学生,颁发优秀奖。

四、教师总结

随若时代的进步,我们的学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无数的优秀学生已走出

校;],成为社会的主力军。我们的学校还在变,变得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你们的发展。 你们也在逐渐地长大,今天你们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你们为荣!

五、拓展延伸

以《我是学校的小主人》为主题,以各种身份1校长、老师、学生等1设计学校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可以是书倍、键议书,也可以是计划书、发言稿、演讲词等。 第一课:熟悉的学校 1. 说说我们的学校 2. 画画我们的学校 3. 找找学校的变化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主题目标:

1、 结合自己的学校,了解学校的组织机构,学校的工作人员及其职责。

2、 通过观察、体验、采访等方式,学会学习。

3、 懂得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功劳。 第一课时 活动准行: l、H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爱的奉献》录音带。"

2、让学生观察教师一天的工作。

3、教师关心学生成长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人

「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儿 z·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曲歌颂的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老师,他们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

地关怀着你,你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与汗水,让我们走近老师,理解老师1板

书主题活动:敬爱的老U币)。

二、汇报交流 l·导语:课前同学们已认真地观察过老师一天的工作,现在就把你的观察结果告诉大 家,让同学们共同分享。 z·学生汇报,学生评价。老师评价、鼓励。 3·小结:在汇报交流中,同学们知道了老师每天要早早来到学校,为我们上课、备课、 批改作业,放学护送我们过马路。晚上回家还要备课、改作业,真不容易!

三、体验师爱 l·导语: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不仅对教师有所了解,而且有更多收获,让我们一起来 体验老师的爱。 2·体会老师的辛苦。你认为老师的工作怎么样?引导学生体会老师工作的忙碌与辛 苦,并说出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老师评价,鼓励。 3·感悟老师的关心。播放课件:老师关心学生的成长。看过录像,你想到什么?引导学

生回亿具体事例,理解老师对自已成长的关,b(比如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教诲粗心的学生, 照顾患病的学生……)。 4·理解教师的爱。老师为什么这样做7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理解老师对学生的关 心爱护。 5·小结。通过体验,同学们认识到老师工作的忙碌与辛苦,理解了老师为我们付出的 爱,我们应该尊敬老师。

四、故事交流 1·导语:同学们经常和老师在一起,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有说不完的故事,那就快把你 和老师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并记下自已的真实感受。 2·组内讲故事,交流感受。各组推选一名准备在班上发言。 3·班上讲故事,交流。 4·对故事讲得具体、生动、感人的同学,教师引导大家掌声鼓励。 5·小结:这些故事让人感动。老师为了学生无私奉献,默默地工作,他们像母亲一样关 心着你的成长,X像父亲一样关注着你的学习,谁能不尊敬自己的老师呢?

五、实话实说 l·导语: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同学能自觉地尊敬老师,尊重他们的劳动,可有些同学做 的还不够,谁能把自己对待老师的态度给同学们说实话。

2、学生发言,学生评价。老师评价,鼓励更多的学生实话实说。

3、小结:通过实话实说,同学们跟老师的距离更近,更懂得尊敬老师,老师也感到欣 慰,所有的辛苦与劳累都消除了。

六、爱的表达 1·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要尊敬老师,那怎样表达你的敬爱之情,请同学们讨论,选择自 己喜爱的方式。 2·学生讨论,选择甚爱的表达方式毗如,写信,写首抒情诗,做卡片,与老师谈心)。 工学生按选择的方式活动,播放《爱的奉献》歌曲1轻声)。 4·学生展示活动结果,师评价、鼓励。 5·/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尊敬自己的老师,用实际行动尊重老师的劳 动,不辜负老师对你奉献的一一片爱心。

七、课后拓展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有校长、主任、老师、校工等,请大家走迸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 第二课时 活动准行: l·笔记本。 2·学校结构设置图、全体教职员工照片。 活动过程:

一、导人新课

导语:同学们经过这几天的观察了解,大家都看到了,学校里除任课老师,还有许多

人为我们辛勤地工作着,他们分工合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学校离不开他 们,让我们都来说说他们、写写他们吧!

二、了解教职工

1、老师出示全体教职员工合影照片。

学生说说知道的教职员工,使学生认识全体教职员工。 2·教师出示学校机构设置图。

学生说说知道的部门及职能,教师再作补充介绍。

三、汇报交流 l·学生整理自已的材料,做好交流的准备。 2·教师了解学生的活动的情况。 3·根据学生搜集的材料、分组:111校长采访组H2l校工采访组。 4·/组交流汇报。 教师提出要求:111认真倾听,随时补充材料。12)各组选

三、四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5·班级交流汇报。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总结评价,颁发"最佳通讯员 奖。、"优秀小记者"奖。

四、体验感悟 1·导语: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学校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

位上默默奉献,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学校的确离不开他们,那么,你对他们的工作有 什么看法,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2·学生畅谈,教师适时评价,鼓励。 3·小结:同学们,学校教职工为学校的发展,为我们的学习,分工合作,努力地工作着, 我们的进步也有他们的功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永远记住这些为你工作的人 们,尊重他们的劳动。

五、课下延伸

为了表达你对学校工作人员的敬意,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活动,如做礼物 (小卡片、短信、小手工),写诗、闽画等送给你最尊敬的人。

板书设计

第二课: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1.敬爱的老师

2.学校离不开他们

教学反思;

第三课:学校周围探秘 主题目标

1、 在活动中,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乐于探究的求知欲望。

2、 学习有计划的安排活动,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简单的绘图能力,学习画平面图和路线图。

5、 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 第一课时 活动准备: 《十六岁花季》的主题曲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最,激情导人

导语:同学们,学校是我们熟悉的地方,在学校周围我们还有很多不大了解的地方, 周围的世界更精彩,下面就让我们到精彩的世界里探索一下吧1板书:学校周围探秘l。 二·指导制定计划

导语:学校周围的录色的确很美,同学们不了解的地方也很多,面对这么多的地万· 你都想到哪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呢屿l出第一个活动主题:制定探秘计划H 1·小组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学生认识到去学校周围探秘要做好准 备·列出计划,组成活动小组等。 2·教师出示"方法角",告诉各小组探秘计划应包括的内容:0确定一个探秘目标。0 确定探秘路线。0探秘小组人员分工。Q所带的物品、,具等。0探秘所用的时间。0探 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确立活动小组,按各自的兴趣和爱好组成东西南北四个活动小组,并确定探秘的地 方, 4·合作实践,小组讨论,制定本小组的活动计划,教师适时点播、指导。

三、交流与展示 l·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计划内容,广泛征求意见,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在吸 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对自己小组的活动计划作进一步修改、完番,形成最佳方案。 2·展示各小组的计划内容,评议、修改,确定各小组探密计划。

四、安排课下探秘活动

同学们,你们制定了呵行的计划,那你们就赶快行动吧,按照你们的计划去实施、去 感悟,相信你们会有很多收获。请你在自己调查的过程中把新的发现用最莒欢的方式记 录下来1教师提示各小组在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诸如安全、所带物品、使用礼貌用语等)。 说明:第

二、三主题活动为小组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 第二课时 活动准备: 绘图所需要的T具:直尺·铅笔、橡皮·圆规、小面板·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导语: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当你和爸爸妈妈出外旅游时,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怎样

才能旅游得既快乐又玩得高兴呢?那就是找一张旅游地图作向导。今大,让我们根据门巳 的探索,把学校周围探秘的景点,画成一张平面图,以便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学校周围的环 境仍l人第四个活动主题:绘制学校周围平面图)。

二、了解平面图知识,探究画平面图的方法 1·创设讨论情景:如何绘制一幅完整的学校周围平面图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出 自己的想法,为完成完整的学校周围平面图献计献策。 2·实物投影出示平面图形的概念,作用;出示"方法角",告诉学生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使学生不至于偏离方向。 3·小组讨论。明确绘图所需朋品,确定作图要明确的内容。

三、师生合作绘制平面图

导语:看大家的讨论非常投人,也非常认真,相信完成的作品也肯定非常出色。现在 就请各位设计师拿起笔一展风采吧!

1、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朋简单的图形网出本小组探索的学校周围区域简单的平面图 和路线图·并让学生在图上注明图例,填上不同的颜色,并在主要建筑物上写下名称。 2·教师适时点拨,给予指导,究成各自的平面图。

四、交流与展示

导语:刚才同学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发挥各自的智慧,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了自 己的作品,那就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吧!

1、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绘制的平面图,广泛征求意见,看看哪些需要改进?在吸 取别人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平面倒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绘制出最佳平面图。

2、教师投影出示四个小组所绘制的平面图,指导各小组在自己绘制的单方面的平面 图的基础卜,相互组合,协作完成完整的学校周围平面图。

3、展示某一小组的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及作品的制作过程,并说一说小组内 成员是怎样献计献策、分工协作完成的。

五、总结与欣赏 1·教师总结评价。 2·欣赏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幅完整的学校周围平面图。

六、拓展

你已经学会丁绘制平面图,将你曾参观游览过的景点(公园、广场、游乐场)绘制成一 幅平面图·展示给同学、老师、家人或朋友。 第三课时 活动准备: l·实物展示向

2、调查收集的资料·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激悄计人 浮语:问学们·老师猜想,你们的课外探秘调查活动做得非常好,有了不少的收获和

新发现。那么,今人就把你们用心观察,朋眼晴发现的成果,展示出来吧(迸人第五个活动 主题:探秘调查报告会川

二、梳理资料: 同学们把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整理一下,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选出代 表作汇报。

三、交流与展示 「交流活动方法: 导语:材料的取得来源于你们采用了正确的探索方法,而正确方法的选择表现了同 学们的创新能力,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小组采用的调查方法做一下交流。 山你们小组在调查中采用了什么样的调查方法? U这些方法在实际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活动内容: 导语:在这次探秘活动中,我们有挫折,也有收获。下面就让我们把这次活动成果互 相做一下交流汇报。

山在这次探秘活动中,你们小组都去了周围的哪些地方?调查了哪些问题?指名各小

组代表把自己小组活动中收集的资料一一汇报,并把自己小组最有价值的资料在屏幕上 做一下展示。教师做好归纳整理。

m从你们调查的问题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指名汇报自己在实践中发现的与自己 想像中的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说出在实践中自己新的发现。

(3)面对这些新发现,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做法。如对"小河污染"、"噪音污染。、"废 气污染"等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树教师在指导学生交流中及时做好总结,整理记录。

小结: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深深地感觉到,环保意识已深入到你们幼小的心灵,你

们已经成了环境保护的宜传员,你们调查中的这些新发现,让每个人沉思,相信你们的感 触更深,那现在我们就把心中最深的感受和最大的收获谈出来吧! 3·交流活动体会和总结。

山在本次探秘调查活动中,哪些地方和问题对你感触最深?你从中得到的最深的感

悟是什么?m小组交流感受,共同关注环保问题。(3)制定环保措施(发倡议书、制笛示牌、 组宣传队等)。

小结:同学们的这些发自内心的感受,说明了你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体会到了分工合

作的快乐,同时也告诉老师,你们在活动中表现得很出色,下面我们对本次实践活动做一 下评价。

四、活动评价 1·自我评价:在本次活动中,评价一下你面对阳难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与人交流 的技巧,与人合作的能力如何。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克服的7在活动中与自己小组成员是怎样合作完成任务的。 2·共同评价: 山根据代表的发言,小组活动的展示,大家评一评·哪一个小组的表现最优秀?哪一 个小组的活动最富有创新精神?W民主评议出最优秀的小组。

小结:学校周围同学们不熟悉的地方还有很多,要探索的空间还非常大,同学们只要 努力,还会有新发现、新问题,走出学校继续调查。

五、活动拓展

课下举办一个"环保知识、爱护环境”知识竞赛。 板书设计:

第三课;学校周围探秘 1. 制定探秘计划 2. 南部小组在行动 3. 西部小组在行动 4. 绘制学校周围平面图 5. 探秘调查报告会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本单元包括《1.在邮局工作的人》、《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3.我能为大家做什么》《4.一次卖报的体验》。本单元的学习围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展开。范围由家庭、学校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包括邻里和不同群体的人。首先,通过对不同生活环境下的邻里之间的关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发现人们生活在一起可能产生的矛盾,进而理解道德在生活中的意义。其次,通过对自己生活周围各种职业和劳动者的观察,懂得他们的劳动与自己生活的关系,进而学会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最后,通过模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尊重和爱心,并在更大的范围,关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自己的同龄人,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整个活动过程分为了课前调查体验和课内汇报升华两部分,本课展示的是第二部分。 主题目标

1、调查采访认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的劳动者,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2、体验他们工作的艰辛。

3、养成尊重这些人及其工作的态度。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样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在《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的活动设计中,我事先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由于借班上课时间紧迫,前期工作要在短短的半天时间内进行调查、访问、查资料等形式开展活动,这是无法完成。因此我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活动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充实,生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使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并乐于参与活动探究之中。使活动中的课程资源得以开发与利用,提高了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学生分析

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得到来自不同行业劳动者的服务的便利,但他们并没有想到正是由于有无数人的服务,才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他们还意识不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生活周围各种职业和劳动者的观察,懂得他们的劳动与自己生活的关系,进而学会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

教师安排:

第一课:在邮局工作的人

活动目标:

1、 了解邮局开展的主要业务及寄信的简单常识。

2、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尊重邮政工作人员、尊重他们的劳动的情感。

课时安排: 建议3课时。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相关图片资料;课前在父母的带领下去邮局调查访问;卡纸。

教师准备:信件、报刊、包裹等邮寄物品。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寻找绿衣使者

1教师谈话:

有一种工作人员每天穿着绿衣服,用绿色的交通工具,为人们传递信件,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被人们称为绿衣使者!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2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在邮局工作的人们:(1)亲人、邻居中在邮局工作的人。(2)说说为自己服务过的绿衣使者(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初步了解邮政人员的工作)。

二、走近绿衣使者,了解他们的工作

1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后,进行归纳整理)。

(1)邮局里都有哪些设施?(2)邮局都有哪些服务项目?(3)如果没有邮政人员会怎样? 2帮助学生根据选择的内容分组,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学习 (1)确定研究内容;(2)把个人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3)选择本组队员甚欢的形式汇报。

3分组行动并填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课题

调查的方式或途径

调查对象

调查的过程和收获

不明白的问题

自我评价

三、汇报研究成果

学生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向全班汇报、交流。

1对于邮局里的设施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并加以解说。

2服务项目可以用解说的形式介绍。

3第三个题目可以大胆地加以设想,感受绿衣使者工作的重要性。

4可以将填好的调查报告向大家展示。

四、活动延伸

l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亲自投一次,了解有几种投递方式。

2调查访问一封信的旅程。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人:

1教师讲故事:星期天的时候,丁丁跟爸爸一块去邮局给舅舅寄信。爸爸到了邮局,把信投迸绿色的信箱,对丁丁说:"好了,信很快就会送到舅舅手中的!"丁丁听了爸爸的话,不解地问:"爸爸,信是怎么到达舅舅手中的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丁丁这个忙吗?一封信到底是怎样到达收信人手中的呢?

2学生发问,提出自己的方法。

3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作了大量的调查访间,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帮好丁丁这个忙!

二、选择汇报形式,讲述一封信的经历

1小组讨论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汇报。

2确定汇报形式:们可以用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一封信的经历;哟可以用"我是一封信"为开头,讲述自己的旅行经过(我是一封信,主人把我投入邮筒里,我就展开一次旅行。

首先,穿绿衣服的邮政人员把我从邮筒里取出来,带我到邮局,我和许多同伴身上的邮票,都被邮局的工作人员盖上邮戳,然后他们又按照我们身上所写的邮政编码或地名来分拣,放置在一格一格的柜子里。不久,我和放在同一格子里的伙伴们,就一起被装入邮袋,等待出发。我们分别被送到车站、码头或机场,搭乘车、船或飞机等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很快被接回当地的邮局,按照投递区域,又经过一次分拣,再由邮局的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按地址投递,到达了收件人的手中,完成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3)可以用图示进行解说:

投递——邮政人员取信——盖邮——分区分拣——送各地——再分拣——送信——收件人。

3教师引导:同学们讲得这么生动,丁丁一定会感谢大家的。通过了解一封信的经历,你有什么体会?

4小结:别小看一封信,它只有经过了许多人的分工合作,才能到达了收信人的手中。

三、开展"我是小小邮递员"比赛活动

l教师事先准备好活动用的报刊、包裹、信件等物品若干。 2教师讲清活动要求:(1)按物品的类别进行分拣;(2)以完成任务的时间先后顺序确定比赛优胜者。

2比赛开始。

3教师谈话:通过分拣邮寄物品的活动比赛,你有什么感受?(分拣邮件只是众多环节的一项,同学们都觉得辛苦。可见,要完成整个邮递任务,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邮政人员工作是多么辛苦呀,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

四、制作爱心卡

1教师谈话:邮政人员是传递友爱的使者,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我们每个人设计一张爱心卡送给他们好吗?

2学生制作爱心卡,写上自己最想说的话。

五、活动延伸

把自己制作的爱心卡送给身边的邮政人员,送上你的祝福。

第三课时

--、情景导入

教师谈话:前天,小明写了一封信,寄给远在上海的姑姑。可是今天却被退了回来,到底怎么回事呢?

二、找出问题,指导行动

l猜一猜信被退回的原因。学生提出种种假设,如:写错地址、邮资不足、没写邮政编码、不是标准信封等情况。

2教师:只要出现上述各种情况的一种,信件就难以顺利到达收件人的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信件顺利送达而不给邮政人员添麻烦呢? 3学生发言。

4教师小结:不给工作人员添麻烦,按要求去做,是我们尊重邮局工作人员的最好表现。

三、活动体验,纸上投递游戏

I教师课件或挂图拙示一组信件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判断能否直接投递。

图--:邮资不思,应为0?80元,不是0?60元,不能投寄。

图二:挂号信,要在窗口办理,不能直接投递。

图三:没写邮政编码,不能投递。

图四:字迹潦草看不清楚,不可以投递。

图五:信内夹带现金及物品,不可投递。

2教师引导:从以上游戏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知识拓展

l教师引导:对于本主题的内容,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你还了解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 2学生发言。

3教师补充(:1)邮政特快专递业务。(2)未经别人允许不得撕取别人的邮票、私拆他人 信件是违法的。(3)邮寄现金等其他物品应注意的事项(对于学生想了解的内容,教师可做适当补充,也可以将部分内容留到课外进行探究)。

五、我的收获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2把自己的收获填在收获卡上,收藏在成长记录袋里

六、课外延伸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信服务以其迅速、即时、可视听等特点逐渐代替了部分邮政服务的内容。是否会替代所有的邮政服务项目呢?我觉得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请同学课下进行调查访问,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1. 邮局的功能。2.我的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二课: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活动目标:

1认识我们周围的许多普通劳动者,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2 体验他们工作的辛苦。

3养成尊重劳动者极其工作的正确态度。

活动准备:

利用假日时间观察环卫、理发、酒楼服务员、医生、售货员等劳动者的劳动过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

1教师播放一段生活中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正在辛勤工作的录像。

2提问学生都看到了从事哪些职业的人,他们为我们做出了什么贡献。

3引导结论:他们都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二、辨析

1?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医生、清洁工、交警、售货员¨

3?讨论: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4?总结交流:

医生要是不工作,有人生病就没地方看病了,那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护士阿姨过年时要是不工作,病人就没人照顾了。电视台的叔叔阿姨要是休息了,那我们过年时就看不到那么好看的节目。交警叔叔要是休息了,没人指挥交通,交通就会堵塞。

售货员要是不工作,那我们就没地方买东西。司机不开车,我们出门就没车坐。

5?教师小结并点题:同学们刚才讲得很好,生活中我们不能没有他们。

三、活动:"方便的生活"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接受某种服务时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2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种展示形式,如:讲述、对话、表演。

3小结:想一想,这些人们无私地为我们服务,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他们?

四、探究活动

教师布置任务:

1?调查或体验一种工作。

2?设计一张"信息卡片",写明这种工作是什么,自己调查及体验后对这种工作的感受。

3?想一想为什么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他们,并且把理由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模拟活动(事先不告诉学生): 1活动准备:教师进教室后,有意识地埋怨教室不干净,并找一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把教室清理一下。

2教师在该生打扫干净以后,随手又将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污物和碎纸扔在地上。

3提问刚刚打扫卫生的学生:你的心情如何?

4学生回答后教师向该生道歉,并捡起自已扔的脏东西。

二、交流:

1小组内交流自己课前的体验或调查报告。

2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果。

三、讨论:

1通过刚才发生的事和自己的调查报告,你认为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不同的劳动者? 2学生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服务,不同的工作都非常有意义,我重劳动人民,尊重他们的劳动?

4怎样做才是尊重他人的劳动? 5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补充。

四、活动:"谢谢你"

用一种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表达对劳动者的感谢之情。 板书设计:

1. 可口的饭菜哪里来 2. 清洁的环境谁打扫 3. 这些事情谁来做。 课后反思:

第三课:我能为大家做什么 活动目标:

1明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2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小巧手"

1?活动要求: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参赛选手,可以是自己擅长的任何一件家务或劳动技能。另外,每个组的小组长作为评委。

2?评比原则:不一定做的最快就是胜利者,而难度较大、效果较好的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3?开始活动:(1)小组先交流,选择出最出色的参赛代表。(2)选手和评委各就各位进行竞赛。

4?活动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总结问题和优点,尤其对于劳动技能比较生疏的学生,教师要强调,只要自己能干就应当经常自己干,这样就不会生疏了,也能为家庭和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二、交流体会

l?通过活动,小组内交流:我们还有哪些不足,我们应当怎样做。

教师引导:在家里、在学校中、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做的。

2?汇报交流结果。

三、制定计划

1教师设置一些相关情境,如:社会中为我们服务的人们辛勤的工作;爸爸妈妈精心地照顾我们:过年的时候、大雪天,交警还在指挥交通……

2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当怎样回报这些人的辛勤劳动?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归纳: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劳动:感激别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分担、回报他们光我们所付出的劳动。

4小组内制定一份"回报计划"。

第二课时

活动形式: 主题中队会

活动主题:我的理想

活动准备:

1?让学生课前了解一些职业的特点。

2?布置好教室。

3?教师充当主持人。

活动安排:

1?教师简单开场,说明本次活动的目的。

2?学生自己上台介绍自已喜欢的职业、自己的理想及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适时引导:向学生渗透"劳动者都是平等的"、"行行出状元"、"每一项职业都很重要"等的思想认识。

课后延伸:

收集各行各业的"状元"资料,谈谈自已的体会和感受。 板书设计:

1. 现在我能做什么 2. 将来我想做什么 课后反思:

第四课:一次卖报的体验

主题目标: l采访卖报人,了解关于卖报的一些基本的常识,写出采访记录。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的情感。 课前准备: l学生课前调查卖报的地点和形式。

2联系一卖报人,把他请人教室。

3录制卖报人在烈日下、风雨中卖报的情景。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人(把卖报人请迸课堂,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叔叔吗?想不想知道这位叔叔是干什么的?" 生:"想知道" 师:"那么,咱们就请叔叔做一下自我介绍,好不好?"(请卖报人作自我介绍) 师:"奥,原来叔叔是卖报的,提起卖报,不知同学们课前调查的结果怎样?想不想把调查的结果展示给大家?"(引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学生相互交流调查结果(此环节通过学生对自己调查结果的展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师:同学们,课前你们调查了卖报的地点与形式,谁来说一说?(让同学们畅谈自己课前的调查情况,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有关"流动报摊""报亭"的图片,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感知卖报的地点和形式。)

三、采访卖报人(先小组内找出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当小记者,在对卖报人的采访中了解关于卖报的知识,如报纸的类型与价格、人们喜欢看什么报、到哪儿取报以及卖报的一些技巧,为体验卖报做准备)。

1师:同学们,你们一定有很多问题想要问卖报叔叔,想不想当一次小记者采访一下卖报叔叔?" 生:"想!" 2?师:"你想采访卖报叔叔哪些问题?与卖报叔叔交流时应注意什么?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做好记录!"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孩子们中间。

3师:"采访时,同学们要注意采访时的礼貌语言、采访的顺序,要认真倾听,各小组问题不要重复,做好采访记录"。

现场采访

四、观看录像,让学生感知卖报人的辛苦(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的情感)。

1?播放录像:"卖报人在烈日下,在风雨中取报、卖报的情况"。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3?你想对卖报叔叔说什么。

生:"?…¨"

卖报人:"我在给别人提供方便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 (让学生明白,在付出辛苦劳动给别人提供方便的同时,卖报人也劳有所得。) 4?情景表演"我当一次小报童"(找几位同学当小报童向同学们卖报纸)。

5?评价:让学生对自已的表演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让同学们评价、再让卖报叔叔进行评价指导。

五.卖报体验

1.分角色进行活动(略)

六、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

师:"别忘了把它们记录下来,你还想了解更多的卖报知识吗?课下同学们要多观察, 多问别人,做一个有心人,你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我们以热烈的掌声为卖报叔叔来课 堂为同学们提供这么多的卖报知识表示感谢!" 板书设计:一次卖报的体验 1. 访问买报人。 2. 卖报体验 课后反思: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有用

1、燕子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出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

2、收集有关燕子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课件: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燕子„„体会春天的美丽。

2、说说你了解的春天。

小朋友有没有留意观察自己的周围,有没有嗅到春的气息?有没有找寻到春天已经悄悄来临的足迹。

二、初读课文,划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

俏:与“悄”区别读音和字形。 拂:不要错读成 fó 。

2、自主识字,找规律。

3、交流。

4、巩固运用。

5、同桌抽读。

四、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五、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六、写字。

1、读准字音。

2、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燕、聚、演、倦、漾。

3、观察字形结构。

4、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播放燕子翻飞的课件。

二、理清课文线索,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1、第一自然段:由近处看燕子。

2、第二三自然段:由远处看到的燕子的飞行姿态。

3、第四自然段:由远处看到的像音符般的燕子。

4、小结:我们要学习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

三、朗读感悟。

1、自读全文,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2、再读课文,想象画面,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去。

3、讨论: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 (1)外形特点

读第一自然段,再读,说说燕子外形的特点(活泼机灵)。 用朗读表达燕子的活泼机灵。 (2)飞行特点

二、三自然段,找找燕子的飞行特点(轻快)。 通过朗读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 (3)停

体会课文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来打比方。

读一读四自然段,学习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4、横掠过湖面的“掠”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

5、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能为大家读一读吗?

四、音乐配读全文。

五、练习背诵。

六、摘抄喜欢的句子。 教学反思: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

1、2句 (1)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3)朗读

5、交流汇报

3、4句: (1)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饱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教学中,我先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 我随手在黑板上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对吧!”很多学生产生了疑问。有的说:应该是绿色的,不该是白色的!有的说:柳枝是不是太少了,春天来了,不应该只有这几枝。看到同学们一颗颗质疑的眼睛,我顺水推舟:“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 “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几条。„„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8、指导朗读

3、4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反思:

以前教古诗总是三步走:读——释——背。课堂教学古板、乏味。《春日》一文我打破了常规教学方法,采用情感导读法教学,具体程序如下:

一、说春:

1、说带春的词语。

2、说带春的诗句。

二、感春:学习《春日》

1、了解作者。

2、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词间停顿。

3、读后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游春的?哪些词最能体现这种心情?

4、师点拨理解诗句。

5、谁能把当时的情景具体描述一遍?

6、这首古诗除了赞美春天还有其他意蕴吗?

三、享春:

1、朱熹的《春日》让我们享受了无边的春意。还有其他写春的古诗吗?

2、他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出示),朗读,诗人借景喻事,告戒我们应该珍惜大好春光吸取新知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我们耳目一新。

觉得最成功之处是一改往日释词解句的方法,让学生从作者的情感出发,去探究文字的意义,探究中气愤活跃,效果甚好。

3、荷花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部分,积累优美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的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师出示课题:荷花。

2、师:你见过荷花吗?它是什么样的呢?

3、师展示荷花图。

二、初读课文,正音。

1、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分小组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生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文章条理。

(1)第一节:“我”去公园看荷花。

(2)第

二、三节: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 (3)第

四、五节:自己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第一节告诉我们赏荷花的时间,人物,地点。

3、提问:这一节看出荷花的什么特点:(花香)

从“赶紧”看出“我”想看荷花的急切心情。

4、朗读。

五、学习第

二、三节。

1、生自读二三节。

勾画你难以理解的句子。

2、师出示“如果——了不起”。

请生谈自己的看法。

3、引导读第三节。

(1)师让生看图,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一池荷花的。 (2)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3)交流:

荷叶:像大圆盘(比喻)

冒:形象写出了荷花突现出来,格外引人注目。(理解后读。) (4)师引读:“有的——有的——有的——”

想象荷花的姿势。

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荷花吗? (5)朗读第二节。

4、再读第三节。 谈自己的理解。

(荷叶、荷花有各种美妙的姿态,而且,它们在微风的吹拂下,更有一番别样的风韵。) 生想象动态荷花图。

5、朗读二三节。

六、自学生字。

师作个别易错字的指导。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背诵

1、

2、3节。

2、听写词语。

3、观察自己喜欢的花。

第二课时

一、朗读

1、

2、3节。

二、学习

4、5节。

1、师大屏幕出示荷花图。

师:多美的荷花呀!看着看着,我们就仿佛变成了那一朵朵美丽的荷花,进入了这精彩的画卷之中。

2、齐读第四节。

3、你就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生带问题再读第四节。(生各抒已见。)

4、美读第四节,

5、读第五节。

(1)思考:“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被美景所吸引,忘了自己在做什么) (2)从这儿你看出什么:(作者对荷花的赞美,对大自然的赞美。)

三、学习写作特点。

1、生讨论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2、交流。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生在文中找出。) (2)抓住荷花的特点进行描写。 (3)用词准确。

写实与想象结合,使文章更加生动。

四、小练笔。

1、生再读全文。

2、师;作者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你们一样能把自己喜欢的花写下来。

3、交流课前所观察的花。

4、师引导分成几个部分写,写出特点。写生动。

5、生动笔写,师巡视指导。

6、交流个别习作,评讲。

7、生继续完成。

五、作业:

1、完成习作。

2、预习第四课。 教学反思:

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找出描写荷花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出它美在哪。有的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例如有一个孩子说,他喜欢“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可以看出荷叶很多,“碧绿的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和形状。还有的学生能够抓住重点字进行理解,例如有个孩子说:我喜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觉得这个“冒”字用得很好,随机我就问:如果把这个“冒”字换成其它的字,如“长、钻┄┄”行不行?联系前后文想一想,怎样长才叫冒出来呢?此时同学们跃跃欲试,有的说使劲长叫“冒”出来,有的说快速地长叫做“冒”出来,还有的说高高兴兴地长叫做“冒”出来┄┄随后,我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个白荷花从河里冒出来的动画,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冒”字的用法,还能够从视觉上感受到荷花的美丽。我觉得,通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我也感觉到孩子们已经逐步地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试着画荷花,在进行下一环节时,个别学生就有些收不回来了,这部分就显得有些偏离主题了,而且还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我觉得这个练习作为家庭作业会比较合适。

4* 珍珠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学习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泉水的图象资料,或一些图片资料。

2、学生:收集有关泉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向他人求教有关泉水的知识。熟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上面的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燕子的可爱,夏日里荷花的美好。大自然的一切都给了我们神奇美妙的感觉,泉水也是这样。

2、你见过泉水吗?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泉水资料。

3、师播放泉水图象,读“资料袋”,了解泉水,引入“故乡”“珍珠泉”。

二、导语引入自学课文;

1、引导读懂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和伙伴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受; (2)再读课文:根据课文提示,展开讨论,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感,积累优美语句。

3、学生分组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三、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课文是什么顺序写的,排一排顺序: (

)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 (

)“我”对家乡泉水的喜爱。 (

)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

2、读书检查自学情况: 想一想,读出有关语句。 (1)珍珠泉的周边的景物怎样? (2)潭水是什么样的?

(3)泉水是怎样冒出的,为什么叫珍珠泉?

(4)说一说:珍珠泉有什么特点?交流总结:

(珍珠泉四周绿色环绕,水是绿色的,清且深,泉水有冒不完的水泡,在阳光下涌出,形成多彩的珍珠。)

3、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再和大家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感情?

(2)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腻和观察的仔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写太阳光照在水泡和潭底石头上的情景:“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引导学生感受文字描写的流动中的美,色彩的绚丽。)

(读潭底冒水泡的情景时,“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把水泡当作人来写,融入了人的感情,从中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语气轻松、活泼,好像在夸奖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朗读珍珠泉周围的景物,要强调“绿”字,绿青苔、绿草、绿树、绿水,还有水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三个“那样”要读出绿的美感和赞叹的感情。“绿得„„”“清得„„”强调绿的程度要读出赞叹的感情。)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是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要强调重音和停顿,读出自豪感。)

4、背诵、抄写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

四、拓展学习;

想一想:自己家乡景物的可爱与美丽之处。布置学生去想,去回忆,去观察。 教学反思:

《珍珠泉》一课内容浅显,语言优美,四处可拾好词好句。比如:

1、“绿色的大绒球不大整齐的石头,黑里透绿的青苔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悄悄开放着的花朵,朴素的花环,青褐色的石头,已经发黑的树叶密密的树叶,金色的光斑,彩色的珍珠,美丽的珍珠泉。”

2、“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通过三个“那样”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泉水绿的程度,表达了作者对绿的美感和赞叹的感情。

3、“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声中消失了。”则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从颜色、形状、声音、水泡消失的变化过程等方面把珍珠泉的特点给写出来了,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来写一段话。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景物,增强热爱自己家乡的美好感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准确运用量词,积累词语。

3、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景物,扩展观察范围,学习作家敏锐细致地观察和描写方法,积累语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口语交际”

1、引入:

本单元,我们一起去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荷花、珍珠泉、燕子都融入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我们的家乡同样有迷人的风景,你能介绍给大家听听吗?

2、小组介绍:每个人轮流说,互相启发感染,听听同学可补充或提问,发言同学回答。

3、小组评议,互相评价:说说谁观察得细致,讲得清楚;谁讲得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谁说得有特点。

评出大家认为好的推荐到班上发言。

4、全班交流、评比:评出进步大的同学。

5、师总结:师根据学生表现情况,从说、听、纪律以及表达等方面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我的发现”

1、生自读词语。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查字典,弄明白词语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明确,每个词中两个字意思相反,合成一个词时表达出另外一个意思。

5、指生举例说明自己的发现。

如:呼吸、

6、扩展:说说其它这类词语,积累词语。

二、“日积月累”“我会填”教学

1、生读题,试着填空。

2、交流,用这些短语填句子,讨论填得不同之处。

3、试着用其它量词填是否正确。如:一道(束)金光。

4、填后读一读。

三、教学“读读背背”

1、师请生根据拼音读词。

2、指名读,正音,再自读。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意。

4、明确:这些词,分别为描写花草,日月、山峦的成语。

5、扩展:说说自己积累的描写大自然景物的。

6、读背词语。

四、“宽带网”教学

1、师引入:你注意过清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吗?你看见过夏日野外的草地吗?还有山间流淌的溪水吗?

2、生读“宽带网”内容。

3、交流自己喜欢的描写。

4、师引导学生积累,明确“宽带网”要求:课外阅读中有关大自然的描写就把它们记下来,做成卡片,放入“成长记录袋”中。

5、作业:“读读背背”抄写、听写。积累精彩片段。

5、翠 鸟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

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触发个性

师述:同学们,听--(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你们听到了什么?

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 1:(鹦鹉):它可以模仿人类说话。

2:(鸿雁):它每到春天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它是春的使者。 3:(黄鹂):它的歌声清脆悦耳。

4:(啄木鸟):因为它可以捉虫子,是森林的医生。

„„

二、揭示课题

过渡: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齐读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1: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 2:翠鸟的羽毛很漂亮。

3:翠鸟的眼睛非常透亮,嘴巴又尖又长。

„„

三、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1、读音:有“赤、衬、衫”(翘舌音)、“秆、衬、衫、泛、翁”(前四者为前鼻音,最后一个为后鼻音)。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秆、绣、褐”,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翁”,颜色或衣服学习“赤、褐、衬、衫”等。“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有“羽”“禾”的部件。

四、抽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五、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抄写生词。

六、自由读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回家读书情况。

1、抽读。

2、小组读。

3、齐读。

二、读文作画、张扬个性。

1、师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完了课文,你对翠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发言,抓住翠鸟的特点,进一步了解翠鸟的样子、生活习性和活动。)

过渡:看来,同学们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给我们描述了翠鸟的外表、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你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2、课堂训练: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最擅长的方式,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谁收获大。谁喜欢翠鸟外形部分?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吗?好,请同

桌或小组合作,画一只课文中描写的翠鸟。喜欢翠鸟捉小鱼部分的同学请站起来,老师也很喜欢读这一部分内容,我已经练习读了七八遍了,觉得能够读出翠鸟捉小鱼的情景了。你想和老师比比吗?好,你们赶快练习,可以找自己的小伙伴切磋一下,看能不能比过老师。有没有两部分都喜欢的?肯定有。爱学习的孩子总是这样。你们学习完一部分,可以学习另一部分。好,大家开始吧。

(学生自由分组学习,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3、师述:刚才同学们学习很投入,读书很认真。我们来交流一下,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大家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实物投影一个小组送来的画)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根据自己的感悟想象画出美的图画来,这说明你们读懂了课文。老师也画了一只翠鸟(多媒体课件展示),可是忘记了涂色,大家能不能看着提示,来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呢?自己练习说一说。(学生练习)

三、评读感悟,凸显个性

1、师:翠鸟又漂亮又机灵,还擅长捉鱼。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比比吧。(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2、共同评议。

3、师小结:

翠鸟太可爱了,应该保护它。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很难捉到。翠鸟应该生活在大自然里,不能捕捉,如果捉了也活不久,会害了它。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捉。其实,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翠鸟)

四、拓展延伸,放飞个性

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凭着自己的力量,读懂了课文,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或疑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收获或疑问给自己布置一道家庭作业题。 选作:

1:现在,鸟儿的家都被淘气的小朋友捣坏了,我要为鸟儿造几个窝,让鸟儿都有一个舒适、温暖的家!

2:我准备做一期关于“我喜欢的鸟”的手抄报。让大家都来认识鸟。 3:我回去将继续在电脑上查阅有关翠鸟的资料,进一步了解翠鸟。 4:我想向全市的小朋友发出倡议:爱护鸟吧,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五、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翠鸟》是六册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环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句子的对比,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翠鸟捕鱼时动作敏捷、反应迅速,以及作者的用词准确的的特点。

本课作者在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时动作快的特点进行描写时用词十分准确,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例如在教学“有时,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也认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如在备课时我虽然注重了对学生朗读评价的预设,课堂上也较好地进行实施,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我对学生的要求过于完美,致使我的评价不够准确到位。

6、燕子专列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等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交流

1、背诵第一课《燕子》

2、师: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给大自然开来了勃勃生机。可是有一年春天,在瑞士小燕子差点就濒临死亡,是谁救了它们?(人类)

3、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瑞士的资料

多媒体出示:瑞士欧洲中部内陆国家,和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德国接壤。面积413万平方公里。人口704万(1995年),日耳曼人占84%,其他的是法兰西人、意大利人。居民多数信基督教或天主教。城市绿化率约61%。首都在伯尔尼。瑞士由山地和高原组成,西北有侏罗山脉,中部、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瑞士境内湖泊很多,莱茵河、罗讷河等发源于此。山间谷地气候温和,高山比较寒冷。水力丰富,有少量煤、铁、石油和铀矿。瑞士经济发达,人均国民收入居世界前列。工业、金融业、旅游业发达,为经济三大支柱。钟表业历史悠久,产量居世界前列,誉称:钟表王国。1950年9月与我国建交。)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者容易读错的生字,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2、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3、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

4、通过熟字带生字识字:区——欧、户——启、步——涉、相——厢。

5、归类结合

(1)把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半包围结构,然后指导临写,注意结构比例。“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2)指导书写,注意结构比例。“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1、抽读、齐读、默读思考: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题目的意思?(运送燕子的专用列车)

2、分组读文

(1)说说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先写人们向乘坐在专列里的燕子送行,然后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再单独介绍小姑娘贝蒂救助冻僵的燕子,最后再回到开头的送行一幕。 (2)相机渗透:倒叙的方法,首尾呼应。

四、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抄生词。

五、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下节课交流解决。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互解,归纳整理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二、教师组织讨论学习解答重点问题,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表达方法

1、自读自悟课文

边读边思考,在学生自己的生活中,燕子飞来时气候是什么样的?与瑞士的燕子遇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细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1)是谁拯救了它们?

政府:读书第二自然段。 人们:读书第三自然段 一个小姑娘:读书第四自然段

(2)通过这三个自然段的具体的描写,课文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三、学生分组学习

1、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家对燕子的关爱之情,请勾出来,再读一读。

2、哪些描写最让你感动把它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全班交流,教师抓住重点句子、关键语句,指导朗读,进行语感训练,体会

作者的表达方式。

1、课文中有一个学习伙伴的泡泡“能够作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引导学生去感受瑞士政府作出这个决定的难能可贵。联系题目:反映了人们对于燕子的关爱——作为动物的燕子都能坐上了专列。用专列运送燕子是政府关心燕子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个举动却包含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作为一个政府,能够下这样的命令来关心一群遇难的燕子,的确难能可贵,因为这件事情与国家的其它大事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2、出示:“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引导学生理解三个层面:一是字面意义进行延伸,比如“纷纷”,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拯救燕子的人多了,“四处”指寻找燕子的范围广泛:二是透过字面意义感受深层的内涵,比如“纷纷、四处“反映了人们对于保护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为拯救燕子所付出的辛苦劳动等等:三是说明表达效果,比如运用”冒着、顶着、踏着“这三个动词,能够较好的体现气候、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无所畏惧的高尚品质。

3、在这些普通居民中,有一个叫贝蒂的孩子,她与父母一道,出示:“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中,小孩子本应该受到保护,可是她却能够和大人一起,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体现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

4、在将燕子送到车站以后,人们又来到站台上欢送这批特殊的客人,这样的举动体现了人们没有将燕子作为动物来看待,而是将它们当作了富有人性和人情的“客人”,从更深层次表明人与动物是朋友、应该和谐相处这个环保的主题。出示: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起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在这句话中,“漂亮舒适、站满了、送行”这三个词语值得体会,透过这三个词的表面上的意义,还应该体会到人们将燕子看作了朋友以及对它们的重视。

五、总结,升华体会

1、师述:本文讲述的是人们关爱、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燕子,你将如何向人类致谢。 课堂训练

六、小练笔:我想对贝蒂说句话。(可以是对贝蒂行为的赞赏,可以表达对贝蒂是否在恶劣天气中被冻坏的关心,也可以是自己从贝蒂身上得到的启示,还可以请贝蒂介绍当时拯救燕子时的想法和所见所闻„„学生可以围绕有关《燕子专列》的任何内容与贝蒂对话。 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人们关爱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直奔主题,教会学生“点”“线”“面”。首先牵出文章的主线,以线贯穿全文,再抓住“点”与“面”中重点词理解和体会,感受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课文叙述了瑞士人民保护、救助燕子的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我紧跟着问了一句,学生们都明白:“说明了人们喜欢、关心燕子,表现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在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瑞士政府的关心——专列运送、电视广播呼吁,作为一个政府下这样的命令难能可贵。然后用心去感受每个人为保护燕子、关心燕子做出的努力。在讲述这一内容时,我教给学生“点”与“面”的知识。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等17个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生词卡片、资料收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质疑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1)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呢? (2)小村庄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教师可以把以上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生再读课文,用笔画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然后反复练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山谷、森林、郁(yù)郁葱葱、湛(zhàn)蓝、甜润、盖房、裸(luǒ)露、扩(kuò)大、一栋(dòng)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工具、家具、锋利、喘气儿、黎明、洪水、清澈(châ)、造犁(lí)、咆(páo)哮(xiào) 4.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加一加:口+包→咆

牛+利→犁

木+东→栋 比一比:广——扩

有——郁

甚——湛

果——裸

三、检查预习。

1.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适当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2.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质疑,第二节课进行回答。

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3.完整地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找一找哪些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

“森、葱、犁、喘、黎”在田字格中的比例应该协调。 “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

“裸”的左边部分是“衣补”不是“示补”。 “黎”的上部右边的不能写成多衣撇的“勿”。 3.各自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一、设置悬念,引导质疑。

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自主阅读,感悟交流。

1.出示阅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

三、引导探究,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然后理解“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①两个“谁”是表“认指”,没有例外,表明这里的人们上山砍树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 ②“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随意的心态。

③“一棵一棵”表示数目不确定,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作一回事。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齐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四人小组交流提问。

③读完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能不能把它用读书的方式表达出来? 3.学习第

四、五自然段。

①“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把句子的“还”去掉,意思会变吗?

②“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以前,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及感受?

四、总结升华,领悟道理。

1.读读泡泡里的话“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如:可以谴责任命那的错误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可以对人们今后的生活提出建议等。 2.如果你是小村庄的一员,请你说说该如何保住小村庄。

五、作业设计。

1.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抄写、体会、积累词句。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保护环境的行动方案。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才能成长。但我是个积极上进的人,当好一名老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

8* 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在我的家乡,我看到人们为了烧火或拿到集市上去卖,就不顾有关规定盲目地上山砍树,我小时候看到的一片林子不见了,山上只留下光秃秃的裸露的泥土,我的心里很难过。有一位苏联的教育家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的故事„„

2、揭示课题:路旁的橡树

3、学生和教师一起初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先说说,然后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有什么不懂吗?

4、讨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深的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8、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9、师:现在你们就是坐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挺拔的橡树和这里的路,你有什么话要说?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如果你到了教师的家乡或者到了第十课中的那个小村庄,面对着不加节制的砍伐者,你怎么对他们说?

3、你能给人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吗? 教学反思:

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出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展开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的能力,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加强对比喻句的认识。 3.积累反义词。

4.背诵描写景物的优美古诗句,培养对古诗的领悟力。 教学重难点:

.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展开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的能力,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美吗?但是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状况。这段时间,你观察到了哪些环境问题?

2.交流:各调查小组派出代表,根据本组的调查情况,采用数据、图片或其他方法,围绕以下方面再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调查的哪方面内容?采用什么方法?在调查中有什么发现?了解到周围的环境受到哪些污染?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3.讨论;以“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为题,对改善家乡的环境提出几条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4、各调查小组先在组内讨论,然后推选出代表在全般介绍,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共同出谋划策。

第二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两组句子和学习伙伴的话。 2.发现了什么?第二句话好在哪里? 3.你能仿照例子说一组这样的句子吗?

二、日积月累:

三、读读认认:

1.学生自渎,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抽生读、同桌互对、师声互对、齐读。

3.拓展:列举一些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反义词。

四、读读背背: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句,读准字音。 2.采取多种形式读古诗句。 3.采取多种形式背古诗句。

五、展示台:

安排学生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主题,就其所获得的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可以采取制作保护环境的标语牌、保护环境的建议书、保护环境的手抄报等形式,可以单独制作,也可以多人一起制作。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

9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

二、

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这节课环节简练清楚,根据这个寓言故事题眼“亡”、“牢”容易产生歧异,引导孩子读故事,探究字意,探究“亡”、“牢”字意,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这种探究学习在此运用自然而高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即学习了解了寓言故事,又读懂了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使寓言学习的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又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寓言学习的方法,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一同清晰地教给了孩子 。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学习生字、巩固生字与复述寓言故事相结合。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而这些环节并不是简单的重现生字,而是随“课”的深入而要求逐步提高。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谈收获;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教学反思:

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当我提出疑问:那个人错在哪儿时?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他错在方向和目的相反;他明明是要到南方的楚国去,车子却向北开,背道而驰,怎么能达到呢?可以看出学生读懂了课文,理解了寓言的寓意,我表扬了这些回答问题的同学。这当中,有一个学生喊了一声:“我认为可以到。”虽然声音不大,可我听见了,我赶紧让他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因为地球是圆的,他一直走,绕着地球跑一圈不就能到楚国吗?”他还没坐下去,就有同学说:“那要多少年啊?有那么多盘缠吗?”那位学生反驳道:“课文里说了盘缠带得多呢!”另一位学生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认为他不能到楚国。因为课文里讲他一直往北走,而要绕地球一圈是要改变方向的。”面对这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我觉得答案的对错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我是这样对他们说的:“这个故事发生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时人们还不知道哥伦布,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还以为地球是一个方的平面。现在通讯发达,都成为地球村了,因此同学们的眼界开阔,知识丰富,能对南辕北辙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敢想敢说的行为是很非常可贵的。

10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2)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2、集体交流。

3、学习1到5自然段。

(1)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3)指导朗读。

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方法:a学生练读

b 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

c指名分角色读

4、学习6到9自然段。

(1)过渡: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理解: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

分析: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铺路搭桥,但不能讲,因为学生如果不主动思考,就丧失了思维过程,此环节就无价值可言。)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 (4)朗读指导。

三、小结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在小组内复述全文。 教学反思:

在教学《惊弓之鸟》时,由于使用的不是本班学生,而且是跨年级,师生之间沟通很少,几乎是没有的教学,所以心里有些担心,恐怕同学们配合不好。通过这节课的试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老师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他们很 容易和老师配合好。

由于生活经历、认识水平、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获得的信息、产生的疑问也不一样。学生有所感悟和发现,就是自身学习的一种创新。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我采用说成语的方式导入新课,积极回答中激发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情理中引入新课。之后,同学们充满渴望的自由读课文。教师问:“同学们刚才认真读了这个有趣的成语故事,文中的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呢?为什么?喜欢谁就多读一读他的话。”在读文中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同时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11 画杨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审”(sh7n)“晌”(sh3ng):翘舌音。

“肃”(s)):平舌音。笔顺:(共8笔)

熟悉(x9):知道得很清楚。

哈(h1):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习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习”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定了平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习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3.读第二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

如: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对话,学生感受并学习了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并明白画师赞美小徒弟画的真正用意。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得多。在这节课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合作学习,所以在时间的调控上我有点失误,后面设计的两个拓展话题没有讲完,觉得非常遗憾。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想别人没得到”的创新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4、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1、同桌互读

2、抽生读,检测读音

3、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从前,有位画师叫他的三个徒弟画很多的骆驼,大徒弟画了许多骆驼,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的头,小徒弟只在山间画了

两头骆驼,却得到了师傅的赞扬的事。)

四、为什么小徒弟会得到师傅的赞扬呢?

(因为他思维独特,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有创新能力。所以受到赞扬。)

1、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何想法?

2、分角色表演。

五、小结 教学反思: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对话,学生感受并学习了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并明白画师赞美小徒弟画的真正用意。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得多。在这节课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合作学习,所以在时间的调控上我有点失误,后面设计的两个拓展话题没有讲完,觉得非常遗憾。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课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来表达。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语交际

1、揭题

上期我们曾经夸过身边的同学,这次口语交际课,请同学们介绍自己。介绍些什么呢?请读题。

2、介绍自己

(1)介绍自己的什么呢?(特点:长相、性格、爱好、优点、缺点、、、、、、) (2)自己想,自己说。注意:有顺序,抓住特点说具体。) (3)同桌互说,互相评议、补充。 (4)小组内说,选出说得好的同学上台 (5)小组代表上台说,大家评议,评评谁说的最象自己。

3、自己进行修改,再说,请自己的好朋友或老师评价。

第二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每组中两句话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意思却相同。)

2、师讲解:实际上就是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意思不会发生改变。

3、请再读句子,你还发现了什么?

(把反问句换为陈述句,就是把反问句中的“不”和“吗”去掉,把问号变为句号。

4、照样子说类似的两个句子。

二、读读记记

1、读句子,这些句子都是什么句?(比喻句)

2、比喻句: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事物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3、这些句子有什么好处?(使文章更形象生动。)

(1)找出所学过的课文中的类似的句子。比比谁找得又快又多又准。 (2)交流

(3)照样子说一个。

三、读读背背

1、读句子

2、交流句意

3、自己背

4、抽生背

5、集体背

四、成语故事

1、借助拼音,读通故事

2、想想: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它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交流

4、反馈。

5、交流你读过的成语故事。

13、和时间赛跑

教学目标:

1、认识“忧、哀”等6个生字。会写“赛、疼”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赛跑、假若”等19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谁来说一说。

2、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关于时间的课文《和时间赛跑》,齐读课题,读了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同桌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指名读。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6、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理解不懂的词语。

2、提出不懂的词。

3、指名理解不懂的词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4、师归纳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理解。②查词典。③问父母。④上网。

5、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6、让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7、说说你知道哪段主要写的什么。(学生想说哪段就说哪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8、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 认读要求写的13个字,并分别组词。

2、 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3、 写字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请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对外祖母又怎样呢?(很好)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2、学习二——四自然段。

(1)老师引读课文二——四自然段。 (2)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你还有什么疑问? (4)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习

五、六自然段。 (1)齐读课文

五、六自然段。 (2)你想到了些什么? (3)齐读课文。

4、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

“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 (2)齐读课文。

5、学习第

八、九自然段。 (1)自由课文。

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齐读课文。

三、明白道理

学习了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 交流体会,谈感受。

1、齐读格言。

2、同桌互相交流看后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一篇课文,我在同学们毫无预习,没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板书出了这个课题,然后询问:“大家看到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或者想知道些什么?”没想到同学们还真是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挺费解的神情,好一会儿才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疑虑,有的说:“时间能看见吗?”有的说:“时间又没长脚的,时间怎么跑啊?”有的说:“谁和时间赛跑啊?”有的说:“真和时间赛跑,跑得赢吗?”还有的说:“为什么好好的要与时间赛跑?”还有的说又:“怎么样去赛跑„„”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神情,叽叽喳喳的热闹样儿,我心里很是高兴,终于达到了目的,于是,我带着孩子们的困惑,疑问进行了梳理归纳,说:“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和时间赛跑》,大家已经想了解的都有这些问题: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又怎么样赛跑的„„”就这样,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学习,这么一来,既培养了他们的质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又理清了第2课时的学习主线,便于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主线理清了,该如何解决第二课时呢?我的总体构思是:着重抓住归纳出的3个问题展开,紧扣3个关键句子,在品词理解中指导朗读,在创造情景中反复诵读名句,读中悟去促进文章的理解,让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得到真正的收获。

14、检阅

教学目标:

1、认识“俱、纠”等5个生字。会写“俱、众”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检阅、议论”等21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博莱克的勇敢参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儿童队员的团队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4课,齐读课题。读了以后,你想到了什么?你们预习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说一说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3、概括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齐读课文。

三、学习我会认的字。

1、勾出我会认的字,同桌自学。

2、同桌互相考一考。

3、指名读,齐读。

4、开火车检测。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指名教读我会写的字。

2、齐读生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5、四人小组讨论用生字组词。

6、说说哪些字最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

7、作业: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检阅》主要讲的是哪一个国家欢庆什么节日?究竟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

一、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一说交代了什么?

(二)学习三——九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里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3、那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大家满意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4、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十自然段。

1、默读课文。

2、你发现这段中标点符号有什么特点吗?(2个感叹号)感情非常强烈。

3、自由读一读,读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