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解说线路

2024-05-21

空间解说线路(精选五篇)

空间解说线路 篇1

截止到2010年,广东省已经有18个地级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它们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总体来看,广东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面临不少问题。

1.1 现有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深

广东的自然环境和山地特点适合于登山、攀岩、户外拓展等运动。另外广东江河众多,海岸线长,适合开发漂流、冲浪、帆船等运动。但调查发现,这方面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

1.2 人文体育旅游开发不到位

广东省内有很多少数民族,它们的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为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新亮点。人们在参观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体验不同的民族风情,然而当前对于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还不够。

1.3 岭南特色体育旅游不突出

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需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广东具有独特的岭南地域文化,为特色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结合工作有待深入。

1.4 赛事体育旅游开发不够力

广东体育产业发展形势较好,但从目前情况看,以体育竞技、观赏以及体育体验为主的体育旅游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这对广东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升级造成不利影响。

1.5 体育旅游空间布局不科学

调查发现,广东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较小,绝大多数体育旅游景区(点)属于粗放经营阶段,竞争力弱。从全省范围来看,基本上属于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空间布局与线路规划。

2 广东体育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

2.1 广东省体育旅游空间布局范畴

产业空间布局是一种全面性、战略性的经济布局,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也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2 广东省体育旅游空间布局的基本模式

2.2.1 增长极布局模式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体育旅游增长极是指重点开发某个旅游地,使它成为区域体育旅游中心,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广东省体育旅游发展的早期,一些体育旅游节点因其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社会经济优势而成为体育旅游中心区域。如:深圳、东莞的高尔夫体育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见图1)。其布局模式就是以核心体育旅游资源为增长极带动周围地区体育旅游发展。广东省体育旅游资源以中心体育旅游资源向周边辐射,带动其辐射范围内体育旅游的发展。增长极布局较适合广东省体育旅游业早期发展。

2.2.2 点轴布局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随着增长极的增多,彼此之间势必会加强沟通与联系,这就带来了交通线的发展,而这种交通线不但具有增长极的所有特点,而且比增长极的作用范围更大,理论上称为发展轴。点轴布局一般产生于行业发展的中期。

近年来,出于发展体育旅游业或振兴地方经济的需要,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体育旅游环境的改善使游客的进入量进一步扩大,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开始发育。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出以体育旅游区为核心、以主要交通通道为轴线的互动体系。根据广东省体育旅游圈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点轴分为三个层次(见表1)。

2.2.3 圈层布局模式

圈层布局模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体育旅游地由内向外扩散。特定区域的圈层布局需要以下一些条件:第一,具有规模大、辐射力强的中心体育旅游地;第二,在位置上,中心旅游地应位于区域中心或附近,其他旅游地则成均匀分布;第三,中心城市地要有吸引地带;第四,城市相关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接待网络、资金、人才、信息等流通网络完善。

圈层布局模式比较适合成熟阶段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在这个阶段,广东省多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育旅游区开始出现,城市空间形态出现圈层化空间布局,如“广深佛珠旅游圈”、“阳肇清汕旅游圈”等。城市旅游的功能日益完善,各个体育旅游区之间的空间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得以加强,整体布局基本完成,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比较成熟的状态(见表2)。

2.2.4 网络布局理论

网络布局是在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进一步开发所采用的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广东省体育旅游在空间形态上已开始表现出网络状空间。这一方面使各级体育旅游区在城市内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是广东省体育旅游所追寻的一种理想的成熟状态。

一般情况下,区域体育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以由“点”到“轴”、由“轴”到“网”的顺序进行演变。“点”的聚集首先开始,随着聚集程度的不断加强,体育旅游中心逐渐在一些区域形成。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体育旅游中心的扩散效应开始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3 广东体育旅游线路设计

3.1 体育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旅游线路一般是指在旅游地或旅游区游客参观所经历的路线,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并且环环相扣,密切配合。而体育旅游因具有“强度大、风险高”的特点,线路设计时应遵循“安全第一、深度开发、从短从简”三大原则。

3.2 广东体育旅游线路的具体设计

在完成宏观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设计一整套符合广东省情的体育旅游线路就成为必要。具体表现为山岳型体育旅游线路、水体型体育旅游线路、休闲型体育旅游线路、民俗型体育旅游线路、赛事型体育旅游线路,详见下表。

4 结论

宏观的空间布局和科学的线路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全省体育旅游发展各自为战,定位混乱的局面,是广东体育旅游发展的前提,是全省各区域利益分享机制的理论基础,也能帮助各地政府界定自己在全省体育协作发展中的边界,使其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共舞,共同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体育旅游协作发展模式。

摘要:本文从分析广东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 借助国际上通用的四大空间布局理论, 从战略视角整合全省优势体育旅游资源, 提出了广东体育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与线路规划, 有助于提升广东全省体育旅游发展的整体竞争实力。

关键词:体育旅游,空间布局,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廖佩文等.广东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策略[J].现代商业, 2010, 6:219-220.

[2]邹勇.我国体育旅游开发的驱动力分析[J].商业时代, 2012, 26:129-130.

贵阳市兴国学校迎检线路及解说词 篇2

门口----操场-----一楼(二(1)、二(2)、三(1)、三(2)班教室)-------二楼(教师办公室、会议室、物理实验室、校长办公室、四年级、一年级、五年级教室)----三楼(六年级、初

一、初

二、初三教室)

门口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莅临我校检查指导。我校自1997年办学以来,学校实现了几次大的跨越式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前面这是教学楼,上面写有我们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我们的办学理念是“质量立校、育人为本”,只有把教学质量提高上去,才能赢得社会的任可。俗话说:学校无闲处,处处皆育人。门口黑板报是少先队和团队自己组织编导的。

操场

各位领导,我们现在所走的是学校的操场。请看右边,是我们学校的操场,在操场上可以供教师学生课余时间活动。

一楼

一楼是教室(二(1)、二(2)、三(1)、三(2)班)在中间有一块小广场,这是我们学校集会、升旗仪式的场地,学校非常注重文化环境的建设。你现在看到的是我校学生的绘画艺术作品,我们在学校学生中征集作品,既营造了一种浓浓的艺术氛围,又让师生们倍感亲切,达到了一种很好的育人效果。周围草坪、我们注重环境育人,力争做到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

二楼

(教师办公室、会议室、物理实验室、校长办公室、四年级、一年级、五年级教室校长室、物理实验室、图书室)

各位领导,请上二楼,这是校长办公室,在学校管理中,我校非常注重文化环境的建设。这是我们的物理实验室。近几年来,学校随着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的争创,“六有”工程的建设,现在各个实验室各种仪器设施都已基本到位,已能够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我校要求理化生课能在实验室上就尽量在实验室上,所以现在教师重视实验,实验教学资料齐全,管理规范。这是我们的图书室,我们学校图书室藏书一万三千余册,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图书,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图书室每天固定时间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放,办理借阅归还手续,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空间解说线路 篇3

【关键词】空间影像技术架空送电测量

【中图分类号】TM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135—01

东部城市是我国经济高发区,用电危机一直威胁着这些地区的用电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特高压线路的建设在缓解东部用电高峰城市电力危机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特高压线路建设难度大,而且建设工程相当复杂。其具备的特点是高压电线跨越地形复杂且数量繁多、电线档距长、铁塔高等。特高压线路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经济发达、工业发达的地区进行长途输电,确保其用电安全。然而,对于传统的测量技术而言,这些新的要求已经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现代化的空间影像测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迫在眉睫。

一、传统的电力测量技术

何谓传统的电力测量?其方式主要是通过采用基于悬高测量方法的平视法测量方式来解决对架空送电线路测量点的测量。对净空距离以及导线弛度的测量是统的电力测量的重难点。

所谓悬高法,它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对难接近点的三维坐标的测量,比如:铁架横担、架空导线等。悬高法作为间接测量方式的一种,其主要用于测量非接触点的三维坐标。但是悬高法测量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悬高点的精确度被棱镜以及悬高点铅锤度限制,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棱镜与悬高点处于同一条竖直的铅锤线上,悬高点三维坐标的精度才能得到保证。下面是一个具体的数据分析:

当棱镜与悬高点的垂角被设定为450时,水平距离上10厘米的误差导致的高程误差达到10厘米;如果棱镜与悬高点的垂直角被设定为600时,水平距离上10厘米的误差导致的高程误差达到17厘米。

二、空间影像测量技术

(一)空间影像测量技术

所谓空间影像测量技术,它是指待测物体的各个点的坐标位置,通过借助于待测物体的影像对待测物体的三维几何坐标,以及空间位置来加以确定。它是一种符合现代化测量要求的技术。相对于传统摄影测量方法,空间影像测量技术存在很多的不同点:空间影像测量技术加入了全站仪光学测量的相关功能,该作用在于对待测物体特征的采集以及对待测物体影像测量数据的采集,通过上述数据以及物体特征的采集进而实现对待测物体影像各方位元素的收集以及从全方位纠正待测物体,最终实现测量的高效率以及高精度。但是传统测绘技术与三维扫描相结合的Trimble VX空间测站仪也能够采集到“一站式”空间影像数据。

(二)矢量照片

空间影像技术能够采集到矢量照片。VX空间测站仪具有矢量CCD传感器,该传感器同测距以及测角传感器处于同一轴线上。CCD传感器能够对矢量数码相片进行高效采集、凭借VX实现待测物体的常规测量,从而收集到被测物体的相关矢量影像。同一般数码相片相比较,该相片被标有具体的精确坐标,方便了对该坐标点的准确测量。内业对矢量照片的数字化处理,能够得出被测物体的三维影像数据信息;采集被测物体全方位矢量影像数据,能够得出被测物体的3600矢量照片。

(三)点云扫描

所谓点云扫描,它是指对选定的区域进行有序的扫描测量。VX空间测量仪能够快速、精确、自动地收集目标物体和目标区域的表面坐标,即点云。点云涵盖了待测物体的点三维坐标数据,实现有效采集大量的繁杂三维坐标,从而实现后期三维建模处理对大量数据的需要。矢量影像数据与数字滤波处理后的点云数据可以实现纹理叠加,从而纠正了摄影存在的不足。三维建模可以被传人至CAD或者3DMax进行深入处理,从而得到预期的效果。

三、空间影像测量与电力施工测量的密切联系

空间影像测量技术是非接触式野外测量方式的一种,它的优点在于针对架空送电线路测量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高效处理。空间测站仪主要是从矢量照片、长距离棱镜反射测量、点云扫描以及外业数据采集等各方面实现了架空送电线路测量效率的最大化提高。

(一)业内资料和矢量照片

依据相关部门对特高压电力施工规范的要求:基铁塔的施工涉及的任何一个环节均要对其进行拍照存档。关于特高压电力施工的拍照存档作业,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要精确、清晰地记录下特高压线路的实际情况更是存在难度。但是如果将VX技术应用于特高压电力施工的拍摄中,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VX拍摄出的矢量数码相片不仅可以记录下电力施工实际画面,而且还可以对照片涉及到的测量物进行三维几何测量,从而实现更多相关数据的收集。

VX拍摄的矢量数码相片附带着拍摄物的实际三维坐标,该信息方便了对铁塔的相应位置进行分组和编号,从而为内业资料的整合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测量物的点云数据与VX拍摄的矢量数码照片相结合,可以方便将铁塔线路与铁塔的实际三维目标模型化。关于对电力施工质量的检查以及施工效率的计算,其直观性和形象化可以借助于对电力施工不同阶段记录下来的三维模型数据的对比分析加以实现。尤其是针对某些施工工程的细节问题,其图像以及几何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可以依据对比分析施工不同进度的三维模型数据加以复核。

(二)外业采集数据、点云扫描以及测量长距离无棱镜反射

被测物体的点云扫描能够实现对被测物体三维点位数据的高效率采集,然后被测物体的三维点位数据与矢量数码照片相结合,最终实现三维建模的高精确度。空间影像测量具备的长距离无棱镜反射测量功能可以实现户外测量作业次数最大化地减少,从而方便了测量工作人员在某一个测量站便可以完成对绝大多数测量点的测量任务。无反射测量方法属于非接触式直接测量方式的一种,它被运用于电力施工的测量中的作用在于:在对被测量物的导线尺度测量以及交叉跨越测量作业时,无反射测量方法允许基点测量作业中不采用棱镜,而且可以对导线的至低点以及至高点的三维坐标进行直接测量。以此同时,长度为800米的长距离五棱镜反射测量也实现了对大部分架空送电线路的测量要求。

四、总结

空间影像测量技术能够实现在测量架空送电线路外、内业作业时的高工作效率。空间影像信息以及三维测量数据的全方位、多角度采集的意义在于:丰富了现有的架空送电线路测量成果;在工程质量以及工程资料的核查方面,空间影像测量技术为其提供了更为充足的事实依据以及理论基础。加强对高空影像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确保特高压线路施工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这为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东部电力资源匮乏地区的用电安全提供了保障。这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永平,兰孝奇,石杏喜.架空送电线路测量作业方法及其注意事项[J].城市勘测,2008,(3)

[2]谢任林.GPS结合全站仪在架空送电线路测量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0,(10)

[3]徐华山.CASS 7.0在架空送电线路测量中的应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8)

[4]张健,石克勤,万爱华.架空送电线路测量中的几个问题[A].2004年重力学与固体潮学术研讨会暨祝贺许厚泽院士70寿辰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

[5]彭盛.空间影像技术在架空送电线路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6)

空间解说线路 篇4

1 电场理论计算模型

高压输电线路附近的场域是一个无界场域, 场域介质由单一介质空气组成, 一般采用等效电荷法计算超高压输电线路下方空间的场。等效电荷法以静电场的镜像法为基础, 将导线表面不均匀且连续分布的电荷用其内部一组等效电荷来代替。等效电荷由矩阵方程[T]=[a]-1[U]求得, 其中[U]和[T]分别是导线上的电压和电荷的列矩阵, 而[a]是各导线的电位系数组成的n阶方阵 (n为导线数) , 可由镜像原理求得。根据等效电荷量, 空间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可根据叠加原理计算得出, 在 (x, y) 点的电场强度分量Ex和Ey, 可表示为:

由于接地架空地线对地面附近场强的影响很小, 对500 kV单回路水平排列的计算表明, 没有架空地线时较有架空地线时的场强增加l%~2%, 本文不计架空地线影响而使计算简化。

2 计算分析结果

在电力输送中, 单、双回线路一般最为常见, 因此, 本文主要研究该两种类型线路并列架设时空间工频电场的变化情况。

2.1 单回线路并列架设

2.1.1 水平排列

两条水平排列线路, 电压均为220kV, 相间距5m, 导线对地最低距离10m, 导线型号为2×LGJ一300, 子导线直径23.76 mm, 分裂间距400 mm。两条线路有6根导线, 因此, 不同相序排列的组合方式有许多种, 本文选择

3种有代表性的排列方式 (图1) 所示。

当两线路中心导线相距20m, 线路下方地面处场强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两条导线水平排列的线路相序布置相反时, 两线路之间地面处的电场发生叠加, 电场总量增加;相序布置一致时, 两线路相互屏蔽, 电场总量减小。当线路呈方式 (2) 布置时, 两线路中心导线间20m范围内电场有较大的增强, 最大值为4.8 kV/m, 较仅一条线路时的场强极大值高1.6kV/m, 而两线路中心导线外侧电场基本不受影响。当线路排列方式为 (1) 时, 电场最大削减量为1.4 kV/m。

2.1.2 正三角排列

两正三角线路并列架设, 水平相距8m, 上相距两下相的垂直高度4m, 导线对地最低高度10m, 导线型号2 X LGJ一300, 子导线直径23.76 mm, 分裂间距400 mm。正三角排列线路下方地面处场强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与水平排列线路相似。当两线路中心导线相距20m, 且相序排列一致时, 线路间电场相互叠加, 最大值较仅一条线路时高1.2 kV/m。

2.1.3 垂直排列

垂直排列的线路一般通过利用双回杆塔的一侧架设走线, 设导线对地最低距离9 m, 垂直相间距4 m, 导线型号2×LGJ一300, 子导线直径23.76 mm, 分裂间距400mm。两条导线垂直排列的线路相序布置相同时, 地面电场相互叠加, 总量增加, 相序布置相反时, 电场因削减而减小。当仅一条垂直排列线路时, 地面场强最大值为3.9 kV/m, 位于线路正下方。当两条垂直排列线路并列架设, 中心导线相距10 m, 且相序布置一致时, 地面最大电场强度达4.8 kV/m, 位于两线路之间。

2.2 双回线路并列架设

2.2.1 双回垂直布置

导线呈垂直布置的双回线路是一种最常见的双回输电方式, 两回线路分别布置在杆塔两侧。线路水平相间距8m, 垂直相间距4m, 两条双回线路共l2根导线。本文选择6种有代表性的排列方式。当两线路中心相距20m, 不同相序排列时的电场分布情况见图2

图中 (5) 、 (6) 分别为一条双回线路同、逆相序排列时的电场分布情况。当两条双回线路并列架设, 且相序排列一致时, 两线路间地面处电场最大增量为0.4 kV/m。 (3) 、 (4) 排列方式时两线路均逆相序布置, 不同的是, 以方式 (3) 排列时, 两线路邻近的两回线路相序相对一致, 而方式 (4) 则相对逆相序。从图2可看出, 以线路 (3) 方式排列时, 两线路中心之间范围内的地面场强明显加强, 比仅一条逆相序时的场强最大值高出24%;以线路 (4) 方式排列时, 地面电场因线路的相互屏蔽而减弱, 最大削减量为0.6 kV/m。

2.2.2 双回水平布置

与导线垂直布置的双回线路不同, 水平布置的两回线路导线呈上下布置 (见图3) , 水平相间距5m, 垂直相间距4m。

以图3可知, 若两条水平布置的线路并列架设且相序布置相反, 那么线路之间地面电场会因相互叠加而增加。当线路呈 (2) 方式排列时, 叠加后的场强最大值比仅一条同相序排列 (上下线路相序布置相同) 的双回线路大1.9 kV/m。当线路呈 (1) 方式排列时, 由于各线路相序排列相对一致, 因此, 两线路中心导线问地面的电场发生较大削减, 0m到20m范围内, 场强最大值仅为2.1 kV/m。 (3) 、 (4) 两种方式两线路均呈逆相序排列, 后者地面工频电场在0~20m范围内较前者大, 其他位置基本相等。

2.3 不同类型的多线路并列架设

本文以湖南省电力公司220kV威捞线输电线路工程为实例, 分析不同类型的多线路并列架设时地面工频电场的分布及变化情况。220 kV威捞线位于长沙市境内, 部分线路位于城区走线。由于线路走廊紧缺, 该线路采用双回路架设。

110kV线路导线半径均为11.88mm, 220kV线路均为双分裂导线, 拟建和已建线路子导线半径分别为16.8mm和11.88mm。为了研究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对环境的最大影响, 本文假设各线路导线最低点均位于垂直于线路的同一直线上, 分别计算玉玉线36种不同导线布置方式时的电场强度, 并选取其中3种代表性较强的排列方式为例, 排列方式及其计算结果见图4

从图4可看出, 拟建线路自身相序排列方式是影响地面工频电场强度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同时也影响附近其他线路下方地面处的工频电场。曲线 (4) 为玉玉线建设前地面场强分布情况。当线路呈 (1) 方式排列时, 已建l10kV双回线路与220kV线路下方地面处工频电场有不同程度的加强。由于110kV双回线路与玉玉线距离较近且相序布置完全一致.所以地面电场增量较220kV双回线路大。玉玉线对较远距离的单回110kV线路影响较小。

结语

(1) 通过预测分析可知, 导线垂直布置的两线路采用逆相序排列时地面场强衰减量最大, 水平及三角形布置的线路则采用同相序场强衰减量最大。多线路并列架设时, 应合理布置各线路相序, 加强线路间的屏蔽作用, 从而降低地面处的工频电场。

(2) 在线路运行安全和技术可行的条件下, 缩短并列架设线路间的距离, 不仅可以减少线路走廊占地, 在相序布置合理的情况下, 还可以有效降低输电线路下方的工频电场。

(3) 对于拟建的双 (多) 回线路首先应考虑自身相序的布置方式, 然后根据线路间电场削减原理, 调整各线路的相序, 最大程度地降低地面场强。

(4) 由于110kV、220kV输电线路允许跨越屋顶不为燃烧材料的房屋, 因此, 在线路走廊上房屋分布比较密集的东部发达地区, 利用线路间的屏蔽作用来降低线下工频电场更具现实意义。

(5) 预测结果表明, 两线路并行架设时, 线路中心投影外区域的电场互不影响, 场强值基本与仅一条线路时相同。因此在选取类比线路的过程中, 若选取的类比线路与其他高压线路并行架设, 其他情况均符合类比要求时, 应选取离开其他输电线路的一侧作为类比路径进行监测。如果类比线路两侧均存在其他线路, 则应根据各线路的电压等级、线路间的距离来考虑是否可以将所选线路作为类比线。

参考文献

[1]吴高强, 程胜高, 刘震环.高压输电线路并列架设空间工频电场研究[J].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0 (02) .

空间解说线路 篇5

GIS源于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2]。在天气预报、火灾预警、环境监测、灾害救援等实际运用过程中[3],地质条件的变化俨然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要想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预测,那么就必须严格依据相关历史数据以及目前的实际地质条件进行判断。

空间数据管理系统主要研究空间数据模型,简单来说就是空间数据的存储、表示、查询、操作及数据分析等。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在现有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比如将时间属性引入到对象模型中,又比如在关系模型当中加入时间等,也就是说在空间系统中加入时间维度,以此为基础来形成时空结合的数据模型。基于这样的时空模型,无论是数据表示还是数据分析等相关环节,势必都将产生一系列问题。在传统GIS基础上,引入时间及时间管理机制,就形成了时态GIS。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GIS应用的逐步深入,在环境监测以及地下工程等应用领域,时态GIS无疑成为了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较之于传统的GIS,在对空间数据的时间管理上,时态GIS技术效果俨然更佳。

输电线路系统中的数据动态更新和管理一直是输电线路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人们逐渐开始尝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如遥感、数据库、GIS等)来对数据进行动态的更新与管理,这明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模式下输电线路动态更新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用时态GIS的理论,对输电线路中的空间数据建模,依据季节的变化、灾害的影响以及人工的干预等造成的输电线路GIS信息的变化,实现对空间数据的管理、更新,并基于时态GIS理论来实现对输电线路空间数据时空变化的实时跟踪,从而实现对不同时期输电线路的趋势分析及历史分析,最终达到输电线路动态更新管理的目的。

1 GIS数据管理

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

GIS系统由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数据处理、分析、决策及应用,信息的输出和发布三个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GIS数据管理系统用于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静态存储和管理。其中,基本地图信息是GIS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地形图内容如下:

(1)测图单位、测图时间、秘级;

(2)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子午线收敛角、磁偏角;

(3)比例尺、图号及与相邻图关系;

(4)坐标格网、经纬网;

(5)地貌:等高线、山头、山脊、山谷、盆地、地质;

(6)地物:控制点、道路等。

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在时态GIS中已经难以支持对时态信息的存储与查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真正符合时空数据特性的新一代数据库技术。

2输电线路的时态GIS系统

相比于传统GIS技术,时态GIS除了具备传统GIS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其他显著的功能。将时态GIS应用到输电线路空间数据更新管理系统中,能实现对不同时期输电线路的历史分析和趋势分析。

本文依据时态GIS系统的特点和优点,对输电线路中的空间数据建模,设计出了以时态GIS为基础的输电线路空间数据更新管理系统。此系统具备多项功能,如档案功能、分析功能、更新功能、显示功能及其他功能。

2.1档案功能

时态GIS将研究区域随时间演变的情形记录下来,即尽量存储所研究的输电线路和相关区域内的所有目标数据,并存储现实世界与数据库内的变化。如此一来,时态GIS就能够提供特定要素以及给定时间的某个区域状态等信息。

2.2分析功能

通过分析功能,可以对信息系统与数据库进行有效区分。传统GIS忽视相关变化与过程,但时态GIS具备将变化作为参照的分析能力,能够将数据内的倾向性考察出来。所以能够利用认识过程,对未来作出准确预测。

2.3更新功能

对很多已经投入使用或正在开发的GIS而言,更新方式仍然为新旧数据的更替,在系统数据库的容量提升到一定程度以后,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而时态GIS能够在设计期间利用合理的更新机制,在时空结构内统一组织新数据与旧数据,数据过期后也不会出现覆盖、删除的情况,从而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

2.4显示功能

传统GIS利用图、表回答用户对何处、怎样的询问;而时态GIS还可以回答有关何时的问题,从而将地理过程与状态等变化反映出来。不仅如此,时态GIS可以对新旧数据的逻辑一致性进行检核,同时可以集成不同来源、时空分辨率与精度的数据。时态GIS可以对一些时空临界状态进行预定义,对其进行辨识与预报,用户接到通知后可及时采取相应行动。

3时空数据更新和管理

毫无疑问,时空数据库的建立是时态GIS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所谓时空数据库,其主要包含了两大要素,即时间要素、空间要素。时空数据库是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对时间要素的增加而构成的三维(无高度维)或四维数据库。较之于传统的档案数据库,时空数据库在时间要素上得到了明显的增加。由于输电线路周围的各种活动都会对空间以及属性带来直接影响,所以就必须对不同时态数据进行科学的编辑及严格的管理,以此来达到跟踪输电线路更新数据、时空变化的目的,并实现对现有数据与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当找到这样一个合适的输电线路空间数据库时,就可以对输电线路的空间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使输电线路空间数据更新管理系统具有时间动态性,实现跟踪变化、预测未来的目的。本文基于时态GIS的输电线路空间数据更新管理系统,集成了对时空数据的描述、分析和显示功能。

3.1时空数据的更新

季节的变化、灾害的影响以及人工干预等都会造成输电线路GIS信息的变化,因此输电线路的数据库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而实现时空数据的更新。

当发生季节变化、灾害、人工干预等情形时,会触发数据库更新事件,对空间数据进行更新,并记录日期,数据库更新日志,记录相应的更新操作。

时空数据库的及时更新保证了时态GIS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后期的数据分析和数据预测奠定了基础。

3.2时空数据的管理

当对时空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时,需要执行数据库的管理操作。输电线路的空间数据具有易变性和时效性,当输电线路因为周围的各种突发情况而受到影响时,传统的数据库更新方法是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库图层,对全部的输电线路空间数据进行重复保存,因而产生了巨大的数据冗余。因此,利用GIS技术改进现行的时空数据管理方法,将输电线路的时空数据管理方式由静态管理转为动态管理。传统的GIS技术描述数据的瞬时状态不具有处理数据的时间动态性。输电线路的时空数据因为时空特征明显,其动态更新管理本质上就是一种时态GIS。将时态GIS与空间数据库的版本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及时对输电线路的时空数据进行时空序列、空间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过程的反映,能达到重现历史状态、跟踪变化、预测未来的目的。

4系统实现与分析

输电线路空间数据更新管理的时空数据库的基本功能模块与传统的数据库相比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依托数据接收平台所采集和整理的各种气象数据,通过GIS技术,开发统计气象信息展示子系统,提供气象数据、天气预报和设备监测数据展示功能。基于GIS系统的气象预测信息展示平台如图2所示。

从整体上来看,这种以时态GIS技术为基础的输电线路空间数据更新管理系统,其所包含的数据主要由时间数据、空间数据以及属性数据等构成,其中特征最为明显的即时空视距。因此,应用时态GIS方法和技术,可以真正解决输电线路数据管理中数据的动态更新管理这一传统难题。

基于时态GIS的输电线路空间数据更新管理系统有以下几大显著特点:

(1)可以从根本上达到高效存储与管理海量输电线路时空数据的目的。

(2)面对不同的时态数据,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编辑与管理,并且能够实现时态数据的建立与编辑、时间系统与时间格式的转换、时间抓取与时间匹配等。

(3)所提供的查询与检索功能将更加全面丰富,能够有效进行时间查询及综合查询。

(4)提供强大的时空分析功能。作为时态GIS的核心功能之一,时空分析功能在对输电线路空间数据的动态更新与管理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不仅能够实现对数据时空变化的实时跟踪,同时也实现了对不同时期输电线路数据的趋势分析及历史分析,使输电线路管理者能了解线路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情况,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5应用成效

本文的基于GIS系统的输电线路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具有有效的分布式空间数据管理和计算能力,同时,其时序空间数据组织处理能力和时空分析预测能力为输电线路的各种灾害监测和预警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技术手段。

该系统在整合资源、服务电力系统方面成效显著,具体包括:

(1)整合信息资源,搭建了全省输电线路灾害监测和预警数据管理平台;

(2)面向应用,务求实效,为决策提供了科学管理流程和数据依据,提升了服务效能;

(3)实现了对输电线路周围冰灾、火灾、风灾的数据的收集和管理,为降低常见灾害对输电线路的危害奠定了数据分析基础。

总之,基于时态GIS的输电线路空间数据更新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逐步深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勇.输电线路风灾防御的现状与对策[J].华东电力,2006,34(3):28-31.

[2]熊军,林韩,王庆华,等.基于GIS的区域电网风灾预警模型研究[J].华东电力,2011,39(8):1248-125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空间解说线路】相关文章:

解说内容05-27

解说05-21

解说能力06-10

铺床表演解说04-17

小学班级解说05-17

解说的魅力05-14

213解说词05-23

静脉输液解说流程05-24

课程解说词05-24

班级解说串词05-27

上一篇:力度下一篇:成渝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