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拓展

2024-05-15

隐喻拓展(精选四篇)

隐喻拓展 篇1

一般来说,一个隐喻包括本体、喻体、喻底和喻词四大要素。喻底指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的相似性或者认知主体创造出的相似性。相比于传统修辞学只把隐喻看做修辞格,只注重结果,隐喻认知理论更注重隐喻过程中“认知”、“映射”和“互动”的作用 ,基于相似性之上 ,更注重概念域A的结构特征是如何转移到概念域B上的。隐喻的分类各式各样,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分为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三类。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社会及内心精神世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新的概念和思想,特别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果每种新的概念都需要用新的认知方法和经验认识,用新的词语表达,不仅不符合语言经济原则, 而且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观。隐喻化是一词多义产生的理据,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决定了一词多义的普遍性[2]。因此,介词beyond的一词多义现象可以从隐喻的角度进行探讨。

1.表示时间上迟于 、晚于

Beyond表示时间概念域的隐喻义来源于beyond基本图示的动态图示中射体在第三阶段被凸显的方位关系, 即逐渐远离界标的方向和位置。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与时空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它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单一方向永恒地流逝[3]。虽然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但是前文笔者一再强调,beyond的空间意义是在一个完整的线性序列上凸显出来的,而时间是在线性序列上展开的,二者都体现出方向的不可逆性和运动的阶段性。正是基于时间和空间的这些相似性, 我们自然可以由空间概念域映射到时间概念域,由beyond的空间意义转移到时间上的迟于、晚于之义。例(1)The party won’t go on beyond midnight.按照隐喻各要素共现的角度进行分类,这属于一个“本体+喻底”的表达式,本体即“party time”,喻底即“beyond”,但空间域中射体这个喻体并未出现,但这并不影响这个句子是个隐喻性表达。英语中将空间域的表达方式映射到时间域的例子还很多,例如:“in+具体年份/具体月份 ”、“on+具体哪一 天”、“at+具体钟点 ”、“throughout+时间概念”、“half past ten”等。

2.表示超出某个范围

Beyond表示超出某个范围的隐喻意义来自于beyond在静态图示中射体和界标的距离关系。射体和界标间的足值距离保证了射体在界标的范围之外, 二者始终处于分离状态,不存在交叉关系和包含关系。于是这种空间概念域中诉诸视觉的关系自然地映射到别的抽象概念域,如:能力、水平、标准、时间(上文提过)、预期、控制等。例(2)Our success was far beyond what we thought possible. (预期 )例 (3)The examination was beyond the ability of mine. (能力 ) 例 (4)The serious situation was beyond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 控制 ) 例 (5)Our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beyond that 30 years ago.(标准 )

3.表 示排除

Beyond表示排除的隐喻意义同样来自于beyond在静态图示中射体和界标的距离关系。其距离关系并不是像方位词out of的意象图示显示的那种简单的静态排除关系 ,但是beyond的静态图示中射体和界标的距离关系依然可以显示出一定的排除关系。此处的排除关系和out of所具有的排除关系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差别,其根源还要从静态图示中寻找。笔者曾在上文指出,射体和界标之间的足值距离的定义域并不是(0,+∞),而是有一定限度的。正是这段有限度的足值距离保证了射体和界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并未完全割裂。将这种距离关系映射到抽象概念域就会形成有限的排除关系, 即beyond表示的是一种包括式 的排除关 系。例 (6)She has got nothing beyond her state pension.例句中的state pension就是包括式地被排除在外。如果足值距离的定义域是(0,+∞),将这种距离关系映射到抽象概念域,就会形成很极端的排除关系,排除的限度和力度要远大于beyond,即out of这类方位词表示的是一种非包括式的排除关系。例(7)The airplane is out of sight. Airplane已经完全排除在人的视野之外,飞出了人的视线之外了。如果airplane一直飞行,那么射体和界标之间的足值距离真的有可能达到正无穷。

随着对认知科学的探索不断深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是一种表达艺术,更是一种思维艺术。若想完整还原介词beyond从本义拓展到引申义的过程,其根源在于对beyond的意象图示进行分析, 这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摘要:介词beyond一词多义的奥秘在于其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能够拓展为多个意义,作者主要列举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意义,从而还原了beyond从本义到引申义之间经过的完整过程。

隐喻拓展 篇2

【关键词】构词法;词义拓展;隐喻认知思维

【Abstract】The meanings of words originate from the embodied cognition of the objective world. An investigation of word formation and polysemy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metaphorical thinking. The cognitive study of the role metaphor has played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word formation and meaning extension can help us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exical motivation. Metaphorical thinking can not only enable people to form words by means of roots and affixes but also expand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 analysis of metaphorical features in word formation, meaning extension and lexical motivation will certainly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words.

【Key words】word formation; meaning extension; cognitive metaphorical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61-03

作者简介:赵景绥(1953-),男,北外硕士,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基础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及其应用。

1 引言

研究词语形式和其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语言至关重要。传统的观点对语言与客观世界万物的关系理解是奥格登(C.K.Ogden) 和理查兹( I.A.Richards)在The Meaning of Meaning一书中提出的“语义三角”。 语义三角解释了语言符号与世界万物之间由大脑中的概念相连接的关系。语言符号是人对具体或抽象的事物进行概念化后的一种表达形式,形成的概念在大脑中把事物和语言符号连接在一起。但是该观点没有阐明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所起的作用。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是把自己所体验到的事物的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然后用语言符号对其标注。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即概念与符号之间不存在自然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在选择符号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但许国璋先生指出:“原始时期的语言符号是任意的,部落社会时期是约定俗成的,文明社会时期是立意的。如果说语言有任意性的话,那也只是限于原始时期,在此之后就不是任意的了。”如果不是任意的,那就有理据,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可以透过语言符号折射出来。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来自人们对客观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实条件,而是植根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认知,植根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语言表达是在人的体验和认知作用下形成的,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语言的意义来源于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概念,并非是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而词语则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既然语言表达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体验和认知的结果,学习语言形式,意义及其规律就不应忽略人的认知活动。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论述了人类的隐喻认知模式,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对周围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手段,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而且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我们所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是隐喻性的。概念的形成是隐喻性的,行为的形成是隐喻性的,结果,语言的构成也是隐喻性的。”(Lakoff & Johnson,1980: 111-112) 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在英语构词及词义拓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词语的成因和发展轨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词语理据,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和记忆,会给词汇教学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2 隐喻机制在词汇衍生中的作用

隐喻是一种联想思维认知机制,在处理感知到的新信息时,人们要借助大脑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并与其建立起某种联系,为原有的认知结构增加新的材料。语言词汇的扩展常常是利用人的大脑中已有的信息通过联想对新概念加工表达,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认知,理解另一个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它包括两个概念域,即始源域与目标域。人们体验到事物之间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特点,然后把对源域的体验理解映射到目标域,利用已知的概念去认识新的概念。一般来说,始源域的概念往往是人们通过自身体验熟悉而具体的事物或行为后而形成的,把这样的概念映射到陌生或是抽象的目标域,就会使其变得容易理解和运用。隐喻这种联想思维方式是语言词汇衍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新事物和新观念不断涌现,人们要把它们概念化用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如果为每一个新事物或观念创造一个新的词汇,会导致语言的词语过于庞杂,增加人们词汇记忆的负担,给语言使用带来困扰,所以当需要词语表达某一新的概念时,人们往往利用隐喻思维从已有的词汇中借用词汇或通过词根词缀构词来完成。虽然这使得大量的单词具有不止一个含义和用法以及造成许多词形相近,显得杂乱,但人们的分析判断能力使他们能自如地运用语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认识过程的结果和思维的载体。构词法折射出人们的隐喻认知思维特点。词语的意义源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具身认知,不少词语通过人的自身体验在隐喻认知方式的引导下会延伸出新的意义来。

英语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拉丁语、希腊语等多种语言的词汇,逐渐形成了一种词汇量丰富表达力强的语言体系。英语中不同词素构词的方式体现出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体验认知及概念映射的过程。格林教授指出,“英语中超过60%单词含有希腊语或拉丁语的词根;在科技词汇中,数量超过90%。” (Tamara M. Green, 2003) 这些词根的原始意义表达的是人们具体或直观的体验, 但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英语中的这些词根与其组合的词缀通过人们的隐喻思维方式生成了大量的单词,用来表示新的概念。许多生成的单词在人们隐喻思维的作用下,又引申出其他意义。

2.1 隐喻使人们能用简单的词根,词缀意义去表达复杂的概念:词根词缀构词的方式与人的隐喻思维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认知模式在词的定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词的意义最先由可以体验理解的认知模式来定义,由此而产生的简单原始意义通过隐喻思维有了现今较为复杂的意义。例如 在根词cast(抛)前加上broad(广阔的)构成 broadcast一词,其字面意义为“大范围抛撒”,现指 “广播”,因为人们认识到广播时要大范围发射无线电波。如果播放的是新闻就叫newscast(新闻广播),而outcast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扔出去”,现用来表示“被逐出者”。词根dict(说)加上动词后缀-ate构成dictate,意为“口述”,再加上名词后缀ion构成diction意为 “言语”;“措辞”。在 diction加上表示地点的名词后缀-ary构成dictionary意思“词典”,也就是把言语记下的地方。如果在词根dict前加表示 “反对”的前缀contra-构成contradict一词意为 “说反对的话”即“反驳”,加上表示“真实的”词根ver构成verdict意为“真实的说法”,现指“裁决”。

前缀in-与词根ject(抛)结合构成inject一词 意为“注射”,该词词根和词缀所表达的可能是病人在医院打针时最为深刻的体验。前缀ob-(朝着)与词根ject组合成object字面意思为“朝着…扔”现指“反对”,又根据投掷的对象引申出“目标”的意义。前缀pro-(forward向前)与ject构成project(向前抛),意为“投射”,又从抛出的东西引申出“方案”;“项目”等意义。前缀sub-(under 在…下面) 与ject构成subject(抛在…下面)意为“使…服从”也可以指“受别人统治的人”。词根fuse(倒)与前缀in-构成infuse,意思是“注入”,“使充满”,与前缀con- 结合构成confuse,其原始意义为“倒在一起”,现引申为“把(某人)弄糊涂”;“使(某人)困惑”。可以想象如果把不同的液体倒在一起,要说出是什么,肯定会感到困惑。

“概念来源于我们的身体、大脑和生活经历,并通过我们的身体、大脑和生活经历得以理解。概念的意义来源于体验,尤其是我们的感知和运动机能。”(Lakoff & Johnson,1999: 497)词根的意义源自生活经历中最基本的概念,词根pose(放置)所表达的是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当人们经历一些不熟悉的、抽象的、需要定义的概念时,就会参照熟悉的基本概念通过添加其它词素来认知和定义它们。例如,该词根与前缀de-(离开)组成depose一词,其字面意义为“放在它处”,现指“革职”;“罢免”;与前缀dis-(分开)构成的dispose一词的字面意义是“分开放”,现解释为“部署”;“布置”;“处置”。expose一词的字面意义是“放在外面”,现指使“暴露”;“揭发”。类似例子举不胜举。

人们通过五种感官,即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来感知客观世界,这些体验也反映在词汇中。 例如,与视觉感知体验相关的词根spect(看)加上表示“向前”的前缀pro-构成prospect,其词面意思是“向前看”,通过隐喻思维后引申出“前景”;“前途”;“机会”;“勘探”等意义。aspect一词中的前缀a-意思是“朝着”,所以该词词面意思为“朝…看”,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延伸出“外观”,“容貌”;“朝向”;“方面”等意义。inspect的词面意思为“朝里看”,现指“检查”;“审查”;“视察”。aud是一个与听相关的词根,出现在audience(听众), audio (声音),audit(旁听),auditorium(听众席)等词中。显而易见,词的意义源自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认知,与人的体验认知密切相关,植根于词的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信念。隐喻思维使人们能用一种概念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把抽象或复杂的事物具体化,用简单的词根,词缀意义去表达复杂的概念。

2.2 词义的隐喻延伸导致一词多义:一个词在最初被创造出来时也许单指一件事,只有一个意义。但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与其相伴的语言在发展中遵循着经济性原则。人们要认识和描写新的东西,往往用已知的事物及其表达方式与新事物在外观或功能方面进行对比,如果两者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就用指称已知事物的词去转指新事物,隐喻性的思维使该词多了一层意义,而不必再为新事物另造新词,减轻了人们认知和记忆负担,使人们有限的心智领域在想象和隐喻能力的作用下具有了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多义关系是语言效率的一个必要条件,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和灵活性”(汪榕培,2002)。隐喻是词义变化、拓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依赖于隐喻这种认知机制可以把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结果形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即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如前文所述,prospect一词通过隐喻思维延伸出“前景”;“前途”;“机会”;“勘探”等意义。隐喻思维机制通过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将表示某事物的词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概念域,使该词多了一个义项,成为一个多义词。而多义词的核心意义通常源于最初对某事物的体验,其它的义项都由这个核心意义映射而来。王寅也认为“本义往往是一个词汇所具有的原义,而喻义往往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是人类认知时跨概念域映合的结果。”(王寅,2001:228)英语中许多词都表现出从最初简单的含义到现在不同含义的隐喻延伸。例如,词根spire的意思是“呼吸”,人活着就要呼吸,如果加上表示“向外”前缀ex-构成expire,其字面意思是“呼出气”,指“断气”后引申为“终止”;“期满”。汉语中表示关系密切的说法有“同呼吸”,英语前缀con-是“共同”的意思,加上spire 构成conspire一词,其字面意思是“同呼吸”,现表示“共同促成”,但该词常含有贬义,表示“共谋”, “阴谋”。inspire 意为“吸入”,由此而延伸出“鼓舞”;“使生灵感”。词根ceive 意为“拿住”, 加上强化语气的前缀con-构成conceive一词,该词源自拉丁语,在十三世纪末,意思是将精子送入子宫“怀孕” 到了十四世纪中期引申出送入脑海“构思”的意义,现在,该词除了上述两个意思外,还有“持有”;“考虑”;“ 设想”等意思。词根 gest 的意思是“运送”加上表示“分开的”前缀di-构成digest 一词,其词面意义为“分开运送”,现指人的胃肠把食物中的营养分离出来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即“消化”,后又引申为心理上的吸收,表示“领会”;“摘要”。 congest一词中的前缀con-意为“一起”,因此该词的原始意义是“运到一起”,现指“充满”;“拥挤”;“阻塞”。词根cur表示“跑动”,构成的current一词的意思从“流动的”延伸为 “流通的”;“流行的”;“当前的”。该词用作名词时其意义从具体的 “水流”;“电流”;“潮流”拓展到较为抽象的“思潮”;“倾向”“趋势”。这类词通过特定的隐喻引申机制,演变出好几种意义来。兰盖克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伸机制从典型发展而成的,各个值之间的每一种联系都是有理据的。”(Langacker 1991) 想象、联想及形象化的类比等隐喻方式在创造新词和赋予旧词新义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隐喻使意义不同的词根通过加词缀表达相似概念:词根词缀构词的方式与人的隐喻思维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认知模式在词的定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词的意义首先由可以体验理解的认知模式来定义,由此而产生的原始意义通过隐喻思维有了现今的意义。不少同义词源于不同的体验感知, 然而通过隐喻投射,具有了相似的意义。例如,英语中表示“预言”的词有forecast, foretell, predict, prophesy, prognosticate。其中forecast和foretell出自英语本身,predict源自拉丁语,prophesy,prognosticate源自希腊语。词中的三个前缀fore-; pre-; pro-意思都是“在…之前”, 而根词cast的意思是 “抛”,tell 的意思是“说”, 词根dict和phe的意思也是“说”,而gnos意为“知道”。原来,forecast 的原始意义是“在…前抛出来”,foretell, predict 和prophesy是“在…前说”而prognosticate则是“在…前知道”。词根ject的意思为“扔”,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种行为,加上表示“回去”的前缀re-后构成reject一词,意思为“扔回去”,现指“拒绝”。词根fuse 的意思是“倾倒”,加上前缀re-构成refuse,意为“倒回去”,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后也指“拒绝”。前缀com-的意思是“一起”,加上表示“放置”的词根pose 构成compose,意为“放在一起”,现指“组成”。词根pris 的意思是“抓住”与前缀com-结合组成comprise,意为“抓到一起”, 现指“由…构成”。consist 的意思也是“由…构成”,其前缀con- 的意思是“一起”,词根的意思是“使站立”,该词的原始意义为“使站在一起”。constitute也有“组成”的意思,其词根stitute 表示“竖立”与前缀con- 组合在一起的意思是“竖立在一起”。

从上述词根与词缀两种词素组合构词的情况来看,词义是建立在词素义基础之上的,但并非是词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隐喻思维机制作用下其意义的延伸。

2.4 隐喻使意义相同的词根通过加词缀可表达不同的概念:英语中表示“去”或“走”的词根有ceed, cede, gress, it, vade。这些词根所表示的是人们最基本的行为之一。然而通过隐喻这种联想思维认知机制以及添加词缀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补充,就可以构成许多意义不同的词来。

前缀及其意义词根构成词及其字面意义 词义

ex-(向外)ceed(走)exceed(走出去)越出;超过;胜过

pro-(向前)ceed(走)proceed(向前走)进行;开始;着手

inter-(在…之间)ceed(走)intercede(走到…之间)调解;调停

pre-(在…前)ceed(走)precede(走在…前)先于;给…作序

re-(向后)ceed(走)recede(向后走)退去;缩减;贬值

se-(离开)ceed(走)secede(走开)脱离;退出

con-(一起)gress(走)congress(走到一起)大会;国会

e-(向外)gress(走)egress(走出)外出;出口

in-(里面) gress(走)ingress(进入)进入;入口;进入权

re-(向后)gress(走)regress(往后走)倒退;逆行;堕落

ex-(向外)it(走)exit(走出去)退出;出口;去世

trans-(越过)it(走)transit(走过)经过;通行;运输

circu-(环绕)it(走)circuit(环绕行走)环行; 周游;电路

e-(向外)vade(走)evade(走出去)逃避;躲避

in-(里面)vade(走)invade(进入)入侵;侵犯

per-(穿过)vade(走)pervade (穿过)渗透;弥漫

从上列的词中可以看出,词根所表达的概念是原始思维的出发点,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来源。在构词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对空间、运动、方向的体验,用所熟悉的由词根表示的概念及词缀的附加意义来认识,表达其它概念。从上列词中可以看出,身体在空间中向不同方向运动的体验成为了源认知域,从与身体运动相关词根“走”这样一个极为普通的概念开始,通过隐喻机制延伸出不同的概念意义。含有“走出去”这一基本概念的词有exceed,egress,exit和evade。 现在,exceed通常表示走出了界限,意思是“超过”,“越出”; egress 和exit 作名词时,意思是向外走的“出口”,用作动词分别指“外出”,“退出”而evade则指走出去是为了“躲避”或“逃避”。可见,由于人们观察体验的角度不同,意义相同的词根在隐喻思维的作用下会延伸出不同的意义。

3 结语

通过分析构词及词义拓展中的隐喻机制,可以看出许多英语单词存在着明显的理据性, 词义与结构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性。语言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与许多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虽然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纷繁复杂,但人类大脑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总是可以根据事物的特点,按照有利于自己记忆的方式将世上万物进行梳理、定位,命名以便于认识世界。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在英语构词及词义拓展可以揭示一些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人类的认知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也存在于英语构词及词义拓展之中,认清这些规律,可以使比较枯燥的词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Aitchison, Jean. 1991. Language Change: Progress or Decay?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Green, Tamara M. 2003. The Greek & Latin Roots of English [M].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3] Lakoff, G. &Johnson,M.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Langacker, R. W. 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 Ogden, C. K. and I. A. Richards. 1946.The Meaning of Meaning: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Upon Thought and of the Science of Symbolism[M].8th ed. 1923. Reprin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6]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汪榕培. 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 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 许国璋. 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年版.1991.第75页

[10] 张法春. 英语词素构词的体验性认知研究[J]. 上海: 外国语文.2009.(4):32-37

汉语中的容器隐喻拓展研究 篇3

人类最初的生存是物质的, 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物”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而派生出一类隐喻———实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 人们将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 并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

Lakoff和Johnson把身体隐喻归为物质和实体隐喻, 其功能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范畴化。[1]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容器隐喻视一切事物为容器, 它们既有边沿, 又有内外面。由此事件、行为、活动、状态等都可隐喻概念化为容器, 人们或位居其中, 或置之其外。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的实体, 每个人本身就是一具容器, 确切来说是一个三维容器, 人们进食、喝水、呼吸、排泄。人们也和其他容器发生关系, 例如人住在房子、窑洞或洞穴里。“我们与外界的这种关系的相互作用经过多次反复, 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容器认知图式。人们的隐喻思维能力又会将这种图式映射到其他的抽象概念, 使其他无形的东西有了形状, 抽‘象’的概念有了‘形象’使思想和语言也有了结构”。[2]

本文对汉语语料进行分析, 试图说明容器隐喻在汉语中同样被用来帮助人们认识、理解、描述抽象概念。

二、意象图式和容器隐喻

(一) 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最早由Johnson于1987年在The body in the mind中提出。Johnson (1987:23) 把意象图式描述为在人们与外界相互感知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不断反复出现的、赋予人们经验一致性结构的动态性模式。他强调指出, 在图式前添加“意象”的目的, 是为了区别于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图式是以空间结构为基础, 来自人本身与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随后, Lakoff (1987:267) 也对意象图式作了类似的陈述。Lakoff将意象图式定义为“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反复出现的结构, 如容器、路径、连接、动力、平衡, 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上、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容器图式 (containerschema) 是意象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认知结构建立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 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的一种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

(二) 容器隐喻

容器图式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最简单的经验结构之一, 其结构经常被人类潜意识地映射到抽象概念上———即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 用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这就是容器概念隐喻。容器隐喻在汉语中主要通过:内、里、入、中、出、外等词来表达容器隐喻。通过分析, 笔者发现容器隐喻的应用在汉语和英语中有相似也有迥异。以下为容器隐喻在具体方面的拓展。

1. 视野被看成容器

人们通过视觉给没有任何界限的物理空间赋予边界, 把视力范围当成是容器, 在视线范围内认为就在容器里面, 在范围外即在容器外面。

例:火车渐渐地进入我们的视线。

我们一定要多出去走走, 以扩大我们的视野。

2. 事件或活动被看成容器

把各种各样的事件或活动看成是容器。参加某活动或是与某事相关就是在容器以内, 否则就是在容器之外。

例:你进入决赛了吗?

她入围“快女”决赛了吗?

他退出了校足球队。

别把自己置身事外。

3. 地域范围被看成容器

把某地域看成是容器。在某地域内就是在容器以内, 否则就是在容器以外。

例:国内市场对该产品需求很大。

李红去国外求学了。

户口在省外的同学要求把户口迁到学校来。

4. 社会群体被看成容器

把社会群体或具有共识的人群看成是容器。

例:他是业内人士。

我是外行人, 只是看看热闹。

5. 状态被看成容器

把心情、情景当成容器。若在容器内, 就是处于某状态之中;若在容器之外, 就是处于某状态之外。

例:他处于热恋之中。

他走不出父亲的阴影。

6. 时间被看成容器

把时间看成是有边界的容器, 事件或行为被看成是一个物体, 物体穿过有界的空间与物体穿过容器所花的时间产生空间和时间的内在联系, 在时间范围内就是在容器里, 反之, 就是在容器之外。

例:你必须在一周内完成作业。

我们现在已经跨入了二十一世纪。

7. 亲属关系被看成容器

把亲属关系看成是有边界的容器, 关系近的为内, 远的为外。

例:他是王奶奶的外孙子。

她是内人。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汉语中同样使用容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人的身体是容器隐喻认知的原型, 人的体验衍生出许多意象图式和空间隐喻概念。容器图式通过隐喻拓展至时间及其他抽象范畴, 表明这一基本图式对于构建语言概念系统中的许多范畴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各种基本图式在语言中所形成的各类范畴能够深入理解语言概念系统内部的联系, 除了理论意义以外, 这方面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系统地研究各种图式通过隐喻所构建的抽象范畴对于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把英语中的许多范畴以及相应的词汇联系起来, 可使学习者认识到各种范畴之间的系统的、有理有据的联系,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有关词汇。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5;35-40.

[2]赵艳芳.语言结构的空间性[J].外语论坛, 2003, (4) .

[3]John, M.The Body in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Lakoff, G.&Joh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隐喻拓展 篇4

关键词:空间隐喻,介词“in”,教学启示

引言

Anderson和Lyons提出, 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 语言中表达空间的词都是最基本的, 所以表示空间的词都是派生其他词语的基础。Lakoff在其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中指出, 空间方位概念域可隐喻地映射到其他基本概念域, 我们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的。通过概念隐喻, 其表达抽象概念意义的范围由此得到扩展, 形式变得多种多样。

英语词汇中, 表达空间关系的词语大都属于虚词, 如介词和连词等, 介词所占的比例较小, 但是最容易用于隐喻映射, 在英语语篇中, 使用频率极高。介词在英语中占据的重要性很早就已经得到了语言学家的关注, 在传统语法教学书中, 对于介词的规则、用法和意义, 只是对其功能进行了关注, 并没有对其语法结构的关系及引申域进行探讨和研究。

1. 空间隐喻理论

Lakoff和Johnson指出, 隐喻的内涵是通过一类事件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件。从本质上说, 隐喻是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隐喻是我们对抽象概念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认知工具, 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即从“始发模型” (source model) 向“目的模型” (targe model) 的映射。

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分为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 其中方位性隐喻就是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人类共同空间概念, 不同语言的这类概念隐喻具有相当普遍的相似性。在空间隐喻中, 有线性图示、上下图示、前后图示、部分整体图示等众多图示, 其中上下图示和前后图示是最普遍的。在上下和前后图示中,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同一词汇能同时表示过去和将来, 或者过去 (将来) 能用两个日常语义相反词汇表示。如I’m feeling up.其中“up”表示快乐、幸福, 如海水一样处于高涨阶段;“He just feels quite low.”, “low”表示心境沮丧, 就像海水处于退潮阶段。

2. 介词in的空间隐喻认知拓展

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从低级到高级的, 在描写未知事物时, 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手段, 利用事物的相似性, 将介词的空间域引申或投射到其他领域, 如抽象域、状态域和范围域等, 从而使词义得到充分扩展, 进而不断丰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in”表示空间概念意义的理解的, 可以引申出其他多种意义。这种拓展和引申都是从最初空间概念逐步拓展到非空间概念的, 根据意思相近与差异, 根据隐喻理论逐步展开, 形成自己的辐射网络, 拓展成一系列抽象非空间概念。“In”各种意义的理解, 正是在空间概念基础上的拓展和引申, 构建了其辐射的语义网络, 造成了其意义的多元性和抽象性。

2.1 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in”的原始义为“在……里面, 在……之中”, 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 投射到时间域, 使得“in”在时间域中具有“在……期间, 在……过程中”之意, 此时, 射体存在于某一时间点或某一时间内, 或发生在某一时间段内, 路标是一段时间, 被投射成容器。如Can you complete the job in two days?你在两天内是否可以完成这项工作?这个例子表示发生的事情在这个时间的容器里, 并且“in”表示的时间跨度可以和空间跨度一样无穷大或无穷小, 小到秒“in a second”;大到数百万年“in millions of years”。

2.2 向方式域拓展。

与某些名词搭配表示用……手段、方法和材料, 表示做事的方式, 如They paid in cash.他们用现金支付的。They talked in English.他们用英语交谈。在上述例句中, “in”的空间概念被映射到方式结构中, 形成了“用”的语义, 从而获得了对空间域的拓展, 投射到其他方式这一个目标域中。

2.3 原因的隐喻拓展。

空间义向目标域拓展的过程中, 空间方位关系可以拓展到目标域中, 表示原因和目的, 如W are in favor of the plan我们支持这项计划。A part was held in honor of the president.为了庆祝总统, 我们专门举行了这场宴会。“In favor of”和“in honor of”是隐喻化的表达方式, 它们是空间概念映射后产生的隐喻意义。

2.4 状态域的拓展。

“In”表示处于状态、处于……之中时, 处于四面包围的一个三维体之中, 当被投射到某种情绪时, 表示被“某种情绪包围着”, 若投射到状况上, 就表示处于某种处境, 如The jok is in poor state.这个笑话处在尴尬的情况中 (言外之意是这个笑话一点儿也不好笑) My mother is i good health.我的母亲身体很好。在上述例句中, 当“in”的意向图式被投射到状态这一目标域中, 状态就被隐喻为容器, LM处于这种容器中, 即被其包围并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中。由此可见, 通过期空间域的拓展和映射, 可以投射出其状态域的隐喻意义。

2.5 向方向域方面的拓展。

“In”表示的空间关系既可以是静止的, 如在……里面、在……之内, 又可以引申为其他的义项表示是动态的。如:throw in the fire, 这是借助于外力作用下一个运动的过程, 把fire看成一个容器, 其物体由这个容器的外部借助于外力被投放到容器的内部。再如:She hurried away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她朝相反的方向匆匆离去。这也是“in”的动态关系方向域的体现, 表示有目的线性运动。

3. 空间隐喻拓展研究对英语介词教学的启示

本文主要研究介词“in”的空间隐喻拓展, 分析空间域向时间域、方式域和目标域等的扩展, 从这些例句分析中, 我们可得到介词空间隐喻拓展对英语教学研究的启示: (1)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 教师常在语境中解释介词的语义, 并没有意识到隐喻的重要性, 对隐喻的投射规律未曾重视,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 英语学习者只是通过“固定搭配”死记硬背介词和介词短语, 结果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很容易混淆, 极容易记错一词多义的介词用法了解空间概念隐喻的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介词的用法和各项语义的内在联系。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介词词义的相关性和联系性,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介词的意义和用法。 (2) Lakoff和Johnson指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 这句话说明了隐喻在人类概念系统中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在理解介词语义时, 要通过句子分析它所表达的隐喻意义和体现的隐喻概念, 这对我们掌握和理解介词的用法是十分必要的。总而言之, 在讲解介词的语义和用法时, 教师应从认知角度讲解一些语句体现的隐喻概念和由此概念拓展其他隐喻概念的相关性, 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介词的意义, 更容易记住并加以灵活运用。

4. 结语

通过对介词“in”从空间意义拓展到时间、方式、目的和原因等的拓展意义和它的投射过程, 从拓展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介词“in”的一词多义是有理据的, 是系统联系在一起的意义。外语学习者如果能掌握隐喻理论的知识并将之用于英语学习中, 进一步从认知角度深入理解介词的语义现象, 将有助于理解和掌握词汇知识。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M.The Grammer of Case:Towards a Localistic Theory CUP[M].197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隐喻拓展】相关文章:

介词隐喻拓展的认知语言学论文04-29

隐喻教学04-09

隐喻故事04-30

隐喻理解05-25

语法隐喻05-31

隐喻的解读04-25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05-11

英汉隐喻文化比较09-25

隐喻美好的诗句04-22

意识形态隐喻05-06

上一篇:教育盲区下一篇:现浇轻质泡沫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