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故事

2024-04-30

隐喻故事(精选九篇)

隐喻故事 篇1

童话, 自人类在摇篮时代起就已经产生。童话植根于人民中间, 通过祖母、母亲们的编织, 在人类开始认识世界时就成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童话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辞海》中的童话基本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 反映生活, 增进儿童性格的成长”。童话让读者们从感人的诗境和意境中发现真理, 发现人类灵魂中最诚实、最美丽、最善良的东西, 从而使人们的感情得到净化和升华。

2 隐喻与童话故事

隐喻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思维机制, 是人类的想象与理性对外部世界感知信息的共鸣与契合。隐喻是在彼类事物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我们把隐喻界定为:是人们体现了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特征产生的隐喻化联系 (陆秀英, 2008) 。作为思维中深层结构的一个机能, 隐喻帮助我们揭示人类本身、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客观世界。隐喻的本质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束定芳, 2000) 隐喻主要是因为所用语言字面意义与语境发生冲突时所选择的与语境相符的另一种理解 (束定芳, 2000) 。

童话故事本身就是一种隐喻, 其简单明白的文字后面常常深藏很深的涵义, 通过简单的情节、对话, 传递深遂的哲学道理或人生寓意。童话故事是所有人物都可以被看作是来源于客观生活的真实人物形象的喻体。对于童话故事的理解, 是一种通过喻体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本体的认知过程 (阮敏, 2009) 。

3 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的隐喻翻译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 从表面上看, 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但转换的背后却有着一系列深层的认知活动。译者在这一系列深层的认知活动中将原文转换为译文, 联系不同的语言知识域, 这一复杂的过程映射在读者的思维中。由此可见, 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 翻译主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在透彻理解原语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 要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映射转述出来, 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王寅, 2005) 。

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 因为隐语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 要么重塑其形象, 要么对其进行修改, 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 林林总总, 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 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 (Newmark, 1995) 。童话故事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童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故事, 赋予动植物, 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以生命, 讽喻社会上的丑恶, 宣扬美好的品质。

安徒生用自己40年的心血精心编织了166篇童话故事, 他以童话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及其社会生活, 深厚地表达了平凡人的感情和意愿。他满腔热情地歌颂人民的优良品质, 同时又尖锐地揭露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丑恶, 以此来衬托人民的心灵美, 使读者从感人的诗境和意境中发现真理, 发现人类灵魂中最诚实、最美丽、最善良的东西, 从而使人们的感情得到净化和升华 (叶君健, 2001) 。

安徒生童话在描绘人物、动物、甚至没有生命的物体时运用了大量的隐喻, 而叶君健先生的中文译文中也确切地表达出隐喻的应用, 读者在阅读文章时, 原文的喻体和译文的喻体以及喻体暗指的本体同样触动读者。

在The Buckwheat (荞麦) 一文中, 有这样的描写:

原文:Now a terrible storm came on:all the fi eld fl owers folded their leaves together or bowed their little heads while the storm passed over them, but the Buckwheat stood erect in its pride.

译文:这时一阵可怕的暴风雨到来了:田野上所有的花儿, 当暴风雨在它们身上经过的时候, 都把自己的叶子卷起来, 把自己细嫩的头儿垂下来, 可是荞麦仍然骄傲地立着不动。

这段描写将荞麦的自以为了不起、一意孤行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本体和喻体一看就可以明了, 喻体“荞麦”暗示本体“骄傲而不识时务的人”, 并在描述中准确地刻画出喻体的行为举止, 结果“…but the Buckwheat was burned coal-black by the lightning, and it was now like a dead weed upon the field.” (被闪电烧得像炭一样焦黑。它现在成为田里没有用的死草。) 在翻译中, 译者忠实原文, 让读者清楚明了地感受到原文包含的意蕴。

在The Daisy (雏菊) 一文中, 有大段对小雏菊的刻画:

原文:The little daisy was as happy as if it were a great holiday, and yet it was only a Monday.All the children were at school;and while they sat on their benches learning, it sat on its little green stalk, and learned also from the warm sun, and from all around, how good God is.And the daisy was very glad that everything it silently felt was sung so loudly and charmingly by the lark.And the daisy looked up with a kind of respect to the happy bird who could sing and fl y;but it was not at all sorrowful because it could not fl y and sing also.

译文:小雏菊是那么快乐, 好像这是一个伟大的节日似的。事实上这不过是星期一, 小孩子都上学去了。当他们正坐在凳子上学习的时候, 它就坐在它的小绿梗上向温暖的太阳光、向周围一切东西, 学习了解上帝的仁慈。雏菊觉得它在静寂中所感受到的一切, 都被百灵鸟高声地、美妙地唱出来了。于是雏菊怀着尊敬的心情向这只能唱能飞的、幸福的鸟儿凝望, 不过, 它并不因为自己不能唱歌和飞翔就感到悲哀。

文中, 雏菊是一种最普通的小花, 长在草丛中, 谁也看不上它。但它却拥有一颗伟大、美丽、高尚的心;它本性谦朴, 毫无嫉妒之意, 尊重和喜爱比它优秀的名花。在译文中, 译者根据原文用中文优美的笔触译出雏菊的谦逊和美好的本质。喻体“雏菊”指向本体“社会上那些平凡的人们”, 那些平平凡凡的人们创造了社会的财富, 建立了良好的风尚, 但却默默无闻, 不能受到人们的注意和尊敬。

在A Leaf from the Sky (天上落下来的一片叶子) 一文中, 对天上落下的那片叶子的形象、细致的描写让读者轻易地联想到了作者的身世, 安徒生的作品一直被人忽视, 没得到应得的评价。

原文:“A funny kind of slip, that, ”said the Plants.

And neither Thistle nor Stinging-Nettle would recognize the stranger.

“That must be a kind of garden plant, ”said they.And they sneered;and the plant was despised by them as being a thing out of the garden, but it grew and grew, like none of the others, and shot its branches far and wide.

“Where are you coming?”cried the lofty Thistles, whose leaves are all armed with thorns.“You give yourself a good deal of space!That’s all nonsense–we are not here to support you!”

译文:“这真是一根很滑稽的插枝, ”别的植物说。蓟和荨麻都不认识它。

“这一定是花园长的一种植物!”它们说, 并且还发一声冷笑。它们认为它是花园里的一种植物而开它的玩笑。但是它跟别的植物不同;它在不停地生长;它把长枝子向四面伸开来。

“你要伸到什么地方去呢?”高大的蓟说。它的每片叶子都长满了刺。“你占的地方太多!这真是岂有此理!我们可不能扶持你呀!”

这篇文章发表在1855年, 联想到安徒生的写文生涯, 初期时安徒生就象“天上落下的一片叶子”, 这片叶子默默地努力, 但无人赏识, 安徒生用花园里其它植物的嘲笑比喻当时的一些评论家, 不懂得真正艺术作品的价值。

The Tea-pot (茶壶) 一文则对人性的弱点揭露得淋漓尽致, 且看作者如何描述:

原文:There was a proud tea-pot, proud it its porcelain, proud of its long spout, proud of its broad handle;it had something both before and behind, the spout before and the handle behind, and it talked about it;but it did not talk about its lid;that was cracked, it was riveted, it had a defect, and onedoes not willingly talk of one’s defects;others do that sufficiently.The cups, the cream-pot, and the sugar-basin, the whole of the tea-service would remember more about the frailty of the lid and talk about it, than about the good handle and the splendid spout;the tea-pot knew that.

译文:从前有一个骄傲的茶壶, 它对它的瓷器感到骄傲, 对它的长嘴感到骄傲, 对它的那个大把手也感到骄傲。它的前面和后边都有点什么东西!前面是一个壶嘴, 后面是一个把手, 它老是谈着这些东西。可是它不谈它的盖子。原来盖子早就碎了, 是后来钉好的;所以它算是有一个缺点, 而人们是不喜欢谈自己的缺点的—当然别的人会谈的。杯子、奶油罐和糖钵—这整套吃茶的用具—都把茶壶盖的弱点记得清清楚楚, 谈它的时候比谈那个完好的把手和漂亮的壶嘴的时候多。茶壶知道这一点。

茶壶的骄傲和自负、其它茶具的闲言碎语不是正好反射的人性的弱点吗?自负、嫉妒不也是缠绕人的一生吗?这些特点不也是人一生需要不断征服的缺点吗?

4 结语

童话是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 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 反映生活。童话具有特殊的语言魅力与艺术美感,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奇异瑰丽的形象塑造, 诗意灵动的风格, 对童话的翻译需要艺术的加工。童话里的隐喻无处不在, 分析故事中的喻体形象, 用恰当的翻译手段诠释童话故事中的隐喻是让童话故事跨越文化鸿沟, 感动人类的有力尝试。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Phoenix, 1995.

[2]陆秀英.认知语用角度下隐喻的哲学阐释[J].河南社会科学, 2008 (3) :23-25.

[3]阮敏.英语童话故事中的隐喻翻译[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9 (1) :52-55.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 2005 (1) :13-15.

隐喻故事 篇2

监管(浙试)132区队 俞 心 宇 201331202

“为了探寻犯人们的真实生活,主人公深入高墙之内,‘卧底’在犯人中间,遭遇一连串光怪陆离的故事:改造与惩罚,背叛与倾轧,灵与肉,权与性……引发深深的震撼与思考。”

“十年钱塘梦影录,事无巨细皆心路”。郭明老师的小书《监狱的隐喻——来自铁窗内的人生故事》,“以文学边缘的骡文本体裁,对监狱内囚犯这一群体进行扫描和关照,描述了高墙内的囚犯们的独特生存处境和生活状态”;“其中包括囚犯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对犯罪经历的反省,灵与肉的纠结,也有对人性的重新审视,所涉及案例包括背叛、乱伦、脱逃、疯癫、倾轧等,分别以故事的形式叙述和串联,鲜活的故事内容与可读性,让人有读小说的顺畅感,同时可窥见不为人知的神秘监狱生活和囚犯群体的生活状态,对世人能起到一定的社会警示作用”;是“一份监狱社会的田野调查纪行”、“一次穿越铁窗的人性探索”、“一个人文监狱学的骡文本”。

初读《监狱的隐喻》,是为铁窗故事的离奇曲折所带来的感官盛宴;是为探寻何谓监狱的“隐喻”。“在‘事实’与‘真实’之间交织了一种以‘隐喻’为纽带的意义之网。”历经十二年狱警生涯的郭明老师在后记里这样这样解读“隐喻”。

郭明老师在他这本兼有“学术思辨”和“文学叙事”的双重特征的小书中,精致而细腻地整合了监狱现象作为科学文本的事实性和其作为文学文本的真实性。入狱、背叛、脱逃、乱伦、疯癫、相残、自杀、倾轧、惩罚、改造,丰富多彩的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记叙了惊奇的故事情节,每个故事都推导出激烈的问题思辨,每个问题都隐喻着有趣的人世哲理。

再读《监狱的隐喻》,郭明老师思想的浩瀚与深刻、观点的簇新与敏锐,如一场疾风骤雨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我贫瘠的知识荒原。

曾经拜读过《苏菲的世界》与《瓦尔登湖》,也刚学习了《规训与惩罚》,都是振聋发聩的阅读体验。郭明老师这本“‘异形另类’的‘骡书’”,是跟这些先哲们一样,在妙趣横生的叙事中构筑监狱现象独立的文本价值,在势如破竹的探讨中贴近监狱现象科学的存在真相。作为郭明老师的学生,深感荣幸。

小生天性愚笨、逻辑混乱,是以作此浅薄读书摘记,以学习领悟,丰富匮乏的知识储量,充实鄙陋的思想存库。

一、“入狱”章节读书摘记

P8 苏林强烈地意识到,古往今来似乎还没有哪一位画家以男性犯罪的裸身群体作为集中表现对象。尽管,人们在米开朗琪罗的宗教题材作品,比如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中看到了众多赤裸的自然人的诞生,这些人经历了诞生的痛和喜悦。但是,其中的男人并不是女人之外的男人,更看不到男人集体的孤独。他的《日》与《夜》,或《晨》与《暮》等雕塑作品中也是如此。即使像他表达反抗和垂死的《奴隶》,虽然表现了失去自由的无奈和窒息,但依然只是诉说受厄于自然力的痛苦,而非一种处在社会性侵蚀和败坏之中的集体生命躁动。苏林悟到,监狱作为人造的牢笼,其最大的不幸乃是既切断了人性的自然联系又企图重塑人性的自相矛盾。在这矛盾里,苏林看到了在“人”这个概念里,男人和女人是不能分离的。离开了女人的男人根本没有可能获得拯救。(太夸张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谁都可以离开谁,唯有自救)

P8-9 和女人的距离,就是一个男人和生活的距离。(为什么男人一定就需要女人呢,生理原因吗,还有同性恋呢)

P10 苏林读过索尔仁尼琴描写西伯利亚囚徒一天生活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知道这样的小事情,在犯人的心里可能构成重要的心理事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二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氏的成名作,发表于1962年,曾经在得到赫鲁晓夫首肯后得以发表。小说叙述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个小人物在前苏联劳改营中的生活,成为“大墙文学”的开山之作,1965年曾受到过大规模的批判。“大墙文学”就是以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冤狱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P11 苏林躺在牢里的硬板床上,他忽然记起小时候躺在塔山裸露的硬质岩石上,那是映山红盛开的时节,他的嘴里含着那个年代孩子们最稀罕的乐器——一支小口琴,他的背紧贴着坚硬光滑的岩石,仰望蓝天里棉絮般的云团自由地迁徙。(耶,很优哉游哉的的童年画面)

P19 然而,这种企图颠覆既成历史的疑问究竟和理解生活的真实有什么关系呢?(知足啊,要)

P20 一个人能否凭借自己的秉性在纷繁复杂的机遇里建立自己真实的人格秩序,这是一个命运之谜。人们所以不能猜解命运的谜底,只是因为秉性的无法确知和机遇的难以预料。因此,所谓掌握命运的方法不过是顺从自己的秉性并在机遇来临时做出抉择。(如果能圆全猜解命运,就不好玩了,存在的意义也许正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活着就是一场冒险)

P20-P21 依苏林的体会,从秉性即其身体和精神特质的主要类型分析,自古以来可供辨认的具有鲜明秉性的人大概只有四种,虽然,实际的人类个性往往是四种不同秉性各有侧重的混合体: 第一种人从童年时起,就睁开了他心灵的眼睛,看到了一个形而上的世界,并且着迷于这个世界里的一切事物,为之苦恼或欢乐。他身上充满了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情操。因此,他的灵魂常为现实世界的丑陋和肉体的愚笨而焦虑,这样的人其实是诗人。第二种人始终不曾被意义的思索而诱惑。他心灵抽象的眼睛经常处于睡眠状态,而他的情感服务于现实世界的得失,或为之兴奋或因之沮丧。这样的人习惯于叙事性的活动,他是人类生活中叙事性创造的主体。这样的人,最好去做一名工匠。第三种人做不了一个纯粹的诗人或工匠,他的灵魂虽然同时具备了诗人或工匠的部分气质。然而,恰恰为了协调前者和后者,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世界的巨大裂痕,他几乎付出了一生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他自以为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世界,并企图借助“概念”这样一种理性的东西去建造一座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然而其结果多半是徒劳。这种人通常就是哲学家。第四种人姑且叫做小说家。他兼具诗人、工匠、哲学家三重气质,终日受到多重思维的困扰,无论对哪一种单一思维都深感不满,因为他理解和表述的对象是生命的全部及其人性的存在史,为了接近这个目标,他最终会成为奔走于生活情境和语词世界之间疲惫不堪的旅人。(啊,小生没有任何鲜明秉性,俗不可耐地俗啊)

P21 他的问题不在于无法从思想、感情或技术上解脱钦定体系、大词讲义、概念演绎等的束缚,而在于无论他身处何方,都无法走出内心深处的一片卡夫卡式的幽冥:这就是对人类生活中一种监狱的隐喻形式——体制性监禁状态的恐惧,这使他难以从所在的机遇中体会知识救赎人生的真实与光明。(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所构筑的城堡同时也是一个有关写作的巨大隐喻,藉着孤独,他能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接近它,因为它完全来自他个人,也仅属于他个人;他的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一个化身,他们或者叫K.,或者叫卡尔,或者名字的构词方式与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个粗暴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的阴影之下,都“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

二、“背叛”章节读书摘记

P24 他说,他自成年以后,背叛过事业,背叛过信念,也背叛过女人。这一生简直是一连串的背叛,要不怎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他相信背叛是无罪的。既然承诺是一个人的权利,那么,背叛也应该是一个人的权利。既然是权利,当然可以行使。但他又补充说,与承诺不同的是,背叛是一项消极的权利,所以会让人付出代价。一个人如果勇于承受背叛的代价,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代价啊代价,“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P26 他曾读过米歇尔·福柯的《权利的眼睛》。福柯在书中通过分析杰雷米·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解释了现代国家的某种“权力控制模式”。“圆形监狱”有一个中心岗楼作为主监控室。它可以360度监控周围每一座牢房,同时也能监控现场各级看守人员。苏林明白,这是监狱的一种形式。它无处不在,他是人类的基本生存境况之一。(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的规训部分详细阐述了“全景敞视主义”,他也将全景监狱的形式推引至整个现代社会,小生觉得这种看法真是悲观至死,例如他将“废除公开的残酷的肉刑,改成不公开的温和的徒刑”看成“只不过是用一种控制代替另一种控制,医院学校军营工厂无一不是用来控制人的”,小生肤浅愚钝,只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文主义的胜利,看到一个评论——“实际上他自己享受着现代社会带给他的一切乐趣,没有现代社会,没有空间分配,哪来的同志浴池”,笑过)

P28 M说:“从黑河出发,通过俄方关卡,乘车进入布拉戈维申斯克。你可以闻到江东的空气飘散着浓浓的血腥味。当然是开玩笑!上个世纪‘海兰泡’屠杀事件的血腥味今天哪能闻到。” 望着车窗外的原野,除了对这块北方的土地感到好奇和陌生之外,心里绵绵而来的是渗透在天空和大地之中的无尽的美丽。(海兰泡惨案是1900年7月16日至21日沙皇俄国对居住于海兰泡的中国居民进行屠杀的事件,该事件共造成5000多名中国人死亡。海兰泡惨案与1900年7月17日发生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并称为“庚子俄难”。沙俄当局振振有词地说,中国东北地区的义和团运动破坏了俄国修筑的铁路,杀害了俄国铁路员工和妇女儿童,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是它采取的“报复”措施。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之后,沙俄立即以这两地为基地对中国东北地区举行野蛮的征服。)

(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两次大屠杀,共有7000多中国和平居民被杀害。美国历史学家贝弗里奇说:“这一惨案是俄国在远东历史中臭名昭著的丑闻”。日本人石光真清指出,这是黑龙江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屠杀,最大的悲剧,最大的罪恶!” 俄国人多伊奇认为,“沙俄现在实行的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只有与中世纪审判异教徒的宗教法庭和西班牙对异教徒、犹太人和摩尔人的迫害才可以相比拟”。列宁说:“他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沙皇政府在中国的政策是一种‘犯罪的政策’”。)

P31-32 然而,苏林认识到,如果背叛是一种权利的话,那么背叛的罪恶,就是不敢公开自己的背叛,而用欺瞒的方法躲避了谴责或惩罚。然而,要公开自己的背叛是何其困难!如果不是怕被揭露或者难以承受罪恶的折磨,天下又有几人愿意去公开行驶背叛的权利呢!(娱乐圈的婚变事件好多,看来那些公开出轨的明星都是勇敢的人类)P41 这是现实婚姻制度所蕴含的人性困境:只许背叛不许告白。他想起了那个研究“围城”现象的作家,真是有生活底子。要是他老人家也偷过情、坐过牢的话,指不定会将那份爱与罪的苦楚和监狱联系起来,再写出一本叫做《狱城》的书来。(郭明老师写出这本《隐喻》,是有多少的生活底子呢,殷虹和夏姝有原型吗,哈哈)

三、“脱逃”章节读书摘记

P44 自由是什么?是生存的目的,还是手段?奴隶为什么造反?囚犯为什么越狱?娜拉为什么出走?追求自由者为什么常常失去自由,创造幸福着为什么往往播下不幸?这是自由的悖论? 作为监狱学者,苏林很容易体悟到,保尔为了一种信以为真的美好未来,参与了一桩集体无意识的人血飞溅的暴力游戏。(三幕话剧《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玩偶之家》曾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在这个宣言书里,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以此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但是,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这是本剧读者历来关心的一个问题。)(《娜拉走后怎样》是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的一篇演讲稿。后来收入他的杂文集《坟》。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敏锐地扑捉到了“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P65 这好比是自我放逐,并不意味着自由。他虽逃脱了监狱,但是他却把一座监狱搬到了自己的心中。也许只有死了,才能真正获得解脱。(要自由,还要解开心的枷锁)

四、“乱伦”章节读书摘记

P70 “我认为文明既有功德,也有罪过。作为罪过,它给我们的精神戴上了一幅幅镣铐。现代人最生动的人生舞蹈离不开一样道具,就是制度的锁链。比如一夫一妻制度,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性契约。这份契约以一种苛刻的方式配置性资源。万一其中一方的性能无法和对方适配,那么,性能旺盛的一方就会陷入性困境。假如他不能或不愿背叛,就只有选择病态或变态,或者找一个假想的替身或转移注意力,比如过分热情地准求一项事业,成为一个企图有所控制的狂人或伪善之人,而这中间就含有乱伦的性质。”(想到犯罪原因分析课上学到的“中和技术理论”,是论述犯罪人如何将其犯罪行为合理化的理论,真能自圆其说啊,别说在走入婚姻迈进制度之前你没有想到这契约的苛刻,如果无法担当不能消受那就不要签约,省的徒增社会的不和平,助长陡升的离婚率)

P72-73 事实上,人的本性恰恰是追求人生的生产性而非消耗性的实现,但在寺院或监狱的人生中,灵与肉总是纠缠不清并表现了一种消极平衡的趋向。在这种状况中,堕落与拯救必然成为其人生故事里轮回不绝的艰深主题。(好纠缠,人艰不拆啊,洗洗睡,一觉解千愁)

P79 在所有的偶像崇拜中,无论是图腾崇拜、领袖崇拜。还是性别崇拜,皆有一种魔幻的力量,使崇拜者心生仰慕和奉献的意境。在S和少女肖的心理联接中,少女肖非但忽视了S身份的可疑性,而且因为渴望与S“共同历险”,她沉浸在一种美好、崇高的激情里。这使苏林想起影片《冷酷的心》中那个魔鬼胡安是如何赢得了少女莫尼卡的芳心。(这不是爱情,这是情爱)

(冷酷的心:1967年蒂托·达维松执导电影。影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绘画情调,有着典型的肥皂剧情节。本片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公映,上译厂配音观众反应相当热烈,为墨西哥电影在中国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剧情:19世纪末的波多黎各,修女莫尼卡深深地爱着雷纳托,可雷纳托就要与她姐姐阿依曼结婚,她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感情。阿依曼是个轻佻、放荡的女子,一次偶然中与走私船长胡安勾搭上。在婚礼上,阿依曼与胡安鬼混后,在雷纳托面前把胡安说成莫尼卡的情人,胡安为了报复她,马上要跟莫尼卡结婚。在胡安的船上,莫尼卡病倒了,胡安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她恢复了健康,她看到胡安的善良,渐渐地爱上了她。)

P80 乱伦是什么?索尔仁尼琴在他的《古拉格群岛》中描写女子劳改营中的女人们。其中一些出身贵族的女人们,当她们觉得什么都失去了,她们再也不想失去自己的身体——这个能够确认她们作为活人,尤其是作为活着的女人的身体时,她们便将性的伦理秩序看得一钱不值。(《古拉格群岛》是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写的一部最有力和最有影响的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故事的书。实际上前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这个地理名称,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岛屿,他把这些岛屿称为古拉格群岛。作者亲自在古拉格集中营中生活过,并且是书中事件的目击者和第一手材料的获得者,出狱后采访了270位人士,为书中所写的事提供了证词。)(“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以这样沉痛的题辞开篇。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这本书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成了苏联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苏联当局决定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P81 生活如果让一个人严重缺失,那么由此产生的补偿而导致的变态行为,就不是不可思议的。(想到“母爱剥夺论”,严重缺失必须是犯罪原因啊)

P83 苏林从这样的性扭曲里想起弗洛伊德在有关性爱及永生的论述里不仅有生命欲,还有死亡欲的观念。(扭曲是需要外力的,是监禁制度的压抑让这种扭曲外化了吗)

五、“疯癫”章节读书摘记

P98-99 苏林想起帕斯卡尔说过的一番话:“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那是怎样的一个地步啊,所有人都歇斯底里了)

P101 那是一个美丽清爽的夜晚。只是,那个夜晚的人间既不美丽也不清爽。(人间正道是沧桑啊)

P102 在这个美丽清爽的夜晚,恐惧消退了,对明天的忧虑淡忘了。两个相爱已久的躯体,除了燃烧,除了在炽热的燃烧中走向更深的融合,还应该做什么呢? 躯体的最高价值莫过于在做爱时是为爱而做!(这才是爱情)

P103 人的一生会有几次灵与肉协同的喷发?(生命在于运动,晚上去操场跑个二十来圈也可以的)

P105 疯癫是必然的,还可能是永远的。(真恐怖)

P106 卡耐基根本不是神秘的哲学家,相信卡耐基的人,是留恋世俗生活的人,他们的心中依然渴望或的救助。(对的)

P108 然而,人们容忍了小说的疯癫,即它的不真实、它的吊诡和谵妄,却不愿意宽容现实人生中的疯癫!人们习惯于惩罚或治疗疯癫,却不问疯癫是否需要惩罚和治疗? 惩罚疯癫或治疗疯癫,到目前为止都是让人深感虚弱的事情。(对于没有攻击性的疯癫者,确实不需要惩罚或治疗,疯癫者还能改变世界呢)

P114 只要我们不能改变他的环境,我们对他的病情便无能为力。笃信与怀疑,构成了躁狂病人和抑郁病人精神特质的主要不同。(真是太水了,考过心理咨询师三级后,小生就厘不清躁狂抑郁之类的名词了)

P118-119 苏林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失眠,他对“失眠”的体验使他认识到,紧张的生活及不良的刺激引起大脑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抑制机制失调导致的神经衰弱是失眠的主要原因。他当时除了调整生活节奏以及放弃了部分生活目标之外,就是配合服用了一些“美拉托宁”片剂。(小生的失眠郁积多年严重至极,要吃“美拉托宁”啦)

P121-P123 苏林将迫使阿奎走到他眼前这个地步的现象学因素大致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是亲情。…… 二是性爱。…… 三是理想。…… 四是监禁。……(全面具体的犯罪原因分析)

P124 但对阿奎的每一项因素分析,都触及一个明显的事实,即他生活在个人的历史中。就像人们不能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阿奎不能扯着自我离开他的肉体和精神的历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哈哈,“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

六、“相残”章节读书摘记

P126 正像弗洛姆所说,自由是生物学上极重要的利益。在自由遭受剥夺和限制的群体中,为了争夺总量有限的自由及其他资源,相关个体的利益冲突,由于欲求、偏好和能力的不同而大大加剧了。(自由如此诱人)

P127 苏林记起自己第一次参与同事们用电警棍击打一名被处紧闭的犯人的经历,深深感到要做到像弗洛伊德所说的“知汝自己”是何其难哉!(当你不得不做违心的事,多抓狂,多蛋疼)

P129 他把电警棍往身后的铁门试了试,发现碰击时火星比较微弱,这时,同伴们招呼他继续加入时,他便高声骂到:“他妈的,我的电警棍怎么没电啊!”(小生以为书中此处的“骂到”应该是“骂道”)(这应该是郭明老师的亲身经历,真是太随机应变了)

P138 这使苏林再一次感到“知汝自己”的困难。依照弗洛姆的解释,“知汝自己”,就是要去意识那些需要我们去意识而尚没有被意识到的事情。由此,苏林认为必须关注监狱情境。要“知汝自己”,必须了解监狱情境,了解这情境中与个人命运有关的潜在的确定因素,尤其是不利因素。(监狱情境,是我们这些准狱警在以后对服刑人员的改造与感化中需要积极关注的)

P150 我们开过酒吧、歌厅、赌场,回想起来,我就像流浪的拉兹。当年我看《流浪者》,我都流眼泪,好像写的就是我。一个人心中没有爱,那么罪恶离他就很近了。既然罪恶的陷井就在我身旁,我一不小心就踩了进去。(小生以为书中此处的“陷井”应该是“陷阱”)

(影片《流浪者》被称是为印度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宝莱坞电影的里程碑,曾荣获第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是首部在海外打开知名度的宝莱坞电影。此外,影片还是印度著名的卡普尔电影家族最引以为豪、誉满影坛的不朽杰作,由卡普尔家族第二代传人拉杰·卡普尔于1951年自编、自导、自演,拉杰卡普尔参考好莱坞电影的技法, 融入印度传统的歌舞和通俗剧, 缔造出宝莱坞电影的特殊风格。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情节曲折离奇,通过一个复杂的故事昭示了一个极富哲理的社会问题,从开始的人伦亲情悲剧到社会写实,再转成黑色电影和卓别林式喜剧, 中段又变成浪漫到极点的爱情剧,然后又是悲喜交集的恩怨纠葛, 加上不时点缀的动听歌曲和华丽歌舞, 充分发挥宝莱坞电影特有的大杂烩风格。印度电影《流浪者》早在文革以前就已进入中国。《流浪者》和其主题曲“拉兹之歌",在中国最轰动的时期是在70年代末,那是在一代人遭受了苦难经历之后。《流浪者》反映印度等级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人道主义,这当然是影片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然而,影片引起十年浩劫之后中国人的共鸣,自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七、“自杀”章节读书摘记

P152 “当生活不再美好时,人究竟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问题!苏林想起了苏俄作家加舍夫在他的纪实作品《英勇的士兵什弗克的经历》中写道: “他的父亲嗜酒成癖,在他生日前不久自杀身亡;妹妹投河而死;一个姐姐卧轨;兄弟从城郊的铁路桥上往下跳;祖父在杀死了祖母后,往自己身上浇上煤油后自焚;外祖母随茨冈人到处流浪,而后在监狱里服火柴自尽;一个表兄弟因纵火几次被判刑,在卡尔塔乌斯监狱,用玻璃割断颈动脉自杀;一个堂姐妹在维也纳从六层高楼坠楼致死。”(想到自杀的传染性,这是自杀家族么,太惊悚了)

P153 苏林还记得当他把有虫眼的蚕豆扔掉时,奶奶告诉他的一句话:“不要扔,都能吃,虫吃过的更好吃。要是没有它,你父亲早就饿死啦!哪还有你啊!”(奶奶生前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还清晰地记得是在摘吃老家桃树上的桃子的时候)

P154 父亲的模样,就像他后来看到的闻一多像,或者就是《红岩》中的某幅黑色的木刻插画。(很小的时候就读了老爸那本年代久远的《红岩》,导致童年好长一段时间的梦境都是黑色的木刻的恐怖画面啊)

P165 一个人只要哪怕有一点点期盼借以承受生活负重,他也不会轻易选择自杀。(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生又俗了)P165-166 苏林看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那个脸和手像枯干的老树皮,仿佛积淀了几千年风烟尘土的北方的父亲,他端起破瓷碗,喝着稀薄的菜粥,而掉落了门牙的乌黑色的口腔里是颤抖的衰迈的舌头,嘴唇焦灼得要冒烟。他觉得《父亲》代表了中国人生活中最具塑造力的艰辛与忍耐。这样的父亲在中国农村的任何一个村子里都活着,她们活在最传统的层面,集中了最沉重的品质。(在初中的美术课本里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时候,被强烈震撼的就不只是视觉,还有内心,还记得油画背景的金黄色,让我想到麦芒,想到骄阳,想到父亲赐予我的所有灿烂的荣光)

P174 从父亲到Z的自杀,他既看到了监狱境遇的作用,更感到来自于个性深处的某种黑色势力,是那么顽强地将一个人的生命推向了死亡之徒。(外在的境遇以及内在的缺失促成了自杀,在以后的狱警生涯里,我们能否改良监狱境遇中的不利因素、弥善服刑人员性格品质中的不足呢,杀死自己,是对整个宇宙的背弃,自杀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不能抹煞任何存在,它让答案飘在空中,变成更顽固的尘埃粒子)

八、“倾轧”章节读书摘记

P176 在监狱境遇中,饥饿即是对自由的渴求,所谓的火腿或奶酪就是减刑机会。然而正像火腿或奶酪的稀缺必然造成争抢现象,减刑机会的稀缺必然造成犯人之间的拼杀。当然,这种“拼杀”除了由纯粹生物学法则所表现出来的躯体相残之外,主要是运用文化策略的人际斗争。争宠与排挤成为鉴于社会的最经常罪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呢,不是公平竞争的吗)

P181 他对“改造犯人”的活动深感疑虑。人类的思维,将人的改造化作了一个线性可控的形式,却不自问这种形式的实质是多么荒谬。(罪犯教育,亦要因材施教)

P186 只要是认知正常的人,他不可能在监狱社会中摆脱追求减刑的驱动而能获得比减刑更大的成就感。犹如商人之追求利润,仕人之追求权威,学人之追求学识,军人之追求战胜,犯人之追求减刑乃是一种天职。他们之间的倾轧亦是天职所驱,此中的罪恶是必要付出的代价,因而构成了监狱人生的基本境况之一。(监狱执法管理课中,学到加分减刑的细则,小生以为,这种倾轧会不会太夸张了,没有黑暗吧)

九、“惩罚”章节读书摘记

P188 他说的囚犯角色认同,其实就是“人格监狱化”或叫“监狱烙印”,苏林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深表理解。刚入狱的时候,苏林还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模拟犯人。但是渐渐地,那种模拟的性质越来越令他怀疑。因为他从时光的缓慢流逝中明白了凡属生命世界的任何时间都不具有模拟性,模拟在生命世界里其实是一个虚伪的概念。生命只有一次,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初稿,无法彼此模拟。P197-202 苏林带领但丁和他的永恒情人贝亚德重新步回岩壁下。他拉住了但丁的手,但丁又拉住了贝亚德的手,他们三人破壁走入了通往地狱之路。………… ………奈何桥……鬼门关……东西两曹……第一殿……第二殿……第三殿……第四殿……第五殿……望乡台……第六殿……第七殿……第八殿……第九殿……轮转殿……地藏菩萨殿…… ………… 此时,黎明将至,天地熹微。P193 从事实经验来看,监狱使犯人痛苦的惩罚并不表现于他们违规之后所采取的的惩罚措施,而是表现在监狱生活本身无法使他们满足合理的生理心理需要,包括食欲、性欲以及安全、尊重、成就等等,这就阻碍了他们实现生命的完整价值,正是这种境况体现了监禁惩罚的主要含义。P196 “但是,我认为,惩罚只会增加仇恨。有罪的人除了应当受罚,如何使他们摆脱罪孽,脱离苦海,获得拯救呢?” “爱。除了爱,别无良药!”但丁十分明确地说。“那么,爱如火如荼能够获得?” “希望!” 我在大学毕业时做的论文碰巧和先生的作品有关。我将《神曲》中的刑罚观念和东方冥文化中的刑罚观念企图做个比较研究。P203 但丁说:“你说得对,一部人类文明史确是一部刑罚史。但是,惩罚是不能拯救人的。相反,惩罚只能损害人,惩罚本身就是人类的一桩罪恶,所以,罪与罚只是以恶制恶的恶性循环而已。如果一部人类文明史,只是一部刑罚的历史,那么,我的贝亚德,我就不可能为你创作《新生》,我也不可能创作《神曲》。我的《神曲》是神的喜剧,我不是要肯定刑罚,恰恰相反,我要否定刑罚。但是,我没有办法去掉刑罚,就像我没有办法去掉罪恶,所以,我把刑罚作为一个叙述的起点。从这里出发,使人在认识罪恶之后,让他们接受爱的引导。” 作为一个监狱学家,在我的眼里,所谓的监狱景观和地狱景观是两种相互映射的事物,事实上,地狱思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监狱思维。我们的地狱景观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入狱。在这个阶段要弄清身份和罪恶的情况。这就像监狱的入监阶段,要进行登记检查、分类调查;其次是根据分类分级安排处以不同的刑罚。就像是监狱实行的分类分级累进处遇的行刑过程;最后是轮转新生。就像是监狱的出监教育阶段。想象的地狱和现实的监狱在刑罚观念和制度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由此证明了人类刑罚范式的观念及其存在特征。P204 我明白,监狱的位置在地狱与天堂之间,因此,恰当的态度是‘勿将监狱变做天堂,勿使监狱沦为地狱!’ P205 晨光里,她们的脸上挂满了忘情的微笑。P206 人皆有罪,罪是人的逻辑前提。抵御罪恶的心理力量就是爱(但是”爱“的用法在中文里过于狭窄,常常等同于世俗之爱,不适合命名那种跨越此岸与彼岸的心理力量)。有了爱,人才会有存在的自由,才可能在每一处角落,哪怕在监狱也能穿越阻隔,获得生活的意义。P207 在苏林看来,天赋之罪才跟道德有关!人定之罪不一定跟道德有关。倒是可以说,审判他的人犯了误判之罪,就像审判耶稣的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真正有罪的不是基督耶稣,而是本丢·彼拉多。苏林说:“做犯人要碰运气,也要思想开明。不过得承认,今天的犯人比古代的犯人在物质待遇上好多了。这一点,只要对比李伯元的《活地狱》就一清二楚了。” 苏林说:“我认为在此地的痛苦主要是灵与肉的积极功能得不到实现。张贤亮写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你读过吗?” P208 但是,可以推断一个求生欲顽强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热爱生活的人,他必会想尽办法维持自己的正常需要。如果所有的违规渠道都受到阻绝,所有的违规行为都受到严惩,那么,可以相信,这本身将构成更严厉的惩罚,其结果是精神危险因素的急剧增加。P209 但是,自由刑却是一种真正的‘痛苦体验刑’,不仅要接受惩罚,还要接受改造。尤其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有专长的人们带来更高的时间和机会附加值时,自由刑的惩罚痛苦对于他们会成倍加重。P210 苏林说:“这就是自由地悖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若一味争取更多自由而不加节制,则定会牺牲自然界其他事物的自由,由此造成生态失衡,瘟疫爆发便是例证;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人若一味争取更多的自由而不知妥协,则定会牺牲他人的自由,由此造成社会失范,犯罪泛滥便是例证;在人与心灵的关系中,人若一味争取更多的自由而不思回首,则定会牺牲心灵的自由,造成自我失序,身心疾病便是例证。此三者都说明,在自由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味争取自由必定造成过犹不及,深受其害!”

十、“改造”章节读书摘记

隐喻故事 篇3

一、一致式和隐喻式

韩礼德 (1994) 根据意义和措辞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把表达同一意义的不同词汇语法形式分为一致式 (congruent form) 和隐喻式 (metaphorical form) , 即“同一所指, 不同能指。”他指出, 如果说某个事物被隐喻化了, 那么其喻体必然是以其他事物来做标准的。隐喻式指的是用一个词的隐喻性意义来指代另外一个词, 而非隐喻式则被称之为“直译”。人们对隐喻式与一致式的语篇识解存在差异, 而语法的概念隐喻方式则有助于意义的有效识解, 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 其原因就是它建立在人们的认知反映世界经验的基础上。在一致式中, 一个语法范畴体现一个语义特征;而在隐喻式中, 一个语法范畴体现双重语义特征, 原因是隐喻的体现方式可以是语义复合体。

二、概念隐喻的体现

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所谓概念隐喻是指过程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的相互隐喻化和词汇语法的转换。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过程 (process) 或性状 (quality) 。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 (nominalization) 。

从概念功能的角度来看, 语言所构建出来的现象 (也就是经验意义) 按其复杂程度可分为序列 (sequence) 、成分 (element) 和构形 (figure) 等三个层级 (order) , 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典型体现形式分别为小句 (clause) 、小句复合体 (clause complex) 和结构成分 (词组/短语) (group) 等不同的“级” (rank) 。当这些层级的经验意义 (现象) 被另一语义域 (domain) 重新建构时, 就会产生相应的级转移 (rank-shift) , 从而形成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形成缘于词语跨域使用, 可以理解为从图形到成分, 从动词到名词的跨越, 从某种动作过程到其他过程, 所以它通常以物性隐喻和名词化两种形式体现。

韩礼德认为, 当表达概念意义的时候, 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 过程类型的选择:用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的不同形式和次级类型体现概念隐喻;第二, 及物性功能的构造:用行为者, 目的, 感受者, 方式等来实现要表达的过程。第三, 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语法词域及其子集的转换顺序。

1.过程之间的转移

不同过程之间的转移在英语语言中是常见的。该转移也是体现概念隐喻的最好方法。

一致式中的物质过程可以以其他形式的隐喻过程来实现:

①We tolerated the tradition of religion.

②This country had a tradition of religious tolerance.

①是通过动词tolerated来表达物质过程, 但是②是通过has had将其过程转化为隐喻化的关系过程。这个语法隐喻是从物质过程向关系过程转移的。

在中文语篇中, 我们也能够看到物质过程向其它过程转移的表达。

2.同一过程内的转移

韩礼德将语法隐喻的过程分为六大部分。六个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物质过程包括两个过程:物质行为和物质事件。心理过程包括:感觉、感知和认知。关系过程包括:集约关系、环境关系和所有关系。而且每个关系内还包含两个形式:归属性和关联性。在言语交际当中经常会产生过程内部之间的相互转移。

我们认为, 非一致式的形式被称之为隐喻式, 及物性系统的隐喻化被简称为及物性隐喻。之前我们主要研究了各不相同过程之间的隐喻化转移,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将其表达出来, 隐喻的转移:过程A→过程B

我们之前已说明, 就算其过程没有进行转移, 如果其它因素, 像参与者或环境因素隐喻化了, 那么该过程仍称之为及物性隐喻。

我们将集中介绍同一过程内的及物性隐喻。仍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概括一下, 隐喻的转移:过程A1→过程A2

在这里, 环境因素和参与者等因素的重置也是及物性隐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是发生在一个过程之内而已。从同一过程中的一个成分向另一个成分转移。

在物质过程中, 从物质行为向物质事件转移:

①The cak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②The cake falls into two parts.

在①表物质过程中的物质行为的动词词群is divided into, 转移成为②中表隐喻式物质事件的动词词群falls into.

3.名词化

概念隐喻除体现为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变化外, 还可以发生在词汇语法层次上, 最常见的就是“名词化” (nominalization) 。名词化属于语法隐喻, 确切地说是概念隐喻的一种, 它是创造概念隐喻的最常见方式。胡壮麟将名词化解释为“名词化是将过程和特性经过隐喻化, 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 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

三、人际隐喻

韩礼德 (1994) 的语法隐喻包括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有些语言学者认为语篇隐喻也应当属语法隐喻 (汤普森, 1996;胡壮麟, 2000) 。这主要是对应于韩礼德关于言语的三大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及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互动”, 即人们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和交流, 确定彼此的角色, 实现语言功能;二是指“个人”, 即人们用语言来影响他人的行为, 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人际功能的这两个方面分别体现在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上。而这两个系统在实现各自的职能时, 由于采用非典型或标记 (marked) 表达式从而产生语法隐喻现象。因此, 人际语法隐喻又可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大类。

传统语法历来以情态动词来表示情态意义。表示这些语义的情态动词可以隐喻化为其它语法形式。语气的表达上存在着更为隐含的语法隐喻, 如I'll shoot the pianist的语气具有He threatened to shoot the pianist的隐含意义。

1.情态隐喻

情态隐喻多发生在情态系统中。情态系统是说话者用来表达个人判断或评价意义的工具, 是人际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义上, 它是极性 (polarity) 中肯定和否定两极的中间地带。韩礼德 (1994) 把它分为情态化 (modalization) 和意态化 (modulation) 。情态化表示话语提供信息的可能性和经常性的可靠程度;意态化表示说话者履行义务或实现意愿的倾向程度。这样, 英语的情态可分为四种类型:可能性、经常性、义务和意愿。如:

①There can't be many candlestick-makers left (可能性) .

②It'll change right there in front of your eyes (经常性) .

③The roads should pay for themselves, like the railways (义务) .

④Voters won't pay taxes any more (意愿) .

2.语气隐喻

语气的表达上存在着更为隐含的语法隐喻。

如“I will shoot the pianist”的语气具有“He threatened to shoot the pianist”的隐含意义。

摘要:韩礼德在指出语法隐喻研究实质的基础上, 强调了其在反映和重塑人类经验时所起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韩礼德的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可以分为过程之间的转移、同一过程内的转移和名词化;人际隐喻是从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两个方面来加以介绍的。

关键词:语法隐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常晨光.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7) .

[2]常晨光.语法隐喻与经验的重新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1) .

[3]陈敏哲.英语动词过去时研究的新视角——概念的隐喻化[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3) .

[4]丛迎旭.名物化英汉对比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 (4) .

[5]董宏乐.科学语篇的隐喻性[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隐喻故事 篇4

英汉成语中的隐喻模式及其隐喻机制的研究

文章以英汉成语为研究对象,揭示和分析成语中诸如显性隐喻、隐性隐喻和类比等隐喻模式.隐喻在成语从字面意义升华的过程中起着工具和桥梁的作用,这一过程就是隐喻形成的.过程.

作 者:李四清 Li Siqing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34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4(4)分类号:H313.3关键词:成语 隐喻 模式 机制

从隐喻的视角对比英汉隐喻性成语 篇5

关键词:英语,汉语,隐喻,隐喻性成语

1 隐喻的简述

隐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诗人等文人墨客所创造的,对语言起修饰作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其主要功能是装饰作用,只可用于诗歌中,是添加在语言上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代中国,比喻也是不可或缺的修饰手法。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20世纪80年代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们开始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来研究,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从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李福印,2005)他们指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的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高和顺,2002)。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来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在成语的形成过程中,隐喻成语成功地说明了隐喻这种认知方式,人们用自己熟知的人和物、体验到的事情去比喻难于理解的抽象的事情和概念。例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to plough the sand:白费力气,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想入非非等。

2 隐喻成语的简述

什么是成语?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和短语。”(现代汉语词典,2002)。成语作为语言中的精华部分,是人们用精辟凝练、内涵丰富的语言词汇对在频繁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各种知识和经验的表述,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成了今天的成语。成语是一个语言宝库,彰显的不止是语言知识,更有对社会生活经验的精妙总结,包括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真知灼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成语这样定义:“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individual word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4)。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成语,英汉语言中的成语是词汇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汪榕培教授在其《英语词汇学教程》一书中将成语划分为隐喻成语、明喻成语、短语动词、成对词和谚语五类。(汪榕培,2005)。其中隐喻成语是英语成语的核心。汪榕培教授将隐喻成语这样定义:“英语中有很多成语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来表达意义,以形象来比喻某个意义,这类成语叫做隐喻成语。也就是说,包括隐喻的成语叫做隐喻成语,这是英语成语的主体。”(汪榕培2005)。例如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旧形式不适合新内容。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比喻不让别人享受他自己不能用来享受的东西的人。在汉语中也存在很多比喻性的成语,其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如:胸有成竹,挥金如土等。

3 英语中的隐喻成语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哲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很多学者思考的问题,语言的形成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语言,人类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对语言的形成起着很难重要的作用,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语言中也得以体现。英语中的隐喻性成语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人类借助于隐喻手段去丰富自己的语言,在隐喻性成语中,人类找出不同事物和事件的相识性,用一种事物和事件去描绘另外的事物和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隐喻。一般来说,成语的意义不等于其字面意义或者该成语的单个词的意义之和,在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其渊源和深刻的比喻含义。下面根据一些常见的英语隐喻成语来说明这些成语的隐喻性。

3.1 以动物和事物喻人

常言说“羊马比君子”,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密切,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动物很了解,通常用所熟悉的动物特征来比喻人。例如:

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富于生命力的人。

Every dog has his/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

a dog’s life:牛马不如的生活。to work like a beaver:像河狸那样工作。

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人人平等。hungry as a bear:饿得像狼。

Each bird love to hear himself sing.孤芳自赏。

dumb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as wise as an owl:猴精。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粒粒扁豆有黑点,意译为“凡人各有其短处”。

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3.2 以人体的一部分喻人

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很熟悉,人们往往用身体的某一部分来代替人,也就是常说的以部分代替整体;或者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动作代替一些概念。所以人体的各个部位或者描写人们的行为动作的词语都可以构成一些习惯的表达方式。例如,

lay heads together:共同商量。shut one’s eyes to:装作不知。

knock people’s heads together:。

bite somebody’s head off:呵斥某人。

work with the left hand:工作马虎,效率差。

marry with the left hand:和身份低的人结婚。short of hands:人手不够。

get into the right hands:到可靠的人手里。

pull sb’s leg:愚弄某人,开某人的玩笑。

3.3 以物喻事

生活中的常见的事物也可以用来比喻一些抽象的概念和事情。例如:

not to care a straw:毫不在乎。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事情要做。

not to let sleeping dogs lie:惹事生非The dogs of war:战争造成的破坏。

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物产富饶之地。

3.4 以具体的事情比喻一个道理

一些简单的事情里面蕴含了一些大道理,所以这些事情被人们用来比喻一些道理,例如: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to 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加油。

to wake a sleeping dog:打草惊蛇。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

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

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易如反掌。

4 汉语成语中的隐喻分析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在每一个民族中都有所体现。中国人民在历史的实践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寓意深刻,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成语,其中隐喻性的成语的数量也不少,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里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下面的例子将说明隐喻在汉语成语中的体现。

4.1 以动物和事物喻人

对牛弹琴如虎添翼破镜重圆老牛舐犊打落水狗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铁面无私铁石心肠井底之蛙一丘之貉良莠不齐滥竽充数白璧无瑕

川流不息声名狼藉虎视眈眈生龙活虎气冲牛斗作茧自缚翻江倒海金兰之交冷若冰霜落花有意气味相投山高水长水性杨花冰壶秋水良金美玉冰清玉洁璞玉浑金老马识途秀色可餐

4.2 以人体的一部分喻人

瞠目结舌手足情深扬眉吐气总角之交妙手回春袖手旁观出手不凡手疾眼快眼高手低撕心裂肺手到擒来洗心革面指手画脚

4.3 以物喻物

雨后春笋象牙之塔百花齐放雕虫小技一帆风顺粗枝大叶灯红酒绿泾渭分明明日黄花

4.4 以具体的事情比喻一个道理

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岁寒知松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入木三分海阔天空琳琅满目味同嚼蜡鬼哭狼嚎东施效颦按图索骥掩耳盗铃拔苗助长鱼水情深破釜沉舟画蛇添足

5 英汉隐喻性成语的对比

隐喻性成语都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成语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地理环境,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历史等知识。也是我们了解一种文化的重要的途径,更能让我们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成语作为语言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体现出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点。隐喻性成语的特征在于其比喻性,所以下面将从比喻的层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部分隐喻性成语进行对比。

5.1 英汉隐喻成语中的喻义相同,喻体也基本相同

在人类的生活中,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他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必定有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相似的认知和思维。例如人类和动物的亲密关系,花草树木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因此,英、汉成语的比喻,两者之间不时存在着完全对等的对应关系,喻体与喻义完全一致。例如: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hang by a hair:千钧一发。

one’s hair stands on end:毛发倒立。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show one’s cards:摊牌。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

to 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n an ell: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turn over a new leaf:揭开新的一页。

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5.2 在英汉成语中有些成语的喻义相同,但喻体不同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用熟悉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突出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有相似点的人和物,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性等的差异,所以对相同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例如,如英语说胆小是as timid as a rabbit,而汉语则说“胆小如鼠”。汉语中的“虎胆英雄”,英语为hero as brave as a lion,“大海捞针”和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一个用“海”喻,一个用“haystack”(干草堆)比喻,喻体不同,但意义一样;“瓮中之鳖”和like a rat in a hole也是喻体不同但喻义一致,都指“陷于绝境”。如dumb as an oyster和汉语的“守口如瓶”意思一致;hungry as a bear和汉语中的“饿得像狼”喻义一样;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应译为“挂羊头,卖狗肉”,而不译为“叫嚷酒,却卖醋”。

5.3 英汉成语中喻体相似但喻义不同

在英语成语中有一些成语同一些汉语成语和习语在形式上很相似,但是其意义却大相径庭,例如:

pull sb’s leg:愚弄某人,开某人的玩笑。dog-eat–dog:相互残杀。

child’s play:简单的东西。move heaven and earth:想方设法。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小虾钓大鱼,吃小亏,占大便宜。

eat one’s words:承认自己说了错话。

6 总结

英汉语言中的隐喻性成语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所得出的结晶,与思维密切相关,在隐喻性成语中,不仅体现了文化特征,也体现了思维特点,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和思维方面都有异同。在隐喻性成语中也得以体现。在文中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性成语的分析和对比,可以使我们对两种文化下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更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6-87

[2]高和顺.英汉语中隐喻的映射现象[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13-115.

[3]李伯利,官品.成语及其认知理据[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80-83.

[4]刘学丰.概念隐喻与文化意象[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33-3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0-160.

[6]Wehmeieret 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73-873.

[7]隋晓蕾.从隐喻角度理解汉语四字成语[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46-48.

隐喻故事 篇6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翻译,《围城》

1 引言

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中, 隐喻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如果译语与原语实现“映射对等”, 让英语读者得到和汉语读者相同的认知和同等的反应, 就达到了传递隐喻的目标, 该隐喻的英译就是成功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含有丰富多样的隐喻, 本文将结合现代概念隐喻理论, 对比分析原著及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实例, 试图从“映射对等”角度探究文学作品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2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思想是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1980) 一书中提出来的。Lakoff使用如下术语阐述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域 (conceptual domain) 、始源域 (source domain) 、目标域 (target domain) 、意象图示 (image schema) 、恒定假设 (invariance hypothesis) 、映射 (mapping)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 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 而是受到“恒定原则”的制约 (Layoff, 1993:215) 。蓝纯 (2005:122) 认为, 概念隐喻体系在我们的语言和概念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我们的认知活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Lakoff&Johnson (1980) 根据始源域的不同, 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 (spatial metaphors) 、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s) 和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s) 。空间隐喻以空间为始源域, 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 赋予该非空间一个空间方位。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例如, “心智是实体”这一隐喻就是将“心智”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都可以进一步拓展为内容更丰富的结构隐喻。所谓结构隐喻, 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 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Lakoff&Johnson, 1980:25-28) 。

3《围城》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概念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认知表达。其翻译需要分析源语言文本, 并将其移植到目标语文本, 重新建构。然而, “翻译是一种创造隐喻的过程, 也是一种创造差异的过程。如果翻译不能完全复制或模仿, 就不可能产生一一对等” (许钧、穆雷, 2009:182)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特征要求在翻译过程中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达到一致的认知效果。因此, 译者应在不同的情境下采取不同的步骤, 在源语言和目的语概念隐喻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直译, 在其相似的情况下选择替代, 不同的情况下只好舍弃始源域, 采取意译的策略。

3.1 直译

世界各民族文化各异, 但是人类在生存和进化中也享有相同的观点和认知, 在思维和行为方面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 存在着相同的概念隐喻。汉语中有很多隐喻在字面涵义、喻体形象和比喻意义方面与英语的隐喻一致或者喻体在英语读者中的联想意义相同, 这个时候就采取直接翻译的策略。例如:

吐了么?没有关系的。第一次坐飞机总要纳点税。 (P548)

Did you throw up?Never mind.The fi rst time you fl y you always have to pay a toll. (P549)

此隐喻属于结构隐喻。“税”在此处指的是付出的代价。“代价是税”在中国文化中的这两个概念, 相似之处都为义务的、非主动的。Toll在英文中的概念意义为“通行费, 税”, 而其引申意义为“代价”, 由于中英文读者在这个概念上有相同的认知基础, 始源域“代价”的特征能够映射到目标域上, 所以采用直译能起到异曲同工之效。

3.2 替换

由于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进程、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 某些隐喻为本民族所特有。英语中也有许多隐喻与汉语中的隐喻区别很大, 有时候中英文化中概念隐喻形成的经验基础并不完全相同。若将源语中的概念隐喻直译到译文中, 译文读者并不能获得相同的认知效果。这样的隐喻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根据英语的习惯, 转换喻体, 舍弃原来英语字面上的喻体形象, 在目的语中可以找到相似的概念隐喻, 加以替换, 来传达原文的意思。例如:

辛楣道:“我并没有那样气量小——这全是你不好, 听了许多闲话来告诉我, 否则我耳根清静, 好好的不会跟人计较。” (P414)

“I’m not that small-minded.It’s all your fault.You come to me with all these rumors you’ve heard.Otherwise, I have peace of mind and no reason to pick a quarrel with anybody.” (P415)

原文中“气量”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所以你无法用“大”或“小”来描述它。此处是隐喻性用法, 即“气量是实体”。人们把它看成是一件物体, 所以可以用大小来形容, 而且对它进行量化, 表示它的数量, 是一个笼统的量化。中文意思是“胸怀, 肚量”, 英文中没有“气量”的这种形象的说法, 但是英文中的“mind”和汉语中的“气量”概念相似。“mind”是抽象的, 将它用“small”修饰, 译文读者会收到相似的认知效果。

3.3 意译

译者对原文的接受并不是对文本信息进行消极的解码, 而是对文本进行积极的处理过程。从原语到目的语的翻译, 译者经过阅读、理解、分析原文的意义之后, 脱离了原文的线性结构, 在脑海里形成认知图像, 再将此图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线性结构。对于客观实在的描写场景, 这一转换较容易实现。但是, 如果原文是抽象的论说文字, 译者必须首先在大脑中建立起对等的认知概念或一系列的意象、图式。 (许钧、穆雷, 2009:183) 由于英汉认知思维方式具有相似性的同时也具有差异性, 有一部分隐喻的意象无法在目的语中再现, 译者只能舍弃原文的概念隐喻。例如:

你这人真不爽快!我会吃这种隔了年的陈醋么? (P548)

Why be so wishy-washy?You think I could be jealous over something that old and stale? (P549)

原文本中包含的结构隐喻 (嫉妒是醋) 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嫉妒给人的感受是酸溜溜的, 醋也有相似的特征。据传这个典故出自唐朝的宫廷里, 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 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 大臣之妻出于嫉妒, 横加干涉, 就是不接受。太宗无奈, 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房夫人确有几分刚烈, 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完后, 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 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从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来, “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语。很显然, 这种隐喻表达在英文里没有相同的认知基础, 目的语读者看到“drink vinegar”不会映射到“嫉妒”的概念上, 所以译者采取意译的方法, 舍弃了原文的概念隐喻, 选择了非隐喻表达。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概念隐喻的重要观点及其分类, 以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的典型概念隐喻为例做了分析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概念隐喻的翻译技巧。笔者认为, 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替换还是意译的方法, 都需要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译者应通过对源语及目标语中相同的、相似的、不同的概念隐喻加以区别, 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以再现原文的内在含义。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eorge.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

[5]钱钟书 (著) , 凯利, 茅国权 (译) .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试论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的异同点 篇7

1.《辞海》中说隐喻是比喻的一种。

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比之明喻更为紧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 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

2. 黄伯荣在《现代汉语》中认为隐喻也叫暗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 喻词是“是、变成、成为”等。

上述的隐喻指的都是修辞隐喻, 修辞隐喻是修辞的一个辞格, 是对词汇运用的调整和修饰。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亚氏对隐喻性质、功能作了系统的论述。在《诗学》中, 他指出:“隐喻是用属于某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 他认为隐喻和明喻几乎可以等同, 二者的差别是很小的。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 并尤其强调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亚氏对隐喻的定义和功能的讨论影响了其后2000多年西方修辞学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他的观点成为研究的参照准则, 但在某种程度上亦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障碍。

而公元1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认为隐喻实际上是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辞的修辞现象, 比方说:“John is a lion.”约翰是头狮子。其中, 狮子是代替了勇士这个词, 这句话其实是说明约翰其实是一个勇士。

但是其实不管是亚氏的“对比论”, 还是昆提良的“替代论”, 都将隐喻看做是词汇层次上的修辞方式。他们将隐喻的功能只能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 因为辞格只能用作语言的修饰, 两种理论都认为隐喻就其结构和形式来看, 都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而相对隐喻有更深层次的探究, 必须要突破传统隐喻只停留在语用层面的限制, 从而更抽象, 更本质的概念和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

二、什么是认知隐喻?

洛克是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第一人, 而康德认为隐喻将直觉思考的规则运用于完全不同的事物, 前者仅是后者的符号。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这种运用类推间接获得的表达方法。雪莱则将隐喻视为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

隐喻的认知说是划分传统隐喻理论和当代隐喻理论的分水岭。修辞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 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 因为它所描述的主要是语句本身和语言使用。然而,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不仅点缀于文学作品之中, 它还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存在于其他的文化和艺术活动的过程之中。

这样, 就为人们利用相对熟悉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的领域的经验。并且, 有些隐喻可以为我们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赋予日常活动以新的意义。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产生, 同时也推动了认知的发展, 隐喻的不断丰富, 推陈出新, 正是思维方式动态发展的体现。

所以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 而是一种认知活动, 对我们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 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 认知隐喻还有很多修辞隐喻所不具有的特点, 首先, 认知隐喻具有明晰的特点;修辞隐喻有时则比较模糊。其次, 修辞隐喻以一种事物说明另一事物, 两种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示;认知隐喻用一个概念表达另一个概念, 两者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再次, 修辞隐喻具有临时性, 认知隐喻具有凝固性。

但可以说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上述特点, 而在于二者产生的原因, 是否有意识及功能上的不同。

1. 认知隐喻具有方向性

正如前面所说, 认知隐喻是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感知后, 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对这两类或数类事物的意象图式。随后就会不自觉地通过这种意象图式去认知他不熟悉的、比较抽象的事物, 也就是说, 这个认知过程是有方向性的。但修辞隐喻不具有方向性。

2. 认知隐喻具有系统性

隐喻认知模式形成以后, 人们在认知世界时就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反复运用这个模式, 渐渐地就围绕这个模式形成了一个“词族”。“词族”的存在, 说明了认知隐喻具有系统性。同样, 修辞隐喻因其具有很强的临时性, 不具有系统性。

3. 从产生的原因来看

修辞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修辞隐喻的应用不是基于词汇的匮乏, 而是基于对语进行修饰的需要, 而认知隐喻是语言中本没有表达该意义的词语, 为了表达的需要而借用了原来已经存在的词语。正因如此, 修辞隐喻并不能创造新词语或增加词语的义项, 而认知隐喻却可以。

4. 是否具有意识

人类使用隐喻可以分出被动与主动两种情况。可以说认知性隐喻是无意识的被动地使用的隐喻, 修辞性隐喻是有意识的主动地使用的隐喻。

5. 从功能上看

从功能的角度看, 认知性隐喻和修辞性隐喻也截然不同, 隐喻的功能分为两大类 (1) 语言方面填补词汇空缺, 扩大人类认知的范围, 形成概念系统的基础 (2) 增加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若隐喻的使用是为了实现第一个功能, 则属于认知性隐喻。若为了实现第二个功能, 则属于修辞性隐喻。目的是可以使我们的日常语言表达更具形象性、意象性和趣味性。

除了上述区别之外, 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之间还存有一定的联系, 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演变的关系, 在王寅谈到隐喻的转换性时, 说某些词语的隐喻意义有时可能转回到字面用法上, 成为一种十分有趣的修辞隐喻用法。如:理发店的广告“从‘头’做起”。

综上所述:修辞隐喻是传统的隐喻观, 强调隐喻是在语用层面对词语的比较、替换。认知隐喻是一种新的隐喻观, 被看做是建立在体验基础之上的一种认知模式。人类通过已有的、具体的经验去认识未知的、抽象的事物。从而推动人类的认知不断前进。

摘要:对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 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本文通过对比隐喻和认知隐喻这两种属性隐喻的定义出发, 探讨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异同点, 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一个新的视角去研究隐喻。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异同点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从英汉狗的隐喻看隐喻与文化 篇8

1 隐喻的含义

Metaphor, 即隐喻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metapherein, 其中的meta意思为“超越”,pherein一词意思为“负载”。它指的是把一种东西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它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隐喻一次的含义自诞生之日起,历经了值得变化和飞跃。亚里斯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段,强调两者是一种对比关系。这种观点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Richards所发表的《修辞哲学》打破。他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和创新功能并提出了互动论。这为隐喻的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到了1980年,Lakoff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不仅存在于语言之中,也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所赖以生存的概念系统,从本质来讲都是隐喻性的(Lakoff&Johnson 1980:3)。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Lakoff的理论被称为现代隐喻理论,它不但引起了中西方学者的兴趣,更掀起了隐喻研究的狂热。本文中的隐喻即指Lakoff所提出的概念隐喻。

2 中文中狗的概念隐喻

在汉语文化中,和狗相关的词语及句子既有褒义之色彩,也有贬义之色彩,但由于狗的形象在汉民族人民的心里不是很好,所以绝大部分与狗有关的词汇和句子都是贬义的,大多是表达令人生厌,贬低咒骂等不好的情感。从狗这一具体的小动物,人们通过捕捉其身上的特点,将其映射到各种抽象的概念域。现就一些与狗有关的隐喻作如下归纳:

2.1 表示地位低下,生命卑贱

在古代汉文化中,狗是被人们所豢养的宠物,或用于看家护院,地位很低下,所以人们常用“犬”字以示自谦,用以抬高对方的身份,贬低自己的身份。如:犬子,犬马。我国北方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狗为避邪之物,命贱者可长寿,因此给孩子取名有狗蛋,狗剩,狗娃等。

2.2 表示令人反感,讨厌

人们经常用下列词语如狗仗人势,狗汉奸,痛打落水狗,狗娘养的,狗屎,狗嘴吐不出象牙来来等用以表达自己的厌恶,痛恨之情,用狗身上的一些缺点和特征来描述具有此类特征的人。

2.3 表达凶狠,残忍的一面

狗给人的印象都是对主人言听计从,摇尾乞怜,而对陌生人却呲牙相向,显得凶恶无比。人们经常用狗咬狗这样的短语用以表示两种凶狠或行事让人讨厌的人互相争斗在一起。用狼心狗肺来描述残忍、心肠狠毒、贪婪、而不懂得报恩的那类人。

2.4 趋炎附势

人们经常用狗仗人势来描述那些倚仗某些权势背景欺负百姓,胡作非为之人。

2.5 相互勾结

人们经常用狐朋狗友,狐群狗党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一些勾结在一起不干什么好事,或无所事事只顾吃喝玩乐的人。

我们可以简单地从下表来看“狗是人”这一概念隐喻的投射。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狗身上所具有的各种特征被部分地投射到形形色色的人上,人们基于对狗的认知丰富了描述人类的语言,使得语言变得多样而丰富。狗在汉语文化中多为贬义,则与中国文化中人们对狗的认知密不可分。

3 英文中狗的隐喻

在西方文化中,狗的待遇与在中国大相径庭。狗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用作褒义词,主要源于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中狗对人类的贡献。狗不再像在中国那样被贬低和轻视,而是被作为人类的好伙伴,好朋友那样对待。

3.1 表示重要性和赞美

英语中人们经常用a lucky dog表示一种赞美。用top dog来表示优胜者,获胜的一方。

3.2 地位高,有价值

英语中,狗被视为人的朋友,享有很高的家庭地位,在人的眼里,狗非常有价值,所以人们常说“love me, love my dog”。人们也用dog’s business来指事业。

3.3 经验丰富

人们用old dog来指虽以上了年纪却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历的人。

3.4忠诚可信

英语中用doglike、as faithful as a dog表示非常忠诚的人。

3.5 混沌潦倒

英语中有一些与狗有关的词汇表示混沌潦倒,食不果腹的人的生活。

如:He has been living a dog’s life since he got divorced.他离婚后一直过着混沌潦倒的日子。She is sick as a dog.她病得很严重。

以下表简单地表示一下英语中“狗是人”这一概念隐喻的对应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英文中关于狗的隐喻大部分为褒义词,多用于上进,勤奋,忠诚等语义域,同汉语中狗的隐喻有明显的差异。

4 中英两种语言中狗的隐喻差异及产生原因

隐喻是以一种事物体验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身体经验(Lakoff 1980)。人们身体经验的获得源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大国,人们几乎对狗没什么依赖,养狗也不过是为了看家,所以狗在人们心目中没有那么高的地位,也就导致在语言中演变出很多含有贬义的关于狗的词汇。同样是狗,在英国人们心目中却有着很高的地位,深受英美国家人们的喜爱。狗不但可以被看成家庭中的一员,狗也确实为他们帮了很多忙,如够可以帮助主人看护牛羊等等。对狗的喜爱完全体现在语言之中,所以英语中大多与狗相关的词汇都是褒义词。

5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也是隐喻的载体,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隐喻概念。虽然人类普遍存在共同的一些文化背景,但差异也是确确实实就存在在那里的。从以上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狗的词汇中所体现的隐喻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反映出了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对语言产生的影响。这种文化的差异也同时体现了语言中隐喻的差异。了解语言背后的隐喻知识对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英语学习者,为了能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就应该更多地了解文化差异,并将隐喻的知识融入语言的学习中来。

摘要:近年来, 隐喻已经成为中外学者颇为关注的一个研究话题。语言, 不仅是隐喻表达式, 也是文化的载体, 把隐喻和文化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分析文化和隐喻的关系, 使英语学习者注意到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对隐喻的影响。另外, 提醒语言学习者挖掘语言背后的隐喻, 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关键词:隐喻,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3.

[2]Richards, 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1936.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许国璋.文明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2) .

隐喻故事 篇9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反映。在英语语言中,隐喻是一个重要又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过程,也反映出人类抽象思维的过程。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手段,它更是我们思维的方式。隐喻指的是以人们所熟悉的概念和内容来描述和解释另一个领域的概念和内容,这个过程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熟悉到陌生。隐喻基本可以分为三类:方位性隐喻(又叫空间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本体隐喻(又叫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在这三类基本隐喻现象中,方位隐喻指的是语言的使用者借用空间方位的关系来描述处于非空间关系中的对象。本文将重点以方位性隐喻为切入点,借用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分析一下人们在使用英语介词into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隐喻层次。

二、方位性隐喻

方位性隐喻概念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方位性隐喻即orientational metaphor,它主要涉及若干表示空间和方位关系的概念,例如上下(up-down)、里外(in-out)、前后(front-back)、在…之上和在…之下(on-off)、深浅(deep-shallow)以及中心外围(central-peripheral)等。话语使用者借用这些表示客观物理世界中物体间空间方位关系的概念来描述抽象事物,将其空间化的特性投射到不具有空间特性的抽象概念上,以帮助人们构建和理解那些概念(蓝纯,1999)。

我们先来看几组选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的例句,虽然句子所描述的对象本体不相同,但所体现的方位性隐喻思维是一致的。

第一组:I am feeling up.我感觉挺好、很开心。I am feeling down.我感觉不开心、很难过。

第二组:Lazarus rose from the dead.拉撒路从死里复活。He fell ill.他病了。

第三组:His power rose.他的权力增加了/他的力量增加了。He fell from power.他失势了。

第四组:He is high-minded.他是高尚的。That was a low trick.那是一个很卑鄙的伎俩。

第一组例句中,背后隐含的隐喻思维是“Happy is up;sad is down”,即“高兴Happy”的情绪、事物被赋予了向上up的方位性,“伤心sad、难过”等消极情绪的被赋予朝下down的方位特性。

第二组例句中隐喻思维是“Health and life are up;sickness and death are down.”,即“健康有生命的”状态在方位性上来是属“向上up”,例如“Lazarus rose from the dead”(出自《圣经》描述拉撒路死里复活),动词是“rose(rise的过去式)”。“rise”本意“上升”,延伸义“复活”,改句子说明,在人类的隐喻认知中,“健康、生命”等积极概念往往具有向上的方位性特点,包含这些特质的“复活”也如此。与此相反,“疾病、死亡”等在空间隐喻上则表现出朝下的方位性。“他病了He fell ill(fall的过去式)”,fall是“倒下”。这些用词上的区别反映出人类往往是会把“健康有生命”的状态与向上的方位性联系在一起,把“疾病和死亡”与朝下的方位性联系在一起。

第三组例句谈及“权力、力量”,句子背后的隐喻思维是“Having control of force is up;being subject to control of force is down”。一般来说,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普遍推崇力量,往往也希望成为有权力、有力量控制他人的那一方,而不是被控制的一方,因此,在“他的权力增加了”(或说“他的力量增加了”)的句子中,话语表达者选用了方位隐喻具有向上特质的动词“rose(rise上升的过去式)”,而在描述“失势”时,则选用了在方位隐喻特点上“向下”的动词“fell(fall“倒下”的过去式)”。

第四组例句背后的思维是“Virtue(美德、德行)is up;depravity(堕落、腐败)is down”

崇尚“美德”、否定“堕落、腐败”的价值取向有普世性。在例句中,描述一个人“高尚”的形容词是“high-minded”,该词中的“high高”具有向上的方向性。反之,用以描述某种行为是“卑鄙的伎俩”,用的词语是“low”,说明在人类认知中,“卑鄙”的特质往往是与向下的方位性联系在一起的。

由以上若干例句得出结论:凡是对积极正面的内容,不管是对人的身体有好处,或是对社会有益,还是积极的价值取向,在方位隐喻中,一般都是“向上up”联系在一起的,反之是“朝下down”。

方位隐喻中,喻体常常是用来表示方位的词(张宜,2003),而本体则是抽象的事物或概念。语言使用者把本来不具备空间方位语义特征的事物描绘成方位性很强的事物(朱晓红,2004)。人们以自身积累的对某抽象事物的认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把物体间的方位关系投射到要描述的这个抽象概念上去,目的是通过隐喻这种语言方式,突显某些特征,让这个抽象概念容易被理解。

三、隐喻层次

莱考夫和约翰逊以著作形式系统地描述了“语言与隐喻”的关系后,隐喻正式归入了认知语言学研究范畴(文旭,1999)。此后不少学者都在该理论的基础上继续以隐喻的视角探讨和分析语言现象,其中不乏许多创新的角度和思维。例如,在论及空间隐喻认知的过程中,陶文好根据英语介词up的用法尝试性地提出了“隐喻层次”。他表示,介词up有若干核心意义,按照up的隐喻用法与这些核心意义的远近,可将这些隐喻用法分为表层隐喻、中层隐喻和深层隐喻。也就是说,由某词汇的核心意义所直接影射的隐喻意义为表层隐喻,距离远一些的是中层隐喻,最后是深层隐喻(陶文好,2000)。陶文好所提出的“隐喻层次”的现象和视角不仅仅在介词up的语言使用中有典型的表现,它还可以应用到许多其他英语介词的使用上,本文重点选取了英语介词into来做一个隐喻层次分析的尝试。

在应用“隐喻层次”分析介词into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陶文好所介绍的隐喻层次的内容。以介词up为例,由于up的核心意义是“上升”,所以只要与上升有直接联系的,或是由“上升”所直接影射的隐喻意义,都可认为是直接隐喻,也可以称为“表层隐喻”。例如,在上文中提及过的句子:I am feeling up.我感觉不错。句子直接将高兴这一特征和介词“up”“向上”的方向性连在了一起,这属于“表层隐喻”。但有时候,句子主体的方向性不明显,这种应用属于“中层隐喻”。例如:The stream has dried up.小溪已经干涸了。从客观上来说,有的时候,人们能观察到一种现象,那就是,当一个物体不断上升的时候,也是它处于不断发展的时候,当发展完成了的时候,或者说发展到了最后阶段同时也就是该物体的“结局”和“终了”阶段,因此上升到一定程度,便是终结;所以,当up的意思是“结束”、“终了”的时候,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间接隐喻的用法,即“中层隐喻”。但总体而言,陶文好发现中层隐喻比较难以界定,因此,在对隐喻进行层次分析时,应强调它的表层和深层概念,中层隐喻只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时,介词up在句子中所影射的意义已经与“向上”等核心意义距离较远,但若仔细分析,仍能看见其与up核心意义的联系,这属于“深层隐喻”。例如:I’m afraid he has brought his dinner up again.我害怕他又要将饭呕吐出来了。这个句子中,介词up表达了食物从人的胃中经过食道上升至口腔的过程,这种意义虽然不是直接具有方位性的,但也与up“向上”的核心意义有联系,属于“深层隐喻”的用法(陶文好,2000)。

四、英语介词into核心词义的隐喻层次

在对隐喻层次的内容有了大概了解之后,可以尝试应用这个概念对英语中其他介词进行隐喻分析。下面,以英语介词into的用法为例,简要探讨一下从隐喻层次这个角度出发,所能窥见的世界。

以下本文中所选取的所有例句均出自于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的《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英汉双解》。英语小品词into有若干基本词义,其中比较核心的是“进入…里面”。在对朗文辞典中这一核心词义的例句进行简要分析时,不难找到隐喻层次的切入点。

Into prep.核心意义:进(入,到)…里面。

例句如下。

A.He went into(=got a job in)the clothing trade.他在服装行业找到工作。

B.They worked far into the night.他们工作到深夜。

C.You’ll get into trouble if you do that.你要是干那种事就会招致麻烦的。

D.He scared them into silence.他把他们吓得不敢出声。

在以上几个例句中,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例句A属于表层隐喻,例句B可以尝试性地划分为中层隐喻,而例句C和D属于深层隐喻。在例句A中,into表示句子的主语在寻找工作时,进入服装行业,词组go into表达了“在…里面找到工作的意思”,在这个句子中,服装业被隐喻成一个类似空间的概念,而求职者在服装业找到工作也就像“进入了一个全部由服装界组成的空间”一样,这个句子中,into的核心意义“进入…里面”并没有改变,因此,这种用法仍是表层隐喻的范畴。在句子B中,“work far into the night”是属于把时间概念隐喻转换成空间概念,属于时空间的转化,介词into在这个句子中所表达的虽然还与“进入…里面”有关系,但已经不属于直接用法,在这个例句中,时间段“night”被隐喻成一个类似空间的概念,而动作的实施者勤奋的工作状态就好似一个客观体进入一个空间一样,它与into的核心意义“进入…里面”的方向性连接已经不那么直接,因此,可以把它划分为中层隐喻。在例句C和例句D中,into的隐喻范畴用法则延伸得更远。“trouble麻烦”和“silence安静”都是表示抽象概念的词,它们已经不同于前面两个例句中的“行业”和“时间”等一类描述具体事物的词。在这两个例句中,原本表示抽象概念的trouble和silence被隐喻成具有空间特性的概念,所以,从表面上看,虽然这两个句子中into的用法似乎和它的核心词义“进入…里面”联系不大,但其实它还是在属于在这个基本词义上发展起来的意思,直接翻译为“惹上麻烦”、“吓得沉默”,这种对抽象概念的隐喻和延伸可以分类到深层隐喻的层次范畴。

当然,总体而论,无论是表层隐喻、中层隐喻还是深层隐喻,它们所反映的都是人们对所描述的事物的认知。语言现象体现思维过程,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它透露的信息还包括人类的认知、思维方式以及概念形成等(皮德敏,2007)。从隐喻层次的角度来分析语言细化了隐喻分析的视角,也使之更加具有魅力。

五、结语

对语言现象的研究给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认知的窗口,分析隐喻这一语言现象所产出的丰硕果实更是一个有力佐证。以上对于英语介词into核心词义隐喻层次的分析只是一种尝试性的探讨,也是笔者研究的起点,更是学习的过程。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日常语言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只占极少数。相信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以及隐喻等议题更多的关注和探索,关于“隐喻层次”这一研究视角的积累和成果一定会更加丰富。

摘要:自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更是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以来,学者们对隐喻的关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因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著作中详细梳理出了隐喻的三个类别,更使得学者们可以在不同的类别中做许多更细致深入的研究,“隐喻层次”就是属于隐喻三大类别中的“方位性隐喻”。本文从方位隐喻的视角探讨了英语介词into在句子中的隐喻层次现象,发现对于其核心意义“进入…里面”而言,完全可以应用隐喻层次的视角来分析其典型例句的构造和使用,这种探索和研究也丰富及细化了隐喻对语言的分析能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隐喻故事】相关文章:

《监狱的隐喻——来自铁窗内的人生故事》读书摘记04-10

隐喻教学04-09

隐喻拓展05-15

隐喻理解05-25

语法隐喻05-31

诗歌隐喻06-04

隐喻的解读04-25

隐喻认知理06-09

隐喻作用刍议06-14

概念隐喻翻译06-16

上一篇:国土数据处理系统下一篇:审计公司组织形式